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企业师徒制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企业师徒制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企业师徒制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企业师徒制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企业师徒制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摘要:在阐述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模型;就知识转移的主体与客体、师徒关系及企业环境等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问题提出了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师傅的知识发送能力、徒弟的知识接收能力、知识的隐性程度、师徒间的信任与知识势差、组织文化以及组织激励机制对徒弟内化程度和表出程度的影响显著。

关键词:企业师徒制;隐性知识;知识转移

中图分类号:f2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2-0113-05

与传统的财富不同,组织知识因员工间的转移与共享而增长。企业师徒制是某专业领域的资深者与资浅者之间的一种支持性关系,可以使组织知识得以传承和发扬。师傅将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如经验、判断、知觉和思想通过示范传授给徒弟,使徒弟在与师傅的沟通和共享体验中完成知识解码,内化重组并整合为自身的有价值的知识,最终实现徒弟知识存量的增加、共享心智模式的形成以及对隐性知识表出能力的提升。这一过程是野中的seci理论[1]在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中的体现。师徒制过程使师傅的技艺得以传承、徒弟的技能得以提升。研究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对组织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动因

1.1师徒间知识势差是基础性原因

论内在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_张晓燕

第19卷 第1期2007年2月研究与发展管理R &D MANAGE MENT Vol .19No .1Feb .2007文章编号:100428308(2007)0120028206 论内在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 张晓燕 1,2,李元旭1(1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21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135) 摘 要: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激励的内容也从促进作为劳动力的人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促进作为知识载体和源泉的人更积极地生产和转移知识.按照企业知识基础观的线路,论述了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的认知与动机障碍,并引入了一个社会心理学理论———拥挤效应,即内在和外在激励间的相互作用,来阐明内在激励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转移;内在激励;拥挤效应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202208;修改日期:2006212225. 作者简介:张晓燕(1974—),女,博士,讲师;李元旭(1966—),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代替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产生和转移被认为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实质性来源.从经济学上讲,企业内部单元和个人间的知识分享会减少必须从外部购买知识时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因为分享知识意味着提高技能、平等合作和增加投资回报以及减少企业不得不依赖外部资源所可能导致的经济和财务上的风 险[1].当知识转移到企业的其他单元和个人,他们不用重新经过那些耗费成本的过程,可以避免犯相似的错误,在学习曲线上行进得更快.对企业来说内部知识转移的效率高,企业就会通过现存知识的杠杆效应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由于知识的隐性特征(据研究,80%的知识是隐性知识)增加了知识转移的难度.并且对个人而言,个人因为拥有有价值的知识而获得相应的利益和地位,一旦与他人分享,就会影响其知识优势,降低其对组织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个人收益.知识经济时代激励机制面对作为知识源泉和载体的人必须要克服知识转移过程中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知识的隐含性带来的转移难度问题. 1 隐性知识特征与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 按照公司知识基础观的线路,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用文件、电子媒介和其他人工制品有效率地转移,并且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专利和版权除外).但是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知识是显性的;“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讲出来的多”[2] .隐性知识则是被个人获得和存储并且难以被分离出来进行转移和交易的知识,它的转移需要更多的人际交往和培训技术,比如:指导和讲故事.知识的隐性特征最初是由Polanyi 定义的,他认为这种知识特性是由一系列 规则组成的惯例,而这些惯例并不为使用它们的人所知[2].在关于知识的著作中,知识的隐性和 不可编码性、不可传授性,和复杂性联系在一起[3].更狭隘一点的概念则仅关注不可编码性和不可传授性,但同时也承认复杂性和知识隐性的相互作用.在分析公司资源时,知识的隐性应该得 到特别的关注,因为它是公司获得独特竞争优势的有效来源[4].隐性知识的优势在于它的不可

2020版高考地理专题八区域可持续发展高频考点78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练习(含解析)

高频考点78 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 (2019·齐齐哈尔高三月考)100多年前,美国的纺织厂都在新英格兰地区。后来,开始向南方转移,并在南卡罗来纳州形成了“纺织工业走廊”,但2007年当地纺织工业几乎消失殆尽,少数生存下来的是面向“小众市场”、创新型和技术含量高的纺织企业。2014年,一批中国纺织企业落户南卡罗来纳州,“纺织工业走廊”再次焕发生机。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影响美国纺织企业向南方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 B.市场 C.劳动力成本 D.国家政策 2.导致中国纺织企业落户南卡罗来纳州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基础好 B.劳动力成本低 C.国家政策优惠 D.交通运输便捷 (2019·衡水中学高三摸底)云南省《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云南省将通过5年的时间,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现代物流产业、信息产业等八大产业,并在近年实现这些产业的主营收入有新突破。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产业中,云南不适宜发展( ) A.生物医药 B.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C.高新技术产业 D.旅游文化产业 4.该省在吸收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优势因素是( ) ①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 ②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交通便利 ③一些资源型产业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基础 ④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和较高的开发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产业转移对云南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增加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B.增加收入,推迟产业升级时间 C.美化环境,促进产业升级 D.减轻交通堵塞,促进经济发展 下图为“某产业转移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该产业最有可能是( ) A.汽车制造业 B.服装设计业 C.高新技术产业 D.电子装配业 7.影响阶段Ⅳ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地价和工资 B.交通和市场 C.矿产和政策 D.环境和技术 (2018·枣阳冲刺卷)读“当前全球计算机制造业价值量示意图”,完成8~9题。 8.影响计算机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高素质的人才 B.丰富的资源和能源 C.广阔的市场 D.良好的服务 9.为更好地提高我国的计算机产品国际竞争力,我们应该( ) A.加强自主研发,保护知识产权 B.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品牌 C.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 D.降低工人的工资,降低成本 根据典型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把产品分为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读图完成10~11题。

高中地理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7年成立于深圳,目前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象征。近几年华为的终端(平板电脑、路由器、手机等)及产品供应链搬至东莞松山湖。为了迎合终端设备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华为在国外已经建立了16个研究所。下图为珠三角地区图,据此回答1—2题。 1.与深圳相比,东莞吸引华为的终端生产线转移的主要优势 A.技术水平高B.劳动力丰富 C.土地租金低D.交通运输便捷 2.华为公司在海外建立16个研究所的主要目的 A.培训当地熟练工人B.及时掌握市场需求 C.利用当地廉价的土地D.提升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 【答案】1.C 2.B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是影响企业跨国转移的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如下图)。 因素原因影响 劳动力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且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质量、价 格差异较大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 力 资源国家和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 地 内部 交易成本 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很高, 内部交易成本很高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改善投资环境 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市场 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国内市场 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就会开辟国际 市场;一国产品销往另一国往往受到多 方面的限制 企业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 厂; 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随市场的变化而 变化。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隐性,实证,机制]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分析

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您整理了《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分析》一文,希望能更好的帮助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取代了原材料等资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而隐性知识能否有效转移对知识管理至关重要。2000年以来,在Cross等人的倡导和影响下,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逐渐引入知识管理领域。基于社会网络模式的知识转移研究打开了一个新视野,学者们发现组织中的社会网络状况会影响组织的知识转移,尤其是组织中隐性知识的转移。 当前研究主要从网络特征因素和知识转移主体的内驱力角度分别探讨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但是,客观存在的网络结构特征如果不依赖知识转移主体则难以对知识转移活动发生作用,而知识转移主体的主观行为也会受其所处网络结构的调节和约束。本文结合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和知识转移主体的内驱力研究隐性知识转移机制,以IT行业为调研对象,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在知识转移动机及组织文化环境调节作用下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并探讨了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1 概念模型与假设 隐性知识转移不是从社会网络结构特征中简单得出的行为,它的发生受到一些因素的调节,不仅需要社会网络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还需要知识发送者有意愿和动机以及双方有接触的机会和一定的传接能力,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无法进行。本文提出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解释变量社会网络结构特征以及基于知识转移内驱力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综合考察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①分析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是否受组织文化环境和知识转移动机的调节;②考察社会网络结构特征是否通过知识吸收能力影响隐性知识转移效果。其中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包括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结构洞和网络规模;调节变量为组织文化环境和知识转移动机;中介变量是知识吸收能力。初步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网络密度指社会网络中的组织成员彼此之间联系的程度。成员之间的接近程度以及联系频繁程度决定了网络密度。Szulanski(1996)在研究组织各部门间知识流动时发现,部门间如果不预先存在一定的联系或关系,知识在部门间的扩散和转移就难以发生。 网络密度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知识转移动机调节实现的。密度大的网络中成员之间存在频繁的互动,形成一种强关系,成员会过于依赖现有网络中的联系,从而形成同质性网络,即成员观点相似,获得大量重复的信息,这使得成员之间区别度不高。然而,企业内部又具有竞争性,能够脱颖而出的员工才具有竞争优势,员工必须在网络中显示自己更高的个人成就感、声望来提高在企业中的地位,因此只有员工具备了强烈的知识转移动机,才能更加有效促进隐性知识转移。Scott(1995)等人研究指出,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选择在组织内相互合作,主要是源于Maslow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社会交往、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三个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假设: H1:在知识转移动机强的情况下,网络密度越大,越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

湘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题卷:1.4.2 区域经济联系(产业转移) 解析

区域经济联系(产业转移) 一、选择题 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图”,回答1~2题: 1.该类工业最可能属于( ) A.技术指向型工业 B.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C.市场指向型工业 D.原料指向型工业 2.第四次产业转移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是( ) A.造成沿海地区大量工人失业 B.有利于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C.为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腾出空间 D.降低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下图为“某地中药材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示意图”。完成3--4题。 3.“中药材采购→药材生产→产品销售”主要反映的地域联系方式是( ) A.信息联系 B.商贸联系 C.科技联系 D.生产联系 4.“未来待完善体系”的建设可以( ) ①增加中药材附加值②提高中药材价格③完善产品销售体系④提高资源利用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京津冀地区产业和发展条件存在互补优势,北京、天津、河北之间存在着产业与技术,工业最终产品和高技术产品,资源、劳动力、初级产品等的流动、迁移。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最有可能代表产业和技术的数字是( ) A.①⑥ B. ②⑤ C. ③④ D. ①④

6.京津冀一体化有利于( ) A.河北、天津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B.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发展 C.缩小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D.提升北京的城市品质和职能种类 下表为我国2007—2010年四大地区之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制造业转移规模(单位:亿元)表。据此完成7~8题。 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净转出 东部地区0 645 167 239 -5 281 中部地区 2 369 0 41 60 1 469 西部地区 3 140 231 0 42 3 173 东北地区823 125 32 0 639 7.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 ) A.中部向西部地区 B.中、西部向东部地区 C.东北向中部地区 D.东部向其他三个地区 8.影响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成本 B.自然资源 C.集群效应 D.劳动力成本 一直以来,我国鼓励东部工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见效不明显。读“我国部分地区净产业转移(转入量-转出量)和净碳排放(转入量-转出量)转移图”,回答9~10题: 9.制约我国东部工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因素有( ) ①东部的产业集群效应②东部的交通条件③中、西部的劳动力价格④中、西部的资源状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沿海以低污染产业转出为主 B.中部地区以高污染产业转入为主 C.京津地区以低污染产业转入为主 D.西北地区以高污染产业转出为主 欧洲传统工业呈“香蕉带”分布。随着欧盟东扩和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这一工业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论内在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一)

论内在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一) 摘要: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激励的内容也从促进作为劳动力的人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促进作为知识载体和源泉的人更积极地生产和转移知识。按照企业知识基础观的线路,论述了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的认知与动机障碍,并引入了一个社会心理学理论——拥挤效应,即内在和外在激励间的相互作用,来阐明内在激励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转移;内在激励;拥挤效应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代替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产生和转移被认为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实质性来源。从经济学上讲,企业内部单元和个人间的知识分享会减少必须从外部购买知识时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因为分享知识意味着提高技能、平等合作和增加投资回报以及减少企业不得不依赖外部资源所可能导致的经济和财务上的风险。当知识转移到企业的其他单元和个人,他们不用重新经过那些耗费成本的过程,可以避免犯相似的错误,在学习曲线上行进得更快。对企业来说内部知识转移的效率高,企业就会通过现存知识的杠杆效应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由于知识的隐性特征(据研究,80%的知识是隐性知识)增加了知识转移的难度。并且对个人而言,个人因为拥有有价值的知识而获得相应的利益和地位,一旦与他人分享,就会影响其知识优势,降低其对组织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个人收益。知识经济时代激励机制面对作为知识源泉和载体的人必须要克服知识转移过程中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知识的隐含性带来的转移难度问题。 1隐性知识特征与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 按照公司知识基础观的线路,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用文件、电子媒介和其他人工制品有效率地转移,并且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专利和版权除外)。但是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知识是显性的;“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讲出来的多”。隐性知识则是被个人获得和存储并且难以被分离出来进行转移和交易的知识,它的转移需要更多的人际交往和培训技术,比如:指导和讲故事。知识的隐性特征最初是由Polanyi定义的,他认为这种知识特性是由一系列规则组成的惯例,而这些惯例并不为使用它们的人所知。在关于知识的著作中,知识的隐性和不可编码性、不可传授性,和复杂性联系在一起。更狭隘一点的概念则仅关注不可编码性和不可传授性,但同时也承认复杂性和知识隐性的相互作用。在分析公司资源时,知识的隐性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它是公司获得独特竞争优势的有效来源。隐性知识的优势在于它的不可编码性可防止它被竞争对手无意识地模仿。隐性知识之所以被保护得很好是因为外界很难评估它的性质。因此,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知识越是隐性,越具有产生独特竞争能力的潜力。因此,不考虑知识转移的成本,知识隐性这一特征的存在一定会为广泛利用知识带来收益。 1.1隐性知识转移存在的认知障碍 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速度是有限的(如吸收、积累、应用知识的能力),因而知识转移存在着一定的认知障碍,目前学者们大量研究的知识转移认知方面的障碍有:接受者的吸收能力和发送者的教授能力、组织背景以及知识特点。其中认为知识的特点是最重要的决定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并进行了验证。Polanyi最早提出了知识具有不可去除的隐性部分并且隐性成分越多就越难以转移,随着隐性知识人工制品成分减少,转移成本则大量增加。Teece(1997)建立了技术的隐含性与转移该项技术到国外所需的等价货币费用之间的直接联系。Galbraith(1990)提出由于技术的隐含性增加了转移该项技术的时间,同时也增加了该项技术转移后在目的地真正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时间。前面探讨的都是技术性知识的转移,Simonin还增加了有关营销知识转移的实证研究,并给出了知识隐性特征和转移的预期容易度之间一个负相关的关系,他总结说:知识的隐性特征对知识转移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2隐性知识转移存在的机会主义障碍

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解决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时所习得的一组共享的基本假设,因为它们运作得好,而被视为有效,进而传授给新成员,作为当遇到类似问题时如何去知觉、思考及感觉的正确方法。” ——埃德加·H·沙因(Edgar H.Schein)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的复合体。 学习并掌握企业文化管理,首先从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内涵入手。 企业文化的结构划分有多种观点。一种是将其分为两个层次,有多种表达,如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物质形式和观念形式、“硬”S 与“软”S 等;另一种是把企业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还有一种分为四个层次,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不同的结构划分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使用不同的结构划分对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并无大碍。这里主要讨论企业文化结构的三层次和四层次。 “企业文化三层次”: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 一.精神层 这主要是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企业文化中有无精神层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的标识和标准。 企业文化精神层包括以下7个方面。 (1)企业最高目标(企业愿景) 它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有了明确的最高目标就可以充分发动企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员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员工将自己的岗位工作与实现企业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转化为每一位员工的具体责任。因此,企业最高目标是企业全体员工凝聚力的焦点,是企业共同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也是企业对员工进行考核和实施奖惩的主要依据。 企业最高目标又反映了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追求层次和理想抱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最高目标统领下,企业往往还制定长期、中期、短期等各种阶段性目标。长期目标的设置是防止短期行为,促使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 (2)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指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也可称作企业的基本信仰。这是企业文化理念层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中最稳定的内容。企业中往往有一些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它们被称为企业的主导价值观。在主导价值观中,还有一些深层次的、起决定作用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对企业的决策和企业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改变,企业的竞争策略、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可以调整变化,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长期坚持,不会轻易变化的。 (3)企业哲学

1.43区域经济联系——产业转移学习提纲填空形式

石家庄精英中学高一地理必修三课堂学习提纲 编制:高一地理组 审核: 高一地理课堂学习提纲 第1页(共4页) 高一地理课堂学习提纲 第2页(共4页) 1.4区域经济联系(三)------产业转移 班级 姓名 小组 一、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 2、学生能够分析归纳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自学深思: 请同学们先认真阅读课本31-33页内容,找到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填写 学习提纲中的知识要点,重点内容在课本上标记。 本节知识概况: 1、产业转移的定义、本质、作用及原因 2、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具体例证有哪些? 每个例证中影响产业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什么? 对迁入区、迁出区的的影响又是什么? 3台湾向大陆迁移的是哪些种类型的产业? 4、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什么? 1、产业转移的概念、本质 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者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成为产业 转移。 本质:从本质上讲,企业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当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变化使生 产成本提高或者扩大产品销售市场面临一些障碍时,企业在原产地的生产利润就会受 到影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设立工厂 等方式,将产品的生产部分甚至全部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2.产业转移作用: (1)对区际 与区际 的一种替代 (2)促进劳动力、 、 在区域间的流动 3.影响产业转移的原因: 原材料价格、工资与 水平、 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 致产业向 地区转移。 4、对于近十年来我国的产业转移现象,用以下案例说明 案例一: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1) 沿海地区的企业向内地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2) 发达地区的企业向欠发达地区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类型的企业转移对迁入地有什么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案例二: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的原因? ①近些年来,我国大陆( )的发展,尤其是( )的改善 ②( )、( )、( )对台商有很强吸引力 台湾大举投资办厂对大陆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案例三: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促进经济发展的很好例证) (1)区域内部的产业迁移现象出现的原因? (2)广东边缘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出现的原因?意义又是什么? 5、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产业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2)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工业的类型是怎么样转变的?在此过程中,产业活动对环境 的影响怎样变化? (3)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什么类型的产业? 最后两分钟,思考讨论的问题,为讨论做准备。 三、小组讨论: 讨论1、:阅读P32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 珠三角的产业出现了向哪些地带转移的趋势?(结合图1-28) 2、 广东边远地区为什么具备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这种产业集群效应对当地的发展有何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讨论2、山东经济东强西弱,呈现出东、中、西三个地域特征,为实现东、中、西三个地域协调发展,山东省制定了“一个龙头”、“三个突破”、“三个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即“突出发挥青岛龙 头带动作用”、“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 西部突破菏泽”、“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装…………………………………订………………………………线……………

基于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分析 [摘要]结合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与知识转移主体的内驱力建立隐性知识转移的概念模型,以IT行业为实证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知识转移动机和组织文化环境对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结构洞和网络规模在隐性知识转移中的调节机制以及知识转移主体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总结主要研究结论并为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社会网络结构特征知识转移内驱力隐性知识转移结构方程模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取代了原材料等资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而隐性知识能否有效转移对知识管理至关重要。2000年以来,在Cross等人的倡导和影响下,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逐渐引入知识管理领域。基于社会网络模式的知识转移研究打开了一个新视野,学者们发现组织中的社会网络状况会影响组织的知识转移,尤其是组织中隐性知识的转移。 当前研究主要从网络特征因素和知识转移主体的内驱力角度分别探讨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但是,客观存在的网络结构特征如果不依赖知识转移主体则难以对知识转移活动发生作用,而知识转移主体的主观行为也会受其所处网络结构的调节和约束。本文结合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和知识转移主体的内驱力研究隐性知识转移机制,以IT行业为调研对象,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在知识转移动机及组织文化环境调节作用下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并探讨了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1概念模型与假设 隐性知识转移不是从社会网络结构特征中简单得出的行为,它的发生受到一些因素的调节,不仅需要社会网络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还需要知识发送者有意愿和动机以及双方有接触的机会和一定的传接能力,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无法进行。本文提出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解释变量——社会网络结构特征以及基于知识转移内驱力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综合考察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①分析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是否受组织文化环境和知识转移动机的调节;②考察社会网络结构特征是否通过知识吸收能力影响隐性知识转移效果。其中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包括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结构洞和网络规模;调节变量为组织文化环境和知识转移动机;中介变量是知识吸收能力。初步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网络密度指社会网络中的组织成员彼此之间联系的程度。成员之间的接近程度以及联系频繁程度决定了网络密度。Szulanski(1996)在研究组织各部门间知识流动时发现,部门间如果不预先存在一定的联系或关系,知识在部门间的扩散和转移就难以发生。 网络密度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知识转移动机调节实现的。密度大的网络中成员之间存在频繁的互动,形成一种强关系,成员会过于依赖现有网络中的联系,从而形成同质性网络,即成员观点相似,获得大量重复的信息,这使得成员之间区别度不高。然而,企业内部又具有竞争性,能够脱颖而出的员工才具有竞争优势,员工必须在网络中显示自己更高的个人成就感、声望来提高在企业中的地位,因此只有员工具备了强烈的知识转移动机,才能更加有效促进隐性知识转移。Scott(1995)等人研究指出,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选择在组织内相互合作,主要是源于Maslow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社会交往、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三个较高层次的需

SECI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

SECI 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 一、下表是 SECI 模型中场的分布: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社会化 起源场 外部化 对话场 显性知识 内部化 行动场 组合话 系统场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文献调研,同时借鉴国外和国内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研究目标确定为探索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运用基于SECT 模型的学习案例来进行隐性知识的传递,并通过考察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现状,来考察隐性知识的传递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的影响,为提高当前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现素质教育提供新的依据。 第一个阶段是“社会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例如:我们在刚开始学习网页设计的过程中,不用说话,仅凭观察、模仿和实践,就能够学会。在这个环节中,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多听多学,尽量多观摩老师作品,多与别人讨论,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勇于将自己得想法说出来。 第二个阶段是“外部化”,知识的外化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表达为清晰语言的过程 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 概念和模型等,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即表现为我们个人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总结传授给其他人)。 第三个阶段是“组合化”,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通过TO FROM

诸如文档、会议、电话记录或者信息技术技术之类的工具或形式对明晰知识(如 数据、历史资料)进行筛选、补充、组合、分析等,可以产生新的知识。例如:学校的正规教育和培训所实现的知识创新,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够产生 新的结论。 第四个阶段“内部化”,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含知识。这是我们在传统学习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模式。 野中将“场”定义为:“知识创造、共有、活用所共有的环境”。场源于日语 中的哲学词汇,既是指物理的场所,如办公室、商务会馆等;也可以指虚拟的场所,如电子邮件、电话会议等;还可以指精神场所,如共享经历、观念和理想;它甚至还可以指某种人际关系或人们之间的共同目标。 如表所示,场与知识的4种转换模式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相对应,在所有的转化过程中共存在着起源场、对话场、系统场、行动场4种类型: 1、创发场:是个人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作用的场所,主要指与顾客接触的 场或是企业内高阶主管的走动管理、在休息室内的闲聊等,彼此分享经验、随兴 想法等隐含知识之场所。这一个场实现了隐含知识的群化,就像学校采取的班级 授课制中,学生们能长时间地聚到一起,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学习、交流,这 无形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知识交流氛围。 2、对话场:是集体成员之间、面对面地相互作用的场所。例如项目小组透 过这种场,成员之间经由对话,将个人之隐含知识,转化成形象的语言或概念。这个场为知识的外化提供了基础。在小组中个人会通过思考尽可能准确地将知识 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且个人间隐含知识的相互作用,将更好地促进语言化的表达。与创发场相比较,对话场中的创意更多。对话场能促进知识创造的关键在于,将 经过筛选的具有特定知识和能力的人集中在了一起。 3、系统场:是集体成员之间、虚拟环境下的相互作用场所,基本上由小组 成员或部门内,或是公司各部门之间、群体之间的明晰知识,相互结合、移转、共有、编集,也可以经由网络和电子邮件之沟通解决个别的疑问。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产业转移概述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产业转移概述 (答题时间:30分钟) 某年7月,常德市举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推介会,市委、市政府在东莞召开了此次会议,以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合作,积极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工业强市步伐。读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圈层示意图,完成1~2题。 1. 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产业转移出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 当地人口稠密、交通拥挤 B. 资本过剩、污染严重 C. 自然资源不足,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D. 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 2. 图中接受产业转移地区的突出优势是() A. 科技发达

B. 交通便利 C. 劳动力价格和地租相对低廉,资源丰富 D. 第三产业发达 目前中国劳动力约是美国、欧盟、日本劳动力总和的两倍,因此中国成为世界,但是现在沿海地区,劳动力紧缺将会是个长期趋势。春节过后,沿海许多地区再一次出现用工荒现象。据此完成3~4题。 3. 中国农业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24%,然而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仅占总劳动力的3%。如果要使农业部门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到工业部门,则中国的农业将会朝下列何种方式发展() A. 机械化 B. 生态农业 C. 休闲农业 D. 节水农业 4. 某出口计划将沿海的员工由26万人降至20万人,将生产基地转向内陆地区,造成该出口转移的原因不包括() A. 内部交易成本 B. 土地价格 C. 劳动力成本 D. 交通便利 近年来,省钢铁出口量增长较快,但铁矿石却需要大量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进口;钢铁企业加强整合,企业布局向沿海转移。据此回答5~6题。 5. 相对于济南市的钢铁企业,日照市钢铁企业具有的优势是() A. 市场 B. 资金 C. 技术 D. 交通 6. 省对钢铁企业加强整合,逐步实现由内陆城市向沿海地区的日照转移的目的是 () ①缓解内陆地区的环境污染②降低运输成本③充分利用日照市的炼钢技术④便于出口,提高经济效益 ⑤平衡省钢铁企业布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⑤ 阅读材料,回答第7~8题。 材料一据媒体报道,某年春节前夕,日本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限期离,原生产基地迁回日本;与此同时,微软则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和北京,并加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

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文章编号:1000-8934(2004)02-0062-03 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施琴芬 崔志明 梁 凯 (苏州大学科研处,江苏苏州 215006)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隐性知识的特点、知识转移的特点和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指出人和技术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两个重要维度。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移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叠代过程,“专家咨询模式”存在N 重互动关系。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移是隐性知识价值化的必要路径,也是惟一途径。 关键词:隐性知识;转移特征;模式分析中图分类号:G 30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3-10-08 基金项目: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BR2002014) 作者简介:施琴芬(1963-),女,江苏苏州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技术预见;崔志明(1961-),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预见、知识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梁 凯(1976-),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科技哲学。 人类社会经过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 “信息革命”曾给予人类社会思想和行动的无限冲击,然而“知识革命”引起了人类社会深刻的变革。日本著名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Nonaka )曾高度概括了知识时代的特征:在变动的经济环境中,惟一可确定的是环境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从这个框架看,人类社会要求我们挑战传统的认知结构所基于的假设,强调通过人员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冲破知识传递与转移中的种种壁垒,达到“青蓝互哺”的可逆双赢氛围。 众所周知,知识是哲学反思的对象,也是经济学聚焦的中心问题。哲学主要研究知识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问题,而经济学则研究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的价值化问题以及知识如何被用来更有效地创造最大价值的问题。在新经济时代和可以预知的社会发展模式中,知识的利用和转移途径正在或者即将发生重大的调整与改变。知识转移是一种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组织或者整个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精简人员使得中层管理人员的缺省对组织的知识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聚焦的根本问题是他们的离去带走了大量的隐性知识,企业流程再造的失败揭示了流程再造仅靠显性知识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恰恰印证了人类的本质不是基因,但是基因决定了人类的本质哲学思想。 1 隐性知识的特点 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 olanyi )在其 1958年出版的哲学思想著作《个人知识》 (Pers onal K nowledge )和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The T acit K nowledge )对隐性知识和隐性认识进行了比较系统 的探讨和分析。他认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会 的及与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隐性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感知与判断,人们聚集感知到的事物能被明确的认识,但是人们不能完全清晰的表达出来,所有理解都基于人们的内心留住(indwelling )即个人的心智模式。波兰尼曾经满怀感慨地说:看着今天以漫无休止的努力用显微镜和化学、用数学和电子学仿制着清一色的与二百年前那位半文盲的斯特拉迪瓦作为日常工作制作出来的相似的小提琴,这情景真的有点使人伤感。隐性知识不是主观的,它是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结合,隐性知识的主体行为遵从某些启发性前兆(intimations ),并与某种隐藏的现实建立联系,其行为的细节可以被视为逻辑上不可言传的,即隐性知识的默会性和个人性。正如康托尔关于 连续统一的“不可罗列性”定理这样的“集论” (men 2genlehre )中存在着种种美丽的定理,G.H.哈尔迪认为,一旦掌握了所用的语言,对它们作出证明是极为容易的,但在定理的意义变得明朗之前有必要作出相当多的解释。康托尔的证明跨越了一个逻辑鸿沟,否则就会造成像范特荷甫和考尔贝在不对称碳原子的问题上或巴斯德和李比希在把发XI AO 看成XI AO 母的生机功能的问题上所造成的分裂一样。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 )认为隐性知识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惟 2 6第20卷 第2期2004年 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 ol.20,N o.2 Feb.,2004

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得区位因素 一、典题示例 典例1。(2018·全国卷Ⅱ)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就是为了() A。提高附加值?B.降低人工成本 C.缩小规模?D。加强合作 (2)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与总部迁入上海,主要就是因为上海?() A、基础设施好?B。交通便利 C.销售市场大?D。信息通达 (3)从发展过程瞧,M公司一直致力于() A.打造自主品牌?B、扩大生产规模 C.产品款式多样 D.增强国际影响 [解法指导] 读:从材料中获取M公司得发展过程。 提:读图获取以下信息:1994年M公司在浙江温州设厂,此时就是自己加工服装;1995年有多家生产厂加盟并开设第一家专卖店,据此可判断M公司就是自己设计服装;1996年该公司关闭了自有生产厂,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服装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1998年,研发中心由温州迁入上海;2005年,总部由温州迁入上海,上海经济发达,高端人才多,而且信息通达,更方便掌握市场信息;2008年,销售网络覆盖全国、由

材料中“加盟”“专卖”“研发”等信息可知,M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 调:根据材料所示内容调取如下知识:影响产业转移得因素;研发中心与总部需要获取市场信息与大量得高端人才。 答案:(1)A(2)D(3)A [考法指导] 二、方法讲解 根据产业转移得目得确定影响产业转移得区位因素 产业转移得目得就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得产业部门得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与转出地得区位条件,具体思路就是: 三、跟踪训练

企业文化整合的内涵

企业文化整合内涵 企业文化管理是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管理主体,通过对具有统一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心理特性企业群体意识培养,和企业制度文化、物态文化构建,形成最佳经营管理机制一门新兴管理理论。一个企业能否有效实现企业文化管理,取决于该企业文化统一性对企业每个成员影响程度。如果该企业文化对企业每个成员都具有强烈、深刻正向影响和导向作用,使每个成员都能够普遍拥有和广泛接受企业群体意识和制度文化,那么,这种企业文化就是一种强有力文化,它必将对企业发展产生强大驱动力。相反,一个企业文化意识混乱,多元性文化中难以找到实质性一致,主亚文化相矛盾,个群意识相抵触,价值规范不统一,形式与实质相脱离,文化主张与文化实践相违背,则这个企业就会很难以发展。 一、理解企业文化整合 企业文化整合就是指有意识地对企业内不同文化倾向或文化因素通过有效地整理整顿,并将其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过程,是文化主张、文化意识和文化实践一体化过程。企业文化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必须经过有意识地整合。虽然完全自由放任文化整合过程是可以实现,但是,这一过程缓慢和持久,

以及其整合方向随意性,很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甚至不利于企业发展。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整合首先是对企业内部不同文化或文化因素一体化整理和结合,形成统一文化主张和文化体系。 而从另一角度来看,一个成熟企业系统不仅应有完善组织结构,而且应有较为深厚组织文化。文化渗透于我们整个企业系统中,它对企业系统影响是隐性、潜在,但又是至关重要。文化无处不在,既以微观形式存在于较小群体之中,又以宏观形式浓缩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之中,没有文化,我们便一事无成。我们对现代企业组织象征方面研究是极为不够,情感是维系组织最强有力纽带,企业也是由文化维系不可分割组织,企业人直觉、传统和信念是重要选择基础,这些都与文化息息相关。企业文化整合,就是突出文化对企业系统整合重要作用,使文化向企业系统管理机构内渗透,向生产和经营行为中渗透,并向经济领域辐射其影响,形成一种具有强势精神力量,既维系着企业组织,又影响着企业人行为活动(本书不论述该整合作用)。所以,企业文化整合又是通过企业文化来对企业所有活动整合过程。 企业文化整合过程,是企业群体共同意识、共同价值观调整、再造过程。企业文化与组织、技术、管理整合相比,是隐性且根植于员工头脑中,实现其整合较困难。对企业文化整合可理解为对各种企业人群文化观念系统在不同层次、水平、层级整理与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生产经营方面互相作用并形成一致价值认同。摩尔根、泰勒以及其他人所主张文化进化,是一种基于各种文化具体特点之上渐进式分类法。而文化整合概念,只是在研究不同复杂

1.4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1.4区域经济联系(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所以第一课时就围绕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当然重点我选取其中之一进行重点分析,力求让学生形成一种模式,分析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基本思路,在分析对地理环境影响时,让学生形成一种答题的模版。材料基本上也以书本上的阅读为主,答案都以开放式为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会分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措施、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学会从中获取所需知识 2、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达到一种生动起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不利),树立事物都具有两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常规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我国的区域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南北方、东西部的差异,怎么样使得各区域都能协调的健康的发展呢?今天一起学习下-----区域经济联系首先我们了解下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教师再讲解P24阅读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比如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后的东西部的联系。学生阅读回答: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东西部除了在经济中的合作之外还表现有资源的调配和产业转移(放映幻灯片)学生阅读幻灯片了解我国资源分布情况,从而引出我们的资源跨区域调配。1、分析调配的原因2、主要工程3、调配的意义。 让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形成基本分析思路(看幻灯片)。然后以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放映幻灯片)学生读图,回答南水北调的线路等几个问题,教师以图来分析3条线路。(放映幻灯片) 学生活动讨论: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水资源的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开放性为主)分析中形成一种答题模版,对意义类型的问题怎么回答,对影响类型的题目怎么答题。 最后留作业让学生自己对另外两种资源调配中的问题、路线、意义等按照本节所讲自己整理。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