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仕赢学

仕赢学

仕赢学
仕赢学

仕赢学[五代]冯道

修身第一

夫上古无官,当时是也,民衣褐而穴居,食则同食,寝则同寝,无以己之私。而三代以下,丰饶日渐,仓有余廪,厩有余畜,民始有私。乃举贤人,设百官,导致以礼仪,威之以刑法。

官者,管也。权者,衡也。所以设赏罚,明诉讼,断是非,辨好恶,检奸邪,消佚乱。管之,束之,导之,化之,衡之,以求其平。

盖官不公而民不平,民不平则乱始生。故曰:平则不倾。此系于天下之治乱,社稷之安危,为宦者不可不察也。

官者,以修身为要,故立德为先,而立功次之。

何也?盖修身以立德,此为体也。立功者,用也。有体,用自在其中矣。不修身立德而建不世之功者,未之闻也。故子曰:吾日休吾身,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修身德方不殆,而功自立焉。

官之德,曰忠,曰谠,曰清,曰廉,曰慎,曰勤。忠而侍君,谠而求直,此为本也。忠谠之下,乃可以曰清、廉、慎、勤而求功。故曰,欲立功,必以德先。

然立己德,不若立天下之德,修己之身,不若修百姓之身。立己之德,仅一人而,立天下之德,众生降服,治矣。

无德而求功,徒好名者,或难成其事,或为不世之奸雄。此不可不明之。

然立德者,果必立功乎?曰不然。为官求仕,修身之下,自有道术在焉。官者,诈术也,犹言兵者诡道也。夫人心自有忠奸,事理有曲直,周公公而见谤,屈原自忠而被逐,比干剖心,箕子装疯。此皆有德而忠谠之士,苟无道术,难以求自身之全,矧求功之立乎?况事之成,功之立,不可不以曲求直,以反求正。呜呼,为政之也难也。余每历前朝之得失,未尝不扼腕太息。国之祸乱,民之危厄,皆政之咎也,未可归之于数

明察第二

明察者何?时也,势也。审时度势,事方可济。

况事有真伪,人有忠奸,言有虚实,理有曲直,此不可不察也。

察而辨之,然后断真伪,判忠奸,辨虚实,定曲直。察之则明,不察则昏;辨之则明,不辨则昏。

然大伪似真,大奸似忠,文饰之,深纳之,虚实难辨,曲直难定,故察宜明察,辨宜深辨。察而不明,辨之

不深,则晨昏倒置,以伪为真,以奸为忠,以小人为君子,犹以稗草为幽兰,以鱼目为明珠,鱼龙混淆,黑白颠倒。以此用人,则事无成,以此断狱,则冤狱生。

故名察之道,审时一也。时者,势也。得时则有势,有势则事成,失势则事败。善治者必先乘势。

然则有势同而事异,有事同而势异,因势有就事。阐时势而通变,治之道也。

知人二也。夫事之成,功之立,在于得人。然人有优劣,犹马之有良驽。而自古以降,以奸充忠,以假乱真者多矣。文以巧饰,言以虚夸,犹浮云之蔽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貌忠谠而心存其奸者,往往掩人耳目,混淆视听。故圣人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观其言而察其行,方可为知。言者,一也;行者,一也。言与行符,犹貌与神合。诸葛曰:观其往来,察其进退,听其声响,詹其看视。徒其言美而形不善,此不足为凭。

亦可以道察之:或间之以是非以观其志,或告知以祸患以察其忠,或示之以利以验其廉。

传曰:人心不同,其犹面也。治道之要,在知上之明否,察下之贤否。

上之明,事之,上之不明,去之;下之贤,用之,下之不贤,辞之。

兼听三也。魏征谏太宗曰,兼听则明。兼听者,集众议正反于一身,择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去之,此所以明也。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善莫大焉。

故善察者见微而知著,见小而识大。

知善恶,然后可以任贤良;明时势,然后可以知进退。欲除其害,必烛其奸,人未动而我先知,后发而先制,以此为政,庶可无虞。

远猷第三

天下事,有可为者,有不可为者。为可为之事,智也。为不可为之事,义也。

管仲相齐,遂成霸业;屈子忠谏,自沉汨罗。故有不可以成败论优劣,然事之成,功之立,必待有为之人,而必有为之人。

有为之人,必深谋之,远虑之,此所谓远猷。远猷者,思远而谋深之谓也。

故三顾茅庐而鼎足立,雪夜访普而天下定。此皆明君识人,而臣下远猷故也。

诗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性之趋利也,犹飞蛾之近火,惟智者不以小而失大,不以近而失远。

故远猷,以见识为先,必顺天因时而依人。顺天,明势也;因时,趁势也;依人,顺势也。

见不远必谋不深,谋不深而事难成。为官者不可不明也。

故远谋诸国,近谋诸身。谋定而后动,可克全功。

雅量第四

为政者必具雅量。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雅量之有无,以别君子与小人,贤与不肖者也,而为仕者犹重之。雅量者,忍也,定也,静也。能忍则自安,能定则自重,能静则自动。张良拾履,韩信钻胯,此所以灭秦破楚。

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视富贵如草芥,此谢安所以全身却敌之策。

进退自如,如闲云野鹤,以天下为为己任,布衣一介而建卿相之伟业,此李泌所以兴唐之术。

士务以识器为先,廓然有天下之志,而雅量自在。

孔子厄于陈蔡而笙歌自若,稽康刑于朝市而顾影弹琴。

今夫天下仕者或蝇营狗苟,伺上司之意而逢迎;或以翰墨丹青,充博雅于士林,此皆不足为道也。

事上第五

事上者,务以忠,以慎,以恭,以勤。事上若使君父,焉有事君父者不以忠,以慎,以恭,以勤者乎?

君父之有过,未尝不可以谏之,讽之,喻之,必明之而后快。上不可欺,欺上若欺君父也。焉有巧言令色,以蔽君父之过为忠乎?

而夸饰己功,隐瞒上过,故不可以良善称之。

至于曲意逢迎,以干禄位,期莫大焉,若非奸佞者何?以此事上,焉有不身败名裂,贻笑后世者乎?

周公受武王遗命,佐成王而求治,天下归心;诸葛承先主托孤,事后主而伐魏,鞠躬尽瘁。虽时不同,势有异,但忠心一也。此二人者,不欺君过,然终不逾人臣之礼。禀忠心而事上,树万世之楷模。

忠者,为事上者立心之本,然忠,务在心而不在名。忠谠之臣,死且不惧,况权臣之势炎乎?

秉天地之正气,建不世之功业。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大忠至纯,察上过而不忤,知上好而不趋,守身持正,终不殆。

故曰:事上以忠,任事以勤,不居功,不二过,明时势,知进退,虽不能建不世之功,亦可以贤称之。

御下第六

御下者,当以宽仁为要,辅之以严。仁而不失其道,宽而不失其法,严而不失其辞。

明是非,平赏罚。恩威宜相济,功过宜分明,以此御下,岂有不服之理?

恩以立德,威以服众,赏以兴功,伐以禁过。寡恩则士怨,少威则士骄;功而不赏则恚,过而不罚则惰。至小过不惩则积大过,小善不扬则失大善,害莫大焉。御下亦有术焉。必待之以诚,道之以德,施之以恩,齐之以礼,策之以道,诱之以利,慑之以威。然此鼻因人而异,因时而乘势。

不迁怒,不受谄,持正守中。

体恤下情,身为士先。赦小过,举贤才。御下莫如等子弟,功则推以让人,过则引为己责,则属下莫不服心,争用命焉。

太史公有言,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此言甚是,然言者昭,而践者希。

用人第七

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文王访姜尚而周兴,昭王用乐毅而齐破。

非常之人不常有,而非常之功亦不常有。然则行仁义,施教化,兴国安邦,辅政强民,非贤才者何?股尸子曰:“人臣者,以进贤为功;人主者,以用贤为功也。”然贤才,非人人视之以贤,必待善识者察(之)。而众口铄金,贤与不肖,故难辨之也。

张子房谋安天下,然非高祖不能听也。韩信,陈平初事项王,项王不能用,而高祖用之,足以破楚兴汉。范增谋虽不足以定社稷,亦可保无虞也,而项王终不能用。汉用陈平之计逐之,而楚军徒具匹夫之勇矣。然善用人者,必善识人。不患天下无贤才,而患无知贤才之人。

知其短长,然后可以避其短而扬其长。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才则安天下,小才则利民生。

至鸡鸣狗盗之徒,本不足取,而孟尝用之,亦可以全身而退,卒脱险厄。

故善用人者,不必以亲疏贵贱,而唯才是用。亦不可以小瑕掩其瑜,以小过而失其贤。

故用人必先知其贤,知其贤然后尽其能。知其贤而不用,或用而不能尽其能,贤者与庸者何异。

守身第八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守身者,常也。

守身若处子,而以德操为重。世事多变,富贵无常。故为人宜谦,为政宜清,为事宜简。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宽以待下。

不矜伐而天下莫与之争。慎思寡言,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知常守身,尚也。

福祸无常,焉能自知?夫满则亏,盛则衰,物之常也。韩子受知于秦王,而谗于李斯;孙膑鉴赏于魏侯,而毁于庞涓。之二子者,均无过愆,而怀壁其罪。

才高而谤至,功成而毁随,惟智者能避之。故曰,功不可居,才不可恃。居功恃才者,危矣。故宜常怀惕惕之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曰,风起于青萍之末,而智者不捐细微。久乘富贵,祸积为崇,富贵而勿骄矜之气,尚之。

守其雌,藏其拙,不矜才,不使能。

武侯曰:“范蠡以去贵为高,虞卿以舍相为功。”进退有据,取舍有度。功高而不居,功成而身退,此全身之妙策。

谋略第九

谋不可无。上以谋国,次以谋功,下以谋身。文王访姜尚成王道,横公用管仲而成霸业。故君不可无谋,

君无谋则失国;臣不可无谋,臣无谋则失禄;人不可无谋,人无谋则失身。

故曰:兵不在多而在勇,将不在勇而在谋。霸王拔山举鼎,勇夺三军,终成垓下之败将。汉高用良、平之谋,而卒得天下。刘备有关、张、赵云,皆天下之良将,然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而遇诸葛亮,而三分定,以谋故也。

然谋无定法,计非一端,唯在乎一心而已。因势利导,随心所欲。

胜敌之策,务在知己知彼。我必知彼,而务使彼不我知。真示之以假,假示之以真,强示之以弱,弱示之以强。

敌强不可轻取。避其锋,攻其弱,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欲抑之,必先扬;欲取之,必先予,深谋而徐图。上谋者攻心,上智者服人。故下一城不如得一邦,胜一敌不如多一友。

然谋亦有道矣。权不可弄,谋不可恃。立身正,自有浩气在胸,谋自在其中矣。故曰,智术百端,不如一心守正。

以假乱真,真自为假。鱼目混珠,瞒天过海。

以彼之术,窃为我术,以彼之功,窃为我功。移花接木,偷梁换柱。

君子感之以义,小人招之以利。人弃我取,人抑我扬。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持中守正,克敌之要。

才辩第十

才辩之术,尚矣。然能者渐稀。古人逞才恃辩,或以谋国,或以干禄,或以谏主,或以全身,或以联纵,或以明理,非肇于一端,而言殊途一,皆以服人为要。故鬼谷子曰:“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辩之不明,而谋难以行之。况人有明智昏庸,韩非“说难”,良有以也。

而辩者亦有忠奸。忠者直陈主过,曰谏。奸者巧言悦上,曰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或讽喻,或直陈,要之皆求实效,而务不可徒图直名。上过之不改,终为己祸。故巧言悦上,不若忠言以告;饰上之过,则为佞人。

古语云:君明臣直。然指陈上过,非说之难,而受之难也。故曰:为忠臣易,为贤臣难。忠臣者,殉其身以成其名;贤臣者,毕其功而全其身。一己之身固不为重,而置君父于何地,社稷于何地。

优孟、东方之徒,譬之喻之,而不直摘君之过,此为明智之举。

故辩宜理直而辞婉。语激气盛者,易怒人主,徒留忠谠之名,于事无补矣。强颜纳谏之主如唐太宗者亦不

多见,而魏征适逢其盛,故能成其事。尚遇昏蒙之君,则危矣,故为忠臣哉。由此观之,辩者股有高下之分,然辩亦有术矣,为官者不可不知。

精彩书摘

【原文】

夫上古无官,当是时也,民衣褐而穴居,食则同食,寝则同

寝,无一己之私。而三代以下,丰饶日渐,仓有余廪,厩有余

畜,民始有私。乃举贤人,设百官,导之以礼义,威之以刑法

【译文】

上古的时候没有职官,在那个时候,百姓穿着葛制的衣

服,住在洞穴中,吃饭一起吃,睡觉一起睡,没有个人的私产。

三代以下,渐渐地变富了,谷仓中有了多余的粮食,棚子里有

了多余的牲畜,百姓开始有了私产。于是推举有才能的人,设

立各种官职(进行管理),用礼义来教化他们,用刑法来威吓他们。

【事典】武丁借梦用傅说

武丁是殷商中期的君主,商朝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鼎盛期。他

知道官员的重要,非常善于选拔贤才来担任官职。

在登上王位之前,有一次武丁到虞山巡视,看到一群苦役犯正

在筑城墙,其中有一个人气宇不凡,就把他找来问话。这个人就是

后来的贤相傅说。武丁和傅说谈了很久。傅说突然问武丁:“请问,

为什么天下会有那么多人犯罪呢?”武丁不假思索地说:“罪犯众

多,说明朝廷在治理上有失德之处。”傅说进一步问:“那么你准备

怎样治理天下呢?”武丁沉思了一会儿,反问傅说:“你有什么看

法?”傅说道:“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任命贤人当官,兴利除弊,让

百姓安居乐业。”武丁听了,很高兴,就问傅说有什么好办法,傅说

侃侃而谈,武丁听得目瞪口呆。他把傅说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成为国君后,武丁又想到了傅说,他决定要傅说出来做官。但

想到傅说是一个犯了罪的奴隶,把他提拔为朝廷大臣会遭到朝臣

们的反对,不禁眉头紧锁。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天,他上朝后,对大臣们说:“我做

了个梦,梦见上天赐给我一个贤臣,可以帮我治理国家。你们要快

些把这个人找来!”

他说出了傅说的样子,还让人画成了像。大家拿着画像到处去

找,最后在苦役犯中找到了傅说。古代人都相信上天,既然是上天

的意思,谁也不敢说出反对意见。武丁一见傅说,就大声说:“就是

他,他就是我梦见的那位贤臣!”

于是傅说被拜为相国。他果然没有辜负武丁对他的期望,对朝

政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很多新的举措,商朝很快就达到了中兴。

【人物】

傅说最初是犯罪的奴隶,被武丁发现,委以重任。据说他曾劝

武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说,知道道理并不难,难的是付诸行

动。这些见解在今天并不新鲜,但在几千年前却是振聋发聩。傅说

当了相国后,辅佐武丁,励精图治,使商朝变得空前强盛。【释评】

设立职官,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尧、舜时期,

虽然也有人在辅佐,但官僚体系并不完善。至于从何时形成了一整

套官僚体系,现在无从作出准确的回答,但设官的初衷却是明确

的,就是为了帮助君主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只

有百姓安居乐业了,社会才会安稳,国家才能强盛,王朝才能延续。

选拔贤才做官,对百姓进行教化,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这只

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建立起一整套法令法规,解

决纠纷,进行合理分配,使社会达到公正和公平。关于傅说的具体

政绩,因为年代久远,缺少记载,今天已经无从考据,但从实际效果

来推断,他肯定就是这样做的,不然,商朝就无法达到中兴和强大。

【原文】

官者,管也。权者,衡也。所以设赏罚,明诉讼,断是非,辨

好恶,检奸邪,消佚乱。管之,束之,导之,化之,衡之,以求其

【译文】

官,就是管。权,就是秤。是用来设定奖赏、惩罚,接受诉讼,评判对错,分辨善恶,约束奸邪,消除淫乱的。管理、约束、

引导、教化、评定,来达到公平。

【事典】陈平巧对汉文帝

陈平虽然相貌堂堂,但因为家里穷,又偏偏不肯下地干活,只

是一味地读书,因此人们不大看得起他,认为他不务正业。

陈平住在库上里。这天,这里在祭祀土地神,祭祀后,要把祭肉

分给大家。这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因为肉很难分得平均。于是,

人们就把这个差事交给了陈平。

但这次却不一样,陈平把肉按照肥瘦大小进行了分配,大家都

感到很满意。

“小子,做得不错。”一位老人家说,“你办事很公道。”

“假如让我主宰天下,我也会做到同样公平。”陈平像是在自言

自语地说。

后来陈平投奔了刘邦,多次运用奇计,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

刘邦死后,他和周勃等人灭掉了诸吕,保住了刘氏的江山。

势胜学 原文+译文

《势胜学》 【原文】 不知势,无以为人也。 【译文】 一个人,如果不明白事物发展趋势,就没有了做人处世的根基。 【原文】 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译文】 形势有变而不能及时察觉应对,一定会失败。 【原文】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信其言,莫如审其心。人无识,难明也。君子之势,滞而不坠。小人之势,强而必衰。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译文】 对一个人来说,考察他的智慧,不如考察他的发展趋势;相信他的言辞,不如审视他的内心。人若没有见识,就不会保持明智。君子的发展趋势,虽有滞碍但不会沉沦;小人的发展趋势,即使强大终究必会失败。一个人只要心里不生恶念,前途就会充满希望。 【原文】

未明之势,不可臆也。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译文】 不明朗的形势,不可以主观臆断;非常明显的形势,不可以违拗它。 【原文】 无势不尊,无智非达。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译文】 没有威势就不会尊贵,没有智慧就谈不能腾达。逼迫他人不能依靠蛮力,取悦他人一定要委婉表达。 【原文】 受于天,人难及也。求于贤,人难谤也。修于身,人难惑也。 【译文】 一个人有天赋的特长,他人就难以企及了;向贤人求助,他人就难以毁谤了。加强自身的修养,他人就难以迷惑了。 【原文】 奉上不以势。驱众莫以慈。正心勿以恕。 【译文】

侍奉上司,不要显示自己的威势,否则必定遭忌身危;驱使众人,不可以心有不忍,否则必定软弱无力;校正世道人心,不可以己量人,否则必定失败。 【原文】 亲不言疏,忍焉。疏不言亲,慎焉。 【译文】 对亲近的人,不可说疏远的话。即使对方拒人千里,斗狠发怒,也要忍让。对不亲近的人,不可以说心里话,即使对方投吾所好,也要特别谨慎小心。 【原文】 贵贱之别,势也。用势者贵,用奸者贱。 【译文】 富贵与贫贱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威势(财力、权力、学力所营造的势力)。善于发挥威势作用的人,就会尊贵;只会使用虚伪狡诈手段的人,必定得不到尊重。 【原文】 势不凌民,民畏其廉。势不慢士,士畏其诚。势不背友,友畏其情。 【译文】

《论语·学而篇》(我的学习资料)

论语 学而篇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

中国教育史_张传燧_第三章(中)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下):教育思想

第三章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下):教育思想 1.课时:10课时。 2.教学课型:理论课。 3.教学目的和要求: (1)目的:了解各家(主要是儒家和墨家)教育实践及其教育思想的特点、内容。 (2)首先是阅读课本;其次是阅读教育名著;再次是浏览参考资料。 4.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西周教育的特点、“六艺”教育的起源、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 5.教学方法、手段、媒介(教学媒介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模型、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教材、光碟、板书。 6.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育思想:儒、墨、道、法、名家——主要讲孔墨孟荀和《中庸》、《学记》、《大学》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4课时) 一、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 “野合而生孔子。”“丘,山丘也”。 从事过低贱的职业(委吏、乘田),从事过政治活动(中都宰、 司空、司寇),但时间不长。 主要从教育(办私学)职业,直到逝泄,长达40年,学生为: 第子3000,贤者72。学生背景复杂,大多贫贱,“有教无类”,广 开学路,推行普及教育。 教育内容:“六艺”,重视文化、道德、理想教育, 教育方法:启发式、固材施教,、循循善透、游历考察,示范榜样。 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教育思想。 孔乙的教育思想包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教育目的看法、教育对象的看法、课程教学 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看法、教师的看法。

二、“庶富教”与“习相远”——教育作用观 (一)“庶富教”的教育社会作用思想 1.“富教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2.“德政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二)“习相远”的教育个体作用思想 1.人性论基础——“性相近” 性? 近?(异、同、近) (如何理解) “性习论”与“学知论” 说明人皆有接受教育的能性。 2、教育作用——“习相远” 习?远?(区别,差别) 说明存在个别差异。但个别差异,一方面是天生的(性相近),一方面更是后天形成的”(习相远);个别差异,一方面是困材施教的依据,一方面又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三、“君子、成人”与“有教无类”——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观 (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与教育机会均等的大众教育观) (一)“学优则仕”与“君子、成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 1.学优则贤:贤人政治 2.贤则为仕:专家治国 成人——理想目标: 六德 士——————————————学优————————————仕 孔子从施行“仁政”的社会政治理想出发,主张教育应通过培养贤能之士来为社会政治服务,以实现他所谓“贤人政治”的伟大理想。他把贤能之士称作“君子”、“成人”。 他认为,“君子”应具备智仁勇“三德”;“成人”则应具备“六材”,明确提出了培养的人的规格问题。 所谓“三德”即“三道”,(合格标准)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所谓“六材”即:(最理想标准) “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卡庄子之勇,冉求之艺,纹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他认为,只有具有这些方面的综合素养,才能做到“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的治国目的。“安人”即“治人。”

学记原文及翻译72106

首页阅览室馆友我的图书馆帐号 《学记》全文及翻译 收藏人:健康人格政治 2011-04-08 | 阅:56144 转:813 | 来源 | 分享 腾讯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搜狐微博推荐给朋友 举报 《学记》全文及翻译 2010年10月05日星期二18:06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原文】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古书上说:“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岂不正好说明了这层道理吗!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

【K12高考语文模拟】天水一中2020届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考试作文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善聚善用各类人才,中国创新一定能更好地发展。 --李克强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天水一中2020届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实践出真知 荀子曾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了解“天之高”“地之厚”,必须“登高山”“临深溪”。“不登”“不临”是无法了解“天”“地”的情况的。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 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实践。过分强调理论而轻视实践,人就会丧失实践的能力。理论是虚的,通过实践,理论才落到实处。只有付诸行动,认真去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才不至于成为空洞教条的理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说的。可是却偏偏有人喜欢纸上谈兵,结果害人害己。赵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扩年轻时熟读兵法,善于谈兵,连他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赵王中秦王反间计,让他替廉颇为赵将。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知空谈兵法的人。他到了长平后,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搞得全军官兵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他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只知根据兵书作战,不知灵活处理,后被秦军射死,部下40万人全部被俘。赵国亡国。 虽说胜败是兵家常事,但是由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指导的战争才是胜算大的。像廉颇虽是赵国老将,理论知识也许不如赵括记诵丰富,但是廉颇有着攻城掠地的丰富战争实践经验,他带兵打仗所依靠的主要不是从兵书上背的理论知识而是实践的积累。而赵括缺少的恰恰是实践。谈起理论头头是道p口若悬河,而实战中却落得大败者大多是像赵括等缺乏斗争实践的人 反之,那些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人,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往往就会取得很大的成就。 曾经有一位医生主持了一项十分着名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成功,标志着困扰人类一千余年曾夺走无数人的生命的病魔---天花被人制服了,而这位医生就是举世闻名的爱德华。琴纳。他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到乡村进行实践工作,近20年的时间里,他一边行医一边经常到奶牛场,仔细观察奶牛生牛痘,牛痘又怎样感染到人的身上,人感染了牛痘之后又有哪些症状。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接种牛痘,再接种天花,实验成功。尔后又在一个小男孩身上实验,结果又是安然无恙。自此,人们终于发现了预防天花的方法了。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漫长时间的实践中才能造就成功。在近20年的漫长岁月中,琴纳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研究,实践,坚持不懈,最后终于取得天花接种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验的成功。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理论起决定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也不能因此而轻视理论,导致唯实践主义。 所以说,实践与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亲自去实践,才能获得真正闪光的理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工作之后还有余力的就应该去学习、进修,不断提高自己;学习、研究之余要多参与具体的工作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诗中表达的思想不仅是冬夜读书的体会,更是诗人勤奋学习的经验总结。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善聚善用各类人才,中国创新一定能更好地发展”,主要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要正确认识人才,科学合理利用人才等。如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实践出真知”。然后

《论语.学而篇》原文与翻译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 子曰:“道千乘之国(2),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

卜商

卜商 卜(bǔ)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汉族,中国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并不象颜回、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克己复礼”(复兴周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因此,子夏发展出一套偏离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贡献 ?子夏易传 ?全面继承孔子 3 家族世系 ?长支 ?次支 ?翰林院五经博士 ?卜子奉祀官 4 著作 5 史籍记载 6 后人评论 7 学术争议 8 子夏墓

简介:家贫,先刻苦求学,后被孔子保荐,当了小官,孔子死后拥护有子,离开孔门,另起炉灶,失败,丧子,失明,回归赤贫,曾子聘用,写了半部论语。 人物生平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 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史记·儒林列传》),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 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见郭沫若《十批判书》子夏像)。

(完整版)《学记》全文及翻译汇总

《学记》全文及翻译 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寻找有贤之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

商院人物:揭秘央企高管中的红色后代

商院人物:揭秘央企高管中的红色后代 央企“一把手”是怎样炼成的? 央企高管尤其“一把手”的任命具有行政化倾向。被委任者除了源于基层由下至上提拔外,还有一部分从政府直接向央企输送。那么,谁是最大牌央企“一把手”?“副部级”高管要经过怎样的历练才能登顶?行政化任命到底有何利弊?所谓“公开招聘”为何进展缓慢? 企业家一词由法语“entrepreneur”而来,其原意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在现实中,这个冒险事业的“一把手”可谓对企业的兴衰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我国,因为中央企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党管干部的原则下,央企高管,尤其是“一把手”的任命存在着明显的行政化倾向。被委任者除了源于基层由下至上层层提拔外,更有一部分人是从政府直接向央企输送,也即跨界高管。那么,他们究竟要经过怎样的力练,才能步步登顶?行政化任命到底有何弊端?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一现象?所谓的“公开招聘”为何进展缓慢?本专题将逐一为您解答。 (一)最大牌“一把手”:多为副部级 事实上,广义的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包括三类:一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企业,从经济作用上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如军工、电信;提供垄断性产品的,如石油;提供竞争性产品的,如一般工业、建筑、贸易。二是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管理的企业,属于金融行业。三是由国务院其他部门或群众团体管理的企业,属于烟草、铁路客货运、港口、机场、广播、电视等行业。 那么,这些央企“一把手”的人事权是怎样的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竞争力研究部部长许保利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在国资委网站列出的115家央企名录中,前54家企业“一把手”(指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及总经理)多为“副部级”。他们一般由中组部发文任免,国资委协助考察。 同样,国有金融机构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其董事长、行长、监事长也常被视为副部级官员,或享受副部级待遇,由中组部选拔和任用,也常有转任政府官员的通道。 “在现实中,我们习惯称这些企业为\‘副部级\‘单位,但事实上,企业是没有行政级别的,只是\‘一把手\‘多由中组部发文任免,因此才被惯称为\‘副部级\‘。”许保利说。 为什么在国资委管理的企业中只有“前54家”企业才有副部级高管呢?许保利解释称,这54家企业大多为原来的国家部委撤消后,相应组建而成的国有企业集团,原先称“53家国有重点骨干企业”,现在是54家,因为后期新成立了“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 那么,又为什么此类企业的“一把手”多为“副部级”呢?许保利表示,大概是由于这些企业最初成立时的“一把手”是“副部级”,于是便由此顺延下来。 例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最初成立之时,相当于国务院直属局级,归口石油工业部领导,由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秦文彩担任总经理。 不过,这54家“国有重点骨干企业”的“一把手”也并非全部都是“副部级”,有时也可能是“正部级”。如现任河北省省长的张庆伟曾担任国防科工委主任,该委员会于2008年被撤消后,张庆伟又以正部长级的身份出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除却54家“国有重点骨干企业”的“一把手”正职,其他副职以及剩余61家企业的人事权,据许保利介绍,均集中在国资委。 此外,业内人士称,“副部级”央企还包括中国四大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寿(16.52,-0.12,-0.72%)保险集团、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2.96,0.01,0.34%)、中国农业银行(2.74,0.01,0.37%) 、中国工商银行(4.21,0.03,0.72%)、中国建设银行(4.81,0.01,0.21%)、交通银行(4.72,0.01,0.21%)),以及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类央企;

守弱学 原文+译文

卷一·敬强篇 【原文】 世之强弱,天之常焉。强者为尊,不敬则殃。生之大道,乃自知也。君子不惧死,而畏无礼。小人可欺天,而避实祸。非敬,爱已矣。智不代力,贤者不显其智。弱须待时,明者毋掩其弱。奉强损之,以其自乱也。示弱愚之,以其自谬焉。 【译文】 人世间的强弱之分,是天道中很正常的事。强者尊贵,不敬重它就会招来祸殃。 生存的第一准则,是要有自知之明。君子不恐惧死亡,却害怕失去礼节。小人可以欺瞒上天,却躲避实际的灾祸。并不是真正地敬重强者,而是爱护自己。智慧不能代替实力,贤明的人不会显露他的智慧。弱者需要等待时机,明智的人不可遮蔽他的弱小。尊奉强者可以损害他,用这个方法能促其自我变乱。显现弱小可以愚弄强者,用这个方法能使其自生错误。 卷二·保愚篇 【原文】 人不知者多矣。知之幸也,不知未咎。智以智取,智不及则乖。愚以愚胜,愚有余则逮。智或难为,愚则克已,得无人者皆愚乎?上不忌愚,忌异志也。下不容诈,容有诚也。上明而下愚,危亦安。下聪而上昏,运必尽。言智者莫畏,畏言愚也。 【译文】 人们不懂的事情太多了。懂得的事情多是好事,不懂也不是坏事,智者用其智计作为取胜之道,智计有失就会事与愿违。愚人用其愚笨作为胜利之法,愚笨十足就能达到目的。智计有的难以做到的事,愚笨却可以解决它,这恐怕是人们都是愚人的缘故吧。当权者不忌惮愚人,而忌惮不忠的人。地位低的人不容纳奸诈之人,而容纳有诚信的人。上司精明下属愚笨,虽然危险但可以平安脱困。下属聪明上司昏庸,好运一定会完结。说自己聪明的人不要怕他,要怕说自己愚笨的人。 卷三·安贫篇 【原文】 贫无所依,不争惟大。困有心贼,抑之无恙。不恶窘者,知天也。惰以致贫,羞也。廉以不富,荣也。蹇以无货,嗟也。贵生败儿,贱出公卿。达无直友,难存管鲍。勿失仁者终富,天酬焉。莫道苦者终盛,人敬矣。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

《论语》学而篇第一翻译及自我赏析 ———————————————————————————————— 【原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另译】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自我赏析】 这三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对此章评价极高。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贯穿《论语》始终,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部分。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原文】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自我赏析】 此章中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孔子以仁为本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孔子当时作为一个纯粹的思想家为了生存而必须提出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的无奈体现,从另一方面也提想出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但是,在当今社会,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状况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孝敬父母,关心长辈,考虑到老人们心灵上的需求。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

商业伦理缺失成因

商业伦理课程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 我国当代商业伦理精神的缺失成因及对策研究学院名称商学院 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学生姓名雷雪萍 学生学号201308020218 任课教师孙琳 设计(论文)成绩 教务处制 年月日

填写说明 1、专业名称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2、格式要求:格式要求: 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54cm, 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 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 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我国当代商业伦理精神的缺失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 商业伦理精神,是指人类在商业活动中所形成的关乎商业活动准则和规范、道德情操的精神。中国传统商业伦理精神主要包括诚信精神、契约精神和社会责任精神。而在当代,商业伦理精神严重缺失,其成因可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政治政策和近现代国家法律和市场环境来加以阐述。对于我国商业伦理精神的缺失,该如何补救、建立完善的商业伦理体系,这也是当代商业和商人应该探讨的问题。 关键字:商业伦理精神缺失成因传统思想对策 第一章商业伦理精神及缺失现状 1.1商业伦理精神定义 商业伦理精神,是指人类在过去商业活动中,由于地理、文化等因素所形成的关乎商业活动的准则和规范、商人的道德情操、对国家和社会、对自然的责任精神的总和。我国在过去的几千年中,随着商业活动的兴起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商业伦理精神,主要包括诚信精神、契约精神和社会责任精神。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 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 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 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 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 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 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 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 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 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 不刑,其此之由乎!

中国教育史42327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二、春秋时期的教育变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官学衰变 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2、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3、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二)、私学兴起 兴起的原因:1、政治经济的变革,社会的变动,官学的衰落 2、“士”作为一个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私学的创办者都已各种“治国治民”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三、私学的历史特点 1、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2、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心地主阶级为首,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 治的阶级联盟。 3、私学它是有四家根据社会或个人需要而设立的,它是分散的,学在四方。 4、私学是政教分设 5、私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6、私学是官师分离 7、私学思想自由 8、私学的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六艺”教育 四、孔丘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作用 (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去,就会影响政治。(2)与经济的关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庶富教” (3)、与军事的关系:“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求; (4)、与行政、法律的关系:“道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二)、论教育对象问题-----有教无类 (1)内涵: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 可以入学受教育。 (2)意义: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 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三)、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 (1)内涵:将学习与做官联系起来 (2)依据:《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学也,禄在其中矣” (3)意义: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 对后世的读书做官制度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论教育内容---六经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个人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个人心得体会【--个人述职报告】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得感受。以下是分享的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的文章,欢迎阅读!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

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 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 __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教师是不能凭真本事吃饭的行业(转自河北教师网)

教师是不能凭真本事吃饭的行业(转自河北教师网) 教师是不能凭真本事吃饭的行业(转自河北教师网) 目前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集中于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教师的生活最痛苦! 目前社会最低层的几个职业中,唯有教师是无法凭真本事吃饭的行业!当医生,能不能把病治好,就是标准;当工人,能不能把产品做好,就是标准,而教师呢?评定教师工作的好坏应该是教学,但怎样的教学才算好呢?高分?现在讲素质教育!学生品德好?考试考不好,那校长在会议上报名次,你的脸往哪儿放?教师该朝哪个方向努力?无所适从! 教师是无法凭真本事吃饭的行业,并不是说教师没有真本事,事实上许多教师(尤其是早年的师范毕业生)都具有过 硬的个人素质,问题是现在学校考核教师的标准活动性太大,领导根据个人偏好来评判教师的现象十分普遍,“教而优则仕”,在学校几乎是不存在的,朝中无人,休想做官!再想想,官都被“朝中有人”的人做去了,那些只凭自己本事的人到哪 儿去做官呢?除非你也去钻营,否则,前途与钱途,一切免谈!如果大家都去钻营,这书谁来教?正事谁来做?谁来用心替学生考虑? 目前社会最低层的几个职业中,唯有教师升官是跟业绩没有关系的行业!教育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教师工作的优

劣很难判断,这一点,被教育界的领导运用得可谓出神入化,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谁拍马逢迎,请客送礼,我就提拔谁,你能怎么着? 目前社会最低层的几个职业中,唯有学校内领导的总体业务水平比被领导低的行业。以前有个笑话:几个教师分配工作,会教语文的教语文,会教数学的教数学……什么都不会的当校长!现在的学校体制好像就是按这个笑话在运作!目前社会最低层的几个职业中,唯有教师是还形式主义泛滥成灾的行业!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教学生,除此之外,都是不误正业,可现在的教育行政部门,却偏偏不让教师静下心来教书。一周一篇“教学心得”,一月一篇“教学论文”,一课一篇“教学反思”,一学期一次总结。今天检查摘抄,明天检查笔记,用一次电教设备,要记录一次,到时上级来督导检查,只看你的记录,至于用不用,无所谓!有教师戏言,老师上一次厕所,也要撕下便纸的一角,写上年月日,存档,以备检查!不要小看这些检查啊!应付检查,往往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你课可以不上,但这些应付检查的材料“一个不能少”,这些都是跟教师业务考核挂钩的!少了要扣分,也就是扣钱!教师谁敢怠慢?因此,我看到许多教师不得不停下正常的课务,埋头苦苦“准备”这些材料。 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 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

学记原文及译文

【《学记》教育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 《学记》的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一、教育作用与目的?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它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饷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王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仅仅依靠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统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形成良风美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须发展社会教化,通过社会教育手段,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自觉来实现。另外,人虽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经过努力学习,就无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王者"的法令。这就像一块美玉一样,质地虽美,但不经过仔细地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古代的帝王深谙此理,他们在建设国家,统治人民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使其优先发展。? 《学记》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学记》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学记》的作者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这一提议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体制的形成影响极大,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并立的教育体制。?其次,提出了确立学年编制的设想。《学记》的作者主要谈到了大学的修业年限和时间安排。他把大学的教育划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阶段。"小成"阶段学习年限为7年," 大成"阶段为2年,这是古代学校教育中确立年级制的萌芽。? 关于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学记》首先特别重视大学的入学教育和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它说:"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养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学记》把入学教育做为大学教育的开始,要求在开学这一天,王子率领文武百官亲临学宫,参加开学典礼,用新鲜的蔬菜、水果等祭祀先圣先师,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开学典礼结束后,新生入学后首先学习的内容是《诗经·小雅》中的三首诗,即《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这是三首君臣宴乐的诗,入学教育学习它们是为了告诉学生,大学教育是培养政府官员的,上了大学就是"官其始也",就等于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就要思考今后如何才能做一名忠于君王、勤政爱民的好官。入学教育结束之后,日常的教学工作也必须严格进行。上课的时候,学生只有听到鼓声才能打开书箧,把书取出来,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待学业的严肃认真的态度。教师上课之前应准备好惩罚学生的教鞭(即"夏楚"),目的是严肃课堂纪律,使学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废了学业。天子委派的政府官员或天子本人不到夏季大祭完毕,不要到学校里来视察和考核学生的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