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白虎汤配伍谱效关系研究

白虎汤配伍谱效关系研究

白虎汤配伍谱效关系研究
白虎汤配伍谱效关系研究

桂枝汤

桂枝汤 2004年夏在深圳遇一许姓老者,说李医生我想考验一下你的中医功夫行不?我老婆感冒,不许你用西药,只许用中药,而且只许开一剂,如能治好我老婆的感冒,我就佩服你的中医功夫。我说只能试试,万一不行你可千万别见怪。许老者说可以,但要烦请你到我家,因为我老婆脚扭伤一年有余,如能治好她的感冒,我便让你治她的伤脚,还有我的高血压病,我儿子的前列腺炎。我老婆她已经一年多未曾下楼了。 至其家住四楼,老妇年已60岁,极消瘦,面色苍白,一派虚寒之象。察其舌质淡,苔薄白润而滑,脉浮缓,头痛发热不甚,汗出,微恶风寒,食少纳呆。诊毕告知此病一剂中药可癒,但必须服药后服热粥一碗方能一剂治癒。老者说可以。乃处以桂枝汤原方。许老者是广东潮汕人,说以前在老家感冒服西药不效,需服中药才行,故试一下你的功夫。照方服用一剂而癒,药费两元钱。许姓老者视为珍宝,说我老家的中医处方有10多味,不像你此方只有数味,将方抄下保存,说日后再有感冒仍服此方。从此交为朋友,其本人高血压,子孙及家人有病均求为诊治。并广为传说。后为其治脚扭伤肿胀疼痛此是后话。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服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体漐漐(音执,微汗之意)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癒也,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为仲景《伤寒论》的第一方。现代人感冒一般不愿服用中药,一是麻烦需煎药,二是认为中药效果来得慢,没有西医输液打针服药来得快,只是用西药数日不癒者方才想服用中药,习俗如此,实难更改也。近观不少患者,感冒发热咳嗽咽痛,服用西药,输液,发热退速而咳不止者多矣。桂枝汤为治太阳中风之效方,非治感冒之必效方也。医所尽知麻黄汤解寒邪之表,桂枝汤解风邪之表,

白虎汤详解

白虎汤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白虎汤的来源 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原方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关于方剂的命名后世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仲景以四方之神名(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命名方剂,如王孟英认为:“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温热经纬》);一种观点认为,仲景是以主药石膏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命名。 第二节白虎汤的组成及用法 白虎汤是一首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石膏(碎)一斤(50g),知母六两(18g),炙甘草二两(6g),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第三节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石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尚含有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硫化物、有机物及微量的铁、镁等。味辛廿,大寒。归肺、胃经。 [功能]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主治] 用于外感温热病,清热泻火作用颇为显著,尤长于清泄气分实热,主治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若邪渐深入,气血两燔,高热、发斑者,宜与水牛角、牡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共奏解毒化斑、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用于肺热气喘,能清泄肺热,常与麻黄、杏仁等配伍,共奏清宣肺热和平喘之效,如麻杏石甘汤。 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能泻胃火,常与生地黄、牛膝等配伍。 煅石膏,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有清热、收敛之效。可单用或配伍青黛、黄柏等。 历代医家论述: 《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暴气喘息、咽热。” 李时珍《本草纲目》:“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石膏之性又善清瘟疹之热,又善清头面之热,又善清咽喉之热。” 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人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 缪希雍《本草经疏》:“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1、麻黄加术汤《千金要略》 组成:麻黄15,杏仁15,桂枝10,白术20,甘草10煎剂,一日一剂,日三服,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适应于湿盛伴有小便不利者,以脉浮缓。头痛,咳喘,浮肿,小便不利,鼻塞为主要指征。可用于:风湿热,关节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以及煤气中毒,鼻源 性头痛等病症。 方解:麻黄,桂枝解表;麻黄和杏仁一起,宣肺利水;甘草调和诸药;白术和麻黄、杏仁一起,加强利水作用且能治身痛。在煤气中毒时,这种发散,利水作用有利于解毒和排泄毒物。 药物疗效:麻黄为止喘药,杏仁为止咳药,桂枝为温中药,白术为健脾利湿药,有利尿和降血糖作用。 2、麻黄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15 杏仁15 甘草10 石膏20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早晚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多汗,胸闷,口渴,咳喘,呼吸困难。如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源性喘息,肺炎和此类病症相类同的疾病。 方解:麻黄解表利湿,可治咳喘;杏仁和麻黄协同平喘利湿;石膏解热清肺,甘草调和诸药; 麻黄和石膏协同,防止邪气上冲有止汗作用。麻黄止喘,升压,杏仁为止咳平喘,石膏清热利湿。 3、麻杏薏甘汤 组成:麻黄15 杏仁15 薏苡仁10 炙甘草8 适应症:用天发汗后而受风体冷,头痛病症。如肌肉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妊娠肾病,肌体麻木,喘息,冻疮等。 方解:麻黄解表,杏仁协同麻黄,平喘利水,薏苡米仁利湿,和甘草协同有止痛作用。主治范围包括,风、湿、寒、发热,身痛,以及因血燥而致之病症。 治例摘录:例一:病人为60多男性,主诉颈背痛而强硬,。经予葛根汤无效,脉浮有力,颈部僵直起床卧床皆需人协助,给予麻杏薏甘汤二剂后,病减半。四剂病全消 例二:病人为老身妇女,热天夜间露宿庭外,黎明起发现左肩剧烈疼痛。午后加 重,给予麻杏薏甘仁汤二剂后病症消失。 附记:本方为常用宣肺平喘利湿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薏仁而成。 4、柴葛解肌汤《伤寒论》六书。 组成:柴胡15 葛根10 黄苓10 桂枝10 半夏10 芍药10 麻黄10 石膏(碎)20 干姜8 甘草8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温服。 适应症:由于外感呈现病邪侵入少阳部位,出现严重呕吐口渴四肢痛,发烦狂,用麻黄汤,葛根汤不见效果的流行性感冒(下称流感,肺炎,各种热性病症)。 方解:本方将葛根和柴胡汤合并,另加石膏而成。治疗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阳病的合病,柴胡,黄苓。丰夏,芍药,甘草解少阳热,并缓解心下肝部,脑胁之不舒;葛根桂枝,麻黄,芍药解太阳热;石膏解阳阴热。柴胡为清热药,煎剂有解热和保护肝脏作用。 柴胡有止咳,镇痛镇静作用。柴胡为解表药,桂枝为温中药。石膏为清热利尿药。以上四种药方均有很好的疗效。

寒剂祖方白虎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15340876.html, 寒剂祖方白虎汤 作者:李斌 来源:《大众健康》2018年第08期 白虎汤及其类方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发热、流感、肺炎、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疾病的符合其症候者。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应该听过古代“四神”之说,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来自于古人的星宿信仰,其中白虎主二十八星宿的西方七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因其形象为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总称白虎。古代医家在为方剂命名时借用了四神之名。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由知母六两、生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组成。《温热经纬》中说“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也有医家认为命名为白虎汤是因为本方以石膏为君药,其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 白虎汤见于《伤寒论》中有三处。一在太阳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二在阳明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三在厥阴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辅行诀》中有小白虎汤,即相当于本方,其书记载“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后世尊为白虎汤为寒剂祖方,是治疗阳明经热证和气分热证的主方。也就是说白虎汤善治热入阳明而又未形成腑实之证。清代王子接所著《绛雪园古方选注》提到“白虎汤治阳明经表里俱热,与调胃承气汤为对峙。调胃承气汤导阳明腑中热邪,白虎泄阳明经中热邪”。吴鞠通总结本方适应证为“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但实际上有大渴时常用本方加人参。 白虎汤中主药生石膏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中品》。其辛、甘,微寒。归肺、胃经。功效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清解气分实热,其走上焦清肺热,治肺热喘咳,入中焦清泄胃火而疗胃火诸证。清代名医张锡纯善用石膏,谓“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知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之功效。主治温热病,证见高热烦躁,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等。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脾、胃、心、肺经。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甘草生用性凉而泻火清热解毒。炙用则性温,可以补虚益损甘缓之性可缓急止痛,又可缓和峻烈药物之药性,使其及发挥治疗作用又不致伤中。粳米气生津,首载于《名医别录》,性味甘、平。归脾,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主治脾胃气虚。方中石膏清热泻火,透热出表,除阳明气分之热为君;知母苦寒质潤,助石膏清热,且滋阴润燥。并佐以粳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0 分,每题1 分)。 得分:____________ A 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 。请填入: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 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 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 E.以上都不是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白虎汤E.栀子厚朴汤9.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的治法:A.清热化滞,滋津润燥B.清热燥湿,坚阴止利C.泻热和胃,软坚润燥D.泻热通便,消滞除满E.攻下实热,荡涤燥结10.阳明腑证,失下,昏不知人,气喘舌焦,首选方是: A.白虎汤 B.大承气汤C.四逆汤 D.四逆加人参汤 E.白虎加人参汤 11.治寒湿发黄“于寒湿中求之”是指: A.发散寒湿B.温下寒湿 C.发散寒邪,淡渗利湿 D.发散寒湿,补脾利湿 E.温阳祛寒,除湿12.发热,汗自出、时时恶风、心烦、口燥渴、脉洪大,治用: A.竹叶石膏汤 B.栀子豉汤 C.白虎汤 D.桂枝汤 E.白虎加人参汤13.“伤寒吐后腹胀满”宜用: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B.调胃承气汤

白虎汤在临床高热病症中的应用

白虎汤在临床高热病症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1-12T16:26:37.6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0期供稿作者:刘煜[导读] 江苏省南京市公安消防医院暑性炎热,易耗气伤津,小儿感受暑气,蕴于肺胃,津亏而内热炽盛,故见发热。刘煜 江苏省南京市公安消防医院 210008 摘要: 白虎汤源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现代临床广泛运用于各种急性热病,如外感高热、烧烫伤高热、夏季热、中暑等。笔者常以此方为治疗高热病症的首选经方。 关键词:白虎汤;外感高热;烧伤;夏季热;中暑; 1外感高热 张某,男,19岁,学生。受凉后出现高热,体温波动在38.8℃~40.2℃,伴有头痛、身痛、汗出、口渴欲饮。自服日夜百服宁、头孢拉定胶囊等药物,诸症不解,夜间体温39.5℃来急诊求治。血常规示:11.0*10^9/L。查体:神清,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脑膜刺激征阴性。患者体温39.5℃,头痛连及颈项,汗出,口渴欲饮,舌质红,苔白,脉洪大有力。脉症合参,辨属阳明气分热盛证,方用白虎汤加味:生石膏60g,知母15g,生甘草9g,防风10g,芍药10g,粳米9g。煎后代茶频服,服药后2h,体温降至38.7℃,大便1次,4h后体温渐降至37.5℃,6h后恢复至正常体温,无反复,自觉口渴减轻,汗出减少,无头痛、身痛。 按:本例高热,汗出,口渴欲饮,脉象洪大,是典型的阳明气分热盛之证。伤寒化热传阳明之经,寒邪内传,里热正盛,故见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可见烦渴喜冷饮;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脉洪大,为热盛于经所致。本方具有清热生津之功,使其热清烦除,津生渴止,诸症皆除。 2烧烫伤高热 王某,男,45岁,工人。因工作时掉入热水池中烫伤3小时入院,总面积85%(浅二度20%,深二度45% ,三度20%)。伤后五天,患者创面渗出较多,高热,偶见神昏谵语,烦躁,夜不能寐,口渴,不思饮食,大便4天不行,舌苔黑燥,脉数,心率130次/分-160次/分,体温39.0℃-40.2℃,辨证为阳明经腑热盛。治则:清热生津,通腑泻热。方用生石膏80g,知母15g,厚朴、大黄、枳实各9g,黄芩、金银花、白茅根各15g,生甘草6g。服药1剂后,大便通,烦躁缓解,体温维持在38.5℃,稍能进食。3剂后,二便顺畅,神清,夜寐安,饮食正常,体温波动在36.9℃-37.7℃。原方去厚朴、大黄、枳实,加人参4g,麦门冬15g,黄芪8g,以生津育阴,托腐生肌,继服5剂后舌红苔润,体温未有较大波动。 按:重度烧烫伤患者,损伤创面大且深,早期火毒内攻,迫津外泄,渗出较多,持续时间久,最终气津两伤。患者烦渴,舌苔黑燥,大便不通等阳明腑实证,故采用白虎汤清阳明经之邪热,并配乘气汤泄阳明之腑实证。 3小儿夏季热 李某,男,18个月。患儿父母诉其入夏发热不退20天,曾于村中卫生室用抗生素、美林等治疗,效果不佳,反复起热,患儿体温波动在37.5℃-39.1℃。来诊时见:患儿面色无华,神疲,手足心热,无汗,体温38.9℃,舌红苔黄燥,脉数。患儿父母诉其口渴多饮、多尿,大便干结。辨证属暑伤肺胃。治则养阴生津,清热益气。予以白虎汤加减:先以生石膏40g,粳米20g煎汤300ml,再入知母、蝉衣、生甘草各5g,太子参8g,黄芪5g,地骨皮5g,白薇3g。服用1剂后,患儿体温降至38.2℃,手足热退,多尿有所改善。进服3剂患儿体温降至37.1℃,午后偶有38.2℃左右,面色红润,舌淡红苔薄。嘱其再服7剂,停药后患儿未在发热,胃纳可,无多饮多尿,大便通畅。 按:夏季热多见于三岁一下小儿。暑性炎热,易耗气伤津,小儿感受暑气,蕴于肺胃,津亏而内热炽盛,故见发热。肺合皮毛腠理,津气两亏,水源不足,无以输布,故见少汗甚或汗闭。汗与小便,异物同源,故汗闭则尿多,尿多则又伤津,故有多饮。方中予以石膏、知母清热养阴,去阳明气分邪热;粳米、甘草和胃养阴;蝉衣宣散风热;地骨皮、白薇凉血退虚热,清余热;太子参、黄芪益气生津,养阴清热,诸药共奏其效。 4 中暑 王某,女,20岁。患者2014年08月来诊,诉前日外出游玩回家后发热,神疲乏力,心中不舒,口渴,汗少,小便黄。来诊时体温38.8℃,舌红苔黄,脉浮数无力。诊断为暑热病,证属:暑伤气津。治宜清热益气生津,予以白虎汤加味:石膏80g,知母10g,天花粉10g,白茅根10g,麦门冬10g,西洋参8g,粳米20g,生甘草6g,药后热退,口渴缓解,3剂后患者已无明显不适,夜间偶有低热,原方再加地骨皮8g,白薇5g,继服5剂诸症皆除。 按:方中生石膏辛寒,清泄暑热;知母苦润,清热养阴;西洋参、白茅根、麦门冬、天花粉等清热益气生津;甘草、粳米益气和胃,养阴生津;地骨皮、白薇凉血退虚热,清余热,共奏清泄里热而保津液之效。暑温高热退后,常有低热、自汗、脉虚无力等证候,邪热已轻而津伤较甚,可予以西洋参、白茅根、麦门冬、天花粉、地骨皮、白薇继服益气生津清余热。 5讨论 高热急症多由外感六淫、疫毒之邪而起,可见于温病各阶段和伤寒三阳病中,但其中以邪在气分和邪犯阳明最为多见。现代临床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常以白虎汤原方及其加减方应用于诸如急性传染及感染性、新陈代谢性、关节性疾病的高热病症治疗。白虎汤[1]药效及临床运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方具有明显的解热、抑菌、抗炎、增强免疫的作用。在免疫方面白虎汤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对再次免疫的抗体形成有促进作用,能显著减轻幼鼠脾脏的重量[2]。于强等[3]研究表明白虎汤、复方大承气汤可分别有效降低阳明热证、实证患者血浆内毒素( ET)、TNF-A、IL-6、IL-10水平。夏怡[4]等人以干酵母及2,4二硝基苯酚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对石膏、白虎汤、去石膏白虎汤,以及煅石膏和CaSO4?2H20分别代替石膏入白虎汤的退热作用进行药效学观察,以证实石膏及白虎汤的清热功效。张锡纯认为石膏“寒凉之力远逊于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医学衷中参西录》)。单用石膏退热虽快,但作用较弱而短暂;知母退热虽缓,但作用较强而持久。两药合用,退热效果更加显著。

浅谈白虎汤禁忌证知识分享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浅谈白虎汤禁忌证 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治疗阳明热证的经典方剂,为历代医家所喜。然而对于白虎汤的禁忌证,自古就争论不休。作为一名尚在学习阶段的中医学生,我在阅读了各种文献资料后,也想阐述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简单看法。 说到白虎汤的禁忌证,当推明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白虎汤“四禁”:“白虎本为达热出表, 若其脉弦而细者, 不可与也; 脉沉者, 不可与也; 不渴者, 不可与也; 汗不出者, 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 勿令误也。” 第一禁“若其脉弦而细者, 不可与也。”脉弦,主病在表在上,属邪实。脉细者,主患者气弱体虚。原文中所说的脉弦而细,表明病人虽气血不足,但邪在表在上。我以为,吴氏之所以将其例为禁忌证,是怕其人正气已虚,若再重用石膏辛凉伤正。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盖石膏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也就是说,白虎汤既不损正气,且能清虚实之热,又能逐热外出。况且,在许多临床上可见脉虽浮弦而细,然病者症见高热、口大渴、尿黄、汗出舌红苔黄者, 辨证应属于里热炽盛。 第二禁“脉沉者, 不可与也。”阳明气分热盛这一证候的脉象可以见脉沉数。沉脉主里证。张锡纯就认为阳明郁热, 失于外达, 虽见脉沉伏, 又何妨用白虎解热。他曾治一人, 全身发冷, 两腿疼痛, 诊其脉甚沉伏, 郁于阳明, 经用大剂白虎加连翘治愈。以上两禁皆以脉象为症状描述,但脉象毕竟仅仅是四诊之一,而且受到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单凭脉象就判定是否为白虎汤禁忌证显然不合适。 第三禁“不渴者, 不可与也。”在《伤寒论》里对白虎汤的描述中并没有提及口渴用白虎汤,而是提及口渴用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明口渴时加人参,不渴时即用白虎汤原方。外感发热, 表证可以非常短暂, 或者病邪一下就进入气分热盛阶段, 此阶段早期,病人可以出现高热而口不渴, 汗出尿黄, 脉数等症状。故吴氏的说法显然不可取。

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白虎汤学习笔记 白虎汤是伤寒论方剂中的清热名方,主要是针对肺胃热盛,阳明经热的一系列热渴症状,如烦躁、口渴、怕热不怕冷等热症。 与白虎汤及其加减少方相关的条文有9条。 其中有3处单用白虎汤的条文,如下: 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3、太阳病,脉浮,身无汗,不可服白虎汤。 还有6处记载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如下: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愤反谦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条记述在金匮要略中) 本汤方的几个显著特点:热,烦,渴,干,燥。其中条文也物别说明了不适合使用本汤方的情况: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下面重点对方中的石膏和知母二种药作一个记录,因为这二种药是方中的清热要药,石膏也称之为白虎,为主药。 单味石膏药理及应用 石膏是硫钙矿石,常产在内陆湿和海湾盐湖所形成的沉积岩中。采挖后,除去质,轧碎生用煅用。石膏有两种,一是生石膏,为含结晶水的硫酸钙(CaSO42H2O),呈扁形不规则的块状,白色或青白色,断面可见纤维状纹理,色泽莹净如水晶。《别录》认为石膏“细理白泽者”为良品;二是煅石膏(CaSO41/2H2O),这是生石膏煅制后研细的白色粉末,煅石膏不可内服,是外用药,用于收敛生肌。

温病考试重点整理

原文部分 《温热论》(叶天士) 主要学术思想: 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温病和伤寒的区别。 第二、创立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第三、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等。 第四、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容。 背诵: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矣。 名词解释: 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风与温热相结合为病,风火交炽,势必劫烁津液,而出现清窍干燥等症。 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相合,湿热蕴蒸而蒙蔽于上,清窍壅塞,临床上可见耳聋,鼻塞、头目昏眩等症。

《湿热病篇》 《湿热病篇》主要容: 1.湿热病的发病多先伤而生湿,必外合邪而致病,初起即见里证,甚少单纯的表证。 2.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变重心在脾胃,常引起厥阴(肝)、少阳(胆)的变证。 3.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湿热病当从三焦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 4.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 湿热病提纲(背诵) [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名词解释: 阴湿—湿未化燥,湿邪伤表,郁遏卫阳,证见恶寒而不发热,症以湿象偏著者为阴湿。 阳湿—湿已化热,见症以热象明显者则为阳湿。章虚谷曰:“以其恶寒少而发热多,故为阳湿也。 主客浑受:源于吴又可《温疫论》“主客交病”。“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 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身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吴瑭《温病条辨》 湿温病初起有三大禁忌: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白虎汤

白虎汤 白虎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知母18g 生石膏30g 炙甘草6g 粳米一匙 上4味,以水2000ml,先煎石膏,再下其他药同煎二次, 米熟汤成,去渣,分3次服。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 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口干舌燥,欲饮水,脉浮 滑或洪大,舌苔黄燥。 副证:谵语,或背微恶寒,腹满,或身重难以转侧,若为厥 热,兼手足厥逆。 {临证加减] . 1.白虎汤加味治疗感冒发热:本方用生石膏、知母、粳米、 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荆芥、葛根、黄 芩、枳实、甘草。胃脘痛而呕恶去桔梗,加厚朴、砂仁、陈

炒莱菔子;气津不足去黄芩,加太子参。每日l剂,水煎分3次 饭后1小时温服。病重每日2剂,2小时服l次。4日为1个疗 2.及白虎汤加味治疗高热:以银花、连翘、知母、薄荷各 10g、石膏30~60g(先煎),甘草5g,粳米少许为基本方。上感 加荆芥、防风;扁桃体炎加元参、僵蚕、牛蒡子;支气管炎加鱼 腥草、桔梗、杏仁;咳嗽痰稠加桑白皮、黄芩、浙贝母;高热持 续不退或皮下出现斑疹加生地、丹皮、地龙;热盛神昏抽搐选加钩藤、石决明或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工粒冲服)。每日2剂, 水煎顿服,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福建中医药,1995。cs,:lo] 3.柴葛白虎汤治疗外感高热:本方含柴胡、知母、甘草各 9g,葛根、石膏各30g,银花、黄芩各15g,秦艽、防风各12g。 每日2剂,分4次口服。口渴甚者加天花粉,咳嗽痰稠者加

蒌、川贝;大便干、舌苔黄厚干者加大黄;无汗恶寒甚者加麻 黄,去黄芩、知母。[江西中医药,1990,c3,:25] ] 4.白虎汤加味治疗大叶性肺炎:以白虎汤为主,加黄芩、 黄连、金银花、连翘,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咳嗽胸痛加川贝 母、杏仁、郁金、橘络;咳血痰加白茅根、竹茹;心中烦热加山 栀子、白茅根;体实加大黄;伤津加玄参、麦冬、天花粉、鲜石 斛;夜寐不安加茯神、益元散。Cj:海中医药杂志,1957,c+,:2s, 5。加味白虎汤治疗脑出血合并肺炎:基本方为双花30g,连翘20g,石膏30~50g,知母20g,甘草15g,鱼腥草20g,桑 白皮15g,贝母15g,蒲公英15g,黄芩15g,杏仁lOg,粳米 20g。每日工剂,水煎服(或鼻饲)。便秘痰黄者加用川军15g,瓜蒌20g,芒硝lOg;昏迷加深者加用牛黄安宫丸,每日3丸

1960年中医资料3 白虎汤在临床上的运用 全蝎僵蚕蛋治疗痔漏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党和毛主席十分重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掀起整理和挖掘“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 诸多名医的经验和家传秘方也无私贡献出来。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有些老中医的一句话,可以影响诸多医生的一生。

白虎汤在临床上的运用法则之研讨 沙星垣 白虎汤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为治阳明病主要方剂之一。所谓阳明病系伤寒(广义的)三阳证中常见的病。在一般轻症或未经误治的伤寒病过程中是不会见到阳明证候的;反之,如果临床上出现本证时也即表示病症已发展至较为严重的阶段了。在治疗上,对阳明经证,若能正确地及时使用白虎汤剂,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所周知,近年来已有不少报导有关白虎汤剂对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大叶性肺炎等病有满意的疗效。并有人进一步研究其药理机制,但尚未获得有力的证明。也曾有人认为白虎汤旣对某几种急性传染病有效,即依现代医学所作出的诊断来使用于临床,其结果往往不如预期的那么理想。因此,临床上如何运用白虎汤剂,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 如所周知,同样的一个“证”,它有虚实、表里、寒热的不同,诊断时旣要对局部的症状有详细的分析,更重要的必须对整体的情况进行综合联系。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探求其病因与病机,然后才能运用切合于病症的方药。即以流行性乙型脑炎为例,只要在发病过程中出现阳明经证的时候,就可以运用白虎汤剂,证候自可得到缓解而全愈。但在临床实践中,症状的变迁并非一致,其机理亦不尽相同,故运用本方也必须随症加减,往往由于药味加减的相殊,其疗效亦因而各异。如何能正确的掌握其运用的规律来作为临床时的指导,当为进行研究中医的首要,亦即为本文所研讨之目的。 一 在讨论白虎汤剂之前,必先明确仲景所称之阳明证并非专指为某一种“病”,或局限于某种热性病,而系指着一系列“症”的综合现象。它反映着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种一定的机理。 伤寒论中指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说明胃家实是形成阳明症的原因。柯韵伯云:“阳明是传化之府,当更实更虚,若但实不虚,便是阳明症的病根。”促成胃实的原因不一,所以柯氏又说:“有实于未病之前的,有实于得病之后的,有风寒外束热

白虎加桂枝汤加减治疗成人still病1例

白虎加桂枝汤加减治疗成人still病1例 发表时间:2012-09-04T14:56:07.3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2期供稿作者:陈文玲1 李学麟2 [导读] 该病例符合成人still病诊断标准[1],西医治疗以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主,其副作用大。 陈文玲1 李学麟2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 350108 2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福州 350004)【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409-01 成人Still病(adult onset still disease,AOSD),是以发热、皮疹、关节痛、咽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增高和肝功能受损等系统受累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尚未明确,西医治疗上以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等为主[1]。李学麟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博览群书,熟读经典,临证中,不仅在内科、儿科的治疗上具有丰富的经验,而且善于辨治疑难重症。笔者有幸师从,侍诊左右,颇受教诲。李教授曾运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治疗成人still病1 例,今整理于下,以飨读者。 1 临床资料 患者某,女,61岁,以“反复发热1月余”为主诉,于2011-08-05 收住入院。患者于6月24日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伴恶寒,周身关节酸痛,呈游走性,背部散在团块状斑丘疹伴瘙痒,就诊当地医院及省级某三甲综合医院,先后予“拜复乐、马斯平”抗感染、清除炎症介质等处理,症状未见好转,后予加用“甲强龙、洛索洛芬”后体温可下降至正常,皮疹消退,但停药则反复。遂转诊我院求中医药治疗。入院时患者精神尚可,喜覆被,无发热,胸部散在团块状斑丘疹,口干,喜温饮,但饮不解渴,纳欠佳,时呕,寐欠安,尿灼热感,无尿痛、尿急、尿频,大便质可、秽臭。查体:生命征正常,神清,舌红苔白腐脉滑数。胸部散在淡红色斑丘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辅助检查:血常规示血象明显升高,白细胞达25.0×109/l,轻度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生化全套示轻微肝功异常;铁蛋白大于1500ug/l;骨髓病理报告示增生活跃伴粒系优势增生骨髓象,倾向于反应性改变,可排除淋巴瘤可能;血培养无异常;肺炎支原体检测阴性;余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上,患者入院后,嘱其停服“洛索洛芬”,“强的松”减量顿服5天。中医给予解表清里,方拟桂枝白虎汤加减(桂枝15g 、石膏40g、知母15g、炙甘草6g、滑石20g、白茅根30g、薏苡仁15g、山药15g)2剂,全成分颗粒剂,水冲服,日一剂,或热甚可日二剂服完。服后温覆,避风寒。药后症状略有减轻,夜间仍有发热,治疗予守前方加倍石膏量至80g、山药用量加大至20g,以加强解表清里之功,加用姜半夏以和胃止呕;3剂后,患者里热已有外透之势,但仍无汗出,肤温明显升高,即里热较甚,但出而未透,故予加大石膏量至120g,予知母、金银花、黄芩、白茅根合用以清除里热,加用葛根、柴胡以解肌透热,少佐丹皮清热凉血,予西洋参另炖服用以补气扶正,亦可生津益阴。服上方后患者热退,大便畅解。但由于不慎,患者外出就餐,暑热之天,进出餐馆,寒热不调,且食用不易消化之品,次日热复起,考虑此次发热与其饮食不节引起“食复”有关,故治疗于前方中药加入神曲、炒山楂消食导滞;咽痛不适,予加连翘、板蓝根辛凉利咽;关节疼痛,考虑热邪蕴滞筋骨,故予方中易金银花为忍冬藤以清热解毒、通络止痛,加桑枝、徐长卿以利关节通络止痛;病程缠绵、苔腻考虑有夹湿之象,予加入薏苡仁利湿,另予加入炮附子扶助正气。3剂后,患者发热减退,咽痛、关节疼痛减轻,周身不适亦减轻。患者至发病以来至此已50余日时间,考虑病程日久,里热内盛,加之使用辛热之激素等药物,必定伤津耗气,遂加用益气复脉注射液益气养阴;中药继服前方。第12日,患者热势平复,但唯余留双膝关节游走性酸痛不适,及胸背部皮疹阵发伴瘙痒,腻苔亦化转薄,脉由数转滑弦,遂予上方辨证加减继进。至出院之时未再发热,皮疹、膝关节疼痛均明显好转,复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均较前明显下降,肝功正常,铁蛋白仍大于1500 ug/l。出院2周后复诊,无再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均无发作,复查血常规、CRP均已正常。至今随访半年来,未再复发。 2 辨证分析 该病例符合成人still病诊断标准[1],西医治疗以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主,其副作用大。患者发病时值夏至时节,外感暑热之邪,邪热壅闭于骨节之处,阻滞经脉之气,气血不得宣通,周身骨节烦疼;且居住之地临海,地气湿热,海风凌厉,不慎受邪,“风为百病之长”,关节游走性疼痛乃风湿之征;风邪袭表,表邪入里化热,兼之暑热在内,两热熏蒸,在口表现为口干、饮不解渴;邪热内伏,耗伤真阴,阴虚阳盛,故热盛;邪热炎上,扰动胃气上逆,故时时恶心作呕;热气下移于小肠则尿灼热;大便秽臭乃热在大肠之象;喜厚被乃表邪未解之象;舌红苔腐脉数乃里热内盛之征。“白虎加桂枝汤”,原方出自《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白虎加桂枝汤”治以驱邪外出,清热保津为主;方中以白虎汤甘寒清热不伤阴津,以桂枝辛温发散,解肌退热,领邪外出。如吴瑭言:单桂枝一味,领邪外出,作向导之官,得热因热用之妙,桂枝另有通行血脉之功,故骨节烦疼者用之尤佳。古书有云:“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而该患者发热,胸背部斑疹散见,但疹出热不解,故此亦可主以白虎汤之石膏、知母以甘寒生津,清气分之热。因此,该病例治疗以白虎加桂枝汤为主方,并随证加减,使热清邪出,病情向愈。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20-2723.

伤寒题目及答案

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10×1’) 1、首先提出错简重订说的医家是() A.王肯堂 B.柯韵伯 C.尤在泾 D.方有执 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其身疼痛的机理是什么() A.汗不如法,表邪传里 B.发汗后,表证不解,营阴郁滞C.发汗 伤营,筋脉失养 D.发汗伤阳,余邪复聚 3、下列何项不是虚寒下利的阳复将愈的表现() A.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 B.下利,脉数而渴者 C.下利 脉数,有微热汗出者 D.下利日十余行,脉实者 4、桂枝加大黄汤中大黄的作用() A.攻下实热 B.泻热和胃 C.活血化瘀 D.清热凉血 5、下列何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 A.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 B.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 浮数者C.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D.病人脉浮缓,身不痛但 重者 6、比较三承气汤的组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大承气汤大黄用量最重 B.小承气汤无芒硝 C.调胃承气 汤芒硝最重 D.大承气汤枳实、厚朴最重 7、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三见吴茱萸汤证,其呕的共同病机是() A.胃气虚冷,胃气上逆 B.肝寒犯胃,胃失和降 C.阳虚阴 盛,寒浊犯胃 D.浊阴上逆,胃失和降 8、原文第97条的“邪高痛下”是指() A.病邪之势向上,腹痛部位在下 B.胆热犯胃而呕逆,肝木乘脾 而腹痛C.邪来自少阳为邪高,病及脾胃为痛下 D.邪在上焦为邪高,痛在腹部云痛下 9、下列理中汤加减哪项是正确的()

A.脐上筑者,去干姜,加桂枝四两 B.吐多者,去干姜,加生姜 三两C.渴欲得水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D.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一枚 10、下列何方用甘澜水作溶剂() A.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B.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C.栀子豉 汤 D.炙甘草汤 二、多项选择题(10×2’) 1、《伤寒论》中白虎汤适应证的脉象可见()A.脉浮滑 B.脉浮紧 C.脉洪大 D.脉滑 E.脉弦细 2、下列哪几项方证可见心下悸()A.桂枝甘草汤证 B.真武汤证 C.小建中汤证 D.茯苓甘草汤证 E.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3、根据《伤寒论》原文,下列哪些方剂可用治下利() A.理中汤(丸) B.赤石脂禹余粮汤 C.甘草泻心汤 D.桂 枝人参汤 E.黄连汤 4、《伤寒论》中可用于治喘的方剂是 ()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大承气汤 C.麻杏甘膏汤 D.小青龙汤 E.麻杏石甘汤 5、根据《伤寒论》原文,小承气汤可见的症状有()A.潮热 B.心烦或谵语 C.小便数 D.大便硬结 E.脉滑而疾 6、属于太阳蓄血证的临床表现是()A.喜忘 B.大便色黑易解 C.如狂或发狂 D.脉沉而微或沉结 E.少腹硬满小便自利 7、下列病症中当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是() A.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 B.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而紧 者 C.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D.发

经方白虎汤临床应用概况-杜立遥

111 第19卷 第11期 2017 年 1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9 No. 11 Nov .,2017 白虎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石膏、 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组成,原书中共有五处涉及此方,分别出自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厥阴病篇及发汗 吐下后病篇[1] 。至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 辨》[2] 中将白虎汤证的主症归纳为“四大症”,即身大热、汗大出、大渴、脉洪大,并提出了白虎汤“四禁”:即脉浮弦而细、脉沉、不渴、汗不出这四种情况,但后世医家在临床应用过程发现并不尽然,认为“白虎本为达热出表”,当疾病发展至阳明气分证阶段,即表邪入里化热或里有郁热,不一定阳明热证各症状俱在,都可使用白虎汤加味治疗而不必拘泥于白虎 四禁[3] 。具体的方剂配伍及临床应用概述如下。 1 白虎汤方剂配伍特点 白虎汤中石膏为君药,辛甘寒凉,入肺、胃二经,清热解肌,达热出表,可出气分之高热;知母味苦性寒、质润,为臣药,亦入肺、胃二经,既助石膏清热,又兼有滋阴增液之功,两药相须为用,更增清热生津之效;炙甘草泻火解毒;配粳米可以保养胃气兼以和中,扶正达邪;配石膏则又甘寒生津。白虎汤煎法“煮米熟汤成”,利用粳米作增稠剂,增加药汁的黏度,提高石膏在药汁中的含量,进而最大限度 地发挥白虎汤的临床疗效[4]。全方共奏清热生津之功,主治外感热病,包括各种温病气分热盛之证。 2 白虎汤的临床应用 白虎汤的主要功效是清热除烦、止渴生津,古法中常用于治疗夏季暑热、高热、发斑、过敏性紫 癜等[5] ,现代研究表明其在解热、抑菌、抗炎、镇痛、增强免疫、抗痛风、降血糖及降脂作用方面均有作用[6] 。白虎汤临床应用广泛,在内、外、妇、儿各科,包括传染性疾病都有应用。 2.1 内科疾病 通过张友堂等[7]收集的白虎汤214例验案统 计,在内科疾病中,白虎汤所治疾病中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占比47.7%;另外在风湿结缔组织病、理化因素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亦有应用。通过频数方法计算得出频数较高的前5种疾病为:流感高热、肺感染、风湿热、中暑、流行性乙型脑炎。 2.1.1 治疗发热 白虎汤清热生津、 止渴除烦,临床多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辨证属气分热盛者,效果显著。 治疗病毒性感冒:病毒性感冒以风热犯卫较多见,较容易治愈,但若病邪深入,热入气分,可高热持 经方白虎汤临床应用概况 杜立遥1,闫雪生2,涂晓龙2,于蓓蓓2,孙丹丹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 对近年来白虎汤的临床应用及适应症进行概述。白虎汤为《伤寒论》经方,其清热生津,主治外感热病,包括各种温病气分热盛之证。现代研究发现白虎汤及其加减制剂对于抗炎、镇痛、增强免疫、降脂降糖及治疗痛风具有很好的疗效,常用于急性传染病等的治疗。随着疾病种类的不断变化,白虎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者应明确原方的主导地位,根据患者病证适当加减药物,更好的发挥其医疗价值。 关键词:白虎汤;经方;临床应用;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7) 11- 0111- 03 收稿日期:2017-04-19 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关键技术)项目(2016ZDJS07A23)作者简介:杜立遥(1994-),女,山东东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经方物质基础。通讯作者:闫雪生(1964-),男,山东菏泽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中药经方物质基础与中药新制剂。 E-mail:tcmyxs@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15340876.html,。 Summary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 Baihu Decoction DU Liyao 1,YAN Xuesheng 2,TU Xiaolong 2,YU Beibei 2,SUN Dandan 2 (1.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55,Shandong,China; 2. Shandong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4,Shandong,China) Abstract:To summarize the literature of recent years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indications of Baihu Decoction. Classical prescription Baihu Decoction was from Treatise on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 . Baihu Decoction could clear heat and promote fluid production and it was mainly used for treating heat disease,including various excessive heat of Qi aspect syndrome of warm disease. Modern studies showed that Baihu Decoction was effective in anti-inflammatory,analgesia,enhancing immunity,lipid and blood glucose-lowering,and gout. It was usually used for treatment of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 With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of disease types,Baihu Decoction will be applied more and more extensively. The leading role of original formula should be ensured,and the formula should be modified according to disease and syndromes of patients,in order to play a better role in medical care. Keywords:Baihu Decoction ;classical prescription;clinical application;review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7.11.03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