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

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

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
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

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

1)现金(含银行、汇票等)给付2)代债(代偿债务),用承担被并购企业原负债方式支付,需要签定三方协议3)债转股,如果被购企业与收购方有债权债务关系,可以直接用债权转股权4)发行股票。

对于企业来说,并购是一种非常好的扩大企业规模的方式。并且,如果一家企业希望开拓国外市场,就可以进行跨国并购。不过,这时候就需要注意进行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下面小编就为您具体介绍。

一、跨国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

(一)现金支付

现金支付是指收购公司支付一定数量的现金来购买目标公

司的资产或股权,从而实现并购交易的支付方式。

它是许多中小型企业并购和敌意收购中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也是并购活动中最清晰、最方便、最快捷的一种支付方式。

从现金支付的资金来源来看,既可以采取内源融资,又可以采取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销售商品或劳务获得的盈利资金,通常是指自由现金流或留存收益;

外源融资是指从企业外部获得的资金,包括银行贷款、向公众发行债券或股票等。所以,现金支付根据资金来源又可以细分为自由现金流支付、债务融资现金支付和权益融资现金支付

1、自由现金流支付

自由现金流是指超出所有以相关资本成本折现后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对资金需求的一部分现金流量,即:自由现金流量等于来自销售的现金净额减去用以保持当前增长率所需的现金支出。它包括股权自由现金流和公司自由现金流两种类型。

对于任何一个有财务杠杆的公司而言,公司自由现金流通常高于股权自由现金流。但在企业并购中,规模扩张必须考虑到风险因素(原有债务必须能够偿还),因此不能以公司自由现金流作为并购支付的资金来源。

2、权益融资现金支付

是指收购方通过向公众发行普通股募集权益资金,然后用募集的权益资金(现金)支付给目标公司以完成并购交易的支付方式。

相对于债务融资现金支付来讲,权益融资现金支付所承担的资本风险较少,但却有股权稀释的不利方面。

现金支付可以采取一次性支付,也可以采取延期支付方式。现金支付的特点:

对目标企业的股东而言,可以即时得到确定的收益,而非现金支付给股东带来的收益要受市场状况、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现金支付对目标企业的股东来说,即时形成纳税义务。? 对主并企业来说,现金支付最大的好处是:现有的股权结构不受影响,并购时间短、并购难度较低,并购成本低。但主并企业可能会有较沉重的现金负担。

(二)股权支付

股权支付也称为换取,是指收购方直接用股票作为支付工具来支付并购价款的支付方式。具体包括增资换股、库存股换股、股票回购换股三种形式。

增资换股是指收购方向目标公司定向增发新股(普通股或优先股)来替换目标公司原来的股票,从而达到收购的目的。

增资换股的增资比例应根据目标公司的价值和收购方的股价来确定,增资换股后增加了收购方的总股本,但稀释了原有股东的股权。

库存股换股没有增加收购方的总股本,也不会导致从原有股东(通常母子公司)手中买回先前发行的股票,再按一定比例来换取目标公司的股票。

股票回购换股同样没有增加收购方的总股本,也不会导致原有股东的股权稀释。

股票支付的特点:并购公司不需要支付大量现金,因而不会影响并购公司的现金状况;收购完成后,目标公司的股东不会因此失去他们的所有者权益;股票收购常见于善意收购。

股票支付的影响因素:

(1)并购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是考虑股权的稀释程度。

(2)每股收益率的变化

(3)每股净产值的变动

(4)财务杠杆比率,新发行股票会影响公司的财务杠杆比率。

(5)当前股价水平? 当前股价高有利。

(6)当前股息收益率

(7)股息或货币的限制

(8)外国股权的限制

(9)上市规则的限制

(三)混合证券支付

混合支付工具,意即一揽子支付工具。既然各种支付工具优劣互见,那么将若干种金融支付工具组合在一起,就能够集结各种支付工具的长处,克服短处,所以使用混合支付工具就在情理之中了。

具体的组合工具有:? 公司债券:即以公司债券作为支付方式。条件是公司债券要有一定的流通能力。? 认股权证:对收购公司而言,发行认股权证的好处是:可以因此而延期支付股利,从而为公司提供了额外的股本基础。但会影响未来公司控股权的改变。作为目标公司的股东,一般乐于接受认股权证,一是可以行使低价购买公司新股的权利,二是认股权证可以在市场上出售获益。

从收购公司的角度看,采用可转换债支付的优点是:? 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司能以比普通债券更低的利率和较宽松的契约条件出售债券;

提供一种能以比现行价格更高的价格出售股票的方式; ? 当公司正在开发一种新产品或一种新的业务时,可转换债券特别有用,因为预期从这种新产品或新业务所获得的额外利润可能正好与转换期相一致的。

对于目标公司的股东而言,安全性和作为股票的收益性同时具有,在股价较低是,可以将其转换期延迟到预期股票价格上升的时期。

其它方式:如优先股,综合收购的风险:若各种工具搭配不当,不但不能尽各种工具之长,反有集他们之短的可能;有鉴与此,投资银行在辅助购并者设计一揽子支付工具时,要慎密计划,有必要做模拟分析以揣测市场的反应。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介绍的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支付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只有一些可以进行跨国并购支付。比如直接进行现金支付,也可以进行股票支付、综合证券支付、承债式等等不同的支付方式。您可以根据直接的情况来选择。更多相关知识您可以咨询邯郸律师!

跨国并购的动因是什么

跨国并购的类型有哪些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情况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情况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金融全球化也成为当前经济全球化下的必然趋势。资本在去全球范围的迅速运转,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为商业银行拓展国际业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抓住机遇,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业务范围,加入到跨国银行的行列中。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的国际化的成功经验,使许多商业银行意识到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入世以来,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深化,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将触角遍布中国各地,已成为中国银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52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9家外资法人银行、124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65家外国银行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1036家,分布在70个城市。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国内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和动力。 2004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式进入实施阶段,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经过股份制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重大发展,一步步朝着多元化、市场化经营的方向前进。2008年金融危机使欧美的银行业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创,许多外资银行面临着估值大幅下降甚至破产的危险,而我国的银行业通过股份制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我国银行业抓住机遇,积极扩大国际业务和规模,加强海外兼并和收购。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跻身世界主要货币之一,也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进程,为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新形势下,“一带一路”的东风,为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通过跨国并购开展全球化经营带来了契机和支持。 二、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发展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对外经济金融交往日益频繁。为顺应国际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区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商业银行加入到国际市场的竞争是必然趋势。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银行业体系的完善,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都显著提高,为“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政策保障。

跨国并购和新设投资的比较.

跨国并购和新设投资的比较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显示2001年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值为7350亿美元,而跨国并购总值为5940亿美元(虽然无论是国际直接投资还是跨国并购的总值都比2000年有相当大的下降,但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却并没有动摇)。UNCTAD(联合国贸发会议)于2002年10月24日公布了全球直接投资的预测数字,预计2002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额为5340亿美元(比2001年下降27%),但由于中国持续推动企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开放,以及由加入WTO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国际直接投资会继续流入到中国的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以及服务行业。预计中国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会达到500亿美元,从而成为世界上国际直接投资的最大流入国(美国预计2002年流入国际直接投资440亿美元)。但是应该看到,由于我国政策的限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我国一般都是采用新设投资的方式,《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显示,2001年我国吸收了468.8亿美元的国际直接投资,但只有不到5%是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我国的,其余的都是采用新设投资方式。 从2002年11月3日开始后不到10天内,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等三个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和证监会此前已经发布的《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和《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相结合,使得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领域形成了从入世协议框架下的证券业和基金业的开放,到外资直接参与国有产权和非流通股权的并购转让市场,再到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投资A股市场等渐次展开的全方位开放局面,我国资本市场的每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基本上为外资的进入建立了政策通道。 UNCTAD(2000)认为以下几种因素可以解释跨国公司对跨国并购的偏好:一是跨国并购可以获得东道国的战略性资产,如商标、特许经营权、专利、专有技术以及当地的分销渠道等;二是直接到海外去并购资产可以迅速地渗透到当地的市场,这样可以在跨国公司激烈的争夺海外市场的竞争中抢得先机。总之,东道国的资产对跨国公司而言具有超越其自身内在价值之上的更为特殊的策略价值。因为它使跨国公司在对东道国的产品市场的争夺中处于一个更加有利的地位,这种策略价值显然是新设投资所不具备的。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即跨国并购和新设投资,而跨国并购日益成为一种流行的对外投资方式而受到更多跨国公司的青睐。面对日趋增多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行为,那么就需要了解这两种投资方式本身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模型对此进行解释。 二、模型分析 在本部分构建的模型一方面揭示了国内资产较高的战略价值是购并产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又证明了国内资产的战略价值越高,参与并购的跨国企业的利益反而越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均衡的所有权结构问题。 (一)基本假设 假设东道国H的某一产品市场上在最初的封闭经济条件下只有一个企业d 在供给产品。企业d拥有的经营性资产定义为。现在这一市场开始对外开放,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跨国并购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案例分 析报告—跨国并购 案例:达能在中国市场的并购 达能公司的迅速成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大量成功的收购战略,其成为跨国饮料食品巨子只有短短30年时间。它的扩张谋略有三: 一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上广泛收购当地数一数二、与自己核心竞争力一致的品牌。如在中国市场上,乐百氏乳酸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娃哈哈为第二;而瓶装水市场上,这两者的位置则颠倒了一下。深圳益力是深圳市场的领头羊。梅林正广和是全国最大的桶装水生产企业。光明乳业则在国内乳业是龙头企业。 二是股权收购策略。在跨国并购中,刚开始外资占的股份不多,至多与当地公司股份相当。但后来的趋势就是,外方不断增资扩股,以降低中方所持股份额,使外资由参股或少部分股权合资向控股合资转变,实现其“扩股”、“逼股”、“挤股”(如下图所示)。比如目前500强在深圳的合资企业中,大多数已经是外方控股企业;有的跨国企业已经从合资转变为独资企业。 第 3 页(共4页) 三是实行包容性的本土化和多品牌战略。当初收购娃哈哈时,娃哈哈提出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合资不合牌;二是坚持娃哈哈全权经营;三是坚持所有退休和在职员工全部纳入合资企业。以至于被收购多年,很多人仍把娃哈哈当作纯粹的民族品牌。乐百氏也是如此,享有商标权、管理权和市场开拓权,并不介入其管理层。达能让这些企业的“中国味道”完整保留下来,在背后加以扶持,这样一方面避免了触动民族情绪,另一方面避免整合可能出现的文化等问题,使被收购企业运作照常。达能还给予被收购企业许多优惠条件,如无偿使用自己的商标和品

牌等。达能认为,收购这个词可能会被误解,“我们希望和好的厂家合作,我们并不准备整合这些公司,相反支持和发展国内已有的品牌,我们希望通过与国内大的公司合作,创造一个相对健康的水市场。” 初看达能的做法,似乎没有占什么便宜,被收购公司得利更多。但实际上达能是十分深谋远虑的。以娃哈哈为例,从与达能之间的资本关系上看,事实上娃哈哈三个层次的资本相加,即整个集团42家企业、35亿元注册资本中,达能的投资仅占约32%。达能一方面借娃哈哈实现了它的“利润增长”目标,也暗中巩固了饮用水市场,而投资则是有限的。 分析: (1)为什么达能公司选择了收购,而不用新建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2)收购之后,达能公司日益独资化倾向(逼股、挤股)的原因何在?跨国企业“独资化”对我国的民族企业和管理人员有何影响?

中国工商银行跨国并购与海外业务发展研究

作为国有大银行之一的中国工商银行,早在成立之初,为发展国际业务,就开始与境外机构合资组建中外合资银行,进行了跨国经营的初步尝试。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合资银行这种经营形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为此,工商银行在对跨国经营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的同时,按照有进有退、突出发展重点、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逐步退出了合资银行的经营,而将重点转向了打造自己的海外机构版图上,积极推行跨国经营战略。 2006年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国有银行也纷纷迈出国门,收购海外银行和公司,这说明国内银行开始融入全球银行业的大环境中,向着国际大银行的方向前进。而在中国拥有丰富客户资源的工商银行更是不断扩张其海外版图。目前中国工商银行的境外机构网络布局已初具规模,境外资产稳步增长,经营效益逐步提高,跨国经营战略有了飞跃性的拓展。 然而透过大好形势,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到,由于中国银行的跨国经营刚刚起步,经验未免不足,在经营过程中还将面对种种的问题和突发事件。因如何应对跨过经营中的问题和不足,接受购机金融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考验,以在国际银行市场中稳定地位,屹立于不倒之地呢?下面,本文将主要针对中国工商银行并购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并解决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并购的发展前景,实现工商银行海外业务的发展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 本综述主要围绕与中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开展跨国经营、发展其海外业务这一中心,描述分析了在当前国内外金融的发展环境下中国工商银行实现跨国并购与开展海外业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目前已有的实证研究,对已经开展跨国海外业务的银行进行分析评价,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国内外金融的角度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 海外业务/金融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展开了大规模的并购活动,此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存在两个迥异的情形:第一种情形是积极的并购行为,主要是指大银行间的并购以及银行的横向并购;另一种情形就是中小银行间的并购。相比较而言,中小银行为摆脱自身困境而采取的被动举措却显得较为理智。中小银行的并购,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削减由于重复业务等所带来的成本损失,同时提高资产回报率。与国内中小股份制银行比较起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已经相对较大,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然而其绝对规模较国际大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其在国际业务方面更不具与国际大银行相竞争的实力。国有商业银行尚需进行并购以扩充资本,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营竞争力。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以及工业组织结构的创新,银行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电子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使银行规模效率所要求的规模边界也相应扩大了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甚至出现了超级大银行的趋势。银行业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行业,银行有一种扩大规模的冲动。这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由商业银行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决定,二是由商业银行扩大经营规模的技术优势决定。 一外部环境 作为相对率先进驻国际市场,开展跨国收购和海外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其经营业务的开展,是摆脱现有发展模式对中资银行在海外市场业务发展的制约,整合海外资源、实现资本重组,以高起点进入新的海外市场和业务领域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国内外金融市场两方面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经验表明跨国并购的必要性 通过跨国并购是拓展海外业务的重要途径。跨国并购是指跨国银行通过收购债权、控股、直接出资、收购股票等多种手段取得被收购银行所有权,并使被收购银行丧失或变更法人资格的法律行为。在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大银行进行全球扩张

跨国并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从2世纪9年代初开始,跨国公司逐渐尝试以并购的方式进行对华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的系列并购活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推动我国企业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依照东道国法律取得东道国某些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权的行为,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构成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两种典型方式。2世纪8年代开始,跨国并购逐渐取代“绿地”投资,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融合的深化,以及市场准入领域放宽和投资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并购的重要市场,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也日趋活跃。在1994年~24年这1年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案值由1994年的7.15亿美元上升到24年的67.7亿美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4年并购投资占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11.2%,25年呈快速上升势头,接近2%,成为我国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 二、跨国并购的积极影响 1.外资并购将成为国资退出的主要形式,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国企改革 目前国际上资本的跨国流动有8%通过股权并购实现。但在中国,受政策和市场成熟度影响,跨国并购占中国吸收外资的比例不足2%。现有的国有资产只有1多万亿元,而需要支付的国企历史遗留性债务就有上万亿元,如果实现外资的进入,将不仅仅解决国企的负担问题,也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质量,实现国有资产的变现和增值。 2.引进了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迅速形成规模经济的生产能力 我国的经济实践表明,跨国公司在我国并购成功后的后续投资是巨大的,例如,柯达公司通过对我国的感光产业进行全行业收购后,在1年内的后续投资高达1亿美元。调查表明,外资在华并购的动因来看,市场导向型的外资并购占大部分,并购发生后,跨国公司一般会从根本上改变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后续投资。 3.开拓了部分产品国际市场,逐步纳入国际市场分工体系之中 为了在全球市场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跨国公司持续不断地向各成员公司提供资本、管理和技术,并帮助各成员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这有利于跨国并购后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4.收纳一部分劳动力就业 跨国公司之所以进行并购,其目的之一是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一般来说,外资并购企业中,除了少数高级管理人员来自跨国公司本公司,其他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当地聘用。 三、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负面影响分析 1.挤占了国内市场,形成市场势力 通过对中国行业主导企业实施并购,跨国公司扩大了在中国市场的市场份额,在有些行业甚至出现少数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见下表) 在我国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产品已占据我国三分之一

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上)

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上) 2002-05-22 20世纪后期以来,金融全球化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发展,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并且继续改变着国际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和运行方式。这种变化使国际银行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国际银行业并购及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向业务综合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发展。在21世纪,国际银行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全能银行时代、跨国银行时代、网络银行时代和银行再造时代。 一、国际银行业的并购浪潮 银行业的兼并和收购(即并购)是当今与未来国际银行业发展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银行并购已经成为引起国际银行业格局变动的基本动力,是推动国际银行业进入全新时代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基本态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银行业出现了盛况空前的银行并购浪潮,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都堪称史无前例。如1996年的日本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合并、美国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合并,1997年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的合并,都曾引起国际金融界的轰动。而1998年4月,美国的银行并购更是另人瞠目结舌,4 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定名为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7天之后,全美排名第五的美洲银行与排名第三的国民银行合并,美国第一银行与第一芝加哥银行合并而成为全美第五大银行。1999年8月,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兴业银行宣布合并,组成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银行,定名为瑞穗金融集团,将日本银行业采取强强合并方式进行重组的改革推向高潮。当前正在进行的国际银行业并购潮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巨大、席卷全球、跨国并购和跨行业并购。在世界前10家大银行中除了个别银行外,几乎都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并购扩大规模的。 2.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原因 国际银行业并购经久不衰有其深刻的原因。从宏观因素来看,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自由化程度日益加深,大多数国家对银行

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原因分析

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原因分析 !钟滨 !"世纪#"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并购风起云涌,仅$##%年至今,全球金融并购就出现了几大手笔,如$##%年&月’日,美国花旗公司和旅行者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新集团定名为花旗集团,价值()"亿美元,拥有遍布世界$""多个国家的$亿家公司及零售客户。能够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基金管理、证券交易等业务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年!月$日,法国排名第二的兴业银行和排名第五的巴黎银行宣布合并,组成法国第一、欧洲第三、世界第四大银行。在亚洲,金融机构之间的合并正在作为解决金融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金融体系深层次问题的良方而得到人们的青睐。这些并购活动大大改变了国际金融业的格局,也成为当今国际金融界的一个热点,是什么原因促使这股浪潮席卷全球并且持久不衰?我们如何看待这股浪潮?这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全球金融业并购的动机 $*价值最大化动机 一般而言,公司的价值取决于预期未来利润的贴现值。而并购能从两个方面来增加未来利润,即通过降低预期的成本以及通过增加预期的收入。而金融业的并购对预期成果的影响重要体现在: !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并购,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技术费用和网点建设费用,取消某些重复的业务设置并相应地裁减员工,更为重要的是,银行可能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财务上的协同效应,(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使成本收入率降低,资产回报率提高。据所罗门兄弟对美国+"家大银行调查,从$##!,$##(年,合并后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从$-提高$*!#-,股东收益率从$)*’-提高到$+*#-,在获取规模效应的同时,并购也使一些相关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成为可能。商业银行成为“金融超市”创造了更多销售机会,提高了经营效率与盈利能力,达到了范围经济的效果。 "降低市场进入成本。竞争的加剧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规模萎缩,利润下降,迫使其积极寻求新的投资机会。业务开拓有两条途径:一是内部发展,二是并购。除了创新业务之外,银行一般都不愿意采用内部发展的办法。因为一方面市场容量有限,作为后发者难以获得优势;另一方面,银行业务对技术与经验的要求甚高,而积累这种技术和经验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收购一家经营目标业务的老牌金融机构更易认人接受,成本相对降低,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例如,德意志银行收购摩根?建富,荷兰./0集团收购1234567银行都是为了向投资银行领域扩张。 #增加市场力量。一般来说,并购导致的金融机构规模增大,使得企业市场(垄断)力量增强,企业对金融产品价格的控制程度增加(如提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利率);更进一步,通过并购形成巨型的金融企业,使其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显著增强“太大所以不能倒闭”的情形,令企业能够从政府那里取得更多的支持。 $追求竞争优势的转移。当银行试图获得另一家金融机构在某一方面竞争优势时,单纯地学习与模仿常常是徒劳的。因为这种优势往往产生于这家机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经营积累组织资本和组织经验,外部竞争者难以复制。这时,并购的动机就在于通过与目标机构的融合,达到转移竞争优势的目的。而且这种转移可能是双向的,会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例如,日本三菱银行擅长于日本本土和零售业务,而东京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其国际业务和批发业务居日本各银行之首,两者的合并可以相得益彰,形成更强大的竞争力。 !*非价值最大化动机 !经理的角色。金融机构经理人员的行动与决策并非总是和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一致。尤其是经理人员与其所有者的身份不同。而且资本市场不完善时更是如此,在并购决策中,经理人员可能主要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例如,为了通过管理更大的公司而获得满足感或是更多的报酬,这样的话就有可能仅仅是为了扩大公司规模而进行并购。虽然这样并不能增加公司价值;另一种情形是为了保护自身的位置而进行保护性收购,从而避免被别人收购,虽然这不利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政府的角色。政府在金融机构的并购中发挥着直接的作用,能够便利或阻碍并购的发生。例如,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通过鼓励并购的办法来解决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遇到的麻烦。 二、促进并购的外部环境力量 并购作为金融机构一项重要的经营战略决策,应该被认为是企业对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的一种战略反应和战略调整。而对 行业透析

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现状和策略分析概要

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现状和策略分析摘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在“走出去”战略思想的引导下,我国商业银行也通过跨国并购积极开发国外市场。本文在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跨国并购的动因,并提出了进行跨国并购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动因分析;并购策略 一、引言 国际直接投资(FDI)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按市场经济原则流动和配置的过程,是国际间分散的经济活动职能一体化的过程,是更高级和更复杂的国际化。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新设投资,即投资者在东道国设立新的企业,另一种是并购投资。并购投资额继1999—2000 年达到峰值后,其交易额和占FDI 输出额的比例在2002—2004 年都有很大下降。但是近年来全球跨国并购又逐步回升,且大额并购交易笔数增多,特别是10 亿美元以上的交易,过去几年逐年递增。截至2011 年底,涉及中国的并购交易额达2360 亿美元,排名仅次于美国,占全球总量近10%。其中中国的大额交易单笔超过10亿美元的由2003 年的 2 笔增至2010 年的36 笔。由此可以看出,就其规模和所占比例来看,跨国并购仍然是FDI 的重要方式之一。 随着国内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和银行股改上市工作的顺利完成,一些具备实力和条件的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开始向全球布局的目标发展,跨国并购是一条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捷径。2007 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于2008 年开始迅速波及世界各国,蔓延为一场破坏力惊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使全球大多数的金融机构饱受重创,然而对我国的商业银行冲击却相对较小,反而为其创造跨国并购的有利条件:首先,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美国乃至世界很多国家的中小银行纷纷倒闭,一些颇具规模的大型银行也忙于重组和自救,这种急需筹资的局面必然降低了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成本;其次,海外诸多中资机构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纷纷选择更为安全的中资银行办理业务,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业

全球第五次跨国并购的特点_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收稿日期:2003-12-10 作者简介:肖细根,男,厦门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国际经济。 全球第五次跨国并购 的特点、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肖细根 (厦门大学经济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本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第五次跨国并购的新特点及形成原因。认为目前跨国并购追求垄断竞争优势的内容和范围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为从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占有市场份额为主转移到在全球范围内谋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增强企业集团的竞争力、优秀人力资源的垄断竞争优势上来。因此,我国必须从完善投资环境、相关的法律规范等方面着手,才能形成有利于跨国并购的内外部环节。 关键词:跨国并购;特点;成因;启示中图分类号:F2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4)03-0045-03 一、全球第五次跨国并购的新特点 1.并购规模巨大,强强联合显著增多,产 生了许多“巨无霸”的跨国企业集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涌现出了许多巨型跨国 公司相互之间并购的案例,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如1995 年美国迪尼斯公司宣布以290亿美元收购美国广播公司的母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公司。1999年英国的沃达丰以650亿美元并购美国空中通讯公司案。这些跨国公司并购的资产规模巨大,对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此次全球企业并购活动不仅表现为大小企业之间的相互吞并,而且发生在两个势均力敌的大企业之间的并购日益增多,成为这次并购的显著特征。1998年艾克森-美孚兼并案以近790亿美元的价格创下了行业并购史上的最高记录;而2000年新兴的互联网公司美国在线宣布以181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著名的传统媒体企业时代华 纳,成为迄今为止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一宗并购案。 2.并购数量增多,产业进一步向国际化发 展。以美国为例,从数量上讲,前四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数量平均每年分别是530、916、1650和3000起。而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1995 年在5000起以上,1996年则达到1万多起的记录。1995-1997年,美国共有2176万家企业参与并购活动,比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数目还多。跨国并购活动的增加,表明市场进一步全球化,产业进一步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为跨国并购活动目前主要发生在能源、电信、银行业,这说明兼并国都在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把传统产业、夕阳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这种转移需要统一的世界市场才能够顺畅。 3.在技术、资本密集的传统领域出现了超 级并购。本来在技术、资本密集的传统领域,市场集中度已很高,并有垄断之嫌,但在这次的跨 — 54—经济纵横?2004年第3期

银行跨国并购效率及其决定因素研究:欧盟经验

银行跨国并购效率及其决定因素研究:欧盟经验 【摘要】:跨国并购是银行实现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战略手段。银行业掀起的跨国并购狂潮,推动了全球金融资源的重新分配和金融版图的重新划分,推动了金融经济一体化。我国银行国际化进程正在加速,银行海外并购在政府推动基础上表现出明显的战略导向性,对于并购效率的提高重视不足。如何转变这种局面,推动银行跨国并购在效率上也获得提升,将是中国近期甚至是中长期都要考虑的问题。银行跨国并购效率及其背后的决定因素,对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论证主线是:建立银行跨国并购效率及其决定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银行跨国并购效率决定因素的构成,将所有决定因素进行划分,找出内在联系,并将其纳入统一的数理模型。鉴于欧盟银行业跨国并购拥有相对成熟的经验例证,本文以欧盟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最后,基于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借鉴欧盟经验,针对我国银行跨国并购效率的提升提出政策建议。在以上研究主线指引下,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本文所指的银行跨国并购效率是银行跨国并购绩效的主要内容之一。另外两个能够衡量绩效的指标是:股东价值和市场力。我们论述说明了最终选择银行并购效率作为研究主题的原因。第二章文献综述。我们试图阐述清楚动因、效率和绩效的关系,为下一步写作奠定基础,避免出现含混的因果关系和出现过多概念。文献综述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银行跨国并购动因与并购效率的相互关系,以及并购绩效与效率的相互关

系。现有研究文献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系统性和相关性;对效率决定因素的研究明显不足;研究对象集中于美国银行并购样本。此外,现有实证结论互相矛盾,这更促使我们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第三章理论分析框架。在文献阅读和个人研究基础上,基于主并方视角,我们将所有决定因素细分为四类:信息成本与经济一体化、东道国宏观经济影响因素、东道国中观经济影响因素,以及目标银行微观影响因素。其中第一类因素是双方变量,研究并购双方国家的相关性,第二、三类因素侧重于东道国的宏观、市场特征,第四类因素侧重于目标银行的特征。最后,我们构建了数理模型将四类决定因素纳入统一框架进行分析。第四章实证分析:以欧盟为例。在构建数理统计模型基础上,运用欧盟数据实证分析本文研究的重心:效率及其决定因素。首先,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分析了欧盟银行跨国并购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比较了欧盟银行跨国并购效率差异。结果表明,利润效率得到了改进,但成本效率的变化不显著。通过对不同类型样本的比较,得出的基本结论为:无论是成本效率值还是利润效率值,以发达国家为目标市场的银行跨国并购样本都比以转型国家为目标市场的银行跨国并购样本更高。这也许与转型东道国中存在更多的效率壁垒有关。其次,在检验了欧盟银行跨国并购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之后,我们分析了银行跨国并购效率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①具有相同语言(隐含着文化协同)和相近经济规模的国家间的并购将会产生较高的效率;②法律系统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成为效率提高的障碍;③东道国宏观经济因素与利润效率正相关,而与成本效率负相关;④银行集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案例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幵购案例 一、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 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以55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 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增长迅速,非洲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06年中非贸易总额达到550亿美元。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发展给银行提供了商业机会,2007年工商银行以55亿美元购入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仹,成为标准银行最大的股东。此项幵购是工商银行最大的一笔对外直接投资。 2007年,工商银行在中国大陆地区共有1.7万个网点,但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只有98家。工商银行的高层曾多次公开表达通过幵购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迚行国际化扩张的关趣。他们的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二是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为了迚一步扩大其业务网络,加快迚入全球新关市场,着力将工行打造成为一流的国际现代金融机构。 2007年,南非标准银行在全球1000家上榜银行中排名第106(非洲共有18家银行上榜)。穆迪对其长期信用评级是Baa1。标准银行是南非乃至非洲觃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幵购前,标准银行最大的股东是有政府背景的Public Investment Corporation,持有约13.9%股权;第二、第三大股东别为南非

最大保险集团Old Mutual Group及Tutuwa Group,各有8.2%及7.6%股权,其他股东持股量不足5%。 根据幵购协议,工行支付了约366.7亿南非兰特(约54.6美元)的对价,收购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收购成功后,工商银行将派驻两名非执行董事迚入标准银,其中一名担仸副董事长职务。双方还将成立一家资产管理司,募集设立最少10亿美金的全球资源基金,旨在投资金属、油和天然气等自然矿产资源。 2008年,工商银行从标准银行获得了12.13亿兰特现金分红和价值5.89亿兰特的股票股息。据测算,工商银行从投资标准银行所获得的投资年回报率约为7.7%,高于国外债券投资。通过这项交易,工商银行将获得新的渠道和本土经验,为中国追逐非洲的原材料资源提供了便利。 截至2009年3月底,工行与南非标准银行共开展合作项目65个,其中已完成项目9个,包括联合牵头中海油服收购Awilco公司项目融资、承贷Premium集团和联一国际出口商品融资等。近日,由工行和南非标准银行组成的联合体又收到単茨瓦纳政府的正式委仸书,作为银团贷款的独家牵头行安排単茨瓦纳莫鲁卙勒B燃煤电站项目的8.25亿美元出口买方信贷和1.4亿美元搭桥贷款。据了解,此项目是至今非洲最大的电力项目,它将对工行在国际电力市场和非洲地区的声誉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全球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和趋势

全球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和趋势 马君潞1 满新程2 [内容摘要]近年来,银行业跨国并购风起云涌。本文在研究银行业跨国并购并系统总 结其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认为,发达国家是跨国并购的主导者,新兴市场经济体是跨 国并购的发展方向,而并购的动机是为了争夺市场以获得未来发展的有利地位。 [关键词]银行业跨国并购;外资银行进入;EMEs 作者简介:马君潞,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满新程,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责任编辑:潘德平 收稿日期:20051111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并购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期。 [1]1993年以后,全球跨国并购价值迅速增加。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业都是跨国并购的主体,尤其是欧洲转型经济国家,金融业成为首当其冲的跨国并购对象。 图1 跨国并购的比重划分 跨国并购能顺利进行,归功于各国监管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放松了管制,投资制度和监管制度发生变化的国家数量逐年递增,且这些制度的转变,基本都是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的进行,体现了各

国对外资进入的积极态度。正是由于世界各国开放意识的提高和开放力度的增强,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步伐才得以不断加快,金融一体化和银行的跨国经营才得以迅猛发展,最终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一、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和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力度非常大,其涉及面和并购市值都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时候,呈现出以往所没有的特点。 (一)银行跨国并购在平稳中高速增长 图2 世界范围内银行跨国并购与所有银行并购数量的发展趋势图(1978—2001)资料来源:Thomson Financial Securities Data(2001) 首先,跨国并购数量不断增加。从图2可以看出,银行业跨国并购数量虽然每年的增长幅度不大,但基本上能以正的加速度发展。从数据统计上来看, 1978—1989年共发生银行跨国并购320起,而1990—2001年则达到了2037起,可见,近十年是银行跨国并购发展的“黄金阶段”。 其次,银行跨国并购占银行并购总量的比重不断攀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该比例增长幅度迅速提高,在短短5年内就翻了一番,截至2001年更是达到了30%以上。 再次,跨国并购的增长幅度存在地区差异。如表1所示,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欧洲保持着比较稳定的比例,基本上均为30%以上;而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中东地区则有显著增长,美洲、大洋洲和中东地区都至少增长了5个百分点,非洲则增长了23个百分点;从增长幅度来看,美洲最突出,基本上翻了一番,由516%增至1015%;但亚洲是个例外,也许是受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该比例出现了显著下降。

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整合与技术创新研究

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整合与技术创新研究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对其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企业通过并购能够获取目标方的先进研发资源,并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进而实现技术跨越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大部分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并未实现预想的成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并购后的整合不当。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中,学者与企业家均已认识到并购整合对于并购成功的关键作用,但如何选择适当的并购整合决策,实现并购潜在的协同效应,仍未得到广泛认可的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 因此,全面和深入地探讨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整合问题,剖析并购整合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解决并购整合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战略管理学派的研究指出并购后的潜在协同效应来源于并购双方的资源联系性,而过程学派则聚焦于整合过程对并购后绩效的影响,本文认为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资源相似性与互补性是并购后价值创造的来源,但该价值的实现需要以适当的整合决策为基础。因此,本文综合了战略管理学派与过程学派的观点,建立“资源联系性-并购整合策略-技术创新”的综合研究框架,分别探讨了资源相似性、互补性以及整合程度、目标方自主性对于并购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开展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整合与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并通过仿真实验、统计实证和多案例比较研究来检验和支持理论。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首先在梳理国内外经典文献的基础上探讨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整合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剖析资源相似性、互补性、整合程度、目标方自主性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据此提出本文核心假设。 其次,通过尝试建立定量化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揭示并购整合对技术创新影响机理与过程,并得到资源相似性与互补性对最优整合程度与目标企业自主性的影响方向,弥补目前该领域数理模型匮乏的缺陷。该部分在分析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整合对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与摩擦效应基础上,研究资源相似性与互补性、并购整合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机理,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在仿真模拟部分,基于上述理论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试图揭示在不同资源相似性与互补性组合的条件下,整合程度与目标方自主性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影响过程,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整合决策实施后技术创新的动态演化规律。此部分将

跨国并购与国际合资的比较

跨国并购与国际合资的比较 90年代后期,特别是1997和1998年,跨国公司并购称为其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式。这掀开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五次并购浪潮。这是随着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和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而发生的,反映了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的历史现象。跨国购并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重塑其国际生产体系的新方式。这次购并浪潮的实质是国际生产力水平上升到了新高度,要求国际生产关系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这对我国利用外资也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第五次兼并高潮之初,我国的外资政策仍一直强调“绿地投资”,引入外资的方式多是合资、合作或独资方式,约占80%,而世界流行的兼并方式,仅占20%。后来,我国政府在2001年9月召开的第五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提出将以入世为契机,探索采用购并,投资基金,证券投资等多种形式,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工作重点在于利用国际第五次购并浪潮引发的发达国家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推动国企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促进外资参与国企的改组改造,实现共同发展。 下面仅想以合资方式作为传统引资方式的代表,通过其与兼并方式的比较来分析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何选择适当的引资方式。 现在知识经济的兴起,产品的生命周期大为缩短。这使得跨国公司为了加快技术创新,力图争夺时间这一最大的稀缺要素,而采取跨国并购来抢时间。而合资这种传统方式的投资周期相对较长,这不太符合新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需要。但是不是收购兼并一定优于传统的引资手段呢?我觉得还需要根据行业特征,外资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的特征等具体情况而定。 将不同企业合并会衍生多种成本。如在资本市场上并购企业需要支付交易成本。如果潜在的被并购对象与并购方不属于同一行业,那么因为并购方相关信息和经验的缺乏,其交易成本必然很高,这时并购方采取合资方式可以相应降低风险,减少交易成本。而如果两者属于同一行业,那么并购方就会有充分的控制风险的经验和能力,与之相对应的交易成本会较低,这时应通过并购来加强的企业的控制权。这里重点考察的是“在资本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又如在企业合并之后,新企业中存在对目标企业中的劳动力进行整合的成本。这被称为目标财产的“可消化性”。如果企业所需要的财产与不需要的财产在对象企业中没有交织在一起,这时的融合成本就较低,采取并购方式就较有利。如果企业所需要的财产与不需要的财产交织在一起,那么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时就会增加很多衍生的环节步骤,这样融合成本高,应采用合资。这里考察的是“对目标企业的劳动力进行整合的成本”。这类问题被称为“吸收后的融合问题”。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来评价合资和兼并这两种企业成长方法的适合性。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以TCL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为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以TCL并购汤 姆逊彩电业务为例 ——以TCL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为例 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2008级 姓名:王达 学号:824113030 名目 名目…………………………………………………………………………………2摘要…………………………………………………………………………………

3前言.............................................................................................4一、什么是跨国并购........................................................................4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 (4)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5) 四、案例——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案例分析 (5) (一)并购背景及动因 (5) 1、TCL并购汤姆逊彩电部门的背景及动因 (5) 2、汤姆逊合资出售彩电部门的背景及动因 (6) (二)TCL并购汤姆逊彩电部门后“反亏为盈”的经营之道 (7) (三)TCL合资并购汤姆逊的收成 (8) (四)TCL合资并购汤姆逊的体会和教训 (8) 五、结论 (9) 参考资料 (9)

摘要 时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展,差不多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继日本、韩国企业之后,他们都相继开始了国际化扩张和并购的行动,向着自己国际化的妄图靠近,比较闻名的如TC L、联想、海尔、华为等企业。中国企业在以各种各样的动因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走出国门的短短几年中,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本文将以T CL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为例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可能遇到的咨询题。 【关键词】跨国并购;TCL;汤姆逊;彩电业务;动因;体会;教训

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情况研究

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情况 研究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情况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金融全球化也成为当前经济全球化下的必然趋势。资本在去全球范围的迅速运转,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为商业银行拓展国际业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抓住机遇,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业务范围,加入到跨国银行的行列中。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的国际化的成功经验,使许多商业银行意识到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入世以来,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深化,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将触角遍布中国各地,已成为中国银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52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9家外资法人银行、124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65家外国银行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1036家,分布在70个城市。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国内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和动力。 2004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式进入实施阶段,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经过股份制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重大发展,一步步朝着多元化、市场化经营的方向前进。2008年金融危机使欧美的银行业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创,许多外资银行面临着估值大幅下降甚至破产的危险,而我国的银行业通过股份制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综合实力显着增强。我国银行业抓住机遇,积极扩大国际业务和规模,加强海外兼并和收购。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跻身世界主要货币之一,也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进程,为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新形势下,“一带一路”的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机会与挑战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机会与挑战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全球跨国并购掀起了新的高潮。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也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之路正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字:跨国并购中国企业机遇挑战类型 一、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企业并购。跨国并购的基本含义为: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机遇 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快速经济发展,中国已经逐步具备了“走出去”进行企业外向并购的一些条件。各国企业现在都面临着重组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调整现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并购成为了重要的途径和方式。 1)各国政府出台各种救市政策为企业带来政策上的优惠和便利。美国政府出台政策放低国外资本注入本国经济的门槛,大量引进国外资本以扶持本国企业和经济的复苏。我国政府也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措施推进和引导我国企业进入并购重组阶段。 2)金融危机促使国外资产贬值,并购成本下降。在金融类股价大幅度下降,整个市场估值相对较低的今天,成就了我国金融机构并购外

国企业的大好机会。企业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够得优良的资产。 3.人民币被迫升值。人民币升值使并购的成本下降,大大增加了并购的成功机率。国内资本供给渡过了短缺期,具有一定外向投资能力。4)当今环境有利于跨国并购。首先,多数国家政府出于本国就业的考虑,支持外国企业参与本国企业,尤其是对经营不善、面临破产企业的并购。其次,跨国并购目标企业多。多数国家政府欢迎外国企业参与本国破产企业的并购。再来,国际竞争政策协调,WTO等国际组织新出台了一系列协调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并购的法律法规。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挑战 面对各国的跨国并购浪潮,中国企业也都在跃跃欲试,但客观地来分析,中国企业在借助外向并购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挑战和障碍。 1)政治风险的存在。各国企业在当今的危机下急于寻求资金的注入,各国政府对于外国投资者的到来是非常欢迎的。并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政策。但是,一旦涉及到能源等敏感行业领域时,目标国政府依然会以“威胁国家安全”等各种理由来阻挠并购的进行。 2)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经济上依然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大大注定了中国企业无法成为跨国并购的主宰力量。相对于国外企业在中国的并购来讲,中国企业的并购力量还远远不足。 3)债务风险。许多企业由于负债累累提出被收购需求,中国企业相对来讲资金较充裕,可以以一个非常幽魂的价格来收购目标企业,但是,同时也承担着并购同时直接或间接的债务成本及并购失败的推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