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寺庙基本布局图

寺庙建筑

一、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

②、四大天王

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注:不是四大金刚啊,)佛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他们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罗吒(zhā),手拿宝珠,有的说拿大刀,有的说拿琵琶。统率毗(pí)舍阇(dū)(癫狂鬼)。

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名毗(pí)流驮(tuó)迦(jiā),手拿金刚杵(chǔ),有的说拿剑,统率鸠(jiū)盘荼(tú)和饿鬼。

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名毗(pí)流博叉,手持龙(好像也有持蛇的),统率臭饿鬼。

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名毗(pí)沙门,一手持伞,一手持银鼠(神鼠)。也有手托宝塔的。统率夜叉,罗刹等。在佛教里托塔天王和多闻天王是一个人,是哪吒他爸,在《西游记》和《封神榜》被改成两人了。

中国人将四大天王汉化,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说“四大天王”是“佳梦关魔家四兄弟”,其实是中国人的创造,并非是佛经中的记载,只是小说内容而已。

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面——职“调”;(琵琶可以“调”音,取谐音)

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因宝剑“锋”利,取谐音。)

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紫金花狐貂(白鼠)——职“顺”:(貂皮摸着手“顺”,取谐音。与佛教的有区别了。佛教里广目天王手里拿的是“龙”,或者“蛇”。)

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掌混元珠伞一把——职“雨”;(有“雨”伞一把嘛,取谐音。与佛教有区别。佛教里多闻天王一手拿伞,一手拿“银鼠”或“宝塔”。)

③、韦驮菩萨

弥勒佛身后大屏风背面为神将韦驮。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该像为立像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则很有讲究:

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

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

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4)大雄宝殿:

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寺名。其北则摆放有燃香

供佛的大香炉。殿前各有旗杆一对,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有的还设一对雕龙柱或一对玲珑塔。殿内佛像前张挂着许多经幡、欢门及各种法器,使大雄宝殿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一般殿堂为三开间,大雄宝殿则为九五开间,象征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

①、一尊佛

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种造型姿势:

第一种:坐佛。

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直伸下垂,名为“成道像”。

或者: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名,这是“说法相”。

第二种: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栴(zhān)檀(tán)佛像”。

第三种是卧像。释迦牟尼涅像。释迦牟尼入寂钱向众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像。卧像四周大多塑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像。

②、三尊佛

有“三身佛”、“横三世”与“竖三世”之分。

A、“三身佛”:释迦牟尼佛的三种化身。

中尊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

左尊为报身佛:卢舍那佛

右尊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

B、“竖三世”:是按时间先后排列的;

中间为释迦牟尼,为现世佛;

左边(东)为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佛”,亦称“过去佛”;

右边(西)为“弥勒佛”,释迦牟尼弟子,亦是法嗣,也称“未来佛”。

C、“横三世”

所谓“横三世”是按空间、地域划分势力范围:

中间为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

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尼陀佛。

③、五方佛:

供五尊佛的通称东西南北中五方佛。

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佛身颜色:白色。代表意义:自性清净;所转烦恼:无明烦恼;

所成佛智:法界体性智。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为密宗金刚界五方如来之首,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

东方不动(身)佛;佛身颜色:蓝色,代表意义:法性不变;所转烦恼:嗔(chēn)心;所成佛智:大圆镜智。

南方宝生佛;佛身颜色:金黄色,代表意义:增益行愿;所转烦恼:我慢;所成佛智:平等性智。

西方阿弥陀佛:佛身颜色:红色,代表意义:平和安适;所转烦恼:贪欲;所成佛智:妙观察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佛身颜色:绿色,代表意义:一切成就;所转烦恼:嫉妒;所成佛智:成所作智。

④、七尊佛:

供七尊佛的是包括释迦牟尼之前的六佛。

过去七佛,又称原始七佛,佛经记载娑婆世界过去曾有七佛,而释迦牟尼(Sakyamuni)是最后一位。在他之前还有先出世的六佛(从左往右,即从东向西):①迦叶佛、②拘留孙佛、③尸弃佛、④毗婆尸佛、⑤毗舍浮佛、⑥拘那舍尼佛、⑦释迦牟尼。

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的四佛。

过去七佛,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的过去六位佛,加上释迦牟尼佛是过去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的七位佛陀。

殿内两侧多塑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此外,寺中常供奉的还有菩萨。菩萨中,属文殊、普贤、观音、地藏(zàng)菩萨最为著名。中国的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则分别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zàng)菩萨的道场,这也是中国特色!殿堂内的陈设也业已中国化,如殿外的照壁、牌坊、石狮、经幢、香炉、宝鼎、云板、台座、石灯、祭台、幡杆(藏(zàng)传有风马旗等;殿内的欢门、经幡、长明灯、供养台、供具、钟鼓、木鱼、磬、烛檠、蒲团等。

⑤、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十二圆觉)

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不过,大多数都为十八罗汉像。两侧各九尊罗汉。

⑥、三大士(或者大型海岛观音)

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龙。

海岛观音像:有些寺院于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而设观音像,立海岛上,观音右手据杨柳,左手托净瓶。海岛四周依据《法华经?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出《华严经?入法界品》)和龙女(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像作为胁(xié)侍(shì)。

⑦、东西配殿:

规模较大的佛寺在大雄宝殿两旁还有东西配殿。

东为伽(qié)蓝殿,供像三尊:波斯匿王(中)、柢陀太子(左)、给孤独长者(右)。

两侧常供十八伽(qié)蓝神守护寺院;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西为祖师殿,专祀该宗奠基与功绩卓著的祖师。

正中是禅宗初祖达摩禅师

左方是达摩六传弟子唐时的六祖慧能禅师

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

其他宗派的寺院,也有在祖师殿内加祀本宗祖师像的。

(5)四堂

指法堂、照堂、经堂与讲堂。一些大型丛林都会有法堂和照堂,置于大雄宝殿之后。

①、法堂:

为禅门演说佛法的地方。法堂内佛像已不是主体,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诵读经书或举行佛教仪式。

法堂的中央设一座台,安放案桌(讲台)和法座,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法座背后有一个大的屏风,常常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以佛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②、照堂:

在法堂之后,两堂实际上为一座建筑物的前后两个部分,前者为法堂,后者为照堂。寺庙的“主持”如果事情多,就由级别次一等的首座主持说法,因此不在僧堂(法堂)而在照堂进行,因此设法座。此地在僧堂之后,光线不太好,因此取名“照堂”,希望阳光(佛光)普照之意。这里也是寺庙管理人员如首座向僧人发布消息、处理事务之所。

③、讲堂:

亦位于大雄宝殿之后。讲堂也是讲说佛经的地方。中小型寺院没有法堂,就以讲堂代替法堂。如果有法堂,那么讲堂就置于法堂两侧的厢房内,或者安排在佛殿和法堂之间两跨院之中。寺院是演说佛经、念经、皈依力戒之所。

④、经堂:

为藏(zàng)经之堂和僧众念经之所。它与藏(zàng)经楼不同。藏(zàng)经楼是寺院图书馆,用以储藏(cáng)寺院内一切图书。藏(zàng)经楼则专门储藏(cáng)佛教经典,《华严经》曰:“自归于法,愿与众生;深入经藏(zàng),智慧如海”。汉式“经堂”与藏(zàng)式的“大经堂”也有所不同。喇嘛庙里大经堂类似汉式的“法堂”,是高僧说法之所。置于寺内主要位置,开间九到十间,高敞,宏大,可容纳2000多人听讲。

(6)四台

指乐台、拜台、高台、戒台四大台。皆为高台。四台名称不同,功能亦有重合。

一般寺院只会建其中一种,而兼其它几种功能。

①、戒台:一般称戒坛,古印度叫“曼陀罗”,中文译为“坛”。坛建在寺院内地势较高处,台子也较高,为僧众受戒之所。汉式寺院的坛场则建在寺院内空旷之处。凡是禅宗律宗寺院,皆在戒台前立一石碑,上书“禁荤酒入山门”,称“戒坛石”。

②、乐台与拜台:乐台俗称“月台”,有的送佛教派又称“拜台”,是寺中在佛前举行宗教仪式时,用来演奏佛教音乐的地方。一般建在大雄宝殿之前,其高度与大雄宝殿的须弥座相平。开间一般是三到五间,形状为方形。正面设一台阶。古刹的东西两侧还有两部台阶。

③、高台:在寺院独立处建台,该一般在丈二。台上建合院房舍或一组殿宇,是寺内极其尊贵处。主要用来供奉寺内主要佛像,如银川海宝寺,洛阳白马寺。唐玄奘曾在白马寺高台内翻译由印度带来的佛经。

(7)罗汉堂:

罗汉是释迦摩尼的弟子,男性僧人。又名阿罗汉,意译为“杀贼”、“不生”等,为明智应礼之人。佛教有的寺院设有罗汉堂,有的还单独建有罗汉院。

寺院供奉的罗汉有多种:最常见的有十八罗汉、十六罗汉和五百罗汉。唯有大型寺院方建,也往往是该寺最有华彩之处,如苏州的西园寺,北京西山的碧云寺,四川成都的宝光寺,上海的龙华寺,武汉的归元寺,昆明的筇竹寺等。

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槃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印度古代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的意思,和我国古人用“三”或“九”来表示多数很相像。因此,“五百罗汉”不一定就是五百,而且他们的名字也不是明确的。

正因罗汉的数量、姓名和造像没有经典仪轨依据,所以,各地寺庙在建罗汉堂时,往往数量规模和人物造型都可能不一致。

(8)禅房

又称禅屋、禅居、禅堂。禅宗寺院以“禅那”为宗旨。“禅那”意谓“思维”或“静思”,也就是需要安静地思考问题,这就需要静居之处,这就产生了禅房。禅房一般在寺院的后部或方丈室附近,修禅人居住之所。

(9)监院、方丈院

监院是寺院的总管,地位仅次于方丈。早期的寺院两者的区别在于:方丈是德高望重学问高深的僧人,该寺院的精神领袖;监院是该寺院的最高行政长官,寺院的实际管理者。唐代以后,对监院的选拔往往既强调有学问、懂佛法,又能认真

办事的僧人来充当,监院与方丈的职责开始混同。

方丈院是监院或方丈的正寝之所。一般在寺院的后部单独建一处房屋或院落,作为寺院住持的住所。古代维摩居士之石室为方形,长宽皆一丈,故曰“方丈”。后来的方丈室虽为寺院住持的住所,但并不奢华,面积也不大。后来的监院或方丈常在寺院旧房屋中处理公务,一些小型寺院,也不设方丈院,而将寺院内的旁院、跨院作为监院、方丈止息之所。

(10)大斋堂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僧人不管地位高低都集体就餐,决不能分散就食,所以众僧人就食处称之为“大斋堂”。大的寺院的灶房大锅一次都可煮饭一石以上,烧菜百斤以上。即使有如此大锅,对于一个有上千僧人的大型寺院,再加上四方慕名而来的云游僧人,即使有几口大锅也不能满足千名以上僧人在一起同时用饭,因此就产生两种用餐办法:一是分成几批用餐,以保证都在一个大斋堂用餐;另一种是分成几个大斋堂,以保证能同时用餐,基本上没有破坏集体用餐的古训。台湾的佛光山和中台禅寺等大型寺院皆采取此法。

(11)藏(ZàNG)经楼

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zàng)经阁,位置在佛寺最后一个院落,常为一座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cáng)佛经之用。在藏(zàng)经阁的两侧,设有配楼或配阁。这种做法后来传到日本。不过名称稍有不同,如日本法隆寺、唐招提寺的藏(zàng)经阁叫经藏(zàng),法华寺则叫经库。经藏(zàng)或经库内俱供奉付大士像,即我国六朝时梁代善慧大夫付翁之像。因为他发明了轮藏(zàng)方式,曾建立大层龛等藏cáng)经方法。另外,阁内还设释迦摩尼像,胁持二菩萨像。有的还供奉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法师像。

(12)碑楼、碑亭、亭台

碑楼是寺院用来安放大型石碑所建筑的楼阁,作用是防止石碑因日晒雨淋而风化破损。造型多为方形,四面开门,中间端放大碑。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式,与钟鼓楼楼顶样式相似。碑楼一般建在大雄宝殿前面院子的两侧,数量有一对、两对、三对。有的寺院为了不妨碍大雄宝殿的庄严气象,不在前面建碑楼而在前面两侧建碑廊。作用与碑楼相同。

石碑的碑记基本为三类:

一是介绍该寺历史,包括初建、重建时间,高僧、官员和文士在此修持、游览及其歌赋;

二是刊刻公示该院制度;

三是公布四方信士在寺院兴建或重建中布施者姓名及金钱数目。

有的寺庙还有图碑,刻录该寺的平面图。

有的千年古刹还把历代石碑包括已废毁的寺庙内石碑集中在一起,形成碑林。

凡是大寺、名寺,常请名家、大书法家来撰写碑文。其碑文也就成了文学和书法名篇。

有的寺院不建碑楼、碑廊而建碑亭,作用与碑楼、碑廊相同。造型亦多为方形,建在台基上,四面为四根立柱,无门,中间端放大碑。碑亭一般建在寺庙前院或后院两侧,左右各一。也有建在寺庙四角,共四个。碑亭整体一般涂成红色,顶部要用琉璃瓦。如皇帝赐的御碑,那就只建一座高大碑亭,放在中轴线上,皇权即使在提倡佛法平等的寺院也是至上。

亭台是供香客和游人休息形状不只是方形,也有六角、八角形。一般建在前院或后院的两侧。

(13)廊院与群房

廊院:是用回廊组成组成的院落,最早用于民宅和宫殿,后来以用于寺院建筑之中。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周廊式,四面都有廊,主体建筑物围在其中,前后或左右排列为一组建筑,这种形式最为常见,尤以唐代的寺庙为多;第二是断廊式。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屋。四面房屋拐角处用用廊衔接,北京和东北的民居四合院多用此种方式;第三游廊式。与断廊的建筑方式相近。区别是断廊的两边有墙隔断,外面看不见廊内。游廊两边没有墙,香客、游人、僧人在廊内可见廊外风景。游廊在寺院内作为常见。第四种是两座殿之间用廊衔接。这种殿又称工字殿。

群房:寺院内,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物皆建在中轴线上,僧人生活、工作用房则建在院子四周,或单座,或成排,这类房屋称之为群房。群房主要用途是作客房,用来接待来访者。此外也做办公之用,充当会议厅之类。有的寺院还把群房作为法堂、念佛堂,寺院历史文物陈列室。小型寺院还用来充当斋堂、僧舍等。

(14)斜廊和飞廊:

一般来说,寺院的主体建筑都很壮观,配殿则比较低矮、廊子就更低。这在建筑上突出了主殿。但为了形成一个整体或使用功能,设计人员又常常将主殿与配殿、廊子连结起来。两者由于高低不同,所以就构成斜廊。另外,楼与楼之间,阁与阁之间要连接,也必须架廊,架廊离开地面,在空中行走,这就是飞廊。斜廊和飞廊不仅使人们出入更为方便,而且使寺内一组殿宇显得更加气派庄严。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独创手法在寺庙建筑上的运用。

斜廊和飞廊建筑始于唐代,延续到明清。四川乐山无由寺后部石窟过道中即建有

斜廊和飞廊,上面还有两三处浮雕,代表着唐代木构建筑斜廊画面最高水平;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佛殿图上,左右两廊与大殿连接,其曲线十分美观;北京雍和宫大佛殿也建有飞廊。

(15)供养塔:

佛殿的佛像前设有供桌,桌上放着香花、时令瓜果、布施箱、佛灯等供物。据《法华经》佛前有十种供养:花、香、璎珞、秣香、涂香、烧香、幢幡、袈裟、技乐、合掌。供养塔就是放在供桌上的小塔,主要由石材雕琢而成,也有用金银铜铁锡制成,高约0.3米——0.6米不等,内置放小型佛像如浙江天童寺、阿育王寺、国清寺皆有供养塔。五台山南禅寺内为唐代供养塔。

(16)放生池:

建在寺院山门前,池的大小视寺的规模而定。如福州涌泉寺山门前的放生池,大到要在周围筑上矮墙,防止游人掉入水中。放生池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创立,由香客将购来的鱼在放入水中,以示佛家好生之德。唐代宗乾元二年(759),诏令天下寺院皆设放生池。放生池还能起到贮水作用,可用来救火。设计放生池时就要考虑与泉眼或河流相通,否则将是死水一潭。福建仙游的三会寺,其放生池为全国最大。

(17)经幢:

寺院建筑中一种石质立式小品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下面为基座,基座上面为幢身,最上部为出檐。檐子顶端为幢尖(幢刹)。如果幢身为二层、三层,则在每一层加上平座、幢身和幢檐,像三级宝塔一样。幢身上刻有经文,所以叫经幢。经幢皆用石料雕琢而成,没有用木料或其他金属材料的。多为六角形,六面雕刻经文。也有八面的。所刻经文多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有刻《般若心经》、《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也有的经幢上不刻经文,甚至连佛像、图案也没有,这种经幢叫“无字幢”,只起奉献供养品作用,并没有宣经作用。

寺院经幢建筑规模,要视该寺规模、知名度和经济状况而定。大都寺院只有一两座经幢,有的甚至没有,山西洪洞县西山严泉寺经幢多达十六座。经幢一般建在寺院的殿后、殿之旁侧或山路回环处,游客容易忽略。

三、寺院建筑构件

1、石狮子:

佛教对狮子非常推崇。《景德传灯录》云:“释迦生日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据《智度论》:“佛即是人中狮子。凡所座、床、地,皆曰狮子座”。因此佛寺到处可见狮子作为装饰构件,如山门两侧会有石狮守门,各门枕石上的抱鼓也刻出狮子形象,石望柱、狮头柱、夹杆石、门楣、迟头石、栏板、栏杆柱头、门芯板也多刻成狮子形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

北宋开宝寺、仁王寺皆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上,做法事,讲经”。

2、基座:

寺庙建筑物的基础部分,分为基础座和高级座,以显示寺内建筑物的等级和风格。普通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随着院落的进深,基座逐渐升高。大雄宝殿基座通常称为须弥座。须弥山是佛教中“世界中心最高山”。把大雄宝殿置于须弥座上,借助于台基高隆的地势,周围建筑群的烘托,以显示佛殿的宏伟庄严。

3、屋顶:寺

院建筑物屋顶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不同样式,其中歇山顶又有单檐、双檐两种。由于寺庙建筑物形体都较为庞大笨拙,因此屋顶利用木质结构做成曲面型以补救。另外,寺庙屋顶的正脊、垂脊、檐角也置有多种琉璃瓦,以增加寺庙的堂皇庄严气氛和色彩。如正脊与垂脊相交处的“大吻”,造成一种张牙舞爪似有将正脊吞下之势,给庞大笨拙的寺庙建筑增添一些活跃气氛。檐角还常排列一对造型生动的小兽。而且小兽的大小数量亦视寺院的等级而定,最高等级为十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即使提倡众生平等的寺庙也不例外。

4、石灯:

又叫长明灯、续明灯、长命灯,寺院内一个独立小筑。里面置放油灯,香客为祈求佛佑而点燃。油灯放在石质的石灯内点燃,安全不易引起火灾,也避免风雨侵袭熄灭。另外,石灯建在固定位置佛像前端,香客也不会将油灯乱放,可避免隐患。

石灯一般高为2——5米,八角形,有底座。灯柱上常做成龙柱,象征尊贵。如太原北齐时代建的童子寺,山西长子慈林山法兴寺等寺内石灯皆是龙柱。石灯顶部为点灯处。为方形,四面有灯窗,顶部密封上面再饰有装饰物。石灯流传到日本后,称之为石灯笼,多为信士施舍敬造,数量特别多,一些大寺院内,石灯排成数排。

5、旗杆:

我国古代最初用在私人府邸和衙门、军营门前。不同品级,旗杆和旗子的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后移至佛寺,品级的功能已丧失,主要用来挂旗,寺院每逢初一、十五或举办法会,都要在寺庙大门前的旗杆上扯旗。旗杆一般为木制,上部较细,下不较粗,大部分是用黄花松材,下面用夹杆石固定。也有的寺庙用铁旗杆,如陕西宝鸡金台观,陕西汾城天平寺。有的还用石旗杆,如朝阳市内汉藏(zàng)合一喇嘛庙佑顺寺前就是做工精致的石旗杆。昆明庆竹寺前乃是不惜工本的铜旗杆。

四、佛塔

中国寺庙初期受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或另建塔院。佛塔后来虽失去了寺院中的主体地位,但仍然是佛教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布局,不少名刹亦是以塔著名,如西安慈恩寺的慈恩塔,杭州西湖净慈寺前的雷峰塔,山西应县佛宫寺的木塔,镇江甘露寺的宋代铁塔,北京北海妙应寺白塔,普陀山普济寺的“多宝塔” 云南大理三塔等。

古印度将塔称作“悉堵波”(STUPA梵文),原义为“坟”,为天竺有地位之人死后的一种礼遇。塔,初为圆丘,佛灭后,舍利入塔,塔遂被赋予佛教意义。

塔在中国古代称之为“浮屠”、“浮图”,由台座、覆钵、宝匣、相轮组成。塔顶的刹是用来埋佛骨舍利的地方。

中国化的佛塔平面形状以方形、八角形居多,层数一般为单数。通常由地宫、塔基、塔身、刹组成。

中国的塔刹也古印度的塔刹不同,它是佛界的象征,本身就当成佛来礼敬。塔刹上装饰有各种宝,比如莲华(仰莲、覆莲)、受花、覆钵、相轮、露盘、华盖、火焰、圆光、华瓶(宝瓶)、宝珠等。

佛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的楼阁建筑结合,演变成为中国式的佛塔,即我们现在见到的多层密檐式楼阁(中国式)刹顶(印度式)建筑。中国化的佛塔建筑,造型多姿,形式多样。全国现有古塔3000多座。

从造型上看,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藏(zàng)式塔、傣族塔、金刚宝座塔等;从建筑材料上看,有木塔,砖塔,砖木结构的,石及砖石结构的,琉璃塔,金银铜铁塔等。

据文献载,隋以前多为木塔,如东汉的白马寺塔、北魏的永宁寺塔等。山西应县佛宫寺的释迦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木塔。它高达67.1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质结构古塔。后来木造塔多因火灾被焚,砖塔却有幸存的。所以到唐代仿木砖结构的塔代替了木结构的塔,其外形仍保持木塔的阁楼形式。宋出现用铁色琉璃砖砌成的“铁塔”;五代有石塔等。

塔的式样主要有:墓塔、楼阁式塔、密檐式塔、瓶形式塔、金刚宝座塔等。唐代的楼阁式塔,用砖石仿木结构,其门窗、斗拱、挑檐、檀(tán)枋、飞头、椽子、瓦陇一如木塔相仿,只是作了改革和简化。现存楼阁式塔还有建于五代末年的虎丘云岩寺塔,建于北宋咸丰四年(公元1001)的河北定县料敌塔,建于北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的开封祜国寺塔,建于辽代的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重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的杭州六和塔,以及建于清代的宁夏银川海宝塔等。最早的密檐式塔是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塔身外部轮廓为竹笋型的十二角形锥体,在国内是一个仅见的孤例。它共十五层,高约40米。塔身底层特别高大,以上各层间的距离较短,塔檐紧密相叠,似楼阁

之重檐。这种密檐式塔由于多为实心,不能登临,故无门窗之设,只有小型假窗作为装饰。此外,唐代和北宋密檐式塔大多是方形,像云南大理千寻塔、西安小雁塔、四川乐山凌云寺白塔等。到了十三世纪,汉族地区又出现了西藏(zàng)式的瓶形塔,又称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就是这种塔的鼻祖。它下面有一个高大的须弥座,座上以莲瓣承托硕大的塔身,形如“封缸酒”瓶瓶肚,圆浑敦厚。塔身上是肚颈,再上有十三层依次锐减的环圈,如承露之盘,塔顶是一个圆形透雕的华盖,饰以铜铃,微风吹动,声响半城。这种塔身形体多变而比例匀称,气势磅礴。扬州瘦西湖白塔也属白塔。

佛塔在东北亚、东南亚也很盛行,朝鲜、韩国、日本的佛塔多仿中国式,以楼阁式塔居多;斯里兰卡的“大塔”(《法显传》卷四)、缅甸的瑞德光塔、老挝的塔銮、柬埔寨的吴哥寺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佛塔等。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白化文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 的典型配置。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

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这不合乎中国人爱对称的习惯,到后来就又添上一位。《金光明经文句》中解释说:据经文,金刚力士只是一位,现在寺院里却有两尊像,乃是适应外界情况变化,多一位也没什么。现今寺门左右的金刚力士像,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其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见图一);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封神演义》中想使这二位金刚进一步汉化,就说他们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佛教徒认为那不过是戏言。但据说,在云南有的寺院山门内就塑有骑火眼金睛兽的哼哈二将。可见,世俗人等,包括佛学水平不高的僧人,爱的还是汉化了的土生土长的东西,哪怕它是小说也罢。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佛,面朝

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 2011-02-28 18:27:58来自: 广志(talkbox: ratmickey)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 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

汉地佛教寺院的殿堂布置及装饰艺术

汉地佛教寺院的殿堂布置及装饰艺术 2009年12月16日 10:40《佛学文摘》【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 条 相关标 [佛艺博览] [背光] [张连城] [装饰图案] [寺院] 签: 文殊菩萨背光大鹏金翅鸟 在佛寺的殿堂中,常有一些佛家专有的、比较固定的陈设,这里择要作一介绍。 背光:是佛像背后的屏风状的饰物,意在表示佛光普射四方。细观之下,就会发现背光中有许多用祥云卷草和吉祥动物组成的各种图案。而背光图案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佛寺类型和时代的差异,如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三身佛的背光,其内饰网目纹,为典型的辽代的装饰图案,而外侧却是纹络粗犷的火烟纹,有些类似唐代的风格。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此殿是深受唐代文化影响的辽代时期寺庙的特点。而按照《造像量度经》的规定,背光上的图案应有六种,即大鹏——表慈悲,鲸鱼——表保护,龙女——表救度,童男——表资福,狮子——表自在,大象——表善师。实际上更多的背光是由各种吉祥图案,诸如七珍八宝等构成的,有的甚至只有一些花草卷纹图案而已。 宝盖:是罩于佛像上面的平顶圆柱形伞状物,质地不一,有丝质的,也有木制或金属制的。宝盖是由古代王者出行时的承尘伞状物演化而来的,作为佛的庄严饰物,其寓意是“佛行即行,佛住即住”。

释迦牟尼佛背光 幡:是布列于佛坛四周的长条状的丝织或棉织物,上面书写经文或敬语。 幢:是佛殿内悬挂的长筒形庄严饰物,一般用丝织品或棉布制成。幢身周围分置八或十个间隔,下附四条垂绦。上面或绣佛像,或施彩画,或书写经咒、敬语等。 欢门:是悬挂在佛前的方形大幔帐。上面绣以飞天、莲花或珍禽异卉等图案。因其两侧常垂有幡带,故又称幡门。欢门前常当空悬挂一盏琉璃灯,称“常明灯”。 佛殿除了这些比较常见的庄严饰物以外,还有一些常规的供养佛与菩萨的物品,即供具。最常见的是“三具足”,即一香炉,二花瓶,二烛台。因其个数为五,也称“五具足”。这是最简单的供物,比较讲究的在供有“三具足”的长香案之后,还设一方供台,上设六种供具,即花——表示布施,涂香——表示持戒,水——表示忍辱,烧香——表示精进,饭食——表示禅定,灯明——表示智慧,合称六度。另有“五欲供”,即明镜以戒色,琵琶以戒声,涂香以戒香,水果以戒味,大衣以戒触等五种欲望。 在汉传佛教寺院的装饰艺术中,壁画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装饰和宗教宣传形式。根据壁画的风格和技法,可以大致判断出壁画的创作时代。实际上,寺院壁画有一渐进的发展过程,其中最灿烂的时代是唐朝,元明以后渐趋衰落。画风叠变多样、流派众多,内容丰富是汉传佛教寺院壁画的特色。

中国寺庙的基本结构 中国佛寺建筑

中国寺庙的基本结构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建塔藏舍利。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作为寺的主体,四周围以增房。 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唐宋时期,禅宗已不再风行建塔,佛寺发展以殿堂为主的布局。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以禅宗为例,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一般常见的殿堂有(一)山门(或三门)因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处,故又称山门殿。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因有空门(中)、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通常空门两侧立有哼哈二将(二)钟楼位于天王殿左(东)前侧,悬有洪钟。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闻公为其右胁侍。(三)鼓楼位于天王殿有(西)前侧,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四)天王殿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后供韦驮。(五)大雄宝殿为佛寺正殿,又称“大殿”。有供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等情况。以三佛同殿居多。供一佛常见的为“释家三尊”或释迦及其两大弟子迦叶、阿难,也有的大殿供奉“西方三圣”或“华严三圣”。三佛同殿,常见的有“三方佛”、“三世佛”和“三身佛”,也有的供奉“弥勒佛-释迎牟尼佛-阿弥陀佛”。供五佛(密宗的五方五佛)和七佛(释迹牟尼佛以前的六佛加上释迎牟尼)的较少,多为历史久远的寺院。释迎牟尼像背面一般为海岛观音壁塑图。大殿东西两侧,常供奉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六)东西配殿大雄宝殿两侧常有东西配殿,其供奉对象随教派不同而有变化,有设“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的,有设“祖师殿”的(多为禅宗),有设“伽蓝殿”的,等等。(七)法堂(亦称讲堂)一般在大殿之后。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法堂内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设法座、讲台、钟鼓。(八)罗汉堂自唐代开始,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罗汉堂。全国现存具有成组五百罗汉像的寺院在30以上,其中著名的有:北京碧云寺罗汉堂,苏州西园罗汉堂,苏州寒山寺左右配殿(存有宋代樟木雕刻五百罗汉,为雕塑中佳品),五台山殊像寺文殊阁(为悬塑五百罗汉),成都宝光寺罗汉堂,武汉归元寺罗汉堂,昆明筇竹寺天台来阁(为清民间雕塑艺术佳作),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系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造),四川乌龙寺五百罗汉堂。(九)方丈室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说法与接客之处,有的叫华林丈室(净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禅宗寺院)。

中国寺庙建筑设计布局

中国寺庙建筑设计布局 曲阜市中源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 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一

(整理)寺庙布局.

寺庙布局.txt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地方智慧少。即使路上没有花朵,我仍可以欣赏荒芜。以“寺”为名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天王殿 进了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天王殿中间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大殿 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为寺庙的主殿、正殿。“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再一种为“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还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所以叫“横三世”。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

佛教寺庙组织布置常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寺庙基本布局图 寺庙建筑 一、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 ②、四大天王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 ②、四大天王 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注:不是四大金刚啊,)佛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罗吒(zhā),手拿宝珠,有的说拿大刀,有的说拿琵琶。统率毗(pí)舍阇(dū)(癫狂鬼)。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名毗(pí)流驮(tuó)迦(jiā),手拿金刚杵(chǔ),有的说拿剑,统率鸠(jiū)盘荼(tú)和饿鬼。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名毗(pí)流博叉,手持龙(好像也有持蛇的),统率臭饿鬼。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名毗

《导游基础知识》---佛教文化说课稿

《导游基础知识》---佛教文化说课稿四川省商贸学校旅游管理系 段琳玲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第二节汉地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佛教文化--- 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一)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佛教文化节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第二节。它是学生学习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它不仅体现着世界文化史的灿烂辉煌,还对同学们学习古老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后面章节和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此,学好本课义不容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汉地佛教寺院主要殿堂名称、布局 (2)熟记佛教供奉主要对象名称 2.能力目标 通过对佛教寺院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将汉地、东南亚、藏地佛 教寺院布局的异同进行简要对比。 3.情感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佛教的相关知识,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尊重佛教,尊重历史文化,了解宗教文化的精髓。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佛教寺院的殿堂名称及供奉对象 (2) 难点:汉地佛教寺院的殿堂布局二(学情分析: 1(学生类型分类 2(学生已掌握知识 (1)佛教的形成、传播与分布 (2)佛教的主要派别及教义 (3)《模拟导游》人文景观讲解方法三.说教法与手段 1.讲授法 (讲授本章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2.情景教学法(感知—理解—深化) 3.活动教学法(师生互动、学生互动) 4.多媒体教学手段 5.学生学法:自主、引导、合作、探究四.说教学过程 (一)我国汉地佛教寺院的格局及主要殿堂 首先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一段汉地佛教寺院导游讲解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给出一张完整的佛教寺院格局图,指导学生记忆所要掌握知识点。 (二)佛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1(供奉对象格局 2(供奉的佛和侍持菩萨常见组合 首先用表格这种比较直观的方式,先讲清楚供奉对象的名称以及常见侍 持菩萨的组合,然后拿出几张填好一般的表格分发到每个小组,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 (三)模拟导游讲解

寺庙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项目背景: 场地概况 1、该项目位于海南省文昌市城区。 2、本项目总建筑积8528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积为2188。 整体布局: 本项目体顺应基本本身的地块特点,即东西向为主要走向;沿大门为 轴线,依次布置前殿,大雄宝殿,后殿,观音殿,左右分别书本焕殿和伽蓝殿。 有关依据: 1、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在本装饰工程设计中主要采用阻燃性材料和难燃性材料 二、设计思路: 本项目是以现代寺庙定位,设计中采用了现代感比较强的阿富汗玉石,海南黑等石材,以雕刻莲花灯图案体现佛教文化思路,本焕殿采用砗磲雕刻本焕长老的生前事迹,墙面以雕刻的形式把本焕长老的血经表现出来,体现本焕生前为佛教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本项目是继承佛教建筑的诸多长处,突出时代特色,实现智能化、实用化、多功能化,建筑风貌达到与山与树和谐,实行房让树,保护树为原则,成为树包寺院的一大建筑特色。整个寺院在规划中注重环境绿化设计,力求使整个寺院花木葱绿,生机盎然,整洁安全、清净庄严、彰显人与众生和谐美景,为香客、游客提供了舒适、清静的活动环境。 古建设计,寺庙设计寺院建设的基本原则,大略有两条:一是继承传统,二是应机弘法。传统必先继承,名山祖庭,应基本依旧制修复,在建筑风格、园林规划、佛像塑画等方面,宜古香古色,保护佛寺的文物价值,造成一种古而常新、清净脱俗的梵刹气氛,现代化的建筑、商业性的设施,应尽量置于正院之外。旅游

观光的寺院,须努力维持秩序,严禁男喧女闹、喝酒抽烟、播放靡靡之音,保持庄严清净。还须从应机弘法的需要出发,对传统寺院格局巧作取舍,增加必要的新设施。一所能适应新时代弘法需要的寺院,应具备四个中心的设施和功能。 。

寺庙设计寺庙规划总平面说明

寺庙设计寺庙规划总平面说明 一、项目概况: 寺庙设计 二、设计单位: xx中柱xx园林有限公司 三、项目背景: 场地概况 1、该项目位于xxxx。 2、本项目总规划面积40亩。 寺庙建筑3000平方米。 四、 五、整体布局: 本寺庙设计总体思路顺应山地地形特点,坐南向北朝向为主要走向;沿大门为轴线,依次布置山门,前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观音殿,左右分别书本焕殿和伽蓝殿。 六、平地寺院的典型化布局|寺庙设计图集,寺庙规划设计,寺庙建筑施工图设计,寺庙规划鸟瞰设计图寺庙布局单院式: 这是我国佛寺早期的一种布局形式,院落由回廊围成方形,有的在院外也有建筑。这种布局,是受当时印度佛寺样式的影响,与中国传统宫署建筑相结合而形成的形制。 七、寺院设计布局纵轴式: 这种布局将各主要殿

堂井然有序的布置在一条轴线上,每个殿堂前后左右各置一座配殿,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 一些大型寺院还可以并列两条或三条轴线。 八、寺庙规划三院式: 这是比较特殊的形制。有 两种方式: 一种是横列三院互不连接各自独立成单院;中院最大,东西二院较小,方向各朝向中院。另一种方式是三院接连,中院最大,左右二院的南北向宽度小于中院的进深,三院全部由回廊围绕。 九、设计思路: 本项目是以古建筑仿古寺庙定位,设计中采用了古建筑风格水,飞檐斗拱,以雕刻莲花灯图案体现佛教文化思路。本项目是继承佛教建筑的诸多长处,突出时代特色,实现智能化、实用化、多功能化,建筑风貌达到与山与树和谐,实行房让树,保护树为原则,成为树包寺院的一大建筑特色。 整个寺院在规划中注重环境绿化设计,力求使整个寺院花木葱绿,生机盎然,整洁安全、清净庄严、彰显人与众生和谐美景,为香客、游客提供了舒适、清静的活动环境。 十、古建设计,寺庙设计寺院建设的基本原则, 大略有两条: 一是继承传统,二是应机xx。 传统必先继承,名山祖庭,应基本依旧制修复,在建筑风格、园林规划、佛像塑画等方面,宜古香古色,保护佛寺的文物价值,造成一种古而常新、清净脱俗的梵刹气氛,现代化的建筑、商业性的设施,应尽量置于正院之外。旅游观光的寺院,须努力维持秩序,严禁男喧女闹、喝酒抽烟、播放靡靡之音,保持庄严清净。还须从应机弘法的需要出发,对传统寺院格局巧作取舍,增加

图解中国寺庙布局

图解中国寺庙布局 寺庙建筑 一、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 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 ②西藏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相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贡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钟。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佛教建筑与风水

佛教建筑与风水 地理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时时刻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吸收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合理内涵,通过对佛教建筑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地理风水在佛教寺院选址、布局方面的影响。 一、佛教寺庙的选址 几乎每一佛寺之寺志中都有关于该寺后倚之山的“风水式”的详尽描写,请看如下二例:〈〈慈溪保国寺志〉〉卷一“形胜”条曰古灵山:“惟其发脉之祖,乃从四明大兰而下,至陆家埠过江百余里凸而为石柱山,为慈邑之祖山,转南折东崔巍而特立者,贸山之顶也,顶之下复起三台,若隐若伏,越数百丈为寺基……又名八面山,堪舆家谓是山乃西来之结脉处。” 《虞山兴福寺》卷一“李杰重建空心亭记”条曰虞山:“为海隅之镇发脉,自北而西迤逦南迈,其首则邑治在焉:其中支最为深秀,以山形磅礴,环抱灵气所钟也,旧有寺曰破山,今称兴福。” 如果说这种有关龙脉的记载只表明地理风水对寺庙的一种无形的影响,则《普陀洛迦新志》卷八直接记述了佛寺对龙脉保护的重视:“后山系寺之来脉,堪舆家俱言不宜建盖,常住特买东房基地,与太古堂相易,今圈内宫生饲外,其余悉栽竹木,培荫道场,后人永不许违禁建造,其寺后岭路亦不得向前往来,踏损龙脉。……观者摈治”,“凡本寺前后左右山场,不但不可侵渔,且风水攸关,竹木务悠久培荫,开石取泥、俱所当慎。” 更为奇特的是《天台山方外志》与《明州阿育王山志》是关于山源的考察,几乎是对风水理论中的名言“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注解和进一步论证:“山有来脉,水有来源,犹人身之有经络,树木之有根于世,水以地载,山以水分,考山犹当考水,知水之所中,后能知山之发脉也。故堪舆家之言风水云:‘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山岂为风水之止故?盖山之为气,风则散,水则止耳。”这里对山、水关系的表述也与风水理论相合,尤其是关于气非在山之位置最高处相聚的说法很有道理,此足可以解释为什么佛寺建筑很少立于山顶之上。 佛寺选址的总原则亦是“四灵兽”式模式,可用下面两句形容其特点:“环若列历,林泉青碧”、“宅幽而势阻,地廊而形藏”,观大部分佛寺环境莫不如此,这种追求固然与佛教的静修教义及佛教徒的生存需要有关,却也离不开风水潜移默化影响。 事实上,借助风水确定寺址的例子很多。如天台山之大智寺:“师拽杖如之,而溪山阔,一峰孤秀,赏其面势宽广,远山矗立,绝喧尘,离溃闹,卜之曰:吉。”又如宁波保国寺址的选择,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是受风水的影响,但观其形势,却不得不佩服其选址者的风水修

中国文化之佛教

中国佛教文化之布局 大雄宝殿是佛寺的正殿。“大雄”二字,为佛的德号,说佛如同大力士一们,一切无畏。佛寺正殿是供奉佛像的殿堂,故称“大雄宝殿”。在大雄宝殿中,有供奉一尊佛像的,是供奉佛教缔造者释迦牟尼佛。一般供奉三尊佛像的,是供奉三世佛。还有一种按地域空间划分势力范围的三世佛,称为横三世佛。五佛通称东南西北中五方佛,七佛供奉的是包括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佛,通称过去七佛。 伽蓝殿和祖师殿在大雄宝殿两旁常有东西配殿。东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供奉的是最早支持释迦牟尼,护持佛法,兴建寺院的代表。西配殿一般是祖师殿,供奉的是本寺所属教派的创始人。有些佛寺的大雄宝殿两旁,不建配殿,而建配楼或配阁。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转轮藏、慈氏阁,山西大同善化寺的文殊阁、普贤阁等,在建筑艺术上配楼、配阁较之配殿更觉雄伟。 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也称讲堂、经堂,是演说佛经、念经、皈戒集会的场所。在法堂里,除供奉一定的佛像之外,堂中要设法座,供高僧和尚讲经说法。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或其他殿堂讲经说法。 藏经楼在佛寺的最后一进院落的后面,常建有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佛经之用,称为藏经楼或藏经阁。因它是高层楼阁,不仅可储存较多的经书,也收到结尾部位突出的建筑艺术效果。在藏经楼阁的两侧,设有配殿,或配楼、配阁。 戒堂在较大的佛寺中设有戒坛,用来传授戒法。佛教传戒的内容十分复杂,一般分为三级、三次,也称作“三坛”。戒坛一般为方形石砌三层的台子,外面有戒坛殿罩护。戒坛殿的位置一般在佛寺的后方,自成一个院落。 僧舍和茶堂在较大的寺院中,常常另辟一组建筑作为僧众居住的生活区。居住区的前半部分,一般设有僧房,即僧人宿舍;香积厨,即厨房;斋堂,即食堂;职事房,即库房。居住区的后半部分,是方丈等高级寺僧居住的处所。茶堂,是佛寺会客的接待处,往往设在寺院的东厢。 宋代,汉传佛教寺院殿堂建筑平面布局逐渐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顺序修建: 山门——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阁)。 此外,在中轴线东西两侧还有对称建造的体形较小的配殿和附属设施,通常有钟楼(东面)、鼓楼(西面)、伽蓝殿(东面)、祖师殿(西面),以及客堂、禅堂、斋堂、寝堂、浴堂、寮堂、西净(厕所)、放生池等。 以上是常见的寺院建筑模式,因地理环境、地形等原因和宗派的不同,有些寺院的建筑模式也有所变化,形成了佛教寺院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 一、山门和山门殿 山门是进山进寺的大门。最早佛教寺院多在山林中修建,故有此称。通常是一座有三个洞门的牌楼式建筑,中间一个大洞门,左右各一个稍小些的洞门。它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也称三门。正中的门是所谓的“空门”,是指皈依佛门要达到“四大皆空”。古印度哲学认为,物质是由“四大”要素组成的,即土、水、火、风,人只有达到“四大皆空”的认知程度,才能成佛。左边的门叫“无相门”,是指人进入此门可以达到“脱离表相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程度。右边的门叫“无作门”,是指人进入此门

论古代中国寺庙建筑

论古代中国寺庙建筑 引言: 寺庙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寺庙建筑集思想、文化和时事各种元素而成, 通过对寺庙建筑的风格及设计特点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其所属宗派、思想理念等等,更 重要的是透过此可以观察到建筑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动态。所以可以说:寺庙是中国古代 建筑的博物馆。对于古寺庙的建筑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及 社会历史的变革。 正文: 对于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学术界尚未有定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佛教的传入及之后的广泛传播,迅速发展了中国古代建筑事业,特别是开辟了寺庙建筑这一特殊的具有巨 大价值的艺术道路。寺庙建筑起源于古印度,从北魏时期开始在我国出现,到了唐宋时期 到达了顶峰,而往后的明清时期则有着大量的修建。相比于很多的皇家建筑因为朝代的更 迭和战争而被破坏甚至消失的惨状,寺庙建筑被大量的保存下来。而且由于寺庙建筑的大 量涌现,使得其艺术和工艺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达到了顶峰。 一、中国寺庙建筑观念 总的来说,中国的寺庙建筑讲求的是“天人合一”宇宙观,它的总体设计风格有意识的将 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 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中国的寺庙建筑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中, 这是因为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在中国寺庙建筑群中有很

多的室外空间,它们并不把自然排除在外,而是包容在其中,正所谓“深山藏古寺”讲的 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古代寺庙建筑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寺在深 山中,亦是深山的一部分。 中国人讲究“气”,寺庙更是融合了天地之灵气,所以寺庙的选址往往是集天气、地气、水气、人气等综合因素为一体的好地方。所以在造屋建庙的时候都会考虑山川形势以及方 位,以寻求气之所在而且能够藏得住气的地点,集万物之灵。由此再决定建筑的坐落和朝 向。 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的五台山,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为“中国 佛教四大名山”。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稀世宝库。特别是其中的寺庙建筑,彰显了佛教寺 庙的特色,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有这样一种说法“ 台山归来不看庙,庙里乾坤贯古今”,由 此可以看出寺庙建筑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的。五台山佛教寺庙建筑群中的显通寺是我国砖 砌结构中的杰作,而从建筑布局上来看,它的特点就是和五台山的地形地貌珠联璧合。寺庙和 自然山水融合在了一起,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国的优秀艺术作 品,同时在世界建筑文化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二、佛教寺庙的布局特色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秉承了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 此佛教寺庙仍都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 例如,承德避暑山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而在其周围还有十二座风格各异的皇家寺庙。这组 寺庙群是对藏族建筑艺术精华的充分融合的体现,联合一些后来的官建寺庙和民建寺庙,

中国传统寺庙布局

中国传统寺庙布局 综述=700) window.open('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16754083.html,/DownloadImg/2 013/01/0717/29448034_1.jpg');" border="0" alt="中国传统 寺庙布局" src="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16754083.html,/DownloadImg/2013/01/0 717/29448034_1.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寺庙 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说它特殊并不在建筑本身的结构与形态上,而是指的特有的整体布局的要求。从汉、唐以塔为中心的初期布局过渡到明清时期的我们大家常见的布局,也是随着佛教的汉化而逐渐改变成中国建筑形式的。最小的山庙基本和我们的四合院的形式差不多。一个小山门,一个简单的照壁,一个主要的神堂(大多供奉佛祖和观音之外的小一些的神),两侧为附属供奉神明。后进院基本为僧侣生活区。大的寺院布局就多了很多的层次。山门在迎客的位置 雄居着,一般山门为两到三重。中间多安置四大天王,其后是左右龟驮碑刻,详细记录寺院的历史和著名事件以及重修、善款施主之类的内容。紧接着是左钟(楼)右鼓(楼)。山门后为三重大殿,一般中轴线上的大殿供奉次序的是观世音菩萨、佛祖、弥勒。有一种解释是说,佛祖有三世。前世佛

是观世音,现世佛为本身,未来佛是弥勒。寺庙主要供奉 的佛神是不一致的,这和道观完全不同。全国的道观都有三清殿供奉三位老祖。而佛教由于显宗和大乘佛教教义的影响,所膜拜的各路神佛都有各自的道场。只要你信佛有佛性,供奉哪个主神是可以有变化的。所以我们就会看到菩陀山的观音殿,灵岩寺的罗汉堂,其它寺院的天王殿等等。一般的 中轴线两侧陪衬着其他各路神仙或观音的其他变身相,甚至有的还衬着鲁班庙、神医阁等。再往后还有做功课的经堂、戒堂、僧房等等。藏经阁都在稍微偏点的位置,处于幽静 之中。方丈室也在这样的位置,便于会客说法。寺庙大都 背山,山中树塔。早期的塔都在地宫中藏有佛骨舍利或其它镇寺之宝。后来塔的形式保留下来,但是位置放在了寺后,即可用做纪念高僧的建筑又起到了整体错落有致美观的效果。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寺庙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宇”字本意为房檐,无 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这个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与自然融合相亲。“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易·乾卦·文言》)、“天

论古代中国寺庙建筑

论古代中国寺庙建筑 引言: 寺庙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寺庙建筑集思想、文化和时事各种元素而成, 通过对寺庙建筑的风格及设计特点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其所属宗派、思想理念等等,更 重要的是透过此可以观察到建筑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动态。所以可以说:寺庙是中国古代 建筑的博物馆。对于古寺庙的建筑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及 社会历史的变革。 正文: 对于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学术界尚未有定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佛教的传入及之后的广泛传播,迅速发展了中国古代建筑事业,特别是开辟了寺庙建筑这一特殊的具有巨 大价值的艺术道路。寺庙建筑起源于古印度,从北时期开始在我国出现,到了唐宋时期 到达了顶峰,而往后的明清时期则有着大量的修建。相比于很多的皇家建筑因为朝代的更 迭和战争而被破坏甚至消失的惨状,寺庙建筑被大量的保存下来。而且由于寺庙建筑的大 量涌现,使得其艺术和工艺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达到了顶峰。 一、中国寺庙建筑观念 总的来说,中国的寺庙建筑讲求的是“天人合一”宇宙观,它的总体设计风格有意识的将 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中国的寺庙建筑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中, 这是因为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在中国寺庙建筑群中有很 多的室外空间,它们并不把自然排除在外,而是包容在其中,正所谓“深山藏古寺”讲的

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古代寺庙建筑讲究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寺在深 山中,亦是深山的一部分。 中国人讲究“气”,寺庙更是融合了天地之灵气,所以寺庙的选址往往是集天气、地气、 水气、人气等综合因素为一体的好地方。所以在造屋建庙的时候都会考虑山川形势以及方 位,以寻求气之所在而且能够藏得住气的地点,集万物之灵。由此再决定建筑的坐落和朝 向。 位于中国省东北部的五台山,与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共称为“中国 佛教四大名山”。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稀世宝库。特别是其中的寺庙建筑,彰显了佛教寺 庙的特色,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有这样一种说法“ 台山归来不看庙,庙里乾坤贯古今”,由 此可以看出寺庙建筑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的。五台山佛教寺庙建筑群中的显通寺是我国砖 砌结构中的杰作,而从建筑布局上来看,它的特点就是和五台山的地形地貌珠联璧合。寺庙和 自然山水融合在了一起,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国的优秀艺术作 品,同时在世界建筑文化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二、佛教寺庙的布局特色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秉承了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 此佛教寺庙仍都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 例如,避暑山在国外享有盛名,而在其周围还有十二座风格各异的皇家寺庙。这组 寺庙群是对藏族建筑艺术精华的充分融合的体现,联合一些后来的官建寺庙和民建寺庙, 它们集体反映出了历史上的辉煌。寺庙建筑虽然星罗棋布,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以避暑山庄为中心,与山庄建设遥相呼应。这些寺庙建筑的坐落和方位与避暑山 庄呈现出中心散射状,体现了独特的风格和避暑山庄的地位。市区的寺庙,无论

寺院布局要点

寺院寺庙平面布局要点 寺庙设计寺院规划设计平面布局图要点寺 庙寺院设计的总体布局为中轴线布局,庭院模 式。一般的寺庙布局是坐北朝南,或者坐西向 东的布局模式。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 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 第一,寺庙设计寺院设计映入眼帘的山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第二,寺庙设计其次便是钟楼,鼓楼。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 钟相应。寺庙设计中,钟楼,鼓楼为标准的建筑,旨在放置在山门的左右

上。 第三,寺庙设计第一重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 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第四,寺庙设计寺院规划设计大雄宝殿,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 方。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寺名。其北则 摆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炉。殿前各有旗杆一对,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有 的还设一对雕龙柱或一对玲珑塔。殿内佛像前张挂着许多经幡、欢门及各种 法器,使大雄宝殿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 正觉寺内鼓楼 弥勒佛像韦陀菩萨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