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

第二节传统定势

一、传统

在人类历史上一代一代选择、传承下来的,包括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艺、制度、作风等。

从总体上说,这是我们的祖先大量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虽然没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但绝大多数都是值得后人珍惜、借鉴和继承的。而那些有害无益的观念、习惯在世代传承中逐渐被人们淘汰。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尊老爱幼忠君团结互助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

二、传统定势

按照传统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等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

传统定势阻碍我们进行创新。书中案例 155 157 158

三、如何破除传统定势

1、有意识、自觉地提高对传统观念、传统习惯、传统定势本质的认识。不要

把传统和传统定势混为一谈,传统有好有坏,应该具体分析,传统定势则是要不得的。

2、对于每个创新课题,都自觉地想一想与其有关的传统观念、传统习惯有哪

些,并逐一地分析,这些传统观念和习惯是否科学合理,与创新课题是否发生冲突。

3、随时关注各种传统的作用,特别是关注那些破除传统定势实现创新的具体

实例,既可以提高对传统的认识与警惕,也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在创新思维中如何破除传统定势的经验教训。

第二节权威定势

权威定势源于一种普通的心理学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被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有人的地方就有权威,权威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的现象,人们对权威也总是普遍怀有尊崇之意。

案例:1938 美国飓风的案例

一、权威定势的概念

指人们对权威人士的言行的一种不自觉的认同和盲从。

二、表现形式

(一)、有形权威

1、专家意见领袖

案例欧文斯

2、媒介

赵括纸上谈兵

(二)无形权威

1、文化

2、制度

3、群体压力

三、权威定势的弱化

(一)“权威经常依赖于权威效应”

因为找某一权威的某种论断,这种论断尽管是正确的,但传播范围窄,为一般人所不了解,并与人们常识或直觉相反适,比如爱因斯坦的“尺缩钟慢”理论;霍金的“时间的弯曲”效应;冒充你自己的论断介绍给别人,听听反应;再告诉另外一批人,事先声明是权威观点再听听反应!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都是袖珍戏剧。

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分手吧。

一个人在恋爱时,最能表现出天性中最崇高的品质

这世上没有一件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短的是生命,长的是磨难

男人彻底懂得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参考书是中国除了钞票外最抢手的印刷品

(二)“那是以前的权威”

从时间上讲,任何权威都只是暂时的权威,“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可以将古代的一些名人的断言拿出来幽默一下。头脑中搜寻一个当今的权威,思索一下数十年后,会有多么荒谬。

“人类不可能把比空气重的自己升上天。”

——莱特之父1.“没有理由让每一家都配备一台计算机。”

———1979年,肯尼斯·奥尔森,DEC 的奠基人和总裁。

2.“飞机是一个有趣的玩具,但没有军事价值。”

———1891年,费迪南·福熙,法国陆军元帅,军事战略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指挥官。

3.“无论将来科学如何发达,人类不可能登陆月球。”

———1967年,李·弗雷斯特博士,三极管发明人和无线电之父。

4.“电视上市六个月之后,不可能还有市场。每天盯着三合板盒子,人们很快就会厌的。”

——1946年,达里尔·扎努克,20世纪福克斯公司总裁。

5.“我们不喜欢他们的声音,再说,吉他乐队也正在退出舞台。”

———1962年,英国德卡唱片公司拒绝了披头士乐队。

6.“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吸烟是有益的。”

——1969年《新闻周刊》援引洛杉矶外科医生G·麦克唐纳博士的话。

7.“电话缺点太多,无法作为通讯工具。”———1876年,西方联合公司的《内部备忘录》。

8.“地球是宇宙中心。”———托勒密,古希腊天文学家。

9.“今天没发生什么重要的事。”———1776年,美国独立日,英皇乔治三世。

10.“所有能够发明的都已经被发明了。”———1899年,查尔斯·杜埃尔,美国专利局局长。

(三)“那是外地的权威”

考虑一下外地(外国)的权威是否在本地行得通之例子:

①国内革命战争中,共产国际的代表(李德、王明、李立三)所推行的“城市包围农村”“阵地战”“大清洗”等活动彻底失败!

②施拉普那/霍顿之流的国际教练为何没有带领国足走出去!

(四)“那是别的领域的权威”

仔细想一下,一位歌星就有资格推荐一种润喉片了吗?一位运动健将就肯定能制造出高质量的运动衫吗?一位相声演员就有资格评价一种啤酒吗?

面对社会上这类权威漫天飞的奇怪现象,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他是哪个领域的权威?他对这个行当有研究吗?他的评价对我有价值吗?

(五)“那是借助外部力量的权威”

许多领域,被公认的权威往往不是本领域中的顶尖人物:看一看文革时期的“农民总理陈永贵”、“天才参谋长林立果”、“四人帮王洪文”的发家史,想一想这些人成立权威是凭借自己的实力,还是想借外力?

(六)“那与权威的自身利益有关”

即便是一个真正的权威,而且是在他的权威领域内发表意见,也要看是否与他自身的利益有关。

一个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药品,他对这种药品的评价就失去了权威性,哪怕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种类似“司法回避制度”一样!

第三节从众定势

一、定义从众型思维:指人不假思索的盲从众人的认知与行为。

“毛毛虫试验”

法国心理学专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比较爱吃的食物。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二、弱化从众定势

A.“动物大聚会”游戏:(体会嘲笑,提高承受压力的能力)

全体学员按自己属相分成若干组;每两个学员面对面站立,按自己的属相学某种动物的叫声,谁学的多,声音大,大伙掌声鼓励。

B.提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观念

不一定有推广价值,只要与人们日常习惯有冲突就行!发明也可以,考虑5分钟,大声说出来,越离奇,越有趣,越BT越好!

C. 扮演“傻子”角色:(打破团体一致的思考方法)

选择一个严肃话题,轮流发言,或辩论;请一个人扮演“傻子”角色,他(她)总是采取与众不同的论点,使用莫名其妙的方法,乃至荒诞不经的逻辑。用俗话讲就是“抬杠”。

第四节经验定势

一、人类经验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般而言:经验是我们处理日常问题的好帮手;只要具有某一方面的经验,那么在应付这一方面的问题就得心应手。经验与创意思维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

A.一方面,随时间推移,我们的经验具有不断增长、不断更新的特点,从而有可能经过经验间的比较,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从而使创意思维能力得到

提高。某些场合经验本身就意味着新创意。

B.另一方面,经验又是相对稳定性的东西,因而又有可能导致人们对经验的过分依赖乃至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结果会削弱头脑的想象力,造成创意力下降,这就是本章所讲的“唯经验定势”。

一、人类经验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我们分析一下经验的狭隘性,怎样束缚了思维的广度。

首先,经验具有时空狭隘性。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产生,超出这个范围,经验能否奏效就要打个问号。

其次,经验具有主体狭隘性。

每一个思维主体,不管经验多么丰富,没有经历的事物无穷,如果单凭已有经验推断,其结果大都是错误的。

再次,经验在内容上仅仅是抓住了常见的东西,忽略了偶然。

案例大象的悲剧

二、为什么“初生牛犊不畏虎”:

创意要求我们必须拓展思路、海阔天空,束缚越来越好。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经验在绝大我数人那里是一种框框,是一种教导我们“只能怎样”、“不能怎样”的行为准则等等。因此,青年人的“经验少”并不是一种缺点,而是“敢闯敢干”的作为。

请注意,中外历史上,许多学科里,都有年轻人做出杰出贡献。

三、弱化唯经验定势的训练:

(一)“仿盲人训练”(提前准备蒙布)

我们的经验大部分是通过感觉得来的,而视觉获得的信息又在其中占85%,因而过分发展的视觉妨碍其他感觉的发挥。让一位同学蒙上眼睛,由另一位引领在教室中,走廊,甚至厕所走一圈,过程中完全依赖听、触觉和方向平衡感,叙述感受。

三、弱化唯经验定势的训练:

(二)“逆经验反应”训练

大量日常经验使每个人对外界刺激形成了一种

反应模式:走路靠右,开车在左,下雨打伞。

打破固定反应模式,对我们有益。

比如:1.睡前不关收音机,让它开一夜;

2.洗手后不关水笼头,让它流;

3.早上先吃饭后刷牙;

4.宿舍铃响不去接,或敲门不去开;

5.下雨时,不打伞漫步《雨中漫步》;

6.女同学可以不洗脸梳头来上课…

(三)风险意识的测定(蹦极、过山车之类的“挑战极限”)

打破经验同样要承担很大风险。下面问题只是测试一下你有多大的冒险勇气,“想都不敢,做从何起”。

1.时速300公里的机车头上,你敢迎风而立吗?

2.你敢抱着老虎、蟒蛇一类的猛兽吗?

3.一匹狂奔的马,你敢不敢抓住缰绳?

4.裸露高压线,告诉你露电,敢摸吗?

第五节书本定势

一、书本知识的“纯化”:

书本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是千百年人类经验和体悟的结晶。书也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有了书,前人能够很方便地把自己的观念、知识和价值体系传递给下一代,不必从零开始。但凡事各有利弊:书本知识带给我们无穷多的好处,有时也会有大堆麻烦。其根本原因在于:书本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一段距离,二者并不完全吻合。

书本知识是经过头脑的思维加工之后形成的一般性的东西,它往往表示一种理想的状况而不是实际存在状况。

而现实世界则是另外一回事,它由无数个别事物构成,其中每个事物都具有无数属性,每个事物和每种属性又不停地发生无数的变化。

一、书本知识的“纯化”:

很显然,尽管我们头脑中有一个“理想化”的知识世界,我们却无法生活其中。所以把握这两个世界的不同,乃人生第一要义。

我们经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本身并不是力量。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的储存,不但不能产生力量,反而还会消耗我们的力量,知识运用才会产生力量。而要想正确地运用知识,必须考虑到知识与现实的差距。

在人们价值观念上,书本总是服从于现实的;

一旦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总是修正或更换

书本知识以适应新的现实。还可以对书本知识进

行重新解释,所以只需:

“半部《论语》治天下”

二、专业知识的限定:

在远古的时候,知识不系统,也没有严格的专业划分,也出现了“孔子”和“达芬奇”那样的人物。而伴随人类知识的发展,专业划分越来越细。

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专业的划分使得知识能够深入下去;这就是“术业有专攻”。但一大弊端就是,它会使某个人局限在某个专业内,眼界过于狭隘,束缚了创意思维的发挥。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这种情况:某些专业领域的新创意,并不是资深的专业人员做出的。

一般情况下,所受的正规教育越多,一个人的专业知识也就越丰富;但是,从创意思维的角度来说:他的思维受到的束缚可能就越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阻止“唯知识定势”的形成,人们通常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

(1)辩证思维法像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的无知,以辨证为手段,从对立面揭示知识的相对性及知识与现实的差距。

(2)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逆向教育法“(diseducation)

三、为什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读书仍然是获得知识的最

佳方法。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不少的“饱学之士”,

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但是,他们不能动

手,不会处世,想不出点子,解决不了问题,除了书

上讲的,他们一无所知。

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见过另一类人:他们并没有

受到过高深的正规教育,也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却

思维敏捷,创意不断,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从个人经历来说:大约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

→初读书时“尽信书”

→再读书时,做比较,“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最终“读书而不为书所累”。

四、弱化唯书本定势的训练:

(一)“正反合”读书法

拿本理论类书,认真读三遍,每一遍用不同的眼光和方法,收获颇丰。1. 第一遍,首先假定书中的说法完全正确,十分赞成作者的观点。你一边读,一边为书中的看法补充新的论据。

2.第二遍:“反读”假定书中所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你读此书的目的,就是找出错误并且驳倒它。

3.第三遍:“合读”,把前两者综合起来,提出自己的新看法。

(二)书本与现实的差距

怎样从现实中,找到具体事例反驳下列知识性论断。

①男人比女人有力气;

②开卷有益;

③众人拾柴火焰高

④冬天比春天冷;

⑤瑞雪兆丰年;

⑥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三)设想多种答案

书本上提供的答案往往是“唯一”标准,这种答案往往束缚头脑,降低创新意识,仿照幼儿思想方式,回答下列问题:

①熟人见面为什么要打招呼?

②面条是怎样做成的?

③老天为什么会下雨(雪)?

④大雁为什么总向南飞?

⑤老年人为什么爱拄拐杖?

⑥为什么十字路上是红灯停、绿灯行?

答案越多越希奇越好!

第六节非理性定势

19世纪之前的哲学家,大多认为人是理性动物,能够在理性和逻辑的导引下,准确设计目标,预测结果,并坚韧不拔地实施,直到取得预期的结果。

但是,越来越多的事例显示出人们的另一面,即非理性的一面:人类经常无目的地蠢动、盲动。在感情、欲望、冲动、本能以及说不清楚的这类因素支配下,不讲求逻辑,不考虑后果!

全面说,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产物。

一、非理性在思维中的地位:

在我们的日常思维中,时刻都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能够影响思维的非理性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感情、欲望、情绪、一时冲动,潜意识

等等。非理性使我们在一阵冲动下做出某事、事后理智想一想,又后悔不迭。

1.“利令智昏”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调动你内心的某种欲望,蒙着你理性的眼睛,你便失去了正常的思维判断力。

2.情绪也是影响思维的重要因素,它使我们对当下事物的判断产生一定的偏差。

认识和把握非理性因素,对于企业经营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感情与创意思维:

人是一种感情型的生物,不但人与人之间可以产生感情,而且人对外界事物也会产生感情。一定的情感影响着人们思考的倾向和范围。

针对这种偏向:我们要求同学:

①“推迟判断”——即不要在感情冲动下结论。

②“朝反面想”——想想所厌人物之优点,想想所喜爱人物的缺点。

创新就意味着放弃,这包含着感情上的割舍,这对多数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人们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环境总会产生感情而难以割舍,而创意思维要求我们,排除感情干扰,大胆舍弃,去开辟崭新领域!

有时候,情感常常是无形的,暗中操纵思维,当我们改变感情时,也就会有新思维的出现。不是吗?

三、弱化非理性定势的训练

(一)“理性的想像力”训练

端坐不动,做10次深呼吸,把感情、欲望和情绪性的东西抛之九霄,排除大脑之外。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想象一白色画布。

1. 画图形

2. 涂颜色

(二)“日记反省”(课后作业):

如果最近你经历了一场非理性冲击,如:吵了一架,情绪低沉,或上当受骗;那么晚上夜深人静时,平心静气地写一篇日记,用理性反省一下自己的得失,找出(非理性)原因。

(三)“制怒的方法”

①尽管推迟发怒的时间。比如数“一、二、三、四…”直到气平。

②想发怒时,立即转移注意力,如:阅读书报,打电话、听音乐、撕纸、跑步。

③预发怒时,放松,心中默念:“放松、放松、冷静冷静”直到气消。

④如果怒之对象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那就尽量身体接触,拥抱或握紧等;

⑤平时要养成一种宽容的精神,“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宰相肚里能撑船”。

第七节自我中心定势

人想问题、做事情完全从自已利益与好恶出发主观武断地不顾他人的存在和感觉。

案例:1.诸葛亮考张飞…

2.两兄弟上课……

浅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一)

浅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一) 论文关键词:思维定式传统民俗 论文摘要:中国人在传统社会里,通过长期的民俗的传承,形成独特的思维定式。主要表现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寻找这些思维定式的源头,就成为理解中国人的一把钥匙。 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心理出发点。由民间传统到心理定式,实在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里,民俗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民众在无意识地“履行”着民俗活动的同,在其心理上、思维上打下了深深的传统的烙印。这样的烙印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会下意识地运用某种心理去采取相对固定的方式和手段。这些表现主要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现借讲授民俗学之机,整理思路,草成此文,就传统民俗在人们心理上的几种表现略抒拙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家族本位 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自出生就处于一个家族(宗族)的包围之中。诞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人一生的四个阶段,处处展现著作为地域小社会成员的位置。而作为更重要家庭(家族)的一员,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作为整个家庭(家族)整体利益中的一环而存在。 先以家庭(家族)中的婚姻为例。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历来是以两家结“秦晋之好”来代指这种婚姻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家结成了“亲家”。而这词的本意却是指秦国和晋国结成了政治联盟,它是以秦国国君用自己的女儿嫁给晋国国君为代价的。国君女儿实际上就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纵观历史的长河,两汉以下,历朝历代未尝不以这种方式作为政治手段来使用的。不管是求得和平,抑或是出于笼络人心,都是将女子作为政治利益的交换来使用的。对于这样的女子来说,又如何说不是悲哀的,这样的事情说明,婚姻,在我国传统社会里,不再是两个人简单的结婚,而是代之以更大的利益驱动。 我们传统社会对儿女的婚姻,向来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把父母的好恶放在第一位,而把儿女的感情放在次要位置。父母往往可以横加干涉儿女的婚姻生活,以至于出现了哀叹千古的“焦仲卿与刘兰芝”、“陆游与唐婉”的凄婉故事。而父母的出发点是想找个“门当户对”的亲家,不考虑子女的意愿。这样的结果.结婚的儿女双方家庭,甚至是家族(或宗族),都随着他们的婚姻结合而成为牢固的联盟。而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被抹杀了自己的个人感情,甚至是个性。家庭、家族(或宗族)的利益,每每放在第一位,而个人的利益被放在次要位置。再者,传统社会中的“门户”观念,亦是造成此种观念的源头之一。“门户”,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宗族一姓中之一支,狭义指中国传统的小家庭。延续“门户”,成为历史上的家庭生育后代的目标和理想。将家族比做树木,而保证树枝的繁茂,防止枝干的断节,就是家族最大的任务。没有子嗣,也要纳妾,甚至是过继一个来承继所谓的“门户”。实在也是古人观念的典型反映。而作为家族中的一员,他负有保护整个家族不受外界侵犯、保证家族延续繁茂的艰巨任务。所以,在困难面前,个人与家族的利益密切相关。因个人是家族中的个人,没有家族也就没有所谓的个人。故为了保全家族,个人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北魏末年,杨侃参与了诛杀尔朱荣的谋划。在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带兵人洛阳时,他潜逃关西回家。后来,尔朱兆的堂弟尔朱夭光到关西,派杨侃的亲家招抚他,并立盟誓许诺饶恕他。侃的从兄“恐为家祸,令侃出应,假其食言,不过一人身段,冀全百口。侃往赴之,秋七月,为天光所害。”(魏书》卷58《杨播列传附子侃传》)这样的事例在史书上真的数不胜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盛行“君”、“父”先后的辩论,“君”是指国君,代指朝廷;“父”即指父亲,代指家族。这是关于朝廷和家族利益先后的讨论。 最后还是“父”占了上风。这也就有了为了家族利益而无视南北朝朝代更替的各个世家大族。但是这样的观念对于各个王朝的统治毕竟是有害而无利的,所以在后来,折中为众所周知的

第六节 思维定势及其突破

第六节思维定势及其突破 【创新故事】 阿西莫夫的智商 阿西莫夫是美籍俄国人,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之人。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 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正确回答。”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出题:“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枚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做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 “聋哑人买好了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要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么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他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听了阿西莫夫的回答,汽车修理工开心地笑起来:“哈哈,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啊?” 阿西莫夫只得承认自己回答得很愚蠢。而那位汽车修理工在考问前就认定他会答错,因为阿西莫夫所受的教育让他思维定势。 【定义】 毕加索说过:“创造之前必先破除。”破除什么?破除传统的观念,破除陈旧的规则,破除头脑中的思维定势。那么什么是思维定势呢? 有位警察到森林打猎,他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隐蔽起来。忽然,一只鹿跑了出来,这位警察立即跳出灌木丛,朝天开一枪,并大喊:“站住,我是警察!”这就是思维定势。 人人都有思维定势,这是长期的生活所致,人们常说的书呆子、死读书就是不知变通,为书本所束缚的意思,古代有个成语“刻舟求剑”也指这类人。有时,思维定势也有好处,比如做物理题,题型熟了,一遇到同类题套公式就行,速度很快。但有时容易掉到陷阱里去。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我解放军穿上国民党将领的衣服深入敌方警戒区,士兵见了还要立定敬礼,这就是利用了思维定势。但在创造发明上,思维定势却是最大的敌人。 那么,如何突破思维定势呢?从下面几个方面谈一谈。 【突破思维定势】 (一)打破书本思维定势 功夫熊猫

浅谈思维定势与数学教学

浅谈思维定势与数学教学 向明初级中学郑性慧定势又叫心向,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一定活动对象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又叫“一种预备性顺应或反应的准备”。它是指向于一定对象的动力因素,可以使人倾向于在认识或外显行为方面,以一种特定的习惯方式进行反应,其本身是在一定需要和活动重复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迁移理论,迁移与学生在应用知识技能时的准备状态有关,这种准备状态在心理学上即是定势,在数学学习中我们通常称之为思维定势。 在思维不受到新干扰的情况下,人们依照既定的方向或方法去思考,这就是思维定势。可以用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说来解释思维定势。我们把定势看做是某种熟悉的或曾强烈反应过的神经联系,这种联系在有关条件下容易兴奋起来,因而在它的周围形成了相对抑制区,其他可以察觉或已经形成的联系,则处在抑制区内。当处在抑制区内的神经联系较之兴奋的联系更为合理、正确时,定势表现为负迁移;反之,则为正迁移。 思维的定势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某一认知方式进行思维,重复的次数越多,越有效,那么,在新的相似情境中就会优先运用这一方式。这是一种不甚自觉发生的行为。它是思维的“惯性”现象,是人的一种特别本能和内驱力的表现。定势思维对于问题解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定势思维的作用是: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例如,在几何论证中,有时为了在已知与求证之间铺路架桥,往往需要在图形中另外添加一些辅助线,而这又恰恰是许多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教给学生一些添线的思考方法,帮助学生一起归纳常用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培养学生的添线能力,以促进他们在学习中的迁移。 以我在教学中的体会为例,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添线的目的和添线的方法。为了解决问题通常我们添线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把分散的几何条件转化为相对集中的几何元素;二是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或复合的图形转化为单一图形或基本图形。添线的常用方法是:从图形的运动特点可分为平移、翻折、旋转,另外还常添加如平行线等一些为已知与求证铺路架桥的辅助线。添线的方法和目的常常是相辅相成的,方法为目的服务,而目的又会促使合理方法的产生,教师在讲解辅助线的添加方法时,要注意引导、及时归纳。 例:已知:⊿ABC中,AD平分∠BAC,∠B=2∠C 求证:AB+BD=AC 分析:在证明一条线段等于两条线段之和时,常用的方法是在长的一条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已知的一条线段,再设法证明剩下的一段等于另一段或移动一条短的线段与另一条短的线段相接得到新的一条较长的线段,再证明它与给定的那条较长 A B C D E

突破思维定势教案

优质课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系 部: 信息技术与管理系 教 师: 言 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 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践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 安排 2 教学单元(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二讲《跳、跳、跳出来——突破思维定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或技能) 1.了解什么是思维定势以及突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性; 2.掌握如何培养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与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通过讨论和练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并感受思维过程所产生的真实情绪(高兴也好,失望也好) 2.培养互帮互助、相互学习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转换、扩展思维视角的技巧和方法;体验并感受思维过程所产生的真实情绪。教学难点:消除思维惰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步骤:引入→探索新知→脑力激荡→反思体验→小结 教学方法和手段:体验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课后思考题: 有专家经多年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地方民众的步行速度,一定与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成正比。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教 学 内 容 板书或旁注 【引入】 看过一则报道说:美国的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 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常有独特的见解;而中国留美学生平时学习很 刻苦,学习成绩也很不错,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八稳,墨守成 规,缺乏创新和突破。其实,这种现象又岂止只是在我国留学生 们身上才暴露出来呢?可以说这是在我们许多大学生的通病,那 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追根溯源,还是由于长期以来应 试教育下,我国大学生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那么,何谓“思

浅议思维定势的危害与对策

浅议思维定势的危害与对策 思维定势,直接影响学生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的判断;阻碍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不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因而克服思维定势对物理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思维定势使学生错误理解物理现象。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粗浅的表面现象容易造成认知上的错误,在应用知识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例如,在认识“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在空气中哪个下落得快些?”时,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究其原因就是生活中的错误经验使然。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实验来体会:用一个铁球和一张纸作道具,先从高处同时落下,观察到铁球先落地;再将纸张捏成纸团做一次,结果同时落地,从中分析得出哪个物体先落地并不是取决于物体的重,而是由于存在阻力的原因,再用其它的器材多做几次比较,让学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从而消除思维定势带来自g负面影响,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看上去的表面现象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第二,思维定势使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物理规律。定势思维会给学生造成思维上的混乱,会干扰判断。例如,对惯性总有这样一个观点;速度大的物体比速度小的物体的惯性大。究其原因,学生往往是根据“速度大的汽车不能及时刹住”的生活经验来做出判断的。回答此类题目时。许多学生还没有从根本上来分析影响物体惯性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这说明正确的物理知识还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这就要求老师要加强分析物理概念的内涵,强化思维训练,使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再如,摩擦力总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吗?热是从热量多的物体向热量少的物体传递的吗?解决这样的问题都需要在讲解基本概念时,一定要将概念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在一开始时就有较正确的认识,也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防止产生片面的错误观点,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实际的问题。 第三,思维定势使学生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在认知中,思维是从一个中心的问题开始的,思维没有了中心,就好比行驶中的轮船没有的桨一样,遇到问题就无法解决,这也是造成思维障碍的常见原因。如在回答一辆正在匀速行驶的洒水车,它的动能如何变化?好多学生都认为动能不变的。在解答题目“现有质量相同的水和铁块,让他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接触,则热由哪个物体传出来?”时学生回答几乎都是热由铁块传给水;细分析,学生认为车子的速度不变,其动能就保持不变而忽视了物体的质量这一因素;学生认为由于铁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铁的温度升得高,因而铁块终温比水的终温高,所以热由铁传给水,学生理由看起来很充分,却忽视了两者的初温并不知道,因而并不能确定传热。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思考问题的不全面性,在教学中应加强训练,通过习题的比较增强解题的灵活性。 第四,思维定势使学生在学习相近或相似知识时产生错误。学生在学习时,将新学习的知识与头脑中已存在的知识相对比,机械模仿,造成错误;如在学习

浅谈如何克服作文构思中的思维定势

浅谈如何克服作文构思中的思维定势 【摘要】中学生作文,如果觉得“作文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文构思中存在着思维定势。如何化难为易?如何克服作文构思中的思维定势?一个根本的方法就是改变思维模式。具体而言,只有善于进行求异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才能选取新奇、高雅、险峻、深邃的角度,开拓出立意的新领域,构思出文质优美的好文章。 【关键词】思维定势;求异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 大多数中学生作文,觉得“作文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信息传入的通道受阻或停滞,导致思路闭塞,文笔僵化,作文缺少生气。而这里的受阻或停滞就是人们常说的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是人们从事某种(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具备的心理状态。 一旦学生作文构思中存在思维定势,就具有诸多不良的作用:构思角度平淡无奇,主题陈旧,内容格调低下。所以,要想写出文质优美的文章,就必须克服作文构思中的思维定势。那么,如何才能克服作文构思中的思维定势呢? 一、首先要善于进行求异性思维,大胆否定第一构思 因为人的思维都有循旧从俗的惯性,所以,作文构思最初想到的命题,常常是普通、平淡、陈旧的。面对这种常

规情况,同学们应善于进行求异性思维,大胆怀疑第一构思,审慎辨析,果断修改,乃至坚决放弃,另行搭锅盘灶,才可有望摆脱思维定势的圈套。 有这样一道很普通的老作文题:《“滥竽充数”的启示》,构思作文者,大多数首先想到的是: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混迹乐队,骗取薪水。这自然不错,并且还是正宗立意,但这却是被别人写滥了的命题,当然难免陈旧,步入后尘,如果有意果断的怀疑、否定,重新构思求新,或立意批判齐宣王喜欢听合奏――管理制度落后之意,既新鲜又有时代时代深度;或批判其他吹竽手只管自己吹竽,对南郭“冒牌货”毫无觉察到迟钝,抑或察觉了却不愿、不敢举报的和事佬、好好先生的哲学,这同样很新奇,同样有意义,这样的构思一定会令人耳目一新,可见,怀疑、否定第一构思的重要。 二、其次要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摒弃固有构思模式 构思的思维定势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如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等。只有摒弃了这些已有条件,让大脑纯洁得像白纸一样,构思的真空才能形成,净化了的思维翅膀才能毫无羁绊地自由舒展,立意才不致落入窠臼。有这样一道作文题:《雪》。按常规的思维定势去构思,结果可能绝大多数同学的立意是赞雪,赞美雪的纯洁无瑕,一尘不染;赞美雪的温暖大地滋润万物,“化”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浅谈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定势 王兴

浅谈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定势王兴 发表时间:2017-02-22T16:09:23.84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2月下作者:王兴[导读]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定势,一方面对数学学习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有消极作用。 摘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定势,一方面对数学学习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有消极作用。但不能简单的把思维定势同创新意识对立起来,两者是“立”与“破”的关系。 关键词:思维定势;创新意识;主动建构;双基。 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一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它能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思维定势。构成思维定势的因素,主要是认知固定倾向。这种趋势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表现为一种思维的趋向性,即总是按某种习惯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学生倘能将已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运用合理的类比、想象和推理,正确地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则思维定势在这时所发挥的影响是积极的;当这种习惯的思路与实际问题的解决途径相悖或不完全一致时,往往形成负迁移,这时或者酿成解决问题的错误,或者使思路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框架之中,久久不能解 脱,这种影响使消极的。 一、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 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表现为在帮助思维者确定思考方向上,起着直觉定向作用.也就是说,依靠思维定势的趋向性,思维者能迅速地将所面临的问题归结为熟悉的情境,表现为思维空间的收缩,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将所积累的知识经过加工,对数学问题进行化归,会得出有长久保存价值或基本重要性的典型结构与重要类型——思维定势模式,将其有意识地记忆下来,并作有目的的简单编码。当遇到新问题时,我们可以辨认它属于哪一类基本模式,联想其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以此为索引,在记忆贮存中提取相应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是发挥思维定势作用的一个解题策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是基础知识的核心,也是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元素。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分清概念的内涵、外延及概念之间的联系,要返璞归真,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概念的现实原型、概念的抽象过程、数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形式表达和符号化的运用等多方面主动建构教育原理,才能深刻理解数学概念,产生思维定势;所传授的定理、公式、法则,只有让学生熟练掌握,也才能容易产生思维定势,所以教师可结合例题、习题教学,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笔,领会定理、法则的适用范围,明确应用时的注意事项,把握应用定理、法则所要解决问题的基本类型,要重视公式的意义,掌握公式的推导,要阐明公式的由来,指导学生对公式进行变形和逆用,要根据公式的外形和特点,指导学生记忆公式。 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定势正是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技能的标志。比如,通过“相似三角形”的学习,多数学生能较熟练地利用三角形相似进行推理论证,形成强烈的思维定势,这无疑是学好平面几何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学生思维定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摸准学生中已形成的定势和需要发展的定势之间的关系。如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以从学生已经掌握的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联想,这样就可启发学生怎样把多边形分割成不重复的三角形的题目来解决,学生也就很快能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从而完成了学习上的正迁移。 二、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表现为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即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架”的束缚,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在中学数学中,学生由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造成的解题错误,大致有以下表现: 表现一:由原有的解题思路或经验产生的思维定势,引起错觉而造成的错误。案例1 有命题①垂直于同一直线互相平行;②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③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平面互相平行;④与同一直线成等角的两平面互相平行.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分析:初学立几的同学,受平几思维定势的影响,思考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认为命题①正确的同学实际仍局限在平面中分析问题.对命题②③④不少同学不认真思考,凭经验判断,形成错觉.事实上,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四个问题都为假,应为。表现二:由多次运用某种公式或法则产生的思维定势、墨守成规造成解题错误。

浅谈历史教学中思维定势的突破

浅谈历史教学中思维定势的突破 思维定势也叫做思维定式,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固定的思维模式,突破思维定势是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较高层次。突破思维定势就是突破那种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的习惯做法,以变化发展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高境界的学习和思维能力,高中生中差距较大,一旦达到了突破思维定式的境界,就能拉开档次,显示优劣;历史作为两级选拔性考试科目,必须顾及初中和高中知识的衔接,近年来,高考命题已改变命题方向,必然会加强或突出对突破思维能力的考查。 高中历史教材对历史概念、历史条件、历史现象的叙述,由于篇幅的限制和教材内容的偏狭及其他原因,局限于某个或某几个方面。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我对教材中需要突破定势的内容,作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尝试,愿与同仁共同探讨,抛砖引玉,望不吝指教。 一、从历史名词方面突破思维定势 历史名词在教材占有较大比重,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但是,由于中学生自身的学识局限和知识掌握的不全面,对某些历史名词存在着思维定势,如“西域都护”一词,很多学生认为该词是东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置的一个军政机构,其实,那个名词是一种官职,是东汉在西域地区设置的一种进行军事行政管理、保护商旅往来的一种官职;再如“唐朝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中的“市舶使”一词,单从字面上看,好像一种官职,其实是负责管理对外贸易的一个机构,元、明又称“市舶司”。 二、从人物评价中突破思维定势。 某一时代的某一些社会,都会涌现出少数具有突出才能、特点的个人,不同程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由于中学生受到文学作品和媒体宣传的影响,往往在认识历史人物时形成思维定势,评价历史人物时,不是低估、抹煞就是夸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如文学作品中和历史教材中对“蒋介石”这个人物的叙述,学生认为他是个卖国贼、刽子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功过的评价要全面,必须将其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中考查,评价才会接近公正!再回过头来评判蒋介石,结论就是:他对中国人民有罪,但他并非与生俱来就反革命、就卖国,他也曾有革命、爱国的历史和表现。 三、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角度突破思维定势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原因的分析、评价较多,如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师生们都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贡献,高考题却反其道而行之,设题于古代史发明在中国和外国的不同遭遇,要考生充分分析四大发明对中国和外国的不同作用,得出答案。这就为我们历史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从前的历史教学,都局限在教材内容上,师生都已形成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定势在于分析、

思维定式的两面性及其建立与突破

1.什么是思维定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即规律性,换句话说,就是事物的发展具有方向性。人们要想了解、认知事物,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沿着事物的发展方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这样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习惯性,这就是习惯性思维方式,也称思维定式,其思维模式为:“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拿一张白纸点上黑点给人看,所有成年人毫无例外地回答:“一个黑点。”可幼儿园里的孩子说:“是一顶小草帽。”“不,是烤糊的面包片。”“不对,是一只捏扁得臭虫。”…… 为什么孩子看到的和成年人不一样呢?幼稚的孩子没有固定模式的心理枷锁,思想没有条条框框,能够自由地驰骋。随着生活的积累和受教育的深化,人们逐渐变得必须遵循各种陈规去思考和行动,这样思维就逐渐受到种种牵制和羁绊,思路变得狭窄起来,创造力必然受到影响。几乎从入学的头一天开始,老师告诉学生:每个问题都有一个对应的正确答案,这话自然不错,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惯,思考的目标是为了得到一个潜在的唯一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往往是书本上的、现成的、前人的经验总结、思维结果,还是别人的东西。 2.思维定式的利与弊 “狼来了”的故事妇孺皆知。可是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故事中的小孩欺骗了村民,而忽略了还有一样东西也“欺骗”了村民,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放羊的小孩喊“狼来了”,而实际上狼并没有来,如此重复几次,便使村民们形成了“小孩骗人”的习惯性心理。后来狼真的来了,村民们也听到了呼救声,但根据习惯性思维方式思考,以为小孩又在骗人。这次使村民上当的已经不是小孩,而是他们自己的习惯性思维了。 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人们必须日复一日地从事大量重复性活动,这些重复性活动使人们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比较固定的行为规范。只有在这些思维方式和规范的指导下,大量重复性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缺少了它人们就会时时刻刻处于高度紧张反应之中,生活就会陷入一片

浅谈教师如何突破幼儿思维定式

浅谈教师如何突破幼儿思维定式 苏州工业园区东港实验幼儿园胡琦 二十一世纪,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跟着提高。幼儿作为一个主体,作为未来的接班人,怎样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让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有创造力的人才,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往往不经意地强迫幼儿顺从自己的愿望,教师则受到思维定式的限制去对待幼儿;有的教师喜欢文静小孩;有的教师评价乖宝宝的标准是听话、不反抗;殊不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火花久而久之就泯灭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思维没有一定的模式,他不会被各种思维定式框住。幼儿会把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行为,随时以独特的方式释放,同时他的创意就这样在活动中产生了。所以幼儿时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它的优越性在于成人需要突破思维定式,突破规律性,而幼儿以新思维形式出现,自觉介入创造性思维之中,而这种创造性思维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循序渐进的进入复杂的思维之中,引导他们能够解决新问题,新事物,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来突破幼儿的思维定式。我想先针对生活谈谈对于突破思维定式的想法: 一、培养幼儿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如同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一样,人的大脑机能的发展,也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幼儿乐于动脑的习惯,经常向幼儿提些问题和鼓励幼儿多提问题,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我们的每次提问,都必须事先经过认真考虑和周密设想,既要明确,又要富有启发性,问题应是孩子能够回答的,但又是他们必须经过一番思考才能答出的。我们还要鼓励幼儿自己积极思考,好奇好问。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凡是孩子根据已有知识,经过努力,自己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动脑解决;一时难以自己解决的,可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在老师指导下,找到圆满的答案。这样,就能使幼儿求知欲越来越旺盛,思维活动越来越活跃,爱动脑、勤思考的良好习惯,也就逐渐形成了。 二,积极鼓励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我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是“老师教,孩子学,老师讲,孩子听”,听老师的话是对的,但如果强调过分,就会在孩子的头脑里产生一种“思维定势”——想问题,按照一个固定的思路;办事情,总在一个传统的框框内进行。这种孩子又怎能有思维的灵活性呢?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认为,幼儿的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精神与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是直接相关的。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幼儿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创新,而不拘泥于传统思维习惯的精神。对于那些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精神,勇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及别出心裁的主张的孩子,更是要积极给予鼓励,充分给予肯定。 三,引导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多角度思考问题就是使幼儿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这种做法能有力地促进幼儿思维多端性的发展,使幼儿的思路越来越开阔,对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不应忽视引导、训练幼儿思维的多端性。比如,自由活动、外出散步时,可以问问幼儿:“利用正方形积木可以做什么?”“风筝挂在树枝上了,有哪些办法可以把它弄下来?”充分地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四,启发幼儿灵活运用已有知识。 启发幼儿灵活运用已有知识,不仅能使已有知识更加巩固、扎实,接受新知识更加迅速、容易,而且能使幼儿知识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因此,它也是培养幼儿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积极地为幼儿灵活运用旧知识而创造条件。当学了磁的性能后,可以请小朋友帮“老奶奶”找一找掉在地上的针;学过“2”、“3”、“4”、“5”的组合分解后,让小朋友自己来给“6”、“7”、“8”、“9”组合、分解;学过10以内加减法后,要求小朋友以最迅速的方法,从9条“小鱼”中拿出七条“小鱼”;手工课学过对边折找中心的知识后,在计算课讲“等分”之前,也可先请小朋友平分方形纸,平分蛋糕,以至平分水果;常识课学过“透明”的知识后,语言课可要求幼儿不用“明亮”、“晶莹”,而用另一个意义相近的新词,来形容玻璃窗。久而久之,幼儿的思维就能越来越灵敏,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曾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则例子:在观看马戏表演时我们会发现,巨大的大象,往往能安静地被拴在一个小木桩上。事实上,大象的鼻子能轻松地将一吨重的东西抬起来。如果它想逃走,只需要用点力就能把木桩拔起!那么,为什么它不懂得这样做呢?原来,大象从幼小无力时开始,就被沉重的铁链拴在木桩上,当时不管它用多大的力气

浅析初中生物理学习中的思维定势

浅析初中生物理学习中的思维定势 江苏省兴化市戴窑初中焦新华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也称作“刻板印象”)。 思维定势可表现出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思维定势对于问题解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思维定势的作用是: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二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大量事例表明,思维定势确实对问题解决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甚至造成认识上的错误。针对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的表现及其对策,归纳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无视物理概念对数学的制约 案例1:在理解ρ=m/v这一公式时,许多同学套用数学的思维模式,忽视密度的特性,而单从数学角度认为ρ与m成正比、与v 成反比;在理解R=U/I这一公式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认为当电压等于零时,电阻也等于零。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由于大部分物理量可以定量表达,而部分教师教学中常常侧重针对结果的“机械计算”,缺少“过程与方法”,因此,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撇开公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造成了运用公式分析物理问题的思维定势。 克服这种思维定势的主要措施: 首先要强调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公式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物理实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决定关系。例如,“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其次要明确公式的来龙去脉,防止单纯用数学方法代替物理概念,减少纯公式数值代入计算的训练,让学生善于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描述物理问题,真正建立起物理上的数量关系,把数学表达式与物理本质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受到相似情景的干扰 案例2、在标准大气压下做托里拆利实验,玻璃管处于竖直位置是,管内的水银面比管外水银高出75cm,如果将玻璃管倾斜放置,管内外水银的高度差是()

突破思维定势

突破思维定势 篇一:突破思维定势 第一节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即思想习惯,是由过去的感知影响当前的感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 思维定势可能有经验性、合理性,但也往往具有强大的惯性和自我封闭性,所以其影响有优有劣,有利有弊。优良的习惯会提高思维的合理性和效率,不良的习惯往往会成为思维障碍甚至个性缺陷,即如人们常说的“思维情性”、“思维定势负效应”。即使是新产生的“当前的感知”,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产生负效应。所以,突破思维定势成了创新思维的第一要义。 就质量改进技法的思维方法而言,思维定势主要有专业定势、设计定势、心理定势、经验定势和逻辑思维定势等形式。 一、专业定势 专业定势是指因从事某一专门技术和行业所产生的思维定势。突破专业定势,就是当我们在进行质量改进活动中面对改进对象(现象或问题)时,应该有意识地、主动地跳出该对象通常所在的专业技术领域或者行业范围,转向其它专业技术或行业领域去寻找类似现象和类似问题,参照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及途径,并分析它是否可以被借鉴、移植或改造运用。 二、设计定势 设计定势,是指设计时思想认识上受到原设计思想、设计方法、设计图纸、设计程序、设计工艺配方及设计产物的束缚而形成的思维定势。 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技术设计的完美性和先进性总是相对的,更何况许多问题在设计时是难以预料的。突破设计定势,就是要敢于对原设计、原体系提出怀疑和反思。不因循守旧,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妄自菲薄,要常常问一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要这样?有必要吗?有什么可以改进的?还可能做得更好吗?等等。 三、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一种心理障碍,是束缚人们开发自身创造力的习惯性心理。只有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人的创造力才可能得到解放,而焕发出奇妙的魅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突破心理定势,主要是排除自卑、自满、成见、单向性和神秘感等思维定势。 (1)自卑 自卑是人们在自我评价上自我贬低的心理现象。表现在对困难望而生畏,对自己的创造潜能估计过低,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对成功不抱希望,等等。当然,亿质量改进活动中,还有一种自卑就是对所处的体系成组织缺乏自信。自卑是任何创造性活动的大敌。 鲁迅先生说:“一定要有自信的勇气,才会有创造的勇气!这尤其是对的。” (2)自满 自满是人们在自我评价上自我满足的心理现象。表现在安于现状,不想改革,不思进取等方面。而这些必然会阻碍和压抑自身的创造力。 (3)成见 成见是人们对事物的主观的固定不变的看法。作为一种心理习惯,它体现为“思想框框”。这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人们常常用固定的思路、习惯的方式去面对问题,但往往得不到

打破思维定势教案

打破思维定势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打破思维定势 教学理念:无数事实证明伟大的创造,无数的发明都是从突破思维定势开始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常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它阻碍了思维开放性和灵活性,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呆板。这使得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也受到了阻碍。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善于创新,不被条条框框所限制才是成功最重要的精神所在。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节心理健康课,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度过愉快的四十分钟。 师:在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先来考考大家。我们先来看一道趣味题。 一个公安局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正下到难分难解之时,跑来一个小孩,小孩着急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这孩子是你的什么人”老头问。公安局长答道:“是我的儿子。”请问:两个吵架的人与这位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公安局长是女的,小孩的妈妈) 有人曾将这道题对一百个人进行测试,结果,只有两个人答对。后来,又有人将这道题对一个三口之家进行了测验,结果,父母猜了半天没答对,倒是他们的儿子(小学生)答对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因为我们通常的思维就会认为公安局长一般是男人,所以习惯性认为公安局长是小孩的爸爸,其实啊这是思维定势在作怪,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有关思维定势的内容,今天上课的主题是跳出思维定势。 2.第二环节 师:那到底什么是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的含义:人们在长期的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条件反射,简单来说就是习惯于用以往常用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分析和解决问题。 思维定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例如同学们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你做得熟悉了,下次碰到同一类型的题目你不需要多加思考马上就会做

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doc

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 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 1、张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只运用了大脑想象区大约15%的空间,开发这个空间应该从想象开始。 2、培养发散性思维 一个问题假如存在着不止一种答案,通过思维的向外发散,找出更多妥帖的创造性答案。当我们思考砖头有多少用途的时候,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可以给出我们如此多的答案:建筑房屋、铺路、刹住停靠在斜坡的车辆、砸东西、压纸、垫高、防卫的武器 3、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不经思考分析的顿悟,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表现之一。在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可能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大胆的猜测,急中生智的回答,或者新奇的想法和方案等。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留住这些突然闯入的来客,努力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 4、培养强烈求知欲 当人们在对某一问题具有追根究底的探索欲望时,积极的创造性思维由此萌发。精神上的需求是产生求知欲的基础。我们要有意识的设置难题或者探索前人遗留的未解之谜,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把强烈的求知欲望转移到科学上去,不断探索,使它永远保持旺盛。 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像曲别针一样,至少有亿万种可能的变化。也许我们正在被困在

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囿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这时一定要明白,这种境遇只是因为我们固执的定势思维所致,只在勇于重新考虑,一定能够找到不止一条跳出困境的出路。 突破思维定势的事例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此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几个月之内就销售了几十万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显然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都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规定过电扇必须是黑色的,而彼此仿效,代代相袭,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都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常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思维定势。时间越长,这种定势对人们的创新思维的束缚力就越强,要摆脱它的束缚也就越困难,越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 据传媒报道,我国国家进口商品检验局的王局长曾为袖子问题苦恼了好几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王局长发现:我国市场上出售的羊毛衫、棉毛衫和衬衫,普遍都存在着袖子长出

打破思维定势的方法和案例

打破思维定势的方法和案例 我们常常会因为过去的经验而形成固定的想法,并将之运用到以后的生活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固然为我们节省了时间,但也禁锢了我们的创造性。 那么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呢,下面为您介绍如何打破思维定势的方法和案例,供参考! 思维定势的成因 心理学上的“心理定式”,就是用过去形成的经验来衡量新的事物。人们在认知人或事时,总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知识、认识来判断,而在主观上有一定的定型。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使人以一种已有的固定看法为根据去认知一个新的事物。 当然定势思维并不总是让人“上当”,它首先具有积极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按类型来记忆事物,判断事物。头脑里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可以使我们在认识同一类新的事物时,更加省力,更加容易,不再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客观事物千差万别,情况又总是在变化,如果总是“老眼光看人”,凭“想当然”办事,有时也会出错,就会出现我们上面说的那些情况。不但如此,定势思维还容易妨碍人们的创新,有很多定势的思维束缚住了我们,只是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谁能突破定势思维,推陈出新,就更容易成为这个时代的赢家。从而控制全局。 思维定势的作用 1、积极作用 定势效应能使人在客观事物、客观环境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对人和事物知觉的更迅速、更有效。个体在认识新的事物时,头脑里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正是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才使个体对新事物认识的迅速、有效,而不至于需要长时期的摸索。知识、经验的可贵正是在这里。特别是人们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所产生的定势效应,其积极作用更是明显。见月晕而知风、见础润而知雨,就是例证。刑侦警察能一眼辨认出小偷、

突破思维定势

第一节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即思想习惯,是由过去的感知影响当前的感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 思维定势可能有经验性、合理性,但也往往具有强大的惯性和自我封闭性,所以其影响有优有劣,有利有弊。优良的习惯会提高思维的合理性和效率,不良的习惯往往会成为思维障碍甚至个性缺陷,即如人们常说的“思维情性”、“思维定势负效应”。即使是新产生的“当前的感知”,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产生负效应。所以,突破思维定势成了创新思维的第一要义。 就质量改进技法的思维方法而言,思维定势主要有专业定势、设计定势、心理定势、经验定势和逻辑思维定势等形式。 一、专业定势 专业定势是指因从事某一专门技术和行业所产生的思维定势。突破专业定势,就是当我们在进行质量改进活动中面对改进对象(现象或问题)时,应该有意识地、主动地跳出该对象通常所在的专业技术领域或者行业范围,转向其它专业技术或行业领域去寻找类似现象和类似问题,参照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及途径,并 分析它是否可以被借鉴、移植或改造运用。 二、设计定势 设计定势,是指设计时思想认识上受到原设计思想、设计方法、设计图纸、设计程序、设计工艺配方及设计产物的束缚而形成的思维定势。 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技术设计的完美性和先进性总是相对的,更何况许多问题在设计时是难以预料的。突破设计定势,就是要敢于对原设计、原体系提出怀疑和反思。不因循守旧,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妄自菲薄,要常常问一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要这样?有必要吗?有什么可以改进的?还 可能做得更好吗?等等。 三、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一种心理障碍,是束缚人们开发自身创造力的习惯性心理。只有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人的创造力才可能得到解放,而焕发出奇妙的魅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突破心理定势,主要是排除自卑、自满、成见、单向性和神秘感等思维定势。 (1)自卑 自卑是人们在自我评价上自我贬低的心理现象。表现在对困难望而生畏,对自己的创造潜能估计过低,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对成功不抱希望,等等。当然,亿质量改进活动中,还有一种自卑就是对所处的体系成组织缺乏自信。 自卑是任何创造性活动的大敌。 鲁迅先生说:“一定要有自信的勇气,才会有创造的勇气!这尤其是对的。” (2)自满 自满是人们在自我评价上自我满足的心理现象。表现在安于现状,不想改革,不思进取等方面。而这些必然会阻碍和压抑自身的创造力。 (3)成见 成见是人们对事物的主观的固定不变的看法。作为一种心理习惯,它体现为“思想框框”。这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人们常常用固定的思路、习惯的方式去面对问题,但往往得不到破,摆脱不了困扰。 成见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习以为常,熟能生巧”。它也一样会束缚创造性。所以,郑板桥强调“熟中求生”、“熟后求生”、“回到生时是熟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