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蚕的养殖技术方法

蚕的养殖技术方法

蚕的养殖技术方法
蚕的养殖技术方法

蚕的养殖技术方法

二、严格消毒防病

夏蚕期每批周期短,病原积累多,扩散面大,因此,每批蚕都要及时消毒。方法是先扫、洗后消毒,对室内室外用漂白粉配成含有效氯1%的浓度药液喷洒。

三、加强饲养管理

①小蚕用塑料薄膜覆盖培育,可保持桑叶新鲜,使蚕儿良饱。②夏季气温高,收蚁要在上午七时进行,一小时内结束,并且及时喂叶。如出现眠起不齐,应分批饲养。要养好大蚕,宜薄饲勤喂,稀座饱食

夏秋蚕饲养成败的关键因素首先是叶质、气候和病虫害,其次是蚕品种,养蚕技术及设备条件等。因此,要养好秋蚕,必须认真分析影响夏秋蚕生产的因素,抓住关键,掌握时候,创造条件,确保夏秋蚕稳产高产。

一、严格消毒防病。蚕期间隔时间短、病原新鲜、量大易感染,应对蚕室、蚕具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消毒。采取先喷药消毒,再打扫拆洗干净的方法,喷药剂量要足,面面喷到。严格贯彻“蚕前彻底消,蚕中继续消,蚕后立即消”的“三消方针”,把消毒防病贯穿整个养蚕始终。

夏秋蚕施用农药要与采叶户互通情报,施用农药区的桑叶必须在残效期后,先试采试喂,证明无毒后才采叶饲养。夏秋蚕饲养应防蝇,防鼠,避免造成损失。

三、强化桑叶管理。加强桑树施肥杀虫,促使桑树生长,是夏秋蚕丰收的保证。小蚕期(1-3龄),采适熟叶以颜色正绿、手感软为标准。特别是收蚁用桑应选择适熟偏嫩的桑叶。忌用日照不足叶、老叶、萎凋叶、病虫叶及农药污染的桑叶。夏秋蚕采叶宜在早晨露

水未干前或傍晚时采摘,绝对不能在日中采叶(阴雨天除外),采下

的桑叶要速采速运,防止桑叶水分散发萎凋。

四、加强饲养管理。一是蚕种领运时注意蚕种不能堆积、积压,尽量避免接触高温,领运种应在早晚进行,领回后及时摊开防止堆

积发热烧种。蚕种发放时尽量在早晚进行。蚕种不能接触农药及一

切有害气体,防止蚕种中毒。二是小蚕期饲育采取塑料薄膜覆盖育,蚕儿生长发育快,要提前扩大蚕座面积,防止拥挤受饿。每日用有

效氯2%的防僵粉或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眠起时用蚕病一只灵、灭菌灵、克菌兴500倍液进行添食,小蚕用叶用有效氯0.3%养

蚕欢水浸渍或喷洒消毒脱水晾干后喂蚕。三是大蚕期要做到三稀:

即蚕房内的蚕架接得稀,蚕架上的蚕箔放得稀,蚕箔内的蚕头放得稀,这样有利于通风换气,降低温度,且能达到充分饱食。大蚕期

尤其是高温多湿,要勤除蚕沙,保持蚕座干净干燥。大蚕期应推行

省力化蚕台饲育。大蚕期用灭蝇片300倍液喷撒蚕体、500倍液添食,防止蝇蛆危害。四是加强上簇管理。大力推行自动化上簇技术。具体方法是:蚕儿发育整齐,见蚕中有5-10%熟蚕时,按每张蚕种

用川脱4-6支兑冷开水均匀拌桑叶20-30斤(4-6支兑水1-1.5斤),在晚上10-12时喂蚕,以后不再给桑,次日上午10-12时在蚕座上

撒些稻草或铺蚕网,将塑料簇或方格簇等簇具放至蚕座上面,让熟

蚕自动上簇结茧。上簇后加强簇室通风排湿(有条件的用电风扇排湿),做到簇室、簇具、环境干燥,提高蚕茧产量与质量,确保夏秋

蚕稳产高产

一、防农药中毒。养蚕季节不要蚕室附近农田喷洒杀虫双等有机氯农药,其熏蒸作用会导致蚕儿中毒;喂蚕桑叶要经过试喂确认无毒后,才能采叶喂蚕。

二、蚕室内禁用蚊香或灭蚊、灭虫剂。在邻近蚕室的住房内使用,也要关闭蚕室门窗,以防蚕儿中毒。

三、蚕室要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蝇类入蚕室内危害蚕儿,并添加“灭蚕蝇”乳剂或喷蚕体,以杀灭蝇蛆。

四、养蚕前要堵塞鼠洞,蚕架与墙壁要保持一定间距,蚕架脚周围要撒上石灰粉或蚕药,以防止老鼠上爬。养地蚕,要做好药物灭鼠。

五、夏、秋养蚕气温较高,要打开门、窗,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桑叶喷洒清水,室内用电风扇吹微风,也有利于室内降温。

七、蚕沙含有大量病原物,不要在蚕室周围摊晒,应集中到野外堆沤或放入粪坑内沤制,以防止病原扩散。

八、夏秋高温,病原繁殖快,要注意按需采叶、及时运叶,合理贮叶。贮桑池每个龄期要消毒一次,不要喂过夜桑叶。

九、高温多湿天气忌喂湿叶,贮桑叶不能洒水,要勤除沙,多撒新鲜石灰粉、干稻草等材料,抑制病菌滋生繁殖。

十、不是养蚕季节,蚕室不要存放谷物、糠麸等物,以免受潮产生螨类,养蚕时危害蚕儿。

看了“蚕的养殖技术方法”的人还看了:

桑蚕养殖历史

养蚕历史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蚕的经济价值在于蚕丝。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古史上有伏牺“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吴兴钱山漾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蚕丝织成绢片、丝带和丝线。公元前十三世纪,桑、蚕、丝、帛等名称已见于甲骨卜辞。蚕丝和大麻、苎麻,以及后来的棉花一道,为中国人主要的衣着原料,蚕桑也就成为中国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这个经验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于蚕病的防治方面。商周时期,蚕已在室内饲养。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养蚕已有专用蚕室,蚕病的防治受到重视,并采用了浴蚕种技术,公元三世纪后期,出现了小蚕恒温饲养,说明当时对于蚕的生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直到元代《士农必用》中才对蚕的生长的各阶段所需温度有详细说明。晋代对于蚕的微粒子病和软化病已有所认识,时称“黑瘦”和“伪蚕”。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据《齐民要术》记载,人们还从种茧的选择和盐腌贮藏来防治蚕病。宋元时期,对于蚕病的防治更进一步,贮茧方法除盐渍之外,复又出现日晒和笼蒸。与此同时,做为防治蚕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蚕方法也得以改进,早期浴蚕主要在川中进行,宋代出现了朱砂温水浴法,元代出现了天浴,利用低温选优汰劣。《陈旉农书》中探讨了蚕生僵病与湿热风冷的关系,《农桑辑要》则总结了蚕病与叶质的关系。明代(1368-1664)出现了天露、石灰水、盐水浴种等方法。并采用了杂交方法培育嘉种,以提高蚕的防病能力,还出现淘汰病蚕防止蔓延的方法。中国的养蚕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蚕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公元前十一世纪,养蚕技术随箕子传入朝鲜,随后复又传到了日本。秦汉以后,中国的养蚕技术通过举世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到中亚、南亚及西亚地区,六世纪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国王通过印度僧侣从中国私运蚕种至该国,是为西方有蚕业之始。 文化价值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在浙江省吴兴的郊外,发现五千年人人类遗留的东西,其中有古代的丝织品,证明很早以前我国就会养蚕,传说黄帝的妃子螺,教人民种桑树、养蚕、抽丝、织布,让大家有好的衣服穿。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制造的丝织品传到欧洲,当时欧洲人还不会养蚕抽丝,不知道这么美丽的布料是怎麼做出来的,由于欧洲人很喜欢买丝织品,商人要运送很多丝织品到欧洲,於是开辟一条运送丝织品到欧洲的路,这条路称作丝绸之路。 我国广阔的原野上生长着许多桑树,有乔木,也有灌木。在桑树上生息着好几种昆虫,它们取食桑叶或蛀食树干。在些昆虫中,有一种吐丝作茧的鳞翅目昆虫引起了先民的注意,这就是桑蚕。桑蚕取食桑叶后吐丝结茧,然后钻出茧壳羽化为蛾子。人们发现这种茧壳浸湿后,可以拉出长长的银色丝缕,这丝缕可捻成线,也可织成绸。这比起当时的衣服原料麻布和葛布来,要漂亮得多了。随着先民生活的定居,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蚕茧,即开始了人工饲养,并把蚕移到室内来驯养。 我国除桑蚕外,还有柞蚕、樟蚕、樗蚕、天蚕等。柞蚕(AntheraeapernyiGuerin-Meneville)属大蚕蛾科(Saturniidae),原产山东莱州(掖县),是我国地位仅次于桑蚕的产丝昆虫,现盛产于辽宁、河南等省。柞蚕最早见于《尔雅》(公元前1200年),2700年前柞蚕丝已作为给皇帝的贡物,在汉代曾经由官方推广,经宋、元、明、清几代引种推广,分布到了全国很多省份。其主要饲料树种是栎属(Quercus)各种的叶子。 在古人眼里,蚕是一种神圣的动物。吐丝成茧,而后化为飞翔的精灵,这是一个美好、圆满的生命轮回,并赋予丝绸神秘,高贵的人文色彩,使之蕴涵浓厚的哲学意味。丝绸文化

智慧树知到 《中国蚕丝绸文化》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蚕丝绸文化》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判断题】(10分) 《幽风·七月》出于《诗经》,是描写幽地人民从事丝绸生产的诗篇。B A、错 B、对 2、【判断题】(10分)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秦国一部记载官手工业生产的典籍。B A、对 B、错 3、【单选题】(10分) 在商代有学者认为,()与金(青铜)、玉一样,都是专门的礼用材料。B A、铁 B、帛 C、棉 D、银 4、【单选题】(10分)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丝绸服饰是(A)。 A、素纱单衣 B、长寿绣 C、丝绵袍 D、杯文罗

5、【单选题】(10分) 南宋时期开始,一直被称为丝绸之府的是(D)。 A、四川、江苏和浙江 B、江苏和浙江 C、苏南和上海 D、苏南和浙北 6、【判断题】(10分) 浙江湖州钱山漾史前遗址因出土了丝线、丝带、绢片等而被称为“世界丝绸之源”。B A、错 B、对 7、【判断题】(10分)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与丝绸凸版印花有关,马王堆汉墓中印花丝织品,比唐代雕版印刷早近千年。A A、对 B、错 8、【判断题】(10分) 绒是我国丝织品一大门类,而丝绒技术是从印度传入的。A A、错 B、对 9、【单选题】(10分) 所谓“江南三织造”,是指(D)设在地方的官营织造机构。 A、南宋 B、明代

C、北宋 D、清代 10、【单选题】(10分) 我国最早的丝绸印花织物——印花敷彩纱,出自(B )。 A、敦煌藏经洞 B、马王堆汉墓 C、西安法门寺地宫 D、新疆阿斯塔那古墓 第二章 1、【判断题】(10分)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宛发现了中国的蜀布和邛竹杖。B A、对 B、错 2、【判断题】(10分) “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B A、错 B、对 3、【判断题】(10分) 第一个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是李希霍芬。B A、对 B、错 4、【判断题】(10分)

知到2019中国蚕丝绸文化答案

知到2019中国蚕丝绸文化答案 第一早 1 【判断题】(10分) 《幽风?七月》出于《诗经》,是描写幽地人民从事丝绸生产的诗篇。B A、错 B、对 2 【判断题】(10分)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秦国一部记载官手工业生产的典籍。B A、对 B、错 3 【单选题】(10分) 在商代有学者认为,()与金(青铜)、玉一样,都是专门的礼用材料。B A、铁 B、帛 C、棉 D、银 4 【单选题】(10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丝绸服饰是(A)

A、素纱单衣 B、长寿绣 C、丝绵袍 D、杯文罗 5 【单选题】(10分) 南宋时期开始,一直被称为丝绸之府的是( D )。 A、四川、江苏和浙江 B、江苏和浙江 C、苏南和上海 D、苏南和浙北 6 【判断题】(10分) 浙江湖州钱山漾史前遗址因出土了丝线、丝带、绢片等而被称为“世界丝绸之源” ‘ B A、错 B、对 7 【判断题】(10分)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与丝绸凸版印花有关,马王堆汉墓中印花丝织品,比唐代雕版印刷早近千年。A

A、对 B、错 8 【判断题】(10分) 绒是我国丝织品一大门类,而丝绒技术是从印度传入的。A A、错 B、对 9 【单选题】(10分) 所谓“江南三织造”,是指(D)设在地方的官营织造机构。 A、南宋 B、明代 C、北宋 D、清代 10 【单选题】(10分) 我国最早的丝绸印花织物一一印花敷彩纱,出自(B)0 A、敦煌藏经洞 B、马王堆汉墓 C、西安法门寺地宫 D、新疆阿斯塔那古墓

第二早 1 【判断题】(10分)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宛发现了中国的蜀布和邛竹杖 A、对 B、错

中国家蚕实用品种育成系谱-湖南 完成

中国家蚕实用品种育成系谱 品种名:限1 主要完成人员:吴正忠、郭定国、靳永年、肖建中 育种亲本:(限539×芙蓉)×丰一 育成经过: 本品种于1985年开始培育,F1采用混合蚁量育,着重个体选择;为了加速优良性状的纯合和稳定,F1 ~F2连续回交父本二次,并从F2开始实行单蛾育,以蛾区选择为主,采用同蛾区自交;各龄眠时严格淘汰早眠、迟眠、弱小蚕,老熟时普斑(雌蚕)和素斑(雄蚕)分开上簇;为了保持原父本的强健性和提高茧丝量,首先选出发育齐快,迟弱小蚕少,生命率最高的蛾区作留种蛾区,然后在入选的蛾区内先用肉眼观察,手触选取茧形匀整、茧色洁白、缩皱均匀和茧身结实的雌雄茧各30~40粒,再分别用扭力天平称量,选出全茧量中等偏上,茧层量和茧层率高的个体茧15~20粒,分类编号,采用上上×上上或上上×上中的组合型式分级制种。在杂交后的早、中期世代,遗传性状分离重组激烈的时期,从F2代开始对入选蛾区内的个体选留茧活蛹缫丝,选择丝长长,无切断或切断次数少,小类少的个体分级交配留种继代或者对入选蛾区的落选茧进行煮茧缫丝,选留丝质优良的蛾区留种继代,提高丝质。 在培育环境方面,采用春季和晚秋季加温保持常温偏高和常温饲育,夏和早秋、中秋蚕期自然温湿度饲养。经过湖南省夏秋季自然高温多湿或高温干燥与春、晚秋期常温常湿环境条件的交替定向培育和

选择,既稳定抗逆性又提高茧丝量;饲养用桑,稚蚕每昼夜给桑三次,选给良叶,壮蚕每昼夜给桑四次,不进行选叶,常常给予偏老或偏嫩叶,日照不足或虫口叶等不良叶,以提高品种耐粗食的能力。 1986年选育至F8代时开始配制测交材料,进行配合力鉴定。为了进一步提高全茧量和茧层量,选育至F11~F12代时连续插交茧形较大、茧层较厚的品种“丰一”二次,将来插交继代后代称为限1B,F13代以后各代采用异蛾区交配;将插交后代称为限1C,F12~F13代采用蛾区混合蚁量育,F13~F16代仍然采用同蛾区自交,F17以后各代异蛾区交配。 F9继续定向培育和选择的同时开始测交。F15以限1C与限2组配成一代杂交种。1989年和1990年中秋参加湖南省桑蚕品种鉴定,1991年通过省级审定并投入生产中使用。 育种系谱:见系谱表 品种简要性状: 本品种为含多化血统的二化性,四眠,中中杂交固定种。蚁蚕体色呈黑褐色有趋光性,克蚁头数2200头左右。1~3眠眠性快,大眠眠性较慢。壮蚕体型粗壮结实,雌蚕普斑,雄蚕体色青白,白蚕;食桑旺盛,行动活泼,饲养容易。五龄经过7~8日,全龄经过22~23日,老熟齐涌,营茧较快,多营上层茧。茧形椭圆,较匀整,茧色洁白,缩皱中等。雄蛾活泼,不太耐冷藏,交尾性能良好,产卵快,每蛾产卵约540粒左右,每克卵粒数约1650粒左右,卵色绿色及青灰

为何古时只有中国懂得养蚕生丝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桑丝绸的国家。五千年前的中国人就懂得把野生桑蚕驯化成家蚕,并利用蚕丝作为织物原料。此后约三千年,中国丝绸开始通过海上和陆上的贸易通道向外传播,先向东传至朝鲜、日本,后向西传至中亚、西亚直至欧洲。 传说丝绸生产的技术是由黄帝的元妃嫘祖发明而传授教人民,但目前的研究仍以考古发现为证据。从考古发现的蚕丝实物来看,蚕丝的起源应该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过半个茧壳,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过丝织品,浙江湖州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保存尚好的丝线、丝带和丝绸残片。这些文物的年代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正好吻合。 至于丝绸起源的地点,有人认为在黄河流域,也有认为是长江流域,还有人从蜀国先祖称为蚕丛及嫘祖祖籍西陵的传说,而推测蚕丝起源于四川。关于丝绸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有人从半个茧壳的出土,推测原始人以蚕蛹充饥,在食用过程中发现了蚕丝,从而想出蚕丝的利用价值,并发展出丝绸生产的方法。有人却认为丝绸的起源与原始宗教有关。原始人将蚕出生、成长、作茧最后羽化成蛾的过程与人的生死、再生相联系,养蚕产丝是为了保护通天的途径,并获取通天的手段。因此,现代的丝绸生产,最初来源于原始的宗教仪式。 中国是蚕桑丝绸的故乡,蚕桑丝绸又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关系极大,可说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历时五千年的中国蚕桑丝绸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传统技术阶段和近代技术阶段。传统技术阶段:蚕桑的起源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河南和浙江就出土过这一时期的蚕丝织物。此后,蚕农一直使用传统技术生产丝绸。他们栽桑养蚕,获得蚕茧后以手摇或脚踏丝车缫丝,用传统的手工织机织出各种美丽的丝绸织物。中国丝绸业发展至唐代达到顶峰,明代则是丝绸传统技术成熟的时期。近代技术阶段:十九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开始利用西方工业化的成果生产丝绸,中国丝绸业自此由传统生产技术体系过渡到现代生产技术体系。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已基本具备了现代丝绸生产体系。今天,中国占有世界蚕丝生产量的70%和丝织品生产量的50%以上,是公认的丝绸生产大国。

中国农业概况及蚕桑产业

及蚕桑产业

中国农业概况及蚕桑产业?中国农业概况 ?中国蚕桑产业

中国农业概况 ?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自然条件?中国农业的经济地位?社会主义改造和体制改革?中国农业技术改造 ?生产结构和产量变化

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发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在长达八九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农业曾有过许多领先于世界 的发明创造,但也经历过漫长的停滞时期。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 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农业日益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男耕女 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 的解除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中国农业才结束了停滞的历史,进入了发展较快的新时期。农业生产条件 和生产技术显著改善,产量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十一届三种全会揭开中 国经济改革序幕之后,农业生产的这种停滞状态才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1982年11月,全国实行承包制,农村经济新的格局全面建立。尽管近三 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过挫折,日渐减退,中国以仅仅相当于世界7% 的耕地养活了几乎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说明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教育和科技事业也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 力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农业的自然条件 中国农业的自然资源状况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的气候、土地、水和生物资源分别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光、热条件优越,但干湿状况的差异大。 ②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但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③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 ④生物种数繁多,群落类型丰富多样。

中国养蚕术的西传

中国养蚕术是如何传向西方的 相传,中国的养蚕术是5000多年前黄帝的元妃嫘祖教给人民的。我国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样。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一篇关于采桑养蚕的诗《豳风·七月》,其中写道:“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意思是说,春天里好太阳,黄莺在歌唱,姑娘拿起高高筐,走在小路上,去采又肥又嫩的桑。这首诗说明我国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掌握养桑,缫丝、织绸的技术了。 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的丝织品传向了欧洲。欧洲人见到这种轻盈柔软、光彩夺目的丝织物,视为珍品,争相购买。据说,罗马帝国的恺撒曾穿着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引赶剧场的轰动。哥伦布探险时,曾对他的海员们说,谁首先发现大陆,赏一件丝绸上衣。但丝绸价格贵如黄金,当时的罗马帝国因支付昂贵的进口丝绸费用而出现了财政赤字。为此,元老院专门通过了一项禁止销售、穿着中国丝绸服装的通令,但却遭到喜爱中国丝绸的贵人们的强烈反对,最后,罗马帝国又被迫撤销了这一禁令。 开始,欧洲人不知道中国这种丝绸是养蚕缫丝纺织出来的,他们以为,丝是从树中抽取出来,然后用水湿润梳理而成的。当得知是用所养蚕茧而缫出的丝织成的后,他们便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把中国的养蚕术学到手。 公元6世纪,罗马皇帝贾斯丁尼安召见一位到过中国传教士,要他去中国窃取养蚕技术。这位传教士来到中国的云南,了解到桑树是用桑籽种出来的,蚕是春天里将蚕卵放胸前暖一个星期孵出来的,幼蚕孵出之后,再用桑叶精心喂养,即可抽丝结茧。这位传教士得到这一方法,窃取了一些蚕卵和桑籽,便回国去邀功请赏。没想到,这位传教士将蚕子和桑籽弄混了,他把蚕子种入地下,将桑籽揣在怀里,结果一无所获。后来,贾斯丁尼安又重新派了两位精明的传教士以传教为名,再来中国窃取养蚕技术。这两位传教士接受了过去的教训,牢记了种植、孵化方法,把蚕子和桑籽藏在空心手杖内,带回罗马。中国的养蚕技术由此传向西方。 关于中国养蚕技术西传的另一种说法,见于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说,西域有一个叫瞿萨旦那的小国,想得到养蚕技术,便向当时的“东国”请求,“东国”拒绝赐给,并加强了关卡检查,严防蚕子、桑种外传。“东国”据学者研究,可能就是当时的北魏。瞿萨旦那国王见请赐不成,便另想了一个办法,他以加强友好为名,向“东国”请求通婚,得到“东国”同意。娶亲前,瞿萨旦那国王派使者密告公主,请她设法带些蚕子桑种来。公主答应了瞿萨旦那国王的要求。离开“东国”前,公主将搞到的蚕子、桑种密藏在帽子里。出关时,官员们检查了所有的衣物,惟独不敢检查公主头上的帽子。就这样,蚕子和桑种被带到瞿萨国去了,后来又传向了西方。 玄奘的这一珍贵记载,被探险家英国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新疆发现的一幅古代版画所证实。这幅版画中央画着一位盛装的贵妇人,头上戴着帽子,左右各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