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面瘫病(面神经炎)疗效评价表

面瘫病(面神经炎)疗效评价表

面瘫病(面神经炎)疗效评价表
面瘫病(面神经炎)疗效评价表

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

分级标准(H-B分级)

患者姓名评价时间年月日

评价结果评价医生

患者姓名评价时间年月日

评价结果评价医生

患者姓名评价时间年月日

评价结果评价医生

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法)

注:轻度:积分≤12分中度:积分13~23分重度:积分≥24分

患者姓名第一次评价时间年月日评价总分评价医生

患者姓名第二次评价时间年月日评价总分评价医生

患者姓名第三次评价时间年月日评价总分评价医生

面瘫病(面神经炎)疗效评价表3

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

请您回答下列与您面部肌内功能有关的问题,根据您最近一个月内的感受,对每一个问题选择一个最适合于您的答案.

患者姓名评价时间年月日

评价结果评价医生

患者姓名评价时间年月日

评价结果评价医生

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案 面瘫又名口僻,多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诊断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风寒证 症候: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方药:三白五虫汤 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蜈蚣(另包)2条、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上药除蜈蚣外,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方中选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疏风通络、活血和营;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取其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之功;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2、风热证 症候: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加味牵正散 全蝎7g、白附子7g、僵蚕7g、蜈蚣2条、地龙7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0g、连翘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 方中选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面瘫病 西医病名:面神经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 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 (二)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 (三)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 (四)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口眼歪斜 1、观察患者口眼歪斜的程度和方向。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红外线照射患侧面部。 4、遵医嘱面部中药湿敷。 5、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二)眼睑闭合不全 1、观察患侧眼睑闭合的程度。 2、眼部护理:注意眼部卫生,擦拭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外下侧轻轻擦拭。 3、在睡觉或外出时应佩戴眼罩或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眼球。遵医嘱给予营养、润滑、抗感染眼药水滴眼或眼脸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眼部感染。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印堂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三)颜面麻木 1、遵医嘱患侧面部中药湿敷。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面颊、肝、口、眼、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患处颊车、地仓、太阳、翳风等穴。 6、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四)面部抽搐

2017-2019年面瘫诊疗方案分析、评价

面瘫病(面神经炎)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价(2017) 患者病程在60天内的,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症候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 痊愈:疗效指数≥85%;患者面部功能恢复,健、患侧对比无明显异常; 显效:疗效指数≥50%,同时<85%; 有效:疗效指数≥30%,同时<50%; 无效:疗效指数<30%. 2017年度面瘫病(面神经炎)疗效总结 疗效分析: 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本年度我科病房收治的160位病人中,35位为发病24小时内入院,且无糖尿病基础疾病,患侧耳后疼痛不明显,针刺、艾灸结合抗病毒、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面部功能恢复,健、患侧对比无明显异常,达到痊愈标准。38位患者病程虽然在发病24小时内入院,但患侧耳后疼痛明显,经上述治疗后面部功能较入院时好转,疗效指数达显效标准;23位患者发病24小时后入院,伴或不伴耳后疼痛,经上述治疗后面部功能较入院时好转,疗效指数达显效标准。43位患者入院经上述治疗后面部功能较入院时稍好转,疗效指数达有效标准。21位患者入院后经上

述治疗后面部功能较入院时无改善,无效。 面瘫病(面神经炎)疗效总结评价、难点分析、解决思路及措施(2017年度): 1.疗效总结评价:在面瘫的临床诊疗中,按照面瘫的优化诊疗方案进行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主要体现在急性期可较快控制患者症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方案中早期针刺取穴少、刺激量小,减少了患者后遗面部痉挛的发生。 2.难点分析: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患者在病程第七天症状已完全控制,第八天后开始出现功能恢复,按2017年度诊疗方案中规定至病程的15天才可以在面部予以电针刺激,患者面部功能恢复较慢,需要调整治疗措施。 3.解决难点的思路及措施:经临床观察,90%的患者在病程第七天症状已完全控制,60%的患者在病程第八天已出现面部功能恢复现象。且通过查阅近年文献可以看到:研究表明发病后1-7d应归于急性期,8-20d应归为静止期,通过学习文献研究结果,结合我科观察研究,对面瘫不同病程过程的针刺治疗进行优化,在病程第二周起:配足三里(双侧),且从病程第二周起予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电针刺激,断续波牵拉,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且患者感舒适为度,观察疗效。 参考文献: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第5卷第21期,P31,《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临床观察与探讨》。具体文献附后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杜,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 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 风痰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作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 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主穴:攒竹四白阳白太阳颊车承浆地仓翳风合谷 ( 面部穴位取患侧,循经取穴取双侧) 配穴: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曲池;风痰证者,配丰隆。 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面瘫早期治疗以浅刺轻刺为主,不宜使用电针,针刺量不宜过强。肢体远端的穴位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发病当日即可采用针灸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病程,

面瘫(面神经炎)入院记录模块

入院记录 姓名:XXX 职业:XXX 性别:男入院时间:XXXX年X月X日10:30 年龄:X岁记录时间:XXXX年X月X日10:30 民族:汉发病节气:立春前5天 婚况:已婚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出生地:广东韶关 主诉:口角(左歪/右歪)伴(右面部/左面部)活动不利X周。 现病史:缘于X周前无明显诱因下患者出现口角(左歪/右歪),刷牙漏水,吹口哨漏风,伴(右眼睑/左眼睑)闭合不全,(右面部/左面部)咀嚼无力,但无明显的头痛头晕及肢体麻木,微笑及鼓腮时口角(左歪/右歪)明显,咀嚼时(右面部/左面部)乏力,曾在我院门诊理疗、电针,经治口角较前偏正,(右眼睑/左眼睑)闭合正常,但口角仍向(左偏/右偏),且吃饭时(左颊部/右颊部)藏饭,为求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门诊拟“面瘫”收入院,入院症见:口角(左歪/右歪),(右面部/左面部)咀嚼乏力,刷牙漏水,鼓腮受限,微有耳鸣,无头痛头晕,纳眠一般,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冠心病史,无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输血、手术及重大外伤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于韶关,在本市工作生活多年,居住环境好,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无不良生活习惯及嗜好。 婚育史:28岁结婚,育二女一子,配偶儿女身体健康。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36.5°C P:90次/分R:20次/分BP:109/66 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步态正常,表情自然,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面部情况见专科检查,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颈软无抵抗,甲状腺无肿大。口唇无紫绀,咽部不红,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度一致,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无震颤,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肾区无叩击痛,

2018年面瘫 诊疗方案

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诊疗方案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诊疗方案为基础,参照“十五”规划教材,结合我院设备、人才实际,融入科室专家的个人经验制定。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鼻炎,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如迎风乘车、窗下入睡等。 (2)症状:首先症状为患侧耳后、耳下或乳突区疼痛,1~2日出现面部表情肌的瘫痪,3~4日达高峰。多在洗漱时感到面肌活动不

灵、羞明流泪、口角漏水,进食时挟食,发现面部歪斜而来就诊。 (3)体征: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病侧额纹减少或消失,眼裂变大、闭眼不全或不能,试闭眼时病侧眼球向上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Bell)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 (4)除面部表情肌瘫痪外,由于面神经损害部位不同尚有如下表现: 鼓索神经近端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 镫骨肌神经近端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与听觉过敏。 膝状神经节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与听觉过敏,还有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为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膝状神经节炎,称为Ramsay-Hunt综合症。 (5)脑CT、MRI检查正常,排除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急性期 1.风寒阻络证: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或面部有蚁行感,面肌跳动,肌肉关节

2015面瘫中医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 疾病名称: 中医诊断:面瘫病 西医诊断:面神经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证型: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药:面瘫1号方 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 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 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2、证型:风热袭络证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 2014年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面瘫又称Bell's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即西医所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

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 .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与痉证的鉴别: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而面瘫主要为口眼歪斜,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无其他肢体症状。 (2)与中风的鉴别: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呙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而面瘫则精神无异,无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故容易鉴别。 2.西医鉴别诊断 (1)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性,并常伴有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容易鉴别。 (2)中耳炎、腮腺炎、乳突炎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多有原发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及病史,鉴别不难。 (三)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运动)。 (四)症候诊断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一.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春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明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观点: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 西医观点: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二.临床表现 (一)中医临床表现 1.起病突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2.常有受寒史或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3.一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4.病侧不能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

5.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6.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向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 7.病理学检查: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二)西医临床表现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三.中医证候分型 1.风寒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面瘫诊疗方案的优化评估

面瘫2009—2011年

目录 2009年 (3) 诊断 (3) 治疗 (3) 难点及解决措施 (4) 中医药特色 (4) 分析评估 (5) 2010年 (6) 诊断 (6) 治疗 (6) 难点及解决措施 (9) 中医药特色 (9) 分析评估 (9) 2011年 (11) 诊断 (11) 治疗 (13) 中医药特色 (17) 优化总结 (18)

面瘫2009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分期诊断 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4天; 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1)风寒证 治法:疏风散寒,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翳风、太阳、阳白、颊车、合谷、太冲,面部浅刺,针用泻法,留针15分钟。 ②恢复期:阳白、四白、下关、人中、头维、地仓、颊车、风池、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③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四白、承浆、迎香、地仓、颊车、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方案 沈艳平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中医病名:面瘫、吊线风、口僻、歪嘴风 症状: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第一版(杨期东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西医病名:面神经麻痹 诊断依据: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二)疾病分型 面瘫可分成两型:

(1)中枢型 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2)周围型 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 (三)辨证分型 (1)风寒袭络:常有受寒史,急性起病,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弦。 (2)风热袭络:常有患侧耳内、耳后完骨及面颊部疼痛及发热,起病较缓,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口苦,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可伴恶风,头痛。舌质红,舌苔黄燥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二、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面瘫面神经炎病历模块

入院记录 姓名: XXX 职业:XXX 性别:男入院时间:XXXX年X月X日10:30 年龄:X岁记录时间:XXXX年X月X日10:30 民族:汉发病节气:立春前5天 婚况:已婚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出生地:广东韶关 主诉:口角(左歪/右歪)伴(右面部/左面部)活动不利X周。 现病史:缘于X周前无明显诱因下患者出现口角(左歪/右歪),刷牙漏水,吹口哨漏风,伴(右眼睑/左眼睑)闭合不全,(右面部/左面部)咀嚼无力,但无明显的头痛头晕及肢体麻木,微笑及鼓腮时口角(左歪/右歪)明显,咀嚼时(右面部/左面部)乏力,曾在我院门诊理疗、电针,经治口角较前偏正,(右眼睑/左眼睑)闭合正常,但口角仍向(左偏/右偏),且吃饭时(左颊部/右颊部)藏饭,为求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门诊拟“面瘫”收入院,入院症见:口角(左歪/右歪),(右面部/左面部)咀嚼乏力,刷牙漏水,鼓腮受限,微有耳鸣,无头痛头晕,纳眠一般,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冠心病史,无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输血、手术及重大外伤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于韶关,在本市工作生活多年,居住环境好,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无不良生活习惯及嗜好。 婚育史:28岁结婚,育二女一子,配偶儿女身体健康。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36.5°C P:90次/分 R:20次/分 BP:109/66 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步态正常,表情自然,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面部情况见专科检查,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颈软无抵抗,甲状腺无肿大。口唇无紫绀,咽部不红,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度一致,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无震颤,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肾区

2014面瘫中医诊疗方案计划

2014年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面瘫又称Bell’s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即西医所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与痉证的鉴别: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而面瘫主要为口眼歪斜,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无其他肢体症状。 (2)与中风的鉴别: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呙斜,

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而面瘫则精神无异,无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故容易鉴别。 2.西医鉴别诊断 (1)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性,并常伴有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容易鉴别。 (2)中耳炎、腮腺炎、乳突炎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多有原发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及病史,鉴别不难。 (三)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运动)。 (四)症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面瘫病临床路径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商南县中医医院康复科2017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表证:突然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 编码:

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 (2)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八)治疗方案 (1)针刺治疗: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为法。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选风池、地仓透颊车、翳风、阿是穴,用泻法。电针疏密波30分钟,一日一次,10次一疗程。 (2)闪罐:选用小口径火罐,于瘫痪局部或所选穴位为中心处,连续闪罐至皮肤潮红为度。 (3)穴位贴敷:采用我院离子导入法贴敷于患侧颊车、下关、地仓等穴,每日2次,10日一疗程。 (4)中药热敷治疗:可给予中药汤剂牵正散加减研沫封包热敷,1日1次。 (5)其他治疗:配合红外线照射、激光治疗。 (6)药物治疗:口服甲钴胺片以营养神经,每次0.5mg,1日2次;注射用腺苷钴胺1.5mg加注射用水3ml肌注,以营养神经,1日1次;静滴甘露醇注射液125ml以脱水、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天麻素注射液0.5g营养神经、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加银杏叶注射液20ml以活血化瘀、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加病毒唑注射液0.4g以抗病毒。

面瘫诊疗方案优化、评估

面瘫2014—2016年

目录 2014年 (3) 诊断 (3) 治疗 (3) 难点及解决措施 (4) 中医药特色 (4) 分析评估 (5) 2015年 (6) 诊断 (6) 治疗 (6) 难点及解决措施 (9) 中医药特色 (9) 分析评估 (9) 2016年 (11) 诊断 (11) 治疗 (13) 中医药特色 (17) 优化总结 (18)

面瘫(2014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分期诊断

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4天; 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1)风寒证 治法:疏风散寒,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翳风、太阳、阳白、颊车、合谷、太冲,面部浅刺,针用泻法,留针15分钟。 ②恢复期:阳白、四白、下关、人中、头维、地仓、颊车、风池、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③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四白、承浆、迎香、地仓、颊车、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长针透刺,留针30分钟,针用平补平泻法。 (2)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太阳、颊车、阳白、曲池、外关、合谷、太冲,面部浅刺,留针15分钟,针用泻法。 ②恢复期:阳白、太阳、四白、头维、地仓、颊车、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2012针灸科(面瘫病、头痛、肩凝症)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 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 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 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 (一)中医鉴别诊断 1.中风病: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 2.口僻:可有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 (二)西医鉴别诊断 1.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 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一靠表 情运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而中枢性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 二靠掌颏反射,周围性面瘫时无或减弱,中枢性面瘫时有或亢进,但 此法不太可靠。三靠将其它体征联系起来判定,则最为可靠。 2.2、Ramsay Hunt综合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多发性 神经病变,表现为突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耳疼痛,鼓膜、外耳道、耳 廓疱疹;可能有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耳鸣、眩晕等。其他全身表现 有发热、口唇疱疹、淋巴结肿大、Horner综合征、颈部皮肤感觉迟钝 等。其中“面瘫、耳痛、疱疹”被视为Ramsay Hunt综合征的三联 征。与贝尔面瘫比较,Ramsay Hunt综合征面瘫严重、预后较差。值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 年) 疾病名称: 中医诊断:面瘫病西医诊断:面神经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证型: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 1 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 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2、证型:风热袭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曲池、外关、合谷。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 2 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银花、连翘、蜈蚣、地龙、川芎、甘草、栀

面瘫的综合知识

面瘫的综合知识 1.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得了面瘫? 也许那天在不经意中,发现自己面部不听使唤了,也许清晨起床后洗脸、漱口时发现自己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这时候,你可能就患面瘫了,对着镜子观察: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自己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眼皮下睑内翻,常常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当然也许你是早期患者,症状较轻,上面的情况你可能不明显或者只出现部分症状,建议你有必要去医院就医了。当然上面只是面瘫患者的一种最常见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疲劳及面部、耳后受凉,受风寒等引起,起还有一些面瘫是由于某些疾病感染(如带状疱疹,腮腺炎,耳源性疾病,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外伤,肿瘤,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等原因导致的面瘫。 2.面瘫分为那些种类?什么是中枢性面瘫?什么是周围性面瘫? 面瘫是以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又称面神经麻痹,我们俗称"歪嘴巴"、“吊线风”、“吊斜风”、“歪嘴风”、“面神经炎”等。以其损害的部位不同,也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种。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的部位,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即是平时说的脑血管疾患(脑中风)、除了面部有面瘫的症状外、还伴随有肢体功能障碍,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例如脑桥下部、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嘴歪眼斜、眼睛流泪等,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面瘫,大约占整个面瘫的49%,另外常见的还有亨特氏面瘫也比较多见。与中枢性面瘫不同的是周围性面瘫没有肢体功能障碍。 3.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如何区别?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对于瘫痪明显者通过上面对二者的界定很容易区别,但是早期的患者或极轻者鉴别有一定的困难。可以从下几方面进行鉴别: 一、表情运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而中枢性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 二、掌颏反射,周围性面瘫时无或减弱,中枢性面瘫时有或亢进,但此法不太可靠。 三、将其它体征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判定。 4.引起周围性面瘫的原因有那些? 西医对引起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性病变如耳部带状疱疹、局部感染、多发性颅神经炎、脑膜炎、腮腺炎、猩红热、疟疾等。 (2)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颞骨化脓性炎症等。 (3)肿瘤如基底动脉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颈静脉球肿瘤等。 (4)外伤如面部外伤、颅底骨折。 (5)中毒如酒精中毒,药物中毒,化学物品中毒等。 (6)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7)其他: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