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年中考历史(广东专用)总复习:时政热点

2019年中考历史(广东专用)总复习:时政热点

附录时政热点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重要时政材料: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重要论断: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三、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四、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二)相关史实:

1.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是从“道”中产生出来的,“道”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和基础。又说:天、地、人、“道”都是按照本身的自然规律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通过“自然无为”而体现出来的。宇宙自然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态运行过程,人在其中应该遵循一定的活动规律,这显然对伦理道德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春秋时已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的法令。

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避免生态资源发生代谢供求矛盾;荀子在《王制》中讲道:“草木繁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礼记·月令》中更有气候、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孟春,草木萌动之时,“牺牲毋用牝(母兽),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

3.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刘安邀集宾客合写的《主术训》中有一段话,集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认为这样才会出现草木繁华,物种繁多,生机勃勃的景象。

4.反面例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煤炭的使用导致环境污染;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石油的广泛运用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推广使用的核能,在俄国、日本等国家出现泄漏,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等。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一定要保护环境,避免先污染后治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全面依法治国,推动法制中国进入新时代。

相关史实材料:

1.先秦法家思想是我国法治思想最初的萌芽,对于我国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有着极大的启示与意义。

在立法方面,法家主张君主掌握国家的立法大权,而我国现如今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享有最高立法权,但是君主立法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遵循六条原则:顺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遵事理、量可能、务明易。在司法方面,法家认为必须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国家,官吏尽职守则,判断所有人言行是非,行赏施罚的唯一准则。在刑罚方面,商鞅提出了“刑无等级”的壹刑说,以及“以法去刑”的重刑说。

教训:法家对人民的力量没有足够的重视,一味迷信暴力,否定道德的作用,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2.新中国法制建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是人民民主法制的初建阶段;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徘徊与踯躅阶段,建国后逐步

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1978年以后,是法治建设的重塑阶段。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992年党的十四大后,我国立法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立法,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关国家机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1997年至今,是法治建设的发展与完善时期。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

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

家的基本方略。在立法方面,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公开确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对各种法律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特别是有关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的规定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如关于盗窃他人财产必须受惩罚,损毁他人财产要进行赔偿的法律原则以及诬告和伪证反坐的刑罚原则,法官枉法重处的原则等,均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汉谟拉比法典》不仅被后起的古代西亚国家如赫梯、亚述、新巴比伦等国家继续适用,而且还通过希伯来法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中世纪天主教教会法中的某些立法思想和原则便渊源于该法典。

4.《拿破仑法典》总共分为三大部分,2281条法律条文。第一部分是人法,其中都是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关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第三部分是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的规定,具体包括继承、遗嘱、还债、赠予、夫妻共同财产等相关法律条文。

这部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时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5

年5月4日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习近平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底气从何而来: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

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

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

中国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

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1.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拉开了序幕。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1979年,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时期。

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中国古代重大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1898年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制度民主化的开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废除了农奴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走上近代化。

4.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5.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得到恢复,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6.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使美国摆脱了危机,挽救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五、大力发展科技,建立创新型国家

1.中国古代有很多创新,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就是创新,但是明清以后,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的科技落后了。

2.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爱迪生发明电灯、留声机、蓄电池、电影放映机、油印机等,卡尔·本茨发明汽车,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明了计算机、原子弹、宇宙飞船等。

启示: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创新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与重要源泉,而创新思维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六、开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走合作共赢之路。

近代屈辱外交:因为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让中国很快由强盛转向衰败,英国在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我国的国门,随后俄国、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蜂拥而至,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疯狂地割占我国领土,掠夺我国的财产,将中国变成了一个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清朝灭亡后,袁世凯为了谋得帝位,承认了日本给出的“二十一条”,把我国的主权拱手让给日本。

新中国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 (即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和“一边倒” (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三条方针。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3年,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不仅使得万隆会议成功召开,而且成为“万隆精神”的核心内容。

3.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地位;1979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70年代形成了建国以来的建交高潮。

4.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如积极参加联合国组织的维和行动;积极参加地区性的经济建设,如2001年成功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的非正式领导人的上海会议;积极推行睦邻友好政策,营造宽松的建设环境,如在中国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继续改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如积极沟通与欧盟的联系与交流;继续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如中非论坛建设。

时政大事:5年来,国家主席习近平乘坐专机,完成29次出访,飞行57万多公里,累计198天,遍及五大洲、57个国家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习近平主席的世界足迹,勾勒出一条纵横寰宇的外交轨迹,编织起一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

从顶层设计到深耕细作。习近平主席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前行,在纷繁世事中维护中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国际变局中贡献中国方案、中国主张,不断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

在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作出顶层设计,明确奋进目标,开启崭新篇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