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数学教学目标模型

1.2数学教学目标模型

1.2数学教学目标模型
1.2数学教学目标模型

第二节数学教学目标模型

如何将目标分类的界定具体转化为数学教学中所要实现的目标,建立起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模型,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威尔逊的数学教学目标模型

美国佐治亚大学数学教育系系主任威尔逊(J.W.Wilson),根据布鲁姆的学说结合对数学学科的深入分析,写出了《中学数学学习评价》一书,书中编制了一个新的数学学业成绩评价模式。这个模式在对数学学习行为的分类上,既包括了认知领域的成果,又包括了情感领域的成果。其中认知领域的行为目标分为“计算、领会、运用、分析”四级水平,每级水平又划分为若干子类,类别详尽,概括性很强;情感领域的类别读来也令人耳目一新。这里主要介绍威尔逊认知领域数学教学目标中每一级水平及其子类的特征,同时列举了该书中的一些测题,它们可以用于表征和测量属于某级水平上的数学行为。

1.计算

计算水平是学生作出的作为数学教学成果的最简单的行为,它要求能回忆基本事实的知识、术语的知识或按照学生先前已经学过的规则操作问题中的元素,即能进行记忆的简单练习和常规的变换练习,重点是知道或实施运算,而不要求作出决策或进行复杂的记忆。

计算水平包括三个子类。

(1)具体事实的知识。这个子类包括的目标是:学生以与课程学习中材料出现的几乎完全一样的方式复述或辨别材料;它也可包括基本的知识单元,例如数的基本事实等。

(2)术语的知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大量的术语,例如,公理、推论、空集、阶乘、绝对值、多边形等。在几何学习中,学生应该能够辨别诸如锐角、钝角和直角;在代数学习中,学生应该知道“化简表达式”指导语的涵义是什么,等等。

(3)实施算法的能力。这是根据一些学过的规则,变换一个刺激物的元素的能力,它并不要求学生选择算法。

上述三个子类的测题,分别如下:

例1 半径为r的圆的周长公式是 [ ]

(A)C=πr2; (B)C=πr;

(C)C=2πr; (D)C=2πr2。

例2 5!等于 [ ]

(C)5+4+3+2+1; (D)5×4×3×2×1;

(A)5%;(B)10%;

(C)20%;(D)40%。

2.领会

领会水平既与回忆概念和通则有关,又与把问题中的元素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有关,重点是反映对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程度,而不是运用概念来作解答。此外,计算水平的行为有时表现为领会水平的行为,或包含在领会水平的行为之中,但是,领会水平是比计算水平更为复杂的一系列行为。

领会水平包括六个子类。

(1)概念的知识。一个概念的知识和一个具体事实的知识之间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实际上,一个概念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具体事实的结合体。当然,从认知方面来说,一个概念的知识要比一个具体事实的知识更复杂些。

(2)原理、规则和通则的知识。这一子类要求学生知道概念之间和问题元素之间的关系。试题是否表征或测量了原理、规则和通则的知识,取决于学生已学过的材料。如果学生必须形成原理、规则或通则,或者为了回答问题而使用原理、规则或通则,那么这种行为处于比领会水平更高一级的水平。

(3)数学结构的知识。数学教学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几个大类,但是,对渗透在任何一个类别中的一般可统一起来的内容主要有:集合语言和集合符号的使用、数学系统的结构(一种与内容密切联系的结构,不是一种心理结构)和数学过程。数学结构是中学数学教学大纲里一个统一的主题,主要包括数系的性质和代数结构的性质。这个子类中的试题所表征和测量的行为与术语的知识是有区别的,一般把仅论及现代数学的术语的试题用于表征和测量数学结构的知识。

(4)把问题元素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的能力。这是一个重要的领会水平的行为,它可以指从语言描述向图形表示的转化,或从语言表达向符号形式的转化,或者是每一种情形反过来的转化。值得注意的是,转化的能力并不包括在转化之后实行一种运算。因此,把一个语言论述转化为一个方程需要这种能力,但解答这个问题应是运用水平的任务。

(5)延续推理思路的能力。这一子类主要指阅读数学表达的能力和倾听数学论证的能力,这是接受数学方面交流的能力。

(6)阅读和解释问题的能力。在阅读数学材料和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一些特殊的技能和能力,它们属于正常的语言技能和一般阅读能力范畴之外。阅读和解释数学问题的能力所表现的行为,虽然还远远没有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它却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上述六个子类的测题,分别如下:

例4 复数5+3i的共轭复数是 [ ]

(A)-5+3i;(B) 5-3i;

(C)3+5i;(D)3-5i。

例5 如果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这是在 [ ]

(A)用1000除这个数;(B)用100除这个数;

(C)用3乘这个数;(D)用1000乘这个数。

例6 如果(N+68)2=654481,则(N+58)(N+78)等于 [ ]

(A)654381;(B)654471;

(C)654481 (D)654581;

(E)654524。

对于例6,学生可能从解方程的角度去回答,但也可能从结构或形式的知识出发作出回答。

例7 假定对任何数a和 b,一种运算定义为a*b=a+ab,则5*2等于 [ ]

(A)10; (B)12;

(C)15; (D)20;

(E)35。

(A)如果把xy=0代入第一个方程,这个方程变为x2+y2=25,因此,方程组变为一个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所以,原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

(B)如果用x去除第二个方程,得y=0,如果用y去除它,得x=0,把这些值代入第一个方程得出0=2,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原方程组无解;

(C)由xy=0,可得x=0或y=0,把x=0代入第一个方程,得出y=±5;再把y=0代入这个方程,得出x=±5,因此,原方程组恰好有四个解;

(D)如果用x去除第二个方程,得到y=0,既然y=0,就不可以用y去除第二个方程,把y=0代入第一个方程,得到x=±5,因此,原方程组只有两个解;

(E)把两个方程相加得出x2+2xy+y2=25,即

(x+y)2=25,

例9 某人上集市买了一张桌子,价格标签上标出原来的价格是60元,若卖主打20%的折扣出售,折扣额是多少?这里不要求解出,回答下列的问题:问题中的比率是什么?原价是多少?要求出的是什么?

3.运用

运用水平的行为涉及学生作出的一系列反应。这一特点使它与计算水平或领会水平相区别。运用水平需要回忆有关的知识,选择合适的运算并实施之。运用水平涉及的活动是常规的,它要求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以一种他以前实践过的方法去运用知识和方法。

运用水平包括四个子类。

(1)解决常规问题的能力。常规问题是指那些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相类似的问题。解决常规问题的能力涉及选择一个算法并实施之。实质上,它要求学生作出一系列领会水平的行为后,实行运算直至获得答案。

(2)作出比较的能力。这一子类需要学生决定两组或几组信息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系列的决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回忆有关的知识,如概念、规则、数学结构、术语等,也可能涉及一些计算,并引出推理和逻辑思考的行为。但是,这是一种常规性的形成决策的过程。例如,从许多可得的备选方案中作出选择的行为便是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3)分析已知条件的能力。这一子类涉及阅读和解释信息,使用信息并最终作出决策或下结论。这个行为能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它的构成部分,能从无关信息中鉴别出有关信息,能与已经获得解答的子问题建立联系。

(4)识别同型性和对称性的能力。在这个水平上所需要的行为再次要求作出一连串的反应:回忆信息、转化问题元素、变换已知条件和识别一个关系,要求学生从一列数据、已知信息或一个问题情境中,发现某些熟悉的东西,应该假定学生已经学过同样的同型性或对称性,并且识别出它们是可能的。

上述四个子类的测题,分别如下:

例10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和一个内角分别为12cm、20cm和120°,求其中较长的一条对角线的长。

例11 比较如图1-2所示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正确的是 [ ]

(A)△ABC的面积较大;

(B)△PQR的面积较大;

(C)△ABC和△PQR的面积相等。

例12 在一次选举中,356人每人投一票,从5个候选人中选出1人,谁得票最多谁将获胜,那么获胜者至少应得的选票数是 [ ]

(A)179; (B)178; (C)89;

(D)72; (E)71。

例13 4

0的末位数字是 [ ]

1

(A)0; (B)2;

(C)4; (D)6; (E)8。

4.分析

分析是认知水平中最高级、最复杂的行为水平,它包括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描述的诸如分析、综合和评价的绝大部分行为。分析水平是指需要非常规地运用概念,它要求探测关系,在一种非实践过的情景中对概念和运算进行组织和使用。

分析水平包括五个子类。

(1)解决非常规问题的能力。这个子类要求学生把先前的数学学习迁移到一个新情景中去,发展解决不同于已解决过的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能涉及把问题分解成几部分,并从每个部分中探求所能知道的东西,也可能包括为了求解用一种新方法重新组织问题元素。总之,解决非常规问题,是向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景,学生没有现成的算法来解答,需要一种探索性方法,即需要制定一个计划并实施它,或者反复对已知情景和目标进行比较,以找出区别,随着这些区别依次消失,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

(2)发现关系的能力。这一子类需要用一种方式重新组织问题元素,以发现(形成)一个新关系,而不是在新的已知条件当中辨别出一个熟悉的关系。

(3)构造证明的能力。这一子类是指构造一种新证明的能力,它与模仿性证明、重述证明(运用水平)或回忆水平(计算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

(4)评判证明的能力。这一子类主要是指能指出隐藏在“证明”中的错误的能力。

(5)形成和证实通则的能力。这一子类是指发现一个关系并构造一个证明来证实这个发现的能力。

上述五个子类的测题,分别如下:

例14 在图1-3中,分别经过射线Ox 和Oy 上一点,从P 到Q 的最短路径是 [ ]

(A)PA 1A 2Q ;

(B)PB 1B 2Q ;

(C)PC 1C 2Q ;

(D)PD 1D 2Q ;

(E)POQ 。

例15 一个牲口栅,长18m ,宽9m ,一条长16m 的链条系在牲口栅中一条较长边的中点,另一条长16m 的链条系在牲口栅的一个角上。链条都用来拴住一头吃草的奶牛。问:哪一条链条给予拴住的奶牛有较多的活动余地来吃草?两个活动地方的面积之差是多少(用3.14作π的近似值)?

例16 证明:对于任何整数n ,

是一个整数。

例17 下面是“任何两个实数都相等”的一个“证明”:

ii 2c =a +b ,

iii 2c(a -b)=(a +b)(a -b),

iv 2ac -2bc =a 2-b 2,

v b 2-2bc +c 2=a 2-2ac +c 2,

vi (b -c)2=(a -c)2,

vii b -c =a -c ,

viii b =a ,

其中步骤不正确的是 [ ]

(A)从ii 到iii ; (B)从iv 到v ;

(C)从v 到vi ; (D)从vi 到vii 。

例18 在纸上画三个三角形:一个是锐角三角形,一个是直角三角形,一个是钝角三角形。用直尺和圆规,把每个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平分。在此过程中,你观察到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对任何三角形都正确吗?为什么?

在《中学数学学习评价》一书中,威尔逊还特别指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行为水平具有顺序性和层次性。它的顺序性体现在:在认知上,分析水平比运用水平更复杂,运用水平比领会水平更为复杂,而计算水平包括那些在认知上最简单的测试题。

它的层次性体现在:例如一个属于运用水平的测试题也许既需要领会水平的技能(选择恰当的运算),也需要计算水平的技能(实施一种运算)。

第二,为了说明一道试题对于测量某个行为水平是否恰当,需要作出有关学生背景的假设。一道试题究竟处于哪一水平,这要看它是对于哪个年级水平上的大多数学生或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否作出回答而言。

第三,某个学生对一道试题的回答也许不能说明他的行为水平。例

理数”这一试题

也许引出运用水平的行为,而不是分析水平的行为。当一个学生第一次遇到一道题目,给出这道题目的解答也许是一种分析或运用水平的行为;而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题目时,也许是处于计算水平的行为。

第四,在决定把一道试题置于何种行为水平时,学生解题所用的方法也许能决定他的行为水平。对于某些试题,某些学生也许以分析水平的行为作出回答,而另外一些学生也许以常规的、运用水平的行为作出回答。例如,对于如下这道题目:“求从1至25的自然数之和”,解这道题可以直接运用加法法则,简单地做1+2+3+…+25,这显然是计算水平的行为,然而,如果采用像高斯(C.F.Gauss)那样的解法,显然是属于分析水平的行为。

二、国内对数学教学目标模型的探索

在我国历次制订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都没有教学目标的提法,而是将教学目标包含在教学要求和具体要求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依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

我国进行数学教学目标实验研究的教师,多数直接采用布鲁姆的六级分类法,或者根据实际和自身的理解建立目标体系。例如,有的将认知领域数学教学目标划分为五级水平:“记忆、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创见”;有的划分为六级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创新”;也有的划分为四级水平:“了解和认识,理解、简单应用、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或提出新见解”。

我们倾向于按国家教委1992年6月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教学要求的层次来划分学习水平,即将认知领域的数学教学目标划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级水平。其理由是:第一,“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级学习水平与威尔逊的“计算、领会、运用、分析”四级行为水平是吻合的,比较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第二,我国对数学教学目标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把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大纲一致起来,便于教师理解、掌握和贯彻大纲;第三,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四个层次所作的明确的界说,是我国广大数学教师经验的结晶,因而这种划分易于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第四,上述教学目标的四级水平中,了解水平和理解水平是对知识而言的,掌握水平是对技能而言的,灵活运用是对能力而言的。这样的分类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顺序性和相对性等特点,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发展落到实处。

下面详细介绍“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这四级学习水平及其子类的特征。

1.了解

了解水平是指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图形等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说出这些知识是什么,能够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们。

了解相当于识记。了解水平所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即只要求“知其然”,知道“是什么”。描述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如:记住、识别、指出、画出等。

了解水平包括以下两个子类。

(1)识别、回忆。这一子类是指能再认、再现、复述学习过的材料,能记住有关的数学符号、常数、术语等,能识别相近的或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在解题过程中能回忆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数学方法等数学知识。

(2)计算、画图。这一子类是指能在标准情境下,进行无需选择算法的简单计算,能按已经学过的规则作简单套用或机械模仿,能画出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基本初等函数的大致图象。

上述两个子类的测题,分别如下:

例1 下列等式中不成立的是 [ ]

2.理解

理解水平是指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图形等知识达到理性的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和解释它们,不仅能知道它们是什么,而且能知道它们的由来,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及其和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理解水平相当于领会。理解水平所要解决的是“懂”的问题,即要求“知其所以然”,知道“为什么”。描述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如:能(会)概述、能解释、能举例说明等。

理解水平包括以下三个子类。

(1)解释。这一子类是指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数学问题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进行叙述,能用语言概述其一般内容,并能抓住其实质和关键部分。

(2)举例。能举出确切的实例说明被理解的对象。

(3)转换。这一子类是指能将所给出的数学问题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具体表现为能将语言的表达形式转化为符号表达形式或图形表示方式;或者是上述各种情形的逆过程。

上述三个子类的测题,分别如下:

例3 举出解集为空集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例子。

例4 举出几个轴对称图形的实例。

例5 用语言叙述“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并用图形和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理解水平包含了解水平,即具有了解水平是达到理解水平的必要条件。但是,理解水平是比了解水平高一层次的认知状态,理解水平的记忆高于了解水平的识记。了解水平的识记可以是机械的,它只能在标准状态下再认和再现,是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而理解水平的记忆是意义记忆或概括记忆,能在非标准状态下再认和再现,是对数学知识的理性认识。这是区别了解水平与理解水平的主要标志。

例如,学生学习了函数概念以后,能复述函数的定义,知道f(x)是表示函数的记号,这表示学生对函数概念达到了解水平。如果进一步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函数的定义,懂得函数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它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此外,还知道函数可用解析式、表格和图象等多种方法来表示,能辨别函数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等,这表示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达到了理解水平。

3.掌握

一般说来,掌握水平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形成技能,能够(或会)用它去解决一些问题。

掌握水平相当于简单应用。掌握水平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会”与“不会”的问题。描述掌握水平的行为动词如:能(会)计算、化简、解、证明等。

掌握水平包括以下三个子类。

(1)运算。这一子类是指能根据数量关系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数、式实施恒等变形。

(2)作图。这一子类指能使用一定的作图工具,作出符合预先给定条件的图形,能正确反映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3)推理。这一子类指能将所给的信息概括成熟悉的模式,然后依据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揭示已知信息与未知元素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作出判断。

上述三个子类的测题,分别如下:

例7 如图 1-4,求作一点 P,使PC=PD,并且使点P到∠AOB的两边OA、OB的距离相等。

例8 设0<x<1,a>0,a≠1,试比较│log a(1-x)│与│log a(1+x)│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了解水平只是对知识的直接储存,理解水平则是将知识加工整理后的系统储存,掌握则需要对知识进行检索。因此,一般说来,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知识深化的表现。

4.灵活运用

灵活运用水平是指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达到熟练、灵活的程度,从而形成能力。

灵活运用相当于熟练掌握、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水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熟”与“不熟”和“活”与“不活”的问题。描述灵活运用水平的行为动词如:能(会)分解、选择、分类、类比、归纳、组合等。

灵活运用水平的行为标志是能将学过的多种定义、公理、定理、法则、数学思想方法等综合运用于新的情景中去,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非常规的数学问题,即把先前的数学学习迁移到一个新的情景中去。灵活运用水平包括对具体问题各组成部分的辨认,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组织结构的分析等。

灵活运用水平包括以下两个子类。

(1)要素分析综合。这一子类是指能将所给信息分解成各种要素,并进一步对名种要素进行加工,以便对给出的信息在整体上有一个认识,并使这种认识与抽象概念联系起来,进而解决问题。

(2)结构关系分析综合。这一子类是指能将所给信息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弄清各部分的结构及其关系,并进行重组,以形成一个新的、更清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

上述两个子类的测题,分别如下:

位于第一象限内?

例10 边长为1的等边六边形,它有三个内角为直角,这个六边形确定吗?如果确定,说明理由;如果不确定,请找出两个符合条件的六边形。

掌握水平与灵活运用水平都是通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表现出来的,但所解决的问题有质的区别,前者是常规问题,后者是非常规问题。处于掌握水平阶段时,知识的运用限于同类课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而处于灵活运用水平这一阶段时,知识的运用需要突破同类课题或透过同类课题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解决问题必须经过联想、类比等复杂的思维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创造水平。

2017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计划

2017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计划 2017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计划1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二年级学生共有学生40人,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但是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学段目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4-6年级)学段目标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历数据的收集.理和分析的过程,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经整掌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 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 问题解决 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4.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5.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半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

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 能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经历探索并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感受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2)通过实例了解容量的含义,初步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所有连线中线段是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知道平角和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能辨认从不同的方向(前面、右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3)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选择适当的方式(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而有效地表示数据,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判断。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某一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2.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探索计算方法、运算顺序的活动过程,发展数感和初步的符号意识,提高运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认识射线和直线,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平角和周角,研究它们的大小关系、体会直线间的位置关系,认识升和毫升,进行几何与平面视图间的相互转换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3)在简单的数据整理、认识平均数和体验可能性大小的活动中,增强数据意识,随机意识,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4)在建立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充分开展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想等数学活动,能有条理地思考,比较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学目标

一年级数学教学目标 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能认、读、写万以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 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数的运算 1、结合具本情境,体会加减法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的加减法,会口算千以的加减;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4、能结合具本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 性进行判断。(抓好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注重让学生说明白算理) 三、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转换、 兑换) 四、探索规律 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空间与图形

一、图形认识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二、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实践活动 一、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 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 决简单问题。 三、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生活中的数学) 二年级数学教学目标 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能认、读、写万以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数的运算 1、结合具本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The work plan is a prerequisite for improving work efficiency. A complete work plan can make the work progress in an orderly manner, orderly, and more efficiently and quickly. ( 工作计划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JH-0742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组成员将本着“努力工作,愉快工作,享受工作”的工作态度,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和学校办学理念,以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高效减负、培养素质、提高质量为重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的学习和研究,在教研和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及业务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快乐。让每一位学生在新学期有更高的发展与提高。 二、教研组情况分析: 本组由5名数学教师组成,是个以老中青教师为主的强有力的教学实体,有三名教师都担任过一至六年级的大循环教学,对教材

都有整体的把握。曲俊莲老师经验丰富、任劳任怨,经常为组内教学提供及时的帮助;王少华老师不仅教学精湛,更有着娴熟的电脑课件制作技能,在课件制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虽然是年轻教师,却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和学生打成一片。 三、工作目标: 1、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领会实质与精神,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现代教育观,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进一步熟悉教材的特点和体系。做好教学计划。 2、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向35分钟要质量。在教学中“精备、精选、精构、精讲、精练”一节课,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功在课上。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3、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加强集体备课,把随机和固定的教研时间结合起来,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教研组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使教研组形成一个教学研究的氛围,努力探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

小学数学学段目标4——6

小学数学学段目标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最新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本班22名学生,孩子们大多很听话,学习也较用心,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基础、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三、教学目标是: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重点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五、全册教材分析: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完整word版)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doc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 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 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 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 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 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 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 的相对性。 2. 使学生会用“上” 、“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 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NO:1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 己的语言表达。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 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NO:2 教学内容:前后 ( 第 2 页 )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NO:3教学内容:左右(第3页) 教学要求: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左 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NO:4 教学内容:位置(第5 页) 教学要求: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是用“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 数学知识,与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 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 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 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 解决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NO:1 教学内容:第10-----12 页的内容(十几减9 的减法) 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 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 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 的计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3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3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1 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48人,家长有一定辅导能力的约占50%,其余学生全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上期考试结果,及格率100%,优生率68%。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本期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

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五下)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本册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教学的价值。 课时教学目标【共4课时】 第1课时轴对称(新授课) 教学内容:学习轴对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教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2.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力目标: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教学过程:略。 第2课时画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2,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1、2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美学价值。 2.知识目标: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找出其对称轴。

一年级下册数学总目标

一年级数学学科教学总目标【一】、课程标准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目标及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发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践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形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初步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课时安排: 一、认识图形(二)…………………………………………………………3课时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3课时 三、分类与整理………………………………………………………………3课时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9课时 五、认识人民币…………………………………………………5课时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7课时 七、找规律…………………………………………………4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我国的计数习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习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等等。 解决问题是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包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和认识“锐角和钝角”等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目标

数学第八册教学总目标 教学内容: 1、数学与代数。 (1)倍数和因数,找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不超过100)、找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偶数和奇数,素数和合数。 (3)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4)口算几百乘几十、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几百几十几乘几十(不进位)。 (5)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中括号。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 (6)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7)用计算器探索积、商的变化规律,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 (8)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公式,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化简形如“ax±bx”式子。 (9)简单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0)探索并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11)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寻代解决问题的方法。 2、空间与图形。 (1)三角形与三角形的底、高。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 (2)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3)升和毫升,1升=1000毫升。 (4)平行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梯形与梯形的上下底、腰以及高。 (5)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6)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连续平移两次,将简单图形旋转90°。 3、统计与概率。 (1)单式折线统计图。 (2)根据数据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4、实践与综合应用。 (1)美妙的“杯琴”(在同样的水杯里盛不同量的水制作“杯琴”,演奏简单乐曲)。 (2)我们去春游(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春游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3)图案的欣赏和设计(欣赏图案,并灵活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通过阅读统计图以及实际调查等统计活动了解周围的环境状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发现并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 运算规律;初步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基本

小学二年级新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模板五篇

小学二年级新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模板五篇 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有规律性,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了制订工作计划,让人变得不拖拉、不懒惰、不推诿、不依赖,养成一种做事成功必须具备的习惯。可以让你脱颖而出。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2020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2020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幼儿园各年龄阶段数学教学目标

幼儿园各年龄阶段数学教学目标 幼儿园各年龄段数学教育目标 一、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 1.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并喜欢参与数学活动。 4.发展幼儿的智力,尤其是思维能力。 二、幼儿数学领域阶段目标 小班上学期 1.引导幼儿按物体的名称或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2.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并按物体大小、长短给4个以内物体排序。 3.初步感知4个以内物体的数量。

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知圆形。 5.以自身为中心,区别上、下、前、后。 6.初步感知时间,知道白天、黑夜。 7.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 小班下学期 1.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给5个以内物体排序。 2.认识“1”和“许多”,初步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3.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4.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5.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正方形、三角形。 6.以自身为中心,区别里、外。 7.在老师的帮助下,会选择标记对周围事物进行记录。 8.愿意参加数学活动,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按要求取、放操作材料。 中班上学期 1.有初步的数目守恒观念。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的特征,尝试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3.认识6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代表的基数意义,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认识长方形、半圆形等,发现图形之间的关系。

(完整版)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 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4.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单元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5、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5、培养学 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5、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2、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二年级】一二年级数学教学目标

【关键字】二年级 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