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劳动经济学主观题复习答案[1]

劳动经济学主观题复习答案[1]

劳动经济学主观题复习答案[1]
劳动经济学主观题复习答案[1]

劳动经济学历年试题答案

影响劳动力个人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P57 (05.4

1.当时的工资水平高低、工作时间长短、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人口规模与结构等。

简述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的特征。P82 (08.4)

2. 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曲线上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

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2)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 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

简述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态及其主要原因。P101 (08.4)

3.供大于求即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大于社会对其需求数量的状态。这种类型表现为劳动力过剩,存在相

当数量的失业或潜在失业人口。劳动力供大于求,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主要原因:(1)由于物质资源的供给数量不足,(2)由于人口、劳动力资源数量增长过快,(3)由于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造成的。

试述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产生的原因。P119 (07.4)(0907)

4.(1)工资率作为劳动和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因为人们的消费已达到一定水平,要退回去习

惯一种更低的生活水平是很困难的。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2)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3)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除此之外,使劳动力供求的结合发生障碍或扭曲的因素还有1)信息不足 2)过度选择 3)制度和政策因素。

试述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关系。P129 (06.4)

5.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外部则指企

业之外。内部劳动力市场特别强调,企业组织内的劳动力分配要通过企业内的组织惯例、章程或者制度等进行。在传统经济学的劳动力市场分析中,由于劳动力的分配被认为是通过市场的价格竞争机制进行的,因此,诸如工资差别的状况就被看成是决定劳动力分配的重要因素。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并不否认市场的价格机制的作用,但同时强调企业内的劳动力分配机制与企业外的即外部市场的劳动力分配机制之间有着重要的性质差异。

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佣与劳动力转移现象,用传统经济学的市场分析能够比较容易说明。但是,一旦劳动力的分配和转移、工资决定等被纳入到企业组织内的雇佣关系中,仅仅简单地用价格机制来说明就不那么恰当了。因为训练、配置、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将介入到企业的长期规划、用人习惯、工资制度和劳动关系的各种决定中去。

简述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P129 (08.7

6. 1)员工一般享有较多的在职培训,这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大,从而引起企业用人政策的变化,

即企业不轻易解雇员工。2)现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企业在调整劳动投入量时,不是任意辞退劳动者而是适当发挥内部劳动市场的机能。内部选用高级空缺职位的人才有利于激励员工。

3)监于社会制度的竞争压力,西方国家政府鼓励企业采取有利于员工的内部劳动力市场。

论述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P157 (05.4) (08.7)(0907)

7. 1)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2)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

3)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

4)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

5)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6)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论述婚姻的经济意义及婚姻比较优势呈现的趋势P177 (08.7

8.总体上来说,婚姻是不能依当事人个人意愿来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自然

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大家庭主义的观念逐渐淡漠,婚姻的决策逐渐成为当事人个人的事情。对个

人而言,婚姻有许多经济意义。首先,由于婚姻所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两人的平均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规模效用)。其次,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婚姻形成的共同生活中,夫妻双方很容易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所带来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少。婚姻还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在婚姻中存在着掌握对方信息不完全或判断失误的情况,从而会在心理、和财产支付上给当事人造成很大成本。人们会根据婚姻的成本的大小来规避。

9.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P178(0907)

计时工资的概念及适用范围(09.4)

10.计时工资是依据雇员的工资标准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适用范围:(1)产品数量标准不

易精确确定、产品数量难以度量的行业和职业,(2)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劳动作业速度及劳动结果不由个人决定,而是主要地取决于机械性能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3)产品质量重于数量,质量要求严格且要求雇员个人素质高的产品的生产行业;(4)产品、经营项目和生产条件多变且便于监督控制的企业等

简述计件工资的概念及适用范围。P191 (08.4

11.计资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适用范围:(1)产

品数量、质量可以准确计算检验,并能以此反映工人的劳动量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2)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主要地取决于工人的勤奋和努力;(3)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且大批量生产的行业和企业等。

简述福利的基本特征。P192 (08.7) (09.4

12.(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紧密相关(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简述工资的职能。P193 (07.4)(0907)

13.(1)补偿职能(劳动力消费补偿职能),(2)激励职能,(3)调节职能,(4)效益职能。

按要素分配的主要形式有哪些?P213 (05.4

14.(1)劳动分红制度(2)年薪制(3)股票类薪酬制(4)劳动股权计划

劳动股权计划的基本原则(09.4) P220

15.一是参与原则,至少70%职工参与;二是有限原则,即限制每个职工所得股票的份额;三是按劳分

配原则,即凡付出劳动的职工都应获得收入。

试述最低工资制度的社会经济作用。P239

16.最低工资制度的社会经济作用。

最低工资制度即指有关最低工资的确立与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及办法的总称。

它是国家干预用人单位工资水平的一种法定形式。

(1)对于低收入阶层或收入不稳定的劳动者,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国家中的非熟练工人以及没有工会组织保护的工人,可以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2)通过对每一个劳动者提供一份有保障的收入,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维持社会政治与经济秩序的稳定。

(3)减少社会贫困现象,削弱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维持一定的社会购买力,为生产正常发展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

(4)制约平均工资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最低工资率是依法强制推行的企业工资最低标准,对总体工资水平有一个基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平均工资的提高,又必然引起最低工资的变动。

简述工资谈判的主要内容。P251 (08.7)

17.(1)国家、地方政府关于工资分配的法律、法规,是企业和劳动者必须遵守的,如同工同酬等。在

守法前提下,可就具体贯彻执行细则进行协商。(2)工资水平及其增长率是工资谈判的核心内容。

(3)奖金及特殊情况工资的支付。(4)确立有保障的工资给付制度。

简述政府在工资谈判中的主要手段。P254 (08.4)

18.(1)通过提供信息,参与经济形势研究,提出权威性的参考意见与建议,以劝说的方式影响工资谈

判。(2)由政府与工会和雇主组织直接举行工资谈判,达成三方工资协议。(3)定期公布工资与物价指导线。(4)冻结工资与物价的变动。

性别间的工资差别(09.4) P267

19.(1)传统观念中轻视妇女,妇女升职与受职的机会少于男性,致使有的妇女受压抑,得不到重用,

积极性下降;(2)由于受教育少而能力低,因此女性平均工资低于男性;(3)由于生理、心理等自然原因,使女性进入高收入劳动者行列的机会受到限制。

20.工资谈判中工资水平最后确定的主要因素(0907)

1)物价指数 2)经济发展程度 3)利润增加程度

4)劳资力量对比及双方内部的竞争

5)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供求与数量供求状况

充分就业的内涵是什么?P274 (07.4)

21. 1)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始

于《就业、利息和货币流通》一书。凯恩斯把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 2)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一种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状态;另一种是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失业率为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3)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在现实中,有些人用某一具体就业水平指标来描述充分就业。 4)从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即凡是接受市场工资率就业的人均能就业的状态。

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导致自然失业率呈现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P279 (08.4)

22.1)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中不同的人口统计组别对失业率有不同的影响。失业率较高的组别在

劳动力中占很大份额,自然失业率就会上升。而二战后,妇女和青少年劳动者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他们不断地变换工作,从而使失业率不断上升。 2)工资刚性程度增强。刚性工资往往阻碍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实现,从而提高了自然失业率。工资刚性一方面与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有关,工会的工资谈判也会对其影响。 3)失业保险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向失业者提供不同标准的失业救济金。

一方面不利于人们积极地寻找新工作,另一方面延长了失业者搜寻工作的过程,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4)结构性失业增加。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新兴行业对新技能人才需求增加,传统劳动力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其需要,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将大量的失业者培训为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

试述研究就业和失业状况的重要意义。P279 (07.4

23. 1)就业和失业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经济规模扩张,就业增加。经济衰

退,就业萎缩,造成失业率的波动。 2)就业和失业状况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 A、从经济增长角度讲,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B、从资源配置角度讲。“奥肯法则”

反映出失业与国民经济效率损失之间的关系。 3)就业和失业状况与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 A、失业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蒙受损失。 B、失业者将承担极大的心理负担。

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P282 (05.4

24.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来自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三个方面。主要因素有

(1)人口因素,(2)经济因素,(3)制度因素,(4)心理因素

简述菲利浦斯曲线的含义。P289 (05.4

25.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称做菲利浦斯曲线。曲线说明,

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彼此是逆相关或负相关的。曲线表明,失业减少,工资增长就快;失业增加,工资增长就慢。

简述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P295 (06.4)

26.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工业中包括

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业等;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各业。

试述中国城乡就业结构演变的历史及其特点。P300 (08.4

27.就业的城乡结构是指劳动力在城市和乡村的分布构成情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

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产业上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演变历史:我国的城镇就业人口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建国初期为12%,到1999年为29.8%,增加了约18个百分点。同期,乡村就业人口也呈现下降的态势。

特点: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对城镇化过程造成很大影响;以往用严格的户籍控制手段,人为地将城乡劳动力割裂开,阻止其流动,也是造成目前落后的就业格局,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的原因之一。

试述摩擦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预防措施。P304 (08.4

28.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其特点是:1)行

业广且涉及人员多 2)失业期限较短。产生的主要原因 1)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 2)信息是否完善; 3)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预防措施:政府可以通过更准确、更迅速地传递劳动力市场信息,疏通信息渠道,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要训练求职者等途径来减少摩擦性失业。

论述结构性失业含义特点原因及减少结构性失业的对策。P306 (05.4) (09.4)

29.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这种失业一般源于以下情况:

1)经济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新技术的采用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新兴的行业大量涌现,传统的行业被淘汰,这就要求劳动力重新配置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

为了减少结构性失业,国家应正确预测对未来劳动力的需求,并且制定各种培训计划,通过教育与培训使劳动者的知识更新与技术发展同步进行,以适应新职业的需要。同时,提供更好的专业指导,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使求职人员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

2)求职者与工作空缺地理位置不匹配。由于各地的地理状况差别很大,劳动者在地区之间变动工作需要花很多时间和努力才能适应新环境,这就不利于就业;反之,如果全国的地理环境差不多,劳动力就业的地理限制也就减少了。

解决由地域不平衡引起的结构性失业,政府应从长计议,有计划地组织劳动力的地区转移。

论述隐性失业的主要特征产生原因及其治理方法P309 (08.7)(0907)

30.所谓隐性失业,是指政府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特征:(1)表面上就业。

(2)无法准确识别。产生原因:(1)与公开性失业相同的原因(2)不同于公开性失业的原因。主要原因表现在政府出于自身的需要,通过某种制度造成的。

简述劳动力流动的条件。P340 (06.4

31.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

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简述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类型。P346 (06.4

32.1)工资收入歧视;2)就业歧视;3)职业歧视。(前三种为后市场歧视)4)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前市场歧视)

垄断歧视理论的主要观点P352(0907)

33.垄断歧视理论在分析了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垄断所以产生歧视现象之后,提出了以下观点:1)

男性工资水平将高于不存在歧视情况下的一般工资水平。2)女性劳动者工资水平比男性劳动者工人和没有歧视时的一般工资水平都低。3)企业的利润在歧视情况下必须增加。4)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若其他部分对手实施歧视性用人政策而某些企业不这样做,将因其较高的相对人力成本而处于不利地位。5)市场部分将导致歧视减弱的说法理由不充分,有必要采取公共政策措施对付歧视现象

简述劳动力市场中的个人偏见歧视理论P348 (07.4)

34.个人偏见歧视理论将歧视看成歧视者的一种偏好或“爱好”。(1)雇主的个人偏见。雇主是有歧视偏

好的,他为了达到与一部分人保持距离的目的而宁愿支付费用或放弃某种收入。(2)来自雇员的偏见是产生歧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除了有工作职位上的竞争因素之外,也可能具有要与有色人种在工作中发生接触的恐惧和厌恶。(3)消费者歧视。工资和职业歧视也可能由于消费者的缘故而产生。

论述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P367 (09.4)

35.(1)一般来说,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实行“比较工资”的原则,即公共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参照

相当于企业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进行制定,也就是说,公共部门劳动者的工资运动与企业部门劳动者的工资运动存在相互联系的链。事实上,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在总体上要比企业部门高。(2)确定企业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主要力量是市场,而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由立法或由行政力量决定。

个人所得税对劳动力市场有哪些影响?P369 (06.4)

36.个人所得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定量标准以上的劳动所得课税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将导致劳动力供给量减少,工资率提高,就业量下降。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P372 (08.7) (09.4)

37.(1)最低工资标准(2)最低社会保障(3)工会。

简述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P375 (06.4

38.为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加社会经济的有序性,使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有机体

得以持续、稳定、均衡、协调地发展。

简述工会的主要功能。P376 (07.4

39.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

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此外,除谋求劳工本身权益的职能外,还兼顾社会整体利益的增进。具体包括:1)经济性的功能;2)政治性的功能;3)社会性的功能;4)心理性的功能。

简述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P394(05.4)

40.1)利益冲突型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

利益冲突型的劳动关系是一种传统型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存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的基本精神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一体论,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2)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

3)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类型是基于多元化观点对劳动关系运行和利益调整的理论概括。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运行同时也是现代劳动立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基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为基础构建的。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集体谈判有哪些层次?P400 (07.4)

41.(1)国家级谈判,(2)产业部门级谈判,(3)企业级谈判。

除历年试题外的主观题答案

劳动力市场均均衡的意义P113

1.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

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等于总的边际产品价值,社会可获得最大的产出水平及劳动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以使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不存在任何职业的、行业的和地区的工资差别。3)实现充分就业。

使劳动力供求的结合发生障碍或扭曲的因素

2.1)信息不足2)过度选择3)制度和政策因素。

隐性失业的表现及原因P122

3.(1)预算软约束下劳动力投入数量冲动引起的工资率大于劳动边际生产率(2)企业追求规模增长

引起的劳动力囤积(3)劳动力短缺引起的互补劳动力的盲目流入(4)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已经富余的劳动力存量不能改变(5)企业目标由规模增长向人均收入最大化转移,劳动力需求急剧下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P130

4.1)职位管理上的规则。2)薪酬管理上的规则。3)教育、培训的规则。4)劳动关系的规则。劳动时间的功能P137

5.1)计量功能2)指示功能3)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4)人际交往功能

实物支付作为普遍存在福利支付方式的原因P193

6.(1)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2)实物支付变

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3)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延期支付的优势P193

7.延期支付的优势。(1)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2)形式多样性和灵活性,

可以增强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3)企业自定延期支付的福利项目,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4)可以使若干保险基金在免税的基础上积累。

劳动分红的特点P214

8.(1)劳动分红是对企业年终净利润的分配,属于企业内部的二次分配,一般不计入工资成本;而工

资和奖金则是预支的人工成本,属于生产费用,在企业内的一次分配中完成。(2)劳动分红的分配水平直接取决于企业的年度盈利状况,带有不确定性;而工资和奖金则有事先规定的标准,按月预支,相对稳定。(3)劳动分红作为企业剩余劳动成果的分配,受到企业扩大再生产投资直接影响,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4)劳动分红水平具有不确定性,其分配不与劳动成果直接挂钩,而是与个人工资收入基数直接相关。

劳动股权计划的社会经济效用P220

9.劳动股权计划的社会经济效用。(1)职工劳动股权计划对传统的企业及股份公司产权制度来说,是

一次重大冲击。(2)职工劳动股权计划对于使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基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进手段。(3)职工劳动股权计划对于企业管理方式来说是一次质的跃进。

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应解决的问题P223

10.(1)完善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每个劳动者都提供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2)扭转全社会的收入分

配观念,保护非劳动收入。(3)修改和调整包括宪法在内的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资本保全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等市场经济基本规则不相符的内容。(4)鼓励各类企业在资本保全的前提下,实行各种形式的收益共享分配办法。

决定宏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P226

11.决定宏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1)国民经济发展水平(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3)国民收入比

例(4)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5)就业规模(6)人口增长状况以及城乡收入差别等。

影响工资水平的企业外部因素P232

12.(1)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2)政府(3)物价(4)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5)行业工资水平的变化影响工资水平的企业内部因素P236

13.(1)劳动差别因素(2)分配形式(3)企业经济效益

收入政策的具体形式P238

14.(1)权威性劝说政策(2)工资—物价指导线或指路标政策(3)补偿或税收性收入政策(4)工资

—物价管制或冻结政策。

工资谈判制度运行的依据P249

15.(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取决于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通过市场竞争和供求

双方自由选择的途径而实现。(2)在市场条件下,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法定的劳动关系基础之上。

(3)企业工资水平采取工资谈判形式,由双方协商决定,有利于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相互了解与沟通,减少工资矛盾,在一定前提下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努力发展生产。(4)工资谈判制度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的调控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工资谈判制度运行的基本条件P250

16.一是规范化的工资谈判制度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谈判的全过程均应依据一定的法律规范进行。二是

要有系统完善、实力雄厚、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工会组织,并且劳动者有自主、自愿加入工会的权利。三是作为工资谈判另一方的企业经营者,也有必要依法建立自已的谈判组织,即雇主协会。四是谈判双方之间的信任程度。

工会在工资谈判中的主要手段P254

17.一是限制市场劳动力的供给。二是提高工资标准。三是改善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促使劳动力市场上

的价格上涨。四是抵制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格垄断。

职业间工资差别的成因P258

18.一是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二是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三是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

产业间工资差别成因P257

19.(1)熟练劳动力所占的比例大小(2)产业所处的地理位置(3)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影响工资水平

(4)工会化的程度以及劳资力量对比(5)劳动力供求状况。

凯恩斯的解决需求不足、达到充分就业的对策

20.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构成了凯恩斯主义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因此他提出了医治需求不足、达到充分

就业的解决对策。1)掘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放弃节约原则,鼓励消费3)应该采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双管齐下”的方法刺激需求,在消费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应主要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总揽投资。4)通过实行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财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以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对付经济危机,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P324

21.1)各级正规教育。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形式,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中学、大学

等正规教育的费用支出。2)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3)健康保健。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4)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它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和增值的必要条件。

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P327

22.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投资主体可以是国家(社会)、企业及家庭(个人)中的任一方。2)投资

收益取得的迟效性和长期性。3)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除经济效益外,还有社会、文化方面的收益等。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P341

23.1)交通费;2)搬家费;3)在流动过程中所放弃的收入;4)离开家庭和朋友所带来的心理损失;5)

资历和养老金的损失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P342

24.1)年龄;年龄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它条件下同的条件下,年龄越大,流动行为越

少。这是由于:a. 年龄越大者收回投资的年限越短 b. 年龄较大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 c. 年龄较大者流动成本高于年轻人2)家庭;劳动力流动成本会随家庭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a、未婚比已婚更易流动;b、妻子就业阻碍着流动;c、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易流动;d、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3)教育;教育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历越高,越有可能流动。4)流动的距离;。a、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力获得工作机会的住处越有限。b、流动的实际距离越远,流动费用及流动后探望亲友和家属的交通费、流动的心理成本都会越多。5)失业率;a、有失业者存在的家庭比其他家庭更有可能流动。b、地区的失业率与劳动力流出成正相关关系。6)职业许可制度;7)国家和地方政策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8)国际环境;9)工会;10)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候状况。我国就业歧视现象的类型P360

25.1)性别歧视;2)年龄歧视;3)经验歧视;4)身高歧视;5)血型歧视和姓氏歧视等。

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参照的因素P373

26.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4)就

业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的类型P388

27.1)技能训练计划,包括经常性训练和职业训练;2)职位开发计划,包括学徒扩展计划、企业部门

的工作机会和公共部门的职位扩大计划等。3)就业能力发展计划,包括集中性就业计划、工作刺激计划和职业组合等。

政府部门就业决策与私人部门就业决策差异P366

28.(1)公共部门生产和服务规模的决策者是各级政府,凭借国家权力为实现国家职能活动所决定,故

其决策目标通常为服务最大化(2)公共物品的生产规模受到财政收入水平的硬约束(3)公共部门的绝大部分产品或服务不能用价值指标进行准确地评价与度量(4)公共部门的产品和服务不存在可以准确计量的市场需求曲线。

公共部门就业量增长相对较快原因P366

29.(1)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对公共部门服务的需求(2)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交换为基本外

在征特征的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极大提高了公共物品的社会价值(3)国民收入的增加、政府收入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公共部门迅速发展的基础。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赋予人力政策的新内容

30.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2)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3)激励就业的措施;4)实施创业就

业计划;5)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言 劳动的定义 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或相对资本等要素而言的“劳动力要素”。 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在劳动经济学中的含义更多的是涉及劳动力。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学科。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劳动市场及其影响因素) 劳动力的定义 ? 现代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在劳动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 研究方法 (一)实证方法: 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极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方法即解决“是什么”的方法,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 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是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与解释。 劳动经济学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分析主要的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其次,需要设定假设条件;再次,通过构造理论模型或提出理论假说来解释劳动力市场中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和结果,试图找出影响行为和结果的主要因素。最后,在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理论模型或理论假说进行检验,得到证实或证伪的结论。 (二)规范方法 … 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也是劳动经济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规范经济学致力于对实证经济学的应用,其目的往往是就实际问题,包括公共政策问题提出建议。 它的哲学基础是规范主义,认为关于条件、状况、事物和行为的好与坏的知识对于产生规则性知识是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条件和状况可以有好坏之分,但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行为即可有好坏之分,也可以有正确或错误之分。 经济学中的规范分析,往往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重视研究事物的好坏,说明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或规范经济学,需要对什么是理想的经济状态这个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在经济学的规范分析中,“互惠原则”、帕累托改进等都是重要的标准。 规范分析方法往往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服务。 在经济学研究中,往往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互结合,两者互相补充。纯粹的实证分析和纯粹的规范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都是难以做到的,实证分析或多或少都带有效率、公平等价值判断,规范分析往往也需要借助实证分析的工具。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学派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题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4)行为的适应性。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个: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及标准答案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B )的。 A.向前弯曲 B.向后弯曲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D.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B )影响。 A.有正向 B.有负向 C.没有 D.不确定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C ) A.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C.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工资率 4.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B ) A.大,陡峭 B.大,平缓 C.小,陡峭 D.小,平缓 5.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B ) A.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B.边际技术替代率数值为正 C.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D.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C ) A.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新增加的工人工资较高 C.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资本变得相对过剩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C ) A.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增加,减少 D.增加,增加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B )来支付。 A.企业 B.员工 C.政府 D.社会 9.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B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不确定 10. 技术进步对( C )的就业影响较大。 A.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技工 D.女工 11.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B ) A.“互益”基准 B.“互惠”基准 C.“互助”基准 D.“互利”基准 12.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D )

劳动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经济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劳动力需求中的长期,意指() A.三年以后的时期 B.五年以后的时期 C.与时间长短无关,是根据资本要素可否调整为依据的 D.十年以后的时期 2、若劳动力需求弹性为E D=1,则表示工资率上升1%,劳动力需求量将() A.增加1单位 B.减少1单位 C.增加1% D.减少1% 3、资本供给弹性越小,其价格的上升速率越快,则() A.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B.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C.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D.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4、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有() A.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B.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C.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D.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5、在劳动者的效用曲线中,通常得到满足时可有如下结论成立() A.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递减 B.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停止变动 C.最大总效用出现在边际效用为0时 D.边际效用始终是递减的,从没有任何递增的阶段 6、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经济含义是保持主体效用不变的情况下() A.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B.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C.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D.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7、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是() A.局部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 C.静态分析 D.动态分析 8、某一时点受雇劳动者的人数和一定时间段内的总劳动时间分别是() A.存量和流量 B.流量和存量 C.都是流量 D.都是存量 9、费尔德斯坦和弗莱明把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当作不同的要素代入生产函数中,得到结论认为劳动时间对生产的影响比劳动者人数对生产的影响() A.要大 B.要小 C.一样 D.不能确定谁大谁小 10、若劳动者根据期望总工资收入来决定是否流动,可以预期一般情况下() A.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B.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C.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D.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11、在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的理论中,他们将子女看做是父母的() A.耐用消费品 B.投资品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D ) A.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 B.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C.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 D.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2.用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B ) A.客观事实 B.价值判断 C.经济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 D.经济现象运动的内在逻辑 3.规范研究方法要说明的是( C ) A.研究对象或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B.如何认识研究对象或现象的客观事实 C.研究对象或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D.研究如何规范的问题 4.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 D) A.相对稀缺性 B.绝对稀缺性 C.普遍稀缺性 D.支付能力与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5.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经济学将此种力量定义为( B ) A.需求弹性 B.资源的稀缺性 C.机会成本 D.边际生产力 6.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一种功能,体现为( B ) A.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B.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C.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D.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7.根据主体均衡的条件,主体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C ) A.工资率大于边际替代率 B.工资率小于边际替代率

C.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D.工资率等于边际技术替代率 8.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 D) A.就业率 B.失业率 C.劳动力供给弹性 D.劳动力参与率 9.一般来说,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 D) A.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B.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折线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折线 D.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10.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A ) A.劳动者家庭或个人 B.政府或公共部门 C.行业工会 D.企业或雇主 11.下列对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B ) A.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低 B.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C.无差异曲线斜率为正值、凸向原点 D.即使主体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也不会有区别 12.有关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理解,正确的是( B ) A.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即为市场最低工资标准 B.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因家庭而异 C.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实质上是闲暇的效用与劳动收入的效用的互补关系 D.不同家庭的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呈斜线分布 13.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供给会减少,原因是( A ) 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B.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C.收入效应大于规模效应 D.替代效应小于规模效应 14.下列最能准确体现“劳动力供给”含义的是( D ) A.中国具有13亿以上人口 B.张三家里18岁以上成员有3人 C.李四今年大学毕业,正在寻找工作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曾湘泉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劳动: 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 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劳动力: 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劳动力市场: 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4.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 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 运动的规律性。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 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5.劳动经济学: 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6.人力资源管理: 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7.派生需求: 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 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8.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

劳动经济学(鲍哈斯版)重点复习题总结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总结(自) 第二章 1.当非劳动收入减少时,工作时数会发生什么变化?(P68) 答:(P38-39) 在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形下,非劳动收入的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称为收入效应。 (1)如果闲暇是一种正常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减少,导致预算线下移,预算线和效用曲线交点右移,闲暇减少,导致工作时数增加; (2)如果闲暇是一种低档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减少,导致对闲暇需求增大,工作时间反而减少。 2.为什么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妇女的劳动力参与率提高的幅度如此之大?(P68) 答:(P54-55) (1)女性真实工资的明显提高; (2)生育行为的变化:①生育观念变化(不愿生);②市场工资的提高也使得抚养孩子成为一种昂贵的家庭活动,因而成为家中孩子数减少的原因之一——③致使妇女的保留工资的下降,更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 家庭生产过程中技术变革的影响。①生产家庭产品所需要的时间数量被大幅度削减,解放女性劳动力;②缩小夫妻之间边际产品的差距,减缓对专业分工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 第三章 1.什么是新增工作者效应?什么是受阻工作者效应?(P107) 答: (1)新增工作者效应:指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家中主要劳动力失去工作(家庭收入下降),次级劳动者不得不寻找工作弥补家庭收入损失。因此新增工作者效应意味着次级劳动力参与率具有一种逆(反)周期趋势。

(2)受阻工作者效应:a.指很多失业者在衰退时期感觉找不到工作,于是干脆放弃了(暂时退出);b.隐性失业者——存在受阻工作者效应的结果是劳动参与率具有一种顺应周期趋势。 2.中国老年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如何解决老龄化?(P107) 答:(P86-89) Ⅰ.影响因素: (1)法定退休年龄; (2)继续工作的工资率; (3)退休的福利水平 ①高工资的工作者其替代效应占据优势,他会将退休生活的时期长度削减;②养老金福利的增加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这两种效应会沿同一方向变化发生作用,养老金福利的增加确定无疑会导致持续时间更长的退休生活。 Ⅱ.老龄化的解决: ①延迟退休(具体对策如雇佣老年人单位给予减税优惠等);②提高生育率;③纳入移民 3.为什么说马尔萨斯有关:“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会生育更多的孩子”的预测是错误的?/影响女性生育孩子的因素?(P108) 答:(P102-104) (1)假定孩子是正常商品: A.如家庭收入的增加,使得预算线向上移动,孩子数量也会增加; B.但,生育孩子的价格(成本)的增加也导致家庭想生育的孩子数的减少——拥有孩子的成本有:①尿布、奶粉价格;②住房价格;③教育价格等。这些成本的加总使得生育孩子尤其昂贵,远超收入增加部分。

劳动经济学试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试题集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将你选定的答案编号英文大写字母填入括号内) 1、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B、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2、在远古时期,在()著作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 A、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日》 B、色诺芬的《经济论》 C、色诺芬的《雅典的收入》 D、柏拉图的《理想国》 3、产业革命后,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配第 B、斯密 C、李嘉图 D、萨伊 4、()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独立发展阶段。 A、索罗门·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著作出版 B、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 C、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进行的“劳动经济学革命” D、我国朱九通教授所著的《劳动经济学概论》出版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 A、劳动力市场理论 B、工资理论 C、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 D、个人职业生涯与职业选择 6、在知识经济时代,就业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 A、健康的身体 B、忠实于雇主 C、身怀一技之长 D、具有知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7、按照行为科学家的研究,人的行为链条为()。 A、动机→需要→行为→目标 B、需要→行为→动机→目标

C、目标→需要→动机→行为 D、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8、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 A、安全、生理、尊重、社交、自我实现 B、生理、安全、尊重、自我实现、社交 C、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D、生理、尊重、安全、社交、自我实现 9、在人力资源所包括的几个素质中,()是基础。 A、科学文化素质 B、思想道德素质 C、身体素质 D、技能能力素质 10、狭义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指()。 A、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 B、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 C、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 D、人力资源的智力和技能开发 11、在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诸多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 A、市场工资率 B、非劳动收入 C、家庭性因素 D、个人偏好 12、现代劳动经济学认为,在工时固定的情况下,要实现最大的劳动供给量,最好的办法是()。 A、实行奖励工资 B、实行计时工资 C、实行固定工资 D、进行道德刺激 13、劳动力供给等于()。 A、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 B、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效率 C、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D、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14、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非经济因素有()。 A、市场工资率的高低 B、非劳动收入的多少 C、家庭因素的强弱 D、个人偏好 15、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是()。 A、市场性要素 B、组织性要素 C、社会性要素 D、工会、政府 16、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主要可分为()两类。

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A. 向前弯曲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B ) 的。 B. 向后弯曲D.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B ) 影响。 A. 有正向C. 没有 B. 有负向D. 不确定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C ) A. 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 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4.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B ) A. 大,陡峭 B. 大,平缓 C. 小,陡峭 D. 小,平缓 5.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B ) A.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B. 边际技术替代率数值为正 C.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D.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C ) A. 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 新增加的工人工资较高 C. 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 资本变得相对过剩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C ) A. 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 增加,减少 D.增加,增加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B ) 来支付。 A. 企业 B. 员工 C. 政府 D.社会 9.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B )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不相关 D.不确定 10. 技术进步对( C )的就业影响较大。 A. 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 技工 D.女工 11. 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B ) A. “互益”基准 B. “互惠”基准 C. “互助”基准 D. “互利”基准 12. 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D ) C. 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 工资率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A.向前弯曲 B.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D. 的。 向后弯曲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B ) 影响。 有负向 不确定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A.有正向 B. C.没有 D.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C : A.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C.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4.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A.大,陡峭 B. C.小,陡峭 5. A. B. C. B. D. 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工资率 (B ) 大,平缓 D. 小,平缓 F 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B )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数值为正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C ) D. 6.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A. B. C. 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新增加的工人工资较高 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资本变得相对 过剩 D.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 (C ) A.减少,减少 B. C.增加,减少 D.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A.企业 B. C.政府 D. 9.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A.正相关 C.不相关 10. 技术进步对 A.熟练工 C.技工 B. 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D. C ) B. D. 减少, 增加, ) 增加 增加 来支付。 员工 社会 负相关 不确定 的就业影响较大。 非熟练工 女工 11.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A ?“互益”基准 B. “互惠” 基准 C ?“互助”基准 D. “互利” 基准 12.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历年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9年7月自考劳动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年龄在下列哪个区间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 ) A.16-55岁 B.16-60岁 C.18-55岁 D.18-60岁 2.下列哪个公式表述是正确的?( ) A.MRP=MR·P B.MR=MRP·MP C.MR=MRP·P D.MRP=MR·MP 3.劳动力买方独家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 A.MRP L<ME L B.MRP L=ME L C.MRP L>ME L D.MRP L≥ME L 4.下列哪位学者的主要贡献是用人力资本解释个人收入的差别?( ) A.贝克尔 B.明塞尔 C.舒尔茨 D.马歇尔 5.下列哪种工资理论认为:如果工资和购买力高,需求则强烈,生产则可持续发展?( ) A.工资基金理论 B.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C.均衡价格理论 D.购买力工资理论 6.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 A.实际工资=货币工资 B.实际工资=货币工资/物价指数 C.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指数 D.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 7.新《工会法》规定:所有用人单位一律按工资总额的多少拨缴工会经费?( ) A.1% B.2% C.3% D.4% 8.用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佣标准,往往会产生下列哪种歧视?( ) A.雇主歧视 B.雇员歧视 C.统计性歧视 D.垄断歧视 9.下图中哪条曲线表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B )的。 A.向前弯曲 B.向后弯曲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D.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B )影响。 A.有正向 B.有负向 C.没有 D.不确定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C ) A.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C.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工资率 4.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B ) A.大,陡峭 B.大,平缓 C.小,陡峭 D.小,平缓 5.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B ) A.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B.边际技术替代率数值为正 C.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D.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C ) A.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新增加的工人工资较高 C.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资本变得相对过剩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C ) A.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增加,减少 D.增加,增加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B )来支付。 A.企业 B.员工 C.政府 D.社会 9.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B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不确定 10. 技术进步对( C )的就业影响较大。 A.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技工 D.女工 11.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B ) A.“互益”基准 B.“互惠”基准 C.“互助”基准 D.“互利”基准 12.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D )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十一及参考答案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试卷十一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潜在利润为正的非营利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比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更() A、平坦 B、陡峭 C、无差别 D、不确定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决定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因素 A、劳动生产率 B、产品收益率 C、劳动投入费用 D、产品质量 3、、工资差异是指各类人员()的差异 A、工资形式 B、总收入 C、工资水平 D、劳动成本 4、下列不属于劳动力流动的市场机制的是() A工资机制B供求机制C竞争机制D政府调节机制 5、集体谈判的双方为() A、雇主和员工 B、雇主和工会 C、雇主和政府 D、政府和工会 6、蛛网稳定条件是指() A、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劳动力供给弹性 B、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劳动力供给弹性 C、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劳动力供给弹性 D、劳动力需求弹性为1 7、效率合约是指() A、工会效率最大化 B、用人单位效率最大化 C、用人单位的等利润曲线与工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些点 D、工人效率最大化 8、在家庭劳动力供给中,引起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因素是() A家庭收入的下降B家务劳动时间的增加 C制度劳动时间的下降D教育培训投入的下降 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征税使工资率上升,则会使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A减小B增加C不改变D不确定 10、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斯密 B、配弟 C、李嘉图 D、斯图加特·穆勒 11、把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引入家庭经济行为领域,为人力资本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的经济学家是() A、舒尔茨 B、贝克尔 C、明塞尔 D、卢卡斯 12、由于农村各产业和农村各部门不能容纳的劳动力所形成的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 B、广义农业剩余劳动力 C、农民劳动力 D、狭义农业剩余劳动力 13、内部人控制形成的工资收入具有()的特征 A、补偿性 B、竞争性 C、垄断性 D、平均性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延期支付方式的是() A、带薪休假 B、免费工作午餐 C、折价优惠商品 D、失业保险 15、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 考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

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4)行为的适应性。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个:

最新华师《劳动经济学》考试复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劳动经济学 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 2. 工资刚性 货币工资水平一般没有向下浮动的可能性。 3. 自然失业率 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供给,也不存在过多的需求时的失业率。 4. 就业弹性 就业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变动百分比。 5. 工资指导线 政府提出的关于工资增长比重的权威性建议。 6. 统计性歧视 因统计标志的缺陷而使部分劳动力承受不公平的失业比重。 7. 家庭生产函数 说明市场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及余暇时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式。 8. 理性经济人 市场经济下以自利为原则同时又在一定规则下行为的经济主体。 9. 劳动力生产费用 指从母亲怀孕起到把子女培养成为劳动力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10. 内部劳动力市场 指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供求不通过外部市场,而是通过企业内部原有人员之间进行调剂而实现的一种调制。 11. 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短期分析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等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时,最初会使增加,超过一定量时产量开始递减。 12. 劳动力参与率 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加市场性劳动程度的相对数。 13. 余暇时间 劳动者在单位时间(24小时)内从事市场性劳动以外的全部剩余时间。 14. 非均衡分析 指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主体非自愿、供求不相等的情况下而又研究市场的大致趋向和稳定状态的分析方法。 15. 职业流动率 指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与之比。 16. 补偿性工资差别 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间的非货币差异从而形成的一种职业间的工资差别。

劳动经济学试卷和答案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A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级(普本)《劳动经济学》 期末考试试题(A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D ) A 工资与社会保障 B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C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D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 2、工资水平上升了3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10%,证明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状况(A ) A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B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C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D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3、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不移动,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变大,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则劳动力供给曲线向移动,均衡工资率。( A ) A 左,上升 B 右,上升 C 左,下降 D 右,下降

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居民家庭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6、按照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个人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是( A ) A 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B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C 劳动力参与率不变 D 与工资水平上升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方向相同 7、下列关于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的描述正确的是(A ) A 为补偿由于某些职位劳动环境恶劣而给劳动者带来的精神损失、健康损失 B 为补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负效用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 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即经济活动人口】 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 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 4经济活动人口:

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 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 +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 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 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 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 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用公式表示为:VMP=MP.P VMP=W 又MP.P=W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

1、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是( A ) A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和资本价格之比 B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资本价格之比 C劳动的边际产量与资本价格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和工资率之比 D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价格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工资率之比 2、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则均衡就业量( A )。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不确定 3、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对个人劳动供给影响是( B ) A.正向 B.负向 C.没有 D.不确定 4、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B )的。 A.向前弯曲 B.向后弯曲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D.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5、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C ) A.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增加,减少 D.增加,增加 6、技术进步对( C )的就业影响较大。 A.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技工 D.女工 7、实行计件工资制,工人低生产率的风险主要由( B )承担。 A.企业 B.工人 C.政府 D.社会 8、长期劳动力需求行为不同于短期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在于( A )。 A.企业可以调整其资本数量 B.企业可以调整其劳动力数量 C.企业不可以调整其资本数量 D.企业不可以调整其劳动力数量 9.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B ) A.大,陡峭 B.大,平缓 C.小,陡峭 D.小,平缓 10.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B )来支付。 A.企业 B.员工 C.政府 D.社会 11.向右上倾斜且较为平缓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弹性( B )。 A.等于零 B.较大 C.较小 D.等于1 12.在水平形状的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下,( D )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劳经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 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一: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两个假设前提:稀缺性;理性第二:规经济学研究方法: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行为人的选择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第一: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的工作围 第二: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能脱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的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 2、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规经济学: 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互惠原则有三点:第一: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均受益,无人受到损失。例如:企业高薪聘用经验丰富,能力足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方来说此人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将获取丰厚的回报。第二: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人受益但无人受到损失。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人双方均获得收益时,对于其他那些企业或者市场上的高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第三:最为常见的既有受益者又有损失者,但总体上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立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但是对总体而言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利大于弊。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派生需求(简答题):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 又称“引致需求”,即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2.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 3.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量的劳动力所增加的收益,即劳动边际产品价值 4.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5.竞争性劳动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 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 6.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7.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 8.替代效应: 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9.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