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沙三上1-4油藏油水过渡带剩余油研究

沙三上1-4油藏油水过渡带剩余油研究

石油化工

8 2015年18期沙三上1-4油藏油水过渡带剩余油研究柳丽虹周华东张宇高洪杰冉辉

中原油田采油二厂,河南濮阳 457532

摘要:通过吸水剖面、新钻井水淹层、剩余油监测资料发现,在注采井网不完善井区、局部构造高点油水过渡带剩余油富集,明确了平面剩余油分布受岩性与断层控制,在此基础上进行剩余油挖潜的井网部署。

关键词:油水同层;油水边界;剩余油

中图分类号:TE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99(2015)18-0008-01

1 项目研究背景

经过30年的开发,沙三上1-4油藏进入了开发后期,产量逐年下滑,两个递减加大,层间矛盾突出。主力区块的主力油层由于层内高渗条带存在,已严重水淹,层内剩余油挖潜难度较大。

1.1 地质概况

沙三上1-4油藏处于濮城背斜构造主体部位,构造走向NNE向,濮城构造在沙三上1-4被三组(NNE、NEE、EW)断层分成四大块,分别为濮67、濮49、濮65、濮45块。各块内部发育有次级小断层,使得沙三上1-4油藏构造进一步复杂化。油藏埋深-2800--3050m,沙三上1、2储层较发育,为主要含油砂组,沙三上3、4砂组储层发育差,含油性差。储层物性较差,属正常压力系统。

1.2 存在问题

1.2.1 储层物性差异大,分砂组挖潜调整困难

沙三上1-4油藏发育稳定的只有1、2砂组,其中一类层1.4、1.5、1.6、1.8、2.2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二类层水驱动用程度低,挖潜难度大。由于砂组单一、隔层小、层间矛盾大,卡封单注容易造成主力层注采失调,合注则抑制二类层储量动用。

1.2.2 分块储量动用不均,水驱控制程度低

沙三上1-4油藏除濮45块注采井网较完善外,其余各块均不完善。濮67块、濮49块井大多合采,本层出力甚少;由于水驱控制程度低,地层能量下降快,油井普遍低能低产。

2 主要技术内容

2.1 油水过渡带形成机理

油藏形成过程中,由于油、气、水的重力差,使储集层中的油气水按比重大小从上到下呈层状分布,天然气最轻占顶部的孔隙空间,其下是油,水在最下部,形成油气水宏观分布,由于重力作用,储集层的水都流入储层的最下部,并与上面的油层之间形成明显的水平分界线,但由于储集层中的多孔介质系统有许多的毛细管及毛细管孔道存在,毛细管压力的作用使储油层中的流体按比重的分异是不明显的,油水界面并非水平界面,而是一个渐变的两相共存的过渡带。其厚度可达几米;实际上,油水界面不是一个截然分开的面,而是一个介于纯产油部分和纯产水部分之间的一个过渡带,带内油、自由水和束缚水共存。从油水界面向上,含油饱和度逐渐增大,而含水饱和度逐渐降低,直至纯含油带。在过渡带上部以产油为主,而向下逐渐以产水为主。油水过渡带的厚度取决于储集层的物性和流体性质。随储层渗透率的增大,过渡带变薄。即:物性好,过渡带薄;反之则厚。在实际生产中,油水界面为油水同出面。

2.2 油水过渡带属性特征

2.2.1 油水过渡带的确定

随着钻遇边部井增加,在前人定义油水界面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新钻井电测结果和剩余油监测资料,重新分析油藏原始油、水层试油结论,绘制油水过渡带电测图版。从而确定了油水过渡带的范围及油水界面,为下步油水过渡带的挖潜提供了基础。

2.2.2 油水过渡带高、宽度

利用相渗曲线、毛管压力曲线,结合储层倾角和渗透率数据,通过公式计算出油水过渡带高度及宽度。

油水过渡带高度:△H=CK-0.052

式中:C=23.817△ρwo-1;

△ρwo-1:水油密度差,g/cm3

K:空气渗透率,mD

油水过渡带宽度:L=H/tgα

式中:H:油层厚度;

α:地层倾角。

2.2.3 油水过渡带展布

编制油藏小层砂岩等值图发现,沙三上1、2砂组多呈条带、土豆状分布,分析小层渗透率等值图表明,油藏平面非均质性强,物性变化剧烈。受岩性影响,油藏油水界面不统一。通过电测图版和公式计算,刻画油藏各区块油水过渡带。

2.3 油水过渡带剩余油分布规律

2.3.1 井网不完善井区、局部构造高点剩余油富集

由于油藏油水过渡带初期试油效果不佳、经济效益差,研究程度低,未能建立注采井网。通过加强油水过渡带剩余油研究发现,受岩性影响,油水界面不统一,在井网不完善井区,局部构造高点剩余油富集。同时,受油藏原始油气特性影响,油水过渡带含油层具有较高气油比。

2.3.2 厚油水同层正韵律段顶部剩余油富集

通过精细油藏描述,刻画分小层沉积微相空间展布特征发现,在濮67块中部、濮49块北部,沙三上1砂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发育较好,纵向上表现为多期河道叠加形成大厚层。由于岩性、物性差异较大,造成层间干扰强烈,纵向上非均质性严重,通过剩余油监测技术分析,在厚油水同层正韵律段顶部剩余油富集。

2.2.3 注水井井间干扰严重,低渗透层剩余油富集

在油水过渡带区域,边部无水井注水,过渡带内部井网控制程度差,原油外泄至过渡带内形成相对富集的剩余油。沙三上1-4油藏边部靠近边水,含水级别相对较高。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水线向高部位推进速度较快,水洗严重,边水附近采出程度低,由于层间干扰,低渗透层吸水较少,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3 现场实施效果

3.1 优选射孔层段补孔挖潜

在局部构造高部位油水过渡带剩余油富集,部署补孔挖潜过渡带剩余油。

典型井分析:濮5-155井位于濮49块构造高部位。重新刻画1.4小层沉积微相空间展布特征发现,濮5-155井为多期河道叠加,正韵律段顶部剩余油富集。实施复合弹油管射孔,措施后自喷生产,油压12.5Mpa,日产油3.5t,日产气1×104m3,增油效果明显。

3.2 选择合理井距,低部位注水驱赶剩余油

充分利用现有井网,通过水井补孔分注,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和水驱动用程度。选择合理井距,低部位注水驱赶剩余油,有效补充地层能量。开展了治理后,水驱控制和水驱动用程度分别提高了2.5和1.0个百分点,新增水驱可采储量0.8×104t,采收率提高0.38个百分点。

4 结论与认识

通过沙三上1-4油藏油水过渡带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潜力分析,得到以下认识:

(1)油水过渡带厚油层正韵律段顶部剩余油富集。

(2)油水过渡带含油层原始电阻率在1.5左右。

参考文献

[1]穆龙新.精细油藏描述及一体化技术[J].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2]裘亦楠.油气储层评价技术[J].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3]张连元.油水过渡带储量计算方法[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200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