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赏析

一曲琵琶,满怀伤

琵琶奏响,是名曲《十面埋伏》。

铿锵有力的节奏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像震憾山谷的号角声。一副壮阔的画卷就此在我的脑海展开——

刘邦大军的军营内,鼓声、号角声,声声震天,战马的嘶鸣声也与之相和。将士们昂首挺胸,整装待发。大军高昂的士气和战场紧张的气氛跃然纸上。

忽然乐音一断,转而如行军时笙管齐鸣。将士们迈开了整齐的步伐。浩浩荡荡,由远及近。所向披靡的气势令人为之震撼。

音调又渐渐轻巧,富于弹性,跳跃了起来。

大军操练的威武场面瞬间浮现出来——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的矫健无一不使人为之感慨。

乐声渐渐平缓,但在那一张一弛中,却让人感到紧张。一种在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四面楚歌,被包围的不安感油然而生。

不禁想起霸王别姬,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悲壮。

项王冲出了重围,但佳人已逝,那份凄凉,那份愤慨,那份与爱人诀别的痛苦定刺痛着他的内心。

琵琶刹弦发出的声响犹如刀枪剑戟间的碰撞。旋律愈发的让人紧张,为项王揪心。

刀枪剑戟的碰撞声,又渐渐地与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振奋士气的战鼓声相融。

乐曲进入了高潮。项王率余部四处冲杀,斩杀众多汉将,依旧锐不可当。

汉军也加紧追击,步步紧逼。

但音乐渐渐低沉,那应该是已至乌江了吧?

旋律戛然而止,项王,自刎了。

乐音再次响起,如汉军凯旋,众将庆贺。

项王啊项王,你又是何苦?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项王啊项王,你又是何必?大势已去,但十年之后,你依旧是英雄。

但我也明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愧责,与你那不屈的傲骨。

曲终,我哭了。因为我听到的——

没有汉军的胜利,只有霸王别姬的悲壮;

没有汉军的胜利,只有项王突围的勇猛;

没有汉军的胜利,只有乌江自刎的决绝!

一曲琵琶,满怀伤……

欣赏十面埋伏

欣赏十面埋伏 一、乐曲简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的情绪特征; 2. 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 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三、教学难点: 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熟悉乐曲(25分钟) 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 (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2.“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7分钟) 4.首先我想提问的是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琵琶) 琵琶简介: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5.“我们听了这首乐曲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它给你的整体气氛是什么呢?兴奋?激动?还是紧张?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6.“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的那种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7分钟) “楚汉相争”: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到该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晓,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在乌江展开一场格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拓展练习(15分钟)

十面埋伏说课稿

《十面埋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欣赏单一课《十面埋伏》(板书)。本课我选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第四单元第二十八课。本单元共五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体裁音音乐乐作品的欣赏,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故事;《十面埋伏》是本单元的第二课。 一、《十面埋伏》教材分析: 1、乐曲简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乐曲欣赏《十面埋伏》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的欣赏曲目。《大纲》要求音乐教育要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而《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曲目,因此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该书第三单元第九课音乐与诗歌中,学生已学习琵琶协奏曲〈孔雀东南飞〉;在第五单元第三十二课中又出现了根据琵琶古曲改编的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很明显地显示出承接的作用。 3、教学目标:《大纲》指出:“欣赏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初步感受速度、力度、节奏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根据这个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①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②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③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创作 其中目标1、2为普通目标,要求全体学生达标;目标3为提高目标,只要求部分优生达标。 4、教学重点:《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套武曲,篇幅较大。根据欣赏课中精赏与泛听结合的教学原则,本课重点欣赏“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重要乐段。 5、教学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在选择教法时,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是首先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选择了以下教法: 1、情景创设法: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经常到山间海边观赏风光,清泉与波涛会使他产生许多灵感和创作欲望。这就是情景发挥的作用。乐曲《十面埋伏》是展示古战场上铁马金戈的战斗场面,这些场面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果让学生去感受一些陌生的东西,容易产生隔膜,难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这样的存在问题,我为学生创设情景。具体的做法在下文有详细的说明。 ⒉主题辅助欣赏:乐曲的主题是音乐的精华,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弹奏或播放音乐的主题让学生聆听并熟悉,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有很大的作用。 ⒊分段欣赏法:乐曲《十面埋伏》是一首情节性很强的作品。对于这一作品我采用了分段欣

2021年高中音乐 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2021年高中音乐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一、教学要求 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活动设计为一周,课堂教学一课时。 1 教学目的: ①通过学生自主性的网络艺术欣赏,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鉴赏能力,拓宽学生视野。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和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③探索网络教学模式,变单纯的课件制作与使用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教学设计。 2 教学重点:感受《十面埋伏》的艺术魅力,了解琵琶演奏技巧。 3 教学难点:如何开展自主探究的网络学习 4 教学方法:实践法、自主讨论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任务 提前一周布置学习任务: 1 琵琶发展史:秦代-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明清-现代琵琶的改革。 2 琵琶的演奏技巧 3古诗词中对琵琶的描写:①唐白居易的《琵琶行》②唐李峤《琵琶》 4《十面埋伏》描述的历史事件 5通读《史记》中的《项羽本记》 6了解故事《霸王别姬》、成语“四面楚歌” 7了解琵琶曲《霸王卸甲》 8初步欣赏《十面埋伏》,了解《十面埋伏》各部分的内容 将学生分成三组,利用网络资源,分别完成任务,并将整理后的信息上传到校园网,学生进行交流。 一组:完成琵琶发展史、演奏技巧。 二组:古诗中对琵琶的描述、史实资料的查找。 三组:完成曲目《十面埋伏》的分段整理并配上文字说明。 (二)课前准备 课前在校园网上发布学生整理的资料。 教学设备:网络教室、投影、相关软件。 教师:启动服务器、教师机,电子课件、话筒、电子投影、媒体播放器,登陆校园网、互联网。 学生:启动学生机、耳脉,登陆校园网、互联网。 (三)课堂教学

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赏析

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赏析 年级六年级第一学期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我国民族弹拨乐器琵琶,感受琵琶的音色特点及其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喜爱 二.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了解楚汉垓下之战的故事,了解琵琶各种演奏技法,熟悉乐曲各主题,感受乐曲描绘的各种战争场面。教学重点 乐曲《十面埋伏》的赏析,了解琵琶音色并熟悉乐曲各主题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欣赏分析法、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体会其音乐形象 教学思想 对于思维能力活跃、有一定想象力的六年级学生来说,最新颖的欣赏方法是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激发兴趣去感受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和高超演奏技巧。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约5分钟) (课前请同学上网搜索有关于《十面埋伏》的资料)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于《十面埋伏》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生:。。。。。 师:同学们都非常厉害,搜集了很多的资料来分享给大家,谢谢你们。没错,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公元前202年的“垓下大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秀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二、新课教学 (一)简介乐器-——--琵琶(约5分钟) (出示图片、实物)师:在欣赏乐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琵琶这个乐器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半梨形音箱,琴颈向后弯曲, 钢丝尼龙弦,用人工指甲弹奏,空弦为A d e a 琵琶曲根据乐曲内容和风格分为文曲、武曲 文曲:节奏轻缓、抒情优美以描绘自然风光和内心情感见长。 武曲:节奏复杂多变。情绪激烈雄壮富于戏剧性。 三、乐曲赏析: (一)初步欣赏(约10分钟)

音乐鉴赏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关键字: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十面埋伏正文:弹拨乐器是民族乐器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在我国的民族乐器文化中大放光彩。弹拨乐器有古筝、琴、琵琶、柳琴、阮、三弦、扬琴等。包括用手指或者拨子拨弦和用琴扦击弦发声的弦乐器。中国弹拨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按不同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可分为平置、抱握、击弦弹拨乐器三大类。其特色主要在于音色清脆明亮,擅长演奏活泼跳荡的弦律和鲜明的节奏,表现力丰富。琵琶属于弹拨乐器中抱握弹拨乐器,在东汉被称为“批”、“把”。这是两种琵琶的弹奏方法,相当于现在的“弹”、“挑”,是象声字,后改写为“琵琶”。琵琶的演奏手法有:右手——弹、挑、遮、分、扫、轮、拂、扣、滚、勾、抹、双弹、双挑、夹弹和半轮等。左手——揉、推、挽、绰、住、吟、打、带起、虚按、泛音和按弦等。琵琶的表现力非常丰富,不但可以弹奏旋律,还可以弹和弦,是民族管线乐队里重要的声部。在众多著名的琵琶曲目中,《十面埋伏》是较为广大人民熟悉的曲目。据史书记载,古曲《十面埋伏》早在16世纪就在民间流传,原为琵琶曲《楚汉》。到了18世纪的清

朝,琵琶名家华秋苹在编辑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三卷《琵琶谱》中收有《十面埋伏》。由于一些演奏家的不同艺术处理,所以《十面埋伏》的乐段编排略有差异,但表现的内容基本一致。据我国现代国乐大师、著名琵琶演奏家卫仲乐传下来的演奏乐谱来看,《十面埋伏》共10段,三大部分。此曲的以楚汉相争为背景,公元前202年,神州原野上爆发一场声势浩大、残酷悲壮的决战,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经过五年逐鹿中原,双方一决雌雄的战斗最后在垓下展开。拥军10万的项羽渴望绝处求生,统率10万大军的刘邦欲置人于死地,在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两军直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尽管项羽勇猛异常,但终究寡不敌众,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后项羽慷慨悲歌,身负重伤,在乌江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毅然把剑自刎。第一部分是战前准备。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个小段。“列营”是全曲的引子。节奏自由、变化万千。一开始琵琶就先声夺人,在高音区奏出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揭开楚汉两军即将激战的序幕。这段散板的引子,似高亢的号角,似轰鸣的战鼓,金鼓齐鸣,声震山谷,刀光剑影,铁马金戈,紧张森严,一片临战气氛。“吹打”是金曲中仅有的旋律性较强的抒情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军队中吹奏筚篥的音调。这段音乐似浩荡的汉军,又远至近,阔步行进。“点将”是“吹打”后半段的变化重复,连续16分音符走出,急促

高中音乐 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高中音乐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一、教学要求 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活动设计为一周,课堂教学一课时。 1 教学目的: ①通过学生自主性的网络艺术欣赏,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鉴赏能力,拓宽学生视野。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和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③探索网络教学模式,变单纯的课件制作与使用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教学设计。 2 教学重点:感受《十面埋伏》的艺术魅力,了解琵琶演奏技巧。 3 教学难点:如何开展自主探究的网络学习 4 教学方法:实践法、自主讨论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任务 提前一周布置学习任务: 1 琵琶发展史:秦代-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明清-现代琵琶的改革。 2 琵琶的演奏技巧 3古诗词中对琵琶的描写:①唐白居易的《琵琶行》②唐李峤《琵琶》 4《十面埋伏》描述的历史事件 5通读《史记》中的《项羽本记》 6了解故事《霸王别姬》、成语“四面楚歌” 7了解琵琶曲《霸王卸甲》 8初步欣赏《十面埋伏》,了解《十面埋伏》各部分的内容 将学生分成三组,利用网络资源,分别完成任务,并将整理后的信息上传到校园网,学生进行交流。 一组:完成琵琶发展史、演奏技巧。 二组:古诗中对琵琶的描述、史实资料的查找。 三组:完成曲目《十面埋伏》的分段整理并配上文字说明。 (二)课前准备 课前在校园网上发布学生整理的资料。 教学设备:网络教室、投影、相关软件。 教师:启动服务器、教师机,电子课件、话筒、电子投影、媒体播放器,登陆校园网、互联网。 学生:启动学生机、耳脉,登陆校园网、互联网。 (三)课堂教学 1、情景导入(5分钟) 许多同学都非常喜欢《霸王别姬》这首歌曲,它与今天欣赏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是相同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 课前,我们通过查询资料对琵琶这一乐器有了初步认识,尤其读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关

琵琶曲《十面埋伏》研究综述

琵琶曲《十面埋伏》研究综述 摘要: 作为一部经典的反映楚汉相争的历史题材作品,琵琶武曲《十面埋伏》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同时也成为了音乐学家们争先恐后研究的对象。在这里,笔者从各种渠道大量查阅资料并归纳整理,从创作、流派、审美、演奏技法及与其“姊妹”作品《霸王卸甲》的比较五个方面对《十面埋伏》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十面埋伏》;琵琶流派;琵琶演奏;《霸王卸甲》;比较音乐学; 一、引言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琵琶大套武曲,主要讲述了秦朝末期楚汉争雄的故事。由于该曲的创作可追溯到明代,所以也已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下了无数优秀的演奏家、研究家和兴趣盎然的欣赏者们。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找到相关文献共五十九篇,精心筛选后还剩二十五篇,仔细阅读后从创作者、演奏风格、段落分析、演奏技法、与姊妹曲《霸王卸甲》的比较以及研究空白等方面总结出此文,虽较为详细却略显愚拙,还望多多海涵。 二、作者 关于琵琶武曲《十面埋伏》的作者,历史上一直没有定论。其中,在很早就有学者关注过明代琵琶家汤应曾,认为他才是《十面埋伏》的真正作者,比如齐从荣在多年前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汤应曾与琵琶曲<十面埋伏>》中就对此作出了简单的分析,认为“从汤的一生经历、《十面埋伏》的作品特点及所用音乐语言来看,此曲出于汤氏之手还是可信的”。 对此,笔者还找到了南京艺术学院教师赵后起的文章《<十面埋伏>作者辨析》。在此文章中,赵后起先生提到了汤应曾擅弹的琵琶曲《楚汉》,认为“从段落标题比较,可以看出《十面》、《卸甲》两曲都与《楚汉》的内容、情节相符。换言之,《楚汉》或即《十面》,或即《卸甲》,二者必居其一。究竟谁是谁不是?还应当从《十面》和《卸甲》的音乐本身及有关联的方面去寻找线索”。接着,赵便展开了分析,把不同版本的琵琶谱进行对比,从史学和音乐形态学两方面进行了严密推理,“种种迹象和事实表明,《十面》和汤应曾演奏的《楚汉》是同一乐曲的异名,正如后来有人将《十面))又称之为《淮阴平楚》是一样的道理”,“非但如此,它还向人们披露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楚汉》一曲应是出自汤应曾之手”。这也间接地证明了《十面埋伏》的作者就是汤应曾。当然,也有学者持保留意见,认为两者只是相似,不敢妄下定论,如陈艳发表的文章《<十面埋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今天为大家带来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十面埋伏出处 此曲最早见于1818年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

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十面埋伏赏析 全曲分13段:1.烈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6.埋伏;7.小战;8.大战;9.项王败阵;10.乌江自刎;11.从军奏凯;12.诸军争功;13.得胜归营。各种乐谱在曲名、段落划分上会有不同,但全曲本身大同小异,最后的3段也常被删除。 全曲13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突出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其中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小段; 第二部分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战斗场面,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三小段。 第三部分表现战斗结束后的情景,最后的5个段落中的前两段旋律凄切悲壮,音乐气氛异常低沉,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愤的艺术形象,后三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各种情景。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传统琵琶曲中的文曲大都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柔平稳,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的细腻感情。而武曲则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突出,既简练,又生动,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音乐鉴赏《十面埋伏》

摘要:《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关键字: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十面埋伏 正文: 弹拨乐器是民族乐器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在我国的民族乐器文化中大放光彩。弹拨乐器有古筝、琴、琵琶、柳琴、阮、三弦、扬琴等。包括用手指或者拨子拨弦和用琴扦击弦发声的弦乐器。中国弹拨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按不同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可分为平置、抱握、击弦弹拨乐器三大类。其特色主要在于音色清脆明亮,擅长演奏活泼跳荡的弦律和鲜明的节奏,表现力丰富。 琵琶属于弹拨乐器中抱握弹拨乐器,在东汉被称为“批”、“把”。这是两种琵琶的弹奏方法,相当于现在的“弹”、“挑”,是象声字,后改写为“琵琶”。 琵琶的演奏手法有:右手——弹、挑、遮、分、扫、轮、拂、扣、滚、勾、抹、双弹、双挑、夹弹和半轮等。左手——揉、推、挽、绰、住、吟、打、带起、虚按、泛音和按弦等。 琵琶的表现力非常丰富,不但可以弹奏旋律,还可以弹和弦,是民族管线乐队里重要的声部。 在众多著名的琵琶曲目中,《十面埋伏》是较为广大人民熟悉的曲目。据史书记载,古曲《十面埋伏》早在16世纪就在民间流传,原为琵琶曲《楚汉》。到了18世纪的清朝,琵琶名家华秋苹在编辑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三卷《琵琶谱》中收有《十面埋伏》。由于一些演奏家的不同艺术处理,所以《十面埋伏》的乐段编排略有差异,但表现的内容基本一致。据我国现代国乐大师、著名琵琶演奏家卫仲乐传下来的演奏乐谱来看,《十面埋伏》共10段,三大部分。 此曲的以楚汉相争为背景,公元前202年,神州原野上爆发一场声势浩大、残酷悲壮的决战,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经过五年逐鹿中原,双方一决雌雄的战斗最后在垓下展开。拥军10万的项羽渴望绝处求生,统率10万大军的刘邦欲置人于死地,在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两军直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尽管项羽勇猛异常,但终究寡不敌众,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后项羽慷慨悲歌,身负重伤,在乌江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毅然把剑自刎。 第一部分是战前准备。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个小段。“列营”是全曲的引子。节奏自由、变化万千。一开始琵琶就先声夺人,在高音区奏出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揭开楚汉两军即将激战的序幕。这段散板的引子,似高亢的号角,似轰鸣的战鼓,金鼓齐鸣,声震山谷,刀光剑影,铁马金戈,紧张森严,一片临战气氛。“吹打”是金曲中仅有的旋律性较强的抒情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军队中吹奏筚篥的音调。这段音乐似浩荡的汉军,又远至近,阔步行进。“点将”是“吹打”后半段的变化重复,连续16分音符走出,急促的旋律,描绘出调兵遣将的忙碌景象。“排阵”和“走对”,曲调简单,节奏整齐紧凑,表现出汉军战前的士气高昂。情绪逐步发展和加强,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铺垫。一般在演奏时,对“点将”、“排阵”、“走队”这三段音乐是有变化和取舍的。 第二部分是战斗过程,包括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小段。它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紧张炽热的战斗情景,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埋伏”利用一张一弛的对比性节奏音型和加以摸进发展的旋律,造成蓄势待发的紧张、恐怖的战斗气氛,是一段颇具特色的音乐。而在“鸡鸣山小战”中则表现出了楚、汉两军短兵相接的对垒,琵琶运用了“刹弦”的技巧,使发出嚓嚓之声,形成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开始的繁密节奏渲染了大战声势,接着在紧张的音乐气氛中,琵琶以快速的“夹扫”,表现了汉军百万将士势不可挡的勇猛气势。炮声、马蹄声、厮杀声交织在一起,在这生死关头,突然出现了阵阵凄凉的“箫声”。四面楚歌,顿时使楚军军心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赏析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赏析 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今天为大家带来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十面埋伏出处此曲最早见于1818年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

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十面埋伏赏析全曲分13段:1.烈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6.埋伏;7.小战;8.大战;9.项王败阵;10.乌江自刎;11.从军奏凯;12.诸军争功;13.得胜归营。 各种乐谱在曲名、段落划分上会有不同,但全曲本身大同小异,最后的3段也常被删除。 全曲13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突出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其中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小段;第二部分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战斗场面,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三小段。 第三部分表现战斗结束后的情景,最后的5个段落中的前两段旋律凄切悲壮,音乐气氛异常低沉,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愤的艺术形象,后三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各种情景。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 传统琵琶曲中的文曲大都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柔平稳,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的细腻感情。 而武曲则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 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突出,既简练,又生动,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十面埋伏》赏析

姓名:程清杨 系(部):中文系 学号:B12130731 专业:新闻学 指导教师:吴璇 2014 年 12 月 5 日

《十面埋伏》赏析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做《郑成功》。通过这部电影,我第一次听到了这首壮怀激昂的曲子——《十面埋伏》。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明朝政府派人去台湾与郑成功谈判,希望以此收台湾归明政府所有。那是明政府已派出大量军舰包围了台湾,而此时的郑成功正在接待明政府的来客,在郑府里大宴宾客,府外则是危机四伏,而郑成功对此却一点不知。 在府外混乱的场面中,郑成功的爱妾成功的逃进了郑府,还带着一把琵琶。正在小妾准备接近郑成功的时候,被明将军的侍卫发现了,将她关押在宴会厅的下面——一个小仓库。此时,小妾心急如焚,看着自己的琵琶落下了眼泪,忽然急中生智,拿起心爱的琵琶弹了起来,那琴声急促的可以让人停止呼吸,渐渐地,琴声越来越急,声音越来越大,在场的所有人都在寻找琴声的来源。此时的郑成功已经听出了弦外之音,暗中叫卫队增派人手,虽然后来发生了一场血战,但是郑成功率领军队成功的将明军击退。这次郑成功能够幸运的逃过敌人的诡计,难道不应该感谢那位弹着《十面埋伏》的爱妾吗?也许电影内容纯属杜撰,但这至少可以说明此曲要表明的一个重要感情色彩,那就是不好的一面。从题目来看就已经可以看出此曲所面临的背景——十面埋伏,危机四伏啊! 《十面埋伏》可谓历史悠久,风格奇荣,影响巨大。它又名《淮阴平楚》,简称《十面》。这首著名的的大型琵琶曲,也是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其前身是明代的《楚汉》。《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 从精神气质上的区别来划分, 琵琶曲可分为两个大类,即文曲与武曲,这类似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之分。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感情;而武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赋予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十面埋伏》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其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十面埋伏》乐曲以中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乐曲极尽琵琶揉、挑、推、扫等技巧,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战争场面,「声动天地」,「金骑蹂践」,极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著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垓下决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展开最后的大决战,刘邦起用韩信为大将,以30万汉军的绝对优势把10万楚军围困于垓下楚营内。 夜间,刘邦的谋士张良令会楚地方言的汉兵用箫吹楚曲,唱楚歌,以此动摇楚军军心。项羽听到楚歌声以为西楚已失,被困的楚军则思乡心切,斗志瓦解,纷纷逃散,项羽身边仅剩下千余人,于是决定黎明突围,返回江东,项羽爱妾虞姬自知难以一同突围,遂自刎于军中。 项羽骑著乌骓马,带领800多名骑兵,终于杀出重围,渡过淮水时,所随只有百余骑,至阴陵(今安徽定远县南)时又因迷路而陷入沼泽地区。抵东城(今安徽和县北)时只剩28骑相随。汉军一路追杀,逼项羽引兵上了一座小山(此山位于现在安徽和县北70里处,后被称为「四马山」、「九头山」),与汉军冲战数次后,终于逃至乌江边,此时只剩下他一人一骑,自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十面埋伏音乐鉴赏

十面埋伏音乐鉴赏 也许,沉静的钢琴在弹着巴赫,优雅的长笛在吹着莫扎特,大气 磅礴的交响乐队在合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琵琶,依然在娓娓地叙述着《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 象鲜明。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十面埋伏》表现的是公元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 壁县东南)大战的情景,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据《史记》载,在垓下大战中,刘邦的汉军以30万的大军包围了只剩下10万人马的楚军,并设“十面埋伏”的阵法,将地处四面绝壁的垓下大营团团包围,使项羽陷入重围。深夜,箫声起处,汉军利用四面的楚歌来瓦解对方的斗志。楚营的官兵听到熟悉的乡音,思念父母妻儿之情油然而生,又见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于是纷纷逃走。夜半时分,自知败局已定的项羽与虞姬诀别,仓皇突围。刘邦命数千铁骑穷追不舍,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了生死决斗,项羽终因寡不敌众,拔剑自刎。 琵琶曲《十面埋伏》用深刻的音乐语言和演奏技巧,再现了这一 战役的全过程。琵琶用它清丽圆润的声响,含着泪,淌着血,悲壮地、如泣如诉地弹出一节节短歌,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有十三个章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琵琶开始在高音区使用“轮拂”的手法,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军营垒垒,战旗猎猎。此后,又用多种手法,表现了擂鼓三通、人声鼎沸、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有声有色的壮观场面。“吹打”是全曲中旋律性较强、气息宽广雄壮的曲调,琵琶用细腻的“轮指”奏出的长音,模仿古代军中筚篥的吹奏,形象地再现了汉军由远而近、浩浩荡荡、气壮山河的威武军容。 “点将”、“排阵”和“走队”,以整齐紧凑的节奏,富于弹性 跳跃的音调见长,琵琶用“扣、抹、弹、抹”的组合指法,演奏十六分音符节奏,又用“摭分”、“摭划”的指法,描绘出调兵遣将的情景和穿着胄甲、手持剑戟的士兵们在操练中迅速变换队形和矫健有力的步伐。 “埋伏”是一段内涵深沉的音乐,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和加以模 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神秘而又恐惧的氛围。夜幕笼罩着四野,伏兵神出鬼没地步下了十面埋伏阵。 “鸡鸣山小战”旋律的动向是先递升后递降,跌宕起伏,多变的 节拍和连续无间歇的节奏型,既表现了鼓角相闻、金戈铁马的战况,又刻画了兵士们前赴后继、奋不顾身的情景。琵琶运用了“刹弦”的左手技法,发出犹如刀枪剑戟交错撞击的声音。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高潮。琵琶以快速的“夹扫”,表 现雄兵百万席卷之势,铁骑纵横的雷霆万钧之力。在隆隆的炮声和哒哒的马蹄声中,突然,一声凄厉的、喑哑的箫音传来,一声声苍凉的直入骨髓。当楚歌四面唱响之时,正是虞姬拔剑起舞之时,美人含泪舞剑,将生命与血混着爱情唱响了一曲隽永的挽歌,让天地为之动容。琵琶用“并双弦”和“推、拉”的技法,犹如置身于千军万马,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激情的诗篇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 一个久远的声音从历史深处隐然传来。 琵琶,一件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发出琮琮的声音,仿佛阅尽沧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 它是弹奏乐器。初时,以右手向前弹为琵,向后弹为琶。秦、汉以来,曾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本是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尤物,在别的物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然而,在它善感的心灵中,已反复而深深地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更何况,这不是—个童话、一个故事,是一段撼天动地的史实。 也许,沉静的钢琴在弹着巴赫,优雅的长笛在吹着莫扎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队在合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它,只有琵琶,依然在娓娓地叙述着《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

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而武曲则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 时间老人拉开历史的帷幕,月的魔指轻轻触动琴弦,音箱里便有和弦嗡嗡嘤嘤的攒动,天籁之音缓缓而来。 走进音乐世界的主人翁是刘邦、项羽。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常 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当以修筑万里长城而著称的秦始皇的泱泱车队路过时,虽无大名却有大志的两个人物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大丈夫当该如是也严刘邦说& 口彼可取而代之严项羽说。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说后一句的则多些率直。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当时,项羽若依范增之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有后面的楚汉之争,而心高气傲的项羽却犹豫不决’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了与自己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为以后的悲剧留下了伏笔。楚汉交兵争霸天下的战争持续了五年之久,大大小小打了几十杖。在楚军久攻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刘邦却说「哦跟你曾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把父亲杀了煮成肉羹,请分给我一碗尝尝。"看重名声和体面的项羽,不但没有杀掉刘邦的老爹,还和他在鸿沟平分了天下。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是项羽的霸王城, 沟中滚滚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两军对垒, 项羽以其势强多次发动主攻,而刘邦则坚持防守,在一次激战中,项羽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就这样,由于西楚霸王项羽一再坐失良机,错过一次次消灭刘邦的机会,致使其从几度面 临全军覆没的绝境中死里逃生,重整旗鼓「为自己留下了终身的遗憾,终,导演了这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活剧。 《十面埋伏》表现的是公元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

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一乐曲简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二教学目标:通过欣赏音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的情绪特征;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三教学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熟悉乐曲(分钟)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分钟)首先我想提问的是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琵琶)琵琶简介: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我们听了这首乐曲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它给你的整体气氛是什么呢?兴奋?激动?还是紧张?《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的那种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 (分钟)楚汉相争: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 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 到公元前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到该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十万之众。 深夜,张良吹晓,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在乌

欣赏《十面埋伏》——教学设计

欣赏《十面埋伏》——教学设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乐曲简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的情绪特征; 2.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三、教学难点: 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

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熟悉乐曲(25分钟) 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6.“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

的那种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7分钟) “楚汉相争”: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到该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晓,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在乌江展开一场格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拓展练习(15分钟)

琵琶与《十面埋伏》赏析

琵琶与《十面埋伏》赏析 摘要本文简略介绍了琵琶的历史及其五大流派,有浦东派、平湖派、崇明 派、汪派以及刘德海的新派,讲述了《十面埋伏》所依据的历史故事,《十面埋伏》共有13个小段,分三个部分,分别指出了各个段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效果。 关键词琵琶《十面埋伏》技巧 一、琵琶及其流派 琵琶在古代时称“枇把”,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枇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由此可知,由于向前弹曰批,向后弹曰把,按其弹奏特点故曰枇把,开始是在马上弹奏的,后来到了魏晋时期改称为琵琶,一直沿用至今。琵琶是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几千年演奏了丰富的经典乐曲,从演奏风格和手法上可分为文曲和武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琵琶音乐不断演变发展,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和地域隔离,明末清初,我国琵琶音乐渐渐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后来北派衰落,而南派则日益繁荣,同时又形成了江南五大琵琶流派,分别是浦东派、平湖派、崇明派、汪派以及刘德海的新派,刘德海的新派是集众家之所长,在现代审美意识的大背景下创立的,对乐曲进行重新整理,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二、《十面埋伏》的历史故事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乐器琵琶的武曲代表作品,其音气势磅礴,慷慨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是中国琵琶武曲的巅峰之作,它完整地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的表现了古今闻名的楚汉战争。由于宋朝之前都认为刘邦仁义而项羽残暴,因此主要表现的对象是雄壮威武的汉军,以暴虐的项羽失败衬托了正义之士的汉军,表达了仁者必胜,暴虐必败的历史感慨。 这首乐曲描绘了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的历史画面,其表现手法有详有略。公元前202年,刘项鸿沟订约划分天下,项羽东归,陈平和张良力谏刘邦进攻项羽的疲惫之师,刘邦同意,率领20万大军追击项羽,不过,被项羽击退,损兵2万余。刘邦以封王为代价请韩信、彭越、英布率军前来共击项羽。韩信从齐国一路从北向南攻城略地,楚国大半甚至项羽的都城彭城都被韩信拿下。4路大军会盟与垓下,与项羽展开决战。刘邦任韩信为总指挥,白日升帐分派任务,夜里派兵数万埋伏于项营两侧,韩信本部30万主力大军作为中军正对项羽,刘邦20万大军在韩信身后,周勃断后。开始韩信主动进攻项羽,假意败退,项羽率军追击,想一举击溃汉军。由于汉军大将众多,韩信将大军分配给各个将军带领,分段截击项羽,以削弱其兵力。由于项羽骑兵攻击猛烈,与后军步兵拉开距离,汉军两翼伏兵乘机包围了项羽的步兵,此时韩信反击,缠住了项羽骑兵。项羽见大军被分割为两段,反身杀回解救步兵,合兵一处退回大营。此次会战项羽主力伤亡8万,已经无力再战。当天夜里张良出四面楚歌之奇计,率楚人以及会楚歌者高唱楚歌,借以引起楚军的思乡之情,不过最重要在于声音的气势造成楚军的恐慌,以瓦解楚军士气。当夜虞姬自刎,项羽率800骑兵突围。第二天,刘邦发现

《十面埋伏》音乐作品鉴赏论文

音乐基础与作品欣赏 班级:11经济本3 姓名:应雅月学号:11304423342 评价:通过一学期的《音乐基础与作品欣赏》的学习,我了解到很多关于音乐的基础知识,能识别一些简单常见的乐器,会看乐谱。每节课都会听一些平时可能不大会听的音乐作品,重新认识了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音乐家,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莫扎特、斯美塔那、刘德海等等。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一门课程可以更好的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气质,喜欢这样的课程。简单地说,我认为这门课很有必要,我受益匪浅。 赏析的曲子:《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此曲最早见于1818年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中提到一个神话中的天神,“刑天与天帝争,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操干戚以舞。”后人说,“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陶渊明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样的诗句。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总令人想起历史上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这个人也一样的“猛志常在”,有“力拔山兮气盖世”超凡气概,虽然最后失败,却在历史上留下耀眼的身影。这个人就是项羽。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 项羽具有不可一世的胆识和气势,古今少有。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暴秦的终结者。诚如太史公所言,“(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做为暴秦的终结者,项羽创造了很多奇迹。例如巨鹿之战,面对秦军,诸侯皆惧。唯项羽率领楚军迎战强大的秦军。从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任上将军渡河北上起,至这年七月章邯投降为止,历时九个月,先后全歼王离军,收降章邯军,使秦军的全部主力丧失殆尽,为推翻秦皇朝创造了条件。又如彭城之战,千里奇兵突进,以三万击败数十万刘邦联军。 然而,打碎了旧王朝后,他却不能建立一个新王朝。而刘邦,以一地位低微的亭长出身,与他的平民追随者们一道,缔造了一个新的大一统帝国,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前无古人了。 勇猛之余,项羽残暴的一面也相当惊人。早年攻襄城之战中,由于秦军誓死不降,襄城被攻破后项羽将守城将士“皆坑之”。巨鹿之战后,项羽下令将秦将章邯手下二十万秦军将士全部坑杀。汉高祖二年,项羽还支使手下杀了“义帝”。手下谋士韩生劝项羽不成,说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