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等院校是贯彻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必须进一步加强创新教育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尽快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消除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称为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具有创新思想”或“具有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因此,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综合国内学术界的一些观点,归纳一下,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创新型人才不仅能够很快注意到某一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并设法寻求新的解决途径,而且能够在貌似平淡无奇的事物中觉察到一些奇

特的、不同寻常的事情,并展开思考。

2、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创新型人才能够在同样时间内形成较多的观点或想法。

3、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4、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5、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有着较强的成就动机,期待取得成功,他们不唯书、不唯上,只服从真理。这种个性特征常常使他们在行动上敢于冒险,不愿忍受繁规琐节的束缚,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以上特征实际上体现了创新型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必由之路。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需要在宏观上进行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材体系、教育模式、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大胆创新,既要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又要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其次需要在微观上把创新意识带到人才培养具体过程中,使人们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善创新。为此,必须树立教书育人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重点、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1. 教书育人的理念

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创新教育要把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培育学生的爱国、诚信、责任等情操和创业、协作、奉献等意识,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文艺术教育,培育学生健康优良的人格品质。这就要求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师的第一天职,强化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通过推

动教授、名师上课堂,营造尊教、尚教、爱教、乐教的浓厚氛围,使更多的优秀教师能够主动积极地研究和实施创新教育。

2.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构建以“个性化学习”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帮助学生自主确定专业方向、自主设计知识结构、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培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拓展空间。

3. 以创新为重点的理念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基础是实践。以实践为基础,就是要求大学教育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求大学教育加强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大学教育与科研、社会服务相融合,产、学、研相结合。以创新为重点,就是要求大学教育必须始终紧扣创新这个主题,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灌输到学生大脑中,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4. 以成才为目标的理念

实施创新教育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引导学生成功、成才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师的责任,学校的任务。以成才为目标,就是要求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展开各项工作,就是要把教风、学风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就是要促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创造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中。以成才为目标的理念,要求把创新教育贯穿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因此,这样的教育理念也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首先进行教育创新。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如果把这种教育称为接受式教育;那么创新教育则是由接受教育发展来的,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由于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加重视以下几种教育模式:

1. 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与自学结合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创新教育中,营造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学;教师发挥主导性,创造性地教。

教师发挥主导性,创造性地教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平等的教育主体,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挥出发选择和设计教育,使学生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技发展信息和教育科研成果并及时充实到教育内容中去,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巧妙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勇气和探索精神,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

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主要体现在学习的目的性、刻苦性和创造性上。明确的学习目的可促进学业进步。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更主要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怕苦怕累就不可能获得真才实学,要有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学习的创造性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这既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本质要求,也是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的需要。

2. 课内与课外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

课内和课外是学校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课内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外教育通过课外活动开展,侧重于理论的应用和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是对课内教育的强化和补充。实施创新教育,坚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并重的原则,既可克服只重视课内教育,忽视课外教育的不良倾向;又可消除创新教育就是加强课外教育的片面认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从大学的功能演变来看,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的一个开放性、扩散性的平台。大学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其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大学的教育应是开放性的,坚持校内与校外结合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而且其营造的创新教育社会氛围,有利于把创新教育从校内教育的实践引向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实践。

3. 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分注重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必然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影响

到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直觉和洞察力出发,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要坚持按“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的原则设计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精心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还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评价学生不能单一地看考试成绩,更主要的是要看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实践能力。这就要求确立与时代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通过创新评价体系,规范评价行为,努力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奖励成功”的制度环境。

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思想,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放到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确立惟有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惟有创新人才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识。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1. 建立先进的创新教育文化

文化观念对人才培养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就创新人才培养而言,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对创新教育是有消极影响的。比如在与教育关联甚密的经学和中庸文化中,就特别讲求教化灌输,不鼓励冒尖,不许怀疑,这势必会导致人们不愿冒头,不敢超越。而创新包含着否定,包含着批判,也蕴含着超越,而追求服从与统一,是对创新的反动。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敢于从价值态度和文化情感上去超越这些阻碍创新教育的传统文化,即需要在大学里建立一个有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宽松、活跃、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

2. 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创新教育实施的好坏,教师是个关键因素。没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形成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竞争激励机制。要加强创新型教师培养,逐步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教育意识和创新教育观念,具有广博的知识修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型教师的言传身教,把敢于并善于创新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之中,贯穿于

教育过程的始终。

3. 构建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培养体系。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进一步推动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即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大学的科研优势,使之成为创新教育取之不竭的优质资源和环境。

首先,教师要教学科研并举。现代大学兼具知识传授、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功能。教师只有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才能把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和创新的知识不断融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之中,才能居高临下地用科技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其次,需要构建科教结合的创新平台和优化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本科阶段,更多的时候需要经历本科、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等教育过程来完成,但本科教育是重要基础。本科阶段需要加强通识教育、实践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培养,因此必须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和知识结构优化,努力实现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

最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还应该包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熏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不仅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也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重视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因此,要重视大学的创新文化建设,努力为师生提供一个好的精神家园。

4. 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有赖于制度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创新活力不足的弊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制度建设着手,变革旧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要突破体制性制约,创新大学的学术组织,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与互动,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教学;要在招生、培养等环节进行综合改革,不断完善人才的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要通过制度保障推动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人格培育。

5. 加强创新教育实践和教学质量监控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创新型教师为前提,带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注意激励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

思维,要通过典型引路,鼓励创新,活化教法,引导创新,分析比较,启发创新。还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创新,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

加强创新教育,教学是关键。必须坚持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要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之有效地服务于创新教育这个核心;要加强对监督反馈信息的管理,充分发挥教学反馈信息在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注意各种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对在创新教育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多种形式的肯定和鼓励。

总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综合过程,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的系统工程。在高校的培养阶段,贯彻启发式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而良好的制度和创新文化环境是保证人才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软环境”。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_五位一体_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_贺庆芝

“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东中部经验本文为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生物技术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230)成果“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贺庆芝曾怀才彭翠英 (南华大学药学与生命科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要培养“品格、素质、知识、技能、思想”相结合的“五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囊括教学、提升能力和思想培养等活动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研究建立完整的创新教学体系。 【关键词】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五位一体的内涵 1、在品格标准方面 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和人格,具有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甘于奉献、敢于创造的创业精神; 2、在素质涵养方面 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在内的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3、就知识结构而言 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与专业性质相适应的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具备科技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4、就能力要求而言 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设计、制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经营管理、组织交往、应急应变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技术思想表达和技术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实验、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能和基本工艺操作技能[1]。 5、就应具备的思想而言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实验设计、工作流程,并转移到生产、流通、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结合本科应用型人才特点,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适合于同时兼顾应用型和创新性的本科人才的模式: 1、打造囊括教学、提升能力和思想培养等活动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 从某些方面看,规模较小的大学无论是在学生数目和学校配套设施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劣势。如果我们花时间用心去解析每个学生性格、取长补短、科学安排、充分配足资源,教学效果肯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这篇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出打造囊括教学、提升能力和新思想活动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的思路[2]。 (1)培养教学模式中的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性的能力。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提醒我们,自我发展才是所有的散发式发展的活水源头。“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在学校的教学体系当中从上到下尽善尽美的呈现出来,要以科学的视角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培养学生们自主的发展的能力[3]。①创新教育方式。在教学模式中我们的目的是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还应该同时把创造性思维方式融会贯通,充分理解,变成自己的理论。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们需要掌握的信息量太大,虽然在学习知识和得到经验方面有提升,尤其是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只不过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面毕竟有限,各学科之间也缺少一个合理的整合和融会贯通,缺乏一个总体的全面性的思维[4],在创新设计课题方面会由于以上缺点,时常会带来难以独立解决等副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以上的缺陷,我们必选摒弃过时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教学传统方式,开启全新的创新教育模式时代,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学老师进行科学合理的选题,采用做任务的方式,把学生自身的兴趣,自由组合创新队伍,让学生在创新设计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构思方案和进行设计,整个过程贯彻创新的原则,形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机制,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②营造创新教育环境。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孕育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能力,采取越早越好的方式,即从新生一入学就组织丰富多彩的相关课外活动,不但可以达到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还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与此同时专设实验室和配备一部分仪器设备,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充分提高精湛技能和必须的创新能力,凝结资源开拓包括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相结合的育人院校。 (2)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和重点,充分培养学生各具特色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在打造应用型人才和开拓育人为纲领的教学模式,需要有侧重点,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各具特色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教学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精彩互动,假若专职教师的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非常具有创造性和引导性,那么学生耳濡目染,长期以往,必将形成独到的创新能力思维,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专职教师的具有创造性和引导性的教课方式,将会很大程度上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可用的创新教学体系 开创新的教学体系,需要积极不断的探索,大胆的走出课堂,以科学合理的选题方式,由专职教师研究教学项目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人能力的情况和不同的爱好兴趣,完全随机的组合创新成员。在以创新为原则的基础上,整个过程中我们要落实让学生在创新设计训练中全方位多角度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具有自己创新的构思方案和设计;指定的专职教师会参与进来共同解决训练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以此达到创新课题通过具体的创新对象,实现对创新课题组更加精确和仔细的指导,而且可以一对一地,进行全面的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教育强调工程基础,采取独立学习、项目团队、技术讨论等教学方式,形成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从而逐渐形成一整套完备的教学体系[5]。 三、“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1、建设“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基础 近年以来,南华大学学生“双向导师制”实施、重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在校史记上可以留下光辉的一笔。在2009-2012年之间,有一大批重要的“双向导师制”单位对于本校各个专业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咨询和服务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其中还包括一些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多年以来在与本校各年级各专业教师开展过多种项目和课题的科技合作,都很成功。来自于这些单位的精英人士,有的成为了学生的讲座专家,还有的成为了兼职教师。开设一定课时、举办讲座、指导论文,下一步要与这些单位在青年教师的实(下转第53页)

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浅析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褚遵强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鄂庄煤矿,山东莱芜271122) 摘 要要在企业内树立和提倡人人都要创新、人人都能创新的理念,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鼓励创新,用创新去推动工作,去开创新 局面,形成一个没有创新就是过,创新不罚过的氛围。关键词 人才培育环境 机制 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1-11-30 作者简介:褚遵强(1981-),男,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鄂庄煤矿办公室副主任。 近年来,新矿集团鄂庄煤矿不断强化人力资源管 理创新,树立了“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 尽其才”的人才理念,着力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煤炭企业人才创新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1要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氛围环境 1.1 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要在企业内树立和提倡人人都要创新、人人都能创新的理念,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鼓励创新,用创新去推动工作,去开创新局面,形成一个没有创新就是过,创新不罚过的氛围。无论是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应把创新看成发 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振兴企业的具体行为,成为广大员工约定俗成的工作习惯。1.2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用是最好的培养,要大胆使用创新型人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大胆起用那些专业知识丰富,创新意识强烈, 而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的人才。对这些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的“双冒尖”的人敢不敢用,不仅体现领导者的胸怀和胆识,还关系到一个人自身价值的发挥。要本着德才兼备但又不因瑕掩玉的原则,宽容他们的个性和不足,不求全责备,充分发挥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一技之长,发挥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力。不信任是抑制创新能力的最大障碍。对创新型人才,不应等他们成熟后才去使用,而是要主动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尽早进行创新锻炼,催化人才早熟。在使用过程中,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神力量、足够的工作责任感。要鼓励其敢想和首创,但绝不能把创新与越位混为一谈,质疑与目中无人相提并论。1.3要有一个良好的保护环境 创新类似于改革,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挫折和失败是难免的。因此,企业要努力营造一个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环境,建立创新型人才保护机制。对创新取得的成就要大力鼓励,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宽容,要 允许在创新工作中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要鼓励创新型人才不怕失败,知难而进,不断探索。要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和条件,让创新型人才毫无后顾之忧,专心致志搞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2要培育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机制 2.1 更新人才观念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才战略是基础战略”的人才工作新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企业领导者要有爱才之心、惜才之情、识才之智、容才之道、用才之艺。要坚持看业绩、看能力,彻底纠正单纯以学历、学位为本位的阻碍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人才 评价倾向。要建立“能者上,庸者下”、“不拘一格”的 用人制度,打破干部、工人界限,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2.2创新培养机制 要采取强化培养与鼓励探索相结合、岗位锻炼与对外交流相结合、梯队建设与团队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把继续教育与培训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1)建立继续教育与培养机制,与企业所需专业、技术的大专院校联姻,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培训基地,提高人才的理论水平。 (2)企业要实行“实践锻炼———成长提高———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让人才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成长、成熟,培养造就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创新人才。2.3完善分配制度 (1)建立创新型人才与创新业绩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分配上向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倾斜,保证创造一流业绩的人才得到一流的回报。 (2)要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鼓励用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采取智力要素以期权、股权等形式实 行资本化的分配方式,突出创新者的中长期激励。3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品质培养 奠定创新的基石 3.1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敢冒风险的精神 首要的必备的品质就是要有务实的科学态度,不 4 6 22012年第5期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公司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公司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公司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

示范作用,在全公司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技术岗位津贴制度。本着“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快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H”型人才发展双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尖端人才、中高级专家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不断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H”型管理,改变独木桥式的事业发展模式,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上各行其道,人尽其用。 5、推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员工开展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申报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按照《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进行奖励,有力激发员工自主创新的潜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6、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 培养

工商管理09-5班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背景:乔布斯去了,苹果来了。当大家均于热议“谁是下壹个乔布斯”时,宁波市新近出台了壹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宁波市认为,乔布斯天赋异禀,他的成功或许难以复制,但能够于环境和制度上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壹个培养周期,于3个层次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目前,首批各层次培养人选的选拔已经开始。5年内,宁波将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这壹数字到2020年计划达到2800名。于《意见》中,宁波市加大了对入选人才的资助力度,据初步估计壹个周期(5年内)培养经费超过5000万元。 我们不禁心中疑问:这样就能培养出中国的“乔布斯”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呢? 二十壹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人才是壹个国家立足根基、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成为壹个关键词。培养和造就壹大批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参和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

代特点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为核心价值的。我们正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壹体制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同时,我们置身于壹个全球化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建立国际视野,积极地利用世界人才资源;而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战略,培养能够参和国际竞争、能够于世界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的创新型人才。美国有乔布斯,中国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放性”是壹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突出弊端,就是于计划体制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研究和生产、开发等相互脱离,学校教育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和,缺乏国际化的视野。于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乔布斯式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培养体制做出改变,而不是仅仅投入金钱,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 中国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教育机制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文化氛围,国家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有俩种主要的途径。 壹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对于科技人才培养而言,这主要是进壹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高校和企业、产业的结合,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转化、技术应用的结合,且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等等。这壹过程,不仅

工商管理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论文

工商管理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企业规模和数量的扩大,社会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视度不断提升。但是从职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看,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与社会的需求不符,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在教育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导致教学手段单一。本文就工商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 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工商管理型人才,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导致我国职业院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落后,所以需要加强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完善,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一、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首先,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更加优秀的管理人才,通过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通过与学生工作岗位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进行;其次,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并构架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创新,通过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1]。 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理念不足。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保证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毕业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相应的工商管理实践技能,进而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培养出能够胜任工商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能力水平的人才,但是由于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为此,必须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1T11:10:55.00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作者:夏天明 [导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指向,应当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的方法,完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形成综合性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创新成长中的问题,解决传统高职教育的困境。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艺系,湖南益阳 413000)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X18B226。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指向,应当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的方法,完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形成综合性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创新成长中的问题,解决传统高职教育的困境。 关键词:高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应当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找出高职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空间,基于学生的个性化能力水平,不断拓展和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定位不科学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不过关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的层次性设置不明确,没能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现有的人才培养往往倾向于经济发展的低端产业链条,没能在行业前沿与经济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优化人才培养的定位。没能把科技转化与人才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不能基于社会需要建立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不足,由于缺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机制,没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制度的优化,导致人才培养投入不当,人才质量难以适应社会现实需要。只有优化教学资源的分析,切实把握国家政策,才能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1.2质量保障不健全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综合性的体系,只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还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制,没有基于学生的基础素质,社会的现实需要和高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量身订做具体的教学计划,没有对高职学生展示全面的评估,降低了学生自主成长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还有的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成长的激励机制,不能根据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发展特色技能,因此影响了高职学生整体质量的提高。由于高职人才培养灵活性低,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导致人才培养过于机械,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也未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1.3硬件条件的不足 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还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硬件条件的建设。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加大本校校内实践体系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强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空间,构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体系。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投入到高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硬件设备不足,高职未能建立指向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硬件资源体系,不能基于社会机构满足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需要。现有的综合教学体系还不足以有效的支撑高职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 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 2.1政策保障机制 为了达到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应当大力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切实通过有效的政策指导高职学校教学和促进学生主动的开展一系列实践学习活动。首先,应当加大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基于政府主导构建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引导社会企业与高职院校广泛的合作,基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对高职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引导。其次,还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切实鼓励和扶持学生参与一系列创新型的学习与研究活动,给高职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在良好的政策鼓励机制引导高职学生从事相关生产实践。第三,还要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大力支持高职院校兴建大量的硬件设施设备,强调高职硬件设备的建设,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良好的校内实践基地的支撑下推动高职创新型教学的顺利开展。第四,优化专业课、辅助员、心理咨询与政治思想教育部门的辅助作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面开展。 2.2教学保障机制 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主动有交的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任务。首先,加大双师型教育的培养力度,加大对现有教师资源的培训,促进教师掌握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切实把探索性、情境型、实践型、互动型的教学模式融入到高职教学当中。其次,还要加大教师队伍人才的更新,注重把企业专家人才与高职教师队伍进行衔接,基于良好的教育人才与实践人才的相互衔接优化教师队伍体系,更好的指导学生主动的从事创新创业的活动项目。第三,还要优化高职教师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引导高职教师在行业生产一线掌握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从而提高高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第四,还要优化专家支援体系,进一步运用教师承担专业课题,教师带领学生创新的方式完善创新型教育教学活动的孵化形式。 2.3优化支撑体系 高职教学应当深入的落实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应当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注重创新有效的实践教学的互动形式。一方面促进学生以学徒制、假期实习制、毕业实习制和见习制的方式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另一方面还要由高职院校承担一些企业的生产科研任务,促进高职学生主动承担社会实践项目,达到提高和积累学生实践经验的目标。还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外实习教学活动,基于校内实践模拟职业情景,并且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趣味性的创新型技能比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创新展示平台,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2.4完善评估机制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采用持续性教学方式,强调优化课程设置的规划,建立综合性的评估机制,切实在高职学生入学后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在有效的引导模式下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全面成长。首先,应当完善的学生心理、就业、知识、实践能力的综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摘要】大规模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要深入认识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和核心能力,同时要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等四方面科学合理地构建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本科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国际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国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富有科学技术竞争力和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的竞争。大力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走向全球:美国创新的新发展报告》中说:“没有人去创造、应用和开拓新思想,就不会有创新过程。创新事业不仅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来推进,而且需要有文化和思想敏锐的人才来经营和管理。获得智慧型人才是全球化主要推动力。” 近年来,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本科阶段非常注重创新教育。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注重开发个性、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英国的大学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研究方法论的教育,又要发展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日本一直倡导“启发式”和“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德国更是提出大学是创新运动的缔造者。

正是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才使得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率先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综合创新指标明显高于其它国家,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通常在70%以上,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 (二)本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保证 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推进和加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同时也需要大批能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200万人,居世界首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总量10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研究和发展总经费也居世界第六位,但创新综合指数则排名28,属中等偏下的水平。同时,人均产值很低,每百万元产值所需的人数,约为美国的16倍、德国的13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绝对值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五位,但很大一部分是依赖国外直接投资,关键技术掌握在投资商的手中。2002年,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一些与人才有关的指标(如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人员),我国在49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最后,与科技人员数量排名第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因此,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匮乏、特别是本科层次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就大学而言,不仅要认识到自己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选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要重新审视自己本科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办学思路,改变培养模式,更好地担负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使命。

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高等学校根据法 律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 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 构的方式。关于现行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 讨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一 目前国内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问 题, 这些问题主要有: 第一, 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综合 素质滑坡, 知识结构不合理。有调查显示, 近几年法 学专业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呈现出整体性滑坡。在理 论学习层面表现为, 知识结构不合理, 专业面过于窄化, 缺乏个性的问题; 在实践层面, 突出地表现为大 学生基本素质缺失, 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观薄弱, 实际动手能力差的情况。第二, 法学教师忙于 教人 , 自我效能感得不到满足。不少法学教师都 以 传道、授业、解惑 为己任, 通过研读教材及各类经典论著、前沿学术成果, 来提升课堂教学的 知识 量 , 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但来自于另一教学主体 学生的冷漠反应, 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缺乏热情, 对 课程考分的态度淡化, 学习的主动性下降, 让辛勤的

园丁感到无所适从, 法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长期得 不到满足。第三, 学校管理错位, 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仍被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下属机构, 教育 行政部门的干涉, 制约了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开 展。同时, 在争夺 综合性、研究性 大学的美名过 程, 许多高校都增设了法学, 不可避免地形成了高校 的法学专业设置趋同, 千校一面情况。第四, 法学专 业的学生就业难, 企事业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近 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文科专业乃至法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日渐凸显。这里既有社会 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 也有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本身 的特点、有关行业及部门在招聘过程中的制度性障 碍, 以及毕业生自身就业意识不强、准备不足等因素 的影响。企事业单位目前已经成为法学专业毕业生 就业的增长点, 去这些单位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 但是法学毕业生去这些单位就业也存在一定的 瓶 颈 现象。一方面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来 说, 使用专门的法律人才对他们来说还属于高消费, 毕竟不是他们所急需的技术型人才; 另一方面对于 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来说, 他们需要的是更 高层次的成熟的法律人才, 因此初出茅庐的应届生 也很难符合他们的要求。所以应届法学毕业生在这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 摘要:本文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探索与实践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社会需求,以提高人才质量为培养目的,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强化能力培养,走特色办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与理论型人才相比较而言的人才类型。在知识方面,要求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能力方面,不仅要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生作为学校生产出的产品,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能够实用而且还要有发展后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了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制定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校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优化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兼顾了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科研课题 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创新型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申请者: 所在学校: 起止日期: 200 年月日至200 年月日 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处制

界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防止形而上学;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作为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唯一科学方法。在人生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同时,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为先、个人为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解决好这一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思想上才能健康发展。同时,科学思想素质的形成,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基础的理论功底,要能把握其思想体系和精髓;并在实践中锻炼,讲科学理论付诸运用。 三、全面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要求大学生具有人文修养,能够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中汲取营养。还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素养,了解现代著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大学生本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意识到加强自己思想理论学习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融实践与科研为一体,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要求高校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人才,这些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能力,还要有全面的素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高超的专业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和实训实验环节中,设置演示实验、基本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三类不同要求的实验。演示实验旨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基本型实验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综合型实验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 五、模范的道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而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求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待人诚实,拒绝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是调解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风尚,来自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要想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先进分子则要做到先人后己,把社会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否定利己主义、个人至上、损公肥私,倡导集体主义、克己奉公。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既要靠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慎独,这一自古以来的道德修养准则,应该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只有在一切复杂的情况下,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状态。 六、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

注重创新人格的培养 纪宝成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人格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面貌。没有创新人格,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充分发挥。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于一个纯粹的科学家来说,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从来都必须成为一切基础工作的目的。这句话不仅对科学家适用,对创新型人才同样适用。学校要教育、引导学生把服务于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持久热情。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学习与研究要站在科学的前沿,体验实践的呼唤,感知时代的脉搏,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与项目。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培养有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学生。有问题意识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综合素质是指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能够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些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高于常人的天分,而是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创新是一种探索,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 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缺乏独立思考,只知道人云亦云,就不可能见他人之所未见;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敢超越常规,不敢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就不可能发他人之所未发。要创新,就必须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不唯潮流。爱因斯坦曾精辟地指出,学校应当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因而,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知识量在成倍地增加,个人不可能知晓一切。只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善于学习,积极吸纳今人、前人、国人、洋人以及不同学派、流派的知识成果,在实践中善于同他人团结协作,才能避免因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局限性。兼收并蓄,集思广益,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我校提出了“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勇于担纲的意识,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有创意的公民、一个在道德和才艺等方面堪为典范的公民、一个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一定贡献的公民。对于博士研究生,我校还提出了“行为精英、心为平民”的期望。“行为精英”是希望他们在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热情,勇于面对挑战,敢于拼搏,追求卓越。“心为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日期:

浅谈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源,更主要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高级管理人才、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人才资源。特别是需要建设一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归根到底,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 关键词:转变观念引进培养创新机制优化配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首先要定位何谓人才,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分类和概念,人才按类型可分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按层次可分为一般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学术界对人才表述的概念是广义的。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具体的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人才队伍中具备良好创新素质、具有研发和创新能力,能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做出创造性工作和创新成果的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通常是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并做出巨大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或重大经济社会效益,他们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这一宝贵的群体资源,让他们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企业建设之中,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科技进步,为企业产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开滦是有着百年基业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企业转型发展,在践行“一基五线”的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针的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开滦不断壮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开滦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多年来我公司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企业发展的首位,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引进了各类、各层次的人才,但是,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匮乏。就如何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而言,主要是从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引进培养、创造优良环境等方面着手,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