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连续均相反应器材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连续均相反应器材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连续均相反应器材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连续均相反应器材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实验9 连续均相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方法及数据的处理,通过脉冲示踪法测定实验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E (t )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 (t ),求出其数学特征——数学期望和方差,并和多级混合模型,轴向扩散模型关联,分别求出模型参数——虚拟级数N 和轴向Pe 准数。

二、实验原理

由于反应器内流体速度分布不均匀,或某些流体微元运动方向与主体流动方向相反,因此使反应器内流体流动产生不同程度的返混。在反应器设计、放大和操作时,往往需要知道反应器中返混程度的大小。停留时间分布能定量描述返混程度的大小,而且能够直接测定。因此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技术在化学反应工程领域中有一定的地位。

停留时间分布可用分布函数F (t )和分布密度E (t )来表示,两者的关系为:

?=t dt t E t F 0

)()( dt

t dF t E )()(= 测定停留时间分布最常用的方法是阶跃示踪法和脉冲示踪法。

阶跃法:

脉冲法:

式中: C(t)——示踪剂的出口浓度。

C o ——示踪剂的入口浓度。

U ———流体的流量

Q λ——示踪剂的注入量。 由此可见,若采用阶跃示踪法,则测定出口示踪物浓度变化,即可得到F (t )函数;而采用脉冲示踪法,则测定出口示踪物浓度变化,就可得到E (t )函数。

三、实验装置和流程

本实验采用脉冲示踪法分别测定三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是在不存在化学反应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流程见图1。

0)()(C t C t F =)()(t C Q U t E

λ=

图1. 装置流程图

1. 高位槽

2. 转子流量计

3. 电动搅拌机

4. 电导电极

5. 釜式反应器

6. 电导率仪

7. 数模转换器

8. 计算机

9. 打印机

四、实验步骤

测定三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按以下步骤操作:

4.1打开高位槽(1)的上水阀,当高位槽出现溢流后打开各分阀及流量计(2)上的阀门,将流量调为20L/H,并使流量稳定;

4.2打开搅拌器电源,慢速启动电机,将转速调至所需稳定值;

4.3接通三台DDS—11A型电导率仪电源,并检查电极是否正常。

4.4检查数模转换器联线,接通电源。若转换器显示值偏离零点较大,调节电导率仪的调零旋钮。

4.5启动计算机,在WindowsX桌面上双击图标启动本采集软件。系统在采集前,先进行“系统整定”,正常后单击“测定操作”进入“实验记录”子窗体。

4.6用针筒在反应器的入口快速注入3mL1.7N的氯化钾溶液,同时单击“实验记录”子窗体上的“启动”按钮或按下功能键“F5”,此时由计算机实时采集数据/

4.7待反应器浓度不再变化后,单击“停止”按钮或按下功能键“F9”以结束采集。此时可由“视图”菜单选择显示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曲线。按“保存”图标实验报告;单击“报告”按钮可浏览实验结果。

五、实验数据处理

在一定的温度下,氯化钾水溶液的电导率×(微姆/厘米)或(毫姆/厘米)取决于它的浓度C,由实验可以确定电导率(或与之对应的数模转换器的毫伏数)—浓度的对应关系,因而测定溶液的电导率(或对应的毫伏数)就可求得浓度。从我们实测的氯化钾水溶液(以自来水作为溶剂)的电导率(或对应的毫伏数)—浓度数据可以看出:当浓度很低时,在一定的温度下,它的电导率(扣除自来水电导率后的净值)较好地与浓度成正比,故在计算F(t)和E(t)时同样可

用电导率(或对应的毫伏数)代替浓度进行计算。

(1)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2)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

式中,△t 为采样时间间隔。

(3) 平均停留时间:

(4) 方差:

(5) 多数混合模型的虚拟级数:

六、实验结果 τ 2t σ

σ2 N

反应器[A] 反应器[B]

反应器[C] 七、思考题

1、示踪剂输入的方法有几种?为什么脉冲示踪法应该瞬间注入示踪剂?

2、为什么要在流量U ,转速n 稳定一段时间后才能开始实验?

3、把脉冲法所得出口示踪剂浓度对时间作图,试问曲线下面积为何意义?

4、二次平行实验所得方差σ2

相差较大,说明什么问题?

)()()(00t C t C t F t

∞∑∑=)()()(0t C t t C t E ??∑=∞

)()(00t C t C t t ∞

∞∧∑?∑==τ2

0202)()(∧∞∞-∑?∑=t t C t C t t σ222τσσt =2

1σ=N

5、用电导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电极常数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6、试讨论实验误差来源?

八、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水流量U和转速n不变,否则流型将发生变化,水流量的变动还将引

起示踪剂物料衡算的误差/

2、示踪剂应尽可能快速注入,否则(E)t将不与出口示踪剂浓度成正比,同时数学期望和方差

也将出现较大的偏差。

3、为准确可靠起见,应做2~3次平行实验。

九、参考文献

1、化学反应工程(浙江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合编)

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温度和温度计 活动1:感受1号杯和2号杯里水的冷热 1号杯水() 2号杯水() 活动2:观察温度计 .观察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 要构造。 你观察温度计上有摄氏度 (℃)的标记吗? 你观察温度计上每一小格表 示多少? 最高()最低() 你观察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和 最低温度是多少? 实验现象温度计里面的液柱热了就会上升,冷了就会下降。 活动3:下面的温度你会读和写吗? 28摄氏度写作: 20摄氏度写作: 零下5摄氏度写作: -21℃读作: 31℃读作: 实验要求: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用品:400ml烧杯一个一支温度计适量冷水和一暖壶热水吸水纸废物瓶。 步骤操作要求评分标准满分得分1 清点仪器用品按材料清单清点材料用品是否齐全(5分)。 5

2 观察温度计的 零刻线、分度值 和量程。 A、观察温度计的零刻线。(10分) B、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和量程 。(10分) 20 3 用手感知水温。将手指伸入烧杯中(冷水)或将手放在烧杯 外壁(热水),手的感觉 (10分),估测水的温度(10分)。 20 4 将温度计测量 水的温度。 A、手拿温度计上端,将其竖直放入水中。(10 分) 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水中,玻璃 泡不要碰烧杯的侧壁和底部。(10分) C、等示数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要让玻璃 泡继续停留在水中。(10分) D、视线要和温度计的示数保持相平。连续三 次测水的温度分别为、、 ,平均水温为。(15分) 45 5 整理仪器,擦拭 桌面。 A、将温度计擦干放回原处。(5分) B、擦拭桌面。(5分) 10 实验三、水结冰了 一、实验名称:水结冰了 二、实验目的: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温度计的读数 三、实验步骤: 1、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2、拿一只保温杯(或在普通塑料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 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测试管里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观测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 四、实验器材:试管、保温杯、温度计、碎冰块、食盐、纯净水。 水结冰了的实验记录表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量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量 1 固体粒子停留时间分布测量 固体粒子停留时间测量方法有间接法和直接法两种.间接的测量是基于总的固体相速度和相分率,而直接法大多借助示踪剂进行测量. 采用示踪剂测量时.除要求示踪剂具有与被测体系有相同的流动行为外.还要求具有可辨别的其他物理或化学性质.诸如荧光性.导电性.红外或介电性等.最常用的示踪剂是颜色示踪剂.化学示踪剂.磁性示踪剂.放射性示踪剂等. (1)颜色示踪剂方法:对于具有透明壁的设备.颜色示踪剂无疑是简单易行的方法.对于多孔粒子.只需将颜料包埋到粒子中即可.对于非多孔粒子.最简单的方法是将颜料涂在表面.但由于表面的颜料容易脱落.影响测量精度.为此.最好能将颜料均匀地混到粒子中.当然无论是多孔或非多孔体系.颜料须与液相不相溶.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形象.直接.其缺点或局限性是要求设备具有透明壁和良好的观察设备.如遥控可移动的摄像机及其良好的光学系统,如果示踪剂被非示踪剂粒子包围.则无法检测到.从面影响精度,同时能够观察到的主要是壁附近的信息.有时难以代表整体的行为,实验后的粒子重新分拣通常是困难的.所以物料难以重复使用.废料的处理也是个问题. (2)化学示踪剂方法:这种示踪剂的化学组成是不同的.所有其他的物理性质与非示踪剂粒子相同.示踪剂必须不与体系中的其他组分发生反应.取样必须有代表性. 2 液相停留时间分布测量 液相停留时间分布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染料示踪剂测量法.电导示踪法.折射指数法.放射性法和热示踪剂法等. 在采用示踪剂测量方法时.一般要求示踪剂的流动性质.特别是密度.粘度.界面张力和互溶性等必须尽可能接近于被测试介质.同时为了保证相似性.对于水溶性体系建议用水溶性电解质作为示踪剂.对于有机体系则采用可溶于有机物的物质作示踪剂. 如果混合体系中含有多孔固体.或者容器内壁.或内部构件易于吸收示踪剂.那么一些示踪剂就会被吸附到这些材料上.从而增大测量难度.此时就要设法选择一种不易被吸附的材料作示踪剂. (1)染料示踪剂测量法: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很简单.首先将示踪剂在进口区注入.如果釜壁是透明的.可以目测示踪剂的运动轨迹.通常是将相应的检测器置于进口和出口处.根据两处浓度的变化曲线计算停留时间分布.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测量直接.迅速.成本低,缺点是对于非常深色的体系或重油的体系.难以找到合适的染料. (2)电导示踪法: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被测体系是非电导的.面引入电导介质作示踪剂.电导率随浓度的不同而变化.常用的电解质有NaCl.KCl等.该方法具有简单.迅速.易于使用等优点,但一般只用于水溶性体系. (3)折射指数法:这种方法引入了折射指数.明显不同于被测体系的介质作为示踪剂的方法.测量原理类似于前面的方法.该方法使用简单.响应迅速,但也只适用于透明体系. 3 气相停留时间分布测量 气体停留时间的测量非常类似干前面用于固体粒子和液相体系的测量方法.其中化学示踪剂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测量方法.常用的示踪气体是氦.

实验一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实验一 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描述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1、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2、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3、掌握多釜串联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然而在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必须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 (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 到t +dt 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dN/N 为E (t )dt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 (t )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物料所占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输入法、阶跃输入法等,常用的是脉冲输入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E (t )dt =VC (t )/Q (1) ?∞ =0)(dt t VC Q (2) 所以 ? ? ∞ ∞ = = )() ()() ()(dt t C t C dt t VC t VC t E (3)

实验1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实验一 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 加深对停留时间分布概念的理解; (2) 掌握测定液相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 (3) 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的应用。 (4)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了解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5) 了解物料流速及搅拌转速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二、 实验原理 (1)停留时间分布 当物料连续流经反应器时,停留时间及停留时间分布是重要概念。停留时间分布和流动模型密切相关。流动模型分平推流,全混流与非理想流动三种类型。 对于平推流,流体各质点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均相等,对于全混流,流体各质点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是不一的,在0~∞范围内变化。对于非理想流动,流体各质点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分布情况介乎于以上两种理想状态之间,总之,无论流动类型如何,都存在停留时间分布与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问题。 (2)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的定义: 当物料以稳定流速流入设备(但不发生化学变化)时,在时间t =0时,于瞬时间dt 进入设备的N 个流体微元中,具有停留时间为t 到(t +dt )之间的流体微元量dN 占当初流入量N 的分率为E (t )dt ,即 ()=dN E t dt N (1) E (t )定义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由于讨论的前提是稳定流动系统,因此,在不同瞬间同时进入系统的各批N 个流体微元均具有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显然,流过系统的全部流体,物料停留时间分布密度为同一个E (t )所确定。根据E (t )定义,它必然具有归一化性质:

()1∞ =? E t dt (2) 不同流动类型的E (t )曲线形状如图1所示。根据E (t )曲线形状,可以定性分析物料在反应器(设备)内停留时间分布。 平推流 全混流 非理想流动 图1 各种流动的E (t )~t 关系曲线图 (3)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的测定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的测定,常用的方法是脉冲法。此法采用的示踪剂,既不与被测流体发生化学反应,又不影响流体流动特性,也就是说,示踪物在反应器(设备)内的停留时间分布与被测流体的停留时间分布相同。所以,当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时,经过t →(t +dt )时间间隔流出的示踪物量占示踪物注入总量Q 的分率就是与示踪物注入同时进入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为t →(t +dt )的那部分流体物料占总流体的物料的分率, 即: 亦即: ()()??=V C t dt E t dt Q 或 () ()?= V C t E t Q (3) V ——流体体积流量,(ml/s) Q ——加入的示踪物总量,(mg) C (t )——示踪物的出口浓度,(mg/ml)

动物实验报告修订稿

动物实验报告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实验动物学实验报告学院: 学号: 姓名 时间: 实验一:小鼠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小鼠抓取、固定的基本方法; 2、掌握小鼠的雌雄鉴别方法; 3、掌握小鼠的标记方法; 4、掌握小鼠的基本采血技术; 5、掌握小鼠的常用给药方法; 6、掌握小鼠的解剖方法,熟悉内部脏器的自然位置;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每组两只雌鼠,两只雄鼠; 2、实验器械及试剂:鼠笼;小鼠固定器和小鼠固定板;眼科剪;眼科镊;解剖刀;1ml注射器;毛细玻璃管;灌胃针;苦味酸染料;葡萄糖液;2%水合氯醛; 三、实验内容及方法 1、小鼠的抓取和固定 抓取时先用右手抓取鼠尾提起,置于鼠笼或实验台向后拉,在其向前爬行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颈部皮肤,将鼠体置于左手心中,把后肢拉直,以无名指按住鼠

尾,小指按住后腿即可。这种在手中固定方式,能进行实验动物的灌胃、皮下、肌肉和腹腔注射以及其他实验操作。 2、小鼠的雌雄鉴别 雄鼠的阴囊明显,雄鼠可见阴道开口和五对乳头。幼鼠或仔鼠则主要从外生殖器与肛门的距离判定,近者为雌,远者为雄。另外,雌鼠肛门和生殖器之间有一无毛小沟,而雄鼠则在肛门和生殖器之间长毛。 3、小鼠的标记方法 1)耳孔法 用耳号钳在耳上打洞或者用剪刀在耳边缘剪缺口,左耳为十位,右耳为个位。 2)剪趾法 适用于出生一周以内新生仔鼠; 3)染色法 用毛笔将苦味酸涂在动物的不同部位,注意逆着毛发生长方向刷。 4、小鼠的基本采血 1)剪尾采血 当所需血量很少时采用本法。固定动物并历出鼠尾,将鼠尾在45℃温水中浸泡数分钟,也可用酒精棉球涂擦,使局新血管扩张。将鼠尾擦干,再用刀片剪去1-2mm,让血液滴入盛器或直接用吸取,同时自尾根部向尾尖按摩。取血后,先用棉球压迫止血并立即用6%液体火棉胶涂于尾巴伤口处,使伤口外结一层火棉胶薄膜,保护伤口。也可采用切割尾静脉的方法采血,三根尾势脉可交替切割,并自尾尖向尾根方向切割,每次可取0.2~0.3ml 血,切割后用棉球压迫止血。这种采血方法在大鼠进行较好,可以较长的间隔时间连续取血,进行血常规检查。 2)眼眶后静脉丛取血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答案(李绍芬)

5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 5.1设F(θ)及E(θ)分别为闭式流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及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θ为对比时间。 (1) (1) 若该反应器为活塞流反应器,试求 (a ) (a ) F(1)(b)E(1)(c)F(0.8)(d)E(0.8)(e)E(1.2) (2)若该反应器为全混流反应器,试求 (a )F(1)(b)E(1)(c)F(0.8)(d)E(0.8)(e)E(1.2) (3) 若该反应器为一个非理想流动反应器,试求 (a )F(∞)(b)F(0)(c)E(∞)(d)E(0)(e)0∞ ? ()E d θ? (f)0∞ ? ()E d θθ? 解:(1)因是活塞流反应器,故符合理想活塞流模型的停留时间分布,由(5.33-5.36)式可得: (a)F(1)=1.0(b)E(1)=∝(c)F(0.8)=0(d)E(0.8)=0(e)E(1.2)=0 (2) (2) 因是全混流反应器,故符合理想全混流模型的停留时间分布,由 (5.33-5.36)式可得: (a )F(1)=1-e -1=0.6321 (b)E(1)=e -1=0.3679 (c)F(0.8)=1- e -0.8=0.5507 (d)E(0.8)= e -0.8=0.4493 (e)=E(1.2)=0.3012 (3) (3) 因是一个非理想流动反应器,故可得: (a )F(∞)=1 (b)F(0)=0 (c)E(∞)=0 (d)E(0)>1 (e)0 ∞?()E d θ? =1 (f) 0 ∞ ? ()E d θθ? =1 5.2用阶跃法测定一闭式流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得到离开反应器的示踪剂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022 2313 ≤??=-≤≤??≥? ()t c t t t t 试求: (1) (1) 该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θ)及分布密度函数E(θ)。 (2) (2) 数学期望θ及方差2 θσ。

化工专业实验: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利用电导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3. 掌握用理想反应器串联模型来描述实验系统的流动特性。 二、实验原理 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示踪响应法。它的基本思路是:在反应器入口以一定的方式加入示踪剂,然后通过测量反应器出口处示踪剂浓度的变化,间接地描述反应器内流体的停留时间。常用的示踪剂加入的方式有脉冲输入、阶跃输入和周期输入等。本实验选用的是脉冲输入法。 脉冲输入法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示踪剂从系统的入口处注入主流体,在不影响主流体原有流动特性的情况下随之进入反应器。与此同时,在反应器出口检测示踪剂浓度c(t)随时间的变化。整个过程可以用图1形象地描述。 示踪剂加入示踪剂检测 Q∞Q (a) 脉冲输入法 C C t=0 t (b) 脉冲输入(c) 出口响应 图1 脉冲法测停留时间分布 脉冲输入法测得的停留时间分布代表了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即E(t)。若加入示踪剂后混合流体的流率为Q,出口处示踪剂浓度为C(t),在dt时间里示踪剂的流出量为Qc(t)dt,由E(t)定义知E(t)dt是出口物料中停留时间在t与t+dt之间示踪剂所占分率,若在反应器入口加入示踪剂总量为m 对反应器出口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即 (1) 示踪剂的加入量可以用下式计算 (2) 在Q值不变的情况下,由(1)式和(2)式求出:

(3) 关于停留时间的另一个统计函数是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即 (4) 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来描述系统的停留时间,给出了 很好的统计分布规律。但是为了比较不同停留时间分布之间的差异,还需要引入另外两个统 计特征值,即数学期望和方差。 数学期望对停留时间分布而言就是平均停留时间_ t ,即 (5) 方差是和理想反应器模型关系密切的参数,它的定义是: (6) 若采用无因次方差2Θσ则有22 2/t t σσΘ=对活塞流反应器02=Θσ,而对全混流反应器 12=Θσ;对介于上述两种理想反应器之间的非理想反应器可以用多釜串联模型描述。多釜串 联模型中的模型参数N可以由实验数据处理得到的 2Θσ来计算。 21N σΘ= (7) 当N为整数时,代表该非理想流动反应器可以用N个等体积的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来建 立模型。当N为非整数时,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近似处理,也可以用不等体积的全混流反 应器串联模型。 三、实验设备的特点 1. 本实验装置数据稳定,重现性好, 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2. 本装置设备紧凑,功能齐全。 四、装置、流程及试剂

连续均相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2015.5.29 成绩 同组人×××(2)、×××(3)、×××(4)、×××(5)、×××(6)闽南师范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报告题目:连续均相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12应化1 ××12060001××B1组 0 前言 实验目的:1,、了解管式反应器的特点和原理;2、掌握脉冲示踪法测定管式反应器和釜式反应器内物料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3、掌握活塞管式反应器和全混流反应器内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的特点及其数学特征;4、学会用理想反应器的串联模型来描述实验的流动性。[1] 实验原理:由于反应器内流体速度分布不均匀,或某些流体微元运动方向与主体流动方向相反,因此使反应器内流体流动产生不同程度的返混。在反应器设计、放大和操作时,往往需要知道反应器中返混程度的大小。停留时间分布能定量描述返混程度的大小,而且能够直接测定。因此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技术在化学反应工程领域中有一定的地位。 停留时间分布可用分布函数F(t)和分布密度E(t)来表示,两者的关系为: 测定停留时间分布最常用的方法是阶跃示踪法和脉冲示踪法。阶跃法: 脉冲法: 式中:C(t)——示踪剂的出口浓度。Co——示踪剂的入口浓度。[2] Vs———流体的流量Qλ——示踪剂的注入量。

由此可见,若采用阶跃示踪法,则测定出口示踪物浓度变化,即可得到F(t)函数;而采用脉冲示踪法,则测定出口示踪物浓度变化,就可得到E(t)函数。 1 实验方案 1.1 实验材料 三釜串联反应器 1.2 实验流程与步骤 实验流程图: 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 ②饱和KNO3液体注入标有KNO3的储瓶内。 ②连接好入水管线,打开自来水阀门,使管路充满水。 ③查电极导线是否正确。 (2)操作 ①打开总电源开关,,开启水阀门,向朝内注水,将回流阀开到最大,启动水泵,慢慢打开进水转子阀门通过“管式/釜式”阀门转向“釜式”一侧,直管坏了,只做三釜串联反应实验,调节水流量维持在30-40L/h之间的某值,直至釜1内有少量水,并能正常流出。 ②开启电磁阀开关和电导仪总开关。 ③“示踪剂/清洗水”阀门转向示踪剂一侧。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停车场问题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实验报告I—数据结构 实验二:停车场管理问题 一、问题描述 1.实验题目: 设停车场是一个可停放 n 辆汽车的狭长通道,且只有一个大门可供汽车进出。汽车在停车场内按车辆到达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由北向南排列(大门在最南端,最先到达的第一辆车停放在车场的最北端)。若停车场内已经停满 n辆车,那么后来的车只能在门外的便道上等候。一旦有车开走,则排在便道上的第一辆车即可开入。当停车场内某辆车要离开时,在它之后进入的车辆必须先退出车场为它让路,待该辆车开出大门外,其他车辆再按原次序进入车场。每辆停放在车场的车在它离开停车场时必须按它停留的时间长短缴纳费用。试为停车场编制按上述要求进行管理的模拟程序。 2.基本要求: 以栈模拟停车场,以队列模拟车场外的便道,按照从终端读入数据的序列进行模拟管理。每一组输入数据包括三个数据项:汽车的“到达”(‘A’表示)或“离去”(‘D’表示)信息、汽车标识(牌照号)以及到达或离去的时刻。对每一组输入数据进行操作后的输出信息为:若是车辆到达,则输出汽车在停车场内或者便道上的停车位置;若是车辆离去,则输出汽车在停车场停留的时间和应缴纳的费用(便道上停留的时间不收费)。栈以顺序结构实现,队列以链表结构实现。 3.测试数据: 设n=2,输入数据为:(‘A’,1,5),(‘A’,2,10),(‘D’,1,15),(‘A’,3, 20),(‘A’,4,25),(‘A’,5,30),(‘D’,2,35),(‘D’,4,40),(‘E’,0,0)。每一组输入数据包括三个数据项:汽车“到达”或“离去”信息、汽车牌照号码及到达或离去的时刻,其中,‘A’表示到达;‘D’表示离去,‘E’表示输入结束。其中:(‘A’,1,5)表示1号牌照车在5这个时刻到达,而(‘D’,1,15)表示1号牌照车在15这个时刻离去。 二、需求分析

实验一 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实验一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描述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1、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2、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3、掌握多釜串联模型参数N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然而在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必须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到t+dt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dN/N为E(t)dt。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的物料所占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输入法、阶跃输入法等,常用的是脉冲输入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E(t)dt=VC(t)/Q (1) ?∞= )(dt t VC Q (2)

所以 ? ? ∞ ∞ = = )() ()() ()(dt t C t C dt t VC t VC t E (3) 由此可见E (t )与示踪剂浓度C (t )成正比。 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的电导值。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E (t )∝L (t ),这里L(t)=L t -L ∞,L t 为t 时刻的电导值,L ∞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在概率论中有二个特征值——平均停留时间(数学期望)t 和方差σt 2。 t 的表达式为: ???∞∞ ∞ = =00 )()()(dt t C dt t tC dt t tE t (4) 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间隔Δt ,则: )() ()()(t L t tL t t C t t tC t ∑∑=?∑?∑= (5) σt 2的表达式为: ??∞ ∞ -=-=0 220 22)()()(t dt t E t dt t E t t t σ (6) 也可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Δt ,则: 222 22 ) ()()()(t t L t L t t t C t C t t -∑∑=-∑∑=σ (7) 若用无因次对比时间θ来表示,即:t t /=θ, 无因次方差:222 t t σσθ=。 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来评价其返混程度,则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描述,这里我们采用多釜串联模型。 所谓多釜串联模型是将一个实际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作为与若干个全混釜串联时的返混程度等效。这里的若干个全混釜个数N 是虚拟值,并不代表反应器个数,N 称为模型参数。多釜串联模型假定每个反应器为全混釜,反应器之间无返混,每个全混釜体积相同,则可以推导得到多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关

实验一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

实验一 填充管式反应器 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当流体(气体或液体)流经填充层进行均相反应,或者流体通过固体颗粒层(固定床)进行非均相反应或非均相催化反应时,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流体质点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不一,形成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直接影响反应结果,如反应的最终转化不同。填充管式反应器或固定床反应器均可视为连续流动的管式反应器,其理想流动模型为活塞流模型。这类反应器的理想流动模型能够的检验,实现理想流动的边值操作条件的确定,以及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流动模型和模型参数的确定,都应先通过实验测定流体流经反应器的停留 时间分布。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方法通常用两种方法:脉冲激发——响应法和阶跃激发——响应法。本实验以水为主体流体,以氯化钾饱和溶液为示踪剂,采用脉冲输入的方法测定流体流经填充层或固定床层的停留时间分布。这种方法不仅用于检验或确定填充管式均相反应器和固定床均相反应器的流动模型,也适用于填料塔等传质设备。 通过本实验掌握一种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技术,同时初步掌握对流体流经固体颗粒层这类是设备的流动模型检验和模型参数的实验测定方法。毫无疑问。通过实验对于数学模 型方法和流动模型等方面的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采用脉冲激发——响应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是当主流流体以恒定的体积流率流经具有一定堆积的填充层时,在反应器如口出瞬时脉冲注入一定量的示踪剂,与此同时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示踪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即t t c -)(曲线,并可转化为停留时间 分布密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即t t E -)(曲线。 由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曲线可以定性地诊断流体流经反应器的流动状况。停留时间分布属于随机变量的分布,概率上还可以定量地用数字特征加以描述,表征这种随机分布的数字特 征主要是数学期望和方差。 (1)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期望,t )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也就是该变量的平均数。流体流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期 望也就是停留时间的平均值。停留时间分布数学期望的定义式为 ? ?∞∞ = 0)()(dt t E dt t tE t ) (1)

实验一、进程调度实验报告

实验一、进程调度实验报告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科学学 院 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师范) 班级:成绩: 姓名:学号:组别:组员: 实验地点:实验日期:指导教师签名: 实验名称:实验一、进程调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 用高级语言编写和调试一个进程调度程序,以加深对进程的概念及进程调度算法的理解 二、实验类别 综合性实验。综合高级语言编程、进程调度模型、进程调度算法及数据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编写并调试一个模拟的进程调度程序,采用“最高优先数优先”调度算法对五个进程进行调度。 “最高优先数优先”调度算法的基本思想是把CPU分配给就绪队列中优先数最高的进程。 静态优先数是在创建进程时确定的,并在整个进程运行期间不再改变。 动态优先数是指进程的优先数在创建进程时可以给定一个初始值,并且可以按一定原则修改优先数。例如:在进程获得一次CPU后就将其优先数减少1。或者,进程等待的时间超过某一时限时增加其优先数的值,等等 该题根据老师给的代码用Visual C++运行,结果以及分析如下: 预习情况操作情况考勤情况数据处理情况

结果分析:根据上述输入的三个进程的信息可以得到:优先级最高的是进程cc 最先调度进程cc的状态为运行态,需要执行的时间为10当前就绪队列状态为:进程aa先级比较高,处于就绪队列前面,而进程bb先级是三者中最低的,所以处于就绪队列的最后。而此时这两个进程的状态都为就绪态。

结果分析:当进程cc了一个时间片之后而它已占用CPU时间已达到所需要的运行时间,则将它的优先级减1之后,再将三个进程按优先级的大小排列,从中选择优先级大的进程进入运行状态,则该次进入运行态的是进程aa 按照这种方式一直运行下去: 直到:

停留时间分布测定个人总结

停留时间分布测定个人总结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化工1102 姓名xxx 实验地点天津工业大学实训中心为期一周的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实验终于告一段落,这是大学里最后一个集体实验,实验中我负责计时及数据记录。实验前我们查阅资料掌握了实验的基本原理及步骤,实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互相讨论最终将一个个问题解决,顺利完成了整个实验。虽然实验原理并不难,但相似的步骤和漫长的数据记录还是要求我们耐心。经过这次的测试技术实验,我个人得到了不少的收获,一方面加深了我对课本理论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现在我总结了以下的体会和经验。 这次的实验大致可以分为2大块,首先是管路的连接,这和我们以前做泵的串并联实验相似。只是要加入电导率仪。确定管路无误后。开始第二步,不同浓度的氯化钾的加入,然后记录时间。实验中有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电导率仪的量程有限,因此需要把氯化钾稀释到百倍水平,不然会造成电导率仪爆表。下面是这次实验的几个思考题。 从所得结果,解释对理想情况偏离的产生原因? 答:1管路中有少量气泡,计数的误差等有关。2.连接图中弯道过多。3.将示踪剂打进管路的地方离反应釜较远。 2思考研究停留时间分布在化学工程中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流体粒子在系统中的停留时间有长有短,有些很快便离开了系统,有些则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离开,从而形成停留时间分布。通过停留时间的测定,了解实际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及设备的性能,从而确定反应器是否符合工艺和制定改进设备的方案及措施。 3.选择氯化钾作示踪剂的优点有哪些? 答:首先氯化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能够得到较大浓度的溶液,且分子量相对较大,这样作为示踪剂可以在溶液中停留相对较长的时间,容易进行捕捉和测量,且导电性能较好,容易测其电导率,因此具有较好的实验效果。

停留时间分布讲义3

实验五 连续流动搅拌釜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1实验的意义和目的 在研究工业生产反应器内进行的液相反应时,不仅要了解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反应速度的影响,还要考虑物料的流动特性和传热与传质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涡流、速度分布等使物料产生不同程度的返混。返混不仅会改变反应器内的浓度分布从而影响反应率,同时还会给反应的放大、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 反应器的返混程度是很难直接观察和度量的。返混会产生两个孪生现象:其一是改变了反应器内的浓度分布;其二是造成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因此,通常采用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来探求反应器的返混程度。通过测定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对过程的物理实质加以概括和简化,可以概括出流动模型。 本实验的目的是: (1) 解反应器中物料返混的现象; (2) 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方法; (3) 掌握脉冲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4) 排除实验障碍,正确测定实验数据。 2实验原理 应用应答技术,利用脉冲加入示踪物的方法,在连续流动搅拌釜式反应器中进行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在系统达到稳定后,瞬间将示踪物注入搅拌釜中,然后分析出口流体中示踪物的浓度变化,并且通过出口流量V 和浓度C p ,示踪物的加入量M 来计算其停留时间分布,即: 分布密度函数:0 .()()p p p V C C dF t E t dt M C dt ∞===?; 分布函数:0 00 ()t t p p p C dt V C dt F t M C dt ∞==???; 平均停留时间:0 000 ()()p p t E t dt tC dt t E t dt C dt ∞∞∞∞?==????;

管式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测定

管式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测定目录: 一.实验装置图 二.设备特点 三.设备主要部件 四.操作要点 五.分析方法 六.教学实验要求 1.实验简介 2.实验准备工作 3.实验报告要求 七.附件 1.学生实验报告 2.在线测定软件操作方法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2006年11月

一.实验装置图

二.设备特点 实验装置由管式反应器和循环系统组成。循环泵开关在仪表屏上控制,流量由循环管阀门控制,流量直接显示在仪表屏上,单位是:升/小时。实验时,进水从转子流量计调节流入系统,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反应管下部进样口)快速注入示踪剂(0.5ml左右),由系统出口处电导电极检测示踪剂浓度变化,并显示在电导仪上,并可由记录仪记录。 电导仪输出的毫伏信号经电缆进入A/D卡,A/D卡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由计算机集中采集、显示并记录,实验结束后,计算机可将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储存或打印出来。 三.设备主要部件 1.管式反应器:连续均相管式反应器,内装磁拉西环为填料; 2.循环泵:通过调节阀调节不同的循环水量,从而改变循环比; 3.流量显示仪:显示循环水流量,并控制循环泵的启动; 4.转子流量计:调节总的进水流量; 5.电导仪:用电导电极测定示踪剂浓度变化,并显示在电导仪上; 四.操作要点 操作要点 (1)实验循环比做三个,R=0,3,6;注入示踪剂要1-2ml; (2)调节流量稳定后方可注入示踪剂,整个操作过程中注意控制流量; (3)抽取时勿吸入底层晶体,以免堵塞。 (4)示踪剂要求一次迅速注入;若遇针头堵塞,不可强行推入,应拔出后重 新操作; (5)一旦失误,可增大主流量,使示踪剂迅速离开反应器,即等出峰全部走平后,再重做。 五.分析方法 示踪剂KCL是强电介质,实验中通过测定溶液电导率变化来检测示踪剂浓度变化,从而显示其停留时间。

停车场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实验二停车厂模拟管理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本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理解线性表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进一步提高使用理论知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描述】 设停车厂只有一个可停放几辆汽车的狭长通道,且只有一个大门可供汽车进出。汽车在停车场内按车辆到达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若车场内已停满几辆汽车,则后来的汽车只能在门外的便道上等候,一旦停车场内有车开走,则排在便道上的第一辆车即可进入;当停车场内某辆车要离开时,由于停车场是狭长的通道,在它之后开入的车辆必须先退出车场为它让路,待该车辆开出大门,为它让路的车辆再按原次序进入车场。在这里假设汽车不能从便道上开走,试设计这样一个停车厂模拟管理程序。为了以下描述的方便,停车厂的停车场用“停车位”进行叙述,停车厂的便道用“便道”进行叙述。 二、【数据结构设计】 1、为了便于区分每辆汽车并了解每辆车当前所处的位置,需要记录汽车的牌照号码和汽车的当前状态,所以为汽车定义一个新的类型CAR,具体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 char *license_plate; //汽车牌照号码,定义为一个字符指针类型 char state; //汽车当前状态,字符s表示停放在停车位上,//字符p表示停放在便道上,每辆车的初始状态用字符i来进行表示 } 2、由于车位是一个狭长的通道,所以不允许两辆车同时出入停车位,当有车到来要进入停车位的时候也要顺次停放,当某辆车要离开时,比它后到的车要先暂时离开停车位,而且越后到的车就越先离开停车位,显然这和栈的“后进先出”特点相吻合,所以可以使用一个栈来描述停车位。 由于停车位只能停放有限的几辆车,而且为了便于停车厂的管理,为每个车位要分配一个固定的编号,不妨设为1、2、3、4、5(可利用数组的下标),分别表示停车位的1车位、2车位、3车位、4车位。5车位,针对这种情况使用一个顺序栈比较方便,具体定义如下: #define MAX_STOP 5 typedef struct { CAR STOP[MAX_STOP]; //各汽车信息的存储空间

串联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实验三串联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在连续流动反应器中进行化学反应时,反应进行的程度除了与反应系统本身的性质有关外,还与反应物料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停留时间越长,则反应越完全。停留时间通常是指从流体进入反应器开始,到其离开反应器为止的这一段时间。显然对流动反应器而言,停留时间不象间歇反应器那样是同一个值,而是存在一个停留时间分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流体在反应器内流速分布的不均匀,流体的扩散,以及反应器内的死区等。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不仅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工程及化工分离过程,而且应用于涉及流动过程的其它领域。它也是反应器设计和实际操作所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计算方法 3.学会用理想反应器的串联模型来描述实验系统的流动特性。 二.实验原理 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示踪响应法。它的基本思路是:在反应器入口以一定的方式加入示踪剂,然后通过测量反应器出口处示踪剂浓度的变化,间接地描述反应器内流体的停留时间。常用的示踪剂加入的方式有脉冲输入、阶跃输入和周期输入等。本实验选用的是脉冲输入法。 脉冲输入法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示踪剂从系统的入口处注入主体流,在不影响主流体原有流动特性的情况下随之进入反应器。与此同时,在反应器出口检测示踪剂浓度c(t)随时间的变化。整个过程可以用图3—1(a)形象地描述。 示踪剂检测示踪剂加入 Q∞Q (a)脉冲输入法

c 0 c 0———————————————— C C t=0 t t (b) 脉冲输入 (c) 出口响应 图3-1脉冲法测停留时间分布 脉冲输入法测得的停留时间分布代表了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即E(t)。若加入示踪剂后混合流体的流率为Q ,出口处示踪剂浓度为C (t ),在dt 时间里示踪剂的流出量为Qc(t)dt ,由E(t)定义知E(t)dt 是出口物料中停留时间在t 与t+dt 之间示踪剂所占分率,若在反应器入口加入示踪剂总量为m 对反应器出口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即 Qc(t)dt=mE(t)dt (1) 示踪剂的加入量可以用下式计算 m=?∞ 0)(dt t Qc (2) 在Q值不变的情况下,由(1)式和(2)式求出: E (t)=?∞0 )()(dt t c t c (3) 关于停留时间的另一个统计函数是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即 F (t)= ?∞ 0)(dt t E (4) 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来描述系统的停留时间,给出了很好的统计分布规律。但是为了比较不同停留时间分布之间的差异,还需要引入另外两个统计特征值,即数学期望和方差。 数学期望对停留时间分布而言就是平均停留时间_t ,即 _t =??∞ ∞00 )()(dt t E dt t tE =?∞0)(dt t tE (5) 方差是和理想反应器模型关系密切的参数,它的定义是: _ 022 )(t dt t E t i ?∞-=σ 2 (6) 若采用无因次方差2 Θσ则有2Θσ_ 2/t i σ=2对活塞流反应器02=Θσ,而对全混流反应器12=Θσ;对介于上述两种理想反应器之间的非理想反应器可以用多釜

实验一 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实验一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描述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1、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2、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3、掌握多釜串联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然而在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必须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 (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 到t +dt 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dN/N 为E (t )dt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 (t )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物料所占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输入法、阶跃输入法等,常用的是脉冲输入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E (t )dt =VC (t )/Q (1) ?∞ =0)(dt t VC Q (2) 所以 ? ? ∞ ∞ = = )() ()() ()(dt t C t C dt t VC t VC t E (3)

实验九多釜串联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实验

实验九 多釜串联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实验 一、目的 1.利用电导率测定单釜及三釜串联液相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及多釜串联流动模型的关系。 2.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理想反应器串联模型来描述实验系统的流动特性。 4.了解微机系统数据采集的方法。 二、装置与流程 本实验装置为浙江中控科教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的产品,见图1。 反应器为有机玻璃制成的搅拌釜,其中1000mL 搅拌釜3个;3000 mL 搅拌釜1个;搅拌方式为叶轮搅拌;供分别进行单釜、三釜串联停留时间的实验测定。 釜内搅拌器由直流电机经端面磁驱动器间接驱动,并由转速调节仪进行调控和测速。 主流流体(水)例子水槽,经水泵加压,用阀1、阀2调节,流量计计量流量,加入单釜或第1釜顶部,再由釜底排出或进入第2釜,逐级下流,由第3釜釜底排出流进下水道。 示踪剂可依需要,分别由各釜釜顶注入口注入。 单釜反应器设有单独的主流量控制阀阀1和示踪剂电磁控制阀。 三釜串联反应器同样设有单独主流量控 制阀阀2和示踪剂电磁控制阀。 实验用的示踪剂为KCI 或 KNO 3的饱和溶液,通过电磁阀瞬时注入反应器,示踪剂在不同时刻浓度()τC 的由设在各釜底部排出管处的铂电极检测,铂电极在图1中未示出。 铂电极即是电导率仪的传感器,当含有KCI 或 KNO 3的水溶液通过安装在釜内液相出口处铂电极时,电导率仪将浓度()τC 转化为毫伏级的直流电压信号,该信号经放大器与A/D 转化卡处理后,由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代表浓度()τC 的数字信号由微机内用 预先输入的程序进行数据采集记录和处理,并且形成相应的实验原始数据文件,供拷贝或用打印机输出。数据采集原理方框图见图2。 实验试剂:主流体:自来水 示踪剂:KCl 或KNO 3饱和溶液 1图1 多釜串联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实验流程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