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与金融教案doc

财政与金融教案doc

财政与金融教案doc
财政与金融教案doc

《财政与金融》教案

第一章财政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了解财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财政的概念、特征,理解公共产品的含义、特征以及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的关系,掌握财政的职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的概念,公共产品的特征,财政的职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的一般概念

一、财政现象

二、财政概念的一般表述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三、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

2.财政分配的对象:社会产品

3.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4.财政分配的形式:实物形式、力役形式、货币形式

第二节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

一、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消费的非排他性

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4.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二、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

1.公共产品

2.外部效应

3.不完全竞争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与失衡

三、借鉴意义

1.重新认识财政的性质

2.重新界定我国财政的职能范围

3.把效益放在重要地位

4.公共产品理论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有借鉴意义

第三节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1.资源配置的含义

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二、收入分配职能

1.收入分配过程和目标

收入分配通常是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其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调节部门及产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

3.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途径

税收、转移支付等

三、经济稳定职能

1.经济稳定的含义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适度增长

2.经济稳定职能的内容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调节社会总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3.实现经济稳定职能的措施

相机抉择机制;自动稳定机制等

第二章财政收入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以下内容: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以及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

一、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1.税收收入

2.企业收入

3.债务收入

4.其他收入

二、按经济部门分类

1.农业

2.工业

3.建筑业

4.商业等

三、按经济成分分类

四、按价值构成分类

1.来自于C部分的

2.来自于M部分的

3.来自于V部分的

第二节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作用

2.政府职能范围的制约作用

3.经济体制和分配政策、制度的制约作用

4.价格的制约作用

第三章税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以下内容:税收的性质和特征;税制构成要素以及税收的分类;各税种计征。了解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税收的性质和特征;税制构成要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税收的性质和特征

一、税收的含义及性质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对税收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税收的主体是国家,即税收是由国家或政府来征收的,除了国家之外,任何机构和团体,都无权征税;第二,征税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在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这种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权力之上,没有国家的政治权力为依托,征税就无法实现;第三,征税的目的是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以实现其进行阶级统治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能;第四,税收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一部分剩余产品;第五,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第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税收始终占重要地位,这是由税收的形式特征所决定的。

二、税收的形式特征

1.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征税是凭借政府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法令实施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直接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税收的无偿性使人们容易将其与国家信用关系中的国债的有偿性区别开来。但也必须指出,税收无偿性也是相对的。

3.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前就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标准,包括征税对象、征收的数额或比例,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收。

第二节税制要素

一、税制的含义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二、税制要素

(一)纳税人

纳税人亦称为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既有自然人,也有法人。纳税人应与负税人相区别。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税收负担不能转嫁的条件下,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在税收负担可以转嫁的条件下,纳税人与负税人是分离的。

(二)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亦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标的物,是征税的根据。课税对象的确定解决对纳税人的什么征税的问题,它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三)税率

税额与纳税对象之比即为税率。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和中心环节,税率的高低既是决定国家税收收入多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纳税人税收负担轻重的重要因素,因此,它反映了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税率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

(四)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以及提供劳务的经营活动中应该缴纳税款的环节。

(五)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应当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国家开征的每一种税都有纳税期限的规定。

(六)附加和加成和减免

附加和加成属于加重纳税人负担的措施。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正税以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加成是加成征税的简称,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属于减轻纳税人负担的措施有减税、免税以及规定起征点和免征额。

(七)违章处理

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置。

第三节税收分类

一、按照课税对象分类

按照课税对象的标准,可将我国现行税分为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资源课税和行为课税五大类。

二、按照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可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三、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为价内税与价外税

四、按税负转嫁与否,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五、按照税收的管理权限,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第四节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一、1950~1978年间的税制建立与发展

二、1979~1993年间的税制改革

三、1994年的税制改革

第五节流转课税

一、流转课税的对象和特点

流转课税是指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特点:1.课征普遍

2.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外,商品课税一般在税率的制定上,采用比例税率。

4.计算征收方便

二、流转课税的主要税收

(一)增值税

1.定义:增值税是对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法定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2.特点:

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可以有效地减少偷漏税。

税收收入不受商品流转环节的影响,可以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

有利于实行彻底的出口退税。

3.增值税的类型:生产性增值税;收入性增值税;消费性增值税

4.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5.税率: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零税率

6.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本期销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

(二)消费税

1.定义:消费税是对我国境内从事生产、进口和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2.征税范围和纳税人应税消费品5类11种消费品。

3.税率采取产品差别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复合税率三种形式。

4.应纳税额的计算

实行从价定率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额×适用税率

实行从量定额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单位税额

实行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计算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定额税率十销售额×比例税率

(三)营业税

1. 定义:是对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2.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征税范围包括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等营业行为。凡在我国境内发生上述营业行为的单位和个人,都是营业税的纳税人。

3.税率3%、5%、20%

4.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营业额×适用税率

(四)关税

第六节所得课税

一、所得课税的性质和特点

所得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所得课税的特点:1.税负不易转嫁;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税负较公平;3.税源普遍,课征有弹性;4.计税方法复杂,征管难度大

二、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

(一)企业所得税

1. 企业所得税是对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除外)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 企业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来源于境内、境外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

3.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是指在我国境内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或组织。

4. 企业所得税实行比例税率,法定税率为33%。

5.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三)个人所得税

1. 个人所得税是对我国公民、居民来源于我国境内外的一切所得和非我国居民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课税对象和纳税人

3.税率

4.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四)农业税

1.农业税是国家对从事农业生产并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2.纳税人:从事农业生产并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均是农业税的纳税人。

3.课税对象:农业收入,即指粮食作物、薯类作物和部分经济作物的收入。

4.计税依据:常年产量,即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当地的一般经营条件和种植习惯,在正常年景下所能收获的产量。常年产量确定以后,在一定时期内不予改变。

5.税率:实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第七节其他课税

一、资源课税

二、财产课税

三、行为课税

第四章国际税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以下内容:国际税收的含义及本质;税收管辖权;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税收饶让;跨国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调整。

教学重点与难点:国际税收的含义;税收管辖权;国际重复征税。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税收的含义

一、什么是国际税收

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对跨国纳税人进行课税而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二、国际税收的本质

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是国际税收的本质所在。

三、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国家税收是国际税收产生的前提。两者的区别在于:征税的依据不同;反映的分配关系不同;处理分配关系的方式不同。

第二节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

一、税收管辖权

税收管辖权是指一国政府在征税方面的主权,它表现在一国政府有权决定对什么征税、征哪些税以及征多少税。

二、国际重复征税

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对同一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或税源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1)不同税收管辖权的重叠。

(2)同种税收管辖权的重叠。

三、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

1.免税法

也称豁免法,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境外所得不予征税,仅对其来源于境内的所得征税。

2.扣除法

也称扣税法,是指一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境外所得征税时,允许其将该所得负担的外国税款作为费用予以扣除,只对扣除后的余额征税。

3.低税法

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境外所得,按单独制定的较低税率征税。

4.抵免法

是指一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境内境外所得汇总征税时,允许在其应纳税额中扣除境外的已纳税款,只就其差额缴税,以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四、税收饶让

税收饶让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部分所得税,视同已经缴纳,并允许其用这部分被减免的外国税款抵免在本国应缴纳的税收。

第三节跨国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调整

一、跨国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

二、跨国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调整原则

三、转让定价的审核和调整标准

第五章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了解国有资产的现状与分类,掌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及其职能,掌握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利润分配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国有资产的现状与分类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3.关于国有资产产权的管理方式

三、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1.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2.国务院有关经济部门和全国性总公司

3.监事会

第二节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一、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

二、国有企业利润的形成和分配过程

三、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沿革

四、现行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第六章财政支出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掌握财政支出的分类与结构,财政支出的原则以及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价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支出的分类与结构

一、按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

二、按国家职能分类

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三、按最终用途分类

可分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积累性支出。

四、按经济性质分类

可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第二节财政支出原则

一、量入为出的原则

二、优化支出结构原则

三、公平与效率原则

第三节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一、财政支出效益的特殊性

1.计算效益的范围不同

2.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

3.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

二、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

2.最低费用选择法

3.“公共劳务”收费法

第七章文教行政、社会保障等支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掌握以下内容:科教文卫支出的性质及管理内容;对行政管理费的控制方法;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内容以及我国主要的社会保险制度;财政补贴的内容及必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科教文卫支出的管理;行政事业费的控制;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一、文教科学卫生等事业单位的性质

二、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

1.社会消费性支出

2.非生产性支出

三、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内容

1.按支出的部门划分

2.按支出的用途划分

四、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

1.定员定额管理

2.财务管理

3.社会集团购买力管理

第二节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性质、意义

二、对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控制

第三节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内容

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

二、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

1.现收现付式

2.完全基金式

3.部分基金式

三、我国主要的社会保险制度

1.养老保险制度

2.医疗保险制度

3.失业保险制度

第四节财政补贴

一、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内容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而向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主要内容包括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

目前我国的财政补贴主要有: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

二、财政补贴的必要性和作用

1.有助于国家推进价格改革

2.有助于国家贯彻产业政策

3.有助于国家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促进社会安定

三、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

1.存在的问题:

补贴的范围过大,补贴的项目过滥,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补贴的规模过大,国家财政难以承受

财政补贴的支出效益不高,而且很不公平

2.改进的对策

合理确定补贴的范围,减少补贴项目,压缩补贴规模

适时调整补贴标准

加强补贴的管理

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必须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相配套

第八章国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掌握以下内容:国债的特征及功能;国债的管理。了解国债的历史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国债的特征和功能;国债的偿还。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国债

一、国债的含义

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又是一个特殊的债务范畴。

二、国债的特征

1.自愿性

2.有偿性

3.灵活性

三、国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2.筹集建设资金

3.调控经济运行

第二节国债的历史发展

一、国债产生的历史过程

国债真正的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以后。

二、国债产生的历史条件

首先,反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个人主义为国债发行提供了充分的政治条件。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其垄断阶段以后,政府的职能范围急剧扩张,财政支出开始膨胀,大规模发行国债成为必要。第三,大量的信用资本是国债发展的经济基础,而完善的国债市场和全国性的金融机构等为则为国债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

三、举借国债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

四、我国国债的历史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的国债发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的1950年。第二阶段是1954~1958年。第三阶段是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第三节国债的管理

一、国债的种类

(1)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

(2)以国债发行的地域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内债和外债。

(3)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4)以国债的偿还期限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长、中、短期国债。

(5)以国债的付息方式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附息国债和零息国债。

(6)其它分类。以国债是否记名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记名国债和无记名国债;以国债是否具有相关凭证为标准,可以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帐式国债;以国债的认购对象,可以分为居民认购的国债、机构认购的国债等;以国债认购过程是否存在强制,可以分为强制国债和自由国债;以国债资金的最终用途,可以分为建设性国债和赤字国债。

二、国债的发行方式

1.固定收益出售方式

2.公募拍卖方式

3.连续经销方式

4.直接推销方式

5.组合方式

三、国债的发行条件

1.发行价格:平价发行、折价发行、议价发行。

2.利息率:国债利率是国债利息与票面值的比例。

四、国债的还本付息

1.付息方式

2.偿还方式

3.偿还的资金来源

(1)设立偿债基金。(2)通过预算列支。(3)举借新债。

第九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同学们掌握国家预算的概念、组成、原则,复式预算的概念和特点,预算的调整,预算外资金的特点及管理,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复式预算,分税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家预算

一、国家预算的概念

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是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二、国家预算的组成

目前,我国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从预算内对人分合关系来看,国家预算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

三、国家预算的原则

1.公开性

2.完整性

3.统一性

4.可靠性

5.年度性

6.法律性

四、复式预算

(一)复式预算的概念和特点

复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其特点:有利于国家职能的分离

有利于提高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实行宏观决策和管理

便于政府对财政活动进行分析

(二)我国实行复式预算的必要性和条件

1.政府的财政收支是否可以真正划分为两本帐。

2.国家的债务收入能否满足经济建设的资金需要。

3.是否具备现代化的,科学的预算分析方法

五、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

(一)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开始。国务院应及时下达关于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具体事项由财政部门部署。各地方政府应按国务院规定的时间,将本级总预算草案报国务院审核汇总。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在每年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初审,在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作关于预算草案的报告。预算草案经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二)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重要环节。收入入库、支付拨付以及预算调整都必须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的程序进行。

(三)决算

决算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总结和终结。决算草案由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年度终了后按国务院规定的时间编制,具体事项由国务院财政部门部署。决算草案的

审批和预算草案的审批程序相同,各级政府决算批准后,财政部门要向本级各部门批复决算,地方各级政府还应新花色经批准的决算,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第二节预算外资金

一、预算外资金的性质、范围和特点

预算外资金的性质,是指属于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资金。

其特点有自主性、专用性、分散性、灵活性。

二、预算外资金的建立和发展

三、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

1.严格划清预算内和预算外的界限

2.坚持预算外资金的支配权不变,维护预算外资金的自主性

3.坚持专款专用

4.实行计划管理政策引导

第三节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一、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含义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根本制度。

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

1.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体制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3.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4.分级预算体制

三、分税制体制及其完善

(一)分税制的含义及优点

分税制是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

预算管理体制。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等内容。

(二)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三)关于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问题

1.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事权划分

2.实行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3.完善地方税收体系

第十章信用、利息与信用工具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信用关系如何形成的基础上,搞清基本特征及利息的性质、利率的种类,明确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信用的几种基本形式,如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掌握信用工具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信用工具的运用要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信用的特征与形式;利息的性质与利率的种类及其运用;金融工具的本质和主要信用工具。

教学难点包括:第一、商业信用的产生与发展;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票据的主要形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授信用、利息、信用工具的含义、性质、种类、作用、内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地信用的基本理论。同时着重介绍信用工具的概念和主要类型,帮助学生掌握信用的重要意义。(2)案例教学法。(3)应引导学生更多地阅读,增加学生自学的内容,以便让学生对学科的众多研究成果有所了解

【关键链接】搜狐网易

【教学时效】4课时

【参考资料】

1.曾康霖:《货币银行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课后练习】

一、解释概念信用信用工具利息利率

二、简述

1.信用的形式。

2.高利贷与现代信用制度的关系

3.信用的特征。

4.利息的经济来源。

5.单利与复利的区别。

6.汇票、本票与支票的区别。

7.信用工具的特征。

8.股票与债券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以后,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当货币被人们用来偿还债务时,又发挥了支付手段的职能。通过使用货币建立起来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当代信用经济的一大基本特征,也是信用存在的基础。

一、信用及其特征

信用:是一种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暂时让渡。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债务”与“信用”混为一谈,但二者在理论上是有区别的。严格地说,它们是同一行为的两个方面。在每一次借贷行为中,债务是指借款人将来还款的义务,而信用则是贷款人将来收款的权利,又称债权。在任何时候,整个社会的信用总额与债务总额必定是相等的。因此,我们常把债权债务关系说成是“信用关系”。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1.高利贷信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信用是以高利贷形式存在的。

高利贷信用采取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实物形态;另一种是货币形态。

高利贷信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高利贷信用的剥削率特别高。一般情况下,高利贷年利率在30%~40%,有的甚至可高达100%或200%。在高利率下,不仅小生产者的全部剩余劳动为高利贷者所侵吞,而且小生产者的劳动资料(如土地、牲畜、房屋等)和生活资料也经常被高利贷者剥夺,甚至占有债务人本身。第二,高利贷信用主要用于非生产性用途。奴隶主和地主借高利贷,是为了补充剥削收入之不足,用来满足奢侈的生活;小生产者借高利贷则主要是为了应付意外事件,如天灾人祸等,以维持生产和生活。

高利贷信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高利贷信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高利贷信用是促进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在封建社会,高

利贷信用逐步由单一的实物形态过渡到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并存,并以货币形态为主,高利贷的债务人为了偿还债务和支付利息,不得不把自己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以换回货币,而不是用来供自己消费。这样,就促进了自然经济加速瓦解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②高利贷信用对于奴隶主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小生产起到了破坏作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如果中小奴隶主和地主借了高利贷,也会因为债台高筑而破产,小生产者如求助于高利贷,则会因为无力偿还债务而丧失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沦为债务农奴。但是,高利贷不会创造新的生产方式,随着奴隶主、封建主和小生产者的破产,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奴隶主和封建主,小生产者则沦为奴隶、农奴和流氓无产者。

③高利贷信用使生产力逐步走向衰退。当奴隶主和封建主负债累累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变本加厉地剥削奴隶和农奴。残酷的压榨和剥削使大量的奴隶和农奴过早地死亡,从而使社会生产力衰退。如小生产者欠了高利贷,会迫使他们将绝大部分劳动产品,甚至一部分生产资料都充作抵债之用。他们的再生产不得不在更困难的条件下进行。

④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高利贷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前提条件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是:具有一定数量的产业资本和大量的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高利贷信用的发展,一方面,使高利贷者积蓄起大量的货币资财,有可能将其转化为产业资本;另一方面,高利贷又使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变成无产阶级,这促进了雇佣劳动者队伍的形成。

但必须指出的是,高利贷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其他条件已经成熟时才具备,而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漫长岁月中是不具备的。

2.现代信用的产生

现代信用制度是信用经济的基础。现代信用制度的建立,取代了高利贷信用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但高利贷信用并未消失,如在民间的典当业、小生产者的借贷等方面,仍部分保留着高利贷的性质,这将成为现代信用的补充。

三、信用的形式

按照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关系来划分,可以分为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两种形式。直接信用是指资金盈余单位通过签署借款协议或债务证书的方法直接向资金短缺单位提供的信用;间接信用则是通过银行和金融机构进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银行信用是间接信用,其他信用形式基本上都属于直接信用。按债权人和债务人所在地域来分,可以分为国内信用

和国际信用。国内信用是指债权人和债务人都在一国范围内的信用;国际信用则是债权人或债务人有一方在国外的信用。

(一)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企业在出售商品时,售货方向购货方所提供的信用。

1.商业信用的基本形式

商业信用主要采取赊销和预付货款两种基本形式。

2.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是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

(2)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企业

(3)商业信用的盛衰和经济周期的变化相一致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信用

由于商业信用是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其基本形式是赊销和预付货款,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必然普遍存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采用的商业信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赊销商品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处理积压商品。有些积压商品并不是没有人需要,而是需要者暂时没有资金购买,或觉得条件不够优惠而不愿购买。如果对这些商品采用赊销的方法,就能很快地售出。赊销有助于企业加速资金的周转,避免损失和浪费,增加再生产所需的资金和物资。

(2)预付货款

只要是生产期限较长的产品,在必要时均可预收一定比例的货款或定金。这可以使生产企业提前获得资金,保证产品的正常生产;同时也有利于巩固买卖双方的赊销关系,严格执行经济合同。

(3)补偿贸易

所谓补偿贸易,是指某企业用其他企业的设备进行生产,然后用生产的产品来归还设备的价款。如果乙企业用甲企业提供的设备生产,然后用产品逐步归还设备价款,在设备价款未还清之前,乙企业就同甲企业发生了商业信用。

除以上三种形式以外,还有委托代销、分期付款等形式的商业信用。

4. 商业信用特点

商业信用作为银行信用的补充,具有以下两大优点:

①商业信用是直接信用

②商业信用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推销新产品和滞销产品,减少资金积压。

5.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商业信用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的局限性:

(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限制.

(2)商业信用受到方向上的限制

(二)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向企业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典型形态,它是在商业信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因而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成为现代信用经济的主体。

1.银行信用的特点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不同,它具有如下特点:

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债权人是银行或金融机构,债务人则是企业;

银行信用的盛衰与经济周期的变化不一致。

2.银行信用优点

银行信用的特点使其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银行信用的规模不受借贷资金数量的限制。

银行信用不受贷款方向的限制。

(三)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政府以举债的方式要求其公民提供的信用。在国家信用中,以债务人资格出现的是国家或政府;以债权人资格出现的则是本国公民、企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等。

(四)消费信用

所谓消费信用,就是由企业、银行或其他消费信用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1. 形式

银行提供的消费信用,通常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直接消费信用,即直接贷款给消费者,用于购买商品和支付各种劳务;

间接消费信用,即向消费者间接提供信用。

2. 种类

消费信用按贷款用途,可以分为分期付款的消费信用和非分期付款的消费信用两大类。

分期付款消费信用

分期付款的消费信用,是指消费者所欠的购货款按周、按月或按年偿还的消费信用。最常用的分期付款消费信用是购买汽车和住房。

非分期付款消费信用

非分期付款消费信用是指一次性整笔偿还所借款项的消费信用。它包括记账和劳务借贷。所谓记账又称“赊购”。这种方法往往在消费者想要购买某一件商品,但又没有现款支付时采用。这是非分期付款消费信用中最普通、最主要的方式。

劳务信贷是电话、电力和煤气公司等公用事业部门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第二节利息及利息率

在现代信用制度下,信用采取货币形态,即借贷资金的典型形态。由于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借款人和贷款人把货币(借贷资金)作为资本来借贷,因此又叫做借贷资本。

一、借贷资金的来源

关于借贷资金的来源,西方经济学家有几种不同的看法。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借贷资金来源于全社会的储蓄;凯恩斯认为其来源于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主张“借贷资金说”的经济学家则认为,借贷资金包括中央银行增发的货币供应量和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目p 窖藏货币。以上经济学家的观点只是大致说明了借贷资金的来源,而未详细加以论述。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分析借贷资金的来源应从三方面人手,即社会再生产过程、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和社会各阶层的储蓄。

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

借贷资金主要来源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金,主要包括:

①固定资产循环和周转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

②流动资金循环和周转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

③企业利润分配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

2.从货币供应的角度来看

借贷资金来源于货币供应量的扩张,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②派生存款的创造。。

③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

3.从社会各阶层的储蓄来看

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人和储蓄也是借贷资金的重要来源。

二、借贷资金的基本特征

作为现代信用典型形态的借贷资金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它与普通商品的区别在于:

1.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2. 它具有特殊的转让形式.

3.它具有特殊的价格形式。

三、利息的性质

从借贷资金的让渡形式来看,利息是借贷资金的“价格”。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之间进行划分,扣除职能资本家的利润以后,借贷资本家获取让渡借贷资金的价酬,即为利息。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息,应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利润的一部分毒化形式,即企业使用借贷资金向债权人支付的报酬。

四、利率及其种类

利率:利率是在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本金)之间的比率。

利率是一种体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许多种类型的利率。

1.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按照利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利率有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之分。名义利率是不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随物价水平的变化而调整的利率;实际利率则是剔除通货膨胀因素,能够精确地反映真实筹资成本的利率。

2.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

根据利率是否由中央银行控制,可以分为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基准利率又称中心利率,是带动或影响市场利率的利率,一般由中央银行决定。市场利率是由市场因素决定的利率,中央银行不加以直接控制。

3.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根据信用期限的长短,利率可以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长期利率是指信用期限超过一年的利率;短期利率则指信用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利率。

4.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根据信用期限内利率是否调整,利率可以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在信贷期限内保持不变的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在信贷期限内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定期调整的利率。

5.优惠利率和惩罚利率,

根据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利率可分为优惠利率和惩罚利率。优惠利率低于同类贷款利率,是银行竞争的一种手段。

惩罚利率高于同类正常贷款利率,是对那些超过贷款限额、透支额度及偿还期限的贷款所规定的特殊利率。惩罚利率是银行对企业违约的一种制约手段。

6.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根据计算利息的期限单位,利率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年利率以年为计算单位,以百分之几来表示,按年利率计算的利息为年息;月利率以月为计算单位,以千分之几来表示,按月利率计算的利息为月息;日利率以日为计算单位,以万分之几来表示,

按日利率计算的利息为日息,日息按每月30天计算。

7.单利和复利

根据利率的计算方法不同,又分为单利和复利。单利是指按本金计算的利息,即不将上期利息计入本金而产生的利息。复利则是将上期利息计入本金,并在此基础上计算的利息。银行贷款大多采用单利,惟有透支采用复利。

第三节信用工具

信用工具是借贷双方建立信用关系的一种书面凭证,又称金融工具。在一般情况下,它对于发行者来说是一种债务,对于购入者或持有者来说则是一种债权。

一、信用工具的基本特征

1.偿还期

偿还期是指债务人在必须全部偿还债务之前所经历的时间。

2.流动性

所谓信用工具的流动性,是指信用工具在短时间内转变为现金,而在价值上不受损失的能力,又称变现能力。

3.本金安全.

本金的安全是指信用工具的本金免于遭到损失的风险。

4.收益率

这是指信用工具能够定期或不定期带来的收益与其本金的比率。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将信用工具的收益率与利率视为同一概念。

信用工具的收益率可分为名义收益率、即期收益率和到期收益率。其中,名义收益率是信用工具上载明的票面收益率;即期收益率是有价证券按当时的市场价格出售时,所获得的收益率,既为票面收益与市场价格之比。

二、信用工具的种类及其运用

随着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金融创新的蓬勃兴起,信用工具的种类日益增多。

信用工具可按其发行者的性质不同,划分为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直接信用工具是指非银行或金融机构,如工商企业、政府和个人所发行或签署的商业票据、股票、公司债券、公债和抵押契约等。间接信用工具是指银行或金融机构所发行的银行券(或纸币)、存款单、人寿保险单和各种银行票据等。

1.票据

票据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票据包括各种有价证券和商业凭证,如股票、股息单、国库券、发票、提单和仓单等。狭义的票据仅指汇票、本票和支票。

票据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票据是以支付一定金额为目的的有价证券。

票据是一种完全有价证券。

票据是一种无因证券。

票据是一种流通证券。

(1)汇票

汇票是指出票人委托付款人于指定到期日,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票据。我国《票据法》对汇票的定义是: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五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汇票是票据的典型代表,它最集中地体现了票据所具有的信用、支付和融资等各种经济功能。

按照不同的标准,汇票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①按汇票上是否记载收款人的名称,可以分为记名式汇票、指定式汇票和不记名式汇票。

②按汇票到期日不同,可以分为即期汇票和远期汇票。即期汇票是见票即付的汇票,一般票面上记载“见票即付”的字样;远期汇票是指在一定的期限内到期的汇票。

③按汇票基本当事人不同,可以分为普通汇票和变式汇票。普通汇票是指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分别为不同人的汇票;变式汇票是指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中的一人同时兼有两个当事人身份的汇票,如出票人即为付款人。

④按出票人不同,可以分为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商业汇票是企事业单位等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付款日期五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种汇票。银行汇票是银行受汇款人的请求,在汇款人按规定交付保证金后,签发给汇款人由其交付收款人的一种汇票。

我国《票据法》规定了汇票必须具备以下票据行为和权利:

①出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它是一种基本票据行为。

《票据法》明确规定,不得签发无对价的汇票,以骗取银行或其他当事人的资金。汇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表明“汇票”的字样;五条件支付的委托;确定的金额;付款人名称;收款人名称;出票日期;出票人签章。如缺少其中任何一项,汇票无效。

②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即付款人在汇票上签名盖章,承认付款。由企业作出的承兑,叫商业承兑汇票。有时为了提高汇票的信用程度,要求银行进行承兑(即保证付款),这种汇票叫银行承兑汇票。经银行承兑后的汇票,如付款人无力偿还,将由银行负责付款。

③背书是指在票据背面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经背书以后的票据可以转让。

④保证是指票据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以担保特定债务人履行票据债务的一种附属票据行为。保证人必须在汇票上记载下列事项:表明“保证”的字样;保证人名称和住所;被保证人的名称;保证日期;保证人签章。

⑤付款是指付款人支付票据金额,以使票据关系消失的票据行为。

⑥追索权是指持票人在票据到期未获付款,可向其前手请求偿还票据金额的一种票据权利。《票据法》明确规定,汇票到期被拒绝付款的,持票人可以对背书人、出票人以及其他债务人行使追索权。

(2)本票

本票是出票人承诺于到期日或见票时,由自己五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依据不同的标准,本票可以有以下不同的分类:

①根据本票上是否记载收款人名称,可以分为记名式本票、指定式本票和不记名本票。

②根据本票的到期期限,可以分为远期本票和即期本票。

③根据出票人来划分,可以分为商业本票和银行本票。

商业本票是由企业签发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五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又称“商业期票”。

银行本票是指由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五条件支付票据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本票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银行本票的出票人必须是银行;

第二,银行本票是见票即付的即期本票,是一种支付工具。

(3)支票

财政与金融课程论文—金融危机

财政与金融课程论文— 金融危机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财政与金融》课程论文金融危机 班级:10级财经一班姓名:王璐璐学号: 【摘要】 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传递机制,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建立有效风险防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金融危机传递与传递源、被传递对象、传递媒介、传递途径、传递过程、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等相互关联。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力度一般与传递源的距离、各国的经济实力、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等成反比。拯救国际金融危机的方法对迅速中止危机的传递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金融危机;原因剖析;解决对策 一、理论综述 关于金融危机,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给出的,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一)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 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在批判李嘉图的“比例”理论、萨伊的“市场均衡法则”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分离的可能性,结果导致货币与商品的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客观上又会产生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关键在于商品和货币各自不同的独立运动价值特性。而只要商品、货币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并且会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

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金融学》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金融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院校财经及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整个财经类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是我院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货币供求均衡、货币政策等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系统的掌握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重点掌握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货币政策;信用、信用形式以及信用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利率和利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以及金融机构的构成等问题,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业务经营、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熟悉我国货币金融政策、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等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有关金融工作问题的能力。课程的难点是如何将抽象的金融知识与表象化的经济问题结合、深奥的金融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并能用相关的理论解读现实的经济现象和金融现象,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简单的经济金融问题,进而站在高度分析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微观金融活动,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财政与金融的关系论文范文

财政与金融的关系论文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地方财政金融发展关系建议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地方财政与金融发展概述 产业结构调整下地方财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第二,财政稳定是前提。高风险性可以说是金融的最大特征,金融的投资环境是否安全也是关系到地方金融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机构一旦发生风险,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整个地区甚至是全国、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金融机构都会受到波及,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至今仍历历在目,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大几乎无人能及。那么,如果出现金融风险,单靠金融系统本身的能力是远远不能够化解危机的,这时候就需要地方财政介入调解,运用政府调控手段有效遏制金融风险。所以说,地方财政是金融发展的前提,是地方经济稳定的保证,金融一旦出现危机,地方财政会立即采取行动,力争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特别是在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或者银行都会出现很多死账坏账烂帐,给地方的金融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这时的地方财政就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困境,稳定金融市场。 第三,金融发展是保障。评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该地区的金融发展是必备评估因素之一,金融系统的发展水平往往能够代表该地区的财政收支水平。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分税制实施以来,地方财政屡现入不敷出的困境,金融产业担负起部分地方财政应承担的职责,将部分金融产值转移到地方财政中去,协助财政为地方经济发挥作用,平衡收支,稳固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刺激居民消费,活跃市场经济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而通常来说,提高银行储备金率或者降低银行存款利率是刺激居民消费的常见措施,这也是金融业保证地区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所以说,金融发展是地方财政的保障,在目前产业结构调整一时无

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财政与金融的论文 一、为什么要读。也就是学习国际金融知识的必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财政干部要了解国际金融基本知识,掌握国际金融发展变化规律,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金融学》的视角看,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国际金融就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与世界经济差异化发展博弈的日益深化,金融自由化向更广的层面和更深的层次不断拓展和发展。同时,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张和发展,国家间资金流通和信用融通的规模、速度、方式也产生了极大变化,国家间的货币兑换、汇率利率等内部及外部的变动和波动,在国家间经济往来乃至全球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因此,财政干部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学习《财政金融》知识,提高特别是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把握和宏观财经数据的分析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从小处思考,我认为学习国际金融知识有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扫盲。学习国际金融学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各种国际金融信息,了解你生活在的全球一体化世界。你在财经类报纸上或在金融机构大厅里看到每天的外汇行情时,你是否知道,不同国家货币间的汇价是如何决定的?汇率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什么是欧元,欧元为什么要取代欧洲许多国家的货币?1997年7月泰国爆发货币危机后,为什么亚洲那么多国家先后都卷入了危机?美国次级债的演变,怎么影响到你买的股票?相信你在学习《财政金融》的过程中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二是明智。学习国际金融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问题产生的根源,认识一国经济和金融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从而有助于你参加论坛或面对儿女提问时,能逻辑清晰地对答。诸如:我国最适度的外汇储备是多少,是1000亿美元还是1500亿美元?如果日元贬值到1美元比140日元时,人民币汇率是否应该贬值?我国可维持的外债规模是多少,举借外债的币种结构如何安排才算合理呢?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取消外汇管制,允许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场合,如何降低国际投机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等国际金融方面的问题。三是提高。通过学习国际金融知识,可充实投资知识、提高理财能力。国际资本的流动,对冲基金的兴衰,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在影响国际市场股票价格的同时,也牵动中国股票、期货市场的神经。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体验一下股海的起伏,感受一下外汇、期货的波动,研究一下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以提高自身在区域财政与金融市场互动机制的把握能力,为将来财政国库资金的科学、合规运作,前瞻性地进行知识积累和思路探索,作为财政干部将受益匪浅。二、有什么特点。《国际金融》一书结构逻辑清晰、内容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本书共分6 讲,介绍了国际金融、汇率、国际货币、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等基本知识,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与政府管理等辩证关系。以插页专栏的形式,对阅读过程中涉及一些比较专业或比较难懂的概论、术语进行了解读,并通过列举一些数据、一些图表,表述一些历史事件或约定俗成的关键词,方便读者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准确理解和重点把握。例如,第一章共七个专栏,涉及外汇、铸币税等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分析了日本“广场协议”、美元汇率走势、中国外汇市场、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等概念和专题。同时,本书还对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的热点问题作了讨论,如人民币汇率政策,外汇储备政策,国内流动性过高,金融失衡,美国双赤字等等,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引导读者更深入地思考国内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同时,各章对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在经济转型期的政策得失进行了比较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宏观形势的复杂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有什么启发。也就是在工作中如何应用国际金融知识。在推进城乡统筹的进程中, 1

财政与金融的论文

财政与金融的论文: 20世纪90年月中期以来,随着政府采购实践的大肆推广,许多范例政府采购活动的地方性规章相继发表施行,如1998年12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措施》;1999年4月22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市政府采购措施》和《北京市政府采购目录》;1998年11月3日和1999年4月13日云南省分别公布了《云南省省级国家构造奇迹单元政府采购制度暂行划定》和《云南省省级政府采购实验细则》;1998年12月21日安徽省公布了《安徽省修建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措施》;1999年1月13日陕西省公布了《陕西小修建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措施》;1999年2月12日浙江省公布了《浙江省重点配置工程发包承包揽理措施》等等。另外,国家筹划委员会、配置部、广播影戏电视部、铁道部、交通部、电力部、煤炭产业部、国内商业部、机器产业部、财政部、对外经济商业相助部、国家经济商业委员会等也都分别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政府采购的政策性文件和部门规章。[2] 虽然以上全部这些地方性规则和部门规章,确切管理了现在我国各省、市以及国务院各部门有关政府采购的许多具体题目,但是由于政出多门,没有举行统一的论证和科学的制度计划,条块支解状态非常紧张,而且立法条理低,可使用性不强,在立法目的和具体范例上过于夸大财政资金的管理,不能反应出《政府采购法》多元的价钱取向,不具有政府采购制度的真正涵义和意义。 二、我国加入WTO对创建政府采购制度的寻衅 加入WTO要求我国凭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变化财政职能,创建政府大众预算体系,开放政府采购市场。而我国现有的实践水温和制度框架基础不能顺应这一要求。这搪塞我国正在创建确政府采购制度来说,无疑意味着多方面的寻衅。 1.时间异常紧急。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的西方国家,并随着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向今世市场经济的过渡而渐渐完满。也即是说,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的孕育发生和生长履历了2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而我国现在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相搪塞天下大多数国家而言,我国确政府采购革新和立法才刚刚开始,而且这不是一项伶仃的活动,它涉及到预算管理革新乃至整个政府和市场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厘革,也涉及到政府参与市场交易活动要领的基础厘革。虽然我们可以大胆警惕发达国家政府采购的理论和要领,但同时要顾及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许多题目的特别性和不确定性。以是,这一系列的厘革仍须要一个历程。1995年12月,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亚太经合构造部长级会讲和向导人非正式集会上,江泽民主席代表我国答应,将于20 20年向亚太经合构造成员国对等开放政府采购。1996年,我国政府向亚太经合构造提交的单边举措筹划中,明确最迟于2020年与亚太经合构造成员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加入WTO,我国就得凭据既定的时间表负担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使命,无疑大大地收缩了这一历程。概而言之,我们在创建政府采购制度时,面临着拟订执法和使其今世化的双重使命,不光使命困难,而且时间也异常紧急。 2.观念难以变化。虽然革新已举行了20多年,但筹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头脑观念在一部门人的头脑中依然存在,他们对政府采购缺乏基本的相识,对这一创新的革新还缺乏应有的相识,乃至个体部门还会因优点的调解孕育发生抵触情绪。若有些预算采购单元以为,凭据预算分配的资金,应该由自己支配,不须要政府统一采购。又如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事情职员,还风俗于筹划经济时期的“朝南坐”,等人上门服务,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意识。以是他们通常把采购搞成控购。更为紧张的是,恒久受权利本位头脑的影响,形成了重审批、轻管理的制度模式,看重采购审批步伐和对采购举行监视的权利归属,轻忽对采购历程实质性的管理和监视,不能确保采购的公平、公平、果然。我国正式加入WTO的时间不长,不行能要求各人对与WTO相干的规矩都有深入的相识,但是,其时间表指向我国答应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时,就不能以此为捏词来制止成为被告的难堪。我国创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评释,观念和头脑要领变化的难度,远远胜于创建制度自己。 3.转型时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WTO框架下确政府采购制度已不光仅是一国的财政支付管理制度,它已经融入到天下性商业构造、地域性商业构造的有关制度协定中,体现了一国在国际商业中相干领域的权利使命。因此,国际经济构造拟订的《政府采购协议》和具体国家或地域拟订的《政府采购法》,在目的上有很大差异。国际间确政府采购协议旨在扩大列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寻求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而具体国家或地域确政府采购规则旨在使本国企业尽大概进入外国确政府采购市场,同时努力掩护本国确政府采购市场。以是,我们在拟订政府采购法的时间,就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要与发达国家站在统一起跑线上,尽大概地掩护我国企业的优点。而西方发达国家确政府采购制度,大多数都是创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后期过渡阶段,与政府采购制度息息相干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预算体制、国有企业等,正举行着大张旗鼓的革新,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而创建政府采购制度要思量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如政府采购主体怎样界定,是我们在拟订政府采购法时首先要面临的题目。在这一题目中,由于现在行政奇迹单元和国有企业革新出现出多元化走向,对他们的主体职位地方不能做简略的取舍。这样不光增长了立法技能上的难度,而且对立法的效果难以形成可靠的预期。

《财务管理》课程标准【最新】

《财务管理》课程标准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课程编号: 学分:5 学时:80(其中:讲课学时:50 实验实习学时:30) 先修课程: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 教材:《财务管理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形成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重要模块,安排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之后开设,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财政金融基础》、《统计基础》等课程为基础,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财务管理中的基本理念,并加以运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一般记账人员提升为财务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及预测、决策的能力。(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以符合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 作为会计类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侧重体现资金角度的综合管理,但从目前高职就业岗位要求看,短期内还不能进入较高层次的财务管理队伍,因此本课程设计上针对一般会计岗位要求,而非直接培养财务经理,目的是让学生能领会财务管理要求,更好的做好会计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必要信息,同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知识平台。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该课程以形成基本财务管理能力为基本目标,努力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素质。 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对数字的敏感度,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合作配合、综合协调能力,为做好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打下基础。 2、知识 (1)系统讲述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财务管理的概念、对象、目标、职能、环境、原则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从课程、学科、工作等多个方面对财务管理有一贯全面的认识,以便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详细讲述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问题,包括货币时间价值计算原理、风险计量原理资金成本计算原理。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从方法论的角度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以便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方法基础; (3)重点讲述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的有关问题,包括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的基本问题、财务分析的内容、财务预算的编制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财务分析的方法和各种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并体会其在财务管理全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 (4)重点讲述资金筹集管理的有关问题,包括资金筹集管理的基本问题、权益资金的筹集、借入资金的筹集、资金成本与筹资决策、筹资成本与资本结构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理解与掌握筹资成本分析、筹资风险分析以及筹资决策与资本结构确定的理论与方法; (5)重点讲述资金投放管理的有关问题,包括资金投放管理的基本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理解与掌握投资成本分析、投资收益分析、投资风险分析以及投资决策的理论与方法; (6)重点讲述资金营运管理的有关问题,包括资金营运管理的基本问题、流动资产管理、固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财政与金融》是国家开放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注册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课内学时72,电视授课9学时,学分4。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我们将财政和金融两大领域综合为一门课程,在内容和体系上作了压缩。因此,本课程只能反映这两大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与金融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两个最重要工具。近几年来,我国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财政与金融的理论和实务有很大的更新和扩展,本课程将尽可能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有关财政、金融的基础理论与基本业务课程,与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也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必修或必选课程。 二、课程任务 开设《财政与金融》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经济管理人员掌握财政与金融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财政与金融的改革实践。通过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财政与金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现行的财政金融制度,掌握财政预金融的实务技能与方法。为学生将来从事财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财政与金融课程72课内学时,4学分,一学期授完。一般应具有“经济学”等基础知识,后续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基础”等其他相关财经类课程。 四、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在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中应系统讲授财政与金融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紧密结合实际,提出和分析理论问题,培育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授有关财政与金融最基础的原理与最基本的实务问题,以理论为主,兼顾业务知识,注重宏观知识的把握,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课程教学要求层次划分建议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课程,以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主,对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的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方面,具体内容可划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以财政与金融的基本概念为主。 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内容。主要要求理解掌握有关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 应用: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财政金融问题,其中包括简单的

财政与金融形成性考核答案

财政与金融形成性考核答案 第一章至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财政: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2、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 3、财政收入:指国家预算收入,包括中央及地方务级政权的预算内收入及部分预算外收入,是国家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的货币价值形态。 4、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5、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 6、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课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7、免征点:是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对有免征额规定的课税对象,只就其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8、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 9、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 10、国债:即国家公债,是指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二、填空题 1、财政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条件,二是社会条件。 2、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3、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 4、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职能。 5、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分类,相应地可将财政预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两大类。

6、分析与确定财政收入数量界限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数据法和要素分析法。 7、税收的形式特征,通常被概括为三性,即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8、课税对象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 9、税源是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 10、对特定的纳税人实行加成税征,加一成等于加正税税额的10% 11、我国现行属于流转税的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和资源税。 12、增值税有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三种类型。 13、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或者从量定额的办法计算应纳税额。 14、资源课税可分为一般资源税和级差资源税两种类型。 15、国债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有偿方式取得的财政收入。

财政与金融选修论文

成都理工大学《财政与金融》(选修) 结 课 作 业 姓名:甄福荣(No.65)

我国金融现状之我见 甄福荣 当今的金融手段已经逐渐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书本上所讲,媒体上所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与亲身体验,都在告诉我们,我们无法避免的走进了一个新的金融时代。为了阐明这一点,我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说明: 一,以电子货币为例的新的信用手段。手机缴费,曾经是一件令我很恼火的事情。但从我们学校的移动营业厅来看,排队缴费的队伍是庞大的,对于很多娇生惯养的孩子,更是恐怖的。所以我在经历了很多次现场缴费后,我无可奈何的选择了购买缴费卡。在报刊亭买一张缴费卡然后轻松地缴费,我每个月月底都是这样做的。然而缴费卡缴费,存在着很严重的局限性,这个来自于缴费卡的面额局限。每次我们只能选择几种固定的面额。网上银行的出现使得缴费变得更加轻松,我们的选择面也变得更加宽广。除了各种各样的缴费业务,网上购物俨然已成为一部分人的购物首选,或者是由于工作忙,或者是由于不想跑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为我们提供的购物平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平时我们所买的物品的价格中,包含了运输费,商家门店租赁费,各种各样的物管费,然而网购则在这方面体现着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省去了很多环节,价格自然也会便宜得多。所以新兴的电子货币,或者说在我国新兴的电子货币,其发展前途是不可限

量的。 二,现代经济,已然是一种信用经济。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神什么事信用与信用经济。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换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够实现其承诺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信用经济是货币经济的一种形式。在西方国家通常被笼统地称为货币经济信用是商品和金融交易的一种交易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交易者通过债权债务的建立来实现商品交换或货币转移。人类社会交易方式经历了实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和靠信用完成交换三个发展阶段,因此,信用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由以上定义我们就不难看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必然要产生这样的经济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同我在第一点中所说,我们每个人的亲身经历都在告诉我们,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经济在发生着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信用经济的产生。且与商品经济一样,信用经济中也存在着交易,而且当代世界信用交易量几十倍地大于商品交易量;信用资金供求决定着资金价格和利率;信用资金流通则决定着生产、分配、消费、储蓄、投资等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但是,信用经济又不同于商品经济,在商品货币交易中,货币资金是一种导向因素,而在信用交易中,情况则恰好相反。债权债务关系的建立替代了货币资金而实现了商品的转移。货币资金的滞后支付只起到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 力。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财政基础 模块二:财政收入

《财政与金融》期末论文

2013-2014年第一学期 《财政与金融》课程论文 讲师:王x渊 内容:对财政的认识 姓名: xxx 学号:xxxxxx 财政与金融 通过学习《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后,我收获很大,这门课程对我也有很大帮助。知道了很多自己以前都不知道的一些财政方面的知识,知道了财政的收入和开支,为自己了解国家的很多大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让我深感欣慰!我还较为系统地掌握了现代金融知识,对金融理论基础、基金募集与管理、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上市融资,对我国经济和金融政策有了较深的认识,对如何合理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把握财政与金融市场互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提高。 下面我将着重讲述我学习《财政与金融》后对财政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财政的定义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市场机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最好方式,但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领域,使政府干预经济有了活动的舞台。财政历来就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说,财政与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会更为密切。现代社会遇到的许多问题,正是需要政府介入进行解决的。诸如收入分配的越来越不公平,生态环境的越来越污染等一系列的现代社会病,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只有通过政府的经济活动使其得到缓解。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财政的分类 财政分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国债,支

财政与金融-习题及答案

《财政与金融》习题册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简答题: 1.简述财政的基本职能。(定义职能原因) 答: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分配关系.财政职能是由财政本质所决定的财政所固有的功能和职责,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有以下三种职能: (l)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动员社会资源,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物品,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在市场经济中,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 (2)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收入-支出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征税或不征税、多征税或少征税,从事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支出项目,实现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合理调整。在政府对收入分配不加干预的情况下,这种分配往往是不公平的,而市场对此无能为力,只有依靠政府财政的分配只能才能对这种不公平现象加以调节。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通过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手段来实现。 (3)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时期实行盈余财政,熨平经济波动。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相机抉择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达到稳定经济的目标。 案例分析: 1.外部性怎么解决? 答:1。外部性指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性。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指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了利益和好处,而所有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补偿。如企业的科研活动。负外部性指产品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损害,但未给受害者应有的补偿。如企业生产的污染行为。 2.解决外部性的解决方法如:征税与补贴,可以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费,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对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采取征税与补贴的方法,存在不足:征税与补贴问题上难以量化,征收补贴的数量难以清晰界定,这易助长腐败现象,破坏经济市场。 3。为弥补征税与补贴方法的不足,我们可以将外部性内部化,利用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从产权学派获悉, 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楚,并允许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或社会产值最大化的安排。利用政府有形的手,清晰界定产权,以及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使交易成本降低。这就是外部性内部化,以此解决外部性的问题。 第二章 名词解释:

金融课程论文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__ _货币银行学___ _ ______ 专业年级:________ 金融学10级(双学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0901*******_ 学生姓名:______ 陈娇香_________ 论文题目: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助学贷款的实践及启示 成绩:____ 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目录 一.相关概念的论述 (一)金融创新 (二)风险防范 二.从助学贷款浅析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 (一). 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创新特点与现实状况(二). 助学贷款违约形成贷款风险引发的思考与建议三.热点追踪 (一)云南推行助学贷款信用保险 (二)违约率28.4%大学生助学贷款寻找风险分担新机制 四.对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的建议 五.致谢 六.参考文献

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助学贷款的实践及启示 撰写人:陈娇香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文化产业管理 2009级) 摘要:金融创新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金融机构参与市场竞争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我们也应注意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设计或操作不当,也会给金融业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本文以我国最早推出也最为典型的金融创新产品之一——助学贷款的实践为证,研究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防范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创新;风险防范;助学贷款; 引言 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永保活力,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国高违约率的助学贷款都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金融创新的思考。金融创新给金融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使得整个金融业的面貌焕然一新,使金融业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时也给传统的金融业提出了不少的难题,对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实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们要正确认识金融创新的价值和作用,在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强风险管理效率的基础上,积极稳妥的开展金融创新活动,激活金融创新行业的潜在活力,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一.相关概念的论述 1.金融创新 1.1含义 金融创新的含义,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解释。有关金融创新的定义,大多是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的观点衍生而来。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ory of Econoforc DeveloPment)中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企业要素实行新的组合。 1.2种类 我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并认为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业务创新; (3)金融组织创新。 从思维层次上看,"创新"有三层涵义:(1)原创性思想的跃进,如第一份期权合约的产生; (2)整合性将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和运用,如期货合约的产生;(3)组合性创性,如蝶式期权的产生。 1.3 影响 金融创新使对货币的定义和货币层次的划分更加复杂,同时对货币流通速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反向关系对传统的货币乘数进行修正,从而可以得出:金融创新使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同时通过近年来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的实证检验,上述结论基本成立。下面就从修正的货币乘数角度,来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财政与金融论文

《财政与金融》课程论文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摘要 国际舆论认为,在“金砖四国”中,经济发展最迅猛的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的大气候下,唯有中国“一枝独秀”,近30年来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中国这么说,外国人也这么说,媒体更是争相渲染,然后身处经济大潮漩涡的中国老百姓,却有着另一番感受,通货膨胀、房价猛涨、股市暴涨暴跌……说是人民币升值,我们口袋里的钱却一天天在缩水,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同时飙升,专家与政府各执一词,中国经济越来越让人看不懂。面对看不懂的中国经济,我们是喜是忧?何去何从?本文通过人民币升值这个热点对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和升值后的策略进行分析,浅谈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理性看待人民币升值,找到合理的应对之策,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地位并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汇率升值通货膨胀发展外汇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5年升值2.56%,2006年升值3.35%,2007年升值6.9%, 2005年汇改前人民币对美元比价8.2765∶1,2005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1美元兑6.992元人民币。2008年4月10日,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报为6.9920:1,突破7元关口,正式宣告人民币进入6.0时代。到2011年4月,美元兑人民币已接近6.53:1。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人民币升值是关系到中国人民乃至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事件,是每个中国公民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合理分析其利与弊,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世界格局稳定。 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还在继续,其研究范围非常宽广,许多内容和领域尚待深入探讨。本文将试着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与弊并寻找相对合理的应对方法,使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人民币升值这个话题,以合理的心态去分析对待,希望能对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深入研究作出一点贡献。 2 人民币为什么升值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纳起来,我认为主要就在2个方面。

2017年电大财政与金融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财政与金融作业1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 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2、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3、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预算收入,包括中央及地方各级政权的预算内收入及 部分预算外收入。 4、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5、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 6、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 7、免征额:是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8、直接税:指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 9、间接税:指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 10、国债: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二、填空题 1、经济;社会 2、国家 3、剩余产品 4、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 5、税收;非税收 6、经验数据法;要素分析法 7、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8、课税对象 9、税源 10、10 11、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12、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 13、从价定率;从量定额 14、一般;级差 15、有偿 16、有偿性;灵活性;自愿性 17、平价;溢价;折价 18、公募法;承受法;出卖法;支付发行法;强制摊派法 19、分期逐步;抽签轮次;到期一次;市场购销;以新替旧 20、金融市场利率;国家信用好坏;银行利率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三、单项选择题

1-5 B B D C B 6-10 C B A B D 四、多项选择题 1、ACE 2、ACD 3、ABC 4、ACD 5、C 6、ABC 7、ABCD 8、ABCDE 9、ABCDE 10、BCDE 五、判断正误 1-5 X X X X X 6-10 X X √ √ X 11-15 √ √ X √ X 六、计算题 1、解:应纳增值税= 1500000*17%-110000 = 145000(元) 2、解:应纳个人所得税=(1500-800)* 10% - 25 + 5000 *(1-20%)*20% + 500*20% = 945(元) 财政与金融作业2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国家(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 资金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是政府履行其职能而支付的相应费用的资金。 2、量入为出: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 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 3、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 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4、教育事业费:主要指各级教育部门的事业费,包括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中 小学及幼儿教育经费、国家批准设立的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教育部门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及广播电视教育经费等。 5、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 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6、社会保险:是保障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后仍能享有 基本的生活保障。 7、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 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方式。 8、国家预算:是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 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9、国家决算:是对预算执行的总结和终结。 10、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财政部门 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收自支的资金。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及财政的三大职能,了解财政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及财政产生与发展,本章的重点为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难点为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2、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财政的概念 2、财政的一般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传授新课: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一)财政现象 1、财政收入 (1)征税(2)发行公债,国库券(3)交纳各种费用 2、财政支出 (1)工厂,矿山,铁路,农业建设。

(2)军队,警察,国家机关,学校科研,医院,文化团体 (3)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下岗人员。 3、从财政现象看,财政是个分配问题,与国家收支活动密切相关。 (二)财政问题 (1)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适度。 (2)解决“公平税负,合理负担”,加快税制建设,以及税收体制。 (3)合理安排名项财政支出比例 (4)在国债问题上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二、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一)财政的概念, 指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的分配。 (二)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1)财政分配以国家为前提。 (2)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处于主动,支配地位。 (3)财政分配是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性分配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 (1)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2)对用于劳动力再生产部分V的分配 (3)对补偿价值的分配。 (4)对国民收入的分配 (5)对社会产品的价值的分配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 (1)保证国家职能的需要 (2)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