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是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2、商市的发展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3、北宋以后,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汴梁出现了店铺密集的商业街。

4、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5、城镇化: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是一种

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

6、城镇化的三个阶段(诺瑟姆曲线)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低于30%)

加速阶段:进入快速提升阶段(高于30%,低于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高于60%)

7、英国在19世纪末即进入稳定期,成为第一个城市化达到50%的国家;美国在20世纪城

镇化进程最快,现已稳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春秋战国之际《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

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反应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战国时代《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

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知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想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其影响极为深远。

3、希波丹姆模式特点: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4、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

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5、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托马斯·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2康帕内拉:“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3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新和谐村”

6、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写了一本《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

的和平道路》,指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产生活环境与人们所希望的环境存在着矛盾,大城市与自然的关系相互疏远。主张城市与乡村结合。

7、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8、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1922年,昂温:在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市1918年,伊利尔·沙里宁、荣格:半独立的卫星城镇1947年,哈罗:对母城有较大依赖性的卫星城镇1960年,米尔顿·凯恩斯:独立的新城

9、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

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指出了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的正常进行。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1、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

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2、户籍人口:是指在当地公安派出所登记户口的人口。

3、流动人口:一般是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4、暂住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5、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1、城市规划定义: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的利用、空间布局以及

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综合性;○2法治型、政策性很强;○3地方性;○4长期性和经常

性;○5实践性。

3、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的三个方面:○1现场踏勘;○2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3分析

研究。

4、一般城市规划分为两个层面:城市发展战略、建设控制引导(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

详细规划)

5、从行政层面上来区分: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6、近期规划的期限为5年。

7、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

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8、城乡规划调整:局部性变更修改:重大变更

9、城市规划必须坚持严格的分级审批制度,以保障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10、报国务院审批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总体规划。

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1、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和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

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2、通常所说的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

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3、城市用地的属性:○1自然属性;○2社会属性。

4、城市用地的价值:○1使用价值;○2交换价值。

5、自然环境条件分析的主要组成要素:地质、水文、气候、地形。

6、地震震级:指地震本身强度的大小,是由地震释放的能量总值决定的,分为10级。

7、地震烈度:地震发生后地面建筑受到的破坏程度,分为12级。

8、基本地震烈度:指本地区未来100年内最可能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是防震设计的基本

依据。

9、设计地震烈度:根据地区基本地震烈度和建设用地的地质、地形、水文等具体条件确定

的建构筑物防震设计的标准。

1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11影响规划与建设的气象要素主要有:太阳辐射、风向、温度、湿度、降水等。

12风是以风向与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风向一般是分8个或16个方位观测。

13盛行风向是按照城市不同风向的最大频率来确定的。

14逆温: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逆温是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分布的一种特殊现象。逆温层:在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地区,常因夜晚地面散热冷却比上部空气快,在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

15热岛效应:在大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16用地评价分类:

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

17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交通设施用地(S)公共设施用地(U)绿地(G)

第十三章总体规划

1、战略性规划核心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

2、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国家。

3、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4、城市职能的分类:特殊职能与一般职能、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主要职能与辅助职能。

5、以经济职能划分:工业城市;商贸城市;交通城市

6、以其他特殊职能划分:科研、教育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和休疗养城市;边

贸城市;经济特区城市

7、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

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8、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

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9、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是指城市规划区各项城市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之比值,单位

为m2/人。

10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11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1立足区域,讲求整体;○2节约紧凑、强化结构;○3远近结合,弹性生长;○4保护环境,突出特色

12总体规划中的“四线”

红线:道路用地和地块用地边界线

绿线: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黄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边界线

第十四章控制性详细规划

1、建筑形体、色彩、风格等城市设计内容(引导性)其余的都是规定性

2、不管是综合开发还是个体建设,其内在构成都包括一下6个方面:土地使用、环境容量、

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行为活动。

3、规定性指标(指令性指标):指该指标是必须遵照执行,不能更改。

4、指导性指标(引导性指标):是指该指标是参照执行的,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

5、用地边界:是规划用地与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分界线,用来划分用地的范围边界。

6、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

是土地的实际使用用途;二是附属于土地上的建(构)筑物的使用用途。

7、容积率:容积率=地上总建筑面积÷建设用地面积

8、建筑密度:建筑密度=(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100%

9、绿地率:绿地率=(地块内绿化用地总面积÷地块总面积)×100%(不包括住宅用地中的

绿化用地和树冠覆盖其他用地的面积)

10、建筑高度:一般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平屋顶)或屋面面层(坡屋顶)的高度。

11、建筑高度的确定(330页)

12、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13、日照间距的计算(333页)

14、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控制指标主要有:千人指标(人口千人指标、用地面积千人指标、

建筑面积千人指标)、建筑规模、用地规模等。

第十五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交通分为两部分:城市交通、城市对外交通(是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交通)

2、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按照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3、城市道路的三级划分:

○1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功能区,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活中心等,为联系主要客货运输路线。红线宽≧30m

○2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红线宽≧25m

○3支路(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红线宽≧12m

4、道路横断面示意图(373页)

5、停车场规模:(每辆车)小汽车30~50m2大型车辆70~100m2自行车1·5~1·8m2

6、城市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人0·8~1m2,其中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为80%~90%,自行车停车场用地为10%~20%。

7、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50~100m,并不得大于200m。

8、地表水源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严禁捕捞、停靠船口、游泳和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地表水源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9、当取水地点距离用水区较近时,水厂一般设置在取水设施附近,通常与取水设施在一起。

10、城市排水工程系统由雨水排放工程、污水处理与排放工程组成。

11、排水体制:合流制排水系统(直排式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分流制排水系统(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

12、厂址必须位于给水水源的下游,并应设在城镇的下游和夏季主导风向的下方。厂址与城镇、工厂和生活区应有300m以上距离,并设卫生防护带。

13、垃圾卫生填埋场:卫生填埋场距大、中城市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5km,距小城市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2km,距居民点应大于0·5km,且四周宜设置宽度不少于100m的防护绿地或生态绿地。

14、城市防灾系统主要由城市消防、防洪(潮、汛)、抗震、防空袭等系统及救灾生命线系统组成。

15、甲类建筑:特殊要求的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建筑等,必须经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

乙类建筑:国家重点抗震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的建筑。

丙类建筑:甲、乙、丁、类以外的建筑。

丁类建筑:次要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不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等。16、道路消防要求:○1消防道路宽度应≧3·5m,净空高度应≧4m。○2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的面积不宜小于15mx15m;供大型消防车使用时,不宜小于18mx18m。

17、建筑消防间距:多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6m,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9m,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13m。

18、建筑消防车道设置要求:○1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当高层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高层建筑应设有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80m。○2 高层建筑的内院或天井,当其短边长度超过24m时,宜设有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3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00m。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5.00m,消防车道上空4.00m以下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19、一般来说,战时留城人口约占城市总人口的30%~40%。按人均1~1·5m2的人防工程面积标准,推算城市所需的人防工程面积。

20、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用地不宜小于0·1hm2,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不宜小于1hm2,中心避震疏散场所不宜小于50hm2。

21、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500m,步行大约10min之内可以到达;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2~3km,步行大约1h之内可以到达。

22、按工程管线输送方式分类:压力管线、重力自流管线、光电流管线。

23、按工程管线敷设方式分类:架空敷设管线、地铺管线、地下敷设管线。

24、常规需综合的工程管线主要有六种:给水管道、排水沟管、电力线路、通信线路、热力管道、燃气管道等。“七通一平”,即道路与上述六种管道和场地平整。

第十八章城乡住区规划

1、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2、按城乡区域范围划分:城市住区、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乡村住区。

3、按住宅层数划分:底层住区(1~3)、多层住区(4~6)、中高层住宅(7~9)、高层住宅(10以上)、各种层数混合修建住区。

4、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标志。

5、合理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不行距离,一般最大为800~1000m。

6、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应在600~1000m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一般在36~100hm2。

7、我国一些大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人口一般在3~5万人。

8、城市住区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居住区:一般称为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住区规划的任务:是科学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需要的安全、卫生、舒适、

优美的居住环境,满足特定居住对象的需要。

10、编制住区规划的组成因素:合理地段选址、城市设计框架、住区基地规划布局、住宅建筑设计等。

11、住区的组成要素:物质要素(自然、人工)、精神要素。

12、住区用地组成:住宅用地(R01)、公建用地(R02)、道路用地(R03)、公共绿地(R04)。

13、住区环境组成:内部居住环境、外部生活环境(空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光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

14、住区规划结构:是根据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15、邻里单位模式:美国克拉伦斯·佩里1929

16、住区规划结构基本形式(497页)

17、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住区及其环境的整体性、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领域性与社会性、健康性等。

18、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经济要求、美观要求。

19、住宅类型:一、供以家庭为居住的建筑,一般称为住宅;二、供单身人居住的建筑,一般称为宿舍。

20、住宅建筑经济性:层高(6层)、进深(12m)、长度(≧4单元,≧60m)、层高(2·8~3m)

21、合理选择住宅类型:住宅标准、套型和套型比、建筑层数和比例、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

22、套型:一般指每套住房的面积大小和居室、厅、卫生间的数量。

套型比:指各种套型的建造比例。

23、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504页)

(1)行列式布图:○1可使每户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2便于布置道路、管网、方便工业化施工。○3如果处理不好形成的空间往往会有单调、呆板的感觉;○4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解决方法:山墙错落、单元错落拼接、用矮墙分隔。基本形式的变化形式有下列几种:交错排列、变化间距、单元错接。

(2)周边式布图:○1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院空间,院内较安静、安全;○2利于布置室外活动场地、小块公共绿地和小型公建等居民交往场所;○3组成的院落较完整,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4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5部分住宅朝向较差,对于炎热地区较难适应;○6对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石方工程。周边式基本形式:单周边式、双周边式、自由周边式。

(3)混合式布置:以上两种建筑的结合形式,最常见的往往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开敞式院落。

(4)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24、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

25、住宅群体的空间构成方法:对比、韵律和节奏、比例和尺度、色彩、绿化、道路、建筑小品。

26、住宅群体争取日照和减少日晒的规划设计措施主要采用建筑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利用地形、绿化等手段。

27、住宅群体提高自然通风和防风效果的规划设计措施:○1选择良好的地形和环境;○2建筑组合采用错位相设;○3利用绿化。

28、住宅群体噪声防治的规划设计措施:合理布局、利用绿化、利用地形、利用人工障壁。

29、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1)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2)住宅与公共建筑组

合(514页):○1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2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共建筑;○3空间的借用;○4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5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6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

30、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两个方面。我国沿用的以“千人指标”为主,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31、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居住区级(800~1000m);居住小区级(400~500m);居住组团级(150~200m)。

32、规划布置的方式: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

33、居住区文化类服务设施的布置:沿街线状布置、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沿街和成片集中布置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34、沿街线状布置方式:这种布置方式应根据道路的性质和走向等综合考虑。○1在交通过于繁忙的城市交通干线上一般不宜布置;②在沿城市主要道路或居住区主要道路布置时,如交通量不大,可沿道路两侧布置。当交通量较多时,则宜布置在道路一侧,以减少人流和车流的相互干扰;③道路的走向也影响建筑的布置,如当道路为南北走向时,往往产生建筑朝向与沿街面貌要求之间的矛盾。一般应在保证住宅有良好朝向的前提下考虑沿街建筑群体的艺术要求;④当公共建筑布置在道路交叉口时,应注意人流和车流的合理组织,一般不宜把有大量人流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交通量大的交叉口;⑤对一些吸引人流较多且时间集中的项目,如酒店影剧院等,必须保证有足够供人流集散用的人行道宽度和车辆存放的场地;⑥沿街线状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时,车行道与人行道最好用绿化带分隔,以保证行人的安全,并减少灰尘和汽车噪声的干扰;⑦为了充分保证居民的安全和创造一个富于生活气息的居住中心,宜采用步行街的形式。

35、商业服务设施的基本布置方式:设在住宅或其他建筑的底层、独立设置。

36、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是居民日常必需使用的,须布置在步行能安全、方便到达的范围内。其服务半径不应超过400~500m。

37、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商业服务业设施、儿童教育设施。

38、商业服务业设施一般布置在小区的中心地段或小区的主要出入口。

39、中小学的规划布置:①一般小学的服务半径为500M左右,中学为1000M左右;②学生上学(特别是小学生)不应穿越铁路干线、厂矿生产区、城市交通干道、市中心等人多车杂的地段;③中小学的布置一般应设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段,不宜在交通繁忙的交通干道或铁路干线附近布置,以免噪声干扰;④但同时也应注意学校本身对居民的干扰,应与住宅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与一些不怕吵闹的公共服务设施相邻布置;⑤学校的总平面布置应尽可能使教学楼接近出入口,并保证教室和操场均有良好的朝向,操场用地要有规则;⑥学校的建筑层数一般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

40、幼托的规划布置:①幼托是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占地最大的项目,因此也影响居住小区的规划布局。幼托应布置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单独地段上;②幼托应独立布置,如用地特别紧张必须设在住宅底层时,需将幼托入口与住宅入口分开;③幼托的总平面布置应保证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的朝向,其建筑层数以一二层为宜,在用地紧张情况下也可考虑局部为三层。建筑层数一般为1-3层。

41、住区道路分级:

⑴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米,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米,人行道2-4米。

(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路面宽6-9米,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米,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米,道路红线宽度不小于10-14米,人行道1.5-2米。

(3)第三级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路

面宽6-9米,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米,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米。道路红线宽度不小于8-10米。

(4)第四级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米。

4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住宅内部道路主要为本住区服务。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2)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

(3)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m,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

⑷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米时,应设不小于4米*4米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米,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120米,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米*12米的回车场地。

(5)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m左右应设置车辆互让处。

43、住区内动态交通组织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和“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其中人车分行包括人车部分分行和人车完全分行。

44、根据住区的不同情况可采用室外,室内,半地下或地下等多种停车方式。

45、住区绿地的功能:⑴改善小气候;⑵净化空气;⑶遮阳;⑷隔声;⑸防风防尘;⑹杀菌防病;⑺提供户外活动场地,满足健身需要,美化居住环境。

46、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⑴公共绿地;⑵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附属绿地;⑶宅旁和庭院绿地;⑷街道绿地。

47、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根据人口规模分别达到:住宅组团不少于0.5㎡/人,居住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人,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人。对绿地率的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

48、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1hm2左右)、居住小区游园(0·5hm2为宜)、小块公共绿地。

49、行道树带宽一般不应小于1.5米。当人行道较窄,而人流又较大时,可采用树池的方式。树池的最小尺寸为1.2*1.2米。在道路交叉口的视距三角形内,不应栽植高大乔,灌木,以免妨碍行车司机的视线。

50、植物配置的原则:⑴对于大量而普遍的绿化,宜选择宜管,宜长,少修剪,少虫害,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一般以乔木为主,也可考虑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在一些重点绿化地段,如住区入口处或公共活动中心,则可选种一些观赏性的乔灌木或少量花卉⑵应考虑绿化功能的需要,行道树宜选用遮阳效果好的落叶乔木,儿童游戏场和青少年活动场地忌用有毒或带刺植物,而体育运动场地则避免采用大量扬花,落果,落花的数木等⑶为了迅速形成住区的绿化面貌,特别在新建住区,树种可采用速生或慢生相结合,以速生为主⑷住区绿化树种配置应考虑四季景色的变化,可采用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以及不同树姿和色彩变化的树种,搭配组合,以丰富居住环境。

51、居住区以道路为界时,如属城市干道红线为界,如属居住区干道时,以道路中心线为界;与其他道路相邻时,以用地边线为界。

宅前宅后小路属住宅用地。

52、住区的造价主要包括地价、建筑造价、室外市政设施、绿地工程和外部环境设施造价等。住区规划的定额指标一般包括用地、建筑面积、造价等内容。

53、计算

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基地总面积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住宅用地密度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人口净密度=规划总人口/住宅用地总面积

人口毛密度=规划总人口/居住用地总面积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即总建筑面积(毛)密度建筑密度=各类建筑基地总面积/居住区(或小区)用地面积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一章 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市化水平高。 8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9、1989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而在2007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 3田园城市的理论 4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全球化;2区域一体化;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镇化。 6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 1、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3(了解)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改性详细规划。 第四章 1城市规划的定义:p62 2城市规划的任务:p64 3永续发展的概念:p67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永续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重要的概念。 4、p70 5、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 6、三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__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3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3

第三篇城乡空间规划 10.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11.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12.城乡区域规划 13.总体规划 14.控制性详细规划 10.1试比较2008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与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的异同。 10.2试比较各层面规划类型在内容与深度上的不同。 10.3城市基本资料搜集。 11.1哪些要素决定了不同城市土地的价值级差?有学者认为,我国实施的土地拍卖制度提升了房产的价格,是否应该叫停土地拍卖? 1.土地级差—— 由于城市土地的自然性质或者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的差别,而又不同的价值,这被称为“价值级差”,影响城市土地价值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土地的区位,适用性,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①区位:一般指的土地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或者是土地所属的城市的基本状况, 如相同城市,市中心的地块通常比郊区价值高,大城市的地块一般比小城市价值高。 ②适用性:指的是土地的适用性评定结果,一般是一类用地的价值>二类用地的 价值>三类用地的价值。 ③用地的基础实施建设: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的,一般其价值越高。 2.土地拍卖—— 土地拍卖的制度提升了地产的价格,地价上涨推动房价上涨,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叫停土地拍卖,原因如下: ①从放假高涨的原因来说,土地拍卖出高价不是带来房产涨价的直接原因,因 为房价本身就是开发商自己根据市场制定的,无论土地是否高价拿来,开发商都可以定出高价来的,因此叫停土地拍卖,并没有找到其问题根源,更重要是的建立健全的土地财政政策,预防、限制土地拍卖过程中对于土地价格的提升给房价带来的影响。 ②土地拍卖的经济收入,是地方政府发展自身的重要经济来源,叫停土地拍卖, 会给地方政府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①.经济视角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 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 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

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 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 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七章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围。 2.城市人口的统计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的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的统计围,城市化地区的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的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 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的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的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和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和城镇服务设施的需求。 1.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里的结构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的比重。

C: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设施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最本质的影响,在于发展中多方利益的互动和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社会目标包括, 一是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协调,尽可能实现城市物质空间资源供应的多元化适宜性。 二是社会群体部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三是保障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空间。 四是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五是社会与经济,生态系统的统筹发展。 六是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民主决策。 第四节: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 ①城市人口分析方法 城市人口统计 1.城市人口静态统计 城市人口的统计包括统计局,公安局,计生办等。我国关于人口统计的概念较多,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考研).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14. 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 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 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 艺术处理。 6.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 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 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 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 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 行量。“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 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4.建筑密度: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是指建 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5.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6.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17.居住区公共绿地: 18.一书两证:根据《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 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简称"一书两证"。 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统称为一书两证。 19.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 意义的城市。 20.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 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_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1303 陈志鹏131080118 1.论述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所谓城市总体布局,就是综合考虑城市各组成要素,如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及对外交通运输用地,并对其进行统筹安排。城市总体布局的形成及其优化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原则: (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 (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的原则 芒福德说过:“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当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开始转变,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不仅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其形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地向网络结构转化,有些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发展明显走向群体化。城乡融合、协调发展,要求在规划编制中明确:城市和乡村布局上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城市由于人口集中、信息畅通、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产生和释放出一种开放型的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它对周围乡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农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需要。 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选择走城市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积极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现代化,使城乡逐步融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兴旺。 (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的原则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种种现实矛盾表明: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发展面临挑战,环境污染全面扩散,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现象。许多研究成果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城乡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综合发展,作为城镇空间形态组织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原则。 (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原则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有赖于符合实际需要、又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驱动。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同时在向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中,城市规划的政府行为应当得到强化,城市规划还应当担当起政府宏观调控的角色;在城市运行的进程中,在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将有限的资金和土地集中解决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要避免城市发展政策的误导作用,规划师就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修养。城市规划是涉及城市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作,为此也要求规划师掌握和了解更广泛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才能。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1.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 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 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 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 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 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6.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 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 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 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 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 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 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 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4.建筑密度: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 的比例(%)。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5.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 16.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 值 17.居住区公共绿地: 18.一书两证:根据《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 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简称"一书两证"。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作为城市的三条标准 (1)城市集中了一定数量的人口 (2)城市是一定地域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同范围中心的只能 (3)城市在功能上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2.城市的特征 (1)密集性:人口,物质和资本,空间活动 (2)高效性:高效率,高效益 (3)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4)中心性:政治,经济,文化 3.城市各时期的特点 (1)前工业社会时期: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农产品的集散地;城市规模小,数量 少,发展缓慢 (2)工业社会时期(1784年):大工业的中心;城市规模扩大,数量猛增;商贸中心; 城市对立,差距拉大 (3)后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聚居地;第三产业中心;城市密集区;城乡融合,

差距减小 4.城市化类型:超前城市化/滞后城市化/逆城市化/反城市化/乡村城市化 5.约瑟夫提出的“S”型曲线(城市化),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七十为城市化的两个拐点, 但不同的国家拐点不同。 6.城市的产生:第一次人类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出现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的分离,出现了城镇) 7.城市产生方式: (1)有机式的产生(交换),随着生产力和生产率提高而产生 (2)人为式的产生 也有其他假说:水源说,经济说,军事说,宗教说,多元说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的主要奠基者: 1.霍华德(1850-1928)——“分散主义”的代表,在《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 平道路》(1898)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内容包括: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材料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外扩展和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题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 例1:我国东部某市人口规模45万人,编制了以 制造业、商业为产业发展方向的 城市总体规划计划。图示为总体 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一条与 其他城市相连的一级公路经过城 市西侧;现状有一条铁路由城市 北部穿过。并设有火车站;西江 由城市东侧穿过,航运发达,客 运、货运均有较好的基础。 请指出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修改意见。并作指示性 的修改。 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有: (1)过境道路穿越城市,不合理; (2)城市主、次干道穿越铁路过多; (3)东西向主干道偏少; (4)沿河两岸,东西向联系道路偏 少; (5)铁路穿越市区,对城市影响较 大; (6)铁路客运站内主干道穿越,不 利于站线布局; | (7)铁路客运站、长途汽车站以及 轮船码头布局分散,不利于交通换乘; 修改建议: (1)过境公路西移,与城市在南北各预留一个出入口; (2)将客货混用的港口码头调整为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货运码头布置在城市北部仓储区和工业区,客运码头布置在城市中部,靠近铁路客运站和长途客运站; (3)增加东西向主干道密度; (4)加强沿河东西向联系,增设过河主干道; (5)铁路从城市北部穿过,或将铁路客运站规划为南北出入口,方便南北两区使用;(6)减少干道穿越铁路。 例2图为某城市的总体规划示意图,表达了城市干道网布置与地形地貌、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试评析其主要优缺点 优点: < 1.主次干道布置顺应了山势河流 2.沿东西向城市中心大道布置城市中心公建有利于组织城市特色,西为西山风景区,东为客站。 3.工业、仓库用地区位合理,对外交通方便,靠近货站。 缺点:

1.沿铁路西侧的南北向城市道路承担过境交通功能,两侧布置了市中心公建,影响了交通功能的发挥,道路功能混乱。 2.工业、仓库区内部没有规划道路系统与城市其他用地缺少联系。 例3:图示为某城市2000---2020年总体规划。该市为南方一座中等城市,规划人口35万人。城市西侧为由山和湖组成的省级 风景区,一条省道沿南北向经过 该市。 请指出城市布局和交通方面的主 要问题。 分析如下: (1)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临近风 景区的工业用地位置不合理。二、 三类工业用地与教育科研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之 间缺少隔离带。 ? (2)城市南侧缺少公共设施用 地。 (3)仓储用地位置不当,不利于 使用,同时也对居住区造成一定 影响。危险品仓库距离居住区过 近,而且缺少必要的隔离带。 (4)污水处理场不应布置 在城市水系上游。 (5)快速路穿越市区,不 合理。 (6)道路网没有结合河流 布置,不合理。 (7)机场距离城市过近, 机场端净空穿越市区,不合 理。 例 4 某地级市总体规划确 定,主城区在现状基础上仍 分为5个组团,该市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有3条河流, 主导风向东北风。现状常住人口60万人,规划为90万人(见现状图和规划示意图) 规划要点: 1.城市性质:省城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基地。 2.总体布局:为“二主三副”的组合型布局结构,二个核心A、E组团;三个副组团即B,C,D功能组团;各组团之间保留农田和生态绿地进行分隔。 ? 3.道路交通:新增高速公路出入口3,规划连接各组团的城市快速路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

考试内容: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讲城市、城市化与城市规划概述 1、城市化定义、分类及城市化水平测算方法 一、什么是城市? 城: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交易的场所,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制设立的市和镇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人口规模、密度、产业结构、从事职业等等 二、什么是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 土地城市化: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变 城市化水平= 或者= 三、城市规划定义 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规划? 部署、安排、计划 规划什么? 发展目标、性质、规模、发展方向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其他建设:交通、绿地等等 四、为什么要做城市规划? 以人生规划为例:人生定位,人生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 2、我国城市规划体系有几大系统p48 3、城市规划技术系统包含哪些方面?p57 4、“一书两证”p58 5、有关新型城镇化的讨论:过去的城镇化有哪些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新”指的是什么?有哪些挑战? 背景:李克强的讲话与发文 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差距就是潜力。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 乐观派:前景:a 投资拉动b 内需拉动c 技术进步d 生活品质e 现代文明 建议:“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户籍制度改革 b 土地制度改革 c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 d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 悲观派:问题:a 空心城市化b 耕地保护:18亿亩红线c 粮食安全:进口转基因粮食? d 就业问题 e 社会问题 f 环境问题 主张:a 把农民留在农村 b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c 农业规模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p48-p58

城市规划原理 案例分析 例题

实例一 某企业位于市中心重点地区,占地面积24500平方米,由于企业效益不好,打算利用区位优势,将一部分多余的工厂用地出让,建设住宅。经与房地产开发商洽谈达成协议,由房地产开商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住宅。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核实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该用地使用性质规划为公共设施用地。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现场调研,并分析了周围建设情况和各种条件,认为可以改变用地性质,向市政府作了请示,经市政府批准后核发了“两证一书”。 评析: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现场调研后并作了分析,根据该用地所处具体位置和具体条件认为可以改变用地性质。由于该用地“位于市中心重点地区”,根据规划法的规定,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由市政府审批的,要调整必须经过市政府的批准,才能改变用地性质。因此,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程序合法又合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核发了“两证一书”,这是正确的,不是多余之举。 实例二 某区属企业位于工业区内,占地8400平方米,由于设施老化,产品落后,最终破产倒闭。区政府想利用原厂区土地开发住宅,并将获得

的资金安置下岗职工,经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被驳回,理由是该用地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为工业用地,不能改变用地性质。 评析: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做法是对的。因为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考虑到这个企业位于工业区内部,如果建设住宅,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子女上学、购物、文化娱乐等,另外,周围的工厂企业产生的废气、粉尘、噪声等将对居民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不能开发建设住宅。但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建议区政府采取土地置换的办法,将位于居住区内的某些工业企业搬迁到这里,然后开发建设位于居民区内已腾出的用地,利用这方面的资金安置下岗职工。这样做,可以收各得其所的效果。 实例三 某中学有两个校址,一处位于城市中心区,占地4000平方米;另一处位于中心区外围,占地8000平方米。根据国家规范,两处均不满足中、小学用地标准。因此,教育部门拟对两处用地进行合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经市政府批准,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出让,开发公共设施项目,用置换来的资金在中心区外围校址旁边征用一块用地,建设一座标准中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