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血液-3学时

小儿血液-3学时

小儿外科患者一般护理

小儿外科患者一般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症状和体征: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疼痛评分情况。 2、营养状况:根据病情给予合理的营养丰富的饮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改善营养不良。 3、健康史:既往史、用药治疗情况、过敏史及家族史。 4、诱发因素:外伤史、感染及其他。 5、辅助检查:X 线、超声波、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关心、爱护患儿,使其亲近、信赖护理人员;向家长进行有关注意事项的宣教,消除疑虑,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饮食与营养:加强患儿营养,注意食欲和进食情况。 3、输液护理:按医嘱补液、给予抗生素,必要时输血,注意观察有无输液外渗情况。 4、术前准备:腹腔手术前晚灌肠;结肠、直肠、肛门手术术前晚及术日晨清洁灌肠。按患儿体重及手术性质备血。胃肠手术及严重腹胀患儿,术前置胃管,必要时置尿管。婴儿术前 6 小时禁食水;幼儿术前 10 小时禁食水。

5、麻醉前用药:遵医嘱术前 30 分钟给予麻醉前用药。 (二)术后护理 1、体位与活动:全身麻醉患儿未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特殊部位手术根据要求决定体位;酌情使用约束带或保护架。视手术大小和术后恢复情况,鼓励患儿下床活动,婴儿也需每天抱起数次。 2、饮食护理:非腹腔手术者,清醒后进流质饮食;腹腔手术者,待肠蠕动恢复后进流质饮食。 3、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及出入液量观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液体出入量;注意保暖,防止体温过低和受凉感冒;新生儿测血压困难时,应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观察心率、口唇和甲床色泽的变化。 (2)切口及引流管护理: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注意保护切口,防止患儿搔抓;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防止意外拔管和受压。 (3)药物应用: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酌情给予镇静药或镇痛药。 (4)输液护理:应掌握好输液顺序和速度,保持输液通畅,及时完成每天输液总量。 (5)氧气吸入:选择合适的方法给氧,使患儿舒适,同时保持给氧的有效性;遵医嘱调节氧气吸入浓度,观察用氧的效果。 (6)并发症观察:严密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如发现异常

体质学说与养生

第一节 体质学说与养生 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人体既脏腑经络,形体器官,精气血精液等相同形质和功能活动,也有神、魂、魄、意、志以及喜、怒、悲、思、恐等相同的心理活动,这是人体的生理共性。体质学说,在养生保健和防止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一起来了解体质学说与养生的相关知识。 一、体质的基本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上和心理,生理功能上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性往往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的倾向性。现代生物学研究认为。人具有根本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共性,同时在人类群体中也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的研究完全支持了中医的体质学说。 中医的体质概念与人们常说的气质不同。所谓气质,是指人体在先后天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为等心理功能的、即神的特征,而体质是形与神的综合反映。因此,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但体质可以包括气质,气质不等于体质。 二、体质学说与养生的关系 人们对体质的研究由来已久。在国外,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学说。古罗马医生盖伦(公元30~200年)在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的基础上,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性情急躁,动作迅猛的胆汁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粘液质;性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在十七世纪以前,盖伦的气质学说一直被西方医学界奉为信条。近代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则认为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中的表现,把人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等四种类型,分别相当于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在西方医学

界颇有影响。但是迄今为止,国外医学对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治疗与养生康复实践,唯有中医体质学说与医疗实践、养生康复是密切相合着的。 祖国医学一贯重视对体质的研究,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成书的《内经》里,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可以说,《内经》是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渊薮。《内经》不仅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作了若干分类。如《灵枢》中的《阴阳二十五人》和《通天》,就提出了两种体质分类方法。在《素问·异法方宜论》里还指出,东南西北中五方由于地域环境气候不同,居民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也要随之而异。后世医学家在《内经》有关体质学说的基础上续有发挥,例如朱丹溪《格致余论》说:“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而况肥人多湿,瘦人多火,白者肺气虚,黑者肾不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也”。又如叶天士研究了体质与发病的关系,在《外感湿热篇》中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到顾其阳气……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强调了治法须顾及体质。再如吴德汉在《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中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说明了不良体质是发病的内因,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这就为因人摄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体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外界环境和发育条件,生活条件的影响,都有可能使体质发生改变。因此,对于不良体质,可以通过有计划的改变周围环境,改善劳动,生活条件和饮食营养,以及加强体格锻炼等等积极的养生措施,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力,纠正其体质上的偏颇,从而达到防病延年之目的。 三、体质的含义

江苏省血液净化技术管理规范2014版

关于印发《江苏省血液净化技术管理规范(2014版)》 的通知 苏卫医〔2014〕68号 各市卫生局,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卫生局,省管有关医院: 为规范和加强血液净化技术管理,我委组织制定了《江苏省血液净化技术 管理规范(2014版)》(见附件,以下简称《规范》),现印发给你们,并就 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我省已将血液净化技术列入“第二类医疗技术”管理,凡未经审核批 准的医疗机构一律不得擅自开展该项技术。 二、医疗机构开展血液净化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避免盲目追 求扩大规模,忽视医疗安全和内涵质量。各有关医疗机构,要认真对照本《规范》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加强对血液净化中心(室)管理, 落实血液净化中心(室)的医护人员配置和岗位培训要求,保证血液净化的医 疗护理质量和安全。 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科学规划辖区内血液净化中心(室)的设置,充 分考虑城郊偏远和广大农村地区血液净化的可及性,满足农村患者的医疗需求。要切实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监督与考核,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指导与督查,在督查中发现医疗机构血液净化中心(室)不符合规定、存在医疗安全隐 患的,应立即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责令其暂停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各 地要加强血液净化质量控制工作,建立健全质控组织体系和制度,对辖区内血 液净化中心(室)的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评估与检查指导,促进血液净化质量 的持续改进。 原省卫生厅《江苏省血液净化技术管理规范(试行)》(苏卫医﹝2010﹞ 6号)自此文下发之日起废止。 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4年10月17日 抄送:无锡市医管中心,省医院协会、省肾脏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江苏省血液净化技术管理规范(2014版)

新生儿及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新生儿及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新生儿和小儿具有与成年人不同的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还不成熟,因此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也有相应的改变,应该根据其药学代谢动力学特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一)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全球新生儿感染发病率为0.7%,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的病死率仍高达20%左右。而其中尤以细菌性感染为主,所以做好新生儿抗菌药物的使用相当重要。新生儿并非成人的缩影,与较大的小儿也不同,新生儿早产儿各器官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并且每日都在改变,所以用药宜按天数的变化而变化。给药次数大多1周内每隔12小时用药1次,大于1周每隔8小时用药1次。对危重的新生儿比较可靠的给药方法是静脉注射。另外,新生儿在低温、缺氧、休克等病理状况下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能力也有改变,也要考虑减量,延长给药间隔。 1.新生儿药物体内过程的特点 (1)体内酶系统不成熟、影响某些药物(如氯霉素)代谢灭活,致血浓度异常增高。 (2)肾脏发育不全,许多经肾排泄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排泄减少,毒性反应发生增多。 (3)细胞外液容量较大,药物消除相对缓慢,消除半衰期延长。 (4)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较成人为弱,游离药物浓度较高,且易进入组织。如磺胺类药物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血中游离胆红素增高并沉积于脑组织,引起核黄疸。 2. 新生儿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1)严格按适应证选药,避免滥用或盲目使用,绝不用于病毒性或无感染性疾病。尽可能地在用药前做好病原学的检查。 (2)按照抗菌药物作用特点、体内过程及不良反应选药。 (3)结合新生儿的生理、病理、免疫等情况多采用杀菌剂。剂量1周内宜偏小。 (4)联合用药须有明确指征,多为两联,三联以上必要时使用。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药效拮抗和增加不良反应。 (5)新上市药品多不具备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数据,一般不选用。 (6)新生儿抗菌药物的应用一般不用肌内注射,多为静脉滴注,如口服要注意有无呕吐。 (7)新生儿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上不用于预防。 3. 新生儿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1)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表1)。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

常见血液净化技术

常见血液净化技术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常见血液净化技术 血液透析的原理 透析是一种溶质通过半透膜与另一种溶质交换的过程。 透析原理包括:1、弥散;2、对流;3、吸附。 1、弥散:溶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运动的过程。 影响扩散的因素: (1)、溶质的浓度梯度 (2)、溶质的分子量 (3)半透膜的阻力 2、对流:当水通过滤过器膜大量移动时,会拖拉水中的溶质同时移动,这种伴有水流动的溶质转运称为对流。 3、吸附: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原理。如血液灌流,就是用炭肾清除血液中的大分子及中分子物质。 血液透析(HD) :血液进入透析器时,代谢产物通过透析膜弥散到透析液中,而透析液中的葡萄糖、电解质等机体所需物质则被补充到血液中,从而达到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的目的。 血液滤过(HF) 血液滤过是模仿肾单位的滤过和重吸收原理而进行的,通过对流清除尿毒素。特点:大量血浆中的溶质和水被滤出,同时须补充相当量的与正常细胞外液相似的置换液,血流量要求较血液透析高,一般需250-350/min。 优点:等渗性脱水,血流动力学稳定,在清除大中分子方面血滤优于血透。 血液灌流 血液灌流是血液经吸附清除某些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物后达到净化血液的一种治疗方法。 原理:活性碳吸附。 适应症:急性药物和毒物中毒、治疗尿毒症、肝性脑病、甲状腺危象、牛皮癣等。 血浆置换(PE) 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离心法或膜分离法分离血浆和细胞成分,弃去血浆,而将血细胞成分及补充的平衡液、血浆、白蛋白溶液回输入体内。 特点:通过有效的分离置换方法迅速地选择性地从循环血液中去除病理血浆或血浆中的病理成分(如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蛋白质结合的毒物等),同时将细胞成分和等量的血浆替代品输回体内,达到治疗目的。 适应症: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药物过量等。 单纯超滤技术(IU) 血液透析时排出患者体内多余的水分是透析疗法的主要功能之一。排出水分有两种方法:透析的同时将所要清除的水分利用机器的跨膜压进行超滤;超滤与透析分开进行,整个治疗过程仅仅超滤水分,不进行离子交换,称为单超。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陕西中医学院 中基教研室 乔文彪

体质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体质学说概述 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三、体质的分类 四、影响体质的因素 五、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用以指导诊断和防治疾病的理论知识。 体质学说既是养生防病的理论支撑,又是个性化诊疗的理论基础。中医讲的“因人制宜”,就是强调在诊治疾病时因个人的体质差异而做相应的调整。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征方面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体质通过人体形态、机能的差异性表现出来,在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差异;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和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体表形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体格: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状况来判断。 体型:指身体大小形态比例的形态特征,是 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主要观察体形之高矮胖瘦,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心率、心律、面色、唇色、脉象、舌象、呼吸状况、声音的高低、食欲、口味、体温、对寒热的喜恶、二便情况、性机能、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形体的动态及活动能力、睡眠状况、视听觉、触嗅觉、耐痛的程度、皮肤肌肉的弹性、须发的多少与光泽等方面的差异。 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差异均为内在脏腑功能状态及气血盛衰的外在表现。

浅谈骨科小儿患者的安全管理

浅谈骨科小儿患者的安全管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为了确保骨科小儿住院患者的安全,准确实施医疗与护理行为,本文根据小儿患者的特殊性,通过分析骨科小儿患者在住院期间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关改进与管理措施,认为护士除了要有专业的护理水平外,还要有一定的医学法律知识、良好的心理护理水平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关键词】骨科;小儿;安全管理 骨科小儿患者住院期间安全能否得到保障,与我们的医疗和护理工作息息相关,随着近现代矫形外科医学的快速发展,使得患有先天性畸形的患儿家属看到了希望,也这样使得骨科学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充,不再局限于早年传统意义上的骨折。我院作为一家三级特等综合医院,骨科年手术量可以达到七千余台,同时也给我们的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们的病房存在着日间手术量大、夜间急诊多,寒暑假期小儿患者多,加床倒床频繁等这样的问题。基于此,我们组织人员对于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采取人性化管理及安全管理对策,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护理安全及安全管理的概念 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内的心理、机体构成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它包括了一切护理缺陷和一切不安全的隐患,涉及参与护理活动的每个人员及各个环节。从广义的角度和现代护理管理的发展来看,还应包括护士的执业安全,即护士在执业的过程中不发生允许范围与限度以外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损害[2]。因此,对于患者安全的管理,已经也将永远是医院管理的主题。为了使患者和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得到保证,对于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见性分析和评估,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的过程称为安全管理。 2 患者安全问题与隐患 2.1 跌倒我科除了有肢体功能障碍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的小儿患者,大部分是一些先天畸形的患儿,多是伴有步态异常,如髋关节脱位、马蹄内翻足、臀肌挛缩、脊髓栓系综合征等,这些患儿是可以在手术前自己走动,步态不稳或是年龄偏小,加之地面上有积水或是果皮未及时清扫,物品凌乱,都有跌倒的危险。 2.2 坠床这些多发生在夜间,因为夜间家长入睡,护士夜间查房时,经常发现孩子身体部分处于床面状态,或是没有打开床栏杆,或是身体部分卡在床栏杆上,都将带来隐患。 2.3 患者信息错误我科小儿患者呈现很明显的周期性,寒暑假期间为高峰,因此,很多患儿住院都要在加床上过渡一段时间,然后才转到正规床位,因此,在此换床位的过程中,就很容易把患者儿信

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特点与临床

浅谈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特点与临床 【摘要】小儿体质的争论由来已久,主要的学术观点有“纯阳”学说、“稚阴稚阳”学说、“阳有余而阴不足”学说和“少阳”学说,而其中以“纯阳”和“稚阴稚阳”最突出。“纯阳”和“稚阴稚阳”理论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方面。“纯阳”表现为小儿在发育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稚阴稚阳”表现为小儿肌肤柔嫩,筋骨未坚,气血未充,脏腑娇嫩,阴阳二气均较不足。 【关键词】纯阳;稚阴稚阳;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临床用药原则 1、关于“纯阳”学说 最早提及小儿乃纯阳之体的是《颅囟经·脉法》:“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有诸多医家有相关观点: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四库全书目录提要》:“小儿纯阳,无烦益火。”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小儿门》云:“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元·朱丹溪《格致余论·慈幼论》云:“小儿十六岁以前,禀纯阳气,为热多也。”明·虞抟《医学正传·小儿科》:“夫小儿八岁以前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明·万全《育婴秘诀·鞫养以慎其疾》:“小儿纯阳之气,嫌于无阴,故下体要露,使近地气,以养其阴也。”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治法》:“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清·叶天士《幼科要略》:“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综上所述,“纯阳”说主要从小儿的生长发育旺盛。发病之后容易化热化火,以及治疗宜清凉来阐述小儿的体质特点。所谓“纯阳”是指三岁以下小儿禀受父母先天之气,真元未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而言。而不能把“纯阳”理解为“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从中医学基础理论来看,阳是人生命活动的动力,阳气旺盛则生命活动才能旺盛,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故阳气偏旺才能推动生长发育。 2、关于“稚阴稚阳”学说 “稚阴稚阳”源于《内经》,《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这里的“肉脆”指肌肉脆薄,“血少”是指血液中精微物质相对不

从小儿体质学说谈小儿针刺深浅

#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07-08-09 作者简介:张巧凤(1972-),女,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儿科、小儿神经精神康复工作。从小儿体质学说谈小儿针刺深浅 张巧凤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汕头 515041)摘要:通过对小儿体质特点的分析,根据针刺治疗原则,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是决定小儿针刺深浅的主要因素,并且浅刺是小儿针刺操作的基础和前提。具体操作方法则需根据不同病情进行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结合时令对患儿整体状况进行治疗。 关键词:针刺;小儿体质学说;浅刺 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97(2007)06-0008-02 针刺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和重要内容, 小儿针刺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 直是治疗儿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查阅了 大量文献,发现有关小儿针刺理论的论述尚少,因 此本文结合中医儿科理论和针灸推拿学专业5刺 法灸法学6内容,对小儿针刺的深度阐述如下,以 飨读者。 1 小儿体质特点 小儿体质学说源自5内经6,后世历代医家对 其不断补充、归纳、总结,形成许多学术流派,其学 术争鸣实质上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争 鸣[1],故小儿体质特点也就是小儿的生理病理 特点。 1.1 生理特点5灵枢#逆顺肥瘦篇6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0这是中医文献对小儿体质的最早记载。/肉0、/血0代表机体有形组成物质,即五脏六腑和形体结构,包括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0代表功能活动。从阴阳属性来划分,/肉0、/血0属阴,/气0属阳。5小儿病源方论#养子十 法6说:/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脑髓、五 脏六腑、营卫、气血,皆未坚固。0进一步说明了小 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育不完善。5温病条 辨#解儿难6将小儿的体质特点概括为/稚阴稚 阳0,充分说明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在生理功 能上,其发育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阴阳互根互 藏、相生相长,由于阴阳的自和本性和/阴平阳秘0的对立制约属性,小儿时期的这种/稚阳未足,稚阴未长0体质,必然要经过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阶段。这就导致了小儿/纯阳之体0观点的产生,也就是小儿的另一个生理特点。所谓/纯阳0,是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可见/稚阴稚阳0和/纯阳之体0是小儿体质中的两个方面,从物质和功能上表现为形体稚嫩、阴阳不足,生长旺盛、发育迅速。1.2 病理特点5医学三字经#小儿6说:/稚阳体,邪易干。05温病条辨#解儿难6也指出:/脏腑薄,藩篱蔬,易 于传遍;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0小儿形气未充,外卫功能不足,脏腑娇嫩,不仅发病容易,易于感触,而且传遍迅速,年龄越小越为突出。古代医家在阴阳方面提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脏腑方面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从而易感外邪,易患脾胃疾病,易动肝风,且患病后传变迅速,容易发生疾病的寒热虚实互相转化或同时并见,如5小儿药证直诀#原序6曾明确指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0但小儿因脏气清灵,患病时病因单纯,少受七情影响,因此若积极治疗,易于康复,预后一般良好。) 8)

常见血液净化技术

常见血液净化技术 血液透析的原理 ?透析是一种溶质通过半透膜与另一种溶质交换的过程。 ?透析原理包括:1、弥散;2、对流;3、吸附。 ?1、弥散:溶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运动的过程。 ?影响扩散的因素: (1)、溶质的浓度梯度 (2)、溶质的分子量 (3)半透膜的阻力 2、对流:当水通过滤过器膜大量移动时,会拖拉水中的溶质同时移动,这种伴有水流动的溶质转运称为对流。 3、吸附: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原理。如血液灌流,就是用炭肾清除血液中的大分子及中分子物质。 血液透析(HD) ?:血液进入透析器时,代谢产物通过透析膜弥散到透析液中,而透析液中的葡萄糖、电解质等机体所需物质则被补充到血液中,从而达到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的目的。 血液滤过(HF) ?血液滤过是模仿肾单位的滤过和重吸收原理而进行的,通过对流清除尿毒素。 ?特点:大量血浆中的溶质和水被滤出,同时须补充相当量的与正常细胞外液相似的置换液,血流量要求较血液透析高,一般需250-350/min。 ?优点:等渗性脱水,血流动力学稳定,在清除大中分子方面血滤优于血透。 血液灌流 ?血液灌流是血液经吸附清除某些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物后达到净化血液的一种治疗方法。 ?原理:活性碳吸附。 ?适应症:急性药物和毒物中毒、治疗尿毒症、肝性脑病、甲状腺危象、牛皮癣等。 血浆置换(PE)

?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离心法或膜分离法分离血浆和细胞成分,弃去血浆,而将血细胞成分及补充的平衡液、血浆、白蛋白溶液回输入体内。 ?特点:通过有效的分离置换方法迅速地选择性地从循环血液中去除病理血浆或血浆中的病理成分(如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蛋白质结合的毒物等),同时将细胞成分和等量的血浆替代品输回体内,达到治疗目的。 ?适应症: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药物过量等。 单纯超滤技术(IU) ?血液透析时排出患者体内多余的水分是透析疗法的主要功能之一。排出水分有两种方法:透析的同时将所要清除的水分利用机器的跨膜压进行超滤;超滤与透析分开进行,整个治疗过程仅仅超滤水分,不进行离子交换,称为单超。 ?特点:没有弥散作用 ?适应症:肾功能不全的水钠潴留、难治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肾病综合症的严重水肿。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每天连续24小时或接近24小时进行的一种连续性体外血液净化疗法。 ?常见有: ?1、连续性动脉-静脉血液滤过(CAVH) ?2、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 ?3、连续性动脉-静脉及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AVHD及CVVHD) ?4、连续性动脉-静脉及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AVHDF及CVVHDF) ?5、缓慢连续性超滤(SCUF) ?特点:血流动力学稳定 ?溶质清除率高 ?补充液体和胃肠外营养不受限制 ?清除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 ?应用于:重症急性肾衰、严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挤压综合征等

谈谈小儿体质与疾病

谈谈小儿体质与疾病 中医儿科通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疾病观,中医认为儿科疾病具有两大特点: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其生理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肝常不足,心火常盛,肺常不足,故疾病的产生除因外邪引发具备邪气本身的发病特点外,又因其脏腑的特点,易形成内外合邪,表现为表里同病的现象司空见惯。其内因的产生具备到每位患儿,又能产生不同的疾病和症状表现特点,反过来,一些体质特点的儿童发病后又能影响疾病的转归,其作用往往是相互的,临证尤要善辨。 在临床上,一定要辨清小儿的体质特点,才不致判断有误。一般来说,小儿呼吸道(关乎太阴经为主)、消化道(关乎太阴,阳明为主)为常见病,其他如出血性疾病(关乎少阴,太阴为主)、水肿(关乎太阴,少阴为主)无前二者多见,这也是其生理特点所决定的。 小儿的疾病同其他年龄段所发现的疾病一样具有随着体质变化而变化的,但其变化的速度和进度较为迅速(疾病随体质走),这就要求我们对小儿体质要有一望一问便知的能力。此非一日之功,但也不是不可以达到,只要临证中多观察也较易。据《素问》记载五形之人即为最早的体质学说,

在儿科中也具指导意义。王琦教授提出的九大体质学说很具体,但结合儿科,较显繁杂,下就儿科之常见易识体质作一叙述。 一、形成小儿体质的主要因素 ①先天因素,毋泳臵疑,先天对儿童体质的初具及形成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古云“人以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天”。“母热儿热,母寒儿寒,母弱儿弱,母惊儿惊”,“儿之肥瘦大小妍媸皆肖父母”。古人通过观察充分意识到父母因素对儿童的身体素质的形成具有密切 关系。 ②后天因素:a、饮食营养,早在两千多年的古人就认识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荣为充,并认识到“食甜成疳,食饱伤气,食冷成积,食致损,食苦耗神,食咸闭气,食肥生痰,食辣伤肺”;五味和食物的组成均可影响体质。在实际中,每个地方的饮食习惯的不同,或多或少地有不同的偏差,从而影响人体体质。现阶段,物质十分丰富,又加之家长对儿童的溺爱或放纵,常见牛奶不离口,晕菜不离桌,及辛辣炒煿之包装零食大量无节制的食用,进而形成的体质特点和易患疾病很多。b、生活起居和调护。宋代医家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中之养子十决“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勿令勿见非常之物,脾胃要湿,勿轻服粉米砂”等,在现代仍有实用价值。现代社会的生活快节奏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

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一般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来判断,是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是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中医观察体型,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等。其中尤以肥瘦最有代表性,如《灵枢·逆顺肥瘦》及《灵枢·卫气失常》即以体型将人分为肥人与瘦人,肥胖体质又以其形态特征等划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则进一步将体型与发病相联系,提出了“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的著名观点。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形态结构是产生生理机能的基础,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决定着机体生理机能及对反应的差异,而机体生理机能的个性特征,又会影响其形态结构,引起一系列相应的改变。因此,生理机能上的差异也是个体体质特征的组成部分。 人体的生理机能是其内部形态结构完整性的反映,也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机能协调的体现。因此,人体生理机能的差异,反映了脏腑机能的盛衰偏颇。诸如心率、心律、面色、唇色、脉象、舌象、呼吸状况、语声的高低、食欲、口味、体温、对寒热的喜恶、二便情况、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形体的动态及活动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第六章中医的体质理论及应用 不论何种社会,也不论何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人的体质都是社会最为基础的物质因素。一个民族体质的强弱与国家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一个民族的体质水平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群体体质水平的发展又会有力地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因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故体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材的竞争。人的素质不仅仅是以知识为标志,而应是知识、道德、体质的结合体。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者全都具备.才是完全的健康,体质是健康的基础。 体质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身和研究自身的——门学科。是综合了生物学,人类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主要成就形成的,研究体质的起源、发展和变异的学科:医学体质学是研究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的学科,即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关系的学科: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为疾病的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重视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体质学的知识:早在《内经》中,对体质的形成、分类以

及体质与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的关系就有极为详细的论述。其后,历代医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内经》关于发生体质学、年龄体质学、性别体质学、病理体质学及治疗体质学的理论,形成了中医学的体质学说,并对养生防病和辨证论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学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对中医学理论整理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展开和深人,中医体质学就应运而生了。 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含义 体质,又称禀赋、禀质、气禀、形质、气质等,即人体的质量。体质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 这一定义,首先强调了人体体质的形成是基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两个基本方面的。其次,也反映了中医学关于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说明了人体体质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第三,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

新生儿及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新生儿及小儿患者抗菌药的应用注意点 新生儿和小儿具有与成年人不同的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还不成熟,因此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也有相应的改变,应该根据其药学代谢动力学特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一)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全球新生儿感染发病率为0.7%,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的病死率仍高达20%左右。而其中尤以细菌性感染为主,所以做好新生儿抗菌药物的使用相当重要。新生儿并非成人的缩影,与较大的小儿也不同,新生儿早产儿各器官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并且每日都在改变,所以用药宜按天数的变化而变化。给药次数大多1周内每隔12小时用药1次,大于1周每隔8小时用药1次。对危重的新生儿比较可靠的给药方法是静脉注射。另外,新生儿在低温、缺氧、休克等病理状况下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能力也有改变,也要考虑减量,延长给药间隔。 1.新生儿药物体内过程的特点 (1)体内酶系统不成熟、影响某些药物(如氯霉素)代谢灭活,致血浓度异常增高。 (2)肾脏发育不全,许多经肾排泄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排泄减少,毒性反应发生增多。 (3)细胞外液容量较大,药物消除相对缓慢,消除半衰期延长。 (4)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较成人为弱,游离药物浓度较高,且易进入组织。如磺胺类药物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血中游离胆红素增高并沉积于脑组织,引起核黄疸。 2. 新生儿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1)严格按适应证选药,避免滥用或盲目使用,绝不用于病毒性或无感染性疾病。尽可能地在用药前做好病原学的检查。 (2)按照抗菌药物作用特点、体内过程及不良反应选药。 (3)结合新生儿的生理、病理、免疫等情况多采用杀菌剂。剂量1周内宜偏小。 (4)联合用药须有明确指征,多为两联,三联以上必要时使用。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药效拮抗和增加不良反应。 (5)新上市药品多不具备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数据,一般不选用。 (6)新生儿抗菌药物的应用一般不用肌内注射,多为静脉滴注,如口服要注意有无呕吐。 (7)新生儿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上不用于预防。 3. 新生儿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1)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表1)。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应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应避免应用。 表1 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4)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二)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小儿体质在儿童保健中的研究与应用_王晓鸣

中华中医药学刊 小儿体质在儿童保健中的研究与应用 王晓鸣 (浙江省中医院,浙江杭州310006) 摘要:归纳中医小儿体质学说/纯阳0、/稚阴稚阳0、/少阳0和/脏腑0学说等/四说0;按阴阳盛衰、脏腑禀赋、综合与不同年龄阶段分类,总结近代学者对小儿体质类型的研究;并对小儿体质分类在儿童保健中的研究和实践情况进行了综述;认为/因质制宜0的儿童保健理论与应用,对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儿体质学说;儿童保健;中医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9-1828-03 Resear ch and Appli c ati o n ofPedi a tri c C onstituti o n i n C hil d Car e W ANG X iao-m i ng (Zhejiang T rad iti onalC h i nese M edici ne H os p it a,l H angzhou310006,Zheji ang,Ch i na) A bstrac t:Intends to su mm ar i ze t he fo llow i ng four t heories i n TC M:P ure Y ang,T ender Y i n and T ender Y ang,Less- er Y ang and Z ang-f u V i scera,to present a b ird's eye v i ew o f the m odern scho l a rs'researches concerni ng ped i atric con-stit utiona l types,i n accordance w i th the concepts Exuberance and D ebilitation O f Y i n and Y ang and Constituti on of Zang -f u V i scera,i ntegrated w it h pediatr i c constit utiona l categor i zati on across age range,and to prov ide an ove rv ie w o f t he status quo of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 f ch ildren s'constituti on catego riza tion i n ch il d care.T he present aut horess ho l ds t he v i ew that the nove l ch il d care theo ry-"constit ution-conce rned treat m ent"(Y i n zh i zhi y i)and its appli cation is of supreme practi ca l si gn ifi cance i n enhanc i ng ch ildren s'hea lth. K ey w ords:Pediatr ic Constit u ti ona l Theory;Ch ild Care;TC M 收稿日期:2010-04-09 作者简介:王晓鸣(1957-),女,山东苍山人,教授、主任中医师,学 士,主要从事中医儿科保健学研究。 随着医学研究从以/病0为中心,向以/人0为中心的方 向发展,中医体质学和中医养生学研究和实践得到了普遍 重视。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 体质体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 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 疗的一门学说[1]。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对于小 儿的体质特点,历代医家和学者都作了积极的研究和阐述, 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中医小儿体质学说也逐渐形成,成为中 医体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中医小儿体质分类的研究 以及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古代医家对小儿体质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过程中,实际上 已经逐渐形成了小儿体质学说的独特体系,有经典出处、占 主导地位的有/四说0。/四说0从不同侧面对小儿体质进 行了论述,为小儿体质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1纯阳说/纯阳之体0一说起源于道家的阴阳学说。 在中国最早的儿科专著5颅囟经#脉法6中就有这样的记 载:/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0由此历代医家 广为推崇的纯阳学说形成。在实际应用中,对何谓纯阳,有 很多不同观点。有人认为纯阳是为纯阳无阴,如温病大家 叶天士在5幼科要略#总论6中提到:/襁褓小儿,体属纯 阳,所患热病最多0。后代医家在重新理解了原文的基础 上,结合小儿生长发育过程来看,认为应从小儿生理方面去 认识,理解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之意,这个解释现在普遍 被接受。 1.2稚阴稚阳说/稚阴稚阳0之说源于5内经6,5灵枢6 云:/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0。张景岳5景岳全书6指 出:小儿/元气未充0、/真阴未足0。清代医家吴鞠通在5温 病条辨#解儿难6中提出:/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 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也。0至此,/稚阴稚阳0学说建立。/稚阴稚阳0理论高度概 括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需要随着年龄不 断增长发育才能趋向完善。/稚阴稚阳0说的确立,使中医 学从功能和形体的角度对小儿体质的认识趋向全面,是对 /纯阳0学说的完善和补充。 1.3少阳说5灵枢#本输6云:/少阳属肾0。明代5育 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6云:/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以 发生者也。小儿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 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未已0。张锡纯在5医学衷中参 西录6中提出:/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0。 在这样的观点启发下,少阳学说开始崭露头角。近人安效 先明确提出了小儿为/少阳之体0,并对其含义与小儿生理 病理关系进行了较全面地论述。少阳学说充分展现了纯阳 学说小儿时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又包含易患 热病,易致肝火的病理特点,对稚阴稚阳说也做了良好补 充。 1.4脏腑说明代著名医家万全提出:/五脏之中肝有 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火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0 的观点,在5内经6/一水不胜二火0的启示以及丹溪学说的 1828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儿科学思想(一)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儿科学思想(一) 【摘要】《黄帝内经》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学术渊源。对小儿生理、年龄分期、体质、胎儿保健、诊断、先天因素致病、疾病预后转归、常见病及其病因等方面均有一定论述,虽未形成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其内容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医;儿科学;学术思想 《内经》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最早的儿科文献,它规范了中医儿科学的学术发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现将《内经》中有关中医儿科学的学术思想略予阐发。 1小儿生理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说明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均处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合,故能有子。”可见肾气的生发是推动小儿生长发育,各系统和器官功能成熟完善的根本动力。小儿的脏腑功能处于“娇嫩”“未充”的阶段,这种脏腑功能的“娇嫩”与“未充”,需要在肾气的生发、推动下,随着小儿年龄的不断增长,至女子“二七”14岁左右,男子“二八”16岁左右才能逐渐成熟完善起来〔1〕。肾藏精、主水,小儿肾精未充,故青春期前的女孩“无月事以时下”,男孩无“精气溢泻”。《灵枢·天年》更有“人年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

其气在下,故好走”,小儿10岁正处于现在的学龄期,此期体格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发育已经基本与成人相同,故“好走”。 2小儿年龄分期 《灵枢·卫气失常》中提出:“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这是我国医学史对小儿年龄的最早分期,才有后来《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大小论》的“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治”。对小儿年龄分期比较详细的当推《寿世保元》,云:“夫小儿半周两岁为婴儿,三四岁为孩儿,五六岁为小儿,七八岁为龆龀,九岁为童子,十岁为稚子矣”。时至今日我们仍遵循着18岁以内患者为儿科就诊范围,可见《内经》对小儿年龄的分期是符合现代医学理论的。 3小儿体质 小儿体质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长期影响下而形成的特殊状态。《灵枢·寿夭刚柔》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说明每个人的体质是有差异的。婴儿期间脏腑气血未充,生长发育特别快,营养需求高。但是,婴儿脾胃运化力弱,肺卫娇嫩未固,自身免疫力尚未健全,受之于母体的免疫能力逐渐消失,容易发生肺系病证、脾系病证及各类传染病。正如《灵枢·逆顺肥瘦》所云:“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后世诸多医家受此启发而创立了自己的理论,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养小儿论》中说:“小儿脏腑之气软弱。”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