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新时期江苏作家群创作心态及审美追求_张春红

论新时期江苏作家群创作心态及审美追求_张春红

论新时期江苏作家群创作心态及审美追求_张春红
论新时期江苏作家群创作心态及审美追求_张春红

2012年12月

第1卷第6期Journal of Bengbu College Dec.2012 Vol.1,No.6

论新时期江苏作家群创作心态及审美追求

收稿日期:2012-08-09

作者简介:张春红(1969-),女,江苏宿迁人,副教授。张春红

(宿迁学院教师教育系,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新时期江苏作家群阵容强大,老中青三代作家中均有领军全国文坛的写作者。由于受吴越文化和楚汉文化的共同滋养,江苏文学呈现出江南士风和苏北民风两种风格特点。又由于江苏地处沿海,处于本土文化与海外文化辐射与反辐射的交汇地带。因此民性中又兼具包容的品格与开阖的秉性。这些共同形成了江苏作家群独特的创作心态和审美追求:一方面,受江南士风的影响,江苏作家多迷恋于静水深流的唯美主义文学,潜心于“形式”的探求,文本表现为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对虚构和想象的痴迷,对人性深层痼疾的探询等;另一方面,江苏作家又能够沉入到民间,坚持民本主义写作立场,敢于抒发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敢于披露生活中的种种丑恶,使得写作带有极强的历史意识和对人类生存价值与意义的拷问。

关键词:新时期;江苏作家群;创作心态;审美追求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2)06-0035-06

Analysis of Writing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Pursuit

in Group of Jiangsu Writers in the New Era

ZHANG Chun-hong

(Department of Teachers Education,Suqian College,Suqian,223800,Jiangsu)

Abstract:In the new era,lineup of writers in Jiangsu province is powerful.Some of these writers lead na-tional literary.Jiangsu Literature showes two features of gentries style in south of Jiangsu and folk custom in north of Jiangsu,which is affected long-term by Wu Yue culture and Chu Han culture.Because Jiangsu province is located along the coast and in the intersec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character of people includes opening and closing.These form the unique writing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pursuit in group of Jiangsu writers.On the one hand,Jiangsu writers are keen on aestheticism,which is influenced by gentries style in south of Jiangsu.They concentrate on the"form",pay attention to daily life,obsesse with fantasy and imagination and explore the deep problems of human nature.On the other hand,these writers can sink into flok,insist on people-oriented writing position,express their experience of life and disclosure all kinds of ugly in the life.Therefore,writing psychology is a strong sense of history and a kind of concern on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human survival.

Key words:the new era;group of Jiangsu writers;writing psychology;aesthetic pursuit

文学带有地域性特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地域性不仅会影响区域内作家个体的性格气质与审美情趣,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地左右该地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新时期以来,江苏作家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学“苏军”正逐渐成为当代文坛的一支劲旅。

文学“苏军”若从地域跨度上分类,可以形成苏南、苏中、苏北三个作家群方阵;从时间上梳理,可以形成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三个时期的作家群方阵;而从文学的流派或者作家的风格上

DOI:10.13900/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16688104.html,ki.jbc.2012.06.008

剖析,则又可以形成小巷文学、乡土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等若干个作家群方阵[1]。本文所论的新时期江苏作家群,从时间上来看,是指“文革”结束后活跃在当代文坛,并取得骄人成绩的江苏籍作家;从空间上来论,则主要是指目前工作和生活在江苏的作家,而非仅仅单指籍贯隶属于江苏。其中苏南作家群以苏州、南京为中心,苏中作家群以高邮、兴化为根据地,苏北作家群则以徐州、连云港为堡垒。

1静水深流的唯美文学

一般来说,人们对“江苏的记忆也就是江南的文化记忆,精致、唯美、忧伤,虽然灯红酒绿、笙歌处处,但总有一种骨子里的颓废”[2]。评论家汪政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对江苏文学做了精确的注解,也对江苏的文化品格做出了阐释。的确,江苏文学的首要气质便是精致唯美。费振钟认为这得益于江南文人“形式主义”的特长。在其著作《江苏文学与江南士风》中,他详细分析了江南文人为什么在“形式”创造方面有独特的发展:一是源于江南文人的心理气质,他们的感受力细腻敏感,对“形式”具有精致的分辨能力;二是江南文人的生存受到压抑,智慧才能没有别的地方可以释放,只能放在“形式”创造上面。虽然评论家陈晓明对此持有不同的商榷意见,但他也承认江苏文人的确迷恋于“形式”方面的追求。这使得江苏作家群在创作中既体现出个体风格上的差异,又在审美趋向上具有某种地域化共性,如对至美的追求、对意境的营造、对形式感的把握、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处理等。

江苏作家偏好于描写世俗化的日常生活,以及在种种凡俗中升腾起的无奈情怀与人生智慧。苏童代表作《妻妾成群》、《红粉》、《妇女生活》的惊人之处正是对那种旧式生活的精细刻画,这种感性主义的写作态度轻而易举地酝酿出作品的诗情画意,并且使它们透出一种近于颓废的抒情心态。同样,叶兆言的《夜泊秦淮》和《挽歌》等系列也将某种伤感发挥到极致。在这些作品中,你会发现,无论是爱情、生命,还是事业全部都笼罩在一股人算不如天算的宿命论般的气氛里。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江苏作家显然更崇尚一种冲和、超然的生存态度和生存智慧。如在陆文夫、汪曾祺、范小青等人的笔下,并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充斥在作品中的都是日常的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小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泡沫。然而,他们却能够从容地应对生存的虚无,在芜杂的日子里活出精彩、精致的艺术化人生。就像陆文夫《美食家》中的朱自冶,一碗面条都能吃出不同的花样:是重青少青、重浇少浇、宽汤紧汤、硬面软面、是堆头还是要过桥……沉醉在精细到极致的美食享受中,政治风云便风清云散般成为在路上的人生的点缀。所以,高晓声笔下的农民绝对不同于张一弓、陈忠实、路遥等作品中的同类农民形象,李顺大、陈奂生们身上更多的具有一种水性特质:机智、狡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随遇而安。当然,他们的性格也就少了些许主人翁的意识。

说到人物身上的水性特质,无疑也是源于江苏文化是一种水性气质的文化,造成该地区的文学也总弥漫着一股水气。水的文化实际上就是智者的文化,我们很容易在江苏作家身上发现这种生存智慧。高晓声曾说自己的创作是“苦涩的现实主义”,即是说他一方面主张小说应该反映现实,作家应该干预生活;另一方面,他认为这种反映应该有分寸,作家应该知道有些生活是干预不得的。所以,他为《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等作品留有一个“光明的尾巴”。陆文夫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宽容与厚道,他也批判现实,但这种批判是有保留的,善意的,他从不作强烈的批判。陆文夫不止一次地说过,情感要磨,文章也要磨,不能太有棱角,正如酒,不能现烧现喝,那就太苦,而要陈,一陈就甜了。汪曾祺的小说更是有一种大音希声的冲淡,他不去苛求情节的起落和戏剧化的冲突,即使是历史的更替与人世的沧桑,他也能以一种静观的态度而处之,用平和家常的言语叙说市井间的日常故事,在他的叙述下,俗世的纷争渐渐离我们远去,而生活中的美好与善良却更加清晰地回到我们的身边。“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故人往事》)。在岁月的交替中,自然本真的生活趣味沉淀了下来,最功利的生活却以近乎超功利的方式呈现出它的自然、率性与本真境界,彰显质朴、沉静、豁达的品性。老一辈作家这种仁心与恕道、退避与守常、冲和与审美的智慧也影响到江苏后辈作家,比如范小青与储福金。对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赤脚医生万泉和》,范小青在写作笔记上写过这样一段话:“隐去政治的背景,不写文革,不写粉碎四人帮等,不写知青,不写下放干部。所以,除此之外,就只写在万泉和眼睛里看到的事情和他听到的事情(少数)。”[3]这是江苏作家对写作的自觉追求。

江南士风带有浓郁的烟花脂粉味,这使得江苏文学不自觉地带有柔媚、女性化的气息,形成江苏作家群的女性崇拜情结,同时也为当代文坛奉献了一大批光彩夺目的女性人物形象。像叶兆言中篇小说

63张春红论新时期江苏作家群创作心态及审美追求

《状元境》里的沈三姐,范小青《女同志》中的万丽,叶弥《现在》中的全金……最出色的当属苏童与毕飞宇的写作。苏童在其代表作《妻妾成群》等作品中试图去探究女性们如何面对年华的流逝?如何去处置内心深处的一腔情愫?又如何去面对所处的生存困境?而毕飞宇在《青衣》、《玉米》、《玉秀》、《玉秧》等作品中将女性转为女人,从而使他笔下的人物呈现更多的世俗气,因而也就显得更为生气勃勃。由于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江苏文学不由分说地多了一份脂粉、凄艳与温婉之气,这种由人物形象所支撑的写作风格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作品的叙事框架、故事图式、主题原型与语言色调。

由于在创作上追求精致、唯美、柔媚的形式特点,江苏作家群的创作整体上呈现出一股书卷气。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诗歌,江苏作家们前赴后继地用六朝骈赋和南宋长调一样典雅、绮丽、流转、意象纷呈的语言,来呼应、渲染来自历史的“丽辞”传统。在江苏作家群的审美理想中,怎么写永远比写什么更重要。如果据此再细加辨别,我们可以发现,江苏作家在艺术形式的追求中组成的是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艺术的忽略与粗糙在江苏文坛是不能容忍的,它标举出文学作为“专业”的特质,这也使得江苏的年轻作家们总是面临着先天性的巨大压力。

2质朴苍茫的民间写作

真正有意味的写作应该是一种始终坚持本土化的创作。对于江苏作家来说,或许阵容最整齐的步伐莫过于同执民本写作的姿态和民间的本土立场,这种民本意识突出表现为对苦难的忧患意识和为民请命的豪侠精神。“泥土的芬芳、农民的气息以及乡村的情感成了支撑江苏作家农村题材小说的主要艺术酵母”[4]。作为一种创作心态,江苏作家群对土地、乡土和人民的感恩,不仅有效地消除了同类作家习见的身份焦虑和乡土焦虑,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小说的深层特征。诚如毕飞宇所言:“每一场血和泪的呻吟以后,总要挑出两个人来买单: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女人。我特别愿意把买单的人挑出来写写,想看看他们内心真正的活动是什么。”[4]纵观江苏作家群,特别是在陆文夫、汪曾祺、范小青、叶兆言、赵本夫以及苏童等作家的作品中,有许多源自生活的平民谱和乡土谣———贴近生活并真实地解读生活、敢于抒发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敢于披露生活中的种种丑恶。汪曾祺就认为“民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5],写作尽可能以俚俗之语写贩夫走卒,以杂许文言书写文人学士。《故里三陈》中的几个小人物———陈小手、陈四、陈泥鳅,就好似作家的乡里乡亲,作家借助作品对他们的不幸和痛苦寄予深切的悲悯,又为他们宝贵的精神与芬芳的人性喝彩。作品看似在写民俗,其实却是在讴歌家乡土地上的小人物,并以此探求人性的幽暗和光明。在这类作品中,汪曾祺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注视他笔下小人物的生活,抒写他们的悲欢离合和复杂的人生况味,作品洋溢着一种温暖情调,充满了对平凡人物美好人性的礼赞。

陆文夫的写作也如此。新时期他重返文坛后重点描写“小巷人物志”,使凡人小事在历史的坐标系统中寻找到各自恰当的位置。《小贩世家》通过朱源达的故事,不仅提示了“左”的顽症对一个普通小贩的摧残,而且还独特地揭示出悲剧的根源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过分厚重的传统观念的雾障。《美食家》描绘了吃客朱自冶,艺术地概括了建国以来几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与社会内容。作品以人们的美食权利为切入口,通过朱自冶吃客生涯的一波三折,反映了国家历史命运的变动脉搏,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

同样擅长书写凡俗小人物的悲喜剧的江苏作家还有高晓声,他开创了苏南农民“陈奂生”这一文学新典型。陈奂生形象在新时期文坛极具特色,作家把他置入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进行着色装扮。在陈奂生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民由试探到自信行走的每一步伐。《“漏斗户”主》中的陈奂生,一米八几的大个子,因为家里缺粮不得不经常低头弯腰、畏畏缩缩地向邻居借粮食,腰杆怎么也挺不起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开始有余粮了,他晃晃悠悠地去城里卖油绳,准备为自己置办一顶新帽子。此后,陈奂生又经历了包产、转业、出国等生活内容的变化,而伴随这种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则是作家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质量与生活态度的思考。

和汪曾祺、陆文夫、高晓声作品中的乡土谣有所不同,赵本夫则以“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兵痞匪首和鸡徒狗盗”的驳杂笔触沿革了楚汉文化的质朴苍茫。他写乡土却不局限于土地和农民,《卖驴》、《绝药》中的江湖异人,《刀客与女人》、《涸辙》、《地母》中的兵、匪、盗、丐、渔商、医、妓等,他们或者因为灾难被挤出家园,或者自己选择漂泊的生存方式,从而形成赵本夫小说两类引人注目的人物系列:蛮性的男人和魔性的女人。赵本夫描画的是“江湖”的乡土世界,他有意识地将笔下人物“去文明化”,把他

73

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12月第1卷第6期(总第6期)

们还原成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因此,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赵本夫书写着乡土中国的“前世”,而汪曾祺、高晓声、苏童、毕飞宇则书写着乡土中国的“今生”。

周梅森写作的根同样扎在赵本夫书写的那片大地上。只不过周梅森关注的视点是这片土地上近现代中国的煤窑和小镇。像《沉沦的土地》、《黑坟》等一系列小说,有着和赵本夫来自同一片土地的刚烈,但书写的不是从荒蛮到文明的农耕世界,而是从洋务运动到“文革”的煤矿史。他的创作或探索现代民族国家进程中的城乡冲突,或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观念、制度的变化,检讨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新旧力量的更替,特别是为改革必须做出的牺牲,演绎了社会大变革时期人性的秘密与人的变化,作品呈现苍凉、大气之态。

细细考辨下去,赵本夫、周梅森等人的写作似乎和我们共同想象中的江苏作家有着不同的审美趋向。如果我们从赵本夫、周梅森、朱苏进等人的创作来看江苏文学,那么江苏文学就是粗野、朴拙的刚劲,而非颓败、感伤的绮糜。这其实并不奇怪,艺术家黑陶曾说:“‘脂粉苏杭’是对江南的一种以偏概全式的粗暴文化遮蔽。此种遮蔽,时日已久。就我而言,江南是一个巨大、温暖的父性容器,它宽容地沉默着,让我任性地在其中行走和书写。作为一名在场者和见证者,我所努力追寻、说出并倾心热爱的,是‘江南’这块土地久被遮蔽但确实存在的另一种美,江南的异美———激烈、灵异,又质朴、深情。它那壮丽又凝重的自然山河,受伤却不改汹涌的现实生存,中断或仍在延续的民间历史,让我在满怀感动,领受着自己需要的写作及做人的启示。”[6]从历史的渊源而言,无论魏晋的丧家之痛,还是南宋的偏安之辱,抑或是明未清初的抗争,江南文化的这一筋脉从未断过。

不管怎么说,坚持民间立场的写作是江苏作家一贯的书写姿态。这种写作态度使文本的内容逃离了政治性的宏大叙事,回归到生活化的凡俗层面,从而更接近于人性的真实,也让文学回到了原本的面貌,因为它无须承担过多的负载,它只是流淌在人类心灵中的一支歌。

3苍凉悲壮的历史意识

中国文学的史传风格由来已久,江苏作家群中,不管是老一辈的艾煊、汪曾祺、庞瑞垠,还是年轻一代的黄蓓佳、苏童、叶兆言、毕飞宇,在他们的写作中,都表现了对旧日生活场景,甚至是臆想中的历史氛围的浓厚兴趣。庞瑞垠一直以历史小说著称于江苏文坛,他的《秦淮世家》三部曲以百万字的篇幅,以谢、尹、邹三个家庭的命运为轴心,展示了广阔复杂的社会关系,借助当下的思想高度和力量,穿透历史的层层遮蔽和缠绕,力图抵达历史之“真”,写出“我”眼中的历史。他追求历史史实的“神”似,而非“形”似,这使得小说具有巨大的伸展空间和涵括力。

在青年一辈作家中,苏童是对历史兴趣很浓并有多方面探索的一位,他的小说充满着历史、感伤、怀旧的气息。从《1934年的逃亡》、《罂粟之家》、《米》,到《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再到《碧奴》,相当完整地构成了苏童历史叙事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写作序列。苏童的写作不可能完全遵循实录历史的定律,他的创作更多表现为解构历史,重叙历史,想像与虚构历史。他写历史,并不注重故事和人物,他所看重的是历史的时空因素与氛围。以他自己颇为看重的长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为例,作品从主题、人物,到细节、语言都曾受到许多评论者的诟病。主人公端白十四岁登基,一开始是以童稚的“好奇”目光来面对这一切,但不久他感到了束缚,感到了自我的迷失,最后终于走上了昏庸、专制、荒淫的公式一般的帝王之路,小说充满了传奇色彩。这篇小说与其说是在叙述历史,倒不如说是苏童以历史与帝王文化这种极端的形式来追问与逼视人性,来探讨人性的丧失与救赎。“我随意搭建的宫廷,是按自己的方式勾兑的历史故事,年代总是处于不详状态,人物似真似幻”[7]。苏童这段话中的“勾兑”一词准确地传达了他对历史小说的定位,也说明了他的历史小说的虚构性与主体性,这也许就是他作为文学家与历史学家在对待历史时的重要区别。

同样,黄蓓佳的《新乱世佳人》也将家国集于一体,不但细腻地展示了民国时期大家族的旧式生活,刻画了一系列新旧女性形象,而且还对兴衰于明清的漕运、盐商经济文化圈中的苏中城乡生活,以及世俗文化的流风余韵做了真切的描绘。叶兆言除了在小说这种虚构的文体中遐想逝去的世界,还通过大量的随笔去梳理特定领域的历史,去频频回望“过去”的生活。他的《杂花生树》、《陈旧人物》以现代学术史为内容,写出了他自己的感受,复现出了逝去的人物,并将学术、历史钩沉与人物刻划结合在一起,论人、论事、论史,生动活泼,趣味横生。

在文学的省际想象中,江苏作家看似成为集体的逃世者和避世者,有的逃向时代不详的前朝旧乡,有的避于乱世之中,处变不惊,应对自如。但在这样的“逃”与“避”的“躲闪”中,江苏作家群的另一种

83张春红论新时期江苏作家群创作心态及审美追求

面目反而在对峙中更加清晰起来,那是一个积极的“入世者”各擅其长的文学景观。这不单单是因为苏童写成了《蛇为什么会飞》,范小青泼墨了《城市表情》、《百日阳光》,叶兆言谱写了《去影》、《马文的战争》等现实题材作品,使他们的创作形成了自己对峙自己的复调,而是因为江苏作家群中还有着周梅森这样大写现实中国的作家。

在周梅森的小说《人间正道》、《绝对权力》、《中国制造》、《至高利益》、《国家公诉》中,旧式的“正邪相对”、“清官模式”被接到新时代中国的官场社会,显示出周梅森对中国官场社会的洞悉能力,对大众乌托邦幻想的驾驭能力,因其同时将叙述控制在主流意识形态宽容的范围之内,彰显了“主旋律”题材的江苏文学可能的高度。在1990年代文学“去政治化”的大背景之下,周梅森,包括范小青,复活了近代曾经一度风靡的“政治小说”传统,并赋予“弘扬主旋律”的时代内容。

当然,在面对现实的问题上,江苏作家还表现了能“上”能“下”的从容。和周梅森的宏大叙事不同,韩东、朱文、吴晨骏、黄梵、郭平等却沉溺于小说“小”说,他们进入的是俗世庸常世界,关注的是心灵幽暗之处的卑污。他们写无聊的城市青年、猥琐的男人、无辜的女人、垂危的病人、婚姻的失败者、痛苦的单恋者、精神胜利的单身汉、丧失名誉与前途的人……,如朱文所说:“小说文本的呈现,如同生活的流动。”现实似乎无须经过刻意的拣选,无须经过作家的过滤,一切皆可朴素、本色的进入到小说,这就是江苏作家群别样的审美观念。

4“草色遥看近却无”

江苏文学绚丽多彩、活跃繁荣。江苏作家群更是努力把笔触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历史和现实的前进步伐,改革浪潮的新鲜讯息,普通百姓的生活变迁,打工者们的艰辛历程,以及军人的生命风采,儿童的心灵世界等。但当我们再进一步去考察这个群体时,便会发现除了地域性范畴外,这个群体内部实在存在着太多的审美分歧。

实际上,“文学中的地域风情其实是在语言中展现的风景线,用来建构这种风情的材料是语言是那种有意味的地域语言”[8],在中国,没有哪一个省份能像江苏一样拥有三种完全迥异的汉语方言(吴方言、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和以方言集结成的悬殊近二十年生活物状的板块(苏南、苏中、苏北)。“方言土语就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产物,它与民俗、民情是互渗的,或者说它们干脆就是同一个东西”[9]。所以,作家语言个人特点决定了他能否融合于某一地域乃至某一流派,亦是形成作家风格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方言分化如此明晰的江苏,作家们无法摆脱来自母土的召唤,他们的创作自然呈现出割据的态势:陆文夫、苏童之于苏州,叶兆言、朱苏进之于秦淮,赵本夫、周梅森之于徐州,汪曾祺之于高邮,毕飞宇之于兴化……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还有作家们的写作步伐。在江苏文坛,老中青三代创作队伍整齐,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上都是一支素质很高的队伍。然而正是这种秉性阻碍了他们成军作战的脚步。比如属于同一方域的陆文夫、范小青,他们对苏州河的摸索和小巷文学的书写,呈现的只是年代上的延续,而不是同一阵地的集结登场。还有掮先锋文学大旌的叶兆言、苏童、格非,90年代以后,叶兆言踏上新写实的末班车,苏童尝试求变的新文体写作,格非则在消隐六年后重踏先锋大河。因此,江苏作家群群星璀璨,却未能形成一条夺目的银河系。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江苏作家群不能像“陕军”、“鲁军”、“晋军”、“川军”、“湘军”一样,呈现出军团式写作景观呢?答案是否定的。如上所论,作家以文学风格为印记,势必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某一地域文化滋润下的作家群体本身就充斥着割舍不断的共性。

江苏自古以来就处于南北文化激烈碰撞的前沿阵地和本土文化、海外文化辐射与反辐射的交汇地带,这一特殊的文化地情孕育了江苏民性的两面性:包容的品格与开阖的秉性,这也成就了江苏作家群独特的创作风貌。虽然吴越文化和楚汉文化差距迥异,但二者存衍于共同的文化归属:一是积极入世的理想主义。两种文化既包括积极入世的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现实精神,又都包含超越现实的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审美追求。二是道德理性主义。江苏作家惯常以强烈的道德使命感切入生活和社会,无论是执著于现实的陆文夫、毕飞宇,还是实验先锋的叶兆言、格非和苏童,他们的作品往往都以倔强、凝重的一面,表达着道德理性审视下的文学精神。

二十世纪末,文学呈现多元化的走向,市场化、大众化、传媒化联袂而至,文坛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曾经代表地域性的文学季刊、期刊,诸如《钟山》、《天涯》等地域文学刊物不再统领文坛,代之而起的是以商业为依托的大众文学,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网络写作。地域化写作恰恰就在这个时侯不合时宜地开始明晰:文坛军团建制勃兴一片。从这个角度来看,江苏作家群似乎缺少一份“默契”,迟迟

93

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12月第1卷第6期(总第6期)

亮不出军旗。但是,“文学走到今天,地域这一概念应该是不再重要或必须超越的了,我们即使选择一个发生在特定地域里的故事来描述,或者直接告诉我们作为现在人的复杂而骚乱的内心,这一切后面也应该有一双打量整个人类的眼睛,有一种面临世界文化趣同的状态,在各种纷至踏来的文化潮流中稳舵前行的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重要的作家是人类某种心灵历程的承担者和叙述者”[10]。所以,当我们仔细分析江苏作家群时,就会发现作家们并没有拒绝这种地域文化性,相反,文本在透着浓浓的地域文化风味的同时,对地域这一概念是有所超越的。先锋小说、新写实、反腐题材等,无论文体上的革新还是思想上的嬗变都足以作为这一佐证。

新时期江苏作家阵容庞大,成绩突出。作家们为文为人的品性以及他们的根植并超越性的创作早已具备了成军的条件,“文坛苏军”只是一个形式罢了。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支独特的支流,相信“苏军”会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出现,纵横四海。

参考文献:

[1]储东巍.试论新时期江苏作家群的整合[J].绥化学院

学报,2009(2):93-95.

[2]汪政,晓华.多少楼台烟雨中———江苏小说诗性论纲[J].小说评论,2007(3):23-28.

[3]汪政,范小青.灯火阑珊处———与《赤脚医生万泉和》作者有关无关的对话[J].西部·华语文学,2007(5):95

-113.

[4]毕飞宇.《平原》让我充实[N].金陵晚报,2005-09-22.

[5]汪曾祺.《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J].读书,1982(8):56-61.

[6]黑陶.漆蓝书简———书写被遮蔽的江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2.

[7]汪政,晓华.江苏文学风格散论[J].山花,2008(12):140-152.

[8]春荣.新时期的乡土文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65.

[9]张卫中.新时期小说的流派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286.

[10]董小玉,娄吉海.家园的篱笆:从地域分区看文坛的“四个作家群”[J].文艺评论,1998(4):

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

35-41.

(上接第23页)平面曲线时,得到了其曲率和挠率满足二阶常微分方程。

当S21(1)和H21(1)上的伪球面曲线是平面曲线时,我们容易得到其曲率均为常数,当然,由曲率和球曲率之间的关系知,其球曲率也是常数。

参考文献:

[1]O'Neill B.Semi-Riemannian Geometry[M].California:Academic Press,1983:47-68.

[2]叶彦谦.常微分方程讲义[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50-70.

[3]Breuer S,Gottlie D.Explicit characterization of spherical

curves[J].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

ciety,1971,27(1):126-127.

[4]Wong Y.On an explicit characterization of spherical curves [J].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1972,4(1):239-242.

[5]杨正清.球面曲线的充要条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45-51.

[6]闫德宝.球面曲线为平面曲线的充要条件及其所在平面的方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8(15):4270-

4271.

[7]郑长波,李晓毅.三维欧式空间中的球面曲线[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2,34(1):56-58.

04张春红论新时期江苏作家群创作心态及审美追求

中国现当代作家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简介 中国现代、当代作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每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已》《药》《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杂文《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1)作品集简况: 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 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篇》(1922-1935) 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 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⑤杂文集十六部: 《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原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 (2)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 ①《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免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②《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涓生、子君》《弟兄》《离婚》。 ③《故事新编》:《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怀旧》。 周作人(1884-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五四”运动时期提倡“人的文学”,三十年代和林语堂一起鼓吹“闲适幽默”小品,抗战时期曾任伪职,著有《自己的园地》及《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现代著名诗人。工于旧诗,尤长于七言,诗词具有爱国精神,著有《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文学家、学者。首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揭开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序幕;发表新诗集《尝试集》。对“五四”运动有一定贡献。主要作品有《胡适文存》等。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一署郭鼎堂。四川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叶圣陶(1894-198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他编过《小说月报》和《中学生》等刊物,1921年,他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研习中国书画的一名学生,也许对中国的传统美学体会更多更深刻一些,兴趣也更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下面从以下几点试析:人生哲学,独特性,人生美艺术美,其价值。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体现在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这种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其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如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花与果。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美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干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一,来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

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我国的美学科学体系的建设有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个他自己的美学体系并在我国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渊源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虽然发源于康德,但对他的美学观念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个学说:一个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一个是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朱光潜在英国留学期间对西方美学史进行了极为深入、细致的钻研,谙熟西方美学史上的客观派和 主观派的美学论争。他并不赞同其中的任何一派,认为这两派的观点、体系都有偏颇之处。他主张调和、折中这两派并超越这两派的思想,但无法做到。当时他的主导思想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即把主客观统一于心。他认为自然界元所谓美与不美,美是人们心中的看法,即欣赏,你认为它是美的,那么它就美,你认为它不美,它就不具备美的特性,美丑完全在于人的心。他说:“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在他这里,欣赏就是表现,就是创造,就是艺术,这是一系列的等式。它具有以下特点:不用抽象地思考,不起意志和欲念;必须在观赏的对象和实际人生之间隔出一段距离;在无意中把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模仿在想象中所见到的动作姿态,使人体器官起特殊的生理变化。这些特点融会了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路斯的内模仿说等,形成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欣赏思想。另外,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能在中国形成很大影响,还有其美学的历史根源。他和王国维的美学思想都源于康德。王国维认为欲望是人的生活本质,人因为有欲望并受到压抑而觉痛苦,要想解脱痛苦,惟有美。因为美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朱光潜的美学欣赏思想和他是一致的。 (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对时代的影响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问世之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代。他的美学理论只能使文艺成为超现实、超阶级、超道德、超功利的东西,而人则成为超然于物表和世外,清净无为,不带人间烟火气的“神仙”。在那样一个危急的时刻,很多青年看不到出路,彷徨无所依,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正好成了一些人的解脱良药,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精神家园。 (三)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的对立面 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相对立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另一条美学路线。鲁迅早期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受王国维、尼采和El本的厨川白村的影响,在哲学基础上都认为是外界物质力量压抑人的生命而产生苦闷,这种苦闷的象征即是文艺。后期的鲁迅翻译了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著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但他毕竟是从文艺理论这方面来谈美学的,并不是纯美学。所以,当时的美学领域还是由王国维、朱光潜的思想影响着。要想清除其影响,必须在哲学的基础上,对美学的根本问题加以清理和批判。这项重要的工作是由蔡仪先生担当起来的。 二、20世纪40年代美学的代表——蔡仪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日益扩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日益成熟。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总结,虽然主要阐述的是文艺政策和文艺理论,但也提出了美学上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这样,旧美学的矛盾、弱点就暴露了出来。批判旧美学,建立新的美学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这一时期蔡仪先生出版了《新美学》一书,构建了新的美学体系。 蔡仪的新美学体系的主要观点就是:美应该在美的事物本身去寻找,既不能求诸外界,也不能在人心中寻找。这便确立了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当时唯心主义在美学领域还占统治地位,而朱光潜是各种唯心主义美学理论的译介者和综合者,所以,蔡仪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进行了集中批判,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美学观。主要批判内容有以下几点。

中国作家协会

中国作家协会 中国作家协会是中国各民族作家自愿结合的群众性的专业团体。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结构图

中国作家协会的主要职能: 1、组织作家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文学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文学艺术学养。 2、坚持文学创作的正确方向,推动多种艺术风格、流派的充分发展;对优秀的创作成果和文学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 3、加强文学理论建设和文学评论工作。提倡和鼓励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切实加强对创作思想的引导。 4、发现和培养文学创作、评论、编辑、翻译的新生力量,关心青年作家的成长,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文学队伍。 5、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作家。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学交流,促进各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6、努力办好本会所属的报纸、杂志、出版社和网站。坚持正确导向,不断提高质量,努力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7、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巩固和扩大全国各民族作家的大团结,增进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作家以及海外同胞中作家的联系、交流和友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8、推进中外文学交流,参加国际文学活动,增进同世界各国作家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社会进步。 9、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加强协会管理,加强会员自律,维护会员的民主权利和正当的经济权益,保障会员从事正当的文学活动的自由。 10、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并与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为会员从事创作、评论和其他文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服务;举办作家的福利事业,积极帮助会员解决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困难。 11、广泛联系志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学的文学社团;做好业务由本会主管的全国性文学社团的管理工作。 发生过的重要事件: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6月—1976年10月) 1966年6月,江青、张春桥炮制的中发66号文件批转全国,对文艺界实行“犁庭扫院”、“彻底清洗”。一大批著名作家被揪斗和批判,当时在作协主持工作的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刘白羽、副书记严文井、张光年和一大批中层干部亦受到批斗。作协及所属报刊的工作全部陷于瘫痪。1966年6月15日,中宣部派工作组进驻作协。6月30日,作协成立革命委员会筹备领导小组。许翰如任主任,荣正一、郭庆云任副主任。7月14日,中宣部工作组撤回,文化部工作组进驻,队长郭新友、作协划归文化部领导。 1966年8月12日,经群众选举成立作协革委会,同时经文化部党组批准建立作协新的革命委员会,许翰如任革委会主任、荣正一和刘剑青任革委会副主任。 1967年初,原革委会取消,造反团控制了作协党、政领导权和机要室等部门。1969年1月8日,中央派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作协。9月重新成立革委会,主任张僖(军代表),副主任李季,革委会下设政工组、办事组,由11人组成。1970年年底,全国开展整党,作协恢复党的组织生活,并成立支部,李季任书记。 1973年初,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成立了文化部、文联、作协干部安置办公室,由吴庆彤(国务院办公室主任)兼主任,王敏(文化部人事局长)、张僖任副主任。 中国作家协会存在的问题:

中国作家协会2013年新增会员473人名单

中国作家协会2013年新增会员473人名单 人民网北京7月4日电(记者黄维)7月2日晚,中国作家协会发公报(2013年第1号),公布了2013年新发展的作协会员473人名单,比之前公示的474人少一人。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在采访中表示,少的这一人是原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乌以强,因其个人挪用公款、受贿等问题,在公示期间被举报,故将其除名。 据介绍,乌以强曾在《时代文学》、《当代文学》、《山东文学》、《烛光》等期刊发表《车站》、《父亲》等中短篇小说、散文。他历任乡党委书记、县农业局长等职;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发表小说、散文100余万字,多次获奖。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敬老楷模”。2013年5月,因涉嫌挪用公款、单位受贿被聊城市纪委双规。不过在作协6月的公示名单中,还有乌以强的名字。对此,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称,“由于作协会员的申报材料在3月份就已搜集完毕,(到公示)期间都在整理材料,当时作协对乌本人的违法行为并不知情,故乌以强才会出现在6月的公示名单中。” 在此次公布的名单中,按省份来看,山东、江苏、浙江三个省分别为人数最多的前三甲,其中山东省29人为最多,江苏省27人排第二,浙江25人位居第三。 作协入新会员一事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留言:祝贺祝贺,壮大队伍。尽管我们是沧海一粟,但我们看到了希望,文学的发展一浪高过一浪。也有网友提出建议:希望成立中国业余作家协会。拒绝专业作家、签约作家、文联、作协官员加入!对于《甄嬛传》作者吴雪岚(流潋紫)、《步步惊心》作者任海燕(桐华)等网络作家加入作协,有网友留言表示赞同:看到那些网络作家的名字真爽,也许加入作协对网络作家有利有弊,不过看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还是很爽! 中国作家协会2013年新会员名单(473人) 北京14人 王海平、刘宗、孙朝成、李宏燕(女)、李德禄、杨建业、杨振东(辰东)、沈钰(女)、宋丽暄(携爱再漂流,女,满族)、孟飞(女)、胡莅蓉(女)、郭宏若、郭晓惠(女)、唐欣恬(小鬼儿儿儿,女) 天津7人 万镜明(女)、王晨辉(王小柔,女)、刘向阳、刘晓鸥(女)、李重远(岩波)、张彦、唐绍忠 河北11人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一、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1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单选题】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我的答案:× 1.2音乐何需“懂” 1.【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我的答案:√ 1.3美术何需“懂” 1.【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我的答案:× 1.4文学何需“懂” 1.【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我的答案:× 1.5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单选题】()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中国作家协会新会员名单(共378人)

中国作家协会2010年新会员名单(共378人) 中国作家协会2010年新会员名单(共378人) 北京7人:王金龙、兴安(蒙古族)、吕亚兰(吕约,女)、张本瀛、李培禹、董华、霍艳(女) 天津11人:王红江、付婷婷(女)、田子、宋群利、张牧笛(女,满族)、张金明、张春雷、苏连硕、陈子茹、赵勤(七堇年,女)、扈其震河北10人:丁占武(满族)、王虹莲(雪小蝉,女)、孙耀、安秋生、宋俊良、张建丽(女,回族)、李会存、李艳荣(女)、邸延生、魏增军(西门) 山西11人:马玉隆、王太文、孙喜玲(女)、张新乐、李来兵、李金山、杨全喜(杨遥)、武卫东(唐晋)、徐大为、郭天印、高菊蕊(女) 内蒙古10人:马端刚、巴特尔(蒙古族)、田培良、任建、张渺(女)、李学江、赵耀东、袁玮冰(满族)、锡林巴特尔(蒙古族)、额尔敦哈达(蒙古族) 辽宁16人:尹守国、王多圣(满族)、安勇、张忠军、张艳荣(女)、李国征、李彦君(李燕子,女,满族)、李春林、李维宇(女)、沙爽(女)、邱江(百里无忧)、陈桂卿、赵玉华(女)、高翔、曹秀、戴一光吉林8人:于德北、王国华、纪永亮、张艳姝(女,满族)、李如天(朝鲜族)、李铁龙、桑永海、程伯承(程远,满族) 黑龙江5人:王宏波、王满、邓士君、赵福成(诚然)、桂石延边1人:林国雄(朝鲜族) 上海12人:丁言昭(女)、丁建顺、王伟

强、王雪瑛(女)、羽扬、张斤夫、林裕华、唐灿辉(唐池子,女)、徐大隆、桂国强、钱国梁、喻军江苏18人:马国福、王方(庞培)、王玉琴(女)、申赋渔、庄晓明、张健(张羊羊)、李洁冰(女)、李新勇、沙凡、肖进(肖静,女)、邵顺文、祖丁远、徐玲(女)、盛永明、黄孝阳、傅俊(女)、颜燕华(燕华君,女)、魏琪浙江23人:王元骧、王国侧(慕白)、卢云芬(女)、朱晓军、许顺荣、张文兵(马叙)、张畀愚、张益、李浔、陈芳(女)、陈荣力、陈集益、卓介庚、周亚平(女)、郑亚洪、郑竹三、郑宏杰、胡伟泉(泉子)、袁明华(大元)、高亚鸣(女)、黄哲贵、詹政伟(格致)、潘维安徽5人:孔阳(女)、方雪松、王善廉、吴晓、耿直福建9人:朱二(朱双一)、池敬嘉、吴谨程、李昊(女)、杜成维、邱仁森、陈荫夫、黄莱笙、雷德和(畲族) 江西11人:毛小东、卢永华、余昭安、李治平、杨帆(女)、陈政、罗聪明(女)、袁萍(阿袁,女)、彭宏英(英涛,女)、程建平、舒龙山东15人:尤克利、王汶成、王常芳(女)、代士晓(女)、石玉奎、李再孝、李奕安(瑛子,女)、李辉、闵凡利、陈丽萍(女)、姜勇、赵冬苓(女)、徐颖(女)、曹瑞欣(女)、戴升尧河南17人:刁仁庆、方斌、申艳(女)、朱怀金、朱巍、米成洲、纪建泰(老骥)、严双军、李正品、李列生、李栓成、陈麦启、胡钺(女)、赵玉丽(女)、殷德杰、黄轶(女)、黄培需湖北10人:马竹、牛维佳、王乐元、叶贤恩、刘明恒、

中学生审美观念

大家都知道九中“一日常规”,那么又有多少人真正遵守了呢?上面明确的说明了在教室走廊里不追逐打闹、喧哗,不讲粗话脏话,不开无聊的玩笑,不玩不正当的游戏,做到讲话轻一点,语言文明一点,走路慢一点;可是我们的行为又是怎样呢?似乎完全相反了吧! 注意仪表,穿校服,戴校徽,举止文明,见师长同学应主动问早、问好,进校后要使用普通话交谈。校服,不仅仅是穿,还要穿的符合中学生的要求。现在,改校服的问题日益严重,校服,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它能反映出一个学校所独具的风格特色。所以,校服的合适与否,美观与否,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认为中学生的衣着打扮要符合自身特点。中学生就像高粱拔节,本身就具有一种青春向上的自然美。大诗人李白有一句诗“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我觉得把它引伸到衣着打扮上也是合适的。中学生的美不在于华贵,带耳坠、戒指反而让人看了别扭。中学生的美在于自然、青春、朴素。 大家都不喜欢校服吗?是校服的问题?还是我们审美问题?一个人的穿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心理需要和审美取向,带有极强的个性色彩。目前,一部分学生以穿着“奇装异服”为美,在校园中形成了一股爱慕虚荣、哗众取宠的不良风气。 中学生正确的服饰审美观念要在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教育,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一、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其次,审美个性受到学校文化、学习者、消费者、自身自然条件、年龄、性别、时代特色因素的制约。中学生在服饰审美方面,如果能把握这样一个总原则,就可以逐步提高服饰审美素质,形成良好的服饰审美修养。 服饰要与本人的年龄、身材、时令场合等因素相吻合。比如,有一些同学的头发搞得怪怪的。于是我就把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开一个座谈会告诉学生这样的头发很很难看。但这些学生却说:“老师,你不知道这是风度。”我觉得中学生对真正的风度没有理解。我就告诉他风度是指人的举止姿态,通常用潇洒、端庄、大方等溢美之辞形容风度之美。如举止彬彬有礼、仪态淳朴大方、谈吐高雅有致,风度并不是虚浮于表面的东西,而是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的自然延伸。你们学生的风度,应该具有学生和青春、自然、朴素的特点,在学习、工作、生活、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勤奋向上、进取、求实、朴素、大方、乐观、谦和、活泼的精神风貌。相反,沉迷于模仿明星的举止仪态会使人感到装模作样。同时我还告诉中学生语言是人的心灵之窗,语言的文雅得体或粗俗失当也反映人的外在形象的重要方面。因为它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操、知识素养和性格气质的外露,语言是外在形象的重要标志。行为是一个人最直接最实际的表现。行为美最能反映人的心灵美。 二、我认为应该鼓励中学生爱学校,穿校服。因为这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和青春活力的美感。穿校服能令学生明白穿校服是以朴素大方为主,因为校服是朴素的,而学生经常穿校服也是想学生明白穿校服是一种美德。校服也能使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校服不但能让别人知道这学生就读的学校,更让学生在穿校服时记起自己的学校,学生经过这样的思想,可以令他们对学校培育出一份情。穿校服最重要的优点便是能给其它人一个有礼貌的样子,因为校服穿得整齐便能给人有一个好印象。可以说穿校服是中学生的责任,而穿校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第六章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 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 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谈文学创作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谈文学创作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谈文学创作神马都是浮云 与大家谈谈文学创作 铁凝 今天,我想结合我自己的创作,跟大家谈谈我在小说创作中经常思考的一些问题。 一、感受生活。 我觉得,一个作家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素质。平时,我也接触一些业余,说我们的生活里好象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呀,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的过日子,怎么到有的人笔下就变成小说,怎么我就发现不了什么奇怪的事,可以变成小说的事呢?这个问题,我不能不承认文学需要天才。但是,文学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一个作家对生活感受能力的程度,也的确对他们的创作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说体验生活,到农村去(或到其它一个地方),打着铺盖卷,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也是一种办法,但决不是唯一的。所以,文学来源于生活,就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这是千真万确的。关键是你对生活的感受。 什么叫感受生活呢?感受生活实际上就是感受人生。体验生活也就是体验人生。把这个意义扩大到这一层以后,你就不会局限于仅仅是对生活中的某一件事的发现。 我一开始是怎样少走弯路呢?我觉得,每一个作家,最初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敏感区。因为,尽管有才华的作家都是非常聪明的,但他一个人不可能包罗万象。我就不可能象蒋子龙那样,他小说中那种宏大的场面,大起大落起伏跌宕的情绪、气势,就不是我生活的敏感区。假如我没有发现这一点而忽然发现蒋子龙的作品在社会上很叫得响,那么,蒋子龙写改革,我也写改革,他写一个《乔厂长上任记》,我就也来一个张厂长上任记、李厂长上任记,那就会失败的。那是一种很愚蠢的办法。 我自己的敏感区在哪儿呢?通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在那些平凡的人和事当中。引不起大家注意的地方,恰恰是我对它有敏感。我发现了它,我就抓住它不放,一味的追求下去。这样,我终于找到了我在生活中的敏感区。找到了这个敏感区以后,我就在文学创作的练习中,少走了一些弯路。在业余当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他去拼命地追求自己所不擅长的,结果,就走了很多弯路,使创作出现了苦恼,自己产生了苦恼,也给编辑造成了很多苦恼。 我在从事专业创作以前,在一个文学刊物当编辑,每天都接待许多来自基层的业余。 有一天,来了两位农民,自称跟申跃中是老乡,还跟我们领导提出,“要成商品粮才能写作”(笑声),说他们干活很辛苦,申跃中现在是吃商品粮,每天总是写(笑声)。我们领导说:“申跃中是先写出作品才商品粮,你们也先写出作品再商品粮。”俩人特别高兴的走了(笑声)。不几天,写来一篇小说,还附了一封信。我一看,说让我们“读完小说速商品粮。”(笑声)可那篇小说呢?完全写的是他们非常不熟悉的生活,城市的公园里,柳树下,椅子上,一男一女,题目叫《约会》,女的叫尼娜。我想,假如他们对文学有兴趣的话,他们的敏感区在哪儿呢? 另一位老作家刘真,有一次跟大家讲课,说有一件事把她弄得头疼了好几年。文革中,邯郸地区的两位青年农民一开始就写了一个三十多万字的长篇,还一定要作家扶植他们这个长篇。刘真一看那长篇,简直没一点儿基础。刘真也不敢说,还得给他们谈,这两位是哥儿俩,哥哥叫咚咚咚,弟弟叫锵锵锵(笑声)。他们写的也都是距他们非常遥远的上层的政治斗争,根本不是他们所能够驾驭得了的生活。刘真为这件事很痛苦,直到文革后期,这个长篇才算作罢。 我绝对不是给大家泼冷水。真正有志于文学的青年,首先要考查一下自己的感受能力。有个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比犯错误更坏,那就是迟钝。你是否考查一下

中国文学的审美观

中国文学的审美观 1.审美观定义 审美观: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感、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文学审美观:中国传统的美是由作品、作者及客观环境构成的。 2.中国人主要思维方式 ⑴整体性受儒家、道家以及佛教影响,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因而中 国人思维方式为中庸,兼顾,联系,和谐和统一。 ⑵模糊性混沌状态,尤其是中国古代。与西方不同,西方认为非美即丑, 非丑即美。 ⑶直觉性注重经验,整体思考。讲究感觉、灵感、内省和内心体验。 ⑷求同性思想一元化,统一化。 3.中国文学的美学智慧 主要受儒家,道家和佛教影响 ⑴中国文学的一大特点——抒情。创造意境或者意象,其中意境分为物镜 和情境。 a.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主要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并兼容了道家道 通为一,及佛教人与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因此,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密不可分。举例,北雁南飞,代表送别,好友分离;“举头望明月”,意味思乡,思念某人。 b.虚实相生以道家有无相生的思想为基础,并兼容了儒家言近旨远尤其佛 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思想。举例,唐代诗人张继。 当然,中国文学作品还是注重真实。文学作品反应作者的品格和志趣,“文如其人”。举例,王维,鲁迅。 c.韵味无穷显然以禅宗不立文字作为基础,并兼容了儒家、道家言不尽意 的思想。举例,晚唐诗人,李商隐,《锦瑟》。 ⑵君子人格重视仁义礼智,这些道德标准也影响到文学的评鉴。举例,诗 圣杜甫,心系朝廷,百姓疾苦;南宋诗人陆游,年迈还担心如何收复中原。 反例,元代诗人杨维桢,诗词写得不错,影响力较大,但论者对其评价却

抑多扬少,或许是因为他个人行为放浪。 4.唐诗的审美观 唐诗以实用为目的,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原则,追求自然的审美情趣和含蓄蕴籍的风格,这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倾向。 ⑴揭露政治的黑暗和批判统治阶级腐败现象的诗歌。这类诗有《丽人行》、 《车行》等数篇。 ⑵忧国伤时之作。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感念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流离漂泊, 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如名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⑶以诗言志,也是中国的传统,往往诗人作诗的目的并不在于玩赏词句,而 是借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言明志向。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 炬成灰泪始干”, 还有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材的研读需要积极的审美心态 (1)

教材的研读需要积极的审美心态,亲历亲为,以获得独到的体验和真知灼见 薛老师的这些话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这些观点让我联系到了自己的实践教学。在十二年来的教学中,我不乏激情,在对教材的研读中就如我在破冰行动中的对次培训的期待中所说的那样,“教学中我总纠结在教材挖掘深度的把握上”,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我发现我的问题用专业语描述就是教材研读层面上的问题。 薛老师的讲学,让我肯定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理念,并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信。在我们学校的老师中,平时听课交流中,我们对课堂评价加分的,往往就是教师对教材的活用。就如薛老师说的,再好的教参也代替不了自我阅读。只有追求真正的阅读过程,直接的阅读体验,才会有新鲜的阅读感受。 在这个观点的支撑下,我认为是与语文教学中的对学生阅读教学要求是相通的。作为语文老师,要教好语文固然不会忽略阅读教学,而要备好一堂语文课,在对待教材研读的势必重要!要细说自己如何研读教材,我想我依然还不够力去总结,但我在孩子们阅读指导中的效果足以证明我将如何对待教材。先让我在分享一个我的课堂反思案例吧: 在教学《乌鸦喝水》的课堂上 花了一宿做了的课件,终于在5月9日上演了,实际上课堂上突显了备课的预设效果:1〈乌鸦喝水〉动漫导入,吸引了班上每个学生的眼球,也聚焦了孩子们的心。2 〈乌鸦反哺〉〈狐狸与乌鸦〉等故事的引入,更是丰富了乌鸦在孩子们内心的印象,不仅是会动脑,不怕吃苦,还有小乌鸦对乌鸦妈妈的孝心,使得孩子不再讨厌乌鸦的黑,即使是被骗的经历,也在孩子们心里美化为“善良”“可爱”。 回想这堂课成功不仅是课件的使用,其最首要的是问题的设置: 1 你认识乌鸦吗?它是什么颜色的?你喜欢吗?在你评价之前,我们一起来了解〈乌鸦喝水〉这件事。 2 乌鸦为什么要喝?(引出“”口渴“比较”渴“”喝“) 3 它遇到了什么困难?(读文或看图回答——瓶口小,水不多) 4 你碰到这困难会怎么做?(鼓励学生想象,大胆发言) 5 乌鸦是怎么做的?(找出”叼起“”一颗一颗地“”终于“通过动作理解辛苦,并品读感悟) 6 从乌鸦身上,你学会了什么?它是只什么样的乌鸦?

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

论文关键词:审美观;传统;中国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前言审美观,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观点。其实这个概念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出的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二、审美观的产生审美这一活动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类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其二是个人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从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对审美这一活动就已经有了一些浅薄的意识。但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体现在艺术活动中,而是体现在生产劳动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产劳动是审美的母亲,最早的美与美感都孕育在生产劳动中。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同样,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物的审美观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审美观的时代性。三、审美观的形成那么中国普遍的审美观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呢?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在很强的归纳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黑格尔在评价《周易》时说:“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很显然“纯粹的抽象”正是大信息量的具体容纳,它抛弃了许多具体事物的形式外壳,而留其本质。我们祖先最早所认识的“象”,原本是“道”的物化形式,这个道,以依稀朦胧的物象为形式,可以说,自“象”诞生起就具有一种高度抽象从哲学层面上是要高于对事物的模仿的。或许在漫长的文明史中,这种高起点的哲学和美学的抽象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的。但是,从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到的情况看,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美学自从发端就占据了一个较高的哲学立场。不同的思想理论,导致了不同的好恶标准,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根据整个世界的地域来区分的话,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种观点;而根据时代变迁则可分为传统和现代。在16世纪和19世纪,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孕育出现代文明,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审美观。随着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漫长的积累形成的过程中,道家美学“真”、“味”等带有强烈民族心理的审美命题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形式,道家美学,对于纯粹的艺术发展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道家师法于天地,抽象于自然的美学观确实为艺术审美明确了方法。”取物观象”的抽象方法需要对艺术表达方式反复推敲,这种对抽象的追寻,也是所有艺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完美的民艺品都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四、中华特色的审美观华夏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思想融合的一只大的文化体系,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华夏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决定了我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它的多元结构,形成多样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态,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审美趣味,自然也是多样的。而其特定的历史和民族的内容,在我国美学史上,表现出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内涵。这一切,只有深入到深层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得到解释。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史上,儒、道、佛三家,既是各自独立门户,有不同的学说,但又不断互相融合,长期共存,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华夏文化,就其主要特征而言,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的,或者说是人本主义的。当然我们这里借用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这些词语,是为了表述其以人为中心这一本质特征。至于其具体的内涵则与西方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有很大差异。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同于一般的动物,孟子说:

藏族审美观念初探

藏族审美观念初探 ——西北少数民族审美观念研究之一 郭郁烈 [摘要] 本文认为藏族审美观念是由世俗的和宗教的两个层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它们共同的指向是善。以善为美构成了藏族审美观念 的核心。 [关键词] 审美观念世俗与宗教以善为美—————————————————————————— 藏族作为中华民族成员中具有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民族之一,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文化观和社会历史观,审美观作为任何一种完整的文化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藏族文化中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是藏族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复杂内容结构和存在形态的文化类型,其审美观念同样具有混融复杂的内容结构和存在形式。通观藏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审美观念其实正是藏族的民族精神实质和价值指向所在。这种内在地凝聚着藏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的观念就是在藏族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精神中蕴含的不同于中国儒家传统的“以善为美”。在藏族文化中,这一观念包含着两个层面,即抽象的宗教观念的层面、具象的世俗观念及其实践——行为的层面,这两个层面是既相互矛盾对立、又相互渗透统一的,它构成了藏族审美观念的基本内容和特色。 一 藏传佛教明确地把善做为人生境界中的最高追求和理想。在藏区影响最为广泛的格鲁派便把人生境界区分为依次递进、价值不同的三重:三恶趣(地狱、畜牲、饿鬼)、三善趣(天、人、阿修罗)、涅槃寂静(常、乐、我、净)三个层次。三恶趣的世界是充满了残酷、痛苦的世界,在这里,或者被熊熊烈火焚烧,或者在无间地狱中遭受不尽的折磨,或者变成饿鬼,永世不

得一食,或者变成牛羊马猪等牲畜,任人鞭打和屠宰。三善趣的世界虽然比三恶趣的世界要好得多,生活在这里的有情众生可以得到一世的享受和幸福,但这些都是暂时的、无常的,因此,这种享受和幸福本身就是苦,上述二重世界六种层次的境界都是苦难的深渊,是六道轮回的世界。涅槃寂静的世界是对苦难的六道轮回的世界的超越。它是佛教出离世间的最高理想境界,其特征则是“常、乐、我、净”,与前两个世界的“无常、苦、无我”相对立。“常”就是超越肉体生命的有限而达到的寿命无限,“乐”就是超越现世无常之苦而获得的绝对自由,“净”是在清除了七情六欲等俗常之绊后达到的情操高洁。面对上述三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每个有情众生何去何从?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自由选择。而个人的自由选择即构成“前业”,它决定一个世俗的人死后进入哪个世界。所谓作恶得恶果、自食其果;行善得善果,亦自享其果。这便是佛教的人生观。佛教的任务就是教化诱导人们逐渐超越、脱离“三恶趣”,再脱离“三善趣”的六道轮回的苦难世界,最后进入涅槃佛国的美妙世界。在这里,人生最高的境界涅槃便是佛教的最高的善,也就是最高的美。那么,如何实现、达到涅槃的境界,获得善即美呢? 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认为,通过修炼“三士道”的人格境界可以实现佛教最高的善即美。修炼“三士道”需要有两个前提,就是亲近善知识和思维人身难得两个问题,也就是首先要向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高僧名师接触和靠拢,从他们那里受佛教的启蒙教育,由此投入佛门,成为佛教徒。投入佛门后,便要经常想到有暇圆满的人身难得,认识到这得之不易的人身就是修持佛法的最大资本。作为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时刻想到在短暂的人生中抓紧一切机会修学佛法,唯有佛法——“三士道”才是受益无穷的法宝。“三士道”是三个不同的人格境界或心灵境界。宗喀巴的目的是通过这三个不同的人格境界,使心灵逐渐得到升华,最终达到超乎现实世界的涅槃境界,获得高于世俗价值的价值——佛的价值。①下士道是指脱离三恶趣、生人天善趣的人生境界。宗喀巴大师说:“总的说来,浊世中有情的种姓有各种各样。 ①参《拈花微笑》,班班多杰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274页。

《中国作家协会入会申请表》填表说明

~ 《中国作家协会入会申请表》填表说明 《中国作家协会入会申请表》请用70g及以上标准A4纸单页正反双面打印。请勿自制、复印申请表或更改表格内容、制式。填表前,请仔细阅读此说明。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 一、“所属团体会员单位”栏,请从下列中国作协45个团体会员中选择你所属的会员单位填写。中直(国直)系统申请者,请直接注明中直或国直。 中国作协团体会员单位:北京作协、天津作协、河北作协、山西作协、内蒙古作协、辽宁作协、吉林作协、黑龙江作协、上海作协、江苏作协、浙江作协、安徽作协、福建作协、江西作协、山东作协、河南作协、湖北作协、湖南作协、广东作协、广西作协、海南作协、重庆作协、四川作协、贵州作协、云南作协、西藏作协、陕西作协、甘肃作协、青海作协、宁夏作协、新疆作协、兵团作协、延边作协、解放军、中国石油作协、中国铁路作协、中国煤矿作协、中国国土作协、中国电力作协、中国冶金作协、中国水利作协、中国石化作协、中国化工作协、全国公安作协、中国金融作协。 二、“主要从事何种文学样式”栏,请从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外国文学翻译、影视戏剧文学、儿童文学、综合(从事文学编辑、教学、组织工作者)等样式中选定一种。如创作样式多,请确定文学成绩突出的一种填写。 三、“本人所在单位意见”栏,要签署意见并盖公章。自由撰稿人可不填单位意见,但须由所属团体会员单位签章。 四、“所属团体会员单位或介绍人意见”栏,如为团体会员推荐,须签署意见并盖公章;个人介绍须有两名中国作协会员签名或盖章。 五、“出版或发表的代表性作品”栏,请按实际情况依次填写: 1、个人文学作品集:须为合法出版物。限填3部。非法出版物请勿填写。 2、单篇文学作品:须为国内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或报纸副刊上发表的有影响的代表性作品。限填5篇。 3、其他:网络作品,须为在具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网站上发表的原创完本作品,注明网站名称、作品点击量。影视、戏剧作品,注明首播或首演单位。翻译作品,注明原作者姓名、国籍及语种。 4、合著作品,注明合著者。自费出版作品,注明“自费出版”。除综合类申请者,请勿填写编著、编辑类作品。 六、“获奖情况及作品影响”栏,“获奖情况”限填省级以上重要文学奖项。其他获奖情况,可综合说明。作品的转载、评介、翻译、改编等情况可综合说明。 七、“推荐意见”栏请勿填写任何内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