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吉尔伽美什史诗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最早成书在巴比伦第一王朝时期,比《伊利亚特》和《奥德

赛》早七个世纪。全诗共三千行,用楔形文字分别记述在十二块泥板上,基本内容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时即具雏形。是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思想内容丰富,艺术表现力高超。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歌颂了巴比伦人民同自然灾难和社会暴力进行斗争的英雄事迹。1872年被发现后出现多种译本,中文译本转译自日文和英文版本

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一根黑色玄武岩的大石柱上。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全文二百八十二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均作了规定。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所发现的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和奴隶主专政的实质。法国考古队于1901年在伊朗的苏撒发现了它。现存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进攻巴勒斯坦,并占领了犹太王国的首都耶路撒冷,曾将几万被俘的犹太人押送到巴比伦,大部分人被当作奴隶,少数人保留了人身自由。这些被俘的人,在犹太历史上称为“巴比伦之囚”。他们直至波斯帝国灭新巴比伦后,才陆续返回故地,在波斯人控制下,又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祭司贵族统治的神权国家

犹太教犹太人信奉的宗教。该教奉雅赫维(基督教人读作耶和华)为“唯一真神”,认为犹太人是雅赫维的“特选子民”,教义、教规由雅赫维通过摩四传授而来。主要经典称为《圣经》,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三部分,后为基督教所继承,称为《圣经·旧约全书》。另有2—6世纪编纂的口传律法集《塔木德》。该教规定:男孩出生后第八日需受…割礼”,星期六为安息日,凡教中视为不洁之物,不得取食或接触,产妇和麻疯病患者亦被视为不洁,应予回避,严禁拜偶像,禁止教徒与未受割礼的外族人通婚,外族人归化犹太教者必须受割礼。现有正统犹太教、改革犹太教、保守犹太教等派别。由于历史和思想渊源上的原因,天主教习惯上将犹太教称为“古教”。12世纪初,有少数犹太人来到中国开封,设立会堂,称其教为“天教”或“一赐乐业教

荷马史诗公元前9世纪至前8世纪,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当时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整理加工而成的长篇叙事诗。共有两部:《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因作者的名字而被称作“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它既反映了原始社会解体时期部落之间的矛盾与战争,也表现了当时新兴奴隶主阶级的理想愿望。史诗的情节以特洛亚战争为背景,前一部是描写战争的巨著,后一部则记载了特洛亚将领奥德修斯战争后海上飘流、归家团圆的故事。为欧洲叙事诗的典范

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史学名著。为史学家修昔底德所著。共八卷,大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追述战争的起因;第二部分记述战争最初十年的历史;第三部分记述尼西阿斯和约和远征西西里的历史;第四部分叙述雅典海军在西西里及其全军覆灭的过程;第五部分记述战争的最后阶段。修昔底德是这次战争的目击者和参加者,在其流放期间又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故书中的记述真实可靠,结构严谨,我们今天见到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据说是古希腊史学家色诺芬对修昔底德的遗稿整理编辑而成。

希腊化时代通常指地中海区域和近东自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或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至前30年罗马灭埃及托勒密王朝这一历史时期。特点是: 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鼎足而立的马其顿、托勒密、塞琉西三王国称霸于东方,罗马势力则在西方悄悄兴起; 前1世纪罗马霸权扩展到整个地中海区域。在此期间,希腊与其他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广泛交流,前人的成就得到发扬光大,尤其在科学方面。亚历山大城图书馆内各地学者云集,为当时最富盛名的国际学府

伊壁鸠鲁学派又称花园学派,欧洲古代希腊化和罗马时期的重要哲学派别。公元4世纪末,唯物主义哲学家

在雅典买下一座花园,创办学校,形成学派。他们补充和发挥了原子论哲学,并把原子论作为建立快乐主义伦理学的知识基础。浪柏沙可的梅特罗多洛被称为“伊壁鸠鲁第二”,但他早逝于老师,伊壁鸠鲁的继承人是赫尔马柯。这个学派大约流传到公元前后。伊壁鸠鲁主义在哲学和伦理学上都是斯多亚主义的对立面

米兰敕令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位在米兰发布的敕令。311年后,君士坦丁依靠基督教会和蛮族军队的支持,先后击败了帝国西部的几个竞争者,于312年成为西部帝国唯一的奥古斯都,决心进一步利用基督教。313年,他与战败的东部皇帝李锡尼在米兰达成协议,结束对基督教的迫害。《米兰敕令》主要内容有,(一)正式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与其它宗教享有同等的权利;(二)没收的基督教堂和财产一律发还;(三)释放被捕的教士教徒;(四)免除教士的赋税徭役;(五)给主教以释奴权等。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史上的转折点,是罗马帝国对基督教从实行宽容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转为扶植、利用的政策的标志

东正教亦称“正教”。基督教中坚持最初七次世界主教会议所确立的信仰和惯例的一派。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基督教产生后不久,逐渐分化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西派。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大部分东派教会自称“正教”,意即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教会。中世纪时,受拜占庭帝国的直接控制并为国教。18世纪后,东欧一些国家的正教教会陆续脱离君士坦丁堡牧首的直接统辖而宣布行政上的自主,但它们在名义上仍共同尊重君士坦丁堡牧首在正教众主教中的首席地位。主要分布于希腊、塞浦路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苏联等国

古兰经也称《可兰经》。伊斯兰教的经典。初为穆罕默德口述“启示”或“圣言”的记录,分散于其弟子的手中。共一百一十四章,六千二百余节。每一章节各有独立的意思,全书不成体系,一般按经文长短顺序排列。内容颇为零乱,强调安拉是唯一的神,鼓吹善恶因果报应,宣扬宿命论,提倡刚健的德行,主张教徒之间的宽容与平等,此外还针对社会中的各类具体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它不仅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也是早期阿拉伯国家政治、经济和法律的汇编

阿维农之囚1309—1417年间在法王控制下的教皇,因这期间的教皇均住在阿维农城,故名。14世纪初,通过三级会议,法国王权加强,同时也加剧了国王与教皇的矛盾1303年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去世,在法国国王支持下,由法国人贝尔脱朗·特哥继任教皇,称克里门五世后因罗马贵族的反对,教皇被迫1309年由罗马迁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城,以后历任教皇均成法王手中傀儡,史称“阿维农之囚”。后又在罗马贵族的要求下,在罗马另立教皇,于是1378年以后,出现阿维农和罗马两个教皇同时并存局面,1409年比萨会议又选出第三个教皇,暴露了教会内部深刻矛盾。至1417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才恢复罗马教皇的合法地位,结束教会的分裂局面

教父哲学早期基督教思想家的理论学说。公元2—5世纪的一些基督教学者在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中,使基督教的基本信条系统化、理论化,逐步形成完整的基督教教义,成为解释基督教信条的权威,被尊为“教会的父老”,称为教父,他们的理论被称为教父哲学。较著名的教父有德尔图良、奥古斯丁。主要以哲学论证神、三位一体、创世、原罪、救赎、预定、天国等教义。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前身,为基督教神学和哲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著作成为基督教的经典文献,对以后的西方文化有重大影响

十字军东征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会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对东地中海沿岸各国发动的侵略性远征。口号是从异教徒(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因东征军以红十字缀在衣上作标志,故名十字军。共进行8次东征,历时近200年(1096—1291年)。十字军东征是封建主、天主教会和大商人以维护宗教为名,扩张势力,掠夺财富,并缓和西欧的社会矛盾的侵略战争。十字军东侵,曾占领了许多地区,建立起几个王国,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十字军东侵,给地中海沿岸各族人民带来沉重灾难,激起当地人民强烈反抗,并使西欧人民遭到重大牺牲

经院哲学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官方哲学。它是以哲学的形式论证基督教教义的思想工具。在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取缔了一切非宗教的意识形态,并使一切意识形态都为宗教服务。经院哲学的论证对象是教义,教义被认为是确定的真理,是上帝的启示,是不能怀疑的。经院哲学的任务只是以理性的形式为教义作各种证明和解释,编织一个“理性”的体系。这种超自然的对象和纯粹辩护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方法只能是一种纯粹抽象的逻辑推理,是一套烦琐的概念游戏和诡辩。经院哲学产生于9世纪,11世纪形成,13世纪发展到顶峰。14世纪以后经院哲学日益没落,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批判的对象

卡诺莎事件107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悔罪求恕事件。1076年,教皇格里哥利七世开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的教籍,解除臣民对他效忠的誓约,于是德国大封建主们便乘机起来反抗皇帝,并要挟亨利四世,如在一年零一天内不能恢复教籍就要另立皇帝。亨利被迫于1077年1月带着少数随从亲自到意大利北部卡诺莎城堡(教皇所在地)向教皇悔罪求恕。据说,教皇拒绝接见,亨利在城外顶风冒雪站了三天,才获准恢复教籍。此后,“卡诺莎事件”被视为王权向教权屈服的象征。此次事件使亨利争得喘息机会,其地位稳定后,于1084年进攻罗马,格里哥利七世被迫南逃,死于萨勒诺城。

人文主义指与中世纪神学对立的、以人和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又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中所具有的一种基本精神,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政治思潮和新文化运动,也是欧洲早期资产阶级的一种人生观、世界观。人文主义运动最早兴起于14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15、16世纪遍及西欧各主要国家。人文主义者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人文主义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潮,在当时起了进步的、革命的作用,为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诞生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客观主义史学——十九世纪史学思想的主流,称雄西方史坛百余年,由兰克学派倡导。主要倡导以“如实直书”为基础,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以史料批判为保证。形成“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其最大的“失”过分强调客观性的科学理性,对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

汤因比——(1889–1975年)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化形态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传世之作《历史研究》影响巨大,提出了历史研究的单位,文明的数量,文明的可比性,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文明生长的尺度,文明衰落的原因,文明的解体等。并且对西方文明的前景进行了分析,献身于寻求摆脱西方社会困境的人生道路。时至今日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但他在现代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不可动摇。

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二铜表法》

古代罗马共和时代制定的最早的成文法典。因传说刻在12块铜表上而得名。它的颁布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有关。平民要求编纂成文法典,以限制掌握司法权的贵族官员随意解释习惯法的专横行为。相传公元前 451 和前 450年,罗马先后选出两个十人委员会,负责制订法典。前者制订了十个法表,后者补充了两个法表;但很多学者对第二个十人委员会及其续订法表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这些法律条文后经森图里亚

会议批准,公布于罗马广场。刻有法律条文的铜表于公元前390(或前387) 年高卢人入侵时被毁,保存下来的仅为不完整的片断条文,散见于较晚时代罗马著作家和法学家的论著和文集中。

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论辩提纲。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以修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向各地推销赎罪券。同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按当时神学问题辩论会传统,在维登堡教堂门前张贴此论纲,对赎罪券提出异议,要求进行辩论。论纲尚无反对教皇之意,不否认教皇对人有大赦之权,认为作为上帝仁慈标志的大赦是不能轻视的,但不应滥用。《论纲》发表后,在德国和整个欧洲引起反响,随着事态发展,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的标志之一

耶稣会天主教修会之一。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后,天主教内反对该运动的主要集团。它自称是为“愈显主荣”而战斗的“耶稣连队”。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军人罗耀拉·依纳爵创立于巴黎,1540年经罗马教皇批准。耶稣会会规,强调会士必须绝对服从会长,绝对忠于教皇,无条件地执行教皇的一切命令。成立后,采用布道、开办学校、担任封建王侯的“神师等手段,渗入社会和宫廷,广泛进行宣传活动,对抗宗教改革。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抨击,因而在有些国家曾被取缔。罗马教皇迫于形势,也不得不在1773年宣布将其解散,但在1814年又明令将其恢复。该会很早就派出传教士到亚洲、非洲、美洲各地进行传教活动。明末曾有会士来中国。鸦片战争后更广泛地传入中国

南特敕令1598年4月13日法王为结束胡格诺派和天主教派的内战,在南特城颁布的敕令。敕令宣布:天主教仍为法国的国教,全国恢复天主教的礼拜,没收的土地和财产归还天主教僧侣;胡格诺教派也有其信仰和崇拜的自由,有权召集自己的宗教会议,与旧教徒享有担任国家官职的同等权利,并可保留一百多个堡寨作为履行敕令的担保。该敕令实质上是交战双方的和约,标志着法国内战的最后结束。也是西欧第一个对异教宽容的敕令。1685年,敕令为路易十四废除

清教运动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利用清教(加尔文教)反对英国国教的斗争。16世纪以前,英国也是个天主教国家。1529—1536年间,英王亨利八世实行宗教改革。此后,“圣公会”(即安利甘教)成为英国国教。这次宗教改革,在组织上把基督教会的最高领导权由罗马教皇转到英国国王之手,英国国教成为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经济支柱和精神支柱。国王、封建贵族和主教是三位一体的反动势力。英国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首先以加尔文教为思想武器,把攻击矛头指向英国国教。16世纪后半叶,加尔文教传入英国。英国的加尔文教称为清教,其信徒称为清教徒。他们主张清除英国国教的繁琐仪式,废除偶像崇拜;反对教会勒索,提倡节省教会费用,建立廉价教会;要求取消主教制和教会等级制,实现教会民主化,反对国王为教会首脑。清教徒反对英国国教的斗争,称为“清教运动”。

英国国教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后创立的民族教会,亦称安立甘教、圣公会。为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以《三十九信条》为基本教义, 以爱德华时期颁布的《公祷书》为统一的祈祷书,以英国世俗君主为教会最高首领,坎特伯雷人主教为名义教宗。与罗马天主教会脱离一切关系,但保留了天主教中的主教制、基本教义和礼拜仪式。英国国教会的创立对于加强专制主权,摆脱罗马教廷对世俗政权的控制,有重大意义。但它不能完全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故后来出现了清教运动。后来基督教圣公会发展到爱尔兰、苏格兰、英国自治领和殖民地,并成为美国基督教主要教派之一

百科全书派由狄德罗和达兰贝尔主编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工艺详解辞典》而得名。这部《百科全书》总共35卷。该书撰稿者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科学、等领域的百数十人。《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屡次受到政府的干涉、阻挠、致使出版工作一度被迫停止。官方指责百科全书派启蒙运动者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旨在“宣传唯物主义、消灭宗教,鼓吹独立精神,促使道德败坏”,禁止《百科全书》出版。故获百科全书派之称。撰稿者们虽然在反对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统治具有共同的政治倾向,但他们社会成分复杂,

思想观念矛盾,哲学观点有分歧

重商主义产生于17世纪欧洲殖民时期的一套经济理论。认为世界财富有一个固定的量,一个国家只有出口多于进口才能富裕起来。直至19世纪,欧洲国家对殖民地的商业政策都以这种理论作指导,强调工业制成品的大量倾销,严重制约了殖民地民族工业的发展。征服新法兰西后,英国也在北美殖民地推行重商主义。但随着《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的废除,英国在北美的重商主义体制便寿终正寝

重农学派18世纪法国出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魁奈和杜尔哥。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他在1758年发表了《经济表》,系统地表述了重农主义理论。主张:鼓励资本家向地主租地,以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政府应该实行“放任政策”,允许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实行只向地主征税的“单一税制”等。重农学派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居重要地位,并对以后的自由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证主义19世纪30-40年代产生于西欧的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孔德和英国的斯宾塞。183。年出版的孔德的六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是其形成的标志。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汤因比J(Arnold Toynbee, 1889一1975)英国史学家。1889年生于伦敦。1919年作为英国政府代表团中的近东问题顾问出席巴黎和会,同年受聘为伦敦大学教授。1937年任英国科学院研究员。汤因比最著名的著作是《历史研究》1920年开始撰写此书。他1961年始出齐,共12卷。汤因比倡导“文化形态史观”,1961指出人类历史出现多种自成体系的伟大文明。

计量史学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历史学研究。其最大的特征是的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运用自然科学中表了《历史与统计学》,1882年,德国学者伊纳马·斯坦格发弗拉特出版了这是关于计量史学最早的著作。1972年,英国史学家《历史学家计量方绪导论)),被认为是计量史学的经典性著作。

年鉴学派20世纪法国史学流派。得名于该派早期代表人物法国历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克1929年创办的

《经济与社会史年鉴》。二战以后以布罗代尔最为著名。该派先后提出“总体历史理论”、“深层历史理论”和“历史时间三时段”说。认为历史学家应以撰写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在内的人的一切活动的历史为己任。要揭示一定历史时期中普通群众的心理活动方式这种“深层”的变化。以不同的时间概念划分历史的层次与结构为: 变动极其缓慢,反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变迁的自然史时间; 变动较为迟缓,反映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演进的社会史时间; 瞬息即变的政治、军事、人物活动史时间。并认为社会史时间最为重要,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方向。注重对历史各方面各层次有机联系的研究。50年代后尤重社会史研究,提倡跨学科研究,还开创了现代比较史学。自创建以来一直主宰法国史学界,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兰克学派近代西方重要的资产阶级史学流派,19世纪20年代始形成于德国,因创始人是德国史学大师利奥波尔德·冯·兰克,故名。兰克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以柏林大学为基地,用“习敏纳尔”的方法,按照他的治史观念与方法,培养了众多弟子。兰克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标榜其师的史学理论,遂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史学流派。在19世纪德国,其主要成员有魏茨、吉塞布雷希特、威登巴赫和息贝尔等人。此外,在欧美其他各国也有兰克的传人。兰克及其学派所崇奉的客观主义的史学体系与方法,曾对19世纪及后世的西方史学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高卢战记古罗马历史名著。为古罗马时代著名政治家、军事统帅恺撒所著。共分八卷。前七卷由恺撒亲自

撰写,第八卷为其助手奥卢斯·伊尔文斯续写而成。记述了罗马征服高卢的战争进程。还描述了高卢、日耳曼以及不列颠等地区的社会历史、山川形势、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情况。是研究罗马政治史和军事史的珍贵史籍,也是研究公元前一世纪高卢、日耳曼社会制度、文化与生活的重要资料,还是一部古代拉丁文学的佳作。恩格斯对此书颇重视,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及其它著述中,曾大量引用此书中的资料

希腊波斯战争史被西方誉为“历史之父”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约成书于公元前443—前425年之间。全书可能尚未最后完成。亦名《历史》。后亚力山大里亚的注释家将全书分为9卷。内容基本分为两部分:第1卷至第5卷第28章叙述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等地区的历史往事、地理民俗,作为战争的背景;第5卷第29章至第9卷记载希波战争经过,止于公元前479年。该书记叙了当时希腊人所及的世界范围的历史,是关于西亚、北非和希腊城邦的第一部历史著作。作者有闻必录,书中相当部分内容经过作者亲身查访,因而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但也疏于考证。该书对异族人并无偏见,推崇东方的智慧和文化,拥护民主政治反对专制帝王,颂扬希腊人抗击波斯侵略的英勇精神。含有浓厚的宗教神命思想,往往用神意来解释历史现象。文笔流畅,叙事生动,创欧洲历史著作以史事为中心记叙的正规体裁

苏格拉底希腊哲学家。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教学方法以谈话法为主,常在雅典街头与人辩论。主张德性就是知识;反对雅典的激进民主,主张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公元前399年被控告犯有蛊惑青年罪,被判处饮鸡死刑。未留下任何文字著作,其言论和思想通过其学生的记载而流传于世。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约公元前427年出生于雅典,曾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师从苏格拉底,创办希腊学园,在那里从事学术研究、著述和教学活动达4年直到去世。他的社会政治观点集中体现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他何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384年出生于爱琴海北岸的斯塔吉罗斯。曾任顿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返雅典,在郊外的吕克昂体育场开设学园,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达13年。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述涉及哲学、经济学、动物学、物理学、伦理学、文学、修辞学等许多领域,是逻辑学和政治学的奠基人。所著《雅典政制》、《政治学》两书是研究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的极为重要的史料。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曾游学埃及,巴比伦等国,后定居于克多内城,在那里形成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起过巨大影响。在数学方面,毕达哥拉斯约在公元前531年提出直角三角形各边的平方关系,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他认为万物是由数构成的。

【伊壁鸠鲁.】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曾在小亚细亚的许多城邦邦教授哲学,后来在雅典的一个花园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称为“伊壁鸠鲁花园”,逐渐形成了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提出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赫拉克利特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认为世界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人创造的,

而是一团永恒的火,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他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存在着对立面的斗争,这种对立面的斗争引起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他说,人不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里,意思是说,当一个人第二次下水时,所遇到的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的水了,以此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奥古斯丁罗马基督教作家,思想家。他的美学言论大半见于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奥古斯丁给一般美下的定义是“整一”和“和谐”,给物体美下的定义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不过,在他看来,这都是上帝打下的烙印。他还接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神秘主义的影响,把数加以绝对化和神秘化,认为美的基本要素是数。他还提出丑的问题,认为美有绝对的而丑却没有绝对的,丑都是相对的,而且是形成美的一种因素。因此,丑在美学中不是一种消极的而是一种积极的范畴。他还指出一个人能否从差异部分的统一中见出和谐,要看他的资禀和修养如何。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美学家研讨形式美有很深远的影响

[马基雅维利]( Niccolo Machiavelli, 1469-1527)意大利政治思想家。1469年出生于佛罗伦萨。1498-1512年任佛罗伦萨共和国掌管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1513年由于美第奇家族复辟,被捕。著有代表作《君主论》。《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_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

【《君主论》】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的政治论著。1513年,马基雅维利完成《君主论》。该书论述了君主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必须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狸的狡猾和狮子的勇猛。同时要效法狐狸与狮子,有狐狸的狡猾和狮子的勇猛。

霍布斯英国哲学家。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社会》、《利维坦》、《对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三组诘难》等。在哲学上,他强调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征服自然、“造福人类”,从机械唯物主义一元论出发批评了二元论、唯心论和神学。在逻辑上,他把推理仅看作是概念和语词的加减,提出“思维就是计算”的观点,主张“逻辑与计算合一”,即认为逻辑学研究的是名词、名称和三段论的运算。两个名词加在一起形成一个肯定判断,两个肯定判断加在一起形成一个三段论推理,而许多三段论则形成一个证明,从总和或三段论的结论中减去一个判断可找出另一个判断。他曾宣称他的逻辑是基于外延的原则,他关于思维就是计算的重要思想对于以后现代逻辑特别是数理逻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生于公证人家庭。自幼喜好文学,十二岁能作诗。1717年因发表讽刺封建贵族的诗而被捕。于狱中创作悲剧《哀狄蒲斯》,首次署名伏尔泰。1723年出版史诗《享利亚德》,描写宗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1725年因触犯贵族再度被捕。1726年出狱后被驱逐出境,其后侨居英、德等国,两度回法。1758年以后居住于法国和瑞士交界的费尔尼地方,广泛开展文学和社会活动。其主要功绩在于以哲学和文学作品为武器,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统治和教会的残暴行为,为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播扫除障碍。其政治观点代表大资产阶级温和派的利益。主要代表作有《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哲学辞典》、《路易十四时代》、《形而上学论》、《查弟格》、《天真汉》等

洛克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人类理解力论》(1690)、《政府论》(1690—1692)、《论宗教宽容》(1689)等。在伦理学上,继承和发展了霍布斯的功利思想,并兼收了霍布斯反对者昆布兰等人的一些观点:一方面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的存在,认为道德观念和原则产生于经验和习惯,另一方面又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道德,把道德的根据归结于上帝。他一方面认为追求个人幸福或快乐即利己是人的本性,善恶就是快乐和痛苦,另一方面又认为人是一个有理性的动物,能够预见到行为的后果,应该使眼前的苦乐服从将来长远的苦乐,以长远的最大快乐作为道德的内容和标准,主张应考虑他人的和社会的幸福和快乐,因为社会总体的幸福必然包含着个人的幸福。从而使他的伦理思想带有明显的折衷调和的色彩

孟德斯鸠。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出身于波尔多附近的贵族家庭,就学于波尔多大学。毕业后曾任律师。1716年承袭伯父的波尔多法院院长一职,并获“孟德斯鸠男爵”封号。1726年辞职。1728年到欧洲一些

国家考察。1731年回国后从事著述。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严复译作《法意》)。他反对神意决定社会生活的观点,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国家的幅员、气候、土壤条件决定了民族的道德风尚、法律性质和政体。他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专横和腐朽,主张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说,认为立法、行政、司法分别行使,相互制约,可以避免滥用职权,实现政治自由。“三权分立说”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理论基础,对于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论法的精神18世纪社会政法理论和哲学著作。孟德斯鸠著。主要论述一般法、法律与政体的关系,政体的种类及其演变,各有关法律原则同政治因素、地理、气候、民族风习、贸易、土壤等的关系,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本书是近代世界历史上一个比较完整而又深刻的资产阶级政治纲领,成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导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封建专制制度的哀歌、新兴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晨曲和“小百科全书

卢梭法国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自幼漂泊流浪,没受过正规教育,当过学徒、仆役、秘书、家庭教师、乐谱抄写员等。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遭法国当局通缉,被迫逃亡国外。1766年迁居英国。翌年回到巴黎。1778年死于贫困。在哲学上,是自然神论者,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但不否认上帝及非物质的灵魂存在。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精神和物质两个永恒的实体,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在政治思想上,致力于探究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以及克服这种不平等的办法。认为人生而平等,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人民因放弃自然权利而获得了政治上的权利。因而,国家是代表人民的普遍意志的。主张人民主权思想。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只能属于人民,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的,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国。还倡导法制国,认为法律是公意的行为,立法权只能属于人民。自由受到法律的支配。此外,在教育、植物、音乐、文学等方面也颇有成就。主要著作有《科学与艺术》、《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音乐词典》、《新爱洛绮丝》等

《社会契约论》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发表的政治论著。《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革命运动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狄德罗]法国启蒙思想家。曾主编《百科全书》。他十分重视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人的善良的自然素质,提倡义务教育、平等教育、科学教育和实科教育,主张增加现代学科。狄德罗提出的民主、和世俗教育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反映了当时进步资产阶级的要求。

马尔萨斯主义英国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所创立的人口理论体系。马尔萨斯在该书中从两个抽象前提出发: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现状。在这两者中,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巨大。因此,如果不遇到阻碍,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即使在最有利的生产条件下,也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所以人口必定会发生过剩现象。只有战争、瘟疫、繁重劳动、贫困和饥荒这些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能使生活资料和人口之间恢复平衡。马尔萨斯认为这是支配人类命运永恒的和自然的人口规律。他把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归结为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又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人口过剩的原因归结为食物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而食物增长落后于人口增长是由于土地肥力随着土地上生产物产量上升而递减规律的作用。显然这种理论实质上是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

【孔德]( Auguste Comte, 17 9 8一1857)

法国哲学家。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1829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标志着他的哲学形成了完整的体

系。1848年创建“实证哲学协会”,宣传实证主义哲学,他以实证原则考察了人类思想的发展,认为它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三个发展阶段。1854年完成《实证政治体系》,系统阐述了社会学,并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巴洛克艺术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起初主要应用于建筑、雕塑、绘画等视觉艺术中,后来被列入文学和音乐领域,有三个显著特征:1、他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谐、要求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2、注重心理描写,总是通过生动和带有分析性的作品来结实主人公的心理,在歌剧和戏剧里面表现得最为明显3、强调精湛的技巧,技巧成熟完备,以戏剧来说,有了科学为基础可以利用各种设被,利用烟雾,把舞台设计得非常逼真,在雕塑,绘画方面,在处理材料时也可以达到惊人的艺术性,又能够精细的文法,结构,表现强烈的感情,与古典艺术相比,巴的艺术更为自由壮观,当时人们的趣味,风尚开始崇拜豪华,表现的最充分的是荷兰的画家鲁本斯,弗兰德尔人《劫夺吕西普的女人》到启蒙时期,把文艺时期的文化称为古典文化,到17、18世纪谈到古典文化都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4. 尼西米会议

尼吉亚会议,是指在小亚细亚的尼吉亚城举行的两次基督教大公会议,第一次尼西米会议,是由罗马皇帝康斯坦丁召集在公元325年召开的,是第一次全基督教的主教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解决亚历山大教会中,就在与父的关系上,对耶稣神性的认识所存在的不同分歧;特别是,耶稣是否与天父同质还是类似。亚历山大教会的亚历山大主教认为耶稣与天父同质,而同一教会中的教士阿莱亚斯则认为耶稣与天父类似。尼西米会议的决议压倒性的抵制了阿莱亚斯的观点。会议的另一个结果是在基督教逾越节(现称为复活节,也是教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的日期上达成了一致意见。会议还授权亚历山大主教每年向其他的主教宣布确切的日期。尼西米会议具有历史性重大意义,因为它是第一次通过用基督徒代表集会的形式取得一致意见;它也是“基督学”[基督教神学中的一个分支]发展的第一个起因。更进一步,由康斯坦丁来召集和主持会议,标致着皇权对教会有了一定现度的控制。而《尼西米信经》的产生,为后来的一些尼西米大会开创了:制定信仰声明和正经的先例,旨在为教义的正统性和为整个基督教国家的合一提供指导刚领;这在教会历史以及后来的欧洲历史上是个非常重大的事件。”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卢梭应第戎学院征文而作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卢梭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象,回顾了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从而他得出结论:人类的进步史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这篇论文可谓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布尔什维克 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意为多数派。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俄国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2、孟什维克 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3、列夫"托洛茨基 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1927年,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 4、战时共产主义(内容)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要措施包括:1、实行余粮收集制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3、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和地方商品流通。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是的原则,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魏玛共和国 德意志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多数派与旧军人P.von兴登堡妥协,于1919年2月6日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选举F.艾伯特为总统、P.谢德曼为总理。同年7月31日通过《魏玛宪法》,正式宣告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A.希特勒掌权后,于1933年3月以法西斯手段停止实施《魏玛宪法》,共和国解体。 6/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8~1919 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意志帝国的经济陷于崩溃,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德国工人阶级开始把争取结束战争的斗争同准备武装起义结合起来。1918 年11月3日,基尔港的水兵反对同英国舰队作战,举行起义,建立全德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柏林、汉堡、不来梅、莱比锡和慕尼黑等地工人和士兵奋起斗争,成立工兵代表苏维埃,对厂矿企业和一些政府机关行使革命权力。9 日,柏林数十万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兰。7/.李卜克内西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翼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其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W.李卜克内西。1890~1893年在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时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900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916年3月参加社会民主党左派秘密举行的全国代表会议,发表反战讲话。5月由于在柏林领导反战示威游行,被军事法庭判处4年徒刑。1918年10月获释,即投身德国十一月革命。11月组织斯巴达克同盟,并参加德国共产党创建工作。次年1月15日,与卢森堡同遭右派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杀害。 8、第三国际 1919 ~1943年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又称共产国际。共产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10、洛桑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1920年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1922年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11月20日,以英、法、意、日、希、罗、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会上讨论的重要问题是:①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会议最后确认土耳其在其本土范围(安纳托利亚)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土耳其收回在欧洲的东色雷斯,保留对土属亚美尼亚和部分库尔德地区的统治权。会议还决定取消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对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权。②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分裂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额偿还外债。③黑海海峡的航行与管理。会议决定无论平时或战时(只要土是中立国)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行;如土耳其为参战国,中立国军舰可自由通行,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行由土耳其决定;海峡地区非武装化,但土可在伊斯坦布尔地区驻军1.2万人。海峡水域由与会国组成的海峡委员会管理。 11、凯末尔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9~1923)。主要领导人为凯末尔" 阿塔图尔克,故名。 12、“三"一起义 1919年3月1日,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农民和其他阶层的群众,在汉城塔洞公园举行集会。与会民众群情激昂,高呼“朝鲜独立万岁”、“日本人和日本军队滚出朝鲜”、“朝鲜是朝鲜人民的朝鲜”等口号,会后30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日本占领军岗哨如林,荷枪实弹、对示威群众实行血腥镇压,打死打伤和被捕的人数无数。这更激怒了朝鲜人民,反日示威立即转为武装起义。。朝鲜“三"一起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件大事。13、杨格计划(内容) 主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 1. 西欧封建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是: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主封臣关系; ②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③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2.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封建的大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小生产;自然经济。即大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小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叫封建社会。 3. 封建化:即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其中包括自由民的农奴化过程和封主封臣与封土制有形成与发展。它的起点是《萨利克法典》。封建化完成的标志是:封臣制与封土制相结合,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结合,大贵族在其世袭领地内具有独立 的政治经济权力,而王权衰落。 4. 农村公社(马尔克):是从氏族公社会发展而来的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其特征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 5. 《萨利克法典》: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形成于六世纪初,511 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 6. 委身制(投托、庇护):是西欧封建化过程中,农民依附于贵族的一种形式。由于战乱、社会动荡以及官府的勒索,使众多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同时,军事制度由轻装发展到重装,农民不堪费用,便把自己的土地交给贵族,依附于贵族,从而减轻自己的负担,这种形式叫做委身制。 7. 丕平献土:751 年矮子丕平登上法兰克王位,建加洛林王朝.为报答教皇对他的支持,754、756 年两次进攻与教皇作对的伦巴德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形成教皇国。 8. 凡尔登条约:查理帝国的皇帝虔诚者路易的三个儿子将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一个条约。签定于843 年,具体内容有:日耳曼路易统治东法兰克,秃头查理分得西法兰克,老大罗退尔保皇帝称号,得到的是东、西法兰克之间的领土,从意大利北部经勃艮第、阿尔萨斯、洛林到尼德兰.这一条约是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标志,也是造成近代德法领土纠纷的根源。第二单元 1. 卡诺萨觐见:11 世纪时,格利格里七世进行教会改革,禁止世俗授职,结果与德皇亨利四世发生冲突,亨利拒绝这一作法,于是格利哥里宣布开除亨利教籍,废黜他的皇位.亨利面对国内诸侯和主教的趁机反叛,别无它法.1077 年1 月,他在寒冬越过阿尔陴斯山,到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萨,身披罪衣,赤足立于雪地之中,请求教皇宽恕.此即为闻名于世的卡萨觐见. 2. 阿维农之囚:1308~1377 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农,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教皇称之为“阿维农之囚”.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西欧政坛上教权与王权此消彼长的趋势,从此教皇一蹶不振,罗马教廷日益衰落。 3. 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 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 沃姆斯宗教协定:1122 年德皇亨利五世与教皇签订的一个调和双方矛盾的协定。它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争趋于缓和。该协定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选举时须有皇帝或其代表参加,教皇赐予主教代表教权的指环和权杖,德皇赐予主教代表世俗权力的权节. 5. 末日审判书:也叫“最终税册”。1086年英国国王征服者威廉下令编制的全国土地调查清册。目的是确定土地税额和附庸对于国王的封建义务。调查时将部分自由农降为农奴,人们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1.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和对贵金属的渴求,在宗教狂热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西欧一些探险家开始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世界市场扩大。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商业革命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因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力图恢复希腊、罗马典文化,使之“复活”、“再生”,“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传播到英法德等其他西欧国家,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使欧洲人开始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5.克伦威尔——

世界史名词解释

1、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2、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国际联盟 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在巴黎和会,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建立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制,成为英法帝国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4、《魏玛宪法》 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也称为《德意志国宪法》。主要内容有:确立了德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规定德国为联邦,主权在民。人民有普选权、创制权。采用责任内阁制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位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依据: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有权任免总理:⑤总理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否则就要请总统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⑥议会由各选区按比例选出代表,年满20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等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者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5、工党 英国独立工党:1893年1月成立。凯尔·哈第为领袖,其纲领是:争取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集体所有制,当前的斗争任务是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该党一开始就反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它并不代表英国工人阶级的真正利益,费边分子实际掌握党的领导权。独立工党执行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机会主义路线,成为自由党的尾巴。 6、共产国际: 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即“第三国际”。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年3月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世界史名词解释

1.马基雅维利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1469年出生于佛罗伦萨。1498~1512年任佛罗伦萨共和国长官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1513年有余美第奇家族复辟,被捕。著有代表作《君主论》。《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 2.哥伦布 意大利航海家。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从1492年至1504年,哥伦布先后四次出海远航到达了西欧人认为的美洲大陆,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拉、特立尼达等岛。他误认为到达的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3.教皇子午线 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2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但实际上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航路上的所有据点。 4.《九十五条论纲》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重要文献,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梦口贴出《九十五条纲论》。《纲论》认为教皇出卖赎罪券犯了错误和违背了基督教的原理,之处基督教徒只要忏悔,不买赎罪券也能得救。由此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5.耶稣会 天主教会为反对宗教改革运动而成立的宗教组织。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军官罗耀拉创设于巴黎。旨在反对宗教改革,宣扬天珠教会最该权威;在欧洲致力于影响世俗权力,并积极在全世界传播基督教。明后期进入中国传教。 6.慈温利 瑞士宗教改革运动领袖。慈温利与路德一样,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基础,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谴责斋戒、炼狱、赎罪券和教士独身,力主简化宗教仪式以建立廉检的教会。不同的是,他比路德更激进,主张组织民主,信徒有权选举牧师,还主张废除圣经没有规定的仪式。慈温利的宗教改革在罗马教廷和瑞士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没有建立独立的教会组织,许多成员后来加入加尔文教会。 7.英国国教 英国在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民族教会。又称安立甘教。1534年,国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1563年颁布《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条》,规定了英国国教的教义。 8.闵采尔 闵采尔(1490~1525),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原本攻读神学,是路德

世界史名词解释

1. 《朴次茅斯和约》 朴茨茅斯和约是日本和俄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在美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签署的和约,它宣告了日俄战争的结束。《朴茨茅斯和约》规定:1.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独立势力范围; 2.把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南满铁路的租借权一并转让给日本;3.俄国向日本割让北纬50 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邻近岛屿。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和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重新瓜分。 2.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4.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被堵塞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 5. 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主要措施有: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方式,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6. 新经济政策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1.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缴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实行商品买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 8.斯大林模式 它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9.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的最高领袖地位确立以后,1936年—1939年,在党、政、军内开展了大清洗运动。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史之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一)古代埃及 1、《莱登草纸》 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 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 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埃及军队惨败。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 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 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全)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殖民制度 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诸国往往是通过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等各种方式进行早期殖民活动。在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垄断时期,则使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使被侵略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依附于外国的保护。各殖民国家相互遵守共同的协定,但有时也会因为利益关系发生武装冲突,即殖民战争。殖民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殖民地的产物。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 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教皇子午线 近代教皇为解决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提出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该线以西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划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使葡取得了绕非洲到印度航路的所有据点。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其他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

世界历史名词解释

习题集三(名词解释) 1.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埃赫那吞改革)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约前1379~前1362在位)所进行的一次社会改革。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神庙的僧侣集团势力逐渐增长。僧侣贵族不仅拥有雄厚的物质财富,而且常常左右政事。阿蒙霍特普四世即位后,为了打击僧侣集团势力和世袭权贵,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依靠中小奴隶主和新兴的军事贵族,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他禁止崇拜传统的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下令封闭阿蒙神庙,没收其庙产,树立阿吞神为全国崇拜的唯一的太阳神,在底比斯和全国各地以及叙利亚、努比亚大建阿吞神庙。为了消除阿蒙在人们思想上的影响,下令从一切纪念物上抹掉阿蒙的名字,并在其统治的第5年,把自己带有“阿蒙”字根的名字阿蒙霍特普(意为阿蒙满意者)改为埃赫那吞(意为有益于阿吞者),并赐予王后以涅菲尔涅菲拉吞之名(意为美中之美是阿吞)。埃赫那吞统治的第6年,废弃旧都底比斯,迁至尼罗河东岸的新都阿马纳,取名为埃赫太吞(意为阿吞光辉照耀之地)。提拔新人改革政府官吏的成分,并在新都大力兴建阿吞神庙宇,雕塑阿吞神像和他与王后的像。 2.印度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3.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梭伦的价值观以及改革中创造的有利于公民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89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三国同盟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2.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3.摩洛哥危机 20世纪初法、德为争夺摩洛哥而引起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危机。l904年的英法协约中英国对法国占领摩洛哥的承认引起德国不满。德皇威廉二世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要求重审英法协约,并以战争相威胁,造成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为解决这一矛盾,召开国际会议,参加国包括法、德、英、美、西等14个国家。由于英俄支持法国,德国被迫让步。1908年摩洛哥发生宫廷政变,法国乘机占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法德关系再度紧张,发生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年法国占领摩洛哥首都非斯,德国派炮舰“豹”号到阿加迪尔示威,战争一触即发。后因英国出面支持法国,德国作了让步,在同年9月签订的《德法协定》中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德国则取得法属刚果的一部分作为补偿。三次摩洛哥危机显示出德法之间以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已到十发关尖锐的地步。 4.波斯尼亚危机 这是奥匈帝国于1908年10月宣布兼并波斯尼亚和黑赛格威那,从而引发的一场半年之久的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10月7日,奥匈帝国单方面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引起俄奥两国外交关系破裂,俄国支持塞尔维亚统一南斯拉夫人的愿望,但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边境集结军队,俄国忍气吞声承认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场危机使得塞、俄童年德、奥得关系恶化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5.施里芬计划 该计划是由施里芬在任德国参谋长期间提出的军事进攻方案。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东西两线作战中,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对付法国,在东线的去守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部队,对法作战将在4到6周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然后再调兵主力去东线粉碎俄军。整个战争将在3到4个月内结束。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及可变因素,而且在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失败,计划宣布破产。 6.十四点原则 这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8日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主要内容有: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发的世界;抵制并清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收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

世界史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社会 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达到全盛,金石并用时代衰落。(2分)特点: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地位平等;实行族外婚;年长妇女任首领;全体成年男女组成氏族议事会;氏族共有财产,武器、衣服和装饰品归个人所有;氏族成员有相互援助和血亲复仇等义务。(3分) 巴达里文化 前4500-4000年,铜石并用(石器、木器、骨器和铜器),母系氏族,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蝎王权标头 发现于希拉康波里,涅伽达文化II时期。(1分)有三部分:中间一栏刻有头戴白色王冠的蝎王;(1分)下栏刻有奴隶在尼罗河劳动的场景;(1分)上栏刻有田凫形象的平民。(1分)蝎王权标头出现了贵族和平民、奴隶主和奴隶,说明已进入阶级社会。(1分) 纳尔迈调色板 出土于希拉康波里的一块盾形石板,高63厘米,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对三角洲取胜,掠回大批战俘和战利品的场景。(1分)调色板正面:纳尔迈头戴上埃及的白色王冠,手持权标头欲重击跪着的战俘。(2分)背面:纳尔迈头戴下埃及的红冠上栏和下栏是征服形象中栏是用纠缠在一起的被俘的神兽表达的和睦主题。(2分) 金字塔 古埃及国王陵墓。(1分)始建于古埃及第三王朝第一位国王乔赛尔,第四王朝金字塔的修建达到鼎盛,新王国时期衰落。(2分)胡夫金字塔是现存规模最大,高达147米。由230万块巨石建成,其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工程坚固,为建筑史上的奇迹。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分) 涅杰斯 古埃及的社会阶层,意为“小人”。(1分)原属下层自由民,最早见于古王国,中王国以后逐渐分化,其中一部分人加入军队,担任各级官吏和僧侣,占有土地、牲畜和奴隶,成为“强有力的涅杰斯”。(2分)他们是王权同地方贵族进行斗争的主要社会支柱,因而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为数众多的涅杰斯日益贫困。(2分) 拉美西斯二世 埃及第19王朝法老。(1分)执政期间率军同赫梯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1分)为战胜赫梯,在三角洲建立了新都,组建了4个军团,与赫梯人大战于叙利亚的卡叠什城。(1分)双方损失惨重,无力再战,与赫梯缔约结束近一个世纪的争霸战争。(1分)在位期间修建了阿布辛贝勒神庙、增建了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以及培尔-拉美西斯都城。(1分) 伊普味陈辞 古埃及文献。(1分)作者伊普味是统治阶级的人物,(1分)他战争奴隶主的立场上,(1分)以教谕的口吻描述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起义。(2分)

世界史名词解释2

巴黎和会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巴黎和会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会议结果: 签定了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 此外,还与其他战败国签定了其他不平等条约。 巴黎和会巴黎和会,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召开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操纵了和会。主要内容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埚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会议密谋遏制苏联,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筹组国际联盟来反对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 整体评价巴黎和会其实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它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种下了复仇的种子。对中国的影响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和会上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但英、美、法却将德国砄利益转送给日本。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一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但提案被否决。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会议的影响 在巴黎和会以后,各国列强暂时在欧洲等地区方面的矛盾得到了抑制。随后,建立起了被称为凡尔赛体系的国际地区“新秩序”,几个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其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安排的国际体系. 巴黎和会在协调一战参战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权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从根本上协调好各国的争议 至于远东方面的问题,和会上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中国山东的归属问题就是代表之一。 法西斯 法西斯(英语:fascism;德语:Faschismus)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22年至1943年间的墨索里尼政权下统治了意大利。类似的政治运动,包含了纳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整个欧洲。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一)法西斯主义的由来和三大形态 现代法西斯专政,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的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 首创法西斯主义的并不是德国的希特勒,而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 法西斯主义是意大利文fascismo的音译,指资本主义危机时期垄断资产阶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党,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党徒身穿黑色制服,故又称“黑衫党”。1922年,墨索里尼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意大利建立了世界上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