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目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目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目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目

中华民国:

公元1913年,民国2年,全国总人口43200万。民国二年世界年鉴

公元1928年,民国17年,全国总人口47478万。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

公元1947年,民国36年,全国总人口46100万。中华民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国和国:公元1954年,全国总人口60266万。

公元1969年,全国总人口80671万。

公元1981年,全国总人口100072万。

公元1995年,全国总人口120000万。公元2000年,全国总人口130000万。

中国历代人口:

公元纪年

人口数(万人)

公元前5000 出现原始农业 493

公元前340 战国初期 3000

公元前221 秦朝初期 2000

公元前202 西汉初期 1300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6300

157东汉桓帝永寿三年7200

265 三国末期2500

300晋惠帝永康元年3379

368~407 十六国东晋中后期3128

520 南北朝中期5240

581 南北朝末期4430

609 隋炀帝大业五年5542

624 唐高祖武德元年2274

755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8775

860 唐懿宗咸通元年6700

960 五代十国末期3979

1110 宋徽宗大观四年 11946

1207~1223 南宋宁嘉宗十六年 12540

1351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 9730

1566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 16480

1661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8490

1691 清圣祖康熙三十年11023

1751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20560

1805清仁宗嘉庆十年33218

1851 清文宗咸丰元年43216

1874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35890

1912 中华民国元年44294

1949 民国三十八年54545

1950 55196

1951 56300

1952 57482

1953 58796

1954 60266

1955 61456

1956 62828

1957 64563

1958 65994

1959 67207

1966 74206

1967 76032

1968 78198

1969 80335

1970 82542

1971 84779

1972 86727

1973 88761

1974 90409

1975 91970

1976 93267

1979 97542

1989 112704

1999 125786

2000 126743

2001 127627

2002 128453

2003 129227

2004 130000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目统计

一、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我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 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

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0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

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

二、我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2、大起大落。某些时期的持续增长和某些年代的急剧下降交替出现。如西汉前期、8世纪前期的唐朝、11世纪的北宋、18世纪的清朝,数十年至百余年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7‰-10‰。其中的恢复阶段还可能出现更高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在人口锐减时,一二十年间可以形成高达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负增长率可以高达50‰-100‰。

3、人口发展呈现阶段性。第一阶段,自商、周至公元初,达到6000万。第二阶段,自东汉至8 世纪中叶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万。第三阶段,从中唐经五代,至北宋期间的12世纪初突破1亿,至13世纪初达到1.2亿。第四阶段,从宋末元初至17世纪初的明代,总数超过2亿。第五阶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纪初得到恢复,至19世纪中叶达到4.3亿的新高峰。第六阶,经过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长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高速增长,70年代后虽速度减缓,近年仍已突破了12亿大关。二、三阶段翻番的时间为1300年,第四阶段为500年,第五阶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阶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由于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权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地主阶级人口总是以比农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长,因而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会随着王朝的延续而越来越高。

5、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汉族和农业民族的增长一般高于非汉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汉族和农业民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汉族以外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增长的不平衡。

三、影响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我国东部广阔的平原、众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容纳了我国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当稠密的地区。中部也有相当数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开发条件。我国的人口无论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靠国内生产的粮食供养的。

2、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农业生产不是人口增长的唯一原因,但我国人口史上几次大的突破,都是粮食增产的直接结果。天灾、动乱、战争等因素可以破坏农业生产,从而推迟人口高峰的到来,而任何人口奇迹的出现,只能建立在农业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之上。

3、战争。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农业生产必定受到影响。士兵从粮食的生产者变为消耗者,使本来就有限的商品粮更加紧张。军人和运粮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子,他们长期离家必然会使配偶减少生育机会,同时使他们的老人、儿童家属因缺少赡养、抚养而缩短寿命,甚至死亡。

4、政治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在主观上无不希望鼓励、促进人口增加,并制定了相应的法

令和政策,但不少男性平民找不到配偶;赋税制度不合理,兵役和劳役的影响,刑法制度的不公平,这些都影响人口的增长。

5、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一般起着鼓励早婚早育、多育的作用,但由于“后”只指男性后裔,因而对人口增长也起了相反的作用。此外,一些迷信习俗、宗族观念和社会习惯势力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更直接地反映在人口再生产方面。

2000年中国贫困人口9422万人

2000年中国贫困人口9422万人2010:2688(贫困线:1274)2011:1.28亿(2300) 年份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合计 标准 (元) 规模 (万人) 比重 (%) 标准 (元) 规模 (万人) 比重 (%) 规模 (万人) 比重 (%) 1984 200 2000 6253209 3.5 8656213 6.7 9422 10.2 2001 6302927 3.2 8726102 6.6 9029 9.7 2002 6272820 3 8695825 6.2 8645 9.2 2003 6372900 3.1 8825617 6 8517 9.7 2004 6682610 2.8 9244977 5.3 7587 8.1 2005 6832365 2.5 9444067 4.3 6432 6.8 2006 6932142 2.3 9583550 3.7 5692 6 2007 7851479 10672841 4320 2008 11964007 方法:1.中央政府或省政府将救助款和物资拨付给地方政府然后再由地方政府将救助款交给贫困地区 2、利用现代银行直接对贫困家庭进行资金救助的手段。 3.从长期角度看,最优的方法是迁移人口和集中人口 各自的优缺点;方法一:最大的弊端是许多的救助物资不断不能如数的到达贫困人口的手中,而且将导致中饱私囊或挪为它用的腐败行为产生。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对国家救助资金和物资的有效监控的渠道 方法二:优点在于他能够直接绕过重重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得救助资金直接到达贫困家庭的手中,从而杜绝了政府侵占、挪用救助款的行为。但是,这种做法有许多的基础和成本。首先,贫困人口多出于不发达的偏远山区,而在不发达的山区,基础设施极其简陋,没有像样的公路,方圆数十里没有银行,人们甚至对于银行没有一点的概念,由于知识水平和心理成本,不会到银行去办理存取款业务,因此,如何真正使得救助资金到达困难户手中仍然是一个问题。

关于贫困人口的调查报告

关于贫困人口的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明的日趋开放,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正渐渐与强大交轨,而在中华民族步履坚定的迈向万丈光芒时,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却不得忽视她强大的身影背后藏匿的黑洞。关于这个黑洞,这里要研究与调查的是贫困问题。 调查期间,我们通过网络、报纸等途径的到下列数据和事例。 一、关于留守儿童 目前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将近万,当中有 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顾,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 是独自一人生活,团圆是他们每一个人的梦,而读书对他们来 说,更是一个神圣的理想与渴求,他们的童年,就是在这些痛 苦与希望中挣扎而过。贫穷,给他们幼小的眼睛带来了数不清 的泪水。 二、关于失学人口 失学人口也称流失生,是指学龄岁因种种原因未在校学习,流 失在各级学校之外的人口。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流失现象非 常严重,据相关统计,累计到年,我国共有失学儿童亿,根据 小学入学率的统计资料,仅年一年全国就有万小学学龄儿童没 有入学,在已入学的学生中,还会有的人中途流失。在小 学毕业的学生中有继续升入初中,在这部分人中,又有的学生

辍学,留下来坚持到毕业的学生只有有机会入高中学习,还不 到初中毕业生的。 三、关于艾滋村 从世纪年代到年代中期,血站着一以救死扶伤、为民服务为宗旨的社会公益事业被一些利欲熏心、谋取暴利的人看中,血站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河南省某地正一度曾有个血站成立,仅这个县城就办了个,其中有私营的、卫生医疗部办的,也有行政、企事业单位办,有技术的、有条件的办,无技术、无条件的也办。 他们死死拽住了贫困人口急于求钱的伤口。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摆脱贫困,纷纷加入了卖血者的行列,卖血被当成了一种有效的致富门路。当时,这个县城一个小型血站登记挂号的卖血者竟达到多人,血站每天接待卖血者达人至人。这一赚钱的方式确实为一些人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是也带来了一场无法挽回的浩劫,艾滋病已悄悄的走近了他们。 这些,就是目前人们关注的贫困问题的一些具体表现。贫穷,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插在数千万人民的心上,留守儿童、失学儿童、艾滋村,这样的名词,我们早已屡见不鲜,可是除了心疼之外,我们又能怎样,单个的公民单个的心愿是不足以解决他们的问题的。经济大潮之中,迫于生活窘迫,农业收入低,种地所获甚至不能满足温饱,低下的生活水平迫使大批的贫困人口留走于各大城市之间,他们的经济困难,工作时间不定,居无定所,处于生活底层,从事清洁工、保安、建

中国贫困现状

中国现在的绝对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点(14.8万个贫困村)、片(特殊贫困片区,含城市)、线(沿边境贫困带)并存的特征,贫困群体呈现大进大出的态势。按照联合国人均消费1.2美元的贫困标准,我国还有1.5亿贫困人口,大体分布为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人口。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由散步逐步向某些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地域集中。同地理环境有极强的正相关性,进入21世纪,贫困人口大多数集中在我国山西、山西、甘肃、宁夏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和云南、广西、贵州喀斯特地貌地区。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率低,生存条件恶劣,一直是中国农村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贫困人口57%的所有收入仍然来自农业,贫困人口对农业有着严重的依赖性。此外,地理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对贫困的影响仍然很大。2005年,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分布在西部地区,52%的人口分布在山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实施,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人力资本缺乏作为导致贫困的一个原因,它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就是低教育的人口和健康状况不良的人口,贫困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普通人口。 中国扶贫政策可分为三类,即开发式扶贫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惠农政策。中国扶贫政策的突出特点,就是城乡扶贫长期采用双轨制的扶贫方式。开发式扶贫政策主要针对农村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侧重于生产性开发;社会保障政策至今主要以城镇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此外,惠农政策包括医疗、教育,税改等很多政策,主要不是针对贫困人口。而是采取了选择贫困县、贫困村的区域瞄准办法。贫困人口没有能从扶贫开发中同等受益,扶贫开发带来的好处更多地被贫困地区内部的中等甚至高收入家庭享用。部分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如信贷扶贫到户贷款的回收率很低。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 1.1 贫困与中国的贫困群体 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给“贫困”下的定义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我国的贫困群体可以归纳为无法合法地获得基本生活条件并参与基本的社会活动的人的集合。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扶贫办对全国6万农村人口的消费支出情况进行的入户调查,确定农村贫困标准2003年为人均年收入637元,按照这一标准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有2 900万,城市中有2 000~3 000万的贫困人员需要救助。这两部分人口属于绝对贫困人群。 这一贫困群体主要由以下两类人员组成:一是计划体制下的贫困群体。一般是城市中的三无人员, 即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人;农村中的五保户,由集体经济负担的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的农村无依无靠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二是市场体制下的新贫困群体,城市下岗、失业、半失业而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以及在农村中因城市化,而“上班无岗、种田无地、劳保无份”,生活陷于贫困的失地农民,以及流动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部分农民工。除了这一绝对贫困人群外,我国还有近2亿的农村人口的年均收入是在850~950元之间,以及一些因灾返贫和因病返贫的人群。 1.2 中国的贫困现状 1.2.1 计划体制下的贫困问题得到了基本缓解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由农村补贴城市,农业补贴工业的发展道路,因此在计划体制下,贫困主要集中在农村,表现为“普遍性的区域贫困与极端贫困”。但是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中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迅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财力得以能够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扶贫运动,使一些贫困地区摆脱了绝对贫困的处境,取得的扶贫成就举世瞩目。2004年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宣布: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3年底的2 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为3%左右。 1.2.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贫困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中除了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三无人员外,基本上不存在贫困群体,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许多国家给予的优惠,比如就业、上学、住房、医疗等福利待遇,通过户籍制度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区分开来,逐渐形成以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为依托的城市经济体制。随着市场化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从而使职工的生活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城市中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集体单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在转轨过程中普遍表现出对市场的不适应,造成了自身的经营困难,部分企业破产、倒闭,减发、停发职工工资,造成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出现。 从收入分配制度上来说,由于规范和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法律、法规、经济杠杆、行政措施等存在许多缺陷,从而导致了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非透明化、非制度化,同时由于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不力,对低收入群体又保护不足,使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造成相对贫困现象。 2 当前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2.1 非政府组织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 非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不以盈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组织形式,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 由于非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因此它具有和政府与企业相区别的特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教授提出了著名的五特征法,只要是符合这5个特征的社会组织都

5中国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

5中国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截止1992年底,估计全国仍有8000万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占中国农村总人口的8.8%,这些人口大多集中在中、西部的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而这些地区又多以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为主。其共同特征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态失调、自然条件差、生产手段落后、粮食产量低、生活能源短缺、收入来源单一、就业机会少、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等。其中典型的极贫困代表区域有两片,一片是“三西”(甘肃中部的河西、定西和宁夏南部西海固)黄土高原干旱区,面积38万平方公里。这里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位低,严重干旱缺水;另一片是位于滇、桂、黔喀斯特(KARST)地貌区,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由于多年的过度开垦、樵采,植被破坏十分严重,岩石裸露,降水很快就流失和蒸发,无法涵养水份。两片地区贫困的生态环境根源有:一是人口过多,大大超出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使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形成恶性循环;二是水资源极端缺乏,水利设施不足,干旱严重,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农民饮水困难。 8.6消除贫困和饥荒,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和资源,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和责任。中国进行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在政策上采取了两方面的策略:一方面,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允许并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另一方面,也实施了更加积极的消除贫困政策,并鼓励和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8.7中国政府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80年代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扶贫改革政策和措施,包括: (a)改变了过去单纯分散救济的扶贫方法向经济开发扶贫方式转变; (b)强调扶贫工作从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扶贫资金向按项目、效益分配资金转变; (c)发挥科技扶贫的作用,在贫困地区组织各种适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d)从单纯依靠政府系统向主要依靠经济组织转变; (e)从资金单项输入向资金、技术物资、培训相结合输入配套转变; (f)设置扶贫开发的专门机构,消除重点贫困地区,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 (g)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加强对口支援和干部交流,发挥科技扶贫的作用。 8.8中国政府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2年的8000万人。但形势不容乐观,消除贫困的道路依然十分遥远。目前所说基本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实际上只是解决了“三不户”(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房不避风雨)的基本生存条件,只达到温饱的标准低,并且不稳定。温饱标准按现价年人均纯收入300元计,只能维持基本生存和简单再生产,加上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变,每年约有20%~30%的农户饱而复饥、暖而复寒。 8.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既为贫困地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宏观经济环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突出的不利因素有: (a)资金、物资和人才大量从贫困地区向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 (b)贫困地区对农村返销粮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难以承受; (c)市场化后的贸易条件对贫困地区有明显影响,主要是产品质差,成本高,缺乏竞争力; (d)贫困户难以得到正常渠道的贷款,而且将出现市场竞争挫折后的新贫困; (e)在市场利益驱动下,加剧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造成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大的破坏。 8.10中国政府每年拨出45亿余元的扶贫资金,相对巨大的贫困人口数量来说,扶贫强度是十分低的。因此,今后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也是中国消除贫困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标 8.11到本世纪末,实现国家“八七计划”目标,即基本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具体目标是: (a)扶助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条件,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贫困户开辟可靠的就业门路; (b)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培训,使农村新增劳动力就业前都能得到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2003 15,990,000 2004 15,930,000 2005 16,170,000 2006 15,840,000 2007 15,940,000 2008 16,080,000 2009 16,150,000 2010 15,740,000 2011 16,040,000 2012 16,350,000 2013 16,400,000 2014 16,870,000 2015 16,550,000 2016 17,860,000

世界各大城市人口数量

and flag Area (km2)(1 July 2002 est.) Population density (per km2) Capital ?land (within Finland) Albania Andorra Armenia Austria Azerbaijan l[?] Belarus Belgium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ulgaria Croatia Cyprus e[?] Czech Republic Denmark Estonia Faroe Islands (Denmark) Finland France h[?] Georgia m[?] Germany Gibraltar (UK) Greece Greenland (Denmark) Guernsey d[?] Hungary Iceland Ireland

Isle of Man d[?] Italy Jersey d[?] Latvia Liechtenstein Lithuania Luxembourg Republic of Macedonia Malta Moldova b[?] Monaco Montenegro Netherlands i[?] Norway Poland Portugal f[?] Romania Russia c[?] San Marino Serbia g[?] Slovakia Slovenia Spain Svalbard and Jan Sweden Switzerland Turkey n[?] Ukraine United Kingdom Vatican City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一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2003 15,990,000 2004 15,930,000 2005 16,170,000 2006 15,840,000 2007 15,940,000 2008 16,080,000 2009 16,150,000 2010 15,740,000 2011 16,040,000 2012 16,350,000 2013 16,400,000 2014 16,870,000 2015 16,550,000 2016 17,860,000

1-我国城市新贫困人口的界定及特征.docx

1我国城市新贫困人口的界定及特征 1.1 我国城市新贫困人口的界定 从传统意义上讲,城镇的贫困人口是指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救助对象, 即“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无固定生活来源的人员)。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导致城市中涌现出大批新的贫困人口。 城市新贫困人口可以界定为,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既有的经济秩序受到冲击,经济增长的安全性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受到 影响,导致城市中一部分适应能力较弱的人群陷入贫困,城市中部分居 民的失业、不充分就业以及城市综合生活费用指数的上扬,造成他们的 生活相对或者绝对贫困,成为新的贫困群体。当前我国城市新贫困人 口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三类: (1)城镇贫困职工。因体制性因素下岗的职工、企业破产的失业职工、企业停产或半停产的在职职工,这三种人员中的贫困人口以及他们的 赡养人口,统称为“城镇贫困职工”。这部分群体由于失业,丧失了获 得主要经济收入和福利的物资生产条件,没有自我支配的任何生产要 素,也就无法独自摆脱贫困的处境。 (2)失地农民。这是近几年中国城市中新出现的一个群体。在城市化 的早期,失地农民的问题并不严重,因为国家的安置方式包括了就业 安置,这在计划经济年代非常有效,农民能够很快在国营企业内转为 工人身份。然而,随着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再也无法采取就业 安置的办法把农民塞进企业,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偏低,而且又没

有社会保障措施配套,又由于其自身素质低、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家庭负担较重,相当一部分人生活仍较困难,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于是凸 显出来,逐渐演变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它是一个庞大的特殊 人群,与城市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城市新贫困人口组成部分。(3)由农村流入城镇的农民工。进城农民工中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失业 或半失业状态,贫困农民工除农村户口外,具备了城市贫困居民的一切特征,是最地道的城市贫民。伴随农村土地集约经营的发展,民工潮由过去单身外出向接家眷定居发展,由离土不离乡向离乡弃土、 离家带口发展,各城市出现“富人区”的同时,城郊接合部“贫民区”即“棚户区”大量出现。 1.2 我国城市新贫困人口的特征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城市新贫困群体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地区性差异显著。1997 年的城市贫困入口中,有 85.5%约 997 万人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二是贫富收入差距过大。1997 年城市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是10%的最低收入户的4.2 倍,中国的贫富差距目前仍呈扩大的趋势;三是行业性特点明显。纺织、煤炭、机械等传统行业中的职工贫困人口比重较大。 2城市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 (1)分配不公平。收入分配的高度不均等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贫困,主 要是资产分配不均等和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结果,目前我国城市贫困问 题所表现出来明显的行业性就与此有关。这里所说的行业性贫困,主要指一些传统的行业,如纺织、煤炭等受需求结构影响走向滑坡,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XX 16,470,000 20XX 15,990,000 20XX 15,930,000 20XX 16,170,000 20XX 15,840,000 20XX 15,940,000 20XX 16,080,000 20XX 16,150,000 20XX 15,740,000 20XX 16,040,000

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及结构

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及结构 ——以国家贫困县安徽省颍上县为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张时飞唐钧 “在过去20年来,中国使4亿人脱离贫困,这是一个极大的成就”。这是世界银行对中国上个世纪80—90年代扶贫工作的赞誉。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贫困问题继续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格外重视。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村扶贫减贫工作,对于目前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与结构就必须有个清楚的认识。 2006年5月间,由国务院扶贫办提议并牵头,联合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全国残联,民委、中国社科院等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组成了一个课题组,目的是摸清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和结构。由于各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面对的政策对象群体不同,加上在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上的差异,使得各种统计数字难以统一到同一个概念框架和指标体系中。 为了理清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和结构以及各政府部门的统计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基层去解剖麻雀,到这些统计数字的最初的出处去看看这些数字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及怎样汇总上报的,可能是一个相对可行而且可操作的思路。从这个研究假设出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受国务院扶贫办和课题组的委托,组织人员于2006年8月赴安徽省颍上县作实地调查。 安徽省颍上县,地处淮河与颍河交汇处、黄淮平原最南端。全县人口158万;土地面积18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万公顷;辖30个乡镇,727个村(居)民委员会。颖上境内地势起伏,南低北高,岗湖洼地多,易涝易旱。2003年,由于淮河两次炸坝行洪,该县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 早在1985年,颍上县就被定为国家贫困县。2002年,颍上县再次被国务院确

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确定216个贫困村,其中重点贫困村130个。1调查期间,调研组分别与颍上县扶贫办、民政局、残联、农调队四个部门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座谈,四部门都竭尽所能地向课题组提供了他们掌握的相关数据资料。调研组也设计了问卷,在部分乡镇进行了必要的问卷调查。然后,调研组详细分析来自各方面的数据,对颖上县的农村贫困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的目的是要理清一个国家贫困县各部门上报的统计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和结构。最后,试图根据以上的分析框架来探讨中央层面的各部门的统计数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数据来源及资料采集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提供数据的具体政府部门及他们的采集数据的方法分述如下: 颍上县农村扶贫开发办公室(简称“县扶贫办”)2004年8月,县扶贫办策划并实施了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至是年底,数据收集工作基本完成,数据录入及初步整理、分析于2005年结束。 此次调查以县扶贫办提供的《安徽省农村贫困监测卡》为基础,具体指标包括户主信息(姓名、地址等)、家庭基本情况(人口、劳动力及文化程度、在校学生数、住房面积等)、经济状况(年纯收入及分项等)、特殊群体情况(是否为五保户、特困户等)、致贫因素和帮扶情况等。 本研究采用的是此次调查的原始录入数据,涉及全县31个乡镇,共计524723户、155407人。数据统计分析由调研组完成,分析工具为社会科学软件包(SPSS 12.0版)。县扶贫办提供的汇总资料是委托当地某一电脑培训学校完成的,其分析工具和结果生成过程无法得知,本研究的统计结果及分析以课题组的运算结果为准。 颍上县民政局(简称“县民政局”)县民政局提供的数据是颖上县农村社会救1本报告中的数据资料除特别注明出处的之外,均为颖上县各有关政府部门提供。

现阶段中国贫困的特点

现阶段中国贫困的特点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c16833482.html, 2008年04月13日15:04 《中国经济报告》评论0条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07》课题组 过去近3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也是反贫困的历史。经过贫困地区人民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大幅度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新阶段,城乡贫困的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贫困线的界定 一、绝对贫困线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开始接受由国家统计局设定的农村贫困线,把它作为识别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和农村贫困发生率的标准。该贫困线设定的方法是符合国际规范的。首先,确定一种营养标准,国家统计局将营养标准确定为每人每天2100大卡。然后,根据20%的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来测定出满足这一营养标准所需要的各种食物量,再按照食物的价格计算出相应的货币价值。这一货币价值成为“食物贫困线”。最后是确定“非食物贫困线”,简单的方法是既可以主观地确定食物贫困线在整体贫困线中的比例,也可以参照整个社会的恩格尔系数或低收入人群的恩格尔系数来确定这一比例。 图1显示了农村贫困线的变化情况。一条线是名义的官方贫困线,一条线是利用1985年的不变价格对后来年份加以调整后的实际贫困线。虽然名义贫困线在1997年之前逐年上升,但是这种上升是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的上升幅度基本上一致的,在个别年份后者的上升幅度甚至超过了前者。这一点可以从观察实际贫困线的变动趋势得到证实。如图1所示,1 985年的农村贫困线被确定为206元,在后来20年中以1985年不变价格测量的农村贫困线基本上处在200元上下,也就是说实际贫困线基本上处于一种稳定水平上。

梁建章:后浪没了怎么办——中国面临的少子化危机

梁建章:后浪没了怎么办——中国面临的少子化危机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无数人刚起床就被那个名为《后浪》的视频刷屏。对此心甚感慨者有之,对此心存质疑者亦有之,而在无数有关“前浪”和“后浪”的讨论中,我们却想煞风景地问一句:后浪没了怎么办? 不管人口素质上的“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是否成立,出生人口数量确实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下一代人口的数量只有上一代的一半,那么能掀起的浪潮注定会小得多,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活力。很遗憾的是,这偏偏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家卫健委尚未公布今年第一季度或今年任何一个月的中国出生人口数据,但我们根据2019年出生人口数据以及育龄女性人数锐减等因素的分析,认为中国出生人口在未来几年继续下降毫无悬念,中国的低生育率趋势几乎不可能扭转。 一、2019年出生率跌至有记录以来历史最低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出生人口为1465万,比上年减少58万。这是继2017年以来,出生人口连续第三年下降。按公布信息,在中国人口规模首次突破14亿的同时,全年出生率仅为10.48‰;该数据跌至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点。我们在2019年5月15日发表的《不要让中国经济的大海变池塘》一文中曾预测,2019年的出生人口会继续减少,但降幅相对于2018年的200万会有所放缓。最新数据与我们这一预测大致吻合。 由于2019年是金猪生肖年,“猪年或成生育高峰年”的言论在2019年年初一度热传。但金猪年份的生肖偏好丝毫没有扭转出生人口的下降,这是需要立即全面放开并大力鼓励生育的又一佐证。然而,这种本该顺理成章的结论却受到未经证实的消息的干扰。 在2019年11月下旬,一则标题为《2019年出生人口预计约1100万,断崖式下跌》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为此,我们曾撰文《今年出生人口是否只有1100万》提到,如果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出生的1523万是准确的,2019年不太可能跌到1200万以下。反之,如果2018年实际出生人数像《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的表格8-4-2显示的仅有1362万,那就不能排除2019年的出生人口只有(甚至不到)1200万。 尽管我们对流传的1100万数据未下结论,但那些曾为这一数据所深感震惊的人,看到最新公布的1465万,尤其是见到中国人口首次突破14亿,反而可能在心理上觉得,原来低生育率危机没有那么严重,甚至以为放开生育都没有那么迫切。 针对2019年人口数据,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人口出生率还是在10‰以上,应该是很大的出生规模"。他还提到: "2019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孩次的比例达到了59.5%,还维持在较高水平。" 但实际上,1465万出生人口对应的10.48‰的出生率,不仅是中国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也是一个完全无法维持人口稳定的出生率。即使未来出生人口能奇迹般地保持在1465万而不再下降,哪怕所有人平均活到95岁,中国也维持不了现在的人口规模,更不用说出生人口继续大幅萎缩已没有任何悬念。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年度出生人口数据是基于抽样调查并结合其他数据得出的。从1994年到2010年,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都要大于2010年人口普查回测的数据,超出3万(2009年)到468万(1997年)之间。 目前与2019年1465万出生人口数据略为相关的是,公安部在发布的《2019年全国姓名报告》中表示,截止年末,2019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179万。报告还提到,从2019年出生登记情况来看,只有44.7%的新生儿未在出生后一个月内进行出生登记。假设在出生第一个月后,未进行出生登记的新生儿在后续每个月有相同的比例进行登记,那么一年12个月中,累计未登记的新生儿数量相对于月登记数的倍数= 0.447*(1-0.447^13)/(1-0.447) = 0.808。由此推算全年未登记的新生儿数量为85万(1179*0.808/(12-0.808))。即使把这个数据翻一倍到170万,全年出生人口也只有1349

中国的贫困人口

揭开中国有多少贫困人口之谜 作者:百门渔夫文章发于:乌有之乡点击数: 4664 更新时间:2008-11-20 热 【字体:小 大】https://www.wendangku.net/doc/dc16833482.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c16833482.html,/dispbbs.asp?boardID=80&ID=34851&page=1 前言: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制订有自己的“国家贫困标准”,每个国家的“国家贫困标准”和“国家贫困人口比例”,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政府是不是一个对人民负责、以人为本、关心人民疾苦的政府!因为政府负有救济贫困居民,使其摆脱贫困和饥饿的责任。 中国有多少极度贫困和贫穷人口?2008年之前,众说纷纭。 苏东和中印转型的另类观察之九:联合国和世行大幅调高中国贫困人口比例 三百门渔夫 一 没想到中国民众这么穷!联合国与世界银行根据其联合进行“国际价格比较”(ICP)项目,以新的购买力平价数据计算各国经济的实际规模和贫困人口后,大幅调低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和平均购买力,大幅调高中国极度贫困人口的比例。 联合国与世界银行为全世界制定的贫困标准分两级,极度贫困(赤贫)人口:按购买力平价(PPP)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贫困人口:购买力平价(PPP)每人每天消费2美元。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制订有自己“国家贫困标准”,每个国家的“国家贫困标准”和“国家贫困人口比例”,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政府是不是一个对人民负责、以人为本、关心人民疾苦的政府!因为政府负有救济贫困居民,使其摆脱贫困和贫匮、获得生活尊严的责任。 多数发展中国家将其“国家贫困标准(贫困线)”定在PPP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与2美元的区间内,每年调整“国家贫困线”,印度将“国家贫困人口比例”保持在20%以上,越南将“国家贫困人口比例”保持在15%以上;巴西的“国家贫困标准”为PPP人均消费2美元,贫困率16.6%(俄印越的背景资料参阅:苏东和中印转型的另类观察之一至之八: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c16833482.html,/)。富裕国家多数以低于国民平均收入的40-60%左右为“国家贫困标准”,将“国家贫困人口比例”保持在在10%以上,欧盟区的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贫困人口在9%-18%之间,美国的贫困人口保持在12%以上;俄罗斯贫困人

中国1949年至2019年历年出生人口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1949-2020)1949年:1275万 1950年:1419万 1951年:1349万 1952年:1622万 1953年:1637万 1954年:2232万 1955年:1965万 1956年:1961万 1957年:2138万 1958年:1889万 1959年:1635万 1960年:1402万 1961年:949万 1962年:2451万 1963年:2934万 1964年:2721万 1965年:2679万 1966年:2554万 1967年:2543万 1968年:2731万文革不耽误生孩子1969年:2690万

1971年:2551万(1971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72年:2550万 1973年:2447万 1974年:2226万 1975年:2102万 1976年:1849万文革结束经济崩溃小天灾生育下降1977年:1783万 1978年:1733万 1979年:1715万 1980年:1776万(1980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1981年:2064万50.60后进入结婚生育期 1982年:2230万 1983年:2052万 1984年:2050万 1985年:2196万 1986年:2374万 1987年:2508万 1988年:2445万 1989年:2396万 1990年:2374万 1991年:2250万

1993年:2120万 1994年:2098万经济不景气 1995年:2052万 1996年:2057万 1997年:2028万 1998年:1934万金融危机水灾人口也生得少了? 1999年:1827万 2000年:1765万 2001年:1696万 2002年:1641万 2003年:1594万(2003年开始,中国每年人口出生数开始基本稳定。) 2004年:1588万 2005年:1612万 2006年:1581万 2007年:1591万 2008年:1604万 2009年:1587万 2010年:1588万80后一代进入结婚生育期,高成本导致多数人生一个或者晚生?2011年:1600万 2012年:1635万 2013年:1640万

中国究竟有多少贫困人口

中国究竟有多少贫困人口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目前究竟有多少贫困人口要想弄清这一问题就必须将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和农民工这三大社会群体板块中的贫困人口人数分别测算出来尔后再求得一个总数 中国城镇贫困人口人数的增长幅度是比较大的对于城镇居民中的贫困人口数量的估计基本上可以通过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覆盖的人数统计出 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从1997年开始建立的当时进入此范围的人数不超过200万人到1999年底增至281万人2000年底增至402万人2001年底增至1170万人2002年由于政府采取了力度较大的应保尽保的政策因而使得低保人数迅速增加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3月31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140.3万人 在考虑中国城镇低保人数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对低保人数的统计渠道和统计体制存在着不少漏洞和死角而且地方政府对于低保人数的统计有时基于自身的财力而在统计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低保人数的盘子所以中国城镇居民中的贫困人口难以全部进入低保的范围这样看来中国城镇居民中的贫困人口数量实际上是大于2140.3万人或者说中国城镇居民中的贫困人口的实际数量不低于2140.3万人 农村的贫困人口在中国贫困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近十年来中国在消除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效是比较显著的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按照一些正式公布的数字来看截止2002年底中国农村中的贫困人口为2800多万人而在1993年这个数字为8000万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 以下两个问题的存在使得目前人们对于农村贫困人口数字判断的真实性程度打了折扣第一贫困的标准过低农村的贫困标准是625元人民币而国际上公认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标准是人均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或者是2美元就是按照1美元来计算也相当于每年人均收入低于2800多元人民币当然按照实际 的购买力来看一美元顶不上8个人民币但是即便是3个多人民币就可以顶一个美元的话那么中国农村的贫困标准也应当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按照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看法农村现在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有3000万人低收入人口也就是人均年收入以865元为准为6000万人两者相加为9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1左右应当说这个数字虽然偏于保守但其真实性程度相对来 说要高一些第二农村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现在统计部门在计算农村居民收入时是将其用于来年生产性的投入包括在内的而这部分生产性的投入在其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小的占将近三分之一如果把这一部分扣除的话那么按照原来统计方法所计算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200元左右的人便成了800多元也应算作贫困人口了2001年此线以下的人在农村居民中所占比例约为19左右人数为15000万人左右 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中国目前农村的贫困人口在9000万至15000万人之间 还有一种值得引起重视的现象这就是对于农民工收入及生活状态的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