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广播电视的管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的管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的管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的管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的管理发展历程(一)

Di Feng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主流媒体,主导着社会舆论舆情,肩负民族的重托,发挥着“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喉舌功能,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是重要的宣传阵地,因此,恰当的管理尤显重要。

一、我国广播电视从产生到20世纪80年代前的管理

(一)广播电视

我国最先出现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1940年12月30日在窑洞里的“播音室”试验播出,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

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9月2日正式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产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战后重建、文化教育与意识形态宣传等重要任务,由于当时信息传播技术落后,文盲率高达80%,因此,采用何种可行的信息传播技术,将分布在广大乡村地区的群众与党紧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

(二)无线发射

1、新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公布的有关无线电广播的政令

1950年4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刊发了《新闻总署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共五条,对不同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群众等广播使用情况进行了总体性地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中央政府公布的有关无线电广播的政令。一个多月后,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各级领导机关应当有效地利用无线电广播》的社论。社论指出,无线电广播事业是群众性宣传教育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特别是在我国目前交通不便、文盲众多、报纸不足的条件下,如果我们善于利用它,就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

无线发射技术是进行农村广播电视播放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凭借覆盖范围广、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无线发射技术主要应用的是无线电波,而无线电波的产生与导体中电流强弱的改变有关。广播电视播放是通过调制将信息加载于无线电波之上,当电波通过空间传播到达收信端,电波引起的电磁场变化会在导体中产生电流,通过解调将信息从电流变化中提取出来,从而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技术逐渐进人人们的视野,在这些新技术被应用到广播电视中的同时,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与突破,为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城乡居民,满足其对广播电视播放的要求,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正朝着传递信息安全快捷、信息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相信在未来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关于边远省份和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收音站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针对边远省份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闭塞问题,1955年3月29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边远省份和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收音站的通知》。《通知》说,为加强对边远省份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政策时事宣传,预防恶劣天气对农业、畜牧业的损害,以及部分满足农民对文化娱乐的要

求,政府将在边远省份和少数民族地区(云南、贵州、西康、甘肃、青海、新疆、度西、海南和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收音站。

3、初步形成了条块管理的格局

半年以后,1955年9月11日,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广播事业的领导,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地方人民广播电台管理办法的规定》,明确划分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辖市人民委员会及广播事业局关于管理地方广播电台的职责,形成了条块管理的格局。

4、加强与改进广播电视管理工作

我国广播电视在发展初期,节目内容比较简单,形式呆板,播出容量小,时近六十年代中期,为整改当时的宣传业务,1964年3月10日,经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讨论定稿印发了《为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的质量而奋斗》的宣传业务整改提纲(草案)。提纲分为15个部分,强调整改是为了提高广播、电视宣传的质量……

二、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第一次重大突破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政策突破为特征,以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1983年3月—4月)和中央批准调整发展方针为标志,以实施“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和推动以新闻改革为龙头的全面改革为主要内容。

这次突破,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广电机构兴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广播电视生产力,全面推进了广播电视的发展,全面扩展了广播电视的覆盖和总体规模。同时,也开启了广播电视产业的先河。

统计数据表明,从1983年到1987年这五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最快、形势最好的时期。

三、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第二次重大突破

第二次重大突破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技术突破为特征,以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新技术的运用为标志,以有线电视台建立、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和卫星电视频道开播为主要内容。并进一步完善了政策法规,加强管理。

(一)有线电视网

我国的有线电视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74年北京中国饭店安装第一套共用天线系统,标志着中国有线电视开始诞生。

80年代,一些远离城镇的大中型厂矿企业开始建立企业有线电视台。到80年代末,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有线电视台已达500家左右。其中,成立于1989年12月8日的湖北沙市有线广播电视台,是全国第一家城市有线广播电视台,也是第一个获得部批准成立的有线电视台。该台筹建于1988年9月,是广播电影电视部确定的全国城市发展有线广播电视的试点工程。首批有线电视用户就达两千户。

1990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全国的有线电视台,均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归口管理,这标志我国有线电视事业走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轨道,并进入一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有序、高速发展阶段。

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截至到目前,我国有线电视注册用户已达2.54亿人,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电信、联通和移动正在快速发展宽带电视业务(移动将会在下半年获得牌照),预计2016年底前,这三家运营商的宽带电视用户总计将会超过一亿户。

(二)卫星广播电视网

1985年8月1日,是我国广播电视部门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天,我国正式通过租用国际通信卫星,向全国传送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套节目,开始了卫星广播电视的新纪元。

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量电视节目“上星”播出,广播电视节目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电视节目,过去完全依赖传统的地面无线传输方式(微波、差转、录像转播等)的困惑。

30年来,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应用的领域愈来愈广,技术上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各地转播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源的质量;极大地提高了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为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以及将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传送到世界各地,做出了突出贡献。

广播电视卫星的核心是转发器,又称中断器。转发器接收来自地面的发射信号,将其变换为广播频率,并把功率放大到地面站所要求的大小并发送给相应的地面接收站。在信号传输上具有:

(1)在卫星信号覆盖区域内,可有多条信道同时使用,直接与不同的地面站进行信号传输;

(2)卫星与各地面站的信号传输理论上不受距离的限制;

(3)卫星可按需要提供信道线路,连接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面站;

(4)信号传输的范围广泛,除传送广播电视的声音、图像信息外,还可以传播其他无线电信号、数据等;

(5)卫星传输性价比与微波传送、光缆光纤传送相比要高……

(三)进一步完善了政策法规,加强管理

由于,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便利性,一些地方和单位以种种借口,擅自安装接收外国电视节目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收看外国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

对此,为了加强管理,保障对外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1990年4月9日,国务院颁布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外国卫星传送电视节目管理办法》,规定:除了教育、科研、新闻、金融、经贸、涉外宾馆(公寓),及其他因业务工作需要的单位可申请接收外国卫星电视节目,其他个人或单位一律不准接收。并于同年5月28日正式实施。

时间进入90年代中期,针对百花齐放的广播电视局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转发广播电影电视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广播电影电视工作的报告〉的通知》。通知着重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节目质量、多出精品上下功夫。要坚持党性,讲究宣传艺术,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两年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管理,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1997年8月11日,国务院发布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并于当年9月1日起实施。

该《条例》肯定了我国广播电视宣传管理、事业建设、行业管理“三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体制。明确规定了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规划、组建和管理的主体是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禁止任何其他单位和个人设立广播电视台、禁止设立外商独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和合作经营广播电视台。并且,首次以法规的形式确认了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

用。同时还指出:广播电视事业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第三次重大突破

始于新世纪至当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重大突破,其特点是:

1、以整体转型为特征,以体制改革、数字化和产业化发展为标志;

2、此次突破的主要内容包括:

(1)体制上,从“计划事业型”向“事业产业型”转型;

(2)技术上,从模拟技术体系向数字技术体系转换。这一历史性的技术突破,既改变了媒介传播方式,也改变了视听节目生产与消费方式,重构了广电媒体发展格局。使媒体进入新的传播与接收形态。所谓新媒体,实质上就是数字化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1996年,中央电视台国际互联网站成立,被视为广电新媒体在我国诞生的标志。从此,我国广电新媒体经过萌芽、发育,目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3)功能上,从传统传媒向现代传媒转变。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开始与原有媒体融合,使广播电视的稍纵即逝、保留性差、选择性差等传播弱点,得到很大程度的弥补。

3、新媒体用户的持续增长

在移动互联网和网络融合大势的促推下,中国新媒体用户持续增长、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新媒体应用不断推陈出新、产业日趋活跃,新媒体的社会化水平日益提升、频频引发热点。受众主体不断拓展,视听渠道更加多样,人民群众对视听权益的要求日益提高,给广电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一书,在概括了中国新媒体发展大态势后,提出2012年以来,移动化和融合化成为中国新媒体发展与变革的主旋律。

新媒体具有以下特性: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4.广播电视的管理难度加大。众所周知,传统广电媒体主要依靠自身生产节目内容,并经过无线、有线、卫星等相对封闭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向电视机、收音机等固定终端输送节目,其内容生产业务单一、传输渠道封闭、传播终端固定的特点决定了其安全播出管理有着较强的可控性。而随着“三大网络”融合的发展,广播电视的传输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自然,管理难度也相对增大。

总之,这次突破,将使中国广播电视业在观念、体制、政策、法制、技术、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场以整体转型为特征的变革,在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上,将具有里程碑意义。

参考资料:

[1] 姚建红著《中国新闻史事溯源》。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1989.11

[2] 付书东,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创新应用实践探究 [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10)

[3] 皮秀建,有线电视技术 2010-01-01

[4] 江澄,我国卫星广播电视走过30年[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5,Vo1.42 (7)

[5]《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

生产运营管理的演变历程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全球生产运营管理主题的演变历程; ●知道生产运营的六大管理指标; ●学会运用降本增效的运营管理思路。 生产运营管理的演变历程 一、生产运营管理主题的历史演变 1.全球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主题的演变历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制造型企业竞争的主题是“产量”;从1978年到90年代前后,企业竞争的主题是“质量”;1990~1996年,企业竞争的主题是“成本”;1996~2003年,企业竞争的主题是“市场反应速度”;2003年后,制造企业的竞争主题则是“整合”。 综合而言,全球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主题的演变经历了产量、质量、成本、速度和整合资源五个阶段。 产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运营管理所追求的是怎样把产品做得更多,怎样把生产的经济规模做得更大。 【案例】 美国的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家都准备进行战后重建,需要很多物资。美国是少有的没有受战火波及的国家,当全球开始进行战后重建时,美国的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基本上都能够卖出去。 中国企业的“好日子” 中国从改革开放前到1994年,一直处于“求大于供”的状况。企业只要有产品,就不愁卖不出去。在这个阶段,经常看到的情形是各地的供销员求企业发货,因为产品肯定能卖出去。中国企业在这段时间过着无需太注意产品质量和成本的 “好日子”。

质量 1978年,全球生产运营管理思想产生了变化,即从过去追求产量,进入既要追求产量,也要兼顾产品质量的竞争主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0年。 【案例】 日本的经济“奇迹”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短30年内,竟然有五十几项产品在整个国际市场排名跃居第一。日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原因就是懂得寻找市场的夹缝,避 开与国际市场的正面交锋,利用产品的质量、性能、功能等特征创造差异化。 为什么诸多企业会集中垮台 1995~1997年的三年间,中国众多著名企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陆续垮台。上海、海南等地也出现了很多“烂尾楼”。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1992~1993年,我国进行了大力度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伴随着产品的极大丰富,消费者质量意识增强,在消费者有选择 余地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产品才可能被消费者接受。 成本 成本竞争是指企业在组织生产时,既要追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又必须保证成本是所有竞争对手中最低的,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利润。 【案例】 日本经济衰退 1990年的海湾战争,导致石油价格大涨,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泡沫开始破灭,整个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直至今日,日本经济也未能恢复 到鼎盛时期的状况。在此情况下,人们开始反思,企业生产经营中不仅要考虑产量 和质量,在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和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中,只有将生产成本降低,企业才可能生存和发展。 速度 1996年以后,随着市场的瞬息万变,意味着企业必须具有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意味着企业获得资讯的途径和时间更容易。可见,当时除了在产量、质量、成本之外,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也成为企业竞争的主题之一。

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历程范文

第四站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历程 和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理念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三、管理以人为本 四、案例及案例导读(见CAI光碟) 欢迎进入本课程的第四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这一站,我们将概要地向你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整个概貌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强调“管理以人为本”。通过这一站的学习,你将对管理信息系统有个总体的认识,了解到任何管理信息系统都只是某一时期管理思想即理念的载体,认识到无论是再先进的技术、再先进的理念,都离不开人的管理,人,才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从产生到现在的发展历程,我们要追溯到1946年。这一年,一项最伟大的发明产生了,这就是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地点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主要是用来进行科学计算。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需要,计算机的应用逐渐由科学计算发展到过程控制,到1954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次利用计算机计算职工的薪金,计算机就应用到了数据处理领域,这就产生了最早的管理软件,即最简单的信息系统,计算机被用到了企业信息管理之中。自此以后,西方的很多国家开始着手信息系统的开发。到60年代末计算机用于企业信息管理在西方逐步普及。发展到目前计算机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已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了电子商务。 我国计算机用于管理起步较晚,1979年财政部拨款500万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实施信息系统的开发是我国计算机用于管理的里程碑。经过二十几年,我国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与国外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相似的历程。让我们透过这个梯型图来了解和回顾二十几年来我国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概貌。 我国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5代。早期的应用是80年代末期基于DOS平台的单项核算财务软件,主要是工资核算,我们称之为第一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90年代出现了局域网,管理软件的应用范围由单项的财务核算发展到整个财务核算,包括帐务、工资、成本、材料、报表等,我们称之为第二代;90年代中期,利用核算型财务软件产生的数据进行财务统计、查询,产生了包括全面核算财务的管理型财务软件,我们称之为第三代;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仅仅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已经不能满足企业

科技产业发展的平台运营管理模式探讨

科技产业发展的平台运营管理模式探讨 目录 一、政府创办的产业发展平台1 (一)产业发展平台的性质1 (二)产业发展平台运营管理的职能3 二、产业发展平台的运营管理模式及优劣势比较4 (一)美国国家产业发展平台的三种模式4 (二)三种模式的优劣势比较7 (三)模式选择的五因素分析8 (四)发达国家运作与我国比较分析9 三、产业发展平台的运营管理模式及优劣势比较10 (一)行政授权给事业单位管理模式11 (二)行政授权委托给国有企业管理模式12 (三)市场化委托给专业运营机构管理模式13 (四)立法授权给法定机构的管理模式14

【摘要】 产业发展平台的运营管理模式,简单说就是产业平台运营管理的组织架构及各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构建的形态。它的核心是,负责运营管理职能的主体是什么性质,以及以什么方式来行使运营管理的职能。本文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透彻分析了科技产业发展平台的各种运营模式的优劣。 一、政府创办的产业发展平台 (一) 产业发展平台的性质 所谓产业平台,就是一个区域内提供给某一类或某几类产业发展的基地。它由符合需要的基础设施及一定的软环境共同构成。在我国,产业发展平台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建设,也有一部份是在获得政府政策支持下由企业进行的商业化开发。 政府创办产业发展的平台一般都有公共政策目标的需求,包括为扶持幼稚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为产业成长提供更优质但相对廉价的服务,从而使得产业发展平台具有一定公益性。而政府在支付成本的同时,可以获得产业发展的外溢效应。从这个角度讲,产业发展平台是准公共品。 公共品、准公共品与私人品可以用下图表示,简单来说,准公共

品是介于公共品与私人品之间的一种物品。具有公共品的某些性质,但又不能完全界定为公共品,同时,由于其具有的某些特征,又不能简单作为私人品,交由市场竞争完成供给。因此,正确确定政府在这类产品供给中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准公共品的性质更接近公共品,那么政府在产品供给中的作用就更突出,可见,准公共品在区间内具有可变性,增加了产品供给方式的难度。从理论上说,到底一种准公共品该如何供给,是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还是可以交由市场来决定,取决于准公共品位置的偏离和政府的取向。 准公共产品的运营管理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准公共产品的公共性和市场效率之间的选择是一对矛盾体,它如一个跷跷板,难以找到其绝对均衡和最优的支点。 从实际运行看,政府创办的产业平台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平台。它由政府出资建设,政府运营管理或委托运营管理,通常是政府从当地经济发展整体考虑,进行产业扶持、促进发展的一种具体落实。这类产业发展平台的性质,从理论上讲更接近公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

管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字:管理理论泰勒法约尔工人个人战略管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历史,从19世纪到现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一些科学的管理理论。 自古以来,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始终。有例为证,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闻名于世,同样闻名于世的还有《汉穆拉比法典》,当时的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在法典中,针对各种职业﹑各种层面上的人员,从责﹑权﹑利等方面出发,制定了282条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的制度。内容涉及人民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这使得巴比伦成为当时管理最完善的帝国。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著作。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古代中国都创建出了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总结出管理智慧。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伴随着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导致的管理难度逐渐加大,管理成本上升,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倒闭的例子的增多,一些人开始真正重视管理理论的研究,但主要局限于工厂内部的运作问题,并没有全面推广,直到美国铁路的大兴修建,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铁路企业因为铁路的建设的热潮而成长起来,为了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股份制的出现使企业规模突破了个人资本量的限制,企业规模日益扩张,内部结构日益复杂,现代职业经理阶层应运而生。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勒开始思考如何使用秒表研究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法国人法约尔也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传统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这100年中,管理已经从一种虚幻的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目录,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从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发展。所以很多人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经过整整一百年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复杂分支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智慧宝库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管理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理论经历了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早期管理阶段)、到行为科学阶段(传统管理阶段),再到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例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完善了庞大的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

浅谈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 摘要:论述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分析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特点。并且对当前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价。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 1 引言 计算机控制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通常称为工业控制计算机)来实现工业过程自动控制的系统,并且是随着现代大型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不断兴起而应运产生的综合控制系统,它紧密依赖于最新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在计算机参与工业系统控制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情况 在60 年代,控制领域中就引入了计算机。当时计算机的作用是控制调节器 的设定点,具体的控制则由电子调节器来执行, 这种系统称作是计算机监控系统。这种系统的调节器主要是采用了模拟调节器。系统中既有计算机又有调节器,系统复杂,投资又大。在60 年代末期出现了用一台计算机直接控制一个机组或一个车间的控制系统,简称集中控制系统,集中控制系统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种控制系统中, 计算机不但完成操作处理,还可直接根据给定值、过程变量和过程中其它测量值,通过PID运算,实现对执行机构的控制, 以使被控量达到理想的工作状态。这种控制系统即常说的直接数字控制( DDC) 系统。计算机DDC 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使用一台计算机代替若干个调节控制回路功能。最初发展时希望能够至少可以控制50个回路以上,这在当时对小规模、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系统,特别是对具有大量顺序控制和逻辑判断操作的控制系统来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整个系统中只有一台计算机, 因而控制集中,便于各种运算的集中处理,各通道或回路间的耦合关系在控制计算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反映,同时由于系统没有分层, 所有的控制规律均可直接实现。但是,如果生产过程的复杂,在实现对几十、几百个回路的控制时,可靠性难以保证,系统的危险性过于集中,一旦计

运营管理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产品开发的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需求的拉动和(B )。 A、市场的推动 B、技术的推动 C、资金的支持 D、人才的支持 2、有形产品的变换过程通常也称为(B ) A.服务过程 B.生产过程 C.计划过程 D.管理过程 3、无形产品的变换过程有时称为(C ) A.管理过程 B.计划过程 C.服务过程 D.生产过程 4、( C)生产方式适用于产品体积大、结构复杂、品种数量多、批量小的企业。 A、批量 B、流水线 C、单件小批量 D、大规模定制 5、制造业企业与服务业企业最主要的一个区别是(A ) A.产出的物理性质 B.与顾客的接触程度 C.产出质量的度量 D.对顾客需求的响应时间 6、运营管理的基本问题不包括(D ) A.产出要素管理 B.资源要素管理 C.环境要素管理 D.信息要素管理 7、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最主要部分是(C )P A.产品研发 B.产品设计 C.生产运营活动 D.生产系统的选择 8、运营是企业哪项活动的主要环节(B ) A.增加产值 B.创造价值 C.提高竞争力 D.增加销售额 9、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体现在(B ) A.产品的价格 B.运营过程的结果 C.资金实力 D.行业发展前景 10、下列方法将产品生产计划中的具体产品的需求转化为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需求是(B )。 A、粗略能力计划 B、物料需求计划 C、能力需求计划 D、库存计划 11、运营战略属于(C ) A.公司级战略 B.事业部级战略 C.职能级战略 D.作业层战略 12、决定企业新产品或新服务项目的引进、不同品种的组合,以及不同产品的生产进出策略是(A ) A.产品战略决策 B.产品组合决策 C.企业发展决策 D.企业创新决策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李雪妮10108086003 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有两点转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基础,也就是说在管理理论所研究的管理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一是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潮流文化等,尤其是民族文化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将西方管理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分为两个大板块:人性假设的演变历史对我们的启示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启发的管理创新。 启示一:以人为本——西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的演变及其启示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基石和演化线索,我们可以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人性假设的演变里获得一些启示。 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先后出现了六种主要的人性假设,即“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和“道德人”。 1.“工具人”假设。前泰勒时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管理范围往往只限于家庭或手工业作坊。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基于“工具人”假设至上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主要用暴力取得绝对集权、组织结构简单、经验管理、以维护自身的权威与地位的稳定为管理的首要目标。 2.“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3.“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又称社交人,是人际关系学家埃尔顿·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于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比满足人的经济物资需要更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 4.“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该假设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满足。 5.“复杂人”假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原有的管理理论

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运营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运营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运营管理的对象是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那么运营管理是模式是利是弊呢?下面跟着一起来分析运营管理模式的利弊。 降低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减少损耗等。利于规模化生产的形成。有利于企业的整体扩张。 2.对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管理水平、管理方式、管理艺术要求较高。制度化管理、质量效率管理、满工作量管理、工时考核管理、任务承包管理、责任承包管理、工作时间管理、信仰精神管理、“突击队式”管理等各种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应运而生。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及时性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开展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好人的趋同性和依赖性,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精神和信仰,也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和积极的影响。(金钱不是唯一的有效手段,崇拜和信仰、信任和依赖才是最高境界) 3.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生产调度调整反应较快,人员调整、调动相对较容易。(不需要合同,一张文书,一纸调令,甚至一个电话就可解决问题)即由需求的产生,到转化为生产过程(操作),到产生成品(结果)的效率相对较高。

4.有利于内部形成小型的高质量的专业化的团体(组),以及最优化的团体组合。有利于产生生产精英,即生产能手、业务骨干、标兵、劳模。这些对生产过程、生产质量、生产效率都将非常有利。这些对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高质量、规模化的持续有效发展至关重要。一个人、一个团队决定一个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命运的事例在世界范围内屡见不鲜。 5.多数成员对外界的市场变化不敏感,仅仅关心自身利益和身边环境变化。 企业应对市场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中的竞争能力往往把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的思想、能力、工作热情和方法等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即关键部门对个人能力的依赖性较强,是应对能力相对集中的节点,有一定的脆弱性。权利相对集中,容易造成重大的管理和决策失误。合理有效的监督方法和机制,重大决策的科学审定等是所有现代规模化企业的重要课题。 6.个体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可能导致个体的灵活性不强,竞争性不强,主动性不强,容易造成人浮于事。自主创新的动力不强,容易满足现状。责任心不强,容易造成事不关己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形成往往与人性的固有弱点有关)。如果管理引导不利,将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因而需要较强的宏观调控、指导和监督(即行政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的发展,可以简略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管理 2)现代管理 3)当代管理 1. 古典管理理论 1.1科学管理 弗莱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把管理看作科学并且强调管理者作用的第一人。 泰勒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为目的,分析了工作任务,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实验,从而开创了工业管理的新纪元。 科学管理理论不仅仅促进了传统工业的发展,并且为西方的组织结构设定了一个文化基础,同时也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1.1任务管理法 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分析工作任务,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1)要做什么 2)怎样去做 3)何时以及用多长时间去做。 管理者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解决这三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管理理论也被称为任务管理法。 1.1.2行为指导 泰勒把某一特定工作分成两个部分,被管理者要做的工作以及管理者要做的工作。为了找出管理某项工作的科学方法,泰勒需要事先调查以建立一个实施的样本,调查包含以下五个步骤: 1)找到适合完成这一特定工作的适量的工作者 2)仔细研究并分清每一个工作者的具体工作环节,以及他们完成相应环节所需使用的工具 3)用秒表记录下他们做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具体时间,选择其中最快的方法 4)去掉那些错误的、节奏慢的、无用的步骤 5)最终整理出一套最快最好的工作流程和最适用的工具 泰勒的目的是让管理者努力把工作任务分成相对明确环节的同时,用可以量化的标准对各个 环节进行控制。管理工作就是监控所有的环节。 此外,泰勒注意到要了解工作者的期望值,并且要提供培训使他们适应并满足他们所做的工 作。科学管理理论的奖励机制与工作者完成的工作有关,因而工人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 泰勒认为,在科学管理理论下,与培训教师合作融洽的员工有机会获得个人的发展,当所有的问题由他单独面对时,他会比在没有接受训练的情况下做得好”。科学管理理论在本质 上是重新协调员工能力的一种方式。 1.1.3工作定量系统

企业战略管理_在线作业_B

企业战略管理-在线作业_B用户名:W110702151103最终成绩:100.0 1. 纺织印染厂原来只是将胚布印染成各种颜色的花布供应服装厂,现在纺织印染厂 差异集中化 成本领先战略 差异化战略 低成本集中化 Exam Score: 5.0 Examinee Score: 5.0 Examinee Answer:成本领先战略 Knowledge Point: 3. 据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BCG),假设某经营单位应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 金牛经营单位

5. 企业在不同的领域,采用不同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展开竞争时所拥有的战略优势, 正面优势 同种优势 差别优势 非正面优势 Exam Score: 5.0

研发 财务管理 生产 人力资源管理 Exam Score: 5.0 Examinee Score: 5.0 Examinee Answer:生产 Knowledge Point: 7. 肯德基快餐店自1987年进入北京市场以来,不断地发展加盟连锁店,占领北京快 战略单位

9. 日本索尼公司于1989年以54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美国哥伦比亚和三星两家电影 成本领先战略 多元化战略 横向一体化战略 纵向一体化战略 Exam Score: 5.0 Examinee Score: 5.0 Examinee Answer:多元化战略 Knowledge Point: 公司战略 职能战略 竞争战略 产品战略 Exam Score: 5.0

有重点的发展战略 退出战略 发展战略 渗透战略 调整战略 Exam Score: 5.0 Examinee Score: 5.0 Examinee Answer:退出战略| 发展战略| 渗透战略| 调整战略Knowledge Point:

运营管理的发展简史

运营管理的发展历程 一、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 产业革命始于18世纪70年代的英国,19世纪又扩展到美国和其他国家。之前农业一直都是世界各国的主导产业。制造业采取的是手工作坊方式,产品是由手工艺人和其徒弟在作坊里加工出来的。这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直到19世纪初才发生了变化。许多发明创造改变了生产方式,机器代替了人力。其中,最具重大意义的是蒸汽机的发明、劳动分工概念和标准化生产方式的提出。 1765年,英国人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发明了蒸汽机,为制造业提供了机械动力,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分工的概念,认为: (1)分工可重复单项操作,提高熟练程度,提高效率; (2)分工可减少变换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3)分工有利于工具和机器的改进 1801年,美国人埃尔·惠特尼(Eli Whitney)提出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正是采用了标准化的配件,才实现了零件的可互换性,零件才无需定制,才能快速批量生产,才能以标准化的方式生产上万支滑膛枪,才使得后来福特汽车装配线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 尽管发生了这些巨大的变化,管理理论与实践并未获得长足的发展,这时迫切需要比较系统、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作指导。 二、科学管理(1910—1920年) 到了20世纪初,以泰勒(Frederick W. Taylor)为代表创立了科学管理原理,给工厂管理带来了巨大变化。泰勒是科学管理原理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雇主与雇员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生产率,同时实现了雇主和雇员的财富最大化才能永久地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以此为出发点和基础,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其精髓在于: (1)对现有工作方法进行详细的观测、分析和改进; (2)建立在方法研究基础上的差别计件工资制; (3)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科学地挑选并培训工人; (4)设立计划部门,负责合同管理、方法研究与标准化、进度安排、成本分析、业绩考核与工资发放以及纪律检查等管理职能。 泰勒制强调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实现整个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其思想并不总是受到工人的欢迎。工人们认为采用这些方法后产出增加了,而他们的劳动报酬并未得到相应地提高。当时,确实有些企业为追求效率而让工人过度劳动这一问题。最终,国会在公众呼声下就此事举行了听证会。1911年泰勒被要求到会作证,也就是这一年,他的划时代著作《科学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出版了1[1]。那次听证会事实上促使了科学管理原理在工业领域的推广。 除了泰勒,还有不少先驱者对科学管理做出了重大贡献,下面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学者及其管理思想。 弗兰克·吉尔布雷斯(Frank Gilbreth)是一位工业工程师,被称为动作研究之父。莉莲·吉尔布雷斯(Lillian Gilbreth)是一位心理学博士,把心理学的成

(完整版)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了解+评价观点和核心思想 初次提出 战略管理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安索夫于1976年在其所著《从朕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的。 早期战略思想阶段——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在此阶段,虽没有出现完整的战略理论体系,但已产生了很精彩的战略思想,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 主要观点/主要内容 波特的竞争战略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可以从五个方面理解:五力模型、三大战略、价值链、钻石体系、产业集群。 1、五力模型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他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所谓的“五力模型”,认为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企业在拟定竞争战略时,必须深入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法则。竞争法则可以用五种竞争力来具体分析: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2、三大战略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的利润将取决于五力模型共同作用的结果。波特总结出了三种具有卓越成效的通用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业务聚焦战略,并指出了三大战略与五种竞争力量的关系,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了线路。 3、价值链价值链就是一套分析优势来源的基本工具。它可将企业的各种活动以价值传递的方式分解开来,借以了解企业的成本特性,以及现有与潜在的差异化来源。企业的各种活动既是独立的,也是互相联结的。企业应该根据竞争优势的来源,并透过了解组织结构与价值链、价值链内部的联结,以及它与供应商或营销渠道间的联结关系,制定一套适当的协调方式,而根据价值链需要设计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形成企业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4、钻石体系在企业竞争的成功上,国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波特将他的研究更延伸到了国家竞争力上。针对这个主题,波特提出“钻石体系”(又称菱形理论)的分析架构。他认为可能会加强本国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速度。包括:1、生产要素2、需求状况/3、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4、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 钻石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相互拉推影响到其它因素的表现,同时,政府政策、文化因素和领导魅力等都会对各项因素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将能形成国家的竞争优势。 5、产业集群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和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因此,产

企业战略管理_在线作业

企业战略管理_在线作业_1(90分) 一、单选题 1. (5分)对于钢铁行业来说,最明显的竞争特征是()。 ? A. 价格 ? B. 库存成本 ? C. 规模经济 ? D. 转换成本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企业战略管理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2. (5分)企业在不同的领域,采用不同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展开竞争时所拥有的战略优势,这种优势属于()。 ? A. 差别优势 ? B. 非正面优势

? C. 同种优势 ? D. 正面优势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企业战略管理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3. (5分)将经营重点放在不同需求的顾客群上,是()的主要特点。? A. 市场集中化 ? B. 顾客集中化战略 ? C. 地区集中化战略 ? D. 产品线集中化战略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企业战略管理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4. (5分)下列属于价值链的基本活动的是()。 ? A. 人力资源管理 ? B. 财务管理 ? C. 研发 ? D. 生产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企业战略管理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竞争战略主要是研究在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问题,其目的从企业内部来讲是建立一定的()。 ? A. 竞争优势 ? B. 核心能力 ? C. 价值链 ? D. 协同效应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企业战略管理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6. (5分)TcL正在策划进军汽车制造领域,这一战略层次属于()。 ? A. 职能战略 ? B. 竞争战略 ? C. 公司战略 ? D. 产品战略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企业战略管理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7. (5分)据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BCG),假设某经营单位应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以维持其有利的市场地位,该经营单位最有可能是()。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六个时期: 1.订货点法OPM 2.物料需求计划MRP 3.闭环MRP 4.制造资源计划MRP II 5.企业资源计划ERP 6.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1订货点法OPM(Order Point Method) 1.1基本原理:对生产中需要的各种物料,根据生产需要量及其供应和储存条件,规定一个安全库存量和订货点库存量。各种物料逐渐消耗中不得低于它的安全库存量,库存逐渐减少,当到某一点时,剩余的库存量(假设不动安全库存),可供消耗的时间刚好等于订货所需时间(即订货提前期),就要下达订单(包括加工订单和采购订单)来补充消耗了的库存量,这个时候的剩余库存量成为订货点,订货点是用物料的某个数量来表达的。 订货点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种是库存两不得低于安全库存的补充库存方法。计算机系统未出现时该法是解决库存控制问题的常用方法。 1.2 特点 A主要根据历史记录来推测未来的需求 B各种物料需求相对独立 C物料需求和消耗相对连续和稳定 D物料供应比较稳定(提前期已知且固定) E物料的价格相对不太高 1.3优缺点 优点:计算机系统未出现时该法是解决库存控制问题的常用方法。

缺点:只适用于需求或消费量比较稳定的物料,因此,适合于大批量的生产组织方式。 由于需求的不均匀以及对需求的情况不了解,企业不得不保持一个较大数量的安全库存来应付这种需求。这样盲目地维持一定量的库存会造成资金积压,造成浪费。 高库存与低服务水平。传统的订货点方法使得低库存与高服务水平两者不可兼得。服务水平越高则库存越高,还常常造成零件积压与短缺共存的局面。 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新产品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以及顾客越来越挑剔,人们发现订货点法不能适应新的情况。 订货点法之所以有这些缺陷,是因为它没有按照各种物料真正需用的时间来确定订货日期。于是,人们便思考:怎样才能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数量得到真正需用的物料?从而消除盲目性,实现低库存与高服务水平并存。一些情况下回造成库存很多,为解决这些不足,物料需求计划MRP应运而生。 2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2.1基本原理: 1)产生主生产计划。结合用户订单和预测需求,以及高层指定的生产计划大纲,在现有资源下决定生产的数量。 2)产生物料需求计划。在决定生产批量后,究竟需要订多少原材料和外购件来满足生产。首先通过物料清单确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量,再根据库存记录决定订什么、订多少和何时订等问题。 3)输出制造与采购订货清单。物料需求计划的输入是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和库存记录;输出是详细的制造与外购的物料以及零部件数量与时间清单。 因此,MRP是一种根据需求和预测来测定未来物料供应、生产计划和控制的方法,其原理是在假设已有MPS且MPS可行的前提下展开的,也就是说在考虑了生产能力是可实现的情况下,有足够的生产设备和人力来保证生产计划的实现。MRP是当时库存管理专家们为解决传统库存控制方法的不足,不断探索新的库存控制方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依据市场需求预测和顾客订单制定产品生产计划,然后基于产品生产进度计划,组织产品的材料结构表和库存状况,通过计算机计算出所需材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从而确定材料的加工进度和订货日程的种实用技术。 MRP提供了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和数量。其原理图如图: 2.2特点

生产运营管理的演变历程

生产运营管理的演变历程

————————————————————————————————作者:————————————————————————————————日期: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全球生产运营管理主题的演变历程; ●知道生产运营的六大管理指标; ●学会运用降本增效的运营管理思路。 生产运营管理的演变历程 一、生产运营管理主题的历史演变 1.全球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主题的演变历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制造型企业竞争的主题是“产量”;从1978年到90年代前后,企业竞争的主题是“质量”;1990~1996年,企业竞争的主题是“成本”;1996~2003年,企业竞争的主题是“市场反应速度”;2003年后,制造企业的竞争主题则是“整合”。 综合而言,全球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主题的演变经历了产量、质量、成本、速度和整合资源五个阶段。 产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运营管理所追求的是怎样把产品做得更多,怎样把生产的经济规模做得更大。 【案例】 美国的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家都准备进行战后重建,需要很多物资。美国是少有的没有受战火波及的国家,当全球开始进行战后重建时,美国的 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基本上都能够卖出去。 中国企业的“好日子” 中国从改革开放前到1994年,一直处于“求大于供”的状况。企业只要有产品,就不愁卖不出去。在这个阶段,经常看到的情形是各地的供 销员求企业发货,因为产品肯定能卖出去。中国企业在这段时间过着无需 太注意产品质量和成本的“好日子”。

质量 1978年,全球生产运营管理思想产生了变化,即从过去追求产量,进入既要追求产量,也要兼顾产品质量的竞争主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0年。 【案例】 日本的经济“奇迹”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短30年内,竟然有五十几项产品在整个国际市场排名跃居第一。日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原因就是懂得寻 找市场的夹缝,避开与国际市场的正面交锋,利用产品的质量、性能、功 能等特征创造差异化。 为什么诸多企业会集中垮台 1995~1997年的三年间,中国众多著名企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陆续垮台。上海、海南等地也出现了很多“烂尾楼”。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1992~1993年,我国进行了大力度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伴随着产品的极大丰富,消费者质量意识增强, 在消费者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产品才可能被消 费者接受。 成本 成本竞争是指企业在组织生产时,既要追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又必须保证成本是所有竞争对手中最低的,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利润。 【案例】 日本经济衰退 1990年的海湾战争,导致石油价格大涨,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泡沫开始破灭,整个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直至今日,日本 经济也未能恢复到鼎盛时期的状况。在此情况下,人们开始反思,企业生 产经营中不仅要考虑产量和质量,在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和竞争愈加激烈 的社会中,只有将生产成本降低,企业才可能生存和发展。 速度 1996年以后,随着市场的瞬息万变,意味着企业必须具有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意味着企业获得资讯的途径和时间更容易。可见,当时除了在产量、质量、

《企业战略管理》第一次在线作业

《企业战略管理》第一次在线作业 单选题 (共15道题) 展开 收起 1.( 2.5分)下面的哪个理论属于古典战略理论阶段的学派 ?A、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学派 ?B、环境学派 ?C、核心能力学派 ?D、行业结构学派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2.(2.5分)下面的哪个理论属于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的理论 ?A、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学派 ?B、环境学派 ?C、核心能力学派 ?D、行业结构学派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3.(2.5分)下面的哪个理论属于竞争战略理论阶段的学派 ?A、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学派 ?B、环境学派 ?C、文化学派 ?D、行业结构学派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4.(2.5分)战略规划的三个组成要素,除了方向和目标、约束和政策,还包括 ?A、评价和控制 ?B、计划和组织 ?C、监督与反馈 ?D、计划和指标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5.(2.5分)战略规划的特点不包括以下哪项 ?A、组织人事落实 ?B、灵活性好

?C、目标明确 ?D、客观性强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6.(2.5分)宏观环境分析中的经济因素分析不包括 ?A、社会经济结构 ?B、经济发展水平 ?C、产业政策 ?D、经济体制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7.(2.5分)宏观环境分析中的政治因素分析不包括 ?A、经济体制 ?B、税收政策 ?C、证据稳定性 ?D、产业政策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8.(2.5分)人口统计特征属于宏观环境分析中的哪类因素 ?A、科学技术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9.(2.5分)顾客总价值由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四个方面构成 ?A、形象价值 ?B、文化价值 ?C、服务价值 ?D、货币价值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0.(2.5分)下列资源哪个属于企业资源分析中的市场资源的范畴 ?A、人力资源 ?B、品牌资源 ?C、杠杆资源 ?D、信息资源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与 人类的管理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管理思想。西方管理思想是人类管理思想不断发展的结晶,在管理思想史上 具有重要的地位。考察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历程,有利于我们从中正确地吸收和消化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我国管理科学的 跨越式发展。 1传统管理阶段 人类最早的管理活动是从原始家庭组织开始的,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展,社会组织结构也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管理活动也随之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18世纪60年,以英国为 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人们开始把科学思想运 用到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卓有贡献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进入了传统管理阶段,其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查尔 斯巴贝奇和罗伯特欧文等。 (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斯密在17 7 6年发表《国富论》,认为劳动分工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提出了经济人观点,认为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 (2)查尔斯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巴贝奇183 2年发表《论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认为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仔细研究工作方法,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工资加利润的分配制度,为现代劳动工资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3)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欧文提出要缩短工人的劳动 时间、提高工资、改善住房,并在自己的企业进行改革试验证明: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大利润。 在传统管理阶段,管理基本上处于积累经验阶段,为后来泰勒等人创立科学管理体系打下基础,开始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 2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该学派把管理分为三个主要职能———计划、组织、控制。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和古典组织理论。 2.1 科学管理理论 这个管理学派认为可以从“科学”的观点去分析所干的工作和对劳动进行监督,通过客观事实分析并利用从经验中得到的数据应能找到进行工作的最好办法。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石。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 个方面:确定合理的工作标准;工作方法标准化;合理配备工人;差别计件工资制;实行职能工长制;例外管理。 (2)莉莲吉尔布雷思和弗兰克吉尔布雷思简化工作的原则。吉尔布雷思夫妇在动作研究和劳动简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总结出了劳动中许多特征不同的分动作,提高了劳动效率。 3) 甘特工作计划的原则。甘特的贡献主要有:甘特图表、任务 奖金制度、非金钱因素论。甘特还认为,提高效率的最重要源泉是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而不是劳动者。

企业战略管理第二次在线作业

× loading... 第二次在线作业 单选题(共15道题) 收起 1.( 2.5分)企业愿景的作用不包括以下哪项 A、激励性 B、挑战性 C、引导性 D、前瞻性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2.(2.5分)企业功能定位要确认的要素不包括以下哪个 A、发展方向 B、发展道路 C、发展目标 D、发展时间和空间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3.(2.5分)企业战略目标由市场目标、创新目标、盈利目标和()四个方面构成。 A、品牌目标 B、文化目标 C、成本目标 D、社会目标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4.(2.5分)影响战略选择的因素不包括以下哪项 A、企业对外界环境的依赖程度 B、管理者对待风险的态度 C、员工的知识水平 D、企业过去的战略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5.(2.5分)企业依赖少数几个股东的程度越高,战略选择的灵活性就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无直接关系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6.(2.5分)企业依赖于其竞争对手的程度越高,则越不可能选择 A、进攻性战略 B、防守性战略 C、稳定战略 D、差异化战略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7.(2.5分)稳定型战略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无变化战略、利润/收益型战略、暂停战

A、市场渗透战略 B、市场开发战略 C、多角化战略 D、谨慎实施战略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8.(2.5分)增长型战略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和 A、产品-市场战略 B、暂停战略 C、无变化战略 D、谨慎实施战略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9.(2.5分)鞍山钢铁和本溪钢铁的合并属于 A、纵向一体化战略 B、横向一体化战略 C、多元化战略 D、后向一体化战略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0.(2.5分)增长性战略的实现方式不包括 A、合并及并购 B、合资经营 C、公司内部发展 D、整体出售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11.(2.5分)抽资转向战略属于 A、紧缩型战略 B、增长型战略 C、稳定型战略 D、混合型战略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2.(2.5分)市场细分的标准包括 A、消费品细分和工业品细分 B、地理细分 C、心理细分 D、人口细分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3.(2.5分)按照产品战略中的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在导入期可以采用的战略是 A、产品线延伸战略 B、快速掠取战略 C、扩大产品组合战略 D、谨慎实施战略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14.(2.5分)按照产品战略中的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在成熟期可以采用的战略是 A、产品线延伸战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