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

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

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
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

李安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从影以来,共拍摄了十一部电影(《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与魔鬼同骑》、《卧虎藏龙》、《绿巨人》、《断背山》、《色·戒》、《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魅力,赢得了东西方观众的共同认可。本文以李安电影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李安电影主题的选择、文化认同的途径及文化融入的表现策略三个部分探讨李安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寻求文化间的沟通和认同。

关键词:电影主题;文化交融;文化认同

Ang Lee is the first Chinese director who has won the best director award in the Oscar history. Since 1991, he has directed eleven films, i.e. “Pushing Hands”, “The Wedding Banquet”, “Diet Men and W omen”,“Sense and Sensibility”,“The Ice St orm”,“Ride with the D evil ”,“Crouching Tiger and Hidden Dragon”,“Hulk”,“Brokeback Mountain”,“Lust Caution”and “Woodstock Music Festival”. With his unique personal style and charisma, Ang Lee wins the common recognition of both the east and west audience. This article takes Ang Lee’s movie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rying to study how Ang Lee seek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recognition under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s between east and west cultures in the three parts—the selection of subjects;the way of cultural identity; the performance strategies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Movie theme;Cultural integration ;Cultural identity

前言

李安祖籍江西,1954年生于台湾,作为外省第二代,他从小受的是中原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思想的儒、释、道以及孝文化和中庸之道,让李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情愫,同时也培养了他温和压抑儒雅的性格。1975年,李安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学院影剧科,然后前往美国留学。1980年拿到伊利诺伊大学戏剧学士后,李安进入纽约大学攻读电影。在美国留学期间,李安学到了初步的整体制片及导演的概念,浸染了西方文化以及思维方式,丰富并滋养了他的精神层面。1984年以《分界线》(“Fine Line”)作为其毕业作品,从纽约大学毕业。接下来的6年时间,他一直在美国从事电影剧本创作工作。期间,他仔细研究了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和制作方式,试图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些全新的作品。

由于文化背景和经历的多元性,李安对中西方文化均有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西方文化的熏陶培养了李安包容并蓄的开放情怀,他立足于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排除文化的界限对艺术题材进行挖掘和探索,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主流文化巧妙地融于电影之中,这使他的电影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呈现出跨文化的特色。本文以李安电影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李安电影主题的选择、文化认同的途径及文化融入的表现策略三个部分探讨李安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寻求文化间的沟通和认同。

一、中西文化共通的主题

(一)家庭问题

家庭问题是全世界不同的文化族群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但是不同的文化所蕴含的家庭伦理却不尽相同。对家庭的关注是李安电影的常规主题,《推手》中三代同堂、天伦之乐的家庭理想、《喜宴》里繁衍后代、延续香火的家庭责任、《饮食男女》性别对立的家庭矛盾、《冰风暴》中分崩离析的家庭困境、《断背山》因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而隐忍的个人欲望、《制造伍德斯托克》里家庭对理想、自由的束缚······无一不是以家庭为核心诉求,李安通过电影中家庭伦理所面临的困境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期

所遭遇的冲击,用电影里矛盾的解决方法为传统文化走出困境提供了参照。

在中国,家庭与繁衍后代是密不可分的,子孙满堂的大家庭是中国人家庭伦理世界渴望的审美理想,传宗接代是每个传统家庭的首要任务,没有子孙后代,家庭便不完整。电影《喜宴》中,高伟同的父母不断催促他结婚生子,为高家绵延后代,这既是长辈的心愿,也是伟同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是家里的独子。伟同虽然在美国生活多年,接受了美国的文化,但是他毕竟是中国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德标准依然存在于他的教养之中约束着他的行为。“孝”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始终坚持的道德行为准则,子女对父母有服从和赡养的义务。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的大家庭思想也开始逐步瓦解,计划生育的政策孕育出了大量的独生子女。新型家庭的夫妇要承担起照顾双方父母的重担,传统孝道规定的一些规范,如今的子女有心无力,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开始转变为与两代同室的小家庭。《推手》里朱师傅最终选择在外独居,《饮食男女》中一父三女的家庭也转变为四个独立的家庭,传统的文化正在逐渐融入现代的思想中,传统的家庭模式开始向西方现代的家庭模式转变。

在家庭伦理观念中,对于婚姻的看法也日渐宽容和开放。《喜宴》中崴崴和伟同的畸形婚姻;《饮食男女》里出人意料的忘年婚姻;《理智与情感》里跨越社会阶级的婚姻爱恋;《冰风暴》里混乱迷茫的婚姻困境;《色·戒》中貌合神离的无爱婚姻等,通过电影,李安为观众呈现了多元化的婚姻状态。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婚姻与爱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男女双方结合的主要原因是传宗接代,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社会开始出现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离婚也得到了允许,婚姻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家庭概念远不如东方表现得那么强烈。《冰风暴》里,本·胡德一家人各怀心思,以自我为中心,互不关心彼此,对于孩子反叛怪异的行为,父母因深陷于自我混乱的感情之中,无暇顾及也无能为力。在影片中,家庭成员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这与中国对骨肉亲情的高度重视是极为不同的。西方人对子女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而不是要求绝对服从,孩子在家中会有更多的

发言权。子女满十八岁以后就可以离开家庭独自生活,父母不会过多干涉孩子的私人生活,在情感上也不会依靠孩子。西方社会虽然家庭意识与中国人相比稍显淡薄,但是他们仍然面临着子女教育,两性关系等各方面的家庭矛盾。

李安作为兼具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电影人,他既不可能纯粹地坚守传统意义上的伦理理想,也不能无条件接受西方文化的伦理形态,只能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嫁接,建构新的意义上的家庭伦理观念,通过传统道德和现代思潮的对立和冲突反射出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反省与期待。李安将视角锁定家庭这个全世界所共有的话题和形态,以电影中的家为载体,展示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引起观众对异质文化的关注,从而使观众对多元文化产生心理认同感。(二)同性之爱

在以异性恋为主流的社会中,人们把同性恋视为畸形的病态,对于同性恋持反对的态度,使同性恋者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性取向而伪装成异性恋者。同性恋这种边缘文化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土壤中是不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但是当代的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看法和态度较之中国已经相当宽容,美国社会尊重个人对各自生活选择的权利,不同于中国大部分人对于同性恋的大惊小怪甚至是歧视的心态,西方社会的多元性以及包容性使得同性恋以较为自由的形态出现并发展。

李安将视角瞄准处于边缘的同性恋,先后拍摄了描述中国人高伟同和美国人西蒙的同性之爱的《喜宴》、牛仔杰克与恩尼斯超越伦理道德爱恋的《断背山》两部以同性恋为主题的电影,试图通过电影唤醒埋藏在人类心底被压抑的真实情感。爱情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主题,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伟大情感。李安成功地抓住了中西方观众对爱情的相同领悟,用《喜宴》和《断背山》里同性之间的感情表达了爱情的真谛,给所有追求爱情的人们缔造了爱情的理想花园。人物性别只是一个符号工具,一切善良美好的东西是全人类共有的,正如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这种感情超越时空,超越国籍,超越种族、性别,“让相互隔膜的中西方文化在影视艺术领域内开始了真正的交流”。①

二、文化认同的途径

现代社会中,跨文化的交流日渐频繁,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凸显自身的文化立场的同时正视差异,与异质文化和平共处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安用电影给我们提供了解决之道:妥协、和而不同。

(一)妥协

妥协是解决矛盾的基本形式,通过双方互相让步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让不同文化族群的人们能够保证自身的利益,从而达到和平共存,李安电影里的中西文化冲突都是通过妥协而达成和解的。

李安早期的电影作品《推手》是一个以中西文化冲突为背景的家庭剧,通过太极高手老朱退休后的美国经历,讲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在东西方文化冲撞下的解构和重塑,以及在过程中的痛苦和挣扎。西方文化注重隐私和独立的个体生活,不能接受与父母同住,而中国人以“养儿防老”为宗旨,有着深厚的大家庭情结,东西方人对家庭价值观念的理解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之语言、生活及思维习惯的差异使得保守的老朱与美国儿媳妇格格不入,他们既不理解对方也不愿沟通,这些冲突最终导致了公媳关系的决裂。朱师傅权衡之下选择了离家出走,期间经历了打工、打架以及父子监狱相会,最终选择接受美国人的养老方式,住进了老人公寓。晓生说:“太极拳是爸逃避苦难现实的一种方式,他擅长太极推手,是在演练如何闪避人们。”朱师傅用妥协和宽容来换取平衡家庭之间的平衡和谐,和平共处的电影结局也意味着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以折衷、各退一步的方式共存于世。

《喜宴》以中国人讳莫如深的同性恋为题材,围绕传宗接代的主题展开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情节。三十三岁的高伟同尚未成婚,在美国跟男朋友西蒙同居,不知情的父母在台湾焦急不已,不断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为了安抚父母的情绪,伟同决定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在洞房之夜神志不清的状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高父高母在能抱上孙子的前提下,默许了伟同的同性恋生活,在长辈的心中,与更高的道德标准“传宗接代”相比,骗婚行为和同性恋是可

以容忍的,个人的幸福也是无关紧要的。伟同也为了自由的生活接受了与崴崴的孩子,两代人为了得到心灵和生活的平衡都不得不互相妥协,做出让步。“在一个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里,个人的意见是不被重视的,个人的荣辱也是不被重视的,必要时可以为了家族牺牲个人。”②

《推手》和《喜宴》皆表现出人在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产生的复杂问题时失落和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凡事讲究圆柔应对,注重平衡协调,在面对冲突和碰撞时,要懂得妥协,有舍才有得,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和而不同

亨廷顿认为:“信息时代的世界必然会走向统一的现代文明。而各个民族文化的断层线将变得模糊。”③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异种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不可避免,李安在面对西方文化时并没有盲目的追随,而是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并从东方的视角出发,对西方文化进行解读,让影片呈现出“中方立场,西方表达”的独特氛围。

《理性与感性》是李安执导的第一部西片,该片改编自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编剧兼女主角埃玛·汤普逊是英国著名影星,又有休·格兰特等英国资深演员的加盟,使这部电影处处彰显着浓郁的英国风情。李安作为外邦人,在语言和背景上毫无优势可言,他抱持着谦虚学习的态度,同时尽量保有东方导演的思路和角度,尝试将自己的理解融入这部极富英伦气息的电影之中,在两种文化之间寻求平衡点,让西方观众从东方导演所呈现出的陌生的审美气息中体会生活的触动和感悟。

《理性与感性》让李安开始全面接触西方电影的制作方式和流程,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他将东方的文化立场和西片的品质相结合,使自己的电影能够保有高品质,希望能够兼顾艺术与市场、东方与西方,达到中西贯通的境界。

在拍摄西片时,从东方人的角度出发,着力于对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人性的表现,用自己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对西片进行解读和表达,令西方人真实地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触动和心灵的震撼,这是西方导演表现同主题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正是李安对于民族文化本质的把握,造成了审美的

陌生感,从而增强了现实感。影片首次向好莱坞展示了一个文化上的他者对于西方主流文化的深刻体会和精确把握,以一种边缘性的创作视角实现了影片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高度融合。

《冰风暴》在此基础上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两部影片的成功在于李安保持着自己固有的创作方法,延续着家庭这一主题,并探讨西方道德观和价值观下人性的共通之处。李安作为一个东方的导演,在强势的好莱坞话语权下,以一个“外来者”的角度去看待西方文化,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成功塑造了“他者”视角,使影片在刻画人伦上同样能够真切入微。

对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和而不同”,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是可以共存的,在厘清主从的基础上理性的看待异质文化,适当的加以兼容,就可以使原有文化得以体面地延续。

三、文化融入的表现策略

纵观李安的电影,视野开阔,题材多变。故事的地域涵盖了中国、美国以及英国;时间跨度从18世纪延展至20世纪;人物身份复杂多样,太极高手、退伍将军、国宴大厨、美国移民、18世纪英国的绅士和小姐、19世纪70年代美国小镇的中产阶级夫妇、南北战争时期的骑兵战士、江湖侠士······李安跨文化的背景培养了他选材的自由性和泛文化性,他致力于寻觅不同文化背景下所生成的各种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和不同的文化族群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采用相辅相成的方式,突破了民族性的狭隘,打通了不同文化间的审美隔阂,将东方的观点与西方的视角结合起来,在电影里深入探讨了情感与伦理、中方与西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冲突和融合,用全球化的视角将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借助电影中贯穿东西方的精神力量来获得多元文化的接受和认同。

(一)东方情调的西方电影

电影作为一种光与影的艺术,偏重于以行动和语言动态地表现人物的个性和心理活动,这与中国古代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创作手法非常相似。拍摄《理性与感性》时,李安进一步追求“立象以近意”,用流畅简单的构图和清新自然的色彩搭配,使影像濡染上一派古典的委婉曲折的审

美意蕴。“如果又和西方一样,不但拼不过,也无新意,要能够取胜,就得发挥我们的长处。所以我开始注意如何运用影像、情景,去反映角色的内心风景。”④在《理性与感性》中,李安大量运用了远景拍摄,如玛丽安走上山坡的镜头,将人物置身于自然之中,不仅达到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影像美感,也将个人的悲伤无助以更加细腻的方式展现出来。又如休·格兰特与埃玛的定情戏,依然是取远景而舍特写,将休·格兰特的幽默独白与身后的羊和夕阳对应,主观表现中夹带着客观的情趣,切合感性与理性的主题,充满了含蓄的东方韵味。

《冰风暴》是李安熟悉的家庭伦理题材,故事是美国原装的,李安用一个外来者的视角来看待欧美文化,并在其中注入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理念:在孤独和绝望的时候,家庭是最温暖的依靠。《冰风暴》对两个家庭性丑行的暴露是尖锐的,但李安以他的东方观念中的理性和宽容来体谅这些人物,使他们没有堕入黑暗和厌世的情绪中,最终在家庭的凝聚和感化下得到灵魂的救赎。对于影片,李安并不以单纯的解构为目标,而是试图用妥协和解的方式使被解构的家庭重新建构起来,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中庸之道的体现,退一步海阔天空,所有人都做出牺牲,用妥协获得最大的平衡。

《断臂山》取自美国的同志题材,李安用中国传统的叙事风格和熟练的电影技巧,使电影的思路、意境、色调弥漫着中国式含蓄隐忍的风格。李安理性而睿智地运用母体文化的思维和审美方式,去跨国界地诠释人类的内心世界,演绎独具东方情调的人情伦理,营造了渴望超越人伦道德、摆脱世间束缚、追求逍遥自由的天人合一的恋爱氛围。影片杰克和埃尼斯两个相爱的男人由于背负着社会人伦的压力不得各自成家,李安运用中国人对待婚姻的隐忍和承担去诠释杰克和埃尼斯面对个人情感和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让这段同性爱情更显凄美。通过电影,东方观众可以切身感受到家庭对于人性的束缚,对于西方观众,李安将东方观念中的家庭伦理锲入到他们的审美习惯中,从旁观者的角度给美国人提供了一面审视自我的镜子,潜移默化地修正和平衡着东西方观众的价值尺度。

(二)中西合璧的武侠境界

《卧虎藏龙》取材于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启用中国的幕后团队,在完全民族的背景下打造,影片“画面唯美,犹如一幅幅写意的中国山水画,古旧的深屋大宅、空朦的江南水乡、轻烟缭绕的竹林、辽阔的塞外大漠”⑤恢弘飘逸的民族韵味贯穿始终,“《卧虎藏龙》除了可以让外国人领略到中国武术的美外,中国传统的儒、道观念、中国山水之美、中国人对‘侠’的定义、中国人对感情乃至情欲的态度,也或多或少进入了他们的脑海。”⑥

李安将中国武侠电影的侠义精神与西方文化的个性气质杂糅于影片之中,塑造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主角:沉稳内敛的李慕白和任性张扬的玉娇龙。玉娇龙是西方文化的符号代表,象征着欲望的无限扩张,西方民族是好动的民族,他们具有强烈炽热的进取心,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断开拓、创造新的生活。在影片中,玉娇龙以易装、舞刀弄剑和破坏法则的个体形象存在,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对亲人及朋友造成的伤害。玉娇龙的性格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安分守己,自私自利;但在西方人看来,她却是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的自由女侠。

李慕白和俞秀莲是东方文化的代表符号,李慕白一心归隐,渴望远离江湖享受自内而外的平静,他和俞秀莲的感情发乎情止乎礼,对道德的坚守和自我完善,体现了东方人含蓄隐忍的精神意念及对欲望的克制。中华民族是好静的民族,追求田园般诗意的生活,喜欢在静态中品味人生的境界,体验生命的律动。

影片对东西方思想的提炼过于极端纯粹,所谓物极必反,在影片结尾两种思想最终都走向了死亡——李慕白用最后一口真气向俞秀莲表达了对她隐忍多年的深爱之情,玉娇龙则为赎罪投身万丈绝壑。这似乎在暗示西方文化里欲望的无限扩张要和东方的忍让含蓄相结合,同样东方的隐忍压抑需要借鉴西方的自由洒脱,二者相辅相成,中西文化之间互补互济,才能达到世界的整体和谐。

结语

李安说:“我在美国拍的片子获得一些成功,不是因为我的英文有多好,对那个地方有多了解,而是我一直用中华文化的视角去看他们,有一个很特

殊的观察方法,也让他们看到一面特殊的镜子。这个才是我能够立足的最大关键。”①李安尊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并理性的观察分析,他的电影立足于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并存了东方眼光与西方手法,以人文的笔触精准地勾勒出民族文化的精神和东西方的家庭与感情世界。在电影中构建了东西方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获得了中国与西方社会的普遍认可。李安的成功为中国电影人开辟了新出路:中国电影可以借助好莱坞的商业操作模式,坚持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以此走向世界。

注释

①段续.电影《断背山》中爱的艺术视角[J].贵州:电影评介,2006年第17期.

②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3页.

③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第233页.

④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103-104页.

⑤黄文杰.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J].北京: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19-20页.

⑥力子.融合中西之长创造完美电影——李安访谈录[J].北京:当代电影,2001 年第6期,第65页.

参考文献

[1] 李安.站在好莱坞与中国电影之间 [J].上海: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2]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第233页.

[3] 焦雄屏.台湾电影90新新浪潮[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年.

[4] 段续.电影《断背山》中爱的艺术视角[J].贵州:电影评介,2006年第17期.

[5] 弗洛伊德著,约翰?里克曼编,贺明明译.弗洛伊德著作选[M].程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4页.

[6] 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73页.

[7] 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103-104页.

[8] 黄文杰.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J].北京: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19-20页.

[9] 力子.融合中西之长创造完美电影——李安访谈录[J].北京:当代电影,2001 年第6期,第65页.

[10] 张靓蓓.李安访谈:一起走向黄金时代[J].长春:电影世界,2005年第7期.

[11] 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80页.

[12] 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9页.

[13]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0页.

[14]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 王迪,王志敏.中国电影与意境[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16] 倪震.中国电影伦理片的世纪传承[J].北京:当代电影,2006年第一期,第30页.

[17] 许爱珠.《影片<卧虎藏龙>艺术赏析》[J].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O1年第3期.

[18] 张克荣.“华人纵横天下”丛书:李安[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年,第267-268页.

致谢

在此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论文得以完成,要感谢的人是在太多了。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周洁老师,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和认真求实的工作作风让我钦佩不已,他不厌其烦的指导我修改论文,帮助我理清思路,在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也让我更加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师恩伟大,无以为报,再次向周洁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然后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的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知识储备和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指正!

尔雅2015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 分) 1 解释文化的三把主要钥匙不包括: ?A、 环境 ?B、 语言文字 ?C、 社会 ?D、 人口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关于地理环境与名族心态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互动互构 ?B、 互补互彰 ?C、 互起作用 ?D、 互相转化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辜正坤认为,万物的发展有一种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补充、()的趋势。 ?A、 自我完善 ?B、 自我适应 ?C、 自我淘汰 ?D、 自我进化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下列哪一项不是儒家的民主思想: ?A、 民贵君轻 ?B、 民治主义 ?C、

?D、 民为邦本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 中国语音: ?A、 为闭音节 ?B、 为多音节 ?C、 每字有韵调 ?D、 音义象构性弱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马克思主义学派属于: ?A、 国粹派 ?B、 理想西化派 ?C、 现实西化派 ?D、 都不属于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7 属于中国民主内涵的是: ?A、 恶欲协调 ?B、 迫不得已 ?C、 因势制宜 ?D、 宗法式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不包括:?A、

?B、 能指和所指 ?C、 任意性和必然性 ?D、 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 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权力斗争主要集中在权力的: ?A、 天赋和人赋 ?B、 瓜分与分享 ?C、 集中和分散 ?D、 下放和收合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 在黑格尔看来,中国的天子在发号施令上: ?A、 比较自由 ?B、 可以随心所欲 ?C、 不能锁心所欲 ?D、 有严格程序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 中西方人对世界的看法是(),程度不同的。 ?A、 殊途同归 ?B、 迥然不同 ?C、 异曲同工 ?D、 错综复杂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论中西文化差异及制度区别

论中西文化差异及制度区别 摘要:本文致力于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性的善与恶、法制和宗教的形成的角度分析问题。 要说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制度的区别,必须从其各自的起源和衍化过程中有哪些环境的区别说起。 西方文化的起源是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犹太文化,后集成为宗教即基督教,经过文艺复兴后,形成了现在新教、基督教、天主教并存(基督教和天主教其实差别不是很大,而新教则与其差别甚大)。大多数认同《圣经》中人性本恶,人有原罪,所以人需要向上帝祈祷,获得宽恕,才能上天堂,如果罪恶不能得到宽恕,就下地狱。崇尚自由,但又保证他人自由,法制比较完善,主张立法、司法、行政分立(即便在君主立宪制国家亦有此趋势),比较特别的是美国的州立立法权、司法权。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考虑,西方文化起源于地中海沿岸,最早形成的是商品交易经济,所以必须要求交易双方平等、自由、诚信,才能保证交易的活力,而且商品交易最核心的是契约,人们之间确立关系靠的是契约关系。夫妻之间结婚时,神父在教堂问男方,你愿意娶她为妻,成为她合法的丈夫吗?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永远疼爱她,保证她,不离不弃,一生一世吗?男方答愿意。同样问女方你愿意嫁他为夫,成为她合法的妻子吗?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病症还是健康,永远信任他,支持他,不离不弃,一生一世吗? 女方答愿意。然后,双方带上戒指,宣布可以结婚了,建立了夫妻关系。可见,双方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签订契约,建立关系。而在西方,此类例子屡见不鲜,宗教是人类与上帝签订的契约,赎罪去天堂、不赎罪下地狱,法律是人与社会签订的契约,科学是人类与自然签订的契约等等。而这个最重要的契约,其实是很不容易被遵守的(相对于良知而言),在西方必须要得到保证,所以西方的法制体系很早就建立了,并且发展的很完备。而与此同时,由于西方的法律是约束“坏人”用的,是行为的底线,而人们又发现它是远远不够的,有一些人专门打擦边球、找漏洞,或者不干坏事,也不干好事,有将如何呢?于是,他们创造了宗教,用上帝、用天堂和地狱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就此观点上看西方是比东方好是要实在一点的,毕竟西方只美化了一个上帝和耶稣,而东方则美化了孔子、孟子以及各位皇帝神仙),让人们相信善,克服原罪,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还因为他们的平等、自由、人性是恶的,所以他们不相信掌权者都是好人,(即使华盛顿是好人,可不见得后来者都如林肯一样),所以他们在经过中世纪的政教合一的迫害之后,在文艺复兴后,坚决地把政教分开,而美国甚至达到三权分立,同时,他们仍担心他们的政府会成为多数人的暴政,所以他们的州有一定立法司法权、可以和联邦抗衡。 而中国的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炎黄农耕文化,后来虽然受到北方匈奴文化(匈奴、胡、突厥、辽、夏、蒙古)、西方佛教文化、岛国文化(日本)的影响,但其内核仍是农耕文化,她有法、墨、道、儒、兵、纵横等流派,与乱世,则兵、法纵横,于不乱世,则独尊儒术。她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制,而中国人多主张人性本善(趋向于孟子,虽然荀子也有人恶说),但是没有形成宗教,(虽然大多数西方人称之为儒教,但是我个人不赞同,原因:一、中国流派众多,儒教从来没有全胜过;二、儒家重在经世致用,修身制国齐家平天下,不是宗教的精神归宿;三、在大多时候,儒家只被当成工具,而不是信仰),中国自秦朝以来,虽然曾经四分五裂过,但是追求大一统,(与美国州、联邦不同),而且中国历来实行人治,有天子之说,皇帝情结,(现在也有),虽然经过五四运动,但是变革不彻底,是跟日本一样的被迫式、有趋向性(向西方发展)、没有对自身进行彻底反思和批判革新。于是有了现代中国的四个无——无思想(多是老掉牙的或者人家的)、无法制(大多在只学人家的)、无道德(是非善恶荣耻不分)、无方向(不知道走向何方——也许只是我自己不知道)。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农耕文化,所以最核心是与自然打交道和与人打交道,与自然打交道于是有了道家,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人打交道于是主要形成儒家的思想,仁、善。农耕文化中,人与人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比较

从李安电影中的看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11级对外汉语本科1班文学院 116501107 黄仙 当代华人导演李安,是唯一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中国导演,共拍摄了《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卧虎藏龙》、《绿巨人》、《色戒》等多部作品,跨越中西题材,享誉世界。李安的电影借助“家庭”提供了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共同存在,互为参照物,相互冲突与碰撞,但是却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冲突所在地是家庭,运用日常生活场景来作为表达中西文化冲突的表达媒介。从李安的电影不难看出的一个共同特点,即家庭的存在对人物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华裔导演,李安的电影成功地跨越了东西方文化语境,获得了巨大成功。无论在他执导的东方题材电影还是西方题材电影中,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都共同构成其整体文化背景。他对这两种文化持何种态度?如何表现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两种文化又如何在影片中达到认同而最终融合?以李安的伦理片为例,他个人既谙熟中国传统伦理又通晓西方传统伦理,可以游刃有余的穿梭于中西文化之中,可以在影片中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作为背景,考察家庭,反映人性。 别林斯基讲过:“要忠实的描写任何一个社会,认识一个民族,就必须首先研究它日常的、家庭的、习见的哲理。”由此可见家庭、家庭伦理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所以以下本文的伦理范畴将着眼于家庭伦理的视野。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伦理,受传统社会伦理的渗透和滋养,表现为“三纲五常”,利他主义,孝悌,爱有差,礼让等。利他主义,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排斥个性,强调家国等群体概念,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持续了几千年,逐渐形成了家庭私有制,而家庭私有制极其注重家庭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一切要以家庭利益为重,个人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家庭整体利益,在物质和精神上牢牢依附于家庭。于是,在中国形成了强调家庭本位、宗法人伦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伦理文化特征。 影片《推手》中,一对父子虽被置于美利坚星条旗之下,但仍虔诚诠释着东方伦理。父亲中年丧偶,儿子与美国人玛莎组成跨国家庭,儿子念念不忘一人孤守在家的父亲,于是将父亲接到美国以尽反哺之责。而玛莎却很不理解丈夫中国式的孝行,朱小生告诉她:在我的教养里,一个人关心父母,应像父母关心你一样,父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句话概括了中国家庭伦理的精髓,血缘关系使父母和子女融为一体。《喜宴》讲述了一对中国父母和同性恋儿子在美国所发生的悲喜交织的故事。在美国工作的儿子与同性恋人同居于一起,远在台湾的父母始终挂念儿子的婚姻,儿子为达成父母之愿,同意与华裔女子假结婚。片中集中反映了中国的“孝”,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认为传宗接代是孝的最高纲领。强调子必从父,弟必恭兄,妻必顺夫的关系。儿子认为结婚是个人私事,母亲认为结婚是晚辈对长辈的一个“交代”,子女在婚姻上必须服从父母,中国传统宗法人伦把掌控子女婚姻作为父权的体现。《饮食男女》将中国家庭伦理“家庭本位”的思想阐释得淋漓尽致。父亲朱师傅是名厨,每周末都要通过一顿丰盛的夜宴来联络父女、姐妹的感情。为了维护家庭秩序的稳定,父女各自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大姐身为长女,按照伦理“长女如母”的观念,挑起家族重担,为了父亲和这个家,多年来一直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敢谈婚论嫁。二姐个性耿直刚烈,表面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 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 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 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 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完整word版)国外影视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2010级新闻学(对外汉语)专业2013-2014第二学期《文化传播》期末考 试 论文题目:电视选秀节目的社会影响分析 所在班级:新闻学1001班 考生学号:1009091002 考生姓名:陈奂

国外影视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以美剧为例 【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下,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己经达到异常惊人的地步,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影视作品拥有庞大的受众群和广泛的覆盖面,作为当前最受追捧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它不仅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增进了国家间的文化沟通,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迅速为全球人民所共享。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飘洋过海来到中国,从人们的生活习惯到精神文化,变化都是空前的,电视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正文】当前热播的美剧在中国年轻人之中广泛传播,它在中国的风行并没有通过传统的主流媒体,而是借助于网络的力量。美剧在互联网上的火热流传已构成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象。美剧在中国的传播表明,全球化下文化间的交流势不可挡。 一、美剧在中国的出现与发展 197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之后,中美两国签署了一批文化交流项目。第二年,一部由中央电视台译制部引进的美国科幻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在中国造成了不小的轰动。全剧21集播完之后,男主角麦克的太阳镜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所有时尚青年必备的装束。 在那个网络还不够发达的年代,一部美剧的普及工作全靠口口相传,许多英语老师会选择在课堂上放一集无字幕的《老友记》或者《威尔和格蕾丝》或者《人人都爱雷蒙德》来做口语培训,那时又正逢“疯狂英语”当红,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英语狂人,在听腻了英语磁带后,他们打着练习美式英语的旗号迷上了美国情景喜剧。 《越狱》生逢网络时代。在这部美剧的忠实粉丝群里,有很多人是通过网络与之发生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尽管在起初,它也是靠着网友之间的口口相传,但在网络相对发达的21世纪,其传播速度远非《老友记》可比拟。从它走红开始,美剧在中国的网络时代正式启航。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翻译小团体,因为定期为《越狱》制作中文字幕而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一种叫做“字幕组”的新兴民间组织,而五花八门的下载网站和技术共享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从《越狱》开始,中国观众才真正懂得何谓美剧和如何欣赏美剧。正是从《越狱》开始,中国人追看美剧成为一种时尚,这种时尚赋予了一部分思路迅捷、喜

从李安电影《喜宴》看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碰撞

从李安电影《喜宴》看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碰撞 摘要:《喜宴》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二部,“父亲”这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又在东西文化的缝隙中显露出了新的特征。李安这样在成长过程中承载着双重文化的人,在艺术创作时难免将两种文化同时带入作品,从而使作品呈现出跨文化的特征,于是。从他的作品中能够透过两种文化得到新的启示。 关键词:父亲、文化差异、转变 作为中国、亚洲乃至世界最为著名的导演之一,李安是位“通才",无论是现代片还是古代片,无论是以东方文化还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影片,李安都能将他极具风格的电影语言运用得游刃有余。 《喜宴》是李安在1993年推出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导演探讨了不同民族对于家庭、两性关系和同性恋问题的认识。上映后赢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在柏林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在西雅图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本片以独特的视角——用中国人特有的道德伦理观念来处理处于道德边缘的同性恋问题,原本是一部悲剧的电影作品在导演的巧妙处理下变成一部喜剧。故事的主人公伟同长期生活在美国,作为一个同性恋他在美国有一个同居男友赛门,远在台湾的父母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开始担心他的婚事,便三天两头打电话催促儿子结婚。为了打消父母的念头他只好与租客崴崴假装结婚,父母得知儿子的喜讯后飞来纽约为他们主持婚礼,被灌得烂醉的伟同与崴崴在喜庆的氛围里假戏真做发生了关系,意想不到的是崴崴竟然有了身孕。故事的最后父母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崴崴决心为伟同的父母生下孩子,而赛门也同意当孩子的另一位“爸爸”。 影片中传统的中国家庭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下产生的困惑、无奈和妥协,中国人特有的人伦道德观念在这样环境中失去了它的力量,在面对同性恋这样的边缘问题时,是与非变得难以决断,而《喜宴》中导演巧妙的处理使这个社会问题以一种喜剧的方式得到解决。单从处理方式和看待角度分析它具有中国特色,而故事的发生地点却在西方,异域文化与新旧观念在产生冲突后最终回归到包容。 一、不可回避的“父亲”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这三部作品构成了李安的“父亲三部曲”,

李安导演电影风格研究

李安导演电影风格研究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导演李安电影的风格 导演,是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在所看过的电影中,我欣赏的导演有很多,他们都有各自的演绎故事的方式。而我,比较喜欢的是,李安导演。 我个人认为,李安是华裔导演中最为成功的一个。感觉他是比较低调的一个人,默默坚守着自己的风格路线,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分析李安的导演风格和东方的文化是分割不开的。李安的出生是在台湾,但是他的事业颠峰却在美国,用一位美籍华人的话说就是:李安把到了美国人的脉。从当初获得金马奖的《喜宴》到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断背山》,他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 分析导演的风格首先要从导演的文化背景着手,东方思想是儒家和道家的结合,李安的电影中这种思想是绝对的主流。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被比较大限度的保留下来,包括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保等。他早期的作品“父亲三部曲”:《饮食男女》,《推手》,《喜宴》都是在台湾完成的,其中的父亲形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饮食男女》中,他塑造了一位传统而又有所突破的父亲形象。父亲对同事的死的震撼,父亲对爱情的追求,父亲对子女毫无保留的爱,父亲对二女儿事业的干涉,保守多余开放,让人很有真实感。所以这三部作品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教义,但是他们的结局都是被势不可挡的所谓“现代的自由热潮”所冲破。也体现了新旧思想的交替给普通人所带来的冲击。但是与其恰恰相反的是他后期在美国的电影中却到处体现着儒家的似的含蓄。例如他在1995年拍摄的《理智与情感》,2005年的《断背山》都

高一作文:论中西文化差异作文1000字

论中西文化差异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

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跨文化传播指地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地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地交流活动.影视作为大众文化地一种载体,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娱乐、精神审美地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着自己民族地文化,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地价值观、精神状态、人生态度等,是一种非常重要地跨文化传播手段. 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分析美国电影中地中国文化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两部电影中都包含许多中国元素,但是由这些中国元素构成地动画电影却蕴含着美国风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花木兰》中,花木兰虽然有着细眉、丹凤眼、樱桃小嘴和瓜子脸,但是从整体上看却不像“中国人”.木兰一出场就穿着吊带背心和齐膝短裤,与保守地中国形象相去甚远.另外,影片虽然注意到龙对于中国地特殊意义,但却把中国龙设计成无厘头地木须,一只除了说大话以外什么都不会地干瘪动物.花家地祠堂里不但供奉着女性祖先,而且设在一个开放地亭子内,不但谁都可以进,甚至连一只狗都能在里面捣乱.祖先在祠堂议事地格局俨然就是西方地圆桌会议.每个人都在喋喋不休,现场显得混乱不堪,一个家族会议失去了它应有地凝重、严肃.虽然对中国观众而言,这个木兰“太美国化”了,但是观众在觉得诧异地同时也在渐渐接受这部影片.中美两国地文化就在这样地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达到互相影响与促进地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在《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是鸭子地儿子,吃面条长大,成天做着英雄地梦,却又好吃、懒惰.中国功夫讲究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地外形,更有典雅深邃地内涵.但是在《功夫熊猫》中,所谓地功夫更多是倾向于实战地“美国功夫”.每逢格斗地时候,我们除了看到几只动物以高速移动来博取胜利之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招式.乌龟大师口中经常出现许多哲理,听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但是《功夫熊猫》真正理解中国地道家思想吗?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当熊猫打开天书时,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一桥段地设置,貌似符合了道家地“无为”思想.但是熊猫阿宝从龙之典上得到地启示是“相信自己”.当太郎发现龙之典里什么都没有地时候非常愤怒,阿宝反而安慰他说没关系,他第一次打开地时候也没有领悟,而且他还告诉太郎,没有什么绝密地奥义,而只是你自己.《功夫熊猫》中有熊猫、功夫、道家语言、金元宝、山庄布置、碗筷、福字等等一系列中国元素,然而在这华丽地元素外表下,蕴含地是美国“相信自己”地精神.相对于《花木兰》而言,《功夫熊猫》将中国元素与美国文化结合地更为精致.这也是《花木兰》一直没有在中国获得市场而《功夫熊猫》却在中国获得高票房地一个原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以《卧虎藏龙》为例分析电影地跨文化传播 《卧虎藏龙》中充溢着中国文化地典型符号:京鼓、琵琶、二胡、笛汇成地东方天籁,江湖侠士,神奇玄妙地中国武术等等.然而影片着意表现地并非是表象上地东方文化奇观,而是更为内在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地反思.《卧虎藏龙》地片民隐喻着人性中奔放和隐忍地两面性,影片分别提供了典型地东方气质人物李慕白和西方气质地人物玉蛟龙.李慕白这个角色承载了中国古典文化地侠义精神,他修为高深,沉稳大气,重情重义,深受传统礼节地束缚,对个人感情一味隐忍克制,而玉蛟龙则敢爱敢恨,蔑视江湖权威与世俗成规,追求自由生活.这一人物地创造,很大程度上尊重了西方文化崇尚地主体精神和个人本位.影片通过人物展现了感情与道德伦理、个人欲望与江湖道义、生命冲动与心灵自制地剧烈冲突,以及对自由地追求,和自由被禁锢带来地痛苦与矛盾.遵循传统礼教地李慕白悲剧地死去,而跳出传统礼教追求绝对自由地玉蛟龙最终也走向毁灭.在快意恩仇之间,影片向人们抛出了究竟用什么样地信仰才可以走出迷雾地人生拷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观众可以从电影设立地东西两种文化形象中看到自己和他者,既在对照之中凸显了本国文化地文化特性,又通过共性地挖掘打通了不同文化间地审美隔阂,获得多元文化地接受认同.影片既没有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固步自封,也没有对异国文化无原则地曲意逢迎,而是通过对

李安家庭三部曲父亲形象分析

李安是第一位获得奥斯卡奖的华人导演,从国内到国外,他的电影享誉世界。这位大器晚成的导演和他的电影一样,充满了浓厚的文化韵味。李安“父亲三部曲”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关照了现实,在父亲形象的塑造上融进了自己的感情经验,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这一点在他的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可以窥见。有人说:“李安本身就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产物,浓厚的‘恋父情结’使他在影片中更多的传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具有经典意义的价值观、伦理观的认同和皈依。”“父亲”已然成为李安电影作品中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他表达文化情结的符码。本文将逐部对其“父亲”形象进行剖析: 一、《推手》中执着于自我表达的父亲形象 推手,顾名思义,是一种彼此制约、掌握平衡、刚柔相兼、别具一格的对抗运动。在李安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里这样写道:“在太极拳里,推手还有推卸之意,是一种训练‘诈炮’的运动,你骗他一下,然后把他推倒。”这似乎更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推手》中的父亲来到美国儿子家中养老,父老子养的孝道观念是中国人的道德烙印,中西文化的差异已初露端倪,中国父亲固有的强势、自尊、不甘妥协的性格便酝酿了矛盾的产生。本片中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充分的运用了中国古典叙事的美学风格和美学元素,使之节奏张弛有度。影片开场没有对话,通过镜头语言展示父亲与儿媳不同的生活方式,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学效果,片中几处透过门窗的景深镜头,很好的展示了片中一家人的关系和家庭氛围,构图层次感强,远近有致,贴近生活。其中一处,通过窗户来分割画面,展示朱父与儿媳的生活状态,一边是抓着头发失去创作灵感的儿媳,另一边是休闲自在正在打太极拳的朱父,正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彼此水火不容,为下面的矛盾做好铺垫。透过窗户这一媒介来表现一种内在的联系,就好似中国诗歌里的“意象”,具有一种诉诸情感的作用。与儿子儿媳的矛盾迫使朱父离家出走,是对他性格的一种隐喻,表现出一个固执、强势、坚持于自我表达的形象,最后难免悲剧化,被警察带走关进了监狱。 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中国人可以长期隐忍,总喜欢拐弯抹角,害怕冲突的爆发。这与西方人化解矛盾的行为逻辑是不同的。正如朱父的儿子对美国的妻子说:“太极拳是爸逃避苦难现实的一种方式,他擅长太极推手,是在演练如何闪避人们”。所以朱父的脸永远是苦闷的、沧桑的。 在文化的传承上,儿子朱晓生对父亲喜欢的书法、戏曲不知所措,无关痛痒,这种表现与导演的感情是相通的。李安踏上留美学电影之路同样背弃了父亲寄寓的传承其教书育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愿望。所以从整体上而言,父亲的本尊心理、中西方的矛盾、两代人的代沟和文化继承上的没落,共同造成了《推手》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和情感的隔阂。 二、《喜宴》中走上妥协之路的父亲形象 《喜宴》是具有挑战性的,它是同性恋题材与中国传统观念的一次交锋。代表西方同性恋文化的中国儿子高伟同和美国青年赛门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高父、高母同时出现在一个家庭结构里,戏剧矛盾激烈。对于高伟同而言,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又在西方文化中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方式,在面对这样的双重文化纠葛中,他迷糊了。他的父母和文化传统中的孝顺意识不断的把他往回拉,但同赛门相处中得到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又把他往外推,喜宴对他而言就像“金红色的怪兽”,绚烂而可怕。对于高父而言,儿子的离经叛道是一种深深的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标准答案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 盖人类有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而思 维方式因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象背后的本质、本体,也即普遍真理。第二,重模糊与尚精确。与直觉思维方式相关,中国哲学在把握客观世界是表现出瞬息而现、灵活多样的特点,注重定性而非定量分析,也即运用的是模糊思维。相比之下,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方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第三,重整体与尚个体。中国的“天人合一”既不把世界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也不抛弃对象的感性及个别存在,同时也不停留或执著于感性存在,它是理智、情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 With the rapidly challging wor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found it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rate of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miscommunication in their contacts with another. In the o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might be said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been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word,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our world shrinks and its inhabitants become interdependent, people from remot culture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contact on a daily basis. It is no longer hard to find situations in which membes of ince isolared groups of people. Now these people may liv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or right next door to each other. So all t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 this world. So when the east meet wes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ome problems a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way of eating. All huaman beings have certain basic needs. Our fundamental needs for things that keep us alive. This is the physioligical need. All individuals must eat in order to survive. But what people eat, when they eat, and the manners in which they eat are all patterned by culture. No society views everything in its environment that is edible and might provide nurishment as food. Americans eat oysters but not snail. The French eat snails but not locusts. The Jews eat fish but not pork. The Hindus eat pork but not beef. The Russiand eat beef but not snake. We all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good to eat. We also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bad to eat. As a result, people from one culture often think the food that people from another culture eat are disgusting or nauseating. Dislike is not the only reason why some culture will not eat a certain food. In some clture, certain foods are taboo. Sometimes the food taboos may be so strong thrat just the thought of eating forbidden foods can cause an indivdual to feel ill. We can also find culture difference in way of bring up children treating the early, greeting each other, saying and spending money before other people do in everyday, but in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people do not agree with us. We chinese may enjoy something that is not usually consider as edible by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Generally we perfer to have thing hot and much emphasis on the taste. We eat from one plate when we are eating with others, and we like to seat one by one, and in the shape of a round. On the

21世纪国产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_何梦飞

2015 年第十二期 2015年第12期 (总第136期) 东南传播摘要:近几年,“全球化”毋庸置疑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词语,这意味着将会有一场不平等的文化侵略浪潮来临,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最有影响的媒介,不仅仅传播影像,更多的承载着文化的意义,文章从21世纪以来国产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现状、困境以及对策、文化传播方面的研究、国外影片的成功案例等方面进行综述,来指出国产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能够成功,将民族文化更有效地传播出去。 关键词:国产电影跨文化传播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在文化交流方面。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内,与其它传播方式相比,电影是最直观、最有力的传播工具,在传播影像、娱乐众人的基础上,更多的承载着文化的意义,换句话说,电影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早期又称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最早是由交际学之父爱德华·霍尔于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中提出,书中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这本书也称为该学科的奠基之作;其次,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分支,并成立分会;最后,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在 欧洲设立分会,创办了《国际与跨文化交际学年刊》[1] ,以上三个时间标志着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 跨文化传播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以后,受到众多学科的极大关注,主要研究标志是1982年汪琪在台湾出版《文化与传播:“世界村”里的沟通问题》,这是第一本跨文化传播学的中文教科书,而大陆跨文化传播的日渐开始发 展的标志是关世杰所著的《跨文化交流学》[2] 。2008年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功夫熊猫》的成功,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高峰,对此部影片的研究角度甚为全面,近几年对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影片十分侧重的一方面。在中国知网上以“电影跨文化研究”作为主题搜索,共搜到793篇文章。但是,将跨文化传播学与电影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却为数不多,其研究主要是从21世纪之后才开始有突破性的进展,近15年之内,相关研究性文章增长迅猛。(见表一)因为国产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心各有侧重,本文将把国产电影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传播手段和效果、国外电影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三方面来研究,如下: 一、国产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现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 策研究 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以好莱坞为首的美国电影冲击着其它国家电影市场,同时潜移默化的渗透着其国家的文化意识,面对如此强大的辐射力,并且处在跨文化的语境之中,国产电影该如何发展强大,找到出路。该方面的研究在阐述了国产电影所面临的困境与疑惑之后,侧重点更多是给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以个案分析和类型化电影为着眼点进行研究李一州在《贾樟柯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新生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中的“特质”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指出中国电影形式、内容的单一以及生产机制的落后三方面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当前的困境,此外,要通过注重文化内涵和普世价值两方面来解决。电影可分为动画电影、民族电影、商业电影、武侠电影等类型,从某一种类型的电影进行分析来研究,如王厚香等在《浅析我国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一文中分别从创作团队、受众、题材方面进行分析并相应给出对策;张江彩在《中国民族电影跨文化传播现状分析》一文中,分析民族电影为什么在票房上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却并没有在传播民族文化方面做出大的贡献;李媛媛在《当代中国武侠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指出了当代中国武侠电影跨文化传播时具有的优势以及障碍,从电影的艺术制作、文化兼融、商业营销方面给出了解决方法;杨佚《21世纪以来国产商业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一文中从21世纪以来整个电影行业创作的概况入手,直接指出中国电影面临着内忧外患,一方面是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猛烈撞击,另一方面是中国商业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自身缺陷,要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就必须双管齐下,对于好莱坞的电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外,在自身内容方面也要有自我突破。针对以上研究,面对国产电影的困惑能够给出针对性的意见,虽都有理有据,自成一体,但是如果要从国产电影的整体考虑,包括受众需求、电影文本、电影商业营销、电影创作等方面,就有所不足了,只是指出了一小部分,并没有全局观念,难以达到互相交流的局面。 (二)以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传播角度研究 无论电影语言本身多么具有直观性和国际性,但其内容却无法脱离创作者的文化构成。这些文化构成包括:创作者所属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信仰的宗教思想和价值观念、社会 阶层的组织形式和国家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等要素[3] ,创作者所处的大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创作的动机和想法,以及创作过程中的细节,所以国产电影在传播国家民族文化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如卢燕蔷在《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探析———以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为例》一文通过李安的作品的深入探究,分析文化认同的要素以及特征,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在人类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国际交流方面如何发展做出了思考,如何让华语电影 21世纪国产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何梦飞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表一2000—2015年, 在中国知网中关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文章的数量特 别策划—国际研讨—华莱坞电影研究——— 本栏目与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合办 37 DOI:10.13556/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16471022.html,35-1274/j.2015.12.01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