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验五

实验五

实验五
实验五

实验报告(一)

实验名称:实验五最短路径问题__

班级:计科1班学号:201440700031 姓名:侯雯娟

实验时间:2015年12月21日星期:一

得分:批改时间:年月日实验教师(签名):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最短路径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掌握求最短路径的算法思想(Dijkstra 算法、Floyd 算法)。

3.会使用Matlab 软件包求最短路径。

4.了解迭代的含义。

二、实验环境

MATLAB7.0

三、实验内容,步骤及结果

1. 最短运输路线问题:如图的交通网络G,每条弧上的数字代表车辆在该路段行驶所需的时间,有向边表示单行道,无向边表示可双向行驶。若有一批货物要从1 号顶点运往11 号顶点,问运货车应沿哪条线路行驶,才能最快地到达目的地?

要求:1)给出图G 的邻接矩阵。

w=[0 8 inf inf inf inf 7 8 inf inf inf;

inf 0 3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0 5 6 inf 5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0 1 inf inf inf inf inf 12;

inf inf 6 inf 0 2 inf inf inf inf 10;

inf inf inf inf 2 0 9 inf 3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9 0 inf inf inf inf;

8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0 9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7 inf inf 9 0 2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2 0 2;

inf inf inf inf 10 inf inf inf inf inf 0];

2)使用Dijkstra 算法求解。

function [dist priorVertex] = Dijkstra(w,start,terminal)

w=[0 8 inf inf inf inf 7 8 inf inf inf;

inf 0 3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0 5 6 inf 5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0 1 inf inf inf inf inf 12;

inf inf 6 inf 0 2 inf inf inf inf 10;

inf inf inf inf 2 0 9 inf 3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9 0 inf inf inf inf;

8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0 9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7 inf inf 9 0 2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2 0 2;

inf inf inf inf 10 inf inf inf inf inf 0];

n=size(w,1);

w1=w(1,:);

V = 1:n;

%赋初值

for i=1:n

dist(i)=w1(i);

% 辅助数组dist。它的每一个分量dist[i]表示当前找到的从源点v1 到顶点vi 的最短路径的长度。

priorVertex(i)=1;

end

S=[];

S(1)=1;

u=S(1); % 更新前驱顶点

k=1;

while k

% 更新 dist(v) 和 priorVertex(v)

Sdiff = setdiff(V, S); %求V-S 差集

for i=Sdiff

if dist(i)>dist(u)+w(u,i) % 距离有变化的修正

dist(i)=dist(u)+w(u,i);

priorVertex(i)=u;

end

end

%求v*

v = Sdiff(1);

m = length(Sdiff);

for i=2:m

if dist(v)>dist(Sdiff(i))

v = Sdiff(i);

end

end

k=k+1;

S(k)=v; % 更新前驱顶点

u=v;

end

disp('最终V1 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距离分别为:')

dist

disp('最终各个顶点的直接前驱分别为:')

priorVertex

最终V1 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距离分别为:

dist =

0 8 11 16 17 16 7 8 17 19 21 最终各个顶点的直接前驱分别为:

priorVertex =

1 1

2

3 3 7 1 1 8 9 10

3)给出V1 到V11 的路径(顶点序列)。

V1->V8->V9->V10->V11

4)修改几个路段的长度,看看最短路径改变了吗?

改变了

2.最廉价航费表的制定:某公司在六个城市C1,C2,C3,C4,C5,C6 都有分公司,公司成员经常往来于它们之间,已知从Ci 到Cj 的直达航班票价由下述矩阵的第i 行,第j 列元素给出(∞表示无直达航班),该公司想算出一张任意两个城市之间的最廉价路线航费表。

要求:1)分别使用Dijkstra 算法和Floyd 算法求解。

Dijkstra:

function [dist priorVertex] = Dijkstraaa(w,start,terminal)

w=[0 50 inf 40 25 10

50 0 15 20 inf 25

inf 15 0 10 20 inf

40 20 10 0 10 25

25 inf 20 10 0 55

10 25 inf 25 55 0];

n=size(w,1);

for g=1:n

w1=w(g,:);

V = 1:n;

%赋初值

for i=1:n

dist(i)=w1(i);

% 辅助数组dist。它的每一个分量dist[i]表示当前找到的从源点v1 到顶点vi 的最短路径的长度。

priorVertex(i)=1;

end

S=[];

S(g)=1;

u=S(g); % 更新前驱顶点

k=1;

while k

% 更新dist(v) 和priorVertex(v)

Sdiff = setdiff(V, S); %求V-S 差集

for i=Sdiff

if dist(i)>dist(u)+w(u,i) % 距离有变化的修正

dist(i)=dist(u)+w(u,i);

priorVertex(i)=u;

end

end

%求v*

v = Sdiff(1);

m = length(Sdiff);

for i=2:m

if dist(v)>dist(Sdiff(i))

v = Sdiff(i);

end

end

k=k+1;

S(k)=v; % 更新前驱顶点

u=v;

end

fprintf('最终V%d 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距离分别为:',g) dist

disp('最终各个顶点的直接前驱分别为:') priorVertex

end

最终V1 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距离分别为:

dist =

0 35 45 35 25 10

最终各个顶点的直接前驱分别为:priorVertex =

1 6 5 6 1 1

最终V2 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距离分别为:

dist =

最终各个顶点的直接前驱分别为:

priorVertex =

6 1 1 1 4 1

最终V3 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距离分别为:dist =

45 15 0 10 20 35 最终各个顶点的直接前驱分别为:priorVertex =

5 1 1 1 1 4

最终V4 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距离分别为:dist =

35 20 10 0 10 25 最终各个顶点的直接前驱分别为:priorVertex =

5 1 1 1 1 1

最终V5 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距离分别为:dist =

25 30 20 10 0 35 最终各个顶点的直接前驱分别为:priorVertex =

1 4 1 1 1 1

最终V6 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距离分别为:dist =

最终各个顶点的直接前驱分别为:priorVertex =

1 1 4 1 1 1

Floyd:

a=[0 50 inf 40 25 10

50 0 15 20 inf 25

inf 15 0 10 20 inf

40 20 10 0 10 25

25 inf 20 10 0 55

10 25 inf 25 55 0];

[D,R]=floyd(a)

function[D,R]=floyd(a)

n=size(a,1);

D=a;

for i=1:n

for j=1:n

R(i,j)=j;

end

end

for k=1:n

for i=1:n

for j=1:n

if D(i,k)+D(k,j)

D(i,j)=D(i,k)+D(k,j);

R(i,j)=R(i,k);

end

end

end

D =

0 35 45 35 25 10

35 0 15 20 30 25

45 15 0 10 20 35

35 20 10 0 10 25

25 30 20 10 0 35

10 25 35 25 35 0

R =

1 6 5 5 5 6

6 2 3 4 4 6

5 2 3 4 5 4

5 2 3 4 5 6

1 4 3 4 5 1

1 2 4 4 1 6

2)给出Path25、Path31 的路径(顶点序列)。

V2->V4->V5

V3->V5->V1

三、思考题

1. 下面给出了一个迭代模型

写出求解该模型的M-函数,如果取迭代初值为x0 = 0,y0 = 0,那么请进行30000 次

迭代求出一组x 和y 向量,最后绘制出所需的图形。

提示:这样绘制出的图形又称为Henon 引力线图,它将迭代出来的随机点吸引到一起,最后得出貌似连贯的引力线图。

x=[];

y=[];

x(1)=0;

y(1)=0;

for k=1:30000

x(k+1)=1+y(k)-1.4*x(k)^2; y(k+1)=0.3*x(k);

end

plot(x,y,'.')

第五次实验强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配置RIP 学号:12207132 姓名邹文强教师评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RIPv1和v2配置方法 2.掌握show ip rip database、sh ip protocol命令 3.掌握debug命令 4.掌握将RIP的广播更新方式更改为单播方式 二.设备需求 本实验需要以下设备: 1.4台2811Cisco路由器,四台都有两个FastEthernet口。 2.2条双绞线,1对V.35背靠背线缆 3.4台带有超级终端程序的PC机,以及4条Console电缆 三.拓扑结构及配置说明 本实验的拓扑如图所示。 图. 网络拓扑结构 注意:如果r2与r3之间使用如图的串口连接,配置端口时要配置串行线速率,设置为64000Kbit/s,r2的s0/0/0为DCE端。配置方法为在端口的局部配置模式下执行“clock rate 64000”命令。 实验内容 1. 配置R1路由。 r1>en r1#conf t 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r1(config)# 2. 恢复路由器的初始配置。(若路由器末被配置过则直接做第三步) 3. 按图2-1所示配置路由器的hostname及IP地址 4. 检验相邻设备的连通性Ping各个ip地址,将结果记录到监测清单3-1 中

5. 配置RIP v1,并且在四台路由器上使用“show ip route”和“show ip rip database”命令查看路由表。 RIP协议的基本配置非常简单。首先使用route rip命令进入RIP协议配置模式,然后用network语句声明进入RIP进程的网络。在路由器上使用“show ip route”、“show ip rip database”和show ip protocol命令的输出,记 6.查看表。

第5章上机实验报告

第5章上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程序运行中变量的作用域74。 (2)学习类的静态成员的使用。 (3)学习多文件结构的C++程序中的使用。 二、实验任务 (1)运行下面的程序,观察变量x,y的值。 【代码lab5-1】 #include"iostream" usingnamespace std; void fun(); int x=1,y=2; int main() { cout<<"Begin..."<

测量电压实验报告

测量电压实验报告 篇一:基于Labview的电压测量仿真实验报告 仿真实验一基于Labview的电压测量仿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电压测量原理; 2、通过该仿真实验熟悉虚拟仪器技术——LABVIEW的简单编程方法; 3、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交流电压测量的各种基本概念。 二、实验仪器 微机一台、LABVIEW8.5软件三、实验原理 实验仿真程序如下(正弦波、三角波、锯齿波、方波(占空比30%、50%、60%):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自己编写LABVIEW仿真信号源实验程序,要求可以产生方波(占空比 可调)、正弦波、三角波、锯齿波等多种波形,而且要求各种波形的参数可调、可控。 (2)编写程序对各种波形的有效值、全波平均值、峰

值等进行测量,在全波平均值测量时要注意程序编写过程。同时记录各种关键的实验程序和实验波形并说明。 实验所得波形如下:(正弦波、三角波、锯齿波、方波(占空比30%、50%、60%): 正弦波: 三角波: 锯齿波: 方波(占空比30%): 方波(占空比50%): 方波(占空比60%): (3)对各种波形的电压进行测量,并列表记录。如下表: 五、实验小结 由各波形不同参数列表可知,电压量值可以用峰值、有效值和平均值表征。被测电压是非正弦波的,必须根据电压表读数和电压表所采用的检波方法进行必要地波形换算,才能得到有关参数。 篇二:万用表测交流电压实验报告1

万用表测交流电压实验报告 篇三:STM32 ADC电压测试实验报告 STM32 ADC电压测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STM32的基本工作原理 2. 通过实践来加深对ARM芯片级程序开发的理解 3.利用STM32的ADC1通道0来采样外部电压值值,并在TFTLCD模块上显示出来 二、实验原理 STM32拥有1~3个ADC,这些ADC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使用双重模式(提高采样率)。STM32的ADC是12位逐次逼近型的模拟数字转换器。它有18个通道,可测量16个外部和2个内部信号源。各通道的A/D转换可以单次、连续、扫描或间断模式执行。ADC的结果可以左对齐或右对齐方式存储在16位数据寄存器中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执行规则通道的单次转换,需要用到的ADC寄存器。第一个要介绍的是ADC控制寄存器(ADC_CR1和ADC_CR2)。ADC_CR1的各位描述如下: ADC_CR1的SCAN位,该位用于设置扫描模式,由软件

温度测量实验报告

温度测量实验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实验目的 1.掌握炉温实时控制系统结构图及其电压控制原理; 2.通过数据采集板卡,对温度信号(输入为电压模拟量)采集和滤波; 3.通过数据采集板卡,输出模拟电压量到调节器; 4.通过观测温度曲线,实施手动调节输出电压,使得温度曲线与理想波形尽量接近; 5.用增量式PID控制算法控制炉温曲线。 实验原理 (一)炉温实时控制系统结构图 (二)输出控制电压与工作电压的关系 加热炉加热电压=板卡输出控制电压×220 10 (三)电压控制原理 (四)温度与电压的关系

温度=电压× 700℃ (五)PID控制算法公式 ?u k= Ae k? Be k ? 1+ Ce(k ? 2) 其中:A=K P(1+ T T I + T D T );B=K P(1+2T D T );C=K P T D T 。 u k=u k ? 1+ ?u(k) 手动控制炉温参数选择及理由 加热电压:4V 理由:本套实验装置加热速度很快,若加热电压过高(高于5V)则会导致升温过快从而有可能损坏实验装置,而若加热电压过低则会导致升温过慢,浪费时间。综合实际情况以及上述分析,本组成员决定将加热电压设置为4V。 PID炉温控制参数选择及理由 表1 PID炉温控制参数 选取理由 周期:由于温度滞后性较大,因此周期应当大一些。此处本组采用了推荐值0.2s。 K P:由实际经验可知,K P的最佳范围在0.5-1.5之间。此处本组取了中间值1。 T I:实际操作过程中,本组同学发现若T I较小,超调量就会很大。所以这里将T I取得大一些,设置为20s。T D:小组成员发现炉温滞后现象非常严重,因此T D不得不调大一些,取成0.9s。

第五次实验报告

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直流电机转速测控系统 课程名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合实验 所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生姓名:董鸿祥 班级学号: B12050523 任课教师:戎舟 2014 /2015 学年第二学期 实验地点:教五-214 实验学时:8

摘要:本系统实现了直流电机的转速测试,并可以通过PID函数根据实际转速,实现相应的控制算法,完成对直流电机速度的闭环控制。本系统以LabVIEW作为上位机通过对Elvis数据采集平台的编程控制Supply输出电压的大小,已完成对电机转速的控制。通过实验验证,本系统基本达到实验要求。 一、实验目的 1、理解所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传感器的使用; 2、掌握直流电机转速测试和控制电路的设计; 3、掌握计算机测控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 基于ELVIS平台设计电机速度测试电路,设定预计转速,根据实际转速,实现相应的控制算法,完成对马达速度的闭环控制。 三、实验设备 (1)计算机 1台 (2)ELVIS数据采集平台 1台 (3)EE-SX672A光电传感器模块 1个 (4)5V直流电机 四、实验硬件原理 直流电机转速测控系统结构和硬件 直流电机转速测控系统包括电机模块、EE-SX672A光电传感器模块、NI ELVIS平台和计算机。由传感器模块、电机上的转盘和数据采集卡对电机转速进行测试,在计算机中由程序计算出电机转速后采

用PID算法得到对电机转速控制的输出直流电压。 直流电机: 电机是使机械能与电能相互转换的硬件,直流电机就是把直流电能转换成机械能。作为机电执行元部件,直流电机内部有一个闭合的主磁路。主磁通在主磁路中流动,同时与两个电路交联,其中一个电路是用以产生磁通的,称为激磁电路,另外一个是用来传递功率,称为功率回路或者电枢回路。现行的直流电动机都是旋转电枢式,也就是说激磁绕组及其所包围的铁芯组成的磁极为定子,带换向单元的电枢绕组和电枢铁芯结合构成直流电动机的转子。 (2)光电传感器 光电传感器一般由发送器、接收器和检测电路三部分组成。发送器一般为半导体光源、发光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或及红外发射二极管,对准目标发射光束,光束连续发射,或以脉冲方式发射,脉冲宽度可调。在接收器的前面,要装有光学元件如光圈和透镜等。接收器一般由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或光电池组成。接收器接收信号后通过检测电路输出有效信号。 光电传感器有凹槽形光电传感器、对射型光电传感器、反光型光电开关和扩散反射型光电开关等几种类型。 以凹槽型光电传感器为例,凹槽型光电传感器把一个光发射器和一个接收器面对面地装在一个槽的两侧。发光器能发出红外线和可见光,在无阻的情况下光接收器能收到光。但当被检测物体从槽中通过时,光被遮挡,光电开关便动作。输出一个开关控制信号,切断或接

组成原理第五次实验报告

成绩:计算机原理实验室实验报告 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 姓名: 专业:软件工程 学号: 日期:2015年12月 太原工业学院 计算机工程系

实验五:微程序设计实验 实验日期2015.12.15 实验环境Dais-CMH+/CMH 计算器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 一台 一.实验内容 1.在指导教师演示并讲解的模型机原理图基础上,写出运行原理的过程,清楚指明所分析的数据的代表意义。 2.会使用文档查阅相关信息,进一步理解、掌握此次实验。 3.理解微程序执行过程 4.设计并实现指令的微程序执行过程。 5. 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组成系统地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6. 为其定义5条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上机调试掌握整机概念。 二.理论分析或算法分析 部件实验过程中,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是以人为模拟产生为主,而本次实验将能在微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这里,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本实验采用五条机器指令:IN(输入)、ADD(二进制加法)、STA(存数)、OUT(输出)、JMP(无条件转移),其指令格式如下(前三位为操作码): 助记符机器指令码说明 IN R0 0010 0000 数据开关内容状态→R0 ADD R0, [addr] 0100 0000 XXXXXXXX R0+[addr]→R0 STA [addr], R0 0110 0000 XXXXXXXX R0→[addr] OUT [addr],LED 1000 0000 XXXXXXXX [addr]→LED JMP addr 1010 0000 XXXXXXXX addr→PC 其中IN为单字节(8位),其余为双字节指令,XXXXXXXX为addr对应的二进制地址码。 根据以上要求设计数据通路框图,如实验电路图所示。系统涉及到的微程序流程见程序流程图,当拟定“取指”微指令时,该微指令的判别测试字段为P(1)测试。由于“取指”微指令是所有微程序都使用的公用微指令,因此P(1)的测试结果出现多路分支。本机用指令寄存器的前3位(IR7~IR5)作为测试条件,出现8路分支,占用8个固定微地址单元。 当全部微程序设计完毕后,应将每条微指令代码化,“二进制微代码表”为微程序流程图按微指令格式转化而成。 中的操作码译码强置微控器单元的微地址,使下一条微指令指向相应的微程序首地址。

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基本测量(实验报告格式)、实验项目名称实验一:长度和圆柱体体积的测量实验二:密度的测量 二、实验目的实 验一目的: 1、掌握游标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游标卡尺。 2、了解螺旋测微器的结构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螺旋测微器。 3 、掌握不确定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正确表达测量结果。 实验二目的: 1、掌握物理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2、用流体静力称量法测定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密度。 3、掌握游标卡尺,螺旋测位器,物理天平的测量原理及正确使用方法 4、掌握不确定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正确表达测量结果 5、学会直接测量量和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的计算,正 确表达测量结果 三、实验原理 实验一原理:

1、游标卡尺的使用原理 游标副尺上有n个分格,它和主尺上的(n-1)格分格的总长度相等,一般主尺上每一分格的长度为1mm,设游标上每一个分格的长度为x,则有nx=n-1,主尺上每一分格与游标上每一分格的差值为1-x= (mm)是游标卡尺的最小读数,即游 标卡尺的分度值。若游标上有20个分格,则该游标卡尺的 分度值为=0.05mm,这种游标卡尺称为20分游标卡尺;若游标上有50个分格,其分度值为=0.02mm,称这种游标卡尺为50分游标卡尺。 2、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原理: 螺旋测微器是依据螺旋放大的原理制成的,即螺杆在螺母中旋转一周,螺杆便沿着旋转轴线方向前进或后退一个螺距的距离。因此,沿轴线方向移动的微小距离,就能用圆周上的读数表示出来。 3、当待测物体是一直径为d、高度为h的圆柱体时, V =兀* * h 物体的体积为:一4 d2只要用游标卡尺测出高度 h,用螺旋测微器测出直径d,代 入上式即可

C语言计科11第五次实验实验报告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while语句的语法。 2、掌握嵌套循环程序设计方法。 3、理解复合语句。 4、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 5、学会使用F10单步调试程序,学会在watch窗口中观察变量的值。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使用嵌套循环产生下列图案: $ $$ $$$ $$$$ $$$$$ Test1.c 2、使用嵌套循环产生下列图案: a ab abc abcd ……. ……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Test2.c

3、使用嵌套循环产生下列图案: F FE FED FEDC FEDCB FEDCBA Test3.c 4、让程序要求用户输入一个大写字母,使用嵌套循环产生像下面的金字塔图案: A ABA ABCBA ABCDCBA ABCDEDCBA 这种图案要扩展到用户输入的字符。例如,前面的图案是在输入E时需要产生的。提示:使用一个外部循环来处理行,在每一行中使用3个内部循环,一个处理空格,一个以升序打印字母,一个以降序打印字母。 Test4.c 5、编写一个程序打印一个表,表的每一行都给出一个整数、它的平方和它的立方。要求用户输入上限和下限。例如,输入3和7,输出为:

Test5.c 6、编写一个程序,要求用户输入一个下限整数和一个上限整数,然后,依次计算从下限到上限的每一个数的平方的和,最后显示结果。程序将不断提示用户输入下限整数和上限整数并显示出答案,知道用户输入的上限整数等于或小于下限整数为止程序运行结果如下所示: Enter lower and upper integer limits: 5 9 The sums of the squares from 25 to 81 is 255 Enter lower and upper integer limints: 3 25 The sums of the squares from 9 to 625 is 5520 Enter lower and upper integer limints: 5 3 Done Test6.c 7、Chuckie Lucky赢了100万美元,他把它存入一个每年利息为8%的账户。在每年的最后一天,Chuckie取出10万美元。编写一个程序,计算需要多少年Chuckie就会清空他的账户。 (注意:将源程序分别命名为test1.c,test2.c,test3.c,test4.c,test5.c,test6.c和test7.c。实验完成后提交实验报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次实验报告.docx

哈尔滨工程大学 《程序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基础实践一 姓名:班级: 学号: 实验时间 :2018年5月10日成绩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心 实验题目 1:输入两个整数数组,每个数组有五个整数,将两者和并 并排列输出。 设计思想: 定义三个数组 , 将两组数据存储到第三个数组中 , 再用冒泡排序对其由大到小排序并输出。 实验代码及注释: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10//宏定义

int main() { int a[5],b[5],c[N];//第一组数据,第二组,合并数组int i,j,t;//循环变量,中间变量 printf("输入第一组数据 :\n");//输入数据 for(i=0;i<5;i++) scanf("%d",&a[i]); printf("输入第二组数据 :\n"); for(i=0;i<5;i++) scanf("%d",&b[i]); for(i=0;i<5;i++) { c[i]=a[i];//两组数据合并 c[i+5]=b[i]; } for(i=0;i

for(j=0;j

测量学实验报告范本

测量学实验报告 Record the situati on and less ons lear ned, find out the exist ing p 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 termeasures. 名: 位: 间:

编号:FS-DY-20114 测量学实验报告 i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记录基本情况、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发现存在的问题 I I i以及形成今后的应对措施。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I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学实验报告 测量学(又名测地学)涉及人类生存空间,及通过把空 间区域列入统计(列入卡片索引),测设定线和监控来对此进行测定。它的任务从地形和地球万有引力场确定到卫土地测量学(不动产土地),土地财产证明,土地空间新规定和城市发展。 、实验目的;由于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 测量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掌握具体工作程序和内容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实习目的与要求是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认识并了解现代测量仪器的用途与功能。在该实验中要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各项工作的练习,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强劳动观点、集体主义和爱护仪器的教育,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测量实习是测量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后的一门独 立的实践性教学课程,目的在于: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测量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 和掌握,并使之系统化、整体化; 2、通过实习的全过程,提高使用测绘仪器的操作能力、 测量计算能力.掌握测量基本技术工作的原则和步骤; 3.在各个实践性环节培养应用测量基本理论综合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实验内容 步骤简要:1)拟定施测路线。选一已知水准点作为高程 起始点,记为a,选择有一定长度、一定高差的路线作为施 测路线。然后开始施测第一站。以已知高程点a作后视,在其上立尺,在施测路线的前进方向上选择适当位置为第一个立尺点(转点1)作为前视点,在转点1处放置尺垫,立尺 (前视尺)。将水准仪安置在前后视距大致相等的位置(常用 步测),读数a1,记录;再转动望远镜瞄前尺读数b1,并记2)计算高差。h1=后视读数一前视读数=a1-b1,将结果记

居里温度的测定_实验报告

钙钛矿锰氧化物居里温度的测定 物理学院 111120160 徐聪 摘要:本文阐述了居里温度的物理意义及测量方法,测定了钙钛矿锰氧化物样品 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居里温度,最后对本实验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居里温度,钙钛矿锰氧化物,磁化强度,交换作用 1. 引言 磁性材料的自发磁化来自磁性电子间的交换作用。在磁性材料内部,交换作用总是力图使原子磁矩呈有序排列:平行取向或反平行取向。但是随着温度升高,原子热运动能量增大,逐步破坏磁性材料内部的原子磁矩的有序排列,当升高到一定温度时,热运动能和交换作用能量相等,原子磁矩的有序排列不复存在,强磁性消失,材料呈现顺磁性,此即居里温度。 不同材料的居里温度是不同的。材料居里温度的高低反映了材料内部磁性原子之间的直接交换作用、超交换作用、双交换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和测定材料的居里温度有着重要意义。 2.居里温度的测量方法 测量材料的居里温度可以采用许多方法。常用的测量方法有: (1)通过测量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的温度依赖性得到曲线,从而得到降为零时对应的居里温度。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可以用来在变温条件下直接测量样品饱和磁化强度的装置,例如磁天平、振动样品磁强计以及等。 (2)通过测定样品材料在弱磁场下的初始磁导率的温度依赖性,利用霍普金森效应,确定居里温度。 (3)通过测量其他磁学量(如磁致伸缩系数等)的温度依赖性求得居里温度。 (4)通过测定一些非磁学量如比热、电阻温度系数、热电势等随温度的变化,随后根据这些非磁学量在居里温度附近的反常转折点来确定居里温度。 3. 钙钛矿锰氧化物 钙钛矿锰氧化物指的是成分为(R是二价稀土金属离子,为一价碱土金属离子)的一大类具有型钙钛矿结构的锰氧化物。理想的型(为稀土或碱土金属离子,为离子)钙钛矿具有空间群为的立方结构,如以稀土离子作为立方晶格的顶点,则离子和离子分别处在体心和面心的位置,同时,离子又位于六个氧离子组成的八面体的重心,如图1(a)所示。图1(b)则是以离子为立

第五次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

南昌航空大学实验报告 二O 一六年五月 3 日 课程名称: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名称:点对点通信实验 班级:姓名: 指导教师评定:签名: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CC2530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用法; 2. 掌握实验编译、下载和测试的方法; 3. 分析CC2530 BasicRF工程的文件组织和源代码,为学习Z-Stack协议 栈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 1.将一个CC2530节点(称为1号节点)编程为受控节点,将另一个CC2530 节点(称为2号节点)编程为控制节点; 2.将2号节点的USB232通信接口通过USB线连接PC;在串口调试助手输 入命令,以无线通信的方式控制1号节点上的LED。 三、基础知识 1. 工程文件介绍 CC2530 BasicRF有三个文件夹,本实验所使用的eww文件(workspace)是经过删减的,删掉了4个不使用的工程,仅保留了light_switch工程,并且此工程内部的LCD、button等硬件不具备的资源或不使用的资源相关的.h和.c文件进行了删减。 docs文件夹: 打开文件夹里面仅有一个名为CC2530_Software_Examples的PDF文档,文档的主要内容是介绍BasicRF的特点、结构及使用,里面Basic RF包含三个实验例程:无线点灯、传输质量检测、谱分析应用。

Ide文件夹: 有三个文件夹,及一个cc2530_sw_examples.eww工程,在IAR环境中打开,在workspace看到。 Ide\Settings文件夹: 主要保存有读者自己的IAR环境里面的设置。 Ide\srf05_CC2530文件夹: 仅有一个iar文件夹,进入之后有工程light_switch.eww,还有temp文件夹存放临时文件,settings文件夹存放工程的一些设置文件。 Source文件夹: 打开文件夹里面有apps文件夹和components文件夹 Source\apps文件夹: 存放BasicRF实验的应用实现的源代码 Source\components文件夹: 包含着BasicRF的应用程序使用不同组件的源代码。 打开实验工程: 打开文件夹WSN CC2530 BasicRF\ide\路径里的cc2530_sw_examples.eww,并点击application的light_switch.c。 2、Basic RF layer介绍及其工作过程 关键字: CCM ‐Counter with CBC‐MAC (mode of operation) HAL ‐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 (硬件抽象层) 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个人局域网) RF ‐Radio Frequency (射频) RSSI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号强度指示) 在介绍Basic RF之前,来看看这个实验例程设计的大体结构,如图所示Basic RF例程的软件设计框图就如一座建筑物,Hardware layer放在最底,肯定是你实现数据传输的基础了。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它提供了一种接口来访问TIMER,GPIO,UART,ADC等。这些接口都通过相应的函数进行实现。Basic RF layer为双向无线传输提供一种简单的协议

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实验报告(汇编)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 2010 – 2011年度第一学期) 名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日期:2010年11月17日

目录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3) 二、课程设计名称及设计要求 (3) 三、总体设计思想 (3) 四、系统框图及简要说明 (4) 五、单元电路设计(原理、芯片、参数计算等) (4) 六、总体电路 (5) 七、仿真结果 (8) 八、实测结果分析 (9) 九、心得体会 (9) 附录I:元器件清单 (11) 附录II:multisim仿真图 (11) 附录III:参考文献 (11)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作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内容,基本掌握电子系统设计和调试的方法,增加集成电路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在学完专业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后,应进行课程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会设计小型电子系统的方法,独立完成系统设计及调试,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有所创新,为专业课的学习和日后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要求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掌握数字系统设计方法;完成系统的组装及调试工作;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工程质量意识,按要求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教师应事先准备好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2.能力培养要求 (1)通过查阅手册和有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际电路方案的分析比较、设计计算、元件选取、安装调试等环节,掌握简单实用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 (3)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学会简单的实验调试,提高动手能力。 (4)综合应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去独立完成一个设计任务。 (5)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设计名称及设计要求 (一)课程设计名称 设计题目: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二)课程设计要求 1、设计任务 要求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测量温度的测量控制系统,测量温度范围:室温0~50℃,测量精度±1℃。 2、技术指标及要求: (1)当温度在室温0℃~50℃之间变化时,系统输出端1相应在0~5V之间变化。 (2)当输出端1电压大于3V时,输出端2为低电平;当输出端1小于2V时,输出端2为高电平。 输出端1电压小于3V并大于2V时,输出端2保持不变。 三、总体设计思想 使用温度传感器完成系统设计中将实现温度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这一要求,该器件具有良好的线性和互换性,测量精度高,并具有消除电源波动的特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它的这些特性,实现从温度到电流的转化;但是,又考虑到温度传感器应用在电路中后,相当于电流源的作用,产生的是电流信号,所以,应用一个接地电阻使电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转化为电压信号。接下来应该是对产生电压信号的传输与调整,这里要用到电压跟随器、加减运算电路,这些电路的实现都离不开集成运放对信号进行运算以及电位器对电压调节,所以选用了集成运放LM324和电位器;最后为实现技术指标(当输出端1电压大于3V时,输出端2为低电平;当输出端1小于2V时,输出端2为高电平。输出端1电压小于3V并大于2V时,输出端2保持不变。)中的要求,选用了555定时器LM555CM。 通过以上分析,电路的总体设计思想就明确了,即我们使用温度传感器AD590将温度转化成电压信号,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集成运放电路,使表示温度的电压放大,从而线性地落在0~5V这个区间里。最后通过一个555设计的电路实现当输出电压在2与3V这两点上实现输出高低电平的变化。

第五次实验报告

第五次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门电路逻辑功能及测试 二、实验目的 1.熟悉门电路逻辑功能 2.熟悉数字电路实验箱及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3.学会上述电路的测试和分析方法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函数信号发生器 EE1641B1 一台 示波器 GOS-620 一台 万用表 Fluke-15B 一块 数字电路实验箱 TPE-D 一台 器件:74LS20 双四输入“与非”门一片 74LS86 二输入端四“异或”门一片 74LS00 二输入端四“与非”门一片 74LS04 六反相器一片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前先检查实验箱电源是否正常,然后选择实验用的集成电路,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接线图接好连线,特别注意 U及地线不能接 CC 错(否则芯片容易烧坏)。实验中改动接线须先断开电源,接好线后再通电实验。 1.测试门电路逻辑功能

(1)选用双四输入“与非”门74LS20一只,插入插座中,如图接线,输入端S1-S4(电平开关输出插口)输出端解电平 显示二极管 (2)将电平开关按表5-1置位,分别测出电压及逻辑状态。 表5-1 门电路功能数据表 2.“异或”门逻辑功能测试 (1)选二输入四“异或”门电路74LS86,按图接线,输入端1、2、 4、5接电平开关,输入端A、B、Y接电平显示发光二极管。

表5-2 “异或”门逻辑功能测试数据 (1)用74LS00如图5-3、5-4接线,将输入输出逻辑关系分别填入

表5-3、5-4中。 表5-3 测试电路1数据 表5-4 测试电路2数据

(2)逻辑表达式为: 电路1:Y=A○+ B 电路2:Y=) AB+ Z=AB A (B 4.逻辑门传输延迟时间的测量 用六反相器(非门)74LS00按图接线,输入100kHz连续脉冲,用双踪示波器测量输入输出相位差,计算每个门的平均传输延迟时间 t值。 pd 平均延迟时间为47m μ 5.利用“与非”门控制输出 用一片74LS00按图接线,S接任一电平开关,用示波器观察S对输出脉冲的控制作用。 6.用“与非”门组成其他门电路并测试验证 (1)组成“或非”门 用一片二输入端四“与非”门组成“或非”门。画出电路图,测试并填入表5-5。

温度检测与控制实验报告

实验三十二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温度传感器电路的工作原理 2.了解温度控制的基本原理 3.掌握一线总线接口的使用 二、实验说明 这是一个综合硬件实验,分两大功能:温度的测量和温度的控制。 1.DALLAS最新单线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简介 Dallas 半导体公司的数字化温度传感器DS1820是世界上第一片支持“一线总线”接口的温度传感器。现场温度直接以“一线总线”的数字方式传输,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适合于恶劣环境的现场温度测量,如:环境控制、设备或过程控制、测温类消费电子产品等。与前一代产品不同,新的产品支持3V~5.5V的电压范围,使系统设计更灵活、方便。 DS18B20测量温度范围为 -55°C~+125°C,在-10~+85°C范围内,精度为±0.5°C。DS18B20可以程序设定9~12位的分辨率,及用户设定的报警温度存储在EEPROM中,掉电后依然保存。 DS18B20内部结构 DS18B20内部结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64位光刻ROM、温度传感器、非挥发的温度报警触发器TH和TL、配置寄存器。DS18B20的管脚排列如下: DQ为数字信号输入/输出端;GND为电源地;VDD为外接供电电源输入端(在寄生电源接线方式时接地)。 光刻ROM中的64位序列号是出厂前被光刻好的,它可以看作是该DS18B20的地址序列码。64位光刻ROM的排列是:开始8位(28H)是产品类型标号,接 着的48位是该DS18B20自身的序列号,最后8位是前面56位的循环冗余校验 码(CRC=X8+X5+X4+1)。光刻ROM的作用是使每一个DS18B20都各不相同,这样 就可以实现一根总线上挂接多个DS18B20的目的。 DS18B20中的温度传感器可完成对温度的测量,以12位转化为例:用16位符号扩展的二进制补码读数形式提供,以0.0625℃/LSB形式表达,其中S为符号位。 这是12位转化后得到的12位数据,存储在18B20的两个8比特的RAM中,二进制中的

JAVA第五次实验报告

实验一:编写一个Java Application程序,打印命令行输入的所有参数。 实验源代码: packag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14604660.html,.bing; import java.util.Scanner; public class Scanner_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name; String Sage; int age; String Ssore; double sore; Scanner in = new Scanner(System.in);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你的姓名:"); name = in.nextLine();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您的年龄:"); Sage = in.nextLine(); age = Integer.parseInt(Sage);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您的分数"); Ssore =in.nextLine(); sore = Double.parseDouble(Ssore); System.out.println(name+" "+age+" "+sore); } } 运行结果: 实验题2 阅读下面程序,叙述其功能 程序功能:

从指定的文件中读出数据。 实验题 3 设计一个类FileRWTest,实现从input.txt文件中读入数据到字符数组cBuffer中,然后再写入到文件“output.txt”中。 [基本要求] 编写完整程序。 程序源代码: packag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14604660.html,.bing; import java.io.*; public class FileRW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FileNotFoundException { int rs; File file = new File("D:\\","input.txt"); File fileout = new File("D:\\","Output.txt"); FileInputStream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 FileOutputStream fos = new FileOutputStream(fileout,true); InputStreamReader isr = new InputStreamReader(fis); OutputStreamWriter out = new OutputStreamWriter(fos); try { while((rs = isr.read())!=-1) { char cBuffer=(char)rs; out.write((int)cBuffer); } } catch (IO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try { isr.close(); out.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

北京科技大学数学实验第五次讲解学习

北京科技大学数学实 验第五次

精品资料 《数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Matlab拟合与插值 2013年12月

一、【实验目的】 1.学习Matlab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多项式及其相关计算等; 2.熟悉Matlab中多项式的拟合,编写一些相关的Matlab命令等; 3.熟悉Matlab中多项式的插值,并编写一些相关的Matlab命令等; 4.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二、【实验任务】 1.在钢线碳含量对于电阻的效应的研究中,得到以下数据.分别用一次、三次、五次多项式拟合曲线来拟合这组数据并画出图形,计算当x=0.45时的电阻值. 碳含量 0.10 0.30 0.40 0.55 0.70 0.80 0.95 x 电阻y 15 18 19 21 22.6 23.8 26 2.在某种添加剂的不同浓度之下对铝合金进行抗拉强度试验,得到数据如下,现分别使用不同的插值方法,对其中没有测量的浓度进行推测,并估算出浓度X=18及26时的抗压强度Y的值. 浓度X 10 15 20 25 30 抗压强度Y 25.2 29.8 31.2 31.7 29.4 3.用不同方法对在(-3,3)上的二维插值效果进行比较.

三、【实验程序】 1.在钢线碳含量对于电阻的效应的研究中,得到以下数据.分别用一次、三次、五次多项式拟合曲线来拟合这组数据并画出图形,计算当x=0.45时的电阻值. M文件 clc; clf; x=[0.1 0.3 0.4 0.55 0.7 0.8 0.95]; y=[15 18 19 21 22.6 23.8 26]; p1=polyfit(x,y,1); p3=polyfit(x,y,3); p5=polyfit(x,y,5); x1=0.1:0.05:1; y1=polyval(p1,x1); y3=polyval(p3,x1); y5=polyval(p5,x1); plot(x,y,'rp',x1,y1,'b-',x1,y3,'g-.',x1,y5,'m--'); legend('拟合点','一次拟合','三次拟合','五次拟合'); disp('以下为当x=0.45时的电阻值:') disp('一阶拟合函数值'),g1=polyval(p1,0.45) disp('三阶拟合函数值'),g3=polyval(p3,0.45) disp('五阶拟合函数值'),g5=polyval(p5,0.45)

分析化学实验报告(武汉大学第五版)

分析化学实验报告 陈峻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贵州花溪 550025) 摘要:熟悉电子天平得原理与使用规则,同时可以学习电子天平得基本操作与常用称量方法;学习利用HCl与NaOH相互滴定,便分别以甲基橙与酚酞为指示剂得 滴定终点;通过KHC 8H 4 O 4 标定NaOH溶液,以学习有机酸摩尔质量得测定方法、熟 悉常量法滴定操作并了解基准物质KHC 8H 4 O 4 得性质及应用;通过对食用醋总浓度 得测定,以了解强碱滴定弱酸过程中溶液pH得变化以及指示剂得选择。 关键词:定量分析;电子天平;滴定分析;摩尔质量;滴定;酸度,配制与标定 前言 实验就是联系理论与实际得桥梁,学好了各种实验,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实事求就是得科学态度与良好得实验习惯,促其形成严格得量得观念。天平就是大多数实验都必须用到得器材,学好天平得使用就是前提,滴定就是分析得基础方法,学好配制与滴定就是根本。 (一)、分析天平称量练习 一、实验目得: 1、熟悉电子分析天平得使用原理与使用规则。 2、学习分析天平得基本操作与常用称量法。 二、主要试剂与仪器 石英砂电子分析天平称量瓶烧杯小钥匙 三、实验步骤 1、国定质量称量(称取0、5000g 石英砂试样3份) 打开电子天平,待其显示数字后将洁净、干燥得小烧杯放在秤盘上,关好天平门。然后按自动清零键,等待天平显示0、0000 g。若显示其她数字,可再次按清零键,使其显示0、0000

g。 打开天平门,用小钥匙将试样慢慢加到小烧杯中央,直到天平显示0、5000 g。然后关好 天平门,瞧读数就是否仍然为0、5000g。若所称量小于该值,可继续加试样;若显示得量超过 该值,则需重新称量。每次称量数据应及时记录。 2、递减称量(称取 0、30~0、32 g石英砂试样 3 份) 按电子天平清零键,使其显示0、0000 g,然后打开天平门,将1个洁净、干燥得小烧杯 放在秤盘上,关好天平门,读取并记录其质量。 另取一只洁净、干燥得称量瓶,向其中加入约五分之一体积得石英砂,盖好盖。然后将 其置于天平秤盘上,关好天平门,按清零键,使其显示0、0000 g。取出称量瓶,将部分石英 砂轻敲至小烧杯中,再称量,瞧天平读数就是否在-0、30~-0、32 g 范围内。若敲出量不够, 则继续敲出,直至与从称量瓶中敲出得石英砂量,瞧其差别就是否合乎要求(一般应小于 0、4 mg)。若敲出量超过0、32 g,则需重新称量。重复上述操作,称取第二份与第三份试样。 四、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表1 固定质量称量 编号 1 2 3 m/g 0、504 0、500 0、503 表2 递减法称量 编号 1 2 3 m(空烧杯)/g 36、678 36、990 37、296 称量瓶倒出试样m1 -0、313 -0、303 -0、313 M(烧杯+试样)/g 36、990 37、296 37、60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