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

中学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

中学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
中学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

中学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

【内容摘要】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时间副词进行了分类归纳整理,帮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

【关键词】已经发生正在进行将要发生时间短暂时间终

止时间较长特定时间

在古汉语的各类副词中,表示时间的副词数量最多情况也最复杂,辨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现将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时间副词分类归纳整理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过去曾经发生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曾经”等意思。常见的有“既、已、尝、曾、业、昔、向、曩”等。例如:

①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已后”的意思。)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已:已经。)

③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赵KCB系列齿轮油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尝:表示以前曾经发生过的某种情况,相当于“曾经”。)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曾:相当于“曾经”。)

⑤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黄生借书说》)(业:表示时间已经过去,相当于“已经”。)

⑥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孔雀东南飞》)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昔、向、曩:都是表示过去时间,相当于“过去、从前”。)

(二)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巧遇上某种情况,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正在”“正赶上”的意思。常见的有“正、方、会、适”等。例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KCB-300齿轮泵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方”,表示动作行为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相当于“正”。)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会”,表示正好遇上某一情况的出现,相当于“恰巧遇上”“正赶上”的意思。)③时已过午,奴辈适至。(《游黄山记》)(“适”,表示动作行为正在发生和发生在不久之前,相当于“正好”“刚刚”的意思。)(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或某种情况将要出现,相当于“将、将要”等意思。常见的有“将、且、行将、垂”等。例如: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行将”,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相当于“即将、将要”的意思。)

②有怠而欲出者,曰:GZYB系列渣油泵“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且”,表示动作行为马上或将要发生,相当于“将要”的意思。)

③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杜甫《垂老别》)(“垂”,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相当于“将要”的意思。)

④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欲”,将要。)

(四)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得快、短暂,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立即、马上、就”等意思。常见的有“立、即、遽、亟”等。例如:

①沛公之军,立诛杀曹无伤。ZYB可调压齿轮泵 (《鸿门宴》)(“立”,立即、马上。)

②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即”,立即、马上。)

③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促织》)(“遽”,急忙、赶快。)

④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亟”,急忙、赶快。)

⑤俄而千百人大呼。(《口技》)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少间,帘内掷出一纸片。(《促织》)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口技》)(其中的“俄而、俄顷、少顷、少间、须臾”,都是表示时间很短暂,相当于“一会儿”。)

⑥旋见鸡伸颈摆扑。(《促织》)未果,寻ZYB渣油齿轮泵病终。(《桃花源记》)未几,夫齁声起。(《口技》)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既而敌行益迩(《冯婉贞》)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其中的“旋、寻、未几、无何、既而、已而”,都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得快、短暂、紧接着,相当于“随即、不久”。)

(五)表示时间较长的副词,常见的有“长、久、常、每、辄、素”等。例如: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长”,长久。)

②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久”,时间长。)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常”,经常。)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每”,经常。)

⑤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高压齿轮油泵(《陈涉世家》)(“素”,一向,向来。)

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久之”,表示时间过了很久。)

(六)表示时间终止的副词,常见的有“终、竟、迄、卒”等。例如: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终”,终于,最终。)

②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2CY系列不锈钢齿轮泵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周处》)(“竟”,最终。)

③探古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促织》)(“迄”,终于。)

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卒”,最终,终于。)

(七)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里发生,如“曙、质明、当是时、他日、明年”等。例如:

①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促织》)(“曙”,天刚亮时。从晚上到天明。)

②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质明”,天亮以后。)

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ZYB-B高压渣油泵(《口技》)(“当是时”,即“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

④他日,驴一鸣。(《黔之驴》)(“他日”,有一天。)

⑤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明年”,第二年。)

文言文副词总结

文言文副词 目录: 1、语气副词:反问:岂、不亦(…乎)、其、庸、宁、独;测问:无乃(毋乃)、岂、何其;祈使(希望): 其、必、姑、庶几、庶、幸、弟;祈使(禁止):无、毋、勿…………………… 1(1—6)2、决断副词:(表否定性论断)非;(表论断表说明)固、实、诚、乃、即、必、殆、又、亦;(表示限定 范围)独、仅、徒、直、特;(表推测)其、庶、庶几…………………………… 6(6-12)3、时态副词:(表对持续时态的否定)未;(表已经发生的时态)既、已、尝、未尝;(表将要发生的时态) 将、且;(表正在进行、持续或同时的时态)方、方且、尚、犹、适;(表不止一次的时态) 复、骤、数、仍、亟;(表时序的时态)先、卒、终、竟;(表很快发生的时态)立、即、 遽、亟、稍、素………………………………………………………………… 12(12-20)4、程度副词:(表程度高)甚、已、至、最、殊、太、尤、良、极;(表程度低)少、颇、微;(表更进一 步)益、愈(俞)、弥、加、滋(兹)………………………………………… 20(20-23) 5、否定副词:(表否定)不、弗、未、无、毋、勿……………………………………………23(23—25) 6、谦敬副词:(表自谦)敢、窃、愚、伏;(表敬重)辱、惠、请、谨、幸…………………25(25-27) 7、范围副词:(表范围)皆、尽、悉、俱、咸、毕、并、各、共、相………………………27(27—30) 一、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有构成不同句类的作用,常用的有两类:疑问语气副词和祈使语气副词。 1、疑问语气副词 注意:疑问语气副词大多用表示反问(无疑而问)和测问(半疑半问)。 表示反问常用的有: 1)岂 表示肯定的反问,可译为:难道;怎么。例如: ○岂敢”,“岂堪”,“岂可”,“岂有此理”; ○《战国策·赵策》:“岂非计久长”。 又如:岂非,岂不,岂有意乎。 2)不亦(……乎) 表示反问,用在谓语的前面,句末多有“乎”字。可译为:岂不;怎么不;哪里不。例如:○宋·欧阳修《归田录》:“吾射不亦精乎”? ○《礼记·檀弓下》:“武子曰:…不亦善乎??”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 ○唐·韩愈《送齐暤下第序》:“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 ○明·李东阳《安平镇减水石坝记》:“揆之善沟者水潄之,善防者水淫之,两者不亦兼而有之乎?” 3)其 表示诘问。通“岂”,可译为:难道。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为死君乎”。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文言虚词副词归纳

高中文言虚词 ——副词 (1)时间副词 ①表过去 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译为“已经、过去、刚才”) a.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 b.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c.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e.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②表现在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会天大雨。《陈涉世家》 ③表将来 且、将、欲、方、行、垂(译为“将、将要”)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功败垂成(成语) ?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表短暂 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 ?寻梦国恩。《陈情表》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⑤表持久 常、雅、素 (经常、时常、平素、一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杂说》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素昧平生、素不相识。(成语) (2)否定副词 ①表否定 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不、没有)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氓》 ?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 ②表禁止 毋、勿、莫、无(通“毋”,不要、别)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3)范围副词 ①表全部 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译为“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悉以咨之。《出师表》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②表部分或个别 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 (只、仅、只是,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 ?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 ?技止此耳。《黔之驴》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孙子吴起列传》 (4)程度副词 ①表深度 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 (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吾至爱汝。《与妻书》 ?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采薇》 ②表比较 益、弥、尤、愈、加、滋 (更加、尤其、更、越) ?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 ?欲盖弥彰(成语)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4)情态副词 ①表方式 俱、并、闲、微、窃、固 (一起、暗中、坚决)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②表速度 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 (匆忙、急迫、急促)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1、安: ①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②衣食所安【养生】 ③安能辨我是雄雌▲君谓计将安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怎么】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⑤多歧路,今安在【哪里】 2、比: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挨着、靠近】 ②比至陈【等到】 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相比】 3、鄙: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见识短浅、目光短浅】 4、兵: ①可汗大点兵▲上使外将兵▲葛婴将兵徇蕲以东▲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士兵】 ②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革非不坚利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5、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并且】 ②而两狼并驱如故▲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一起、一齐】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④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和以及】 6、策: ①束手无策【方法】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通“册”,记载、记录】 ③执策而临之【鞭子】 ④策之不以其道【用鞭打】

7、诚: ①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诚不可与争锋▲诚宜开张圣听▲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③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如果、果真】 8、乘: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骑】 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车辆】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 9、从: 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便舍船,从口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自、由】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 ③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一狼仍从▲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跟从、跟随】 ④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顺着、随着】 ⑤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 ⑥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在】 ⑦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悠闲自如】 ⑧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听从、顺从】 ⑨赠从弟【堂房亲属】 10、殆: 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大概】 11、道: ①任重而道远▲道渴而死▲会天大雨,道不通▲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道路】

初中常见文言文用法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140个) 安 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养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比 ①等到比至陈。(《陈涉世家》) 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隆中对》) 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鄙 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兵 ①兵士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出师表》) 并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策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诚 ①果真诚如是。(《隆中对》)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③诚心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乘 ①[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从 ①跟随从先人还家。(《伤仲永》)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④堂房亲属赠从弟。(《赠从弟》) 旦 ①日出的时候;早晨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②第二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殆 ①有害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道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陈涉世家》)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堵墙环堵萧然。(《五柳先生传》) 而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②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③表递进关系,而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⑤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⑥既而儿醒:时间副词词尾,不译(《口技》) 凡 ①凡是凡所应有。(《口技》) ②总共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方 ①当……时方其远处海门。(《观潮》)

常用文言副词

常用文言副词 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其它副词的词叫副词。目前,对于副词的分类及语法功能还没 有一致意見,存在一定分歧。笔者在第十节“常用文言虚词”一节里很少涉及作副词的虚字的例释,而文言里的副词又很多,有必要单独列一节,对副词的分类及语法功能进行全面细致的探讨。根据副词的意义,一般可以分为下面七类: (一)程度副词常用的有“最、至、极、绝、殊、甚、太、尤、弥、愈、稍、颇” 等。它们在句子中作状语,补语。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杂诗》)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至孅至悉,极精细极周密。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竭尽,尽情地。以为妙绝。(林嗣环《口技》)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很,非常。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很。 然汝亦太草草。(李朝威《柳毅传》)实在是。 不见小潭,水尤.清冽。(柳宗元《小石潭记》)尤其。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更加。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越。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慢慢地。 上下颇惊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很。 (二)范围副词常用的有“皆、尽、悉、举、遍、并、俱、咸、毕、既、共、各、每、仅、徒、独、惟、才、但、止、直、凡、数”等。在句子中作状语,补语。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状语。都。头发上指,

目眦尽.裂。(《史记?项羽本纪》)都,全部。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都。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欧阳修《伶官传序》)所有。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沈括《雁荡山》)完。 文武并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共同。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共。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都。 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薛福成《观巴黎油记》)全。 楚人未既济。(《左传?子鱼论战》完全。 其后诸侯共击楚。(《史记?屈原列传》)共同。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李渔《芙蕖》)各自。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每次。 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白居易《与元九书》)將近。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只。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独倾,独自饮酒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杜甫《石壕吏》)只。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只。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只。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只。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只。 凡二往,乃见。(《二国志?诸葛亮传》总共。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释义大全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释义大全 1.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2.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3,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4.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5.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6.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多:称赞。嘉:赞美。与:赞许。 7.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8.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狄:北部少数民族。 9.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0.表主管的:知、典、主、司 11.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2.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稔:庄稼成熟。刈:割;

镰刀一类的农具。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13.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给:足,丰足。) 14.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5.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6.表俸禄的:俸、禄、秩、饷(秩:官吏的俸禄。) 17.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18.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 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

例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诸如,“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啊);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即:“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及含义一览 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据最新教学大纲要求) 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140字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140字) 安 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养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3、哪里 比 ①等到比.至陈。(《陈涉世家》) 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 (《隆中对》) 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 鄙 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兵 ①兵士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 (《出师表》) 并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策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 诚 ①果真诚.如是。(《隆中对》)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③诚心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乘 ①[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 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从 ①跟随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④堂房亲属赠从.弟。 (《赠从弟》) 旦 ①日出的时候;早晨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②第二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殆 ①有害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 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道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 (《陈涉世家》)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堵土墙环堵.萧然。 (《五柳先生传》) 而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②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温故而.知新。 (《〈论语〉 十则》) ③表递进关系,而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 记》) 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马说》) ⑤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久而.乃和:(《送东 阳马生序》) ⑥既而.儿醒:时间副词词尾,不译(《口技》) 凡 ①凡是凡.所应有。(《口技》) ②总共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 方 ①当……时方.其远处海门。 (《观潮》) ②指面积荆之地方.五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 输》) 指面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愚公移山》) ③正方欲行 芳香花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奉 ①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负背命夸娥氏父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更 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 ②古时计时单位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 孤 ①幼而无父的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道之行也》) ②封建时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孤.不度德量力。 (《愚 公移山》) 股大腿屠自后断其股.。(《狼》) 两股.战战。(《口 1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最新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 (按音序排列) 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 2.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③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①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②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④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②惩罚 13. 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②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③将要。(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⑥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②道义。(伐无道,诛暴秦)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①能够(二者不可得兼)②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③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①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①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②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①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②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①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②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①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②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①怎么(恶能无纪)②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①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②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④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⑤开放(野芳发而幽香)⑥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⑦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①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②总共(凡三往) 29. 方:①、见方(方七百里)②长方形(方以长)③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①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③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④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①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①同“不”没有(尊君在否)②恶、坏(陟罚臧否)

文言文常用字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二而日参省乎己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6、【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3、用作连词。做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四、以 1.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2.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介词,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②余船以次俱进。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②夜以继日③秋以为期 7.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②忽魂悸以魄动。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第三节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 (wū)”“安”“焉”“几”“几何”。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例如: (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歧予望之。(《诗经·卫风·河广》)——按: 歧,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3)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论语·xx也》 《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例如: (4)帝曰: “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按: 此例《史记》翻译成“xx曰: ‘谁可顺此事?’” “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例如: (5)先主谓曰: “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其中“何”偶尔也写作“可”。例如: (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2)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诗经·小雅·苕之华》)——按:

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 (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例如: (4)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诗经·召南·采蘩》)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 (6)令有酒色,因遥问: “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禇因举手答曰: “xx禇季野。”(《世说新语·雅量》) (7)xx于众坐问xx: “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 (8)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 “此何物?”曰: “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 “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也可以用来询问其它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按此例询问原因,意思是“为什么”。 (2)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乎?(《墨子·兼爱下》)——按: 此例是询问人,意思是“什么人”。

(完整word版)最全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最全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初中1-6册文言文古今异义字 (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 (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居:古:停留、过了.今:居住、住所. (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益:古:更、更加.今: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4)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请:古:“问”的意思.今:邀、聘、求之意. (5)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走:古:“跑”的意思.今:行走. (6)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故:古:副词,特意.今:事故、所以. (7)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汤:古:热水.今: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去:(古义:离.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9)春社近(《游山西村》)社:(古义:土地神.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1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于姓氏.) (1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 (1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古:反而,难道.今:看;照管、注意. (1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1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1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安:古: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安全”等 (1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再:古:专指第二次.今: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1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1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就是“这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虚 词 用法例句常见短语. 之. (1)【动】往,到……去. (2)【代】他,她,它. (3)【助】的(有时可不译). (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 译. (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 译.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 省去.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学而时习之(《论语》);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宋何罪之有(《公输》);菊之爱(《爱莲 说》). . 以. (1)【动】认为,以为. (2)【介】用,把,拿. (3)【介】因为,由于. (4)【介】凭借,依靠,依照. (5)【连】相当于“而”(表承接). (6)【通】“已”,已经. (7)【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 (8)【介】去,来,用来(表目的). (9)【连】以至、因而.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以刀劈狼首(《狼》);投以骨(《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年以前;北京以东.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狼》).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为】认为;作为。. 【以是(是以)】因此。. 于. (1)【介】在,到,向,从,对, 对于,由于,在……之中(方面)(用 在动词后引出对象). (2)【介】被. (3)【介】同,和,跟. (4)【介】比,胜过.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告之于帝(《愚 公移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苟 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①与现代汉语相 同;②这时,当时;在这, 从这。. 者. (1)【代】……人;……事物;…… 时候;……的情况. (2)【助】引出判断(原因、解释), 不译. 作亭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翁亭记》);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者,……也】或【者 也】……是……. 乎. (1)【助】吗,呢,哪,吧;啊, 呀,哇. (2)【通】“于”。“在,从,向,给, 对”. 不亦乐乎?(《论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 翁亭记》). . 也. (1)【助】啊,呀,呢,吧,可不 译(表判断、肯定,表疑问、反问, 表感叹). (2)【助】句中表示舒缓、停顿, 可不译. 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徐 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哉】呢,吗(表疑问 或反问)。. 故. (1)【名】原因,缘故. (2)【形】老的,旧的,原来的; 从前的,原来的;故旧,老友. (3)【副】故意,特意. (4)【连】因此,所以. (5)【动】死亡.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蔚。(《陈涉世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 序》). 已故. 【故人】老朋友。. 其. (1)【代】他(的),她(的),它 (的);他们(的),她们(的),它 们(的). (2)【代】那,那个,那些,那里. (3)【副】大概,或许,还是(表 推测).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 序》).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中学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

中学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 【内容摘要】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时间副词进行了分类归纳整理,帮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 【关键词】已经发生正在进行将要发生时间短暂时间终止时间较长特定时间 在古汉语的各类副词中,表示时间的副词数量最多情况也最复杂,辨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现将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时间副词分类归纳整理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过去曾经发生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曾经”等意思。常见的有“既、已、尝、曾、业、昔、向、曩”等。例如:①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已后”的意思。)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已:已经。) ③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尝:表示以前曾经发生过的某种情况,相当于“曾经”。)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曾:相当于“曾经”。) ⑤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黄生借书说》)(业:表示时间已经过去,相当于“已经”。) ⑥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孔雀东南飞》)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昔、向、曩:都是表示过去时间,相当于“过去、从前”。)(二)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巧遇上某种情况,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正在”“正赶上”的意思。常见的有“正、方、会、适”等。例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方”,表示动作行为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相当于“正”。)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会”,表示正好遇上某一情况的出现,相当于“恰巧遇上”“正赶上”的意思。)③时已过午,奴辈适至。(《游黄山记》)(“适”,表示动作行为正在发生和发生在不久之前,相当于“正好”“刚刚”的意思。)(三)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精品

【关键字】语文、条件、难点、现代、配合、发展、掌握、需要、倾向、能力、办法、倾斜、发扬、公心 第三节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wū)”“安”“焉”“几”“几何”。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例如: (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歧予望之。(《诗经·卫风·河广》)——按:歧,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例如: (4)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按:此例《史记》翻译成“尧曰:‘谁可顺此事?’” “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例如: (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其中“何”偶尔也写作“可”。例如: (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2)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诗经·小雅·苕之华》)——按: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 (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例如: (4)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诗经·召南·采蘩》)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 (6)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禇因举手答曰:“河南禇季野。”(《世说新语·雅量》) (7)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8)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此何物?”曰:“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 “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也可以用来询问其它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按此例询问原因,意思是“为什么”。 (2)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乎?(《墨子·兼爱下》)——按:此例是询问人,意思是“什么人”。 (3)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汉书·食货志上》)——按:此例询问事物。意思是“什么”。 “曷”多见于《诗经》和《公羊传》。在《诗经》里主要用来询问时间,可以翻译成“什么时候”;在《公羊传》中则主要用于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例如:(1)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按:曷至哉,何时回来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