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育是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泛的概念

德育是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泛的概念

德育是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泛的概念
德育是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泛的概念

德育及德育实效性的含义

——德育课程开发与有效实施研究课题组学习材料一

德育是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泛的概念。对于德育范畴的具体理解与界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十分不同的结论。本文所说的德育主要是指学校道德教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和任务,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德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德育管理。学校道德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界及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有关部门曾先后发布了~系列通知、纲要和实施办法。尤其自1989年以后,中共中央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并要求人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

要性。”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g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陛、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国家和政府对道德教育问题是相当重视的。多年来,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方面作了许多工作,总的说来是有成效的。单从我们国家长期是稳定的,从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国家是进步和发展的,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但是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很严重的问题。例如:学生的理想水平层次不高,道德观念比较落后,法制意识不强,言行不一致等等,反映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道德教育中所做的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入的思考。我们国家对德育不可谓不重视,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政府像我们国家那样在学生品德培养中花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时间、精力。从人力、物力上讲,我们有专门的德育机构--思想政治工作司、德育处、德育教研室、政教处、教导处;我们

有专门的德育队伍--从每一所学校的校长到教师都承担对学生品德培养的任务;我们有专门的德育基地--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就时间、精力而言,整个学校教育阶段,我们无刻不强调学生品德的培养、思想的教化,学校教学甚至教学以外的所有活动都无一例外地把学生品德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播下龙种为什么只收获跳蚤?”为什么我们的投入无法获得预期的产出?为什么同样是实施德育,不同学校之间效果常有很大不同? 面对德育实效性不佳的问题,德育实际工作者作了很多努力。如上海市几所1 n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小学进行了德育模式探索,建立了“行--知--行”德育模式、“班级文化陶冶”德育模式和“情感体验”德育模式;济南市对小学思想品德课进行了改革尝试,提出了“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等等。总起来看,这些探索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做出系统的德育理论探索。许多德育理论工作者也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道德教育的“情感模式”、“欣赏模式”、“体验模式”、“活动模式”;由古人伏教授主持的“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验”课题组也从理论上对德育的观念、指导思想、目标、过程、原则、方法与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为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如何把这些理论交成现实的可操作的模式,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认真分析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当前德育实效性不佳的根本原因做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性建议。一、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的意义(~)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关于德育实效性,目前理论

界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解释为“学校依据德育目标进行工作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川”;有人认为“德育实效性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实际成效与结果”嘲;有人定义为“德育实效性是指德育工作成功率,或者说是预期目标任务的到达程度与完成率。它包括德育效果和德育效率两个方面。德育效果是指在一个德育过程结束后德育工作所取得的结果。德育效果可分为3种类型:正效果、零效果、负效果。德育效率是指德育工作取得的效果与取得这个效果所用的教育工作量之比。”盼1 尽管研究者们对德育实效性有不同解释,但略加分析发现这些解释包含着一个共同点,即对德育实效性高低的判定,离不开德育目标这条准绳。德育实。1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效性高低的定性是一种主观判定,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的结论。在确定实效性的时候必须有客观参照,只有在此基础上,赋予实效性以价值归属才具有可信性。由于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成为这种标准和依据的最终选择。所以我们认为,德育工作是否取得了实效以及实效的高低,要考虑是否很好地完成了德育目标,德育实效性是针对德育目标而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要考虑下面三个层次:首先是有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其次是通过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来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最后是以最小的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效益,取得较高的德育效率。衡量学校德育目标是否达到的具体措施如何确定,即衡量学校德育实效性高低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根据德育目标的三个层次,我们认为至少应从三个维度去考察,即内在效果、外在效益和德育效率。首先,

是看内在效果。内在效果是指教育要求能否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和道德素质,即是否实现了“内化”。所谓“道德内化”是指主体意识对社会道德存在的能动反应过程,也是将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信念、动机等)的过程。H’这是衡量学校道德教育有否实效的基本尺度,因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首要职责就是把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判断品德内化是否实现,有两个衡量指标。从横的方面来说,要看构成品德结构的各基本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需要、道德动机是否统一。组成品德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在个体的品德发展中,每一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就不能保证道德行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没有一定的道德情感体验,就很难产生积极的道德态度;缺少道德意志,就难于调节、控制行为;没有道1’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德行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就无法表现;同样,没有道德动机和需要,道德行为也就没有了动力,就无法确定某一道德行为的意义和性质。所以,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反映着一个人的品德面貌。从纵的方面来说,要看个体道德水平是否提高了。考察学生道德水平的方式很多,其中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看学生的道德水平是否按照从“无律”到“他律”到“自律”到“自由”这几种不同的境界在不断提高。“无律”是指不按任何道德尺度、道德标准来行动,是与道德标准无关的。例如,一般认为动物或新生儿是无律的。“他律”是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

道德标准所支配。嘲。自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阳1所谓自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那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一种审美状态。m道德的起点是他律,终点是自律,最高境界就是自由。其次,要看外在效益。即是否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和道德素质,进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这也是衡量内在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内在效果要通过外在的效益表现出来。外在效益是过去的教育研究所忽略的,即我们更多地把学校看成是8小时以内管理学生的场所,而不是一个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场所,所以只要8小时以内学生不出事,学校教育任务就算完成,教师就算完事大吉。这虽然不能说是一种错误观念,至少也应是一种片面的教育观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而不在于看学校是否成功地管理了学生。衡量德育效果更主要的是看学校教育的后续效果。所以,单纯从我们的观察、内部感觉说学生已内化了外在的社会要求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把自己在校所学贡献给了社会,这是最根本的。所以,做德育工作,必须从长计议,有长远打算,对德育实效性的分析认识也必须长期观察、追踪调查。当前,学生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 1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教师面前和教师背后表现不一样,原因就在于学校只把学生当作了管理对象,没有看到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促进学生的道德水平来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最后,要看德育效率。无论内在效果、外在效益,都存在一个用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最好产出的问题,即效率。德育的目标追求之一是以最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二)研究学

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美育抓不好要出低档品。”1999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重要的指导思想。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陛,从现代科技迅速.

二、当代国外道德教育理论发展及运用的主要趋势当代国外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争妍斗艳,观点庞杂,而综合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流派观点,则可以发现,这些理论流派在道德教育的目标、途径与方式、理念及德育模式等方面存在若干发展趋势。(一)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虽然不同历史阶段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各异,不同国家目标的明晰程度有别,但在社会迅速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急剧变迁的新形势下,各国和各道德教育流派都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体系。例如,美国以培养爱国、修养、诺言、恢复伦理道德、纪律的“国民精神”,以及对国家履行义务的“责任公民”作为教育目标,努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形成包括爱国教育、法制教育、文明市民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内的目标体系。新加坡学校的德育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念,即“能及时对自己、家庭、邻居、社会和国家尽自己义务的”、能明辨是非的良好而有用的公民,最终确立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同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为全体国民的道德标准。(二)“人本主义”的德育趋势———德育核心理念的变更西方德育中历来十分注重人的自主性、个性化,并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人格自律理论和人格完善理论中的各个学派的观点,都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德育学派,强调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取向,其代表人物为罗杰斯,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学校德育,力求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新型师生关系,反对教师权威,主张施行“非指导性教学”。[5] 在他看来,教师不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只是学生良好的咨询者,学生是主体而非客体,其“自我教育”最为重要。而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阿瑟?W.库姆斯则给美国校长们专门写了一本《学校领导新概念———以人为本的挑战》。以人为本就是在德育中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道德教育的中心,也是德育的目的,这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强调应将德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个人价值联系起来,使德育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械化的教育。德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而人是有理性、有情感的,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以人为本的德育重视人的情感、理想、人格、伦理等。

(三)隐性德育的趋势———德育方法上的变更当代国外道德教育理论是以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开始的。各道德教育流派普遍认为,对道德说教和灌输在理论上的批评和在实践中的抵制,实际上体现了对道德主体的尊重和道德主体性的高扬,并被视为20世纪理论家对道德教

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贡献。第一个旗帜鲜明地反对道德灌输的是美国的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杜威。此后,反对道德灌输便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的一个共同倾向。认为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避免灌输,建立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无灌输的道德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应是一种“开放的”道德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以封闭、禁锢学生的思想为目的,而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和批评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道德观念是经过理智的思考而自由选择来的。第二,它应是一种“发展性”的道德教育,即这种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愿意接受的,道德教育必须服从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服从学生的批评性思维。第三,它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或实践获得道德的成熟。经济发达国家不少教育家意识到,道德教育说教式的“显性”方式几乎已经走到了尽头。思想道德教育与其他各学科教育的互相融通的趋势明显。许多德育教师自觉地把自己对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的解释或对于社会法律、社会公德等内容,间接地、渗透式地融入到专业知识教学、课内外活动之中。让课本、教学活动中的德育以“隐性的影子”出现在学生当中。充分利用各种文字、颜色、图画、网络、影视等手段调动学生各种身体感觉、知觉,强化非理论的刺激,客观、非空洞说教式地把道德理念、社会公德标准、伦理价值等理念提供给学生。把道德是非、社会价值判断等难题交给学生本人自己作判断。改变传统由教师灌输品德教育的做法。在美国一些大学,开设“西方文明”、“西方价值观”等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6](P43) 倡导以“渗透”方式的间接综合的教育方式,把德育教育归于隐性课程之中。美国学者乔伊斯?亚亨斯等人呼吁:必须把德育课编织到其他课程中去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合为一体。学校力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道德教育,而不让他们有受到强制灌输和逼迫的感觉,从而不易产生逆反心态,以便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四)注重道德价值体验的趋势在经济发达国家,道德既是作为生活的理念,也作为行动的准则。例如,在日本,一些大中小学的教育方针中均有提倡重视对道德价值的感受和体验的教育方针。在一些学校午餐时,都安排学生为其他同学舀汤端盘,布置饭菜。一位学生自豪地说:“今天我是服务员,我能为大家服务,能给大家带来方便,所以我很快活。”[7] 在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K.瑞安在总结了二次大战后国内道德教育的方式之后,提出了五种德育学习模式,其中之一是“体验”。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经济还是以农场主和零售店为主时,青少年在家庭农场、小商店或干家务中会养成一种责任感。但是,在现代社会下,家庭电器的高度发达,家庭生活提供给青少年的除了洗餐具、衣物、送生活垃圾、修剪草坪之外,没有太艰巨的任务。此外,在学校的劳动中也是一样。这样的家庭和社会活动,难以形成青少年坚定的道德理念。与上一代人相比,当代的美国青少年正在寻求一种刺激、逃避现实、以自我为中心、享乐为主的生活,如音乐电视、游戏、色情、吸毒、闲逛等。因此,学校应该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公益活动。此外,美国部分大学还广泛开展社区服务活动,鼓励大学生通过为社会服务作贡献,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回报社会。[8] 这些社会组织为大学生的道德体验活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方式。(五)道德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发展趋势流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较大的现代德育理论,大多是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或大量的科学观察、个案访谈、测试和数字统计等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如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斯金纳通过在“斯金纳箱”中所进行的大量动物实验,证明强化是各种行为塑造与控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班杜拉则以“宝宝玩偶”等实验为基础,指出除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直接经验以外,间接经验、替代性的观察学习也是人们获得行为模式的重要途径。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则在实验证明人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对偶故事和两难故事问答测试的方法,对居住在27个国家的数百名青少年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发现人的道德意识发展过程存在着不受种族、文化和地域差异影响的内在的阶段性、秩序性。(六)各派道德教育理论日趋融合的趋势从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理论发展看,这些理论派别正从以往的对立状态走向趋合,在相互对立中实现相互借

鉴,从而达到新的发展。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人格的个体,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单一理论都是无法达到的。埃利亚斯指出:“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9] (P494)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对道德教育进行分学科探讨的同时,人们开始从多学科整合的角度来把握研究这一领域,越来越多的理论家倾向于从多学科整合的角度来建构自己的理论。同时更加重视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通力协作,以保证对道德教育这一涉及人类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科学等领域的复杂现象能够富有成效地研究.

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良乡中学副校长刘玉祥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有效地整合德育资源,归纳德育要素,开设德育课程,使之规范化、集约化、精细化,是良乡中学德育的主要思路,为了使学校德育课程内容广泛,责任到人,实施有效,促进完善人的发展,近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系列的德育常规课程体系、文化建设体系以及德育活动课程体系,为良乡中学的大德育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程效果已初见端倪。目前,学校的大德育正在实施阶段,也希望藉此为课改德育提供一点实践经验。

一、认清德育课程的内涵

(一)读懂课程内涵,寻找德育课程最佳契合点

课程是指学校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设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的具有以下特点:即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课程内涵的发展。关于课程的观点有三种:一是课程即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二是课程即活动,其代表人物是杜威。三是课程即经验,其代表人物是泰勒。与以上三种观点相应,当代主要的课程类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三大类型。

这三类课程各有优长,因此德育课程应该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中找契合点。既要有系统化的知识做基础,又要通过活动形成学生的经验。活动成为德育课程构建的核心内容。

(二)对德育课程体系的再认识

既然德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瞄准活动课程,那么,就需要我们对学校的德育活动进行一番梳

理。房山区教委提出了德育八大领域,我校对八大领域内容进行分析,并将德育课程设置与学校办学理念结合起来,将学校德育活动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校内活动侧重于规范教育、诚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感恩教育、法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成人意识责任教育等等,校外活动分为爱国教育、科技教育、社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

这些内容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加以支撑。良乡中学提出“质量立校”和“文化立校”的理念,其中,德育课程的设置紧紧围绕“文化立校”这个核心理念,校内和校外活动加以规范,并且把抽象的理念与现实课程进行整合,整理出学校的核心德育课程——《典悟》,主要内容包括:导读、《大学》原文、注释和现实解读、修身篇、齐家篇、报国篇、怀天下篇、儒家人生体味篇等内容,以此为抓手,并结合学生学段特点,即高一年级行规范、养习惯、育品德、学全面;高二年级求沟通、相尊重、目标立、计划行;高三年级精管理、造氛围、育个性、塑人生。将传统文化教育、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教育等系统化,德育课程系列化。

二、明确德育活动课程设置的依据

(一)北京郊区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的状况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一方面,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解体之中,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失去感召力、约束力,但由于历史的惯性作用,它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另一方面,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处于这个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北京郊区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即主体意识增强但个人主义有所发展,利益观念确立但拜金主义有滋长萌芽,文化素养提高但基础道德明显缺乏,有进取之心但发展目标模糊,有地域观念但社会实践活动不够,有首都公民意识但道德行为滞后。因此,迫切需要调整和构建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如何与时俱进,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道德体系呢?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根据北京郊区高中各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我认为,高中德育应该关注基础的伦理道德、基本的义利观、道德行为、道德理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意识等六个方面。

(二)重新思考北京郊区高中德育面临的问题

德育工作者分工不明确、德育目标不明确、部分学校领导对德育课程认识不清等,导致京郊德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1.增加了师生的负担。课改后学生课本有增无减,但面对上级德育工作要求和课程的要求,许多学校设置狭义的德育课程,增加了师生负担,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甚至有的德育干部东一榔头西一棒,忙于应付每一项应景式工作和学校突发事件,成为学校“消防员”。

2.缺乏系列思考和统筹安排。有些学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德育活动系统化的思考和系统化的实施,呈现出无序和杂乱状态。

3.活动受到限制。城里的学生无论是通过家庭,还是学校,每学期都有机会出外参观,但郊区学生因经济条件限制,却只能在所处的区域内活动,知识面窄、眼界小。

4.缺少理解与支持。虽然现在高考制度进行着改革,但改革的步伐明显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在家庭和学校层面,还是对学生的高考成绩过分关注。如,全国出现的课改先进校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最主要的指标还是高考和中考升学率,加之每年对高考的过度渲染,高考成为一个敏感而又尖锐的话题,学校清谈着课改,但实实在在又抓着成绩,因为在高考中谁都不敢输、更输不起,甚至是输了你就得下课,挤课时、占课时,以致德育缺乏远期规划,郊区德育面临德育时空窘境。

三、构建良乡中学德育活动课程体系

针对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和德育面临的问题,良乡中学在构建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方面做出了如下尝试。

(一)预设评价体系,德育有的放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德育更应该如此。为此,我校从评价内容和评价体系方面提前预设,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评价体系,并根据时代发展,赋予时代特色。首先,根据阶段性任务和学校的核心理念,对学生三年高中德育进行整体思考,形成了《良乡中学德育课程设置计划》,主要包括三个年级的日常德育、军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内容。如日常活动中的国旗下讲话,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内容围绕传统文化中的做人做事展开,设置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精髓解读”、“修身先正心,心正则事正”、“小信诚则大信立”等系列内容,培养学生“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品质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其次,我校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综合素质平内容,设置了自我介绍、我的成长、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道德和学习为主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回顾与反思、展望、寄语等八个主题,使学生在学中思,在思后学,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德育体系。

(二)回归常规,为学生发展奠基

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时期,还应该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瞄准了两个点加以实施:思想引领方面,回归常规班会。通过听评班会,确保班会质量;在学生常规方面,制订了《良乡中学一日生活流程》(详见附件2),供学生参考,并且对全体学生进行仪容仪表、周一、周五大扫除和每天三区卫生(宿舍、教室、环境)检查评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今日事今日毕的行为习惯。

(三)文化引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通过学校《典悟》校本课程的设置,加强文化引领。开学初,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典悟》和《良乡中学德行手册》的学习,并把此项活动引向深入。学生三年要熟读《典悟》,有语文组全体教师通过早读和校本课程开设时间进行《典悟》的讲解。三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文化熏染,使其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以“春游大自然,秋游科技馆”为主导思想,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在走进社区方面,与我校ESD 项目进行有效整合,使其更具有实践性和科技含量。

(四)主题活动成系列,促进德育的系统化建设

根据学段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每个年级都有完善的系列化教育,就拿高三年级的理想信念教育来说。我们设置了“进入高三,你做好准备了吗?”、“高三成人仪式”、“严肃备考秩序,营造踏实学风;相信自己,勇争第一”、“爱我母校、文明离校”等九个主题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德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系统工程。学校工作始于德育,而又终于德育,德育课程是学校的内在驱动,在德育工作蓬勃开展的基础上,作为没有任何生源优势的普通农村寄宿制高中,良乡中学教学质量逐年攀升,二批本科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三批本科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专科达到了百分之百。这就是良中给予房山百姓厚爱的一个回报吧!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

逻辑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关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即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最基本特征。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具有概念内涵的所有对象构成的类,就构成该概念的外延。如"人"概念的外延,反映有人的本质属性的人体构成的对象类。相对于"人"的对象类,"男人","女人"为子类,"鲁迅","姚明"等为分子.分析概念外延的最低层次是分子、个体,不能任意护展至分子、个体组成部分.如"四川大学"属于"学校"的外延,但"四川大学"的一部分"四川大学计算机系"却不属于"学校"外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如果概念是"老男人",那么内涵又要再加入年龄的因素,进一步扩大,而其外延就要在排除了女人和年轻的男人之后,才能符合要求。换句话说,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多,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少;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少,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多。如果不能准确、完整地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就会出现不适当的扩大或缩小概念外延的错误。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会发生变化。

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doc

研究教育概念内涵和外延 教育的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有两个重要特征,即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育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要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什么。而教育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要反映的具有本质属性的对象,即什么是教育。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角度来讲,教育概念的内涵蕴含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而教育概念的外延则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只有清楚二者的关系,才能把握教育本质,从而使教育实践向“本真意义上的教育”逼近。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什么?有关教育本质的讨论自1978年以来已经持续了30多年。但是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于上层建筑,有人则认为是生产力,或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还有人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太复杂,干脆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一种特殊范畴等等。关于教育本质的大讨论虽进一步加深了对教育的认识,但是却把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局限在对教育功能的探讨中。看到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就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上层建筑。看到教育具有经济功能,就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等。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方式与逻辑学上对本质的界定(本质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特征)是相违背的。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是生产力,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等等。并不能把教育与其它上层建筑或生产力相区别,可见这些并非教育的本质,而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特殊范畴,这只是对教育本质无法认识的一种诡辩而已。试问此范畴区别于彼范畴的不正是其特殊性吗? 教育是什么?这一命题揭示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重点在于探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既然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就是把教育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那么,对教育本质探讨的角度就应该是从这个规定性出发,把教育从纷繁复杂的宇宙万象中层层剥离出来,才能找到独属教育的本质特征宇宙万象虽然纷繁复杂。但如果从动静的角度来划分,无论人们怎样定义教育,都一致认同教育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教育是一种活动如果按照有无生命的角度又可以把活动划分为生命体的和非生命体活动。那么,非生命体的活动是讨论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育吗?例如大气运动、风霜雨雪的变化等非生命

企业文化的定义及内涵与外延(精)

企业文化的定义: 1. 企业经营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经营服务的,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卓越经营。企业文化通过对经营方向、经营管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原则性指导,来保证企业的员工、资源都能符合公司的要求而达到最优的经营结果。 2. 内涵就是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是公司对内部人事物和外部社会环境的观点,包含企业愿景,如通用公司提出的愿景既有现实性又有挑战性的“数一数二”价值观。 3. 外延就是企业文化中的方法论,为贯彻企业价值观而采用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工具。 4. 为更好的说明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我们试分析一下海尔的企业文化予以说明。如海尔的人才观: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这是海尔对人才的价值观,是尊重员工的基础,他承认每个人的价值,并要求在工作中用业绩来体现,具体的方法如“三工转换”,员工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种类,以便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最大价值。又如“迅速反应、马上行动”,这是对反应速度的价值观,到更具体的方法如铃响三声必须接电话等具体的要求上面,“铃响三声”就是具体的方法论。又如海尔的三阶段发展理论,其实是对企业发展的阶段性总结,是对发展历程的回顾,其实是一种方法。通用为实现“数一数二”的价值观的方法就是整改、出售、兼并。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 价值观是对方法论的指导,方法论是对价值观的补充,二者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 1 海尔客户在订货会前提出分层式冷柜产品在我们国家消费者提出的需求比较多,但是海尔从来没有设计过。令人赞叹的是海尔通过十几个小时不间断的设计、出样,赶在订货会的时候推出了该产品的样机,获得了经销商的惊叹,获得了该产品的大量订单。这种事情是没有办法进行时间规定的,因为这和公司的人员意识、技术水平、设计能力、生产能力都有很大的关联,最后取得出人意料的结果,证明海尔人对速度的理解已经深入骨髓,而且不单单是一个人而是所有的部门对速度的理解都深入骨髓,这不是个人魅力所致,而是内在企业文化产生强大推动力的外在表现,从而完成了常人不可完成的任务。这种突发的要求在日常的制度中并没有办法进行规定,而是基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紧盯市场创美誉”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价值观导致的。 2 但是在很多时候没有“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具体化要求,就没有了对“迅速”、“马上”的判断,1小时是迅速,1天是迅速,10天也可以说是迅速,没有具体的标准就容易使价值观处于飘渺的空间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复习进程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定义、含义和涵义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很不在意,但是貌似他们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含义是指:(词句等)所包含的具体意义。 含义和涵义的意思具体相同,无异议。 概念的含义比定义广 一、概念----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用词或词组表达的概念。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 二、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属+种差”定义,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如“人”在“动物”这一属概念下,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是“能制造生产工具”,从而得出“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 三、含义----(字、词、话语等)里边所包含的意义。 (在以上这些词语解释中所含有的门派学说里生硬甚至错误的归纳性术语个人是予以否定的)由此可见,“概念”与“定义”的区别是:

1、“概念”抽象普遍,“定义”具体确切。 2、“定义可包含概念”或“定义是概念的细化和引申/延伸。 5 整数集为什么用Z 自然数集为什么用N 实数集为什么用R 复数集为什么用C 有理数集为什么用Q 谢谢了~~ 1.用Q表示有理数集: 由于两个数相比的结果(商)叫做有理数,商英文是quotient,所以就用Q了 2.用Z表示整数集: 这个涉及到一个德国女数学家对环理论的贡献,她叫诺特。 1920年,她已引入“左模”,“右模”的概念。1921年写出的<<整环的理想理论>>是交换代数发展的里程碑。其中,诺特在引入整数环概念的时候(整数集本身也是一个数环)。 她是德国人,德语中的整数叫做Zahlen,于是当时她将整数环记作Z,从那时候起整数集就用Z表示了。 3.用N表示自然数集: 自然数:Natural number 所以就用N了 4.用R表示实数集: 实数:Real number 所以就用R了 5.用C表示复数集: 复数:Complex number 所以就用C了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这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外延指所反应对象的具体范围、具体事物。内涵指概念所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属性。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内涵越大,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小,外延就越大。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如果概念是"老男人",那么内涵又要再加入年龄的因素,进一步扩大,而其外延就要在排除了女人和年轻的男人之后,才能符合要求。换句话说,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多,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少;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少,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多。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有例外。由于形象是普遍的特殊显现,在其内涵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上给读者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它是要求这个“特殊”的积极参与的构成过程,因而其外延就无法用概念确切的概括出来。越特殊的形象其外延越难以穷尽,其原因就在于它越能容纳诸多的读者的构成,唯其如此,越是独特的就越是普遍的,即内涵越大其外延就越大。之所以每个读者都能在典型形象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内涵的众多组成部分,即特殊是其根本的保证,否则普遍的抽象就与特殊的读者无关,没有特殊的,即读者的积极参与,概念也就是确定的,其意义也就因而是可以穷尽的了。

第二章 概念部分练习题

第二章概念 内容提要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对对象本身的反映。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涉及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它涉及的是概念反映的对象“有哪些”。概念内涵和外延与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并不等同,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人脑对对象本质“属性及对象本身认识的结果,属于主观的东西,而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则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它们被反映到人的思维中来,才会成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对于某一具体概念的理解就是对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逻辑学要求我们掌握概念的外延关系,因此对概念外延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国家”的外延应该是指古今中外一切具有“国家性质”这样的实体性的对象,从时间上看指国家产生以来直至现在;从空间上讲指“整个世界”,我们在理解“国家”外延时常犯的错误是把它的外延缩小,理解为“现代国家”。再如:“犯罪行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触犯刑律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而非指一般的违法行为,如果我们把一般的赌博行为也理解为“犯罪行为”,就是把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二、概念的种类 (一)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概念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概念外延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可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把概念分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可把概念分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在理解概念种类的划分时,难点在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划分标准的掌握。 (二)区别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1.集合体和个体的关系,与类和分子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所谓“集合体”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使用的,集合体由许多个体有机构成的,但是,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构成该集合体的任一个体并不具有。集合概念的外延不包括构成集合体的个体。 所谓“类”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由具有相同属性的分子所构成的,其特点是:“类”是对于分子属性的概括和反映,因此,“类”所具有的属性,其分子必然具有。“类”的外延必然包括分子的外延。 例如:“法律词汇”是个集合概念,因为“法律词汇”是由许多法律语词构成的一个集合体,构成“法律词汇”的用语是它的个体;“法律词汇”中的任一个法律用语都不具有“法律词汇”的特点,如我们不能说“诉讼”、“法庭调查”、“法律咨询……是法律词汇,而只能说它们是法律用语。 再如:“警察”是个非集合概念,这一概念是对从事“维护社会治安”这类人员的一种概括,凡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都称之为“警察”,都具有警察的性质。因此,“警察”是一个类概念,构成这个类的分子就是“警察”中的具体对象,如警察这个类中的张××、王××等。 2.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同一语词既可表达集合概念,也可表达非集合概念如: ①警察是维护社会治安的; ②警察是能吃若耐劳的。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作为一种思维的现象,它一开始就和语言中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现在不依附于语言的赤裸裸的概念在各类科学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概念又不等同于语言,语言在不同的组合中所表达的概念就大相径庭。 例如,"白",可以表示"雪"的颜色,在"明白"和"真相大白"中就表示"清楚";在"白吃"、"白看"中就表示"无代价的";在"白区"、"白军"中就表示"反动的";在"写白字"和"念白字"中就表示"错误的";在"一穷二白"中表示"没有文化"等。 语言是有歧义的,一个词汇的多种含义从另一个角度也表明我们用语言表达概念也有可能是不精确的。这种不精确是严格的抽象思维要尽力克服的。为克服不精确性,抽象思维创造了几个功不可没的概念: 第一个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就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比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是市场上的汽车、房子、食品、电视......等等。要明确概念就要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要明确这个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哪些特有属性和它指的是哪些事物。没有外延的概念就是虚假概念,如"鬼"、"神"、"上帝"等等。 第二个概念是"定义"。概念要明确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怎样才能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呢?定义是明确概念的内涵的方法。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概念都是模模糊糊和似是而非的,严格的抽象思维要求你首先要审查这些概念有没有准确的定义,如果一个人概念模糊或者概念的运用前后不一致,你是和他谈不清任何问题的。数不清的思维错误其实在这个阶段就已经产生了。 任何定义都是由"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这样三部分组成(参见《形式逻辑原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做定义一般有四个简单规则: 一是"是"的前后两部分的外延必须完全一样。 例如定义哺乳动物,说哺乳动物是有肺的脊椎动物,两部分的外延就不一样,后面还包括了小鸟等非哺乳动物。 二是不能循环定义。 如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科学,就不对。"是"的后面部分包括了前面的部分,你本来是想用后面来明确前面,如果后面包含了前面,定义仍是不明确的。你必须用一些众所周知的不需要再定义的概念去说明你要定义的概念。有些定义你一眼就能看出它犯的这种错误,如上面的生物学的例子;有些定义则要绕一圈你才能看出它是在犯同样的错误,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猛一看这个定义好象也没什么毛病,但仔细一琢磨就有疑问,什么是有理性的动物呢?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把后一句话带到前一句中就成了:人是有人的......活动的动物,"是"的后面的部分还是间接地包含了"是"的前面的部分。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句话不错,但它不能作为人的定义。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摘要]本文根据“素质”的原有含义、人的个体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图示了人的素质和智力金字塔的构成要素。详细说明了如何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同时提出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一项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的情况下,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要求而提出的战略性教育体制,是促进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理念。我国的素质教育刚刚起步,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和发展。“素质教育”一词尽管使用很多,但就其构成要素、内涵与外延仍需要明确。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词海》中“素质”一词的含义是:(1)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2)指事物本来的性质;(3)素养,即日日修养,经常修习涵养。因为人的“先天的特点”和“本来的性质”是固有的,不需要后天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应该是“素养”的同义词,所以,“素质教育”也可以称为“素养教育”。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五大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因此,教育的目标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人的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含义应为:培养新生一代,使之具有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思想修养等,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全过程。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规定概念以及探讨全部概念运动的首要环节。将概念分为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是形式逻辑长期研究的结果,在形式逻辑史的各个阶段,都有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探讨和规定。 概念的内涵是指该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所谓“本质”也就是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以及区别于其他任何事物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唯一的。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是反映思维对象的范围。也就是指该概念适用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在概念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准确、完整地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就会出现不适当的扩大或缩小概念外延的错误。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会发生变化。 以概念为例: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人们可以感知一个具体的事物,但感觉和知觉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属性,即事物的表面现象。例如,人们可以感知许多不同的鸟,反映它们的大小、外形、羽毛颜色等特点。通过思维对这些感性经验进行加工,就能够进一步把握各种不同的鸟所共有的属性,即鸟的本质特征:鸟是有羽毛的动物,这就是鸟的概念。概念从整体上概括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比感觉知觉能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概念是以词来表示的,但概念并不等同于词。概念构成词的意义,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同一个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而同一个概念可由不同的词来表示。 概念具有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事物。鸟的概念的外延是所有各种各样的鸟。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鸟的概念内涵包含鸟有羽毛和鸟是动物。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外延确定以后,内涵也会随之得到确定,反之亦然。它们之间还存在一种相反的关系。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增多,其内涵就会减少;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增多,其外延就会减少。鸟这一概念的外延少于动物这一概念的外延,因为动物的外延包含了鸟和所有其他的动物,但鸟的内涵却多于动物的内涵。因为鸟除具有一切动物的共同属性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殊的属性,如有羽毛等。因此,可以用增加或减少概念内涵的办法对概念进行限制或概括。真正地掌握一个概念既需要正确地把握它的外延,也需要正确地把握它的内涵,否则就会发生不合理地扩大概念或不合理地缩小概念这类错误。如果将“会飞”的属性加进鸟这一概念的内涵,就会将不会飞的鸭鹅排除出鸟的外延。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对掌握概念,特别是把握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从概念的外延来看,可以区分出单独概念、普遍概念和集合概念等。 单独概念是关于某一特定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只有一个事物,如“黄河”、“鲁迅”、“北京大学”等;而它的内涵仍然带有概括的性质,它是人们有关某一特定事物的各种知识经验的概括。 普遍概念是关于一类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包括全部同类的个体,如“房屋”、“汽车”等。 集合概念的外延是一些事物组成的集合体,如“花束”、“词汇”等。一个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并不一定为它的组成部分所具有。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概念可区分为实物概念和抽象概念。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育教学论文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门峡市一高王长见 内容摘要: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要么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要么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试图对如何帮助高中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史概念内涵外延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把握不准,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历史概念,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概念,时间概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大概念指大的、宏观的历史背景,小概念指某一具体的历史时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无法脱离时间而单独存在,所有的历史都交汇在时间长河里,然而,提起历史时间概念,一些学生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尽显混淆颠倒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 2.学生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例如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早期三个重要政治制度概念: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分封制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外延看,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这就需要宗法制保障;分封如何有序进行,也需要宗法制来实现,但许多学生辨别不清。这就有必要对如何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一、历史概念的涵义及特征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总体而言,历史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 1.明确的时空定位。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在人们现在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虽然逝者如斯,但“故垒仍在”,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生于1978年的快乐,30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 2.历时性和共时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定义、含义和涵义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啊?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很不在意,但是貌似他们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含义是指:(词句等)所包含的具体意义。含义和涵义的意思具体相同,无异议。概念的含义比定义广一、概念----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用词或词组表达的概念。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 二、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属+种差”定义,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如“人”在“动物”这一属概念下,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是“能制造生产工具”,从而得出“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 三、含义----(字、词、话语等)里边所包含的意义。 (在以上这些词语解释中所含有的门派学说里生硬甚至错误的归纳性术语个人是予以否定的)由此可见,“概念”与“定义”的区别是: 1、“概念”抽象普遍,“定义”具体确切。 2、“定义可包含概念”或“定义是概念的细化和引申/延伸。 5

整数集为什么用Z 自然数集为什么用N 实数集为什么用R 复数集为什么用 C 有理数集为什么用Q 谢谢了~~ 1.用Q表示有理数集: 由于两个数相比的结果(商)叫做有理数,商英文是quotient,所以就用Q了 2.用Z表示整数集: 这个涉及到一个德国女数学家对环理论的贡献,她叫诺特。1920年,她已引入“左模”,“右模”的概念。1921年写出的<<整环的理想理论>>是交换代数发展的里程碑。其中,诺特在引入整数环概念的时候(整数集本身也是一个数环)。她是德国人,德语中的整数叫做Zahlen,于是当时她将整数环记作Z,从那时候起整数集就用Z表示了。 3.用N表示自然数集: 自然数:Natural number 所以就用N了 4.用R表示实数集:实数:Real number 所以就用R了 5.用C表示复数集:复数:Complex number 所以就用C了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先讲一个小故事。 西班牙文学名著《唐·吉诃德》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桑丘总督在任时,遇到这样一个案件:有个小气鬼拿了一块布去请一个裁缝做一顶帽子。他问布够不够用?裁缝量了布之后说:布够了。但是,这个小气鬼疑心裁缝要赚他的布。于是,他就问这块布够不够做两顶帽子?裁缝看透了他的心思,就回答说“够做”。小气鬼还不罢休,又问够不够做三顶帽子?……他添上一顶又一顶,直到五顶,裁缝总是说能够做。这样,他们谈妥了:这块布做五顶帽子。 等到约定取帽子的那一天,小气鬼到了裁缝店。他看到裁缝拿出做好的五顶帽子,小得只能套在手指上。小气鬼发现自己上了当,于是就到桑丘总督那里告裁缝的状。 在法庭上,原告小气鬼坚持要裁缝赔他的布,而被告裁缝却坚持要小气鬼付工钱。桑丘总督听了两人的话之后,作了这样的判决:裁缝不准要工钱,小气鬼也不准要布;做好的帽子充公。 我们要问:裁缝与小气鬼的争吵,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呢? 争吵的直接原因是,小气鬼发现自己上了当,帽子虽然作了五顶,却一顶也派不上用场。但是,小气鬼为什么会上当呢?原来是小气鬼只问他的布够不够做两顶帽子……五顶帽子,因此,裁缝就抓住小气鬼这个不明确的、含糊的概念,故意来整一整小气鬼。 当然,严格说来,裁缝的思想方法也是不对的。应该承认,在一般人心目中,“帽子”这个概念基本上是明确的。谁做帽子都是为了头上戴的。因此,裁缝把小到只能套在手指上的东西也说成是“帽子”,这不能不说他是有意地混淆了概念。 既然双方都存在着逻辑问题,因此桑丘总督的判决还是比较公正的。 这个故事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你所使用的概念表达得明确?这里就用得着有关内涵和外延的知识。

(精心整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悲惨世界》的作者、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走到了某国边境,宪兵要检查登记.问道:“姓名?”“雨果。”“干什么的?”“写东西的。”“以什么谋生?”“笔杆子。”于是,宪兵在登记簿上写道:“姓名:雨果。职业:笔杆贩子。”堂堂的大作家竟然成了笔杆贩子。真是滑稽可笑。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笑话?这就涉及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问题。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这是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性和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雨果与宪兵对“以笔杆子谋生”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作了不同的理解:雨果所说的“以笔杆子谋生”,内涵指的是“以写文章获得稿费维持生计”,外延所指的对象是“作家”;宪兵所理解的“以笔杆子谋生”,内涵指的是“以贩卖笔杆子为生”,外延指的对象是“笔杆贩子”。宪兵完全没有理解雨果所使用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以闹出了大笑话。因此,要掌握一个概念,必须要把握这个概念的确切涵义和所指的对象范围。 一、概念的内涵 内涵是概念的重要特征,弄清概念的内涵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弄清概念的内涵,就会闹出笑话来。

《列子·天瑞》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个姓国的人非常富有,宋国有个姓向的人非常贫穷。姓向的人便不辞劳苦来到齐国,向姓国的请教致富的方法。姓国的告诉他:“我之所以富有,是善于偷盗。我开始偷盗的时候,一年便可自给,两年便很富足,三年便家财大盛。后来,我就用余财来救济乡里百姓。”姓向的听了十分高兴.他大腿一拍说:“原来就是这样简单,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姓向的辞谢国氏,急急忙忙赶回宋国。姓向的回到宋国,就开始偷盗。他白天睡觉,一到晚上,便翻墙撬门,凡是眼看见的、手摸着的东西,都偷回家中。渐渐地,他家的东西多了起来,向氏十分得意。可是没过多久,他却因盗窃被抓,官府把他偷来的东西连同他以前的财产全部没收,向氏变成了一贫如洗。姓向的以为姓国的欺骗自己,就一路要饭来到齐国,找到国氏,指责国氏欺骗了他。国氏问他:“你是怎样偷盗的?”向氏诉说了偷盗的经过。国氏听了,连连摇头说:“你误解了我所说的偷盗的含义呀!我说的偷盗并不表示让你去偷别人家的东西呀!”向氏一听、瞪大了眼睛,说:“不是偷别人的东西,那又是偷什么呀?”国氏叹了一口气说:“你这个人真笨!我告诉你吧,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时令,大地有各种各样的财源。我偷的是天时地利呀!我用雨来浇灌我的禾苗,滋润我的庄稼,用大地的物产来建筑土墙和房舍。在陆地上我偷禽鸟野兽,在水中我偷鱼虾龟鳖,我的一切都是偷来的。你想想,庄稼、土木、飞鸟、走兽、鱼虾等等,都是属于天地的,偷天地的东西就不会有

德育是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泛的概念

德育及德育实效性的含义 ——德育课程开发与有效实施研究课题组学习材料一 德育是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泛的概念。对于德育范畴的具体理解与界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十分不同的结论。本文所说的德育主要是指学校道德教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和任务,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德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德育管理。学校道德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界及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有关部门曾先后发布了~系列通知、纲要和实施办法。尤其自1989年以后,中共中央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并要求人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

要性。”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g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陛、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国家和政府对道德教育问题是相当重视的。多年来,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方面作了许多工作,总的说来是有成效的。单从我们国家长期是稳定的,从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国家是进步和发展的,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但是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很严重的问题。例如:学生的理想水平层次不高,道德观念比较落后,法制意识不强,言行不一致等等,反映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道德教育中所做的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入的思考。我们国家对德育不可谓不重视,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政府像我们国家那样在学生品德培养中花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时间、精力。从人力、物力上讲,我们有专门的德育机构--思想政治工作司、德育处、德育教研室、政教处、教导处;我们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知识分享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

逻辑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关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 涵”与“外延”即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最基本特征。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例如“国 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例如,“国家“的外 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具有概念内涵的所有对象构成的类,就构成该概念的外延。如"人" 概念的外延,反映有人的本质属性的人体构成的对象类。相对于"人"的对象类,"男人","女人"为子类,"鲁迅","姚明"等为分子?分析概念外延的最低层次是分子、个体,不能任意护展至分子、个体组成部分?如"四川大学"属于"学校" 的外延,但"四川大学"的一部分"四川大学计算机系"却不属于"学校"外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

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如果概念是"老男人", 那么内涵又要再加入年龄的因素,进一步扩大,而其外延就要在排除了女人和年轻的男人之后,才能符合要求。换句话说,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多,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少;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少,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多。如果不能准确、完整地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就会出现不适当的扩大或缩小概念外延的错误。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会发生变化。 以概念为例简述内涵与外延间的反比关系: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人们可以感知一个具体的事物,但感觉和知觉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属性,即事物的表面现象。例如,人们可以感知许多不同的鸟,反映它们的大小、外形、羽毛颜色等特点。通过思维对这些感性经验进行加工,就能够进一步把握各种不同的鸟所共有的属性,即鸟的本质特征:鸟是有羽毛的动物,这就是鸟的概念。概念从整体上概括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比感觉知觉能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概念是以词来表示的,但概念并不等同于词。概念构成词的意义,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同一个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而同一个概念可由不同的词来表示。 概念具有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事物。鸟的概念的外延是所有各种各样的鸟。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鸟的概念内涵包含鸟有羽毛和鸟是动物。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外延确定以后,内涵也会随之得到确定,反之亦然。它们之间还存在一种相反的关系。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增多,其内涵就会减少;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增多,其外延就会减少。鸟这一概念的外延少于动物这一概念的外延,因为动物的外延包含了鸟和所有其他的动物,但鸟的内涵却多于动物的内涵。因为鸟除具有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说课讲解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悲惨世界》的作者、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走到了某国边境,宪兵要检查登记.问道:“姓名?”“雨果。”“干什么的?”“写东西的。”“以什么谋生?”“笔杆子。”于是,宪兵在登记簿上写道:“姓名:雨果。职业:笔杆贩子。”堂堂的大作家竟然成了笔杆贩子。真是滑稽可笑。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笑话?这就涉及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问题。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这是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性和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雨果与宪兵对“以笔杆子谋生”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作了不同的理解:雨果所说的“以笔杆子谋生”,内涵指的是“以写文章获得稿费维持生计”,外延所指的对象是“作家”;宪兵所理解的“以笔杆子谋生”,内涵指的是“以贩卖笔杆子为生”,外延指的对象是“笔杆贩子”。宪兵完全没有理解雨果所使用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以闹出了大笑话。因此,要掌握一个概念,必须要把握这个概念的确切涵义和所指的对象范围。 一、概念的内涵 内涵是概念的重要特征,弄清概念的内涵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弄清概念的内涵,就会闹出笑话来。

《列子·天瑞》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个姓国的人非常富有,宋国有个姓向的人非常贫穷。姓向的人便不辞劳苦来到齐国,向姓国的请教致富的方法。姓国的告诉他:“我之所以富有,是善于偷盗。我开始偷盗的时候,一年便可自给,两年便很富足,三年便家财大盛。后来,我就用余财来救济乡里百姓。”姓向的听了十分高兴.他大腿一拍说:“原来就是这样简单,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姓向的辞谢国氏,急急忙忙赶回宋国。姓向的回到宋国,就开始偷盗。他白天睡觉,一到晚上,便翻墙撬门,凡是眼看见的、手摸着的东西,都偷回家中。渐渐地,他家的东西多了起来,向氏十分得意。可是没过多久,他却因盗窃被抓,官府把他偷来的东西连同他以前的财产全部没收,向氏变成了一贫如洗。姓向的以为姓国的欺骗自己,就一路要饭来到齐国,找到国氏,指责国氏欺骗了他。国氏问他:“你是怎样偷盗的?”向氏诉说了偷盗的经过。国氏听了,连连摇头说:“你误解了我所说的偷盗的含义呀!我说的偷盗并不表示让你去偷别人家的东西呀!”向氏一听、瞪大了眼睛,说:“不是偷别人的东西,那又是偷什么呀?”国氏叹了一口气说:“你这个人真笨!我告诉你吧,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时令,大地有各种各样的财源。我偷的是天时地利呀!我用雨来浇灌我的禾苗,滋润我的庄稼,用大地的物产来建筑土墙和房舍。在陆地上我偷禽鸟野兽,在水中我偷鱼虾龟鳖,我的一切都是偷来的。你想想,庄稼、土木、飞鸟、走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三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先讲一个小故事。 西班牙文学名著《唐·吉诃德》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桑丘总督在任时,遇到这样一个案件:有个小气鬼拿了一块布去请一个裁缝做一顶帽子。他问布够不够用?裁缝量了布之后说:布够了。但是,这个小气鬼疑心裁缝要赚他的布。于是,他就问这块布够不够做两顶帽子?裁缝看透了他的心思,就回答说“够做”。小气鬼还不罢休,又问够不够做三顶帽子?……他添上一顶又一顶,直到五顶,裁缝总是说能够做。这样,他们谈妥了:这块布做五顶帽子。 等到约定取帽子的那一天,小气鬼到了裁缝店。他看到裁缝拿出做好的五顶帽子,小得只能套在手指上。小气鬼发现自己上了当,于是就到桑丘总督那里告裁缝的状。 在法庭上,原告小气鬼坚持要裁缝赔他的布,而被告裁缝却坚持要小气鬼付工钱。桑丘总督听了两人的话之后,作了这样的判决:裁缝不准要工钱,小气鬼也不准要布;做好的帽子充公。 我们要问:裁缝与小气鬼的争吵,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呢? 争吵的直接原因是,小气鬼发现自己上了当,帽子虽然作了五顶,却一顶也派不上用场。但是,小气鬼为什么会上当呢?原来是小气鬼只问他的布够不够做两顶帽子……五顶帽子,因此,裁缝就抓住小气鬼这个不明确的、含糊的概念,故意来整一整小气鬼。 当然,严格说来,裁缝的思想方法也是不对的。应该承认,在一般人心目中,“帽子”这个概念基本上是明确的。谁做帽子都是为了头上戴的。因此,裁缝把小到只能套在手指上的东西也说成是“帽子”,这不能不说他是有意地混淆了概念。 既然双方都存在着逻辑问题,因此桑丘总督的判决还是比较公正的。 这个故事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你所使用的概念表达得明确?这里就用得着有关内涵和外延的知识。

指出下列划横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一章概念 练习题 一、指出下列划横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一定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于表现的手段和方式不同,艺术通常可以分为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 艺术的内涵: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一定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的外延: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 3.宗教是现实世界在人们主观意识里虚妄的、颠倒的反映。从它的表现方式来说,就是对神灵、魔鬼、偶像等“超人间力量”的崇拜。历来的剥削阶级总是根据他们的需要,有意识地扶植宗教,把它变成统治人们和维护剥削制度的精神力量。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宗教有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有些国家和民族还有另外的宗教,如中国的道教、日本的神道教、印度的印度教、犹太人的犹太教等。 宗教的内涵:现实世界在人们主观意识里虚妄的、颠倒的反映。从它的表现方式来说,就是对神灵、魔鬼、偶像等“超人间力量”的崇拜。历来的剥削阶级总是根据他们的需要,有意识地扶植宗教,把它变成统治人们和维护剥削制度的精神力量。 宗教的外延: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宗教有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有些国家和民族还有另外的宗教,如中国的道教、日本的神道教、印度的印度教、犹太人的犹太教等。 4.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民族学等。它的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科学的内涵: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社会科学的外延: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民族学等。 二、指出下列标有横线的概念属于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 2.《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 答:单独概念 4.飞行员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 答:普遍概念 5.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答:单独概念 三、指出下列标有横线的语词是在集合意义上使用的,还是在非集合意义上使用的 1.人贵有自知之明。 答:人是在非集合意义上使用的。 3.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极强的组织纪律性。 答:工人阶级是在集合意义上使用的。 5.我们的干部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答:干部是在集合意义上使用的。 四、指出下列各组概念间的关系,并用图形表示出来 1. (A)数学家;(B)天文学家;(C)科学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