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的贡献

刍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的贡献

摘要:近几百年来西方科技的突飞猛进,似乎表明西方的科学发展道路是正确的。但反观中国几千年来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样也促进着科学的发展。本文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理性启蒙、人文主义的科学精神;百家争鸣、即而合一的学术氛围;经世致用、完美统一的科学目的;科学进步、伦理道德完美统一等四方面特性,论述了中国传统科学哲学文化对科学发展所作的贡献。希望能通过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指导中国的科学发展道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科学; 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近代以前流传数千年的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及一切“人化”的事物。一般意义而言,科学是指在近代欧洲出现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机构组织。科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认识和实践活动1。

对于科学发展道路的研究,迄今为止仍是一个难题。如单看几百年来西方科技的突飞猛进,似乎西方的道路是正确的,但反观中国几千年来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个答案似乎又不是必然。在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命题有时决非只有一个答案,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样也能促进科学的发展。

一、理性启蒙、人文主义的科学精神

一般意义上讲,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是欧洲文艺复兴在18世纪的发展与深化。当时的欧洲知识分子,利用理性主义反对宗教神学,以科学取代宗教,为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然而,当我们反观中国历史,理性之光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点燃了。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是指自然的运行自有其规律,这一规律是不能改变的,“君子以自强不息”,指的是人对待自然规律的态度,即应付出主观努力。孔子根据“天行健”的精神,创造出了“刚毅中正”的儒家哲学,而“刚毅中正”,最终可归纳为“中庸”。这是儒家文化对待自然与人的根本态度,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

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天”与“人”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更多是针对社会生活和个人修养方面讲的2。“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语出自《论语》)意思即是,天道太远,不切实际,所以置于不言不问之列,甚至应当“敬鬼神而远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主体——儒生,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人事”,即人与人的关系,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唐代科举制度确立后更是这样。中国人性善恶论的命题,从春秋时期就有人讨论,一直延续至今,这正可以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是一种与神本位对立的,强调

人的存在,反对野蛮、愚昧、迷信的世界观。儒家作为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从董仲舒到杨时、朱熹、程颐、程颢,都借助于古典知识——孔孟之道,反驳经院哲学和神学,韩愈的《谏迎佛骨疏》,可视为儒家反对宗教神学的集中体现。孔子不重视“天人之际”,而重视“人人之际”,儒家自孔子起已不谈上帝,孔子地位虽高,在后世儒生的眼中,也不过是“大成至圣先师”,是“先贤”而非“人神”。与中世纪欧洲宗教上帝站在科学的对立面,阻碍科学发展相比,不能说不是儒家文化对科学进步的一大贡献。

孔子关于自然科学的论述很少,但有一句,却为后来的思想家所注意而尽量发挥,那就是《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北宋的二程,南宋的朱熹,都对它加以解释,“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应该说,孔子思想中的本体论,在精神上与科学家对宇宙本体的探讨是一致的。我们不能说孔子已经通晓现代科学上的空时原理,但孔子的论断,为后来儒家哲学的研究定了基调。汉代朴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扬,使得在中国,是“人”而非“神”作为世界的主体,使得中国较早走出蒙昧时期,走向文明。儒家对待天与人的哲学,其实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应该说,由于儒家文化主导地位的确立,中国的科学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百家争鸣、既而合一的学术氛围

西方科学文化,它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古希腊科学的繁荣,决非仅仅因为出现了几位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家,更重要的是古希腊为科学的发展创造了宽容而多样化的文化环境。古希腊文明是以数以百计的城邦构成的,各个城邦内实行民主制,有自己独立的主权,而没有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没有统一的主流思想。“在这样的情形下,每个人都保持独立的地位,并非从开始就约束于家长制那种自然的伦理之中。”(语出自黑格尔《历史哲学》)。一种思想,一种理论,在一个城邦,一个地区得不到承认,却往往可以在其它城邦,其它地区获得生存与发展。

这种情况,与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相似。孔子的思想在鲁国得不到贯彻,他就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墨子提倡兼爱非攻,不满于兼并战争,就奔走各国之间,造福人民。老子的思想在当时得不到重视,所以他西出函谷关,去西方寻找自己的乐土。春秋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诸子百家自由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先秦的诸子之说,虽然各有其特色,但无论孔墨道名都是以人道博爱为根本宗旨,其间存在许多相通之处。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反省,为古代中国人类精神的觉醒创造了条件,并奠定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3。道家是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学派,《老子》上是这样阐述“道”的:“有物混成,先天地主,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而强调“人定胜天”的儒家,其经典《易经》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两者都承认“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非独《老子》、《易经》上如此,《韩非》、《列子》、《墨经》上也是如此。先秦诸子的学说,从创立之初,就并非完全对立,这使得吸收诸子之说,既而合一成为可能。

确切说来,先秦诸子的学说,都有各其偏执之处,不足以反映当时文化成就的全貌,为了求得发展,也需要相互之间的融合。虽然在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以外诸子百家的学说逐渐湮没。但实际上,儒家文化,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后,已经融合了先秦诸子的学说,汉代儒学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取长补短,融合前代的文化成果,经过“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两次事件后的汉代儒学,早已不是先秦时期的儒学了,而是改良了的兼容并包的儒学4。

科学的发展需要百家争鸣。在西方,当罗马帝国建立后,宗教狂热开始风行,以残酷的迫害对待异端,科学发展走向“黑暗的中世纪”。然而在中国,秦汉以后的科学与技术却继续向前发展,这是因为即使是在儒学取得统制地位后,也不完全排斥其它学说的存在,“废黜百家”并非“禁绝百家”,“独尊儒术”也不是“独存儒术”。其它学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更多是自身改革的需要。儒学的内部,也不排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是儒学一部分的,既有王充、范缜的唯物论,也有王阳明的唯心主义。诸子百家的逐渐消亡,儒家文化的确立,其实是诸子学说和儒学互相学习融合,既而合一的过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即是明证。最初从西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唯心主义,其发生动机是对世俗社会伦理约束的逆反心理,是在生活中不能解决个人自由矛盾的人,否定现实、逃避生活的避难所,其本质是寻求个人解脱的“出世”哲学。它的“出世”哲学,与道教的“出世”是不同的,因为佛教的“出世”,还含有对现实社会否定的成分。这样一种哲学,不仅与儒家提倡“入世”,“兼济天下”的人本哲学格格不入,对于封建社会而言也是不适合的。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其时儒家文化的统治已经确立,但佛教并没有因此被排挤出去,而是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有所改变。由个人解脱的小乘佛教,变为“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而与儒家思想最接近的禅宗,发展也最迅速。同时,儒家也吸收了佛教的某些精神,产生了陆王心学。

正是由于这种发展与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历代取得的科学成果,才得以保存下来,代代相继,虽经战乱,仍颠扑不破。中国的科学文化,才是有承袭的科学文化。

三、经世致用、完美协调的科学目的

如果说古希腊文明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西方文化,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文化,那么起源于先秦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文化。因此,与西方科学相比,中国古代科学,更加注重“经世致用”,解决最急迫的实际问题。中国古代每一项科技成果,都是为当时的生产力量身定制的。用现代科技哲学的眼光看,这似乎是阻碍科学飞跃的直接原因,但如果考虑封建时期的生产力,这正是科学效率的体现,使得极小的科学投入,产生最大的成果。

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是实用性、技术性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改造自然与为人类服务5。我国古代科学的发生,存在着明确的目的性,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往往是具有切身体验的人,“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语出自《考工记》)。所以,就更加注重与人的结合,从直接体验出发,发挥人与物的双重因素,因地制宜利用科技成果。我国很早就开始使用畜力、风力、水力和煤炭,也是最早使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度,自贡地区一千多年

前就开始使用天然气。能源的使用,最讲究因地制宜,即环境条件的重要性。而《庄子》中的轮扁运斤,庖丁解牛,讲的却是技进于道,即运用工具的人的重要性。成败利钝,非唯天定(环境因素),抑亦人作(人的因素),《庄子》中有载:“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就可以理解为利用机械的条件、目的与人的统一。

正是由于将机械视为人与机械的完美结合,也由于科技成果创造者对成果的体验,中国古代的科学也非常讲究科学的美学。现代理论物理,将科学规律简单、对称称之为美,而大自然的美,恰恰在于复杂与多变。中医科学,其实正是实用科学与科学美学的统一。中医科学的风格就是不受逻辑性的约束,也没有统一性的限制。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对于同一病症,往往有不同的用药,通过不同手段的结合,消除彼此的不良属性,强化药力,最终达到人欲追求的完美境界。而西方医学,其手段就比较单一,在针对性的化学药品没有研制出来前,对待疾病,经常束手无策。所以说,西医科学是受科学发展水平局限的科学,而中医科学是自由不羁的科学。

西方的近代科学,虽说有其古希腊的源头,但却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物质刺激下商业化的科学,科学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道德体制的破坏,每一项科研成果,首先被用于军事领域。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直接的并且在更大程度上生产出完全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这大概是西方学者对科学进步的总的看法,这种看法着重科学对物质世界的改变,却忽视科学对人精神世界的作用。

“经世致用”只是科学成果完美性的一个方面,其完美性的另一个方面,是相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道德而言的。几百年来,人类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而精神领域却停滞不前,这种科学的发展是畸形的。浦里戈金曾说,牛顿的理论使自然科学与人文脱离,导致了西方现代的种种弊病。火药在中国发明时,被用作使人身心愉悦的烟花爆竹,传到西方,就成了屠杀人类的枪炮。这两种不同的命运,其实说明了中西方科学文化的不同,中国传统科学发展时,往往综合考虑科学对于社会,对于纯化心灵,对于人类自身发展的作用。《庄子》中的一位老人,因为担心产生“机心”而失去心灵纯洁,明知有省力的机械而不用。这虽然是偏颇的例子,但可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意识到科学对社会道德的作用,而中国古代科学,是同时作用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科学,是真善美的哲学科学。

四、科学进步、伦理道德的完美统一

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引发了很多伦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是与传统伦理观念的滞后有关,传统伦理思想应该开放,以指导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同时我们也应吸取其精华,以便制定伦理规范。科学是一套意识,尤其是医学科学,它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医学活动不能忽视人性、情感、尊严这些因素,它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如克隆人、基因歧视、基因控制等6。

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兴起并不是由于好奇心、探求世界的本源, 也不是个人的渴望解脱, 而是源于道德政治, 所提倡的是修身治国之道, 讲求内圣外王之道。从它产生之日起, 就与社会政治紧紧地缠绕在一起, 呈现出伦理哲学的倾向, 而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哲学却不很发

达。立足于古代文化思想源头的儒、墨、道三家, 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围绕现实的社会政治和处于各种伦理关系的“人”而展开自己的思想体系的7。

爱因斯坦指出:“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也指出:“科学所造成的各种恶果,不能用科学本身来根治。”池田大作也说,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人自身精神田园的荒芜,心理失调、道德沦丧等及由此而生的各种社会问题皆由西方文明片面发展物质、征服自然以满足人类欲望的方向所导致。伴随着物的现代化快速实现,却导致了人的“物化”和人文精神的萎缩:终极关怀的缺乏,理想、道德和意义的缺失,人的灵性的丧失..科技理性单极而又迅猛的发展将人的精神世界分割得七零八落,西方现代化文明成了“文明的碎片”,人的意义世界在科技理性的张扬中被埋葬了。科技理性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并没有实现人的解放、幸福、自由和完满8。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重血缘人伦关系,以德性为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观决定了认知方式具有情理特征。这里的情是人伦之情;理是伦理之理。一方面,情理认知方式重感通、直观和类推,重视经验的作用,有利于对事物的整体的、宏观的认识,有利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方向,从而引导科学的发展1。

历史的角度看,不管是西方文化或科学,还是中国文化或科学,都不是永远落后或永远先进的。中西文化和科学的两条不同发展之路,是不能简单地划分孰优孰劣的9。中国古代科学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路子,整个科学的发展,是渐进式的,而非西方那样爆发式的。中国的科学落后于西方,仅仅是近几百年的事,以人类漫长的历史为准,几百年的落后,只是暂时的,相对的。我们不能因为几百年的落后就完全依照西方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科学,用西方科学发展史来套用中国实际,甚至也不必按照西方对科学的定义来界定我们的科学。以我们传统的对待科学的眼光来看,西方的科学有其片面之处。现在,近现代西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与伦理道德的负面效应已凸现出来,应该是中国传统科学哲学展现其魅力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杨长春,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13(2):33-34 2吴禾,传统文化与近代科学的求“理”方式之比较,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2):137-139 3杨俊明,百家争鸣与古代中国人类精神的觉醒,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4):10-14

4周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5):125-128

5刘海涛,我国古代的科技教育的实用性及其成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4):18-20

6 张艳梅,魏锦京,郭乡村,传统伦理思想对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影响,辽宁中医学院学报第

7 卷第1 期

2005,7(1):95-96

7 乌尼日, 何华青,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解读“李约瑟难题”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6,28(2):83-85

8王彩云,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与现代化的内在关联,理论与现代化,2005,2:8-12

9周兴茂,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与科学的不同走向,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4):579-582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bstract: The great progress in western science tells us that the development routine seems to be right. But when looking back into the Chinese outstanding position in technolog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e find tha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rgued this view from four aspects: the humanism scientific spirit; academic freedom; tested practice and morals and ethi c. F i nally, we hop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lls inference Chinese science development better.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cientific; Contribution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说课材料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 外来文化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首先就要了解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内涵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从历史上延续下来得民族文化。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的时代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所谓外来文化,是指从其他民族传入,或本民族从其他民族引进的文化。有人认为: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即外来文化。那看看我们现在的地产流行文化:欧陆文化、欧美文化、地中海文化、夏威夷文化。就象看到企业文化、官场文化、家庭文化,网络文化,人们的家里又有了厨房文化、厕所文化、阳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方面,我们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固步自封,辩证的分析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实现对外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传统文化: (1)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不能割断历史,而要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2)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要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3)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4)前瞻未来,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与未来。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吸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传统文化,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遗产”。任何先进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血脉相连的。离开传统就谈不上创新与发展,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毫无批判地一并吸收,更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传统文化只有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加以继承和发展,才能放射m更加绚丽的光彩。 我国著名的哲学大师、著名的思想家张岱年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爱国就从了解和热爱自己国家的传统做起,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中国人。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必须批判的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他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 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 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 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 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 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 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 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 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 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 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传统文化的第一天,夏天的阳光照的我们特别的难受,但是早上我们都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到嵩阳办事处,我们有秩序的排队入场,看着义工老师们亲切的说:“老师,您好!”我被他们的和蔼可亲的态度所感动。进入会场,我们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朗读弟子规,之后白雪老师用亲切的声音对我们说欢迎我们抽空参加本次学习。对于本次学习我有很多的感受,这三位老师解读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其中许建国老师的讲解,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喜爱,赢来了阵阵掌声,他用自己的事例讲解着对孝道的理解,让我们明白了百善孝为先,诸事和为贵。其中有两句话让我很受启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书读百变,幸福自现。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用这两句话来督促自己不断的进步。 本次三天的学习对我有两点感动: 一、义工老师们的行为,让我很感动,看到义工孩子的所作所为让我很感动,从孩子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青春、激情、民族的希望。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向他们学习,感恩生活,感恩身边的人。 二、三天讲座,最让我感动的有三句话:“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书读百变,幸福自现。”“百善孝为先,诸事和为贵。”这三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同时我也在想我孝顺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想在

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多读书,从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作为年轻人,千言万语,我更愿意把自己的语言化作行动,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篇二 一、当今婴儿、幼儿、少年、青年、甚至成年人是否幸福?安康? 这背后的原因在哪里? 婴儿直至长成到成年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现在几乎有情感认知的人,无论什么年龄层都感到不快乐、空虚甚至无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技能是越学越多,书包是越背越重,有句话叫知识就是力量,那我们是不是越活越有力量?为什么我们的日子没有越来越轻松? 这一切归根于什么出现了问题?觉悟的人就是善于找出原因,从原因上下手;迷惑的人就是爱停留在结果上,然后(教育: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 回想我们受教育的历程,有没有一个专门的体系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所以说的不是骂人的话,就是我们不会做人啦,不知道做人的根本在哪里啦。 二、什么是教育?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中国的学者有三个观点:一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二是复古主义:片面抬高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的实际,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的区别。三是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投机的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主张用扬弃的观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从五四运动以前到中国上古时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流传到近代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所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狭义上的传统文化。我所谓的扬弃(“扬弃”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学,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双重意义,在否定意义上之取消或舍弃,在肯定意义上指保持或保存。)就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尊重它的艺术价值,而舍弃它的使用价值。具体来说就是: 一、对待这些传统文化要当作古董一样来收藏,人们在收藏古董的时候所看重的是它的艺术价值,欣赏的完全是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二、对于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原因有以下两点(一)、传统文化产生的时代的局限性所致。比如,先秦文化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生产工具则是从青铜

器时代步入铁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它的指导思想只使用于那个时代,即使是后来的沿用,也只表明封建时代文化思想的进步同时代的前进相比过于缓慢。(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性的文化太少,它们所宣扬的更多是一种“欲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的出世的哲学”,另一种是“只讲道德价值,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的出世哲学”。这两种思想与当时的统治者或奴役者的思想相吻合,而与当今文明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相距甚远。作为旁观者的孟德斯鸠认为:“这些礼教之所以很容易地铭刻在中国人的心灵和思想深处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中国的文字书写极为繁杂,必须通过大量读书学习来掌握它,而读书的内容就是礼教,因此中国人一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礼教上了。第二,是礼教里没有什么涉及心灵深处的东西,只是一些普通的实用规则而已,所以比精神上的东西更容易使人信服,更容易感动人。”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的新文化联系紧密:一、中国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性决定了文化的紧密性;二、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验证了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在联系如此紧密的文化传统里,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当今文化的思想,像传统文化中的“无为而治”,“三纲无常”,“明哲保身”,“学而优则仕”等思想依然常见,甚至在一部分人心中根深蒂固。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

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存高远“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乐观进取《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

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优秀作文示例

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优秀作文示例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五千年,传统文 化十分丰富。诸子百家和历代众多名家的著作是传统文化,各地民风民俗是传统文化,人 们的思维方式也可以是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融铸了大量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 化的要素,形成了保罗天地、蕴含人生的科学体系,并且历久不衰,至今仍以顽强的生命 力发展着、绵延着和创造着,因此我觉得弘扬传统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目前,人们总是感觉到一种很矛 盾的现象,即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上一些人的人文 精神、文化品格的衰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轻视文化、贬低文 化甚至反文化的现象以及缺乏人文教育有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今天显得尤为 重要。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积极的东西,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借鉴。诸子百家的 一些言论,在如今的做人、为政、管理等方面都可以运用。儒家思想在现今的经济学上也 有所应用,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很大,李约瑟博士曾说过:“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还有历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优秀的文 化传统,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是一味的盲从,我们也必须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不 断的总结反思,吸取优点,摒弃错误,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受到封建 思想的影响而遗留下的种种恶习,我们应该摒弃,一些消极的思想,我们不能继承。 近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要保护古建筑,而不是以牺牲古迹来换取城市面貌的现代化,有的地方还成立了孔子学会,这些都说明了人们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 作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我 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继承下去,并且不断的创新、发展。 作文对传统文化的看法的精彩内容如下: 把根留住 中国在逐渐强大,打开大门引进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中国已经跟随着世界的潮流,走 在了风头浪尖。的确,我们跟上了别人的步伐,而我们民族的根呢?似乎又失去了…… 中国古代有无数的传世名作。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唐诗宋词,流芳千古;四大名著,熠熠 生辉……这些都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可如今呢?“美女作家”“少年作家”层出 不穷,一篇篇穿着华丽外衣的文字活跃在文坛。而一些作家,辛辛苦苦创作了半生也还是

(推荐)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学习中 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 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 行的动力。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精神源泉,需要传承和发扬。下面是小编准备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1 初学《弟子规》,看到首孝悌,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好像真没怎么尽过孝,惭愧!想起小时上学,教师就讲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总以为是自己有钱了,有能力了,才能尽尽孝心。在外上学了,上班了,结婚了,有孩子了,感觉跟父母离的更远了,也更少了关怀与孝顺。以前每次回去都很少跟父母沟通,很少做过什么家务,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让干个什么也懒的去干,就是做也不及时,仿佛是个外人一样的处之。甚至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跟他们顶嘴,闹矛盾,拍拍屁股就走了,根本没有顾及他们的心情。 现在读了《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感觉很无地自容。教养自

己那么大,怎么我依然像个孩子一样的不懂事呢?现在自己孩子也上学了,自己做的榜样在哪里呢?深深自责的同时,我因为工作原因,争取一星期或两星期回去一次。说实话,看到父母不知何时变白的头发,累弯的腰,我的心像是被揪一般,不用再叫我,我主动去抢着干家务,只要他们能干动的,我也一定能干动。其实他们也不图我多有钱多有能力,健健康康,和和睦睦,有时间一家人陪着吃顿饭,聊会,就已经很满足了。这点为人子的,我一定要努力尽心做到,这也是《弟子规》让我学会一个做人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是对“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的思考,以前一直觉得,人比人气死人,人家有才华,比什么,再学也赶不上,就这样吧,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安慰自己。学了这几句后,觉得自己很颓废,很堕落,怎么会没有上进心呢?就算不如别人,也应该努力的去充实自己吧,如果自己不努力,那永远赶不上别人,天资短浅,勤能补拙吧。自己跟自己的昨天比,一天一小步,水滴石穿,总算努力过吧! 然后是对“宽有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的理解。联系到工作当中,感觉没有个计划。这也急着做,那也等着完成,这个没做完就忙于另一个,眼高手低,结果一件也不能圆满完成,还会给工作造成麻烦,不能及时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反而还感

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1、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我们究竟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仁、义、礼、智、信,应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否则,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袁伟时 在自由之外要带进公正。在理性之外,要带进同情、慈悲。在法治之外还有礼让。个人尊严以外,还有社会和谐。现代西方所代表的基本核心价值,是扎根在西方的普适价值,但同样有一些可以是扎根在中国、在东方的普适价值。——杜维明 袁伟时: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贡献应该肯定,但不能否定它有天生弱点。例如,虽有一些抗议精神,但制度上没有形成权力制约;没有形成法治精神,对经济自由也是压制的。结果,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制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发展不起来。再加上先秦诸子思维方法的弱点:缺少逻辑、实证精神,也发展不出现代科学。 杜维明:我像牟宗三先生一样认为,一个民族自信心彻底丧失,它是无力的、无气的、无理的,一个失去自信的民族,要向西方学习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可能性太小了。在对传统文化进行非常强烈的批判时,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精华,把它的优质部分好好保护,批判糟粕与发扬精华相辅相成。 中西文明的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文明类型来看,中西文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伦理型与法理型、内向型与外向型、整体性思维型与分析性思维型、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一般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与西方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而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独立性和进取精神、求真求实等。概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主要特征,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倾向。1.人的价值在于道德 2.道德价值至上3.重义轻利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客观态度 既要坚持文化自信,又要坚持文化自省。 没有文化自信,就难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没有文化自省,就难免会盲目自大、固步自封。仅有文化自信的民族,往往会将自己的文化强行输出,搞文化霸权;仅有文化自省的民族,往往缺乏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的动力和魄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其“软实力”的主要资源,但中国仍需要充实并完善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意识形态价值和感召力,来平衡西方社会的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没有这种现代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对内的凝聚力势必受到影响,对外则很难占领所谓“道德制高点”。没有一个富有竞争性的政治价值体系,在国际上很难得到真正的尊重。其他国家只是根据他们是否可以在经济、安全和外交上得到好处来决定他们的对华政策,而不是出于他们对中国政治价值的认同。 只要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不断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就一定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

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摘要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发展与积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封建性、专制性、宗法性和保守性也制约着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创新。另一方面,它又对科技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本文从解析传统文化入手,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及阻碍因素,指出了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挑战。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唤着新的科学、新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产生和发展起着有益的导向作用,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势必在未来的时代取得成功。 关键词:传统文化科技制约推动影响

前言 1.概述 1.1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人民创造的一切。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世代相传相继。所谓“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广义的文化是指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形成较稳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精神的表现,称为民族魂或民族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创造的文化的综合,它代表和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心灵和智慧。由于它具有被社会所接受的认同性和稳定性,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又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1.2科学技术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6年5月30日

摘要:经过近段时间就青年(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关心,但认知的程度非常有限,接受态度不积极,很多的人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有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社会价值出现差距、教育体制欠缺、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等。这种情况警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调整政策,创造氛围,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青年个人而言,他们追求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喜欢过洋节日,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炎黄子,传承是他们的使命,我们需要重新唤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字:青年中华传统文化态度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对当代青年也产生了影响,使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出现了很大变化,部分青年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黄淮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思考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唤醒广大青年,乃至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2020精选范文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2020精选范 文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1 一、精彩课程。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 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

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总议题: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分议题: 1、中华文化如何形成? 2、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新时代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何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正确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付出自己的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2.科学精神:能够明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原则,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认识,分析,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公共参与: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议题式教学 教学流程: 导入:中医抗役佑我华夏千百年 环节二:讲授新课镜头一,通过讲述中医佑我华夏千百年历史,并结合中医

在今年抗击新冠状病毒中的突出贡献,引导学生进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在了解中医智慧对我们抗役的启示,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结合教材知识,完成下列任务:针对秋冬季,呼吸疾病高发阶段,古人给我们哪些应对的智慧启迪。组内商议,小组代表展示议学成果。(时间2分钟) 师生明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汲取古人的智慧,更好的打好今年秋冬抗役战争 活动二:在初步学习眼睛保健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穴位按摩,完成下列任务: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他领域的辉煌成就首先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一:阐述核心思想理念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上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第二:阐述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第三:阐述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中和泰和,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西风劲吹,大众文化愈来愈向自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方向发展,这时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关键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收获现代意义 一、前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刚健和自强的思想激励着中国人不畏强暴、壮怀激越、无畏进取、为光明而奋斗。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一)文化体系 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缺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通过学习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字放在首位,“孝”字,上为“老”,下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时也意味着“老人”要永远在“孩子”之上才能称之为“孝”,中国人讲“以孝为先”,便可知国人对“孝”的重视,主要强调对父母,长辈的“孝”,强调长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还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强调的是礼貌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长幼有序”可见“孝”在古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孝”不仅仅在古代,即便是在当代物欲横流,充满钢筋水泥管的社会也同样被看得很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篇二: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欲为人师表,先学会做人。 刚刚学完《传统文化教育》,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才真正的感悟到自己活得多么失败!多么的不在道!由衷的感恩学校领导给我们这个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机会。让我真正的找回了自己那颗丢失已久的良心! 传统文化的学习,刚好有吴老师讲的“如何做一位如理如法的好人”,如何让传统教育渗入生活,融入工作。但我感觉自己对“弟子规”还是停留在“圣人训”的阶段?惭愧啊,可见自己的确不是上根之弟子?不过“勿畏难、勿轻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至”,要知耻近乎勇,只要严格坚持按照恩师的教导,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勇猛精进,相信一定会得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理想生活。 传统文学并不是谈玄说妙,“话说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圣贤留下的经典,没有一句是多余的话,正如“圣贤乃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这些经典,都是从圣贤人的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