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析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浅析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浅析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姓名:李英男

学好:2084120236

专业:森林科学系园林专业

年级:08级

指导教师:李宝龙

浅析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姓名:李英男学号:2084120236 专业:08级园林

摘要: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苏轼、辛弃疾都是我国宋朝的伟大词作家。作为豪放词风的代表性作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艺术表现豪放词差异

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由于两位词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艺术追求的差异;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苏轼、辛弃疾都有内在的感悟之心,艺术修养全面深厚,且都有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但二人在对待事物态度上的处理方法却不同。他们都善于写景、些人,写怀古、隐逸之情,但再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苏词偏旷达之情,辛词偏向豪放之情。苏轼是豪放派代表作家早有定论,然苏的婉约词作也非常难得,大词学家吴世昌先生认为:苏轼真正称的上豪放派作品的不过十数首而已,余者并未摆脱“旖罗香泽之态”。苏轼的婉约词作首推《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1】

这首词描写了杨花的形态和神韵,幽怨缠绵,虽属咏物,真是抒情,“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正说明了这一点。“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化用唐人金昌绪的《春闺》诗“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形象的描述了闺妇的思夫之情。

“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句化用杜工部的“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宣转举。”和韩文公的“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做雪飞。一说有情,一说无思,此句兼而化用,是乃妙句天成,又有“娇眼”句,以佳人明眸喻娇柔的柳叶,引李商隐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具有情”句。于是有宋词人张炎赞苏轼的《水龙吟》“真足压倒今古”,实不虚也。

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和父弟并称为三苏,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上文中我已经对苏轼的婉约词作了有关的说明,现在我们对苏轼的其他方面说说。

苏轼不光作词开创豪放一派,而且苏轼的诗也写的很好,苏轼的诗各体皆有,四五六七,杂今古什么体的诗苏轼都写的很好。苏轼尤其以七言古诗写的最好。但是苏轼的诗的成就相比于。其他的方面来说是最差的。

苏轼的豪放词开词家一派,苏轼以前的词人中能写一些较为豪放的词的作家就是范仲淹,和年龄略长于苏轼的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苏轼步入词坛以后,便创立豪放词,时值当时词坛正是柳永声名赫赫,婉约词大行其道。苏轼的豪放词一问世便给当时的词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他的豪放词成熟于其在密州所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作品高峰就是名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苏轼的某些词虽然豪放但是却不是同一种类型,他的《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等等却是沉郁顿挫,寄慨万端。这种豪放词后来为辛弃疾所继承,开南宋豪放派词一脉。苏轼曾经有一次问自己的门客自己与柳七词相比如何,他的门客的回答也成为人们区分婉约与豪放词的区别了。“柳郎中词,适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汗,铜琵琶,铁灼板唱“大江东去”。苏轼的婉约词和清新自然的农村题材的词也都很有特色,苏轼历来主张文贵自然,不愿以声律害人,这也与其豪迈不羁的性格有关,也是苏轼使词这原来的音乐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后来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文中曾对自己的老师这样评价:“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

辛弃疾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

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另一方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同样无可奈何的心境,使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不得不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遣苦闷的途径。他是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老庄哲学让他暂时忘怀世间的烦恼,贴近自然与日常生活,感受并在词中表现“一壑一丘”中所蕴涵的哲理与美感。而由于个性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他的这一类词作不像陆游诗那样偏向于古朴淡雅,而是清新秀丽、活泼灵动。如《清平乐》写农家生活的情调: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2】

《西江月?遣兴》写自己放旷的生活: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

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但这类词作,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谈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要读一下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观苏轼诗词,他的豪放主要体现在旷达的思想上。除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密州出猎。而苏轼豪放诗词想必无处此词者。念去确实是内心激昂。然而辛弃疾呢,不仅句式多变,语言诙谐,最主要的是其内容上,写壮志,写战场,写怀古,堪比念奴娇的就有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中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怫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从量来看,辛弃疾确实比苏轼更容易想到更多的豪放。苏轼的词,是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相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说出了内心的不满“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说出了内心的潇洒“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辛弃疾的词,是写怀古,写战场,写边疆,写江山。其实我认为词中豪放第一,皆不是此二人,乃是岳飞的满江红。豪放的词,一个战场上的和一个朝廷上的文官相比,自然是经历战场上的更豪放。辛弃疾经历过战场。然而苏轼却是个天才,也经历过无声的战场,本是不相伯仲,就像南帝北丐。风流别致,味弄生活,思乡念人,嬉戏怒骂,苏轼稍胜了点,豪放,宏大,随和随意,辛弃疾高了点。近代词家大成者,王国维这样说过“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课学,稼轩不可学也。正如范开所云:“此东坡词之所无,

而公词之所独也”《稼轩词序》【3】。学幼安者,率其粗狂,滑稽,以其粗狂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幼安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可拟耶?他又说,东坡词旷,稼轩词豪,无此二人胸襟而学词二人词,犹东施捧腹。

苏轼与辛弃疾时代相隔久远,但他们的词风却有所传承。他们俩人都具有积极乐观开朗的人生观,然而毕竟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特点有所不同,他们的词作就显示了不同的个性。二人在文学史上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他们的作品中包含着他们的思想感情。他们的作品值得我们去学习。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

【2】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3】王艳芳《试比较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兰州学刊.2008年第7期

相关文档
  •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 浅析苏轼豪放词风

  •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