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第四单元_音诗音画

4第四单元_音诗音画

4第四单元_音诗音画
4第四单元_音诗音画

第四单元音诗音画

一、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初步了解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

(二)聆听《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嘎达梅林》、《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知道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穆索尔斯基的主要贡献,并能背唱《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及《图画展览会》的漫步主题,为《图画展览会》的音乐作画。

(三)能够根据《美丽的村庄》的节奏、旋律、结构等特点,用欢快、活泼、热情、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用创造性的积极态度为歌曲伴奏。

二、教材分析

(一)《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1880年,为了庆祝亚历山大二世登基25周年,俄国准备举办一项庆祝活动——展出一系列以俄罗斯历史为题材的活动画景,而用音乐来配合解释内容。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专门为此而写的。后来,这项活动没有办成,但鲍罗丁的这首美妙的乐曲却作为一首独立的作品逐渐获得广泛的传播。1881年夏天,当鲍罗丁在魏玛同李斯特重逢时,由于李斯特特别喜欢这首乐曲,鲍罗丁便把它题献给了李斯特。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首“标题”作品。作者曾在总谱上写着下面一段详细的文字说明,用以解释作品的内容:

“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可以听到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歌调。一支当地的商队在俄罗斯士兵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商队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的安详曲调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它的回声长时间萦回在草原上,最后才消失在远方。”

乐曲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广袤荒漠中的生活画面。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在高音区轻轻地、持续地奏出八度音的背景音乐,并在乐曲进行中反复地出现,从而使人联想到大草原空旷的景色。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由单簧管奏出一段俄罗斯民歌风格的主题:

宽广悠扬的旋律,塑造了一种安详静谧的气氛。随后由圆号移调重复,弦乐器用拨弦模仿马蹄的脚步声:

接着,英国管吹奏出一段带有东方音调的旋律,这是骆驼商人的主题。它徐缓如歌,富于表情:

随后,在商队的马蹄声中,又响起了俄罗斯民歌风格的主题。这一主题渐渐增强力度,仿佛商队渐渐走近。经过多次反复后,形成宏大声势。接着,乐曲再现草原的背景音响和马蹄声,东方音调的旋律也再次轻轻出现。这两支旋律在不同声部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象征着俄罗斯与东方民族文化的友善融合。然后,这友谊的乐声逐渐减弱,商队慢慢地走远,草原又是一片寂静……

鲍罗丁(1833—1887) 俄国作曲家、化学家。生于圣彼得堡。从小勤奋好学,醉心于音乐与化学。185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医学院。25岁获医学博士。31岁任医学教授。1872—1887年创办圣彼得堡女子医科大学。他之所以能在化学、音乐两大领域中获得成功,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之外,1862年结识了巴拉基列夫等人,并听从他们的劝告而从事音乐的创作,成为“强力集团”的成员也是重要原因。鲍罗丁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在歌剧、交响乐和室内乐方面均留下了典范性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歌剧《伊戈尔王子》,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交响乐《第二交响曲》(《勇士》),以及弦乐四重奏、室内乐、钢琴曲、歌曲等。鲍罗丁的创作吸取了俄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素材;其作品具有雄浑的史诗性和深刻的抒情性,因而很好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豪勇性格和广阔胸襟。

(二)《嘎达梅林》

辛沪光作于1956年。这部交响诗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民歌风格的主题展示了草原的辽阔优美和蒙古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嘎达梅林和蒙古族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他号召人民起来战斗,反抗达尔罕王出卖旗地,并勾结东北军阀强行开垦的行径。

交响诗的引子由双簧管奏出。它展现了一派辽阔草原的壮美图景,也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是处在安详、宁静的氛围之中的:

之后,突然听到王爷出卖土地的消息。一段阴森暴戾的音乐出现,第一主题遭到破坏:

接下去由小号奏出第二主题。它表现了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群众像激怒的浪潮一般起来反抗:

乐曲的中部表现了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主题充满了乐观的气息(由单簧管奏出):

最后,铜管乐器奏出悲壮而沉痛的音响,表现人民对英雄的哀悼。中提琴在弦乐那颤抖、悲泣的音调伴奏下,奏出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

这个主题逐渐由哀悼变成颂歌,在强烈的号声中结束全曲。

辛沪光(1933—)女作曲家。原籍江西万载。1951年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于江定仙、陈培勋等。毕业后任内蒙古歌舞团专职作曲,后调内蒙古艺术学校任教。1956年以创作交响诗《嘎达梅林》而成名。主要作品还有管弦乐《草原组曲》,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弦乐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等。由于长期在牧区生活,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蒙古族民间音乐,熟悉蒙古族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所以,其作品大多都富于内蒙古音乐的民族特色,具有草原的气息和牧民的性格。

(三)《图画展览会》

《图画展览会》是1874年穆索尔斯基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后有感而写的。哈特曼从国外深造回来后,致力于研究和创造一种能够把古老的农村建筑同现代的要求统一起来的新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出于共同的斗争目标,哈特曼同穆索尔斯基、斯塔索夫关系十分亲密。由于生活的窘迫和折磨,哈特曼在39岁时突然死去。此后不久,在斯塔索夫的奔走和主持之下,在美术学院举行了哈特曼的速写、水彩画和舞台设计图等美术作品纪念展览。穆索尔斯基参观哈特曼的纪念展览会后不久,又从展品中选出他最感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与民间创作密切相关的画面,写了一套钢琴曲,叫做《图画展览会》。他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哀思和热情,写作时乐思和音调源源而来,几乎是一挥而就。他的这套作品的钢琴写法文采斐然,表现了他的自成一家的特色。在用音乐手法来描绘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景物方面,这部作品足以称为一个辉煌的范例。它引起了很多行家的注意和研究。其管弦乐改编曲至少有5种。其中以法国作曲家拉威尔配器

的一种最为出色和广为流传。

全曲共分十段。它们分别是:《侏儒》、《古堡》、《杜衣勒里宫的花园》、《牛车》、《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两个犹太人》、《李莫日市场》、《墓穴》、《鸡脚上的小屋》、《基辅大门》。

每一段乐曲描绘一个特定的景物,而整个作品则用一个叫做“漫步”的主题贯串和统一起来。这个主题是从哈特曼绘画中获得的灵感写出的。它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好像是穆索尔斯基自己,可能还有斯塔索夫,以及哈特曼的朋友们,在展览会的观众面前走来走去。这个主题在乐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成为整套乐曲的基础。这个主题不论在音调、节奏、和弦连接以及整个表达方式上,都可以看出它同俄罗斯民间歌曲之间保持有直接的密切联系。

1.《牛车》

两头驯顺的公牛拖着一辆装有大车轮的、在波兰农村常见的笨重而简陋的大货车蹒跚而过,这就是乐曲所要描绘的另一幅风俗性画面。乐队中低声部的缓慢而沉重的和弦式进行,表现出这沉重的牛车在不胜负担似地艰难行进,而在这背景上由大号奏出的一支驾车人之歌,用悲戚的音调表达着农民对他们不自由的生活和没有欢乐的艰苦劳动的悲痛感受:

这首乐曲的力度有着很大的变化。乐曲从极弱的音响开始,好像这负重的牛车从远处慢慢走过来。当音乐到达高潮时,又如牛车已经走到听者跟前似的。这时候还可以听到小鼓模仿牛车的吱吱呷呷声。后来,这驾车人之歌的余音又在带弱音器的法国号和低音单簧管上闪现,最后便在远处慢慢地消逝。

2.《两个犹太人》

撒母耳·戈登堡和什缪耶尔都是哈特曼在1868年旅行时写生的模特儿。这两个犹太人,一个富有、肥胖、自满而乐观;另一个贫穷、羸弱、消瘦、哀怨,几乎是哭丧的样子。他们本来是哈特曼的两幅互不相干的肖像画中的人物,但在穆索尔斯基的这段乐曲中却聚在一起,相互交谈,相互对照。这两个人物各有其鲜明的性格特点。他们的心理刻画既深刻又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撒母耳·戈登堡妄自尊大,威风凛凛,又傲慢,又粗暴,穆索尔斯基用间歇的节奏、出人不意的重音、减缓的速度,结合着每一个旋律音的意味深长的加重来表现它,好像这个人打着各种手势,比手划脚地不知是在威吓,还是在劝说什么人似的。这个主题由木管乐器组和弦乐器组的齐奏奏出:

什缪耶尔的性格在很多方面同前者截然相反。他机灵,神经质,在富人面前声音颤抖,曲意逢迎。由加弱音器的小号来演奏。

这两个主题都有犹太歌曲的一些特点。它们在各自的陈述之后便交织在一起。其中,穷人的主题动机屡次被粗暴地打断,并被抛弃一旁,而富人的主题终于占据优势。

3.《基辅大门》

哈特曼为基辅设计的一座雄伟的城门,具有古俄罗斯的建筑风格,并有很多民族色彩的装饰,城门同教堂毗连。穆索尔斯基的这首乐曲很好地表达出画面的基本

内容。它包含三个互为对比的形象:

第一个是一首庄严的颂歌,它像巨人一样宏伟和有气魄。管乐器的合奏强调出它所特有的这一气质:

第二个音乐形象虔诚而严肃,使人联想到教堂中的祈祷。因为在图画中,除了城市外,还有一座教堂。作曲家在这里用音乐来描绘教堂里传出的唱诗声和祈祷声,且在这里表示对亡友的哀思。

第三个音乐形象是节日的钟声,钟声中又出现了“漫步”主题。鸣钟是古俄罗斯庆典仪式不可缺少的内容,乐曲中的钟声热烈辉煌,表现了古俄罗斯首都基辅的节

日气氛。最后,在尾声中,城门的主题越来越辉煌,呈现出全民欢腾的壮丽景象。

穆索尔斯基(1839—1881) 俄国作曲家。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5岁开始学习钢琴,9岁能当众演奏协奏曲,13岁进禁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他在军队里当军官,并参加了“强力集团”的活动。在1858年,终于决定献身于音乐事业而脱离军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作: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霍万斯基乱党》、《索罗钦斯克集市》以及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等。他创作的大量歌曲,内容广泛,刻画精致,如《跳蚤之歌》、《可爱的萨维什娜》、《叶辽木什卡的摇篮曲》等,都是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佳作。他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的个性。在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他的后半生在贫困中度过,精神上受到官方和保守势力的打击,物质上没有生活保障,靠替人弹钢琴伴奏、教书和当公务员糊口。1881年3月28日卒于圣彼得堡。

(四)《美丽的村庄》

歌曲采用二部曲式结构而成。降E大调、2/4拍。歌曲的第1-16小节由两个完全对应的乐句组成。可以说,这16小节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乐段。而此后的8小节(第17—24小节)实际上发挥着补充前面两个乐句的作用。因此,这两部分内容依然可以看做是一个完整的段落。即:第1—24小节为这首歌的第一乐段。这个乐段由弱拍起始,节奏比较密集。其中,附点及切分节奏使音乐的动力感得到加强。歌曲的旋律起伏较大,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歌曲的第二乐段开始部分的节奏疏密相间,其中的切分节奏刻意加长,而旋律线主要呈上扬的趋势,使人们的情绪激昂、振奋,感情更加激动,由衷地表达出人们对家乡的赞美之情。这就与前面的音乐情绪形成了对比。其后半部分的音乐基本上是与第一乐段呼应着的,从而使歌曲在对比之后又求得统一。

(五)《交响诗与交响音画》

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它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交响诗的名称为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首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的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歌联系起来称交响诗。李斯特1854年创作《塔索》时首次采用这一名称,以区别于多乐章结构的标题交响曲。19世纪交响诗成为浪漫乐派、民族乐派主要创作体裁之一。斯美塔那、柴科夫斯基、西贝柳斯、德彪西、格什温等作曲家均作有著名交响诗作品。音画、交响音画、交响童画等体裁也属于交响诗的范畴。

三、教学建议

(一)聆听《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嘎达梅林》及《图画展览会》

1.初听时要完整地聆听作品,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鲜明的民族风格。

2.向学生介绍乐曲的背景材料及作者的情况,以启发学生的想像力,增加对作品的理解。

3.《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两个主题是不同民族风格的两段旋律,要求学生唱熟这两个主题,有助于欣赏作品及感受这两种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

4.在聆听《嘎达梅林》前可先让学生唱唱歌曲《嘎达梅林》,加深对音乐的体验。

5.《图画展览会》中的三个段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各种手段多听几次,以引导学生联想、想像。如:做漫步走动、作简笔画等。在聆听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活动。此外,须要求学生背唱漫步主题。

6.结合聆听三首乐曲,使学生对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标题音乐逐渐感兴趣。

(二)学唱歌曲《美丽的村庄》

1.学唱歌曲前要完整地聆听范唱,把握歌曲风格。

2.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结构等特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如: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嘎达梅林》;为歌曲《美丽的村庄》伴奏;结合课堂教学,在唱好《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基础上,即兴用弹舌模仿马队和驼铃声的节奏;在复听《图画展览会》的过程中,为教材中空白的画框画画,启发学生充分地联想、想像,开拓他们的音乐视野,培养其创造能力。

《音诗音画》教案

第四单元音诗音画 第一课时:歌曲《美丽的村庄》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美丽的村庄》的节奏、旋律、结构等特点,用欢快、活泼、热情、有弹性的声 音来演唱这首歌曲,用创造性的积极态度为歌曲伴奏。 2、聆听《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嘎达梅林》、《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 素 (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知道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穆索尔斯基的主要贡献,并能背唱《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及《图画展览会》的漫步主题,为《图画展览会》的音乐作画。 3、能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初步了解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难点:附点及切分节奏,弱起小节,密集的节奏 难点:把握歌曲的风格,有感情的演唱 教学方法:视唱法、欣赏法、讨论法 教具:录音机、磁带、钢琴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歌曲采用二部曲式结构而成。降E大调、2/4拍。歌曲的第1-16小节由两个完全对应的乐句组成。可以说,这16小节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乐段。而此后的8小节(第17—24小节)实际上发挥着补充前面两个乐句的作用。因此,这两部分内容依然可以看做是一个完整的段落。即:第1—24小节为这首歌的第一乐段。这个乐段由弱拍起始,节奏比较密集。其中,附点及切分节奏使音乐的动力感得到加强。歌曲的旋律起伏较大,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歌曲的第二乐段开始部分的节奏疏密相间,其中的切分节奏刻意加长,而旋律线主要呈上扬的趋势,使人们的情绪激昂、振奋,感情更加激动,由衷地表达出人们对家乡的赞美之情。这就与前面的音乐情绪形成了对比。其后半部分的音乐基本上是与第一乐段呼应着的,从而使歌曲在对比之后又求得统一。 新课教学: 一、初听歌曲《美丽的村庄》 思考:这首歌曲的情绪? 它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作曲家怎样来表达的? 生讨论,师归纳。 二、学唱乐曲: 1、找出最难唱的乐句,跟着老师学唱旋律。 2、跟着钢琴轻声唱,注意附点、切分节奏 3、分析歌曲:歌曲采用二部曲式结构而成。降E大调、2/4拍。歌曲的第1-16小节由两个完 全对应的乐句组成。:第1—24小节为这首歌的第一乐段。这个乐段由弱拍起始,节奏比较密集。其中,附点及切分节奏使音乐的动力感得到加强。歌曲的旋律起伏较大,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歌曲的第二乐段开始部分的节奏疏密相间,其中的切分节奏刻意加长,而旋律线主要呈上扬的趋势,使人们的情绪激昂、振奋,感情更加激动,由衷地表达出人们对家乡的赞美之情。这就与前面的音乐情绪形成了对比。其后半部分的音乐基本上是与第一乐段呼应着的,从而使歌曲在对比之后又求得统一。 4、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5、节奏创作:给歌曲创作一条节奏。(生分成四小组,合作完成) 二、教学拓展

中班诗歌 《家》

中班诗歌教案:家 戴埠中心幼儿园何双双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诗歌内容,理解“家”的含义。 2.借助图画和已有经验,理解、感受、记忆诗歌内容,并尝试仿编诗歌。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验家的温馨。 活动准备: 1.画有蓝天、树林、草地、河水、花、幼儿园的单幅背景图。 2.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小朋友教具。 3.大黑板、书架。录音机、背景音乐。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引出“家”的话题,理解“家”的含义。 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你的家在哪里?家里有谁? 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我们都住在不同的房子里,家里的每个人都非常关心我们,我们的家多好!多温馨呀! 二、欣赏画面,理解作品。 1.幼儿自由讨论,说说小客人的家在哪里。 老师:今天,有一群小客人来我们幼儿园,我们看看他们是谁?(出示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小朋友贴绒教具。)你们知道他们的家在哪里吗? 2.借助画面,帮小客人找家。 老师:我这里有一幅图,请小朋友们看看,图上画的是谁的家?(出示画有蓝天、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幼儿园的单幅背景图,并逐幅图帮幼儿分析,将教具贴在背景图上。) 三、理解、感受、记忆诗歌。 1.教师示范朗诵。(配乐) 提问: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2.幼儿跟着老师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歌。(配乐) 提问:蓝蓝的天空为什么是白云的家呢? 密密的树林为什么是小鸟的家呢?。。。。。。 3.将部分教具拿掉,帮助幼儿记忆诗歌。

(1)将一个贴绒教具拿掉。幼儿和老师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歌。(配乐) (2)将三个贴绒教具拿掉。幼儿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歌。(配乐) 4.将单幅背景图订成一本书,并给书起名字。幼儿和老师边看书, 边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歌。(配乐) 四、尝试仿编诗歌。 1.教师: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幼儿回答,教 师即兴将幼儿所说内容画下来,贴在书上。) 2.幼儿自由发言后,教师对幼儿的仿编诗句进行组合,并和小朋友一起念,一起欣赏。 附:诗歌“家” 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 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 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 红红的花儿是蝴蝶的家, 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

音诗音画

《图画展览会》 教学目标: 1、了解强力集团和作曲家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 2、了解《图画展览会》的创作背景。 3、通过欣赏前五个乐章,感受其中所表现的不同场景和作曲内容。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各个乐章的特点及中间的衔接。 难点:抽象音乐与具体故事情节的转换。 解决办法:充分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每个乐章的创作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穆索尔斯基是“强力集团”成员中最具有直抒胸臆气质,在音乐的语言形式和精神世界里突破力量最大的一位。他取得了一种从语言中产生的新旋律,把直接来自生活的散文谱成音乐。穆索尔斯基的不朽名作,首推俄国国民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交响诗《荒山之夜》和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其他经常演出或演奏的,还有歌剧《霍万基斯纳》和《索罗金斯克市集》连篇歌曲集《死之歌与舞》。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图画展览会》。 二、明确目标 1、《图画展览会》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2、作者所选十幅画的素材是什么。 3、“漫步”主题是一个怎样的主题。 4、每个乐章的听觉感受有什么不同。 三、整体感知 《图画展览会》的各曲之间插有题作“漫步”的间奏乐段,暗示作者在展览会中浏览漫步的情景。全曲从“漫步”的序奏开始,用5|4与6|4交替的自由节拍组成,这个主题以间奏曲的方式先后在全曲中变换演奏形态,一共出现了5次之多。这段主题是由3支无伴奏小号嘹亮的吹出,此后逐渐增加乐器,使色彩更为浓厚。 (一)第一曲:侏儒。音乐中巧妙的描绘出罗圈腿的侏儒,以古怪的姿态,笨拙的跳跃的情景。据说,这个丑陋的矮人是住在地底下掘宝“地中精灵”。拉威尔的编曲,以木管和弦乐的拨奏以及弱音的小号,刻画出这滑稽可笑的画面。 (二)第二曲:古堡。这是中世纪意大利楼塔高耸的古堡,在寂静的夜晚,年轻的骑士伫立塔下,对他的心上人高歌恋曲。从低音管舒畅的主题开始,再由中音萨克管唱出中世纪风甜

海滨音诗教案及反思

6神州大地——海滨音诗《鼓浪屿之波》歌曲教案设计 音乐孙琳琳教学内容:歌曲《鼓浪屿之波》 欣赏《大海啊,故乡》 课时:一课时 课型:唱歌综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让学生感受深切的爱 国情怀,体会歌中的思乡之情。 2、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使学生能够体会寄托于大海的音乐蕴 含的无限深情。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对大海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感受并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1、正确的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准确地表现中华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真挚情感。 2、注意歌曲中的乐句及弱起节奏构成的旋律。 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听唱法、欣赏法、示范法、情景感染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视频《荷花别样红》(学生欣赏) 问题: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问题) (2)师总结导入课题。 二、新授 (一)学唱《鼓浪屿之波》 (1)欣赏鼓浪屿风景。

(2)小组长汇集资料并展示(预习展示) (3)播放歌曲(学生欣赏并回答问题) 问题:歌曲速度、曲调是怎样的?(速度中速,曲调优美抒情) 歌曲中除了鼓浪屿还提到哪些地方?(结合问题介绍作品背景) 台湾基隆港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教师补充) (4)再次播放歌曲(自主探究学生选择自学方式随录音学唱旋律)问题:你觉得歌曲中哪个乐句最难唱?(难点) 说说歌曲分几个乐段,每个乐段表达了什么内容? 歌曲分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表达了大陆与台湾骨肉情深,历史源远流 长;第二乐段乐句紧凑,表现了两岸人民渴望早日相聚的迫切心情。 (5)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合作竞学) 小组推荐代表上黑板划旋律线(四位同学)并分析旋律、分句教唱旋 律,解决难点。(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地方) (6)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填词演唱。(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地方) (7)教师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巩固训练) (二)欣赏《大海啊故乡》 (1)播放作品,学生欣赏。 (2)我来当老师,学生分小组设计问题并邀请其他小组来回答问题。 歌曲的歌名、曲调、速度、情绪。 (3)随录音演唱歌曲。 (三)拓展延伸,感情深化 学生分小组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有关大海的诗歌、歌曲、美术作品等)(四)师总结,小组进行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这节课我们通过演唱、欣赏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感受与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思乡之情,领悟大海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从而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更加依恋大海,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板书:第四单元《海滨音诗》 5 6 6 5 5 3 3 2 1. 5 5 …… 旋律线: 力度记号:p mp f mf

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第四单元答案

对偶形式的存在得益于中国文字的哪种特质?() A. 意象多元 B. 声音多元 C. 内涵丰富 D. 独体单音 正确答案:D 2“.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是()的《文赋》中的词句。 A. 陆少游 B. 柳永 C. 陆机 D. 李清照 正确答案:C 3.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不包括: A.平仄 B.破读 C.单音四声 D.独体单音 正确答案:A 4.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中的“白”指的是李白。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5.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古体诗。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6. 古汉语的四声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是完全一致的。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7.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节”其实应该读成三声。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8. “一襟余恨宫魂断”运用了寓托,其事源自: A. 鲁国

B.孤竹 C.齐国 D.越国 正确答案:C 9.杜牧的诗句“娉娉袅 是 : A.像喻 B.暗喻 C.明喻 D.转喻 正确答案:B 10. “红烛自怜无好计 法 ? A.外应物相 B.隐喻 C.拟人 D.转喻 正确答案:C 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的修辞方 法 ,夜寒空替人垂泪”这句词采用了以下哪种叙写手 11.以下哪句诗没有起到起“兴”的作用?()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D.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正确答案:D 12.李白是诗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A. 拟人 B. 暗喻

C. 明喻 D. 隐喻 正确答案:C 13. 西方的史诗也好,戏剧也好,注重的是()。 A. 内涵 B. 描述的方法、技巧、情节 C. 所表达情感 D. 所用的语言 正确答案:B 14.《诗经·郑风·将仲子》采用的是“赋”这种引起感发的叙写方式。正确 误 正确答案:正确 15. 外应物象(objective correlative )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确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16. 按照希腊的传统,希腊最早的诗指的是史诗。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17. “过尽千帆皆不是”所用手法为举隅。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18. 陶渊明《饮酒》中的“鸟”运用了()的写作手法。 A.咏物 B.明喻 C.举隅 D.自比 正确答案:D 19. 李商隐《西溪》采用了哪种引发感发的叙写方式? A. 起兴 B. 比喻

中班语言---诗歌阳光

中班语言诗歌《阳光》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明朗、欢快的节奏。 2、理解诗歌的画面,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3、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动词:爬、笑、跳、亮。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背景图一幅(画有太阳、小溪、窗户、花朵、妈妈)、录音磁带《阳光》 知识准备:知道阳光是什么。 重点:理解诗歌的画面,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难点: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动词:爬、笑、跳、亮。 活动过程: (一)、观察背景图引入,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 1、出示背景图,引出诗歌名称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幅好看的图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图上面有什么啊? 小结:“在蓝蓝的天空上有一轮金色的太阳,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有小溪流、有房子、有花儿,还有一个妈妈。其实这幅画里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就叫《阳光》” (二)教师用富有激情的声音朗诵,让幼儿感受诗歌明朗、欢快的节奏,并理 解诗歌的画面 1、听录音磁带,让幼儿感受诗歌的节奏。 提问:“听完这首诗歌,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样? 2、借助教具,教师有感情朗诵诗歌第二遍,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画面。 提问:“阳光先照在什么地方呢?” “接着阳光又照在什么地方?” “阳光再照到什么地方呢?” “最后阳光照在什么地方?” 小结:“阳光先照在了窗上,接着照在了花上,又照在了溪上,最后啊,照 在了妈妈的眼里。” 3、教师第三遍朗诵诗歌,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并掌握诗歌中的几个动词。 提问:“阳光,在什么上爬着?” “阳光,在什么上笑着?” “阳光,在小溪上怎么样?”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又是怎么样?” (教师逐一提问个别幼儿,要求幼儿用诗歌的原句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幼儿

回答后,请全班幼儿一起念一遍原诗句。) 提问:“为什么说阳光在窗上爬着?在花上笑着?在溪上跳着?在妈妈的眼里闪着?” (三)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1、借助挂图,幼儿尝试完整地朗读诗歌。 2、幼儿第二遍完整地朗诵诗歌。 3、有感情地跟老师朗诵 4、请个别幼儿朗诵诗歌。 (四)带领幼儿到户外感受阳光,找找阳光都照在了那里。 活动延伸 幼儿把寻找到的“阳光”画下来,至少要四样,为下次活动的仿编“阳光”的诗歌做准备。

中班诗歌说课稿:家中班诗歌梦与梦想说课稿

中班诗歌说课稿:家中班诗歌梦与梦想说 课稿 一、分析教材 《家》这首诗歌语言朴实、浅显易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概括事物的依属关系,诗中大胆的想象一下子调动起幼儿亲切的感觉,帮助他们从全新的视角想象周围的世界。结尾处用一句“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将幼儿从想象拉回到现实,更贴切地联想到自己,给幼儿以有趣有余蕴的感觉。这首诗歌文字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叠音,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欢快流畅的情绪,易于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符合中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适合中班教学。 根据中班语言教育目标,教材特点及本班幼儿新生多年龄偏小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活动的教育目标是: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把握这首诗歌的内在情感脉络。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 3、学习仿编诗歌,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本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上这节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幼儿缺乏仿编诗歌的经验,基于这一点,确定教材的重点为理解,掌握诗歌内容,难点为学习仿编诗歌,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活动采用了观察法、游戏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语言、游戏、操作探索等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㈠观察感知,积累经验 这是一个课前准备的环节,需要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完成。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

人音版八上音乐第四单元音诗音画教案

第四单元《音诗音画》 【课堂教学内容】 1 学习意大利民歌《美丽的村庄》。 2 学习线谱D调调号和音阶各音位置识别。 3 聆听《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思想教育内容】 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重点】 歌曲的学习。能够根据它的节奏、旋律、结构等特点,用欢快、活泼、热情、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 【教学难点】 用创造性的积极态度来学习歌曲和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T:Good mornin g/afternoon; boy and girls. S:Good mornin g/afternoon; Miss zou . 二复习歌曲: 全班在老师的指挥下一起唱《让世界充满爱》第二部分。 三师:全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希望它充满美好。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提出:第四单元《音诗音画》 今天,我们首先去一个“美丽的村庄”,为它的美丽齐声来歌唱。提出课题:《美丽的村庄》。 四进行新课: (一)学习歌曲。 1 老师范唱歌曲。 2 反复放教学光盘示范唱,让学生尽快熟悉歌曲旋律,把握歌曲风格。

3 朗读歌词,分段学习。先完成“啦”字以前部分;再完成“啦”字以后部分。 3 提出难点进行教唱。完成“啦”字部分。 4 学习线谱D大调谱好和音阶各音识别。帮助学习歌曲难唱部分。(减慢速度进行) 5 跟着伴唱一起完整的唱一遍歌曲。 (二)了解欧洲和意大利。 (三)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乐曲: 1 作者鲍罗丁简介:俄国作曲家、化学家。学生见P29进行记忆。 2 作品背景简介。 3 聆听乐曲:感受、想象、联想。 ﹡老师语言切忌罗索。 五了解交响音诗与交响音画: 它是一中与交响诗相类似的音乐体裁。文学性的交响诗称“音诗”;描写自然景物等描绘性的交响诗称“音画”。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音画。 六扩展学习:1 重庆城市的美丽风光图片欣赏。 2 观看名胜风景区图片。 3 受严重污染的河源图片。 4 思想教育内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七评价、总结与下课。 第2课时 【课堂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歌曲《美丽的村庄》。

中班诗歌

1、会长大的鞋子 我想发明 一双穿不坏的 会长大的鞋子。 脚长大了, 鞋子也跟着一起长大。 等我长成一个大人的时候, 小鞋也长成了一双漂亮的大鞋子。 作品简析:这是一首充满幻想、富于童趣的小诗。诗中运用的第一人称——我,读起来格外亲切、真实。我想发明的鞋子,也是从幼儿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是一双奇特的、会长大的、漂亮的鞋子。诗歌节奏自由,语言生活化,体现了幼儿天真、无拘的想象和创造。 2、秋天 是谁,把花瓣片片吹落? 是谁,让大树脱下了绿衣裳? 是谁,让燕子飞去南方? 是谁,让大地变得金黄? 啊!原来是秋风。 秋风吹呀吹呀! 吹得他们都变了样。 只有勇敢的菊花向着太阳开放, 只有碧绿的老松树长的更加健壮, 只有孩子们的脸还像苹果一样。 作品简析:这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当秋风吹起的时候,花瓣凋谢、树叶变黄、燕子飞回南方、菊花开放、松树碧绿,这些秋天的自然变化被作者巧妙地、和谐地统一在诗中,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秋天图画。诗中疑问式排比句的运用,给人以遐想和思考,也显得很有层次感。诗中的最后二句,又让幼儿感受到了菊花的勇敢和松树的健壮。以此,可以启发幼儿学习菊花、松树的勇敢和顽强的品质。 建议:发准“谁”“吹”“让”“裳”“勇”“长”等音,朗诵时突出疑问的语气。 3、雪花 雪花,雪花,你有几个小花瓣? 我用手心接住你,让我数数看, 一二三四五六。 咦?刚数完,雪花怎么不见了? 只留下一个圆圆的小水点。 作品简析:下雪是小朋友非常渴望的,因为他们可以从中体验玩雪的快乐。诗歌通过对小朋友接雪花、数花瓣、对雪花变成小水点的疑惑等细微动作的描写,反映出小朋友好奇、好探究的心理特点,表达了小朋友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小树叶 小树叶,会说话,你听:哗啦啦,哗啦啦,风大啦!风大啦! 小树叶,会说话,你听:沙沙沙,沙沙沙,风小啦!风小啦! 小树叶,会说话,你听:刷刷刷,刷刷刷,下雨啦!下雨啦! 风停了,雨住了,小树叶,不响了! 作品简析:刮风、下雨是幼儿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把它和小树叶联系起来,用刮风、下雨时小树叶发出的声音表示说话声,正是此诗的巧妙构思和创造。让幼儿听起来即合理又富有情趣,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并能激发幼儿观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音诗音画欣赏

欣赏课《音诗音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欣赏,使学生感受了解捷克民族的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代表作,并认识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2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音色、调式、曲式等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感受、分析、理解作品。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的品味和修养。 3聆听《图画展览会》,唱会“漫步的”主题。在聆听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有关交响音画的音乐知识,知道饿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生平及贡献。 4聆听《黄鹤的故事》,知道“老马、黄鹤”的音乐主题及竖琴、曲笛的音色,感受乐曲所蕴含的的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 教学重难点: 乐曲的欣赏及所表达的情感,对交响诗这一题材的理解。 教学设想: 通过欣赏,总结本单元教学内容,让学生课下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乐曲及诗歌,开一主题为“祖国情”的主题班会。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演唱《我的祖国》 二:聆听乐曲《沃尔塔瓦河》观看视频 1作者作品简介 (1)作品:沃尔塔瓦河是捷克纵贯南北的最大河流,捷克人民把她

她比作民族的摇篮,乐曲沃尔塔瓦河是通过描绘两岸美丽的景色以及风俗人情,来表明作者对民族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2)作者:作者:捷克“近代音乐之父”----斯美塔那 捷克作曲家。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在世界音乐历史上,斯美塔那的名字算不上最著名作曲家之一,但在捷克波希米亚民族中,斯美塔那却被称之为"捷克近代音乐之父"。与贝多芬相似命运的耳疾遭遇并没有将他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对祖国未来的自信与乐观信念。 2分段欣赏 3拓展创作:画出水仙月亮的主题旋律图 三《图画展览会》欣赏 1.作品介绍《图画展览会》是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是他根据亡友加尔特曼的图画展览会的观后感创作而成的。这是一个套曲,这个套曲由10首小曲组成,每一首都各自描写一个特定的情景,整个作品又由一个叫做“漫步”的主题作为贯穿,表现了作者在展览会上漫步观赏的情景。 2.在欣赏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如果你要去参观图画展览会,当你进去后你会怎么个顺序进行欣赏的活动呢?

中班诗歌教案

[中班诗歌教案] 中班诗歌《水》 一、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有节奏地朗诵诗歌,中班诗歌教案。 2、学习使用相同句式结构创编诗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与诗歌内容相关的ppt。 三、活动过程: (一)、看图片引出诗歌主题“水”,并说一说水 师:这是什么?你们在在哪里见过? 师:你还知道有什么水? (二)、指导幼儿初步学习理解诗歌。 1、出示图片,让幼儿看各种各样的水 问:图上的这些水你们见过吗?叫什么水呢?(协助幼儿认读) 2、初步感受诗歌《水》 (1)师:老师将这些图片上的各种水编成了一首诗歌,名字叫《水》。 幼儿倾听诗歌一遍. (2)师:你听到诗歌里说了些什么?(幼儿自由描述) 3、学念诗歌 (1)、教师念,幼儿倾听想象。 师:我们来听一听诗歌里念的是不是这样子的。 (2)、幼儿有节奏地念诗歌 师:我们说过好听的诗歌要是按照节奏来念会更加好听 教师出示节奏谱“ x x x x / x x x” 师:这个节奏谱认识吗? 大家一起拍打节奏 问:你们想不想也来有节奏地念一念这首诗歌呀? 问:你们还记得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吗? (3)、幼儿集体朗诵。 问:刚才我们在念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一个“x”对应一个字) 4、引导幼儿理解诗歌 问:我们刚才念的这首诗中,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幼儿自由提问,教师或幼儿回答。目的:协助幼儿理解难词难句。) 问:你见过喷泉吗?为什么诗歌里说它是跳舞的水呢? 6、幼儿集体朗诵诗歌。 (三)、学习仿编诗歌 1、师问:我们在生活中除了有刚才说到的这些水,还有些什么水呢? 问:刚才我们说到的这些水,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呢? 2、鼓励幼儿做小小诗人,动脑筋编诗歌。

交响音诗(纳西一奇)

纳西族

交响音诗《纳西一奇》 这部交响音诗由当代中国作曲家朱践耳完成于1984年春。同年在第十一届“上海之春”由上海交响乐团首演,黄贻钧指挥。这部作品以云南纳西族的口弦音乐为基本素材。纳西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象形文字及用它写成的巨著《东巴经》,为世界文化之珍奇。东巴舞十分独特,刚发现不久的东巴舞谱为世界最早记录舞姿的文献。纳西族居住处的玉龙山雪峰、虎跳峡飞浪、500余岁的万朵茶花古树,皆为稀世之奇观。纳西族民间音乐中小巧玲珑的口弦,更是别具一格,为诸奇中之又一奇。于是这部作品便以此而取名。 口弦由三片竹簧组成,在三个基本音之外尚可发出不同系列的泛音,为多调性重叠提供了依据。此外,它音色丰富、节奏多变,与本民族其他民间音乐在风格上融为一体,成为作曲家艺术创造的基础。乐曲包括四个乐章,每个乐章的标题均取自口弦音乐,作曲家根据这些标题的意境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结合纳西族民歌的特点,写出了形象各异、情态丰富的音乐。 第一乐章,“铜盆滴漏”。这是一支飘游在幽静旷野中的夜曲,音乐深沉。结构为三部曲式,A段主题源于纳西族的“谷气”调,这种调式很特别,其音列结构与全音阶相似,用萨克管独奏,朴实、深远、耐人寻味。B段主题取材于民间二重唱情歌的“时受”调,音调活动于纯五度音程内一个不完全的半音列,由弦乐奏出,强调口语化的句态和“起、承、转、合”式的吟咏,其音调的起伏升降、节奏的前紧后松,极富民间音乐的韵律感。它像是寂静夜间歌手的吟哦,或像是远方传来的纳西笛声;又像是“东巴”(纳西族中有文化的执掌习俗礼仪的巫师)在诵经.

第二乐章,“蜜蜂过江”,它用音乐造型手法,描绘蜜蜂由远而近,越过滔滔江水后又逐渐远去,意在以勤劳、不畏艰险的蜜蜂象征纳西人民勇敢豪放的性格。音乐由三个段落组成,以小提琴和长笛交替演奏的十六分音符旋律为蜜蜂主题,用音色粗壮的铜管描绘大江。蜜蜂主题为D调,大江主题为降A调,两主题的叠合,刻画了由远方嗡嗡飞至的蜜蜂遇到拦断了道途的江水。第二段,两主题的调性分别作上、下小三度的推移,在F调上重合,描绘蜜蜂在江河上空飞越。第三段,两主题的调性再次分别作上、下小三度推移,蜜蜂的调性(降A)与大江的调性(D)正好是第一段两主题调性的互换,意味着蜜蜂飞过大江后,“弱者” 变成了“强者”、貌似强大的江流被小蜜蜂“征服”了。 第三乐章,“母女夜话”。音乐柔美、抒情。分为四个段落,运用调性布局的变化推动音乐的展开。第一段,大提琴奏出的“母亲主题”和由小提琴奏出的“女儿主题”,同在降A调呈示。第二段,两主题的调性分别向上、下推移大二度,形成降B/降G二重调性结合。第三段,两主题各自再作大二度反向推移,构成C/E二重调性。第四段仍以同样“步伐”,在第三段基础上再作一次反向推移,结果两主题统一在D调之中。这样的处理与作曲家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不无关联,它仿佛描述了母女二人在夜间细声地谈话,最初各自陈说自己的意见,由于年龄、性格和经历上的差异,这两代人对生活中某些事物的意见不尽相同,偶尔也有“争论”,但最后她们“统一”了,母女二人终又心心相印。 第四乐章,“狗追马鹿”。这是狩猎生活的写照,表现了纳西族人民强悍、粗旷的性格。作曲家采用多层次的平行、模仿、固定反复等形式,形成丰富的多调性组合形态,描绘围猎时追逐、呼喊的情景和紧张、惊险的场面。 该作品1984年获第十一届“上海之春”创作奖,多次在国外被演奏。

人音版音乐八上第四单元《音诗音画》教案

第四单元音诗音画 一、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初步了解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 (二)聆听《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嘎达梅林》、《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 (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知道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穆索尔斯基的主要贡献,并能背唱《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及《图画展览会》的漫步主题,为《图画展览会》的音乐作画。 (三)能够根据《美丽的村庄》的节奏、旋律、结构等特点,用欢快、活泼、热 情、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用创造性的积极态度为歌曲伴奏。 二、教材分析 (一)《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1880年,为了庆祝亚历山大二世登基25周年,俄国准备举办一项庆祝活动——展出一系列以俄罗斯历史为题材的活动画景,而用音乐来配合解释内容。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专门为此而写的。后来,这项活动没有办成,但鲍罗丁的这首美妙的乐曲却作为一首独立的作品逐渐获得广泛的传播。1881年夏天,当鲍罗丁在魏玛同李斯特重逢时,由于李斯特特别喜欢这首乐曲,鲍罗丁便把它题献给了李斯特。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首“标题”作品。作者曾在总谱上写着下面一段详细的文字说明,用以解释作品的内容: “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可以听到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歌调。一支当地的商队在俄罗斯士兵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商队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的安详曲调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它的回声长时间萦回在草原上,最后才消失在远方。” 乐曲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广袤荒漠中的生活画面。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在高音区轻轻地、持续地奏出八度音的背景音乐,并在乐曲进行中反复地出现,从而使人联想到大草原空旷的景色。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由单簧管奏出一段俄罗斯民歌风格的主题: 宽广悠扬的旋律,塑造了一种安详静谧的气氛。随后由圆号移调重复,弦乐器用拨弦模仿马蹄的脚步声:

2020年幼儿园中班诗歌欣赏:《虫和

活动目标: 1、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述和朗读,并跟读诗歌内容。 2、能独立朗读诗歌,主动讲述自己与诗歌内容有关的经历,体验和想象诗歌内容。 3、理解诗歌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和小朋友一起为诗歌内容创编相应的动作,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创编活动,学会合作。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验诗歌学习的快乐,培养阅读的兴趣。 作品内容 诗歌:《虫和鸟》 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 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 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 在xxxx 爬来爬去。 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 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 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 在微风中飞舞,飞舞。 活动准备 1. 与诗歌相匹配的背景音乐以及伴有该诗歌朗诵的音乐碟。 2. 各种操作材料(水盆、袜子、绳子、手帕、画纸、彩笔等)人手各一,另外衣服夹子要足够够用,整齐摆放。 3. 活动场地适宜,不能过于狭小

活动过程 1、第一阶段:熟悉诗歌 1.1 结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运用直观教学,直接导入。 教师可这样引导幼儿: (1)“小朋友们看一看今天我们的教室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有谁发现多了什么东西没有?”(事先将水盆和袜子、手帕放到小朋友的椅子正前方,将绳子拴在教室两边)。小朋友将多的东西说出来之后继续发问。 (2)“你们猜一猜这是用来干什么的?”小朋友一般都有见到洗衣服或晾衣服的经验,因此他们的回答也会直奔主题,如洗袜子、洗手帕、再把东西挂到绳子上晾干等等,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他们积极发言,并巧妙地补充他们的发言和纠正他们错误的发音。 (3)我们一起来洗一洗,挂一挂,一定要挂到两边的绳子上,放着背景音乐,时间多的话还可以边唱儿歌边洗、挂。 洗袜歌 小朋友,真懂事; 袜子穿脏自己洗。 洗一洗,甩一甩; 挂到xx 上晒一晒。 小袜子,爱排队; 一只一只xx 起来。 一二三四五六七, 千万可别少一只。 注:下划线部分可换词。 (4)发画纸和彩笔,让幼儿把绳子和挂在上面的袜子、手帕分别画在纸

人音版音乐八上第四单元《音诗音画》word教案

人音版音乐八上第四单元《音诗音画》word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标题音乐感爱好并情愿主动参与倾听,初步了解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样特点。 (二)倾听《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嘎达梅林》、《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明白得音乐的内容及意境,明白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穆索尔斯基的要紧奉献,并能背唱《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及《图画展览会》的闲逛主题,为《图画展览会》的音乐作画。 (三)能够依照《漂亮的村庄》的节奏、旋律、结构等特点,用轻巧、爽朗、热情、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用制造性的积极态度为歌曲伴奏。 二、教材分析 (一)《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1880年,为了庆祝亚历山大二世登基25周年,俄国预备举办一项庆祝活动——展出一系列以俄罗斯历史为题材的活动画景,而用音乐来配合说明内容。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确实是专门为此而写的。后来,这项活动没有办成,但鲍罗丁的这首精妙的乐曲却作为一首独立的作品逐步获得广泛的传播。1881年夏天,当鲍罗丁在魏玛同李斯特重逢时,由于李斯特专门喜爱这首乐曲,鲍罗丁便把它题献给了李斯特。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首“标题”作品。作者曾在总谱上写着下面一段详细的文字说明,用以说明作品的内容: “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能够听到慢慢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歌调。一支当地的商队在俄罗斯士兵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安稳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爱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商队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的安详曲调和谐地交错在一起,它的回声长时刻萦回在草原上,最后才消逝在远方。” 乐曲展现的确实是如此一个广袤荒漠中的生活画面。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在高音区轻轻地、连续地奏出八度音的背景音乐,并在乐曲进行中反复地显现,从而使人联想到大草原空旷的景色。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由单簧管奏出一段俄罗斯民歌风格的主题: 宽广悠扬的旋律,塑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气氛。随后由圆号移调重复,弦乐器用拨弦仿照马蹄的脚步声:

中班语言活动诗歌《自己去吧》

中班语言活动:诗歌《自己去吧》 设计意图: 这首诗歌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用生动形象的小动物形象,用拟人的手法,用对话的形式告诉了孩子们,遇到事情和困难要自己去尝试、积极的面对,才能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因为中班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如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生活自自理能力等方面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他们更需要外界的精神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独立、放手的去尝试,为大班各方面能力进一步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 本活动教学方法是:一是结合中班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以故事方式,引导幼儿猜想诗歌内容,进而导入诗歌名称;二是运用图谱儿歌展现诗歌结构,让幼儿很快熟悉诗歌内容;三是组织幼儿分组朗诵模仿不同角色对话,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四是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迁移并提升生活经验,明白不依赖成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也可以独立学会本领的道理。活动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角色对话,初步模仿不同角色的语气,体验儿童诗的情趣。 2.知道遇到事情要自己独立的尝试才能获得成功。 活动准备: 诗歌图谱(小猴、小鸭、小鹰、果树、池塘、大山)、配乐诗 活动过程 一、逐一出示图谱引入诗歌名称,猜想诗歌内容。(老师和孩子的互动中可以用诗歌中的 语言回应幼儿)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秋天到了,树上的果子熟了,小猴子和妈妈来到果树下,小猴想吃果子,他会对妈妈怎样说?(对了,小猴说“妈妈我要吃果子)妈妈会怎么回答(妈妈说:树上多着哩,自己去摘吧)?这样,小猴学会了什么本领?(暗示,爬树) 师:天气真好,鸭妈妈带着小鸭来到池塘边,小鸭想洗澡,它会对妈妈怎么说呢?猜猜妈妈又会怎么说(妈妈是这样说的)?这样,小鸭子学会了什么本领? 师:鹰妈妈带着小鹰大山下,小鹰想知道山那边有些什么,它会怎么问妈妈的?妈妈会带它去还是让它自己去?(对了,妈妈说。。。),这样,小鹰学会了什么本领? 师:老师把这几个故事编成一首诗歌,名字叫《自己去吧》,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学习朗诵诗歌。

一音诗

1、《施氏食狮史》作者:赵元任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参考译文: 住在石头屋里的一位姓施的诗人,非常喜欢狮子,发誓一定要吃满十只狮子。他经常去市场看狮子。十点钟,恰好有十只狮子来到市场。当时,正巧施氏也来到市场。施氏看到那十只狮子,倚仗弓箭的力量,杀死了那十只狮子。施氏拖着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回到她的石屋。石屋里很潮湿,施氏让侍从擦拭石屋。石屋擦完后,施氏这才开始试着吃那十只狮子。吃的时候,才知道这十只狮子,实际上是十只石头狮子的尸体。请试着解释这件事情。 2、《熙戏犀》作者:赵元任 赵元任先生还曾写过一篇《熙戏犀》,亦是一篇妙文: 西溪犀,喜嬉戏。席熙夕夕携犀徙,席熙细细习洗犀。犀吸溪,戏袭熙。席熙嘻嘻希息戏。惜犀嘶嘶喜袭熙。 参考译文: 西溪的犀牛,喜欢玩耍,席熙每天带犀出去,席熙忙着细心帮犀牛洗澡,犀牛吸着溪水喷向席熙逗他,席熙笑嘻嘻让犀牛不要闹,可是犀牛乐此不疲,就爱嬉戏。 附:《弃妻遗姨》作者:赵元任

这个对联也是赵元任教授的戏作: 上联:齐妻起棋,齐欺妻气,妻弃七棋。 下联:伊姨移椅,伊倚姨疑,姨遗一椅。 3、《于瑜与余欲渔遇雨》作者:杨富森 于瑜欲渔,遇余于寓。语余:余欲渔于渝淤,与余渔渝欤?余语于瑜:余欲鬻玉,俞禹欲玉,余欲遇俞于俞寓。余与于瑜遇俞禹于俞寓,逾俞隅,欲鬻玉与俞,遇雨,雨逾俞宇。余语于瑜:余欲渔于渝淤,遇雨俞寓,雨逾俞宇,欲渔欤?鬻玉欤?于瑜与余御雨于俞寓,余鬻玉与俞禹,雨愈,余与于瑜踽踽逾俞宇,渔于渝淤。 参考译文: 于瑜想打渔,在我住处见到我,对我说:我想到那个叫渝的大水塘里打鱼,您愿和我一起去么?我对他说:我想卖掉一块玉,有个叫俞禹的想要,我想到他的寓所去找他。说着我就和于瑜一起到俞禹的住所去拜访他,刚走过俞禹住处的墙角,想卖玉给俞禹,正巧天下雨了,这雨水很快漫过了俞禹的住所。我就对于瑜说:我也想到渝淤去打鱼,不巧在俞禹这里遇到雨,而雨水又漫过了俞禹的家,你看我是去打鱼呢,还是去卖玉?于瑜同意先在这儿避雨。接着我把玉卖给了俞禹,这时雨停了,我和于瑜慢慢地走过俞禹的住处,到渝淤去打鱼了。 4、《易姨医胰》作者:江涛 曾任都柏林天文台副台长的华人天文学家江涛,也用发音为y i 的同音字写了一则71字的故事《易姨医胰》,该文与《遗镒疑医》堪称双绝:

中班 诗歌《春雨》

设计意图: 在中班下学期幼儿的探究、分析、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都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春天到处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四处都能看到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亦是一幅美景,万物都在春雨的滋润下慢慢的苏醒成长,为了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了解春雨与各种作物生长的关系,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希望能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活动内容:诗歌《春雨》 活动目标: 一直以来教育活动的目标就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主导的作用,根据中班下学期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让幼儿能够喜欢朗诵诗歌,能有节奏有感情的进行朗诵。 2、幼儿能初步了解春雨与各种作物生长的关系,感受春雨中植物生机勃勃的情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分角色朗诵植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活动前幼儿已有过观察春天雨季特征和该季节植物生长特点的经验。物质准备:PPT课件《春雨》;种子、梨树、麦苗、小朋友头饰若干;轻音乐。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幼儿谈论春天,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导入环节我选用了谈话的形式导入,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你觉得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春天来了,植物会起什么样的变化? 2、春天到了,你们听:滴答,滴答,怎么啦?(下小雨啦!)春天的雨我们把它称为《春雨》。 二、教师播放PPT《春雨》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感受诗歌的美,并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师提问:诗歌中说春雨落到了哪里?种子说什么?梨树说什么?麦苗说什么?小朋友说什么? 三、播放轻音乐,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朗诵诗歌,渲染诗歌的美好意境,启发幼儿想象春雨的美丽景象。 四、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扮演种子、梨树、麦苗、小朋友中的角色,以游戏的形式巩固加深幼儿对诗歌的认识。 1、师:“我们来玩个游戏,老师当春雨,我来问,你们来答。谁要当种子?谁想当梨树?……” 2、师:“春雨落到种子、梨树、麦苗身上,他们心里会感觉怎样?” 鼓励幼儿轻松地、有表情地跟着教师进行朗诵诗歌表演诗歌。 五、活动结束,教师进行总结,给幼儿留下一个对春天完整的印象。 活动延伸: 活动延伸环节,我是想通过扩展延伸来升华本次活动的主题,引导幼儿运用绘画

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中音乐《吟诵式音乐的欣赏及诗词的吟诵》教案和教学反思

《吟诵式音乐的欣赏及诗词的吟诵》 课型:综合欣赏课 教具:多媒体平台 教学目的: 通过对吟诵式音乐作品《水调歌头》的欣赏,了解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作品在体裁、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关注中国新音乐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作品的重要特色。 2.吟诵式音乐所表现出的作曲家的个性的了解和音乐创新方面的把握。 3.运用“吟诵”的方法对新诗词进行创作“吟诵”。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二.上课:师生互问好。 三.导入:师问: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一首什么样的音乐作品? 生答:…… 教师归纳:(联系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展开话题…… 四.进入新课 (一)播放陈其钢的《水调歌头》 展示幻灯提问:1.这部音乐作品的最大的特点? 2.体会一下音乐作品的情绪,能与苏轼当时写这首诗词的心情吻合 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见幻灯片此处略) 幻灯片展示课题 《吟诵式音乐的欣赏及诗词的吟诵》 (二)播放男女生二重唱歌曲《水调歌头》 展示幻灯提问:1.请问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 2.和前一部音乐作品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谈谈 你的感想? 由学生分小组推举代表回答问题。 (三)由学生分小组推举代表把自己在课下搜集到的不同的《水调歌头》版本介绍给同学;如果没有则由教师播放邓丽君的《水调歌头》视频,在这种情况下,展示幻灯片提问: 请同学们思考:和前两首音乐作品比较,有没有与它们相应的共同点,这首作品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四)师生共同小结 作品名称作品形式风格特点节奏速度曲调旋律 陈其钢 《水调歌头》男中音室内 乐 中西结合 吟诵式说道音乐 缓慢变化大起伏大 歌曲 《水调歌头》男女声二重 唱 中国民族调式音乐有古曲 的吟诵元素 中速偏慢平缓

中班诗歌摇篮教案

中班诗歌摇篮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引导幼儿能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想象力。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宁静、温馨的意境,初步尝试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4、初步学习使用动词:飘、翻、吹,进行仿编诗歌的尝试。 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摇篮》、《摇篮曲》音乐磁带、幼儿操作的小图片、各种背景图片 三活动过程 听音乐“模仿动作”导入课题 师:白云飘来了,白云怎样飘的用动作学一学,好吗?幼儿听音乐用动作表现出来白云飘、风儿吹、浪花翻的动作,教师将图片贴到相应的背景图上。 学习诗歌 1、游戏“送宝宝回家” ⑴教师先出示小宝宝的图片,提问:“小宝宝的家在哪里?小宝宝想睡觉了,谁来哄他呢?怎样哄?”引出诗歌第四段。⑵请幼儿给其他宝宝找家,将宝宝与摇篮进行匹

配。 2、完整欣赏 ⑴教师示范朗诵诗歌。 师:这些宝宝找到自己的家可高兴了,家可真好啊,你看他们都舒服地睡着了,仔细听一听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⑵看多媒体课件,再次欣赏一遍。 提问:你觉得小宝宝舒服吗?为什么?谁是小宝宝的摇篮?谁在哄宝宝睡觉啊? 3、分段跟诵 ⑴幼儿自选图片扮演宝宝学习有感情的朗诵,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⑵结合多媒体课件,全体幼儿进行有感情的分段跟诵。 4、有感情的配乐朗诵。 5、边表演边朗诵。 仿编诗歌 1、“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的宝宝呢!你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宝宝的摇篮是什么?谁会哄小宝宝睡觉?怎样哄?听,小河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2、“你会说这样好听的句子吗?谁来试试?” 3、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想象成摇篮和宝宝,你会把他们用好听的诗句来说说吗? 4、把我们说的好听的诗句连起来,就成了我们自己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