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教案

两角和、差正弦公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的推导过程,熟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2.过程方法与目标:培养学生严密而准确的数学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对比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表达和思考的能力,学会从已有知识出发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识及对待新知识的良好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

2.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推导:

()()sin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2222ππππαβαβαβαβαβ

??????????+=-+=-+=-+- ? ? ???????????????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特例:sin(

)cos 2

αα∏

±= 3sin(

)cos 2

αα∏

±=-

(二)例题讲解

例1、 利用和(差)公式求??15sin 75sin 和的值。

232162sin 75**222244

o o o o o o =

+=+o=sin(45+30)=sin45cos30+cos45sin30232162

sin15sin(4530)sin 45cos30cos 45sin 30**222244

o o o o o o o =-=-=

-=-另:sin15sin(9075)cos75o o o o =-=

例2、 已知

)sin()sin(),,2

(,43cos ),2,0(,32sin βαβαππ

ββπαα-+∈-=∈=

与求的值。(又若βα,是第二象限角时)

2sin ,0,32αα∏??

=∈ ??? 2

225cos 1sin 133αα??∴=-=-=

??? 3cos ,,42ββ∏??

=-∈∏ ???

2

237sin 1cos 144ββ??∴=-=--= ??? 2357635

sin()sin cos sin **343412

cos αβαβαβ-+??∴+=+=-+=

???

2357635

sin()sin cos sin **343412

cos αβαβαβ+??-=-=--=-

??? 例3、 不查表求下列各式的值:

(1)sin 7cos37sin 37cos7o o o o - (2)

ππππ611

sin 1225cos 611cos 1225sin

-

解:1

sin(737)sin 302

o o o -=-=-

解:25112

sin(

)sin 12642

∏∏-∏==

(3)

)

3

sin(

)3

sin(

απ

απ

-++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33333131

cos sin cos sin 22223cos ααααααααα∏∏∏∏

++-=++-=

(4)2cos10sin 20sin 70o o

o

-

()()

02cos10sin 3010) sin702cos10sin30cos10cos30sin10sin70 13

2cos10cos10sin1022 sin7033cos10sin102

2sin70 31

3cos10sin10)22

sin70 3sin 1060sin70

3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

--=

-+=+=+=+=

=-((

例4、求证:

)

6

sin(

2sin 3cos απ

αα+=+

证明:2sin(

)2(sin cos cos sin )66613

2(cos sin )22cos 3sin ααααααα

∏∏∏

+=+=+=+

例五、 已知

βαβαβαtan tan ,31)sin(,21)sin(则=-=

+=__________5_______

sin tan sin cos cos sin tan cos sin cos α

ααβ

αββαββ

==

(三)课堂练习:

在ABC ?中,

)sin(,135

cos ,53cos B A B A +==

则的值为 ( A )

A 、6556

B 、6556-

C 、6516

D 、6516-

四、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学会灵活运用. 五、板书设计: 1.两角和正弦公式

()sin αβ+sin cos cos sin αβαβ=+ 推导过程

2.两角差正弦公式 例题

()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练习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有趣证明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有趣证明 江苏省泰州市朱庄中学曹开清 225300 一、勾股定理的一个证明与两角和的正弦公式 如图1(a),在一个边长为a+b的大正方形中,放置了4个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的直角三角形,显然图中小正方形的面积等于c2.现在我们将图1(a)中的 4 个直角三角形移位,拼成图1(b),显然图1(b)中两个较小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a2+b2.因为图1(a)与图1(b)中空白部分的面积相等,所以有a2+b2=c2,亦即证明了勾股定理. 我觉得这是勾股定理众多证明方法之中,最简单的一个证明了.不仅如此,它其实还有着另外一个用途,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发现的.现在将上面两个图“压扁”,成为图2: 如图2(a),原来的正方形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是mnsin(α+β),其中m 、n 分别是相邻两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度.如图2(b),原来的两个正方形变成了两个矩形,其

面积之和是msin α·ncos β+mcos α·nsin β.与上面一样,图2(a)与图2(b)中空白部分的面积相等,所以有mnsin(α+β)=msin α·ncos β+mcos α·nsin β,化简得sin(α+β)=sin αcos β+sin αcos β,这就是三角学中最重要的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在这里,勾股定理和两角和的正弦公式竟来自相同的证明方法! 二、无意中导出两角差的正弦公式 邻居有个小孩,一次拿了他的作业本来问我.题目是这样的:如图,AD ⊥BD ,∠ACD =α,∠ABD =β,BC =a ,则AD =___________. 他的答案是)sin(sin sin βαβ α-?a ,但他的老师给他打了个“×”.我问他是怎么做的?他马上写了起来: 在ΔABC 中,BC =a ,∠ABC =β,∠BAC =α―β,根据正弦定理,得 )sin(sin βαβ-=a AC , 即)sin(sin βαβ-=a AC . 在RtΔACD 中,) sin(sin sin sin βαβαα-=?=a AC AD . 我说对啊!他却说老师的正确答案是:αβcot cot -= a AD .解题过程如下: 在RtΔABD 中,βcot ?=AD BD ;在RtΔACD 中,αcot ?=AD CD , 所以a CD BD AD =-=-)cot (cot αβ, 即α βcot cot -=a AD .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海南省三亚市第一中学数学组陈艳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三章第一节,是学习了第一章三角函数和第二章平面向量后的内容,其的中心任务是通过以知的向量和三角恒等变换知识,探索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功能及其运用,同时本节内容也是第三章其他十个公式的推导基础。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能用之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对学生渗透探究思想、类比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公式的推导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体会公式探求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同时渗透如上所说的多种数学思想。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公式的推导与简单应用,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探索、创新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公式的灵活应用。 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探索与证明。 教法:问题诱思法,探究法,演练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三教学流程: 一用熟悉的知识引出课题 二 明确 探索 的目 标和 途径 三 组织 学生 自主 探索 证明 四 通过例 题练习 加强对 公式的 理解 六 布置 作业 五 小 结

四教具:多媒体(幻灯片加几何画板课件演示) 五教学情景设计: 1.我们先看两个问题: (1) cos( π—β)=? (2) cos( 2π—β)=? 大家根据诱导公式很快得出了答案,大家接着思考一个问题,当特殊角π和2π被一般角α取代, (3) cos( α-β )=? 2.大家猜想了多种可能,其中有同学猜想 cos(α-β)=cosα-cosβ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证明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五种推导方法之对比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王恩宾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恒等变换的基础,其他三角函数公式都是在此公式 基础上变形得到的,因此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作为本章要推导的第一个公式,往 往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 对于不同版本的教材采用的方法往往不同,认真体会各种不同 的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下面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五种常见推导方法归纳如下:方法一:应用三角函数线推导差角公式的方法 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1,∠POP1=β,则∠POx=α-β. 过点P作PM⊥x轴,垂足为M,那么OM即为α-β角的余弦线,这里要用表示α,β 的正弦、余弦的线段来表示OM. 过点P作PA⊥OP1,垂足为A,过点A作AB⊥x轴,垂足为B,再过点P作PC⊥AB,垂 足为C,那么cosβ=OA,sinβ=AP,并且∠PAC=∠P1Ox=α,于是OM=OB+BM=OB +CP=OA cosα+AP 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 综上所述,. 说明:应用三角函数线推导差角公式这一方法简单明了,构思巧妙,容易理解. 但这种推 导方法对于如何能够得到解题思路,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种证明方法的另一个问题是公式是在均为锐角的情况下进行的证明,因此还要考虑的角度从锐角向任意角的推 广问题. 方法二:应用三角形全等、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推导差角公式的方法

设P1(x1,y1),P2(x2,y2),则有|P1P2 |= . 在直角坐标系内做单位圆,并做出任意角α,α+β和,它们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P2、P3和P4点,单位圆与x轴交于P1,则P1(1,0)、P2(cosα,sinα)、P3(cos(α+β),sin(α+β))、. ∵,且, ∴,∴, ∴ , ∴, ∴,. 说明:该推导方法巧妙的将三角形全等和两点间的距离结合在一起,利用单位圆上与角有关的四个点, 建立起等式关系,通过将等式的化简、变形就可以得到符合要求 的和角与差角的三角公式. 在此种推导方法中,推导思路的产生是一个难点,另外对于三点在一条直线和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时这一特殊情况,还需要加以解释、说明.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是在研究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具有“两角和差”关系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在这些公式的推导中,教科书都把对照、比较有关的三角函数式,认清其区别,寻找其联系和联系的途径作为思维的起点,如比较cos(α-β)与cos(α+β),它们都是角的余弦只是角形式不同,但不同角的形式从运算或换元的角度看都有内在联系,即α+β=α-(-β)的关系,从而由公式C(α-β)推得公式C(α+β),又如比较sin(α-β)与cos(α-β),它们包含的角相同但函数名称不同,这就要求进行函数名的互化,利用诱导公式(5)(6)即可推得公式S(α-β)、S(α+β)等. 2.通过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推导,揭示了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与这两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还使学生加深了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方法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本节的几个公式是相互联系的,其推导过程也充分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深刻领会它们的这种联系,从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本节几个例子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引导,例如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先认真分析条件,明确要求,再思考应该联系什么公式,使用公式时要具备什么条件等.另外,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表述,不能只看最后结果而不顾过程表述的正确性、简捷性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三角恒等变换能力所不能忽视的.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探索、发现并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强化题目的训练,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运用,会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恒等证明,使学生深刻体会联系变化的观点,自觉地利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变形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变形 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公式 ①cos(α-β)=cos_αcos_β+sin_αsin_β(C (α-β)) ②cos(α+β)=cos_αcos_β-sin_αsin_β(C (α+β)) ③sin(α-β)=sin_αcos_β-cos_αsin_β(S (α-β)) ④sin(α+β)=sin_αcos_β+cos_αsin_β(S (α+β)) ⑤tan(α-β)=tan α-tan β 1+tan αtan β(T (α-β)) ⑥tan(α+β)=tan α+tan β 1-tan αtan β(T (α+β)) (2)公式变形 ①tan α+tan β=tan(α+β)(1-tan αtan β). ②tan α-tan β=tan(α-β)(1+tan αtan β). 2.二倍角公式 (1)公式 ①sin 2α=2sin_αcos_α, ②cos 2α=cos 2α-sin 2α=2cos 2α-1=1-2sin 2α, ③tan 2α= 2tan α 1-tan 2α . (2)公式变形 ①cos 2 α=1+cos 2α2,sin 2 α=1-cos 2α2 ; ②1+sin 2α=(sin α+cos α)2,1-sin 2α=(sin α-cos α)2,sin α±cos α=2sin )4(π α±. 3.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中的角α,β是任意的.(√) (2)存在实数α,β,使等式sin(α+β)=sin α+sin β成立.(√) (3)在锐角△ABC 中,sin A sin B 和cos A cos B 大小不确定.(×) (4)公式tan(α+β)=tan α+tan β 1-tan αtan β 可以变形为tan α+tan β=tan(α+β)(1-tan αtan β),且对任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教案(高教版拓展模块)

1.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 一、教学目标 ⒈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⒉培养学生利用公式求值、化简的分析、转化、推理能力; ⒊发展学生的正、逆向思维能力,构建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公式的的推导及逆用 三、教学设想: (一)复习式导入: 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这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下面大家思考一下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是怎样的呢? (二)探讨过程: 我们根据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以得到: cos()cos cos sin sin sin 222π π π αααα-=+= 提示:我们可以利用上式实现正弦、余弦的互化,这对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有帮助吗? 让学生动手完成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的推导. ()()sin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2222ππππαβαβαβαβαβ??????????+=-+=-+=-+- ? ? ???????????????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 由此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 ()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让学生观察并记忆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并思考与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联系与区别。 (三)例题讲解 例1、利用和、差角正弦公式求sin 75,sin15的值. 解:分析:把75,15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 12sin 75sin(3045)sin 30cos 45cos30sin 452=+=+=?+=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示范课)

《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玉林高中数学科 授课人:饶蔼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让学生探索、猜想、发现并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公式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并为建立其他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2.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简单运用,掌握不同方法求值. 3. 情感态度:通过课题背景的设计,增强学生的探究、应用意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探究、证明过程和公式的初步应用. 2. 难点:探究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也学习了同角三角函数式的变换;理解了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并能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经历了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公式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学生容易犯思维不严谨、不严密的错误,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搞清楚两角差与相应向量夹角的联系与区别. 教法、学法 1. 教法:问题驱动、引导发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2. 学法:课前预习、小组探究、反思小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金城超市电梯长度约为8米,坡度(与地面夹角)约为30度,请问当我们上完电梯后,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多少米? 设前进量为x 米,则3430cos 8=?=x 米 提问:当电梯坡度为45度时,其他不变,x 等于多少?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详细教案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主讲教师:卫金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究,让学生在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基础上记忆公式,并用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为后面推导其他和(差)角公式打好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变换及向量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让学生体会利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创造的过程,体验成功探索新知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 学情分析: 1、知识分析:必修4前两章刚学习了《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的知识,学生对前两章知识尚记忆深刻,为第三章第一节“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学习做了充足的知识准备; 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中所涉及的用三角函数线推导公式部分比较难,学生独立探究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合理引导、并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来完成. 2、能力分析: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已经培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小组讨论和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但由于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课堂参与程度不高,所以我合理分组,让学习基础较好且课堂积极活跃的学生带动小组内其他学生一起完成新课学习; 从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来看,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归纳总结的能力,但对数学中逻辑严密的一般结论,还不能用严格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3、学习习惯与态度:所带班级属于文科班,学习纪律性比较好,听课认真,动笔演算等能力比较好,但作为文科班女生胆子小,回答问题方面不是很活跃,需要合理分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教学难点:两次探究过程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知识准备: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三角函数线、诱导公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圆规,三角板 教学流程: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第4课时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推导岀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2、会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求非特殊角的正切值 3、应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进行计算、化简、证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推导;两角和、差公式的灵活应用 难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逆向使用;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恰当寻找解题思维的起点.【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弦公式,余弦公式,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正切公式.这样对于一些非特殊角的正切,我们也能计算,如tan75 . 在推导正切公式之前,能否用已学知识来计算tan75的值. 问题引入 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 si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sin( )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 cos( ) __________________ ,cos( ) ___________________ 构建新知 推导过程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cos cos ,得 两角和、差的正切公式: tan tan tan() 1 tan tan 用代替,就可得到 tan tan tan() 1 tan tan

例题分析

例1 求值 (1) tan 750 ; ( 2) tan 17 0 1 tan 17 tan 43 0 0tan 43° 1 tan 75 0 1 tan 75 0 (1) tan 750 tan (45 30 ) (2) tan17 0 (3) tan 43 0 tan17 0 tan 430 tan (17 43 tan 75 0 1 tan 75 0 tan 45 tan 75 1 tan 45 tan 75 tan (45 75 ) 例2 已知tan( ) -,tan 3 ,求 5 7 解 tan tan ( ) 随堂训练 1 ?填空: 0 1 3 (1) tan 105 1 「 5 tan tan 12 12 tan tan 12 12 1 tan 15° 1 tan 150 tan 30 (4) tan150 1 tan15 0 1门 tan 15 1 1 tan15 2.已知tan 3, tan( )3 , 求tan 2 5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 3 解 tan tan ( )

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民族中学 王克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 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已知入手,研究对象的性质,再联系所学知识,推导 出相应公式。”这一研究过程,培养他们观察、分析、联想、归纳、推理的 能力。通过阶梯性的强化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两角和与差的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 勇于发现的求索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及时总结的 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想一想:cos15?=o 由上一节所学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同学们很容易想到: 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公式: 二.、讲授新课 探索新知一 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思考:由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 αβ-=+,如何求cos()?αβ-= cos15cos(4530)cos 45cos 30sin 45sin 304+=-=+=o o o o o o o cos75=o cos(3045)? +=o o cos75?=o

分析:由于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αβαβ+=--,结合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诱导公式,将上式中以-β代β得 cos[()]cos cos()sin sin cos()cos cos sin sin ()ααβαβαααββββ=--=-+--=+ 1、 上述公式就是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记作()c αβ+。 由两角和的余弦公式:()c αβ+,我们现在完成课前的想一想: 探索新知二 思考:前面我们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会不会有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呢?如果有,又该如何推导呢? 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如何实现由余弦到正弦的转化呢? cos()sin 2 παα-= 结合()c αβ+与()c αβ-,我们可以得到 cos[()]cos[()]cos()cos sin()sin 22sin )2(2ππππαβαβααβββα=-++=--=-+- sin cos sin cos αββα=+ 2、 上述公式就是两角和的正弦公式,记作()s αβ+。 那sin()?αβ-= 将上式sin()αβ-sin cos sin cos αββα=+中以-β代β得 sin[()]sin cos()sin()cos sin cos sin cos αβαββααββα+-=-+-=-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cos30cos45sin30sin 45=-o o o o cos75=o cos(3045)+o o

两角和与差公式的应用

两角和与差公式的应用 【导航练习】 1.已知A 、B 均锐角,且满足tan A ·tan B=tan A +tan B +1 ,则cos (A +B )= . 2. sin x =2 2是tan x =1成立的 ( ) A .充分非必要条件 B .必要非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3.在(0,2π)内,使0<sin x +cos x <1成立的x 的取值范畴是 ( ) A .(0,π2 ) B .(π4 ,3π4 ) C .(π2 ,3π4 )∪(7π4 ,2π) D .(3π4 ,π)∪(3π2 ,7π4 ) 4.已知α+β=π4 +2k π (k ∈Z ),求证:(1+tan α)(1+tan β)= 2 5.已知cos x +cos y = 12 ,sin x -sin y = 14 ,求cos (x +y )的值. 【巩固练习】 1.已知θ是锐角,那么下列各值中,sin θ+cos θ能取到的值是 ( ) A .43 B .34 C .53 D .12 2.已知tan x = - 2 ,π

5.求 42 sin 18cos 318sin 的值。 6. 化简:sin (x +17°)cos (x -28°)+cos (x +17°)sin (28°-x ) 7.求证:在△ABC 中,sin A cos B cos C +sin B cos C cos A +sin C cos B cos A = sin A sin B sin C 8. 在△ABC 中,tan B +tan C + 3 tan B tan C = 3 ,又 3 tan A + 3 tan B +1 = tan A tan B ,试 判定△ABC 的形状。 9.已知π2 <β<α<3π4 ,cos (α-β)= 1213 ,sin (α+β)= - 35 ,求sin2α的值。 10.已知tan α、tan β是关于x 的方程mx 2+(2m -3)x +m -2 = 0的两个根,求tan (α +β)的取值范畴。 11. 在△ABC 中,若tan A , tan B , tan C 成等差数列,且tan A +tan B +tan C = 3 3 。求证A 、 B 、 C 也成等差数列。

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一、教材分析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人教A 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第一节课的内容。本节主要给出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索,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公式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 及其功能,并为建立其他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2.通过课题背景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探索和简单应用。 难点 探索过程的组织和引导。 四、学情分析 之前学习了三角函数的性质,以及平面向量的运算和应用,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如何利用任意角αβ,的正弦余弦值来表示cos()αβ-,牢固的掌握这个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进行下一节内容的学习。 五、教学方法 1.自主性学习法:通过自学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分析、探索、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 3.反馈练习法:以练习来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存在的差距 六、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理解两种方法的推理过程。 2.教师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以学校教学楼为背景素材(见课件)引入问题。并针对问题中的0 cos15用计算器或不用计算器计算求值,以激趣激疑,导入课题。 教师问:想一想: 学校因某次活动的需要,需从楼顶的C 点处往该点正对的地面上的A 点处拉一条钢绳,为了在购买钢绳时不至于浪费,你能算一算到底需要多长钢绳吗? (要求在地面上测量,测量工具:皮尺,测角器) 问题:(1)能不能不用计算器求值 :0cos 45 ,0cos30 ,0 cos15 (2)0 cos(4530)cos45cos30-=-是否成立? 设计意图:由给出的背景素材,使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抛出新知识引起学生的疑惑,在兴趣和疑惑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习方向。 (二)、研探新知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函数(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 两角差的余弦函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余弦函数 一、基本能力达标 1.已知α∈? ????0,π2,cos α=3 3,则cos ? ????α+π6=( ) A.12-66 B .1-66 C .-12+66 D .-1+6 6 解析:选A ∵α∈? ????0,π2,cos α=33,∴sin α=63, ∴cos ? ????α+π6=cos αcos π6-sin αsin π 6 =33×32-63×12=12-66 . 2.满足cos αcos β=3 2 -sin αsin β的一组α,β的值是 ( ) A .α=13π12,β=3π4 B .α=π2,β=π 3 C .α=π2,β=π6 D .α=π3,β=π 4 解析:选B ∵cos αcos β=3 2 -sin αsin β, ∴cos αcos β+sin αsin β=32,即cos(α-β)=3 2, 经验证可知选项B 正确. 3.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cos A cos B ,则△ABC 一定是 (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三者都有可能 解析:选C ∵sin A sin B <cos A cos B , ∴cos A cos B -sin A sin B >0,∴cos(A +B )>0,

∴A +B <90°,∴C >90°,∴△ABC 是钝角三角形. 4.已知3cos x -sin x =-6 5,则sin ? ?? ??π3-x = ( ) A.45 B .-45 C.35 D .-3 5 解析:选D 3cos x -sin x =2? ?? ??sin π3cos x -cos π 3sin x =2sin ? ????π3-x =-65,故sin ? ?? ??π3-x =-3 5. 5.已知0<α<π2<β<π,又sin α=35,sin(α+β)=3 5,则sin β 等于( ) A .0 B .0或2425 C.2425 D .±24 25 解析:选C 由0<α<π2<β<π得,π2<α+β<3π 2 , 又sin α=35,sin(α+β)=35,∴cos α=45,cos(α+β)=-4 5, ∴sin β=sin[(α+β)-α] =sin(α+β)cos α-cos(α+β)sin α=35×45-? ????-45×35=24 25. 6.sin 15°+cos 165°的值是________. 解析:原式=sin(45°-30°)+cos(120°+45°) =sin 45°cos 30°-cos 45°sin 30°+cos 120°cos 45°-sin 120°sin 45° =22×32-22×12-12×22-32×22=-22.答案:-22 7.设a =2cos 66°,b =cos 5°-3sin 5°,c =2(sin 47°sin 66°

三角函数两角和与差,以及万能公式的推导

三角函数两角和与差, 以及万能公式的推导-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向量法: 取直角坐标系,作单位圆 取一点A,连接OA,与X轴的夹角为A 取一点B,连接OB,与X轴的夹角为B OA与OB的夹角即为A-B A(cosA,sinA),B(cosB,sinB) OA=(cosA,sinA) OB=(cosB,sinB) OA*OB =|OA||OB|cos(A-B) =cosAcosB+sinAsinB |OA|=|OB|=1 cos(A-B)=cosAcosB+sinAsinB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作单位圆O,并作角α,β,-β,使角α的始边为Ox交⊙O于P1,终边交⊙O于P2;角β的始边为OP2,终边交⊙O于P3;角-β的始边为OP1,终边交⊙O于P4.依三角函数的定义,得P1、P2、P3、P4的坐标分别为P1(1,0),P2(cosα,sinα)、P3(cos(α+β),sin(α+β)),P4(cos(-β),sin(-β)).连接P1P3,P2P4. 则∣P1P3∣=∣P2P4∣.依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P1P3|2=〔cos(α+β)-1〕2+〔sin(α+β)-0〕2, ∣P2P4|2=〔cos(-β)-cosα〕2+〔sin(-β)-sinα〕2 ∴〔cos(α+β)-1〕2+sin2(α+β)=〔cos(-β)-cosα〕2+〔sin(-β)-sinα〕2 展开整理,得2-2cos(α+β)=2-2(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α+β.该公式对任意角α,β均成立 在公式Cα+β中,用-β替代β. cos(α-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α-β.该公式对任意角α,β均成立.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函数》教学设计 商州区中学秦明伟 一、学情分析 本课时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正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有主动意识,对新知识充满探求的渴望。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这为他们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建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二节,推导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本章所涉及的所有公式的源头。 由于向量工具的引入,教材选择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这样处理使得公式的得出成为一个纯粹的代数运算,大大地降低了思考的难度,也更易于学生接受。 从知识产生的角度来看,在学习了《三角函数》及《平面向量》后再学习由这些知识推导出的新知识也更符合知识产生的规律,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从知识的应用价值来看,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是新教材的显著特点,课本中丰富的生活实例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体验生活即数学理念,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而推导得到其余的和差公式,为后续简单的恒等变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究,让学生探索、发现并推导其他和(差)角公式,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强化题目的训练,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在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基础上记忆公式,并用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向量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及公式的具体运用,使学生深刻体会联系变化的观点,让学生自觉的利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创造的过程,体验成功探索新知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的推导。 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并能灵活运用公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一、教学目标 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 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 三、教学设想: (一)导入:问题1: 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 2cos 45=3cos 30=()cos15cos 4530?=-=猜想,是不是等于cos 45cos30-呢? (二)探讨过程: 思考1:怎样构造角β和角αβ-?(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 思考2:我们在第二章学习用向量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两角差余弦公式我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来证明? (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 (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三)例题讲解 例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cos 75、cos15的值. 解:分析:把75、15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 ()231cos7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22224=+=-= ?-= ()231cos1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222=-=+= ?+=例2、4sin 5α=,5,,cos ,213παπββ??∈=- ??? 是第三象限角,求()cos αβ-的值. 解:,2παπ??∈ ???,4sin 5α=由此得3cos 5α===- 又因为5cos ,13ββ=-是第三象限角,所以12sin 13β===-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 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启发式教学 2. 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设想: (一)导入: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 2cos 452=,3cos302 =,由此我们能否得到()cos15cos 4530?=-=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cos 45cos30-呢? 根据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可知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 ?αβ-= (二)探讨过程: 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1P ,cos α等于角α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用角α的余弦线来表示,大家思考:怎样构造角β和角αβ-?(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 展示多媒体动画课件,通过正、余弦线及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探索()cos αβ-与cos α、cos β、sin α、sin β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到c o s ()c o s c o s s i n αβαβαβ-=+,认识两角差余弦公式的结构. 思考:我们在第二章学习用向量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两角差余弦公式我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来证明?

提示: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 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 展示多媒体课件 比较用几何知识和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不同之处,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与便利之处. 思考:()cos ?αβ+=,()()cos cos αβαβ+=--????,再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得出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三)例题讲解 例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cos 75、cos15的值. 解:分析:把75、15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 ()232162cos7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3022224-=+=-=?-?= ()232162cos1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3022224 +=-=+=?+?= 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例如:()cos15cos 6045=-,要学会灵活运用. 例2、已知4sin 5α= ,5,,cos ,213παπββ??∈=- ??? 是第三象限角,求()cos αβ-的值. 解:因为,2παπ??∈ ???,4sin 5α=由此得2 243cos 1sin 155αα??=--=--=- ??? 又因为5c o s ,13 ββ=-是第三象限角,所以22512sin 1cos 11313ββ??=--=---=- ??? 所以3541233cos()cos cos sin sin 51351365αβαβαβ??????-=+=-?-+?-=- ? ? ???????

高中数学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知识点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本节重点:熟练掌握并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课前引入: 3215tan ,4 2 615cos ,42 615sin -=?+=?-= ? (一).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推导:首先在单位圆上任取两点A (cos ααsin ,)B(ββsin ,cos ) ) si n ,(c os ),si n ,(c os ββαα==∴OB OA )(,sin sin cos cos βαβαβα-?=?+=?∴OB OA OB OA Θ又=cos(βα-)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得出 用得替换ββ-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用诱导公式得 β αβαβα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sin cos cos sin )sin(+=+-=- β αβ αβα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tan tan 1tan tan )tan(+-=--+= +∴ 二倍角公式: ①θθθcos sin 22sin = ②θθθθθ2222 sin 211cos 2sin cos 2cos -=-=-= ③θ θ θ2tan 1tan 22tan -= 例1、 求?15cos 练习1、求? ? -?70sin 20sin 10cos 2

课堂练习: 1.下列等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 A .cos()cos cos αβαβ+=+ B .cos()cos cos αβαβ-=- C .sin( )sin 2π αα-= D .cos()sin 2 π αα-= 2.化简sin119sin181sin91sin 29???-???等于( ) A . 12 B .1 2 - C .- 3.若1cos 2α=- ,sin β=(,)2παπ∈,3(,2)2 π βπ∈, 则sin()αβ+的值是( ) A . 2 B .2 -.1- D .0 4.若,(0, )2 π αβ∈, cos()2 2β α-= ,1sin()22αβ-=-,则cos()2 αβ +的值等于( ) A .1 B .12- 或1 C .1 2 或1 D .2 5.已知α为第二象限的角,3 sin 5 a =,则tan 2α= . 6.已知1sin cos 2αβ-=,1 cos sin 3 αβ-=,则sin()αβ+= . 7.要使32cos 1 m x x m -=-有解,求实数m 的范围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说课稿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第一课时的教学容,是本模块第一章《三角函数》和第二章《平面向量》相关知识的延续和拓展。其中心任务是通过已学知识,探索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它不仅是前面已学的诱导公式的推广,也是后面其它和(差)角公式推导的基础和核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容之一。 2、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对本节课来说,学生最大的困惑在于如何得到公式.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究和应用; 教学难点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由来及证明;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独立探索。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定位在公式的向量法证明和应用上;学会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完善证明;学会正用、逆用、变用公式;学会运用整体思想,抓住公式的本质.在新旧知识的冲撞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对知识进行重组、构建,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2)过程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在公式的证明过程中,培养学生反思的好习惯;在公式的理解记忆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简洁、对称美;在公式的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自我纠错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励勇气,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对猜想的验证,对公式证明的完善,培养学生实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法设计 1、学情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