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余额宝们事实上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

余额宝们事实上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

余额宝们事实上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
余额宝们事实上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

余额宝们事实上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

2014年02月28日06:17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刘先云

如果余额宝们聚合了过量资金,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银行系统的风险会骤然增加近日有关是否该取消余额宝的争论异常热闹。不可否认,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和银行资金成本的上升,的确会加大银行业的经营难度和风险,但这是银行自身和监管机构的职责。

【独家策划】余额宝如何运作

对余额宝们应该警惕什么?(经济时评)

是市场利率推高了余额宝收益,而非余额宝抬高市场利率

但对余额宝们也不能毫无警惕。如果余额宝们聚合了过量资金,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银行系统的风险会骤然增加

近日有关是否该取消余额宝的争论异常热闹。余额宝等货币基金通过互联网吸纳资金,然后以协议存款形式将资金存入银行,使小额资金获得超过6%的年化收益率,受到了不少中小投资者追捧。但有人指出,余额宝们抬高了最终贷款客户的成本,而这一成本最终将转嫁到企业和每个人身上;余额宝们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是“金融寄生虫”,没有经过经营风险便获得暴利。

这些质疑看似有些道理,但是也要看到余额宝们的出现,促进了传统金融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事实上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此外,通过互联网聚合公众资金,为中小投资者提供相对简单、可靠的投资平台,更好地维护了中小投资者利益,更好地促进了资金的优化配置。

事实上,余额宝的出现不一定会抬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贷款的成本主要取决于市场中资金的供需状况,而不是融资成本。而余额宝们吸纳的资金基本上都回到了银行体系,本质上并没有减少银行存款。资金供给给定的情况下,市场资金需求旺盛时贷款利率较高;反之利率较低。如果市场资金需求不旺,贷款利率下行,余额宝们的收益也会随之下降。换言之,是市场利率推高了余额宝收益,而非余额宝抬高市场利率。

不可否认,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和银行资金成本的上升,的确会加大银行业的经营难度和风险,但这是银行自身和监管机构的职责。银行业本质上就是管理风险、为风险定价的行业,这既包括对客户风险的定价,也包括对自身资金成本的合理定价。

当然,对余额宝们我们也不能毫无警惕。近些年互联网巨头加紧布局移动支付系统,在通道上形成了巨大优势。他们会不会滥用自身通道优势和良好的信用?如果余额宝们聚合了过量资金,拥有了过大的谈判筹码,部分资金短缺的银行可能丧失理性定价的能力。一旦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银行系统的风险会骤然增加。此外,部分货币基金规模过大也会增加赎回风险。一旦投资者争相赎回,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将无力应对。

互联网金融作为银行业的“搅局者”出现并不可怕,它将促进银行业的变革和转型。但如何提防一些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形成相对垄断的格局,也是个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摘要:始于1978年的利率改革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而从1996年我国正式迈开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开始,历经十多年来年探索之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毫无疑问,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同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和适应能力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本实力和灵活的应对策略,成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冲击下能否立足的关键。商业银行要正确面对这一趋势,积极寻找对策和适应措施,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加稳健地发展。 本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因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引言 1973年麦金农和肖几乎同时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这为之后的金融自由化讨论提供了基本框架。随着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研究的深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先后展开了以金融深化或金融发展为旗帜的金融体制改革,发达国家也相继加快放松金融管制,一场金融自由化运动自此展开。 利率市场化理论起源于“金融自由化”理论。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逐步放松甚至是取消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利率水平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根据交易情况自主决定的改革过程,其核心在于利率山市场根据资金供求关系、金融机构以及盈利状况确定。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改善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进而从外部推动银行自身进行变革,以使我国各商业银行能更好地适应金融全球化浪潮。如何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形势,尽快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在日益开放的经营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己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2、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的利率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9年,是利率水平的改革阶段,改善了长期以来的利率过低状况;第二阶段为1990-1992年,是利率结构的改革阶段,简化了利率结构,初步确立了利率管理制度;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今,是利率机制的改革阶段,意在形成合理、完善的利率体系,使利率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 (1)第一阶段的利率改革(1978-1989年) 这一阶段的利率改革,致力于改善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利率水平长期过低的状况,使利率成为筹集社会资金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基本工具。改革开放后,居民存款逐渐增加,企业、银行开始关心自身经济利益,社会对利率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继续保持过低的利率水平已经不利于社会资金的广泛筹集,也不利于信贷资金的合理及有效使用。因此,从1978年开始,利率水平的调整就成为利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坦承,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 1999年: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放心保)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年)。 2000年: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圆、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年: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 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 2006年: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2012年6月,央行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再次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2013年:2013年7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模式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模式 我国目前仍属于严格利率管制的国家:政府包揽一切利率的制定,金融机构利率自主权几乎没有。利率尚未市场化,常常有研究者对此耿耿于怀,并将它作为中国金融深化程度不足的主要原因。这大约也是受了麦金农·肖的影响,把放开利率作为金融深化改革的核心。即使在产权比较明晰的私有制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深化改革的效果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我国20年改革中,企业和银行一直未实现完全商业化经营,利率充其量只能在动员储蓄、化消费为积累方面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而对于避免贷款的低效益使用却无能为力,至少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是如此。在企业非企业化经营、贷款利息进入成本、企业财务软约束的情况下,放开利率不可能达到遏制企业过旺的外源融资需求以阻止信贷资金低效益使用的目的。在银行微观经营机制不健全、基层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进行自我约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还有可能造成利率恶性竞争,金融秩序混乱。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与麦金农假定及国内很多想当然看法不同的是,在1982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实行人为低利率,实际利率一直高于5%。即使在1982年以后,实际利率水平也一直较高,只有个别通货膨胀剧烈年份才是负利率(见表1)。如果考虑到储蓄补贴率,几乎就不存在负利率时期。由于实际利率水平较高,以及资本市场不发达,过去50年来我国严格的利率管制并没有导致储蓄的减少,相反储蓄率一直位于全球前列。所以,近20年来没有把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并未造成主流意见所描述的弊端——储蓄不足投资规模缩减。(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认为利率市场化起不到麦金农·肖所描述的作用,并不等于否认利率管制弊端的存在。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特别是在非国有企业和股份制银行的兴起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之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愈显突出。“ 在严格受控的金融体系中,银行贷款利率一般是有上限的,这使银行不可能获取高风险贴水,这样,对高风险客户的贷款将会无利可图。”(Asli Demirg— Kunt 和 Enrica Detragiach e,1998)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乏高利息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实践中,多数企业支付的贷款利息远高于官方利息,只是这些剩余被个体或小集团寻租,没有计人银行帐表。多年来,屡禁不止的“储蓄大战”和帐外帐经营就是利率管制扭曲的反映,我国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正成因于此。 利率管制还会强化金融工具之间的非市场差别,因而制约公平竞争。如,长期以来,债券利率一直高于存款利率,直接导致居民节余资金向债券倾斜。 1999年3 年期国债就比银行同档次存款高0.58%,一些企业债券更是高出银行存款利率3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债券利率较银行存款利率高1%—2%与前几年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前几年高1%,若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10%(1%十10% ),现在高1 %,则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2 5%(1%十4%)。可见,二者悬殊之大。近年屡屡出现的居民排队抢购企业债券、国债券的原因即在于此。再如在浦东国际机场贷款招标方面,中国银行由于受到利率管制只能提供UBOR十1.32%的外汇贷款利率;而汇丰银行的贷款利率为LI-BOR十0.2%,显然汇丰具有竞争优势。 现在,人民币利率远低于美元利率,一年期相差3个百分点,而且中国经济增长已从高位上滑落,这使得今后几年资本外逃的压力继续加大。解决资本外逃问题,短期内依靠加

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国际上称为利率自由化,是指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而政府或中央银行仅享有利用间接手段影响利率的权利。闹得沸沸扬扬央行加息预期终于变为现实,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首次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利率杠杆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充分运用利率浮动政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风险定价制度。这项决定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而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根据货币政策取向和贷款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是商业银行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此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将在存贷款定价以及风险管理方面如何应对,已成为商业银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下面就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这一课题,谈一些本人的看法。 一、调息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一)、调息有利的方面: 1、调高定期存款利率有利于提高存款稳定性,改善全行流动性状况。加息带来的定期存款占比可能的提高,对稳定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缓解存贷款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潜在风险,有一定帮助。 2、调高贷款利率,尤其是调高中长期贷款利率,有利于提高贷款收益。长期贷款利率上调比短期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这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中长期贷款收益。 3、从中长期看,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合理的存款定价。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利率手段调整负债成本和负债结构,为银行提供更多的控制利率风险的手段。 (二)、调息不利的方面: 1、存款利率下调,商业银行举步维艰。虽然央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但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存款多是被动性负债,只有少数结算性质的负债(如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等),有一定的下浮空间,但对银行成本影响甚微,因此任何一家银行都不大可能率先对存款利率下浮。 2、利率结构调整将导致较大的选择权风险,即存款客户将活期转为定期,将存入不久的定期提前支取转为新的利率更高的定期等;从表面上看,贷款利率与贷款风险成正比,风险越小,利率越低,反之变然,但是市场自由竞争条件下,银行却难以操控浮动空间,贷款风险小客户的只能利率低,否则就失去客户,失去市场;贷款风险高的客户支付能力差,利润空间小,加息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只能选择主动市场退出,不能盲目抬高利息,否则将引发更大的利率风险。 3、利差收入受影响,存贷款利差可能逐步缩小。由于利率调整中未对活期存款、3个月定期存款、协定存款利率进行调整,同时短期存款利率上调少,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远远大于短期,存款利率期限档次拉大,因此近几年来活期存款占比不断上升的局面将会改变,新增存款中定期存款占比将会上升,利率上调将使行存款付息水平逐步上升,相应增加利息成本支出。 二、为了防范宏观风险,避免利率市场化对经济产生的冲击,要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的管理体制。 为了防范宏观风险,避免利率市场化对经济产生的冲击,要妥善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在具体操作中,可有计划、分步骤地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对浮动利率制定进行调整和改革,实行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商业银行浮动利率以及逐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键入公司名称]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改革进程 不明 2016/7/30 Saturday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问题已作为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提上议事日程。

目录: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就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及评价 1.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 2.对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评价 3.以2015年10月的利率改革做具体的分析阐述 4.未来我国针对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调整的总体考虑?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利率 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过程。政府对利率的控制最终将会阻碍 金融部门的发展,放开利率要求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要有充分的政策准备。否则,即使可以很容易地放开利率,但却会损害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因此,放开利 率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内部环境。 不利条件: 1)宏观环境经济基本稳定,但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稳定存在隐患。发 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意见,只有在一国宏观经济稳 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并同时存在时,才可以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而我 国财政赤字严重,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 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而且前现实中政府以企业 名义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借贷也是有可观的数字。 2)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 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即使 通货膨胀率为零,实际利率也已低到很难刺激投资、促进消费的程度。 有利条件: 1)金融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宏观调控监管体系、构造市 场主体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如:逐步统一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全国统一拆借市场利率。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不断 提高,但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 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 场化。台湾、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 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又谈何容易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 轮较量,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 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势所必然。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一些原来因为利率管制而对利率影响不显著的因 素对利率的影响开始加强,投资者及金融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得不开始考 虑这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运用利率这一经济杠杆,获取更好的经济 效应。

[财政政策,中国,利率]浅析利率市场化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

浅析利率市场化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中国即将迎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关键的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纵观近20 年的改革历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止目前,先后完成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贷款利率管制也于2013 年7 月20 日起全面放开,目前仅剩下存款利率仍处于管制之中。2014 年11 月22 日,中央银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 1 倍调整为1. 2 倍,加速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利率水平影响,盛朝晖( 2010) 研究表明,在名义利率资料比较完整的20 个国家中,有15 个国家名义利率上升,仅有5 个国家名义利率下降; 在实际利率资料比较完整的18 个国家中,有17 个国家实际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只有1 个国家的实际利率因宽松型货币政策出现下降。[1]金中夏( 2013) 研究指出,随着均衡存款利率的上升,将有利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并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显著提高。[2]但其研究框架未包含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作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均衡存款利率上升其有效性会如何变化呢? 这一问题国内还鲜见研究。中国的市场经济具有政府主导型特征,政府支出对居民福利有较大影响。因此,研究利率市场化对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解决该问题的难点有两个: 一是模型的构建,因利率市场化为政策性改革,引起联立方程组中具有经济意义的参数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卢卡斯批判,所以传统的计量模型很难解决该问题。二是对政府支出一般都是作外生化处理,很难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当政府购买作为内生变量处理时,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对政府购买的政策效应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拟将突破以上两个难点。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很好地避免卢卡斯批判问题,参考Tsung - wu Ho( 2001) [3]的分析框架将政府支出的目标定位于居民效用最大化,以此来内生化政府支出。故而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引入政府支出的居民效用函数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并解释利率市场化后名义利率上升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本文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第三部分模型构建; 第四部分对数据进行简单说明并对模型进行参数校准与估计; 第五部分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和脉冲响应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利率变动对经济结构及各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脉冲响应分析政府支出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第六部分为结论。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财政政策效应的文献较为鲜见,有关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应方面的文献较多,下面从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来叙述。 研究结论上,其中最有争议的是财政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挤入挤出效应。一种观点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代表性成果有Burnside( 2004) [4]、McGrattan Ohanian( 2006) [5]、王明成和尤思梦( 2013) [6]、张延( 2010) [7]等。另一种观点则否认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甚至存在挤入效应,代表性成果有Linnemann Schabert( 2006) [8]、Gali et al. ( 2007) [9]、贾松明( 2002) [10]、李永友和丛树海( 2006) [11]、张龙和贾明德( 2008) [12]、王文甫和朱保华( 2010) [13]等。学者们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的主要理由有: ( 1) 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大规模的财政货币资金投资于基础建设,必然排挤经济主体进入竞争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抑制了投资需求的有效增长。( 2) 大规模的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配套,客观上减少了商业银行对企业( 特别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摘要:由利率管制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制度的必然演化之路,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实质性改革的攻坚阶段。如何稳步推进今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本文首先对利率市场化理论的提出做出简要的论述,然后介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思路与进程,之后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目前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问题对策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从范围过程来看,即是从部分利率市场化向全部利率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从程度过程来看,即是从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向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从阶段过程来看,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利率市场化从时间上观察,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金融生态的可持续状态,在理论上是指利率能否灵敏

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没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以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西方国家大多出现了政府放松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更多地由市场决定的利率市场化趋势,形成了一股国际范围的利率市场化倾向。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金融杠杆,利率自由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产生了不同的 效应,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管理体制,都朝着国家管理日益放松、市场自由决定的范围和程度日益加深、利率日益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利率是最重要的货币资金价格,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金融宏观调控逐步由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疏通货币政策市场化传导机制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利率自由化以后会大大地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与货币的真实收益率,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我国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 行风险管理 摘要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金融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风险控制的关键点本文试从利率市场化的内涵、特征、基本条件及所产生的风险分析入手探讨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路径 关键词利率改革;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利率市场化概念的界定和基本条件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从概念来说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

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走向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上来的基本标志之一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及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

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显然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确定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4.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但这种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 赵洁心投资1301 1306060103 (一)改革历程 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1、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2、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3、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4、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 5、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6、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7、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 8、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9、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10、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二)改革方向 “十二五”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对此已经有一些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正在制定过程中。这里我初步谈几点考虑。 一是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让它们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外。前面提到过,2003年开始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时,由于改革进程不同,各家银行的自我约束很不一样:部分银行已经实现财务重组,资本充足率较高,资本约束较强;而有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为负数,也不受资本约束。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就很成问题。现在经过这一轮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改革,情况已有很大变化。几乎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不仅资本得到了补充,而且已成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0年,农业银行、光大银行上市后,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为我们推进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班级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2012.6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中国利率的决定和传导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已进入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为确保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活动按照适应金融资源特征、符合金融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行,在此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评析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从范围过程来看,即是从部分利率市场化向全部利率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从程度过程来看,即是从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向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从阶段过程来看,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利率市场化从时间上观察,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金融生态的可持续状态,在理论上是指利率能否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没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以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利率市场化作为一项既涉及金融体制改革,又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改革,中国经济特定的体制背景和金融环境决定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利率市场化的长期性是指始于1978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直至1996年6月,才真正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幕,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直至 2000年9月21日,才迈出具有真正实质性的第一步,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到目前为止才基本走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和破解阶段,这不仅与激进式改革相差甚远,与中国经济其它领域的渐进改革比较,利率体制改革也是滞后的。利率市场化的多样性是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模式、体系内涵、程度范围、次序安排等是层多面广、不一而同的,既有利率市场化内涵的多样化,包括利率决定的市场化、利率传导的市场化和利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 险管理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在年初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最大的风险是资产质量不过今后的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给我们经营带来的困难和影响会更大些资本市场的发展挤压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市场空间影响着客户结构、贷款质量和收益水平而利率市场化趋势更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创利能力下降经营风险增加姜行长的一席话深刻揭示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现实和潜在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大体从1996年开始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同年国债开始尝试市场发行一年期以上国债发行利率实行市场招标1998年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的发行也实行了利率招标;1998年10月和1999年9月中央银行两次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199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协议存款利率2000年9月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开始改革中国人民银行下放了外币贷款和300万(含)美元以上外币存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300万美元以下存款利率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制定2002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在统一境内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存、贷款

利率管理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放了非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自主决定权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在农村信用联社进行浮动利率试点由此可见在加入WTO的前后我国明显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今后的改革内容——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放开将是利率市场化最关键、也是风险最大的部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流动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处于严格的利率管制下虽然资产质量较差但存款相对稳定支付能力二般不会出现问题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性上升必然导致银行间竞争加剧资金流动更加频繁存款稳定性大幅度下降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备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二)潜在的信用风险增加利率市场化后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银行采取的最直接的手段是提高利率吸引客户存款如果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银行为追求短期收益在存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即银行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势必想方设法提高贷款利率刺激冒险者的贷款需求挤出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贷款需求者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从而加大贷款人的道德风险使信贷市场贷款项目质量的整体水平下降并进而增加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三)利率风险管理一般的说银行的负债是客户的存款而资产多半由商业贷款形成银行普遍存在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的情况资产和负债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匹配情况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单一银行短时间内调整资产负

(完整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利率”大家都很熟悉吧,我们在银行存款,会考虑存款利率的高低,买房贷款的时候会妒忌贷款利率,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国家会通过调整利率,降低膨胀率,总之,利率的重要性小到个人利益,大到国家安稳,合理的利率对我们十分的重要。 首先,先谈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那么,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现状怎么样呢?

现阶段,人民银行对利率水平调控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走势,间接影响利率体系。随着中央银行调控方式逐步从直接型调控向间接型调控、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利率调控方式也面临重大改革。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存贷款利率调控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4年以前,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需要,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金融机构基本没有或拥有很小的贷款利率浮动权;二是2004年以后,中央银行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直至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将更多的利率定价权赋予金融机构。在不触及管制利率下限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对金融机构定价发挥指导性作用,贷款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起步于1996年。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式转变,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利率调控模式有什么不足之处呢?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的 第一,先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1995年11月,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人民银行撤销了各商业银行组建的融资中心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从1996年1月,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从而生成了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1996年5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

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

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大趋势。目前中国大部分存贷款利率,依然由中央银行确定并报国务院批准,所以存贷款利率成为改革的最后“堡垒”。理论界和实务界有关利率市场化的呼声不断升高,在政策层面也被多次提到议事日程。一国金融系统的法律体系与制度变迁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金融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特别是在构建起基本的金融系统框架之后,金融体系内部的制度结构相互关联与衔接十分密切,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往往不是形式上简单的取消管制和开放市场竞争,而是推动完善金融制度环境和金融基础设施,制定适合市场竞争的配套制度与适合现有制度的市场运行规则,并维护制度的渐进性与稳定性。中国由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较低、监管效率瓶颈制约以及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使得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为了尽快发挥利率改革的正向作用,需要提高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完善配套制度建设。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和绩效,分析典型的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与教训,在此基础上,研究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研究综述与评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率市场化绩效、风险、利率市场化次序以及利率市场化方式与路径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为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已有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尚未构建系统的利率市场化制度理论框架,尚未建立制度数量指标进行有效的数理分析,等等。二、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是发展中国家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改革的理论基础。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存在二元金融结构。新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对于存在二元金融结构的国家,应该考虑到非正式市场的存在及其在经济中的传导作用。利率市场化需要基础理论支撑,还需要配套制度条件,比如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备的金融安全网等。由于中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不完善与产权不够明晰,各方利益主体对利率市场化制度需求明显不足,因此,我国宜在产权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后,再彻底放开利率使其逐步市场化。 三、制度质量与利率市场化制度质量包括制度有效性和制度稳定性二维衡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