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解水制氢系统效率的统一描述

电解水制氢系统效率的统一描述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

学术会议论文编号:111178

电解水制氢系统效率的统一描述

张后程,林国星,陈金灿*

(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Tel: 0592-*******, Email: jcchen@https://www.wendangku.net/doc/db13656125.html,) 摘要:建立电解水制氢系统的一般模型,给出电解水制氢系统效率的统一表式。针对电解池内不同

的废热利用方式,提出不同构型的电解水制氢系统的设计方案,由统一表式直接导出不同系统的效率。

并以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系统为例计算系统的效率。所得结论对进一步研究电解水制氢系统性能有

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解水制氢;构型;效率

0 前言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也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

注的一个热点。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离不开能源的有力保障。当前,能源危机

和环境污染已日益严峻,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由于太阳能、风

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不易储存及运输

等特点,迫切需要一种高效清洁的

能源载体作为可再生能源和用户之间的桥梁。氢能以其清洁,高效的特点被公认是未来

最具潜力的理想能源载体。

制氢的方法主要有:化石燃料制氢、电解水制氢、热化学制氢及光催化制氢等等

[1-5]。由于水资源较丰富,只要合理使用电能,电解水制氢是倍受青睐的制氢途径。

若利用太阳能、核能、风能及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作为电解水制氢的动力源,则电解水制

氢是大规模制氢的有效途径[6-9]。

制氢过程实际上是将不易控制的、分散的低品位能量转化成易控制的、可存储的高

品位能源。深入了解电解水分离氢和氧反应机理及伴随的电化学、热力学过程,对于提

高电解水制氢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然而,在讨论电解水制氢系统的性能

时,如何定义系统的产氢效率存在着一些理论分歧[10-12]。如Ni 等[10] 在讨论高温

电解水制氢系统性能时忽视了热能与电能的本质区别;Martinez-Frias 等[11] 在讨论天

然气水蒸气重整制氢系统性能时虽然注意到热能与电

能的区别,但同时又包含了一个与

系统性能无关的随机量。因此,如何面对现有文献在讨论电解水制氢系统性能中的不同

观点,合理地给出电解水制氢系统的效率定义[13],特别是给出效率的一般表式,是一

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1. 电解水制氢系统的一般模型

如图1 所示,电解水制氢系统一般由一个电解池,两个热交换器及一个回热器等组

成。电能E 与热能Qcell 按需要提供给电解池以驱动水分解反应,产生的氢气和剩余的水

从电解池阴极端流出,产生的氧气从电解池的阳极端流出。因为有大量的废热残留在生

成物及剩余物中,这部分废热可以通过换热器1 来回收利用。生成物H2,O2 及剩余水离

开换热器1 后,其中氧气冷却后作为副产品存储起来,氢气和剩余水冷却后导入分离器

内气液分离, 氢气存储为燃料,而废水汇入反应水中,为下一个制氢循环作准备。为了

使反应水温度达到电解池反应温度,除换交热器1 外,还需要通过换热器2 对水进一步

加热

H O 2 Q 。

图1 电解水制氢系统示意图

根据图1,电解水制氢总反应是水在电能和热能的作用下变成氢气和氧气,即

H2O+电能+热能→H2+O2/2 (1)

电解水制氢理论上所需的能量△H(T)为热能需求Q(T)与电能需求△G(T)之和:

ΔH(T)=Q(T)+ΔG(T) (2)

其中Q(T)=T△S(T),△G(T)为吉布斯自由能变化,T 为电解池的工作温度。一般地,

△H(T)、△S(T) 与△G(T)等热力学参量的变化在不同压强和温度下是不同的。

当电解池实际工作时,由于反应物/产物传输、电荷传输、电解质及电极的电阻等

都将引起不可逆性,因而电解反应所需要的电压往往大于电解池的可逆电压,即还需要

额外电压Vextra。根据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可引入等效内阻Re,并可知由不可逆性而产

生的焦耳热QJ 与Re(或Vextra)间的关系为

2

J e extra Q =IR =IV ,(3)

其中I 为电解池的工作电流。

如果水分解反应理论上所需的热能T△S 比等效内阻产生的焦耳热QJ 大,则外热源

必须给电解池提供热能

( ) cell J Q =TΔS?Q 。(4)

如果等效内阻产生的焦耳热QJ 比水分解反应理论上所需的热能T△S 大,则

< 0 cell Q ,这时电解池在水分解反应过程中不仅不需要外部额外供热,而且还有多余的

废热cell Q 。如何利用这部分废热对于改善系统性能、提高能量转换效率是一个有意义

的问题。

2. 电解水制氢系统的效率表式

对于图1 给出的典型电解水制氢系统,其效率定义为2 ,

( ) ( )

NH outHHV

E x y

η

θδθ

=

+ ?

i

(5)

其中

0 2 0 (1 / ) (1 / ) cell k H O s x=Q ?T T +Q ?T T =?y,θ(x) 和θ(y) 均为阶跃函数,

0 ( 0)

( )

( 0)

x

x

x x

θ

?≤

= ? > ?

1

δ

?

=??

,2 , H out N

i

为单位时间氢产率,HHV 为氢气的高热值,

0 T 为环境温度,TS 为外热源的温度,TK 为电解池工作温度T 或外热源温度TS, 视cell Q

的取值而定,当0 cell Q > 时_______,k T 取值为s T ;当0 cell Q ≤时,k T 取值为T 。

2.1 x ≤0 时系统的效率表式

当x ≤0 时,即

0 2 0 (1 / ) (1 / ) 0 cell k H O s Q ?T T +Q ?T T ≤,系统的效率简化为

2

2

,

0 0 [ (1 / ) (1 / )]

H out

cell H O s

N HHV

E Q T T Q T T

η

δ

=

+ ? + ?

i

(6)

这时,电解池内产生的废热比反应所需的热能大。若将多余的废热一部分用来替代外热

源加热反应水,剩余的直接放给环境,δ = 0 ,如图2(a)所示,系统的效率为

NH2 ,out HHV

E

η =

i

;(6a)

如果将多余的废热一部分用来替代外热源加热反应水,剩余的部分直接用来驱动热机,

δ = 1,如图2(b)所示,系统的效率为

2

2

,

0 ( )(1 / )

H out

cell H O

N HHV

E Q Q T T

η =

+ + ?

i

;(6b)

如果将多余的废热直接用来驱动热机,δ = 1,如图2(c)所示,系统的效率为

2

2

,

0 0 (1 / ) (1 / )

H out

cell H O s

N HHV

E Q T T Q T T

η =

+ ? + ?

i

(6c)

(a)

(b)

(c)

图 2 x ≤0 时电解水制氢系统的部分构型示意图2.2 x > 0 时系统的效率表式

当x > 0 时,即当

0 2 0 (1 / ) (1 / ) 0 cell k H O s Q ?T T +Q ?T T > 时,系统的效率为

2

2

,

0 0 (1 / ) (1 / )

H out

cell k H O s

N HHV

E Q T T Q T T

η =

+ ? + ?

i

(7)

以下分几种情况对(7)加以讨论:

(1)Qcell > 0

当Qcell > 0 时,即电解池反应所需的热能比不可逆性引起的焦耳热大时,外热源

需要对电解池供热才能顺利完成水分解反应,如图1 所示,这时系统制氢效率为

2

2

,

0 0 (1 / ) (1 / )

H out

cell s H O s

N HHV

E Q T T Q T T

η =

+ ? + ?

i

(7a)

(2)Qcell = 0

当Qcell = 0 时,电解池内由不可逆性引起的焦耳热等于水分解反应所需的热能,无

需通过外热源对电解池加热,如图1 所示,这时系统制氢效率为

2

2

,

0 (1 / )

H out

HO s

N HHV

E Q T T

η =

+ ?

i

(7b)

(3)Qcell < 0

当Qcell < 0 时,电解池内由不可逆性引起的焦耳热大于水分解反应所需的热能。若

多余的废热直接放给环境,如图3(a)所示,这时系统制氢效率仍如(7b)式所示。

当多余的废热量不大,可用来部分替代外热源加热反应水,如图3(b)所示,这时系

统的效率为

2

2

,

0 ( )(1 / )

H out

cell H O s

N HHV

E Q Q T T

η =

+ + ?

i

(7c)

而当多余的废热量直接用来驱动热机,如图2(c)所示,系统效率为

2

2

,

0 0 (1 / ) (1 / )

H out

cell H O s

N HHV

E Q T T Q T T

η =

+ ? + ?

i

(7d)

(a)

(b)

图3 x > 0 时电解水制氢系统的部分构型示意图

3. 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系统的效率

固体氧化物水蒸气电解池是一种高温电解池,可采用

可再生能源及先进反应堆作为

驱动能源,有望实现氢气的高效、清洁、大规模制备。根据上述的效率表式,可得固体

氧化物电解水蒸气制氢系统的效率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随电流密度j 的变化曲线,如图4

所示。从图4 可看出,采用图2(c)构型,即将废热用来发电以减少对电解池的电能供应,

系统的效率最高;采用图3(b)构型,即将废热直接利用减少热能的供应,系统的效率次

之;废热不加利用直接排放到环境,如图3 (a)构型所示,效率最低,性能最差。

图 4 效率η随电流密度j 变化的曲线

4. 结论

建立电解水制氢系统一般模型,给出电解水制氢系统的一般效率表式,指出不同操

作条件下系统性能如何正确描述, 并针对电解池内不同的废热利用方式提出不同的系

统新构型,获得相应的效率表式。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排放到环境造成能量的浪费;

利用多余的废热发电效率最高,但制造成本较高;多余废热的直接利用对于合理回收能

量及提高系统能量转换效率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用

能方式。

参考文献

[1] Wang M, Wang Z, Guo Z. Water electrolysis enhanced by super gravity field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J].

Int. J. Hydrogen Energy, 2010, 35: 3198-3205.

[2] Beghi G E. Review of thermochemical hydrogen production [J]. Int. J. Hydrogen Energy 1981, 6:

555-566.

[3] Gonzales R B, Law V J, Prindle J C. Analysis of the hybrid copper oxide-copper sulfate cycle for the thermochemical splitting of water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J]. Int. J. Hydrogen Energy 2009, 34:

4179-4188.

[4] Ohta T. Photochemical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water [J]. Int. J. Hydrogen Energy, 1988, 13: 333-339.

[5] Clark C D, De Bruyn W J, Jones J G. Photochemical produc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in size-fractionated Southern California coastal waters [J]. Chemospher e, 2009, 76: 141-146.

[6] Winter C J. Into the hydrogen energy

economy-milestones [J]. Int. J. Hydrogen Energy, 2005, 30:

681-685.

[7] Holladay J D, Hu J, King D L,Wang Y. An overview of hydrogen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J]. Catalysis Today, 2009, 139: 244-260.

[8] Moriarty P, Honnery D. Hydrogen’s role in an uncertain energy future [J]. Int. J. Hydrogen Energy, 2009,

34: 31-39.

[9] Kelly N A, Gibson T L, Cai M, Spearot J A, Ouwerkerk D B. Development of a renewable hydrogen economy: Optimization of existing technologies [J]. Int. J. Hydrogen Energy, 2010, 35: 892-899.

[10] Ni M, Leung M K H, Leung D Y C. Energy and exergy analysis of hydrogen production by solid oxide steam electrolyzer plant [J]. Int. J. Hydrogen Energy, 2007, 32: 4648-4660.

[11] Martinez-Frias J, Pham A Q, Aceves S M. A natural gas-assisted steam electrolyzer for high-efficiency production of hydrogen [J]. Int. J. Hydrogen Energy, 2003, 28: 483-490.

[12] Balta M T, Dincer I, Hepbasli A. Thermodynamic assessment of geothermal energy use in hydrogen production [J]. Int. J. Hydrogen Energy, 2009, 34:

2925-2939.

[13] Zhang H C, Lin G X, Chen J C. Evaluation and calculat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a water electrolysis system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J]. Int. J. Hydrogen Energy, 2010, 35: 10851-10858.__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