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时期小说流派研究

新时期小说流派研究

新时期小说流派研究
新时期小说流派研究

1 结合《棋王》分析寻根小说在当代文学中的贡献

2 新写实小说的出现对现实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那些影响,你如何评价?

3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林白个人化写作的特点。

浅谈《棋王》的经典化与寻根文学理论关系

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d913887500.html,[ 2011-04-03 10:24 ]编辑:北京代写毕业论文

杨晓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9级博士生

阿城的《棋王》发表于《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在如今通行的文学史著作中,它被视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其经典性则被诠释为——“以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而呈现出一种文化的人格魅力”①,然而事实上,《棋王》的最初发表并非一帆风顺。《北京文学》以“写了知青生活的阴暗面”为由退稿,《上海文学》虽然发表,却要求阿城修改原本不太积极的结尾,还有说法称“据说《上海文学》告阿城,小说写得不坏但肯定不能得奖”②。与后来批评家们自信满满地用“道家美学”、“民族文化”等词赞赏《棋王》不同,延续了编辑的谨慎与保守,集中于1984年末、在《棋王》发表后迅速跟进的几篇批评文章中,新时期以来的知青题材小说仍被作为评价《棋王》的重要参照,批评家仍力图尝试在既有文学成规的约束下论证《棋王》的政治正确性。

1985年3月21日,后来同样被追认为“寻根文学”源头的汪曾祺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人之所以为人——读〈棋王〉笔记》。他首先肯定的就是《棋王》作为知青小说的价值,在汪曾祺看来,阿城的贡献在于他写出了知青在经历那段特殊历史后,“老老实实地面对人生,在

中国诚实地生活”的共同心态,比起老一代,“他们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较少教条主义”、“这一代没有被生活打倒”、“是一些悲壮的乐观主义者”,汪曾祺说,正因为《棋王》为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可喜的信息,它才赢得了广大读者,在青年的心灵中产生共鸣,“他的信心和笔力来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生活的现实。十一届三中全会救了中国,救了一代青年人,也救了现实主义”③。尽管不排除汪文有其与主流政治话语间磨合的特殊生存策略,但他竭力从另类知青王一生身上发掘出了一种在“吃”中乐天知命,又能在“棋”中倾力一搏、为社会主义新人所需的精神气质,确实也道出了《棋王》作为知青文学继续生成意义的合法性与可能性。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个并不寻根的结论并没有进入文学史,反倒是汪曾祺的这句话——“《棋王》写的是什么?我以为写的就是关于吃和下棋的故事”④,被后来带有“寻根”意图的批评积极引用。在同年一篇总结1984年小说成就的文章中,批评重点已经转移为小说“道可道,非常道”的文化深意,批评家带着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首先,把《棋王》列入知青文学是不得要领的。这部作品的主旨之一,是在树与藤、水与月一般缠绕、交映的现实世界(生道)和艺术世界(棋道)之间,借棋王的‘瘦小黑魂’抒发深沉的历史感。第二,《棋王》迟早要收入教科书,它测试批评、鉴赏者的智商,同时又指点人们以别致的构思,凝练的文字和冷峻的笔法去创造博大精深的意境。”⑤

随着上述结论成为后来文学史教材表述的基本方向,《棋王》被重新命名为“寻根”意义上的经典,而这段批评前史——即从有“问题”的知青题材写作,到为知青文学锦上添花的作品,俨然已被当做一次愚笨的误读被遗忘,但它也留下了并非不证自明的疑点:作为“寻根文学”的文化特质是被批评家从原作中发现的,还是被移入的?带有寻根意识的批评又是如何将汪曾祺认为尚有话可说的“作为知青文学的《棋王》”剥离出去的?“经典化产生在一个累积形成的模式里,包括了文本、它的阅读、读者、文学史、批评、出版手段(例如,书籍销量,图书馆使用等等)、政治等等。”⑥如果说《棋王》被经典化为今天形态的过程是由寻根批评最终完成的,

那么如何认识这种批评的性质与根本意图,它如何与作家对话,它与作品的差异性何在?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重新打开《棋王》的意义。

一、从“小说”到“传奇”:告别现实主义

1984年7月16日,阿城的父亲钟惦棐在给批评家仲呈祥的信中迫不及待地力荐刚刚发表的《棋王》:“这种文学,不是一阵风能吹跑的,作为处女作,起点是好的,文学要注意题材的开拓,不能‘一条路走到黑’,《霍元甲》、《白发魔女》就是钻了这个空子。”⑦按照文坛前辈亲授的批评路径,仲呈祥很快发表了《棋王》专论,并将钟惦棐有些模糊的“题材开拓说”具体化为“同类题材的表现角度也要开拓”。无论是阿城本人的知青经历,还是小说中开篇类似“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送别场景,都使批评家自然启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将《棋王》首先放入到新时期以来知青题材的写作序列中:阿城的贡献在于他对知青生活的独特描写,“既不像孔捷生那样,先写‘伤痕’,再写‘追求’,从《在小河那边》走到《南方的岸》;也不像叶辛那样,重在展示当代青年从浩劫之初的狂热到‘九一三’事件前的消沉、从消沉到在现实的启迪下学会思考、从思考到投身于‘振兴中华’的时代洪流,更不像王安忆那样,用《本次列车终点》把笔触延伸到知识青年回城后的就业生活,深沉地喊出找寻人生‘终点’的课题……他就是他,在驾驭自己所熟悉的题材上,另辟蹊径,以奇制胜。”⑧

有趣的是,当仲呈祥将这一“奇特的切入角度”集中表述为王一生的传奇经历时,他似乎意识到了钟惦棐提及武侠小说一语可能存在的潜台词:将《棋王》的价值突兀地与《霍元甲》、《白发魔女》的大卖联系起来,这其中固然有眼见通俗文学勃兴挤压高雅文学的切肤之痛,但也多少流露出了钟惦棐在阅读《棋王》时的独特体验,即《棋王》可能具备了与后者相似的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有别的某种“奇文”特征,有可能在已有题材划分之外独创一格。阐释难度随之而来,前述那段被仲呈祥引为参照的知青文学简史,是通过将知青题材写作编排进新时期以来从“伤痕”到“反思”的文学思潮演进后描述出来的,如果说“伤痕”、“反思”文学是在“回收十七年”

的意义上延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那么当批评家使用这套表述圈定了评价《棋王》不能完全绕开的知青文学边界时,就必须小心注意不让它的“奇”胀破现实主义的文学成规。于是,仲呈祥努力在批评结论中维持一种平衡状态,既突出《棋王》相较其他知青小说的异质性用以说明其文学史价值,又不忘从小说的三个基本构成——人物塑造、情节和背景上突出《棋王》与其他知青题材小说相同的写实性与时代性:小说中车站送别、农场劳动等典型场景被特别拣选出来用以说明小说之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这一真实历史事件的认识价值,而“棋呆子”那看似纯属虚构的奇人奇事也被特意解释为“荒诞的年代怪事太多”,因而具备了历史合理性。

这种论述策略同样出现在其他将《棋王》作为知青小说来考察的早期批评中。臻海特别强调《棋王》对历史的真实再现,认为它在文艺界热衷形式创新的时尚中,以实绩使人“坚信现实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正是实现艺术创新的一条切实途径”⑨。王蒙虽然指出《棋王》不再将知青上山下乡这个事件作为小说的叙述中心,却也并非要将对人物故事的理解剥离出知青文学的历史依赖性:他指出作为下层知青出身的王一生形象,对于以往仅仅从出身中上层人家视角将上山下乡“看得如此之可怕或如此之伟大壮烈”的历史认识,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补充或者匡正”;另外,王蒙还以“下棋毕竟是下棋,谈不上‘重大题材’”为由指摘阿城的局限性,认为王一生信条中下棋首先为了追求自娱“却也存在着消极的东西”⑩,这些观点都可见出其批评标准中的现实主义倾向。正如杨庆祥所说:“‘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语境中决不是简单的一种文学(艺术)创作手法,而更是一种历史信念和国家想象,在其背后隐藏的是再造大众(新人观)、构建信念(理想主义)、改造社会(批判现实主义)、走向‘美丽新世界’(浪漫主义)的历史意识和发展理念。”(11)因此,当批评家略显别扭地用强调细节真实的方式弥合《棋王》的破格之处,并努力将其纳入“知青文学”范畴来考量时,他们实际上为《棋王》赋予了双重使命:在尝试为80年代中期已经丧失活力的知青文学寻找新型写作模式的同时,以知青文学为载体重新激活现实主义文学正逐渐衰弱的历史能量。由此可见,无论是仲呈祥将作者意图归

纳为通过王一生“褒扬了逆境中锤炼出的正直、自尊的人格”(12),还是王蒙认为《棋王》“突出了人是自己的主人,人不会仅仅是被历史的狂风吹来卷去的沙砾的思想,表现了一种新的强力”(13),批评意图都是要深化原本就内在于现实主义文学成规的知青文学的反思题旨,一方面发掘阿城作为知青历史撰写者可能提供的新的历史面向与亲历者的反身思考,另一方面又尝试在外延更大的青年题材写作范围内,再造一个能够适应并参与到当下现代化工程中去的知识青年形象,以知青文学为载体去实践现实主义文学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询唤的主体建构功能。

韦勒克曾用“小说”和“传奇”区分散文叙述体小说的两个血统:“小说是现实主义的,传奇则是诗的或史诗的,或应称之为‘神话的’。……小说由非虚构性的叙述形式即书信、日记、回忆录或传记以及编年纪事或历史等一脉发展而来,因此可以说它是从文献资料中发展出来的,从文体风格上看,它强调有代表性的细节,强调狭义的模仿。另一方面,传奇却是史诗和中世纪浪漫传奇的延续体,它无视细节的逼真,致力于进入更高的现实和更深的心理之中。”(14)参照韦勒克的观点,如果说《棋王》在与知青文学若即若离的关系中兼具“小说”与“传奇”的素质,那么围绕《棋王》形成的第一轮批评正是从“小说”的意义上去理解它的,而后来的批评恰恰选择放大作为“传奇”的《棋王》。1985年阿城小说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季红真的“序”集中体现了这种批评重心的转移:“他对细节的写实极少满足社会层次上的典型概括,而更倾向于对现实的超越,达到对世界人生整体的哲学了悟。这是他的创作个性,我们因此而难于以写实文学的一般规律去阐释评价他的作品。”(15)

从“小说”到“传奇”,杭州会议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在最早由《上海文学》编发的会议纪要中,《棋王》成为会上提倡文学“当代性”的范本,“作者通过一个底层青年在‘大革文化命’那个疯狂年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表现了作者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重新发现与重新认识,而这种发现与认识正是今天我们搞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立足点之一。”(16)这段简短的表述较之此前的批评明显出现了两点变化:首先,以“追求文化”与“反文化”勾勒人物与时代语

境间的冲突,实际上是以对“文革”的文化反思替代政治反思去理解作为小说重要背景的知青运动史;其次,批评对作者创作意图的归纳也不再局限于知青题材层面的时代记录,而是更倾向于考察作者在超历史层面对民族传统这一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主题性思考。批评一旦摆脱现实主义文学成规的约束,原本需要以写实性或时代性纠偏的王一生那多少有些不务正业的知青生活,自然迅速剥离开知青文学依赖于特定人群与特殊历史阶段的评价系统,在韦勒克所谓“更高的现实和更深的心理”层面获得新的意义。

1985年后关于《棋王》的大量批评正具体实践了上述观点。随着寻根意识的渗透,王一生作为城市底层出身的知青身份渐渐模糊,他的社会属性或阶级属性变得无关紧要。当秉承现实主义文学成规的批评家力图从知青在“文革”中的特殊经历来解释王一生的性格行为,从历史学或政治学角度发现其现实意义时,寻根批评中的王一生更接近于一个没有个性的符号:“《棋王》中的王一生,是传统民族精神的造形”(17),“他几乎没有个人意义上的历史,而是完全负着民族的历史”(18)。随着主语的消失,“吃”或“下棋”的行为也摆脱了知青集体记忆的共时性束缚,反而在一套以“文化寻根”为理论预设关于五四与“文革”的历时性表述中获得了超现实的象征意义:阿城对王一生令人心酸的吃相的描写,不仅是以饮食之道讽刺“十年内乱既提倡苦行僧式的生活又压抑人们的文化情感的畸形政治”,更呈现出“作者对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内在扭结的深刻洞察与理解”(19);阿城写棋道之兴衰,暗示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强调“天人合一”、“儒释道内在一统”的传统精神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衰弱,而王一生受捡破纸老头启蒙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棋道的责任,恰恰接续起了失落于民间的文化血脉(20)。

阿城多年之后曾用略带嘲笑的口吻评价这拨《棋王》批评,“话大得不得了,‘中华之道’。我倒担心缺根弦儿的读者,当时的口号正是‘振兴中华’,赢球儿就游行,失球儿就闹事,可说到底体育是什么呢?是娱乐。爱因斯坦说民族主义就像天花,总要出的。我看民族主义虽然像天花,但总出就不像天花了。”(21)从阿城的反感中我们的确可以看到作品不能承受的批评之重,

然而有意思的是,上述这些判断恰恰与当年阿城也亲历倡导的“寻根文学”主张共享着同一套表述方式。正如洪子诚所说,寻根文学首先不是从文学角度,而是“从当时忙于界定范畴的‘文化’的角度去立论”(22),当阿城、韩少功们以及后来专门围绕寻根文学的讨论文章中,不言文学,大谈“文化”、“民族性格”等概念时,他们难道不是“话大得不得了”吗?因此,回到上述批评文本,再去辨析批评家针对王一生故事做出的不同版本的文化阐释或者评价孰优孰劣都意义不大,值得追问的反倒是他们为何要采取这样一种表述方式来讨论《棋王》?不难看出,一种结构主义的文学新思维正潜入批评。“结构主义是对常识的有意冒犯,它拒绝这篇小说的‘明显’意义,却试图去分离出其中表面上隐而不彰的某些深层结构。它不从其表面价值理解本文,却将其‘换’成一种完全不同的对象。”(23)在这种“正确”的理论眼光下,阿城笔下那些并未完全脱知青文学痕迹的素材自然丧失了再解读的价值,因为他们是显而易见的。人物身上明确的身份或社会角色也不重要,因为“人物只是作为文本结构中的一个功能单位——在结构主义看来主要是以‘行动者’的身份存在并获得意义”(24)。而对于小说中明确的时代烙印更无需再在政治或社会学的意义上去理解,因为批评家“在文学中发现了一个具有历史自身的全部跨度和集合结构的‘替代的’历史”(25)。从某种意义上说,迈向寻根的《棋王》批评其实是一种主题先行的批评,正如季红真的序题为《宇宙·自然·生命·人——阿城笔下的“故事”》,打引号的“故事”已经先天判决了原来批评中题材决定论的失效,因为不管王一生身上是否真实体现了知青群体分享的共同经验,不管此后阿城写的是《树王》、《孩子王》还是别的王,这些故事在批评家眼中其实都将只是基于同一主题的一组变化。

因此,当我们今天似乎亦步亦趋地追随这些批评试图把握住一个对《棋王》主题的终极解释时,恰恰落入了批评的圈套,事实上,主题是什么并不重要,它更像是一个功能性的装置,被用以结构一种新的批评范式,将作为知青文学的《棋王》剥离出去,而只有在《棋王》的批评实践中实现这种剥离后,才能使有关“什么是文学”的知识迅速脱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成

规的控制与影响。由此可见,当批评家将批评意图在“中/西”二元对立框架中解释为以“《棋王》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去矫正那些“靠西方小说生中国小说”盲从现代派的青年作者,解释为以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去真正实现与世界文学的平等对话时——这两点恰恰也是寻根文学倡导者当时宣称的立意所在(26)——《棋王》迈向寻根的途径反而暴露出这样一个事实,随着作为知青文学的《棋王》被批评剥离出去后一同消失的,其实是现实主义文学资源与小说题材所蕴含的隶属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当代史记忆。同理,当作家与批评家合力生产出一套“寻根”知识时,“寻根”的根本焦虑恐怕并非仅仅来自西方强势话语中本土经验的匮乏,相反,它的最直接动因是“除根”,正如程光炜所说,“‘剥离式’研究是要脱离左翼文化所垄断的沉重历史,让中国社会真正与‘走向世界’的历史大趋势完成最后的接轨”(27),在我看来,这句话或许才真正道出了寻根文学的发生学秘密。

二、被阿城遗忘的“阿城”:修改作者形象

关于批评为何在1985年后倾向于从“文化寻根”的意义上对《棋王》进行重命名,除了探讨批评家知识谱系的重构外,还应注意批评中作者形象的变化。与1984年末尚在知青文学范畴内讨论《棋王》的批评相比,除了有意剥离《棋王》在题材层面的写实性意义外,在迈向寻根定位的批评中,如何认识阿城的作者形象,开始成为能否正确解读《棋王》的重要前提:我听说过一则阿城的轶事:一次阿城出外,回来后发现小屋被偷,失钱一千多。但他到其父处诉说时,竟然像讲别人的事情,自己超然于外,还说很可怜那个小偷——他只知道偷钱,而那部更值钱的旧版《金瓶梅》却只是翻了翻,见里边没存折,又放了回去……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到,阿城的生活态度和性格是独特的;而他又能把自己这种个性映射在作品之中,所以,这就决定了他的小说的独特个性和风格。《棋王》发表时,人们曾为它的冷峻所惊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有多少离愁别绪曾被许多浓墨渲染过。但是,阿城似乎对这类情绪缺少兴趣,这就使他一扫别人的情调,写出了自己的境界。列车就要启动了,“车厢里靠站台一面的

窗子已经挤满各校的知青,都探出身去说笑哭泣”,而“我”却平静自如;别人都把这一离别当成“风萧萧兮易水寒”,而“我”却认为“此去的地方按月有二十几元工资,我便很向往”,甚至担心“每月二十几元,一个人如何用完?”王一生比“我”还要超然物外,他满有兴致地找“我”下棋,对眼前的情境视而不见。在这种情调和人物性格的描写中,体现出阿城对世态人生的庄谐并作的理解。

(28)

在这位批评家看来,只有先从类似的阿城轶事中认识作家其人,即阿城遭窃后那种淡泊名利、任真自适的道家之风,才能理解他为何能写出“我”或“王一生”这两个另类知青形象。虽然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与此前的批评并无差别,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对没有强烈寻根意识的批评家来说,作者形象其实并不是个需要在哲学精神高度予以透彻剖析的问题,他们显然会更直接地想到要从阿城的知青身份与知青经验出发去解读作品:作为1957年就被批为“大右派”的钟惦棐之子,本来就是“多余人”的特殊身份使他不可能有“红卫兵—知青”在历史震荡中命运突转时的感怀流涕。他先到山西插队,后因听闻内蒙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便以写生为名靠关系转到内蒙,之后又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小说中“我”之所以为了按月二十几元的工资“争了要去”,无奈中多少带有阿城的自传色彩;而“王一生”的反应在王蒙看来也有其现实原因,“出身于中上层人家,才把上山下乡看得如此之重,看得如此之可怕或如此之伟大壮烈。其实广大农民家庭的子弟,包括其中上过学的子弟,是不会也无法这样看的”(29)。由此可见,在最早跟进《棋王》的批评家看来,与通常知青题材小说中的人物相比,“我”与“王一生”在车站一幕的“超然物外”,其实根源于特殊家庭出身的他们在整个知青群体中的边缘位置。因此,让人疑惑的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后来的批评家偏偏要忽略这种更显而易见也值得继续追问的解释,去舍近求远地认识另一个不仅仅拥有知青身份的阿城呢,这个新的作者形象又来源于何处?

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秘书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 大纲 (课程代码07828 )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二○一一年四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段专业的选修课之一。 三、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段专业的选修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代表作品,并借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化有所了解;使学生掌握如何欣赏中国现当代小说﹑散文﹑诗歌,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流派,代表作家的基本情况,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其各自艺术特色,正确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美学价值。同时,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鉴赏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达到陶冶其情操的目的,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艺术成就的认同意识。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基本文学史知识,提升学生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 四、教学要求 介绍现当代成就突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作品创作情况,欣赏这些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应了解这些作家的基本生平经历,创作概况,掌握代表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主要思想内容及其各自艺术特色.通过代表作家作品的赏析,了解中国现代作品在现代文学当中的中心位置。 五、具体单元教学大纲 本课程讲授一学期。 附后 六、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月出版 七、课程考试与评估 本课程的考试按教学计划的规定进行,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八、课程教学内容要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作家研究概况 (二)作家文学主张及作品的艺术特征

各题材小说流派

专题一鲁迅、文学研究会影响下的乡土小说 一、概述: 第一个十年兴起的乡土小说,主于鲁迅影响下形成,于1924年前后蔚然成风,其主要作家多来自文学研究会及与之倾向相近的语丝、未名社的成员。代表作家如彭家煌、王鲁彦、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等。此派作家以问题小说为借鉴而克服其短处,更多地从生活经验出发,以现代意识和真切生活感受进行创作,充分发挥其等所熟悉的题材,显示出小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而于此流派兴起之时,受到周作人、茅盾、鲁迅等大家的影响。首先,周作人提倡乡土文学,认为乡土文学是新文学于本国扎根之重要创作,且乡土文学所呈现的地方色彩较好地克服了小说概念化的弊端,甚至以其本民族特色而促使中国现代文学获得立足全世界文学的地位。然而对乡土小说形成起释放作用及产生深远影响者,当为鲁迅。鲁迅可谓是乡土文学最早的开拓者与实践者,《吶喊》、《彷徨》中即显示出乡土文学的特点,简言之,一是显示出生活的生动性;如《故乡》中描写的杨二嫂,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乡村市镇小市民的形象。二是内容的深刻性;正如鲁迅虽描写乡土人事却更近一步表现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如《离婚》中的爱姑面对七大人的行举,于此上乡土小说作家多未能达到如此深刻的揭示,然而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对传统宗法制乡村弊端陋习的批判,具有颇强现实意义。三是高超的细节刻画;如闰土索要的烛台,吕纬甫所说的飞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的苍蝇等,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器物及细节意象,使得小说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二、早期乡土小说流派的贡献; (一)、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真实图景;初期乡土小说较为真切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至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表现出农村于封建统治下闭塞、落后、野蛮的现状和身处其间的农民深受地主阶级、军阀及帝国主义势力打压下极为悲惨的处境。如彭家煌的《喜期》,台静农的《新坟》;且王鲁彦、许杰等作家更深入揭示出沿海农村于资本主义发展中形成的市侩心理与风气,及国人需依靠外国势力保护自身的可耻景象,如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 (二)、为现代文学提供多样的风俗题材;乡土小说作家大多注重描绘风习人情,涉及到各类风俗题材。作家描写风俗,一是为了揭示残忍的宗法思想,如蹇先艾的《水葬》便写出贵州边远地区抓住小偷便要绑上石头将之沉入江海的野蛮风俗,于中表现出作家对封建冷酷习俗的鞭挞。二是为了反映具民族、地方特点的传统方式及生活方式。如王鲁彦《菊英的出嫁》中写道的“冥婚”,这类习俗虽落后愚昧,但称不上残忍可怕,反增其特色。总体而言乡土小说流派开拓了风俗这一新的审美领域,对于促进新文学自觉描绘风俗、加强对文学民族风格的追求等方面做出一定贡献。 (三)、促进新文学地方色彩的发展;乡土小说作家注重客观地描绘各地农村的现实生活,尤注重对其风土人情的描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如王鲁彦多描写宁波镇海一带的农民生活,对当地地方风物及浙东风俗环境进行真实的观照;又如彭家煌擅于描写湖南闭塞农村士绅和乡民的生活;台静农多以故乡安徽的人事为题材。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①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②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30年代后半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文学方面则要求左翼文艺界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调整文艺路线,其中包括重新评价“五四”文学,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拓展文艺的社会基础。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郭沫若 40年代: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回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它作为一种因素融入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代表是:胡风。还有一个以徐讠于、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赞同创造社的文学观,坚持“情感表达的自由”,代表作有:徐讠于的《阿拉伯海的女神》。 30年代末到整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从地域条件方面获得了回旋的空间。代表作家是:解放区的丁玲和孙犁,国统区的路翎。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落实到创作中,转化成“人民底原始的强力”和流浪意

《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四大名著鉴赏》期末考试正确答案

《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四大名著鉴赏》期末考试正确答案! 1.刘备第一、二次去找诸葛亮的时候没有描写()。 A、诸葛亮身边的书童 B、诸葛亮的长相 C、诸葛亮的居住环境 D、诸葛亮的朋友 正确答案:B 2.林冲的绰号是()。 A、急先锋 B、玉麒麟 C、豹子头 D、小旋风 正确答案:C 3.西游记中要用一万个小儿的心肝给国王“煎汤敷药”的描写其实反映了()。 A、达官显贵阿谀奉承 B、明朝社会现实黑暗 C、皇帝宠信道士胡作非为 D、寻常百姓愚昧无知 正确答案:C 4.公孙胜没有出场诗的原因在于()。 A、在小说流传过程中遗失 B、人物形象属于临时添加,没有相应准备 C、身份发生变化,出场诗被删除 D、次要人物,在创作阶段被忽略 正确答案:C 5.“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中的典故出自()。 A、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B、孟姜女和万喜良 C、梁鸿和孟光

D、蔡文姬和卫仲道 正确答案:C 6.不属于主要表现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情节是()。 A、三顾茅庐 B、赤壁之战 C、夷陵之战 D、六出祁山 正确答案:C 7.《宋史》中的张顺是()。 A、抗击金人的民族英雄 B、抗击蒙古人的民族英雄 C、抗击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D、抗击突厥的民族英雄 正确答案:B 8.武松杀嫂故事中出现的小厮名叫()。 A、牛二 B、郓哥 C、唐牛儿 D、李狗儿 正确答案:B 9.颜良是哪个阵营的大将?() A、孙权 B、曹操 C、吕布 D、袁绍 正确答案:D 10.现存的《三国演义》的明代刊本有多少种?() A、二十多种 B、四十多种 C、七十多种 D、八十多种 正确答案:A 11.“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是《西游记》第几回的回目?()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流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流派 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新感觉派小说 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诗歌的“三美” 诗歌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现代派诗歌 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孤岛”文学即发生在这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文学,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现实,巧妙揭露敌人罪行,讽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识社会的陈腐,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社会声息。于伶、阿英的剧作,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唐弢、柯灵的杂文等都是其优秀代表。孤岛还出版了《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等重要着作及大量文学刊物。孤岛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一页载入史册。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 ?《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B)。 A.鲁迅 B ?周作人 C ?胡适 D.沈雁冰2?以一人之力,持续40载,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又用7年时间完成了百万言学术著作《英国文学史》的著名作家是(D)。 A.穆旦 B ?林语堂 C ?冯至 D ?梁实秋 3?小说《湖畔儿语》以儿童的视线和体验,讲述一个苦难家庭的故事。其作者是(D)。 A.冰心 B ?冯文炳 C ?鲁迅 D ?王统照 4 ?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C)。 A.鲁迅 B .陈独秀 C .胡适 D .李大钊 5?曹禺在大学期间创作的《雷雨》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发表,是由一位著名作家和编辑推荐的。这位作家和编辑是(D)。 A.鲁迅 B .茅盾C .老舍D .巴金 6. 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女神》的作者是(A)。 A.郭沫若 B .胡适 C .刘半农 D .鲁迅 7. 七月诗派重要的诗论家是著有《诗与现实》、《人与诗》、《诗是什么》的(D)。 A.田间B .胡风C .艾青D .阿垅 8.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C)。 A.《呐喊》 B .《朝花夕拾》 C .《野草》 D .《坟》 9. 在众多小诗的作者中,最重要的诗人是深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的(D)。 A.汪静之 B .胡适 C .朱自清 D .冰心 10. 《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甚广,并首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的流行歌曲,这首诗的作者是(C)。 A.郭沫若 B .胡适 C .刘半农 D .鲁迅

四大名著——中国古典小说巅峰答案

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四大名著鉴赏选择题(60分) 1、醉打蒋门神的是谁(2.00分) A.鲁智深 B.武松 C.林冲 D.李逵 2、下列诗句说的是薛宝钗的是(2.00分) A.闲静时候如姣花照水 B.可叹停机德 C.人比黄花瘦 D.聪明反被聪明误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谁的词?(2.00分) A.苏轼 B.柳永 C.辛弃疾 D.李清照 4、蔡义江认为贾宝玉是(2.00分) A.想象中的人物 B.虚构的 C.曹雪芹 D.曹寅 5、《三国演义》重点描述的三场战争,不包括()(2.00分)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夷陵之战 D.诸葛亮北伐 6、关羽之前,赤兔马曾经被谁拥有()(2.00分) A.张颌 B.张辽 C.吕布 D.许诸 7、林冲的绰号是(2.00分)

A.黑旋风 B.黑三郎 C.及时雨 D.豹子头 8、水浒传中提出招安建议的是(2.00分) A.林冲 B.晁盖 C.宋江 D.杨志 9、《忠义水浒传序》是谁写作的(2.00分) A.施耐庵 B.罗贯中 C.金圣叹 D.李贽 10、一百二十回中插写内容的是?(2.00分) A.叶昼 B.冯梦龙 C.金圣叹 11、“闲静时候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描写的是()(2.00分) A.妙玉 B.薛宝钗 C.林黛玉 D.秦可卿 12、观音菩萨所骑的是(2.00分) A.老虎 B.莲花 C.金毛犼 D.大鹏鸟 1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写的(2.00分) A.林黛玉

C.妙玉 D.秦可卿 14、绰号“青面兽”指的是()(2.00分) A.林冲 B.鲁智深 C.杨志 D.王英 15、()在山寨中地位仅次于宋江、卢俊义和吴用,排在第四位,属于梁山领导层的核心人物。(2.00分) A.呼延灼 B.公孙胜 C.秦明 D.戴宗 16、关于三国演义说法正确的是(2.00分) A.第一部长篇小说 B.宋元话本基础上形成 C.文言通俗小说 D.都对 17、蔡义江认为后四十回全是后人所作的理由是(2.00分) A.续书扭曲形象 B.续书缺乏创意 C.续书因袭前人 D.都是 18、“可叹停机德”说的是()(2.00分) A.林黛玉 B.薛宝钗 C.贾探春 D.史湘云 19、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认为谁是正统?(2.00分) A.魏国 B.蜀国

新时期小说现实主义流变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流派源远流长,与浪漫主义流派并列为中国的两大文学流派。从诗经开始,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品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品格。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流派也在一直发展变化之中;到了近现代,更是集中反映在小说创作之中。这也是我们从小说之中看现实主义当代流变的原因。 应该说,新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复苏,从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问世便开始了。这部小说提出了在思想文化领域批判左倾思潮的问题。作品通过谢慧敏和宋宝琦两个发人深省的人物形象,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渴望把孩子从“四人帮”的坑害中解救出来。这一声惊雷炸响了当时的文坛,在社会思想的转变中充当了排头兵。此后,随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文学思潮的嬗变,一批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批判意义的小说纷纷出现。这些小说坚持正视现实,直面人生问题,不回避社会阴暗面,充分发挥了文学作品指引生活的作用,极富意义。 我们认为,现实主义小说在当代呈现出一种复苏、更新深化和变异的特点。虽然现实主义创作在当代饱经沧桑,曲折发展。但是只要文化氛围允许,中国的现实主义立刻就呈现出一种复苏、更新深化和变异的形态,显示出现实主义流派在中国文学中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当代小说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的复苏就是指现实主义本来面目的还原。具体来说,就是小说内容的现实生动、细节描写的真实丰富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深刻。比如,方之的《内奸》便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拉开长达四十年的历史幕布,生动地塑造了从同情革命到真心实

意支持革命的商人形象。这样一个形象无疑开阔了新时期小说的表现内容,起到了还原现实主义本来面目的作用。再如《赤橙黄绿青蓝紫》中,蒋子龙把人物形象刘思佳的聪明、正直、坚强、倔强以及富有心计、偏执、玩世不恭糅合在一起,异常鲜明。在新时期,作家无论塑造什么形象,都更加注意其现实性和真实性,上到革命领袖,下到工农兵知识分子,无不鲜活在纸上。 中国当代小说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的更新深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主题由单一到复杂,由明确到朦胧。比如高晓声的《陈焕生进城》和陆文夫的《井》,都是主旨诙谐幽默的优秀作品。而且通过故事情节,我们又很难说出它们当中的明确主旨。其二,人物由单一到复杂。主人公不再只是单纯的好人和坏人,恨不能一出场脸上都写着字,表明自己正派或者反派的角色定位。其三,结构由单一发展为多线交错。比如王蒙的《春之声》,就采用的是放射型的结构形态。这部作品几乎没有情节可言,但是密集多变的辐射线索却非常引人入胜。 中国当代小说体现的现实主义的变异表现在后现代现实主义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后现实主义流派不仅仅满足于对于现实一丝不苟地描摹,更强调一种浪漫和现实的交融。这些作品强调抓住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现实中的苦涩与生活的戏剧、浪漫和琐碎相融合;有些时候甚至将魔幻的色彩引入到现实的生活之中,创设一种生活中没有但是却能更加深刻反映现实的行为模式。比如刘震云的《单位》和《一地鸡毛》,就是以一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的平淡生活为蓝图,描绘一种理想被现实逐渐磨平的悲剧图景。大学生小林,最终甘于平庸,生活

近三十年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话题

近三十年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话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算起,近三十年来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和西方,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在中国大陆,十年文革期间,现代中国文学学科曾遭受严重冲击。随着“文革”的结束,尤其是改革开放的逐次展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文学研究“大致经历了‘重评’与学科复苏、思潮流派研究的流行、理论方法热、文学史整体观提出以及学科格局的调整等几个阶段。”[1]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大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进入相对繁荣的时期。其间阶段性的进展或热点包括“重写文学史”、“文学经典的颠覆与重构”、“现代性讨论与反思”、“女性主义和其他各种‘后思想’的引进”、“文学史观、编撰与史料”、“现代文学学科观念、方法讨论”、“期刊媒介研究”、“学科边界打破”以及“跨学科和交叉研究的兴起”等等。 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延续了60年代以来侧重于作家作品研究、文体文类研究的传统,同时开始关注不同时期、不同形态文学的整体状态,如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新诗诗学、左翼文学乃至沦陷区文学研究等。进入90年代后,“西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显现巨大变化”。王德威将这种变化概括为三大方面:“‘理论热’成为治学的

一大标记”;“离开传统文本定义,成为多元、跨科际的操作”;“对有关历史论述的重新审视”,尤其是“对‘现代性’的探讨”。[2] 从上面简要的勾勒中可以看到:近三十年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呈升温、扩张之势,也出现了一些双方都广泛关注的话题。下面,我主要谈谈在我自己看来仍具有较大学术研究空间的两大话题: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和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期刊研究问题。 一.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 由于各种原因,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曾长期面临尴尬局面。首先是其学科和文学史归属问题一直纠缠不清。在古代中国文学研究中,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末文学要么被省略,要么被当作一个尾巴一笔带过。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受新文学传统影响,现代文学的起点被确立在五四前后,而此前的清末民初文学亦往往被当作铺垫甚至是对立面,很少得到正面意义上的关注。作为一种妥协方案,遂产生所谓“近代中国文学”概念乃至“近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分支。此外,在文学性质、价值的认定乃至审美评价等方面,除《海上花列传》等“狭邪小说”、《官场现形记》等“四大谴责小说”外,中国国内学者对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通俗小说,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内现代文学界“重

我听新时期小说研究

我听新时期小说研究 ——汪曾祺小说 (09汉语言文学刘仁芳 20901011028) 一、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 二、创作 汪曾祺的创作受沈从文影响大,就是为了沈从文才选择西南联大的,在大学期间也只是听沈从文的课,其他时间一般晚上看书,白天睡觉,或泡在茶馆里。沈从文说写小说要“贴着人物写”,汪曾祺深受其影响,“贴着人物写”是汪曾祺最大的收获并且也成为他小说的美学核心。他把“贴着人物写”理解为美学的一个态度,因为沈从文不赞成左翼文学的政治化、革命化,站在居高临下的高度审视众生,沈从文教汪曾祺做一个平常的人,不做一个高高在上的人。汪曾祺小说大致分三类:一是写高邮故乡,有《八十岁》、《受戒》、《大淖记事》。二是写昆明题材的,如《鸡毛》、《日晷》。三是写关于张家口,主要描写上海、北京。但是纵观他的小说,年代越近的质量越差,正如朱光潜所说的:“距离说”,距离太远,不会成为审美对象;距离太近,没有多少审美层面,时间长了就会被淘汰。 三、小说基调 汪曾祺小说的基本基调是天、地、人的和谐。他所渴望的是山水自然界、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要和谐,追求的是温馨。《受戒》中是两个天真无邪的人萌发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它已经抹去了时代性,都是正经人,那种和谐自然正是作者追求的境界。《受戒》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这种的小说在当时是不被主流文学所接受的。有人接受、有人批判,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已经不会对作品说出自己的感受了,大家对于艺术的感觉已经麻木僵硬了。《大淖记事》的爱情故事略为曲折。巧云和锡匠十一子纯真的爱情遭到世俗野蛮的干涉,然而无比坚贞的爱竟可使生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0812) 自学考试大纲 本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专业课,其考试是按照全 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的要求进行的水平合格考试。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全面理解鲁迅小说, 学习作家作品研究的方法。 《引言》(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在于鲁迅的世界观、文艺观的理解,要了解鲁迅前后期自然观、历史观的不同之 处,理解鲁迅前后期文艺观的不同之处。 (二)章节内容 1、鲁迅获得的国际声誉,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2、鲁迅前后期世界观、文艺观的不同。 3、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 1、鲁迅的世界观即自然观、历史观前后期的不同。 2、鲁迅的文艺观前后期的不同。 3、鲁迅多样化的艺术方法。 4、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5、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识记] 鲁迅获得哪些国际声誉。

毛泽东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鲁迅思想前后期的时间划分。 茅盾、巴金、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领会] 鲁迅的文艺观。 –1– 多样化的艺术方法:以“为人生”文学主张为主干,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果戈理、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思想。 第一章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在于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与现代化形式的理解。要深刻理解鲁迅小说为什么是 真正称得上现代化的作品。理解小说叙述方式与叙事角度概念。理解鲁迅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什 么艺术经验,了解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影响。 (二)章节内容 1、从我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他的《呐喊》《彷徨》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称得上是 一次深刻的革命。 2、鲁迅小说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出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 3、鲁迅小说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给中国现作家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中国四大名著读后感,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后感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读后感,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 后感大全 红楼梦: 其实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悲就悲在我们看尽了这种荒唐的阶级观念产生的爱情悲剧,还是无法避免在现实的社会中仍有被迫门当户对的才能成婚的想法,让婚姻远离了爱情,直至枯萎,永远不断延续着悲剧 西游记: 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了我们正义是一定会战胜邪-恶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不达目的不罢休,绝对不能气馁,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青少年所需要的。而且,好吃懒做也是不行的,只有机智灵敏、英勇果断才能事半功倍。我们在学习时,或者在生活中不

应该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放弃,挫折和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动动脑筋,努力一把,咬咬牙不就过去了吗?一旦战胜了困难和挫折,那胜利还会远吗? 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 水浒传: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中国四大名著读后感(二) 我读完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知道了《三国演义》是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群雄争霸,成败有道;《西游记》是说西天取经,斩妖除魔,惩恶扬善,修成正果;《水浒传》是说被逼无奈,揭竿而起,

当代中国文学流派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发 梁启超,又号饮冰室主人,曾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全部著作汇编为《饮冰室合集》。 近代学者王国维著有《人间词》及《人间词话》等著作。 《古文观止》是由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一部普及性的古文选本。 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和胡适是推动文学革新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新青年》是当时主要的文学期刊。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它是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等,成员主要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1922年春,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因在湖畔写诗,并合集《湖畔》,被称为“湖畔诗人”。他们对新诗最大的贡献是爱情诗的创作。 广泛的社会批评是鲁迅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他早期的杂文主要收入《坟》和《热风》中。鲁迅(右图)后期杂文主要反映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事件,代表作是《且介亭杂文》三集。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阿Q正传》是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这个人物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女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凤凰涅磐》和《女神之再生》。 郁达夫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是作者留日时期生活和思想的写照。 徐志摩的抒情诗《再别康桥》把他对母校的深情溶进了别离时的形象和想象中。 茅盾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老舍的作品很有北京味儿。他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他的早期代表作。 林语堂主要从事小品散文创作。他提倡“闲适文学”。赴美定居后,用英语写作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 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雨巷》是他的代表作。 沈从文最有特色的作品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风土民情的小说。中篇小说《边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曹禺,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钱钟书的中篇小说《围城》生动地描写了战时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艾青,现代著名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抒发了对抚育他的保姆的深情的追怀。 梁实秋的代表作为散文集《雅舍小品》。 冰心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散文柔美、清俊,抒情性很强,被当时的读者誉为“冰心体”。 冰心影响最大的作品当推散文集《寄小读者》。母爱、童真是作品的主要内容。 张恨水是通俗社会小说家。他的作品语言精炼,明白晓畅,其代表作《啼笑姻缘》是三十年代销售量最大的长篇小说。 张天翼是现代文坛杰出的讽刺作家。他的小说主要描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部分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以及他们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他写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的名篇,还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 胡适是现代诗人,著名学者。他是积极推动白话诗的先驱者之一。他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周作人的散文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风格冲淡平和。代表作有《乌蓬船》。 爱情诗人冯至是个很有个性的诗人,鲁讯评价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诗集有《昨日之歌》。 现代女作家丁玲的代表作有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美”原则: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他的作品大多表现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诗集《死水》是他的代表作。 叶绍钧(圣陶)善于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潘先生在难中》是大家熟悉的优秀短篇。 赵树理是中国农村题材的优秀小说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中国第一部大型新歌剧《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民族新歌田汉与冼星海在一起剧的奠基之作,它继承了民族传统,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歌剧的长处。 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全部采用陕北民间流传的“信天游”写成,节奏流畅明快,语言在朴素中具有形象美,音乐美。 丰子恺是一个有独特艺术气质的散文作家。代表作是散文集《缘缘堂随笔》。 田汉是中国现代卓越的戏剧家,是“五四”后早期话剧运动的开拓者之一《名优之死》是其代表作,他是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

---------------------------------------------------------------最新资料推荐------------------------------------------------------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科目现代小说审美研究班级 2010 级汉教一班姓名刘聪学号 20100511341 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人学内涵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欧金尼奥加 林在其《意大利人文主义》中提到过: 文学是人文学,文学是人性之学,文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诚实 的学科。 从 19 世纪人类文化发展进入现代阶段,民族文学向着世界 文学进行形态转换的前提下,小说形态时代性总体衍变,由此形成 了现代小说。 现代小说在美学上可以说是现代名族的心灵史诗,在文化学上 则是世界公民的艺术表征。 当现代小说在 20 世纪中国由传统向着现代开始文化转型的过 程中生成之时,其根本性的关键就在于确立了现代小说的人学性质 成为重建国民精神的民族史诗。 文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对人的描写、对人性的揭示、对人的思 想情感以及整个精神世界的表现。 那么,其人学的内涵具体是指什么呢?在对现代作家作品人学 思想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人学内涵可分成四大部分:人性、人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一、人性 1918 年底,周作人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的文学》 1 / 8

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促成人性健全发展。 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文学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文学。 相对于人的存在,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规定性;而相对于文学的规定性,人作为文学的创造主体在一个非人化的世界面前得以确立了自身。 文学与人之间这种相应的创造性构成了彼此的同构性,即人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创造而创造自身,语言艺术通过人的自我创造而体现自身的文学性。 人们在紧张的生活节奏或疲惫不堪的焦灼期待之余,自然渴望得到一种心理情感的松弛,得到一种本能欲望的宣泄。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代文化层次上的文学创作都具有鲜明的宣泄意味。 只是通俗文学是一种低层次的宣泄,侧重于放松自己,而现代派文学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宣泄,侧重于超度自己,或者说使人向类的自由升华。 在此,人的自然本性得到了两个向度的伸展:

古典小说相关知识

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2、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请列举有关人物(不少于5人)“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 3、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4、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他的名字叫鲁宾逊这部作品叫《鲁宾逊漂流记》。 5、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就是保尔,作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说的是这部名著中另一位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 7、古代的“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位借“写鬼写妖”来“刺贪刺虐”的清代名家,请你写出这位清代名家的姓名 9、《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10、《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11、“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2、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是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心理征服,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3、“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连环计? 《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14、《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主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15、“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6、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7、《三国演义》中“赔人夫人又折兵”的是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周瑜;诸葛亮。 18、《三国演义》中,你最欢地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从中可见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19、《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哪三个人? 刘备;关羽;张飞。 20、《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21、“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哪部小说中的哪个人物《三国演义》;关羽。 22、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反对这观点:因为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或赞成这观点: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之仁。 23、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场战役?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 赤壁之战;曹操、周瑜。 24、《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是哪几位好汉?各自的绰号是什么? 晁盖:晁天王;陆云龙:公孙胜;吴用:智多星;阮小二:立地太岁; 阮小五:短命三郎;阮小七:活阎罗;刘塘:赤发鬼;白胜:白日暑。 25、“风雪山神庙”是哪部书的情节?涉及到哪两个人物,性格怎样? 《水浒传》林冲:逆来顺受;陆骞:阴险狡诈出卖朋友。 26、《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涉及到哪两个重要人物,他们的性格怎样? 鲁智深:性格粗犷,敢作敢当为朋友两肋插刀;林冲:逆来顺受,武艺高强。 27、《水浒传》中写出林冲性格中忍辱含诟,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转变成奋起反抗,杀人报仇,投奔梁山的情节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28、《水浒传》中这样写道:“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 一、问题小说 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并且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其思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冰心,倪焕之,叶绍均等 二、乡土小说(田园抒情小说) 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的‘乡土小说’派。”,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彦鲁、台静农等。 三、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小说派。 革命派小说是太阳社,创造社在1927年以后到三十年代初所形成的流派。当时,创造社的成员由艺术派转向革命派,郭沫若,成仿吾等投身实际革命工作,郁达夫却退出了创造社。太阳社的将光磁先与创造社成员合作,借创造社的刊物发表革命小说《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等。1927年,他和孟超等结成太阳社,随后与创造社、共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了一系列的革命文学小说。 四、新感觉派 三十年代初期形成的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

四大古典小说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 四大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 元代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拜月亭》、《西厢记》、《倩女离魂》 民间四大传说:牛郎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明初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明代四大剧本(汤显祖著):《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北宋四大书院:庐山白鹿山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石鼓山石鼓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 四大藏书阁: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朔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四大菜系:鲁菜、川菜、江浙菜、粤菜 文房四宝:宣纸、湖笔、徽墨、端砚 四大名花:山东菏泽牡丹、福建漳州水仙、浙江杭州菊花、云南山茶花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 四大牧区: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 四大河流: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 川中四绝,夔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南岳四绝:祝融峰之高、水帘洞之奇、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 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北宋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晃补之、张耒 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南宋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褒 明初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赉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唐代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色融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奚斯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 初唐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南宋永嘉四灵:徐照(灵辉)、徐玑(灵渊)、翁卷(灵舒)、赵师秀(灵秀)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君子(中国画对花卉题材):梅、兰、竹、菊 汉字书法四体:真、草、隶、篆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四大古都:北京、西安、南京、洛阳 四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佛教四大名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 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四大名扇:江苏檀香扇、广东火画扇、四川竹丝扇、浙江绫绢扇 世界四大谜:野人、尼斯湖怪、百慕大三角、飞碟 世界四大宫殿:故宫、凡尔赛宫、白金汉宫、克里姆林宫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