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历史研究现状与档案资料综述

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历史研究现状与档案资料综述

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

历史研究现状与档案资料综述

左芙蓉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北京100038)

[摘 要] 成立于1909年的北京基督教青年会,是在北美协会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它在20世纪上半期的历史,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北京城市的变迁,也展现了东西两种文化的相

遇、冲突和混合的过程。本文论述了它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的档案资料,分析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 北京基督教青年会;档案资料;边缘地位

[中图分类号]B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4)0320047205

[收稿日期]2004202209

[作者简介]左芙蓉(1961-),女,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哲学博士,研

究方向为中国基督教史、民国史等。

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下文简称“北京青年会”

)创建于1909年,它在20世纪上半期曾经非常活跃,这与其所在的城市社会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学人对它的专门研究实在是太少,这与文献资料的缺乏有密切关系。

一、研究现状

总的来看,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的研究在当今国内学术界仍处于边缘地位,各城市青年会的历史多未得到学者的足够重视,北京青年会也不例外。有关其历史研究的学术论文甚少,学术专著更是少见。无论是从中国基督教史的角度,还是从北京史的角度,对北京青年会的探讨都很不够。

比较而言,教内人士对于北京青年会历史的关注程度较高。1980年代开始恢复活

动的北京青年会深感会史研究的重要和急需,但史料极度匮乏,于是组织人员千方百计地为编写会史而努力。1989年,北京青年会董事会委托干事部从事相关的征集整理史料的工作。在史料几乎荡然无存的情况下,干事部首先发动“前辈同工友人和各界人士”撰写回忆录,并得到后者积极热情的帮助,终于在1992年和1993年分别编辑了《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会史片断》(以下简称《会史片断》,第一集和第二集。内容主要包括北京青年会的创建、服务活动和人物介绍等等。虽然这两集会史片断只是零星的回忆文章的汇集,但毕竟聊胜于无,它们为日后编写会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素材。但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时间久远,回忆者的文章难免有遗漏,因此还需要其他资料,例如档案文献的补充。

7

4—

王毓华于1995年编写的《北京基督教史简编》中,有一节专门介绍北京青年会的历史,作者对北京青年会的创建及主要活动和主要董事、干事人员作了简要的介绍,但是内容非常有限。

二、档案资料

有关北京青年会的档案文献在中国大多已经散失,在美国尚可找到一部分。在美国,青年会的档案资料最初集中存放在纽约,后来移至明尼苏达州的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该大学图书馆设有青年会档案中心(以下简称“档案中心”),保存有世界许多国家青年会历史的档案文献。其中保存的中国青年会的档案记录包括历史、年度报告、报告信件、通信、会所修建记录、财政记录、干事传记、小册子、期刊、地图和照片等。作为中国的城市青年会之一,北京青年会的档案在这里也可以找到一些。

北京青年会是在20世纪初期由加入传教行列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些毕业生帮助建立起来的,其时正是美国的海外传教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在社会福音(S ocial G ospel )的影响和“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The Student Volunteer M ovement for F oreign Mi 2ssions )的推动之下,美国的一些大学青年会也开始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间物色最佳的传教基地。都城北京成为普林斯顿人的目标。因为北京不但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既有影响较大的教会大学,也有实力很强的官立大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云集之地。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化,美国和加拿大基督教青年会国际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 ommittee of Y oung Men πs Christian Ass ociations of U.S.and Canada ,简称“北美协会”

)认为,在北京开辟新的事业已是时候。于是,它委托普林斯顿帮助北

京组建青年会并开展工作,得到普林斯顿方面的一致赞同。1906年,普林斯顿—北京中心成立并开始在北京筹建青年会。1909年,北京青年会正式出现于京城,直到1960年代因为文化大革命开始而停止活动。有关北京青年会这一时期的历史,在“档案中心”可以找到相关的记录。例如,关于北京青年会的创建,档案资料中记录了北美协会和普林斯顿双方在干事选派、干事待遇、对干事的要求、预算和产权等问题上达成的协议。此外,北京青年会的创建人格林(R obert R.G ailey )和艾德敷(Dwight W.Ed 2wards )等外籍干事的有关情况、会所地址的选择以及早期的中国董事和干事成员名单等也都包括在内。

负责一个青年会的全面工作之人被称为总干事,负责其中某一部门工作的人员被称为主任干事,从事某一项具体工作的人员则叫干事,有时又将他们泛称为干事。在中国的青年会中间服务的干事又分为外籍干事(或称之为“西干事”)和华籍干事(或称之

为“中干事”

)。从1895年第一位外籍干事来会理(William Ly on )受派遣来到中国帮助建立青年会,到1949年,共55年的时间,北美协会派出约150名干事在中国约40个城市青年会工作。就全中国范围来看,外籍干事多来自美国,北京青年会的外籍干事大多来自美国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这些干事来华以前的背景与经历、来华期间参与的各项活动以及回到美国之后从事的工作,便成为他们传记的重要内容。

北京青年会的建立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与普林斯顿关系特殊,因此在前期它得到对方提供的财力和人力的大量支持。特别是在人力方面,北京青年会的外籍干事大多来自普林斯顿,而且在创建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一直居于主要领导地位。格林和

8

4—北京社会科学 2004年第3期

艾德敷是主要的筹建人,分别担任正副总干事。步济时(J.S.Burgess)和侯克伦(A. N.H oagland)分别负责学生部和体育部的工作。在北京青年会工作过的著名外籍干事还有柴约翰(J.L.Childs)、富博思(R.I.

F orbes)、甘博(S. D.

G amble)、胡赖明(Lyman

H oover)、修迈克(S.M.Shoemaker)、甘霖格(Lennig S weet)和陶德满(L.T od2 nem)等。根据北美协会的规定,派往中国的外籍干事每一年要提交一式两份的年度报告(有时还要提供季度报告)。一份交与北美协会,另一份交给所服务的中国城市青年会。此外,外籍干事还要根据需要写信给北美协会汇报工作。北京青年会的外籍干事也不例外。因此,在“档案中心”保存了许多“青年会干事的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以及通信。从保存下来的档案来看,北京青年会的外籍干事提供的报告较多地集中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以前,虽然抗战期间也有一些,但是数量较少。在这些报告中,早期以格林、艾德敷和步济时等人的居多,三四十年代的报告主要以艾德敷、甘霖格、陶德满等人的为主。外籍干事的年度报告与信件的内容,主要反映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和他们的看法以及他们在华的工作和生活。通过这些报告和信件,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例如,抗日战争前期代理北京青年会总干事职务的陶德满曾于1938年7月写信给北美协会总干事鲍乃德(B. B.Barnett),[1]向他汇报了包括北京青年会在内的华北地区几个青年会的情况,其中也谈到了日本侵略者给北方地区带来的灾难和破坏。

中国的许多城市青年会都建有自己的会所,会所是青年会的活动中心。修建会所的资金一部分来自美国,一部分自筹。北京青年会创建之后,很快就着手修建会所大楼。

有关大楼的设计、费用、修建进度和负责人员等,在“档案中心”保存的文献中都有详细的记录。1911年4月,会所正式动工修建,1913年7月全部竣工。从1910年5月至1912年7月这14个月期间,仅北京青年会和北美协会有关负责人之间的信件和电报就有33次,平均每月2次以上。修建会所的捐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普林斯顿大学;另一是美国商人。为建造外国干事住宅楼,普林斯顿大学委员会捐款115万美元。[2]而会所大楼的修建,主要靠费城巨商万那迈克(John Wanamaker)的捐款,共计6万美元。[3](P9)此外,北京青年会西城分会所的修建也都有档案记录。

北京青年会的各项活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得到美国方面不少的资助。因受1920年代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冲击,北京青年会加快了本土化的步伐,普林斯顿—北京中心也逐渐将人力和财力支持转向燕京大学。此后,无论是在人事还是在财政方面,北京青年会都越来越本土化。不同时期的财政状况在“档案中心”均有保存。

在“档案中心”也有一些关于中国青年会历史的印刷资料,其书写文字或是英文,或是中文,或是双语(中英文)。这部分资料的内容较为丰富,记录了中国青年会的许多活动。例如,学生工作、战时救济、体育运动、宗教活动、干事培训、少年工作、健康教育、劳工服务、演讲、贫民教育和各会议中心等。此外还有一些专题档案,例如,北京青年会开办的财政商业专门学校(简称“财商学校”)、北京青年会与其他机构合办的“华北协和华语学校”、在法国的中国劳工,以及一些会议记录等等。特别要强调的是,北京青年会组织学生进行的社会调查资料,在“档案中心”也保存了一部分,包括对人力车夫的调查,以及甘博研究北京社会

9

4

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历史研究现状与档案资料综述

的专著等。出版刊物是中国青年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简称“全国协会”)内部设有一个部门管理该项事务。根据1912年召开的青年会第一次干事会的报告可知,当时全国协会设有7个部,即演说部(Lecture Department )、体育部(Physi 2cal Department )、道德部(Religious Depart 2ment )、编辑部(Editorial Department )、学生部(Student Department )、巡视部(Inspection Department )和庶务部(Business Depart 2ment )。到1918年,全国协会又将内部结构定为两组六部。两组指的是市会组(City Department )和校会组(Student Department )。六部则是总务部(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体育部、演讲部(Lecture Department )、书报部(Publication Department )、干事养成部(Secretarial Training Department )和庶务部。编辑部和书报部即是负责编辑出版刊物和文献的部门。最初出版有刊物《中国青年》(China πs Y oung Men )。后来,出版部被命名为“中国青年协会书局”(The Ass ociation Press of China ),出版了不少宗教书籍。北京青年会从建立起就开始创办宣传刊物。1910年4月,第一期《青年工作》(Y oung Men πs W ork )问世,主要刊登青年会的工作、演讲和会议报告等,文章同时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刊出。这个刊物每月一期。1912年,在步济时的主持之下成立了“北京学生团社会实进会”(Peking Students πS ocial Service Club ,

以下简称“实进会”

)。该会作为北京青年会的附属机构,是学生部工作的重要一环,

其宗旨是联合北京的青年学生从事社会服务活动,以实行社会改良。实进会成立之后,又在演说部下面设立编辑科,主要负责编著小册子和绘制图画,以宣传卫生知识和普通常识以及道德问题。为了响应新文化运动,

实进会还积极开拓新的宣传工作,创办了《新社会》旬刊,邀请当时著名的学者耿济之和郑振铎担任编辑部的正、副部长,瞿秋

白也被邀参加编辑部工作。《新社会》是中

国最早的社会学专刊,目的是要努力创造一个“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之新社会”。从创办的那一天起,《新社会》就积极倡导社会服务、介绍社会学说、指出社会问题并且批评社会缺点,成为当时很有影

响的刊物之一。[4](P8—9)

从其创办到被迫停止,《新社会》总共出版了19期。该刊的激进立场招致当局的忌恨,1920年5月被北洋政府以“反对政府”为由加以查禁。后来,北京青年会还办有《青年会会讯》(The “Y ”News )。这些刊物在“档案中心”也可以找到一部分。除了文字的记录外,还有不少图片再现了青年会的外籍干事在中国的各项活动。在档案中心,有关北京青年会的图片包括会所大楼外景、外籍干事及其家属的照片、财商学校及其毕业生的照片等等。

总的来看,档案中心保存的中国青年会的档案有如下一些特点:文字以英文为主,中文很少;报告与信件以外籍干事的为主,华籍干事的很少;内容以抗战之前和抗战期间的文献较多,以后的则较少。有关中国青年会的这些档案为研究青年会在华的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适当地利用它们,有助于北京青年会历史的深入研究。

三、结语

从上述研究现状和已有的档案资料来看,对北京青年会的历史探索还有很大的空间,对它的深入研究有必要也有意义。一是可以拓宽北京史的研究领域。青年会在近代北京的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北京的近代化和城市化与青年会的影响等等,都是北

5—北京社会科学 2004年第3期

京史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是有助于中国基督教史的深入研究。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是基督教对华传教策略改变的产物,是在北美协会的直接协助下建立起来的,青年会在近代中国基督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只有将中国基督教史与中国青年会史联系起来分析研究,才能够更加全面地再现历史。三是对于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有促进作用。中国的青年会是舶来品,它所传播和实践的社会福音是西方基督教神学之一,而非中国的本土文化。因此,青年会与中国社会的互动,既反映出不断变化的中外关系,也展现了东西两种文化的相遇、冲突和混合的过程。无疑,研究北京青年会的历史离不开对中外关系史的探讨,两者存在关联且相互促进。

总之,充分利用档案文献、口述资料和回忆文章,探讨青年会与近代北京城市社会的互动,有利于了解近代中外关系的演变和基督教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可以为今日世界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往提供某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探索适合今日中国国情的基督教发展道路,使宗教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注释:

[1]鲍乃德于1910至1937年在中国从事青年会工

作,抗战爆发之后回到美国,曾经担任北美协会总干事.

[2]American Y MC A National Archives ,International Di 2

vision ,China ,Building Records ,Local Ass ociations ,抗战爆发前夕,外籍干事陆续返回自己

的国家,他们在北平的住所因此闲置.北京青年会乃致信艾德敷,请其代表董事部与普林斯顿大学协商,将会所后院的两处外籍干事住宅产权转让北京青年会财商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涉,普林斯顿方面同意以一万元的价格将

两处住宅楼卖给全国协会,全国协会赎买之后交予北京青年会使用.

[3]American Y MC A National Archives ,International Di 2

vision ,China ,Princeton 2in 2Peking ,The Sixth G en 2eral Convention YMC A .万那迈克最初答应捐助

313万美元。1911年1月同意增加到6万美元。

会所产权于1912年12月10日正式从格林手中转交北美协会.

[4]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会史片

段,(一).1992.

Summary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Study and

Archival Materials of Peking YMCA

Z UO Fu 2rong

(C 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 and Arts ,History Department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8,China )

Abstract :Peking Y MC A founded in 1909was set up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national C ommittee of Y oung Men πs Christian Ass ociation of U.S.A and Canada.Its developmen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not only reflected the change of m odern Peking ,but presented a process of contact ,con flict and hybridiz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The thesis expounds its present condition of study and relevant archives and analyses the im portance of further study on it.

K eyw ords :Peking Y oung Men πs Christian Ass ociation ;archival materials ;marginal status

(责任编辑:胡 杨)

1

5—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历史研究现状与档案资料综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