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求谏导学案1

求谏导学案1

求谏导学案1

2010级高二(下)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求谏》时间:2012-3-28

命制人:张占朋审核人:李卯圈年级领导签字___________

一.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和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分析唐太宗贤明的君主形象,思考“贞观之治”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4、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二.《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的著作,它以唐太宗君臣论政的言论为主,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宋以后历代君王对此书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因此,它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一把钥匙。

该书共分十卷四十篇,因其编辑是“随事载录,用备劝戒”,所以每篇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的,每卷大体上也有一个中心。它并不拘于描述具体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列举那些对后人有借鉴意义的君臣言行,显示贞观年间的政治面貌。分别讨论了为君之道、任贤纳谏以及仁义、忠义、孝友、公平、诚信等道德准则和俭约、谦让等社会风尚,在崇儒、重农、刑法、贡赋、征伐、安边等古代社会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上,也都各有专门论及。可称得上“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存焉”。

三.解题:

回忆《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是被讽喻“纳谏”。而“求谏”是唐太宗主动要求大臣们敢于向自己直谏。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求治,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贞观之治”,其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唐太宗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俨肃()谏诤()鲠议()王珪()刍荛()

不讳()丧乱()属文()芜词()诋诃()

愆过()纂组()怖懾()罄其狂瞽()

(二)解释下面文句中的加粗词语:

1. 读注释,解释加粗文言词语:

①必假颜色()②必须极言规谏()③后从谏则圣()

④不能致理()⑤惟君臣相遇()⑥冀凭直言鲠议()

⑦陛下开圣虑,纳刍荛()()()()

⑧但思正人匡谏()⑨朕亦不以为忤()⑩信为难矣()

2. 解释词语:①失其举措②罄其狂瞽③平章国计

④预闻政事⑤耳目外通⑥属文之士

⑦伎巧之徒⑧商略诋诃⑨一人听断

完整版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自主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 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导学案:第1章 集合 复习课 Word版缺答案

必修一集合 一、知识梳理 1.集合与元素 (1) 对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三个特征:、、.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或关系,用符号或表示. (3)集合的表示法:、、. (4)常用数集:自然数集____;正整数集____(或____);整数集____;有理数集____;实数集_____. (5)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个数划分,集合可以分为、、. ★注意空集的特殊性: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在解题时,若未明确说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集合为空集的可能性.例如:若A?B,则需考虑A=Ф和A≠Ф两种可能的情况.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子集、真子集及其性质 对任意的x∈A,都有x∈B,则. 若A?B,且在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x B,但x A,则A是B的真子集; 若 A?B,B?C则A C. 若A中含有n个元素,则A的子集有个,A的非空子集有,A的非空真子集有个. (2)集合相等:若A?B且B?A,则 .

3.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1)集合的并、交、补运算 并集:A ∪B ={x |x ∈A ,或x ∈B };交集:A ∩B = ; 补集:C U A = .U 为全集,C U A 表示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 (2)集合的运算性质 并集的性质:A ∪?= ;A ∪A = ;A ∪B = ;A ∪B =A ? . 交集的性质:A ∩?= ;A ∩A = ;A ∩B = ;A ∩B =A ? . 补集的性质:A ∪(?U A )= ;A ∩(?U A )= 二、典型例题 例1、课本19页,第14题 变式:1、已知集合}54{≤≤-=x x A ,}242{-≤≤-=a x a x B ,若A B ?,求实数a 的范围? 2、已知集合A ={-1,1},B ={x|ax +1=0},若B ?A ,则实数a 的所有可能取值的集合为____. 例2:已知集合A ={x |0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 一、认识作者:王安石字_介甫,_北宋__时__临川_人,著名的_政治_家和_文学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_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临川先生文集_》,《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二、朗读课文,自主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一)、停顿: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注音。1、庐冢.(zhǒng ) 2、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 3、盖音谬.(miù)也 4、有穴窈.(yǎo)然 5、则或咎.(jiù)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xiàng)之 7、何可胜.(shēng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fǔ) (三)释意:以:1、因为,介词 2、因为,介词 3、向,介词 4、相当于“而”,表修饰。 5、来,表目的的连词 6、相当于“而”,表并列的连词 7、来,表目的的连词 8、“以之”的省略,因此。于:1、在,介词 2、在,介词 3、对,介词 4、对于,介词 5、比,介词6、向,介词 7、表被动其:1、它的,代词,代华山 2、那,代词 3、那个,代词 4、它,代词 5、它的,代词,代碑6、它的,代词,代华山 7、那个洞,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 8、那些,代“好游者” 9、“其进”的“其”指代“入之愈深”;“其见”的“其”指“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10、它的,代后洞 11、那,代后洞 12、他们,指古人,代词 13、句中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14、那些,代“欲出者” 15、自己,代词 16、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17、古书,代词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答: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2、答:“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3、答: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4、全文六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是记游的结尾。 第一课时一、研读第一段(一)、1、名→动,筑舍定居。 2、名→动,命名,起名。 3、名→状,往东 4、在,介词阳,山南水北 (二)总结句式特点:判断句。文中还有判断句:①此余之所得也。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三)理解第一段之后填空 1、山之_名__、山之寺___、山之_洞__、山之__碑_。 2、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二、研习第二段(一)1、名→状,从旁边 2、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3、形→名,深度 4、形→动,到尽头 5、“而”,表修饰 6、动→名,见到的景象 7、十分之一 8、动→名,到达的人 / 更 9、形→动,照明。 10、有人 / 责怪,埋怨 (二) 1、a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b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c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之深 d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荆轲》学案

《荆轲》学案 学习目标 1. 熟读文本,把握文意。 2. 了解荆轲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 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4. 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5. 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6.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本导读 一. 《刺客列传》主旨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 荆轲刺秦王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三. 整体感知,概述故事情节(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四、疏通文意,积累基础知识: 1. 通假字 吾曩者目摄之荆轲嘿而逃去 祸必不振矣北购于单于 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及答案(6)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及答案(6) 文章来自: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2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亲、深、解、救、教、敢、还、振、图、室、诏、穷、阵”等 3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 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2 、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教学课时三课时 知识积累 1 、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 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 始定名为《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战国策》的内容,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 文笔流畅, 生动活泼, 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 、相关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 年, 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 年。当时, 秦已灭韩, 又于公元前228 年破赵, 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 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 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 , 太子丹于公元前232 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 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 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 “使悉反诸侯之地” ; 或者刺杀秦王嬴政, 使秦“内有大乱”, “君臣相疑” , 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 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 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 结交名人勇士。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 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 找到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推荐了荆轲, 太子丹高兴万分, 马上封荆轲为上卿, 精心奉侍??以后, 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3 、写刺客的句子和咏荆轲的名句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 矣。” -------- 《唐雎不辱使命》 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荆轲》学案答案

《荆轲》答案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淬(cuì)徵(zhǐ)陛(bì)卒(cù)创(chuāng)揕(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2. 通假字 吾曩者目摄之通“慑”,震慑 荆轲嘿而逃去通“默”,沉默 祸必不振矣通“赈”,救 北购于单于通“媾”,和好 心惛然通“昏”,迷惑 恐不能须臾通“耐”,经受得住 太子送至门,戒曰通“诫”,告诫 其意不厌通“餍”,满足 莫敢合从通“纵”,合纵 使悉反诸侯侵地通“返”,返还 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右手揕其匈通“胸”,胸膛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通“拊”,拍 请辞决矣通“诀”,告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摄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捧着 图穷而匕首见通“现”,露 卒起不意通“猝”,突然 3. 古今异义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古义:性情谨厚之人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且至于燕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古义:获罪今义:招人不快或怀恨 足为寒心古义:内心恐惧今义:因失望而痛心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古义:处境困难今义:经济困难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消除借口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害 死知道内情的人 太子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 合别人的心意 不知臣精已消亡矣古义:消耗尽今义:消失 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古义:有很高修养的人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 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古义:表示原因今义:表结果(连词) 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古义:表示依据,用来今义:表结果(连词) 课后练习一 1.D 2. C 3. B 4. B 5. D 6.略 第二课时 一词多义 卫人谓之庆卿他(代词) 而之燕到(动词) 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的(助词) 居顷之起调节音节作用(助词) 擅巴、汉之饶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而之燕承接关系连词 盖聂怒而目之修饰关系连词 民众而士厉并列关系连词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假设关系连词 使使往之主人派(动词) 使使往之主人使者(名词) 使者还报出使(动词) 使得至前致使(动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含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二) 高一语文编写人:费涛涛审定人: 【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 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 目标2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知识链接】: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 一. 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加点词语 a持千金之资币.()物 b朝服 ..() e 左右 ..() ..() d郎中 ..() c假借 f 轲自知事不就() g 卒.()起不意 h秦王还.()柱而走 I 振.()怖大王之威 j比.()诸侯之列 k唯.() l陛.() m顾.()笑武阳 n发.()图 o 自引.()而起 p荆轲废.() 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r被.()八创.() s 生劫.()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 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自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初步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知识要点] 1. 集合和元素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 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 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 [预习自测] 例1.下列的研究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它. (1)小于5的自然数; (2)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同学; (3)不等式217x +>的整数解; (4)所有大于0的负数; (5)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第一、三象限的平分线上的所有点. 分析:判断某些对象能否构成集合,主要是根据集合的含义,检查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例2.已知集合{},,M a b c =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那么此三角形 一定是 (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例3.设()()() {} 2 2 ,,2,,5,a N b N a b A x y x a y a b ∈∈+== -+-=若()3,2A ∈,求,a b 的值. 分析: 某元素属于集合A,必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反过来,只要元素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就一定属于集合A. 例4.已知{}2,,M a b =,{} 22,2,N a b =,且M N =,求实数,a b 的值. [课内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著名的作家可以形成一个集合 (B )0与 {}0的意义相同 (C )集合? ?????∈= =+N n n x x A ,1 是有限集 (D )方程0122=++x x 的解集只有一个元素 2.下列四个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 ) A .}33|{=+x x B },,|),{(2 2R y x x y y x ∈-= C .}0|{2 ≤x x D .}01|{2 =+-x x x 3.方程组2 0{ =+=-y x y x 的解构成的集合是 ( ) A .)}1,1{( B .}1,1{ C .(1,1) D .}1{. 4.已知}1,0,1,2{--=A ,}|{A x x y y B ∈==,则B = 5.若}4,3,2,2{-=A ,},|{2 A t t x x B ∈==,用列举法表示B= . [归纳反思]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表示集合的方法.当集合中的元素 较少 时,用列举法表示方便. .例:x 2 -3x +2=0的解集可表示为{1,2}. 有些集合元素的个数较多,元素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亦可用列举法表示,如何用列举法表示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及自然数集N. 答 分别表示为{1,2,3,…,100},{1,2,3,4,…,n ,…}. 小结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应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且写在大括号内,元素和元素之间要用“,”隔开.花括号“{ }”表示“所有”、“整体”的含义,如实数集R 可以写为{实数},但如果写成{实数集}、{全体实数}、{R}都是不确切的. 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荆轲》导学案

《荆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故事情节,掌握积累文言实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多角度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3、探究、评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把握其思想性格特征 难点:对荆轲刺秦的客观评价 【学法指导】①利用网络书籍,查找“荆轲刺秦王”的相关文章、诗歌,及图片、影视作品等,对“刺秦”的史实有粗略的了解 ②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学案,疏通文字、理解文意、组内交流,形成学习提纲 ③通过学案,充分体现主体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④通过小组交流,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补充资料: ①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②知识链接:“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荊轲刺秦王 专诸刺王僚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聂政刺韩傀 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 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 要离刺庆忌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荊轲刺秦王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必赘言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不同含义: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今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今义: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今义: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今义: 终已不顾古义:今义: 2、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 进兵北略地函封之 樊於期乃前曰其人居远 使使以闻大王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群臣怪之 箕踞以骂曰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及练习案 现代诗歌 第一课时·预习《沁园春·长沙》(兼及《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 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1页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提问: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成了最美的意象。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有时潇洒地抽烟,轻易不朗诵, 抬头望断南飞雁,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2页 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 补充: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孤平、

荆轲刺秦王最全导学案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 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 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 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 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 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 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月日 【学习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一必修1导学案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二)学生版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二) 学习目标 1.掌握对数型复合函数单调区间的求法及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2.掌握对数型复合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 3.会解简单的对数不等式. 4.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它们的图象特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一般地,形如函数f (x )=log a g (x )的单调区间的求法:①先求g (x )>0的解集(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②当底数a 大于1时,g (x )>0限制之下g (x )的单调增区间是f (x )的单调增区间,g (x )>0限制之下g (x )的单调减区间是f (x )的单调减区间;③当底数a 大于0且小于1时,g (x )>0限制之下g (x )的单调区间与f (x )的单调区间正好相反. 2.一般地,对数不等式的常见类型: 当a >1时, log a f (x )>log a g (x )?????? f x >0可省略,g x >0,f x >g x ; 当0<a <1时, log a f (x )>log a g (x )?????? f x >0,g x >0可省略,f x <g x . 3.一般地,对于底数a >1的对数函数,在(1,+∞)区间内,底数越大越靠近x 轴;对于底数0

高中数学第一章统计5152估计总体的分布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学案北师大版

5.1 & 5.2 估计总体的分布 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预习课本P32~39,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频率分布直方图纵轴的含义是什么? (2)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制作步骤是什么? (3)如何画频率分布折线图? [新知初探] 1.频率分布直方图 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每个小矩形的宽度为Δx i (分组的宽度),高为f i Δx i ,小矩形的面 积恰为相应的频率f i ,图中所有小矩形的面积之和等于1. 2.作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1)求极差.即一组数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将数据分组时,组数应力求合适,以使数据的分布规律能较清楚地呈现出来. (3)将数据分组. (4)列频率分布表,各小组的频率=小组频数 样本容量. (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点睛] (1)一般地,样本容量越大,所分组数越多,为方便起见,组距的选择力求“取整”,当样本容量不超过120时,按照数据的多少,通常分成5~12组. (2)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时,同一组数据,分组时组距要相等,每个矩形的高与频率成正比,这点应特别注意. 3.频率分布折线图 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按照分组原则,再在左边和右边各加一个区间,从所加的左边区间的中点开始,用线段依次连接各个矩形的顶端中点,直至右边所加区间的中点,就可以得到一条折线,我们称之为频率折线图.

随着样本量的增大,所划分的区间数也可以随之增多,而每个区间的长度则会相应随之减小,相应的频率折线图就会越接近于一条光滑曲线. [小试身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每个小矩形的面积等于相应组的频数.( ) (2)频率分布直方图的面积为样本的频数.( ) (3)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矩形的高(平行于纵轴的边)表示频率与组距的比.( ) (4)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内容.( ) 答案:(1)× (2)× (3)√ (4)× 2.一个容量为80的样本最大值是140,最小值是51,组距为10,则可以分成( ) A .10组 B .9组 C .8组 D .7组 解析:选B 组数=极差/组距,本题中的极差=140-51=89,所以组数为8.9≈9. 3.在抽查产品的尺寸过程中,将其尺寸分成若干组,[a ,b )是其中的一组,抽查出的个体在该组上的频率为m ,该组上的直方图的高为h ,则|a -b |=( ) A .hm B.m h C.h m D .h +m 解析:选B 频率组距=h ,故|a -b |=组距=频率h =m h . 4.一个容量为n 的样本,分成若干组,已知某组的频数和频率分别为50和0.25,则n =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得50 n =0.25,所以n =200. 答案:200 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折线图 [典例] 得到如下数据(单位:cm): 135 98 102 110 99 121 110 96 100 103 125 97 117 113 110 92 102 109 104 112 109 124 87 131 97 102 123 104 104 128 105 123 111 103 105 92 114 108 104 102

高一新课标教材《荆轲刺秦王》学案

高一新课标教材《荆轲刺秦王》学案 学案博苑 2011-08-08 1303 5d56b7b40102dqzn 高一新课标教材《荆轲刺秦王》学案 学习导入 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字词积累 1.读音释义 樊於(wū)期 揕zhèn刺 拊fǔ心捶胸,形容非常痛心 淬cuì把烧红了的铁器往水或其他液体里一浸立刻取出,急速冷却,使之硬化提dǐ掷击 夏无且(jū)

2.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3.古今异义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刻毒,今义深厚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今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古礼品今货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处境困难今贫穷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诸郎中执兵古宫廷的侍卫今称中医医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掷击今拿着 断其左股古大腿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可以解燕国之患古可以用它来今一个词,表可能、允许等 而伤长者之意古品德高尚者,指樊将军今年长之人 4.一词多义 以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 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修饰,不译) 以次进(介词,按照) 以故荆轲刺秦王(连词,因此) 兵 不得持尺兵(名词,兵器) 不及召下兵(名词,卫兵) 秦兵量暮渡易水(名词,部队) 5.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乃遂收乘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又前而为歌曰前 左右既前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必修1unit1writing导学案

文华高中高一英语必修1 Unit 1 Friendship 导学案(教师版) Module 5 Writing Learning aims (学习目标) 在本节课结束后,学生能够 1. 针对如何交朋友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 根据教材以及教师提供的辅助信息,在一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一封建议信,并且条理清 晰,观点明确,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能正确运用关于建议的表达句型。 3.会运用词汇、短语:grateful, join in, dislike, tip, swap Important points(学习重点) 重点词汇和短语grateful, join in, dislike, tip, swap 重点句型I would be grateful if .... Why not /Why don’t you…?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if…You should / can… If you do this, …. By doing this, …. Difficult points(学习难点)How to improve the skills of writing. Learning guide(方法导引)Inspiration,Questioning ,Discussion and writing. Learning procedures:(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Try to remember the new words as quickly as possible. 1. Read and recite new words and phrases from grateful to swap three times. 2. .Read Xiao Dong’s letter on page 7 and answer: What is Xiao Dong’s problem?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课题《荆轲刺秦王》 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1、重点在于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难点在于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口译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一)、《刺客列传》主旨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一、自主阅读导引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淬火()变徵()提()揕搭()拊()

【精品】2018-2019学年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精品】2018-2019学年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自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初步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知识要点] 1. 集合和元素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 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 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 [预习自测] 例1.下列的研究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它. (1)小于5的自然数; (2)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同学; (3)不等式217x +>的整数解; (4)所有大于0的负数; (5)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第一、三象限的平分线上的所有点. 分析:判断某些对象能否构成集合,主要是根据集合的含义,检查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例2.已知集合{},,M a b c =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那么此三角形 一定是 (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例3.设()()() {} 2 2 ,,2,,5,a N b N a b A x y x a y a b ∈∈+== -+-=若()3,2A ∈,求,a b 的值. 分析: 某元素属于集合A,必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反过来,只要元素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就一定属于集合A. 例4.已知{}2,,M a b =,{} 22,2,N a b =,且M N =,求实数,a b 的值. [课内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著名的作家可以形成一个集合 (B )0与 {}0的意义相同 (C )集合? ?????∈= =+N n n x x A ,1 是有限集 (D )方程0122=++x x 的解集只有一个元素 2.下列四个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 ) A .}33|{=+x x B },,|),{(2 2R y x x y y x ∈-= C .}0|{2 ≤x x D .}01|{2 =+-x x x 3.方程组2 0{ =+=-y x y x 的解构成的集合是 ( ) A .)}1,1{( B .}1,1{ C .(1,1) D .}1{. 4.已知}1,0,1,2{--=A ,}|{A x x y y B ∈==,则B = 5.若}4,3,2,2{-=A ,},|{2 A t t x x B ∈==,用列举法表示B= . [归纳反思]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表示集合的方法.当集合中的元素 较少 时,用列举法表示方便. .例:x 2 -3x +2=0的解集可表示为{1,2}. 有些集合元素的个数较多,元素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亦可用列举法表示,如何用列举法表示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及自然数集N. 答 分别表示为{1,2,3,…,100},{1,2,3,4,…,n ,…}. 小结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应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且写在大括号内,元素和元素之间要用“,”隔开.花括号“{ }”表示“所有”、“整体”的含义,如实数集R 可以写为{实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