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教案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教案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教案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教案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口号及抗击八国联军的有关史实;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甲午中日战争以《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告终。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而且还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讲授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

1.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材料二:“不下雨,地发干,都因教堂遮住天”

材料三:“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

思考:①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首先爆发在哪里?发展状况如何?

②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起因与什么有关?

③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谁?由此可以判断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2.展示图片:义和团战士。思考:义和团为什么迅速在山东兴起?为什么会不到三月就“遍地红”?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的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的猖獗。

(3)发展原因:清政府的招抚、利用。

3.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提示:进步性: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对动员各阶层人士参加反侵略斗争起积极的作用。

局限性:“扶清”反映义和团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带有迷信等色彩,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灭洋”又表现出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如下问题:

爆发时间:1900年6月初

参与国家:英、法、美、俄、德、意、日、奥(奥匈帝国)

统领: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

展示八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侵华的情景。

2.组织学生讨论:有人认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纯粹是由义和团运动引起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提示:不同意;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其侵华的直接原因。

3.展示图片并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史实。

4.结合图片,讲述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提示: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列表归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启发学生思考: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提示:《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课堂小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列强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一些原本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述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史时,能够突出“抗击”二字,来展现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侵略的不屈抗争。课堂中,能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的抗争历程,辩证地认识“扶清灭洋”的局限性和进步性。但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以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关封建社会的过程,以凸显历史事件的先后联系和关联性。

八国

联军

侵华

《辛

丑条

约》

教案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但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实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1.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 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实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持续实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所以,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2.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 学生回答: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斗争矛头是:腐败的清朝政府。 3.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为此,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4.教师提问:谈谈你对“扶清灭洋”口号的理解?(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公开课教案_0

评价方案与设计思路解析(第三层次) 根据2011版课标要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以及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本班的学情,本课中将采用以下的评价方法: 一、绘制本课时间轴。 【设计意图】对于本班的学生来说,想要完整绘制出时间轴可能较为困难,能够绘制出部分,经过老师的修改和补充,能够完成时间轴的绘制。通过此方式,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了解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及事件之间的联系。 二、纸笔测验 通过本课的学习后,完成5道选择题和一道非选择题的训练。 (一)选择题 1.右图所示为罗马帝国疆域。基督教产生的地 点大致应位于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2.5世纪,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 了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 A.法兰克王国 B.古代埃及 C.古巴比伦王国 D.马其顿王国 3.“墨洛温王朝最杰出的国王是克洛维,他……把大片领土统一到一起……墨洛温王朝似乎很有可能重建西罗马帝国。”造成以上历史现象的原因包括 ① 实行发展基督教的政策 ②封君封臣关系的确立 ③大片土地的无偿赏赐 ④“什一税”的征收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对于西欧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土地的分封是无偿的 B.开始于克洛维统治时期 C.有利于王权的增强 D.从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等级之间 5.《圣经》中说:“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最早利用这一说法向民众征收税收的国王是 A.屋大维 B.克洛维 C.查理曼 D.查士丁尼 8世纪末 公元 1世纪 公元 4世纪 481年 克洛维 建立法兰克王国 8世纪 查理曼 查理曼帝国 843年 11世纪 查理·马特 改革 基督教定为罗马国教 基督教诞生 帝国三分 西欧封建制度普遍存在

教案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义和团抗击抗击八国联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三、教法:启示法、谈话法、阅读法、讨论法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五、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 《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 巨额的赔款, 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 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 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 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 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 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 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 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 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 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 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

提问: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动。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上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上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了解基督教兴起的时间、原因、创始人及传播情况。 2.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实。 3.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知道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能准确简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4.通过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壮大,初步认识西欧封建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展示欧洲地图,找出法、德、意三个国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基督教的兴起 1.兴起时间、地点及创始人 时间:__1世纪时__;地点:罗马帝国统治下的__巴勒斯坦地区__;创始人:__耶稣__。 2.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__国教__,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知识点二法兰克王国 3.建立时间:__481年__。 4.建立者:__克洛维__。 知识点三封君与封臣 5.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11世纪时,这种以__土地的封赐__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6.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__等级性__,而且__权利__、__义务__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知识点四查理曼帝国 7.查理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__什一税__”。 8.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__罗马人

的皇帝__”。因此,查理被称为“__查理大帝__”或“__查理曼__”。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__查理曼帝国__”。 9.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__德意志__、__法兰西__和__意大利__三个国家的雏形。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基督教的兴起 1.阅读教材,说说基督教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人民把希望寄托宗教,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基督教应运而生。 2.查阅资料,比较一下佛教和基督教,完成表格。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他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措施:①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②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作用:①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②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③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实力强大。 探究三封君与封臣 多媒体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义和团的拳民被清朝当地政府和八国联军折磨斩杀的现场照) 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 1.材料展示:于是西人之教堂遂为若辈之城社,而民教涉讼之案,地方官几于不敢问矣!因而教焰日张,民气日积,自来教堂之变端,何莫非平时积忿之所致哉! 2.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义和团是在怎么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3.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4.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指向谁?(学生讨论) 提示: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初期斗争矛头:腐败的清朝政府。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学习目标】 1.了解基督教兴起的时间、原因、创始人及传播情况。 2.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实。 3.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知道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能准确简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4.通过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壮大,初步认识西欧封建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教学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展示欧洲地图,找出法、德、意三个国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基督教的兴起 1.兴起时间、地点及创始人 时间:1世纪时;地点: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创始人:耶稣。 2.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知识点二法兰克王国 3.建立时间:481年。 4.建立者:克洛维。 知识点三封君与封臣 5.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6.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知识点四查理曼帝国 7.查理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 8.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9.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基督教的兴起 1.阅读教材,说说基督教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人民把希望寄托宗教,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基督教应运而生。 名称产生时间诞生地创造人经典教义主要节日 佛教公元前6 世纪 古印度 乔达摩· 悉达多 《大藏经》 “众生平等”“忍 耐顺从” 浴佛节 基督教1世纪巴勒斯坦耶稣《圣经》忍受苦难,死后 可以升入“天堂” 圣诞节 复活节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他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优秀教案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教学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欧洲地图,找出法、德、意三个国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基督教的兴起 1.图片展示:《耶稣》 2.教师提问: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 提示:犹太人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 3.教师提问: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 提示: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 4.教学补充: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圣经》的知识,如关于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诺亚方舟、大洪水的

故事等,这些故事不仅是基督教的教义,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比如,在大洪水的故事中,就反映出古代两河流域的部分历史史实,以此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形成对基督教的正确认识。 5.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比较一下佛教和基督教,完成表格。 提示: 目标导学二:法兰克王国 1.教师讲述:476年,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相继在西欧建立起一系列的日耳曼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是最典型的西欧封建国家。 法兰克(意为勇敢的、自由的)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散居在莱茵河下游,其中,居住在三角洲的称萨利克(海滨)法兰克人,居住在两岸平原的称里普阿尔(河畔)法兰克人。3世纪,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进入高卢。4世纪,以罗马同盟者的资格定居在高卢东北部。5世纪下半期到6世纪初,在克洛维(465—511)统率下,经过不断地武力扩张,建立法兰克王国,占有了罗马在高卢的绝大部分领土。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地图《5—6世纪的法兰克王国》,指出法兰克王国在不断扩张过程中的版图范围。 3.教师提问: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他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措施:①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②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作用:①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②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③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实力强大起来。 目标导学三:封君与封臣 (1)西欧封建制度以什么为纽带而形成的? 提示: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2)在西欧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练习题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基础达标 1.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两句话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 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C. 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D.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2.1900年,当人类跨入20世纪门槛的时候,新世纪的曙光并未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的喜悦。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民族创痛是这一年发生了()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与这一规定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八国联军最初要求清政府定支持义和团运动的12名官员死罪,最后解决的办法是赐令庄王自裁;端王充军新疆;毓贤即行正法。在各省,从判处死刑直到仅仅加以谴责的官员共有119名。——《剑桥中国晚清史》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 (2)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页 1 第 能力提高 1.义和团到处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等行为,体现了义和团运动() A.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B.盲目排斥外洋事物 C.英勇抗击外国侵略 D.领导者的腐朽堕落 2.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A.虎门销烟B.圆明园遗迹 C.侵略者坐在清朝D.日军在旅顺的暴行 皇帝的宝座上 3.爷爷把在北京东交民巷拍的照片给大家看,并介绍说是1905年的作品,而小明马上看出其中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教案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

作为恩赏,称作采邑);9世纪,法兰克王国解体后,分封普遍存在;11世纪时,分封在西欧相当流行,并形成明确和规范的仪式。 2.材料展示: 材料一: 西欧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 材料二:西欧封建社会流行这样一条规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阅读教材“封君与封臣”一目,结合上述材料一,理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提示: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土地和兵役:国王把一些贵族和教会的土地没收后,作为采邑赐给手下将领和官吏,采邑的领受者必须服从兵役,受封者称为“封臣”,赐地的人称为“封君”。即封君赐土地给封臣,封臣给封君服兵役。二是层层分封:国王把土地作为采邑赐给大封建主后,大封建主又可以把一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自己的部下。国王是封君,大封建主是国王的封臣,同时,大封建主又是他部下的封君。 (2)阅读教材“相关史事”,结合材料二,理解封君与封臣的特点。 提示:从三个方面介绍,一是严格的等级性: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逐次分封,层层效忠,从而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是权利与义务交织:封臣对封君要忠诚,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有责任保护封臣,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等。 三是带有一定的契约性:封君与封臣关系一经缔结,必须按契约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若封君封臣一方不履行相应的义务,其封君与封臣关系就会按契约而结束。 四、查理曼帝国 1.材料展示:800年12月25日,教皇利奥三世为法兰克国王查理加冕,尊其为“罗马人的皇帝”。这样,西罗马帝国灭亡300多年后,在它的大部分领土上又建立一个“罗马帝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1)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教皇为什么要为法兰克国王查理加冕。 提示:查理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如每个教区的人民要向教会交“什一税”,使教会更加富有,势力越来越大。 (2)为什么说又建立一个“罗马帝国”?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口号及抗击八国联军的有关史实。 2.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2.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为救亡图存,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然而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行不通。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拥进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他们已控制了京津地区。 3.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二、抗击八国联军 1.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义和团在廊坊一带狙击敌人。 2.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教堂和使馆区侵略者的义愤,鼓励他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3.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天津失陷。 4.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中,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失败了。 5.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 有无限蓬勃生气”。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偿白银 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 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 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辛丑条约》的影响。 结论:《辛丑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列强勒索的巨额 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 安全;设置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辛丑条约》 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探究二】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结论:《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 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兴起、口号 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 抗击八国联军廊坊狙击战 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战斗 天津保卫战 联军攻陷北京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抗击八国联军》 《抗击八国联军》一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正是因为这样才催发了近代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努力,从而为下一单位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段历史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整个近代历史上起着关键的承接作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 2、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及《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3、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1教育网 2、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国耻与苦难,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2·1·c ·n ·j ·y 【教学重点】 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www-2-1-cnjy-com 2、《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1*cnjy*com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21·cn·jy·com ◆课前准备 ◆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展示《时局图》)《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图中熊代表俄国,犬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鹰(即鶧)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香肠代表德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帝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现实。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二、进入新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 新人教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 知识点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的兴起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2义和团的性质 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3义和团的发展 清政府对义和团由“剿灭”到“招抚”,并承认义和团合法地位。实际目的是利用义和团。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4义和团的口号 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灭洋”反映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知识点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5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西摩尔的率领下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发动侵华战争。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廊坊阻击战 在北京的战斗 天津保卫战(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 3义和团的失败 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失败(慈禧下令剿杀,请八国联军”助剿“) 4八国联军的罪行

2 2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出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沉重的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知识点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时间及签订国 1901年(庚子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 《辛丑条约》内容 ①“钱”: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③“兵”: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馆”: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教案 第7课法兰克王国教案

第7课法兰克王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实;8世纪法兰克王国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来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知道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能准确简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欧洲的封建化进程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开始的,比中国晚了约1千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欧洲地图,找出法、德、意三个国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 (二)、讲授新课: 一、法兰克王国 1、国家的建立:481年 2、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他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措施:①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②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作用:①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②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③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实力强大。 3、克洛维

后,克洛维皈依了罗马天主教。 4、疆域:克洛维去世时,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实力强大。 二、封君与封臣 1、8世纪法兰克王国的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建立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2、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封臣要效忠于封君、封君必须保护封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受封仪式 多媒体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西欧封建制度以什么为纽带而形成的? 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2)在西欧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只承认自己直属的上下级,其他的上下级关系与自己无关。 3、概括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01组合列举 知识点1义和团运动 1.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________逐渐由反清转变为反帝斗争组织。 2.义和团提出“________”的口号,既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________的斗争意志,又具有________的落后性,同时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知识点2抗击八国联军 3.1900年6月,为镇压__________,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________的率领下发动了侵华战争。 4.义和团与侵略者在天津________火车站展开激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天津保卫战中________壮烈殉国。 5.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义和团在____________的镇压下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________的野心。 知识点3《辛丑条约》的签订 6.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__。 7.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________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________;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________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8.__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9.《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__________________的深渊。 1.《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条款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2.区别中国近代史前期列强攻占北京的两个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02辨析改错 10.1900年,列强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后来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腐败的清政府。 【】改正: (2)1900年,义和团经过激烈战斗,取得廊坊大捷,大败八国联军。 【】改正: (3)20世纪初,清政府与英、美等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以来赔款最多的《北京条约》。 【】改正: (4)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40年后,美俄联军又攻入北京,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改正: 03单项选择 知识点1义和团运动 11.“……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人教版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基督教兴起的时间、原因、创始人及传播情况;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实;西欧封建制度形成,掌握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能准确简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通过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壮大,初步认识西欧封建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给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信息等的阅读利用,培养学生利用图片等学习资料并对此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中提炼出对学习有效的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教学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欧洲地图,找出法、德、意三个国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基督教的兴起 1.图片展示:《耶稣》 2.教师提问: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 提示:犹太人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 3.教师提问: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 提示: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 4.教学补充: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圣经》的知识,如关于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诺亚方舟、大洪水的

故事等,这些故事不仅是基督教的教义,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比如,在大洪水的故事中,就反映出古代两河流域的部分历史史实,以此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形成对基督教的正确认识。 5.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比较一下佛教和基督教,完成表格。 提示: 名称产生时间诞生地创造人经典教义主要节日 佛教公元前6 世纪 古印度 乔达摩· 悉达多 《大藏经》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浴佛节 基督教1世纪巴勒斯坦 地区 耶稣《圣经》 忍受苦难,死后可 以升入“天堂” 圣诞节 复活节 目标导学二:法兰克王国 1.教师讲述:476年,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相继在西欧建立起一系列的日耳曼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是最典型的西欧封建国家。 法兰克(意为勇敢的、自由的)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散居在莱茵河下游,其中,居住在三角洲的称萨利克(海滨)法兰克人,居住在两岸平原的称里普阿尔(河畔)法兰克人。3世纪,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进入高卢。4世纪,以罗马同盟者的资格定居在高卢东北部。5世纪下半期到6世纪初,在克洛维(465—511)统率下,经过不断地武力扩张,建立法兰克王国,占有了罗马在高卢的绝大部分领土。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地图《5—6世纪的法兰克王国》,指出法兰克王国在不断扩张过程中的版图范围。 3.教师提问: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他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措施:①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②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作用:①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②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③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实力强大起来。 目标导学三:封君与封臣 西欧封建社会流行这样一条规则: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西欧封建制度以什么为纽带而形成的? 提示: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2)在西欧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教案-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 o r c o m m e r c i a l u s e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1.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2.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

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义和团运动 1.兴起: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3.斗争方式:义和团沿途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4.口号 (1)提出: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2)评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知识点2 抗击八国联军 5.过程 (1)廊坊大捷: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 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2)围攻教堂、使馆区:在北京,义和团和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3)天津保卫战: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 (4)失败: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6.意义: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7.八国联军侵华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知识点3 《辛丑条约》的签订 8.签订:1901 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9. 主要内容危害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使馆界成为列强监控清王朝的场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