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漏误诊19例分析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漏误诊19例分析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漏误诊19例分析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指南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指南 心血管疾病是美国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数据显示自1984 年以来,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年死亡率(CVD)一直高于男性。但在过去的十年里,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不断降低(见图1),这归功于健康意识的提升、对风险因素的日趋关注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因此,美国心脏病学会发表了首部针对女性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科学声明,对女性急性心梗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进行了详细阐述。 图1 近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变动情况 危险因素 尽管男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大多相似,但还是有部分因素更适用于女性,包括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2 型糖尿病和肥胖、抑郁和其他社会心理层面的危险因素。 AMI 发病机制 有证据表明,男女之间的AMI 发病机制有所不同,这与冠心病发病的性别差异相关。其主要差异在于斑块的特征(破裂或侵蚀)以及冠脉痉挛(CAS)和自发性冠脉夹层。病理结果显示,在AMI 人群中,男性更加倾向于发生斑块破裂,而女性更加容易发生斑块侵蚀。冠脉痉挛的常见症状为休息时反复胸痛和短暂的ST 段抬高,但少见引发急性心梗。其原因亦是多因素的,包括迷走神经因素、血管平滑肌高反应性、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和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吸烟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的危险因素,也可由自主神经活动变化、吸食可卡因、服用麻黄碱和其他药物诱发。相比男性,女性冠脉痉挛患者通常年龄较大,较少吸烟且少有明显的阻塞性冠心病。 自发性冠脉夹层是急性心梗极其罕见的病因,但多发生于女性,所以如果年轻女性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但无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则应高度怀疑该病因。

临床表现 越来越多证据显示,ACS 患者的临床表现存在性别差异。尽管大多数AMI 患者都会出现典型的胸痛或胸部不适症状,但女性常表现为不典型胸痛和心绞痛样症状如呼吸困难、虚弱、疲劳和消化不良(如下表所示)。 了解临床表现的性别差异有助于及时鉴别缺血症状、准确分诊以及更好的检查与治疗,否则或可导致女性患者被误诊、耽误血运重建的最佳时间并增加AMI 死亡率。另外,有研究显示AMI 发病后,女性就医普遍比男性慢,可能是缺乏危险意识、较为被动、错误理解病因和自我护理能力低的缘故。 治疗 尽管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但AMI 发病期间女性还是经常得不到合理治疗。在溶栓治疗或PCI 方面女性的预后虽然比男性差,但其中影响因素较多。 1.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血运重建 1)溶栓治疗 无论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发病早期及时溶栓都可以降低死亡率。最新指南指出,如果患者就诊的医院没有能力行PCI 或者预测患者入院后无法在发病后120 min 黄金时间内及时行PCI,且患者无溶栓禁忌证,推荐使用溶栓治疗。但指南中并没有进一步指出性别差异的推荐治疗方案。 有研究发现,或许是女性基础状态比较差的缘故(包括年龄和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衰的发病率),女性溶栓后死亡率和患病率明显比男性高。另外,女性更容易发生非致死性的并发症,如休克、心衰、再梗死、反复缺血、出血和卒中。尽管临床预后有性别差异,但溶栓效果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性别差异。 由于女性的出血风险较高(尤其是中度和重度出血),而且又较多的相对禁忌证(老龄、高血压和体格较小),使得内科医生不太愿意对女性患者使用溶栓治疗。另外,即使是经期的女性,溶栓治疗所带来的严重出血和非经期女性的比例差异并不明显。 总的来说,溶栓治疗还是利大于弊,可有效减少发病后12 小时内的死亡率和患病率。另外,针对没有禁忌证且预测患者入院后无法在发病后120 min 黄金时间内及时行PCI,纤维蛋白溶解对STEMI 患者的治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分析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分析【关键词】心肌梗塞诊断 我院2005年-2009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24例,其中病初误诊38例,误诊率7.25%。临床表现均不典型,占同期住院不典型AMI15.45%(246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45-85岁。基础心脏病:冠心病16例,高血压心脏病6例,慢性阻塞性肺源性心脏病4例,无心脏病12例。合并2型糖尿病16例,合并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26例。 1.2 方法经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所有病例均确诊为AMI。入院8h内主要考虑其他疾病或漏诊,未采用溶栓、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为误诊病例。 1.3 误诊情况本组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16例,主要表现腹痛,其次有腹胀、腹泻、恶心呕吐,误诊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炎等;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10例,表现反复晕厥、意识障碍、偏瘫、反复眩晕、全身极度乏力,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呼吸系统疾病6例,误诊为哮喘发作、肺梗塞、感染性休克;其他分别误诊为牙龈炎、肩周炎、颈椎病。其中伴心电图不典型24例,非特异性ST段和T波改变16例,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正常4例,十八导联心电图正常2例,室上速并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伴心肌酶不典型6例,4例心肌酶正常,仅肌钙蛋白升高;2例心

肌酶及肌钙蛋白在起病12h内正常,后复查升高。 2 结果 予卧床休息、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护心、支持对症等处理后10-14d,病情稳定28例,初步稳定后转院2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6例,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心脏性猝死4例。 3 讨论 3.1不典型表现原因(1)消化系统症状:腹痛最常见,其产生机制[1]为心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与由上腹部传来的感觉纤维共同会聚于同一神经元,经同一传导途径上传;心室附壁血栓脱落使肠系膜动脉栓塞;迷走神经传入感受器几乎均位于心脏后下壁表面,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刺激迷走神经可产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另外心排血量下降致胃肠供血不足、应激性溃疡也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2)神经系统症状:冠心病常伴其他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当AMI时心排血量降低、心律失常、组织灌注不足、血流缓慢易致脑循环急性紊乱,可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征象,即所谓心脑卒中[2]。(3)呼吸系统症状:AMI后由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可发生急性左心衰;心肌广泛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当存在肺基础疾病及合并肺部感染时,容易和呼吸系统疾病混淆。(4)其他表现:心肌急性缺血缺氧时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心交感神经传入纤维产生痛觉,向C2-T10脊神经部分放射可引起上颌、颈部、背部、左上肢等部位疼痛。(5)心电图不典型:非ST段抬高AMI仅有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常规十二导联不能反映后壁、右室梗死;梗死范围小,

AHA 2016 科学声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指南

AHA 2016 科学声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指南 心血管疾病是美国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数据显示自1984 年以来,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年死亡率(CVD)一直高于男性。但在过去的十年里,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不断降低(见图1),这归功于健康意识的提升、对风险因素的日趋关注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因此,美国心脏病学会发表了首部针对女性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科学声明,对女性急性心梗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进行了详细阐述。 图1 近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变动情况 危险因素 尽管男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大多相似,但还是有部分因素更适用于女性,包括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2 型糖尿病和肥胖、抑郁和其他社会心理层面的危险因素。

AMI 发病机制 有证据表明,男女之间的AMI 发病机制有所不同,这与冠心病发病的性别差异相关。其主要差异在于斑块的特征(破裂或侵蚀)以及冠脉痉挛(CAS)和自发性冠脉夹层。病理结果显示,在AMI 人群中,男性更加倾向于发生斑块破裂,而女性更加容易发生斑块侵蚀。冠脉痉挛的常见症状为休息时反复胸痛和短暂的ST 段抬高,但少见引发急性心梗。其原因亦是多因素的,包括迷走神经因素、血管平滑肌高反应性、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和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吸烟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的危险因素,也可由自主神经活动变化、吸食可卡因、服用麻黄碱和其他药物诱发。相比男性,女性冠脉痉挛患者通常年龄较大,较少吸烟且少有明显的阻塞性冠心病。 自发性冠脉夹层是急性心梗极其罕见的病因,但多发生于女性,所以如果年轻女性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但无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则应高度怀疑该病因。 临床表现 越来越多证据显示,ACS 患者的临床表现存在性别差异。尽管大多数AMI 患者都会出现典型的胸痛或胸部不适症状,但女性常表现为不典型胸痛和心绞痛样症状如呼吸困难、虚弱、疲劳和消化不良(如下表所示)。

青年女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最新进展

青年女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最新进展 摘要】美国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中,女性的CVD死亡率首次显著 下降,部分原因是人们的认识提高,对女性及其心血管风险的关注增加,以及对 已建立的CHD应用循证治疗。尽管取得了这些进步,CVD仍然是影响数百万女性 的主要发病率和死亡率威胁。所以对于年轻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无论从发病率还是 严重程度上都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将对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 做一综述。 【关键词】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6-0005-03 目前,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的女性死亡率的主要原因[1]。冠心病(CHD)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男性疾病。但是,自从1912年赫里克首次描述了女 性的情况以来,尽管过去20年来女性的心血管死亡率有了惊人的改善,但对于 女性,冠心病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充分的诊断和充分的治疗。自1984年 以来,女性每年的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仍然高于男子,在2000年,患有急性心 肌梗死和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个人的绝对数字仍然高于男子[2]。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1.吸烟 吸烟是导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最重要的可预防原因。在55岁以下的妇女中,女性患上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吸烟,使她们的风险增加了7倍[3]。吸烟、 血脂异常和家族性冠心病在青少年患者中很常见。在青少年患者中,年龄在55 岁以下的女性吸烟和肥胖的流行率高于老年女性。在戒烟后的1~2年内,女性 心肌梗死的风险大大降低,在10至15年内降至不吸烟者的风险水平。向定成[4] 研究发现老年组和青年组吸烟比例分别为21.58%和40.62%,青年人吸烟较多 (P=0.037)。可能原因是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转变生活方式,戒烟使老年患者 吸烟比例明显下降。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吸烟,尤其是大量吸烟是年轻人患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闫明洲等[5]认为青年人急性心梗第一危险因素为 吸烟,在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及重度狭窄病变患者中,多数有吸烟史。香烟烟 雾中与冠心病有关的物质超过数十种之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血液 黏滞性升高,加速胆固醇沉着。吸烟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大的 冠状动脉闭塞。 2.酗酒 在一般人口中,每1~2天喝一次酒精饮料的人,与戒酒者和酗酒者相比, 其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死亡率较低[6-7]。对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的 研究表明,饮酒和冠心病之间存在u型关系[8-9]然而,在有记录的冠心病患者中,饮酒的效果还不确定。酒精有多种生理作用。虽然效果平衡似乎有利于无症状者 预防冠心病,但在已建立的冠心病患者中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酒精降低心绞痛 患者的运动耐受性,导致剂量依赖的冠状动脉血管收缩,提高心率和收缩压,增 加血浆微量素激活因子抑制剂1.9的水平,这些效应会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产生 不利影响。 3.性别 在一项基于人群观点的急性心肌梗塞相关症状表现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10]:

急性心肌梗死容易误诊的常见类型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容易误诊的常见类型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13T14:19:06.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6期供稿作者:任志生[导读] 故在临床中若单纯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体温较高,又无胸痛,血象增高,则极易想到感染性疾病而误诊。 任志生(山西焦煤集团古交矿区总医院屯兰分院山西古交 030206)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6-0120-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常见类型,也是临床常见的急危症之一。其首发症状典型者表现为持续剧烈的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典型胸痛患者容易诊断,但对于首发症状不典型AMI患者,由于基层医院因缺少冠状动脉造影等介入技术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则有可能导致诊断失误,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在临床工作中容易出现误诊的AMI作一简要归纳分析。 1 误诊类型 1.1 以腹痛、腹泻、呕吐等为主要表现的AMI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囊炎、阑尾炎、胰腺炎等 当下壁心梗时心输出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位于下壁的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受坏死心肌的刺激,故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胆囊炎、胰腺炎、消化道穿孔等,故对与进食无关的消化道症状,尤其是老年者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发现动态变化,早期明确诊断。 1.2 以牙痛、咽痛、颈项痛、肩背痛为主要表现的AMI误诊为牙周炎、咽喉炎、颈椎病、肩周炎 患者不以胸痛为主诉,而是以其他部位放射痛为首发。由于心肌缺血缺氧,造成酸性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磷酸等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人纤维末梢,经1-5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的脊髓段,传致大脑产生痛觉,这种痛觉反映在与自主神经进入水平相同脊髓段的脊神经所分布的皮肤区域,而引起异位放射痛。对于单纯异位放射痛易误诊,但对于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活动中发生颈部痛或伴胸闷的牙痛病例则应想到可能潜伏着比较严重的疾病,真正的颈痛、牙痛不因劳力而加剧。 1.3 以低血压、心源性休克为首发症状, 急性右室梗死时右室失去泵功能,而仅起通道作用,泵血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左心室舒张末期充盈不足,排血量锐减,出现低血压、休克。所以对临床上不明原因的低血压、休克,尤其是老年患者在心电图12导联基础上一定要加做右室或V7~9导联,以便能除外急性右室梗死、急性正后壁梗死,这对明确诊断,取得良好预后至关重要。 1.4 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AMI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 由于心肌梗死后,心肌坏死物质吸收可导致发热、血象高,但发热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故在临床中若单纯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体温较高,又无胸痛,血象增高,则极易想到感染性疾病而误诊。 1.5 以胸闷、心悸、气憋、出冷汗为主要表现的AMI误诊为心律失常、休克 AMI发生后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迷走神经功能亢进为主,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因心率过慢而继发出现各种期前收缩。若出现大面积AMI则心肌广泛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而出现休克。因无胸痛而当患者出现大汗、呕吐时易误诊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合并肺部感染时易误诊为感染性休克等。故对中年以上患者,若出现有症状性的心律失常,各类休克表现,均应注重监护,警惕AMI。 1.6 以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的AMI误诊为急性左心衰、慢性支气管炎 其原因在于:AMI时易并发心排血量下降,心脏舒张末期压增高,造成肺静脉淤血,引起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就诊时因胸痛不明显,只考虑充血性心力衰竭而误诊。若在原有慢性支气管炎的基础上,出现咳嗽、咳痰、气促加重又能以慢性支气管炎解释时便不再作鉴别诊断而造成误诊。 1.7以抽搐或肢体瘫痪、昏迷为主要表现的AMI误诊为脑血管意外 该组病人以高龄为主,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由于老年人在心肌梗死前已存在不同程度脑动脉硬化和脑供血不足的情况,一旦发生AMI,因心排血量降低,使脑的血液供给急骤下降,脑组织严重缺血、缺氧而出现脑卒中征象,即所谓“心、脑卒中”。 2 讨论 不典型表现的AMI易误诊的常见原因,主要表现在:①对无痛性心肌梗死熟悉不足:无痛性心肌梗死常见于高龄和糖尿病患者,偶然小面积梗死也无疼痛,这与老年人痛阈增高、痛觉神经功能降低有关,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纤维变形、断裂、数量减少甚至消失致使疼痛的感受和传导受阻。另外休克、急性左心衰竭和心律失常是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但它们又常作为AMI的首发症状出现;②对疼痛部位改变熟悉不足:部分病人疼痛发生在上腹部,有的发生在头颈部、肩背部、咽喉、牙周处而误诊为相应部位疾病;③AMI与其他疾病并存时,往往被其他系统症状所掩盖;④临床经验不足,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没有全面分析病情,缺乏必要的动态观察及辅助检查。 参考文献 [1]陈纪林.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8):501. [2]高润霖,吴宁,胡大一. 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8. [3]李忠信.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124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4,5(3):52. [4]杨桂荣,朱恒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分析[J]. 菏泽医专学报,2004,16(3):53-54.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个案

案例: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典型案例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余,加重伴气促、冷汗2小时”于2010年8月29日10:20入院,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住院。 3年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痛,并放射至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几分钟,经休息而缓解,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当地医院做心电图(ECG)提示“冠脉供血不足”,予以扩冠治疗。以后又多次于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均经扩冠治疗而缓解。患者于2小时无明显诱因前出现乏力、胸闷、胸痛、气急、冷汗、颈部发紧、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急赴“当地医院”就诊,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住院。 既往患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年,高脂血症2年,均规律服用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内。无冠心病家族史。 查体:体温36.8℃,脉搏9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mmHg。神志清合作,扶入病房,体型稍胖,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92次/min,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宽而深的Q波,T波倒置。 化验室结果示:WBC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7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K-MB升高,AST起病后10小时升高,5天后下降至正常。 入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功能Ⅳ级 2、原发性高血压 3、糖尿病

4、高脂血症 二、治疗要点 入院后立即置于ICU病房行心电监护抢救,吸氧2—3天,止痛、溶栓抗凝、扩冠、补充血容量、极化液等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情绪稳定,能下床轻微活动,无气急胸闷,胸痛缓解。 三、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宜给低盐、低热、低脂、高维生素、适量蛋白易消化清淡的饮食,少吃多餐,最初2~3天流质饮食为主,以后根据病情逐步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半流饮食或软食。为了利于病人饮食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增进病人的食欲。 2、活动与休息发病后1~3天应绝对卧床休息,尤其是最初的24小时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并保持情绪稳定,其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对于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卧床期间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的肢体功能训练。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h后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协助患者进餐、洗漱,在患者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患者参与部分自理活动。第5~7天后可室内行走、室外走廊散步。 患者活动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与监测下进行,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宜。若活动时心率比安静时心率增加20~30次/分钟或15~20次/分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血压降低10~15mmHg以上或血压异常增高,心电图上表现出心律失常或ST段移动,患者主诉乏力、头晕、呼吸困难、恶心、心前区疼痛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3、氧疗护理遵医嘱给予2~4L/min持续或间断的鼻导管吸氧。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的氧要求,控制心梗范围。 4、保持大便通畅由于患者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而患者年老体弱,胃肠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分析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分析 我院2005年-2009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24例,其中病初误诊38例, 误诊率 7.25%。临床表现均不典型,占同期住院不典型AMI 15.45% (246例)。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 女18例, 年龄45-85岁。基础心脏病: 冠心病16例,高血压心 脏病6例,慢性阻塞性肺源性心脏病4例,无心脏病12例。合并2型糖尿病16例,合并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26例。 1.2方法经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所有病例均确诊为AMI。入院8h内主要考 虑其他疾病或漏诊,未采用溶栓、抗凝和(或) 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为误诊病例。 1.3误诊情况本组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16例,主要表现腹痛,其次有腹胀、腹泻、恶心呕吐,误诊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炎等;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10例, 表现反复晕厥、意识障碍、偏瘫、反复眩晕、全身极度乏力,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呼吸系统疾病6例,误诊为哮喘发作、肺梗塞、感染性休克;其他分别 误诊为牙龈炎、肩周炎、颈椎病。其中伴心电图不典型24例, 非特异性ST段和T波改变16例,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正常4例,十八导联心电图正常2例,室上速并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 伴心肌酶不典型6例,4例心肌酶正常,仅肌钙蛋白升高;2例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在起病12h内 正常,后复查升高。 2结果 予卧床休息、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护心、支持对症等处理后10-14d, 病情稳定28例,初步 稳定后转院2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6例,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心脏性猝死4例。 3讨论 3.1不典型表现原因(1)消化系统症状:腹痛最常见,其产生机制[1]为心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 与由上腹部传来的感觉纤维共同会聚于同一神经元, 经同一传导途径上传;心室附壁血栓脱落使肠系膜动脉栓塞;迷走神经传入感受器几乎均位于心脏后下壁表面,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刺 激迷走神经可产生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另外心排血量下降致胃肠供血不足、应激性溃疡也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2)神经系统症状:冠心病常伴其他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当AMI时心排 血量降低、心律失常、组织灌注不足、血流缓慢易致脑循环急性紊乱,可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征象,即所谓心脑卒中[2]。(3)呼吸系统症状:AMI后由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可发生急 性左心衰;心肌广泛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当存在肺基础疾病及合并肺部感染时,容易和呼吸系统疾病混淆。(4) 其他表现:心肌急性 缺血缺氧时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心交感神经传入纤维产生痛觉,向C2-T10脊神经部分放射 可引起上颌、颈部、背部、左上肢等部位疼痛。(5)心电图不典型:非ST段抬高AMI仅有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常规十二导联不能反映后壁、右室梗死;梗死范围小,多处或对应性梗死,梗死向量相互抵消可表现为正常心电图;合并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症、心动过速等基线异常,对病理性Q波及ST段偏移判断会造成干扰。(6)心肌酶不典型:目前诊断早期AMI 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有肌红蛋白、CK2MB、肌钙蛋白,以肌钙蛋白T最为敏感。当小范围AMI时前两种酶可能正常,肌钙蛋白T升高。本组有2例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在起病12h内正常,可能初 为AMI先兆症状,出现心肌坏死后才升高。 3.2误诊分析(1)患者因素:本组以老年人多见,年龄45-85岁。老年患者感觉神经传导减弱,对疼痛敏感性差;脏器功能减退,基础疾病多,AMI时表现多样而缺乏特异性;老年人记忆力减退限制了病史的准确性。(2)医师因素:本组心血管科误诊4例,其他科室34例, 可见多数非专科医 师对AMI不典型表现认识不足,忽视了对疾病的全面分析造成漏误诊。(3)对心电图及心肌酶

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误诊观察与分析

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误诊观察与分析 目的就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误诊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所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回顾性观察与分析本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结果30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患者误诊为1例肩周炎、3例循环系统疾病、10例消化系统疾病、6例呼吸系统疾病、5例神经系统疾病。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上具有多样化表现的特点,进行综合性判断,特别是要慎重诊断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尽量降低误诊率。 标签:分析;观察;急性心肌梗死;误诊 国内外许多文献研究表明[1-4]:急性心肌梗死由于病死率高、发病急等特点,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应该对其进行早期治疗、早期诊断,但是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发现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误诊而错过了最佳的疾病治疗机会,本文就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误诊进行观察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所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平均年龄为(65.00±1.00)岁,年龄为42~78岁,女67例,男23例。其中3例患者为冠心病,8例患者为高脂血症,13例患者为糖尿病,17例患者为高血压。 1.2方法回顾性观察与分析本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同时参考《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和临床试验设计方案标准,自行设计制作了《30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观察表》,包括患者姓名、误诊疾病辅助检查、就诊时临床表现、年龄等,由专人来详细整理、记录以上内容,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5],见表1。 1.3统计学处理方法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2结果 2.1 30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患者临床表现1例( 3.3%)出现左侧肩部疼痛,1例(3.3%)出现反应迟钝、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烦躁不安,且收缩压低于80 mmHg;3例(10.0%)出现头痛,10例(30%)伴随呕吐、恶心、且出现急性上腹痛,3例(10%)咳痰、咳嗽、伴随气促,5例(17.7%)咽炎、咽痛,7例(23.3%)头晕眼花。 2.2 30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患者误诊为①1例肩周炎;②3例咽炎;③3例循环系统疾病,包括2例冠心病、1例休克;④10例消化系统疾病,包括1例急性胰腺炎、1例胆囊炎、1例慢性胃炎、5例急性胃肠炎、1例胃溃疡、1例反流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 目录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并发症 6治疗 7预后 8预防 1病因 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因如下: 1.过劳 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缺血。剧烈体力负荷也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激动 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 3.暴饮暴食 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4.寒冷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5.便秘 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6.吸烟、大量饮酒 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2临床表现 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继往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 1.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急性心梗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患者,男,60 岁,五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痛,程度剧烈,不能缓解,伴大汗淋漓,乏力,来院急诊。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结核、肝炎、伤寒等传染病。否认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病史。有胃食管返流病、萎缩性胃炎病史。预防接种患者不能回忆。出身原籍,久居上海。否认疫水疫地接触史,有吸烟史数十年,200 支一年,否认饮酒史。家人均健康,否认家族遗传病。 体格检查:T: 368C, P:74 次/分,R: 45 次/分,BP: 90/60mmHg。神志清、体型偏胖,无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咽无充血,扁桃体不大。颈软,平卧位颈静脉充盈明显,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未见抬举样搏动,心率74 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及明显杂音。腹隆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扣痛(-),murphy's 征(-),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未见浮肿。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CK:190U/L,AST:30U/L,LDH:300U/L,WBC:11 X 109/L。心电图:U、M、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v2-6胸前导联ST段压低,V3R、 V4R、V5RST段抬高。 请问: 1 .列出医疗诊断? 2.怎样采用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为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答案: 1 .急性心肌梗死。 2.护理评估: 主观资料:患者,男,60 岁,五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痛,程度剧烈,不能缓解,伴大汗淋漓,乏力。有吸烟史数十年,200支一年。 客观资料:T: 36.8C,P:74次/分, R: 45 次/分, BP: 90/60mmHg。体型偏胖,平卧位颈静脉充盈明显。双肺呼吸音低。CK:190U/L,AST: 30U/L, LDH 300U/L,WBC 11 X 109/L。心电图:U、M、avF 导联ST 段弓背向上抬高, v2-6胸前导联ST段压低,V3R、V4R、V5RST段抬高。

2017ESC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中文版)

2017ESC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中文版) ——欧洲心脏协会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管理特别工作组 2017年8月26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发布了最新版本的《急性心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这一指南梳理了急性STEMI 救治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部分理念和概念进行了修订,从诊断、再灌注策略选择、药物治疗以及并发症处理等诸多方面原指南做出了进一步更新。该指南的发布对于我国进一步做好急性STEMI救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简介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管理指南更新的标准:基于由临床试验得出的证据或专家共识。即使最出色的临床试验,其结果也要公开进行解读,具体治疗措施应根据所在的临床环境或资源进行调整。 1.1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定义为:有心肌损伤的证据(定义为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至少一次超过99%参考上限值),临床症状与心肌缺血性相符。考虑到要立即实施一些治疗措施,如再灌注治疗,有持续胸部不适或提示缺血症状,并且ECG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考虑诊断STEMI。 1.2STEMI的流行病学 缺血性心脏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猝死的最常见原因,且其发病率仍在上升。然而在过去30年内,欧洲地区由缺血性心脏病导致死亡的发生率却在下降。欧洲地区每年因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人数为18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0%,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虽然STEMI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逐渐下降,而NSTEMI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却在逐渐升高。STEMI在年轻人中发病率较老年人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近期几项研究指出STEMI后期死亡率下降可能与再灌注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抗栓治疗以及二级预防有关。尽管如此,其死亡率仍居高:ESC注册研究显示不同国家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4%-12%,血管造影注册研究显示STEMI患者第1年死亡率约为10%。 尽管女性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平均年龄较男性晚7-10年,心肌梗死仍是女性致死原因中的首要原因。急性60岁以下男性发生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机率是女性的3-4倍,但75岁以上,女性则构成了ACS患者群体的大部分。目前,关于女性心梗预后是否不良有所争议,一些研究显示女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与女性心梗患者年龄更大、并发症更多相关。还有一些研究显示女性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和再灌注治疗比例较男性患者低。所以,指南指出了男性和女性经再灌注治疗和STEMI相关治疗后获益相当,男性和女性患者应该接受同样的管理策略。 2.指南更新要点 图1 2017AMI-STEMI指南更新

腹痛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分析

腹痛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分析 【关键词】腹痛;心肌梗死;误诊 急腹症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诊科和基层门诊常见的急症,据报道以急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腹痛型急性心肌梗死被误诊并不少见。笔者通过对近10年来我院接诊的16例腹痛型急性心肌梗死分析,以期使基层医生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做到及时正确诊治,提高患者生存率。 1 临床资料 16例中女9例,男7例,年龄42~81岁;主要症状为:上中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梗死部位:下壁10例,下壁+正后壁1例,非Q波2例,下壁+广泛前壁1例,前间壁2例。既往有胃肠病史者9例,有慢性胆囊炎2例;16例中有13例因及时就诊,常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而得到及时诊治;2例误诊为胃炎(胃肠炎),1例误诊为胆囊炎。死亡2例。 误诊为胃炎的2例中,其中1例为老年女性,73岁,患有慢性胃病史多年,糖尿病、高血压病5年余;因脑梗死于当地专科门诊诊治,经药物及针灸治疗约15天,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后发作上腹部胀闷不适伴恶心呕吐,以为胃病复发;专科医生予胃复安等解痉止痛药及针灸治疗无好转;腹痛腹胀持续加重,后感胸闷憋气,伴大汗,于发病后2天转我院诊治,查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示急性心肌梗死(下壁+广泛前壁),血压低,末梢循环差,经积极救治,仍于入院后2天死亡。另1例下壁心梗患者,为42岁男性,有慢性胃病史,以轻微上腹痛伴呕吐、腹泻就诊,自诉有慢性胃病,可能饮食不合适引发肠胃炎,于我院急诊科按急性肠胃炎抗炎补液治疗,因无好转进一步检查心电图发现下壁心梗,经积极治疗,后好转出院。 误诊为胆囊炎1例,为老年女性,80岁,因上腹部疼痛伴胸闷5天在村卫生室按胆囊炎治疗无好转来诊。查心电图示下壁心梗,入院后经综合治疗后症状很快缓解,患者自觉病情好转,不听从医生劝告,随意起床活动,治疗一周后于小便后猝死。 2 讨论与分析 2.1 本组腹痛型心肌梗死有以下特点①老年多见,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病史的9例;②下壁心肌梗死多见,16例中14例为下壁心肌梗死;③腹痛主要以剑突下及中上腹部为主,多伴有胸闷、气短、心慌、大汗或低血压状态,心音低钝等临床表现;④易误诊为胃肠道及胆囊疾病。 2.2 一般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前区疼痛是因心肌缺血后,心肌无氧酵解增加,使乳酸堆积,另外缓激肽等物质亦增加,刺激神经末梢,冲动经神经纤维传导至中枢引起,而腹痛的发生机制解释不一,可能的原因有:①心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

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冠脉造影的分析

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冠脉造影的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0.05);冠脉造影结果青年女性组多累及左前降支,其次为右冠状动脉,老年女性组多累及右冠状动脉;青年女性组单支病变多见,老年女性组多支病变多见。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是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单支病变为主;改变生活方式、缓解压力、控制LDL-C达标是预防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al and coronary arteriography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young women 0.05). Coronary arteriograph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oung women group had involved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 and right coronary artery lesion,and the old women group had common involved right coronary artery. Single vessel lesion was common in the young women group,while multiple vessels lesion was common in the old women group. Conclusion Important risk factor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young women include hypertension,diabetes mellitus,hyperlipidaemia,and smoking,with common lesion in single vessel. Modifying life style,relieving stress,and controlling qualified LDL-C are essential measures for prevent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young women. 【Key words】Young women;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isk factors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青年女性发生率有升高趋势。大部分青年女性忽略了心肌梗死症状,延误了心肌梗死早期诊治。本文通过分析青年女性与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为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9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6例急性心肌梗死女性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女性组50例,年龄30~46岁,平均年龄(36.3±5.1)岁,1例绝经;老年女性组116例,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57.3±15.1)岁,均已绝经。两组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1. 2 术前和术后药物术前口服拜阿司匹林100~300 mg/d,顿服氯吡格雷300 mg;术后常规安卓(磺达肝癸钠注射液) 2.5 mg/d,持续5 d,口服氯吡格雷75 mg/d,共服用1年。 1. 3 冠脉介入治疗操作采用Judkins法行冠脉造影,冠脉直径狭窄≥70%或左主干狭窄≥50%。根据病变血管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导丝,复查造影残余狭窄≤20%,TIMI血流3级,无夹层及血栓等并发症,为血运重建术成功。1. 4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分析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分析 我院2005年-2009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 524例,其中病初误诊38例,误诊率7.25%。临床表现均不典型, 占同期住院不典型AMI 15.45% (246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 女18例, 年龄49-91(71.34±6.51)岁。基础心脏病: 冠心病16例, 高血压心脏病6例, 慢性阻塞性肺源性心脏病4例, 无心脏病12例。合并2型糖尿病16例, 合并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26例。 1.2方法经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 所有病例均确诊为AMI。入院8h内主要考虑其他疾病或漏诊, 未采用溶栓、抗凝和(或) 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为误诊病例。 1.3误诊情况本组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16例, 主要表现腹痛, 其次有腹胀、腹泻、恶心呕吐, 误诊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炎等; 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10例, 表现反复晕厥、意识障碍、偏瘫、反复眩晕、全身极度乏力, 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呼吸系统疾病6例,误诊为哮喘发作、肺梗塞、感染性休克; 其他分别误 诊为牙龈炎、肩周炎、颈椎病。其中伴心电图不典型24例, 非特异性ST段和T波改变16例, 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正常4例, 十八导联心图正常2例, 室上速并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 伴心 肌酶不典型6例, 4例心肌酶正常, 仅肌钙蛋白升高; 2例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在起病12h内正常, 后复查升高。 2结果 予卧床休息、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护心、支持对症等处理后10-14d, 病情稳定28例, 初步 稳定后转院2例, 自动出院2例, 死亡6例, 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 心脏性猝死4例。 3讨论 3.1 不典型表现原因①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最常见, 其产生机制[1]为心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 后与由上腹部传来的感觉纤维共同会聚于同一神经元, 经同一传导途径上传; 心室附壁血栓脱 落使肠系膜动脉栓塞; 迷走神经传入感受器几乎均位于心脏后下壁表面, 当心肌缺血、缺氧时 刺激迷走神经可产生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另外心排血量下降致胃肠供血不足、应激性溃疡也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②神经系统症状: 冠心病常伴其他大中动脉粥样硬化, 当AMI时心排血量降低、心律失常、组织灌注不足、血流缓慢易致脑循环急性紊乱, 可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征象, 即所谓心脑卒中[2]。③呼吸系统症状:AMI 后由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可发生 急性左心衰; 心肌广泛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扩张, 可导致心源性 休克。当存在肺基础疾病及合并肺部感染时, 容易和呼吸系统疾病混淆。④其他表现: 心肌急 性缺血缺氧时产生酸性代谢产物, 刺激心交感神经传入纤维产生痛觉, 向C2-T10脊神经部分放 射可引起上颌、颈部、背部、左上肢等部位疼痛。⑤心电图不典型: 非ST段抬高AMI 仅有 ST段压低和(或) T波倒置;常规十二导联不能反映后壁、右室梗死; 梗死范围小, 多处或对应性 梗死, 梗死向量相互抵消可表现为正常心电图; 合并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症、心动过速等 基线异常, 对病理性Q波及ST段偏移判断会造成干扰。⑥心肌酶不典型: 目前诊断早期AMI 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有肌红蛋白、CK-MB、肌钙蛋白, 以肌钙蛋白T最为敏感。当小范围AMI 时前两种酶可能正常, 肌钙蛋白T升高。本组有2例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在起病12h内正常, 可 能初为AMI先兆症状, 出现心肌坏死后才升高。 3.2 误诊分析①患者因素: 本组以老年人多见,年龄(71.34±6.51)岁。老年患者感觉神经传导 减弱, 对疼痛敏感性差; 脏器功能减退, 基础疾病多,AMI时表现多样而缺乏特异性; 老年人记忆 力减退限制了病史的准确性。②医师因素: 本组心血管科误诊4例, 其他科室34例, 可见多数 非专科医师对AMI不典型表现认识不足, 忽视了对疾病的全面分析造成漏误诊。③对心电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