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远程医疗监控系统

远程医疗监控系统

远程医疗监控系统
远程医疗监控系统

远程医疗监控系统

远程医疗监控系统

一、设计目的

随着电子信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远程医疗监控技术也渐渐成为医疗界的一个热点。重要生命参数的远程监控给年老体弱者带来了方便,也给现代医疗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远程医疗监控系统,它是一种集成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和通信应用技术于医疗卫生领域的高科技产业品。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为:基于微控制器和传感器节点组成体征采集模块,基于GPRS/GSM的无线收发模块,基于FPGA的上位机监控模块。体征采集模块利用各类专用传感器采集人体体征,并由微控制器进行处理打包,经由GPRS/GSM通信网络上传至上位机监控中心,远程医生/监护人可定时/实时监控病患。该系统测量准确,实用创新性强,性价比高,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二、设计要求

设计一个远程医疗监控系统。要求:

1.通过各传感器节点准确采集各项体征信号并交于89c51单片机进行处理,计算出各项体征信息(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心率),组成体征采集子模块,完成各项体征信息采集,并上传到GPRS/GSM无线模块。

2.GPRS/GSM无线模块将接收到体征信息,并准确地送往上位监控机。

3.基于FPGA的上位监控机接收到下位机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及控制。

三、设计器材:

1.各类体征传感器(ASDX100压力传感器、HK-2000B脉搏传感器、DS18B20温度传感器);

2.微控制器、GPRS/GSM模块、FPGA开发箱;

3.镊子、钳子、电阻电容电位器导线等若干、焊锡若干。

四、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案

1. 设计原理

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定义为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远端的体征生理信息和医学信号传送到上位机监控中心进行分析并给出诊断意见的一种技术手段。

(1)医疗监测原理

重要生命参数的远程监护是年老体弱者口常监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检测的生理信息主要包括:体温、脉搏、血压、心率、心电图、呼吸、血气(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血糖等。这类生理参数在远程监控系统中一般要求无创或微创检测。本文以温度、脉搏、血压及心率信号为采集对象,选择了简单方便的传感器和无创测量的方法。

(2)无线通信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口益增长,无线通信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的阶段,快速发展的无线通信已成为信息产业中最为耀眼的“亮点”,为各种潜在的工程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无线通信以其不需辐设明线、使用便捷等特点,展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无线通信技术正以较快的速度进入许多产品,它与有线相比主要具有成本低、携带方便和省去布线的烦恼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遥控、遥测、无线抄表、门禁系统、小区传呼、工业数据采集系统、无线标签、身份识别、非接触RF智能片、小型无线数据终端、安全防火系统、无线遥控系统、生物信号采集、水文气象监控、机器控制、信息家电、无线232、无线422/485数据通信等领域。

利用GPRS/GSM技术进行无线通信,使传统的串口通讯扩展为GPRS/GSM 无线网络通讯,可以实时的把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上位机,实现数据的及时交换及串口设备的快速无线联网。

2.设计方案

(1)医院监控网络体系方案

医院监护系统由有线网络(局域网)和无线网络两部分组成,如图4.1所示。患者身上佩戴的采集终端,将采集到的生理信息数据(体温、脉搏、血压、心率)发送到AP (Access Point )。AP通过医院的局域网,将数据转发到上位监控机上,由上位监控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AP 上电后立即尝试连接局域网上的服务器,服务器的IP 和端口号以及AP 的网络配置都写在配置文件中,用户可以手动修改,连接成功后进入就绪状态。

如果有携带移动监护设备的患者进入AP 的覆盖区域移动监护设备将会查询到AP 并与之建立ACL 链路,AP 接受连接将会进行主从切换,保证AP 作为传感器网络的主单元可以继续被其他移动监护设备发现和建链。之后移动监护设备和AP 之间进行SDP , L2CAP, RFCOMM 连接。AP 向服务器报告有移动监护设备进入该区域,此后AP 将透明地转发AP 和移动监护设备之间的双向数据。主机可以通过AP 和移动监护设备的串口替代功能完成控制、数据采集的功能。当患者离开此AP 的覆盖范围后,链路中断,AP 向服务器报告移动监护设备离开该区域,同时患者携带的移动监护设备开始搜索新的 AP 。医护人员根据移动监护设备与哪一个AP 相连可以获知患者在整个病区内的活动情况。其设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医院无线监控系统结构

(2) 家庭监护网络体系方案

监护服务器

AP AP

病房4

病房3

信息中心

单片机

传感器 局域网 AP

AP

病房1

病房2

远程家庭监控网络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家庭无线监控系统结构

无线系统主要由各个传感器节点(脉搏、体温、血压、心率等传感器节点)、若干个具有路由功能的无线节点和中心网络协调器(监护基站设备)组成。监护基站设备连接无线网络与以太网,是家庭无线网络的核心部分,负责传感器网络节点和设备节点的管理。各项体征数据经过家庭网关传输到远程监护服务器。远程监护服务器负责脉搏生理数据的实时采集、显示和保存。医院监护中心和医生可以登录监护服务器

查看被监护者的生理信息,也可以远程控制家庭无线网络中的传感器和设备,从而在被

监护病人出现异常时,能及时检测到并采取抢救措施。被监护者的亲属等也可以登录监护服务器随时了解被监护者的健康状况。

五、设计流程

1.传感器单元的设计

传感器节点主要功能为采集人体体征信息(包括体温、脉搏、血压、心率),其节点主要包括5部分:中央处理器模块(51单片机)、无线数据通信模块

AP

Interne

GPRS/GSM 模块

传感器和单片机

医院信息中

传感器及相关

调理电路

A/D 转换

单片机处理器模块

无线数据通信模块

电源单元

(GPRS/GSM )、传感器、A/D 转换及相关调理电路、电源模块。节点框图和处理器单元如图3所示。

图3 监控传感器节点结构

2 .GPRS/GSM 模块的设计

介绍了一种通过GPRS/GSM 短消息的收发实现对工程上数据采集系统的远程监控,其能够完成对工程上数据采集系统的运行状况监测及采集数据的传输。同时也能够通过短消息控制数据采集系统完成指定的操作。系统自带有存储器,能够按接收到的指令对设备进行配置,并将其存储到设备自带的存储器中。同时系统配备了看门狗,能够使系统在异常状态下重启系统,使系统做到永不死机。由于该系统采用了GSM 短消息作为通信载体,使其克服了普通电话监控的人机界面不友好,话费高,且控制功能少等缺点。GSM 硬件图如下图4所示。

图4 GSM 硬件框图

3.基于FPGA的上位监控中心设计

为了使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和方便的显示,移植了一个GUI界面系统。以UP‐CUP FPGA2C35‐II综合实训平台为验证平台,TFTLCD IP核是在QuartusⅡ9.0软件平台下,使用Verilog在FPGA上用硬件逻辑电路进行设计。该IP核是利用QuartusⅡ开发和其集成的SOPC Builder系统开发工具而设计的。μC/GUI则是在配套开发软件NiosⅡIDE中进行移植实现。实验结果表明,μC/GUI界面系统成功运行在本开发板上,可实现窗口管理、在指定位置显示文字、快速而高效处理数据和显示图片等功能。FPGA开发箱如下图5所示.

图5 FPGA 开发箱

便携式医疗监护仪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便携式设备是由硬件与软件紧凑组合的一个单元模块,是一种体积小、智能化程度高、功能全、使用灵活、操作方便的便携机,适合家庭使用、外出携带等用途。为了使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实现友好的人机交互和更加方便的显示,这里提出一种GUI界面系统设计,就是在基于NiosⅡ处理器的嵌入式平台上实现μC/GUI的移植,使

之实现系统功能。

系统中心触摸屏浏览服务信息并实现相关操作,通过无线网络和终端通信。各个采集终端作为独立系统工作,所有数据传到前台上位机协调处理。终端硬件框图如图2所示,利用片上可编程系统(SoPC)技术将Nios II处理器、外设接口控制器等功能模块集成到FPGA,构成可编程片上系统。SDRAM、Flash控制器用于处理程序和数据的存储;512 KB SRAM作为图像数据缓存区;FPGA内部自定义LTM控制器和SD卡控制器模块,辅助软核工作,操作触摸屏并读取SD 卡内的JPEG图片;UART接口用于和移植到CC2430的ZigBee模块通信;采用定时器以嵌入uC/OS II操作系统。其硬件结构图如6所示。

图6 FPGA硬件结构图

4.系统硬件设计

本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的思想。从功能模块上该系统可分为:体征信息采集模块、无线收发模块和通用串行总线接口传输模块。系统的硬件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数据采集和无线数据发射电路;另一部分是无线数据接收和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电路。系统的总硬件结构如图7所示。

图7 系统的总硬件结构

操作流程:

(1).通过各传感器节点准确采集各项体征信号并交于89c51单片机进行处理,计算出各项体征信息(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心率),组成体征采集子模块,完成各项体征信息采集,并上传到GPRS/GSM 无线模块。

(2).GPRS/GSM 无线模块将接收到体征信息,并准确地送往上位监控机。 (3).基于FPGA 的上位监控机接收到下位机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及控制。

5.系统软件设计

在软件设计中,一般采用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它具有明显的优点。把一个多功能的复杂的程序划分为若干个简单的、功能单一的程序模块,有利于程序的设计和调试,有利于程序的优化和分工,提高了程序的阅读性和可靠性,使程序的结构层次一目了然。应用系统的程序由包含多个模块的主程序和各种子程序组成。各程序模块都要完成一个明确的任务,实现某个具体的功能,在具体需要时调用相应的模块即可。由于系统各个模块都有自己的程序,在此将列出个别模

无线模块 嵌入式系统

脉搏传感

节点

温度传感节点

血压心率传感节点

无线发射模块 控制器

串口 网络接口模块

Internet

块的程序流程图。

血压及心率采集并显示的处理流程如图8所示。

图8 血压、心率采集流程图

代码如下: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开始

A/D 采样

数据处理子程序

最大脉搏幅度

保存最大幅度

数据处理子程序

计算最大脉搏幅度0.77倍和0.58倍

显示数据

返回

Y N

计算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sbit DQ=P1^0;//ASDX001与单片机连接口

sbit RS=P3^5;

sbit RW=P3^6;

sbit EN=P3^7;

unsigned char code str1[]={"blood pressure: "};

unsigned char code str2[]={" "};

uchar data disdata[5];

uint tvalue;//压力值

uchar tflag;//压力正负标志

/*************************lcd1602程序**************************/ void delay1ms(unsigned int ms)//延时1毫秒(不够精确的){unsigned int i,j;

for(i=0;i

for(j=0;j<100;j++);

}

void wr_com(unsigned char com)//写指令//

{

delay1ms(1);

RS=0;

RW=0;

EN=0;

P0=com;

delay1ms(1);

EN=1;

delay1ms(1);

EN=0;

}

void wr_dat(unsigned char dat)//写数据//

delay1ms(1);;

RS=1;

RW=0;

EN=0;

P0=dat;

delay1ms(1);

EN=1;

delay1ms(1);

EN=0;

}

void lcd_init()//初始化设置//

{

delay1ms(15);

wr_com(0x38);

delay1ms(5);

wr_com(0x08);

delay1ms(5);

wr_com(0x01);

delay1ms(5);

wr_com(0x06);

delay1ms(5);

wr_com(0x0c);

delay1ms(5);

}

void display(unsigned char *p)//显示// {

while(*p!='\0')

wr_dat(*p);

p++;

delay1ms(1);

}

}

init_play()//初始化显示

{ lcd_init();

wr_com(0x80);

display(str1);

wr_com(0xc0);

display(str2);

}

void delay_asdx001(unsigned int i)//延时1微秒{

while(i--);

}

void asdx001rst()/*ds1820复位*/

{ unsigned char x=0;

DQ = 1; //DQ复位

delay_asdx001(4); //延时

DQ = 0; //DQ拉低

delay_asdx001(100); //精确延时大于480us

DQ = 1; //拉高

delay_asdx001(40);

}

uchar asdx001rd()/*读数据*/

{ unsigned char i=0;

unsigned char dat = 0;

for (i=8;i>0;i--)

{ DQ = 0; //给脉冲信号

dat>>=1;

DQ = 1; //给脉冲信号

if(DQ)

dat|=0x80;

delay_asdx001(10);

}

return(dat);

}

void asdx001wr(uchar wdata)/*写数据*/ {unsigned char i=0;

for (i=8; i>0; i--)

{ DQ = 0;

DQ = wdata&0x01;

delay_asdx001(10);

DQ = 1;

wdata>>=1;

}

}

read_pressure1()/*读取压力值并转换*/ {

asdx001rst();

asdx001wr(0xcc);//*跳过读序列号*/ asdx001wr(0x44);//*启动压力转换*/ asdx001rst();

}

read_pressure2()

{uchar a,b;

asdx001wr(0xcc);//*跳过读序列号*/

asdx001wr(0xbe);//*读取压力*/

a=asdx001rd();

b=asdx001rd();

tvalue=b;

tvalue<<=8;

tvalue=tvalue|a;

if(tvalue<0x0fff)

tflag=0;

else

{tvalue=~tvalue+1;

tflag=1;

}

return(tvalue);

}

/*******************************************************************/ void asdx001disp1()//压力值显示

{ uchar flagdat;

disdata[0]=tvalue/1000+0x30;//百位数

disdata[1]=tvalue%1000/100+0x30;//十位数

disdata[2]=tvalue%100/10+0x30;//个位数

disdata[3]=tvalue%10+0x30;//小数位

if(tflag==0)

flagdat=0x20;//正压力不显示符号

else

flagdat=0x2d;//负压力显示负号

if(disdata[0]==0x30)

{disdata[0]=0x20;//如果百位为0,不显示

if(disdata[1]==0x30)

{disdata[1]=0x20;//如果百位为0,十位为0也不显示

}

}}

void asdx001disp2()

{uchar flagdat;

wr_com(0xc3);

wr_dat(flagdat);//显示符号位

wr_dat(disdata[0]);//显示百位

wr_dat(disdata[1]);//显示十位

wr_dat(disdata[2]);//显示个位

wr_dat(0x2e);//显示小数点

wr_dat(disdata[3]);//显示小数位

wr_com(0xca);

wr_dat(0xdf);

wr_dat(0x43);

}

/********************主程序***********************************/ void main()

{

init_play();//初始化显示

while(1)

{ read_pressure1();//读取压力

read_pressure2();//读取压力

asdx001disp1();//显示

asdx001disp2();//显示

}

}

六、系统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1:不能运用虚拟的调试助手建立GPRS的连接。

解决办法:在详细分析,发现不是自己的操作问题后上网查资料发现,想要建立GPRS的连接,就必须拥有的一个暴露在共网下的IP地址,但是实验室的都是动态随机分配,所以解决办法就是用无线网卡或者用路由器拨号上网的那种。

问题2:主程序的编写与调试。

在编写程序的时候是分模块写的,所以在后期揉合一块儿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只是显示所设的初始值。经过老师以及的同学的分析知道是中断那儿出现问题,经过一下午的调试与编程终于及时的解决了此问题.

问题3:硬件焊接过程。

在软件仿真出结果后,就开始电路板的焊接。但是在焊接完毕后出现了一些误差,检查后发现是某些电容或者是电阻值不是太精确所以会导致电路出来后出现一些偏差或者干扰。

七、设计心得体会和收获:

在本系统的设计中,我是负责GSM/GPRS模块的调试。主要负责将下位机中采集到的数据及时的发送到上位机中,以便于实时的监控与诊断。首先就是AT命令的学习,这部分是就是基本的指令,跟C51语言在单片机中的重要性一样,本次实验收获就是掌握了一门语言了解了SIM300的工作原理,更加熟练的掌握了C51语言。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心得体会就是学习初始的时候一定要一步一步的脚踏实的了解原理,这样才能在运用这门技术做东西的时候的才能随心应手,也可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查出原因。团队精神——我最大的收获。只有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在动手,都在为这个作品出力的时候那么你们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只有

团队团结才是这个作品最终的意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会以本次的实验问基点,不断的学习与进步。

在本系统的设计中,我负责的主要是体征采集子模块的设计。根据监控对象的和监控目的不同,体征信息采集模块主要用于病人生理信号的采集,其检测的体征信息主要包括:心率、血压、脉搏、体温四项基本体征信息。通过各传感器节点准确采集各项体征信号并交于微控制器进行处理,计算出4项体征信息,组成体征采集子模块,完成各项体征信息采集,并上传到GPRS/GSM无限模块。在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传感器的选择,通过查询资料,了解各项体征的采集原理,尤其是血压的测量是本次设计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后续信号的处理(包括整流,放大,A/D转换)也是需要投入很大的工作的,本来生理信号就是特别弱的。以前总是在学理论,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实践,像电子血压计,脉搏仪也只是在生活中用到过,通过这次的设计,使我的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也使得理论和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希望这些东西能够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有和那的帮组,我也会再接再厉,更多的的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

八、附录

参考文献:

[1] 李兰英.Nios II嵌入式软核SOPC设计原理及应用[J].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2] Micrium Inc.μC/GUI manual Rev.0[M].2002.

[3] Qiu Chuanfei,Zhang Wei,Zhou Quanzhi,et al.Porting μC/GUI To LCD and VGA in Nios II system[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ing Technology and Mechatronics Automation,Changsha,2010.

[4] 葛欣,孟凡荣.使用μC/GUI开发图形用户界面[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1):253-255.

[5] Altera Corporation.Nios II processor reference handbook[M]. 2005.

[6]朱国富,廖明涛,王博亮.袖珍式脉搏波测量仪.电子技术应用.1998.第1期

[7] 程咏梅,夏雅琴,尚岚.人体脉搏波信号检测系统.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6.第25卷

[8] 刘晓风.测振式自动血压测量中的一种脉搏波检测方法,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0 年第14 卷第2 期

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的建设方案

×××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的建设方案 —— 一、项目的背景、目的、意义 2014年国家卫计委提出要建立健全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疗服务和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要以面向基层和偏远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2015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医师多点执业。通过建立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合医资金安全,达到政府满意,医务人员满意,百姓得实惠,真正体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90%大病不出县这一公立医院改革的终极目标。 二、建设内容 1、×××医院远程会诊中心 将××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通过授权方式与各乡镇卫生院电子病历系统、心电系统、LIS系统、Pasc系统无缝连接,各乡镇卫生院将上述系统相关信息上传××医院,通过

相关部门分诊分到相关专业科室,由专家组织人员对病历进行审核,结合各种检查结果,制定指导性诊疗意见后,通过系统返回乡镇卫生院,对病人实施诊疗,该系统建设总投资约400—500万元,由××医院投资。 风险及防范 (1)病历资料的采集是否真实可靠,此为远程医疗会诊风险的核心所在,可通过多次培训而规避,必要时通过我院医师电话问诊,现场会诊而解决。 (2)治疗过程中突发病情变化,可通过及时转院而解决。 (3)发生医疗纠纷,可通过原渠道解决(即现行处理纠纷的方式解决)。 (4)具体会诊例数需卫计局信息科统计并由卫计局拨付资金。 2、影像运程会诊中心 将××医院Pasc系统通过光纤与各乡镇卫生院DR机链接,各乡镇卫生院将病人照片后的数据、图像上传到××医院由××医院出据报告后返回乡镇卫生院。 (1)该项目需投入资金购买设备(DR系统及电脑等)预计投1500万元(27个乡镇即27个DR机,每台50万元计,同时电脑、光纤等),资金政府投入或引进第三方进行投资(2)第三方的进入,可通过竞争性谈判或公开招投标,

视频系统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远程医疗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同医疗技术相结合,旨在提高诊断与医疗水平、降低医疗开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保健需求的一项全新的医疗服务。目前,远程医疗技术已经从最初的电视监护、电话远程诊断发展到利用高速网络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并且实现了实时的语音和高清晰图像的交流,为现代医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已有4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只在最近几年才得到重视和发展。 一、行业需求分析 “看病难”已成为社会性问题,一直困恼着中国医疗服务。由于国内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三级医院基本分布在大中城市,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也以分布在大城市为多,即使在大城市,病人也希望能到高级医院接受专家的治疗。 借助于网络音视频系统,使用高速网络进行数字、图画、语音的综合传输,而且完成了实时的语音和高清晰图画的沟通,实现对远程医疗就诊、远程医学学术讨论的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随着高清音视频技术的发展,高清晰的医疗影像资料都可以基于网络进行传输。因此,远程医疗会诊在医院中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部署和应用。 远程医疗包括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医学教育、建立多媒体医疗保健咨询系统等。远程医疗会诊在医学专家和病人之间建立起全新的联系,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远程医疗运用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远程医疗不仅仅是医疗或临床问题,还包括通讯网络、数据库等各方面问题,并且需要把它们集成到网络系统中 “AnyChat即时通讯平台”是一套跨平台的即时通讯解决方案,基于先进的H.264视频编码标准、AAC音频编码标准与P2P技术,支持高清视频,整合了佰锐科技在音视频编码、多媒体通讯领域领先的开发技术和丰富的产品经验而设计的高质量、宽适应性、分布式、模块化的网络音视频互动平台。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一、总则 本规范提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应当遵循的功能及安全性能,对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远程预约、远程专科会诊、信息资源管理等业务功能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定义。 本规范可用于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设计、开发、部署和应用,以及相关业务应用系统的测试、验收和评价工作。 二、术语和定义 1、远程医疗信息系统 采用现代通讯、电子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实现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查询,对异地患者实施咨询、会诊、监护、查房、协助诊断、指导检查、治疗、手术、教学、信息服务及其他特殊医疗活动的信息系统。 2、远程会诊 医疗机构之间利用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平台,采用离线或在线交互方式,对患者及其病史、检查等进行分析,完成病情诊断,确定进一步诊疗方案的医疗行为,包括远程专家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重症监护等医疗服务。 3、远程心电诊断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病人临床资料和心电资料,由上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报告。包含高端远程实时心电监护。 4、远程影像诊断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病

人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包括放射影像资料、B超影像资料以及视频资料,由上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报告。 5、远程重症监护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重症病人临床资料,包括实时在线的监护信息、放射影像资料、B超影像资料以及视频资料等,由上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治疗指导意见。 6、远程病理诊断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病人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由上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诊断报告。 7、远程手术示教 通过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远程会诊技术和视频技术,对临床诊断或者手术现场的画面影像进行全程实时记录和远程传输,使之用于远程教学、远程观摩、远程诊断等。 8、远程医疗申请单 包括申请方医生姓名、职称、单位名称、医院等级、所属行政区域、申请目的与要求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主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 9、患者、居民和个人 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获取和接受服务的个体。(在本规范中这些术语可互换使用)。 10、远程教育 在远程医疗信息会诊系统上,授课专家通过音视频和课件等方式为基层医生提供业务培训、教学以及技术支持。 11、远程医学数字资源 上级医院收集整理的有典型意义的病例、案例分析、手术录像等资料,以及

区域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方案2019版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 建设方案 XXXXX有限公司 2019年11月

目录 第1章项目概述 (4) 1.1 远程医疗概述 (4) 1.2 项目背景 (4) 1.3 项目建设目标 (5) 1.4 项目建设内容 (6) 1.4.1 远程医学系统 (6) 1.4.2 远程医学教育 (7) 1.4.3 视频会议系统 (7) 1.4.4 远程医疗平台(数据中心)建设 (7) 1.4.5 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建设 (7) 1.4.6 基层医院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建设 (7) 第2章平台需求分析 (7) 2.1 中心医院 (8) 2.2 基层医院 (9) 第3章方案设计 (9) 3.1 建设原则 (10) 3.2 建设规范 (11) 3.3 参考文献 (13) 3.4 网络拓扑 (14) 3.5 业务功能规划 (15) 3.5.1 远程医疗平台 (15) 3.5.1.1 远程会诊 (16) 3.5.1.2 远程影像诊断 (17) 3.5.1.3 远程心电诊断 (18) 3.5.1.4 远程病理诊断 (19) 3.5.1.5 远程重症监护 (20) 3.5.1.6 双向转诊 (21) 3.5.1.7 远程查房 (22) 3.5.2 远程医学教育 (23) 3.5.2.1 远程医学教育 (23) 3.5.2.2 手术示教 (24) 3.5.3 视频会议系统 (25) 3.5.4 远程运维系统 (26) 3.6 主要硬件配置 (27) 3.6.1 医疗推车 (27) 3.6.2 远程会诊视讯MCU服务器 (28) 3.6.3 高清摄像头 (30) 3.6.4 全向麦克风 (31) 3.6.5 高清摄像头 (32) 3.6.6 医疗视频数据采集器 (33) 第4章安全管理 (34)

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

附件3 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进一步推动远程医疗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制定本规范。 一、管理范围 本规范所称远程医疗服务包括以下情形: (一)某医疗机构(以下简称邀请方)直接向其他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受邀方)发出邀请,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技术,为邀请方患者诊疗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双方通过协议明确责权利。 (二)邀请方或第三方机构搭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受邀方以机构身份在该平台注册,邀请方通过该平台发布需求,由平台匹配受邀方或其他医疗机构主动对需求做出应答,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技术,为邀请方患者诊疗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邀请方、平台建设运营方、受邀方通过协议明确责权利。 邀请方通过信息平台直接邀请医务人员提供在线医疗服务的,必须申请设置互联网医院,按照《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管理。 二、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基本条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1.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批准、与所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相应的诊疗科目。 2.有在本机构注册、符合远程医疗服务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 3.有完善的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制度、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信息化技术保障措施。 (二)人员基本条件。 邀请方与受邀方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安排相应医务人员参与远程医疗服务。邀请方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可多点执业)陪同,若邀请方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由执业助理医师或乡村医生陪同;受邀方至少有1名具有相应诊疗服务能力、独立开展临床工作3年以上的执业医师(可多点执业)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根据患者病情,可提供远程多学科联合诊疗服务。 有专职人员负责仪器、设备、设施、信息系统的定期检测、登记、维护、改造、升级,符合远程医疗相关卫生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的规定,保障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满足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需要。 (三)设备设施基本条件。 1.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应当满足图像、声音、文字以及诊疗所需其他医疗信息的安全、实时传输,图像清晰,数据准确,符合《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满足临床诊疗要求。 2.重要设备和网络应当有不间断电源。 3.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应当至少有2家网络供应商提供的网络,保障远程医疗服务信息传输通畅。有条件的可以建设远程医疗专网。

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网络服务 —平台建设方案

目录 第1章.总论 (4) 1.1 提要 (4) 1.2 市场定位 (5) 1.3 项目的意义与必要性 (5) 1.3.1 推进国家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5) 1.3.2 推动卫生医疗服务多元化发展 (6) 1.3.3 提升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能力 (6) 1.3.4 为远程医学教育提供高效管理工具 (7) 1.3.5 促进与带动医疗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8) 第2章.建设方案 (9) 2.1 系统功能结构 (9) 2.2 系统详细功能 (10) 2.2.1 远程会诊 (10) 2.2.2 远程检查 (12) 2.2.3 远程监护 (13) 2.2.4 预约挂号 (14) 2.2.5 医生下乡 (14) 2.2.6 远程培训/考试 (15) 2.2.7 视频会议系统 (18) 2.2.8 远程检查系统 (19) 2.2.8.1 远程听诊系统 (19) 2.2.8.2 远程病理检查 (21) 2.2.9 远程监护系统 (21) 2.2.10 影像诊断系统 (24) 2.2.11 远程预约系统 (24) 2.2.12 远程教育系统 (25) 2.2.13 健康档案管理系统 (34) 2.2.14 费用中心 (34) 2.2.15 短信平台 (34) 2.2.16 投诉中心 (36) 2.2.17 基础信息平台 (36) 2.3 系统功能特点 (37) 2.3.1 系统功能 (37) 2.3.2 系统特点 (37) 2.4 远程诊断解决方案和特点 (38) 2.4.1 连接全国各著名大医院及医疗科研机构 (39)

2.4.2 连接省级医院与各地市医院 (40) 2.4.3 连接地市医院与区县医院或社区医院 (40) 2.4.4 视频会议系统解决方案 (41) 第3章.项目实施方案 (44) 3.1 系统体系架构 (44) 3.1.1 系统架构 (44) 3.1.2 网络规划 (44) 3.1.3 业务流程 (45) 3.1.3.1 预约会诊 (45) 3.1.3.2 会诊基本过程 (46) 3.2 系统基本功能结构 (46) 3.2.1 系统功能说明 (46) 3.2.2 模块基本功能说明 (47) 3.2.2.1 预约管理 (47) 3.2.2.2 接收会诊 (49) 3.2.2.3 会诊管理 (50) 3.2.2.4 专家管理 (53) 3.2.2.5 会诊辅助管理 (55) 3.2.2.6 系统管理 (59) 3.3 技术要求 (59) 3.3.1 运行环境要求 (59) 3.3.2 性能 (60) 3.4 二次开发功能 (61) 3.4.1 远程医疗计费 (61) 3.4.2 电子病案库 (62) 3.4.3 远程会诊网站 (62) 第4章.项目预算 (63) 4.1 项目经费预算 (63)

远程医疗专家诊断咨询系统(优.选)

远程医疗专家诊断咨询系统 一.系统框架 目前我国现有的远程医疗辅助诊断咨询系统一般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体系结构, 存在诸多局限。基于云计算的远程医疗辅助诊断咨询系统采用了Microsoft 公司的.Net 开发平台, 以三层B/S 体系结构为框架, 利用Web 技术为个人和医疗机构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和信息处理系统. Visual Studio作为开发工具,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c13188038.html,+Javascript 开发了功能页面部分,IIS技术搭建了Web 服务器, 数据库管理系统选择SQLServe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c13188038.html, 技术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和交互。 图1 基于云计算的远程医疗辅助诊断系统框架 二.通用云服务 1.医疗数据存储 医疗数据是在对病人的诊断治疗中获得的,包括了与病人的交谈记录,各种医学仪器拍摄的图片,医生的观察说明。 1.1 医疗数据的特点 1)多模式,就是指医疗数据类型的多样化。医疗数据的类型包含了数值型数据,类别型数据,图像,文字,信号,语音,视频等。 2)海量性,就是说由于病情观察的不间断,各种医疗检查结果纷繁复杂以及存有大量的医学文献专著,导致医疗数据量非常巨大。 3)数据间联系的模型模糊,这是由多种非数值型数据的加入造成的。 1.2 数据存储需求分析 A.能实现大容量的数据存储,能满足存储容量的爆炸性增长; B.能够在网络上完成所有用户终端产生的数据,并对之进行存储、备份; C能够通过集中的管理界面实现集中备份和恢复; D.能响应本地服务器与远程存储连接的请求;

E.能满足对数据访问性能的要求; F.能实现多机集群系统的要求。 1.3 存储方式 存储类型及模式描述 2.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管理 2.1 基本内容 个人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人口学信息、社会经济学信息、亲属信息、社会保障信息、基本健康信息、建档信息)、主要卫生服务记录(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疾病预防、疾病管理、医疗服务)。 2.2 数据类型分类 索引数据、路由数据、架构数据等基本都适合于以严格结构化的数据形式存在。 交换数据适合于以半结构化的数据形式存在。 个人基本信息、卫生服务记录的主要信息来源载体是卫生服务记录表单,这些表单 从本质上接近于半结构化形式,所以这类数据除了以严格结构化的数据形式存在。在特定情况下,也需要以半结构化的数据形式存在。对于产生于各种服务环节的图片、文档比如B超图,则以非结构化的数据形式存在。 2.3 电子健康档案存储分布

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第1章.总论 1.1 提要 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是网络科技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它通常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个主要部分,它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实现对医学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一些疑难急症需要多地专家会诊;传染性疾病不易到公众医院就诊……传统的医疗经常会遇到这些问题。如今,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以及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为远程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以上问题也都可以得以解决:医生和病人可以通过视频进行安全、快速的交流,病人和医生在网上及时的交流能使得医生更好的了解病人的病情发展状况和发病时的表现;病历和X光片等资料通过双流技术实现会诊时的实时传输;多家医院的专家对一例病例进行远程会诊等。 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十五”期间,全国所有中心城市医院和60%以上县级医院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也必然要带动远程医疗建设,因为县以上医院的职能要求都要承担对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单位的技术帮带和业务指导与疑难危重病人的会诊工作,要落实和完成好这些工作,除派出医疗队深入的同时,远程医疗是他们有效选择。 目前,我国基层医院(泛指二甲以下的医院,如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总数已超过5万家,担负着全国三分之二以上人口的医疗服务工作,任务极其繁重。由于大城市与基层医院之间存在作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城市大医院里患者排长队看病,而基层医院里冷冷清清的局面亦无发根本解决。 所以不受国域限制、地域限制、大城市与边远地区限制的远程医疗活动的高新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出路,有着广阔地发展前景。防洪抢险、抗击特大雪灾,特别是汶川和震中远程医疗卫生救护的实践证明未来远程

用友远程医疗系统

用友远程医疗系统 1产品概述 系统采用B/S架构,利用Internet和VPN网络连通中心医院、协作医院和个人。具有门户网站、网络预约服务(预约挂号、特诊预约、预约检查、预约住院)、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教育培训、远程医疗咨询能功能。为中心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服务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平台。 2产品特点 ●系统采用B/S架构,软件易部署和维护。 ●建立远程医疗服务门户网站,共享信息和资源。 ●利用Portal平台集成各个系统,整合应用,单点登录,统一入口。 ●集成先进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为远程会诊、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咨询、远程会议、手术 直播、病历讨论等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视频和音频。视频画面清晰、细腻、流畅,色彩饱满真实,视频和音频同步。支持高效率的桌面、程序共享及协同标注。 ●集成PACS系统,实现基于DICOM的远程影像调阅,为远程会诊提供有力支持。 ●集成HIS、电子病历、体检等系统,专家会诊时可以调阅患者的检查检验报告、电子病 历、体检报告等。 ●集成心电系统,实现远程心电诊断。 ●多中心支持多个中心和多个分中心,一点对多点的教育方式。 ●多模式支持多种教育模式:实时互动的培训讲座,学员在线点播课件学习,网络专业 教学管理。 3产品功能 3.1门户网站 提供新闻公告,医疗资讯,机构、科室、专家介绍,健康知识等内容,以及内容管理。

3.2网络预约服务 3.2.1预约挂号 3.2.1.1个人预约 患者在平台上注册用户并绑定医疗卡后,可以自己预约中心医院的号。 3.2.1.2机构预约 对于没有医疗卡的患者,加入平台的机构可以替患者在平台上预约中心医院的号。3.2.1.3预约查询 查询已经预约的号,打印预约单,也可以取消预约。 3.2.1.4预约统计 统计某个时间段内各个科室的各个医生的预约数量。 3.2.2特诊预约 患者通过平台查询特诊专家,填写预约申请并提交。中心医院为患者安排专家和就诊时间。 3.2.3预约检查 协作医院或者患者填写预约检查申请,中心医院为患者安排检查科室和检查时间。 3.2.4预约住院 协作医院或者患者填写预约住院申请,中心医院为患者安排住院科室和住院时间。

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测试计划

重庆市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测试计划 重庆亚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名称:重庆市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项目承担部门应用开发部 撰写人(签名)江丽平 完成日期2011-10-13 本文档使用部门测试实施部、应用开发部评审负责人(签名) 评审日期 版本

日期版本说明作者

目录 1 概述 (6) 1.1产品简介 (6) 1.1.1 范围 (6) 1.2限制条件 (7) 1.3参考文档 (7) 2 约定 (7) 2.1测试目标 (7) 2.2资源和工具 (8) 2.2.1 资源 (8) 2.2.2 工具 (8) 2.3编号规则 (8) 3 测试种类及测试标准 (9) 3.1测试种类 (9) 3.2测试方法及标准 (9) 3.2.1 功能测试 (9) 3.2.2 业务测试 (10) 4 测试风险及重点 (10) 4.1预测风险 (10)

4.2测试重点 (11) 4.2.1 功能测试 (11) 4.2.2 业务测试 (13) 5 暂停标准和再启动要求 (15) 6 测试任务和进度 (16) 7 测试提交物 (19)

1概述 1.1产品简介 远程医疗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低成本高效率地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旨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善群众看病就医途径,降低医疗费用、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一项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在国家试点项目的推动与要求下,重庆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拟建设我市统一的远程医疗平台,以承担国家的试点项目:①以市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核心节点的“基层远程会诊系统”;②以部属(管)综合医院及我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高端远程会诊系统”,部署相应的软硬件设备,选聘相关专家建立省级医院专家库,为基层医院提供远程会诊服务。 1.1.1范围 本测试计划是针对[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的内容编写的测试计划,包括: 会诊评价管理 会诊设备管理 远程教育 会诊管理 收费管理 用户管理 机构设置

远程医疗系统

东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方案 一、系统体系架构 (一)系统架构 东华远程医疗视频会诊系统采用B/S模式结构,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以网络最优化方案进行系统部署。系统在设计上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开放性,为我院大规模部署和运营提供了一个强健的、完整的应用平台。 客户端要求通过浏览器使用地址进行访问,如果客户端需要安装硬件驱动的话,可以通过浏览器页面从服务器上下载,然后安装到相应的位置即可,不需要作参数配置。 服务器端:搭建远程医疗视频会诊系统数据库,做为数据交换中心。 (二)网络规划 院内采用虚拟防火墙,在校园网与服务器之间设置防火墙,校园网与互联网之间安装软件防火墙。 网络拓扑图如下: (三)业务流程 1、预约会诊

会诊申请方(被会诊医院)会诊运营平台(会诊医院)会诊第三方 2、会诊基本过程

被会诊医院会诊运营平台(会诊医院) 系统基本功能结构 (一)系统功能说明 院远程医疗视频会诊系统包含预约管理、会诊管理、专家管理、辅助管理、会诊系统管理五个部分。 基本功能结构图如下:

(二)模块基本功能说明 1、预约管理 预约管理模块包括日程管理、预约会诊、会议审批、会议室创建等功能。 (1)预约会诊申请 预约会诊主要是用户通过IE浏览器登录系统后,对会诊进行申请,包括会诊的具体时间、会诊专家、会诊费用(可根据会诊费用选择会诊规模、专家级别以及是否使用视频会诊(可以采用非视频会诊))及会诊室(如有诊室说法)等信息的预订,同时做会诊前期资料准备,并把基本资料传到服务器(文件上传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可以分为病历内容、影像图片、检验及检查结论等根据格式上传),以便接收、审核及正式会诊中使用。 申请会诊

远程医疗远程诊断的使用文档==

远程医疗远程诊断的使用文档 一、远程医疗介绍 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是一方医疗机构或患者邀请其他医疗机构,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远程医疗诊疗模式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前端患者及医疗机构、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数字医疗软件所组成的信息系统、以及后端的医疗机构或云医院平台。医院间的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包括远程门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含影像、超声、核医学、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等)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病例讨论等。 远程医疗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更好的性价比服务,提高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医疗质量、医疗性价比。远程医疗为偏远地区患者节省就医路途费用,改善了偏远地区医疗稀缺及分布不均,加强了急诊服务能力,为偏远地区及城市地区患者通过网络问诊减少了等待时间,实现慢性病的有效自我管理,减少住院和急诊就诊量,引导更多病人去社区就医降低了整体医疗成本。远程医疗契合当前医疗模式转变,能够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未来医疗模式更加强调提高医疗质量、减缓医疗成本增长、改善病人和群众的健康状况水平,而远程医疗是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前欧美国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医疗质量及可负担性问题,据2014 年初22 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加拿大有30%多的被调查者表示在 获得优质可负担的医疗服务方面存在困难,美国也有近50%多调查者

表示在获得优质可负担的医疗服务方面存在困难。数据显示2013年加拿大安大略省远程临床视频会诊为患者节省2.6 亿公里的旅行量,节省的花费达6180 万美元。对接受远程临床视频会诊的患者的调查显示,有92%的患者满意其远程医疗服务,91%表示会继续使用远程医疗服务,87%患者认为远程医疗和医生当面诊疗一样,远程临床视频会 诊为美味患者平均节省242 加元。 目前国内远程医疗项目覆盖包括国家、省级、地市、县级、乡镇、村级的多级诊疗体系。远程医疗首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医疗专家资源紧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的现状;其次缓解了偏远地区的患者 转诊比例高、费用昂贵的问题。目前,远程医疗已在我国的农村和城市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心脏科、脑外科、精神病科、眼科、放射科、及其他医学专科领域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我国的远程医疗发展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距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在技术、政策、法规、实际应用方面还需不断完善;同时,公众对远 程医疗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远程医疗采用的通信技术手段可能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因素包括病人、医护人员、专家及其不同形式的医学信息信号。远程医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各项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远程医疗事业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二、未来展望 通过建立协同的区域或专科医疗远程医疗网络,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或保健服务,并有效地预防和管理疾病,实现了提供预防治疗

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

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和各部有关直属单位: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机网络进行异地医疗咨询的活动日趋增多。由于管理尚不规范,在实施过程中露出一些问题。为保证医疗秩序,规范医疗行为,维护 医患双方权益,提高有限的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居民能得到高质量、快捷、便利的医疗咨询服务,提高医疗资源的有效配制有利于医疗费 用的控制。 1.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建设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时,要遵循“统筹规划、加强调空、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分阶段的发展”的原则。通过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进。远程医疗会诊必须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居民能得到高质量、快捷、便利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医疗费用的控制。 2.对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实行分级管理。在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与网 络管理中心,要报经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涉及跨省以至全国范围的网络系统及卫星专网要报卫生部主管部我部批准,任何单位所建远程医疗会诊及网络系统,均不得冠“中华”、“全国”或其它暗含跨省、区的名称。 3.远程医疗会诊是应用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进行异地医疗咨询,医疗行为必须在取得《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内进行,各部门依据管理权限,审定入网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应在能够取得准确资料的条件下,方可开展远程医疗会诊工作。 4.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管理权限,对提供远程医疗会诊服务的行为实施进行监督管理。 各地建立的网络管理中心是为远程医疗会诊服务的机构,不得从事医疗咨询活动。有关操 作技术人员须经业务培训上岗,以确保发出的信息真实、准确。 5.开设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医疗机构要组织好专科会诊医师。具有三年以上的医疗卫生专 业技术人员方可利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提供咨询。 6.医疗单位根据病人需要提出远程医疗会诊,申请前须向病人或亲属说明远程医疗会诊的 目的,并征得病人及其亲属的同意。会诊后应将远程会诊病程记录,并向病人或其亲属通报远程医疗会诊结果。远程医疗费标准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与物价部门共同制定。

远程医疗系统

远程医疗系统 系统现状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中西部和基层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可及性较差、卫生服务效率不高、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群众看病难问题较为突出。远程医疗是整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化医改对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提出的重要任务。远程医疗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信息平台,联通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与患者,进行跨机构、跨地域医疗诊治与医学专业交流等的医疗活动,由远程医疗服务、业务监管和运维服务三大体系构成。 网络医疗≠远程医疗,一些网络医疗平台仅靠患者病情描述不能准确确诊,需要谨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会更加完善便捷,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2010年,原国家卫生部开始推进国家远程医疗建设项目,先后发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管理方案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技术方案的通知》、《卫生部医管司关于实施2011年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实施2010年县医院能力建设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的通知》等多个重要文件。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作为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要求"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提高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平性"。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远程医疗纳入"信息惠民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为基础,开展中医远程医疗需求分析和调查研究。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在我们国家还未普遍化,目前它最实际的作用是远程会诊,所以它还有相当大的发展前景,未来的医院发展前景将是:小区医疗,家庭诊断远程手术室,远程监护远程诊断都将连接到医院信息系统,形成医院信息区域覆盖系统,这样病人不需要去医院就诊就能享受到医疗诊断,不是有病才去看医生,未来更多的将是医生教病人怎么预防疾病,怎样保健等措施。 现在的远程会诊在于它的行为是可以规范的和可操作性强。首先是由当地的医院诊断,然后再把病历和初步的诊断通过电子邮件传到大都市大医院专家手里,当然得附上所有的诊断材料,如CT、X光、化验单、超声、病理切片等。经过专家仔细分析之后,再约定时间与对方的病人、医生和家属同时进行远程会诊。目前的IT技术可以提供实时同步的可视屏幕和通话。专家在现场可以看到病人的动作、表情,还可以当场检查病人,或指导对方医生做一些体检。 如果有关疾病的各项指征或主要症状出现,就可以当场确诊,并拿出治疗方案。如果当时的会诊检查还难以做出诊断,专家同样可以对对方的病人和医生做出进一步检查的指令,比如如何照CT,如何做化验,如何思考病变原理和诊断方案,等这些情况查明后再次会诊,就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远程医疗既然是IT、网络、通信卫星与医疗的结合,那就并不限于上面一些功能和作用。医学计算机软件就是其中一个空间和容量无限的服务于公众的项目,也同样正在产生和将要产生无限的商机。早在1991年美国威斯康星的研究人员已经在编制心血管病的诊

断和最佳用药软件。他们把疾病发生的原因、特征、表现、病人主诉、用药特点和从大量的病例汇集中选择出来的各种典型病例分门别类,编制成软件,只要病人对着这个软件主诉就可以得到计算机大夫的看病、诊断和开药方治疗。当然如果要做到万无一失,还需要医生的实时和临床监看。根据这样的原理,每一种疾病都可以编程让计算机大夫来看病,同时可以让偏远地方的患者及时地看病求药。 在美英等国,建立在计算机上的远程控制机器人手术也已不是新闻了,只是这一远程治疗是否能在将来达到常规和大量实用水平还有待实践检验。 中医药包含有博大精深的原理。如何把这些原理介绍给西方和使中医药现代化,也是IT技术与医药结合的重要课题。早在1987年,我国国内一些公司就在开发制作“计算机舌像识别系统”的软件。今天,“中国针灸指导系统”这样的软件也早已做成,不仅成为西方认识中医的工具,而且成为西方人利用中医看病和中医教育的有力工具。 不过,尽管如今的IT和卫星通信技术能解决可视和对话的问题,甚至通过数码相机摄像与计算机网络联通所得到的病理相片比传统的病理切片还清晰,但是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即医生和专家不能与病人直接面对面地对话和诊断。在诊断中的几大要素,望、闻、叩、听中医则是望、闻、问、切中缺少闻和叩的要素,这种不能以触摸方式和闻气味直接检查病人体表的缺陷当然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还有,即使远程医疗能解决可视的问题,也不可能像传统看病时医生

远程医疗系统软件平台方案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LiveUC远程医疗系统软件平台方案 北京网动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云视讯解决方案及服务提供商。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在华南、华东、西南、东北、华中等地建立十几家服务网点。并将营销网络延伸到了世界各地。 北京网动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拥有专业而完善的云视讯产品线,主要产品包括:网动统一通信平台(Active UC?)、网动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Active Meeting?)、网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Active Eyes?)、网动远程多媒体交互教学系统(Active Class?)、网动全自动多媒体录播系统(Active Recorder?)等。公司推出的Live UC?云视讯服务品牌,可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统一通信的云计算服务。 北京网动网络科技股份公司是国际领先的多媒体视讯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其视讯产品在国内外占有广泛的市场并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网动Live UC 视频会议租用平台一种基于SaaS的租用服务,租用的好处在于:彻底免除了企业对系统硬件和软件升级维护的投资;从根本上解决了自己部署系统带来的南北网络互通、多网互通的问题;省去服务器、带宽租赁、网管等多方面的成本。Live UC 视频会议从另一个角度上进一步克服了物理的距离,使得日常沟通、远程培训和文件传送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大大减少了过去劳师动众的业务沟通会议、培训方式;同时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召开会议更加便捷、费用远比自己部署更低廉。网动Live UC视频会议租用方案,用户不需要任何网络设备,只需要有可上网的电脑和摄像头、耳麦便可召开虚拟视频会议及远程医疗会诊,实现高质量、高可靠性的音视频通信、协同办公、文档共享、远程会议管理等多种会议功能,有效地节约时间和经费,提高企业的工效率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 Live UC采用服务器集群架构,在互联网的各个骨干节点均部署了通信分服务器,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企业提供几十人甚至上万人的网络会议服务。与会者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台可上网的桌面电脑和一副耳麦。 多方音视频交互

远程医疗行业分析

远程医疗行业分析 1.行业背景 远程医疗即应用远程通讯技术来交互传递信息,以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是一种将现代医学、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远程医疗技术的内容包括:以检查为目的的远程医疗诊断系统、以咨询会诊为目的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以教学培训为目的的远程医疗教育系统和以家庭病床为目的的远程病床监护系统。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医疗资源欠缺地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我国远程医疗事业起步较晚,普遍认为,我国最早的远程医疗技术运用是在1986年,广州远洋航运公司通过电报实现了跨海会诊。1999年底,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开始明确了远程医疗权责,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实体单位和服务模式。其中上海交大已开发完成全国首个无线远程心电监控技术服务平台,可以实时将人体生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移动网络使医学专家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警。2011年,我国首个急诊远程监控室在武警总院急救监护中心启用,通过GRRS技术实现远程心电监测呼救者可以通过“护心宝”监测器与医生进行交流。 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极度不平衡,大部分城乡居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危重患者面临的当地医疗水平落后、就医困难局面;而远程医疗系统的应用和推广可大大方便边远地区的患者需求,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服务水平。2013年8月,习总书记在大连视察远程医疗系统生产时指出:“用信息化系统提高医疗水平,如虎添翼。要利用好这套系统,更好的为群众服务”。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和国家计生委联合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北京、湖北、云南的养老机构开展远程医疗试点工作,包括以视频会议、病理诊断、影像诊断、远程监护、远程门诊和远程查房等为主要内容的远程医疗服务和双向转诊服务,提高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 2.行业分析 国内市场需求 我国在远程医疗领域起步较晚,主要是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生业务水平不足,患者病症杂乱,不利于远程医疗行业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才开始进行研究性远程医疗试验探索,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实用性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与应用。但进入21世纪后,我国远程医疗建设应用快速发展。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出现明显增长。2016年,我国远程医疗(包括远程患者监测、视频会议、在线咨询、个人

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管理制度

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规范医院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等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定义 远程医疗会诊是医疗机构间运用通讯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采用网络视频、音频同步的方式,为患者完成病例分析、病情诊断和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的医疗咨询服务。规范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制度称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制度。 (三)基本要求 1.参加远程医疗会诊医师必须是取得执业证书,并在医院办理医师注册、变更或多机构备案的临床、医技科室的学科带头人或业务骨干,具有主任医(技)师任职资格者、或由科主任指定的取得副主任医(技)师及以上任职资格者。 2.远程医疗中心由医疗远程会诊中心(也可以是医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负责管理,信息中心协助技术支持医疗远程会诊中心也可以是医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负责接收远程会诊的申请、安排会诊时间;信息科负责设备调试、日常维护。 3.医疗远程会诊中心(也可以是医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负责

协调申请方、会诊(培训)专家、信息科,确定并通知远程会诊(培训)时间。 4.信息中心提供远程医疗会诊技术支持平台确保接收和发出的信息快捷、准确,会诊前提前完成与远程会诊医院的对接调试。为保证会诊流程畅通,需工程师协助至会诊结束。 5.申请会诊对象限于疑难危重病例及少见病例,并且已经经过科内或全院会诊,仍然不能明确诊断或治疗效果不佳者。 (四)具体细则 1.应邀会诊 (1)医疗远程会诊中心(也可以是医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受理外院远程医疗会诊的申请,并进行初步审核。 (2)若同意会诊申请,要求申请会诊的医院提前把病例资料(病历摘要、各种检验报告单、检查报告单、影像资料、照片、各类电生理描记图和病理图文资料)传送至远程会诊信息平台。 (3)医疗远程会诊中心(也可以是医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与相关科室确定会诊专家及会诊时间,会诊的病历资料至少在会诊前转发给会诊专家。 (4)会诊结束后,由会诊专家填写会诊记录表,医疗远程会诊中心(也可以是医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将会诊记录表留档后发送至申请医院。 2.申请会诊 (1)申请科室填写远程医疗会诊申请单及患者知情同意书,提

远程医疗系统说明书

远程医疗系统说明 书

医疗远程会诊系统V1.0.0.1 用 户 手 册 目录 目录 (2)

第一章概述 (4) 第二章软硬件环境 (5) 2.1硬件环境 (5) 2.2软件环境 (5) 第三章安装说明 (6) 3.1相关配置软件的安装 (6) 3.2软件的安装 (18) 第四章服务端操作说明 (21) 4.1服务端 (21) 第五章客户端操作说明 (23) 5.1登录模块 (23) 5.2基础平台 (24) 5.3远程会诊 (33) 第六章业务流程 (43) 6.1远程管理 (43) 6.2转诊管理 (45) 6.3远程预约挂号 (48) 第七章功能列表 (51)

第一章概述 所谓远程医疗,就是借助信息及电信技术来交换相隔两地的患者的医疗临床资料及专家的意见。远程医疗包括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医学教育、建立多媒体医疗保健咨询系统等。远程医疗会诊在医学专家和病人之间建立起全新的联系,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能够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 远程医疗运用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经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远程医疗不但仅是医疗或临床问题,还包括通讯网络、数据库等各方面问题,而且需要把它们集成到网络系统中。

第二章软硬件环境 2.1硬件环境 1. 最低奔腾级计算机配置; 2. 至少512M内存。 2.2软件环境 1.Microsoft Windows XP/WIN7/Server 操作系统 2.SqlServer 数据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c13188038.html, Framework 4.0 4.Windows Media Play 播放器 5.Adobe Flash Player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