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奥数比例法行程问题

小学奥数比例法行程问题

小学奥数比例法行程问题
小学奥数比例法行程问题

小升初之行程问题的解法---比例法

根据近千套各类奥数竞赛和"小升初"数学考试试题的分析,平均每套试卷按12道题,满分100分计算,就有1.8道试题为行程问题(即每120道试题中有1 8道是行程问题),分值为21分。行程问题占一套试卷分值的1/5左右,所以行程问题不论在奥数竞赛中还是在"小升初"的升学考试中,都拥有非常显赫的地位,都是命题者偏爱的题型之一。

小学生"行程问题"普遍是弱项,有几下几个原因:

一、行程分类较细,变化较多。

行程跟工程不一样,工程抓住工作效率和比例关系就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但是行程则没有关键点可以抓住,因为每一个类型关键点都不一样。

二、要求对动态过程进行演绎和推理。

行程问题的题目语言叙述本身就很长,加上所描绘的是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很难从复杂的语言叙述中提炼出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

三、行程是一个壳,可以将各类知识往里面加。

很多题目看似行程问题,但是本质不是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掌握各类行程问题的解题关键点。

下面举例讲解用比例法求解一类行程问题。

方法指导:复杂行程问题经常运用到比例知识:

速度一定,时间和路程成正比;

时间一定,速度和路程成正比;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分析时可以抓住题中含有比的句子进行分析,以此作为突破口,一步一步求得结果。也可以从题意的叙述中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得出所需的数量之比,再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求解。

能用比例法解决的行程问题的特点:

能直接或间接地求出速度比或同一时间内的路程比

例1: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4:7,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在距中点15千米处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

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乙两车速度比7:5,相遇时距中点12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6.5小时相遇。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

行52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2

3。求两城之间的距离。

边讲边练:

1、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已知甲车行1小时距B地340千米,乙车行1小时距A地36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420)

2、客车由甲城到乙城需行10小时,货车从乙城到甲城需行15小时,两车同时相向开出,相遇时客车距离乙城还有192千米,求两城间的距离。

例3: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5小时相遇,已知甲、乙两车速度的比是2:3,甲车行完全程需多少小时?

边讲边练: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4小时相遇,已知甲、乙两车速度的比是3:5,乙车行完全程需多少小时?

例4: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

时行全程的1

15,相遇时客车和货车所行路程的比是5:4。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边讲边练:

1、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全程的1

5,货车每小时

行50千米。相遇时客车和货车所行的路程的比是3:2。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两个城市相距若干千米,一列客车与一列货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60千米,货车与客车速度比是9:11。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甲、乙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甲车行全长需8小时,乙车每小时56千米,相遇时,甲、乙两车所行路程的比是3:4,这时乙车行了多少千米?

例5: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4小时后相遇,相遇后甲又行了3小时到达B地,这时乙车离A地7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小强和小军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对而行,8分钟相遇,相遇后又行6分钟小军到达A地,这时小强离B地160米,AB两地相距多少米?

例6: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当甲到达B地时,乙车距A地30千米,当乙车到达A地时,甲车超过B地4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

快车从A地,慢车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相遇,相遇后两车仍按原速度继续前进,又经过5小时慢车到达A地,这时快车已超过B地90千米。AB两地路程是多少千米?(360)

摩托车和轻骑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当摩托车到达乙地时,轻骑离甲地还有35千米;当轻骑到达甲地时,摩托车超过乙地4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甲、乙两人各加工同样多的零件。同时开工,当甲完成任务时,乙还有150个没有完成,当乙完成任务时,甲可以超额完成250个,这批零件总数共多少个?

例7:甲、乙两车从相距180千米A地去B地,甲车比乙车晚1.5小时出发,结果两车同时到达,甲、乙两车速度的比是4:3,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

甲、乙两人从相距2500米的A地去B地,甲比乙晚5分钟出发,结果两人同时到达,甲、乙两人行走速度比是3:2,求甲的速度。

姐妹两人骑车从相距10千米的甲地去乙地,妹妹比姐姐早出发10分钟,结果两人同时到达,姐妹两人骑车速度比是5:4,求姐姐甲地去乙地用了多少时间?

例8:一辆汽车运一批货从江城到海乡,又从海乡运一批货返回江城,往返共用了13.5小时。去时用的时间是回来时用的时间的1.25倍,去时的速度比返回时的速度每小时慢6千米。这辆汽车往返共行了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小张爬山,下山按原路返回,往返共用了1.5小时。上山时间是下山时间的1.5倍,上山速度比下山速度每分钟慢50米。小张上下山共行了多少米?

一辆汽车往返于甲、乙两地。去时的速度是返回速度的34,去时比返回时多用了

1小时,已知返回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9:甲乙两人分别从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乙车的速度是甲的2

3,两人相遇后继续前行,甲到达B 地,乙到达A 地后立即返回,已知两人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离第一次相遇的地点20千米,那么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10: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分为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之比是1: 2: 3,某人走这三段路所用的时间之比是4: 5: 6。已知他上坡时的速度为每小时2.5千米,路程全长为20千米。此人从甲地走到乙地需要多长时间?(5小时)东分

边讲边练:

1、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分为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之比是2:3:5,小亮走这三段路所用的时间之比是6:5:4 。已知小亮走平路时的速度为每小时4.5千米,他从甲地到乙地共用了5小时。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青青从家到学校正好要翻一座小山,她上坡每分钟行50米,下坡速度比上坡速度快40%,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2800米,上学要用50分钟。从学校回家要用多少时间?

例1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他们的速度比是3:2,他们第一次相遇后,甲的速度提高了20%,乙的速度提高了30%,这、样当甲到达B地时,乙离A地还有14千米。那么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

1、甲乙两人步行的速度比为13:11,他们分别由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0.5小时后相遇。如果他们同向而行,那么甲追上乙需要几小时?

2、从学校到少年宫,小明要2小时,东东要1小时40分钟。若小明从A 地出发8分钟后,东东学校出发追小明。东东出发多久能追上小明?

3、甲乙两车分别从AB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甲乙的速度比为5:4,相遇后,甲的速度减少了20%,乙的速度增加了20%,这样,当甲到达B 地时,乙离A 地还有10千米。那么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1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把车速提高20%,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1小时到达;如果按照原速行驶12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25%,则可提前40分钟到达。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

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把车速提高25%,那么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

24分钟到达,如果以原速行驶8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3

1,那么可以提前10分钟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一个正方形的一边减少20%,另一边增加2米,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正方形的面积相等,原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3、客货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货两车所行驶的路程比为5:4,相遇后货车每小时比相遇前夺走27千米,客车仍按原速行驶,结果两车同时到达对方的出发站,已知客车一共行了10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13、甲乙两班学生到离校24千米的飞机场参观学习,一辆汽车一次只能坐一个班的学生,为了尽快到达机场,两个班商定由甲班先坐车,乙班步行,同时出发,甲班学生在中途下车步行去机场,汽车立即返回接途中步行的乙班同学。已知两班学生步行的速度相同,汽车的速度是不行的7倍,问汽车应在距机场多少千米处返回接乙班学生?(学生上下车以及汽车换向时间不计算在内)

边讲边练:

1、红星小学有80名学生租了一辆40座的汽车去海边观看日出,未乘上车的学生步行和汽车同时出发,由汽车往返接送。学校离海边48千米,汽车的速度是步行的9倍。汽车应该在距离海边多少千米处返回接第二批学生,才能使学生同时到达海边?

2、一辆汽车把货物从甲地运往乙地只用了5小时去时所用时间是回来的2

11倍,去时每小时比回来时慢17千米,汽车往返共行了多少千米?

3、甲乙两人以同样的速度同时从AB 两地相向出发,相遇后甲的速度提高了3

1,用212小时到达B 地。乙的速度减少了6

1,再用多少小时可以到达A 地?

课后作业:

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5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60千米,已知去时用6小时,那么返回时用几小时?

2、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50千米,问这辆汽车去时和返回时所用的时间比。

3、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4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50千米,已知

去时比返回时多用15

1小时,那么去时用了多少时间?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两种方法)

4、包子去登山,上午6点出发,走了一段平坦的路,爬上了一座山,在山顶停了1小时后按照原路返回,下午11点回到家。已知他走平路时的速度为每小时4千米,上坡速度为每小时3千米,下坡速度为每小时6千米。问:包子一共走了多少千米?

5、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返回时速度减小了5

1,已知去时比返回时多用15

1小时,那么去时用了多少时间?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两种方法)

6、甲、乙两辆汽车从A 、B 两地相向而行,当甲车行了全程的4

1时,乙车行了全程的3

1,当乙车行完全程时,甲车距终点还有20千米。问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7、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城之间的中点向相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行驶,3小时后,客车到达甲城,货车离乙城还有30千米.已知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240)

8、小明跑步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他每天从家到学校都是步行。有一天由于晚出发10分钟,他不得不跑步行了一半路程,另一半路程步行,这样与平时到达学校的时间一样。那么小明每天步行上学需要时间多少分钟?

【解】后一半路程和原来的时间相等,这样前面一半的路程中和平时的速度比=3:1,所以时间比=1:3,也就是节省了2份时间就是10分钟,所以后一半路程走路的时间就是10÷2×3=15分钟,全部路程原来需要30分钟。

9、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它们相遇时距A,B两地中心处8千米,已知甲车速度是乙车的1.2倍,求A,B两地的距离。(176)

10、上午8时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刻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他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问这时是12时几分?

11、客车3小时所行的路程是汽车4小时所行路程的60%,客车与小汽车的

速度比为:()

A、4:3

B、4:5

C、5:4

D、3:4

12、甲、乙两辆船同时从A地开往B地,乙船的速度是甲船的1.2倍,经过12小时,乙船到达B地,此时甲船离B地还有54千米,求A、B两地的路程。

13、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9小时相遇,相遇时客车正好行了

全程的60%,客车每小时比货车快15千米,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14、菠萝从家到学校正好要翻越一座小山,她上坡每分钟行50米,下坡速度比上坡快40%,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2800米,上学要用50分钟。从学校回家要用多少时间?

奥数行程问题大全完整版

奥数行程问题大全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奥数行程问题 一、多人行程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是小学奥数中难度系数比较高的一个模块,在小升初考试和各大奥数杯赛中都能见到行程问题的身影。行程问题中包括:火车过桥、流水行船、沿途数车、猎狗追兔、环形行程、多人行程等等。每一类问题都有自己的特点,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行程问题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三个量,三个关系”: 这三个量是:路程(s)、速度(v)、时间(t) 三个关系: 1.简单行程:路程=速度×时间 2.相遇问题:路程和=速度和×时间 3.追击问题: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牢牢把握住这三个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三种关系,就会发现解决行程问题还是有很多方法可循的。如“多人行程问题”,实际最常见的是“三人行程”例:有甲、乙、丙三人同时同地出发,绕一个花圃行走,乙、丙二人同方向行走,甲与乙、丙相背而行。甲每分钟走40米,乙每分钟走38米,丙每分钟走36米。在途中,甲和乙相遇后3分钟和丙相遇。问:这个花圃的周长是多少米分析:这个三人行程的问题由两个相遇、一个追击组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只有三个人的速度,以及一个“3分钟”的时间。第一个相遇:在3分钟的时间里,甲、丙的路程和为(40+36)×3=228(米)第一个追击:这228米是由于在开始到甲、乙相遇的时间里,乙、丙两人的速度差造成的,是逆向的追击过程,可求出甲、乙相遇的时间为228÷(38-36)=114(分钟)第二个相遇:在114分钟里,甲、乙二人一起走完了全程所以花圃周长为(40+38) ×114=8892(米)我们把这样一个抽象的三人行程问题分解为三个简单的问题,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总之,行程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更是锻炼思维的好工具。只要理解好“三个量”之间的“三个关系”,解决行程问题并非难事!

小学奥数公式大全

小学奥数公式大全 1 、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边长× 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2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 h÷2 8、圆形 S面积 C周长∏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小学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一) 【知识点讲解】 基本概念: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关键:确定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和方向。 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请写出其他公式) 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写出其他公式) 主要方法:画线段图法 基本题型:已知路程(相遇路程、追及路程)、时间(相遇时间、追及时间)、速度(速度和、速度差)中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相遇问题: 例1、甲乙两车同时从AB 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各自到 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时离B 地的距离是AB 全程的5 1。已知甲车在第一次相遇时行了120千米。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城同时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甲车行了全程的80%,乙车超过中点35千米,已知甲车比乙车每小时多行10千米。问A、B 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例3、甲、乙和丙同时由东、西两城出发,甲、乙两人由东城到西城,甲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丙也骑自行车每小时20千米,已知丙在途中遇到乙后,又经过1小时才遇到甲,求东、西城相距多少千米? 例4、甲乙两站相距470千米,一列火车于中午1时从甲站出发,每小时行52千米,另一列火车下午2时30分从乙站开出,下午6时两车相遇,求乙站开出的那辆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例5、小李从A城到B城,速度是50千米/小时,小兰从B城到A城,速度是40千米/小时。两人同时出发,结果在距A、B两城中点10千米处相遇。求A、B 两城间的距离。 例6、绕湖的一周是24千米,小张和小王从湖边某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小王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走1小时休息5分钟,小张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每走5分休息10分钟.两人出发后多长时间第一次相遇?

行程问题答案及详解

关于行程问题 一、为什么小学生行程问题普遍学不好? 1 、行程问题的题型多,综合变化多。行程问题涉及的变化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多个物体的运动。涉及两个物体运动的,又有“相向运动”(相遇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和“相背运动”(相离问题)三种情况。行程问题每一类型题的考察重点都不一样,往往将多种题型综合起来考察。比如遇到相遇问题关键要抓住速度和,追击问题则要抓住速度差,流水行船中的相遇追及问题要注意跟水速无关等等。 2 、行程问题要求学生对动态过程进行演绎和推理。奥数中静态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学会。打个比方,比如数线段问题,学生掌握了方法,依葫芦画瓢就行。一般情况,静态的奥数知识,学生只要理解了,就能容易做出来。行程问题难就难在过程分析是动态的,甲乙两个人从开始就在运动,整个过程来回跑。学生对文字题描述的过程很难还原成对应的数学模型,不画图,习惯性的在脑海里分析运动过程。还有的学生会用手指,用橡皮模拟,转来转去往往把自己都兜晕了还是没有搞明白这个过程,更别说找出解题所需要的数量关系了。 二、行程问题“九大题型”与“五大方法” 很多学生对行程问题的题型不太清楚,对行程问题的常用解法也不了解,那么我给大家归纳一下。 1 、九大题型: ⑴简单相遇追及问题;⑵多人相遇追及问题;⑶多次相遇追及问题;⑷变速变道问题;⑸火车过桥问题;⑹流水行船问题;⑺发车问题;⑻接送问题;⑼时钟问题。 2、五大方法: ⑴公式法:包括行程基本公式、相遇公式、追及公式、流水行程公式、火车过桥公式,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而且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折线图,还包括列表。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 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ps :画图的习惯一定要培养起来,图形是最有利于我们分析运动过程的,可以说图画对了,意味着题也差不过做对了30%! ⑶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ps :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经常考,而且要考都不简单。 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⑸ 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 ps :方程法尤其适用于在重要的考试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⑹假设法:在速度发生变化、或提前(晚)出发等数值发生变化的的行程问题中,假设速度没变或时间统一,往往非常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极其有利于解决行程问题。 三、怎样才能学好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很多学生已开始就会有畏难心理。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贪多,力争学一个知识点就要能吃透它。学习奥数有四种境界:第一种:课堂理解。就是说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题目。第二种:能够解题。就是说学生听懂了还能做出作业。第三种:能够讲题。就是不仅自己会做,还要能够讲给家长听。 第四种:能够编题。就是自己领悟这个知识了,自己能够根据例题出题目,并且解出来。

行程问题公式

行程问题公式 一、一般行程问题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二、相遇问题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直线行驶: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 环形: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环形周长三、追及问题 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路程差÷追及时间=速度差 直线行驶: 距离差=追者路程-被追者路程 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环形: 快的路程-慢的路程=曲线的周长四、火车过桥问题 火车速度×离桥时间=桥长+火车长 (桥长+火车长)÷火车速度=离桥时间 (桥长+火车长)÷离桥时间=火车速度 五、流水行船问题 顺水: (船速+水速)×顺水时间=顺水行程 船速+水速=顺水速度 逆水: (船速-水速)×逆水时间=逆水行程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 静水: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静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题型点击 类型一: ⒈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甲每分钟走32.5米,乙每分钟走 35.5米,经过8分钟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计算) ⒉客车和货车同时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63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6千米,经过6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⒊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9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25千米,7.5小时后两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⒋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4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⒌要铺一条长95.3千米的铁路,甲队平均每天铺5.4千米,乙队平均每天铺4.8千米,他们合作10天,能铺完吗? ⒍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60千米,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每小时行驶50千米,客车开出1小时后,货车才出发,经过3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小学常见奥数专题28个

小学常见奥数专题28个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几个数的和与差几个数的和与倍数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①(和-差)÷2=较小数 较小数+差=较大数 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2=较大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与差和与倍数差与倍数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封闭

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 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小学奥数 比例解行程问题.学生版

1. 理解行程问题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2. 掌握寻找比例关系的方法来解行程问题.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压轴知识点”的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 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用,,v v t t s s 乙乙乙甲甲甲, ;;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的路程之比就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v t s v t =??? =??甲甲甲 乙乙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t t t ==乙甲,所以由s s t t v v ==甲乙乙甲乙甲, 得到s s t v v ==甲乙乙甲,s v s v =甲甲乙乙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 度比 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v t s v t =??? =??甲甲甲 乙乙乙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 s s ==乙甲,由s v t s v t =?=?乙乙乙甲甲甲, 得s v t v t =?=?乙乙甲甲,v t v t =甲乙乙甲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 速度比的反比。 知识精讲 教学目标 比例解行程问题

小学奥数比例法行程问题

小升初之行程问题的解法---比例法 根据近千套各类奥数竞赛和"小升初"数学考试试题的分析,平均每套试卷按12道题,满分100分计算,就有道试题为行程问题(即每120道试题中有18道是行程问题),分值为21分。行程问题占一套试卷分值的1/5左右,所以行程问题不论在奥数竞赛中还是在"小升初"的升学考试中,都拥有非常显赫的地位,都是命题者偏爱的题型之一。 小学生"行程问题"普遍是弱项,有几下几个原因: 一、行程分类较细,变化较多。 行程跟工程不一样,工程抓住工作效率和比例关系就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但是行程则没有关键点可以抓住,因为每一个类型关键点都不一样。 二、要求对动态过程进行演绎和推理。 行程问题的题目语言叙述本身就很长,加上所描绘的是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很难从复杂的语言叙述中提炼出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 三、行程是一个壳,可以将各类知识往里面加。 很多题目看似行程问题,但是本质不是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掌握各类行程问题的解题关键点。 下面举例讲解用比例法求解一类行程问题。 方法指导:复杂行程问题经常运用到比例知识: 速度一定,时间和路程成正比; 时间一定,速度和路程成正比;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分析时可以抓住题中含有比的句子进行分析,以此作为突破口,一步一步求得结果。也可以从题意的叙述中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得出所需的数量之比,再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求解。 能用比例法解决的行程问题的特点: 能直接或间接地求出速度比或同一时间内的路程比

例1: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4:7,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在距中点15千米处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 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乙两车速度比7:5,相遇时距中点12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小时相遇。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52 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2 3 。求两城之间的距离。 边讲边练: 1、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已知甲车行1小时距B地340千米,乙车行1小时距A地36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420) 2、客车由甲城到乙城需行10小时,货车从乙城到甲城需行15小时,两车同时相向开出,相遇时客车距离乙城还有192千米,求两城间的距离。

数学行程问题公式大全及经典习题答案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关键问题确定行程过程中的位置路程 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速度和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问题(直线)乙的路程=总路程甲的路程+相遇问题(环形)乙的路程=环形周长甲的路 程 +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 间路程差=追及时间×速度差追及问题(直线) X追及时间追者路程-被追者路程=速度差距离差=追及问题(环形) =快的路程-曲线的周长慢的路程 流水问题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解题关键 船在江河里航行时,除了本身的前进速度外,还受到流水的推送或顶逆,在这种情况下计算船只的航行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叫做流水行船问题。 流水行船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因此行程问题中三个量(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在这里将要反复用到.此外,流水行船问题还有以下两个基本公式:)1水速,(+船速=顺水速度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2) 这里,船速是指船本身的速度,也就是在静水中单位时间里所走过的路程.水速,是指水在单位时间里流过的路程.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分别指顺流航行时和逆流航行时船在单位时间里所行的路程。 根据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由公式(l)可以得到: 水速=顺水速度-船速, 船速=顺水速度-水速。 由公式(2)可以得到: 水速=船速-逆水速度, 船速=逆水速度+水速。 这就是说,只要知道了船在静水中的速度,船的实际速度和水速这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另外,已知船的逆水速度和顺水速度,根据公式(1)和公式(2),相加和相减就可以得到: 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小学奥数计算专题.doc

小学奥数计算专题

六年级奥数运算 (一)分数运算 1.凑整法 与整数运算中的“凑整法”相同,在分数运算中,充分利用四则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 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 ,使部分的和、差、积、商成为整数、整十数从而使运算得到简化. 2.约分法

3.裂项法 根据 d = 1 - 1 其中 , 是自然数 ) ,在计算若干个分 数之和时,若 n × (n d) n n d ( n d 能将每个分数都分解成两个分数之差, 并且使中间的分数相互抵消, 则能大大简化运 算. 例 7 在自然数 1~100 中找出 10 个不同的数,使这 10 个数的倒数的和等于 1. 例 8 1 1 1 1 求和: 2 3 4 2 3 4 5 3 4 5 6 97 98 99 1 100 例9计算:

例 10 计算: 例 11 求下列所有分数的和: 例 12 1 1 1 1 1 1 3 4 5 6 2 4.代数法 例: 5.放缩法 10 10 【例 1 】求数 a 101 100 1 1 2n 1 2n 10 的整数部 分.

4

【巩固】已知 A 1 1 1 1 1 1 1 ,则 A 的整数部分是 _______ 2 4 5 6 7 8 【例 2】求数 1 的整数部分是几? 1 1 1 L 1 10 11 12 19 【巩固】求数 1 的整数部分. 1 1 1 1 12 13 14 L 21 【巩固】已知: S 1 1 1 1 1 1980 1981 1982 ... 2006 , 则 S 的整数部分是. 【巩固】已知 A 1 ,则与 A 最接近的整数是________. 1 1 1 1995 1996 L 2008

五年级奥数行程问题五大专题

行程问题---多人相遇问题及练习 板块一多人从两端出发——相遇问题 【例1】有甲、乙、丙3人,甲每分钟走100米,乙每分钟走80米,丙每分钟走75米.现在甲从东村,乙、丙两人从西村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甲与乙相遇6分钟后,甲又与丙相遇. 那么,东、西两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例2】(2009年四中入学测试题)在公路上,汽车A、B、C分别以80km/h,70km/h,5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若汽车A从甲站开往乙站的同时,汽车B、C 从乙站开往甲站,并且在途中,汽车A在与汽车B相遇后的两小时又与汽车C 相遇,求甲、乙两站相距多少km? 【巩固】甲、乙、丙三人每分分别行60米、50米和40米,甲从B地、乙和丙从A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途中甲遇到乙后15分又遇到丙.求A,B两地的距离. 【巩固】小王的步行速度是5千米/小时,小张的步行速度是6千米/小时,他们两人从甲地到乙地去.小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0千米/小时,从乙地到甲地去.他们3人同时出发,在小张与小李相遇后30分钟,小王又与小李相遇.问:小李骑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多少时间?

【巩固】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为52 千米/时和40 千米/时,它们同时从 A 地出发到 B 地去,出发后 6 时,甲车遇到一辆迎面开来的卡车,1 时后乙车也遇到了这辆卡车。求这辆卡车的速度。 【巩固】甲、乙、丙三人,甲每分钟走100米,乙每分钟走80米,丙每分钟走75米.甲从东村,乙、丙从西村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途中甲、乙相遇后3分钟又与丙相遇.求东西两村的距离. 【例3】甲、乙、丙三人,甲每分钟走40米,丙每分钟走60米,甲、乙两人从A、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出发15分钟后,丙从B地出发追赶乙。此后甲、乙在途中相遇,过了7分钟甲又和丙相遇,又过了63分钟丙才追上乙,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米? 【例4】甲乙丙三人沿环形林荫道行走,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乙按顺时针方向行走,丙按逆时针方向行走。已知甲每小时行7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1小时后甲、丙二人相遇,又过了10分钟,丙与乙相遇,问甲、丙相遇时丙行了多少千米?

小升初奥数常用公式大全

奥数常用公式大全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C=4a面积=边长×边长S=a×a 7、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8、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长+宽)×2C=2(a+b)面积=长×宽S=ab 9、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2)体积=长×宽×高V=abh 10、三角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s=ah÷2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11、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 12、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13、圆形S面积C周长∏d=直径r=半径(1)周长=直径×∏=2×∏×半径C=∏d=2∏r(2)面积=半径×半径×∏ 14、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3)体积=底面积×高(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5、圆锥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16、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17、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18、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 19、植树问题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就这样: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 20、盈亏问题(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盈-小

奥数:行程问题(6题)_非常有用、经典!

奥数:行程问题(6题) 例1:某校和某工厂间有一条公路,该校下午2点钟派车去该厂接某劳模来较作报告,往返需用1小时,这位劳模在下午1点钟便离厂步行向学校走来,途中遇到接他的汽车,上车去学校,在下午2点40分到,汽车速度是劳模的几倍 解:汽车行驶全程时间是1个小时,现在情况汽车2点出发,2点40分回来,说明汽车行驶40分钟,也就是说走了全程的三分之二。在不管单位的情况下可列式:车速*20min=三分之二路程(因为往返用了40min,所以单程是20min),人步行的时间是1点走到2点的60min,再加上汽车行驶三分之二路程用的20min,即80min,可列式:人速*80min=三分之一路程。两式相除车速=8倍人速 8倍 例2、自行车队出发24分钟后,通信员骑摩托车去追他们。在距出发点9千米处追上了自行车队。通信员立即回出发点,然后又返回去追自行车队,再追上时恰好离出发点18千米。求自行车队和摩托车的速度。 答案:与例1类似,摩托车24分钟行9千米×2,所以速度为9×2×(60÷24)=45(千米/小时) 摩托车行9千米用12(=24÷2)分钟,比自行车快24分钟,所以自行车36(=12+24)分钟行9千米,速度为9×60÷36=15(千米/小时) 例3、刘江骑自行车在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上行驶。线路的起点站和终点站间隔相同的时间发一次车,并且车速都相同。他发现从背后每隔12分钟开过来一辆汽车,而迎面每隔4分钟有一辆汽车驶来。问汽车是每隔多少时间发一辆车? 答案:由于每隔12分钟,背后开过来一辆车,而每隔4分钟有一辆车迎面驶来,所以每经过12分钟,恰好有两辆车从不同的方向驶过身边,不妨假设一开始就如此。设相邻两辆车的间隔为1个单位,到开始时,刘江背后的一辆车与刘江相距1个单位,刘江前面的在第三辆车与刘江相距3个单位,经过12分钟,这两辆车从不同方向驶过刘江身边,由于这两辆车之间相距4个单位,车速相等,所以各驶过2个单位,而刘江则走过1个单位,这表明车速是刘江的2倍,于是汽车6(=12÷2)分钟驶过1个单位,即每6分钟发一辆车。 例4、一条街上,一个骑车人与一个步行人同向而行,骑车人的速度是步行人速度的3倍。每隔10分钟有一辆公共汽车超过步行人;每隔20分钟有一辆公共汽车超过骑车人。如果公共汽车从始发站每次隔同样的时间发一辆车,那么每隔多少分钟发一辆公共汽车? 答案:20÷10×3=6,所以骑车人20分钟所走距离是步行人的6倍,多出5倍,也是汽车在20-10=10分钟内所行距离是步行人的5倍。所以两辆汽车(即步行人与身后第一辆车)的间隔是步行人10分钟所走距离的5-1=4倍,汽车10分钟行5个间隔,行4个间隔用10÷5×4=8分钟,即每8分钟发一辆车。

小学 数学 行程路程公式 专项

路程=时间乘以速度 相遇问题:相遇时间乘以速度和=路程 追及问题:路程=追及时间乘以(快的速度-慢的速度) 环形问题:背向而行,相遇问题,路程(环形)=相遇时间乘以速度和 同向而行的追及问题,路程(一圈环形)=追及时间乘以(快的速度-慢的速度)流水问题:顺水的速度=静止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逆水的速度=静止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顺水的路程=顺水的时间乘以顺水的速度 逆水的路程=逆水的时间乘以逆水的速度 相遇问题 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路程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直线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 环形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环形周长 行程问题公式追及问题 追及时间×速度差=路程差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路程差÷追及时间=速度差 直线 距离差=追者路程-被追者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环形 快的路程-慢的路程=曲线的周长 行程问题公式流水行船问题 顺水 (船速+水速)×顺水时间=顺水行程 船速+水速=顺水速度 逆水 (船速-水速)×逆水时间=逆水行程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 静水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静水速度(船速) 水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行程问题公式火车行程 (桥长+车长)÷速度=时间 (桥长+车长)÷时间=速度 速度×时间=桥长+车长 行程问题公式解题关键 编辑 船在江河里航行时,除了本身的前进速度外,还受到流水的推送或顶逆,在这种情况下计算 船只的航行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叫做流水行船问题。 流水行船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因此行程问题中三个量(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在这里将要反复用到.此外,流水行船问题还有以下两个基本公式: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1)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2) 这里,船速是指船本身的速度,也就是在静水中单位时间里所走过的路程.水速,是指水在单位时间里流过的路程.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分别指顺流航行时和逆流航行时船在单位时间里所行的 路程。 根据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由公式(l)可以得到: 水速=顺水速度-船速, 由公式(2)可以得到: 水速=船速-逆水速度; 船速=逆水速度+水速。 这就是说,只要知道了船在静水中的速度,船的实际速度和水速这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就 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另外,已知船的逆水速度和顺水速度,根据公式(1)和公式(2),相加和相减就可以得到: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时间×速度=路程 例:一只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顺水而行,每小时行 28 千米,到乙地后,又逆水航行,回到甲地。逆水比顺水多行 2 小时,已知水速每小时4 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此题必须先知道顺水的速度和顺水所需要的时间,或者逆水速度和逆水的时间。已知 顺水速度和水流速度,因此不难算出逆水的速度,但顺水所用的时间,逆水所用的时间不知道,只知道顺水比逆水少用2小时,抓住这一点,就可以就能算出顺水从甲地到乙地的所用的时间,这样就能算出甲乙两地的路程。列式为

小学奥数裂项公式汇总

裂项运算常用公式 一、分数“裂差”型运算 (1) 对于分母可以写作两个因数乘积的分数,即b a ?1形式的,这里我们把较小的数写在前面,即 a < b ,那么有: (2) 对于分母上为 3 个或 4 个连续自然数乘积形式的分数,即有: 二、分数“裂和”型运算 常见的裂和型运算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 a b b a b b a a b a b a 1 1 +=?+?=?+ (2)a b b a b a b b a a b a b a +=?+?=?+2 2 2 2 裂和型运算与裂差型运算的对比: 裂差型运算的核心环节是“两两抵消达到简化的目的”,“先裂再碎,掐头去尾” 分数裂和型运算的题目不仅有“两两抵消”型的,同时还有转化为“分数凑整”型的,以达到简化目的。裂和:抵消,或 凑整 三、整数裂项基本公式 (1))1()1(31 )1(......433221+-=?-++?+?+?n n n n n (2) )1()1)(2(41 )1()2(......543432321+--=?-?-++??+??+??n n n n n n n (3) )1()1(31 )2)(1(31)1(+--++=+n n n n n n n n (4) )2)(1()1(41 )3)(2)(1(41 )2)(1(++--+++=++n n n n n n n n n n n (5) !)!1(!n n n n -+=? 裂项求和部分基本公式 1.求和: 1)1(1 (541) 431 321 211+=+++?+?+?+?=n n n n S n 证:111 1)111()5141()4131()3121()211(+=+-=+-++-+-+-+-=n n n n n S n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走走停停)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走走停停 先出一道比较简单的: 在200米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人从同一个点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跑步,甲每秒跑7米,乙每秒跑5米,他们每人跑100米都停5秒.那么,甲追上乙一圈需要多少秒? 提高一些难度:第二题 在200米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人从同一个点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跑步,甲每秒跑7米,乙每秒跑5米,甲每跑100米停5秒.乙每跑30米停10秒.那么,甲追上乙一圈需要多少秒? 两者都在途中时,追上,可以套用这个方法,进行简单计算可得,结果为165秒。计算过程 但是不适用乙在休息的时候被追上。 这时,甲比乙多休息的时间为5~10秒。而并非10秒整! 现在,我们假设在同一个地点,甲比乙晚出发200/7+5=235/7至200/7+10=270/7秒的之间,在追赶中,甲就要比乙少用这么多时间,由于甲走100米比乙少用100/5-100/7=40/7秒。 因为270/7÷40/7除不断,即第一次追上不是在乙休息结束的时候追上的。因为在这个范围内有240/7÷40/7=6是整数,说明在乙休息中追上的。甲共走了6×100+200=800米,休息了7次,计算出时间就是800/7+7×5=149又2/7秒。 明显这个数据比165秒要提前很多。165秒实际上是第二次被追上 走走停停行程问题 在有些行程问题中,既有路程上的前后调头,又有时间上的走走停停,同时

又有速度上的前后变化。遇到此类问题,我们应分析其中的运动规律,把整个运动过程分成几段,再仔细分析每一段中的情况,然后再类推到其它各段中去。这样既可使运动关系明确、简化,又可减少复杂重复的推理及计算。 例:甲、乙两名运动员在周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进行10000米长跑比赛,两人从同一起跑线同时起跑,甲每分钟跑400米,乙每分钟跑360米,当甲比乙领先整整一圈时,两人同时加速,乙的速度比原来快,甲每分比原来多跑18米,并且都以这样的速度保持到终点。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终点? 【题目】甲乙两人同时从一条800环形跑道同向行驶,甲100米/分,乙80米/分,两人每跑200米休息1分钟,甲需多久第一次追上乙? 【解答】这样的题有三种情况:在乙休息结束时被追上、在休息过程中被追上和在行进中被追上。很显然首先考虑在休息结束时的时间最少,如果不行再考虑在休息过程中被追上,最后考虑行进中被追上。其中在休息结束时或者休息过程中被追上的情况必须考虑是否是在休息点追上的。 由此首先考虑休息800÷200-1=3分钟的情况。甲就要比乙多休息3分钟,就相当于甲要追乙800+80×3=1040米,需要1040÷(100-80)=52分钟,52分钟甲行了52×100=5200米,刚好是在休息点追上的满足条件。行5200米要休息5200÷200-1=25分钟。 因此甲需要52+25=77分钟第一次追上乙。 休息点不同的走走停停行程问题 【题目】在400米环形跑道上,A、B两点的跑道相距200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跑步,甲每秒跑7米,乙每秒跑5米,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 基本公式 一、相遇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跑道上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叫做 相遇问题。它特点是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走完整个路程。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行程问题,一般是指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根据数量关系可分成三种类型:求路程,求相遇时间,求速度。 它们的基本关系式如下: 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 另一个速度=甲乙速度和-已知的一个速度 二、追及问题 追及问题的地点可以相同(如环形跑道上的追及问题),也可以不同,但方向一般是相同的。由于速度不同,就发生快的追及慢的问题。 根据速度差、距离差和追及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常用下面的公式: 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距离差÷速度差 速度差=距离差÷追及时间 速度差=快速-慢速 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式求 出第三者来达到解题目的。 三、相离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由于背向运动而相离,就是相离问题。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 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 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 四、流水问题 顺流而下与逆流而上问题通常称为流水问题,流水问题属于行程问题,仍然利用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 的关系进行解答。 船在静水中行驶,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距离叫做划行速度或叫做划力;顺水行船的速度叫顺流速度;逆水 行船的速度叫做逆流速度;船放中流,不靠动力顺水而行,单位时间内走的距离叫做水流速度。各种速度的关系 如下: (1)划行速度+水流速度=顺流速度

小学奥数知识点及公式总汇必背

小学奥数知识点及公式总汇(必背)1.和差倍问题 2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4.植树问题 5.鸡兔同笼问题 6.盈亏问题 3 7.牛吃草问题 8.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 9.平均数 10.抽屉原理 4 11.定义新运算 12.数列求和 13.二进制及其应用 5 14.加法乘法原理和几何计数 15.质数与合数 6 16.约数与倍数 17.数的整除7 18.余数及其应用 19.余数、同余与周期 20.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8 21.分数大小的比较9 22.分数拆分 23.完全平方数 24.比和比例10 25.综合行程 26.工程问题 27.逻辑推理11 28.几何面积 29.立体图形 30.时钟问题—快慢表问题12 31.时钟问题—钟面追及 32.浓度与配比 33.经济问题13 33.经济问题 34.简单方程 35.不定方程 36.循环小数14 1.和差倍问题

2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基本思路: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及答案教学总结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及 答案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及答案一 1.甲、乙二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离A地4千米,相遇后二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 解:第二次相遇两人总共走了3个全程,所以甲一个全程里走了4千米,三个全程里应该走4*3=12千米, 通过画图,我们发现甲走了一个全程多了回来那一段,就是距B地的3千米,所以全程是12-3=9千米, 所以两次相遇点相距9-(3+4)=2千米。 2.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67.5米,丙每分钟走75米,甲乙从东镇去西镇,丙从西镇去东镇,三人同时出发,丙与乙相遇后,又经过2分钟与甲相遇,求东西两镇间的路程有多少米? 解:那2分钟是甲和丙相遇,所以距离是(60+75)×2=270米,这距离是乙丙相遇时间里甲乙的路程差 所以乙丙相遇时间=270÷(67.5-60)=36分钟,所以路程=36×(60+75)=4860米。

3.A,B两地相距540千米。甲、乙两车往返行驶于A,B两地之间,都是到达一地之后立即返回,乙车较甲车快。设两辆车同时从A地出发后第一次和第二次相遇都在途中P地。那么两车第三次相遇为止,乙车共走了多少千米? 解:根据总结:第一次相遇,甲乙总共走了2个全程,第二次相遇,甲乙总共走了4个全程,乙比甲快,相遇又在P点,所以可以根据总结和画图推出: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乙从第一个P点到第二个P点,路程正好是第一次的路程。所以假设一个全程为3份,第一次相遇甲走了2份乙走了4份。第二次相遇,乙正好走了1份到B地,又返回走了1份。这样根据总结:2个全程里乙走了(540÷3) ×4=180×4=720千米,乙总共走了720×3=2160千米。 4、小明每天早晨6:50从家出发,7:20到校,老师要求他明天提早6分钟到校。如果小明明天早晨还是6:50从家出发,那么,每分钟必须比往常多走25米才能按老师的要求准时到校。问:小明家到学校多远?(第六届《小数报》数学竞赛初赛题第1题) 解:原来花时间是30分钟,后来提前6分钟,就是路上要花时间为24分钟。这时每分钟必须多走25米,所以总共多走了24×25=600米,而这和30分钟时间里,后6分钟走的路程是一样的,所以原来每分钟走600÷6=100米。总路程就是 =100×30=3000米。 5.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他们在离甲村3.5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村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离乙村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