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堂实录

2007年5月23日,我代表我校语文学科参加了兰州市红古区新课改教学观摩课。面对四十几位同学陌生的面孔,起始还真有点紧张,但这很快就过去了,不一会我就和这群可爱的孩子有了很默契的交流,使这堂似乎充满悬念的课取的了圆满的成功。在评课时,老师们都一致认为这是新课改理念展示比较充分的一节课,取的了很好的

效果,下面我就本堂课的过程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大家想不想听?诗大家想不想读诗?想不想写诗?想不想当诗人?

生:想——

师,好,既然大家激情这么高涨,那老师今天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大大的舞台,让大家尽情地去听,读,然后过把写诗的瘾!在次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归园田居》,同学们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生;陶渊明

师:对,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同学们想一想关于陶渊明的诗,除了这首《归园田居》外,你还知道那几首诗?

生:《归园田居》(其三)、《吟酒》等

师: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这首非常有名的诗《归园田居》(其一),同学们从题目里能看出什么眉目吗?

生:陶渊明回到了农村,过起了田园生活。

师:那作者之前干什么去了呢?

生:当官。

师:那他又为什么回来呢?归来后他的生活又怎样呢?他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默然后一阵私语)

师:同学们,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要追寻的问题,那么要知道此事的原由,我们还得从原诗说起,我们今天分四个环节:仔细地听,投入地读,认真地品,好好地说(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仔细地听,我们先请两位同学来读,其它同学来评价。

生1:读(个别字音不准确,语速过快,没有把握住节奏)

生2:读(对作者的感情把握较好,普通话标准)

生1:评:第一位同学声音洪亮,但对诗预习不够扎实,对个别字读的不到位。第二位同学有较强的朗读基础,而且感情充沛。

生2:评:第一位同学的语气我认为不符合本诗的感情基调,第二位同学的诗的整体内容掌握的较好)

师:看来这两位同学各有千秋啊,而且点评的这两位同学也是头头是道,下来我们就来听,第一遍听老师读,看和这两位同学读的有和不同?请同学们整体感受诗的意境,特别是诗的读音、节奏、语气、强弱、快慢等。

师;读第一遍。

生:一边听一边用笔在书上划分节奏,而且低声跟读。

师;下面我们听第二遍,这次是录音,看又和老师及前两位同学读的有什么异同?这次听要求同学们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中那浓浓的田园气息。

生:听录音,继续跟读。

师:好了,听完后我们进入我们今天的地二个环节:投入地读。第一遍我们一起读,而且要富有感情的读,读出诗的情感,读出诗的原味。

生:放声大声地朗读。(有部分学生闭起双眼,摇头晃脑地读)

师;第二遍我们带有欣赏性地去读,要读出诗里所渗透的情景,读出诗人的心理,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个性。

生:自由去读。(神情多样,煞有介事)

师:看来这一次是同学读的最有感觉的一次,但老师觉的最后一句要读的更深情一点,这样才能体现诗的深意,才能把作者那种回到田园后的悠闲、自得感受的更真切。(我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范读了一遍)

生:又自己感觉似的读了最后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下面我们进入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三个环节:认真地品。品什么呢?用一个专业术语叫“妙点揣摩”。你最喜欢这首诗的那一句或几句,能说说理由吗?你觉着哪个字或词用的最妙,妙在那里?你认为这首诗作者在创作思路上有和特色,请举例说明。你能谈谈这首诗的言外之意吗?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陶渊明的那些诗,和这首诗相比较,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多媒体显示)

生:我觉的这首诗的个别词语用的很好。如:“误”字,把作者不得已混进官场后的后悔很形象的写了出来。

生:对,这个字还应有几分感慨,似乎有一言难尽,又有几多眷恋的意思。

生:如果说是作者“误”落官场,我认为“尘网”更能体现作者的意悔。

师:那你能不能具体跟我们谈谈你的的见解?

生:好的,这里作者把“官场”用了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为“尘网”更形象地说明了官场生活的污浊,庸俗。

师:很好,那老师如果把“尘网”改为“官场”,你认为怎么样?

生:不好,‘官场“体现不出那种宦官生活的庸俗,而且也使诗失去了谋种含蓄性。

生:其实我觉的还有一个词就是“樊笼”,也是来比喻“官场”的把官场那种使人失去自由的约束很形象的表达出来。

师:那同学们再看看,除了以上比喻之外,本诗中再有没有比喻啊?

生:有。

生:如“恋旧林”和“思故渊”我觉的就很形象地告诉我们作者是如何渴望回到田园生活的心情。作者那种被束缚而失去自由的痛苦就不难理解了

(全班同学鼓掌)

师;看来同学们看书很仔细,而且善于品诗,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些词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啊/

生:老师;我认为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烦。

生;我觉的是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

生:老师:我认为把他们的意见合起来就是答案。

(全班同学大笑)

师:对,就是这位同学说的,通过我们学习就能体会出诗人对官场的厌烦,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

师:对了,同学们,诗人如此热爱田园生活,那在这首诗里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图景呢?你能从那些词语或句子看的出呢?

生:我认为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宜人的田园风光,如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爱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

生;我认为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有趣,很和谐,而且有动有静的的田园风光。如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句。

师:很好,,那你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好的。如“狗吠”“鸡鸣”都是动的,而“深巷”“桑树”“方宅”“草屋”

等都是静的,这就是动静结合。

师:非常好,你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其实除了动静结合外,还有远近结合,如远的是“村庄”“犬吠”,近的是“方宅”“田园”。因此老师再在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基础上添两个词语:“淳朴自然、平静安详。”。通过同学们这么认真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这首诗归纳三点:一是语言清新,二是意境独特,三是意象丰富,而陶渊明我们用一个字总结就是“真”。下面我们在来学习他的另首诗,《吟酒》看看这首诗和我们今天学的《归园田居》(其一)有什么不同,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生:读《吟酒》(多媒体显示原诗)

生:我最喜欢《吟酒》,特别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觉的他给我们刻画了一个非常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生;是的,我也是,这两句诗把诗人回到田园的那种隐居生活很好的予以表达,我特喜欢,我奶奶也喜欢。

(全班同学大笑)

师:不仅你们喜欢,老师也非常喜欢,现在老师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看”或“望”字,你看效果好不好?

生;不好。“看”或“望”没有“见”形象,也体现不出诗人的悠闲。

生:对,“见”是在“采菊”时不注意看到的,而“望”或“看”则是有意行为,不符合作者的当时的情形。(全班同学鼓掌)

师:是的,老师改的字很显然没有原诗中的好,同学们很聪明。其实在诗里用哪个字好,不在于字是什么字,关键是那个字更能符合作者当时的心态,更能符合原诗的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远离官场后,回到田园生活的那种自得与悠闲,其实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好的是篇,更重要的是留给我们深深的人生思考。师:同学们,今天的作业是一道说话题,其实是一道仿写题,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交给你们的老师,好吗?

生;好!

(多媒体显示作业题:生活是一杯淡淡的清茶,需要我们细细地去品尝。生活是————————————————————————————————————;生活是————————————————;生活是——————————————————。)

最后在学生的背诵声中下课铃响了。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8)

归园田居(其一) 一、导入新课:(幻灯1)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二、回顾旧知 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吧。学生背诵。(幻灯2-3)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教师一起朗读)。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三、作者简介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4篇) 归园田居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

会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确看待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是略读课文,但它又是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

《归园田居》(其一)听课记录教学提纲

《归园田居》(其一) 听课记录

用微笑感染学生 作为教师,微笑有着无穷的教育魅力。教师微笑着面对学生,能给学生一种宽松的师生交往人际环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宽容和激励。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很美的话: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对老师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很可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呢? 在我看来,首先老师一定要学会微笑。因为善意的微笑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我们微笑着面对孩子,他们就会消除恐惧感;当孩子受到表扬和鼓励的时候,他的做事态度就更认真了,做事的积极性越高,做事的效果就越好。因为微笑,它不仅容易被学生接纳,也会使教师感到身心愉悦,获得教育的成就感。 我在教学工作中时常提醒自己要多鼓励、少批评、常微笑。在学生取得成功或者进步时,我会用微笑送去欣赏与赞扬;在学生感到失落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安慰与鼓励;在学生犯错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宽容和谅解。微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大门,能帮助学生茁壮成长。 所以,请别吝啬你的微笑,因为微笑是一缕春风,它会吹散郁积在心头的阴霾;因为微笑是一抹阳光,它能温暖受伤苦闷的心;因为微笑是一剂良药,它能让学生在心底写下一份自信。 《归园田居(其一)》听课记录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诗人,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他最美的是来自于田园,今天我们就、、、 板书,读“教学目标” 二、知人论世,诗人简介 师问: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生答) 师总结: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故事, 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41岁,只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三、朗读诗歌 1、学生共同朗读诗歌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生字词、停顿、节奏、音调等) 3、生再读 四、学生疏通诗歌的大体意思,教师点拨(2名) 五、内容赏析 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了整首诗的大意,现在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首诗主要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而写的呢?看题目(生:归字)题目意思:回到田园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5篇) 《归园田居》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

会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确看待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是略读课文,但它又是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的作者是谁吗?。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的什么愿望?生答:作者向往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的社会,人民能过上幸福安定的日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田园诗,继续了解这位家的思想。 二、明确学习要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2到3遍。 2.点名一生朗读。正音。 果然学生有读错的音 强调秽(huì)长(Zhǎng)荷(hè)师板书 联想:哪首诗中也读hè? 提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师:是什么意思? 生:戴着 师:这里的是什么意思? 生:扛着 3.我们学习一首应该掌握什么?学什么? 生:会读,意思 生:思想感情。 师板书 音、义、思想感情 师:除了黑板上的应该掌握还有什么应该特别注意? 生:荒秽是杂草的意思。还有带月。 师:(有些不明白学生所指。)板书:带月? 生:不是这个带,是戴着帽子的戴,译的时候应该写成那个“戴”。

师:原来是这个意思,不过我想起现在我们也可以说“带着月色回家”,这又是一种很浪漫的境界了,也是可以用这个带的,可以说“带着月色”或者“带着月光”。预习的很细,还有吗? 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们重点了解诗的思想感情。 三、分思想感情。 师:归是什么意思? 生:回来 师:从哪里回来? 学生迟疑 生举手:是从田里干完活回家。 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跟附近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就近交流。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很自信举手:“……”(拿过参考书读)。 师:合上书,能说出你记得的内容吗? 生很无奈,答不上。 师:交流的目的就是让你把书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哪怕是一句也好。坐下。 生2:陶渊明这时候是辞官回家了。 师:对。说的好。所以这首诗其实是陶渊明从官场归来。板书:官场。回到哪里? 田园。板书:田园 那么,具体官场给他什么感受呢,为什么回来呢? 生:他不愿意做官。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导读:本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马艳玲●盘龙区云波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从教以来,敏而好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然、朴实、干练、刚柔相济的教学风格深得学生的喜爱。曾获云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竞赛一等奖、美文诵读单项特等奖。始终践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教育格言: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此教学设计代表罗蓉名师工作室多次送课并获得好评 教材分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把这首诗和作者的其他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显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钟嵘《诗品》仅把陶诗列为"中品".陶诗朴质的风貌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学情分析 每个孩子都是一名充满诗性的诗人,他们与古诗的对话,也正是建立在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细细研读这首古诗,生字不多,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领会其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烦琐分析。重点在于对陶渊明思想的初步认识。为孩子升入初中后,进一步学习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 了解陶渊明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描绘的田园生活情态,感悟诗人保持自己清高节操、不与污浊社会同流合污的志向。 3. 初步感受陶诗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内涵和诗人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 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二、作者简介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 —427 ),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 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 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 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2、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 3、学生再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 四、解题,把握思路。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学生明确:"归"字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2、提问:请问诗人1 、从何而归?2 、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讨论后明确: 1、从何而归?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__其一 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一》。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归园田居其一》是编排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归园田居》组诗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2.赏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3.体会诗人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层层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一、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层层分析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首先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做大官,有名有利:二是做农民,平平淡淡。由学生自由发言之后引出陶渊明的选择。这样既扣准了陶渊明田园诗中所寄托的人生理想,又能体现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精神,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诗歌。 (二)、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所谓知人论事,要赏析一首诗歌,也应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这样才更能准确把握作者诗里面的“心志”。由于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陶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文章,学生对陶渊明及其隐逸思想都已有了解,这个环节,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说,我摘取重要信息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思想内容的信息作简单板书再作引导即可。当然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事先布置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并整理,并监督其落实完成。 (三)解题。通过以上环节,学生自然对陶渊明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接着,我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堂实录 2007年5月23日,我代表我校语文学科参加了兰州市红古区新课改教学观摩课。面对四十几位同学陌生的面孔,起始还真有点紧张,但这很快就过去了,不一会我就和这群可爱的孩子有了很默契的交流,使这堂似乎充满悬念的课取的了圆满的成功。在评课时,老师们都一致认为这是新课改理念展示比较充分的一节课,取的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本堂课的过程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大家想不想听?诗大家想不想读诗?想不想写诗?想不想当诗人? 生:想 师,好,既然大家激情这么高涨,那老师今天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大大的舞台,让大家尽情地去听,读,然后过把写诗的瘾!在次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归园田居》,同学们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生;陶渊明。 师:对,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同学们想一想关于陶渊明的诗,除了这首《归园田居》外,你还知道那几首诗? 生:《归园田居》(其三)、《吟酒》等。 师: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这首非常有名的诗《归园田居》(其一),同学们从题目里能看出什么眉目吗? 生:陶渊明回到了农村,过起了田园生活。 师:那作者之前干什么去了呢? 生:当官。 师:那他又为什么回来呢?归来后他的生活又怎样呢?他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默然后一阵私语) 师:同学们,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要追寻的问题,那么要知道此事的原由,我们还得从原诗说起,我们今天分四个环节:仔细地听,投入地读,认真地品,好好地说(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仔细地听,我们先请两位同学来读,其它同学来评价。 生1:读(个别字音不准确,语速过快,没有把握住节奏。) 生2:读(对作者的感情把握较好,普通话标准。) 生1:评:第一位同学声音洪亮,但对诗预习不够扎实,对个别字读的不到位。第二位同学有较强的朗读基础,而且感情充沛。 生2:评:第一位同学的语气我认为不符合本诗的感情基调,第二位同学的诗的整体内容掌握的较好。) 师:看来这两位同学各有千秋啊,而且点评的这两位同学也是头头是道,下来我们就来听,第一遍听老师读,看和这两位同学读的有和不同?请同学们整体感受诗的意境,特别是诗的读音、节奏、语气、强弱、快慢等。 (师读第一遍。) (生一边听一边用笔在书上划分节奏,而且低声跟读。) 师;下面我们听第二遍,这次是录音,看又和老师及前两位同学读的有什么异同?这次听要求同学们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中那浓浓的田园气息。 生:听录音,继续跟读。 师:好了,听完后我们进入我们今天的地二个环节:投入地读。第一遍我们一起读,而且要富有感情的读,读出诗的情感,读出诗的原味。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所要说的是《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作用。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可见语文课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本课还确立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一节语文课的组织上,教学重点的确立既关系到教材中知识重点的确立,又关系到通过知识重点教学发展能力等问题。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重点:(1)体会作者笔下的田园之美。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四、说教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4 年北京市第二届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初中组一等奖 张贺/ 执教、整理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 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下面是其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熟读成诵 2、赏析意境,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教学方法:情感激趣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走进作者 说说你所了解的陶渊明及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本本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曾让儿时的我们如痴如醉、爱不释手她们充实着我们寂寞的童年,滋养着我们懵懂的心灵,她们一路伴随着我们成长! 六一儿童节到了,某一少儿出版社,为了让孩子们从小能在诗人和画家聚会的星空下,快乐阅读,决定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少儿古典诗歌图书现在大部分工作已完成(多媒体出示《静夜思》《过故人

庄》《清明》等插图),还有几首古诗没有,其中就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你能仿照这种编排,帮助出版社完成这首诗的吗? 要完成这项工作,光有热情远远不够先来看一下已完成的古诗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注音,注释,译文,插图 三、浅吟低唱,完成注音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和节奏 提示:用“∕”划分节奏,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 [屏幕出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互读互评:展开朗读竞赛,相互纠正,完成注音 四、七嘴八舌,疏通诗意 教师引导:要完成这首诗的翻译需要注意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 明确:尊重原文,借助课下注释,适当扩展 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 五、斟词酌句,绘制美图 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6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木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有两个课题,上节课我们己经学过曹操的《短歌行》,也是一首古诗。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木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 深入理解作品。《归园田居(其一)》描述了诗人由官场回归田园以后 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涯的厌恶之情。二、说学情 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班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木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上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二单元虽然有了前面三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 定学习目标如下: 三、说课程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所谓“知人论世”,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说学法 我所任教的班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1.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他的作品风格。 2.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诗中重要文言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反复诵读木课,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其意境美。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堂实录(3)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堂实录(3)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堂实录 生:如果说是作者“误”落官场,我认为“尘网”更能体现作者的意悔。 师:那你能不能具体跟我们谈谈你的的见解? 生:好的,这里作者把“官场”用了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为“尘网”更形象地说明了官场生活的污浊,庸俗。 师:很好,那老师如果把“尘网”改为“官场”,你认为怎么样? 生:不好,‘官场“体现不出那种宦官生活的庸俗,而且也使诗失去了谋种含蓄性。 生:其实我觉的还有一个词就是“樊笼”,也是来比喻“官场”的把官场那种使人失去自由的约束很形象的表达出来。 师:那同学们再看看,除了以上比喻之外,本诗中再有没有比喻啊? 生:有。 生:如“恋旧林”和“思故渊”我觉的就很形象地告诉我们作者是如何渴望回到田园生活的心情。作者那种被束缚而失去自由的痛苦就不难理解了 (全班同学鼓掌。) 师;看来同学们看书很仔细,而且善于品诗,那么同学们能不能

告诉老师这些词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啊。 生:老师;我认为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烦。 生;我觉的是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 生:老师:我认为把他们的意见合起来就是答案。 (全班同学大笑。) 师:对,就是这位同学说的,通过我们学习就能体会出诗人对官场的厌烦,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 师:对了,同学们,诗人如此热爱田园生活,那在这首诗里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图景呢?你能从那些词语或句子看的出呢? 生:我认为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宜人的田园风光,如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爱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 生;我认为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有趣,很和谐,而且有动有静的的田园风光。如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句。 师:很好,,那你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好的。如“狗吠”“鸡鸣”都是动的,而“深巷”“桑树”“方宅”“草屋”等都是静的,这就是动静结合。 师:非常好,你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其实除了动静结合外,还有远近结合,如远的是“村庄”“犬吠”,近的是“方宅”“田园”。因此老师再在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基础上添两个词语:“淳朴自然、平静安详。”。通过同学们这么认真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这首诗归纳三

归园田居(其三) 优秀教案

诗四首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二、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游山西村》陆游 一、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二、竞背课文,抽查背诵

归园田居标准课教案

归园田居标准课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会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3.学习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及艺术手法。 4.正确评价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道路选择,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 【教学重点】 1、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2、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教学难点】 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体会诗歌语言并且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设想】自制PPT课件,播放配乐朗诵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学习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生活你们喜欢吗那么我们今天来看另一位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又想要什么要的生活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看看自己又是不是喜欢他的生活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 师: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渊明。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生答) 陶渊明,又叫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这一首着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

他是东晋伟大的田园诗人:喜欢写农村风物和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 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 他有一句名言,说的是(生:“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 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李白的诗句 (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他 生前的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生: 《五柳先生传》)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二、疏通文意 1、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我们来看一下书下面的生字词的注释: 韵 yùn 本性、气质 羁jī 拘束笼中鸟 拙zhuō 一声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辞: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 yìn 四声遮蔽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暧暧ài 日光昏暗,模糊; 颠diān 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fán 篱笆樊笼指关鸟兽的笼子 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吗,请提出来。大胆发言。(生问)那么谁能够帮助解答这个问题呢咱们有惑就需要解惑。(生答) 指导朗读: 2、字词问题解决之后,请同学们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 3、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来听听名家又是如何来朗诵这首诗的注意诗歌朗读的节奏和感情。(播放录音)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一、回顾经典 在这节课开始,我想和同学们分享一段视频,它取自于我们初中学过的很熟悉的古文名篇,请你们猜猜是什么? 还记得陶渊明是如何描述桃花源记里那个令人向往的世界呢? 桃花源记现实存在吗?是的,我们都知道,现实中没有桃花源,但是作者陶渊明却在一直寻找着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他找到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名作《归园田居》来寻找答案。 二、诵读,整体把握 1.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这首词的生字词,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理清了脉络,现在,我们来进行简单的复习 生字词读音,释义 2.以题切入,把握脉络 我们知道,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反映了诗歌的核心内容。结合题目,本诗的?诗眼?——?归?以?归?字为点,归纳诗歌的线索: ?归?之因——?归?之境——?归?之感 分别对应那几句呢? 三、品读,描绘?归?之境 陶渊明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作为,就让我们跟随?田园诗?派泰斗级人物的脚步来饱览美丽的田园风光 请大家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语句,深情诵读 1.课前,我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这幅美丽的图景,写在作业本上,下面请一位同学和大家交流一下。 2.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为何选取这些景物呢? 3.学生交流讨论: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显出农家本色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院外村落,给人平静安闲、无限亲切之感?狗吠??鸡鸣?以动衬静,鸡犬之声相闻,写出乡村和平安宁的生活气氛。 ——这些景物勾勒出诗人理想中的自然风光 赏析田园诗情 问题探究: 1.这些景物皆是我们日常所见,为何在诗人笔下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学生思考交流:移情的作用。这些景物皆寄托着作者的情感,这就是意象。 其实,我们也可以运用诗中的意象进行移情描写吗?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导读:本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王雷 小学高级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昆明市罗蓉名师工作室成员,经开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兼任语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 秉持"潜研笃行、德业双修"的信条,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寻求突破。多次在全国、省、市、区各级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示范课,并受邀到云南省各地州开展专题性讲座。多次在省、市、区级教学竞赛中取得一等奖。另外还曾获云南省"一师一优课名师"、昆明市"师德师风建设优秀工作者""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经开区"优秀人才""杰出园丁""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教育格言:浅研笃行,德业双修,诗意地化匠成师!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此教学设计曾代表罗蓉名师工作室在"昆明市诗词教学小初衔接研究活动"中进行展示并获得好评 【设计理念】 本次活动主题是"中小衔接",主要目的是使小学与中学加强联系,彼此了解。"中小衔接",就小学教师而言,应该切实立足于"小",放眼于"中":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降低课堂难度,进行教学设计,

而不能过度拔高,不能越俎代庖地用初中的高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撕开一个小口子,引领学生管中窥豹,从而激发学生对初中生活的向往,留下强烈的学习期待!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过渡,尽量使小与中做到无缝连接。 《课标》要求小学高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对初中学段做出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本教学设计更强调对古诗的诵读指导,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感受陶渊明归隐躬耕时的恬淡与悠闲的生活状态、满足与豁达的心理世界;适当增多了对个别词语的注解,从而在"扫清阅读障碍"上加大了帮扶力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更便捷地进行感悟和欣赏。 【教学目标】 1.保护诗的整体诗性,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的意韵; 2.填补诗的合理空白,使学生在大量的举像中感知诗的意象; 3.走进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在高度的共感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举像、造境,使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对"田园生活"有更加丰富、立体的认识。通过适度拓展,使学生走进陶渊明的时代,了解陶渊明的境遇,感受陶渊明的内心,领悟田园诗带来的独特意境。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