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阅读专项测控

文言文阅读专项测控

文言文阅读专项测控
文言文阅读专项测控

文言文阅读专项测控

一、(2006重庆高三诊断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韦 澳

郑光,宣宗之舅,别墅吏颇恣横,为里人患之。积岁征租不入......

,户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擒而以械系之。及延英①

对,上曰:“卿禁郑光庄吏,何罪?”澳具奏之。上曰:“卿拟如何

处置?”澳曰:“臣欲寘...②于法..

。”上曰:“郑光甚惜,如何?”澳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是使臣理畿甸③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典,则是朝廷之法,独行于贫下,臣未敢奉诏。”上曰:“诚如此,但郑光再三干朕,卿与贷法得否?不然,重决贷死可否?”澳曰:“臣不敢不奉诏,但许臣且系之,俟征积年税物毕放出.........

。亦可为惩戒。”上曰:“可也。为郑光所税扰乡,行法自近。”澳自延英出,径入府杖之,征欠租数百斛,乃纵去。

(节选自宋·王谠《唐语林》卷二)

帝舅郑光庄野吏豪肆,积年不输官赋,澳逮系之。它日延英....

,帝问其故。澳具道奸状,且言必寘以法。帝曰:“可贷否?”答曰:“陛下自内署擢臣尹京邑,安可使画一法独行于贫下乎?”帝入白太后曰:“是不可犯。”后为输租,乃免。由是豪右敛迹。

(节选自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四》)

注:①延英:宫殿名。②寘:同“置”。③畿甸: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拟.

如何处置 拟:准备、打算。 B.是使臣理.

畿甸积弊 理:治理。 C.但郑光再三干.

朕 干:冒犯。 D.积年不输.

官赋 输:交纳 解析:C 项,干:求情。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逍遥游庄子奚适也且彼系之且但许臣 C.?????>><

?)(促织蒲松龄昏达曙自内庭用臣为京兆自陛下 D.?????>><

?)(,六国论苏洵犹抱薪救火地事秦以械系之以擒而 解析:B 项两个“且”字分别译作“暂且”“将要”。A 项两个“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表被动;C 项两个“自”字均为介词,译作“从”;D 项两个“以”字都是介词,译作“用、把、拿”。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中加点的省略句补充不当的一项是( )

A.(朝廷)积岁征租不入

B.臣欲寘(郑光庄吏)于法

C.俟征积年税物毕放(郑光庄吏)出

D.它日(于)延英,帝问其故

解析:A项应为郑光庄吏。

答案:A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光庄吏犯法被抓,皇帝亲自出面求情,要韦澳放人,韦澳表示不敢奉诏,皇帝就先提出“贷法”,继而提出“贷死”,于是,韦澳不敢不奉诏。

B.逮捕郑光庄吏后,韦澳最终采取了先施杖刑、征收欠租,然后才放人的办法,这种做法在当时来说亦可谓两全之策。

C.《新唐书》中提到皇帝向太后汇报的细节,说明皇帝为郑光庄吏求情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D.两段文字均以韦澳惩处郑光庄吏一事为例,阐明了有法必依、执法不移的法治思想;同时也启示后世官吏,应当从郑光庄吏身上吸取教训,不可胡作非为。

解析:从全文来看,由于皇上出面,韦澳灵活地处理了郑光庄吏的问题,因此,“执法不移”之说欠妥当。

答案:D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禁郑光庄吏,何罪?

(2)不然,重决贷死可否?

(3)安可使画一法独行于贫下乎?

参考答案:(1)你拘禁郑光的庄吏,他犯了什么罪?(重点词“禁”“何罪”。)

(2)要不这样,重新判决免予死罪,行吗?(重点词“重”“贷”。)

(3)怎么可以让(全国)统一的法律只在贫苦百姓中执行呢?(重点词“安”“行”。)

参考译文:郑光是宣宗皇帝的舅舅,他的庄吏十分放纵蛮横,被本乡的人认为是祸害。(那个庄吏)多年不向朝廷缴纳租税,(当时的)户部侍郎韦澳担任京兆尹,(得知此事后)将其擒获,并给他戴上刑具,把他拘禁起来。等到在延英殿向皇上回话时,皇上问:“你拘禁郑光的庄吏,他犯了什么罪?”违澳就一五一十地禀报了这件事。皇上问:“爱卿啊,你打算怎样处置他呢?”韦澳答道:“我想依法惩办他。”皇上说:“郑光很爱惜他,怎么办?”韦澳说:“陛下把我从京城里调去当京兆尹,是让我治理好京都周围的地区,革除那里由来已久的弊端。如果郑光的庄吏长年为非作歹,不能得到从宽处理,那么,朝廷颁布的法律只是在穷人身上实施,微臣不敢领旨。”皇上说:“的确是这样,只是郑光再三求我,你就给他免除法律惩处,行吗?要不这样,改判免予死罪,行吗?”韦澳说:“(既然皇上发了话)臣不敢不遵旨。不过,请您允许我暂且关押那个庄吏,等我征收完他多年拖欠的税收物资后再放了他,也算是对他的惩戒吧。”皇上说:“行啊。因为郑光交税一案干扰了乡里的工作,自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韦澳从延英殿出来后,径直到来京兆府对郑光的庄吏施以杖刑,征收到了其所欠的几百斛租谷后,才放他离开。

(宋·王谠《唐语林》卷二) 国舅爷郑光的庄吏强横放肆,多年不向朝廷缴纳赋税,韦澳就逮捕了他,把他拘留起来。后来有一天,延英殿上皇帝问起这事的缘故。韦澳就详细介绍了郑光庄吏所犯的罪行,并说一定要依法处置他。皇帝问:“可以免予处罚吗?”韦澳说:“陛下把我从朝中调去管理京城附近地区,怎么可以让全国统一的法律只在贫苦百姓间施行呢?”皇帝进到后宫告诉太后说:“这个法律是不容触犯的呀。”后来,(郑光的庄吏)上缴了所欠租税,才幸免(死罪)。从此,那些有钱有势的人都收敛自己的行为,不敢放纵了。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四》))

二、(2006浙江杭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说 琴

何景明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扣其

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①。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病于材也。予观其黟然黑,邪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

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其器有四:

弦、轸、徽、越。弦以被音,轸以机弦②,徽以比度③,越以亮节④。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

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故弦取其韧密也,轸取其栝⑤圆也,徽取其数

次⑥也,越取其中疏⑦也。今是琴弦之韧疏,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疏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以隘故声应沉伏。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不为不良也。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宜气养德,道情和志。何至黟然邪然,为腐材置物耶?”

“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缚柱以求张弛,自混而欲别物,自褊⑧而欲求多,几何不

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

仲鹖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

(选自《元明清文选》,有删节)

注:①文:指曲调。②机弦:控制琴弦。③比度:排比音节的高低度数。④亮节:加大、节制琴的音量。⑤栝(ɡuā):琴弦插入琴体的一端。⑥数次:数,琴徽的度数;次,合乎次序,位置正确。⑦中疏:指琴体中间空敞。⑧褊:狭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

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 被:散发。 B.使攻者制之中.

其制 中:合乎。 C.何至黟然邪然,为腐材置.

物耶? 置:存放。 D.吾观天下之不罪.

材者寡矣 罪:怪罪。 解析:C 项,置:通“之”。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南冥也于鹏于徙材也于是病 B.???????时入山林以斧斤隘故声应沉伏以浅 C.??

?????朝同列而序八州欲别物而自混 D.???????一毫而莫取虽苟非吾之所有愚必明虽故曰, 解析:A 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但用法不同,第一个“于”为“在于”之意,第二个

的意思为“向”;B项中的两个“以”字不同,第一个是并列关系连词,同“而”,第二个是介词,意思为“按”;C项两个“而”不同,第一个“而”是转折关系的连词,翻译为“却”,第二个“而”是并列关系的连词,翻译为“并且”;D项中的两个“虽”字,都是假设关系的连词,翻译为“即使”。

答案:D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将尤/夫攻之者也

B.今是/琴弦/之韧疏

C.滞/故/高下弗能通

D.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

解析:A项应为:今/是琴弦/之韧疏。

答案: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制琴喻用人,以琴的四大部件各自的作用,道出用人时,“劲则能弗挠”“时则能应变”“序则能辨方”“虚则能受益”四方面的意义。

B.文中批评今之琴四部件制作不当致使琴不中用,也就是抨击当时统治者用人之不当,使文章增添了对现实的揭露意义。

C.文章结尾借仲鹖之口说“信取于弦乎?……一物而众理备焉”。这点睛之笔,绾结文章的前后内容,沟通全文的内在意理。

D.仲鹖说:“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说的是他信服何子说的道理,愿更换琴弦,调整琴弦的松紧,使琴重放光芒。

解析:改弦更张:比喻改变方针、计划、方法。这里的“改弦更张”,是改变原来的错误做法,恭恭敬敬地听从何子的教导。

答案:D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

(2)吾将尤夫攻之者也。

(3)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

参考答案:(1)琴的木质经受不住弦的拉力,所以弹奏起来声音不响亮。(重点词“弗”。)

(2)我将怪罪那制作琴的人。(重点词“尤”。)

(3)内里质朴,雕饰外部,显露则兼济天下,不显露则独善其身。(重点词“用”。)

参考译文:何子有一张琴,三年没有弹了。他的学生戴仲鹖,拿下来装上弦,进奉请他弹奏。何子拂弄一下,三次拨动琴弦,弦却不听手指指挥,曲调杂乱无章。仔细听它的音响,不知毛病在什么地方。仲鹖道:“这个毛病在于木质不好。我看它黑黑的、弯弯的,快腐朽了。它的木质不能经受弦的拉力,所以弹起来声音不够响亮。”

何子道:“咦!这不是木质的过错,我要严厉责备(怪罪)制琴人!凡要做一张琴,首先要选择木材,但更重要的是要审察是不是按照规格制作成器。琴器有四:弦、轸、徽、越。弦用来发音,轸用来控制琴弦,徽用来比较音的度数,越用来调和音节。发音就能分出清浊,控制弦就能显出高下,比较度数就能轻重适当,音节调和就能使音响不沉闷喑哑。故而弦要取它韧性的细密,轸要取它琴捩的圆滑,徽要取它度数的次序,越要取它小孔的通畅。现在这张琴,弦的韧性稀疏,轸的琴捩滞涩,徽的度数失去均衡,越的小孔又浅又隘。稀疏,所以清音浊音不能齐全;滞涩,所以高音低音不能相通;失去均衡,所以轻音重音互相侵越;又浅又隘,所以音声沉闷喑哑。

“现在看这张琴的材料,是用桐木制成的。桐木原是生长在深山幽谷,依据磐石,经受着风雨的滋化,云烟的蒸润,不能说不是良材。要是叫制作者按照规格做好,修治完善以备随时弹奏,凿削合格以成一张好琴,装饰美观以便出而应世。上焉者使君王得到,可以献之

于宗庙,陈设在朝廷,祭享神灵,延见贵宾,使民情通畅,万物洁净;下焉者使士大夫得到,可以融洽气质,培养德性,导引情操,和睦心志。何至于黑黑的、弯弯的,成为腐朽之材、 无用之物呢!”

“我看天下不责怪材料的人,太少了。把琴柱缚得牢牢的以为可以使琴弦张弛如意,自己混乱还想要分清事物,自己狭隘还想要求取众多,哪能不使材料出毛病呵!因此君子对此是很慎重的,弹琴要有劲,行动要候时,观察要有顺序,藏要有容量。有劲就能不受阻挠,候时就能应付变化,有顺序就能辨别方向,有容量就能受到效益。劲就是信用,时就是智慧,顺序就是仁义,容量就是谦逊。内里质朴,雕饰外部,显露则兼济天下,不显露则独善其身。所以《中庸》说,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怎么可以责罪材料呢!”

仲鹖听了不觉恍然若失,离开座位说道:“信用不就是取于弦吗?智慧不就是取于轸吗?仁义不就是取于徽吗?谦逊不就是取于越吗?一件东西而所有的道理都齐全了。我所知道的太少了,要改弦更张。恭恭敬敬地听从您的教导。”

三、(2006湖南长沙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少为县小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邮,冉耻之,乃遁去。到南阳,受业于樊英。又游三辅,就马融通经,历年乃还。

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常慕梁伯鸾、闵仲叔之为人。与汉中李固、河内王奂亲善,而鄙贾伟节、郭林宗焉。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协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骆驿,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奂瞻望弗及,冉长逝不顾。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徒行敝服,卖卜于市。

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广 阴。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

(节选自《后汉书·范冉传》)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身逃命于梁沛之间遁因去遁乃冉耻之)2(,)1(

B.??

?????贵之讥矣慕将有闵仲叔之为人梁伯鸾慕常)2(,)1( C.???????候相故轻行从相思欲)2()1( D.??

?????与北协步赍麦酒乃冉还乃历年就马融通经)2(,)1( 解析:A 项①句中的“遁”是逃跑的意思;②句中的“遁”是“隐避”的意思。B 项①句中的“慕”是“仰慕”的意思;②句中的“慕”是“趋附”的意思。C 项①②句中的“相”都用在动词的前面,是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的副词,都是指“你”。D 项①句中的“乃”是“才”的意思;②句中的“乃”是“就”的意思。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是表现范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的一组是( )

A.???闵仲叔之为人常慕梁伯鸾乃遁去冉耻之奉檄迎督邮

,)2(,,)1(

B.???于道侧设坛以待之

冉乃与弟协步赍麦酒冉不至

屡遣书请冉,)2(,)1( C.???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议者欲以为侍御史拂衣而去便起告违,)2(,)1(

D.?

??言貌无改穷居自若有时粮粒尽捃拾自资载妻子遂推鹿车,,)2(,,)1( 解析:表现范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的除了C 项外,还有A 项中的①,B 项中的①。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冉年轻时就不愿趋奉权贵,以迎接督邮为耻辱,于是弃职逃跑,到京城郊区游玩。

B.范冉虽然与王奂友好,当王奂任考城令后,多次送信邀请他,他却不去;后来他本是去送别王奂,结果却拂衣而去,这都是他违时绝俗的表现。

C.王奂对范冉的为人也是很了解的,他主动下车与范冉相见,并邀范冉到前边的亭子里共叙分别之情,对范冉拂衣而去也没埋怨什么。

D.范冉遭受党人的禁锢,十多年,或借居别人家,或就住在树阴下,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但他安然处之。

解析:A 项“游”在这里是“游学”的意思,而不是“游玩”的意思。

答案:A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

(2)便起告违,拂衣而去。奂瞻望弗及,冉长逝不顾。

解析:对(1)中的“仓卒”(匆忙)、“陈”(诉说……衷肠)、“契阔”(久别)、“所”(地方)、“分隔”(分离之情)等词的理解和翻译要准确。对(2)中的“告违”(告别)、“逝”(去)、“瞻望”(向远处看)、“弗及”(望不到)、“顾”(回头)等词的理解和翻译要准确。

参考答案:(1)赶路匆忙,这不是诉说久别衷情的地方,可一起到前面的驿亭去歇息,以便述说分离之情。

(2)就起身告别,甩动衣袖离开了。王奂望着范冉远去,一直望到看不见,而范冉远去没回头。

参考译文: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年轻时担任县里的小官,十八岁时,奉命迎接督邮,范冉认为这是一件耻辱的事,就逃走了。逃到南阳,在樊英那里学习。后又到京城郊区游学,在马融那里研究经书,过了一年才回来。

范冉不随波逐流,超脱于尘俗之上,常表现出一些矫情立异的行为来。他常常仰慕梁伯鸾、闵仲叔的为人。与汉中李固、河内王奂亲近友善,但是鄙视贾伟节和郭林宗。王奂后来任考城令,考城与外黄接壤,王奂多次送信给范冉,但范冉没有去。到王奂升为汉阳太守,将要离开考城时,范冉与弟范协携酒步行,在道旁设坛等待他。范冉见王奂车骑仆从络绎不绝,便装着没有听见没有看见,只与其弟在路旁辩论。王奂听出了范冉的声音,就下车与范冉相见作揖。王奂说:“赶路匆忙,这不是诉说久别衷情的地方,可一起到前面的驿亭去歇息,以便叙说分离之情。”范冉说:“您以前在考城时,我想跟随你,却因自己地位低下与高贵的朋友断绝了来往。今天你到千里之外的远方去,以后就难以会面了,所以轻装而行在这里等你,以述说分别之情。如果跟随你去,将会有趋附权贵的指责了。”范冉说完,就起身告别,甩动衣袖离开了。王奂望着范冉远去,一直望到看不见,而范冉远去没回头。

桓帝时,让范冉担任莱芜长官,范冉正为母亲守孝,就没有到任。后来征召为太尉府幕僚,因为自己性情正直、急躁,不能随从流俗,就常在上朝时佩带皮带自警。议事的人想让范冉任侍御史,范冉就隐身逃命到梁沛之间,常穿着破烂衣服,赤脚行走,在市场上卖卜谋生。

(范冉)后来遭受党人禁锢,于是就推着小车,载着妻子儿女,捡拾田地里别人遗下的谷穗来维持生活。有时寄居在别人家里,有时就住在树阴下。这样生活了十多年,才搭了一座茅屋居住。所住的地方简陋,有时粮食没有了,处境十分窘迫,却仍安然处之,神态一如既往。

四、(2006浙江扬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袁乔字彦叔,初拜佐著作郎。辅国将军桓温请为司马,不就。桓温镇京口,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

时桓温谋伐蜀,众以为不可。乔劝.

温曰:“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今天下之难,二寇而已。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今溯流万里,经历大险,彼或有备,不必可克.。然蜀人自以斗绝一方,恃其完固,不修攻战之具,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擒之必矣。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觎,此又似是而.

非。何者?胡闻万里征伐,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纵复越逸江渚,诸军足以守境,此无忧矣。蜀土富实,号称天府,昔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今诚不能为害,然势据上流,易为寇盗。若袭而取之者.

,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温从之。使乔领二千人为军锋。师次彭模,去贼已近,议者欲两道并进,以分贼势。乔曰:“今深入万里,置之死地,士无反顾之心,所谓人自为战者也。今分为两军,军力不一,万一偏败,则大事去矣。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胜可必矣。”温以为然,即一时俱进。去成都十里,与贼大战,前锋失利,乔军亦退,矢及马首,左右失色。乔因麾而.进,声气愈厉,遂大破之,长驱至成都。李势既降,势将邓定、隗文以.

其属反,众各万余。温自击定,乔击文,破之。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寻卒,年三十六,温甚悼惜之。

(选自《晋书·袁乔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

的一项是( ) A.复引.为司马,领.

广陵相 引:延请。 领:兼任。 B.昔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C.彼或有备,不必可克.

克:克制。 D.众以为不可。乔劝.

温曰 劝:劝阻。 解析:B 项中的“中国”,意思是“中原一带”;C 项中的“克”意思应为“战胜”;D 项中的“劝”应译作“勉励、鼓励”。

答案:A

2.比较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其属反以隗文势将邓定斗绝一方以蜀人自, ??

?????者先从易将欲除之有其人众者若袭而取之,, A.两个“以”字不同,两个“者”字相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者”字不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者”字也不同。

D.两个“以”字相同,两个“者”字也相同。

解析:第一个“以”是“认为”的意思;第二个“以”是“用”的意思,根据句意引申为“带领”之意。第一个“者”表停顿,不译;第二个“者”可译为“……的人”。

答案:C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袁乔远见卓识

....的一组是( )

①桓温请为司马,不就②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擒之必矣③胡闻万里征伐,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④不如全军而进⑤乔因麾而进,声气愈厉⑥乔击文,破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解析:第②句是在攻打蜀国前,袁乔分析敌方情况的话,第③句是袁乔分析胡人得到桓温出兵的消息后会怎么办的话,第④句是袁乔分析如何打击敌人的话,这三句都表现了袁乔的“远见卓识”。

答案:C

4.下面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袁乔看出桓温是个野心家,开始桓温请他担任司马,他不去。后来桓温镇守京口,再次请他出任司马,他才去。

B.袁乔认为当今天下的灾难是两大敌寇,两寇中,蜀国李势又是最大的危险。而蜀

国物产富饶,形势险要,又处在上游,容易为害,所以必须攻下来。

C.有人担心桓温如果攻蜀,胡人就会乘隙进攻;袁乔认为胡人必不敢动,即使来侵

犯,留守诸军也能抵御。

D.当距敌已近,有人主张两路并进时,袁乔主张集中兵力,在彭模与敌大战,关键

时刻,他麾师而进,声气俱厉,遂大破之。

解析:A项说袁乔看出桓温是个阴谋家,所论无据;B项说李势是最大的危险,原文是说他比胡人弱,是容易对付的;D项说在彭模与敌大战,原文说是留三日粮,迅速前进,离成都十里才展开大战,所以不合原意。只有C项与原文相符。

答案:C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蜀人自以斗绝一方,恃其完固,不修攻战之具,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擒之必矣。

(2)师次彭模,去贼已近,议者欲两道并进,以分贼势。

解析:关键词语:(1)句“以”,认为;“修”,修理;“比”,等到;“险要”,在句中作名词,险要之地。(2)句,“师”,军队;“次”,驻扎;“去”,距离;“议者”,提建议的人。

参考答案:(1)然蜀人自以为地势险峭,依仗其坚固(的地势),不修治攻战的武器,如果以一万精兵,轻兵快进,等到他们听到消息,我军已进入他们的险要之地,李势君臣不过是拼力一战,擒住他是一定的了。

(2)军队驻扎在彭模,离李势已很近,有人建议要分两路齐头并进,以便分散敌人的兵力。参考译文:袁乔,字彦叔,最初被授给佐著作郎的官职。辅国将军桓温请他做司马,不去就职。桓温镇守京口时,又引荐他做司马,兼任广陵相。

当时桓温谋划讨伐蜀国,大家认为不行。袁乔勉励桓温说:“筹划大事,本来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才能。有智慧的人在心中明白,然后行动就没有失策的地方了。现在天下的敌人,两股贼寇而已。蜀国虽然险要坚固,比起胡人来还是弱的,要除掉他们,先从容易的(开始)。现在逆流而上要走很远,经历大险之地,他们倘或有准备,不一定能攻克。然蜀人自以为地势险峭,依仗其坚固(的地势),不修置攻战的武器,如果以一万精兵,轻兵快进,等到他们听到消息,我军已进入他们的险要之地,李势君臣不过是拼力一战,擒住他是一定的了。议政的人怕大军向西进发后,胡人一定乘机(而来),这又是好像对其实不对的言论。为什么呢?

胡人听说我们奔征万里之外,认为内部有重重防备,一定不敢行动。纵然侵我江边,各军足以守卫边境,这没有可忧之处。蜀地富足,号称天府,过去诸葛亮想凭借它同中原相对抗,现在虽然不能成为祸害,但是李势占有上游,容易成为寇盗。如果用奇袭的办法攻占了它,拥有它的百姓,这是国家的大利啊。”桓温听从了他的话。让袁乔领两千人做军队先锋。军队驻扎在彭模,离李势已很近,有人建议要分两路齐头并进,以便分散敌人的兵力。袁乔说:“今我军深入万里,处在死地,士卒无犹豫之心,正像所说的人人主动奋战。现在分兵两路,军事实力不一样,万一一路失败,大事就完了。不如保持一支军队进发;扔掉锅碗,带三日粮食,胜利是一定的了。”桓温认为(他说得)对,便一起前进。离成都十里,与李势展开大战,前锋失利,袁乔的军队也后退了,箭射中了袁乔的马头,侍从们都变了脸色。袁乔就指挥着前进,声音越发响亮,于是大败李势军队,长驱直入直逼成都。李势已经投降,李势的将领邓定、隗文带领属下造反,各有万余人。桓温亲自攻打邓定,袁乔攻打隗文,打败了他们。(桓温)赐给袁乔龙骧将军的封号,封为湘西伯爵。袁乔去世时年纪(才)三十六岁,桓温很痛悼惋惜他。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

,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瑞为.

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

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隆庆元年,徐阶为御史齐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

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

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

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清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

避。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明史·海瑞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袍脱粟..

脱粟:只脱去谷皮的粗米。 B.曩胡公按部..

按部:考察部队。 C.墨者..

多自免去 墨者:脸上刺有字的人。 D.中人..

监织造者 中人:才和德一般的人。 解析:B 项,“按部”,巡察所属各地;C 项,“墨者”,贪污的官;D 项,“中人”,宦官。 答案: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我献之为公母寿为昨闻海瑞

B.??

?????第一署呈卷即面南平教谕署

C.?????>><

D.??

?????盆发窃窥父不在橐金数千发, 解析:B 项“署”,前一个为“署理,代理”;后一个为“题写”。

答案:B

3.以下八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海瑞为官刚正不阿有关的一组是( )

①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发橐金数千,纳之库③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④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⑤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⑥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 ⑦又裁节邮传冗费 ⑧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A.①③⑦⑧

B.②④⑤⑥

C.①④⑥⑧

D.②③⑤⑦ 解析:①句说明生活俭朴;③句说明以什么身份巡抚应天十府;⑦句说明采取的措施;⑧句说明小民的感激。

答案:A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海瑞为官生活俭朴,就连替母亲祝寿也极为俭省。

B.海瑞认为,徐阶在任职期间虽有失误,但忧勤国事,仍有值得称赞之处。

C.海瑞巡抚应天十府时,下属官员十分怕他,有的甚至自动辞职,有势之家有的黝门,有的远避他乡。

D.海瑞摧豪强,抚穷弱,因而受到人民的欢迎;裁节冗费,不让供顿,为此遭到士大夫的怨恨。

解析:C 项“有的甚至自动辞职……远避他乡”与原文意思不相符。

答案:C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2)按问其家无少贷。

参考答案:(1)(海瑞)一向痛恨富豪大户兼并(农民的)土地,大力打击权贵豪强,安抚贫弱(的百姓)。

(2)海瑞考察审问他家,一点也不宽容。

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是海南岛琼山县人。他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代理南平教谕之职。后升任淳安县知县。海瑞日常穿布衣服,吃粗粮,并让老仆种植蔬菜来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他人说:“昨天听说海瑞替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时,恼恨驿站的官吏,把驿站的官吏倒吊起来。海瑞说:“过去胡公巡察所属各地,下令他所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及招待。现在看来,此人行李很多,肯定不是胡公子。”于是就打开那人的袋子,取出钱数千金,将它放入钱库中,(并派人)驱马报告宗宪,宗宪没有理由加罪于海瑞。

隆庆元年(1567),徐阶被御史齐康控告,海瑞说:“徐阶侍奉死去的皇帝(世宗),未能挽救世宗犯(祈求)神仙(大兴)土木的错误,(这是因为)他害怕皇帝之威,要保住自己的官位,确也有这回事。但自他参政以来,勤于操劳国事,乐而有节,也有许多值得赞扬之处。而齐康却甘心做高拱的鹰犬,供人驱使,搏击乱咬好人有如禽兽,他的罪恶则又超过了高拱。”人们认为海瑞的话是对的。

海瑞历任两京左右通政。隆庆三年(1569)夏天,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应天十府。应天府所属的官吏害怕他的威严,有贪污的官员,大多自动请求免职离开。有权势的人家,原先用油漆把门涂成红色,听说海瑞来了,就把门涂成黑色。管理织造皇室丝织品的宦官,也

因(海瑞的到来)而减少车马随从(等排场)。海瑞积极地想办法举办(新政),改革(弊政),报请疏浚吴淞口、白茆浦,使江流流入大海,人民靠他的改革而得到好处。(海瑞)一向痛恨富豪大户兼并(农民的)土地,大力打击有权有势的(官吏豪富),安抚贫穷无依的(老百姓)。贫苦百姓的田地被有钱有势的大户兼并的,一概夺回还给他们。徐阶被免去宰相在家居住,海瑞(照样)考察审问他家,一点也不宽容。他下令雷厉风行,他的下属各司害怕而(十分)小心执行,豪强有权势的人甚至逃窜到别的郡去来躲避(海瑞)。(他)又裁减驿站等处过多的费用,官僚贵族来到海瑞所管辖的地区一律得不到招待。这样,怨恨的话就逐渐多起来了。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包庇刁民,把官宦作鱼肉来欺凌,为(自己)争名而搞乱政纪,于是(朝廷)就调海瑞做南京督粮道。海瑞作为吴地(应天十府)的巡抚才半年,老百姓听说(他)要离开了,啼哭之声充满道路,家家画(海瑞)像来祭祀他。

博客·王玉强老师教你写作文

素材积累

心理

喜悦

小姑娘大概无法表达她的欢喜了,就一下跑到打锣鼓的那里,夺起鼓槌,使劲地擂起鼓来,打锣的跟着她的鼓点,就敲起“急急风”来。一霎时,满场的锣鼓声,激得人心都跳跃起来。

——一大早,玉蓉煮过早饭,喂过猪,扫过院坝,利索中带点急迫地把一切家务事做完,悄悄躲进自己的闺房,拿着柯碧舟送给她的那把粉红色塑料梳子,偷偷地梳理着自己两条粗黑的大辫子,端详着镜子中那张绯红的脸。想到今天就要同柯碧舟一道划着小船游逛鲢鱼湖,她内心深处有一股按捺不住的兴奋和喜悦。丰满的胸脯由于过分激动,海涛般地剧烈起伏着。

——他比去同对象见面的儿子还要兴奋。当生宝吃过饭走后老伴向他透露了这事的时候,他喜得胡子嘴张大了,多大工夫合不上。有一股眼看不见,手捉不住的舒服感觉。就在这当儿,从他头脑里扩散到他穿着新棉衣的衰老身体的每个部位去了。啊呀呀!终于盼望到这一天了!

——在春天的阳光底下,姚月琴的脸显出被想象不到的胜利所沉醉的样子,酣红、明朗,现出各种各样的得意的表情。眉毛忽然拉长,忽然缩短,两只黑闪闪的眼珠上下左右不停地转动,整个身子好像一棵小树享受到微风的吹拂,颤巍巍地抖动着。她的这种仪态,使人一眼看去,就可以感觉到她的心房里正在荡漾着喜乐洋洋的纤细的波纹。

——牛大水躲在东屋,心里乐滋滋、乱麻麻的,不知道做什么好。听见小梅来了,他心儿扑通扑通乱跳,脸上烫得不行;怕给人瞧见笑话,不敢出去一人歪在坑上,假装拿起一张报纸看着,可一个字也没有看进去。

愤怒

我从来还没看见老交通生这么大的气。他的脸像蜡一样的黄,嘴唇子都发白了,灰白胡子一颤一颤地,全身都在得得地发抖,一双深陷在眼窝里的眼睛,像一对火珠子一样,直盯着小商。

——郑屠大怒,两条忿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地按纳不住,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

——宣布开会之后,一个青年教师跑上讲堂,将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灭亡中国的廿一条,一条一条地边念边讲。他的声音由低而高,渐渐地吼叫起来,脸色涨红,渐而发青,颈子涨得像要爆炸的样子,满头的汗珠子,满嘴唇的白沫,拳头上讲桌上捶得碰碰响。

——金星气得脸色发紫,两手打颤,抓起来桌上的茶杯往地上摔得粉碎。他想叫骂,但是他叫不出来,呼嗤呼嗤喘气,在屋里来回走着,脚踏得砖铺地通通响。

二十、命题作文审题

技法引领

1.命题作文的特点。

命题作文开始被高考广泛采纳,形成了命题的多样化。

北京卷已采用了好几年:

2003年:转折

2004年:包容

2005年:说“安”

命题作文的特点:

①必须以此为题目;

②内容选材可以多样;

③文体的选择面小,主要以议论文等体裁为主。

2.审题。

(1)要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

(2)要仔细分析题目由哪些词语构成,它们都有怎样的含义,关系怎样。如《树木·森林·气候》,这是以前的高考题,气候靠森林来调控,森林又由每一棵树组成。只要每一棵树做好了,气候才会好。而实际上“树”则是“喻人”“喻世”。

(3)命题作文的材料范围往往是个人经历与社会生活。

(4)命题作文一般各种文体都可以写,但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

如《转折》,可选择的材料很多:高考是人生路上的转折;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由帝制走向共和的转折;“十年浩劫”是新中国由治到乱的转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开辟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理论转折;改革开放是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时期,走向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的转折;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命运的大转折;温室效应、沙尘暴是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到自然对人类疯狂报复的转折。还有不少同学选择了人物事例:原来想要治病救人的鲁迅选择了弃医从文;哈佛骄子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畔的陋衣简食;攻读法律的比尔·盖茨选择了退学创业;贵族公子释迦牟尼选择了漂泊彻悟,普度众生。

写作尝试

1.请以“考验”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可先选材料,再写全文。

提示:“考验”选择材料的余地很多,你可以从自己生活中选材,也可以从社会生活选材,还可以从历史生活中选材。材料搜集如下:

①高考就是一次考验;

②我是选择利,还是选择义,这就是考验;

③司马迁受宫刑是一次考验;

④李白由诗人进宫,最后又离开皇宫,也是考验;

⑤屈原终不屈于浑浊的现实,选择高洁,是考验;

⑥林则徐虎门销烟,是考验;

⑦文天祥“不指南方不罢休”,是考验;

⑧苏武牧羊,是考验;

⑨邱少云、罗盛教、董存瑞的选择,也是考验;

⑩邓小平三起三落,也是考验。

2.请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先确定中心主旨,然后选择事例,再去作文。

提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忠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愿做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几千年过去了,这条定理一直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中。一个赴日考

察团,在日本期间与日本商界人士交谈,他们说,经商要遵守世界通用的黄金法则。人们问这位商贾,他说:“黄金法则就是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假恶丑的东西都是怎样形成的呢?那就是损人利己、损国家利自己的结果。而孟子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讲究“正其道,善其行”。

社会的阴暗面,大都是人们所厌恶的,人们不愿看到的,所以不要施加于别人身上。

嫉妒不要施加于别人,漠不关心不要施加于别人,失职渎职不要施加于人,贪污腐败不要施于国家、人民。一切有害于自己的事,不要施于人。

3.题目: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

要求: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可以先确定文章的中心主旨,再去写全文。

提示:“尊重”一般用于尊重别人,现在把“尊重”放在了自己身上,却有另一番滋味。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是否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关键是看自己是否尊重自己。

吃了香蕉,就随手丢了香蕉皮,不是尊重自己;随地吐痰,不是尊重自己;开了门,不是慢慢地关上门而是一松手让门迅速地关过去,碰到了进门的另一个顾客,同样也是不尊重自己。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吸烟,在公共汽车上抢座,不给老人、孕妇让座;不按顺序购买票;不按红灯绿灯行驶,随意闯红灯;收取别人礼金;不按诚信守则经商,欺蒙拐骗等等行为都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人有感情,有人格,有自尊,不尊重自己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 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故答案为: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 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理解文本内容。题有两问,属于递进关系,第一问的答案是作答第二问的基础。作答第一问关键是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主要是孔子对两个学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孔子要求他不要冒进,对于冉求则鼓励他不要退缩。据此进行概括即可。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再结合公西华和孔子的对话,可知孔子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可以概括为“因材施教”。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 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勇于作为。所以要约束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含答案(1).doc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含答案(1)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6题) 1.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 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 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称____________ 尽忠益时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④苏秦喟____________②固不可 ____________④虎亦__________________卒去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子。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 ②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文: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慜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⑥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注】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慜(mǐn):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ě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ěn):合并。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因取《中鉴录》________ ②三月卒官________ ③安人怜之________ ④病以属公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 ①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全。”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1)于是,就(因此);死,去世;怜惜,怜爱;同“嘱”,嘱咐,嘱托 (2)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 (3)①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②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叶生 蒲松龄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公期望綦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无何,寝疾。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函致生,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公喜,逆而问之。生日:“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公乃束装戒旦。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绝慧,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庠,旋中亚魁。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惨然不乐。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携生赴监,与共晨夕。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日:“此去离贵乡不远。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 生亦喜。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勿作怪异吓生人。”生闻之,怃然惆怅。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妻惊视之,大恸,抱衣悲哭。公子闻之,涕堕垂膺。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天下之昂藏①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 (节选自《聊斋志异·叶生》,有改动)【注释】①昂藏:仪表堂堂,气度不凡。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所如不偶不偶:不对等 B. 疾革难遽瘥瘥:病愈 C. 公喜,逆而问之逆:迎接 D. 所以淹君柩者淹:长久停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公游扬于学使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辞而归,杜门不出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以犬马病但以刘日薄西山 D. 余深信焉去今之墓而葬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生终其一生于科考,甚至死后也没有断绝;他知恩图报,因感念丁公的知遇之恩,不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一) 余文坼(chè),浙人,少孤,寄居京江,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①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②恐不能遍览。喁喁③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迄水将退,而脚气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④矣。 (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二)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⑤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⑥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注释】①浸:水。②諰諰(xǐ xǐ):恐惧的样子。③喁喁(yú yú):小声读书的样子。④腹笥(fùsì):这里指肚子里的学问。⑤三牲:牛、羊、猪。⑥卜:选择。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常云于湖州置贷( 办货) B.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供养) C. 就乡人席坦受书(到) D. 带经而农(农活) (2)对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B.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C.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D.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 ②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 (4)余文坼、皇甫谧虽所处时代不同,但两人为人处事有相同的地方,请简要分析。【答案】(1)D (2)B (3)①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 ②(是我的)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 (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 宰相 ..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 ..,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 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 ..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D.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举,又叫制科,是由皇帝下诏而举行的小范围考试,通过策论文章考察应试者水平,选拔各类特殊人才。 B.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各朝代所对应的官名有所不同,可不受君主限制,具有独立处理政务的权力。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注疏,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对经书所做注解的注解。注疏的内容关乎经籍中词语的意义、史实等。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 ②其名为银________ 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何陋之有 D. 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虽:虽然。俱:一起。若:比。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⑵C;⑶设问; ⑷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把下面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何不去之乎?”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答案】这不是你所了解的。我所担忧的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是”:这。“若”:你。“患”:担忧,忧虑。“乎”:于。 故答案为:这不是你所了解的。我所担忧的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参考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担忧家里的鼠患,他去中山国求要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了,老鼠被猫吃光了,但是鸡也被猫吃光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害,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赶走猫呢?”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我所担忧的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我们家有老鼠,(它)就偷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破坏我们的器具。我们将会挨饿受冻,不是比没有鸡吃的害处更大吗?如果没有鸡,只是不吃鸡罢了,那么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像这样为何要赶走那只猫呢?”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与长子受之 朱熹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⑤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⑥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⑦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子大全》)(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ɡǔ):搅乱,扰乱。④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与长子受之》阅读附答案《与长子受之》阅读附答案。⑤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⑥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⑦无忝(tiǎn):不要辱没。忝,辱。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专项突破 演练25 文言文阅读综合模拟训练(

专题专项突破 演练25 文言文阅读综合模拟训练(三) 一、(2018·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 ..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 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 ..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灵岩记 姚鼐(清) ①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重嶂蔽之,事溪络帝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 ②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③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释】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殊骛而诡趣:山势如万马奔驰般奇形怪状。诡,怪异。趣通趋,急速地奔驰。③政和:北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 (2)对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灵岩山很高大,群峰环绕像个玉环,在南面有个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 B. 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片茂密的柏林中。 C. 灵岩寺后的山崖极其陡峭,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 D. 灵岩山崖下有军队驻扎行动,还有泉水,皇帝巡视时,亲自命名为“甘露之泉”。 (3)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且 B. 故 C. 而 D. 其 (4)给第③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B. 复溯朝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C. 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D. 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平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5)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以动写静,“寒光动寺壁”写出了随着太阳的升起,光线移动,寒光折射在墙壁上,仿佛墙壁在动,给人一种动态美。 (2)D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 ③鲁公治国________ 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 汝心之固公善之 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 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1)筑径通之 /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 (2)改变;穷尽;修建;决断或决定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t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 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荣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荣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其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注释】①宰:主持割肉的人。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陈涉起而王陈________ ②使使归项王(内心)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A.放弃 B.捐税 C.捐赠 D.收集 ②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 A.满意 B.意外 C.意图 D.怀疑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4)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

2019高考模拟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复习过程

2019年高考模拟文言文阅读训练(一) 一、(济宁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刀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磐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毛璩字叔琏。弱冠,右将军桓豁以为参军。寻遭父忧,服阙,为谢安卫将军参军。淮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迁宁朔将军、淮南太守。海陵县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璩建议率千人讨之。时大旱,璩因放火,菰葑尽然,亡户窘迫,悉出诣璩自首,近有万户,皆以补兵,朝廷嘉之。安帝初,进征虏将军。及桓玄篡位,遣使加璩散骑常侍、左将军。璩执留玄使,不受命。璩传檄远近,列玄罪状。武陵王令曰:“璩忠诚悫亮,自桓玄萌祸,平殄凶逆,肃清荆郢,当即授上流之任。”初,璩弟宁州刺史璠卒官,璩兄球孙祐之送丧,葬江陵。会玄败,谋奔梁州。璩弟瑾子修之时为玄屯骑校尉,诱玄使入蜀,既而修之与祜之共杀玄。安帝反正,诏曰:“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可进征西将军,都督五州军事。”又诏西夷校尉瑾为持节、监梁秦二州军事。瑾弟蜀郡太守瑗为辅囯将军、宁州刺史。初,璩使参军谯纵领巴西、梓潼二郡军下涪水,当与璩军会于巴郡。蜀人不乐东征,纵因人情思归,于五城水口反,还袭涪,害瑾。而璩下人受纵诱说,遂共害璩及瑗,并子侄之在蜀者,一时殄没。璩子弘之嗣。义煕中,诏曰:“故益州刺史璩,事乖虑外。葬送日近,益怀恻怆,可赠先所授官,给钱三十万、布三百匹。”论璩讨桓玄功,追封归乡公,千五百户。又以祐之斩玄功,封夷道县侯。自宝至璩三叶,拥旄开国者四人,将帅之家,与寻阳周氏为辈,而人物不及也。 (节选自《晋书·卷八十一》,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B.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C.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D.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服阙,指古代官员至亲去世,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将丧服去除,出来做官。 B. 嗣,指古代诸侯传位给嫡长子的行为,后来泛指君王或诸侯的职位继承人。 C. 赠,即追赠指皇帝赐给已死的人官爵荣誉或称号以褒扬其生前的功绩。 D. 拥旄,指古代武官出征持皇帝所赐的旄节统帅军队统治一方的权力或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毛璩足智多谋,善用天时地利。他利用天旱的特点,采取火攻,将当地的逃亡者都逼迫出来自首,毛璩用他们来补充兵源,受到皇帝嘉奖。 B. 毛璩忠于朝廷,拒绝叛臣利诱。桓玄篡位时,派使者对他进行加封,他不但不接受任

2020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练习:《明史-毛伯温传》(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练习:《明史?毛伯温传》 (答案解析) 毛伯温,字汝厉,吉水人。祖超,广西知府。伯温登正德 ..三年进士,授绍兴 府推官。擢御史 ..,巡按福建、河南。世宗即位,中官张锐、张忠等论死,其党萧敬、韦霦等阴缓之。伯温请并诛敬、霦,中官为屏气。 嘉靖 ..初,迁大理寺丞。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李福达狱起,坐为大理时 失入,褫职归。用荐起故官,抚山西,移顺天,皆未赴。改理院事,进左副都御史。为赵府宗人祐椋所讦,解官候勘。已,复褫职。 十五年冬,皇嗣生,将颁诏外国。礼部尚书夏言以安南 ..久失朝贡,不当遣使,请讨之。遂起伯温右都御史,与咸宁侯仇鸾治兵待命。以父丧辞,不许。明年五 月至京,上方略六事。会安南世孙黎宁遣陪臣郑惟僚等诉莫登庸弑逆,请兴师复仇。帝疑其不实,命暂缓师,敕两广、云南守臣勘报,而命伯温协理院事。御史 何维柏请听伯温终制,不许。伯温引疾不出,至禫除 ..始起视事。其冬迁工部尚书。 十七年春,黔国公沐朝辅等以登庸降表至,请宥罪许贡。先是,云南巡抚汪 文盛奏登庸闻发兵进讨,遣使潜觇。帝已敕遵前诏进兵,文盛又纳安南降人武文渊策,具言登庸可破状,复传檄安南令奉表献地。及是,帝下奏付廷议,佥言不 可许。乃改伯温兵部尚书,克期启行。帝以用兵事重无必讨意特欲威服之而兵部 尚书张瓒无所画视帝意为可否朝论多主不当兴师顾不敢显谏制下数月,两广总督侍郎张经以用兵方略上,且言须兵三十万,饷百六十万石。钦州知州林希元则极言登庸易取,请即日出师。瓒不敢决,复请廷议。议上无成策,帝不怿,让瓒,师复止。命伯温仍协理院事。 明年二月,帝幸承天。诏伯温总督宣、大、山西军务。俄选宫僚,加兼太子 宾客。大同所辖五堡,距城二百余里,极边近贼帐。自巡抚张文锦以筑堡致乱后,无敢议修者。伯温曰:“变所由生,以任用匪人,非建议谬也。”卒营之。 (节选自《明史?毛伯温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以用兵事重/无必讨意/特欲威服之/而兵部尚书张瓒无所画/视帝意为可否/朝论多主不当兴师/顾不敢显谏/ B.帝以用兵/事重无必讨/意特欲威服之/而兵部尚书张瓒无所画/视帝意为可否/朝论多主不当/兴师顾不敢显谏/ C.帝以用兵事重/无必讨/意特欲威服之/而兵部尚书张瓒无所画/视帝意/为可否朝论多/主不当兴师/顾不敢显谏/ D.帝以用兵/事重无必讨意/特欲威服之/而兵部尚书张瓒无所画视/帝意为可否/朝论多主不当兴师/顾不敢显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德、嘉靖,均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古代除此纪年法外,还有干支纪年法等,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日”。秦以后设置御史大夫,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苏的生活方式。 B. 文章白描雪景后,详写喜遇知己,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 C. 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得前后矛盾。 D. 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答案】(1)撑(船);哪;尽力 (2)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3)C 【解析】【分析】(1)第一句话的大意是我撑着一叶小舟。故“拏”的意思是撑(船)。第二句话的大意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故“焉”的意思是哪。第三句话的大意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故“强”的意思是尽力。 (2)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焉,哪;更,还。第二句的重难点词语有:惟,只;痕,痕迹。 (3)C项,前后说法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人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如不在,反映了张岱文人雅士的孤傲性格。故选C。 故答案为:⑴撑(船);哪;尽力 ⑵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2020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后汉书-郭丹传》(附答案解析与)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后汉书·郭丹传》 (附答案解析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郭丹,字.少卿。南阳穰郡人也。父稚。成帝时为庐江太守,有清名。丹七岁而孤.,小心孝顺,后母哀怜之,为鬻衣装,买产业。后从师长安,买符入函谷关,乃慨然叹曰:“丹不乘使者车,终不出关。”既至京师,常为都讲,诸儒咸敬重之。大司马严尤请丹,辞病不就。 王莽又征之,遂与诸生逃于北地。更始二年三公举丹贤能征为谏议大夫持节使归南阳安集受 降丹自去家十有二年果乘高车出关如其志焉更始败,诸将悉归光武,并获封爵;丹独保平氏不下,为更始发丧,衰绖 ..尽哀。建武二年,遂潜逃去,敝衣间行,涉历险阻,求谒更始妻子,奉还节传,因归乡里。太守杜诗请为功曹,丹荐乡人长者自代而去。诗乃叹曰:“昔明王兴化,卿士让位,今功曹推贤,可谓至德。敕以丹事编署黄堂①,以为后法。”十三年,大司马吴汉辟举高第,再迁并州牧,有清平称。转使匈奴中郎将,迁左冯翊。永平三年,代李? 为司徒。在朝廉直公正,与侯霸、杜林、张湛、郭伋齐名相善。明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事 无所据,策免。五年,卒于家,时年八十七。以河南尹范迁有清行,代为司徒。迁字子庐, 沛国人也,初为渔阳太守,以智略安边,匈奴不敢入界。及在公辅,有宅数亩,田不过一顷,复推与兄子,其妻尝谓曰:“君有四子而无立锥之地,可余奉禄,以为后世业。”迁曰:“吾备位大臣而蓄财求利,何以示后世!”在位四年薨.,家无担石焉。后显宗因朝会问群臣:“郭丹家今何如?”宗正刘匡对曰:“昔孙叔敖相楚,马不秣粟,妻不衣帛,子孙竟蒙寝丘之封。 丹出典州郡,入为三公,而家无遗产,子孙困匮。”帝乃下南阳访求其嗣。长子宇,官至常 山太守。少子济,赵相。 (节选自《后汉书·郭丹传》)[注]①黄堂:古代太守衙门中的正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二年/三公举丹/贤能征为谏议大夫/持节使归南阳/安集受降/丹自去家十有二年/果乘高车/出关如其志焉/ B.更始二年/三公举丹贤能/征为谏议大夫/持节使归南阳/安集受降/丹自去家十有二年/果乘高车/出关如其志焉/ C.更始二年/三公举丹贤能/征为谏议大夫/持节使归南阳/安集受降/丹自去家十有二年/果乘高车出关/如其志焉/ D.更始二年/三公举丹/贤能征为谏议大夫/持节使归南阳/安集受降/丹自去家十有二年/果乘高车出关/如其志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做字。男子 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B.孤,旧时指年幼丧父母的孩子,和“鳏寡孤独”中的“孤”意思一样。“鳏寡孤独”今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 C.衰绖,古代丧服,文中指穿着丧服。衰,同“缞”,丧服。缞,古代丧服,用麻布 制成,披在胸前。绖,丧服中的麻带,系在腰间或头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