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对弘扬郭杨风水文化的几点看法

我对弘扬郭杨风水文化的几点看法

我对弘扬郭杨风水文化的几点看法
我对弘扬郭杨风水文化的几点看法

我对弘扬郭杨风水文化的几点看法

---在首届杨仙岭风水旅游开发学术交流会的报告

李定信

首先我要声明,我是个辩证唯物主义者,我作的报告,既不夸张,也不落俗套,完全是实事求是。我仅就如何弘扬郭杨风水即赣州风水来谈几点看法:

第一、要正确认识风水

中国风水的内容,是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不同,它的概念也就因时间和空间而有异。

中国风水发展基本上与一切事物的质量互变,否定的否定向高层发展有所不同,而是量益而质损,即风水术增多而其质不断下降。以风水概念而论。

风水一词,最早出现于晋(265-419)郭璞(276-324)《葬书原著》。唐未杨筠松(840?-906?)在赣州授徒传术,唐、宋、元时期的风水概念是“……气行也,因地之势,气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该时期的风水概念是纯正的,反映了风水的本来面目。

《四库〈葬书〉提要》说“经术士增益,有二十篇之多,经蔡元定(1135-1198)删为八篇”,增益“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谬论。元代吴澄(1219-1333)“病蔡八篇之芜杂,将至纯者改编为《内篇》,半纯半杂者为《外篇》,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并增益“葬乾、葬坤……”等八葬。

故而元、明、清时期的风水概念如《辞源》所云:“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谓之风水”,因而导至以“避风界水”为风水,引起风水术的大乱。

更有甚者,蒋大鸿(出生明末1620年)居心不良,自欺欺人地首创什么三元大玄空,搞得风水的概念更糊涂,出现了什么“头等地理看星斗,二等地理看水口,三等地理满山走”的谬语,将风水导入死胡同。因此,清代迄今,中国风水演为江湖化。故而《辞海》云“:风水,又称堪舆,一种迷信。”正确地反映了当今的风水实质,以至朝野都怕提风水二字。其实“风水”本不是迷信,而是唯物辩证的、科学的。

那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风水概念呢?

风水这个概念是晋代(公元265-419)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鼻祖郭璞(公元276-324)首创的。郭璞所说的概念,才是唯一的正确的概念。其撰《葬书·原著》的主旨是乘生气。因此,要了解何谓风水,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生气?

《葬书·原著》(注一)(下称《原著》)说:“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说明了生气即是宇宙的阴阳气,是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球)中的,噫噎到地表面就成为风,上升到太空就是云,降下来就是雨。

《原著》说:“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即是说:生气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球)中,发而产生地球世界的万物。地球世界是生气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原著》又说:“五土四备”,“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这里说明了生气的组成。所谓“五土”,就是古人把所有的元素,包括没有发现的在内,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类。“四备”即是说这种五土在时间上春夏秋冬四季恒有。在空间上东南西北方都普遍存在。

因此,生气的内在对立面是五土和水(土生气,气生水),也即是说生气是所有元素和水或者说是所有元素中,某些元素和水的混合物。

《原著》认为:“土行气行,物因以生”。这又说明了生气生万物的因果,世界万物是元素(五土)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土行),其所产生的气也就随之变化(气行),世界万物就因这种变化而产生的(物因以生)。

不仅如此,《原著》还说:“外气横行,内气止生”。“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由此观之,《原著》乘生气的生气,非但是唯物的,而且也是内气和外气互相辩证的。

何谓风水呢?

《原著》说:“……气行乎地中。气行也,因地之势(注二)。气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其意是说,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球)中的生气(气行乎地中),它的运动变化是因地之势。它的聚集是因势之止。那么“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的“使”,就称之为风水了。

要“使”,人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采取什么措施呢?首先要了解生气聚和行的情况,即要知道聚和行的

规律,故而要进行勘察。勘察后的数据要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就是使用某种形式或手段,如阴宅的建坟墓及和尚的葬塔等,阳宅的建住房、商店、工厂等,以达到“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的目的。因此,勘察、研究、分析、规划、设计以及人们的行为的总过程,就称之为风水。这与建筑仿佛是相似或可说是一码事,古之“构木为巢”,既是原始风水,亦是原始建筑。所谓建筑,《辞海》载:“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建筑物,一般主要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它活动的房屋或场所。”“构筑物通称建筑,一般指人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因此,建筑物,就是前述的阴宅和阳宅等,构筑物即是园林建筑和交通设施等。记得我曾写过一条幅,其云:“风水者,建筑也。建筑者,亦风水也。二者,一也”。以阴阳宅,选择优良环境,就是取“外气所以聚内气”,避“外气横行,内气止生”,阴宅护土、阳宅护墙就是“行之使有止,聚之使不散也”。但是当今的建筑有部份已不是古代风水,当今的“风水”也不是古代的建筑。当今的建筑师有部分不象唐宋的风水师,当今的“风水”师也不是当今的建筑师。这是何故呢?主要的原因没有深入研究郭璞、杨筠松风水而已。若论风水与建筑二者的关系,风水应是建筑的理论主导,而建筑应属于风水的施工罢了。

第二、如何看待当代的风水现状?

我曾说过“自清代起迄今发现的纯正的,唯物辨证的郭杨风水师是很少了。兹略举事实来说明这个问题。

(1)、自清代迄今制造的罗盘,无论在方位方面,诸层次的排列方面,或者是各派风水法的内容方面,都或多或少有差错,例如先天坤卦和后天坎卦,本属土圭北,而所有罗盘都设在磁针北。竟无一个风水师提出来。

(2)、60余年来,我看过的阴阳宅不计其数,仅发现左宗棠的出生地阴错的阳宅、福建连江某状元的祖地阳差阴错的阴宅、林森的出生地阳差的阳宅、蒋母龙真穴的阴宅、毛主席出生地龙真穴的阳宅等五位风水师是真正懂风水的。没有发现的除外,说明当今的真风水师太少了。

清代罗国桢著《罗经解定》,王道亭著《罗经透解》,除先后天卦位错立方位外,把地盘三七、天盘和人盘二八共一线的分金,说什么要进行加减。由此可见,清代迄今,没有认识罗盘的风水师,包括未撰<<中国罗盘49层详解>>的我以及我的师父李本芳、师祖李三素在内。

(3)、马王堆汉墓,发掘后是经过许许多多的风水名家和风水研究者参观验证,都说其方位不是如故宫的正子午,而偏了二、三度,是因为墓主不是皇帝而偏的。经验证三号墓的座向,正属秦汉八宅相宅相墓风水术的坎宅,为土圭北,与磁针北差7.5度(春分、秋分),据有资料说秦始皇墓是坐西朝东,是属于八宅之一的震宅。从这一点也可说明风水先生懂风水的人少之又少。

(5)、尤甚者,社会人士都认为北京故宫有什么中轴线是磁子午方位,经弟子盛应新用罗盘测定故宫水口天盘丙午宫,属水局,所扦为子山午向兼癸丁,庚子土穴(水土同局)。属郭杨曾风水术,应北偏西4.6度,今查联合科技网的资料,网络昵称大话王认定北偏西3.6度,夔中羽(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认定是北偏西2.2度都与盛应新所测相近,可证,认为故宫的中轴线是磁子午是错误的,更能说明清代迄今很少有认识罗盘的风水师的铁证。

(6)、从现在仍有那么多良好的阴宅穴场来看,几百年来,风水师群体中真正懂风水术的人非常之少。我曾经在福建一带做风水期间,点了许多好穴场,前些年,我为龙辉先生令尊点了一个阴穴,此穴就在大路旁,然而自清朝至今三百五十多年来,此穴没被发现,也足够说明清代迄今很少真郭杨风水师。

从这五点看来,清代迄今可确证很少真的风水师了。

2、我还曾说过“清代大学者《四库全书》的总撰官纪昀也闻不到风水的气味。《四库术数类丛书》收集了风水典籍十一部,其中竟出现九部伪典,其余二部,一部是蔡元定《发微论》,由于其理学地位高,无人敢动。另一部是赖文俊《催官篇》,因其奥秘难以解释而无人篡改。九部伪典是:(1)《青囊奥语》,其原文“坤壬乙,巨门从头出,艮丙辛位位是破军……。”与杨公137字《青囊奥语》“坤壬乙,文曲从头出。艮丙辛,位位是廉贞……”完全不一样。尤以其首段尾文,杨公的是“金龙,一经,一纬义不同。”此《奥语》为“认金龙,一经一纬义不同”,非但与杨公《奥语》有异,而且文意不通。其内容是无法释义,而是自欺欺人的骗世之文,显系为蒋大鸿所撰。

(2)《宅经》论术数,其中毫无术数义理,是一本日家的修方书,不属风水典籍,其文辞如“犯者害命坐人”“次子妇命坐”是不通文理的。

(3)《葬书》为元吴澄继宋蔡元定误删误释的三篇本,除蔡增益“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谬论外,吴又增益“葬乾、葬坤……”等八葬,均有违《葬书原著》乘生气的主旨。

(4)《撼龙经》全篇文章重三倒四欠通顺,对形法毫无认识,如“高山如何住得龙”把山与龙分为两个概念,“龙欲夺脉是鬼气”,龙不可能夺什么脉,也没有什么鬼气。特别是其对理法,连五行生克也不懂,如“火星起于廉贞位,生出贪狼由此势”,廉贞属火贪狼属木,岂是火生木,文意也欠通,冒是杨公撰的。

(5)《疑龙经》,其中有少数文辞符合郭杨风水形法,绝大部是信口开河,重三倒四,言不由衷。对干龙支龙都无法识别,如“寻得星峰却是支”意味着支龙没有峰。“正龙身上不生峯”又认为干龙没有峰。因此《撼龙经》和《疑龙经》都是冒杨公的伪典,其成书年代不会早于明末清初。都属冒杨公所撰。

(6)《葬法倒杖》,所论倒杖法,除顺杖宜于乘生气外,其余都不宜乘生气,特别是所谓“离杖”,尤属荒唐。明代徐试可(1573-1692)《天机会元》录有此书,因而其成书年代是宋末明初。

(7)《青囊序》其中所云“不问坐山与来水,但逢死气皆无取”是不理解生气的。“共成四十有八局”,是与郭杨曾风水的六十局不符合。“阴山阴向,阳山阳向”,是辅星卦法。“生出克出名为退……”是进退神水法。“山静水动”,是以山(龙)为阴,而水属阳,与郭杨风水“龙阳水阴”相背……,显系非杨筠松或曾文辿所撰的而是明清时江湖风水师的产物。

(8)《天玉经》是一篇江西之法的大杂货堆,既有郭杨曾古法,也有郭杨胡“新法”。既有王赵双山三合法,也有二徐正五行法,其《外篇》全属四经五行法,曾文辿撰有《天玉经序》,可证杨公撰有《天玉经》。《四库提要》所云“杨曾”二家书,无《天玉经》之名,显属不确。

(9)《灵城精义》,是理学家的“风水”说,全篇论理学“气”,抽象得很。

卷上《形气章正诀》,即形法。所论对风水毫无认识,多与《葬书原著》相悖。如“石乘煞气”,有违“石山不宜葬”。“龙穴分生死”,有背生气的概念……。

卷下《理气章正诀》,即理法。开章有误,其云“地无精气,以星光为

精光。地无吉凶,以星气为吉凶。”简直毫无风水知识,全为理所谓“星气”,以向为主。

全篇在形式上分为撰文和释义,文辞堪称雅驯,其引用书目二十二种中有蔡西山,即蔡元定(1135-1198),南宋人,撰《发微论》,在释文中有称“吴公”,是指吴澄(1249-1333)元代人。因而其成书当为元代以后。其理法乘星气。以向为主,当属明末清初。非唐何溥撰。

第三、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风水一枝独秀,绵延流长,追根溯源,它是我国古人晋郭璞(公元276-324)首创,因而郭璞被公认为中国风水鼻祖。风水一词,在世界各国的词汇里是找不到的,是我们伟大祖国独有的文化财富,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发育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是我国古人四大发明的又一大发明,故而全世界公认,世界风水在中国。

风水在我国经历了七千年以上的历史,由构木为巢的原始风水开始,经殷周(元前1793-元前247)的龟卜,卜筮相宅相墓,秦汉(元前246-24)的八宅相宅相墓,迄晋(公元265-419)郭璞集历代风水大成,撰《葬书》奠定了风水的古科学理论“乘生气”,成为风水理论的核心。

西晋亡,东晋建立政权任王敦(266-324)为大将军,太宁二年(324)王敦屯兵武昌,任郭璞为纪宝参军。敦欲谋反,命其卜筮,璞谓其必败,璞为敦所杀,郭璞《葬书》即被收禁于皇朝为“禁中玉函秘术”。

《四库全书?撼龙经提要》载:“……唯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赣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广明(880)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后往来于處(虔)州,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

《江西通志》载:“杨筠松(840?-906?),窦州人……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一过虔州,以地理术行于世……卒于虔,葬雩(于)中药口。”

《南安府志》说:“杨筠松,窦州人,僖宗朝,掌灵台地理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后至虔州,以地理术传曾文辿(854-916)、刘江东(884-972),世称救贫仙人是也,卒于虔,葬雩(于)中药口”。

早在元代托克托等奉敕撰《宋史》,其《艺文志》载有“杨救贫著《正龙子经》一卷,及曾(文辿)杨(筠松)著《青囊经歌》一卷。”以及明代

徐善继(1531-1612)《人子须知》也载有《疑龙经》、《撼龙经》等书,俱赣州杨筠松著,并说明杨公名益,号救贫仙,南唐(923-935)时人,曾文辿师。

根据上述资料,杨筠松是为避黄巢起义,携《禁中玉函秘术》即郭璞《葬书?原著》由京城长安来到赣州(原赣县)授徒传术,并卒于赣州,葬于中药口,即今之于都县宽田乡杨公坝,并有明清墓碑存于都县博物馆,这是铁的事实。

其它诸端暂且不论,今考证,郭璞《葬书?原著》(下称《原著》)以“乘生气”为主旨的实践家杨筠松,最可靠的著作是137字的《青囊奥语》以及《天玉经》、《玉尺经》三部。其中《青囊奥语》是《原著》的实施纲领,《天玉经》是实施细则,即操作规程轭要,《玉尺经》是步量吉凶的准绳,都是以乘生气为理论主导。这些历史事实有力地证明,杨筠松把中国的风水文化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从而形成了中国科学的、有系统理论的、具有实践规范的郭(璞)杨(筠松)风水。

再以杨筠松在赣州的风水实践遗迹看,最可靠的是舟汝王府扦子山午向,戊子穴,符合杨公的风水术坐穴定向。寿量寺扦乾亥山巽巳向坐穴小空亡。举凡明代前的古建筑,无论城区或前赣县所辖郊区都是杨公这二种模式定向的。凡属唯物辩证的郭杨风水文化。完全是产生于江西赣州,普及于江西,传遍于全国各地以及国外华侨驻地。世人都以赣州地理或江西地理著称,指的就是郭杨风水。故而中国风水在赣州。赣州就是中国风水的发祥地。

我曾对赣州古城风水格局进行考证,发现的确不少古城建筑都是郭(璞)杨(筠松)风水的施工作品,在此不详述。

第四,赣州风水源于杨仙岭

赣州风水有说源于赣县(今章贡区)杨仙岭,有说源于兴国三僚,有说源于于都崇贤里,还有说源于闽中的,到底源于什么地方?

由于南宋灭亡时,元兵在赣州烧、杀一光,据《赣州府志》载,上犹城只剩老弱者七人,所有文史都被烧光。因此,有关杨筠松的情况是无正史可考。所有赣南方志最早莫早于明代,绝大部都是清代修篡的,都是靠不住的。至于民间传说,也是因时间和空间(地点)的不同而乱传乱说。只有从杨筠松活动的时间(即自黄巢破长安(880年)后杨公到赣州起至他死

亡前止)和空间(地点)而留下的风水术实践遗迹,才是最可靠的考证资料。没有郭璞首创的风水就没有“世界风水在中国”,没有杨筠松在赣州授徒传术,就没有“中国风水在赣州”的称誉。什么地方没有杨公的足迹,同样没有杨公的学术的遗迹,有杨公学术遗迹的地方,可以肯定杨公在那里呆过。首先有杨公学术遗迹的地方,就肯定杨公学术在那里发源。

根据郭璞风水的理论主导乘生气和杨筠松实践纲领137字《青囊奥语》论风水以龙水交会合玄空为内气,以群龙会聚及其所生随龙水为外气,内外辩证坐穴定向论阴阳宅的吉凶。对寺观庙宇以超越人间吉凶的坐穴小空亡定向,以此郭杨风水术的二种标准,凡属唐末至北宋的阴阳宅和寺观庙宇的建筑遗迹来鉴别郭杨风水术和非郭杨风水术。符合者,即为赣州风水的发源地。

经验证,除赣州古城(前赣县今章贡区)其中杨公活动时期的舟汝王府、寿量寺合法度外,其余风水施工全部阳宅依照水口定向,寺庙坐穴为小空亡。并勘定杨仙岭杨公古庙为癸丑山丁未向,坐穴小空亡,观音阁为戌乾山辰巽向坐穴小空亡。四大天王庙为亥山巳向,坐穴己亥辛亥小空亡。均符合杨公风水术,而且证实小空亡指的是七十二龙小空亡。

于都崇贤里上牢(今葛溪乡上脑村)曾文辿扦刘江东墓,水口庚酉,扦巽山乾向兼巳亥。刘江东扦刘氏宗祠,水口丁未,扦庚山甲向兼申寅。

于都西郊约五公里李唐臣墓,其碑文为“宋代封尚书右仆射四世祖XXX 之坟墓”,水口庚酉,立寅山申向,庚寅木穴。均符合杨公风水术。

根据杨筠松给卢王(光稠)葬父于石人坝(尚未考证),葬母于宁都洛口乡麻田卢村(卢光稠祖居地)该墓水口乙辰,扦辛山乙向兼戌辰,甲戌火穴,为冲冠带,主去官之应,传说卢王毒害杨筠松,很有可能因此墓而产生。

位于宁都安福乡马节村后山,名为铁墓的,系刘江东一世祖刘宗臣之墓,碑文为“唐敇墓大司进金紫光禄大夫刘讳韶赐号宗臣公之墓”,并注有“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重修撰”。水口:乙辰,左右墓碑及子孙皆均扦壬山丙向兼亥巳,癸亥水穴。符合杨公风水术。

根据上述考证,杨筠松在赣州古城,雩都崇贤里,宁都一带呆了就是事实,赣州风水的发源地也不外这三个地方。

我们再作下面的推论。

(1)、杨筠松由长安(今西安)至赣州,无论是徒步,坐桥或乘船都是由赣江逆流而上,赣州古城是第一站,杨筠松在赣州呆了,一也。

(2)、《江西通志》、《南安府志》均载有“卒于虔,葬于中药口”,虔是指赣州古城,杨筠松在赣州,二也。

(3)、据谭氏族谱载“刘江东为卢参军,与杨筠松同居卢光稠家”,杨筠松在赣州,三也。

(4)、杨筠松为卢王葬父于石人坝,葬母于宁都麻村,非住赣州不可,杨公在赣州或赣州附近,四也。

(5)、其高徒曾文辿、刘江东皆有后嗣,唯独杨公无后,亦从未闻有夫人,断发为僧之铁证;

(6)、断发为僧,必驻足庙宇,据《曾氏族谱》载“曾文辿师从杨公于黄禅寺”,又据称黄禅寺位于都梓山,但梓山并无黄禅寺。而杨仙岭观音阁的前身就是黄禅寺,若驻梓山黄禅寺路隔百余公里来往赣州不便;而杨仙岭黄禅寺离赣州仅十公里,可以随时应卢王调遣。杨公若呆在宁都县洛口乡麻田村卢母墓所在地距赣州古城有二百余公里,那就更困难听从卢王的调遣。因此,杨筠松应呆在杨仙岭授徒传术最为适宜。

(7)、杨筠松是否呆在兴国三僚授徒传术呢?那是毫无根据的事情,从《曾氏族谱》所说杨公传曾文辿的《钳记》来说,显然是伪撰的。从杨公风水术的阴宅建筑,在三僚根本没有发现,而且三僚的阳宅,大部份是坐穴大空亡,在明代以前,在全中国以至全世界,根本就没有的东西,廖氏的杨公祠,非但错误地把南宋廖禹列为二世徒,所立子山午向戊子穴也是不合杨公风水术。再从风水师来说,是五花八门,连一个能懂杨公风水的也难于找到。以赣县客家文化城的杨公祠而言,是三僚有声誉的风水师所建,从杨公像、杨公服和后面的大罗盘看来,均表现得对杨公风水术十分外行。

第五,如何弘扬中国风水在赣州

一、加强宣传

加强宣传,主要是指媒体,由于当今社会“风水”的反映,《辞海》作的概念是一种迷信,赣州有些媒体似乎怕提风水一词,虽经《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于2006年元月出版《风水专辑》,还没有解放思想放手宣传赣南客家宝贵的文化财富,这是一件大憾事。

但是,最近赣南日报和赣州晚报相继发表了有关“杨仙岭风水文化旅游开发”的文章,这就是特大喜事的开端。

媒体本应以唯物辩证法认识事物,赣州市杨益文化开发中心早就在网上发表了“正确的风水概念”,以及“拨乱反正”一系列的文章。即是说赣州已有迷信“风水”现象,也有科学风水现象,媒体就应通过考察研究这两种现象来认识它的本质。

杨仙岭的风水文化,即是古代郭杨风水文化,是唯物辩证的风水文化,就要好好的认识它,大力宣传。

我早就说过,中国“风水”欺骗坑害人民,自南宋起已有近千年了,进行拨乱反正,恢复古代的郭杨风水是件利国利民的头等大事,可以肯定,大力宣传郭杨风水,即杨仙岭的风水文化,绝对不会犯错误的。

二、赣州风水师和研究风水的同仁要真正掌握郭杨风水文化

中国风水源于赣州,指的是杨筠松在赣州授徒传术的风水,即是古代郭杨风水,但是当今赣州“风水”和全国一样,已经不是郭杨风水了。因此弘扬郭杨风水,仅媒体宣传是不够的。《大学》说得很对“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弘扬中国风水,首先要弘扬发源地的赣州风水。“解铃还须系铃人”、“整人必先律已”,即是首先要团结教育所有的赣州风水师和所谓研究风水的同仁,学习郭杨风水,使赣州风水郭杨化。

很难想象,假设赣州风水师连罗盘都不认识去从事江湖风水活动,专靠媒体宣传能弘扬赣州风水吗?

弘扬郭杨风水是项综合文化工程,现在杨仙岭开发在即,正是春风已到古虔州,满目芳菲百花开,我们风水界同行要同心同德,利用这个风水发展的好机遇,借助杨仙岭这个平台弘扬郭杨风水,让天下爱好风水者、研习郭杨风水者来到杨仙岭朝圣后有所收获,以累累风水研究成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人类安居乐业健康生活服务,以告慰郭杨风水学派的列祖列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_经典阅读优秀版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阅读精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礼貌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四个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一样的历史时期 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一样。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 度---高深莫测。 文化纵览 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中国传统文化 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管子》 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中国传统文化

最美家乡——沧州市东光县 农学院11级兽医3班尚晓敏东光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160公里,距济南160公里,与黄骅港、沧州海关相距90公里,为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冀东南重要的商贸、交通要地。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级千武路横穿而过。刚建设完的京沪高速铁路,还有即将开工的邯黄铁路, 东光县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化工、包装机械、塑料、棉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被誉为化工之乡,“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江北塑料第一乡”、“河北棉花之乡”。 东光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置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清末武术家霍元甲都是东光人。普照公园内的铁菩萨为全国最大的座式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景州塔齐名。 东光县旅游资源有: 1、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寺位于旅游区正中央,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一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仿宋古建筑群。山门正中门楣上"铁佛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鎏金匾额,则出自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之手。铁佛寺内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2、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总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坚持建筑景观小巧、精致的要求,追求平和、宁静的氛围,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马致远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3、荀慧生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工程于2006年11月27日奠基,2007年7月31日动工建设,投资140万元,于2010年6月1日建成开馆。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铁佛寺景区内马致远纪念馆北侧,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107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仿清古建筑群,其采用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园林风格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进人大院,对面墙上是“苟慧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中国为“礼仪之邦”成为中华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身有礼则身修,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心有礼则心泰。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见面之礼——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与人共食,慎莫先尝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20男子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谦恭待人、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礼仪的分类及功能大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16 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

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 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二,处世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孝悌;友恭;诚信;智勇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经典都有阐述。君子需是一个2 / 6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

说起中国古代的建筑,不得不先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大背景下营造出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可以为现代建筑设计所借鉴,而且他的作用也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可。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建筑园林中的应用,那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我仅从五行学说,等级观念,这两个方面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古人,乃至现代人一直所推崇的境界。所谓五行它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构成的,古人造房,喜用木材,木材扎根于土,生于水。又得大自然的滋润。用它来构造房屋,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中国古代认为这五种常见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说明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这种观念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成型之前,十分注意风水,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风水学,其中虽然夹杂了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鉴的地方。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最后敲定建造地点,尽量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相协调。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因此这样的一种观念和文化也与中国古典建筑园林结合在了一起,比如建房时用的房顶样式,装饰的材料,装饰的花纹都有明确的规定。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又称五脊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等。这种供地位一般的人使用。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形成了样式多变的建筑体系,比如有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的一颗印住宅、江南的水乡建筑、河南和陕西的窑洞住宅,甚至到庄严无比的皇宫大殿。无一不是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文化”界说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文化”界说 (一)“文”的释义及扩展 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1)《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2)《礼记·乐记》曰:“五色成文而不乱。” (3)《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 2、“文”的多重引申义 (1)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如《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在以上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二)“化”的释义及其扩展 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中文的文化 西文中的文化: 结论2:广义与狭义 (一)广义的“文化” 1、广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 2、广义文化的结构 广义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审美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二)狭义的“文化” 1、狭义“文化”的定义: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2、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也属于“小文化”范围。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 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里的文化,也属于狭义文化。 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 慎 敬 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自古以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又以周为最,古代一般都推行周礼。自周以来,无论朝代更迭,传统文化礼仪其大致框架基本固定,甚至部分仪式流程沿革至今,这其中除了中国素来从古的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礼仪中的精神内核“谦”、“慎”、“敬”、“戒”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但无论是哪一种礼仪,其特征都是确立文明规范、形成等级差异、能够传承发展,得到普遍认同,对社会起到沟通、协调、维护、教育的功能。在我看来其中,最容易被传承发展的就是“谦”、“慎”、“敬”、“戒”四种品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四种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谦”,谦虚、自谦。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常通过自谦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用自谦语。“您贵姓”往往得到的回答是“免贵姓X”;“令郎”、“令爱”往往回答时自称“犬子”、“小女”;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再豪华也往

往说寒舍,介绍自己的学问的时候再高深也要说一声粗鄙;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对外都自称“寡人”、“孤”,这种自谦除了习以为常的社交习惯以外,往往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满招损、谦受益”。此外,在其他很多礼仪之中也能找到“谦”的身影。饭桌礼仪上有客人先动筷的传统,有饮酒碰杯低杯沿的讲究;行走相碰时,有礼让先行的传统;就连请客人吃饭,也要说得很低调,明晚在寒舍略聚菲酌,或者是略备薄酒,这里,“菲”跟“薄”都是少的意思。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在这个张扬个性,追求放肆的时代,很多现在的孩子都认为“谦”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虚伪,意味着客套,但“谦”依然是中国最不可动摇的美德,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谦”是维系中国社会关系最重要的一条纽带。 慎,谨慎、慎重。着重体现在对现有礼仪文化(规矩、程序)的执行,既要慎言又要慎行。比如宴席上的礼仪: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小孩子吃饭时也不能大声喧哗,发出碗筷碰击声或者吧唧嘴。到了家族祭祀时,对于流程的注重更加要求参加者按部就班,不逾

翻译题中国传统文化

风水:Fengshui; geomantic omen 阳历:solar calendar 阴历:lunar calendar 闰年:leap year 十二生肖:zodiac 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 清明节:the Tomb-sweeping Day 端午节:the Dragon-boat Festival 中秋节:the Mid-autumn Day 重阳节:the Double-ninth Day 七夕节:the Double-seventh Day 春联:spring couplets 春运:the Spring Festival travel 把中国的汉字“福”字倒贴在门上(听起来像是福到)预示新年有好运:turn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luck (fu) upside down to make “dao”(which sounds like arrival) and put it on your door to bring in good fortune for the new year 庙会:temple fair 爆竹:firecracker 年画:(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 压岁钱:New Year gift-money 舞龙:dragon dance 舞狮:lion dance 元宵:sweet sticky rice dumplings

花灯:festival lantern 灯谜:lantern riddle 食物对于中国佳节来说至关重要,但甜食对于农历新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能让新的一年更加甜蜜。 Food is central to all Chines festivals, but sugary snack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Lunar New Year, since they sweetne up prospects for the coming year. 传统的佳节食物包括年糕、八宝饭、饺子、果脯和瓜子。 Traditional holiday treats include nian gao (rice pudding), ba bao fan (eight treasure rice), jiao zi (crispy dumplings), candied fruits and seeds. 四合院:Siheyuan/ Quadrangle 亭/阁:pavilion/attic 刺绣:Embroidery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针灸:Acupuncture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偏旁:radical 战国:Warring States 人才流动:Brain Drain/Flow 铁饭碗:Iron Bowl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孟子:Mencius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礼仪 筷子,是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进食工具,当你握着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工具时,你是否曾想到过在它身上蕴藏着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礼仪。 传承 筷子,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饮食工具,它还是一个中国符号,一种中国表达,一种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传承。任岁月蹉跎,时光流逝,“筷子”这个老朋友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不离不弃、不移不易。各种与筷子有关的生活,各种与筷子有关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递着中国传统、中华文明。记忆犹新的是“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铁”这个谚语,让孩提时的我们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筷子”是文明的符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财富。

明礼 筷子传递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筷子摆上桌准备吃饭时,长辈没动筷子小孩是不能先动的,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夹菜时不能一个盘子里到处夹,吃饭中不能用筷子敲击盘子叮当作响,吃完饭不能将筷子架在碗上,要两根筷子并齐在桌子上放好。父母都是这样絮絮叨叨、言传身教,我们则耳濡目染、上行下效,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我们长大了,在这些老规矩的陪伴中长大,渐渐明白了这一切叫做“礼”。如今,这些老规矩离我们遥远了吗?“筷子”仍然摆在饭桌上,是被我们忽略了?还是已经缺失?一双“筷子”帮我们找回这些遗失的美好。 关爱 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的重要工具。让筷子为爱代言。一双筷子表达的爱可以囊括亲情、爱情、友情等。父母夹入我们口中的第一口饭菜;妻子吃着丈夫夹入碗

中最爱吃的美味;朋友之间以诚相待,表达深情厚谊的一桌大餐,这些爱的表达都离不开“筷子”。 一双“筷子”让我们回归最原始的那份“初心”。一双“筷子”的爱,需要用心体味。爱,是家人的用心,是彼此的依赖,是不倦的教诲,是拉近的距离,是不忘的追忆,更是幸福的滋味。 “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的事嘛。”四川老乡这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睦邻”的深刻哲理。中国自古就有亲仁善邻、崇信修睦的优良传统。 不要小瞧一双筷子,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拿筷子者的修为和人品。

风水是传统文化还是封建迷信

风水是传统文化还是封建迷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城建学院的马威老师开了一个学期的“建筑与风水”选修课,单但这节课却被叫停了。 对此,著名学者、中国易学院院长、西北大学教授费秉勋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风水学说有科学的一面,也有其迷信的一面。大学不是不能开“风水课”,只是一定要选对时机,选好内容和老师。这样才能真正传承、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而评论家韩浩月则认为,风水学说是需要尊重的。 “我教的内容和迷信没有任何关系,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也是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我不理解学校的做法。”马威无奈地说道。 据马威介绍,这门课刚开始时吸引了一百多名学生来听。但这学期一开始,他就接到学校教务处停课通知。教务处给出的解释是,这门课存在争议,并有迷信的成分在内。 马威说,他讲授内容主要是地形、阴阳调和、光照等等,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和迷信没有任何关系。在该校学生论坛里,许多学生都表达了对马威的支持。一名学生认为,他们懂得分辨迷信与科学,取消该课小题大做了。还有学生认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即可。也有一些学生认为,风水之说太过玄幻,迷信成分浓,不可信。 开设“风水课”是迷信还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风水”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其表现出来的对人体健康、人居环境和谐等方面的关注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一个“风水课”会引来这么大的争议学术界认为,风水的许多内容是有科学依据的,而民间主要认为风水就等同于迷信。而政府对此则更多持谨慎态度。大学为什么会开设“风水课”?是因为市场有这个需要。从这点来说,学校开这种课没错。但在自上而下的思想还基本没统一的时候开,时机有些不对。而且,风水很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中国的高校这种老师很缺,“许多号称‘风水权威’的大多都是江湖术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几乎不了解。” 但无论如何风水都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对它有基本的尊重和爱护。

对风水文化的认识

对风水文化的认识 姓名:李桦班级:材料化学101 顺序号:31 风水是一种文化,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风水涉及天地人三才文化、负阴抱阳的崇阳文化、趋吉避凶的择吉文化,还有善待万物的和谐文化、居中平衡的中庸文化,等等。中华民族文化心态如进取、谦让、孝道等在风水文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提到“风水”两字,可能大家都会暗暗打一个问号:到底算是科学的呢?还是算迷信。这个问题,确实难以确定是非。我们看问题的方法,也要调整一下。因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的形态也是多姿多彩的,人们的需求也绝不是吃饱穿暖就行的。人是有思想、有向往、有追求的。所以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吃、穿、用,还需要精神上的营养,需要理想、需要科技、需要艺术、需要文化。 风水是一门大科学,很难归于一门科学。风水是一种文化。是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统思想一脉相承,紧密结合的传统文化。积累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难免清浊混杂。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一杯清水,清彻见底,果然可贵。但一股浊流,澄清了就有无数杯清水在。”我们应当用理性科学的态度去看待我们炎黄子孙普遍认同的这种风水文化现象。中国风水中包含着深刻而系统的思维理念,与中国人的行为准则相一致,这就是易理易构;包含着系统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中"形法"和"理法"集中包括了五千年来所形成的浩繁庞杂体系;中国古代的风水大师发明了中国独有的风水操作工具--罗盘;在现代中国大地上,从皇宫到民宅,从城市到乡村,尚保留着诸多风水古建筑,这是风水的活化石;乡村里还有可以给你随便聊起自己家乡风水特色的老人。用现代观点分析,尽管其中包含了许多与现代科技相矛盾的方面,但这是因将近一百多年来间断研究所造成的结果。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寿的主题。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领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简单来说,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 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能够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明酿成有悠久的影响。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酿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

【中国传统文化感想】中国传统文化有些

【中国传统文化感想】中国传统文化有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无比,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词,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下想法也许很浅,但确是我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以下是精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感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几千年文化未出现的断层的国家。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无比,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词,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下想法也许很浅,但确是我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 我喜欢词的参差感与随意感,尤喜欢婉约词表达情感时的那份细腻与含蓄,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试想,花又怎么会作出回应呢?“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有多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把离愁别绪描写得何其形象! 我也时常惊异于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华美食。稀松平常的食材由我们平常人来处理,顶多“香”、“味”两全,但一经大厨妙手,便熠熠生辉。我想历来中国人都是很能吃很会吃的吧!要不然,我国的饮食行业怎么会如此发达呢?

小时候,甚至现在有些时候,我都幻想自己能回到古代,最好是唐朝。不为别的,只为能在平常的日子里穿上美丽的衣裙走走停停,那感觉肯定很美。因为依我的理解,古代女子都是裙裾飘飘的。 并不认为所有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精华,我很反感其中的一些元素。比如,中庸。何谓“中庸”?我认为也就是明哲保身,忍气吞声。中国人历来倡导“和”,但这个“和”应是有原则的“和”,而非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和”。所以,我认为,遇不平之事,当挺身而出。还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未免荒谬。不知道是它们成就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还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成就了它们?我并不否认忠孝仁义道德,但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又何来谁是谁的主人,谁又必须要依附于谁呢? 还有令人痛心疾首的科举制度。科举衍生的是一些迂腐之人,没有主张,没有魄力,没有创新。四大发明确是我国对世界的贡献,但发明了之后呢?火药被用来制爆竹、炼丹药,罗盘用来看风水,西方国家却利用火药与指南针走上了富强之路,将我们远远的抛在了后面。这是何故?这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深受科举毒害,缺乏创新精神。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里已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中国为礼仪之邦。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 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 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见面之礼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 20 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 15 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1 / 7

礼仪的分类及功能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 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 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 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 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礼仪的主要功能: 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二,处世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孝悌;友恭;诚信;智勇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

风水文化漫谈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 (20 —20 学年第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中国风水文化改卷教师: 学号: 126120100 姓名:崔亚利得分: 中国风水文化 以家乡河南洛阳为例谈中国风水文化 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较为神秘的组成部分。何谓“风水”,从古至今给风水下定义者不计其数,但历史上行给风水最早下定义的为晋代的郭璞,在其名著《葬书》中有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可见风水之术也即相地之术,核心即是人们对居住或者埋葬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天时,地利,人和”为精髓的风水思想长期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历经几千年,风水已经植根于中国社会心理结构的深处,凝结为广大民众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讲究风水宜忌已成为与人息息相关的习惯。 在风水理论中,葬地讲究生气凝聚、风吹不到,并且有水流,由晋郭璞写就的风水名著《葬书》对此的解释是:能够给人带来福音的葬地,靠的是葬地内的生气。生气在地里流动,遇见风一吹就散了,遇见水流一拦挡,就停止不动了。这其中的气,指的是阴阳二气。宇宙间存在的这两种相反相成的气,时刻不停地在消长变化,当阴阳二气彼此平衡为最佳状态。

在我的家乡洛阳市北有一处风水名地——北邙山。邙山,又名北邙,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100多公里。邙山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带。北有黄河天险,南为伊洛河盆地,属秦岭崤山的余脉,地势起伏平缓,高亢空旷。极目四周开阔明亮。登高远眺,嵩岳、太行尽收眼底,黄河、洛河滔滔东去,古都洛阳依稀可见。邙山地区的黄土土层深厚,粘结性好,含水率低,且坚固致密,适于营建墓茔。由于邙山自古以来多古代帝王、望族陵墓,遂成为中原传统的墓葬风水宝地。唐代诗人王建曾在《北邙行》诗中写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推荐黄金无置处。”所以从东周时期开始,这里便成为人们理想的安息之地。东汉以后,关于邙山乃至洛阳的风水如何优秀,开始大量出现在风水文献之中。东汉王朝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11座分布在洛阳附近。文献记载,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北邙山地区有5座陵,故城的东南洛南地区有6座陵。洛南的6座陵分别为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和桓帝宣陵。除了帝陵之外,陵区内还埋葬着众多的后妃和王公贵族的陪葬墓。到了北宋道士李思聪的《堪舆杂著》中,洛阳被描述为“四山紧拱,河洛悠扬”的“大聚会”之所,而洛阳北面的邙山不仅是“中龙”主脉的聚结处,且有伊、洛、瀍、涧四水乃至黄河环抱穴地,是葬地的上上之选。 从先秦以来,北邙就是历代名人埋骨首选之处。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赠贾岛》诗中写:“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在《浩歌行》中写道:“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北邙》诗中“驱马北邙原,踟蹰重踟蹰。千年富贵人,零落此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祭扫陵墓、缅怀故人的节日。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样一个年份里的清明时节,我们缅怀的除了故去的亲人,还有那些在抗日战争中为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而英勇战斗、血洒疆场的民族英烈. 他们拼命的战斗难道不是为了祖国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吗?红军战士长途跋涉,都在步步泥泞的路上走着,他们没有松懈过,一生都在拯救祖国,保卫祖国。没有他们,哪来如今的美好的家园,哪业如今 的富裕生活,他们是创使者,他们尊敬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赞扬过他们,他们百折不挠,奉献生命,为了革命的斗争而光荣殉职,总之,一句话——他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热爱他们,我赞扬他们,我崇敬他们。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残暴折磨中,他们没有透露半点消息,宁愿死也要守住党的秘密,他们宁愿做光荣牺牲英雄,也不愿做苟且偷生的叛徒,这就是我们中国烈士的特点,我也因此对他们产生了无限的敬佩,无限的感慨,我也要因此而赞扬他们,他们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感者, 他们是神圣的,没有人能取代他们。在我的眼里,他们是光明的象征,他们是战胜一切的力量。只要想着这些革命先烈,我就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美好,在这个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是多么的美满和幸福,而在那个艰苦的斗争社会中,哪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我要重的烈士们说:“伟大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的斗争胜利了,我们青一代少年将再次继承你们努力 开辟下来的光辉道路,我们将要去建设祖国的明天,我会认真的学习,学好本领,长在后再继续工作——建设祖国,你们安歇吧!我会努力去做的,我敬爱的烈士们。我热爱烈士,热爱祖国,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我将永远的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中 国有辉煌的历史,有铁一般的热血男儿,有着那种致死不悔的精神,我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祖国的未业而奉献一切。我是革命烈士的后继者,我一生的求学难道不是为了这 个目的吗?作为身为中国人的我,去继承先烈的遗志是理所当然的。我真想像烈士那样,做到永垂不朽。我这个报效祖国的决心是无法动摇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看到了吗?在当前 这个繁荣昌盛的时候,我们青少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你们高兴吗?在这清明之际, 献上一朵纯洁的白花,代表我的深深敬意,我向你们庄重宣誓:“我们不会辜负你们的厚望,将再度继承你们的事业,我将用自己满腔的热血,来好好的热爱祖国,发扬祖国的光辉传统,创造出另一个灿烂的明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