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学习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4.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认真研读教材P61-64,课前必须完成自主预习有关题目。

2、将预习时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笔标记,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课后及时反思纠错。

【温故知新】1.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重要特性是什么?

2.什么是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重要作用有哪些?

3.为什么生物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呢?

【自学导引】:

1.细胞膜的功能与功能特性:

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①

②③。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性。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在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活动中,从塑料袋、普通布、弹力布三种材料中选择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新课学习

一、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

欧文顿曾对植物细胞的______________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_________:脂溶性的物质_________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欧文顿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离细胞膜,分析膜成分,推理膜结构: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测得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他们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推理,提出最初的生物膜模型: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结构,他提出了:所有的生物膜都由___ 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构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的统一结构。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手段揭示了膜蛋白并不是全部______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4)对假说的质疑和修正:

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家对观点提出质疑;随着新技术手段的运用,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在细胞膜的位置是。

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表面的,将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试验表明。(5)根据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提出新的生物膜结构模型,现在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生物膜的膜型认为,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的,而是具有的;蛋白质分子有的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

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的。

细胞膜中的糖的分布:在细胞膜的,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与- 形成的,叫做。它具有重要功能,如:,。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和------- 结合成的。

【自测自评】

1.对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

A.水B.糖类C.蛋白质D.磷脂

2、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这种结构特点是指 ( )

A.整个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细胞膜上磷脂是静止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

C.细胞膜中磷脂和蛋白质都具有流动性

D.细胞膜上蛋白质是静止的,磷脂具有流动性3、脂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支架

B、细胞膜上有搬运脂质物质的载体蛋白

C、细胞膜外有一层糖蛋白

D、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

4、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对它完成各种生理功能非常重要

B 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

C 细胞膜与细胞内其他膜结构有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D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流动性

5、吞噬细胞具有识别功能是因为()。

A.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细胞膜表面具有糖蛋白

C. 细胞内产生蛋白质

D. 细胞膜内有磷脂双分子层

6、如图所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化学成分上看,图中的①是,②是,

③是。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2)据图分析,哪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判断的依据是(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这种特点表现为图中的[ ]和[ ]大都可以。

(4)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这种特性的生理意义是。

【应用提升】

1.下列哪项叙述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A.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B.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C.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具有流动性D.有些蛋白质分子可在膜的内外之间移动

2.人体某些白细胞能进行变形运动、穿出小血管壁,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这个过程的完成依靠细胞膜的()。

A.选择透过性B.保护作用C.流动性D.自由扩散

3.一位细胞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面积增大而厚度变小,其决定因素是细胞膜的()。

A.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B.选择透过性C.专一性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

4、下列物质中最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是

A、葡萄糖

B、蛋白质

C、甘油

D、无机盐离子

5、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A.糖蛋白B.磷脂C.脂肪D.核酸

6、下列关于细胞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B.蛋白质均匀分布于磷脂双分子层上

C.脂类小分子易于自由扩散通过D.磷脂双分子层内外表面都亲水

7、在人和鼠的细胞融合实验中,用两种荧光物分别标记两种抗体,使之分别结合到鼠和人的细胞膜表面抗原物质上(如图)。实

验结果表明,细胞开始融合时,人,

鼠细胞的表面抗原"泾渭分明",各自

只分布于各自的细胞表面,但在融合之后,两种抗原就平均地分布在融合细胞的表面了。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 细胞融合的实验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_________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由此也证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2) 在细胞融合实验中,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说明了这类物质在分子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性。

(3) 细胞融合实验若在20℃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平均分布的时间大大延长,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1℃条件下,两种表面抗原便难以平均地分布,这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学习】

用膜脂在水中形成双分子层结构的原理,人工制成面双分子脂膜(黑脂膜)或脂球体(球形脂双分子层的脂质体)并镶入各种功能蛋白,研究膜结构、功能及应用,特别是利用免疫脂质体或“隐形”脂质体包裹基因或药物,作为“导弹药物”定向导向靶细胞,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中受到广泛的注意。美国1988年已有多种脂质体制剂以治疗肿瘤及多种疾病而问世,他们称1988年为“脂质体年”。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自学导引

1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选择性弹力布

一通透性不一样更容易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丙酮脂质单分子层单分子层连续的两层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静态平铺镶嵌

生物膜是静态的移动的蛋白质分子人细胞蛋白质分子

小鼠细胞与人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

均匀分布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磷脂双分子层静止流动性镶嵌贯穿运

外表蛋白质糖类糖蛋白糖被

保护和润滑识别糖类脂质糖脂

自测自评

C C A

D B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糖被磷脂双分子层上侧糖被位于细胞膜的外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运动选择透过性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应用提升

A C A C A B

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流动性特异温度影响膜的流动性极低温下,膜基本不再运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考点解读】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4、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过程 【基础知识回顾】1生物膜静态模型的提出: ⑴19世纪末,欧尔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 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组成的。 ⑵20世纪初,科学家通过对红细胞膜成分进行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 和。192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面上铺展层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 ⑶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199年,罗伯特森在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三层结构,他结合其他学者的工作,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由三层结构构成,中间的亮层是

分子,两边暗层是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的统一结构。 2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 ⑴20世纪60年代以后,很多科学家对罗伯特森的模型提出质疑:如果这样,细胞膜的复杂功能将难以实现,就连、这样的现象都不好解释。 ⑵后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全是全部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 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⑶1970年,科学家用绿色荧光燃料标记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红色荧光燃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研究细胞融合。此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 ⑷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模型,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的,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蛋白质分子有的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的。 4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细胞膜上的与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它有重要的功能。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作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有密切关系。除糖蛋白外,细胞表面还有。 重难热点归纳 *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有多种,较为流行的如“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高一生物组2017.10.30 一、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结构和功能观、局部与整体观 2.理性思维: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3.科学探究:针对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在探究中,逐步加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学习过程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资料1:欧文顿实验 1895年,欧文顿(E.Overton)曾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 (1)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讨论一: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实验证据证实?推理分析得出的结论还需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和鉴定吗?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3:朗姆瓦实验 1917年,Langmuirwa指出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并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建构了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的分布模型。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6:冰冻蚀刻技术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1、内容和地位 1.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2、学情分析 2.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设计思路 3.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四、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案

………………○………………内………………○………………装………………○………………订………………○………………线………………○……………… ………………○………………外………………○………………装………………○………………订………………○………………线………………○……………… …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自主探究】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资料1 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作研究,发现:凡是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类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1)根据欧文顿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得出这个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3)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资料2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4)分析材料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2.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构成膜的 资料3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做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脂质的实验: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1)分析材料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资料 4 生物膜中的脂质,后来确定为磷脂,磷脂分子的结构如右图所示。已知水是一种极性溶剂。 (2)细胞膜中的磷脂是连续的两层,试分析细胞膜中的两层磷脂分子最可能的排列方式是( ) 资料5 电子显微镜诞生后,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如图),据此提出了生物膜结构模型。(暗带是因为电子穿透的较少,明带是因为电子穿透的较多) (4)罗伯特森生物膜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证据 资料6 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分布,结果如下图。该实验表明什么? 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结合流动镶嵌模型分析下列问题: 1.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什么?有何特点? 2.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如何排布?有何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 一、磷脂分子的特点分析 1.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和所处环境,画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的情形?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和地位】 1.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膜结构又是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 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 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 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

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具准备】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编写:孙本记审核:孙连刚2011.11.11 预习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体验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过程 预习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预习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预习内容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蛋白质分子有的在磷脂双分子层,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 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叫做糖被。它有的功能,与有关。 预习检测 课后题P69 T2、4

当堂检测 1、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2、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A 糖蛋白 B 磷脂 C 脂肪 D 核酸 3、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A 保护作用 B 一定的流动性 C 主动运输 D 选择透过性 (选做)阅读下面的资料,然后回答问题。 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时,需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从真核细胞分离出纯的细胞膜较为困难,因为会有细胞内其他膜的混杂。而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内膜,没有细胞核,将其特殊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现象,再将流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 血影” 。对“ 血影” 的分析得知其化学组成如下:蛋白中的脂质提取出来,使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所形成的薄膜面积是原来细胞整个表面积的两倍。 ( 1 )哺乳动物细胞内的膜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如何处理红细胞才能使其发生溶血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 血影” 的化学成分中的脂质主要是____________,它构成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 4 )提取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辅在空气—水界面上的,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由____________组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 吴江市芦墟中学马育国牛军锐 1【设计思想】 1.1突出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的教学是在新教材中特别强调和突出的,在旧教材中涉及不多,要教好不容易。备课过程老师要细致策划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评价他们的贡献;要能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在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1.2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构建是本节要突破的一个难点问题。本节课中,利用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特点,让学生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现象自己来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蛋白质与磷脂的组合方式,这样让学生不但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模型构建的过程、也让他们置身其中、探索奥妙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对于本节课的另一难点---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突破,通过幻灯片放映各个科学家研究的图片、动画,增强了这些内容的立体感、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在轻松中学,学的有效。 2【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3)尝试利用废旧物制作生物膜模型 4)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尝试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2)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3)正确认识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3.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4教学难点: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5.教具准备:1.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其实验图片资料 2.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课件 6.教学过程 6.1 教学导入过程,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生物膜对物质进出为什么具有选择性呢?根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科学家又是怎样确定生物膜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回忆已熟知的知识,激起探究新问题欲望----科学家是如何研究生物膜的。 6.2 互动探究过程,拨开知识迷雾 6.2.1 分析资料,进行科学探究和讨论交流,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方正一中王秋菊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膜结构又是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习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过程: [知识回顾] 从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看出,生物膜对物质进出是具有。 设问:为什么生物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问题探讨] 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塑料 袋、普通布、弹力布) 一.合作探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而非脂溶性分子则难以通过。 欧文顿的结论是。 思考: 1、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 定? 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为什么? 资料二:众多的科学工作者通过实验发现:使用蛋白酶容易破坏生物膜,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 和。 资料三、时间:1925年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的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 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_____________。 思考并讨论下面两个问题,最后由小组成员展示成果: 3、请同学们阅读P66“思考与讨论”第三题,说一说磷脂分子的结构特性,并试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试画出头尾如何排列? 磷脂在空气—水界面排布: 亲水基团 疏水基团 4、讨论“脂质在细胞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它又是如何排布? 脂质在细胞中排布:(考虑细胞内外的环境) 资料四:时间: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大胆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结构。又称三明治结构。 阅读课本P66最后一段思考: 5.“三明治”结构模型有什么不足?真的是这样的吗? 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家对生物膜是静态的观点提出质疑: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 资料五:时间:1970年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标记蛋白质分子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实验证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性。 资料六 实验证明:细胞膜上脂质具有____________性。 经过进一步的发展:时间:1972年人物: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细胞膜结构的模型。 二.自主学习——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阅读P68第一段结合图4-6思考: ①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②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否具有流动性? ③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如何排布的? 总结: (1)______________ 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且其具有。(这体现了膜的流动性)(2)蛋白质有的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大多数蛋白质分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描述生物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到的作用;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如何体现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探索生物膜的结构的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教材在探索生物膜的结构的历程这一部分时采用提出疑问,根据实验观察依据提出假说并质疑或者证明假说是否成立的叙述方式,使学生在认识生物膜基本结构的同时,了解当时科学家在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领悟观察、实验、推理、分析等科学方法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在学生了解了细胞的化学组成和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

的基础上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它是理解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基础,也是了解细胞代谢的基础。对以后章节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总结法,自习法,讲述法。 总体设计思路:在生物膜的结构探索历程中,主要有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研究;细胞膜中的组成物质的排列方式;蛋白质在细胞膜中的位置;细胞膜的流动性的探索。每个问题的探索基本涉及提出问题,实验和观察,提出假说,验证实验和得出结论五个步骤。教师提供实验事实,引发学生探索与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按以上五个步骤进行科学探索,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的能力、从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提炼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会总结出本节内容的重点,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如果让你用三种材料做细胞膜,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会选择哪种呢?用哪种材料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呢? 展示资料: 塑料袋:无毒、无味、无臭,符合食品包装卫生标准。聚乙烯薄膜,轻盈透明,具有防潮、抗氧、耐酸、耐碱、气密性一般,热封性优异等性能。 普通布:用麻、棉等织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品的材料。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新 疆市级优课)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过程: 引入: 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膜?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科学家是怎么样确定生物膜的? 活动一: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要求:分析资料,交流回答问题 [小标题一] 从细胞膜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 [资料1]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科学家: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 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②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 [资料2] 细胞膜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 时间:20世纪初 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 [小标题二]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 [资料3] 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过程 时间:1925年 科学家: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磷脂平铺在空气—水界面 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②实验结论是什么? ③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 连续的两层呢? [资料4] “三明治”结构模型 时间:1959年 科学家: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 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②罗伯特森提出了什么假说? ③讨论“三明治”模型的局限性? [小标题三]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资料5] 电镜冰冻蚀刻细胞膜示意图 时间:20世纪60年代 实验: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颗粒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2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三种材料比较,弹力布更能体现细胞膜的柔变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对好一些。当然,这几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2.有条件的话,使用微孔塑胶或利用激光给气球打上微孔都可以作为模型的细胞膜。使用透析袋也可以。如果制作临时使用的模型,利用猪或其他动物的膀胱做细胞膜是更加理想的材料。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已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问题〗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思考与讨论1”,教师提示。 〖提示〗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 2.有必要。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和修正。 3.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 〖问题(边问边讲述)〗2.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 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 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

第四章第二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 主备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地结构. 能力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中,实验技术地进步所起地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地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生物学辨证观点. 【重点、难点】 1.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2.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学说地基本内容.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知识链接】新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地是“简述生物膜系统地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地概念和功能”已安排在第3章第2节中,此外,在第3章第1节还讲述了细胞膜地功能. 本节是介绍生物膜地结构.本节内容地学习也为后续学习跨膜运输方式打下了基础. 【学习过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基础知识 (一)从生理功能入手地科学探究 1.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地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地结论是. 2.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 膜地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___ 和 __________ . 3.资料三: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地红细胞地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 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地2倍.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明治”结构模型地提出 4.资料四:时间:二十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地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地三层结构,大胆提出生物膜地模型: 所有地生物膜________.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结构.又称三明治结构. 这一模型地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地观察,但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地许多生理功能. (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5.资料五:随着新地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地研究,科学家发现膜蛋白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地蛋白质是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地. 6.资料六: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地细胞膜用不同地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地 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________. 7.资料七: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细胞膜结构地_____模型. ●典型例题 8. 【A级】维生素D能比水溶性维生素更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B. 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地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地流动性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9. 【B级】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推断细胞膜地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和多糖 B.磷脂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多糖

人教A版必修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教案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探索历程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教师讲述: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是要进行鉴定,才能准确地说明问题。可 是鉴于当时技术的限制,不能进行对结构物质的提取。 ⑵20世纪初“荷兰科学家实验” 教师设问:对“荷兰科学家实验”一一实验得到什么现象?如果 你是科学家,展开大胆想象,你会推测出什么样的结论?展示“磷脂分子图” 教师讲述:先解释磷脂的结构组成,强调头部磷脂的亲水性和尾部脂肪酸的疏水性,解释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然后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探索的进程。 磷脂分子的特点:一个亲水性头部,两个疏水性尾部。(在水一空 气界面上如何分布,在水中如何分布) 思考与讨论1 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 出的。 2?有必要。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进 行检验和修正,。 3?提示: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一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 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来源学科网] 教师引述:知道了膜中脂质的结构,那么蛋白质又处于如何的位置呢?有人推测出脂质两边覆盖蛋白质的理论。 ⑶20世纪40年代“罗伯特森电镜实验” 教师设问:对“罗伯特森电镜实验” 一一实验得到什么现象?让 你来推测,你会推出什么样的结论? 图片展示电镜下细胞膜的结构。 教师讲述:借助于电镜,罗伯特森观察到了细胞膜的结构,并推出静态结构。“三明治”结构模型有什么不足? 课件展示:细胞分裂、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成熟植物细胞的质 壁分裂与复原现象。 教师设问:罗伯特森细胞膜静态结构能说明这些生命现象吗? 教师讲述:20世纪60年代,有人对此静态观点提出异议。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蛋白质的位置也提出了准确的说法,指出蛋白质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来源一 ⑷20世纪70年代“荧光染料标记实验” 教师设问:对“荧光染料标记实验”——观察得到怎样的动态现 象?推出什么结论?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 [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16769320.html,] 学生交流、讨论:(略) 学生回答 学生交流、讨论:(略)

科作业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自主学习与要点讲解: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欧文顿的推论是 欧文顿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膜中除脂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_______________ 3、1925年,荷兰科学家从人的红细胞提出脂质测得结果 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_________的2倍。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_____________。 问题1:为什么用丙酮提取脂质? 问题2:磷脂为什么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结构 他提出了:所有的生物膜都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构成。 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手段揭示了细胞生物膜结构为_____ ________。 例1:欲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请你帮助设计一个简易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1)选取人体的作为获取细胞膜纯净物的来源。 A.成熟红细胞 B.神经细胞 C.白细胞 D.口腔上皮细胞 (2)将选取的上述材料放入中,由于作用,一段时间后细胞将破裂。 (3)再用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上清液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 (4)1985年,O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解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 (5)1925年,G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细胞膜的磷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由组成。如果单层磷脂分子的面积为S,则该细胞表面积为。 二、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法测得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结论: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哪些实例还能进一步说明细胞膜的这一特点? 例2:一位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而面积增大,这是由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所决定的 ( ) 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是选择透过性膜 C.具有专一性 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 例3: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膜中央凹陷,最终缢裂形成2个子细胞,与这一现象有关的细胞学基础是 ( ) A.细胞核具有排斥性 B.细胞质具有流动性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细胞具有周期性 三、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_______________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_______________具有流动性。蛋白质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 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与结含成的,叫做糖被。 四、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例4:食醋中的醋酸成分是活细胞不需要的小分子物质,蔗糖不是活细胞需要的大分子物质。用食醋和蔗糖可将新鲜的大蒜头很快地腌成糖醋蒜,其原因是 ( ) A.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存在于活细胞的间隙中 B.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被吸附在活细胞的表面 C. 醋酸能固定和杀死活细胞,细胞膜失去了选择性 D.因腌的时间过久,两种物质均慢慢地进入活细胞 四、被动运输 思考一个物理现象:扩散 1.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 2.举例说明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3.自由扩散和渗透作用有什么关系? 五、主动运输 1.人的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高30倍,Na+浓度却只有血浆的1/6倍,这说明了什么? 2.主动运输的条件? 3.主动运输的意义?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总结: __________ 被动运输 物质出__________ 入细胞主动运输 例5:右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A代表___________分子;B代表___________;D代表___________。 (2)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___________膜。 (3)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___________。 (4)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___________。 (5)可能代表氧气转运过程的是图中编号___________;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___________。 六、胞吞、胞吐 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以这种方式进出细胞。举例: 例6: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分别是 ( ) 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胞吞、主动运输 C.主动运输、胞吞 D.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拓展延伸: 一、选择题 1.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时间和科学家分别是 ( ) A.1959年,罗伯特森 B.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C.19世纪,施旺和施莱登 D.19世纪,欧文顿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②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③静止的④流动的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说明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想象能力。同时他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

二、设计理念 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 (2)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细胞膜的结构 2、难点: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因此采用“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的构建和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和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六、教学实施

相关文档