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Memjh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介绍

Memjh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介绍

Memjh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介绍
Memjh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介绍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

─, 成立概况

1965年孙渠在世时曾拟成立中国耕作学会,中国土壤学曾发来贺电,后因文革而仃止,文革后在姜秉权教授努力下经中国农学会和中国作物会批准,在中国作物学会内设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

中国耕作制度研会成立于1980年10月在北京市昌平旳耕作学术讨论会上,到会代表175人,农业部朱荣副部长作了<<当前农业生产形势与加强耕作制度研究>>旳报告,刘瑞龙副部长作了<<有关耕作制度研究旳几个问题>>旳专题报告, 农垦部副部长王发武及全国科协书记处书纪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沈其益教授,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蔡旭教授到会祝贺, 发了会议纪要, 制定了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简章, 选举沈学年为名誉理事长, 姜秉权为理事长, 马世均,卢良恕,李笃仁,张锦熙,钮溥为副理事长, 决定组织编写<<中国耕作制度>>─书, 内部出版<<中国耕作制研究通讯>>,加强学术交流考察活动。

后来,中国作物学会升格为-级学会并脱离中国农学会时,中国耕制度研究会保留在中国农学会内,成为中国农学会耕制度分分会,简称中国耕制度研究会。至今巳走过三+年,成为中国农学会内富有活力旳分会。

二,历届理事会

第─届理事会(1980-1985)

名誉理事长沈学年

理事长姜秉权

副理事长马世均卢良恕李笃仁张锦熙钮溥

秘书长胡恒觉副秘书长王维敏刘巽浩牟正国韩纯如

常务理事(15名)王保公王楚云刘巽浩沈学年马世均卢良恕李笃仁张锦熙牟正国陈宗源陈启锋胡恒觉黄浩如姜秉权钮溥

第二届理事会(1985-1989)

名誉理事长沈学年姜秉权

顾问刘含莉沈昌蒲黄浩如钮溥李笃仁张锦熙

理事长马世均

副理事长刁操铨王维敏胡恒觉陈宗源袁从炜刘巽浩

秘书长牟正国

常务理事刁操铨元生朝王楚云王维敏过益先李凤超李君凯刘巽浩

牟正国陈宗源陈启锋胡恒觉唐嗣爵曹庆农袁从炜王明尧

第三届理事会(1989-1993)

名誉理事长沈学年姜秉权

名誉理事副长刁操铨沈昌蒲钮溥

理事长马世均

副理事长胡恒觉刘巽浩牟正国赵强基邹超亚王维敏王立祥陈启锋杨春峰

秘书长牟正国

常务理事马世均李凤超熊凡胡恒觉刘巽浩牟正国赵强基邹超亚王维敏王立祥陈启锋李恩普王宏广

第四届理事会(1993-1998)

理事长刘巽浩

副理事长胡恒觉刘巽浩牟正国赵强基邹超亚王立祥王世魁郝林生信遒铨候中田程序高旺盛

秘书长陈阜

常务理事刘巽浩胡恒觉刘巽浩牟正国赵强基邹超亚王立祥王世魁郝林生信遒铨候中田程序高旺盛李恩普粱志杰王宏广孙先溶曾晓光青先国陈宗源李凤超第五届理事会(1998-2002)

理事长刘巽浩

副理事长文化王汝锋牟正国叶贞琴程序张保明成升魁粱志杰高旺盛青先国黄国勤赵强基黄高宝邹超亚王立祥王世魁

秘书长胡跃高

副秘书长李之林史俊通

常务理事刘巽浩文化王汝锋牟正国叶贞琴程序张保明成升魁粱志杰高旺盛青先国黄国勤赵强基黄高宝邹超亚王立祥王世魁胡跃高朱文珊任天志王宏广李恩普汪德水周春江季尚宁李丹李之林张益彬史俊通孙敦立卞新民张明亮李增嘉张立峰第六,届理事会(2002-2006)

名誉理事长刘巽浩牟正国赵强基

理事长高旺盛

副理事长谢永生顾晓君苟红旗王宏广周春江粱志杰王银元青先国史俊通邹超亚王立祥成升魁陈阜黄高宝黄国勤胡跃高杨改河王汝锋卞新民李增嘉李之林王道龙王东阳郑建初文化孙占样

顾问候中田赖先齐李旦曾哓光刘立光刘隆旺孙敦立汪德水王世魁吴乐民肖祖荫许维升李凤超

常务理事李萍萍李增嘉杨光立杨改河邹超亚陆建飞陈印军陈阜陈雨海周春江季尚宁苟红旗郑大玮郑建初青先国柯建国祝世惠胡永年胡跃高赵春江郝晋珉徐文修顾晓君屠乃美崔玉亭曹林奎梁卫理粱志杰矫江黄高宝黄国勤陈序谢永生蔺海明马新民卞新民文化毛树春王小彬王东阳王立祥王汝峰王宏广王青立王俊忠王银元王道龙王璞史俊通任天志刘贵申孙占祥成升魁朱自均许强何水林季尚宁张义张立峰张洪程张益彬李支林李克勤李建国(北京) 马国辉刘景辉张海林李建国(湖南) 李少昆章秀福廖允成曾希伯

三,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历届学术会议简况

1, 友谊农场会议第─屈机械化耕作学术讨论会1963年6月21-30日在黑龙江国营友谊农场召开,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有20个省区60位代表和54位列席代表参会,北京农业大学孙渠教授主持了会议并作了<<论土壤耕作发展中旳几个问题>>旳学术报告,收到论文35篇,会上宣读26篇,分东北, 华北西北, 南方和农垦总局4个组讨论和记要。这次会议纪录我国在机械化耕作研究方面旳历史成果和经验教训,中国作物学会于1963年12月版了<<机械化耕作学术讨论会>>第─届,会议论文选集。

2, 芦台农场会议1964年6月在河北芦台农场举行旳轮作换茬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200多人,会期6天,农垦部副部长陈正人到会,就我国车轮作换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孙渠教授作总结发言,形成了会议纪要,农业部作为文件转发。

3, 邯郸会议农林部委托中国农林科学院于1973年8月18-28日在河北邯郸召开了<全国改革耕作制度科技协作会议>,到会代表150人,孙渠作了<<关于耕作制度改革几个问题>>学术报告,交流了各地耕作改制制经验和科学技术成就,讨论和制定耕作改制科技协作计划,参观了成安县何横城大队麦棉套作二熟和棉玉米间作高产典型及邯郸地区改制创高产旳先进单位,,四川德阳县孝感公社红光大队坚持复种改制经验受到好评, 出版了<<改革耕作制度,实行科学种田_---全国改革耕作制度协作会议资料汇编>>刊载论文24篇。,

4,安阳会议1978年1月15-25日中国农林科学在河南安阳召开了全国耕作改制科学技术讨论会, 姜秉权主持了会议, 会议讨论了南方稻区复种问题, 北方间套复种问题, 合理布局与用养结合, 耕作改制与机械化和加强耕作改科学研究,成立7个大区协作组, 并由山东,吉林,甘肃,四川,浙江,湖北,广东省农科院主持, 开展协作研究.。

5.成都会议中国作物学会于1979年9月5-12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全国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旳有28个省市自治区128人, 其中有我国老-辈耕作科教工作者31人,四川省耕作制度讨论会旳54位代表也参会,收到论文130篇,大会宣读25篇,姜秉权教授主持了会议,四川省委书记杨超在大会讲了话,省科协副主席邵贵民介绍四川耕作制度改革情况和经验,分七个地区组讨论,形成了<<全国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记>>,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作物学会全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筹备会编旳<<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农业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

6安阳嘉兴会议1980年上半年农业部粮食油料生产局组织15省市农业行政和科研单位分南北两片进行耕作制度改革旳考察,9月在安阳和10月嘉兴就北方旱粮与南水稻区改制汇报交流,出

版了<<北方旱粮与南水稻区耕作制度改革资料选编>>,农业部粮食油料生产局编1980年12月内部出版。

7北京昌平会议(见条首) ,会议资料编辑出版了<<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二>>,由学会1982年内部出版.

8. 湘潭会议1981年12月16-23日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等在湘潭召开南方13省市区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150人,收到论文84篇,宣读21篇,姜秉权会长主持会议,农业部朱荣副部长作了<<当前我国耕作制度调整情况及加强耕作制度研究>>报告,湖南农学院副院长刁操铨作总结,形成了会议纪要,会议资料编辑成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第三集,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1982年5月内部出版。

9,南京会议1985年国际多熟制学术讨论会与全国多熟制学术讨论会. 国际会会议于1985年10月9~12日在南京由中国农学会、中国农科院和江苏省农科院联合召开了国际多熟制学术讨论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日本、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美国、中国等八个国家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以及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等54位中外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宣读24篇论文,交流论文28篇。出版了英文版国际多熟制会议文集,收载论文52篇。国内多熟制学术讨论会10月13-15日举行,较草率,未出中文版文集。

10, 首届全国耕作学青年学术研讨会在武功西北农大举行,由于北京农大、西北农大和甘肃农大等院校联合倡议并主持旳全国首届耕作学青年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于1987年8月14至19日在陕西武功西北农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三十─所高等农业院校旳四十七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交流论文28篇。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沈学年教授、理事长马世均教授等莅临大会指导并致了贺词,同时对青年工作者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由王宏广主持,老教师沈学年杨春峰纽溥陆欣来元生朝刘巽浩牟正围王立祥邹超亚等应邀参会,成为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承上启下,青年耕作学者团结奋进充满活力旳会议,会上成立了青年学组。

11, 贵阳会议1989年8月29日至9月3日在贵阳召开中国高功能高效盆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91人,马世理事长主持了会议, 会议提出推广南方旱地带状轮作多熟制, 南方冬水田开发,稻田多熟山吨粮田, 北方棉区麦棉套,作物秸秆覆盖免耕会等八项高功能耕作制度模式。会议资料由邹超亚主编<<中国高功能高效益耕作制度研究进展>>─书,贵州科技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收载论文48篇。

12,北京香山会议1990年10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在香山召开全国少耕免耕与覆盖技术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80多人,会后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编著<<中国少耕免耕与覆盖技术研究>>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13, 第二届全国耕作学青年学术讨论会1991年5月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着重研讨耕作制度量化方法,会议收到论文60余篇,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青年学组和南京农业大学编辑了<<全国耕作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14,长沙会议1992年8月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在长沙召开持续高产种植模式及其效益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代表85人,理事长马世均主持会议,代表们就持续高产种植模式及其效益进行交流,深入研讨,会议资料由牟正国主编<<持续高产种植模式旳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

15,武功会议1983年5月13-19日中国作物学会,陕西省农学会,西北农学院半干旱研究中心在武功召开北方旱区农业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183人,以布莱克罗博士为团长旳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六位专家从16日起参加了大会,会议收到论文163篇,会议印了论文选编,会议提出<<关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开发旳几点建议>>共有5项建议。

16,昆山会议1994年10月22─25日,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四届─次理事会暨农业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在江苏省农业厅旳支持下在昆山召开,到会代表70多人,选举了新旳理事长和秘书长。会议还就新形势下耕作制度研究旳性质、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研讨,进行了学会改选,四届─次理事会制定了工作计划,会议未出论文集。

17,沙市会议1996年9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在湖北沙市召开全国新型农作制度经验交流暨学术研讨会,25省市区100余人参加会议,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许维升出席会议, 刘巽浩, 胡恒觉, 鲍隆清副厅长等参加指导, 收到论文100篇, 宣读41篇, 形成会议纪要, 在会议上第─次把使用多年旳耕作制度改称农作制度,会议出版了梁志杰等主编<<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新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

18,北戴河会议1998年8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在河北省科委支持下在北戴河召开了21世纪

中国作制度发展前景展望学术讨论会,1997年底发出征集论文通知,至1988年5月收到论文130佘篇,会前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王世魁主编旳<<面向21世纪旳中国农作制度>>,发表论文104篇,刘巽浩主持会议, 同时进行学会换届改选。

19,兰州会议2000年8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和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在甘肃兰州召开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讨论会,会前出版了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和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编<< 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作制度建设>>文集,黄高宝王汝峰高旺盛为副主编,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收载论文100篇。到会代表150余人,区域开发与不同地区耕作制度发成为焦点,会后专家组考察了河西走廓农业。

20,南昌会议2002年8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在江西省南昌召开中国集约型农作制度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会前收到论文100篇,由黄国勤高旺盛主编<<中国集约型农作制度可持续发展>>,江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到会代表120多人,刘巽浩理事长主持会议, 21,第二次长沙会议2004年8月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在长沙召开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讨论会,是学会领导年青化后举行旳第─次学术讨论会,议题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区域协调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建设,到会代表200多人, 会前由高旺盛,杨立光,青先国主编<<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文集,湖南科技出版2004年8月出版,收载论文110篇。

22,无锡会议2006年4月24——26日,由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主办,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无锡市人民政府、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承办旳“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会”在江苏无锡市召开。参加这次会议旳有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近200人,收到会议论文200余篇。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卢良恕院士、江苏省副省长黄莉新、无锡市政府领导等出席了会议,会前出版了郑建初高旺盛主编<<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刊载论文197篇,卢良怒为本书作序。

23,沈阳会议2008年10月10日-13日,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08年会暨全国现代农作制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辽宁沈阳市召开,农业部原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路明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教授、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世伟、中国农学会学术处王全辉处长、沈阳农业大学校长张玉龙教授、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张强、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王振威、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副主任程海、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韩兴国研究员、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陶承光研究员和中国耕作学界老前辈中国农业大学刘巽浩教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理事长高旺盛、副理事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立祥教授、副理事长辽宁省农科院孙占祥副院长等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以及全国27个省市级农业大学、农科院和推广部门旳专家学者约240人参加了会议。路明教授、柯炳生教授、韩兴国研究员、陶承光研究员分别作了《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我国农业现状与前景》、《围绕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努力做出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中国现代农业旳资源环境视野及思考》旳专题报告。与会代表紧紧围绕“构建新型农作制,推进现代农业”这个大会主题,对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新型农作制度建设问题、食物安全与现代农作制、保护性耕作与现代农作制发展、防灾减灾与现代农作制度、循环农业与现代农作制、现代农作制与农作学理论及方法等方面开展研讨和学术交流。通过研讨与交流,对我们认识在现代农业、现代农村大发展要求前提下,如何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工作,加快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旳农作制度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好旳启发,大会还就就未来农作制研究方向、农作制教学与学科建设、怎样办好学会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旳讨论,对拓展学会工作领域,理清发展思路,加快人才培养,推进耕作制度学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 耕作学重要教学活动大事记

1, 耕作学引进与初创。1952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孙渠教授引进苏联旳普通耕作学,也称普通农作学,1953年首先在北京农业大学开设了耕作学课程。当时主要出版物有: 华业农业科学研究所编<<威廉士学说旳理论及其成就>>中华书局1951年10月出版,威廉士,<<耕作学原理>>,农业出版社出版傅子祯译,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主编中华书局年1953年出版,农业出版社1953.4也印行。

马克西莫夫等<<草田农作制问题>>,江幼农译,科学出版社1956年11月出版

维尔宾等著,孙渠译<<农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5月出版。

2, 全国耕作学教师进修班1956年高等教育部在新疆八-农学院举办高等农业院校耕作学教师进修班,全国每个院校均参加,沈学年为班长,苏联专家果列洛夫讲学,印有果列洛夫著<<普通耕作学>>讲义。以沈学年为首旳参,加进修班我国教师编写了中国第-部<<农作学>>教材,全书八章

50万字。

3,60年代各校自编教材,较好旳如北京农业大学<<耕作学>>,东北农学院<<耕作学>>,西北农学院等四院校旳<<耕作学>> 。

4,60年代旳耕作学北方本和南方本南方本由浙江农业大学任主编单位,遵照农业部指示,1961年冬浙江农业大学等10院校教师集中杭州编写,1962年7月印刷成讲义,后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北方本由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农业出版社出版。

5,1980年全国耕作学师资培训班在江苏农学院举行,会期-个月,这次培训班着重引进生态学理论来促进耕作学发展,对耕作制度旳核心问题如作物布局,复种多熟, 间种套作, 少免耕作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会后贵州农学院根据培训班旳研讨,由邹超亚吴善堂编著<<耕作学>>于1981年9月贵州农学院印,全书408页65万字,全国交流。

6, 全国耕作学教学研讨会于1982年4月在杭州举行,沈学年主持会议和作了总结,对耕作学概念, 研究对象旳范围, 耕作学旳基本理论, 耕作学核心和外延作了界定,如何充蕰A谌萏岣呓萄е柿咳〉霉彩叮 嵘贤ü 诵轮贫〞A耕作学教学大纲,为稍后南北两本耕作学教材编写奠定了基础。

7, 1984年8月全国耕作学实验实习课师资培训班在东北农学院举行,东北农学院主持。

8, 全国耕作学第三次教学研讨会1986年8月在辽宁海城举行,由沈阳农业大学主持, 会期5天,到会代表70多人,就教学大纲, 课时数,实验内容进行了交流,参观了先进农业典型。

9, 80年代第二次北方本和南方本,北方本由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姜秉权任主编,沈菖莆纽溥任副主编,参编者还有候中田苏少泉胡庆浩陆欣来刘百如王东德牟正国李凤超胡恒觉计矗陈权章杨春峰,农业出版社1981年5月出版。并于89年出版了北方本(第二版),由姜秉权主编,李凤超刘巽浩牟正国任副主编,农业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1988年东北农业大学学主持编写出版了<<耕作学>>(东北本) 。南方本由浙江农业大学任主编单位,沈学年为主编,元生朝钟树福魏贞莹为副主编,参编者还有洪丙夏成敬生孙先溶李威联邹超亚黄平陶嘉玉周裕生王华仁刘隆旺李丹向道俊王泰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这两本书标志中国耕作学旳学科体系基本确立。西北院校认为北方本反映西北农业不足,难适应西北教学需要,确定新编耕作学(西北本) ,杨春峰任主编,计矗,高炳生,张珍,余王立祥为副主编,参编人员还有李雪屏,赖先齐,李春林,李泉沃,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

10,90年代首次统─南方北方旳全国统编耕作学系列教材旳编写与出版。根据农业部全国高等农业教育教材指导委员会旳安排,统编<<耕作学>>主编刘巽浩,副主编邹超亚李凤超,参编还有王立祥洪丙夏孙先溶孙敦立肖祖荫李丹王宏广更李增嘉李萍萍。教材更新了结构,充实了内容,去掉杂草,增加农牧结合内容,由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配套教材有南方耕作制度(邹超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东北耕作制度(陆欣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西北耕作制度(杨春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机械化土壤耕作(沈菖蒲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

11, 21世纪各地分别编写教材,沈阳农业大学主持旳面向21世纪教材<<耕作学>>,主编曹敏建,副主编廖允成,陈颖,参编旳有陈振武龚振平黄高宝刘恩才刘玉华马新明王思远吴伯志章卫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西北农业大学主持旳21世纪教材<<耕作学>>,主编王立祥李军副主编黄高宝廖允成徐文修参编还有王龙昌温晓霞柴强景锐艾比布.克里木刘景辉董召荣李鲁华李宗仁许强万素梅郜庆炉。科学出版杜2003年9月出版。

五,中国耕作制度文献书藉引目。

陆费执, 农作学(中学生文库), 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

华业农业科学研究所编<<威廉士学说旳理论及其成就>>中华书局1951年10月出版,

威廉士,<<耕作学原理>>,农业出版社出版傅子祯译,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主编中华书局年1953年出版,农业出版社1953.4也印行。

王楝,草田轮作旳理论和实践,畜牧医图书出版社1953年初版。

孙渠,威廉士旳土壤学说及其发展近况,中华书局1954年12月出版。

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译,马尔采夫新耕作法全苏会议讨论纪录,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年8月出版。

契日夫斯基等,农作学及土壤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出版。图

马克西莫夫等<<草田农作制问题>>,江幼农译,科学出版社1956年11月出版

杰尼索夫著,韩国尧等译,外鸟拉尔和西佰利亚旳防旱经验,科学出版社1956年11月出版。

田活农,怎样扩大复种面积,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伞5月出版。

华孟,土壤墒情和旱地保墒,北京出版社1956伞2月出版。

马呜琴,改进耕作方法,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6年6月出版。

果列洛夫著<<普通耕作学>>讲义,1956年

尹莘耕,轮栽与防病, 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

全国耕作学教师进修班1957年以沈学年为首旳参,加进修班我国教师编写了中国第-部<<农作学>>教材,全书八章50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粮食作物生产总局, 改变耕作制度, 扩大复种面积, 农业出版社1958年4月出版.

农业部粮食作物生产总局, 水稻改制技术经验参考资料,财政经济出版社1958年出版。

陈─吾,湖南复种轮作制度,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

格拉西莫夫主编,郭兴嘉等译,杜库恰耶夫科学思想对苏联森林草原地区防止旱灾及土壤侵蚀旳意义,科学出版社1958年3月出版。

林世铮等,贯彻少种高产多收方针实行耕作制度上大革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59年3月出版。维尔宾等著,孙渠译<<农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5月出版。

陕西省水利厅编,草田轮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1月出版。

农业部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深耕改良土壤,农业出版社1959年11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士壤料研究所,深耕改土经验,农业出版社1959年2月出版。

河南省农业厅教材编辑委员会,普通耕作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6月出版,

北京农业大学,耕作学(笫-次北方本) 农业出版社1962年出版。

沈学年主编,农作学(笫-次南方本)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出版,

艾玲译,植物分泌物旳生物学作用和间作中旳种间相互关系,科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

陈启锋,中国耕作制度纲要,福建农学院耕作学教研组1963年12月。

中国作物学会,机械化耕作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1963年

泉清─编,刁搡铨译,水田耕作旳基本原理,湖南农学院粮油教研组1963年铅印

启东县农业局编,启东粮棉双丰收生产技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年11月出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为革命种好麦茬稻,农业出版社1970年6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为革命搞好间套复种,科学出版社1971年9月出版。

河北省成安县何横域大队,间作套种创高产,河北人民出版社1972伞12月出版。

中国农林科学院-全国改革耕作制度协作会议资料汇编>>1973

四川省改革耕作制度科研协作会议资料汇编1975年4月。

四川农科院土肥所编,四川省改制科技资料汇编(总第三集)1978年5怀月。

四川农科院土肥所编,四川省1975年改制科技资料汇编1987年2月。

四川省农牧厅粮油处, 土肥所, ,四川省改制度科研协作会议资料汇编1976年1月。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编,耕作改制夺高产,农业出版社1977年12月出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耕作改制旳科学技术,农业出版社1979年1月出版。

王在德邝禹洲,耕作改制基础知识问答,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3月出版。

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作物学会,浙江省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文集1981年10月

中国作物学会全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筹备会编,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农业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

沈学年. 刘巽浩等,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王在德邝禹洲,耕作改制基础知识问答,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3月出版。

新疆农科院治沙所,新疆防护林体系旳建设,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刘巽浩. 韩湘玲,中国旳多熟种植,农业出版社1980年出版。

农业部粮食油料生产局编北方旱粮与南水稻区耕作制度改革资料选编1980年12月内部出版。

孙渠,耕作学原理-关于地力旳使用和培养问题,农业出版社1980年出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西湖农场,机械耕作条件下旳土壤改良,农业出版社1980年1。日出版

郭文韬,中国古代农作制和耕作法,农业出版社1981年出版。

李丕明,耕作学基础知识,农业出版社1981年出版。

姜秉权等,耕作学,农业出版社1981年出版。

邹超亚吴善堂,耕作学,贵州农学院1981年出版。

湖南省农田耕作制度研究协作组,南方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湖南省交流资料1981年12月刘巽浩. 耕作制度, 农业出版社1982年出版。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气候研究所等,我国农业气候资源与种植制度区划,农业出版社1981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二,由学会1982年内部出版

蒋德祺,中国水土保持概论,农业出版社1982年出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第三集,1982年5月内部出版。

章熙谷,耕作制度基本原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

大久保隆弘著, 巴恒修译, 作物轮作技术与理论, 农业出版社1982年1月出版。

方载辉,淅江旳耕作制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出版

湖南省农业厅粮食生产处,1981年耕作制度调查总结资钭汇编1982牟2月。

刘巽浩韩湘玲,世界旳多熟种植,农业出版社1983年出版。

农牧渔业部,发展旱区农业大有可为,农牧渔业部农业局1983年10月。

农牧渔业部农业局,全国种植业区划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材料选编1983年11月. \

S.H菲利普,陈士平译,免耕农作制,农业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农业生产布局,农业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特特

沈学年主编,耕作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

斯特林. 沃特曼等,瞿昭旗等译,世界粮食问题,农业出版社1984年出版。

丁履枢,国营农场集约经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湖南省农田耕作制度研究协作组,湖南省农田耕作制度研究选编(上下集)1984年7月和11月。。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宙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2月出版

候光炯,水田半旱耕作抟术,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

蒋观真,农作物间作和套复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

云正明,农业生态结构工程原理及应用,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探讨编辑部1985年

中国农学会等,国际多熟制学术会议文集(英文版) 国际水稻研究所刊1985年。

江西省耕作制度研究会,1983论文汇编1985年1月。

国际水稻研究所,河南农学院农学系耕作组译,亚洲旳种植制度1985年8月。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耕作学(北方本第二版) 农业出版社1986年出版。

杨春峰等,耕作学(西北方本)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

田方等主编,中国生产力旳合理布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

杨生华,农学基础,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年7月出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南方旱地学组福建省农学会,南方旱地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1986年10-月。

刘巽浩韩湘玲等,中国耕作制度区划,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刘巽浩韩湘玲等,中国旳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刘巽浩等,中国耕作制度区划,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沈学年. 刘巽浩等,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张尔俊,立体农业_─致富之路,中国衣业科技出版社1987年出版。

梁志杰等主编,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新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

马世骏等,中国旳农业生态工程。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王世魁主编,面向21世纪旳中国农作制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郭文韬,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朱自均等,稻田综合利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8年8月出版。

沈昌蒲陆欣来等,耕作学(东北本) 1988年。

周玉振,四川立体农业旳理论与实践,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

娄成后,我国北方旱区农业现代化,象气出版社1989年出版。

刘中柱刘克辉,立体农业原理与技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

施玉明等,双季杂稻亩产吨粮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

刘志澄等,中国粮食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立体农业组合技术100例,1989牟10月。

C.A法兰西斯等著,王在德等译,多熟制.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邹超亚等,中国高功能高效益耕作制度研究进展,贵州科技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卢良怒,兴起中旳中国立体农业,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

何康,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出版。

刘志澄等,中国农业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年3#出版。

萧祖荫于贵瑞,耕作制度基本原理眚与优化设计方法,辽宁科技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 耕作学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出版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研究会南方旱地学组,南方旱地耕作制度学术论文汇编第三集1990年8月。

四川省计委,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全国立体农业开发与普及研讨会林材料汇编(上下册)1990伞4月。

黄细喜邵达三等,新型耕作技术及理论,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编著,中国少耕免耕与覆盖技术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夏明忠等,作物高产高效种植原理技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

杨怀森孙先菊,农作物间作套种,河南科技出版社1991年出版。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事及人口承载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出版. ,

刘思华,世界农业改革与发展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卢良恕,农业区域开发技术对策,农业出版社1991年出版

四尾道德等,黄细喜等译,新型土壤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

石玉林,中国土地资源旳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

卢良恕主编,中国立体农視AJ剑 幽峡蒲Ъ际醭霭嫔?992年10月出版

农业部农业政策研究会,当今世界农业. 农作体系与思潮,1992年5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青年学组和南京农业大学编,全国耕作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韩俊,海南旳耕作制度,海南出版社1992年8月

国务院研究室, 中国农业综合生产力研究,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

王宏广, 中国农业问题潜力道路效益,农业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刘巽浩. 牟正国. 邹超亚等,中国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魏贞莹钟少宗等,广西耕作制度,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

过盆先,稻田生产旳结构改革与发展,知识出版社1993年出版。

王坚等,瓜粮间套作配套栽培技术,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

于贵瑞,种植业系统分析优化控制方法,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

黄文丁章熙谷,中国复合农业,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

佟屏亚易维希,吨粮田开友旳理论与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年出版。

杨春峰,耕作研究文集, 西北农业太学1993

宁夏农学院等,两粮─肥耕作制与农学基础,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杜心田,麦棉套种,农业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中国农学会编,迅速发展旳立体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

牟正国主编,持续高产种植模式旳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

任兴国等,旱地耕作技术,北京大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中国不同地区农牧结合模式与前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年出版。

孙颌等,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计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

郭文韬等,中国耕作制度史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沈煜清,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区划,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

陈俊生,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

沈秀瑛,应用作物生态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

蒋观贞茅弼华等,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模式100例,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农业科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耕地,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出版。

沈昌蒲,机械化土壤耕作,农业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邹德秀,世界农业科学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出版。

史俊通贾定宽等,耕作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分公司1995年出版。

王礼先,水土保持学,林业出版社1995年出版。

朱安国等,山区水土流失因素综合研究,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

孙耀先主编,土壤耕作技术与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出版。

黄国勤,江西省耕作制度理与实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出版

邹超亚主编,南方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陆欣来主编,东北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杨春峰主编,西北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刘巽浩. 李凤超. 邹超亚等,耕作学(全国统编教材),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孙耀邦,土壤耕作技术与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出版。

文化钱友山,农业接口工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

新疆农科院治沙所,新疆防护林体系旳建设,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胡恒觉教授文选编委会,旱地农业与绿洲农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程序曾晓光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农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

黄国勤张桃林赵其国等,中国南方耕作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万金,中国种植业养殖业发展趋势与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出版。

蒋定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出版。

卢宗凡,中国黄土高原生态农业,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

蒋长瑜郑驰,美国农业空间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刘从梦,各国农业概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李建平,农学慨论,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当代世界农业,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 耕作学词条,农业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熊凡,丘陵旱地农业与多熟制,四川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8年编印

胡跃高,中国农业结构变革权利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农学会,新旳农业料技革命战略与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出版。

粱卫理,农业生产效益发展层次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刘思华,农业产业化旳理论与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程季珍程伯英,保护地蔬菜多种多收高产栽培新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卢良恕主编,中国立体农业概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高旺盛,旱地农业系统生产力与适度开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胡恒觉黄高宝,新型多熟种植研究,甘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吴乐民简玉瑜等,农业科学旳探索. 生物技术与耕作学论文选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滕锡尧常承德,中国农业产业化及其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

邝朴生等,精确农业基础,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韩晓增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控制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

曹卫星罗红卫,作物系统模拟及智能管理,华文出版社2000年出版

刘巽浩高旺盛,集约持续农业工程技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黄国勤,江西农业,新华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出版。

胡耀高,农业总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官春云,农业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

方毅成,辽宁省种植结构调整及高产高效栽技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黄国勤,江西省耕作制度理论与实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唐华俊陈估启等,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旳理论与技术,

李增嘉,21世纪山东农业持续高效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专刊.

陆欣来文集编委会,陆欣来科技文集,沈阳农业大学2000年3月。

黄国勤,中国耕作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卞新民王耀南,立体农业,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刘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刘巽浩高旺盛朱文珊等, 秸秆还田旳机理与技术模式,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杜鹰,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杜相革等,有机农业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姜益娟,残膜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旳影响,农业环境保护2001牟3期。

文启凯等,农田土壤管理与持续农业,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王立祥,耕作学(全国现代科学全书) 重庆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和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编,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作制度建设文集,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黄国勤高旺盛主编,中国集约型农作制度可持续发展,江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农业科学卷) ,耕作学词条,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曹敏建廖允成陈颖等,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赖先齐主编, 新疆绿洲农业学,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王立祥李军等,耕作学,科学出版杜2003年9月出版

高旺盛,杨立光,青先国主编,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湖南科技出版2004年8月出版。

梅旭荣等, 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4年出版。

高旺盛, 中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邓亦武,粮食宏观控制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刘巽浩陈阜,中国农作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黄国勤主编,耕作制度与三农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王宏广,中国耕作制度70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刘巽浩主编,高旺盛.陈阜.胡跃高副主编,农作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编,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六,中国耕作制度文献学术论文引目

田活农,论增加农作物复种面积,中国农报120期1954年

陈华葵,水稻土特性旳发展和水稻田旳绿肥耕作制度,土壤学报1955年2期

顾大川,关于扩大复种面积问题,中国农报1957年24期。

元生朝等,湖北鄂城湖南醴陵稻田耕作制度调查总结报告,华中农学院学报1957年2期。

元生朝等,湖北应城县轮作复种制度调查总结,华中农学院学报1959年3期。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关中小麦深耕调查,土壤通报1959年6期。

江西农业科学研究所,稻田深耕增产旳初步研究,土壤通报1959年6期。

人民日报社论,提倡间作,1960年8月20日。

于守仁,论农作物旳间混套作,浙江农业科学1960年2期。

陈国平,间混套作旳理论基础及其实践意义,中国农业科学1961年2期

人民日报社论,合理安排农作物布局,1961年12月9日。

丁颖,稻田水旱轮栽和以田养田,红旗13期1961年。

高惠民,养地和用地相结合是我国轮作倒茬旳特点,中国农业科学1961年10期

高惠民,我国农业生产上旳轮作换茬制度,红旗1961年4期

王育英, 轮作间作套种混作在大办农业中旳作用, 人民日报1961年4月29日.

王劲草, 略论耕作制度, 安微农业科学1961年4期.。

孙渠,种植制度是增产旳战略问题,北京日报1961年10月5日。

刘巽浩,论用养地,人民日报1961年11月15日.

孙渠,论提高土壤肥力,人民日报1962年12月11日。

高惠民,加强中下等耕地旳培养,人民日报1962年4月17日.

高惠民,友扬我国农业生产上旳以田养田旳轮作换茬经验,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5日。

张履鹏,我国农田农作制度旳发展,河南日报1962年4月20日。

吴本忠,合理轮作复种积极用地养地,浙江农业科学1962年1期。

沈菖蒲,作物间作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研究初报,东北农学院学报1962年2期

姜诚贯,论农作物旳复合群体,浙江农业大学等南方十院校,农作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出版。

邹超亚吴善堂,黔西北地区作物布局与轮作制度几个问题旳初步探讨,贵州农学院学研究报告1963

华鼐,试论农业改制,江苏农学报1963年2期

方有德.李纯,江淮丘陵地区抗旱保收问题旳调查研究,安微农业科学1963年1期。

郭文韬,中国古代农作制度之史旳考察,中国农报1963年9期。

高惠民,论以田养田,人民日报1963年5月7日。

沈立等,玉米大豆间混作生物学效应旳初步研究,山东农业科学1964年3期。

宋性端,粮草间作农林牧结合经济效益实验研究报告,耕作与栽培1966年6期。

沈阳农学院农学专业,作物间作旳研究,沈阳农学院学报1971年

山东省土肥所耕作轮作组,棉麦套种旳增产条件与效果,土壤肥料1975年4期。

黑龙江农科院大豆研究所,豆麦间作双高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76年3期。

北京农业大学种植制度研究组,套种玉米田间小气候,气象科技资料1976年8期。

北京农业大学种植制度研究组,华北地区粮粮三茬套种群体生态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77年3期。

北京市农科院农气室光能利用组,作物间种套作旳光能利用研究,植物学报1977年4期。

候中田等,复种两熟群体生态对环境资源旳利用效果及其应用技术旳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79年2期。

熊毅,对苏南地区耕作制度旳看法和建议,人民日报1979年1月13日. 。

刘巽浩王在德,耕作制度改革旳主流必须肯定,人民日报1979年6月14日.

沈鸣鼎,水旱轮作试验示范初步总结,湖北农业科学1979年3期。

陈益言,耕作改制与合理轮作,广东农业科学1979年6期。

曾自明,关于旱地改制中几个问题旳探讨,云南农业科学1979年2期

元生朝,实行合理轮作是当前耕作制度改革旳中心环节,湖北农业科学1979年6期。

丁贤劫方宪章,浙江省稻田耕作制度旳改革和发展方向,浙江农业科学1979年6期。

元生朝,略论多熟制旳佧物布局与茬口特性,1980年全国耕作制度会议论文集。

杨茂林彭启元,湖北山区旱粮耕作制度调查,湖北农业科学1980年8期

元生朝,合理复种轮作与湖北稻田耕作制度改革,作物学报1980年9期。

易家苓邹超亚等,关于贵州农业区划旳意见,农业气象1980年4期

梁光商,广东耕作制度旳发展方向,广东农业科学1980年3期

韩湘玲,我国气候资源与多熟种植,农业气象,1980年4期。

赖仲铭,小麦套玉米种植规格多因子优选试验,云南农业科学1980年3期

蔡农,作物连作旳障害及其防治方法,湖北农业科学1980年8期

肖怒贤,双季稻田冬季不同复种轮作方式旳增产效果及对土壤肥力旳影响,中国农业科学1980年2期。

苏陕民等,不同作物茬地对后作旳影响,作物学报1981年2期。

元生朝,合理复种轮作与睑了湖北稻田耕作制度革,作物学报1981年3期。

熊凡,四川丘陵旱三熟耕作制完善提高旳途径,土壤肥料1981牟4期。

中国农学会江苏农学会双三制学术考察组,关于苏州地区发展双三制旳考察报告,江苏农业科学1981年5期。

刘巽浩等,华北地区麦田两熟旳光能利用作物竞争与产量分析,作物学报1981年1期。

刘巽浩等,华北地区麦田两熟旳光能利用作物竞争与产量分析,作物学报1981年1期。

赵诚斋等,苏南地区水稻士旳合理耕作旳研究,土壤学报1981年3期。

陈安仁,黄土高原旳牧草种植,饲料研究1981年6期。

邹超亚吴善堂,贵州旱地主要耕作制度生产性能旳初步研究,贵州农业科学1981年1期。

邹超亚,贵州耕作制度改革旳几个问题,耕作与栽培1981年试刊号

邹超亚,试论耕作学旳任务性质和内容,中国耕作制度研究通讯第2期1981年5月

浙江省粮食高产经验调查组,浙江省30年来发展粮食生产旳主要技术经验分析,浙江农业科学1981年2期。

四川农科院棉花所,麦棉套作技术研究,作物学报1981年2期。

全国种植制度气候研究南方协作组,我国南方稻区种植制度旳气候区划,中国农业科学1982年4期。

王达, 双季稻旳历史发展,中国农史1982伞1期。

蔡良河等,稻田多熟制旳研究,多熟轮作制旳整体效益,湖北农业科学1982年6期。

王立祥等, 西北黄土高原农田降水生产潜势及开发旳研究,西北农学院学报1982年2期。

陆欣来,海城县用地养地旳调查分析,沈阳农学院学报1982年2期。

邹超亚,试论贵州作物布局特点,耕作与栽培1982年5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旱地套作三熟制增产作用旳研究,耕作与栽培1982年2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贵州中部地区带状间套作旳研究,贵州农学院学报1982年1期

邹超亚,施肥制旳历史演进与现代施肥制旳几个理论问题,耕作与栽培1982年4期

赵强基等,江苏太湖地区几种作物和种植制度旳农田生态功能,江苏农业科学1982年2期。

陆欣来,海城县用地养地旳调查分析,沈阳农学院学报1982年2期。秆

刘巽浩,国外间混套作旳研究,世界农业1982苇5期。

刘隆旺等,稻田三熟复种轮作研究初报,江酉农业大学学报1982年2期。

刘巽浩. 韩湘玲,华北平原地区麦田两熟旳光能利用,作物竞争与产量分析,作物学报1983年1期。

刘巽浩,论我国耕作制度旳改革,耕作与栽培1983年5期。

陈叔君等,稻田几种主要复种制度研究,湖南农业科技1983年6期。

杜心田等,关于棉花带状间套作旳几个问题,河南农林科技1983年7期。

潘永福,永靖县干旱山区草田轮作试验初报,甘肃农业科技1983年11期。

潘幸来,试论苜蓿小麦生态系统,山西农业科学1983年8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旱地不同种植制度下农田生态系统旳结构与功能分析,生态学报1983年1期。

熊凡,四川丘陵区旱三熟生产力与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象1983年3期。

湖北湖南江西三眵省农科院协作组,湘鄂赣三省稻田三熟制轮作与连作试验研究报告,农业湖北科学1983年1期。

赵强基等,苏南稻田麦玉稻,麦豆稻三熟制农田生态效率,江苏农业科学1983年1期。。

袁从讳赵强基等,江苏太湖地区几种种植制度旳物质循环状况,土壤通报1983年3期。

胡人荣,湘鄂赣三省稻田三熟制连作与卫了轮作对比试验总结,湖北农业科学1983年1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贵州农田高产文高效途径旳探讨,耕作与栽培1983年2期

杨天健,水旱轮作对土壤性状旳影响,湖北农业科学1983年8期。

胡恒觉,不同种植形式生态适应性及生产力旳试验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4年

方有德等,江淮丘陵地区复种轮(连) 作制度旳初步研究,安徽农业科学1984年4期。

王宝善,再论农牧结合问题,甘肃农业科技1984年4期。

成敬生,江苏太湖流域城郊两种农业生产系统结构功能旳分析,耕作与栽培1984年1期。

王方桃,沪郊主要作物及种植制度旳农田生态功能旳初步研究,耕作与栽培1984年1期。

李威廉,豆科作物在耕作制度中旳养地效应,耕作与栽培1984年1期。

王福水,从晋庄经验看晋东南地区旱作农业实施步骤,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4年1期。

胡恒觉,不同种植方式生态适应性及生产力旳试验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4年专集。

谢仁兴,稻田复种轮作方式试验总结报告,浙江农业科学1984年5期。

张振华等,熊口农场水旱轮作十年效果显著,,湖北农业科学1984年12期。

杨茂林等,南方四省山区丘陵旱地耕作制度改革旳调查,湖北农业科学1984年1期。

蒋永贵,黔南州玉米黄豆宽窄行双套双示范总结,耕作与栽培1984年3期。

王立祥,西北黄土高原农业结构改革及效益研究初报,西北农学院学报1984年3期。

王颖明,高产地区轮作制度与农田生态平衡旳研究,土壤1984年4期。

邵达三等,苏南水田少免耕研究报告,土壤学报1985年4期。

吴吉人等,辽宁稻区少耕体系形成与发展,辽宁农业科学1984年6期。

张颂安,台湾种植业结构旳调整,农业技术经济1985伞6期。

文英,湖南洞庭湖区春大豆间玉米--杂交水稻两熟高产研究,耕作与栽培1985年1期。

印继勤等,镇江丘陵地区稻田耕作制度研究,耕作与栽培1985年2期。

李锦钧,金华河谷平原稻区几种种植制度农田生态效率初步研究,耕作与栽培1985年3期。陈启锋,论中国耕作制度,福建农学院学报1985年1期。

谢仁兴,平原稻区种植制度研究初柝,耕作与栽培1985年5期。

刘君朴等,黑龙江西南部半干旱地区旱作农业旳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5年4期。

朱志俭等,从气候生态角度赂论河北省旱作农业,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5年5期。

陈宪祖等,稻麦亩产吨粮试验研究和示睑范推广报告,云南农业科学1985年3期。

赖仲铭,旱粮间套种植制度探讨,云南农业科学1985年3期。

吴硕等,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农业经济1985年2期。

赖仲铭,马铃薯套玉米及玉米间大豆种植系统间套优押旳研究,作物学报1985年3期。

邹超亚, 贵州中低产田改良刍议,耕作与栽培1985年5期。

邹超亚等,试论21世纪中国耕作学科研究与耕作制度改革方向,耕作与栽培1995年1期

徐新宇等, 秸秆还田旳微生物效应及其应用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85年5期。

陆欣来,免耕和少耕,耕作与栽培1995年2期

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 2018-11-15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12月16日,教育部又发布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此后还将陆续发布自主招生及高考加分的相关意见。 各省市区高考方案有何新变化?今后各省高考怎么考?制度网特地为您搜集整理了XX年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京:2017年高考政策暂不调整XX年高考改革方案尚未确定此前北京市教委对媒体表示,将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结合北京实际,适时出台改革实施方案。 另外,由于高考改革的首批试点地区不包括北京,因此,北京高考政策暂不调整。 今年的新高一学生在2017年高三毕业时仍按现在的高考方式进行。 另外,北京市教委针对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XX高考方案进行了回应,辟谣新方案还未确定。 此前媒体报道北京市高考将出现四个重大变化,其中包括考后填志愿、志愿填报"大平行"、调整四项加分政策,以及将自主招生挪至高考后进行等内容。

目前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正在广泛调研和初步起草过程中。 上海:3+3模式不分文理外语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③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中选考3门,选考5月考试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70分,最低40分,总分66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XX级高一开始实施。 浙江:3+3模式外语和选考均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7门中选3门③外语和选考有两次考试机会,成绩两年有效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100分,总分75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XX级高一开始实施。 广东:广东高考模式未来三年沿用"3+综合"模式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近日通过微博"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与网友互动时明确表示,明年广东高考不会改革。 目前在读的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仍继续执行原来的高考方案,即3+综合”方案,而且未来三年都将沿用现有的"3+综合"考试模式。 江苏:江苏高考改革新方案明年8月将报批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早在XX年,江苏已经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对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减少考试科目、全面衡量高中阶段学业水平、逐步增加高校在录取过程中的自主权,"对照现在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的原则和内容,江苏现行高考方案是总体符合的。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复习资料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被通过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C ) 2.国务院组成人员中,除总理外,其他人员的提名权属于 A.全国人大主席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总理 D.国家主席(C ) 3.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区公所作为其派出机关的是 A.县、自治县人民政府 B.市辖区人民政府 C.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D.乡、民族乡人民政府( A ) 4.根据宪法规定,国务院可以制定 A.法律 B.行政法规 C.行政规章 D.地方性法规(B ) 5.我国各省设置的人民法院称为 A.最高人民法院 B.高级人民法院 C.中级人民法院 D.基层人民法院(B ) 6.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每届任期 A.三年 B.四年 C.五年 D.二年(C ) 7.邓小手指出我国实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符合 A.马克思主义观点 B.精兵简政原则 C.市场经济要求 D.中国实际(D ) 8.1953年2月通过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的是 A.中共中央委员会 B.政务院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D.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 ) 9.乡镇每届政府任期是 A.三年 B.四年 C.五年 D.二年( A ) 10.我国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主要标志是(C ) A.多党合作 B.政治协商 C.民族区域自治 D.基层民主 11.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 A.中央委员会 B.中央政治局 C.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D.中央书记处(B ) 12.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地方法规的前提是 A.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B.本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10名代表提议 C.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D.本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0名代表联名提议(C ) 13.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渊源于

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权威学术刊物目录(试行)

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权威学术刊物目录(试行) 一、综合类 序号刊物名称主办单位 1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2中国科学A、B、C、D辑中国科学院 3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 4中国工程科学中国工程院 5求是中共中央宣传部 6新华文摘人民出版社 7光明日报理论版 8人民日报理论版 二、数学、物理、化学、化工 序号刊物名称主办单位 1应用数学学报中国数学会 2数学学报中国数学会 3数学进展中国数学会 中科院理论物理所 4理论物理通讯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中国物理学会 5中国物理快报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6地球物理学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物理学会 7化学物理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8物理学进展中国物理学会 9物理学报中国物理学会 10生物物理学报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11大气科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2光学学报中国光学学会 13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中国光学学会 14硅酸盐学报中国硅酸盐学会 15声学学报中国声学学会会刊,中科院声学 研究所主办 16色谱中国化学会 17无机化学学报中国化学会 18物理化学学报中国化学会 19化学学报中国化学会 20电化学中国化学会 21分析化学中国化学会 22应用化学中国化学会 23有机化学中国化学会 24高分子学报中国化学会 25化学通报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学会 26中国化学快报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中国化学会 27高分子科学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28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教育部(吉林大学承办) 29化工学报中国化工学会

中国高考制度论文

中国高考制度论文 中国已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高考制度改革,计划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削弱“一考定终身”的色彩。为了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胜出,中国的年轻人从小学开始每天都在埋头苦学。但这种模式被认为只能培养“考试型人才”,而无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或许也是在邻国日本拿到多个诺贝尔奖的刺激下,中国决定首先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 中国教育部9月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宣布2017年在全国推行新的高考制度。在语文、数学和英语这3大基础科目中,英语科目将提供2次考试机会。以减轻“一考定终身”对学生造成的压力。 另外,《意见》规定高考将不分文理科,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个科目中,学生可自主选择擅长的3科计入高考成绩,每科都有两次考试机会,可将成绩较高的一次计入总成绩。 悲壮的高考 为什么有必要改革高考制度呢?其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声音担忧目前的高考制度很可能压垮学生。在6月份高考的当天,全中国被一种异样的气氛包围。大街上行驶的汽车为了让学生集中精神考试,在高考当天不会鸣笛。公交和地铁也对考生免费。考生在家里反复确认是否带了学生证和准考证,然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考场。午饭只吃自带的盒饭,以防在外面吃饭发生食物中毒。 考场外站满了一脸焦急的家长。学生走出考场后,家长会找一些轻松的话题为孩子加油打气,而不会询问考得怎么样。这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 在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增至10年前的2.5倍,多达727万人。光有大学文凭已不能保证年轻人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考上北大、清华和复旦等名校,中国的年轻人面临着残酷的高考竞争。 学历歧视 学历歧视也普遍存在。11月22日,中国知名的理工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内召开了一场招聘会。在体育馆内,一汽集团、中国石油化工和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中国国有企业的招聘

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与完善

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及其完善 摘要: 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依法治水的重要 前提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当前亟须加强流域立法及水权制度建设。加强水行政执法力度 ,规范水资源利用行为,是依法治水的重要环节。重视水资源司法 保护 ,有效惩治水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提高公众水资源参与意识 ,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水资源保护;立法;行政执法;司法 一、水资源保护的法制现状 一水资源保护立法现状 《宪法》第 9条明确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宪法》第 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水资源是自然资源之 一 ,宪法的这些规定显然适用于水资源保护 ,构成我国水资源保护立法的核心和基础。 以宪法为基础 ,国家制定并颁布了水资源保护的基本法《水法》。该法对水资 源规划 ,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 ,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 ,水事纠纷处理与执法监督检查及法律责任等作出了详细规定。《水法》第4 条规定: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 ,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第 9 条规定: 国家保护水资源 ,采取有效措施 ,保护植被 ,植树种草 ,涵养水源 ,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二水资源保护执法现状 我国水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和水行政执法工作起步于 1988年《水法》的颁布实施。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 , 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机构健全的水行政执法网络 ,专兼 立了覆盖全国、机构健全的水行政执法网络 ,专兼设 ,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执法效能显 著增强 ,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平均每年查处水事违法案件 4 万余件 ,维护了正常的水事 秩序。 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在水资源保护中主要是对水体污染源实施监督管理、制定水 环境质量及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审批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督促各城市进行水环境 综合治理等 ,重点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违法排污和治理设施建成而不运行、国控重点污染源等违法行为进行执法。为此 ,环境保护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水资源专项保护执法行动 ,并取得了巨大成效。

2018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材料 (选择题1)

一、单项选择题:10题(1′×10=10′) 1、国家政体形式千变万化,纷繁复杂,但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君主制和(A )。 A 、共和制 B 、民主制 C 、联邦制 D 、单一制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C )。P4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民主专政 D 、单一制 3、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B )中,第一次提出中国未来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要建立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 A 、《论十大关系》 B 、《新民主主义论》 C 、《矛盾论》 D 、《实践论》 4、全国人大代表的总额不超过(B )。P16 A 、2500 B 、3000 C 、3500 D 、4000 5、我国宪法规定,如果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或者(C )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开全国人大会议。 A 、1/3 B 、1/4 C 、1/5 D 、1/6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需达到法定人数,全国人大会议需要有(B )以上的代表出席,才可以举行。P21 A 、1/2 B 、2/3 C 、3/4 D 、4/5 7、宪法修正案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和(C )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才有权提出。P23 A 、1/3 B 、1/4 C 、1/5 D 、1/6 8、在国家主席、副主席都缺位时,在全国人大补选之前,由(B )暂时代理国家主席职位。P26 A 、总理 B 、全国人大委员长 C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D 、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 9、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届任期为(C )年。P27 A 、3 B 、4 C 、5 D 、6 10. 我国宪法规定,法律由(B )根据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公布。P25 A 、国务院总理 B 、国家主席 C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D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11.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为(C )。P27 A 、3年 B 、4年 C 、5年 D 、6年 12、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每年举行(A )次会议。P20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1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B )。P7 A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 、民主集中制 C 、首长负责制 D 、层级制

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第五届理事会.

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第五届理事会 组织构架 顾问委员会: 主任:汪懋华 副主任:张玉香曹卫星许世卫 委员:孙九林张子仪周宏仁许越先钱克明陈良玉郭作玉邹瑞苍孟宪学梅方权方瑜周义桃庄铁成甘国辉钱平李保国 朱德海 理事长:刘旭 常务副理事长:王文生 副理事长:(以笔划为序) 刘世洪刘继芳杜维成沈佐锐陆昌华陈桂芬周国民周清波 赵春江晏国生诸叶平曹永生熊范纶熊本海 常务理事:(以笔划为序) 于连军万学道马新明王文生冯健刚尼玛扎西刘旭刘世洪 刘继芳孙忠富杜维成李淼李少昆李明福李绍稳吴保国 沈佐锐张锦奕陆昌华陈桂芬周国民周清波郑可锋郑国清 郑冶钢赵春江赵瑞雪赵京音骆浩文晏国生诸叶平黄冬梅 曹永生曹宏鑫韩宪忠熊范纶熊本海滕桂法潘大丰 理事:(以笔划为序) 丁维龙于连军万学道马新明王芳王景雷王文生王立华 方佳邓向阳艾晓林占锦川田伟史舟白云峰白由路 冯健刚尼玛扎西吕杰吕斌吕新刘旭刘世洪刘金铜 刘立波刘善文刘继芳朱艳孙忠富杜维成李淼李广 李琳一李少昆李国春李明福李道亮李绍稳杨志强杨晓蓉 杨宝祝吴保国余华辛晓平沈佐锐宋治文张友华张学福 张锦奕陆昌华陈克陈桂芬陈署晃陈仲新邵长磊武苏里 罗建军尚明华周涛周国民周清波郑可锋郑国清郑冶钢 赵春江赵瑞雪赵京音胡林胡月明柳平增侯宝英钟家有 贺超兴骆浩文袁红春晏国生徐勇唐立新诸叶平黄忠文 黄胜海黄冬梅萧格仁曹宏鑫曹永生崔运鹏崔文顺梁勇 梁国彪蒋晓茹韩福军韩宪忠程存刚鲁向平曾玉荣曾庆田 温国泉雷音雷波熊范纶熊本海熊和平滕桂法潘大丰 秘书长:刘世洪(兼) 副秘书长:周国民(兼)于连军骆浩文曹宏鑫李广 荣誉理事:(新增加) 王乃信丘耘朱凤林杨文谟苗良周南万常照王磊 龙路钢李晓张维理凌励蒋礼兴葛常水李文基(2009.11.22通过)

高考制度的发展

浅论高考制度的发展方向 姓名:陈华学号:2011111084 摘要: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社会从来就没有减少对高考的关注程度,然而高考制度也经历了社会的评判,高考制度的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充满曲折,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就高考的实施背景以及利弊等方面的分析,就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考;可持续发展;改革方向 概念: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的全国性考试之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定义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高考以省为单位。虽然名义上为全国统一考试,但部分试题并不是全国统一的。考试的形式是闭卷考试,考试内容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划定(高考考试大纲),考试采用笔试方式。高考制度的出现也是中国现实国情的要求,针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要进行人才的选拔以及对进行社会结构的改变的措施。 本文认为高考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可以概括为:以高考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为依据,使之作为高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注意调控发展过程,使现实的高考形式具备持续、协调等良性特征,既能满足高考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考试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对中学生教育培养以及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为了解决中学教育系统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各样问题,高考制度也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原则进行改革,以保持自身的生机与活力。二是高考制度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高考制度选拔人才到高校,为高校提供人才资源,间接的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基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出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人才为社会服务,使可持续发展观念由点到面,逐步深入,形成社会共识。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精修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概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就政体而言,属于同一类型(理解) 国体: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人大制度由于特定的国情所致,具有以下特点,即中国特色(问答) 1民主的基础更为广泛 2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同类机关更大的权力 3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使我国人大制度的实际运作呈现出一定的特色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人大制度紧密相连 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 (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民主集中制 (四)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回忆在北京隆重召开,通过了第一部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广义上讲,它不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会议,而且还包括由它产生的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 狭义上讲,仅指它的全体会议,而不包括它的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书上狭义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代表总额不超过3000人(1986年修改为不超过3000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职权? (一)最高立法权

(二)最高任免权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细节) (三)最高决定权 (四)最高监督权 (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会议开幕需达到法定人数,全国人大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始得举行。 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代表联名,有权提出议案。 我国人大的立法程序包括四个阶段: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 法律草案什么情况下可以通过? (1)全国人大对宪法修正案的表决必须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对其他法律草案的表决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2)表决方式采用的是法律草案一次性表决,而非逐条表决。 全国人大常委会地位: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从属于全国人大,对全国人大负责,受全国人大监督;全国大人有权罢免常委会组成人员。另一方面,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在国家主席、副主席都缺位时,在全国人大补选之前,由委员长暂时代理国家主席职位。 现行宪法和全国人大组织法第一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如果担任上述职务,必须向常委会辞去常委会的职务。 人大常委会有哪些职权? (一)国家立法权 (二)法律解释权 (三)监督权 (四)决定权 (五)任免权 (六)参与全国人大的组织工作 (七)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有权提出议案。 中国的行政区域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一般的行政区域,即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镇等; 二、民族自治地方,即省一级的自治区,省级与县级之间的(地级)自治州、县一级的自治县; 三、特别行政区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及参考答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 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 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党员大约()。C. 6700万3.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是()。C. 民定宪法4. 我国目前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D. 邦联制5.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均需具备党龄()。A. 5年以上6. 我们把中层和外层的具体政治制度称为()。D. 政治体制7. 宪法和法律上最基本的权利主体是()。B. 公民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B. 18岁以上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D. 成文宪法10. 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 社会主义制度正确答案:A 满分:1 得分:111.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C.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2. 在我国行使制宪权的是()。A. 全国人大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 C.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14.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B. 民主集中制15.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 D. 五年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法律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 中国公民的资格B. 成年性C. 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政治权利D. 精神健全、正常 E. 爱祖国爱人民2. 政治制度具有如下一些特征:()A. 历史性B. 阶级性C. 权威性D. 层次性E. 稳定性3. 宪法解释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A. 统一解释B. 部分解释C. 条理解释D. 专门解释E. 补充解释 F. 扩大解释4.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有:()A. 平等权B. 政治自由C. 人身自由D. 信仰自由E. 监督权F.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5.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就是:()A. 有法可依B. 有法必依C. 依法行政D. 司法公正E. 执法必严F. 违法必究6. 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会外职权主要有()A. 质询和询问权B. 视察权C. 与选民和原选举地位的联系权D. 列席其他会议权E. 召集临时会议的提议权F. 提出议案权7. 县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基本职权有:()A. 重大事项的讨论、决定权B. 选举权C. 任免权D. 地方立法权E. 监督权F. 否决权8. 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 人民当家作主原则B. 民主集中制原则C.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D. 群众路线的原则E. 首长负责的原则F. 精简和效率的原则9. 从宪法的形式看,我国宪法属于()A. 成文宪法B. 不成文宪法C. 刚性宪法D. 柔性宪法E. 协定宪法F. 民定宪法10. 在我国现阶段,直接民主制度主要体现在如下基层群众组织当中:()A. 农村村民委员会B. 城市居民委员会C. 工会D. 妇联E. 共青团F. 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三、判断题(共5 道试题,共25 分。)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宪法的制定者,而不是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关。A. 错误2. 统治和治理国家的主要权力都应当集中在统治者手里。A. 错误3. 中共虽然禁止除共青团之外的其他任何党派、政治团体、政治组织在军队中建立组织和发展成员,但其他组织和团体的成员如果参加军队,并不须与原来的组织脱离关系。A. 错误4. 任何一位全国人大代表都有权以个人名义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A. 错误5. 我国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宪法修改的基本模式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策性修宪”的模式。B. 正确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一、单项选择题(共15 道试题,共15 分。)1. 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 )。D. 不定期召开2.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其居住的区域地域辽阔,约占全国总面积的()C. 64.3%3. 目前我国的副省级市有(D. 15个4.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由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数是()C. 800人5. 地方性法规与国家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由( )。决C. 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6. 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D. 五级7. 目前全国被正式确认并予以公布的少数民族有()C. 55个8.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任职的年龄要求是\(C. 年满四十周岁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早设立于()年D. 1954年10. 自治州主要是设立在省行政区域内的民族自治地方。目前设有自治州的省有7个,其中设立自治州最多的省是()B. 四川11. 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 )。A. 中共中央书记处B. 国务院C. 全国人民代表大

003151810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考试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课程代码0031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当代中国最髙国家权力机关是 A.中共中央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央人民政府 D.政协全国委员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法定人数为 A.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 B.出席代表的2/3以上多数 C.全体代表的3/4以上多数 D.出席代表的3/4以上多数 3.乡级人民政府每届任期为5年始于 A.2000 年 B.2002 年 C.2004年 D.2006年 4.我国现行兵役制的主体是 A.义务兵役制 B.志愿兵役制 C.预备兵役制 D.雇佣兵役制 5.下列属于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是 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6.任免驻外全权代表的职权属于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外交部 7.国家对省以下土地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始于 A.2002 年 B.2003 年 C.2004 年 D.2005 年 8.决定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的是中共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9.1958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成立財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各小组的通知》要求“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 A.党委 B.党组 C.书记处 D.政府 10.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联名向常委会提出对最髙人民法院质询案的法定人数为

A.6人以上 B.8人以上 C.10人以上 D.15人以上 11.我国最晚设立的自治区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12.开除严重触犯刑律的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党籍的决定权属于 A.中共中央组织部 B.中共中央书记处 C.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D.中共中央政治局 13.我国县级及以下负责选民登记、审查选民资格、公布选民名单的机构是 A.县级人民代表大会 B.县级人大常委会 C.村委会或居委会 D.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 14.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人选的提名权属于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委员长 C.委员长会议 D.主席团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 A.1952 年 B.1982 年 C.1984 年 D.2001年 16.我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 A.华兴会 B.光复会 C.同盟会 D.政闻社 17.选举委员会公布选民名单的时间应在选举日的 A.10日之前 B.15日之前 C.20日之前 D.30日之前 18.地方人民政府副职候选人数应比应选人数多 A.1?2人 B.1?3人 C.2?3人 D.2?4人 19.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的职权属于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家主席 D.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20.1946年提出“为中国政治真正民主化而奋斗到底”的政治主张的民主党派是 A.中国民主建国会 B.中国民主促进会 C.中国农工民主党 D.中国致公党 21.各级人民政府是各该级国家权力机关的 A.代表机关 B.行政机关 C.监督机关 D.执行机关 22.省级人大代表向本级人大提出属于其职权范围内议案的法定联名人数为 A.5人以上 B.10人以上 C.15人以上 D.20人以上

全国学会一览表(国家级)

全国学会一览表 二、工科 B-0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B-02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B-03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B-04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B-05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B-06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B-07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B-08 中国水利学会 B-09 中国内燃机学会B-10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B-11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B-12 中国制冷学会 B-13 中国真空学会B-14 中国自动化学会 B-15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B-16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B-17 中国标准化协会B-18 中国图学学会 B-19 中国电子学会B-20 中国计算机学会 B-21 中国通信学会B-22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B-23 中国测绘学会B-24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B-25 中国航海学会B-26 中国铁道学会 B-27 中国公路学会B-28 中国航空学会 B-29 中国宇航学会B-30 中国兵工学会 B-31 中国金属学会B-32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B-33 中国稀土学会B-34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B-35 中国化工学会B-36 中国核学会 B-37 中国石油学会B-38 中国煤炭学会 B-39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B-40 中国能源研究会 B-41 中国硅酸盐学会B-42 中国建筑学会 B-43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B-44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B-45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B-46 中国造纸学会 B-47 中国文物保护学会B-48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 B-49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B-50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B-51 中国粮油学会B-52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B-53 中国烟草学会B-54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 B-55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B-56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B-57 中国颗粒学会B-58 中国照明学会 B-59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B-60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 B-61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B-62 中国电源学会 B-63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B-64 中国消防协会 B-6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B-66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B-67 中国体视学学会B-68 中国工程机械学会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究其本质,其实并不是出在高考本生。高考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综合我国各方面国情而诞生的,因此把所有矛头都指向高考,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说高考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话,它也不可能屹立在教育史 上那么多年而岿然不动。 高考改革的方向: (1)保留高考,增加平时考试。高考制度不合理之一在于它“一考定终身”制度,无形的给广大考生增加了不少压力。那么各省市可以在高三一年里增加几次全省范围内的考试,这些考试的成绩都记录在案,最后与高考成绩加权平均,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 (2)强化自主招生。其实自主招生这一形式本人认为还是非常好的,只是目前自主招生存在着“不公开”的弊端,致使这种方式有失公平性。国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大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学校个数,同时专门设立一个监管自主招生的部门(可以隶属教育部),并且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间错开,让每一位考生都有多个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 (3)改变高考科目的设置。目前大部分地区高考采用的是“3+X”的形式,即语文,数学和外语必考,然后是理综(理化生)或文综(史地政)任选一组。虽然考生有自主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但是这种“自主”有着极大的限制。以后的高考可以这样,语数外三门任然必考,然后从理化生和史地政六门课中任选三门(文理可以混选),这样就可以避免某些考生学习理科但是历史很好,却无从发挥的窘境。 当然,以上这些改革虽然思想很好,但是操作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高考作为一个长存于我国的考试制度,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高考制度的改革之路注定是艰难的,也是漫长的。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考制度一定会变得更加完美。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改革教育部:方案即将出台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随之改革 首先,现行的文理分科制度主要是基于实用的考虑,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出色的人物都是贯通文理的大家,因此支持文理不分科。 其次,文理不分科会加重学生负担的看法是在过去的高考制度下做出的判断,例如山东、江苏等省区都曾经在文理分科和文理不分科之间“徘徊”。 过去之所以出现文理不分科之后效果不佳,是因为课程设置已经发生变化,但高考制度没有跟上变化。高考作为指挥棒,学生“一心为高考”,因此课程改革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未来在实现文理不分科之后,高考制度会随之改革,高考的定位会发生变化,由考查知识变为考查综合素质。“比如考查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那个时候考试可能也就没有标准答案了。” “在各项改革中,高考改革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件事……”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教育部公开资料中发现,自20XX年开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眼中“最复杂、最敏感”的“高考改革”已经连续三年被明确写入教育部年度教育工作要点。今年1月,教育部明确20XX年将“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其中,高中学业考试改革、高考综合评价改革和异地升学等均出现在工作重点中。 我国高考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案 上述目标模式的真正实现,有赖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

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的启示

水权纠纷及其解决关系基层民众生活、生产,需要国家、社会认真对待。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社会后果。同时,研究水权纠纷解决机制也可检验中国近代司法、行政系统处理社会重大问题的能力,以及中国近代司法改革的成果。我们发现,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机制较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保证了水权机制的畅通运行。所有这一切,又对我国水权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实践经验。总结这些经验,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近代水权纠纷发展变化的规律,对我们今天解决水权纠纷,完善水权纠纷解决机制也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研究中国近代水权纠纷及其解决机制,可加深我们对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及其运行情况的实际了解和微观分析,有重要理论价值。 一、制度变迁必须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相适应 中国近代水权法律制度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这也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必经之路,排除这一路径,我们的选择余地很小。但是,正如朱勇教授评论中国 法律近代化时所说的,“先进并不必然合适”。[1](P286) 近 代中国引进西方水权制度,不能不说先进,但是,在实践中能够真正实施的并不多。以水权登记为例,只有上海自来水厂、西宁发电厂等四、五家水利工程和企业进行了水权登记。这固然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混乱有关,也与水权法律不适应中国国情有极大 关系。中国近代虽然经历了一系列风云际会的社会改革和政治革命,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虽然近代中国设立了少量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工业,但整个社会仍然处在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族秩序为核心的伦理社会。国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固然依靠国家法律调整,主要还是依赖封建的宗法、家族制度维系。因此,在这样的国情基础上,构建中国近代水权法律,只能立足传统,进行制度创新,经过长期的水权实践,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水权法律体系。也就是说,近代中国水权法律,一方面,要适应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水权实践;另一方面,又要适应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即体现一定程度的近代性。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法律呢?既要有传统水权习惯的内核,又要包含近代水权法律的理念。这样的目标能否达到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借鉴西方水权法律制度与继承传统水权法律制度的关系,或者说在水权领域如何处理学习与扬弃的关系。中国法律近代化基本上是沿着学习与借鉴这条路径前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传统法律制度。在水权法律、法规的构建方面,地方政府、水利灌区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以民国二十一年陕西省政府制定的《陕西省水利通则》为例,该通则吸收了近代水权立法的经验,同时,尽最大可能地保留了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水权运行的习惯法。例如既规 [收稿日期]2006-01-23 [基金项目]司法部专项基金项目“山陕地区水权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05SFB5004) [作者简介]田东奎(1965-),男,陕西旬邑人,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法制史研究。 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的启示 田东奎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8) [摘要]水权制度的变迁必须考虑社会发展提供的可能,不能一味地追求制度的先进性,忽视其与民族 法律文化的衔接;民间水权习惯在新时期仍有发挥作用的空间,不能轻易抛弃;水权纠纷的解决既要考虑历史实际,又要考虑现实状况;要杜绝水权管理腐败,就必须加强民间水利组织的作用。 [关键词]近代;水权纠纷;民间水利组织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745(2006)03-0065-05 第23卷第3期政法学刊 Vol.23No.32006年6月 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andLaw Jun.2006

2018年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电大复习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C.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C. 工农联盟) 3.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宪法、法律,以及1953年初颁布的(D. 《选举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D. 成文宪法)。 5.我国的制宪机关是(A全国人大)。6.除中国共产党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7.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A. 中央委员会)。8.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是(D.5年)。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B. 18岁以上)。 11. 我国目前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是(D. 邦联制)。 12.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党员大约(C.6700万)。 13.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基本政治理念是(C. 主权在民)。 14.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我们把中层和外层的具体政治制度称为(D.政治体制)。 16.决定和制约着我国其他一切政治制度的是(C.人民民主专政)。 17.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C.《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8.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是(C.民定宪法)。 19.在我国行使制宪权的是(A.全国人大)。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共制定了(D.五部宪法)。 21.我国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A.单一制)。 22.宪法和法律上最基本的权利主体是(B.公民)。 23.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源地位的是(C.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2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是(A.人民代表大会)。 25.负责新一届的全国人大会议的准备工 作的主要是(B.全国人大常委会)。 26.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 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B.大会主席 团)提名。 27.按照修宪通常的程序,首先提出修宪 建议的是(B.中共中央)。 28.我国拥有最高的监督权的机构是(B. 全国人大)。 29.在人大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 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的人大代表 是(A.县级以上代表) 30.凡直接选举产生的县、自治县、不设 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 代表大会,每届任期(B.三年)。 3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B.民 主集中制)。 3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实行常任制, 每届任期(D.五年)。 3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均需 具备党龄(A.5年以上)。 34.除中共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 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35.中国最大的参政党是:( C. 中国民 主同盟) 36.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为主组成 的民主党派是( D.中国致公党) 37.宪政的前提是(B民主) 38.从我国的立法实践看,除了宪法和少 量的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以外, 大量的法律的制定者是( C.全国人大常 委会) 39.我国的宪法解释属于( D. 专门机 关解释制) 40.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主体是省、自治区、 直辖市,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 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 C.人大及其常 委会) 41. 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 席候选人名单的是(B. 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主席团) 42.中国国家主席的任职年龄要求是年满 (C. 45周岁) 43.国家主席、副主席连选连任不得超过 (A. 不得超过10年) 44.国家主席第二顺位补缺候选人是(B. 全国人大委员长)。 45.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的是(A. 国家主席)。 46.在我国所授予的勋章和称号中,具有 最高荣誉等级者的授予人是(D. 国家主 席)。 4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早设立于(D. 1954年)。 48.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B.国务院)。 49.国务院每届任期为5年,总理任职年 限为(B. 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50.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 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人选 的是(C. 全国人大常委会)。 51. 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D. 不定期召 开)。 5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属于(B. 国 务院直属机构)。 53.地方性法规与国家部门规章之间对同 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 时,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 的,应当由(C. 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54.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所 编制和汇编的本级年度总预算草案,经本 级政府审定后,报财政部的时间是(B. 下 一年1月10日前) 55.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 (D. 五级) 56.从城市功能和能力的角度看,目前我 国城市的主体是(C.地级市) 57.我国的省作为一级政区的行政地位基 本成形于(C. 元代) 58.目前我国的副省级市有(D.15个) 59.最晚设立的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最 早设立的则是(D. 内蒙古自治区)。 60.自治州主要是设立在省行政区域内的 民族自治地方。目前设有自治州的省有7 个,其中设立自治州最多的省是(B. 四 川) 61.自治县(旗)可以设立在一般行政地 方,也可以设立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 治县最多的省是(C. 云南) 62.我国政府机构数量众多、规模庞大, 其中地级市、行署一般有(C. 40-50个左 右) 63.目前全国被正式确认并予以公布的少 数民族有(C. 55个) 64.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其居住的区

当代中国简答题

1.什么是制度?什么是政治制度? 制度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现。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狭义的制度指的就是正式约束及其结构化的形式,特别是社会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2分) 2.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少1项扣1分)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特色? 第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2分)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2分) 第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分) 第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2分) 第五,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能够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完善。(2分) 4.何谓“依法治国”?如何“依法治国”?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依法治国实际上就是实行法治。(4分)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分) 依法治国突出表现在依法行政方面。(2分)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必须以司法公正为目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分)。 5.电子政务有哪些优点? 第一,电子政务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和组织的高度整合(2分) 第二,电子政务具有良好的交互性。(2分) 第三,电子政务可以促进政务公开。(2分) 第四,电子政务可以提高行政效率。(2分) 第五,电子政务有利于提高政治参与的水平。 6.什么是宪法?它有什么基本特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人们行为的基本法律准则。宪法作为根本法,是其他法律、法规等赖以产生、存在、发展和变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核心,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基石。(4分) 宪法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