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评价一节课是好课

如何评价一节课是好课

如何评价一节课是好课
如何评价一节课是好课

何评价一节课是好课?

“是不是学生爱听的课就是一节好课呢?”

“不一定。”

比如,有些教师讲课讲得很清楚很详细,点点滴滴,面面俱到,学生爱听,学生根本不用怎么思考,只要认真做笔记,依样画葫芦,对着本子,对号入座就可以了。这种课在传统的“传授课”中还可以算是“好课”,但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转向以学生的“学”,并且提倡科学探究,这样的课就不能算是“好课”了。

以“填鸭式”教出来的学生,在遇到同样的题目,可能做题还可以凑合做出来,有时候不会做时甚至是拼凑出答案,做题时也很少去进行思考,只要遇到题目稍微变了一下,或者只是换了另外一种问法就不会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很多缺乏思维能力,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何况科学探究能力,创造能力了?

又比如,本来如果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利于我们课程内容的视频来辅助学习,那就很好应该提倡。但是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来播放视频,一节课才40分钟,他们一播放就用了接近30分钟(里面有利于教学的内容实际上只有几分钟而已),整节课学生很活跃,甚至有些激动。看视频学生当然喜欢,但这样一节课时间基本差不多了,学生的情绪也很难平静下来,教师哪有什么时间和学生一起探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啊。这样的课虽然学生喜欢,但这不是一节“好课”。因此,本人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评价一节课是“好课”,提出自己的一点粗略的看法。

一、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意义

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的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这是一节好课的基础。

二、看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谈不上“主体”。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

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是浮光投影,浅尝即止,还是潜心钻研,情动意发?

所以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只是少数优秀生展示才华,大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的课不是好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三、看学生的交流状态

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他能与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老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当他标新立异时,会得到大家的喝彩。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反之,课堂上视书本为“圣经”,把教师的话当作是“金科玉律”,学生“唯书”是从,“唯师”是从,这样的课就不能算是好课。

四、看学生的达成状态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如果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五、看课堂的生成性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六、看课堂的常态性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有些教师为上公开课,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甚至借班上课,经过演练之后才上的所谓“公开课”。我们教师应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

因此,在平时每节课,我们都应该非常认真地来备课,不管是否有人来听课,都应该认真对待。不管是谁坐在我们的教室里,哪怕是校长、主任,我们都要旁若无人,我们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

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在平时都能上的课。

七、看课堂是否真实

每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都必须守住的底线。

过去评价课堂知识含量,主要是看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是否足够多,至于学生接受的程度与效果如何又另当别论。

如今更要看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

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达成状态,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每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尽可能全面的发展。

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让优等生“吃得饱”,早日脱颖而出,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

评课观点从主要看教师转而主要看学生,这不仅是视角上的转移,更多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只要观念切实转变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牢固了,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是不难定性的。

“好课”会让学生受益一生。新课程环境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精心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研究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在课堂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将会学到什么知识目标、达到怎样的能力目标,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生将会有怎样的情感体验,将会形成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感性思维、逻辑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创造性能力等。

而真正的好课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使学生从真正的好课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学会能力、学会创新,并且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不断提高,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做人。

“是不是学生爱听的课就是一节好课呢?”

“不一定。”

比如,有些教师讲课讲得很清楚很详细,点点滴滴,面面俱到,学生爱听,学生根本不用怎么思考,只要认真做笔记,依样画葫芦,对着本子,对号入座就可以了。这种课在传统的“传授课”中还可以算是“好课”,但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转向以学生的“学”,并且提倡科学探究,这样的课就不能算是“好课”了。

以“填鸭式”教出来的学生,在遇到同样的题目,可能做题还可以凑合做出来,有时候不会做时甚至是拼凑出答案,做题时也很少去进行思考,只要遇到题目稍微变了一下,或者只是换了另外一种问法就不会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很多缺乏思维能力,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何况科学探究能力,创造能力了?

又比如,本来如果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利于我们课程内容的视频来辅助学习,那就很好应该提倡。但是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来播放视频,一节课才40分钟,他们一播放就用了接近30分钟(里面有利于教学的内容实际上只有几分钟而已),整节课学生很活跃,甚至有些激动。看视频学生当然喜欢,但这样一节课时间基本差不多了,学生的情绪也很难平静下来,教师哪有什么时间和学生一起探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啊。这样的课虽然学生喜欢,但这不是一节“好课”。因此,本人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评价一节课是“好课”,提出自己的一点粗略的看法。

一、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意义

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的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这是一节好课的基础。

二、看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谈不上“主体”。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

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是浮光投影,浅尝即止,还是潜心钻研,情动意发?

所以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只是少数优秀生展示才华,大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的课不是好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三、看学生的交流状态

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他能与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老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当他标新立异时,会得到大家的喝彩。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反之,课堂上视书本为“圣经”,把教师的话当作是“金科玉律”,学生“唯书”是从,“唯师”是从,这样的课就不能算是好课。

四、看学生的达成状态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如果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五、看课堂的生成性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六、看课堂的常态性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有些教师为上公开课,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甚至借班上课,经过演练之后才上的所谓“公开课”。我们教师应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

因此,在平时每节课,我们都应该非常认真地来备课,不管是否有人来听课,都应该认真对待。不管是谁坐在我们的教室里,哪怕是校长、主任,我们都要旁若无人,我们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在平时都能上的课。

七、看课堂是否真实

每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都必须守住的底线。

过去评价课堂知识含量,主要是看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是否足够多,至于学生接受的程度与效果如何又另当别论。

如今更要看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

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达成状态,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每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尽可能全面的发展。

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让优等生“吃得饱”,早日脱颖而出,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

评课观点从主要看教师转而主要看学生,这不仅是视角上的转移,更多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只要观念切实转变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牢固了,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是不难定性的。

“好课”会让学生受益一生。新课程环境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精心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研究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在课堂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将会学到什么知识目标、达到怎样的能力目标,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生将会有怎样的情感体验,将会形成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感性思维、逻辑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创造性能力等。

而真正的好课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使学生从真正的好课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学会能力、学会创新,并且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不断提高,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做人。

怎样评价一节课

听课后应对所听的课进行分析整理、客观评议,针对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与执教老师交流切磋。对课堂教学评价,我们应从两个方面去看:

一看教师的教,主要关注以下四个维度:

(1)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2)调控能力,看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3)教学机智,观察教师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能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激活课堂教学;

(4)练习设计,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弹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二看学生的学,主要观察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状态:

(1)参与状态,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参与的面有多大;

(2)交往状态,看课堂上是否有多向信息联系与反馈、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交往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技能怎样;

(3)思维状态,看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

(4)情绪状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控调学习情绪。有时课堂会突然爆出笑声戛然而止,有时会从激烈的讨论转入冷静专注的聆听,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

评课的客观标准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适度

新的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确定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在听课、评课的时候,要看这些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整个教学活动是否围绕这些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是否达到这些目标。

2.教材处理是否科学、正确

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以课标精神和教材的特点为依据,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准确、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处理是否得当、新旧知识的衔接是否连贯、教学的容量是否适宜、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准度的落实情况,等等。

如何评价一节好课

前言:

提倡教师间互相听评课,目的是通过教师们听同伴的课、评同伴的课,发现并解决自己和同伴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能力,增进同伴间的情感,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一、怎样听课

(一)听课是一种立体性的综合技术

1、听课时认真观察和记录

2、听课后马上思考和整理

(二)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看教师的发展),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看学生的培养)

1、教师的教

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⑵新课时如何导入的

★有兴趣时(兴趣导入)

★身心愉悦时(情境导入、故事导入)

★当学生受到理智挑战时(设疑导入、悬念导入)

★学生能够自由参与讨论、探索时(温故导入、承前导入)

★能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尝试导入、新闻导入)

★最普遍也最常用的(开门见山导入)

⑶教学方式上是否有改进

①展与收巧布疑阵——展回归教材——收

②密与舒引导学生的活动要水水推舟,一环扣一环,有方兴艾未的感觉,教师的讲应是娓娓道来,

闲庭信步,给学生以轻松的感觉。

③浓与淡有时气吞山河之动,洋溢生生的灵气;有时荷塘月色之静,蕴涵着知识的留白

(4)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

是否让学生动手动口

(5)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6)渗透思想

(三)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1、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2、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

3、学生是否能提出问题

二、如何评课

教研员是专家,校长是杂家,

㈠评教学思想

1、贯彻落实新课程思想

2、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

3、教师理念的更新

⑴教育:创造、生成、成长。不是管制,关键词:激发、唤醒

⑵教学:放虎归山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能力关键词:改进不教而教

⑶课堂:生命的超市学会、会学、乐学,按需去学关键词:差异化、生本化

⑷课改:从油锅里捞孩子毒药有时也能养颜,可副作用几年后就会凸显关键词:模式方法

⑸学习:一种“智力体操”,请记住:课前预设的生成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成,要注意偶发、注意思维拓宽关键词:经历和感悟

⑹教师:“燎原者”燎原整个课堂,点燃学生的激情,好教师应具备:人格、爱心、专业化关键词:师德、激励

⑺学生:是未来放水养鱼,放虎归山,不要束缚学生,应让学生在开放和自信的环境中成长。

关键词:自主合作

(一)评教材处理

看教师是否抓关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关键词:学生真正得到了什么,不要纠结于小结1、看教学目标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是否全面、适宜、具体,是否体现学科特点,初中应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2、看教学思路的设计

教学思路是上课的脉络和主线,体现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一看是否符合学生,二看是否有独创性,三看脉络是否清晰

注意几方面①主体性:为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服务,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②发展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流程里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④过程性:明白“为什么”,“这是怎么来的”等

⑤开放性:让学生想象、思考、培养学生质疑

3、看课堂结构安排

思路侧重教材处理,结构侧重教学方法,反映横向层次和环节

(二)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结。包括“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

1、看是否以育人为本,按需所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2、看是否多元化,忌单调死板

(1)备课深入,教学才能浅出(复杂只是简单化)要引导,不要教导

(2)不以教定学,要以学定教(学生的需求是教学的第一要义)

(3)要把知识当种子,种一粒收一车(举一反三)

(4)想让知识不深奥,就要教会思考(授人以渔)

(5)激发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最好途径(问题永远是从兴趣入手)

(6)引发学生的想象力(不要自问自答,也不要急于找人回答,想象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佳途径)(7)设疑善问: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问题是从疑惑引发的)

(8)应有画龙点睛的归纳、潜移默化的迁移(教师的教学机智)

3、评价教师的教法,既要评常规也要看改进与创新或特色(一般:青年教师看素质、中年教师看教法、骨干教师看风格)

(四)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对年轻教师要看

1、板书: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艺术性强

2、教态:明朗、快活、庄严、富有感染力,衣着得体、动作协调、表情自然、亲切、目光敏锐,与学生

进行无声的交流

3、看语言:教学是一种语言呢艺术,尤其是评价语言

(1)把话说通: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2)把话说活:形象生动

(3)把话说准:准确科学

(4)把话说趣:幽默、风趣,有教育机智

(5)把话说美:轻松、愉快、有感染力

(五)评教学效果

一是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基础上有所提高

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当堂问题当堂理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