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保护期末考试习题

环境保护期末考试习题

环境保护期末考试习题
环境保护期末考试习题

2005年选修6《环境保护》测试题

山东广饶县第一中学东校区地理组王刚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l~10页,第Ⅱ卷11~1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同:9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6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姓名栏和答题卷密封线内写上自己的姓名、考试科目、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答第Ⅱ卷时,必须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第Ⅱ卷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5题,每题1分)

1.人类对环境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A.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B.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

C.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D.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2.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早在1972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就同意将“世界环境日”定在每年的()

A.5月31日

B.6月5日

C.6月6日

D.6月25日

材料: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据此材料,回答3~4题:

3.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

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所破坏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将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4.“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 )

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净能力增强

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

C.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D.50年后,全求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材料:2002年11月,澳大利亚的新威尔士州和韩国的中部地区爆发沙尘暴,南北半球同时发生沙尘暴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据此材料,回答5~9题:

5.下列天气系统,易造成沙尘暴的是( )

A.暖锋

B.台风

C.锋面气旋

D.反气旋

6.南北半球同时发生的沙尘暴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可能的看法是( )

A.此时韩国不应该出现沙尘暴

B.此时澳大利亚不应该出现沙尘暴

C.此时韩国和澳大利亚都不应该出现沙尘暴

D.此时韩国爆发的可能不是沙尘暴

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与韩国此次沙尘暴关系最密切的是( )

A.日本

B.朝鲜

C.中国东部

D.蒙古国

8.澳大利亚的热带沙漠直逼西部海岸,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厄尔尼诺现象

B.东南信风

C.西澳大利亚寒流

D.东澳大利亚暖流

9.根治沙尘暴最有效的措施是( )

A.跨流域调水,平均分布水资源的数量

B.植树种草,建立起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

C.修建防风墙,阻挡沙尘入侵

D.兴修水库,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

10.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下列诗句能反映该种思想的有

①“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渔。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②“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③“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⑤“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读下图,完成11~13题。

11.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12.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

B.影响京广铁路线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

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D.该地的降水增加形成涝灾

13.图中“神黄”铁路运输的物资中,运量较大的物资可能是( )

A.煤炭

B.机械产品

C.棉花

D.粮食

读下图,判断14~16题。

14.城市N以西的铁路名称是( )

A.青藏铁路

B.兰青铁路

C.兰新铁路

D.宝成铁路

15.M河谷地是该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

A.热量、光照

B.光照、水

C.水、地形

D.地形、热量

16.为促进M河谷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①建设防护林②利用地膜技术③提高排灌技术④提高复种指数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7.近些年探测,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亦日趋成熟。开始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

①可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②无CO2排放,减缓全球变暖速度

③可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④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8.《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表达了控制能源消耗、减少废气排放的共同愿望,已有很多国家政府批准执行。但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却拒绝批准。表明( )

①人类的发展观变化②美国对很多国际事务持双重标准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③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日趋加强④人类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下列言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

①“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

②中国要建立“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民核算新体系”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提倡塑料袋购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05年夏天,我国许多地方遭遇了少见的气候异常:北方的暴雨、南京的高温、云南的洪涝灾害等。生活在欧洲的人们却感受到天如此寒冷。在伦敦,人们穿上了毛衣,在德国,居然下了几十毫米厚的积雪。有证据表明,气候变暖是诱因,它破坏了正常的大气环境。在此情况下,《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显得那么迫切和需要。据此回答20~21题。

20.《京都议定书》中有一条款是“碳汇”问题,允许森林茂密的工业化国家用森林抵消一部分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因此下列哪个国家可从中受益?()

A.美国

B.加拿大

C.法国

D.意大利

21.农民在温室大棚增施二氧化碳的目的是()

①杀菌消毒②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

③提高温室大棚的温度④吸收太阳紫外线和可见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据新华网综合消息,中哈输油管线(中国新疆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阿塔苏输油管线)于2004年9月28日开始铺设,管线全长1000公里。据此回答22~23题。

22.中哈输油管线铺设过程中,沿线需要注意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壤次生盐碱化

C.土地荒漠化

D.气候变暖

23.哈萨克斯坦石油最丰富的地区在( )

A.里海沿岸

B.巴尔喀什湖附近

C.额尔齐斯河沿岸

D.北部丘陵

24.中国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下列措施中,从“开源”方面能有效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是( )

①在海外大力投资石油的开发和经营②加速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③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④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目前,我国进口的石油基本上来自中东。为了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从位置方面考虑,除中东外较为理想的进口石油的地区是( )

①加勒比海地区②北非③东南亚④中亚⑤俄罗斯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读图,完成26~28题:

26.图中铁路干线的名称是()

A.兰新线

B.兰青线

C.包兰线

D.京包线

27.与该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无关的是()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28、图中沙障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宁夏平原的农田

B.保护铁路畅通无阻

C.调节气候

D.减少水土流失

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我国野生水稻基因,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国家推广种植后,大幅度增加了我国粮食产量。回答29~30题。

29.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导因素是( )

A.我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

B.国家的政策和措施

C.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

D.农业技术改革

30.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也反映了( )

A.要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B.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地球养活人类的能力是无限的

31.我们外出春游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采摘几朵美丽的鲜花放在家中观赏

B.把用过的易拉罐、矿泉水瓶等带回家中并送到废品收购站

C.见到有人在景区刻画名字留念,主动前去制止

D.遇有草地多走几步路绕过去继续观光

32.世界的煤炭主要分布在( )

A.亚欧大陆中部和非洲北部

B.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南部

C.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中部

D.北美大陆南部和非洲大陆中部

3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不应该( )

A.加强城市管理

B.进行全面规划

C.控制经济发展

D.扩大绿地面积

34.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出发,下列城市规划合理的是( )

A.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应适当分散

B.为了方便居民乘车,交通运输线应尽量通过市中心

C.居住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有大气污染的企业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

D.居住区位于河流的下游,有水污染的企业位于河流的上游

35.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河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

B.河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

C.河水,浅层地下水,淡水湖泊水

D.冰川水,浅层地下水,淡水湖泊水

36.观测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cm~20cm,其主要原因是()

A.全球年降水量不断增加

B.厄尔尼诺现象的结果

C.地壳下降运动

D.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37.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

B.太阳黑子增多

C.温带森林破坏严重

D.地球温度升高,海水中CO2溢出

38.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A.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

B.陆地面积增加

C.中纬度地区更加湿润,粮食产量增加

D.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

39.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

A.工厂、家用炉灶燃烧矿物能源

B.汽车尾气

C.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废气

D.工业、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冰箱

40.形成酸雨危害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

A.氧化碳

B.二氧化硅

C.氧化氮

D.氟氯烃

41. 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酸雨主要是碳酸型酸雨

B.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

C.我国酸雨区面积正在缩小

D.酸雨不仅腐蚀建筑物,而且危害人体健康

42.下面各项措施中,能有效防治酸雨的是()

A.禁止排放氟氯烃,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B.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C.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D.发展煤炭生产

43.酸雨及臭氧减少造成危害的共同点是()

A.都不危害人体健康

B.都会使土壤酸化

C.都会对植被造成危害

D.对建筑物都有腐蚀作用

44.关于“南极臭氧洞”的正确叙述是()

A.表明在南极地区已无臭氧分布

B.出现在对流层

C.纯属人为原因造成的

D.其大小随季节变化

4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会使降水增加,农作物增产

B.保护大气环境,需要独自努力

C.保护热带森林,是减少CO2含量的有效措施

D.我国远离南极,可不参与臭氧层保护

46.最近三四年间,世界市场石油价格暴涨,主要原因在于

①运输成本增加②垄断的加强③供需关系的改变④炼油工业的大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所示为我国规划中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两条输水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47~48题。

47.下列山脉中,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必须穿越的是()

A.秦岭

B.昆仑山

C.巴颜喀拉山

D.南岭

48.关于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河,航运条件优越,水运便利

B.该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C.图示区域南部森林覆盖率高,滑坡、泥石流等不易发生

D.修筑梯田是协调本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处回归沙漠带,但却呈现出一片生机的“绿洲”。据此回答49~51题。

49.广东省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原因是

A.虽属于干旱地区,但河流众多,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B.夏秋季节,常有台风雨缓解副热带高压控制所造成的旱情

C.濒临太平洋,深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丰沛

D.地处低纬度,信风可带来丰沛降水

50.关于广东省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类型多样,生物品种多样

B.光、热、水资源丰富,且配合较好

C.红壤广布,有机质含量高

D.地势平缓,地表受流水侵蚀切割较轻

51.关于广东省丘陵山区的开发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开发历史较晚,几百年前还是原始地

B.人均耕地少,人地关系矛盾突出

C.非耕地资源粗放经营,经济效益低

D.常年受下沉气流控制,生物品种较单一

进入2005年不久,经常被视为“弱势”部门的国家环保总局陡然发力,以严重违犯环保法律法规的名义,叫停了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国家环保总局掀起了“环保风暴”,1月27日在京通报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十五”计划重点火电厂脱硫项目的进展情况,公布了望亭发电厂、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等46家尚未启动脱硫项目的火电厂。回答52~53题。

52.下列对此次“环保风暴”的认识,正确的是()

A.这次“环保风暴”凸显出我国政府从源头遏制污染

B.“环保风暴”行为过激,因为在经济建设初期,环境污染在所难免

C.“环保风暴”刮停了众多企业,阻碍了国家经济发展

D.“环保风暴”的掀起体现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53.建设脱硫设施是最主要的SO2排放控制措施,SO2排放得到控制,酸雨发生频率将减少。下列地区中酸雨危害严重的有()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环渤海地区

D.黄土高原地区

读华北平原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54~56题。

54.形成华北平原的主力是()

A.黄河

B.永定河

C.滹沱河

D.淮河

55.黄河泥沙含量大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是()

A.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B.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

C.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

D.大力开展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56.盐碱化是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土壤中的水盐运动具有夏季淋盐,冬季返盐的特征

B.目前,鱼塘—台田模式是治理盐碱化的最佳模式

C.选择适当覆盖物,可抑制水分蒸发返盐

D.采用大水漫灌措施,可降低土壤中的盐分

57.绿色住宅是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下列内容符合绿色住宅要求的是()

①供热、制冷使用清洁能源②装修材料的化学污染低于规定标准③生活污水净化后排

放④公用地中绿地和停车场各占一半⑤隔音效果好,噪声低()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58.为迎接2008年的“绿色奥运”,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确定了100多种树木为京城绿化的“主力军”,这些造林树木中,不可能有()

A.落叶阔叶树

B.针叶树

C.常绿阔叶树

D.灌木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回答59~60题。

59.在下列因地制宜创造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A.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B.农耕区生产谷物,饲养家畜

C.东北平原的国营农场种植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业

60.下列关系循环经济叙述错误的是()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

B.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能增加既有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又能降低环境污染

D.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其中包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61.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城市洪水发生频率增加的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小组对城市洪水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下列调查结果最不可信的是()

A.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填埋了许多的池塘和河道

B.大面积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城市道路排水设施不够完善

D.城市居民不再使用井水,导致了地下水位升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62~63题.

材料一:天荒坪电站位于浙江安吉。是亚洲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该电站分上下水库,晚上利用其它电厂过剩电力将下水库的水抽取到上水库。白天利用上下水库之同600米高的水头落差进行发电。

材料二:发电厂对电的“出厂价”实行峰谷差价,在用电高峰时段价格相对高些,在低谷时段价格相对低些.工业用电比居民用电的差价更大。这项措施对大型企业的用电制约很大。

材料三。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江苏对6个高耗能行业的佥业进行分类,试行差别电价。电价随各地工业电价统一调整。

62.建设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的主要目的是()

①节约矿物能源②弥补华东电力网高峰时用电缺口

③减轻大气污染④利用峰谷电价的差价获取利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3.江苏省试行差别电价的高耗能行业可能有()

A钢铁、纺织 B.电子、水泥 C.化学、食品 D.电解铝、烧碱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64~65题

64.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65.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④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5分)

66.如果说森林是“地球之肺”,那么湿地就是“地球之肾”。(共22分)

材料一: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迁

材料二:200多平方公里的崇明岛东滩,是欧亚大陆东岸发育最完善的河口潮汐型滩涂湿地之一,它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原生态性以及物种的多样性、稀有性。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曾以每年2万亩的增加速度日长夜大,然而随着围垦的深入,它今天开始退缩了……

(1)湿地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请根据材料一两幅湿地图,描述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化:______。(2分)

(3)河流湿地(包括湖泊)有哪些生态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湿地被破坏的人为原因有哪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崇明东滩上,人们在湿地上把淮涂围垦和草滩挖成鱼塘、蟹塘,这样做的后果是

_____________。(3分)

(6)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崇明岛有何影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曾是湿地良性循环的典范,不幸的是20年前几乎完全消失,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7.垃圾已成为城市又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目前,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堆越来越多,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污染周围环境。其出路何在?这已引起有识之士的思考(共5分)。

(1)目前,许多城市对垃圾采用填埋方式处理,该方式简便、省钱,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你认为存在哪些不足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国有位哲人说:“垃圾是摆错了位置的财富。”对此,你如何理解?(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图表示的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的处理系统示意图,在以下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选项,完成方框内未填的内容。(2分)

A.肥料

B.做工业原料

C.填埋、焚烧或循环作用

D.回收处理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填字母)

68.图1、图2分别记录了我国西北某地绿洲和邻近荒漠某年6月1日(晴天)近地面层大气温度和水平风速日变化状况。读图计算并回答问题。(共8分)

(1)6月1日绿洲的气温日较差约__________℃,荒漠的气温日较差约__________℃。(每空1分)

(2与荒漠相比,绿洲全天风速较__________,风速日变化幅度较__________。(每空0.5分)

(3)22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_________,风速比荒漠__________。白天(6时至18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_________,风速比荒漠__________。(每空0.5分)

(4)上述现象表明,绿洲植被可以__________气温日变化幅度,还可以__________风速。由此可见,绿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邻近荒漠的侵袭。(每空0.5分)

(5)本题资料来源于科学工作者实地观测的结果,如果从其他角度研究绿洲和邻近荒漠的小气候差异,你认为还可以选取哪些气象要素进行比较研究。请写出研究课题的名称。(每空1分)

气象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CBDCC 6~10:ADCBC 11~15:CAAAD 16~20:CCAAB 21~25BCABD 26~30:CABDB

31~35:ACCCC 36~40:DADDC 41~45:DCCDC 46~48:BCB

49.C 50.B 51.AD 52.AD 53.AB 54.A 55.B

56~60:CBCDA 61~65:DBDCA

66.(1)略

(2)湿地的总面积减少,大的湖泊面积变小,小的湖泊被围垦消失。

(3)①调蓄洪水,②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③补充地下水,④降解污水和贮存营养物,⑤促进碳循环和碳积累,减弱或缓解“温室效应”

(4)略

(5)大堤和池塘割裂了整个东滩湿地的完整性,人类活动直接影响了物种的多样性,从而使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6)由于长江上游泥沙主要淤积在库区,崇明岛的沉积物减少,在海浪和潮汐的侵蚀下,崇明岛的面积有可能减小。

(7)在市场价值规律冲击下,种桑养蚕的收入低于办工厂、做生意;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大面积污染,使鱼塘尚存,桑树不见。

67.(1)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垃圾产生沼气,如不及时收集输出利用,易发生爆炸事件等

(2)垃圾中有许多可回收利用的资源(3)DBAC

68(1)12.5(11.5到13.5均可)16(15到17均可)

(2)低小

(3)高小低小

(4)减小(降低)减缓(降低)

(5)湿度(降水、气压等)

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应包含:绿洲和戈壁、某一气象要素、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示例:“绿洲和戈壁湿度(或降水)特征的对比分析”

环境保护试题

关于保护环境的试题 一.选择题 1.水是(B)的资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最有效、最容易做到的节水办法之一是把洗澡水和洗衣水再用于冲洗厕所或洗拖布。 A一般B宝贵C廉价 2.手机产生的(B)能损伤人体机能,引起某些疾病。因此,使用手机不要紧贴头部,音量不宜过大,电话拨出后待接通时,再放在耳边接听,最重要的是通话时间不要过长。 A声音B电磁辐射C震动 3.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动物还含有各种病毒,携带有多种寄生虫。为了(A)和身体健康,我们应该拒食野生动物。 A保持生态平衡B发展经济C发展旅游 4.居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劣质建筑材料的污染、通风不良引起的细菌污染、(A)、家用电器和设备引起的辐射污染等。 A劣质装修材料挥发的有害气体污染B食品污染C生活污水污染 5.新购买的服装为了防虫、防霉一般都放有防虫剂和消毒剂,尤其是免烫制品,为防止起皱都进行了甲醛处理,所以新购买的衣物应该(B)。 A灭菌再用B先洗再用C直接使用 6.不能用普通塑料袋包装食品,这是因为普通塑料袋可能含有(A),这种物质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而且严重污染环境。 A聚氯乙烯B黄曲霉毒素C细菌 7.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历史经验证明,实行(A)是最经济、最有效,也是最可行的环境保护政策。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B综合治理,综合利用C严格管理,依法保护 8.我国的“绿色万里长城”指的是(A)。 A“三北”防护林体系B平原绿化体系C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9.当前,纸包装已有取代塑料包装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C)。 A比塑料包装便宜B比塑料包装美观C容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 10.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土壤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耕种价值;一颗废纽扣电池可以使60万升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一个人(C)的用水量。 A10年B30年C60年以上 11.白色污染是指废弃的、难于降解的塑料、泡沫等物品,对土壤、水体等环境造成的危害。(C)不属于白色污染。 A废弃农膜B废弃塑料袋C废弃纸制品 12.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侵占大量土地、严重污染空气、(B),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 A严重污染水体B严重污染植被C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13.铅对人体各器官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对神经、血液和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更大。最常见的是贫血、铅中毒性肝炎等,为了避免铅中毒,我们平时应该:(A)。 A少吃含铅松花蛋、爆米花等可能含铅的食物B少用铅笔,多使钢笔 C使用有彩色花纹的器皿盛装食品 14.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有_A__,还有氯氟烃、甲烷、氮氧化合物,臭氧等气体。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氧气 D氮气

环境法期末考试整理

2、环境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 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也叫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 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的功能 ?生命支持功能(提供物质资源) ?废物消纳功能 ?生态审美功能 4、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比较 ?定义: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

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比较: ?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属于环境要素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 物质和能量。 ?二者的相近:如果把自然资源作为环境因子,自然资源则纳入环境的外延; 也可以把环境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把环境纳入资源的范畴。 ?二者的区别:自然资源的认识侧重点是其经济效用、经济价值,而环境则 侧重于系统平衡的生态性概念作为人类共同保护的客体,其根本目标是维护人类环境系统的平衡、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自然资源大多可以商品性物化,可以界定产权。而环境则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很难通过界定产权来保护。 ?二者的融合:环境资源化(即赋予环境以价值);资源生态化(作为整体 系统的资源生态功能) 5、环境问题的定义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失调,对 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它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环境法的科学基础-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探索环境演化的规律,研究环 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统一,研究人类生存发展在不同范围内对环境的整体性影响,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

环保法期末考试试卷

共5页,第1页 试卷代号:SZ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专接本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试卷 命题教师:李军 试卷使用班级:10.11法律 答题时间:120分钟 考核方式:闭卷 得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是( ) ①《我们共同的未来》 ②《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③《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④《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2.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行为 ( ) ①实行审批制度 ②予以禁止 ③征收一定的费用 ④进行监视 3.下列不属于第一类环境问题的是 ( ) ①地震 ②雷电起火 ③火山爆发 ④乱开矿山引起山崩 4.我国环境资源法的适地范围根本不包括( ) ①我国的领陆、领水、领空、底土 ②我国的领陆、领水、领空、底土的延伸意义上的领域 ③外层空间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以外的海域 5.环境法以自然资源法或自然保护立法为主是我国下列哪个时期的环境法的特征( ) ①建国初期 ②创业时期 ③经济转型时期 ④现阶段 6.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尚未明确规定的基本制度有( ) 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②排污收费制度 ③许可证制度 ④限期治理制度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不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 ) 系部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新环境保护类专业考试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新环境保护类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由()制订。 A、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B、省级环境保护专门机构 C、国家环保局 D、省级人民政府 8、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经历的第二个阶段,是()时期。 A、综合防治 B、早期限制 C、保护大自然,全面调整人类同环境的关系 D、治理 9、1974年5月,国务院建立了由20多个有关部、委组成的(),下设办公室。 A、环保局 B、国家环保局 C、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D、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10、环境科学主要研究()。 A、第一环境问题 B、科学技术问题 C、环境与资源问题 D、第二环境问题

11、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 A、人类 B、人类和其他生物 C、人类、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物质 D、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和外部空间 12、在各种环境破坏和污染中,故意的收理状态在()中较为常见。 A、自然资源的破坏 B、环境污染行为 C、噪声污染行为 D、水污染行为。 13、在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中,()判断行为者行为是否违法的界限,是承担行政责任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A、危害结果 B、行为人的过错 C、行为的违法性 D、违法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19、在我国负责主管防止船舶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机关是()。 A、军队环境保护部门 B、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 C、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 D、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城市污水的最佳处理办法是() A、排放出城区 B、各排污单位建造处设施 C、集中处理 D、回灌地下水 21、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必须以()为基础。

A、区域环境功能 B、环境基准 C、国家经济技术条件 D、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22、自然资源所有权中,依法对自然资源进行处置,从而决定自然资源命运的权能是()。 A、占有权 B、使用权 C、收益权 D、处分权 23、我国国家自然资源所有权取得的最主要方式是()。 A、法定取得 B、强制取得 C、天然孳息 D、自然添附 24、长江入海口逐年淤积出大片土地,从而使得国家所有的土地面积增加,这些土地是()。 A、资金不足 B、科技水平不高 C、认识不足 D、管理体制上 33、最早在环境法中使用“公害”一词的国家是()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英国 34、世界各国都将环境污染损害作为一种()行为来对待,中国的立法也不例外。 A、普通侵权行为 B、特殊侵权行为 C、刑事犯罪行为 D、特殊违约行为 35、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是()

环境资源法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 题型:名词5个、简答5个、案例1个、论述2个 一、环境法四分法 1.基本法 2.环境要素法 3.自然资源法 4.防治污染法 二、环境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律中的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三、环境问题 (一)概念: 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简称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课件: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二)发展(三阶段):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即从人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基本特征:人对自然的依赖、盲从、迷信和崇拜。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基本特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 3.环境问题全面发展和局部被抑制的阶段,又称现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基本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这个的环境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1)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着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以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 (2)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着名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代表,以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 (三)主要表现: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淡水资源危机 5.资源、能源短缺 6.森林锐减 7.土地荒漠化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 9.垃圾成灾 10.有毒化学品污染 四、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环境资源法(简称环境法)是指关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及其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和法律表现形式的总和 (二)特征: 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也保护人类共享的自然环境,更强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和秩序 2.综合性 环境问题的综合性、环境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资源法是—个高度综合化的法律部门;相关法律部门的交叉和相关学科的渗透,则为这种综合性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环境法期末总结

环境法复习总结论述题: 环境公益诉讼 公众参与 案例题: 环境侵权 环境行政-许可-处罚选择题:环境行政《环境许可法》 环境影响评价 行政处罚手段(比如按日计罚)《新环保法》强化的地方 《侵权法》关于环境侵权的几条 一、 环境权:公民请求生活在良好环境中的权利。 环境法主体对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即享用和争取适宜环境 的权利。 民事权利 地役权通风 宁静 相邻权采光 日照 健康权眺望参与 知情消极(宪法上的强行性权利) 监督 人权(公法)司法救济 积极(良好的请求权) 二、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由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法律保护的公共环境利益受到侵害时,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特点:(1)原告范围广泛 (2)目的具有特殊性:保护国家、社会及不特定多数人环境利益 (3)兼具预防和补救功能:尚未发生时就可以使用 (4)效力范围的扩张性 起诉条件:(1)明确的被告 (2)具体的诉讼请求 (3)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 (4)法院受理的范围和管辖范围 (5)污染导致实际的环境或健康损害 民事公益诉讼不以存在实际损害为前提! 特定程序要求:(1)法院书面告知行政部门 (2)开庭前申请参加者为共同原告 (3)可另行提起私益诉讼 (4)和解与调解 (5)原告在法庭辩论终结后不得撤诉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

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规定的有关机关与组织列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排除了个人 法定的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 法院管辖:污染行为发生地、损害结果地、被告住所地中级以上法院 有关组织:(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检察机关:授权 1、范围:在履行职责中发现污染环境、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犯众多… 2、免交诉讼费、被告无权反诉 3、诉讼前要督促、支持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有关组织向法院提起诉讼 4、诉讼前应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检查建议,督促其纠正行政违法行为或依法 履行职责 三、环境侵权 一、环境侵权责任 (一)环境侵权的特征 1. 主体的不平等 2. 环境侵权的社会性 3. 复杂性 4.环境侵权的适法性 (二)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1、造成损害后果 2、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推定) (即使企业达标排放也不能免除其民事责任,因为企业行为合乎行政管理的要求,只能免除其行政责任,而不能免除其民事责任) 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环境噪声侵权行为人的主观上要有过错,须具有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的违法性,才承担噪声污染侵权责任。 最高法评论:公众在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同时,承担一定范围和限度内的容忍义务,衡平原则 因果关系推定: 1、优势证据论:被害人能够证明因果锁链中的大部分事实,或提供的证据优于加害人时,就可判定因果关系存在。 2、疫病学的因果关系学说:A、该因素从发病前已经开始发生了作用 B、该因素的作用程度越明显,患该疾病的概率便越高; C、该因素被消除或者有所减轻的话,该疾病的患病概率或者程 度就会降低; D、该因素作为疾病的原因其作用机制基本上可以得到生物医 学上合理的说明

环境保护试题

一、单选题: 1、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由()制订。 A、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B、省级环境保护专门机构 C、国家环保局 D、省级人民政府 2、为了弥补国家或有关单位为保护、管理自然资源所支出的费用是() A、保护管理费 B、惩罚性收费 C、补偿费 D、开发使用费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瑞典 4、(),扩大了“三同时”的适用范围。 A、 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B、 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C、 1981年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 D、 1984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为世界各国的环境政策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即()。 A协调发展 B、可持续发展 C、预防为主 D、综合利用 6、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破坏,主要来自() A、居民生活活动 B、商业活动 C、交通运输活动 D、经济生产活动 7、狭义的环境与资源污染破坏,主要来自() A、污染防治 B、污染控制 C、自然保护 D、水土保持 8、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经历的第二个阶段,是()时期。 A、综合防治 B、早期限制 C、保护大自然,全面调整人类同环境的关系 D、治理 9、1974年5月,国务院建立了由20多个有关部、委组成的(),下设办公室。 A、环保局 B、国家环保局 C、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D、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10、环境科学主要研究()。 A、第一环境问题 B、科学技术问题 C、环境与资源问题 D、第二环境问题 11、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 A、人类 B、人类和其他生物 C、人类、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物质 D、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

人类环境分类: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指所有能够对人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因素。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对自然物质加工和改造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 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界的变化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由此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害影响。【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如地震、洪涝、干旱等;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又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指因为人为的因素,使某些物质或能量进入环境之中,引起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发生改变,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并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的现象。 生态环境污染,又称“环境破坏”,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过度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引起某种或某几种环境要素发生数量减少、形态改变、质量降低,导致这些环境要素固有的环境功能弱化或丧失,从而使环境产生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影响的一种现象。 两者之间的联系:既有区别也有共同点。从差异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主要发生在生产和生活的排放环节,而环境破坏则主要产生于人类对环境要素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更多地表现为对环境要素性质上的改变,而环境破坏则主要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形态的改变。共性:两者最终都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固有结构或功能的损害,使环境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现实中不可能对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进行截然的划分。】 环境问题的产生:农业文明时期(农耕火种)——产业革命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日趋严重)——20世纪80年代之后(环境问题开始逐渐表现为全球性的影响) 产生根源: 哲学根源:柏拉图、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儿。其中,笛卡儿的“主客二分”对于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科技的发展的确发挥了进步的历史意义,但他忽视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盲目的、肆无忌惮的征服和改造。 宗教根源:基督教: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掠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 伦理学根源:自然界只有工具价值,没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价值仅是满足人类永无止尽的欲望。 技术根源:技术发展的不足&对技术的滥用 经济根源:1.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负外部性即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影响)/2.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3.经济的贫困化(缺乏资金和技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因过度开采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的贫困化) 环境保护:指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理解【1.具有法的一般属性——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保障实施的/ 2.调整的是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3.是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学 考试题型: 1、单选; 2、判断改错; 3、名词解释; 4、简答; 5、论述; 6、案例分析; 复习重点(考试重点) 第一章环境资源与环境关系 第二章环境资源法概述 第三章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 第八章环境资源责任制度 第九章环境资源纠纷解决制度 (重点为环境资源民事责任与环境资源民事诉讼;案例分析考我国环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损害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无过错原则) 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内容明确不考 重点内容整理(根据考试重点整理自老师课件)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环境资源的概念亦是如此) 二、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种类 1、按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和第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破坏) 2、按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不同,可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 (1)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自然环境破坏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量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使得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增殖能力受到破坏的现象。 三、全球环境问题阶段的环境问题 1酸雨(包括酸雪、酸雾等各种酸沉降) 2臭氧层破坏 3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 4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瑞士巴赛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 5大规模的生态破坏(非洲大饥荒) 四、环境法的本质特征 (一)环境法是社会法 (二)环境法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 (三)环境法是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的法 (四)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法 五、环境法的概念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 点整理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14993947.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 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doc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试试题

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文件是( B )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C.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D.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体现的生态规律是( D ) A.“物物相关”律 B.“时空有益”律 C.“协调稳定”律 D.“负载定额”律 ⑴“物物相关”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⑵“相生相克”律。美国白蛾、鼠—蛇;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动植物检疫等法律。 ⑶“能流物复”律。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于防止环境污染,尤其是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规定。 ⑷“负载定额”律。以产(生物产量)定供(畜类或其他物种数量)的规定;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规定和关于限制冲击周期,如禁止春天砍树、除草、夏时捕鱼捉鳖的规定。 3.在我国现行国家大气环境标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 ) A.《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B.《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C.《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D.《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4.由我国首创的防止新污染产生的法律制度是( A ) A.“三同时”制度 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美国 C.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D.排污收费制度

5.依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排污者可以申请减缴或免缴排污费的情形是 ( C ) A.被评为“环境友好型”企业的 B.经 营亏损、资不抵债的 C.遇有不可抗力和其他突发事件遭受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的 D.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 的 因为国内没有完善的治理技术、国家又急需的产品,或者企业原来工艺设备落后,经过积极治理,仍难达到标准的,经过批准,可以减收、免收或缓收排污费。 6.从狭义上讲,我国现行的自然资源税是指( A ) A.矿产资源税 B.土地使用税 C.林特产品税 D.水产品税 7.依照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 B ) A.浓度控制制度 B.总量控制制度 C.源头控制制度 D.末端控制制度 8.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与资源单行法规中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 D ) A.具结悔过、消除危险、赔偿损失 B.返还财物、恢复原状、支付违约金 C.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名誉 D.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 9.向已制定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 B )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B.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D.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0.在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中,率先规定“达标排放、超标违法”制度的是( C ) A.《海洋环境保护法》 B.《水污染防治法》 C.《大气污染防治法》 D.《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1.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确立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原则是( A ) A.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 B.船东和保险人共同承担风 险 C.保险人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 D.保险人和承运人共同承担风 险 第六十六条国家完善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制度;按照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实施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12.2008年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 D ) A.对地方水行政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B.对地方环保部门及其负责人考 核评价的内容 C.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D.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 评价的内容 第五条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1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得超过标准值( B )

环境保护培训试题及答案

环境保护法综合测试题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每年的6月5日是(A)。 A、世界环境日 B 、地球日C、土地日D、爱鸟日 2、我国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是(A)。 A、大环境概念 B、生态环境概念 C、次生环境概念 D原生环境概念 3、当事人对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D)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A 30 日B、25 日C、20 日D、15 日 4、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确立的环境污染危害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为(B)。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5、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C)年。 A 2 B 、1 C、3 D 、5 6、(B)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并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A、国务院B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C 、省D、环保局 7、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行为主体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有(B)和(C)。 A、赔礼道歉 B、排除危害 C、赔偿损失 D、恢复原状 &对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征得(C)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能拆除或者闲置。 A、省级 B、地市级 C、所在地 D、县级 9、全国环境监测网分为国家网、省级网和(A)。 A、市级网 B 、县级网 C 、村级网D、乡镇级网 10、环境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分为生活环境和(C)。

A、自然环境 B、人工环境 C、生态环境 D、原生环境 11、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B)、损害担责的原则。 A、政府为主 B、公众参与 C、部门配合 D、社区配合 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环保法立法的目的?(C) A、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B、保障公众健康 C、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D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 13、违反新环保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B) ; 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B) 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 A、民事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B刑事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C民事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刑事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14、国家实行(A) 和(A) 制度。 A、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 B、考核评价;验收评价 C考核评价;环境评价 D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评价 1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 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 (B) A、责令停产 B、现场检查 C、整改教育 D、罚款 16、国务院环境保护(C) ,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A、职能部门 B、职能负责部门 C、主管部门 D、行政主管部门 17、( ) 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D) A、国务院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 D、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B )报告,依法接受 监督。 A、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B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人民政府D环保主管部门

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和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 部门::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以环境的构成要素为标准进行分类,环境可分为:() A.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生活环境等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C.城市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等 D.人工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 2.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度是:() A.排污收费制度 B.限期治理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3.根据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保护方案 D.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4.破坏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危险责任原则 5.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针对的是:()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自然界中的灾害性事故 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 6.国家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制度。

A.征收水资源费 B.取水许可证 C.节约用水 D.合理开发利用7.排污费的()部分可适当用于补助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等业务支出。 A.20% B.80% C.50% D.40% 8.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连续处罚。 A.季度 B.月 C.日 D.年 9.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 A.环境监察 B.环境影响评价 C.环境检查 D.安全验收评价 10.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A.自给自足 B.节约低碳 C.奢华 D.铺 11.《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规定,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和有关部门报告。 A.地方政府 B.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公安机关 12.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1.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依据就是( ) A.环境功能的不同 B、环境范围的大小 C、环境要素的不同 D、环境要素形成的原因 答案:D 2.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 ) A.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 C.第一环境问题 D.继发环境问题 答案:B 3.首次提出“人类环境”这一概念的就是( ) A、1945年联合国大会 B、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C、1982年内罗毕峰会 D、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 答案:B 4.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 ) A.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B.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C.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 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答案:B 5.我国宪法中将环境分为( ) A、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 B、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C、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D、水环境与大气环境 答案:C 6.下列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述有误的就是( ) A.环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B、人类能够主动地适应与改造环境 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逐步摆脱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D、人类就是环境的产物 答案:B 7.在日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一般称为( ) A.公害法 B、污染控制法 C、环境保护法 D、自然保护法 答案:A 8.在环境保护的综合调整机制中,属于市场调整机制的主体有( )

B、营利性企业 C、非政府组织 D、非营利性组织 答案:B 9.首先提出了“预期的环境政策”的法律文件就是( ) A.《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21世纪议程》 C、《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 D、《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答案:D 10.标志着我国的污染防治工作已经从末端治理为主进入到以源头预防、综合治理的阶段的事件就是( ) A、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大会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实施 C、1989年《环境保护法》实施 D、2002年《清洁生产促进法》制定 答案:D 1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不包括( ) A、环境法具有科技性 B、环境法就是社会法 C、环境法就是私法 D、环境法就是综合部门法 答案:C 12.ISO环境标准属于( ) A.国家标准 B、企业标准 C、国际标准 D、行业标准 答案:C 13.下列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的说法正确的就是( ) A、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国家标准与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环境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不得制定地方标准 C、凡就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标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必须严格于国家标准 答案:B 14.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实行多少小时报告制( ) A、半小时 B、一小时 C、二小时 D、三小时 答案:B 15.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在建设项目的哪一阶段报批( )

生态环境保护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组成成分有哪些?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三大基本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第一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 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 ○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2使生物种类搜索发生○3改变信息系统的破坏 3.生物多样性是指那三个层次的多样性? ○1物种多样性○2基因多样性○3生态环境多样性 4.作为我国公民在生活中节能减排的做法主要有哪些(列出5项即可)? 1.居家照明,随手关灯,使用高效节能灯 2.低碳烹饪法 3.节水方面 4.爱惜衣物 5.家用电器,尽量使用低耗节能产品,不用时要关掉电源 6.垃圾分类处理5.什么是富营养化?控制富营养化的主要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缺点?危害? 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源头,中途,末端控制 化学法:投加药剂,种类很多,有兴趣可以自己查找,一些时候可以将微生物制成菌制剂作为药剂投加使用。 物理方法:包括电化学处理法以及膜技术,还有曝气充氧,底泥疏浚,水体循环,换水等等,但是成本相对很高。 生物法措施繁多,在末端处理中相对成本是最低的,但是见效慢,不过属于根治性的方法。如生物浮岛,人工湿地等。其投资较低,回报周期较长,符合长远利益。 危害:○1富营养化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氧气的释放,同时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严重不足,而水面植物的光合作用,则可能造成局部溶解氧的过饱和。溶解氧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主要是鱼类)有害,造成 鱼类大量死亡。○2富营养化水体底层堆 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的 有害气体。○3富营养化水中含有亚硝酸 盐和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 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会中毒致病。 6.什么是低碳生活?怎样做到低碳 生活?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 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 化碳的排放量。 方法:节电、节水、节油、节气。(参照 第四条问题) 7.随着城市沿街设施的兴建,光污 染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请问 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努力预防光污染 的危害? ①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改善工厂照明 条件等,以减少光污染的来源。②对有 红外线和紫外线污染的场所采取必要的 安全防护措施。③采用个人防护措施, 主要是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8.生物入侵有哪些渠道?对我国影 响较大的的生物入侵种有哪些(至 少两种)? 1.自然入侵 2.人为活动水葫芦、加拿 大一枝黄花、美国白蛾、松材线虫、马 铃薯甲虫、牛蛙 9.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主要的水污 染物质有哪些?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无机污 染物有机污染物其他污染物 10.什么是碳税?征收碳税的目的 是什么? 碳税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 目的:它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希望通过 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 11.什么是环境问题?请举例说明 环境问题的类别?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 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 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 影响。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土壤污染、 固体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 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 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物污 染、能源污染。 12.什么是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 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 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 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3.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 市热岛效应的原因有哪些? 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 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 城市“高温化”。 1.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 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这些机器和人 类生活活动都消耗大量能量,大部分以 热能形式传给城市大气空间。 2.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 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 14.海洋污染有哪些形式? 1、沿海工业企业直接向海洋排放污水; 2、流入海中的河流,这些河流在流经 区域有企业向水体排放污水;3、由于 带有污染物的废气排放到大气中,形成 酸雨后,造成降雨进入海中;4、过度 捕捞,破坏了海洋的生态平衡;5、运 输船只抛弃废弃物、污染物泄露,有机 物泄露;6、对海洋地下矿物开采造成 的泄露、遗漏等。 15.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但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垃 圾处理问题屡屡爆发群体性事件, 解决好垃圾处理问题事关民生、社 会稳定。那么,垃圾处理的方式有 几种? 1.填埋:填埋处理需占用大量土地。 同时,垃圾中有害成份对大气、土壤及 水源也会造成严重污染,不仅破坏生态 环境,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2.堆肥: 堆肥处理对垃圾要进行分拣、分类,要 求垃圾的有机含量较高。而且堆肥处理 不能减量化,仍需占用大量土地。3.焚 烧:焚烧的实质是将有机垃圾在高温及 供氧充足的条件下氧化成惰性气态物和 无机不可燃物,以形成稳定的固态残渣。 4.回收利用 你认为最科学的处理方式是哪种? 为什么?纸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 一方面回收垃圾为了节约资源,资源有 限;另一方面微了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怎样才能推行科学的垃圾处理方 式? (一)明确职责,尽快建立垃圾分类处 理机制(二)加强宣传,提高市民实行 垃圾分类投放的自觉性。(三)分步实施, 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四)强化 监管,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 16.什么是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