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XX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方案 (1)

XX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方案 (1)

XX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方案 (1)
XX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方案 (1)

项目质量管控方案

1项目质量管控方案

1.1 前言

1.1.1目的

本计划的目的在于对所开发的软件规定各种必要的质量保证措施,以保证所交付的软件

能够满足项目预定需求,能够满足本项目总体组制定的且经领导小组评审批准的该软件系统

需求规格说明书中规定的各项具体需求。

软件开发项目组在开发软件系统所属的各个子系统(其中包括为本项目研发或选用的各

种支持软件、组件)时,都应该执行本计划中的有关规定,但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对本计划作

适当的剪裁,以满足特定的质量保证要求,剪裁后的计划必须经项目组相关负责人批准。

1.1.2术语和定义

1、质量管理: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

2、质量策划: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

3、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4、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5、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

6、质量度量: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对已存在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当前质量管理

结果的评估数据。

7、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1.2 质量计划:制定新项目及维护性项目质量计划

在本环节中,根据项目的规模及性质进行质量策划,制定本项目的质量计划;为后续的

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及质量改进做出行动纲领。针对公司主要有新项目及维护性项目两类版

本,且两者之间的质量投入有所差异的特性,故质量计划可以区分以下:

1.2.1常规项目质量计划要求

常规项目的质量计划制定按质量要求分析 / 质量目标 / 人员 . 职责及质量保障、过程检查计划组成,各项的具体要求如下所述。

1.2.1.1质量要素分析

1.主要的质量要性如下:

功能性质量因素:正确性,健壮性,可靠性

非功能性质量因素:性能,易用性,清晰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兼容性,可移

植性

其它质量因素:非以上要求之外的要求。

2.根据产品的特性及市场目标,将关键的质量要素确认,同时区分本项目的类型

倾质量型项目:指本项目对质量控制更关注

倾成本型项目:指本项目对成本控制更关注

倾工期型项目:指本项目对工期要求更关注

根据以上分析,再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

1.2.1.2质量目标

订立质量目标时,一般遵循SMART原则

S:specific具体的

M:measurable 可测量的

A:achievable可取得的

R:realistic切实的

T:timely及时的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可以制定如下质量目标:

1.比如本项目的质量要素为功能正确性、功能健壮性、性能

那质量目标可定义例下:

需求中所定义的功能都得以实现

不稳定问题(等级非轻微)都被解决

关键模块(模块名称)的性能不能低于 V1.0 版本

2.针对质量目标定出优先级

1、3、2

3.目标分解

分解为阶段质量目标

完成阶段质量目标的手段

1.2.1.3人员与职责

参加质量管理活动的人员,一般情况下,项目组所有的人都可以参与到质量管理活动中来。但我们一般可定义如下人员去分别承担相应的职责。

1.质量管理人员:制定质量管理计划,对质量过程进行控制;对过程检查单进行实施;

进行质量度量,制定质量改进计划及实施;参与各类评审活动。

2.测试人员:制定测试计划,对项目进行测试,进行测试结果的度量分析;参与各类评

审活动。

3.项目管理人员:协助组织解决质量管理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类问题及风险。

1.2.1.4质量保障计划

根据当前的质量目标,计划需要进行哪些质量保障工作,一般可包括专业培训、同级评审、测试。

1.2.1.4.1培训

1.确认是否需要培训

2.确认培训的内容、人员、时间,以及所耗费的资源。

1.2.1.4.2评审

1.确认评审内容及计划;需要包括评审的内容、评审的方式以及评审的人员等等。

2.对评审结果的跟踪、管理方式。

1.2.1.4.3测试

1.根据当前的质量目标,确定测试的初步计划,包括测试的范围及测试方法、手段以及

投入的人力及时间资源

1.2.1.5过程检查计划

根据当前的质量目标,制定项目过程中需要检查的对象、例如:

阶段检查对象检查时机次数检查执行人员检查依据

计划阶计划阶段的项目组成立之 3 次对应测试接口根据计划阶段检查段产出后至计划阶段人清单进行检查

结束

需求阶需求评审需求评审启动 1 次对应测试接口根据需求阶段检查段人清单进行检查。

1.2.2维护性项目质量计划要求

维护性项目的质量计划制定相对简单,不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在其上,并且可以套用比较

固定的模板。

维护性项目基本上会有很明确的需求点以及具体的时间点要求,一般情况下,维护时期会很长,且需求相对较散、小,针对这些特性,维护性项目的质量计划要求仅可以包括:质量目标、质量保障计划、过程检查计划。

1.2.2.1质量目标

根据当前的需求简单定出本版本的质量目标。

1.2.2.2质量保障计划

在维护性项目中,质量保障计划主要包括:需求讨论、联调以及测试。

需求讨论:参与人员包括开发及测试人员;需求讨论结果报告

联调:对所做的修改及周边进行联调;联调测试报告

测试:根据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测试计划安排,

1.2.2.3过程检查计划

无论质量目标定为如何,维护性项目的过程检查,仅需要如下环节:

需求讨论会:是否进行了需求讨论会,需求讨论会的与会人员及结果

联调:是否进行了联调,对原版本的影响测试执行:对测试过程进行

检查

1.3 质量保证与控制

质量保证与控制是质量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质量目标是否能够有效的实现都有赖

于此环节的实施控制。本环节根据质量保障计划、过程检查计划对版本开发的各过程定出质

量指导方针、评审环节规则以及检查清单。其中

质量指导方针:用于简要指引如何高质量的完成本阶段的工作

评审管理:主要制定简单的评审输入、输出以及该阶段评审的基本准则

任务检查单:用于检查该阶段的任务是否进行以及进行的效果如何

常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让各成员了解一些经验所谈会存在哪些问题,可提前预防或纠

1.3.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指从项目启动至项目总体计划制定完成的阶段。

1.3.1.1质量指导方针

在项目的计划阶段,期望产出高质量的项目总体计划,建议遵守以下原则:

1.根据《项目总体计划模板》、《项目总体计划编制说明书》的指导原则进行计划编排

2.计划制定时需结合实际并与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

3.了解项目背景、项目目标以及可调动的资源等

4.计划制定时需考虑相应风险及应对措施:如人员变动、需求变化、技术难题

5.对于把控不准的项目进行不同层面的评审

1.3.1.2评审管理

计划阶段的评审主要指项目总体计划的评审。

1.3.1.

2.1评审输入项

《项目总体计划》以及当前项目原始需求等相关资料

1.3.1.

2.2评审准则

项目总体计划的评审主要从完整性、正确性、合理性、可管理性进行评审。

评审项评审要求备注

完整性 1.是否包括从需求至发布各个阶段的任务计划?

2.是否对各任务的交付件定义了质量要求?

正确性 1.各阶段定义是否正确?

2.各子任务所属的阶段是否正确?

合理性 1.各个任务的先后顺序是否合理?并串行安排是否合理?

2.各任务分配的资源是否合理?

3.各任务细化的程度是否合理?

4.任务与任务之间的约束是否合理?

5.各阶段的时间投入比例是否合理?

6.项目的结束时间,是否与客户承诺的一致

7.项目的计划中是否考虑一些常见的风险?

8.对风险的应对是否体现在计划中?

评审项评审要求备注可管理性 1.对于每个阶段是否有明确的里程碑事件?

2.里程碑是否有明确、可衡量的目标?

3.里程碑达到时,是否能提供标志阶段结束的正式输出文档?

1.3.1.

2.3评审输出

评审结果输出包括:

1.《评审结果记录表》

1.3.2需求阶段

需求阶段指从需求获取至输出需求规格说明书阶段。需求阶段可划分为:获取需求、分析需求、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三个阶段。

1.获取需求:主要从编写项目视图与范围、用户群分类、选择产品/ 项目需求代表、确

定使用实例、分析工作流程、需求重用这几步骤进行

2.分析需求:包括绘制关联图、创建开发原型、分析可行性、划分需求优先级;

3.编写需求规范说明书:根据项目特点裁剪模板、获取功能和技术需求、注明需求来源、

开发需求追踪矩阵。

1.3.

2.1质量指导方针

根据《需求模板》、《需求编写指导说明书》制定需求说明文档

需求文档中应包括明确的需求范围

需求文档中应包括主要的质量属性

需求需细化到要求的程度(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开发设计及测试设计)

需求的不确定项不超过总体需求的5%

需求中应明确定义需求的优先级

制定需求管理原则(包括需求标识、跟踪方式、变更控制原则)

1.3.

2.2评审管理

需求阶段评审主要针对需求的清晰性、正确性、完整性、可管理性进行评审。评审的形

式按实际的质量计划中要求而定。

1.3.

2.2.1评审输入项

《技术方案建议书》、《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书》

1.3.

2.2.2评审准则

需求评审时,主要针对需求的清晰性、正确性、完整性、可行性、可管理性进行评审,

评审细项如下图所示:

评审项评审要求备注

1.清晰性 1.系统的目标是否已定义?

2.是否对关键术语及略缩语进行了定义?

3.是否有对整套系统进行了功能概述?

2.正确性 1. 需求与需求之间是否有重复或冲突 ?

2.本需求说明书与相关需求素材是否一致?

3.是否清晰、简洁、无二义地表达了每个需求?

4.是否每个需求都在项目的范围内

5.是否每个需求都没有内容和语法上的错误 ?

3.完整性 1.编写的所有需求,其详细程度是否一致和合适?

2.需求是否能为设计提供足够的基础?

3.所有对其他需求的内部引用是否正确?

4.是否已经列出了系统所必要的依赖/ 假设以及约束

5.是否包含了所有已知的客户需求或系统需求?

6.是否已经对每个业务逻辑进行输入、输出以及过程的详细说明

7.是否已详细说明了软件环境(共存的软件)和硬件环境(特定的配

臵)

8.是否遗漏了必要的信息 ?如果有遗漏的话 , 把他们标记为待确定的

问题 (TBD) ?

9.是否包括了主要的质量属性,例如性能要求、安全性要求、可靠性

要求、可恢复性要求、稳定性要求等等

10.是否分析了潜在的需求

11.是否标识并解决了需求中的潜城的问题

4.可行性 1.所描述的所有功能是否都必要?

2.所描述的所有功能是否充分的满足客户 / 系统目标?

3.已知的限制(局限)是否已经详细说明?

4.是否已经确定每个需求的实现优先级?

5.在现有的资源内 , 是否能实现所有的需求 ?

6.是否每个需求都可以进行验证(测试)?

5.可管理 1.是否将需求分别陈述,因此它们是独立的并且是可检查的?

性 2.是否所有需求都可以回溯到相应的需求素材,反之亦然?

3.是否已详细说明需求变更的过程?

评审项评审要求备注一致性

1.是否存在冲突或重复的需求项

2.开发计划 / 产品和活动和需求是否保持一致

3.是否可以根据软件需求规范中的信息制定出详细的测试集,并且每项

需求是否可以测试

4.是否有《需求跟踪矩阵》

1.3.

2.2.3评审输出

1.《评审结果清单》

2.《根据评审修订后的需求规格说明书》

1.3.3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包括技术方案形成、概要设计、原型设计、详细设计(如果有的话)等工作的

完成。

1.3.3.1质量指导方针

1.根据概要设计文档模板要求及需求剪裁适合当前项目的模板

2.根据模板编写概要设计说明书

3.对于质量计划中的关键质量属性在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

4.需要针对项目的结构、项目的特征和用户的需求来分析,同样也要考虑到参与项目小

组成员的素质

5.对于不同的方案分别进行评估

6.对概要设计文档进行同行评审

7.在设计阶段同时完成原型的设计

8.根据实际需要考虑是否需要进行详细设计

9.涉及到的需求变更需同步知会其它环节的更新。

1.3.3.2评审管理

在设计阶段需要对设计实现方案、设计、原型等进行评审;评审的形式按实际的质量计

划中要求而定。

以下仅提供概要设计说明的评审准则

1.3.3.

2.1评审输入项

《概要设计说明书》,《需求规格说明书》

1.3.3.

2.2评审准则

概要设计说明书评审准则

评审项评审要求

正确性 1.设计说明书的编写是否按照标准模板来编写 ?

2.设计是否正确?是否能够满足需求?

可行性 3.设计方案在现有条件下是否可行?

可理解性 4.设计方案是否能被相关人员理解?

完整性 5.是否包括核心功能的实现方案?

6.所有的功能需求与非功能需求是否都体现在了设计中?

7.在设计中是否增加了不必要的功能?

8.是否为未来的变更进行了过渡设计?

9.各子系统、模块之间的关系是否描述得清楚

10.系统的设计是否考虑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11.设计是否考虑了重用性

12.重用构件是否进行了标识

13.是否说明了重用模块的获取方式和相关的文档

14.系统的设计是否考虑了系统的易移植性

15.设计是否使用标准的技术,避免使用怪异的、不易理解的方式和方

16.设计的调用宽度、调用深度、耦合度、内聚度和结构化程度是否进

行了描述

可追溯性17.设计是否可以跟踪到需求

18.需求是否可以追溯到设计

1.3.3.

2.3评审输出

《评审结果列表》、评审修订后的《概要设计文档》

1.3.4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主要从代码规范、代码走查、调测等进行控制管理。

1.3.4.1质量指导方针

1.约定开发的编码规范

2.约定代码审计所需的时间及规则

3.约定开发阶段的调测方式

4.约定开发阶段自测的标准

5.约定提交版本提交的原则

1.3.4.2代码走查

走查项走查要求备注

规范性编码是否符合项目或组织的编码标准

头文件包含是否完整

参数在程度开始时是否被初始化

参数在循环开始时是否被初始化

在承数或过程调用的时候参数是否被初始化

函数调用的格式和参数是否正确

变量的声明和拼写是否一致

变量声明的范围是否恰当

是否所有的指针都被初始化为NULL

程序中申请的内存使用后是否释放

是否每个 ==,|| 等都验证了正确性

是否打开的文件都及时关闭了

1.3.5测试阶段

1.3.5.1质量指导方针

1.尽早的介入测试,所有的测试都可以追溯到需求

2.在测试相应方案启动之前,必须先理解且分析需求

3.根据质量计划来制定相应的测试计划

4.测试计划中需涵盖所有关键质量属性

5.进行测试计划评审及修订

6.建立测试用例对测试需求的覆盖率

7.进行测试用例评审及修订

8.不同测试阶段可有计划的调整当前的测试重点

1.3.5.2评审管理

测试评审包括测试方案、测试用例的评审,一般可分为内部评审及外部评审;评审的形式按实际的质量计划中要求而定。

以下仅提供测试用例的评审准则。

1.3.5.

2.1评审输入

《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测试计划》、《测试用例》、

1.3.5.

2.2评审准则

测试用例评审活动可以确保用例符合优秀用例陈述的特征,包括完整、正确、可行、必要、具有优先级、无二义性和可验证性 , 同时亦符合好的用例特征,即完整性、一致性、易修改和

可跟踪性;评审过程保证用例满足如下要求:

完整性:指有明确的目的、输入、输出,提供必要的备注信息;

正确性:指每个用例的期望结果与实际需求一致;

可执行性:可执行性指测试人员根据测试用例能够独立执行测试;

代表性:指能用最简单的数据,最简捷的路径达到测试的目的;唯

一性:指在各个测试用例没有重复交叉的现象;

有效性:指每个用例是否有效?是否冗余?是否能够执行;

独立性:是用例与用例之间是否互不依赖?是否能够独立执行;

可读性:指测试用例描述清晰,逻辑正确,拆分合理;

质量指标:指是否能够满足质量指标中的覆盖率要求,是否可以满足 BUG密度的质量要求;

内部评审准则

评审项评审要求备注

完整性 1.针对每个测试需求,是否至少有一个正面用例,

是否至少有一个以上反面用例去测试?

2.针对重要测试需求,是否至少使用了两种以上的

设计方法?

1.是否存在重复的用例?

唯一性

2. 是否存在可以合并的用例?

3.是否存在需要拆分的用例?

4.是否存在冗余的用例?

5.是否存在无效的用例?

1.每一个用例的目的、操作过程、期望结果是否独

独立性立?

2.每一个用例的目的及期望结果是否保持统一?

期望结果是否过于发散?

1.不同用例之间针对相关联的内容描述是否相

可读性

同?是否存在互斥、矛盾的地方?

2.每个测试用例是否清楚的填写了测试特性、步

骤、预期结果?

1.是否考虑到测试用例的执行效率?怎么样的步

代表性

骤组合才是最高效的?

2.测试用例是否具有指导性, 是否能灵活指导测试

人员通过用例发现更多缺陷, 而不是限制他们的

思维

外部评审准则

评审项评审要求备注

1.用例树结构定义是否合理?

全面性

2. 用例是否包括如下方面:功能、界面、性能用例

及需求中涉及到的其它方面用例

1.用例是否覆盖了所有显性的需求?用例是否覆

完整性

盖了所有隐性的需求

2.针对每个测试需求,是否从正面、反面分别去验

证测试需求?

3.测试用例是否覆盖每个被测功能的所有可能的

输入输出的组合?

4.测试用例是否覆盖正常的输入输出组合的所有

可能的取值范围?

5.测试用例是否包括测试了被测试对象的初始化

过程?

6.测试用例是否包含了被测对象中所有异常流的

测试?

7.是否把最多的测试用例精力放在系统的最主要

功能上?

8.针对每个测试用例,是否标识了优先级,且标识

合理?

1.针对每个期望用例的期望结果;对开发的要求是

否合理?测试开发设计的认识是否一致?

2.用例期望结果理中与需求保持一致?

3.每一个用例的依赖数据、期望结果是否具体到表

及字段的变化?

1.用例覆盖率是否达到相应质量指标 ?

质量指

2. 用例预期缺陷率是否达到相应质量指标 ?

1.3.5.

2.3评审输出

《评审结果列表》

《评审修订通过的测试用例列表》

1.3.6发布及维护阶段

1.3.6.1质量指导方针

1.根据发布阶段要求准备相应的程序及文档

2.及时检查归档的各类资源

3.根据项目特性或公网情况制定现网问题跟踪流及管理方式

4.与用服结合制定软件的客户满意度调查单

1.3.7质量控制中的文档管理

质量管理会形成除项目文档之外的管理文档,故文档管理主要为解决项目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文档的正确性、唯一性、及时性、有效性所做的相应约束。

1.3.7.1文档分类

(1)开发文档:这类文档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体现了软件开发人员前一阶段工作的成果,同时又是后一阶段工作的依据。这类文档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软件项目开发计划、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系统规格说明书、软件功能说明书和数据字典等。

(2)管理文档:这类文档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由软件开发人员制定的需提交管理部门的一些工作计划、工作方案和工作报告。通过阅读这些文档,管理人员能够了解软件项目开发活动安排、进度、资源使用等情况。这类文档包括项目开发计划、测试计划、测试方案、开发进度报告和项目总结报告等。

(3)用户文档:这类文档是软件开发人员为使用该软件的网点经办人员准备的有关该软件产品使用、操作的资料,主要是操作手册及新功能介绍方面的文档。

(4)记录文档:与客户交流往来的记录、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各种会议、跟踪记录、审查记录、产品投产记录和问题跟踪解决记录等。

(5)反馈文档:这类文档主要是软件产品在推广使用以后,客户对产品使用过程中意见及产品缺陷、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反馈。

1.3.7.2文档管理工具

文档管理工具现在采用VSS管理方式;存放至文档基线库。文档基线库

1.3.7.3文档管理的基本要求

正确性:所有的文档都使用相当的标准模板文档中所述的内容正确无误

唯一性:每个版本的文档只有一个。

及时性:文档随每个任务的执行能够及时编制及公布

有效性:防止无效的文档归档以及过期文档被误用。

具体要求:

1.所有的文档都使用相应的标准模

2.文档发布或归档前得到批准

3.必要时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与更新

4.确定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况得到识别

5.确保在使用时可获得有关版本的适用文件

6.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7.确保外部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8.防止过期文件被误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时,需对其进行适当的标识

1.3.7.4文档管理流程

根据现有的状态,文档的管理流程仅涉及归档及发布,如下图所示:

一般,必须是评审通过且修

作者提出归档申请

订后的文档方提交归档申请

检查文档使用的模板是否正确

检查文档是否为最新

质检人员

检查文档是否标识了版本号/修订等信息

检查文档

检查是否通过

纳入文档基线库

关闭权限

通知作者及其它相关人员

说明:

由作者或相应负责人提出归档申请,必须是评审通过且修改后的文档方可提出归档申请

是否及时归档的检查在各个过程中的检查清单中进行检查

文档作废:文档归档发布后,需同时作废此文档之前的相应版本。

每次进行归档后,由归档人员统一进行文档更新发布

归档之后的文档如有再更新的需求,则从基线库取出来进行更新后,重新归档。

1.4 质量度量:制定项目评估项

质量度量主要针对项目进行评估,从项目的计划、过程、质量、成本、客户满意度不同维度进行评估。具体细节如下。

1.4.1计划评估

计划评估主要根据计划历史变更记录来评估计划的正确、合理性、可实施情况,并为以后的计划制定提供参考数据。主要针对里程碑进行评估,对于非里程碑的计划变化不进行评估。

1.项目启动时的《项目总体计划》、每次变更后的项目计划、项目结束时的《项目总体计划》

2.项目变动记录文件

1.4.1.2评估项

评估项第 x 次变更

与上次偏与初始偏变更原因

离率 %

离率 %

里程碑 1

里程碑 2

里程碑 3

1.4.1.3总结

1.计划变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比如

项目计划不够详细,工作安排不够细致,时间浪费

对项目的技术、工作量等认识不清,导致计划时间失误

对项目人员的工作效率、特长认识不清,导致计划时间失误

项目任务跟踪不及时,错过最佳调整时机

1.4.2过程评估

过程评估是根据项目的每个阶段的质量指导方针以及检查结果来进行的评估,用于检查各项目的过程控制是否达到应有的要求。过程评估最终使用计分的方式来得出过程得分。

1.4.

2.1输入条件

每个过程的每次的《过程检查清单》

评估记录根据对不同阶段的关注不同,定出相应的百分比,以及每个阶段中不同评估项

的重点不同,给予不同的分值,最终统计出对过程的总体评分。

1.4.

2.3总结

对过程得出的最终分进行分析:

1.哪些过程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2.哪些过程缺乏哪些质量控制环节?

3.哪些质量控制环节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1.4.3项目质量评估

质量评估主要根据测试结果的质量评估以及现网问题跟踪情况进行的评估。

1.4.3.1输入条件

1.《版本质量评估报告》

2.现网问题跟踪表

1.4.3.2评估项

测试阶段评估主要依据测试各类数据根据质量评估标准进行质量评估。

维护阶段评估主要根据现网问题清单对缺陷率、平均缺陷时间来进行质量评估缺陷率:指现网问题数/ 总问题率

平均缺陷时间( MTF):指平均多久时间反馈一个问题。

平均缺陷恢复时间:指出现一个缺陷后,恢复所需要的时间。

1.4.3.3总结

对质量情况得出来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

1.测试结果反馈情况主要是哪些环节中的问题

2.现网问题反馈情况主要是哪些环节中的问题

3.测试结果反馈情况与现网问题反映结果是否一致

通过以上总结分析出哪个阶段所存在的问题最多,测试方法 / 策略是否存在问题;改善明确存在问题的环节。

1.4.4成本评估

成本评估主要用于评估在各阶段的成本投入比较是否合理,质量控制成本投入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成本的浪费等情况。

1.4.4.1输入条件

1.项目初始时的《项目总体计划》

2.项目结束时的《项目总体计划》、《项目开发计划》、《测试计划》

1.4.4.2评估项

1.计划成本

指花费在计划环节中所费的成本,根据最终的项目总体计划统计需求阶段的成本

2.需求成本

指花费在需求环节所费的成本;根据最终的项目总体计划统计需求阶段的的成本

3.设计成本

指花费在设计环节所费的成本;包括概要设计、原型设计、详细设计等内容的工作成

本。

4.开发成本

指纯开发阶段所费的成本。

5.质量成本

统计所有因质量活动而引发的成本,分好成本、坏成本,好的成本包括各预防性的质量控制,如评审、质量检查、测试;坏的成本指各种返修成本。

好质量成本

1)评审所有活动的成本

2)测试所有活动的成本

3)培训等支出的费用

坏质量成本

1)各种评审后的返修的成本

2)测试之后的所有回归修改成本

6.其它成本

非以上成本之外的其它成本,包括其它的一些管理活动、沟通、协调等成本。

1.4.4.3总结

通过以上数据结合其它评估结果分析在各阶段投入的成本是否合理,哪些成本是可以通

过合理的调整来避免的,哪些成本投入应该增加。

1.4.5客户满意度评估

客户满意度评估主要是由用服协助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意见反馈单得到的数据而进行的评估。

1.4.5.1输入条件

《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意见反馈表》

1.4.5.2评估项

评估项评估结果简析

质量目标 1 满意度

质量目标 2 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质量目标 3 满意度

非质量目标满意度

要求支持的次数

客户支持

支持的时间

1.4.5.3总结

客户对非质量目标的满意度高于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与控制手段对质量目标未起到作用?

客户对质量目标不关注,更关注非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定义不合理?

客户要求支持的次数过多:客户总要求我方支持,是否可理解性过差?

客户要求支持的时间过长:每次支持的时间过长,是否可维护性过差

1.5 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整个质量管理中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新的质量管理实施的基础。质量改进环节主要根据项目评估结果,去分析现存在的质量问题及针对问题找出相应的质量改进措施。

1.5.1现存在的质量问题

在每个项目告一阶段后,分析整理现在各项目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区分主观问题及客观问题;并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1.5.2质量改进措施

针对提练出来的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在新项目的质量管理环节中实施,跟进实施的效果。

内部管理制度及质量控制措施

试验室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一)试验室检测质量保证制度 1、检测人员 (1)检测人员必须具备检测人员的各项要求,凭检测合格证在指定岗位上进行检测工作。 (2)检测人员要按照料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检测工作,工作要精益求精,对检测数据负责。 (3)在测试过程中,发生故障或因外界干扰测试中途停止时,测试人员将详细情况记录专用本上,并口头告知技术负责人,采取必要措施或重做。 2、检定设备 (1)检定设备可按照设备仪器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2)检定设备要有设备使用卡片,对设备运转及技术参数做详细记载,并规定详细的操作规程。 (3)检定设备有故障或过期未校定校准,不得投入检测工作。 (4)对进口设备经培训确实掌握技术,方可操作使用。 (5)保持设备运行完好率,试验室环境符合检测工作的要求。 3、读取数据与记录数据 (1)读取数据与记录数据必须按有关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与步骤进行。 (2)记录数据应如实准确地填写在检测记录中。 (3)对检测所得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确认检测结果有问题,

应立即报告有关人员,并及时分析其原因,必要时重检。 4、试验室管理 (1)试验室内设备、安全、卫生等应由各试验室内专人管理。 (2)凡有机器运转和通电设备,人员不得离开(对有自控保险装置除外)。 (3)凡对试验室养护箱(室)等有温度、湿度规定要求的均要严格控制,并有专人负责每天记录。 (4)检测报告是判定原材料、关成品、成品质量的主要技术依据,要严格履行审核手续。 (5)各检测项目的原始记录,必须本人签字并及时出具检测报告。 (6)检测报告应进行认真审核,无误后签字存档。 (二)力学室工作制度 (1)每日上班应对本室的仪器设备、工具箱、水、电等检查一遍,如有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 (2)试验人员应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性能完全了解,包括配套的仪器及配件如何正确使用,试验机、万能机应尽可能在基量程的20~80%范围内操作。 (3)试验人员在试验前应熟悉每项试验的操作程序,避免在试验过程中查阅操作规程。 (4)在操作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如发现仪器异常,应立即关

冲压车间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汽车集团 冲压车间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版本号:C 修改码:O ******* 1 目的 为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使冲压件质量满足下工序需求,避免不合格品下流和不合理转序,将不合格的产品控制到生产工序之前,特制定本办法。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冲压车间的过程质量控制管理,鄂尔多斯基地冲压车间的冲压件返修工作。 3 相关文件 3.1《冲压车间生产管理办法》 3.2《冲压车间冲压作业指导书》 3.3《不合格品控制方法》 4 术语和定义 4.1 质量---满足规定的需要 4.2 过程质量---一般指物料入仓到成品入库前各阶段的生产活动各质量控制 4.3 “四门、两盖”---指左/右前/后车门外板,前机罩外板、后行李舱外板 4.4 返工、返修---是指为使不合格产品符合要求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 5 职责 5.1 冲压车间作为本办法的归口管理部门。 5.2冲压车间各班组、人员必须认真执行。 5.3.冲压车间检验员: 5.3.1 冲压车间检验员负责组织不合格品的鉴定、评价工作。 5.3.2负责出具冲压件不良品鉴定单。 5.3.3 负责出具返修冲压件修复后的合格标识或报废单。 5.4冲压车间钣金修理班:负责对质检员判定的不良品进行返工,返修。 5.5 冲压车间负责冲压自制件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 5.6 追查不合格品冲压件流出的原因。 6 管理内容 6.1 生产班组按《冲压车间作业指导书》规定要求调试出首件后要严格自检,自检确认合格后交车间检查员鉴定,经检查员鉴定合格后,班组才可以组织生产。 6.2 各班组按照生产指令领取材料时,要认真核对材料厂家、牌号、炉号、批次号以及材料规格尺寸、厚度和数量,并按《冲压车间生产管理办法》要求记录。材料表面不允许有划伤、麻坑、卷边等缺陷。 6.3 当人工剪切和落料生产板料时,不允许板料划伤、磕边、毛刺影响下工序生产以致造成废品。 6.4 钢板材料在开卷线开卷落料时,注意调整矫平机压棍压力,以矫平后的板料不翘曲为好,清洗后的板料表面要存有油膜。 6.5 冲压生产过程中,表面件拉延工序特别要注意板料的外观质量,发现严重划伤的板料要及时剔除,同时要注意轻放板料和轻拿零件避免划伤、磕伤零件。

管理制度及质量控制措施

南昌建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管 理 制 度 及 质 量 控 制 措 施 (2016年10月10日检测资质扩项所需)

管理制度与质量控制措施目录

1、检测工作程序管理制度 为明确本单位检测工作的程序,特制定本制度: 一、项目检测人员指导委托方填写试验委托单,并对委托检测项目进行评审; 二、委托测试项目评审合格后,项目检测人员对委托方提供的样品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则予以受理,不符要求则告之委托方按标准要求重新送样; 三、项目检测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检测工作,并在检测实施前,对检测环境及设备状况进行检查,保证检测质量; 四、检测过程严格按检测作业指导书规定的流程进行,并及时对检测数据进行记录,试验中如出现不合格,要按规定及时进行上报并通知委托方;

五、检测工作完成后,对所用设备进行清洁保养处理并做好设备使用记录; 六、检测人员按标准要求对检测样品进行留样保存; 七、检测结果出来后,由项目检测人员出具检测报告书,经审核、批准后发放给委托单位; 八、委托方根据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领取检测报告,如对检测结果有异议,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投诉,否则将不予以受理。 2、标准、规范、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为了对本单位的标准、规范、技术资料进行有效管理、控制,特制定本制度: 一、专职资料人员对试验所用的标准、规范、技术资料制定统一标准、统一格式、并进行统一编号; 二、技术负责人定期对本单位所用的各类标准、规范、技术资料进行检查,以保证所用版本的有效性; 三、各检测项目负责人对检测记录、报告及委托试验单按规定进行编号,并按年度对其进行整理后归档,保存时限为三年; 四、如需查阅相关标准规范,须办理借阅记录,并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回;查阅相关技术资料,须在办理相关报批手续后方可进入档案室进行查阅,不得将其带出档案室;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五要素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五要素 作者:郑景秋 阅读:18709 次 上传时间:2005-06-02 推荐人:wjy2687032 (已传论文 12 套) 简介: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主要表现为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工艺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五大方面。因此,对这五方面因素严格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关键字:工程项目管理 质量控制 要素 一、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指领导者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生理缺陷,粗心大意,违纪违章等。施工时首先要考虑到对人的因素的控制,因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施工人员应当树中五大观念即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质量、成本、工期相结合)综合效益观念。其次,是人的素质。领导层、技术人员素质高。决策能力就强,就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措施得力,工程质量就高。操作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征工程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可以依靠质量教育、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也可以靠培训和优选,进行岗位技术练兵。 二、 材料因素 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影响材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成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材料控制的要点有:1)优选采购人员,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的人担任该项工作。 2)掌握

质量控制方案管理

工程质量控制方案 1.编制说明 (1)编制目的: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和资源作出规定以保证工程项目达到质量要求。 (2)适用范围: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至竣工交付全过程的质量控制。(3)编制依据: 南通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质量手册》 南通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程序文件汇编》 南通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和管理规定》 工程适用法律法规、建设工程标准强制性条文等 2.工程概况 具体详见《吉隆坡曼哈顿30层公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相关内容。 3.质量目标管理计划 3.1质量目标 确保本工程一次合格率100%,并通过备案验收制验收标准;确保本工程质量达到优良,顾客重大质量投诉为零。顾客满意度>80%。 3.2诚信服务 以顾客满意为服务宗旨,满足顾客对工程的要求,对有关部门发出的质量整改通知要及时组织进行认真的整改,及时回复整改结果.并定期进行阶段性质量分析、评价和总结。

4.管理职责 4.1职责权限和沟通 4.1.1主要管理职责和权限 1)项目经理 -负责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确保体系正常有效运行 -督促、检查项目管理人员质量职责执行情况,并实行严格考核 -负责协调和业主、监理等关系 -负责和分承包方(供应商和承包商)之间的协调 -项目体施工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 2)项目副经理 -全面负责施工过程的有关施工质量 -协助项目经理搞好安全、质量、标化工作,具体负责进度及质量、安全工作 -负责督促各部门对外包、分包进行分部分项的质量交底 -负责组织技术、质量进行分部分项质量验收 -具体负责和分承包方(供应商和分包商)之间的协调处理 3)项目工程师 -负责项目技术管理 -负责项目质量管理 -负责图纸会审解决有关的技术问题 -协助项目经理搞好质量工作 -负责编写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 -处理有关技术问题

制造过程日常质量控制五种方法

制造过程日常质量控制五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生产线开工条件点检 为保证生产线正常运行,线长、操作者在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包括换型对生产线上使用的工装、量具、测具、夹具、刀具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质量隐患,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使过程处于稳定受控状态的一种预防性管理办法。 制定生产线点检表:工艺员以生产线为一个过程,按照作业要领书和品质确认要领书、质量统计显现的薄弱环节以及对设备主要精度要求,按照“五定”(即定点、定人、定周期、定标准、定记录)的原则合理分工(关键工序的点检必须由线长或机修执行),合理制定点检周期,编制生产线点检表。 点检时间 作业前:重点对生产线的工装、夹具、刀具、测具、量具、设备精度进行点检,保证开工条件满足工艺文件规定; 作业中:重点对刀具的强制行更换、定位面的清洁度、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点检; 作业后:重点对计数型量具的使用次数进行点检; 点检的方法 按照点检清单要求,操作者、线长、机修通过看、听、测判断是否有异常响声、异味、震动、磨损、定位基准有无多余物、刀具该换否等方法进行点检。 生产线长根据点检实际情况提请、制作快速点检的专用测具,提高点检的速度和准确性。 点检中的异常处理 ※在作业前点检发现的异常,如机床的软爪跳动超差、量具失准等生产线长要及时督促进行调整和更换,经再次点检合格后方可进行正式生产; ※某些点检异常(在极限状态或暂不可使用但有其他替代办法)可以继续生产,操作者在异常部位挂黄色警示标牌,以督促线长、分厂快速修复; ※作业中、作业后点检发现的异常,如设备故障、量具失准、刀具磨损、夹具定位面(销子、钻套)磨损,生产线线长组织将可疑区间的产品进行复查,将不合格品隔离;车间工艺员、技术主任确定不合格品的类别并提请相应的审理组进行审理,按照审理结论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置。 生产线开工条件点检常见的问题 1)敷衍了事,只是填写表格,不认真点检 2)缺少专用点检量具; 3)只填OK,不记录实际测量尺寸; 第二种方法:首件检查 首件检查:每道工序首件加工完成后,操作者按照品质确认要领书规定的项目及方法逐项进行检查并逐项记录实际测量尺寸,如发现不合格,则及时调整工装、夹具,直到全部后方可批量加工。 首件检查的重要性:按照品质确认要领书规定的项目进行检查,需要首件计量时到送计量室送检。预防成批不合格的一种有效措施,特别是在新品的研制阶段更为重要; 首件检验记录注意事项:用卡尺、千分尺测量的项目要填写实际测量值,用量规、卡板测量的在相应的尺寸下打√,目视项目检查合格后填写xx合格。 首件检查常见的问题: 1)照抄原来的首件检验记录单! 2)零件未测量就将首件检验记录单写完! 3)首件检验记录单填写不齐全,随意填写! 4)认为是检验员的事,一面加工零件一面等检验员,等到检验员到了发现零件不合格,成批报废已经发生。第三种方法:4M变更管理 4M:指的是操作者(Man)、设备(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s)

谈谈对项目管理的质量、成本、进度控制

谈谈对项目管理的质量、成本、进度控制 经过几天的“信息产业部系统集成项目经理培训”课程的学习,项目管理是在项目活动中运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以满足和超过项目干系人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项目管理是一般管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项目管理涉及到九个知识领域,包括: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范围管理、整体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沟通管理。纵观这九个知识领域的项目管理,我认为,项目管理的主要控制要素是质量、时间和成本,项目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寻找进度和成本的最优解决方案。 结合几年的信息系统集成工程管理的经验,通过这次培训,对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成本、进度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下面就项目管理中的最重要的三要素谈谈我的理解。 一、质量控制 质量第一的重要性已经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信息系统集成行业也是一样。项目实施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客户对所交付的项目产品的满意度。因此,对于项目的质量管理需要从项目质量的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保证及控制上进行重点控制。 我所从事的是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特别是建筑智能化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工程施工涉及面非常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诸如信息系统设计、材料、机械、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都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质量。因此要做到质量第一,就要确实搞好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应该充分了解质量管理的内涵以及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每一个步骤。根据人、材、机三大要素的管理理论和对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一般性的分析,明确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容。个人认为通过工程质量的控制和技术交底来树立全员的质量意识,能在质量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个个重视质量的风气。同时在整个项目管理中要实行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这样才能提高工作质量,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在智能化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项目质量管理基本要素,保证材料设备按质、按量的供应和使用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通过项目管中的采购管理对提供给项目实施的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应采用“三把关,四检验”的制度。同时,工程质量控制另一个重要的控制是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偏差和分析影响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并消除制约因素,使工序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建筑智能化信息系统集成工序质量控制标准及要求可以参照国家相关的标准及施工规范以及用户的要求。 二、进度控制 项目管理中进度控制属于时间管理范畴,同时工程项目进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工期以外,还包括工作量,资源的消耗量等因素,所以对进度状况的分析必须是综合的多角度的。工程进度拖延产生的原因常常也是多方面的,对工程进度拖延也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工程项目建设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进度控制不仅仅包括施工阶段,还要包括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等,它涵盖了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一般情况下,我们进行进度控制的目的,是要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的进度和时间要求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工作中,进度控制两个最实际的过程一个是进度计划,一个是跟踪调整。 制定进度计划。施工项目实施阶段的进度控制“标准”是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是表示施工项目中各个单位(分项)工程或各个施工工序在施工中的衔接与配合、安排劳动力和各种施工物资材料的供应时间,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目标计划的要求。进度计划在实际工程管理中两个比较关键的数据非常有

质量管理控制方案

质量管理控制方案 1.质量控制 (1)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的程序是:自审设计图纸、设计图纸多方面会审,现场复核,选择分承包人,编制作业指导书报费施工手册,提出开工报告。 (2)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程序是:技术交底,测量、材料、设备、计量、变更设计、环境保护控制,项目质量计划,持续改进,安装调试,项目竣工评价。 (3)交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程序是:最终检验和试验,质量缺陷处理,整理质量记录,编制交工文件,承包人自检,发包人验收,交工验收报告。 2.设计质量的控制 不断满足用户对工程产品的要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而设计出用户委托的,具体高水平和适用能力强的工程开展开全面质量策划。听取各专业人员的合理化建议,搞好优化设计。根据用户和现场的实际情况,搞好变更设计的论证和协调工作,管好设计图纸和资料。设计工作应满足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施工上可行的要求,符合规范、法规、法律规定要求。工程项目设计往往是多专业协作的作业活动,针对各方面相互关系和接口,明确规定有关职责、职权,并形成文件,保证设计工作协调进行。项目设计的各级主管人员在事前在指导文件中对全部设计输入予以规定,如设计要求和相关法规内容,设计原始资料,有关施工及安装重要信息,特殊设计需要。对各设计阶段,所需原始资料的内容及控制方法与用户商定后形成文件。客户所提供的原始资料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如客户不能全部及时提供,在备忘录中加以记录,并规定解决办法:对客户不完善、含糊或矛盾的设计要求经协商、研究后解决,并予记录归档。对设计输入内容整理、编目、归档作出文件规定。 有关职能部门代表和有关专业人员对设计结果进行正式的审核,填写“设计图纸评审表”。验证结果以文件报告形式做出。项目部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的各阶段需要对设计进行确认。 设计更改是指设计完成起至工程竣工前整个期间的任何更改。用户对某些设计要求的变更;施工、安装及运行过程中的合理变更;设计原始资料发生变更;相关的法令、法规、规范要求发生变更;设计后续阶段发现前阶段设计中有缺陷或不合理问题。设计更改应包括:设计更改的依据、评审、批准、输出及存档等。填写设计变更通知,经总工程师审批,设计变更通知一式四份,建设、施工设计、监理、工程总监室各存档一份。

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为了实施制造过程的顾客链管理,确保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提供满意的产品,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乘用车制造公司各分厂过程控制(包含过程检验)的管理。 2管理内容 一.术语和定义 1.过程自检:指生产工位上的员工依据工艺标准或检验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2.过程专检:是指由专人对生产工段内各工位质量状况的检查; 3.过程总检:是指由专业的检验人员对分厂制造的成品质量进行的检查。 二.职责和权限 1.各分厂: 1.1负责对上道工序(分厂)的产品实施过程总检; 1.2负责实施过程自检和过程专检; 1.3负责分厂内各类质量信息的收集、反馈,须保证一车一卡,由使用单位印刷; 1.4负责分厂内各类质量问题的纠正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5负责过程检验文件的批准; 2.品管部: 2.1负责接收各分厂反馈的质量信息; 2.2负责组织进行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改进; 2.3负责对质量问题改进过程实施监督和检查; 2.4负责对过程检验的过程进行指导; 2.5负责过程终检出现异议的仲裁; 3.其他单位: 3.1负责协助各分厂实施纠正和补救措施; 3.2负责配合对质量问题实施改进。 三.管理细则 1.过程检验的设置 1.1.过程检验分为过程自检、过程专检和过程总检三种类型; 2.过程检验的管理 2.1.过程自检由各专业厂工位上的员工实施; 2.2.过程专检由各专业厂指定人员实施,该人员可以为班组内的质量员、班组长、工段长等,从事 过程专检的人员应取得过程检验的检验员资格; 2.3.过程自检和过程专检所依据的标准为《作业指导书》、《标准作业指导书》或《检验标准》; 2.4.过程总检由各专业厂的下道工序派专业的检验员实施,既冲焊分厂的过程总检由涂装分厂的检 验员实施,涂装分厂的过程总检由总装分厂的检验员实施,过程总检所实施所依据的标准为《检验标准》; 2.5.过程总检在检验过程中发现不合格时,应将相关不合格情况记录在记录卡上,反馈至分厂调试 返修人员;不合格经调试返修,经过程总检检验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 2.6.过程总检在检验过程中发现批量重大不合格时,应将不合格情况及时反馈至本厂技术质量科, 由技术质量科组织进行处置; 2.7.当对分厂过程总检的判定存在异议时,应向品管部提出申诉意见,由品管部进行现场仲裁;当

质量过程控制管理办法

质量过程控制管理办法 质量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理解不深,认为质量管理就是质量检验,是对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简单的“质量把关”,而忽视了质量的过程控制。“迈向质量时代、建设质量强国”,如何才能将我国建设为质量强国,首先应该转变一些企业的思想。如今仍有很多企业对质量管理理解不深,将质量管理等同于质量检验,进而使质量管理人员疲于奔命,哪里“着火”就到哪里去“救火”。 而事实上,质量问题多处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之中,掌握质量过程控制,发现质量隐患,将“救火” 转变为“防火”。质量过程控制,让质量管理不再是“救火”。 1 . 切实做好过程策划工作,提高工艺工作的准确性 过程策划是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各产品质量形成过程按程序文件的规定、程序和方法在受控状态下长期有效运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保证所设计产品的质量,工艺工作必须未雨绸缪。在产品设计开发初期,就应以用户要求为基础,并超过产品要求进行产品生产的基础策划,制订详细的过程开发计划,充分考虑现有人员、工装、装备、技术能力、物流、生产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明确各接口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将各项任务的目标值和时间表具体细化到各接口部门,并按照任务要求进行检查督促,确保按规

定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切实做好过程控制中的过程策划,准确地进行人员、工装、设备、技术能力、物流、生产环境等方面的调研与分析,组织必要的工艺方案设计与评审,做到计划落实,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只有准确地做好这些前期策划工作,才能合理地组织开展全面的工艺工作,提高工艺工作的准确性,减少盲目投资,避免造成不良资产积压和资源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 建立工序质量控制点,提高工序的质量能力 工序质量控制是过程控制的基本点,是现场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在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中包括多个工序过程,其定义分为三类: 一般工序:对产品形成质量起一般作用的工序; 关键工序:对产品形成质量,特别是可靠性质量起重要、关键作用的工序; 特殊工序:其结果不能通过后面的检验和试验,而只能通过使用后才能完全验证的工序。 建立工序质量控制点,即在加强一般工序质量控制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进行重点控制,保证工序经常处于受控状态。当发现工序质量控制点的控制方法不能满足工序能力要求时,控制点负责人应立即向主管部门汇报,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改进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五要素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五要素 摘要:质量控制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通过对形成质量要素的有效控制,成功实现高层的质量目标。 关键词:工程管理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主要表现为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结合本人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一点经验,总结对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进行简单分析,愿与同行们一起交流。 1 人的因素 施工时首先要考虑到对人的因素的控制,因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共同作用,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技术、质检人员素质高,决策能力就强,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强;提高所有参建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业务水平。通过质量教育、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同时通过培训和优选,进行岗位技术练兵。提高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纠正粗心大意,违纪违章等不规范行为。使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 2 材料因素 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用占总投资的70%或更多,一些承包商在拿到工程后。为谋取更多利益,不按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的品种、规格、技术参数等采购相关的成品或半成品,或因采购人员素质低下,对其原材料的质量不进行有效控制,放任自流,从中收取回扣和好处费,或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无法杜绝不合

格的假冒、伪劣产品及原材料进入工程施工中,给工程留下质量隐患。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影响材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成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材料控制的要点有: 2.1优选采购人员,提高他们质量鉴定水平、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的人担任该项工作。 2.2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 2.3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正常施工。 2.4加强材料的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 2.5抓好材料的现场管理,并做好合理使用。 2.6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 3 方法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含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引顺利实现。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 4 机械设备

项目质量管理措施方案

1、质量管理体系 1.1、项目质量目标概述 我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确保施工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质量活动规范有序,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1)质量方针 规范受控,贯彻始终,质量第一,确保履约。 (2)质量目标 ①保持按GB/T19001-2000idtISO9001-2000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 ②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率100%。 ③杜绝重大质量责任事故。 1.2、项目质量管理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项目组织依存于其顾客的需求。因此,项目组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领导作用。 (2)、领导作用:在这里要突出项目经理的作用,以项目经理为组织核心并协调各个部门来开展工作。 (3)、全员参与:产品质量是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企业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必须把企业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上自厂长、下至工人人人关心质量问题,人人做好本职工作,才能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4)、过程方法:过程方法实际上是对过程网络的一种管理办法,它要求组织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 (5)、管理的系统方法:在质量管理中采用系统方法,就是要把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个大系统,对组成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以达到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6)、持续改进:制定改进目标和寻求改进机会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过程,该过程使用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数据分析、管理评审或其他方法,其结果通常导致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7)、以事实为决策基础: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指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它要求尊重客观事实,尽量用数据说话。 1.3、项目质量管理原理: (1)系统原理; 项目是由不同的环节、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要素所组成的,项目的各环节、各阶段、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因此在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应运用系统原理进行系统分析,用统筹的观念和系统个的方法对项目质量进行系统的管理,使得项目总体达到最优。 (2)PDCA循环管理; PDCA循环可分为四个阶段 图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点监测管理制度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点监测管理制度 2007-6-16 0:00:00 中国兽药114网信风浏览:2001 公司GMP管理文件 题目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点监测管理制度 编码: SMP-SC-0160-00 共7页 制定 审核 批准 制定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颁发部门 办公室 颁发数量 生效日期 分发单位 办公室、生产技术部、质量部、物资供应部、工程部 一、目的:制定生产过程重要质量控制点监测管理制度,确保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质量得到严格控制。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生产技术部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 三、责任者:生产技术部经理、QA检查员。

四、正文: 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必须对生产过程的质量进行监控,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点及其监督管理制度如下: 1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 2.1纯化水、注射用水:澄明度必须符合标准 2.2 安瓿的洗涤及干燥灭菌:在准备室脱去外包装送入粗洗室粗洗,后送入精洗室洗涤,外壁应冲洗,内壁至少用纯化水洗两次,最后经过0.45μm滤膜滤过的澄明度合格的注射用水洗净,干燥、灭菌、冷却,灭菌后的安瓿应立即使用或清洁存放贮存不得超过2天,洗涤后的瓶子应进行清洁度及澄明度检查。 1.3称量:称量前应核对原辅料品名、批号、生产厂家、规格,应与检验报告单相符。调换原辅料供应商时应有小样试验合格单或已经过验证的报告;称量时必须有复核人,操作人和复核人均应在原始记录上签名。 1.4 配制:配制罐必须标明配制液的品名、规格、批号和配制量,投料时必须有人复核及做记录。 1.5 粗滤及精滤:药液经含量、PH值检验合格后方可精滤,盛装容器应封闭,标明药液的品种、规格、批号。药液配制至灭菌一般应在24小时内完成。 1.6 灌封:灌装管道、针头使用前用注射用水洗净并煮沸灭菌,直接与药液接 触的惰性气体、压缩空气,使用前净化处理,其纯度及所含微粒量应符合规定,灌装量按有关规定灌装。及时抽取少量半成品检查澄明度、装量、封口等质量状况,半成品盛器内应标明产品名称、规格、批号、日期、灌封机号及顺序号,操作者姓名。 1.7灭菌:双扉式灭菌柜,产品灭菌前,要核对品名、批号、数量,按规定的灭菌标准操作程序操作,灭菌时应及时做好记录,并密切注意温度、压力、时间,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灭菌后进行检漏,检漏的真空度在-8kpa。 1.8 灯检:检查员视力在0.9以上,视力每年检查一次,检查后的半成品要注明检查者的姓名,由专人抽查。不合格品及时分类记录,标明品名、规格、代号、批号,置于盛器内移交专人处理。 1.9印字包装:操作前应校对半成品的名称、规格、批号及数量是否与领用的包装材料一致。印字、包装、装箱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品名、规格、批号,包装结束后统计好包装材料的实用数、损坏及剩余数与领用数做物料平衡检查,结束后送待检区待检,检验合格后入库。 2 口服液

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本管理办法规定了制造中对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进行质量控制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控制内容。 1.2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制造企业的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质量控制。 2.相关定义 2.1 关键工序 对产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工序。它是主要质量特性形成的工序,也是生产过程中需要严密控制、顾客经常抱怨、废品率高、与配合尺寸较密切的工序。 2.2 特殊工序 工序的加工质量不易或不能通过其后的检验和试验充分得到验证,这种工序属于特殊工序。例如:SMT,焊接等。 3.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质量控制的指导原则 3.1 工序质量控制的严格程度应视产品的类型、用途、用户的要求、生产条件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允许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控制方法。 3.2 关键工序(特殊工序)的质量控制以加强过程控制为主,辅以必要的多频次的工序检查,检查人员与质量保证人员对现场操作负有监督的责任和权限。 3.3 应从工序流程分析着手,找出各环节(或分工序)影响质量特性的主要因素,研究控制方法,配备适当手段,进行工序过程的系统控制。特别工序应遵循“点结合”的原则,在系统控制的基础上,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 3.4 应根据产品的工艺特点,加强工艺方法的试验验证。制定明确的技术和管理文件,严格控制工艺参数及影响参数波动的各种因素,使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3.5 关键工序(特殊工序)操作、检验人员要经过技术培训和资格认证。

3.6 关键工序(特殊工序)所用工艺材料、被加工物料应实行严格控制,必要时应进行复检。 3.7 必须使用经确认合格的模具、工装、设备和计量器具,并积极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控制手段,对影响质量特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和调整,力争实现自动控制,以减少人的因素引起的质量波动。 3.8 应对工作环境(尘埃、温度、湿度等)进行控制,满足工艺文件的要求,必要时应加以验证。 4.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4.1 工艺规程和技术文件 4.1.1 关键工序(特殊工序)的工艺规程除明确工艺参数外,还应对工艺参数的控制方法、试样的制取、工作介质、设备和环境条件等作出具体的规定。 4 1.2 工艺规程必须经验证认可并符合有关标准。主要工艺参数的变更,必须经过充分试验验证或专家论证合格后,方可更改文件。 4.1.3 对关键工序(特殊工序),根据不同产品的技术要求和工艺特点,可在工序流程的必要环节设置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设立控制点的条件,控制点可按产品的质量特性、工序或设备来设置。 4.1.4 对控制点应进行工序质量分析和验证,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明确控制方法,并进行连续评价。控制点的工艺文件应包含质量控制的内容,如对控制的项目、内容、方法、检测频次、检查方法、记录及测定人员等做出具体规定。 4.1.5 工程部门应根据质量控制要求,编制原始记录表格并规定填表要求,包括让检验人员、质保人员对工艺参数和操作状况进行检查、监督、认定、签字的要求。主要原始记录表格应汇总归档,并规定制件加工档案的保存期限,以备查考。 4.1.6 规定并执行工艺文件的编制、评定和审批程序,以保证生产现场所使用文件的正

项目管理的质量保证计划

项目管理的质量保证计划 的完成项目。项目管理包括了项目组开发各阶段的人员结构的配置,质量控制的实施方略,内部文档和产品文档的组织编写等各项工作。 范化软件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在生产流程上采用ISO9000的标准进行。项目开发参与的角色有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领域专家,系统分析员,程序员,测试组,技术支持部,质量监督组,文档组。下面就各个角色一一说明其主要职责。 接洽和开发配合方面的事物,包括:项目合同的签定;提交开发计划给客户;组织客户与分析人员进行需求确定;组织客户阶段性验收;协调客户提供测试环境;监督项目进度与质量;提供开发人员所需的各种人力物力资源;负责项目开发过程中客户、开发项目组、质量监督部,文档组等相关部门的联络与沟通。 项目的开发采用项目负责人责任制。项目的开发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负责的范围包括:项目开发计划的制定;开发方法的确定;技术规范的编制;项目各阶段的人员配给与人员之间的配合;各阶段文档的生成和版本编号。 家 以由客户抽调技术骨干担任,也可以由开发商聘请担任。领域专家在开发过程中主要参与的阶段是系统需求分析,在明确了系统将来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后,领域专家的职责转向系统用户界面的确定上。开发出的系统能被客户接受的两个重要指标一个是系统正确性,即系统是否正确的完成了用户希望它完成的任务;第二就是系统操作的便捷性。便捷主要受到使用系统的客户的操作习惯的制约。领域专家往往是多年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他们的使用习惯会对系统的易用性非常

有帮助。领域专家参与的开发阶段受到开发方式的影响。 系统分析员是系统开发方法的贯彻者和系统实现的指导者。分析人员主要参与开发阶段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由开发方式的不同,可能会贯穿整个开发工期)。 对领域进行分析,确定领域边界和领域内容。在完成这项任务后,系统分析员应当提交《系统需求报告》。《系统需求报告》由领域专家确认之后交给质量监督组进行复审,复审完毕由文档组进行文档规范化,进行存档和版本编号,与此同时,规范化的《系统需求报告》由项目经理转交给客户进行复审(项目经理对《系统需求报告》的内容格式等有审查的义务)。 人转交给系统分析员进行更新修正,并对版本进行升级。之后再经质量监督组和文档组等环节进行流转,直到该报告无须进行再流转为止。接下来系统分析员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对领域进行分析和映射,构造系统构架,即进行体系结构的设计。 当体系结构基本确定之后,定义分组和分组之间的接口,特别对将来需要密切接口的部分要进行详细定义,包括彼此间的"通讯协议",时间及方式等等。完成该项工作后必须产生《体系结构设计说明》。《体系结构设计说明》生成后由项目负责人提交给质量监督组进行复审,复审通过之后,由文档组进行格式化和版本编号并存档。《体系结构设计说明》的完整流转过程在开发商内部,客户并不介入。 以由系统分析员的指导之下,由程序员进行界面原形的开发。界面原形由领域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由客户进行复审。界面原形跳过质量监督由文档组进行格式化和存档。质量监督有了解和监督界面原形变化的责任。程序员参与系统详

XX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方案

项目质量管控方案 项目质量管控方案 前言 目的 本计划的目的在于对所开发的软件规定各种必要的质量保证措施,以保证所交付的软件能够满足项目预定需求,能够满足本项目总体组制定的且经领导小组评审批准的该软件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中规定的各项具体需求。 软件开发项目组在开发软件系统所属的各个子系统(其中包括为本项目研发或选用的各种支持软件、组件)时,都应该执行本计划中的有关规定,但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对本计划作适当的剪裁,以满足特定的质量保证要求,剪裁后的计划必须经项目组相关负责人批准。 术语和定义 1、质量管理: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 2、质量策划: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 3、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4、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5、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 6、质量度量: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对已存在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当前质量管 理结果的评估数据。 7、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质量计划:制定新项目及维护性项目质量计划 在本环节中,根据项目的规模及性质进行质量策划,制定本项目的质量计划;为后续的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及质量改进做出行动纲领。针对公司主要有新项目及维护性项目两类版本,且两者之间的质量投入有所差异的特性,故质量计划可以区分以下: 常规项目质量计划要求 常规项目的质量计划制定按质量要求分析/质量目标/人员.职责及质量保障、过程检查计划组成,各项的具体要求如下所述。 质量要素分析 1.主要的质量要性如下: ?功能性质量因素:正确性,健壮性,可靠性 ?非功能性质量因素:性能,易用性,清晰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兼容性,可 移植性 ?其它质量因素:非以上要求之外的要求。 2.根据产品的特性及市场目标,将关键的质量要素确认,同时区分本项目的类型 ?倾质量型项目:指本项目对质量控制更关注

冲压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管理办法

冲压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1目的 通过对冲压件生产过程中的工序产品、成品质量的控制,确保不合格的产品不转序,进而保证冲压件质量。 2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冲压生产过程中及库存产品质量控制。 3工作程序 3.1生产过程产品的检验控制 3.1.1冲压生产过程检验流程图 生产过程检验流程图 YES

3.1.2下料检验程序 3.1.2.1操作者按产品图纸和工序流程卡开卷下料,并自检材料种类、牌号、外观质量和工艺要求尺寸,自检合格后交专职质检员进行首件检验。 3.1.2.2专职质检员按产品图纸和工序流程卡进行首件检验,并填写“首件检验记录单”。首件合格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3.1.2.3下料批量生产过程中操作者应随时自检,防止定尺、定位移动造成批量不合格品。 3.1.2.4下料批量生产过程中专职质检员定时进行巡回抽检,填写“巡检检验记录单”。巡回检验合格,操作者方可继续生产。 3.1.2.5每道工序下料完成后,专职质检员应进行完工检验,并填写“检验记录单”,检验合格后专职质检员在该批转出产品的工序流程卡上签字,并填写不合格品数量、日期。 YES

3.1.2.6生产部只可对经检验合格的下料产品转入冲压生产。 4.1.3冲压生产过程检验控制 4.1.3.1技术质量部负责向模具调整工和冲压操作工提供冲压图纸。 4.1.3.2模具调整工和冲压操作工对所加工的产品需掌握工艺要求和冲压件关键尺寸。 4.1.3.3模具调整工对设备和模具进行安装调整。必须在对设备的滑块工作行程、缓冲垫的压力、模具的闭合高度调整到位后方可试生产,冲压件自检合格后交专职质检员进行首件检验。 4.1.3.4质检员要严格按图纸、工序流程卡、检具、样件进行首件检验,检验合格后,做首件合格标识,并填写“检验记录单”。 4.1.3.5首件检验合格后操作者方可批量生产。 4.1.3.6冲压件批量生产过程中,操作者应随时自检,以首件合格的工序产品作为自检依据,防止批量不合格品的发生。 4.1.3.7冲压件批量生产过程中,质检员定时进行巡回抽检,并填写“巡检检验记录单”。巡回检验合格后,操作者方可继续生产。 4.1.3.8每批冲压件一个工序完成后,操作者应通知质检员,对末件进行检验,填写“检验记录单”。检验合格后专职质检员在该批转出产品的工序流程卡上签字,并填写不合格品数量、日期,方可转入下道工序,工序件不合格,质检员办理“不合格品通知单”,一式二联,一联质量技术部存档,根据情况进行模具修理,二联交生产部,不合格品标识待处理。 4.1.3.9每种产品所有工序完成后,质检员应对该产品进行最终检验,填写“成品检验记录单”,检验合格后,零部件入成品库,注明检验状态、零件号、数量、日期。

质量控制措施及管理制度

质量控制措施及管理制度

一、质量管理制度 1、建立完整质量保证体系 ①以GB/T19000—2008系列标准为依据,按照建筑工程的系统管理方法和要素确定各部门、各层次岗位之间相互关系,合理安排顺序,通过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测量分析过程控制的信息成果,不断改进控制的程序和方法,推行生产控制和合格控制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公司定期对项目的管理体系进行内审,对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工程质量监控等综合质量控制水平进行监控、指导检查,确保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 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②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各部门负责人和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和生产队长参加的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工程技术负责人和专职质量检查员经常督促检查,项目经理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对质量工作进行全面领导。实行“过程精品、动态管理、目标考核、严格奖惩”,根据公司质量目标,建立材料,过程“三检”、

跟综检查。通过施工过程中各阶段,各重要环节的施工操作,进行全过程的管理监控,保证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使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从细从严,按照项目创优计划,根据施工进度分项分部落实,按照“工程质量管理责任制”的规定推行生产控制和合格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努力提高工程质量控制水平。 ③本着谁施工谁负责和质量终身制的原则,项目经理是工程项目实施的第一负责人,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条文、规范和质量标准,按照设计要求组织施工,根据公司质量目标,建立完善项目经理部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实现项目质量目标的措施,并分解到项目有关责任人员确保贯彻执行。建立精干的项目质量管理机构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制定项目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和权限,组织项目的管理人员和班组长学习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加强全员质量意识教育,领导项目质量管理,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2、质量责任制 (1)项目经理 1)全面主持项目执行机构的日常工作; 2)项目实施过程的全职组织者和指挥者; 3)组织编制项目质量保证计划、各类施工技术方案、安全文明施工组织管理方案并督促落实工作; 4)组织编制项目执行机构的劳资分配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 5)与组织编制项目实施的各类进度计划、预算、报表; 6)组织项目实施的各类分包和供应商的选择工作; 7)具体负责项目质量、工期,安全目标的管理监督工作; 8)负责与业主、监理、设计等的协调和沟通的组织领导工作; 9)组织和领导工程创优工作; 10)负责工程的竣工交验工作。 (2)项目执行经理 1)协助项目经理工作,具体负责项目基础、土建、装修、安装等施工生产的技术、质量、安全、进度的组织、控制和管理工作以及协助项目经理分管计划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