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

第二篇内动力地质作用

第三章构造运动

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称构造运动。它是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分布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凹陷以及形成山脉、海沟等的基本原因。构造运动不但引起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还决定着地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方式和强度,控制着许多地貌形态的发育过程;同时也控制着外生矿床和内生矿床的形成及分布。所以,构造运动是使地壳不断变化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种地质作用。

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叫新构造运动,它在地貌、地物上有良好的表现;晚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叫古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到现在所发生的新构造运动称现代构造运动。对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构造运动,主要通过地质学的方法去研究;对于新构造运动则主要依靠地质学及地貌第四纪地质方法进行研究;对于现代构造运动则多用考古学方法和现代精密仪器定性定量测定方法研究。

第一节构造运动的主要证据

一、地貌标志

各种地貌虽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但不同类型的地貌分布多受构造运动的控制。在上升运动的地区以剥蚀地貌为主;在下降运动的地区以堆积地貌为主。高山深谷、河谷陆地、多层溶洞的出现是新构造运动上升的标志;埋藏阶地、冲击平原等则是下降的标志。

根据海底平顶山和珊瑚岛距海面的深度也可说明地壳的升降运动情况。一般认为,珊瑚生长在高潮线到水深50m的水域。如果发现珊瑚礁水深大于50m时为地壳下降或海面上升。相反,珊瑚礁高出海面则说明地壳上升或海面下降。

现代构造运动在较短时间内引起的地形、地物的变化较小,不易被人们察觉。但通过精密仪器的测量和观测就能发现其高程和位置(经纬度)变化。

二、沉积物标志

(一)沉积厚度

利用沉积物或沉积岩的厚度资料可以反映地壳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一般认为浅海的深度在200m以内,如果浅海沉积物或沉积岩的厚度大大超过200m,则表明是在地壳不断下降又不断接受沉积的条件下产生的。当地壳下降幅度恰为沉积物所填补,则沉积的厚度等于地壳下降的幅度。

(二)岩相变化

能反映沉积岩或沉积物生成环境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生物化石等各种综合特征的术语,叫岩相。岩相变化与构造运动存在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当地壳发生升降运动时,古地理环境随着改变,沉积相也相应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地壳上升,引起海退,对同一位置来说,粒度粗的浅水沉积物盖在粒度较细的深水沉积物之上,甚至没有沉积而遭受风化剥蚀。地壳下降时,引起海进,粒度细的沉积物盖在粒度粗的沉积物之上。

三、地质构造的标志

(一)褶皱和断层

褶皱和断层是构造运动的直接产物,反过来它们又是构造运动的证据。通过对褶皱、断层的分析,可以恢复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孤立的平缓穹窿构造或高角度正断层的出现,代表这个地区有上升运动。水平运动导致地块的相互挤压会形成褶皱、逆断层、逆掩断层,特别是大规模的推覆构造。水平运动导致地块的相互背离,则会引起断陷。

(二)地层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是构造运动的综合表现。常见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不整合两种。

1、整合

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是连续的。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出缓慢持续的地壳下降,也可能有未露出水面的局部上升,但是沉积作用是连续的。

2、不整合

不整合是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即两套地层之间有地层缺失。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出沉积了一套地层之后,或者是上升运动,或者是水平运动使该地区高出海面。总之地壳升出水面以后,不仅沉积中断了,而且已经沉积了的地层也会被风化剥蚀掉一部分。后来又下降到海里,再接受沉积,新沉积的地层和原先沉积的较老地层之间产生了沉积作用的不连续,或者说发生了沉积间断,形成了不整合的接触关系。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面叫不整合面,常保留着古风化壳或大陆沉积物,或在不整合面上有粗粒的由下伏地层风化残留的碎屑沉积物组成的底砾岩。

不整合据其不同情况又可进一步分为:

(1)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彼此平行的,反映地壳有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是: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呈斜交关系。反映发生过一次显著的水平运动。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是: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产生岩层褶皱或断裂,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地壳的构造运动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地质历史中从未停息。研究构造运动的实质在于确定一个特定地区何时上升,何时下降?速度如何?幅度如何?什么时期为缓慢运动,什么时期为强烈运动等。

习惯上所说的构造运动,通常是指那些强烈的能够引起构造变动的地壳运动。全球性的步调一致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因此构造运动总是此起彼伏。就某地区而言,总是在上升和下降的交替之中,只是这种运动特征时紧时缓,其间也可能有暂时的停顿。似乎地球总是处于平衡又不平衡的不断调整状态之中。就整个地球空间而言,水平移动,亦即不同地区之间的相对位移才是构造运动的本质。

第二节地质构造

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显。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确定岩层的产出状况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基础。为此,地质学中常常应用岩层产状的概念。所谓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岩层的空间位置,称为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是指岩层的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其交线叫走向线。走向表示岩层的水平延伸方向。倾向是指岩层向下倾斜的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它与走向正交。倾角是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所夹的二面角,即最大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之间所夹的角。

产状要素用地质罗盘来测量。走向和倾向用方位角表示。常用的记录格式为倾向加倾角。

一、水平构造

产状近于水平的岩层(一般倾角小于5°)称为水平构造。绝对水平的岩层是没有的,水平构造出现在构造运动较轻微的地区或大范围内均匀抬升或下降的地区,一般都在平原、高原或盆地中部,其岩层未发生明显的变形。水平构造中较新地层总是位于较老地层之上。当岩层受(河流)切割时,老岩层出露在河谷低洼区,较新岩层出露在较高的地方。不同地点在同一高程上,出现的是同一岩层。

二、单斜构造

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有一定夹角时,称为倾斜岩层。单斜构造是大区域内的不均匀抬升或下降,使岩层向某一方向倾斜形成的简单构造。

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是岩层经受构造运动产生变位、变形,并改变了原始沉积时的状态,但仍保持顶面在上、底面在下,保持上面岩层较新,下面岩层较老的正常层序。倘若岩层受到强烈变位,使岩层倾角近于90°时,称直立岩层。当岩层顶面在下,底面在上时,则岩

层层序发生了倒转,层序是下新上老,称为倒转层序。

岩层的正常与倒转主要依据化石确定,也可根据岩层层面的构造特征以及沉积岩岩性和构造特征来判断。如沉积岩层层面上的泥裂、波痕、雨痕、足印等特征均可以确定岩层的正常与倒转。

三、褶皱构造

(一)褶皱的基本形态

褶皱是岩层受力变形后产生的一系列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是岩层塑形变形的表现。褶皱形态多种多样,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在手标本中即可看见;大的宽度可达几十公里。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背斜是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心部分为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是较新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变老。如果岩层未经剥蚀,则背斜形成隆起的脊,向斜成为谷地,地表仅能见到时代最新的地层。褶皱遭受风化剥蚀后,背斜隆起部分被削低甚至遭受强烈剥蚀而形成谷地;而向斜中部则因处于挤压状态,岩石不易被剥蚀而形成山脊。因此地形并不等于构造形态,二者不能混淆。

背斜和向斜遭受风化剥蚀之后,地表可见到不同时代的地层出露。在平面上认识背斜和向斜,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的分布规律来确定的。如中间为老地层,两侧依次对称出现较新地层,即为背斜构造;如中间为新地层,两侧依次对称出现较老地层,则为向斜构造。

(二)褶皱要素

为了对各式各样的褶皱进行描述和研究,认识和区别不同形状、不同特征的褶皱构造,需要统一规定能够表征褶皱的各种要素。

1、核

核是褶皱的中心部分。指组成褶皱的岩层受到风化剥蚀后,出露在地面上的中心部分。背斜剥蚀越深,核部地层越老。因此一个褶皱的不同地段,往往由于剥蚀深度上的差异,可以出露不同时代的地层,故核与翼仅是相对的概念。

2、翼

翼是指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现的部分。相邻的背斜和向斜的翼是共有的。

3、枢纽

枢纽是褶皱在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枢纽可以是倾斜的、水平的和直立的,也常呈波状起伏的状态。

4、轴面

轴面是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在一定情况下,它是平分褶皱的假想面。它可以

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它可以是直立的,也可以是倾斜的。轴面直立,则两翼岩层倾角相等;轴面倾斜,则两翼岩层倾角不等。

(三)褶皱的主要类型

褶皱的几何形态很多,其分类也不同,现在仅介绍按轴面产状及枢纽产状两种分类。1、按轴面产状划分

(1)直立褶皱

轴面直立,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

(2)斜歪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3)倒转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同,一翼层序正常,另一翼地层倒转。

(4)平卧褶皱

轴面近于水平,两翼岩层产状近于水平。一翼层序正常,另一翼层序倒转。

2、按枢纽产状划分

(1)水平褶皱

枢纽水平,褶皱经风化剥蚀后,两翼岩层的露头线平行延伸。

(2)倾伏褶皱

枢纽倾斜,褶皱经风化剥蚀后,两翼岩层的露头线不平行延伸,时宽时窄,或呈“之”字展布。

如果枢纽向两端很快倾伏或扬起,形成长宽之比小于3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研究最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壳构造和形态构造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它是介于大地构造学与地貌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存续的时间: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晚更新世至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晚更新世)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有位移遗迹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对象: 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构造地貌是研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学科,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 研究的内容: 1、静态地质构造:指久远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 2、动态地质构造:指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动态构造地貌。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标志 1.地质标志: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新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岩相分布、厚度变化等等。 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 3.地球物理标志:大地测量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地形变异常;重力异常、磁异常 等地球物理异常反映出来。 4.水系标志: 5.地震活动标志: 6.火山活动标志: 7.遥感标志: 8.其它标志:地球化学、考古标志 新沉积物标志: 沉积物分布与新构造运动 厚度较大的、面积较广的新近系-第四系分布区反映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 与新近系-第四系堆积区相邻的物源剥蚀区则是新构造运动的相对抬升区。 沉积物标志--成因类型 沉积物标志--第四系沉积厚度 地貌标志 (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 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2)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 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如反映间歇性抬升运动的地貌有多级夷平面、阶地、多层溶洞等;水系的同步弯转、汇流和洪积扇顶点的线状排列等。 活动构造的一般概念: (一).活动构造(Active Structure)

构造运动期(幕)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构造运动期(幕) 中国地壳运动 【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 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 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Tiejiashan orogeny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亿年左右。 【兴和运动】Xinghe orogeny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 热事件确定的。相当于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 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相当于阜平运动。 【黑疙瘩岭运动】Heigedaling movement新太古代与古元古代间的地壳运动。原指吕梁山北端黑疙瘩岭地区新太古界上部的五台群石英岩与下部泰山群片麻岩间的不整合。后证实原定五台群的石英岩、角闪片岩、大理岩和白云母片岩这一套沉积变质岩系与滹沱群相当,原泰山群片麻岩和五台群相当,其不整合面就在滹沱群与五台群之间。现将古元古界与新太古界之间的地壳运动称为五台运动。此名应废弃。 【建屏运动】Jian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发生的造山运动。根据新太古界阜平群与上覆建屏群间的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确定。王曰伦等(1962)指出建屏群底砾岩不存在,它由原始的复理式砂岩经区域变质形成,不能用以划分阜平群和建屏群。此名已废弃。 【虎坪运动】Huping orogeny桑干杂岩、吕梁杂岩、涑水杂岩和登封杂岩都可能代表华北古太古界,而新太古界是五台群。在古新太古代间有广泛的地壳运动发生,形成不整合及沉积间断。河南嵩山、山西中条山和吕梁山均有表现。但有人认为依据不足,尚需进一步研究。【嵩阳运动】Songyang orogeny新太古代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系据河南登封县嵩山群底部石英岩与登封群变质杂岩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因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其发生时间距今25亿年,大致相当于加拿大的基诺尔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马杏垣等1955年创名。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 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大陆西缘康定群中达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

普通地质学-第8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8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名词解释 构造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现代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古构造运动海进海退沉积岩相整合假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构造变动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水平岩层直立岩层褶皱要素背斜向斜节理劈理断裂断层断层要素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推覆构造仰冲盘俯冲盘单面山猪背山方山地层穹窿构造层 二、是非题 1.地表岩石在变形过程中大多数以脆性变形为主。() 2.坚硬的岩石不可能产生永久的塑性变形。() 3.很高的围压可以阻止岩石产生破裂。() 4.包括岩石在内的任何固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变形。() 5.时间是岩石变形过程中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很难判断和度量它。() 6.一条断层总的位移量通常是一系列小的位移的总和。() 7.地壳可以在部分地区局部地上升;同时,在相邻的另一个地区相对下降。() 8.地壳可以在部分地区局部地上升;同时,在相邻的另一些地区相对下降。() 9.地质历史上大规模的地壳运动遗留下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流逝几乎没有什么能在岩石中保留下来。() 10.断层面上最明显的相互平行的擦沟与擦痕仅记录了断层最后一次运动留下的痕迹。() 11.褶皱与断层是岩石变形产生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地质构造,它们总是相互独立产生的。() 12.许多的逆掩断层常常出现在褶皱紧密的地层中。() 13.一般说时代越老的地层其变形程度越强烈。() 14.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既记载了剥蚀作用发生的时间也记载了一次沉积间断。() 15.斜歪褶皱与倾伏褶皱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因此,一个褶皱不可能既是斜歪褶皱又是倾伏褶皱。() 16.一条断层的上盘是下降盘而断层的走向又垂直地层的走向,因而,这条断层的性质既是正断层又是一条横断层。() 三、选择题 1.自从第四纪最后一次冰盖融化,尽管已过去了()年,北美东部仍处于“反弹”回升状态。 a.700年 ; b.1700年 ; c.7000 年; d.17000年。 2.垂直位移量沿断层走向逐渐消失的断层属下列各名称中的哪一种?()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一、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XX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XX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

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XX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XX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XX 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XX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第十三章 新构造运动

第十三章 新构造运动
第一节 新构造运动相关概念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 第三节 新构造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急剧构造运动---汶川地震
缓慢构造运动--河流阶地形成
1

缓慢构造运动—海蚀阶地形成
新 第 三 纪
第一节 新构造运动相关概念
关于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限认识不一致:
①第四纪(Q)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 ②从新第三纪(N)开始至现代的构造运动 ③新第三纪(N)和第四纪(Q)前半期发生的构造运动 ④无时间限制,只要是造成现代地形基本特点的构造
运动都叫新构造运动。
大多数人的观点: 新构造运动:新近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
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 为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 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即新地质构造)。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
期有过活动(位移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 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
1、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 2、地貌标志: 间接地貌标志(夷平面、阶地、
溶洞) 3、沉积物标志: 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 4、地震 5、火山活动 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三角测量、水准
测量;地形形变异常;重力异常、磁异常
1. 地质表现
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变形,往往是低角度 (几度-十几度)的倾斜变形或宽缓的拱形变形 。
2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1)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1)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以及任纪舜先生等,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研究所编制的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成果,在《地质学报》1977年第2期发表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一文。该文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值得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认真阅读和研究。为了比较具体清晰地了解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和特征,现将该文的有关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1、中朝准地台 中朝准地台包括整个华北、东北南部以及朝鲜北部等地,总体上呈三角形,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分界。 中朝准地台是中国境内时代最老的地台。其基底中的最老部分的同位素年龄为31~34亿年。该地台主体最终形成于距今17亿年前的中条运动;而阿拉善等边部地区则固结于元古代末的扬子旋回。 在该地台主体的基底中存在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代表基底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太古界阜平群与下元古界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阜平运动,距今23.5~25.5亿年; ②、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五台运动,距今20亿年左右; ③、滹沱群与上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滹沱群及其相当地层与上元古界(震旦亚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所以,该地台基本上是一个早元古代末形成的地台。 中朝准地台的沉积盖层包括:震旦亚代、寒武纪、奥陶纪的浅海相沉积;石炭纪、二叠纪的陆相夹海相沉积;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中生代在燕山、辽宁、山东等地有大规模陆相火山喷发及花岗岩侵入;新生代玄武岩分布广泛。 中朝准地台盖层构造变动以燕山旋回为主,但是内蒙、燕辽等地的印支运

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或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 2划分依据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3分布 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吕梁运动 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晋宁运动 晋宁运动(Jinning movement,Tsinning movement)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创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地质学构造期

构造期 根据各地质时代间存在的不整合接触、研浆侵入关系以及同位素年龄资料,并考虑其分布范围,划分为12个构造期。 迁西期迁西期的时限为2900±Ma以前。期末的构造运动,在河北称为迁西运动,在内蒙古称为兴和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又称为铁堡运动。 五台期五台期的时限为2600±—25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五台运动,在黑龙江称为麻山运动。 吕梁期吕梁期的时限为2500±—18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吕梁运动,又称中条运动,在黑龙江称为兴东运动,在安徽称为凤阳运动。 四堡期四堡期的时限为1800±—10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四堡运动,在湖南称为武陵运动,在贵州称为梵净山运动,在黑龙江成为黑龙江运动。在安徽称为皖南运动。 晋宁期晋宁期的时限为1000—85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晋宁运动,在新疆称为塔里木运动。 震旦期震旦期的时限为850—6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在黑龙江称为张广才岭运动,在河南称为少林运动,在安徽称为霍丘运动,在湖北称为惠亭运动,在宁夏称为兴凯运动。 加里东期加里东期的时限为600—405±5Ma。包括寒武纪至志留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加里东运动。 华力西期华力西期的时限为405±5—250Ma,包括泥盆纪至二叠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华力西运动。 印支期印支期的时限为250—205Ma,仅含三叠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印支运动。 燕山期燕山期的时限为205—66±2Ma。包括侏罗纪和白垩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燕山运动。 喜马拉雅 期喜马拉雅期的时限从66±2Ma起,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广西主要构造运动

广西主要构造运动 运动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作用称构造运动。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是使地壳不断变化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种地质作用,引起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在地貌、地物上保存较好,人们称之为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叫古构造运动;又将人类历史时期到现在所发生的新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广西构造运动频繁,计有21次,其中以四堡、广西、东吴、及燕山运动最为强烈,具有造山运动性质,显示出具多旋回的构造运动特征,据此可将广西划分为四堡、扬子—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旋回。 四堡运动1957年,广西石油普查大队首先根据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堡圩湾塘角附近,丹洲群与四堡群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而创名。后来,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于1963—1964年和1966年,在九万大山地区发现丹洲群与四堡群普遍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元宝山一带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从而进一步证实四堡运动的存在,发生时间大致在1000—1100百万年前。桂北四堡期地槽经四堡运动褶皱回返,在九万大山和元宝山西侧一带形成一系列向北或向东南倒转的紧密同斜褶皱,同时伴随有小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本洞、大坡岭等花岗闪长岩体和一套浅变质岩系。本洞岩体与上覆丹洲群沉积接触,其同位素年龄为1063百万年。运动强度自西向东变弱。 富禄上升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62—1965年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附近,发现震旦系富禄组底部为粗砂岩及含铁板岩,与下伏的长安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称富禄上升。这次发生于震旦纪长安期末的构造运动,涉及面不广,主要发生在三江、龙胜一带,是一次局部上升。 肯城上升在九万大山南侧罗城肯城一带,震旦系陡山沱组底部为厚20~40cm的砾岩,与下伏的南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

第三章 构造运动复习题

构造运动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构造运动:构造运动也称为地壳运动或地壳构造运动,指由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岩石圈地质体产生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2.岩层:由某一岩性组成,与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 3.节理:岩石受力破裂后,其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产生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称为节理 4.劈理:劈理是一种由潜在分裂面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5.整合接触:地层连续沉积,其间没有缺失,新老层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岩石性质与古生物演变连续而渐变,这种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6.假整合接触:新老层产状一致,沉积出现间断,形成一个沉积间断面,即不整合面,新老地层时代不连续,岩石性质和古生物演化突变,这种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接触。 7.不整合接触: 新老层产状不一致,其间以不整合面隔开,新老地层时代不连续,岩石性质和古生物演化突变,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二、是非题 & 1、地表岩石在变形过程中大多数以脆性变形为主。√ 2、很高的围压可以阻止岩石产生破裂。√

3、包括岩石在内的任何固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变形。√ 4、时间是岩石变形过程中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很难判断和度量它。√ 5、一条断层总的位移量通常是一系列小的位移的总和。√ 6、许多的逆掩断层常常出现在褶皱紧密的地层中。√ 7、一般说时代越老的地层其变形程度越强烈。√ 8、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既记载了剥蚀作用发生的时间也记载了一次沉积间断。√ 9、斜歪褶皱与倾伏褶皱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因此,一个褶皱不可能既是斜歪褶皱又是倾伏褶皱。√ 三、选择题 * 1、倾角小于45°的逆断层称()。 A、逆掩断层 B、冲断层 C、倾向断层 D、地垒 2、世界上最长的地堑之一的东非裂谷顺走向长达多少公里()。 A、60km B、600km C、6000km D、16000km 3、岩石在变形过程中,下列哪种条件促进岩石的塑形变形。()。 A、应力迅速增长到一个高的水平 B、在相对低的温度下岩石变形 C、虽然有水,但颗粒之间几乎不含水 D、上覆沉积物使得岩石受到很大的围压而且时间很长 4、造陆运动与下列哪种现象有较大的关系()。 (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1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 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2 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 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 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3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4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

地质史-各种运动汇总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 中国地壳运动 【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 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具有 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Tiejiashan orogeny 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 亿年左右。 【兴和运动】Xinghe orogeny 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热事件确定的。相当于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 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所造成的角度不 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 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 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 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其时限距今约26 亿年,相当于阜平运动。 【黑疙瘩岭运动】Heigedaling movement 新太古代与古元古代间的地壳运动。原指吕梁山北端黑疙瘩岭地区新太古界上部的五台群石英岩与下部泰山群片麻岩间的不整合。后证实原 定五台群的石英岩、角闪片岩、大理岩和白云母片岩这一套沉积变质岩系与滹沱群相当,原泰山群片麻岩和五台群相当,其不整合面就在滹沱群与五台群之间。现将古元古界与新太古界之间的地壳运动称为五台运动。此名应废弃。 【建屏运动】Jia nping moveme nt新太古代发生的造山运动。根据新太古界阜平群与上覆建屏群间的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确定。王曰伦等(1962)指出建屏群底砾岩不存在,它由原始的复理式砂岩经区域变质形成,不能用以划分阜平群和建屏群。此名已废弃。 【虎坪运动】Huping orogeny 桑干杂岩、吕梁杂岩、涑水杂岩和登封杂岩都可能代表华北古太古界,而新太古界是五台群。在古新太古代间有广泛的地壳运动发生,形成不整合及沉积间断。河南嵩山、山西中条山和吕梁山均有表现。但有人认为依据不足,尚需进一步研究。【嵩阳运动】Songyang orogeny 新太古代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系据河南登封县嵩山群底部石英岩与登封群变质杂岩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因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其发生时间距今25 亿年,大致相当于加拿大的基诺尔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 马杏垣等1955 年创名。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 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 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现今大地构造格局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交汇位置(图1),地表起伏巨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球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区内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珠穆朗玛峰全球海拔最高,同时全球海拔最低点也十分靠近中国大陆(陆上海拔最低贝加尔湖,海底海拔最低马里亚纳海沟)。中国大陆同时又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影响,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最近如2008年8.0级四川大地震和2010年7.2级玉树地震)。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变形复杂,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板内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另外,西北太平洋板块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深俯冲作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沟-弧-盆(trend-arc-basin)体系,是研究火山活动、板块俯冲、中深源地震等极好的地区。因此,了解和认识现今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 中国及临区主要的构造单元(Zhao et al.,2011). 说明:彩色指示地形的起伏变化,白线指示板块边界,灰色线指示大断裂以及区内主要的构造板块边界,黑色三角指示主要的火山。相类似的图如下图(Huang and Zhao,2006)

常用术语: 临区板块:Pacific Plate 太平洋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 菲律宾板块Indian Plate 印度板块Kazak Shield 哈萨克地盾West Siberia Plain 西西伯利亚平原Sino-Korean Craton 中朝板块North China Craton(NCC) 华北克拉通Yangtze (para-)Platform(Block) 扬子(准)地台(板块) Cathaysia Block 华夏板块(注:对于华夏板块的认识目前比较有争议,这里暂且以“华夏板块”称呼) 临区海洋: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Sea of Okhotsk 鄂霍次克海Japan Sea 日本海Bohai Bay 渤海湾Yellow Sea 黄海East China Sea 东海South China Sea 南海 平原盆地:North China (rift)Basin(HBB) 华北(裂谷)盆地(平原) Sichuan Basin 四川盆地Jungger Basin 准葛尔盆地Tarim Basin 塔里木盆地Qiadam Basin柴达木盆地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 山脉(系):Himalaya Mountains 喜马拉雅山Pamir 帕米尔Tian Shan 天山Kunlun Mountains 昆仑山Altay Mountains 阿尔泰山Qilian Mountains 祁连山Qinling-Dabie-Sulu Orogens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之欧阳歌谷创编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欧阳歌谷(2021.02.01) 一、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

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

新构造运动

第三节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是发生在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导致了地壳的水平移动和升降运动,造成大陆和海洋轮廓的改变,影响气候和生物群的变化,从而导致海陆的地貌形态、堆积物的性质和厚度发生变化。新构造运动与火山、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也有密切联系,因此新构造运动对人类的活动影响很大,研究新构造运动,在工农业建设、国防设施、国土规划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概述 (一)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一般指新第三纪以来到现在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包括现代构造运动,即人类历史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新构造”一词,1937年由舒尔茨提出,1948年奥勃鲁切夫提出“新构造学”这一名词。大量事实表明,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是非常强烈的。 我国青藏高原自第三纪末期以来上升了将近3000米,而渭河谷地下降达2000米左右。在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和云南省西部等地,可以看到第四纪早期的地层发生褶皱,形成背斜和向斜构造。 近年来,对南、北半球进行了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研究,发现新构造运动是波及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全球性构造运动,它不仅可以产生新的岛屿,而且可以产生新的海洋、陆地和山川。如东非裂谷和红海都是大陆破裂的初期表现,东非裂谷在近200万年以来平均以每年2~4厘米的速度向两侧扩张。 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十分复杂,它即受老构造的影响,又和老构造运动不完全相同,所以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与老构造有所不同。除了利用仪器对活动构造进行定量的观测外,地貌方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构造运动时限 尽管新构造运动已被公认,但新构造运动的时限问题,不同的学者却存在着分岐。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见:(1)认为在第四纪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才是新构造运动;(2)认为从新第三纪开始到现在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3)认为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前半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4)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形成现代地貌基本轮廓的构造运动都叫新构造运动。 但是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新构造运动是从新第三纪开始,一直贯穿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并延续到现在的构造运动,也就是指发生在喜马拉雅运动以后的所有的构造运动都属于新构造运动。中国新第三纪以来构造运动的发展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地形的基本轮廓主要是这一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的。 (三)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1. 新构造运动的方向 新构造运动的方向既有垂直升降运动又有水平运动。水平运动的幅度和速度甚至比垂直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大得多。 (1)垂直升降运动 新构造运动中的垂直升降运动,在地貌和第四纪堆积物上都有明显的表现。许多事实说明,现在陆地上的大部分高山和高原,是由大面积的间歇性上升、翘起、或拱曲运动所形成。而广大的平原地区,是由间歇性下降、拗陷运动所形成。如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一百多年来,陆地上升达2米;喜马拉雅山目前每年平均上升0.13~1.2厘米。 112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教案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教案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的证据 (一)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1.地表的形态变化 前面我们所学的河流阶地及海蚀阶地等地质现象的形成和位置的变化就是地壳运动真实的记录。(说明地壳在缓慢上升。) 例1.广州七星岗海能崖,现在距离海岸线数十公里。 例2.辽宁盖县望儿山海蚀崖,距海岸线十公里,高出海面约60m。2.大地测量的证据 根据大地测量发现许多地区的大地现有平方向的位移又有垂直方向上的升降。 例1.河北邢台的形家湾自1920年至1955年35年中上升了140mm,平均每年上升4mm,而耿庄桥却下降32.1mm。前面说过的印度古大陆2cm/年向北推移。 例2.美国西部圣安德利斯大断裂西侧的地块,自2千多万年前以来,每年以几毫米至几厘米的速度,作顺时针方向的水平错动。 (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1.沉积地层的厚度 我们前面已学过,浅海环境下,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但是我们却能见到上千米甚至上万米厚的浅海相沉积岩。如:喜玛拉雅山原来是古

地中海的浅海区,沉积地层的厚度达到3万米。这就说明该地区的地壳一边下降、一边接受沉积。同时在另一些地区却见不到该时期的沉积岩,说明那些地区此时地壳正在上升,因而缺少这一时期的地层。 2.岩相变化 岩相——就是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特征。是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 一般分为: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三角洲相、滨海沼泽相) 河流相 湖泊相 滨海相 沼泽相 这种岩相的变化,说明了当时海陆的变迁,也说明了地壳当时处于上升还是下降的地质环境。 3.构造变形 我们在野外常常可以看到倾斜的岩层或波状起伏、弯曲的岩层,以及错、断开的岩层,说明地壳受到构造力的作用。 第一节构造运动的特征 一、构造运动的概念 构造运动——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变动——指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性变形。如褶皱变动、断裂变动。构造运动常和地壳运动混称,只不过构造运动包括整个岩石圈,但从研究意义上说,我们现今研究的内容和深度也只是在地壳的深度范围内。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浅析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浅析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结课报告 班级:勘查0902 学号:24 姓名:刘正道

引言 新构造运动系指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属喜马拉雅运动的中后期, 在时间和内容 上相当于李四光教授所提出的挽近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发生、发展在时间上距人类活动最近, 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地球演化中最新的构造运动。它在现代地形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В. А.奥布鲁切夫于1948年首先提出。对限定新构造运动的起始时间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如第四纪以来、晚第三纪以来等。 新构造运动在不同的岩石圈板块、地块以及地球的各个圈层中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及机制,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强度以及各自所占的比值也不同。现代板块的边界是俯冲作用、碰撞挤压、张裂、剪切滑动以及地震和火山等各种不同形式新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带。板块间的俯冲、碰撞会聚或相对走滑活动的速率每年可达几到十几厘米。在板块内部,由于岩石圈结构的不均匀,以及来自地球深部或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复杂的新构造变形。但运动的幅度及速率一般较活动板块边界要小一至二个数量级。在北欧、北美等第四纪冰盖区,由于冰川融溶释重引起的地壳均衡补偿运动亦是新构造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新构造运动影响了沉积、地层、岩相的特征和组合,控制了夷平面、阶地、海岸线等地貌形态的变形和发展以及地震、火山的活动和分布。因此,研究和正确评价新构造运动,对解决一系列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实际问题,如大坝、核电站等重大工程的稳定性,城市、港口规划、土地利用、地震、火山等灾害事件的预报及其防御性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是西部为隆起东部为沉降。这种地势地貌的差异决定和影响着整个大陆地区的气候、植被、动物群落、古人类的演化以及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新构造运动使大批断裂带重新活动、岩浆侵人、喷溢和诱发一系列地质灾害, 新构造运动还形成了一些矿产资源, 可供我们开发和利用。控制新构造运动的因素是地应力场。 我国是世界上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国家之一,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西部地区隆升和东部地区沉降, 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势, 这种格局又影响和决定着我国大陆的气候、植被、古 人类、古文化以至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等。其次是, 在我国还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活动断 裂带、频繁的地震、各类岩浆的侵人与火山爆发以及一些严重的地质灾害群体等, 虽其分 布不均, 但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规划、建设与发展。第三是新构造运动 还控制和影响着地热资源、地下水、地下气、液态矿产的分布与变迁, 研究与掌握其发 生、发展及赋存的规律, 可为我们开发、利用和造福于人民。因此, 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 新构造运动的发生、发展规律, 是极有意义的一项地质工作。

地史学八大运动

1阜平运动: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 2吕梁运动:是指早元古代末期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华北地台或板块的基底-华北原地台-华北板块的雏形 3晋宁运动: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0-8亿年间)发生于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该运动使得川鄂地块周围的边缘海以及下扬子的海槽全部褶皱升起,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花岗岩类的侵入以及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 4加里东运动: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分布影响: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的海槽和滇东一带由陆相泥盆系以外,华南其他地区均未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加里东运动是华南形成同一板块,使中国东部古地理格局发生改变,成为南海北陆,以秦岭为界,南方地区为海,北方地区为陆地。 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1)、祁连山构造带:元古代后期—南、北张裂下陷成海槽,早古生代—海槽中发育深海沉积,志留纪后期—南、北祁连海槽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加里东运动-祁连运动)(2)华南构造带:S晚期形成(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使得华夏版块与扬子板块拼合) 5海西构造运动及其影响: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海西运动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构造阶段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海西构造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晚古生代晚期,全球发生重要的板块构造运动,该运动结果使得哈萨克斯坦板块(准噶尔地块)与塔里木板块拼合,形成了天山褶皱带。使得华北-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板块拼合,形成统一的欧亚大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联合古大陆。 6印支运动在华南的表现 (1)导致湘黔桂高地形成并分隔东、西海盆,东西分异明朗化。东部小盆地内的火山活动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作用(2)导致T2晚期大规模海退,华南板块上升成为陆地,与华北板块拼合,秦岭洋消失,秦岭褶皱带消失。(3)导致黔南、右江裂陷槽(T11开始出现深水沉积)褶皱上升 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发生的时间T2/T3/,由黄汲清(1945)命名 2 表现: (1)使中国东部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变化具有阶段性,华南、华北T具有时间的二分性,同时发生大规模海退和古气候变化(干旱—潮湿)。 (2)使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 西部为大型稳定盆地(形成了四川、鄂尔多斯、准噶尔盆地),东部为小型断陷盆地. (3)使一些板块发生拼合—形成了印支FB:秦岭FB, 巴颜喀拉 FB, 三江FB。之后,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4)导致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产生了190-230ma岩浆活动,在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地区形成内生金属矿床,同时,环太平洋带开始发育。 .印支运动后,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变为东西分异 7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燕山运动由翁文灏(1927)命名,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 2 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 3 形成了松辽、华北、江汉盆地 4 岩浆活动逐渐东移(辽西→鸡西,浙西→浙东) 5 成矿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