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论文:浅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文学论文:浅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山西师范大学成教院

函授教育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论《水浒传》忠义观

函授站______乡宁_____

专业____汉语言文学_

级别______09级_ ___

姓名_____刘丽娟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联系地址管头镇政府

联系电话138********

电子邮箱367276955@https://www.wendangku.net/doc/dc14572425.html,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

2011年09月20日

目录

一、内容摘要 (2)

二、关键词 (2)

三、正文 (3)

四、参考文献 (9)

浅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内容摘要: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最核心的思想是宣扬忠义思想。小说作者就是沿着这一思维格局,把《水浒传》写成了一部忠义传。宣传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就《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从忠和义两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一分为二地看待水浒英雄的忠与义,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现代社会中,做“忠”“义”之士。

关键词:

《水浒传》,忠义思想

正文:

《水浒传》最初叫《忠义水浒传》。全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忠”和“义”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范畴。“忠”属于君臣一伦,“义”属于朋友一伦,统治者总是宣扬“忠”,江湖人总是宣扬“义”。自西汉中期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一直被奉为官方正统的意识形态,由此中国人的忠、孝、义等封建传统观念便逐步形成,人们的是非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于是是否忠、孝、礼义等便成为衡量人们思想道德的准绳,由此也就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言行。过去和现在对《水浒传》的思想倾向有很多不同见解。提出忠义说的,最具代表的是明代的李贽,就是李卓吾,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忠义<水浒传>续》,他认为,宋江是身在梁山,心在朝廷,一心招安,一意报国。他认为是忠义之烈也,是非常突出、非常典型的,是值得推崇的。在现在看来,我们认为他们的忠义是愚忠,是江湖义气,可也许在当时是备受人推崇的,所以,我认为在招安一事上不能求全责备,一味指责宋江,就作者的观点看,是反贪官不反皇帝。当然宋江的愚忠和众好汉的江湖义气固然不好,但就我们现在说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本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下面我就来谈论一下:

一、忠——愚忠

忠,即是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在《水浒传》中,要说忠,当数宋江,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忠君受人称道,可愚忠就让人难以接受了。宋江是众好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举动直接影响着众英雄的命运。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宋江不负责的愚忠。

宋江在被刺配牢城途中,梁山好汉下山来接宋江,花荣要给宋江开枷,宋江说:“贤弟,是什么话!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山寨头领苦苦相留,宋江坚决拒绝,说要留他,“不是抬举宋江,明明的是苦我”。“兴者一时乘兴,与众位来投。天幸使令石勇在村店里撞见在下,指引回家。”如果“顺了哥哥,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之人,在世上虽生何益。”他始终不肯除枷。由此可见,宋江的忠孝之心一般人犹未能比也,他的忠孝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宋江受招安以后,成了朝廷的忠臣。他的思想是为国出力,保境安民。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对义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水浒传》中宋江的一大关键。受招安后把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改为“顺天护国”,他也由首领走到服从朝廷的顺臣。这时,宋江的思想是:我是爱国的,皇帝代表国家,朝廷不负我,我不负朝廷。他不听吴用等好汉的劝阻,去征方腊,打得十分惨烈。

第五十九回,宋江为了营救身陷华州牢里的史进和鲁智深,用吴用之计赚了宿太尉的金铃吊挂,把宿太尉接入山寨中,宋江拜了四拜,跪在面前告道:“宋江原是郓城县小吏,现被官司所逼,不得已啸聚山林,权借梁山,水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为国家出力”。从他的这番行动和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宋江希望招安的思想将成为他以后追求的主要目标,他的愚忠思想已暴露无遗。

在与高俅打第三仗之前,朝廷又派人来招安,高俅在书上做了手脚,企图骗宋江几个

入城,先杀宋江,使群龙无首。宋江闻得:赦罪招安,“喜从天降,笑逐颜开,丝毫无提防之意。幸亏是吴用等作了安排,才没有上当,当水军捉了高俅,宋江立即扶上堂来请在上面坐,宋江纳头便拜,口称死罪。且看下面描述:

宋江都让换衣请到忠义堂就坐……但是活捉的军士尽数放回济州……大设筵席。宋江把盏曰:“文面小吏安敢反逆朝廷?虽沾天恩,中间间弊,难以屡陈。望乞太尉救拔,得瞻天日,当以厚报。”这完全是忏悔自己的罪过,一副十足的愚忠相!高俅是祸国殃民的奸贼,梁山英雄中不少人受到他直接或间接的迫害,是梁山义军的死敌。宋江在他面前卑躬屈膝,乞求他发慈悲。这严重地影响了他自己和义军的形象。宋江此时渴望招安,已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尽管如此,信誓旦旦的高俅一回朝之后就称病不出,还软禁了梁山的两个头领。招安屡屡受挫的宋江,不仅没有使他的愚忠有所惊醒,反而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请看下面描述:

宋江向前垂泪启奏曰:“臣等不曾抗拒天兵,素秉忠义,自蒙陛下命守楚州,到任以来,陛下赐以药酒,与臣服乞。臣死无怨,但恐李逵知而怀恨,辄生异心,臣亦与药酒饮死。吴用花荣亦忠义而皆来,在臣冢上,俱各缢身死……至死他的愚忠也丝毫没有改变。而且宋江的思想是很特殊的,这个值得我们体味。

在中国农民起义里面,宋江这样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农民起义几乎没有。我翻了一下中国农民战争史,从陈胜吴广开始一个一个地排下来,找不到一个不反皇帝的。正德年间在河北霸州起义的叫做赵鐩,这个人是公开地宣称,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他最后的结果跟宋江一样,甚至比宋江更悲惨。我找来找去找这么一个人物,这个人物的号称为“赵疯子”。为什么是疯子?你既然要暴动,要起义,那你就要反皇帝。你不反皇帝,你要忠,你就不要起义。这二律相悖。这个人跟宋江很相近,很少这样的人。最后这个赵鐩被正德皇帝抓去以后,把他的皮给剥下来,皮剥下来不说,还把他的皮做成马鞍,做成正德皇帝的马鞍,你虽然声称忠于皇帝,但是你实际上在造反。这我们在《水浒传》里面也能看出来,宋徽宗不管怎么样,你宋江怎么号称忠义,你造了反,十恶不赦,你最后只能是这个下场。我们深入地讲,你怎么解释这个招安?我觉得有的评论者好像很回避这个招安。有人说《水浒传》是有招安,招安发生在七十回以后,七十回以后的《水浒传》是另外一个《水浒传》,是两个《水浒传》。宋江上梁山排座次之前,那是一个宋江。上梁山主持梁山以后,那是另外一个宋江。就是我们分析一部作品要全面地分析、要系统地分析,不能取其一点,不能把它割裂开来。实际上,宋江上梁山之前,他的思想是忠义思想,上梁山之后这个忠义思想就变成了他的路线,就是招安的路线,他是一贯的,不是上梁山以后突然变了,不是这样。我们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宋江杀了阎婆惜以后亡命江湖,当时官府要逮捕他,他就跑了,在江湖亡命。他多次被山头上那些山大王请上山,他都不上山。后来他还是回去了,去探亲,看他父亲,后来他被抓了,他愿意被抓,不就判个刑嘛!流放到江州。因为当时府尹对他很关照,认为他是一个好汉,是个义士,从轻判了,认为他杀阎婆惜是误杀,就刺配江州,就是因为在江州他题了一首反诗。这首反诗,历来对反诗的分析,我认为不太准确。他有两句话:“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好想分析说他要当黄巢、要造反,你仔细分析一下,他是“敢笑黄巢不丈夫”,黄巢不是个大丈夫,他才是大丈夫。什么叫丈夫?什么叫不丈夫,他认为他忠义,他在梁山干的事业才是大丈夫,黄巢那个不叫丈夫,他实际上是这个思想。当然那个黄文炳抓住这个诗,无限上纲,说它是反诗,把他抓起来要判死刑,后来劫法场。在这种情况下,宋江再也不能不

上梁山,他这样子上了梁山,这样才坐上了梁山的交椅。所以说宋江他这个招安的思想,是有深刻的思想基础的,他这个招安的政治主张,是有他的思想基础,不是突然变化的,不能够说前半截的宋江是造反的,后半截的宋江是不造反的,是投降的,不能这样说。宋江的思想是一贯的,他没有当梁山的领袖之前,他作为个人来讲,他是胸怀忠义,他在家是个孝子,他在外面干事情,是两条:一个忠,一个义。对江湖上好汉、豪杰他称兄道弟,扶危济困。上了梁山以后,这种思想很自然地就会演变为招安思想。其实历史上农民起义受招安的多得很,李自成、张献忠,都受过招安。当时的农民起义,招安这一点,由于他们的起义本质所决定,这个招安对他们并不是奇怪的事情。是他们一种策略,打得不行了情况不妙,他就要招安,李自成、张献忠都是这样招安的。当他的势力大起来,觉得可以把这个皇帝推翻,他马上就换旗帜。宋江跟他们不同,就在于宋江他把招安作为他的战略目的,而一般的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目的是要推翻皇帝,他自己做皇帝,它的差别在这里。

因此,我们不能够因为《水浒传》写了招安,就认为《水浒传》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书,我认为这个评价缺乏一定的依据。因此我认为《水浒传》它的价值之所在,并不取决于招安和没有招安。《水浒传》的价值我认为,简单来说,一个是他歌颂了这一批反抗的英雄;其次,他客观地揭示了官逼民反、逼上梁山,这个封建时代的历史规律,这个是很了不起的。我们不能因为作者主观宣扬了招安的思想,作品写了招安的情节,因此就把《水浒传》全盘否定。所以说,我们看这场农民起义,关键要看这个领袖,特别是领袖所提出来的他的政治纲领和他的纲领的实践。所以我认为:《水浒传》它是写了一批强盗,但是并没有赞扬强盗,它赞扬的是一批敢于反抗的英雄好汉。我们读《水浒传》,只要读到林冲你就会感到,不起义是不行的,它只有到了风雪山神庙,他搬开石头、推开大门,把那几个坏家伙杀掉,才解气。要不这样写,你觉得压抑得很。比如写道鲁智深,他拳打镇关西,那几拳打下去真是痛快。那不打太窝囊,打得好,这才是《水浒传》肯定的东西。他肯定的是被压迫者的一种反抗,假设我们中国人都没有了反抗精神,就压在头上,像林冲,我们开始都认为他太窝囊,一直忍辱负重,想保全他的一个小康的家庭,最后希望也破灭了,保不了了,这样才最后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水浒传》它宣扬的是这样一种精神。至于忠,则恰好是农民起义失败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至此,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以悲惨的结局而告终,本来梁山义军与朝廷正面作战,“以两赢童贯”,“三败高俅”而取得的大胜,其力量足以夺取封建王朝的政权。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可见愚忠危害之大。

历史有时又有许多的相似,由宋江和宋徽宗来看毛泽东和蒋介石,同样是农民起义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虽然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但毛泽东同志始终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试想,如果宋江等人不是愚忠是否会像朱元璋、李世民那样让历史或多或少向前进步呢?

二、义——江湖义气

在当今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一个“义”字,包括的内容太多了。《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

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在《水浒传》前七十回中,着重描写了众好汉的义,梁山及江湖人士无不以好汉作为人格衡量的标准,所以个个争做好汉,人人要结识好汉,惟恐别人笑自己不是好汉。因此以“义”当头,什么是“义”呢?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义”的内涵非常复杂,首先,它指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合适宜;其次,它还与人们对待利益的态度有关;再次,义还被内化为强调道德责任的伦理准则,在朝则忠孝节义,在野则忠诚信义。

《水浒传》中的义,我认为大部分是可取的,但有少部分是不足取的,它的义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先秦游侠至后代绿林好汉最稳定、最基本的人格精神和人格观念,也是“替天行道”旗帜的具体表现,可以说打抱不平是梁山好汉的共同人格追求。尽管他们个人的出身、禀性、喜好不同,但这一点却惊人的相似,且看关于鲁智深的描述:

鲁达听了道:“呸!俺知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了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个厮便来”,史进、李忠抱住劝道:“哥哥息怒,明日去理会。”虽然此事与鲁达无关,但他善良、义气用事,面对邪恶毫不犹豫,真是做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又如李逵大闹忠义堂等个人行为都是如此,梁山好汉前期的几次大规模行动也是如此,又如江州劫法场时为了营救宋江和戴宗,三打祝家庄是为了帮杨雄和石秀救出时迁。从这些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他人遇到困难时古人尚且如此,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思想先进于古人,我们应怎样做才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呢?以前,我从报纸上曾见过为落水之人讨价还价,还有公共汽车的小偷无人敢管,这些事大家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象这样的事情听了都让人心寒,虽然这样的事是少数,但影响却很大,因此,我希望大家都来学一学伸张正义、勇于向邪恶挑战的人,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鲁智深”、多一些“李逵”。

“仗义疏财”。仗义疏财也是梁山好汉性格的共同体现,在仗义疏财方面,要以宋江和柴进为代表。在梁山起义军发展过程中很多人要么得过宋江的资助,要么听说过他的“及时雨”的英名。正因为如此,听说要随他起义,莫不情绪激昂,死心塌地,有关宋江的仗义疏财请看下面的描述:

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的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可谓是挥金如土!人问他求财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纠纷,只是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赈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真是窥一斑而知全豹,看一叶而知春秋。仗义疏财是同舟共济,它不仅是绿林人格的象征,也是绿林集团得以成立的重要内聚力,由于宋江的仗义疏财,他的人格魅力在当时是光芒四射,令人折服。

仗义疏财是个古老的话题,《水浒传》中众英雄的仗义疏财也是屡见不鲜,我们为他们的这种助人精神感到高兴。面对当今,虽说物质文明日益发达,但灾难和疾病也会在某个地区或某个国家发生,我们应该懂得,作为我们的同类,某一方有困难时我们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真正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拿印度洋发生海啸来说吧,许多国家许多地区均向受灾地区的人们做点贡献。我想,今天的援助可能就是古代好汉们仗义疏财的延续和扩张吧!

“勇武阳刚”之气。《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便是一群这样的血性男儿,他们勇猛无比,豪气凌云,独具雄伟、劲烈的阳刚之气,体现出个人英雄主义气概:如“景阳冈武松打虎”对武松的描写。老虎是山中之王,有谈虎色变之说,可是武松面对猛虎敢于和它相搏,在几乎是赤手空拳的情况下竟然把老虎打得只剩下口里兀自气喘,由此可见,武松非一般常人可比。

再如,李逵江州劫法场,沂岭杀四虎,大闹忠义堂;花和尚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等都说明了这些。

义是一种纵向理论,注重放纵、自由、热血担当,故决定其性格开放的一面。《水浒传》中写宋江的仁义之处极多,宋江对于江湖上的好汉,不惜血本的与他们结交,因此才闻名遐尔,声震寰宇。《水浒传》中的人物,许多人都受过他的恩惠,从晁盖、吴用等劫生辰纲的一批人到武松、李逵等草莽豪杰都是如此,给钱极其大方,即便是一般穷苦人,他也出手不凡,如给卖唱的宋氏母女,一出手就是二十两银子。

《水浒传》中体现了“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朴素平等意识,所谓“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论称分金银,成套穿衣服”,“四海之内皆兄弟”,“你有我有全都有”。

当然,《水浒传》中的“义”,也有该批判的。阮小七的“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就体现出了这种“义”。“若是识我们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他的是非标准很模糊,特别是在武松身上表现的非常典型:阳谷县令、孟州管营、张都监的一点小恩小惠,都可以将其收买,使他甘心为驱使,他忠心耿耿的为县令押解的是用来行贿的,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血汗,他“醉打蒋门神”的结果也不过是让“施恩重霸孟州道”。施恩既是贪官又是商霸,并非靠自己劳动诚实致富。而戴宗、蔡庆兄弟、张衡、穆弘兄弟、张青夫妇在上梁山之前的所为,都不够光彩。我们所称颂的武松这些人,也有强盗行迹,强盗干的事情。比如说武松杀潘金莲,他宣传那种杀人的残酷,把心肝五脏挖出来,放在他哥哥武大郎的祭桌上面,这个不是一般人做得出来的。然后到他血溅鸳鸯楼,他见人就杀,丫头啊什么,马夫什么,全杀了,他的刀都杀得卷了口,这个你不能不说是强盗。就包括宋江,你抓住了黄文炳抓到了刘安,宋江也是把他绑在将军柱上,也都是挖心的。当然不是宋江挖,是宋江看着挖,那就是宋江他默许了。他就是要杀他,杀人办法,而且杀人要把心脏挖出来炒给宋江吃,这是杀人如麻,他认为这是强盗的行迹。渲染这些东西,看起来很血淋淋的,血腥得很。当今社会,像《水浒传》上的稍有不对就动粗的事不少,现在的社会是法制社会,再也不是弱肉强食的社会,遇事我们一定要冷静,三思而后行,切不可学那些哥们义气的做法了。

总之,《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是很复杂的。“忠”和“义”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尤其流行。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重谈巷语”在民间流行,显然越来越清楚地涂上了“忠义”的色彩。正是沿着这一长期形式的思维格局,作者把《水浒传》写成了一部“忠义传”。

愿我们每个人擦亮双眼,仔细分辨。

【参考文献】:

(1)成生:《水浒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们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4)牧惠:《歪批水浒》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5)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们出版社,1983年版(6)袁沛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