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实证检验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实证检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314090322.html,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实证检验

作者:姚嘉马广奇

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33期

内容摘要:为了研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本文选取2013年我国信息技术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两者存在的嵌合关系出发,构建基于三项目标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数,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监事会特征以及管理层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有效性

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国外起步的较早,自1992年最具影响力的内部控制定义(COSO)被广为接受后,COSO委员会在2004年结合SOX法案将风险管理观念加入其中,使得内控的范围得到更大的延展。我国内部控制引入较晚,内部控制的定义首次出现在2001年,随后深市、沪市分别发布了内部控制披露的相关规定,由于权威性较弱并未产生影响。2008年五部

委借鉴国外内控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我国现实,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随后两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被我国上市公司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执行以及在报告中评价和披露自身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有效性逐步在内控建设中居重要地位。国内外学术界“环境论”、“基础论”和“嵌合论”三种主要理论认为,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无效的根源。Ashbaugh(2007)发现,组织复杂且结构不合理的公司大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这一观点在2007年被学者Leone论证。在国内,鲜有相关研究文献,但由公司有缺陷的内部控制导致不良后果的事件不断发生。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热切关注公司治理结构对内控有效性的影响这一课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如何,又是如何影响的?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理论分析及假设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持有三种观点。闫达武和杨有红(2001)等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为内部控制提供了环境基础,即“环境论”。“基础论”认为,公司治理的实现源于内部控制,其代表人物是杨雄胜。李连华(2005),杜萍、满海燕(2009)认为两者在理论基础、主体、目标、手段上都存在一定的交叉,两者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嵌合关系,即“嵌合论”。上述三种理论,基于现实环境,学术界比较偏向于“嵌合论”,本文也是建立在“嵌合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从钱颖一的制度安排论而言,内部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系列制度的安排,从主导企业中一些有利益影响的员工,管理人员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来获得经济收益。从该角度看,其实际主体即是通常所指的“三会一层”。

(一)股权结构方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